革兰氏染色(1)
革兰氏染色1
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1884年由丹麦医师、细菌学家Christain Gram创立。
细菌先经碱性染料结晶染色,而经碘液媒染后,用酒精脱色,在一定条件下有的细菌此色不被脱去,有的可被脱去,因此可把细菌分为两大类,前者叫做革兰氏阳性菌(G+),后者为革兰氏阴性菌(G—)。
为观察方便,脱色后再用一种红色染料如碱性蕃红等进行复染。
阳性菌仍带紫色,阴性菌则被染上红色。
有芽胞的杆菌和绝大多数和球菌,以及所有的放线菌和真菌都呈革兰氏正反应;弧菌,螺旋体和大多数致病性的无芽胞杆菌都呈现负反应。
革兰氏阳性菌对青霉素敏感,革兰氏阴性菌对链霉素敏感。
可根据革兰氏染色法鉴别不同菌种并对症下药。
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在化学组成和生理性质上有很多差别,染色反应不一样。
现在一般认为革兰氏阳性菌体内含有特殊的核蛋白质镁盐与多糖的复合物,它与碘和结晶紫的复合物结合很牢,不易脱色,阴性菌复合物结合程度底,吸附染料差,易脱色,这是染色反应的主要依据。
另外,阳性菌菌体等电点较阴性菌为低,在相同PH条件下进行染色,阳性菌吸附碱性染料很多,因此不易脱去,阴性菌则相反。
所以染色时的条件要严格控制。
例如,在强碱的条件下进行染色,两类菌吸附碱性染料都多,都可呈正反应;PH很低时,则可都呈负反应。
此外,两类菌的细胞壁等对结晶紫—碘复合物的通透性也不一致,阳性菌透性小,故不易被脱色,阴性菌透性大,易脱色。
所以脱色时间,脱色方法也应严格控制。
革兰氏染色原理: G+菌:细胞壁厚,肽聚糖网状分子形成一种透性障,当乙醇脱色时,肽聚糖脱水而孔障缩小,故保留结晶紫-碘复合物在细胞膜上。
呈紫色。
Gˉ菌:肽聚糖层薄,交联松散,乙醇脱色不能使其结构收缩,其脂含量高,乙醇将脂溶解,缝隙加大,结晶紫-碘复合物溶出细胞壁,沙黄复染后呈红色。
革兰氏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脱色、复染等四个步骤,具体操作方法是: 1)涂片固定。
在无菌操作条件下,用接种环挑取少量细菌于干净的载玻片上涂布均匀,固定。
《革兰氏染色》课件
该方法基于细菌细胞壁的构造和成分 差异,通过染色剂对细菌细胞壁的吸 附和渗透作用,显示出不同的颜色, 从而进行鉴别。
革兰氏染色中使用的试剂及其作用
结晶紫
用于初步染色,能与细 胞壁结合,形成不溶性
复合物。
碘液
用于加强结晶紫与细胞 壁的结合,使染色更明
显。
酒精
脱色剂,去除染料与细 胞壁结合的复合物,使
染色
结晶紫染色
将结晶紫染液滴加在载玻片上,覆盖 菌体,染色1-2分钟。
冲洗
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染液,用清水轻轻 冲洗载玻片,洗去未结合的染料。
水洗和脱色
水洗
用流水冲洗载玻片,洗去未结合的染料。
脱色
将载玻片放入脱色液中染液滴加在载玻片上,覆盖菌体,复染1-2分钟。
色或粉红色。
03
革兰氏染色的操作步骤
涂片
涂片
将待染色的菌体轻轻涂布在载玻 片上,确保菌体均匀分布。
干燥
将涂有菌体的载玻片放在室温下 自然干燥,避免强烈气流或直接 阳光照射。
固定
火焰固定
通过短时间轻触载玻片边缘,用火焰迅速固定菌体,使其与载玻片粘附。
冷却
将固定后的载玻片放在干净的桌面上自然冷却。
染色时间
染色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影响 染色效果和观察结果。
脱色时间
脱色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影响 染色效果和观察结果。
染色方法
不同的染色方法可能会影响染 色效果和观察结果。
05
革兰氏染色的应用和意 义
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
01
鉴别细菌种类
革兰氏染色是鉴别细菌种类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染色结果的不同可以
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大类,有助于医生对感染进
革兰氏染色步骤6则
革兰氏染色步骤6则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革兰氏染色步骤的资料6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革兰氏染色步骤(1)革兰氏染色步骤步骤革兰氏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脱色、复染等四个步骤,具体操作方法是:1、涂片固定。
2、草酸铵结晶紫染1分钟。
3、自来水冲洗。
4、加碘液覆盖涂面染约1分钟。
5、水洗,用吸水纸吸去水分。
6、加95%酒精数滴,并轻轻摇动进行脱色,20秒后水洗,吸去水分。
7、蕃红染色液(稀)染2分钟后,自来水冲洗。
干燥,镜检。
染色后,革兰氏阳性菌都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都呈红色。
细菌分类:革兰氏阳性菌:葡萄球菌属(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链球菌属(肺炎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肠球菌等)、白喉杆菌、炭疽杆菌、破伤风杆菌、蜡样芽孢杆菌等,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等为临床重要等病原菌革兰氏阴性菌:埃希氏菌属、枸橼酸菌属、假单胞菌属(绿脓杆菌等)、莫拉菌属(卡他莫拉菌等)、奈瑟菌属(淋球菌、脑膜炎双球菌等)、不动杆菌属(鲍曼不动杆菌、罗菲不动杆菌等)、克雷伯菌属(主要是肺炎克雷伯杆菌)、沙门氏菌属、志贺氏菌属(痢疾杆菌等)、黄杆菌属、变形杆菌属、军团菌属、耶尔森菌属、嗜血杆菌属(杜克雷嗜血杆菌、流感嗜血杆菌等)、产气杆菌属、霍乱弧菌、阴沟肠杆菌等。
革兰氏染色法的步骤(2)详细阐叙革兰氏染色法的步骤浏览次数:174次悬赏分:0 | 解决时间:2011-5-25 17:44 |提问者:肖箫2011shaw最佳答案革兰氏染色一、目的:在细胞发放之前,利用标准的革兰氏染色法对即将发放的细胞悬液进行检测,判断细胞悬液中是否含有革兰氏阳性菌或革兰氏阴性菌。
二、原理: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胞壁内形成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革兰氏阳性菌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较多且交联致密,故遇乙醇脱色处理时,因失水反而使网孔缩小,再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处理不会出现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仍呈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且交联度差,在遇脱色剂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通过乙醇脱色后仍呈无色,再经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就使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
革兰氏染色的过程和原理
革兰氏染色的过程和原理
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通过此方法可以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类。
该染色方法基于不同细菌细胞壁组成的差异,通过特定的染色步骤使细菌在显微镜下呈现不同的颜色。
革兰氏染色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取一片细菌培养物,涂抹在玻片上,使其形成薄膜。
2. 将涂片在火焰中烘烤,以使细菌附着在玻片上。
3. 将烘烤后的涂片浸入革兰氏紫染色剂中,静置数分钟。
4. 用蒸馏水冲洗涂片,直至洗涤液不再有紫色溢出。
5. 在涂片上滴加碘酒,静置一段时间。
6. 用蒸馏水冲洗涂片,直至洗涤液不再有颜色溢出。
7. 滴加脱色剂(乙醇或乙醚)在涂片上,迅速冲洗。
8. 用蒸馏水冲洗涂片,直至洗涤液不再有颜色溢出。
9. 滴加革兰氏染色剂(碱性洋红)在涂片上,静置1-2分钟。
10. 用蒸馏水冲洗涂片,直至洗涤液不再有颜色溢出。
11. 用纸巾或吹风机轻轻吹干涂片。
12. 使用显微镜观察涂片下的细菌。
革兰氏染色的原理是基于细菌细胞壁的差异。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含有较厚的层状壁,并富含肽聚糖和穿孔蛋白,所以在革兰氏紫染色剂作用下会显现紫色。
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较薄,内层有脂多糖包裹,所以在革兰氏紫染色剂作用下不易显现出紫色。
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常用的初步细菌分类方法,通过观察细菌在显微镜下的染色特性,可以初步判断细菌的类型,对于临床诊断和细菌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3[1].革兰氏染色
球消菌化链: 球菌属
革兰阴性
球伟菌荣球: 菌属 杆类梭普卟菌杆菌氏啉菌属菌单: 属属胞菌属
形态学鉴别要诀——球菌
革兰阴性双球菌——肾型豆子样,平 行纵轴排列=奈瑟菌属
革兰阳性双球菌——拉长,单个纵轴 ,末端呈点状(柳叶刀状)=链球菌 (肺炎链球菌)
实际革兰氏染色
革兰阳性双球菌提示肺炎链球菌
革兰阴性双球菌:在生殖道标本或脑脊液中多为奈瑟菌属;在下呼吸道分泌 物中提示为卡他莫拉菌
血培养中长链的革兰阳性球菌(>6个 细胞)提示化脓链球菌或草绿色链球 菌
更多的革兰氏染色形态学
呈堆或四 联排列的 革兰阳性 球菌提示 葡萄球菌
革兰阳性杆菌的形态学鉴别要诀
革兰氏阳性杆菌可以很规则,如果是需氧菌则非常可能 是芽胞杆菌属,如果是厌氧则非常可能是梭菌属。如果 很小,可能是不呈链状的李斯特菌属,如果呈链状则很 可能是乳酸杆菌属。
3. 粘稠的或脓性的液体
• 如血涂片那样涂片
革兰氏染色的玻片
错误 正确
液体使用离甩片心机
脱色
1. 尽可能除去多余的水。 2. 水池中需要有轻柔流动的流水。 3. 在光亮的背景下观察玻片。 4. 玻片平放时滴加脱色剂。 5. 轻柔晃动玻片的两边,使得结晶紫来回地流动。 6. 当停止流动后立刻将玻片用流水清洗以停止脱色。
性粒细胞减少
酵母菌样,酵母菌是一种很 少引起肺炎的细菌,常 由口腔污染
评述
可以在玻片上看到许多鳞状上皮细胞,说明在采集时受到 了上呼吸道分泌物的污染或口水的污染。
中性粒细胞和上皮细胞都很少的标本需要培养
吸入性肺炎标本革兰氏染色的典型形式,培养只会培养出 正常菌群,所以革兰氏染色是用于诊断的方法。
成双的革兰氏阳性球菌,短链=肺炎链球菌 革兰氏阳性菌成群排列=金黄色葡萄球菌 革兰氏阴性求杆菌(小)=流感嗜血杆菌 革兰氏阴性杆菌大且肥厚=肺炎克雷伯菌或其他肠道菌 革兰氏阴性双球菌=卡他莫拉菌
7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1)
微生物实验报告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及形态观察一、目的要求:1、熟悉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掌握革兰氏染色法。
3、掌握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染色结果和形态特征二、器材和器皿:1、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2、革兰氏染色液、香柏油、二甲苯3、显微镜、擦镜纸、酒精灯、载玻片、盖玻片、接种环等三、实验原理: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1884年由丹麦医师Gram 创立。
未经染色的细菌,由于其与周围环境折光率差别很小,在显微镜下极难观察。
染色后细菌与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细菌的形态、排列及某些结构特征,而用以分类鉴定。
革兰氏染色属复染法。
该染色法所以能将细菌分为G+菌和G-菌,是由这两类菌的细胞壁结构和成分的不同所决定的。
G-菌的细胞壁中含有较多易被乙醇溶解的类脂质,而且肽聚糖层较薄、交联度低,故用乙醇或丙酮脱色时溶解了类脂质,增加了细胞壁的通透性,使初染的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易于渗出,结果细菌就被脱色,再经蕃红复染后就成红色。
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层厚且交联度高,类脂质含量少,经脱色剂处理后反而使肽聚糖层的孔径缩小,通透性降低,因此细菌仍保留初染时的颜色,呈现蓝紫色。
四、实验步骤:1、取载玻片用纱布擦干,涂菌的部位在火焰上烤一下,除去油脂。
2、涂片:液体培养基:左手持菌液试管,在酒精灯火焰附近5cm左右打开管盖;右手持接种环在火焰中烧灼灭菌,等冷却后从试管中沾取菌液一环,在洁净无脂的载玻片上涂直径2mm左右的涂膜,最后将接种环在火焰上烧灼灭菌。
固体培养基:先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无菌水,再用接种环取少量菌体,涂在载玻片上,使其薄而均匀。
3、晾干:让涂片在空气中自然干燥。
4、固定:让菌膜朝上,通过火焰2-3次固定(以不烫手为宜)。
5、染色:在菌膜上滴加草酸铵结晶紫液,染1min。
6、水洗:用蒸馏水轻轻冲洗涂片上的染色液,用吸水纸吸干。
简单染色结束可观察细胞形态。
简述革兰氏染色法
简述革兰氏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法是由19世纪德国医学家威廉革兰发展的一种医学染色方法,是一种利用化学特性显示细胞中各种结构的常用技术。
1882年,威廉革兰开创了这种技术,被公认为医学染色的先驱。
革兰氏染色法也称革兰染色法,简称革兰氏染色。
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化学反应技术,通过配制特定的染料与植物、细菌细胞或血液中的其他活体物质发生反应,其反应结果是使得特定的染料在物体表面形成明亮的染色,从而可以简单准确地观察、分类和研究植物、细菌、血液、病毒等活体结构的特性。
革兰氏染色的原理是,活体的细胞结构具有固有的电荷,当染料与活体细胞发生反应时,染料就会因为电荷的作用而在活体细胞表面结合,产生染色。
根据染料结合细胞表面的类型和强度,可以得出不同的深浅程度和颜色。
革兰氏染色法的应用非常广泛,它不仅可以用来研究细胞的结构,而且还可以用于检测血液中的疾病,如感染性疾病、肿瘤等,还可以检测细菌的抗药性,以及病毒、血液中抗原和抗体的存在。
此外,由于革兰氏染色法反应和结果都很明显,也常常用于活体组织学研究,如病理检查、局部病原学研究和病理病理学研究。
在革兰氏染色法中,染料是细胞杂质检测的关键因素,它们必须是安全、可以长期存储,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和可溶性,能够在活体组织中稳定存在,同时能够与活体细胞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以达到染色的效果。
常用的染料包括绿唑酮(Gram)、南方染料(Safranin)、血蛋白(Haematoxylin)和紫色素(Purple)等。
革兰氏染色法在19世纪被发明出来,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医学检测、医学研究和病理学研究的重要技术。
它有助于研究细胞结构特性,进一步提高活性物质的筛选,提高疾病的检测效率,也有助于解决很多医疗难题,为现代医学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细菌的简单染色(Simple stain)和革兰氏染色(Gram stain)(1
细菌的简单染色(Simple stain)和革兰氏染色(Gram stain)(1虽然各种类型的显微镜能够观察到微生物的各种形态结构,但一般实验室常用的是普通光学显微镜。
由于细菌体积小且透明,在活体细胞内又含有大量的水分,因此,对光线的吸收和反射与水溶液相差不大。
当把细菌悬浮在水滴内,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时,由于与周围背景没有显著的明暗差,难于看清它们的形状,更谈不上识别其细微结构。
而经过染色,就可借助颜色的反衬作用比较清楚地看到菌体形态,亦即菌体表面及内部结构着色与背景形成鲜明对比,这样便可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清晰地观察到微生物的形状和结构,而且还可以通过不同的染色反应来鉴别微生物的类型和区分死、活细菌等,因此,微生物染色技术是观察微生物形态结构的重要手段。
本实验通过对细菌的染色观察,使同学们在掌握细菌染色技术的基础上,了解各种其他的染色制片技术;观察微生物的各种形态结构,以巩固课堂知识,增强感性认识。
一、目的要求1.学习微生物涂片、染色的基本技术,掌握细菌的单染色方法及无菌操作技术。
2.巩固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二、基本原理1.简单染色法:所谓单染色法是利用单一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的一种方法。
此法操作简便,适用于菌体一般形态的观察。
在中性、碱性或弱酸性溶液中,细菌细胞通常带负电荷,所以常用碱性染料进行染色。
碱性染料并不是碱,和其他染料一样是一种盐,电离时染料离子带正电,易与带负电荷的细菌结合而使细菌着色。
例如,美蓝(亚甲蓝)实际上是氯化亚甲蓝盐,它可被电离成正、负离子:带正电荷的染料离子可使细菌细胞染成蓝色。
常用的碱性染料除美蓝外,还有结晶紫(crystal violet)、碱性复红(basicfu-chsin)、番红(又称沙黄,safranine)等。
细菌体积小,较透明,如未经染色常不易识别,而经着色后,与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易于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2.革兰氏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麦病理学家C.Gram所创立的。
实验一 细菌革兰氏染色
附 油镜物镜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一、目的要求 学习掌握油镜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二、油镜物镜的基本原理 油镜物镜与其它物镜的不同是载玻片与接物镜之间, 油镜物镜与其它物镜的不同是载玻片与接物镜之间,不 时隔一层空气,而是隔一层油质,称为油濅系, 时隔一层空气,而是隔一层油质,称为油濅系,这种油常选用 香柏油,因香柏油的折射率是 香柏油,因香柏油的折射率是n=1.51,与玻璃相同。当光线通 ,与玻璃相同。 过载玻片后,可直接通过香柏油进入物镜而不发生曲折, 过载玻片后,可直接通过香柏油进入物镜而不发生曲折,如果 载片与物镜之间的介质是空气,则称为干燥系, 载片与物镜之间的介质是空气,则称为干燥系,当光线通过玻 片后,受到曲折,发生散射现象,进入物镜的光线显然减少, 片后,受到曲折,发生散射现象,进入物镜的光线显然减少, 这样一来就降低了视野的照明度。 这样一来就降低了视野的照明度。
实验器材: 实验器材:
显微镜、香柏油等 显微镜、
实验方法: 实验方法:
1、观察前的准备 、 2、低倍镜观察 、 3、油镜观察、 、油镜观察、
当用结晶紫初染后,所有细菌都被染成初染剂的兰紫色, 当用结晶紫初染后,所有细菌都被染成初染剂的兰紫色, 碘作为媒染剂,它能与结晶紫结合成结晶紫 碘复合物 碘复合物, 碘作为媒染剂,它能与结晶紫结合成结晶紫-碘复合物,从而增 强了染料与细菌的结合力。当用脱色剂处理时,两类细菌的脱 强了染料与细菌的结合力。当用脱色剂处理时, 色效果是不同的。 色效果是不同的。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有舦聚糖形成 的网状结构组成,壁厚,类脂含量低, 的网状结构组成,壁厚,类脂含量低,用酒精脱色时细胞壁脱 水,使舦聚糖层的网状结构孔径缩小,透性降低,从而使结晶 使舦聚糖层的网状结构孔径缩小,透性降低, 紫碘复合物不易被洗脱而保留在细胞内, 紫碘复合物不易被洗脱而保留在细胞内,经脱色和复染后仍保 留初染剂的兰紫色。革兰氏阴性细菌则不同, 留初染剂的兰紫色。革兰氏阴性细菌则不同,由于其细胞壁舦 聚糖层较薄,类脂含量较高,,所以当脱色处理时, 聚糖层较薄,类脂含量较高,,所以当脱色处理时,类脂质被 ,,所以当脱色处理时 酒精溶解,细胞壁透性增大,使结晶紫 碘复合物比较容易被洗 酒精溶解,细胞壁透性增大,使结晶紫-碘复合物比较容易被洗 脱出来,用复染剂复染后,细胞被染上复染剂的红色。 脱出来,用复染剂复染后,细胞被染上复染剂的红色。
革兰氏染色的原理
革兰氏染色的原理
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常用于细菌分类和鉴定的染色方法。
它是由丹麦微生物学家克里斯汀·格兰于1884年发明的,因此得名。
革兰氏染色的原理主要是基于细菌的细胞壁组成的差异。
细菌的细胞壁主要由多糖聚合物和蛋白质构成。
根据细菌细胞壁的差异,细菌可以被分为两类: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在进行革兰氏染色时,首先将细菌样本固定在载玻片上,然后通过在细菌上涂抹革兰氏碘复合物。
碘会与细菌细胞壁中的多糖聚合物形成复合物。
接下来,使用酒精或酒精-醋酸溶液进行洗涤。
酒精会使细菌细胞壁透过现象发生,即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被溶解,而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则保持不变。
洗涤后,再通过在细菌上涂抹革兰氏染色剂,通常是紫晶液(Crystal Violet)。
染色剂会与残留的碘复合物结合,并渗透到细菌细胞内。
然后,将载玻片在盖片下加热,这样染色剂会更好地被固定在细菌细胞中。
经过染色后,革兰氏阳性菌会呈现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会呈现粉红色。
这是因为染色剂能够穿过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并将其染成粉红色,而无法穿过革兰氏阳性菌较厚的细胞壁。
通过观察细菌颜色的变化,可以快速确定细菌是革兰氏阳性菌还是革兰氏阴性菌,从而帮助进行进一步的细菌鉴定与分类工作。
说明革兰氏染色的原理
说明革兰氏染色的原理革兰氏染色是一种细菌染色技术,由丹麦细菌学家克里斯汀·格拉姆(Christian Gram)于1884年首次提出并应用于细菌鉴定中。
革兰氏染色技术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细菌染色方法,通过染色的特性能够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对于细菌的鉴定和分类有着重要的意义。
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基于细菌细胞壁的不同结构。
细菌的细胞壁主要由多聚糖和肽聚糖构成,其中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含有大量的肽聚糖,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则富含脂质和蛋白质。
这种差异性决定了它们对革兰氏染色的反应。
在革兰氏染色中,首先用革兰碘复合物将细菌染色,然后用酒精漂白去除多余的染色剂,最后再用碘过的碘酊染色。
革兰氏阳性菌由于细胞壁结构的特殊性,在漂白后无法去除碉过的碘,因此呈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在漂白后能够去除碘过的碘,再用洗剂后,直接用红色染剂染色,所以呈粉红色。
通过这种染色方法,革兰氏染色可以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类,这为临床医学和微生物学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革兰氏阳性菌有很多致病菌,比如葡萄球菌、脑膜炎球菌等,这些细菌在染色后呈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则包括大肠杆菌等,这些细菌在染色后呈粉红色。
通过革兰氏染色,医生可以快速判断患者细菌感染的类型,从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这为细菌感染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除了用于临床医学上的细菌鉴定外,革兰氏染色还被广泛应用于微生物学领域。
在微生物学研究中,革兰氏染色可以帮助科研人员对细菌进行分类和鉴定,从而深入了解细菌的生物特性和生态特性,这为人们更好地利用细菌资源和控制细菌疾病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革兰氏染色的原理简单而直观,操作也相对简便,因此在实验室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过程包括固定、染色、漂洗和显微镜观察,只需基本的显微镜和染色试剂即可完成。
由于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和操作简单,因此被列为医学、微生物学等专业的实验课程中,是学生学习微生物学的基础实验之一。
简述革兰氏染色机制
简述革兰氏染色机制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用于区分细菌的结构和性质,以及鉴定它们的形态和分类。
革兰氏染色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染色剂对细菌细胞壁的染色特性进行区分。
细菌细胞壁是细菌细胞的外层,由多糖和蛋白质组成。
根据细胞壁的结构和组成,细菌可以分为两类: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主要由厚重的胞外多糖层和少量的蛋白质组成。
在革兰氏染色过程中,细菌细胞首先被革兰染色剂(如紫晶染料)染色,在酒精或醋酸溶液中进行脱色处理,然后再次染上红色的革兰染色剂(如伊红染料)。
由于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结构较为简单,染色剂可以容易地渗透进入细胞内部,使细菌细胞呈紫色或深蓝色。
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相对较为复杂,由较薄的胞外多糖层和较厚的蛋白质层组成。
在革兰氏染色过程中,细菌细胞同样被革兰染色剂染色,但在脱色处理时,阴性菌的细胞壁结构会使染色剂难以渗透,因此无法彻底脱色。
最后再次染上红色的革兰染色剂。
由于细菌细胞壁的特殊结构,革兰氏阴性菌在染色后呈红色或粉红色。
通过革兰氏染色,可以快速而准确地区分细菌的类型。
革兰氏阳性菌通常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而革兰氏阴性菌则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
这种区分的重要性在于细菌的结构和性质会直接影响到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的选择。
革兰氏染色机制的研究和应用在微生物学和临床医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革兰氏染色,医生可以快速确定患者体内的细菌种类,从而指导合理的抗生素治疗。
此外,在食品安全和环境监测等领域,革兰氏染色也被广泛应用于细菌的鉴定和检测。
总结起来,革兰氏染色机制是一种通过染色剂对细菌细胞壁的染色特性进行区分的方法。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较为简单,因此染色后呈紫色或深蓝色;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较为复杂,染色后呈红色或粉红色。
革兰氏染色的应用范围广泛,对微生物学和临床医学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革兰氏染色,可以准确鉴定细菌的类型,指导治疗和预防措施的选择。
革兰氏染色用途
革兰氏染色用途
革兰氏染色作为一种独特的技术,一直以来都在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
它由德
国微生物学家哈罗德·革兰于1881年发明,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无菌技术
之一。
革兰氏染色技术可用于细菌检测,细菌的识别和分类,病毒的检测以及生物样品的特性分析,等等。
革兰氏染色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革兰氏色素在温和pH环境下发生沉淀,使得染
色和生物分离,从而可以进一步检测固体、粘稠分散体和血液渗滤液中的生物特性,以及加工、划分样品中的生物序列,主要应用于细菌检测、细菌分类和病毒活动检测。
革兰氏染色也可以用于肠道微生物的检测,这种微生物没有细胞壁,无法被其
他技术检测。
革兰氏染色技术可以识别出肠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状态,深入了解它们对健康的影响。
除了传统的革兰氏染色,近年来也推出了发光染色等技术,它能够更全面地检
测分析微生物,使革兰氏染色技术更加完善。
总之,革兰氏染色无论是在检测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状态,还是在识别、分
类细菌和检测病毒活动,以及生物样品的特性分析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革兰氏染色固定的作用
革兰氏染色固定的作用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技术,通过染色剂与细菌细胞壁的特定结构相互作用,使细菌在显微镜下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从而方便观察和研究细菌的形态、结构和数量。
革兰氏染色固定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革兰氏染色可以帮助鉴定细菌的种类。
细菌根据其细胞壁的结构可以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大类。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较厚,含有大量的胞外多聚糖和胞内穿孔蛋白,染色后呈紫色或蓝色。
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较薄,含有较少的胞外多聚糖和胞内穿孔蛋白,染色后呈红色或粉红色。
通过革兰氏染色,可以快速区分不同种类的细菌,为后续的病原学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革兰氏染色可以观察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细菌的形态和结构对其生理功能和病原性具有重要影响。
革兰氏染色可以使细菌在显微镜下呈现出清晰的形态特征,如球菌、杆菌、弧菌等。
同时,通过观察细菌的形态和结构,还可以了解其胞内结构和细胞分裂方式,对于研究细菌的生物学特性和繁殖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革兰氏染色还可以评估细菌的数量和活性。
革兰氏染色后的细菌在显微镜下呈现出明亮的颜色,有助于观察和计数。
通过对细菌数量的评估,可以了解细菌的繁殖情况和生长速度,为细菌的培养和鉴定提供参考。
同时,革兰氏染色还可以观察细菌的活性,如细胞壁的完整性和染色的均匀性等,从而评估细菌的生理状态和代谢活性。
革兰氏染色还可用于细菌的分类和鉴定。
细菌的分类和鉴定是微生物学研究的基础工作,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革兰氏染色可以帮助确定细菌的种属和属名,为细菌的分类和鉴定提供重要依据。
通过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和染色特征,结合其他生物学特性和遗传信息,可以准确鉴定细菌的分类地位和系统发育关系。
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技术,通过染色剂与细菌细胞壁的相互作用,实现了对细菌的形态、结构和数量的观察和评估,为细菌的鉴定和分类提供了重要依据。
革兰氏染色固定的作用不仅在于帮助鉴定细菌的种类,还可以观察细菌的形态和结构,评估细菌的数量和活性,以及进行细菌的分类和鉴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菌种鉴定
菌种获取
分离鉴定 保存复壮 革 兰 பைடு நூலகம் 染 色
Gram与革兰氏染色:
革兰氏染色法(Gram stain)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 的一种鉴别染色法,1884年由丹麦医师、细菌学家Hans Christain Gram创立并以其名字命名的。 Gram在对死于 肺炎的患者肺部组织进行检查时发现某些细菌对特定的染 料有很高的亲和力。他的染色方法是:首先采用苯胺-结 晶紫染液进行初然,然后用卢戈式碘液媒染,最后用乙醇 脱色。经过这样的染色后,发现肺炎球菌保持蓝紫色,肺 部组织背景为浅黄色,达到了将细菌与被感染的肺部组织 区分开的目的。几年以后,德国病理学家Carl weigert (1845-1904)在Gram染色方法基础上加上番红复染, 使其成为微生物学研究领域最常用的染色方法之一。
染色结果
革兰氏阳性菌都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都呈红色。 其中变形杆菌被染成红色为阴性菌,四联球菌被染成紫 色为阳性菌。
变 形 杆 菌
四 联 球 菌
在实验中经常会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的结果
影响实验成功的因素:
涂片过厚 结晶紫染色过度 导致脱色不完全 (假阳性)
细胞固定过度 细胞培养 时间太长
造成细胞壁通透性的改变 (假阴性)
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
• 选择活跃生长期菌种染色
• 涂片不宜过厚
• 染色及脱色时间得当
实验报告
1》结果
(1)绘出油镜下观察的图像 (2)填表
菌名 大肠杆菌 四联球菌 菌体颜色 细菌形态 结果(G+ G- )
思考题:
现有一株未知菌,个体明显大于大肠杆菌 请你鉴定该菌是革兰氏阳性还是革兰氏阴 性,如何确定你的染色结果的正确性?
实验器材
1.菌种
变形杆菌平板培养物,四联球菌平板培养物
2.溶液和试剂
结晶紫,路氏碘液,95%乙醇,番红复染液
3仪器及其他用品
酒精灯,载玻片,电镜,擦镜纸,接种环,镊子, 载玻片,滤纸,滴管,无菌水及香柏油二甲苯等
操作步骤
革兰氏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脱色、 复染等四个步骤,具体操作方法是:
1)制片 取活跃生长期菌种按常规方法涂片(不宜过厚)干燥和固 定。 2)初染 滴加草酸铵结晶紫染液覆盖涂菌部位染色1~2min后倾去染 液水洗至水流为无色。 3)媒染 加碘液覆盖涂面染约1分钟,水洗至水流为无色。 4)脱色 将玻璃片上残留水用吸水纸吸去,在白色背景下用滴管流 加95%乙醇脱色(一般20~30s)当流出液无色时立即用水 洗去乙醇。 5)复染 将玻片上残留水用吸水纸吸去,用番红复染液染色2min, 水洗,吸去残水晾干。 6)镜检
1》革兰氏染色原理 2》基本操作步骤
3》染色结果 4》注意事项
基本原理
通过革兰氏染色细菌可以被分为G+菌和G-菌,细菌通过 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胞壁内形成了不溶于水的结 晶紫与碘的复合物,革兰氏阳性菌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 糖网层次较多且交联致密,故遇乙醇或丙酮脱色处理时,因 失水反而使网孔缩小,再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处理不会 出现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 其仍呈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 量高、肽聚糖层薄且交联度差,在遇脱色剂后,以类脂为主 的外膜迅速溶解,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 复合物的溶出,因此通过乙醇脱色后仍呈无色,再经沙黄等 红色染料复染,就使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 染色的差异主要是由于阴性与阳性细菌细胞壁的差异所 应起的。
谢 谢 大 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