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中的谦 慎 敬 戒

合集下载

中华文明的礼仪文化与道德观念

中华文明的礼仪文化与道德观念

中华文明的礼仪文化与道德观念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其中,礼仪文化和道德观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智慧和情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

本文将从中华礼仪文化的内涵、现代社会中的礼仪观念与实践、中华道德观念的演变和传承等多个角度探讨中华文明的礼仪文化和道德观念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中华礼仪文化的内涵中华礼仪文化是指中华民族传统的礼仪、风俗、宗教等方面的文化传统,具有独特的内涵。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尊重和谦虚,具体体现在与人交往中表现出来的礼貌和谦逊。

中华文化传统注重“礼仪之邦”,注重礼节规范,讲究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韵味和风格。

其次,中华礼仪文化还注重人与天地之间的和谐。

中华文明崇尚“天人合一”,认为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人的一切活动必须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达到安宁与幸福。

因此,中国人在传统节日、婚礼、葬礼等仪式中,都会加入许多与自然相连的元素,让人与自然相互协调,达到心灵的宁静。

此外,中华礼仪文化还注重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社会关系中的道德规范。

对于君臣之间的关系,中华文明强调“君子之交淡如水”,即君子交朋友,不以权势为重,而是以品德为重。

对于父子、夫妻、兄弟之间的关系,中华文明也有着许多道德规范,如“养生须恭,训诲有方”,“夫妻大义,孝悌为先”,“兄弟和睦,乃家之宝”等等,这些规范都呈现出一种“孝”“悌”“忠”“信”等传统美德。

二、现代社会中的礼仪观念和实践在现代社会,尽管形式化程度更高,但礼仪依然具有重要的地位。

礼仪不仅能够让人们彼此之间更加和谐友好,还能够提高个人素质。

但是,现代社会中礼仪观念却越来越淡漠,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于礼仪的认识和实践十分欠缺。

因此,我们需要在现代社会不断弘扬中华文明的礼仪文化,提高人们对于礼仪的重视程度。

首先,我们应该对于“谦和为贵”,“以礼相待”的传统理念有一个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中的谦、慎、敬、戒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中的谦、慎、敬、戒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中的谦、慎、敬、戒自古以来,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正所谓礼仪之大谓之夏,服章之美谓之华。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中又以周为最,古代一般都推行周礼。

自周以来,无论朝代更迭,传统文化礼仪其大致框架基本固定,甚至部分仪式流程沿革至今,这其中除了中国素来从古的习性以外,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礼仪中的精神内核“谦”、“慎”、“敬”、“戒”一直没有改变。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祀先师、先王、圣贤;乡饮、相见礼、军礼等。

生活类包括五祀、高禖之祀、傩仪、诞生礼、冠礼、饮食礼仪、馈赠礼仪等。

但无论是哪一种礼仪,其特征都是确立文明规范、形成等级差异、能够传承发展,得到普遍认同,对社会起到沟通、协调、维护、教育的功能。

在我看来其中,最容易被传承发展的就是“谦”、“慎”、“敬”、“戒”四种品质,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四种思想内涵和价值观。

“谦”,谦虚、自谦。

在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常通过自谦来表达对他人的敬意。

中国人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常用自谦语。

“您贵姓”往往得到的回答是“免贵姓X”;“令郎”、“令爱”往往回答时自称“犬子”、“小女”;介绍自己家的时候再豪华也往往说寒舍,介绍自己的学问的时候再高深也要说一声粗鄙;就连九五之尊的皇帝,对外都自称“寡人”、“孤”,这种自谦除了习以为常的社交习惯以外,往往也体现出了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观念“满招损、谦受益”。

此外,在其他很多礼仪之中也能找到“谦”的身影。

饭桌礼仪上有客人先动筷的传统,有饮酒碰杯低杯沿的讲究;行走相碰时,有礼让先行的传统;就连请客人吃饭,也要说得很低调,明晚在寒舍略聚菲酌,或者是略备薄酒,这里,“菲”跟“薄”都是少的意思。

随着西方价值观的渗入,在这个张扬个性,追求放肆的时代,很多现在的孩子都认为“谦”从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虚伪,意味着客套,但“谦”依然是中国最不可动摇的美德,归根究底就是因为“谦”是维系中国社会关系最重要的一条纽带。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这些礼仪文化中,不仅包含了丰富的礼仪形式和仪式,还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反映了中国人对待人际关系、社会秩序、伦理道德等方面的看法和要求,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核心价值在于尊重。

尊重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核心,包括对长辈的尊敬、对师长的尊重、对祖先的崇拜等方面。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长辈的地位尊崇,子女孝顺是传统美德,长辈的意见和决定往往是得到尊重和遵从的。

这种尊重的精神不仅贯穿于家庭生活中,也体现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对待他人都是尊重有礼,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

这种尊重的价值观念也在传统礼仪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比如拜年时长辈子女的礼貌,参加婚礼膜拜新人的礼仪等等,都是尊重的表现。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还体现了和谐、团结的价值。

在中国传统礼仪中,家庭和睦、邻里团结是被推崇的美德,而且在社会交往中也以和谐为重。

在礼仪文化中,人们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尊重他人的利益,不轻易冲突和矛盾,尽量保持和睦的关系,体现团结、和谐的社会氛围。

而在传统的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中,也都是团结和谐的表达,人们聚集在一起祭祀祖先,祈求风调雨顺,祈求亲人平安健康,表达了团结和谐的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内涵还包含了感恩、报恩的价值。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感恩是美德,报恩更是至高无上的道德要求。

人们对长辈、师长的恩德,对祖先的恩德,都是应当感恩的,所以在传统的节日、仪式中,人们都会表达对恩人的感恩之情。

而对于报恩,更是体现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内涵,只有将得来的恩情回报,才能圆满自己的道义心愿,所以在传统礼仪中,人们都会注重回报,回馈社会,以谢恩报德,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美德。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还包含了谦逊、忠诚的价值。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谦逊是一种美德,执行忠诚更是至高无上的道德要求。

在交往中,人们都要表现出谦逊,不张扬不骄傲,不自大不自负,而要谦和和善。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与职业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与职业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与职业道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和职业道德一直被视为重要的价值观。

礼仪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而职业道德则关注的是个人在工作中的行为准则。

这两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并对个人和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一、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被视为维系社会秩序的基石。

礼仪的核心理念是“以礼待人”,即在与他人交往中,要以尊重、友善和热情的态度对待他人。

1. 礼貌与尊重中国传统文化中,礼貌和尊重是基本的社交准则。

人们相信,通过展示礼貌和尊重,能够增进彼此之间的沟通和理解,维护社会和谐。

在日常交往中,人们习惯使用礼貌语言,比如请、谢谢、对不起等,以展现尊重和友好。

2. 家庭与长辈尊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的地位非常重要。

人们热爱家庭,并对长辈表示极大的尊重。

尊敬长辈被视为一种美德,在与长辈交往时,要遵循一定的礼节,比如行鞠躬、合十、起身等,以示恭敬。

3. 宴会与社交礼仪中国传统文化中,宴会和社交活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宴会礼仪被认为是展示个人家庭的地位和尊贵的重要方式。

在宴会中,人们注重就座次序、饮酒礼仪、致辞等方面,以展现自己的风度和修养。

4. 节日与寄托情感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重要的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

通过参与节日庆祝活动,人们表达对祖先和亲人的敬意,并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二、职业道德1. 诚实与责任中国传统文化中,诚实和责任感是职业道德的基础。

在工作中,诚实是非常重要的品质。

诚实的人受人尊敬,而不诚实的人则会丧失信任,影响工作和职业发展。

2. 尊重与合作在职场中,人际关系密切相关。

尊重他人的能力和意见,善于与同事合作,是塑造良好职业道德的重要方面。

通过尊重和合作,能够加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

3. 谦虚与进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谦虚是一种美德。

谦虚使人能够虚心地接受他人的建议和指导,并在工作中不断改进和进步。

与此同时,职业道德也鼓励人们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不断追求进取和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常识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常识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常识大全一、概述中国传统文化礼仪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宝贵财富,它是人们行为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档将介绍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礼仪的常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尊重中国文化。

二、尊重长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长辈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

无论是家庭中还是社会中,尊重长辈是恪守的道德原则。

当与长辈交流时,应使用适当的敬语,并示以尊重和关怀。

三、饮食礼仪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注重礼仪。

在用餐时,应注意以下礼仪:1. 尊重主人:在进餐前,应向主人致以问安,并等待主人示意开始进食。

2. 使用筷子:在用餐时,应使用筷子,并避免将筷子直插食品或碗中。

3. 谦让他人:应注意礼貌和谦让,在用餐时不应抢夺食物。

四、社交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社交礼仪十分重要。

以下是一些社交礼仪的常识:1. 问候礼仪:见面时应示以礼貌的问候,如问好、打招呼等。

2. 尊称礼仪:与陌生人或年长者交流时,应使用适当的敬语来表示尊重。

3. 长辈礼仪:与长辈交流时,应注意尊重和关怀,并避免过分亲昵的行为。

五、节日俗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俗和礼仪。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节日俗:1. 春节:家庭聚会、贴福字、放鞭炮等。

2. 中秋节:赏月、吃月饼、赏花灯等。

3.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

六、穿着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穿着礼仪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

以下是一些穿着礼仪的常识:1. 正装礼仪:参加正式场合时应着正装,如西式礼服或传统汉服。

2. 色彩象征:在中国文化中,红色代表喜庆,黑色代表哀悼,应根据场合选择合适的服装色彩。

七、宴会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宴会是交流和聚会的重要方式。

以下是一些宴会礼仪的常识:1. 座次安排:主人会根据身份和尊卑安排座次,客人应按照安排就座。

2. 礼物赠送:参加宴会时可以赠送一些礼物,如鲜花、茶叶等,表达谢意和祝福。

八、结语以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礼仪的一些常识,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尊重中国文化。

礼仪十六字

礼仪十六字

礼仪十六字《礼仪十六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道德观念。

礼仪是一种人类社会行为规范,它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基础。

而“礼仪十六字”则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精髓所在,它包含了“尊、重、敬、信、和、忠、孝、友、义、勇、礼、智、仁、勤、恕、谦”十六个字,这些字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道德观念。

首先,尊重是礼仪文化中最重要的一个观念。

尊重是指对他人的尊严、权利和感受的认同和尊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要求,它要求人们尊重长者、尊重师长、尊重父母、尊重祖先、尊重传统文化等。

尊重是一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它能够使人们彼此关心、彼此理解、彼此包容,从而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其次,敬意是礼仪文化中的另一个重要观念。

敬意是指对他人的敬重和仰慕,是一种尊重和信任的表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敬意是一种基本的社会道德,它要求人们尊重他人的人格、才能和贡献,不论是长者还是晚辈、是上级还是下级,都应该给予敬意。

敬意是一种人际关系的基础,它能够增强人们之间的信任和理解,从而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三,信任是礼仪文化中的另一个重要观念。

信任是指对他人的信赖和信心,是一种相信和依赖的表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信任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要求,它要求人们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相互支持。

信任是一种人际关系的基础,它能够增强人们之间的信任和理解,从而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四,和谐是礼仪文化中的另一个重要观念。

和谐是指人际关系的和谐,是一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包容、相互尊重的状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是一种基本的社会价值观,它要求人们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和谐是一种人际关系的基础,它能够增强人们之间的信任和理解,从而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五,忠诚是礼仪文化中的另一个重要观念。

忠诚是指对国家、对组织、对家庭、对朋友的忠诚和信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诚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要求,它要求人们对自己的职责、对组织的使命、对家庭的责任、对朋友的义务都要忠诚不二。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思想精华。

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精神内涵,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一、尊重和谦逊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尊重。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重要场合,中国人都非常重视对他人的尊重。

尊重长辈、尊重师长、尊重朋友、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这是中国人一贯的礼仪之道。

而谦逊也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的一个核心价值观。

中国人谐和谦逊的个性,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重视传统和历史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强调尊重传统和历史,通过仪式、礼仪的传承和举行等方式将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尊重历史也是中国人敬畏自己的历史,传承文化,秉承传统的重要体现。

三、审美追求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弘扬了一种审美追求,这种审美追求是在超脱之中最能体现出中国人对完美文化的诉求。

在礼仪文化中,中国人对于仪式、礼仪、服饰等具有独特的审美取向,这种审美取向也在现代的中国文化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自我修养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强调自我修养,对于每一个人而言,自我修养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品质。

在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男子要养成文雅的气质,女子要具备良好的品德和修养。

自我修养的培养和提升是每个中国人应该具备的品质。

五、文明礼貌中国人向来重视礼貌,尊敬长辈,懂得谦逊,顾及他人感受,在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文明礼貌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历来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礼节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六、以人为本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强调人情、人德,在处理与人方面的事务时,要体贴入微,讲究情分。

人情、人情味、人情债都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以人为本也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

七、和谐共处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体现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和谐共处。

人与人之间要和谐相处,处理好人际关系,注重和睦相处,协调共生。

汉语敬谦词中的民族传统文化

汉语敬谦词中的民族传统文化

汉语敬谦词中的民族传统文化汉语敬谦词是汉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以表达谦虚、尊重和礼貌为主要目的的语言习惯。

敬谦词的使用在中国古代已经有了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相传是古代圣贤孔子提出的。

敬谦词的使用使得人们在交流中能够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彰显了中国人注重礼仪的传统美德。

敬谦词在汉族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还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敬谦词在汉语中的民族传统文化。

敬谦词的使用体现了中国人讲究谦虚的品质。

中国人历来注重谦虚,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

在汉语中,有很多敬谦词是以自己为主体,表达对他人的尊重态度。

如在请客吃饭时,主人通常会说“请您多吃一点”,以表示自己不舍得打扰对方,但是在中国文化中,客人却会根据主人的邀请感到有些不好意思,表示“承让了”或者“不好意思”,可见中国人的谦虚态度。

敬谦词的使用反映了中国人追求和谐的价值观念。

中国人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认为人际关系的和谐可以带来吉祥与福祉。

在汉语中,人们常用敬谦词以示尊重,并且通过这种敬谦之道来维护家庭和谐、社会和谐。

比如在问候他人时,我们常常会说“身体好吗?”、“吃了吗?”等,体现了关心他人健康和生活情况的关切之心。

敬谦词的使用体现了中国人认真对待事务和重视人际关系的态度。

中国人注重人与事的关系,认为不同的身份地位和互动关系需要适当的敬谦语言。

在汉语中,人们使用敬谦词语,表达自己对他人身份的尊重和认可。

比如对于长辈,我们通常会称呼为“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等,以示对长辈的尊重和孝顺之意。

敬谦词在汉语中承载了中国人的优秀传统文化,它是中国人民礼仪之邦的重要表现形式,体现了人们崇尚谦虚、尊重他人、追求和谐的价值观念,也为维护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做出了重要贡献。

敬谦词的使用在中国古代就有了悠久的历史,经过历代人民的发展和创新,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和深入人心的民族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明礼仪有哪些

中国传统文明礼仪有哪些

中国传统文明礼仪有哪些中国传统文明礼仪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本文将从不同层面介绍中国传统文明礼仪的几个方面。

一、家庭礼仪在中国传统文明礼仪中,家庭礼仪被视为最基础和最重要的礼仪之一。

家庭是社会最小单位,也是一个人的起点和基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被视作最基本的美德。

在中国家庭中,晚辈要向长辈问候、照顾年长的家庭成员,并遵循各种家庭规矩和礼节。

二、尊师重道中国传统文明礼仪强调尊师重道的观念。

师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高度重视,师生关系被认为是非常庄重和神圣的。

尊敬教师,听从教师的教导是中国学生的必备品质,教师则以身作则,要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

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和敬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

三、社交礼仪社交礼仪是中国传统文明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文化中,人际关系的维护和社交交往是非常重要的,社交上的得体举止能够有效地展示一个人的修养和风度。

在社交场合,人们注重彼此的问候、敬语和尊重他人的空间和隐私。

礼貌待人、言谈举止得体、谦虚有礼是传统文化中要尊重和遵循的社交礼仪。

四、宴会礼仪宴会礼仪在中国传统文明礼仪中被赋予了很高的重要性。

中国人非常重视饮食文化,讲究饮食礼仪以及用餐时的行为规范。

在宴会上,主人与客人之间有着明确的地位和角色区分,如主人应坐在宴会桌的主位,客人应遵循主人的安排和指示。

此外,中国人还强调宴会上的酒仪、敬酒礼节以及宴会交流中的言谈举止。

五、婚丧礼仪中国传统文明礼仪中,婚丧礼仪被认为是非常重要和庄重的场合,承载着家庭的传承和尊严。

在中国婚礼中,有很多的礼仪和习俗,如婚前聘礼、婚礼仪式、婚礼宴席等,都有各自的礼仪规范和流程。

在丧葬仪式上,人们要穿着朝服或丧服,举行相应的仪式和祭奠活动,以表达对逝者的尊重和哀悼。

六、节日礼仪中国传统文明礼仪中的节日礼仪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习俗和风俗。

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礼仪和习俗,人们通过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和仪式来表达喜庆、纪念和感恩之情。

中国行为文化礼节之道

中国行为文化礼节之道

中国行为文化礼节之道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丰富的行为文化礼节之道。

这些文化礼节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遵守行为文化礼节是一种表达尊重和关爱他人的方式,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手段。

下面将介绍几种中国行为文化礼节之道。

第一,尊重长辈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人尊敬和孝顺长辈是一种传统的美德。

在中国,人们常常会向长辈鞠躬行礼,称呼长辈时会使用尊敬的称谓。

在与长辈交谈时,要注意言辞谦和,不得冒犯或争吵。

这种尊重长辈的行为文化礼节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家庭和社会关系的重视。

第二,对待客人的礼节也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部分。

在中国,待客之道被认为是一种美德。

当有客人来访时,中国人会热情款待,尽力让客人感到舒适和受到尊重。

在接待客人时,要注意提供茶水、点心等款待,并主动询问客人的需求。

同时,还要注意避免与客人争论或争吵,保持友好和谐的氛围。

这种待客之道展现了中国文化中的好客传统。

第三,中国人注重礼节的场合也包括婚礼。

在中国,婚礼被视为人生中的重大事件,因此要注意遵守一系列的行为文化礼节。

在婚礼上,新郎新娘要穿着传统的婚礼服饰,进行一系列的仪式和祝福。

而宾客们则要注意穿着得体,礼仪得当。

在参加婚礼时,要注意不要随便说些伤害他人感情的话,要尊重新人和其他宾客的感受。

这种注重礼节的婚礼文化体现了中国人对婚姻的重视和祝福。

第四,中国人对待陌生人也有一套独特的行为文化礼节。

在中国,人们普遍注重面子和礼貌,因此对待陌生人时也会保持一定的礼仪。

当与陌生人交流时,应该注意礼貌用语的使用,不要随意插嘴或打断对方的发言。

同时,还要尽量避免与陌生人产生冲突或争执,保持友好的态度。

这种对待陌生人的行为文化礼节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社会和谐的追求。

第五,中国人对待宗教信仰也有一定的行为文化礼节。

在中国,尊重宗教信仰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

中国是一个多宗教共存的国家,人们对不同宗教的信仰持尊重和包容的态度。

中国的八大传统礼仪

中国的八大传统礼仪

中国的八大传统礼仪在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中,礼仪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道德观念的体现,中国的八大传统礼仪承载了人们尊重、谦虚、友善的价值观。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八大传统礼仪,包括尊敬长辈、尊重师长、持重而谦虚、宴会礼仪、婚丧嫁娶礼仪、祭祀礼仪、问候礼仪和礼尚往来。

尊敬长辈是中国传统礼仪的核心之一。

在中国的家庭中,尊敬长辈是一种传统美德。

在古代以及今天,人们都要以尊敬的态度对待年长者,并听从他们的教导和建议。

这种尊敬长辈的礼仪有助于保持家庭和谐稳定。

尊重师长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师长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道德和行为榜样。

学生应该尊重老师的教导,恪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这种尊重师长的礼仪能够培养出遵纪守法的好学生和社会有责任感的公民。

持重而谦虚是中国人民一直秉持的美德。

古人常说“君子谦谦君子温温”,即强调君子应该持有谦虚的态度。

中国人注重内外修养,不善言辞夸大自己的能力或成就,而是以谦虚为美德,追求真实和低调的生活态度。

宴会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定期的宴会是人们交流感情和社交活动的重要场所。

宴会礼仪包括进场礼节、席间礼仪和饮酒礼仪等方面。

宴会礼仪的遵循有助于增强人们的社交技巧和友好沟通,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婚丧嫁娶礼仪是中国传统礼仪的重要方面。

在中国,婚礼和葬礼被视为人生中最重要的仪式。

新人们在结婚前需要秉持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和仪式,而哀悼者在葬礼期间也需要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各项丧葬仪式。

这种礼仪的遵循有助于维护社会风气和家族伦理,凸显家族团结和社会道德。

祭祀礼仪是中国文化中追思祖先和神灵的一种方式。

在古代以及今天,中国人举办祭祀仪式来表达对祖先和神灵的尊敬和感恩之情。

祭祀礼仪通常包括祭祀仪式的准备、场地的布置、祭品的供奉以及对神灵的祝福和祷告等环节。

这种礼仪体现了人们对家族和祖先的敬爱之情,加强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神之间的关系。

问候礼仪是人们日常交往中的重要方面。

中华文明小礼仪

中华文明小礼仪

中华文明礼仪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一些中华文明的小礼仪:
1.尊老爱幼:尊重长辈,关爱幼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日常生
活中,我们应该尊重父母、长辈,关心和照顾年幼的兄弟姐妹。

2.礼貌待人:礼貌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

我们应该以友善、尊重的态
度对待他人,使用礼貌用语,避免粗鲁或冒犯性的言辞。

3.谦逊有度:在与人交往中,我们应该保持谦逊的态度,不过分炫耀自
己,不贬低他人。

同时,也要学会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建议,不断改进自己。

4.尊重他人隐私:在与人交往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隐私,不随意打
听或传播他人的私人信息。

5.遵守公共秩序:在公共场所,我们应该遵守公共秩序,不随意插队、
喧哗、乱扔垃圾等。

6.尊重他人文化习俗:在交往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文化习俗,不嘲
笑或歧视他人的行为方式。

7.注重个人形象:我们应该注重个人形象,保持整洁、得体的仪容仪表,
避免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随地吐痰等不文明行为。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中的谦慎敬戒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中的谦慎敬戒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中的谦慎敬戒在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中,谦慎敬戒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它们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亲人、朋友、长辈、上司以及其他人的尊重和敬意。

谦慎敬戒通过言行举止、服装穿着、礼仪规范等方面的要求,塑造了中国人独特的文化形象和道德风貌。

首先,谦慎敬戒在中国社会中的核心意义是尊重他人。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尊重他人是维护人际关系稳定的基础。

中国人通过细致入微的礼节和谦虚低调的态度,表达对他人的关心、尊敬和敬意。

比如,在与长辈或上司交往中,要小心行事,避免过于直接和坦率的表达,以示尊重和谦逊。

在与他人交谈时,要注重言辞的文明和礼貌,避免冒犯他人的敏感话题或使用粗俗的语言。

其次,谦慎敬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十分重要的美德。

中国古代文化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认为人应当谦逊有礼,不自大、自负,遵守社会公德和道德规范。

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权益,不轻易轻视和贬低他人,是每个中国人应当具备的品质。

谦慎敬戒使得中国人从小就学会了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对待自己和他人。

第三,谦慎敬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也延伸到对大自然以及祖先的敬畏之情。

中国人相信天地有道,万物有灵,敬畏自然和祖先是他们的信念之一、他们把自然视为神圣的存在,对自然进行崇敬和保护。

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尽量避免骄傲和自大的行为,以示对自然秩序的敬畏。

同时,中国人对祖先的敬仰和感激也体现在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中。

比如,祭祀和墓地的参观是中国人传承祖先文化的方式之一,他们敬畏祖先的精神和智慧。

最后,谦慎敬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是培养个人品格和道德的重要手段。

中国人相信,谦虚和尊重他人是培养个人品质和高尚道德的关键。

谦虚可以使一个人抱持着虚心学习的态度,不盲目自大和自以为是。

同时,尊重他人可以培养一个人对社会和他人的关心和责任感。

通过尊重和谦虚的态度,中国人相信他们可以成为品德高尚的人,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总而言之,谦慎敬戒是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中的一种重要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常用的敬辞与谦辞

常用的敬辞与谦辞

常用的敬辞与谦辞(2019年汇总)中国是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礼”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汉语中有许多敬辞和谦辞。

敬辞,即表示对别人敬重的词语;谦辞,则是用于自我表示谦恭的词语。

千百年来,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使用了许多敬辞和谦辞,这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华礼仪之邦的特点。

作为一名中国人,怎能不知礼,不明礼呢?今天,为大家介绍一些我国古代常用的一些敬辞和谦辞。

让我们一起来重温经典,学习礼仪,提升自身!一、敬辞类:“令”字一族:令,意思是美好的,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指对方父亲;令堂,指对方母亲;令郎,指对方的儿子;令爱,指对方的女儿。

“惠”字一族: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

如:惠顾、惠临,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多用于商店对顾客的敬称,如欢迎惠顾,感谢惠顾等,但与欢迎光临有一定区别;欢迎光临,即热情地欢迎客人到来,适用于多种场所,表达对对方到来的一种热情的感情);惠存,用于自己向别人赠送物品,如相片、书籍等,请对方保存的敬辞(多用于向他人赠送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的上款);惠赠:指对方赠予自己礼物,向赠予方表达感谢之意的敬辞(比如,收到一位朋友的礼物后,复信可以这样写:足下惠赠精美土产,十分感谢!);惠允,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垂”字一族:用于别人(多是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行动。

如:垂问、垂询,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垂念,称别人对自己的思念;垂爱、垂怜,称对方对自己的关爱(主要用于书信);垂青,称别人对自己的重视。

“赐”字一族:用于敬称别人对自己的指示、光顾、答复等。

如:赐教,表示请求对方给予指教;赐复,请别人给自己回复,包括口头的、书面的等等。

“高”字一族:用于称别人的事物。

如:高见,称别人的见解;高论,称别人的议论;高寿,用于问老人的年龄;高龄,称老人(多指六十岁以上)的年龄;高就,指人离开原来的职位就任较高的职位;高朋,对朋友的敬称;高邻,对邻居的敬称;高足,称呼别人的学生。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中的谦、慎、敬、戒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中的谦、慎、敬、戒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中的谦、慎、敬、戒自古以来,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正所谓礼仪之大谓之夏,服章之美谓之华。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中又以周为最,古代一般都推行周礼。

自周以来,无论朝代更迭,传统文化礼仪其大致框架基本固定,甚至部分仪式流程沿革至今,这其中除了中国素来从古的习性以外,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礼仪中的精神内核“谦”、“慎”、“敬”、“戒”一直没有改变。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祀先师、先王、圣贤;乡饮、相见礼、军礼等。

生活类包括五祀、高禖之祀、傩仪、诞生礼、冠礼、饮食礼仪、馈赠礼仪等。

但无论是哪一种礼仪,其特征都是确立文明规范、形成等级差异、能够传承发展,得到普遍认同,对社会起到沟通、协调、维护、教育的功能。

在我看来其中,最容易被传承发展的就是“谦”、“慎”、“敬”、“戒”四种品质,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四种思想内涵和价值观。

“谦”,谦虚、自谦。

在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常通过自谦来表达对他人的敬意。

中国人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常用自谦语。

“您贵姓”往往得到的回答是“免贵姓X”;“令郎”、“令爱”往往回答时自称“犬子”、“小女”;介绍自己家的时候再豪华也往往说寒舍,介绍自己的学问的时候再高深也要说一声粗鄙;就连九五之尊的皇帝,对外都自称“寡人”、“孤”,这种自谦除了习以为常的社交习惯以外,往往也体现出了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观念“满招损、谦受益”。

此外,在其他很多礼仪之中也能找到“谦”的身影。

饭桌礼仪上有客人先动筷的传统,有饮酒碰杯低杯沿的讲究;行走相碰时,有礼让先行的传统;就连请客人吃饭,也要说得很低调,明晚在寒舍略聚菲酌,或者是略备薄酒,这里,“菲”跟“薄”都是少的意思。

随着西方价值观的渗入,在这个张扬个性,追求放肆的时代,很多现在的孩子都认为“谦”从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虚伪,意味着客套,但“谦”依然是中国最不可动摇的美德,归根究底就是因为“谦”是维系中国社会关系最重要的一条纽带。

中国传统文化与职场礼仪的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与职场礼仪的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与职场礼仪的现代价值中国传统文化是五千年文明的结晶,包括诗词、歌赋、礼仪、宗教、道德经等多种方面。

其中,礼仪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直被视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

随着时代变迁,职场礼仪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与职场礼仪的现代价值。

一、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重在尊重他人、谦虚谨慎、以及尊卑有序。

诸如鞠躬、敬茶、礼让等礼节举止,都是表达尊重和敬意的方式。

在传统文化中,礼仪被视为一种文明素养,德行高尚的人必然举止得体、言行端庄。

这也是中华民族一直注重“教子有方,治国必先修身”的原因之一。

“礼尚往来”,在传统文化中这是一种基本概念。

相信大家都听过那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职场上,一个人能够谦虚有礼、尊重他人,在工作与人际交往中都将产生很大的优势。

职业精英之所以能够成功,不光在于专业技能的精湛,更在于细致周到的服务和周到的人际关系处理。

二、职场礼仪的现代价值如今,随着人们的教育程度提高以及国力增强,传统文化中的礼仪在职场上也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职场礼仪是指在工作及其他职业活动中体现的礼节和仪式,包括面对客户的言行举止、在职业场合使用的语言和得体的穿着打扮等方面。

它是一种去评价一个人职业素质的标尺。

1、营造工作氛围职场礼仪不仅是一种行为规范,同时也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氛围。

文明礼仪能够使职场环境变得和谐、温馨。

在这个氛围中,人们的思维更加开放、当下创造力也会得到释放。

礼仪文化的传承能够营造出一种经典格调,使人们的工作场所变得更加雅致,这对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团队凝聚力、作用积极。

2、对未来有助益职场礼仪的重要性不仅限于现在,更涉及到未来的百年。

来自不同文化、语言、生活方式、背景的人们,都有可能成为未来的合作伙伴。

这时,在共同的礼仪文化之下交流与合作,涉及到的文化差异就不会成为工作间的摩擦与困扰。

因为其起到了纽带作用,各国间的文化和公司间的文化都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谦和与礼仪中国传统美德的价值体现

谦和与礼仪中国传统美德的价值体现

谦和与礼仪中国传统美德的价值体现谦和与礼仪——中国传统美德的价值体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谈到美德,谦和与礼仪无疑是最常被提及的。

作为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之一,谦和与礼仪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更是在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中承载着中国人的自豪与自信。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谦和与礼仪在中国传统美德中的价值体现。

一、谦和与礼仪在个人交往中的价值体现1.传递友善与尊重的态度:谦和与礼仪的实践使得中国人在与他人交往时传递出友善与尊重的态度。

在社交场合中,示以微笑、握手或鞠躬等礼节,能够缓和紧张气氛,增进人际关系的融洽。

同时,尊重他人的存在与权利,能够为和谐与平等的交往奠定基础。

2.修身养性的教化:谦和与礼仪是中国文化中修身养性的体现。

通过遵循礼节,中国人内化了一种自律、自省的品质,从而树立了正确的行为榜样。

通过磨砺,人们的心性得以陶冶提高,进而形成优雅从容、自信谦卑的品质。

二、谦和与礼仪在家庭教育中的价值体现1.家风的塑造:家庭是美德形成的第一所学校,而谦和与礼仪在家庭教育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在中国传统家庭中,父母通过言传身教,教会子女尊敬长辈、关心他人、谦逊有礼的品质,从而形成家风。

这种家庭教育的影响将延续至子女的一生,塑造了他们积极向上、有爱心、宽容谦和的个性。

2.传承尊老敬老的传统:中国有着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这也是谦和与礼仪在家庭教育中的体现。

尊敬长辈、关心老人,是中国人民内心深处对家庭价值的传承。

这种传统美德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家庭中,也体现在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中。

三、谦和与礼仪在社会交往中的价值体现1.维护社会秩序:社会秩序的维护需要每个个体都遵循基本的礼仪准则。

在公共场所,例如地铁、医院、超市等,中国人通过排队、让座、施以微笑等举止,展现出谦和与礼仪的传统美德。

这种行为不仅能够有效地减少纷争与冲突,还可以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培养合作与共赢的意识:谦和与礼仪是合作与共赢意识的表现。

在商业交往中,当代中国人通过以礼相待、讲究洽谈礼仪等方式,促进了商业伙伴之间的合作与信任。

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礼仪准则

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礼仪准则

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礼仪准则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传统文化的国家,一直以来都注重礼仪之道。

礼仪准则是社会交往中的一种规范,它体现了人们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礼仪准则,这些准则不仅在过去的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尊敬长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礼仪准则。

在中国社会中,孝敬父母和尊重长辈一直被视为一种美德。

这种尊敬长辈的礼仪准则体现了对家庭关系的重视和传统价值观的尊重。

尊敬长辈不仅表现在言行举止上,还体现在对长辈的照顾和关心上。

当我们遇到长辈时,我们应该礼貌地问候他们,并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

这种尊敬长辈的礼仪准则不仅有助于维护家庭和谐,而且有助于培养我们的道德观念和责任感。

其次,尊重他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另一个重要的礼仪准则。

在中国社会中,人们一直强调相互尊重和关心。

这种尊重他人的礼仪准则体现了人们对他人权益和尊严的尊重。

尊重他人不仅表现在待人接物上,还表现在对他人观点和意见的尊重上。

在与他人交流时,我们应该注意倾听对方的观点,不轻易打断或贬低他人的意见。

这种尊重他人的礼仪准则有助于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增进社会的和睦与稳定。

此外,注重细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另一项重要礼仪准则。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注重细节的处理,认为细节决定成败。

细节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和品质,也反映了一个人的态度和精神面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细节,例如穿着整洁、言谈得体、注意餐桌礼仪等。

这种注重细节的礼仪准则不仅有助于提升个人形象,还有助于培养我们的细心和责任感。

此外,谦虚谨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另一个重要礼仪准则。

在中国社会中,人们一直强调谦虚谨慎的美德。

谦虚谨慎体现了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也体现了对自身能力和知识的客观认知。

在与他人交往时,我们应该谦虚谨慎,不自夸、不炫耀。

这种谦虚谨慎的礼仪准则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进互信和合作。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礼仪准则,这些准则不仅在过去的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规范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规范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规范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传统文化的国家,其中礼仪规范一直是中国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这些礼仪规范不仅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待他人的态度,更凝聚了尊重和谦逊的价值观。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规范,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一、尊重长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长辈是一项重要的礼仪规范。

中国人教育子女尊重和孝顺长辈的传统已经延续了几千年。

孝顺被视为一种美德,被广泛看作是尊敬和感激他们在成长中给予的关爱和教诲的表达。

无论是通过行为还是言语,对长辈的尊重都是中国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二、正式问候中国文化注重礼貌和正式的问候方式。

在中国,当人们相遇时,通常会向对方表示问候和关心。

例如,当两个人见面时,他们可能会相互道喜,以表达对对方的祝福,这被称为“你好”。

在正式场合,例如商务会议上,人们通常会鞠躬示意以示敬意。

三、宴会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宴会是人们交流和建立人际关系的重要环节。

在宴会上,人们需要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

首先,主人会坐在桌的最前面,来宾则会坐在主人后面。

其次,人们在就餐时通常会以长者先开始,其他人按次序依次进食。

同时,人们要注意礼貌待人,例如不张扬地大声喧哗,以免影响其他人的用餐体验。

四、婚礼习俗中国传统的婚礼习俗也体现了礼仪规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礼被视为重要的家庭事件,因此有着一套独特的礼仪程序。

例如,在婚礼仪式上,新郎和新娘会向父母行三鞠躬的礼仪,以示对他们养育之恩的感激。

同时,亲友们也要尊重新人,为其祝福和庆祝。

五、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礼仪规范的重要体现。

例如春节,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会互相拜年,给对方送上祝福和红包。

同时,人们还会参加各种庆祝活动,例如舞龙舞狮和燃放烟花爆竹。

这些形式是中国人民表达节日祝福和喜庆的一种方式。

总结起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规范是对他人表示尊重、感激和关心的表达。

它们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待他人的态度和谦逊的价值观,并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的廉耻礼仪

中国的廉耻礼仪

中国的廉耻礼仪廉耻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廉耻礼仪是一种道德规范,要求人们在言行举止中保持廉洁正直、谦虚谨慎的态度。

它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

廉耻礼仪要求人们在公共场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

在中国文化中,谦虚是一种美德,人们应该谦虚待人、虚心学习。

在与他人交往时,要尊重对方的意见,不自以为是,不傲慢自大。

这种谦虚谨慎的态度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减少冲突和矛盾。

廉耻礼仪要求人们保持廉洁正直的品德。

廉洁是指不贪污受贿、不索取贿赂,保持清正廉洁的操守。

正直是指言行一致,不说谎、不欺骗他人。

这种廉洁正直的品德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们互相信任的前提。

廉耻礼仪还要求人们在生活中注重细节,注意言行举止。

在中国文化中,细节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和教养。

人们应该注意自己的仪表仪态,不随意吐痰、乱扔垃圾,保持公共场所的整洁和卫生。

同时,人们还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辞和表达方式,不使用粗俗的语言,不侮辱他人,保持良好的社交礼仪。

廉耻礼仪还要求人们在处理事务时遵守公平公正的原则。

在中国文化中,公平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人们应该公正对待他人,不偏袒、不歧视。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应该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不欺压他人,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廉耻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人们在言行举止中保持廉洁正直、谦虚谨慎的态度。

廉耻礼仪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注重修养和教养,遵守廉耻礼仪,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中的谦、慎、敬、戒
自古以来,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正所谓礼仪之大谓之夏,服章之美谓之华。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中又以周为最,古代一般都推行周礼。

自周以来,无论朝代更迭,传统文化礼仪其大致框架基本固定,甚至部分仪式流程沿革至今,这其中除了中国素来从古的习性以外,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礼仪中的精神内核“谦”、“慎”、“敬”、“戒”一直没有改变。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祀先师、先王、圣贤;乡饮、相见礼、军礼等。

生活类包括五祀、高禖之祀、傩仪、诞生礼、冠礼、饮食礼仪、馈赠礼仪等。

但无论是哪一种礼仪,其特征都是确立文明规范、形成等级差异、能够传承发展,得到普遍认同,对社会起到沟通、协调、维护、教育的功能。

在我看来其中,最容易被传承发展的就是“谦”、“慎”、“敬”、“戒”四种品质,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四种思想内涵和价值观。

“谦”,谦虚、自谦。

在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常通过自谦来表达对他人的敬意。

中国人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常用自谦语。

“您贵姓”往往得到的回答是“免贵姓X”;“令郎”、“令爱”往往回答时自称“犬子”、“小女”;介绍自己家的时候再豪华也往
往说寒舍,介绍自己的学问的时候再高深也要说一声粗鄙;就连九五之尊的皇帝,对外都自称“寡人”、“孤”,这种自谦除了习以为常的社交习惯以外,往往也体现出了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观念“满招损、谦受益”。

此外,在其他很多礼仪之中也能找到“谦”的身影。

饭桌礼仪上有客人先动筷的传统,有饮酒碰杯低杯沿的讲究;行走相碰时,有礼让先行的传统;就连请客人吃饭,也要说得很低调,明晚在寒舍略聚菲酌,或者是略备薄酒,这里,“菲”跟“薄”都是少的意思。

随着西方价值观的渗入,在这个张扬个性,追求放肆的时代,很多现在的孩子都认为“谦”从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虚伪,意味着客套,但“谦”依然是中国最不可动摇的美德,归根究底就是因为“谦”是维系中国社会关系最重要的一条纽带。

慎,谨慎、慎重。

着重体现在对现有礼仪文化(规矩、程序)的执行,既要慎言又要慎行。

比如宴席上的礼仪:开宴前主人要将重要宾客介绍给大家,并致简明热情的祝词,开宴时主人要亲自斟酒,按顺序向长辈和客人敬酒,不能强求,主动替不胜酒力的客人喝酒,并向客人致意,向宾客敬菜时,要注意客人的饮食爱好,次数不能多,量不能大,否则会让客人尴尬,主人要注意席间相互交流的广泛性,不要热此冷彼,如有女宾,更要注意谈话内容和对女宾的尊重,主人不能先于客人放下碗筷,直到客人表示已吃好方可辞宴;主人要陪主宾,漱口、净手后到另座饮茶。

小孩子吃饭时也不能大声喧哗,发出碗筷碰击声或者吧唧嘴。

到了家族祭祀时,对于流程的注重更加要求参加者按部就班,不逾
矩,不妄言,一丝不苟逐条完成。

现如今看来,这些仪式、程序很多已经老套陈旧,甚至有些还有封建愚昧的成分,但这种“慎”却体现了对规矩,对制度的严格执行,也代表了三思而后行的智慧。

敬,恭敬、敬畏。

“礼者,敬而已矣”,礼仪的本质是恭敬,一个人有恭敬的心,他一定让一切接触他的人都如沐春风。

我们回想一下,遇到一个非常讲礼貌的人,我们是如沐春风,还是觉得接触他的时候特别紧张?这就有不一样了。

这个很有礼貌的人,我们遇到他有点紧张,那很可能这个礼就已经做得让对方有压力。

像夫子是温良恭俭让,让大众接触他感觉非常温暖、温和,非常善良。

比方我们礼仪当中,“路遇长,疾趋揖”,遇到长辈、遇到认识的人,我们就应该向前去给他问好。

敬的另外一层意义——敬畏则要更深入。

孔子曾经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儒家十三经之一的《仪礼》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各种礼仪,并将礼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种,前三种礼仪分别表达了人们对天地、山川河流、对逝去亲人长辈、对战事军人的敬畏,一个人有了敬畏之心,胸中就有了方向、行为准则和规范,就能自觉约束自己,不做出格越轨之事。

敬畏是文明成熟的尺度。

判断一种文明的成熟程度,敬畏的内涵的广度与深度是一个重要的标尺。

成熟的文明一般有三个基本表现:它敬畏生命的神圣,关注生命的价值,肯定生命的意义;它敬畏自然的神圣,对人类理性
的限度有深刻的认识,不会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之中;它敬畏历史的神圣,知道以礼敬的态度善待民族传统,同时知道欣赏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

而一个不够成熟的文明,其社会充满物质和功利化倾向,人们对于自己的情感世界和生命的意义麻木不仁,对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力量盲目迷信,对历史文化传统和其他民族的文化价值无动于衷。

戒,克己、自律。

礼仪是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规则,礼仪对人们的各种行为规范都有着广泛的约束力,但这种约束力不是强制性的。

礼仪不像法律那样威严,也不像道德那样肃然,礼仪的实施无须别人的督促和监督,有人冒犯了礼仪规范,也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因此,礼仪的实施,主要是依靠人们自觉地利用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就是礼仪的自律性。

我们可以看到,斋戒沐浴、食不言寝不语、走路抬头挺胸、向长辈鞠躬磕头就是通过克制自己的欲望,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使礼仪的仪式感增强。

礼仪的这一特点,要求人们在实施礼仪的过程中,树立起一种内心的道德信念和行为修养准则,不断提高自我约束、自我克制的能力,在人际交往中自觉地遵守礼仪规范。

礼仪的自律性并不是说礼仪是可以随意冒犯的,不注意礼仪的人在社会生活中会处处碰壁,孤独、尴尬、失意总是难以摆脱,而自觉地注重礼仪,与人交往就会一帆风顺,处处受人尊重。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不仅对中华民族有着巨大的作用,而且也带给世界深远的影响。

比如中国传统
礼仪文化在韩国、日本保存颇多,并继续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而令人汗颜的是,在中国,它的流失速度却是非常惊人。

在人们的人际交往中,懂得使用表示敬意的雅语和举止的人已经日渐稀少。

作为民间最普遍、最隆重的婚礼、生日礼仪等庆典,也正越来越失去民族特性。

在愈加开放包容的世界村里,本来这不需去反思和焦虑,但随着这些传统文化礼仪的消失,可怕的是礼仪背后的精神内核也随着消逝,这带来的损失和破坏才是真正需要我们深思的。

(杭州市水文水资源监测总站王逸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