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洋篆书教程

合集下载

【VIP专享】刘洪洋篆书教程

【VIP专享】刘洪洋篆书教程

第二章金文

第一节金文要述

金文亦称“钟鼎文”、“吉金文”、“彝器文”、“款识文”、“铜器铭文”。从广义上讲,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上自殷商青铜器文,下至民国铜币上的文字。从传统意义上讲指秦汉以前的青铜器铭文,属大篆系统,因青铜器而得名。青铜是金,且称“美金”,以其灿烂的色泽,同玉一起,成为古人的珍宝,是人类文化从原始社会跃入一个新的文明时代的鲜明标志,是政治、宗教、权力、

财富的精神体现。从考古发现看,最早的金文是商代早期铸于青铜器上的族徽

符号,文字较小;金文最发达的时代是两周,文字较多。经历年的发掘出土铜

器万余件,其中周以前的六七千件,有铭文的四千余件,单字约四千余字,已

辨识的两千多字。文字少的仅一两字,最长的是毛公鼎,32行491字。

青铜器以礼器和乐器最为常见。礼器以鼎为最多,乐器数量以钟最,还有

酒器(斟酒用的爵(jiu)角斝(jia)、饮酒用的觚觯(gu zhi)、方彝觥(gong)、尊壶卣(you)、罍(lei)、、调酒用的盉(he)等)。食器(盛肉用的鬲(li)、蒸食用的甗(yan)、簋(gui)、盨(xu)、簠(fu)、敦(dui)等)。水器(鉴、盘匜(yi))等)。其中钟鼎的使用有一套礼制规范,为王者贵族所有,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

金文有两种形式,凹下的阴文称“款”,即“空”的意思;凸出来的阳文

称“识”,即“标志”的意思,合称为“款识”。金文有铸有刻,但大多数是铸

成的,经过书-刻-铸-清砂等工序。在书者与刻工、浇铸、磨砂等多种因素的共

同作用下形成了独特的金文风貌。甲骨文中无法刻划出的块团磨痕,粗细方圆

书法技法讲坛——篆书技法45例(二)

书法技法讲坛——篆书技法45例(二)

书法技法讲坛——篆书技法45例(二)作者:王兴国

来源:《书画世界》2018年第03期

四、篆书的笔法——寓尖子圆

篆书的起收笔都要逆锋(回锋)。但由于其风格不同,线条的形状也不同,在逆锋回收时的笔法技巧也不同。小篆的线条形如“玉箸”,首尾浑圆,且线条粗细均匀一致。而大篆的线条往往形如“纺锤”,中段饱满厚重,苍劲老辣,而首尾则在圆形的前提下稍显细而尖。犹如“毛线签”一样,虽细略尖,但仍然是圆的,而不会扎手。这就是大篆线条最显著的特征——寓尖于圆。书写时与小篆一样,仍然必须逆锋起笔,回锋收笔。但是在逆锋时,用笔更加轻巧,在回锋时可以稍圆一些,也可以几乎是原路折回,使向右(或向下)的笔画完全重合在向左(或向上)的行笔路线上。由于有了这个逆锋回收的过程,加之纸张对墨的浸润,其笔画两端自然就会是圆的。但较之于中段的按笔、涩行所产生的浑厚之线条,首尾处常显得较尖而细,因而体现了“形如纺锤”“寓尖于圆”的笔画特征。这是篆书线条中大小篆之间比较重要的一种笔法区别。(图4)

五、篆书的笔法——裹毫涩行

篆书的线条必须保持圆劲,如树干一样,具有浑圆的立体感。要使线条达到圆劲而有立体感,中锋用笔是关键,使笔毫常在笔画中间运行。书写圆润、光洁、饱满的小篆线条,保持中

锋、万毫齐力即可。篆书中,小篆与大篆的线质不一样。大篆的线条往往在厚重、圆劲的前提

下还富有一种金石之气,即线条外部因铸刻、风蚀等原因,形成较粗糙、形如老树干表面一样凹凸不平的边线轮廓。这样的笔画效果,有宣纸浸呈不均的原因,更关键的是需要一种技法—一裹毫涩行。

篆体书法 入门教程

篆体书法 入门教程

篆体书法入门教程

篆体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本文将为读者提供一个篆体书法的入门教程,帮助大家了解篆体书法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一、篆体书法简介

篆体书法,又称为“篆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书写形式。它起源于商朝晚期至西周初期,是中国最早的字体之一。篆书的字形结构严谨、线条刚劲有力,给人以庄重肃穆之感。篆体书法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形成了多种派别和风格。

二、篆体字的基本构造

篆体字的构造相对复杂,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笔画和组合方法。篆书的笔画主要有横、竖、撇、捺、点、折等,这些笔画可以灵活组合,形成不同的字形。在书写时,要注意笔画的顺序和力度,以保持字形的整体美感。

三、篆体字的基本规范

篆体字的书写有一些基本规范,需要遵循以保持字形的准确性和美感。首先,要注意字形的整齐和平衡,避免形状上的偏差。其次,要注意字与字之间的间距,以保持整篇作品的统一性。此外,要掌握好字的大小和比例,使作品更加协调和谐。

四、篆体字的书写技巧

篆体字的书写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经验。首先,要掌握好笔的握持和运用力度,以保持字形的稳定和流畅。其次,要注意笔画的转折和连接,使字形更加自然和连贯。此外,要注意书写的速度和节奏,以避免出现书写不匀的情况。

五、篆体书法的练习方法

练习是提高篆体书法水平的关键。可以通过临摹篆体字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书写技巧和字形认识。在练习时,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篆体字作为范本,进行反复练习。同时,也可以参考一些篆体书法的教材和教程,学习一些基本的书写技巧和方法。

秦汉印对当代篆刻创作之意义刘洪洋

秦汉印对当代篆刻创作之意义刘洪洋

秦汉印对当代篆刻创作之意义刘洪洋

唐张怀瓘《六体书论》云:“学必有法,成则无体,欲探其奥,先识其门。有知其门不知其奥,未有不得其法而得其能者。”书法有法,篆刻亦有法,“宗秦汉”即是“篆刻”法。篆刻一事,技巧的磨练应该是第一位的,只有技巧精熟,方能得心应手,随机变化。技巧的精熟需要一个过程,这一过程是艰苦的,只能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走出这一过程。不对秦汉印有一番刻骨铭心的追求,是不会真正理解篆刻艺术的。但一味的追求技巧,和古人一比高低又是没有出路的。秦汉印之所以超出千古,令后人难以企及,不仅在于布局手法的变化无穷,不是简单的算子式的文字排列,而是随形布势,借助印章款式的变化,使布局的经营出其不意,经过苦心经营,但妙得天趣。所谓“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庄子语《山水篇》)。这不是简单的技巧方面的训练可以达到的。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意取”,即临其“神”,从“入法”到“出法”,再到变法。摹“神”,关键是抓住所临印章的整体意趣,从构图、刀法到章法,以至到审美等方面去考察,由形入由神出,这是一个高层次的临摹,是意象的。如果再进一步,从秦汉印章出来,进入到明清流派,然后参透当代,最后形成自己的风格。艺术贵在“有我”,没有自我,则无以立足,但自我是有一个庞大根基的,不是盲目的自我。只有吃透传统,一个跟斗扎进去,然后再跳出来。“印宗秦汉”应作如是观。

清姚孟起《字学忆参》云:“书无定法,莫非自然之谓法,隶法推汉,楷法推晋,以其自然也。” 运用到篆刻艺术中,“印宗秦汉”也应当着眼于“自然”与“自由”,人类在不断地自觉地对抗“物性”对人的控制中成为人,这是人与其他生物的根本区别。由于自觉地对抗控制的结构是自由的,因此人的本质就是自由的。艺术的核心之点是人,艺术的本质也是自由的。马克思认为人类生命活动的性质,即劳动的性质,就是“自由”。马克思同时认为,如果人类社会还处于被物质世界控制的状态中,我们就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人”,这时的我们只能被称为处在人的“史前时期”。只有当我们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时,我们才能称为“人”,我们的社会才能称为“人类社会”。因此,人的生成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生成,而是哲学意义上的生成。有了人的哲学含义后,我们就可以理解艺术了。美是人类的一种对自由的整体确认状态。谈到书法和篆刻,应是对自由的一种渴望,不受法的束缚,完全的放松,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状态,正所谓“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石涛语)也。

青少年书法杂志刘洪洋:我写《石鼓文》

青少年书法杂志刘洪洋:我写《石鼓文》

青少年书法杂志刘洪洋:我写《石鼓文》

刘洪洋

我写《石鼓文》

篆书之道,余一向钟情《石鼓文》。

《石鼓文》拓本选页

《石鼓文》,又称“猎碣文字”,东周时期秦国人刻于石碣之上,乃记载秦王游猎之叙事诗。石碣共10个,大小不等,高约90厘米、直径约60厘米,为鼓形圆颈平底石。每鼓刻一首四言韵文,十首成一组。《石鼓文》为“刻石之祖”,与两周金文同代篆书刻石风格迥异,在大篆文字中最为成熟,独一无二。

刻石

之祖

《石鼓文》承先启后,超越时代,彪炳书法史册。其体势卓然而立,与《虢季子白盘》、《秦公簋》等铭文一脉相承,为典型秦系书风,笔法、结构直启秦统一六国后的小篆文字,与其说是完美的大篆,倒不如说是“小篆之祖”。线条以曲为主,圆浑挺劲,极具张力,结体精整,端正大度,匀停茂美,魄力雄强,颇具理性色彩,而不受形式局限,深合“中庸”之道,被历代书家奉为圭臬,不负“书家第一法则”盛名。

余于此文平素多有临习,于其字形、笔法、章法深有体悟。《石鼓文》中字形有方有圆,工稳端正者有之,欹正组合者有之,又含颇多独体字,与笔画多的字形疏密对比强烈。相较而言,独体字因其笔画少,对空间分割和线条质量要求更高,更难书写。独体字从容高古,若达到独体生姿绝非易事。

刘洪洋拟《石鼓文》意创作

要点

书写此类字时,首先要做到潇洒中不失规矩,严谨中不失天趣,用笔适当加粗,强调内圆外方或外方内圆的笔势,弧线要写出弹性来,准确果断;

其次,需做到结体端庄,方正平稳,舒展大方,从而建构起方正的文字形体,使之趋于规范和整饬,具有一种庙堂之气和金石意蕴;

于字篆体写法 -回复

于字篆体写法 -回复

于字篆体写法-回复

如何写“于”字的篆体。

篆体是中国汉字书法的基本字体之一,它以其独特的线条和结构,给人一种古朴而庄重的感觉。在篆书中,写“于”字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下面我将一步一步回答如何写“于”字的篆体。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于”字在篆体中的基本结构。篆书“于”字的基本形状是一个类似于横折的“日”字,其中心部分的下方还有一个与之平行的短线。整个字体用笔画粗细和线条的粗细来表达字形的变化和内涵。

为了更好地掌握“于”字的篆体写法,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练习:

第一步,准备好毛笔、磨墨石和宣纸。选择一支硬度适中的毛笔,并将其保持湿润。

第二步,整理思绪,调整心境,将注意力集中在写字上。毛笔书写需要专注和耐心,因此保持冷静和集中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步,以“日”字为基础,在纸上用毛笔写出大致的形状。注意笔画的粗细和力度,以及字形的比例和对称。

第四步,再次用毛笔在中心部分下方画一条与之平行的短线。这条短线应该与“日”字的横线平行,并且长度应该适当,不要过长或过短。

第五步,调整整个字体的线条和结构。在“日”字的边缘和短线的连接处,可以加入一些不规则的纹理,以使字体看起来更加自然和有趣。

第六步,修饰字体的细节。在整个字体的外轮廓上,可以用毛笔稍微加重一些暗部,以增强字体的立体感和稳定感。

第七步,整理好字体的比例和对称。通过观察和调整,使“于”字的各个部分相互协调,整体呈现出一种和谐和平衡。

最后,用湿毛笔蘸墨,慢慢地描写出整个字的轮廓,重点是强调每一个笔画的起始和结束部分。在描写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掌握笔画的节奏和力度,以体现字体的韵律和生动性。

小篆书法教程

小篆书法教程

小篆的笔顺特点

笔顺是写好篆书的关键之一,合理的笔顺有助于字的结构安排,有助于书写速度的提高。因此,掌握篆书的笔顺,对初学者来说,也是入门的一把钥匙。

篆书的笔顺和汉字笔顺规则基本相仿,如先横后竖、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等,这些对初学者来说是不成问题的。重要的是和汉字不同的笔顺,而这些不同之处正是篆书笔顺的特点,掌握了这些特点,就能把握好篆书的结体,做到匀称匀衡。

一先中间后左右

对称均衡是篆字的特点。对于有中心竖线的篆字,应先写中间竖笔或中间部位的笔画,中间定位后,再写左右对称的其他笔画。

对于有中心长弧(一般为撇、捺笔)的篆字,应先从中间长弧写起,再写左右对称的笔画。

二先外包后里头

对于有字框的笔画,一般应写出外框的笔画,随后再写框内的部分。这样可以控制篆字形体的大小,避免整体不一致。

三先主笔后副笔

对于篆字中有主笔曲画的字,宜先写主笔后写副笔。

四先副笔后主笔

篆字当中,个别有主笔曲画并起支撑的作用的字,应先写副笔后写主笔,以便更好的掌握重心。

五灵活运用

对于笔画较为复杂的篆字,笔画要求并不过分强求一致,只要顺手,可以灵活运用,做到分布均匀就可。

小篆的特点和基本笔法的练习(一)

(一)小篆的特点

小篆的结体不同于隶书、楷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三比二。

二是上紧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体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缩的垂脚。当然也有下无脚的字,主体笔画在下部,上出的部分则可以耸起。

三是笔画横平竖直,粗细均匀,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

篆书基本技法

篆书基本技法

篆书基本技法

篆书的基本技法包括以下步骤:

1. 点:篆书用点的地方较少,往往和其他笔画连在一起,作为其他笔画的一个部分,或者延长成短横或短竖。单独的点较少,其写法是:从点的中心落笔,由左向右旋转,边转边运笔,直到转成圆后收笔。

2. 横:篆书的基本笔法当用“中锋用笔”来概括。就是说笔的主锋必须在画的中央,不使之外露。口诀:逆入藏锋至首端,转成圆锋向右行,行至末端转锋,向左回锋。

3. 直:直包括或长或短的横、竖。其基本写法都要逆入驻收;就是藏头护尾,两头圆,中间部位粗细一致。也有少数横或竖是逆入平出而露锋的。

4. 弧:篆书中的弧可分为角弧、半圆弧、圆弧、方弧以及不规则弧。

5. 上弧:弧笔笔法和前面的横竖一样都是欲右先左,欲上先下的,关键是要保持圆劲的势态,保持笔毫着纸的深浅一致以及适当的速度,注意对称,两弧在中间地段衔接,衔接处要写的自然不留痕迹。

6. 下弧:下弧的写法同上弧一样,要注意行笔的自然与对称。

在掌握基本笔画后,可以开始学习篆书的结构。对于结构的学习建议结合实际的书法作品和篆刻作品来进行学习,这将更有助于深入了解篆书的风格和特点。同时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练习,才能真正掌握篆书的基本技法并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篆书口诀全文

篆书口诀全文

篆书口诀全文

篆书是中国书法五大字体之一,起源于商代的甲骨文。篆书在历史

上被广泛应用于刻印、刻印章、刻石碑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和历史价值。篆书的创作需要掌握篆刻技巧和知识,其中口诀是篆书

刻写的基础。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篆书口诀的全文。

篆书口诀全文:

“三点水、横平竖直,一撇一捺勾拐弯。点画横竖撇捺勾,临帖必先悉

此篇。”

这首口诀共有四句,简短明了,旨在提醒篆书爱好者在创作时遵循这

些基本的原则。

第一句“三点水、横平竖直”告诉我们,在篆书刻写中,要注重笔画的

方向和形状。三点水是篆书中的基础笔画,它由三个点连成一个弧形,是大多数篆字的基础结构。横平竖直则是篆书每一笔的基本取向,不

论是横、竖、撇、捺、点、画都应该遵循这一原则。

第二句“一撇一捺勾拐弯”告诉我们,篆书的笔画不是单纯的横线、竖

线和弯曲线,还包括撇、捺、勾和拐等。这些笔画的使用和结合,在

创作时需要特别注意。

第三句“点画横竖撇捺勾”再次强调篆书中笔画的种类和形状,自然地

引导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篆书的基础和技巧。

最后一句“临帖必先悉此篇”,告诉我们在学习篆书时,首先要掌握这些基本的原则,指明了自学篆书的方向。

总之,篆书口诀全文中的每一句话都有自己的意义和价值,篆书爱好者可以通过掌握这些口诀,逐渐熟悉篆书的特点,提高自己的篆书水平。

小篆书法入门教程

小篆书法入门教程

小篆书法入门教程

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

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周宣王时,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因其为籀所作,故世称“籀文”。“籀文”乃据古文而作,是在

古文基础上整理出来的,故其与古文或同或异。今其文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之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

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所创。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华夏,其

疆域广而国事多,文书日繁,甚感原有文字繁杂,不便应用;加之,原有秦、楚、齐、燕、赵、魏、韩七国,书不同文,写法各异,亦亟待统一。

乃命臣工创新体文字。于是,丞相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

《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就大篆省改、简化而成。小

篆又名玉筋篆,取其具有笔致遒健之意而名之。

小篆较之大篆,形体笔画均已省简,而字数日增,这是应时代的要求

所致。从古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划

时代的意义,占有重要地位。

明代赵宦光在《论九体书》中说:“大篆敦而圆,小篆柔而方”。唐

代张怀灌(三点水改王字旁)《论六体书》说:“大篆者若鸾凤奋翼,虬龙

掉尾,或花萼相承,或枯叶敷畅,劲直如矢,宛曲若弓,铅(右边为舌字)

利精微,同乎神化。小篆者或缕纤盘屈,或悬针状貌,鳞羽参差而互进,

跬(王字旁)璧错落以争明,其势飞腾,其形端严”。两位古人所说大小篆

的区别可供参考。大篆可参看《石鼓文》;小篆可见《峄山刻石》和《秦

泰山刻石》。

小篆是从大篆字体简化演变而来的。据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采纳了丞相李斯的意见,规定全国都使用小篆字体。所以很多人都传说是李斯在大篆的基础上草创了小篆。

高中美术第3课 篆书书写指导(共59张PPT)

高中美术第3课 篆书书写指导(共59张PPT)

(五)天覆结构
这类字属上重下轻者,状如顶戴,欲得其势,应注 意上下对准,不可偏倚,更不可头重尾轻。
(六)地载结构 这类字多半是上轻下重者,状如生长之草木。承上部分要
耸起,地载之笔要托住。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幅作品中, 地载结构的字最下面一画要略高于有垂脚篆字的底线。
(七)排叠结构
字的左右为排,上下为叠。称排的字,书写时要有 收有放,宽狭得所,自成体势;称叠的字要消纳停 匀,蹙缩得当,连接紧密。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021/8/282021/8/282021/8/282021/8/288/28/2021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8月28日星期六2021/8/282021/8/282021/8/28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021年8月2021/8/282021/8/282021/8/288/28/2021 16、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2021/8/282021/8/28August 28, 2021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2021/8/282021/8/282021/8/282021/8/28

篆书笔法

篆书笔法

(1)逆入藏锋至首端(2)转成圆锋向右行

(3)行至末端转锋(4)向左回锋

(1)笔尖向上逆入,徐徐上引至顶点(2)使笔尖垂直,然后转锋向下行笔(3)行至底点勿顿(4)轻提锋颖,顺势提收

(1)逆锋落笔向左

(2)转锋向右行笔

(3)顺锋向下行笔

(4)行笔渐慢,顺势上提收笔4.直弯

(1)逆锋落笔向上

(2)转锋向下行笔

(3)顺势向右转笔再向下渐慢行笔(4)行至末端顺势收笔

6.下弧

2.先外包后里头

对于有字框的笔画,一般应写出外框的笔画,随后再写框内的部分。这样可以控制篆字形体的大小,避免整体不一致。

3.先主笔后副笔

对于篆字中有主笔曲画的字,宜先写主笔后写副笔。

4.先副笔后主笔

篆字当中,个别有主笔曲画并起支撑的作用的字,应先写副笔后写主笔,以便更好的掌握重心

5.灵活运用

对于笔画较为复杂的篆字,笔画要求并不过分强求一致,只要顺手,可以灵活运用,做到分布均匀就可。

小篆的特点

一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3:2左右。

二是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

三是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对称不仅存在于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而且还存在于字的局部对称,圆弧形笔画左右倾斜度的对称。

四是上紧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体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缩的垂脚。当然也有下无脚的字,主体笔画在下部,上部的笔画则可以耸起。

小篆的笔法分析

2.竖

(4)轻提锋颖,顺势提收

3.横弯

4.直弯

(4)行至末端顺势收笔

高中美术篆书书写指导优秀课件

高中美术篆书书写指导优秀课件

独立处取连贯
• 篆字的组合方式有单体字,也有两部或三 部的横排竖排式,每个基部独立也是一个 字,如“林〞字,是一个两部横排字,这 两部所占的地位相同,否那么就失去了连 贯。
三、运笔
1、笔藏锋心 有提无顿 着墨落笔,提笔运转,笔锋保持圆起圆收,提笔中
含,保持中锋。 2、点运笔
篆字中单独用点不多,一般是用点连接下一笔,写 法与竖画同。 3、直画运笔
圆弧:两笔搭接,由圆的上中间部位下笔,先写左半弧至右 下转弯处停笔,右弧另起笔与左画搭接,行笔中随时注意与 左半弧相对称。
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左上角先起笔,至右下角与右画相搭接,凡角处都圆 转过笔,化角为弧。
四、篆字偏旁
篆字偏旁不统一,同一个偏旁,不同写法 很多,有些偏旁即用于左右偏旁,也用于字底。 现只从比较常用的偏旁,分类排列,作为参考。 1、左偏旁
秦代篆书
小篆又称“秦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国后,为稳固其统治地 位,采取了一系列的国策,其中 “书同文〞,废除六国文字,全国统—。 小篆就是在此根底上,吸收了六国文字的优点,废除了区域性的异体字, 从而整齐、简化、标准了的文宇,这是中国古代史上对古文字进行的第 一次大规模的系统整理,也是汉字开展史上的一个重大里程碑。统一后 的小篆,顺应书写的需要趋于抽象化,象形意味大大减少,符号化更加 明显,对后代文字的标准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金文

第一节金文要述

金文亦称“钟鼎文”、“吉金文”、“彝器文”、“款识文”、“铜器铭文”。从广义上讲,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上自殷商青铜器文,下至民国铜币上的文字。从传统意义上讲指秦汉以前的青铜器铭文,属大篆系统,因青铜器而得名。青铜是金,且称“美金”,以其灿烂的色泽,同玉一起,成为古人的珍宝,是人类文化从原始社会跃入一个新的文明时代的鲜明标志,是政治、宗教、权力、财富的精神体现。从考古发现看,最早的金文是商代早期铸于青铜器上的族徽符号,文字较小;金文最发达的时代是两周,文字较多。经历年的发掘出土铜器万余件,其中周以前的六七千件,有铭文的四千余件,单字约四千余字,已辨识的两千多字。文字少的仅一两字,最长的是毛公鼎,32行491字。

青铜器以礼器和乐器最为常见。礼器以鼎为最多,乐器数量以钟最,还有酒器(斟酒用的爵(jiu)角斝(jia)、饮酒用的觚觯(gu zhi)、方彝觥(gong)、尊壶卣(you)、罍(lei)、、调酒用的盉(he)等)。食器(盛肉用的鬲(li)、蒸食用的甗(yan)、簋(gui)、盨(xu)、簠(fu)、敦(dui)等)。水器(鉴、盘匜(yi))等)。其中钟鼎的使用有一套礼制规范,为王者贵族所有,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

金文有两种形式,凹下的阴文称“款”,即“空”的意思;凸出来的阳文称“识”,即“标志”的意思,合称为“款识”。金文有铸有刻,但大多数是铸成的,经过书-刻-铸-清砂等工序。在书者与刻工、浇铸、磨砂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独特的金文风貌。甲骨文中无法刻划出的块团磨痕,粗细方圆的笔迹在金文中出现了。金文的字模要经过高温青铜液的冲击,其笔画交汇处常带圆角以加强牢固度,这就使铸出的铭文有了丰富的笔画形态;青铜液浇铸的高温和冲击会磨损字模的笔形之口;脱落清砂,打磨器物,使之光洁,又会进一步磨损字口;

这就使铭文的笔画变得浑圆,又难见锐锋,形成凝重厚实的线条质感。

研究金文书法,尚有几点值得注意:甲骨文整齐的直线为多变的曲线所取代,方正的空间为欹侧的结构所代替,体现出圆润至上的审美理念。其次,从书写的角度而言,人之腕、肘、臂均被赋予了“天然”的成份。甲文的转折为方形,说明人们尚未利用这一天然的轴心。金文则以较小的面写出字形相当小的圆体字,说明当时书家已相当注意腕力的运用,而腕力的锻炼是书艺技巧的核心功夫,这一点至少在商周时已奠定了基础。其三,钟鼎上的文字与上面的花纹同在,但绝大多数情况下一眼就可以区别开来。文字本身的凹凸使其他装饰退于背景地位,这对培养中国书法艺术的独立趣味起到了推动作用。中国人所独有“看字”的趣味,在此时已经有较突出的体现。其四,钟鼎上的文字不但今人不一定能全读出来,就连当时的人也不一定能全读出,因为铭文镌刻于内壁或腹内,不细看是读不出来的。这种情况的实际起因可以有多种说法,但它至少表明,作为书法艺术本身的魅力,并不要求先识字再欣赏。而只是要求一种整体性的理解力,它原则上可以不懂字义而欣赏其书法性。这也正合乎“艺术品不是材料的安排,而是情感的符号(苏珊·朗格语)”。即便无法辨识汉字本身的意义,但也不会影响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带给我们的情感激荡。

西周早期从武王至昭王约八十余年,其金文书法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笔画首尾尖细存蝌蚪遗意,结体随形取势者。如《利簋》、《大盂鼎》、《折觥》、《商尊》等。

《折觥》通高28.7厘米,腹深12.5厘米,口宽11.8厘米,口横7厘米,重9100克。觥体呈长方形,前有流,后有鋬,分为盖与器身两部分。盖的头端呈昂起的兽形,高鼻鼓目,两齿外露,长有两只巨大曲角,两角之间夹饰一个兽面,从头顶处开始在盖脊正中延伸一条扉棱直到尾部,颈部这段的扉棱做龙形,两侧各饰一条卷尾顾首的龙。盖的颈部以下,也就是不再昂起而接近水平的部分,装饰有一个饕餮纹面,在饕餮的头端加铸了两只立体的兽耳。器身曲口宽流,鼓腹,每边的中线和边角都饰有透雕的扉棱式脊,组成几组饕餮纹面,显得庄重大方。纹饰通体分为三层,以兽面纹、夔纹为主纹,云雷纹为地纹。其间配以象、蛇、鸮、蝉等动物,形态逼真。觥体后部有一鋬手,采用雕塑手法,上部做成龙角兽首,中部为鷙鸟,下为垂卷的象鼻,两侧还有突出的象牙。工艺非常精致,圈足

扉棱间饰回顾式龙纹。器底可见明显的对角线交叉的范痕。盖部铭文铸在盖内,器身上的铭文铸在内底部。器、盖同铭,惟有行款稍异,共计六行四十字。铭文结字纵长、方整之势,均衡、稳定、平正、古朴中又见秀丽。笔画有随体诘曲婉转得趣之圆转笔势,但竖笔多挺直爽利,干净利落。章法整肃中又能随字布势,有行而不拘列,活泼自然。

《商尊》是西周早期青铜器,清宫旧物,现藏故宫博物院。原器通高45.5厘米,宽38厘米。大敞口,宽折肩,高圈足。肩四隅有四立体有角象首,肩中部有四双角分叉龙首。颈饰蕉叶纹,肩及圈足饰鸟纹。腹部与圈足有曲折角型大兽面纹,圈足曲折角雕成龙形。器四隅及每壁中心线皆设有棱脊,上端侈出器口,形象庄严。1976年12月陕西省扶风县庄白村一号西周青铜器窑藏出土。陕西省周原博物馆藏。通高30.4厘米,口径23.6厘米,重5850克。其书圆转方折并施,结字能各尽其真态,每字斜正、大小、宽窄不求整齐划一。一幅之中字间、行距呼应揖让,时疏时密,浑然一体。

《利簋》、《大盂鼎》在后节中有叙。

另一类是笔画短粗圆融,体态斜侧,形散,烂漫多态者。如《大丰簋》、《何尊》、《丰爵》、《舀鼎》、《十三年兴壶》等。

《大丰簋》又称《天亡簋》或“朕簋”。西周初期著名青铜器。清代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岐山。四耳作兽首形,有珥,方座,腹及方座皆饰卷体夔龙纹。造型庄重,装饰华丽,制作精致。腹内壁有铭文八行七十八字,记载周武王灭商后为其父文王举行“大丰”的祀典,实际是铸件人对周文王父子的颂词。大丰簋是研究西周早期历史的重要文物,同时是西周铜器断代的标准器。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此作以短笔道为之,首尾圆笔,藏锋之藏头护尾,敛气蓄势,力在画中。线条朴拙生动,结构取势向右下方,大小长短参差错落,简朴散乱中所体现出率真烂漫的风格。学习时注意金文线条在复杂的铸造过程中所形成的丰富性、多变性。分析、体验其笔势的动态美感。

《何尊》西周成王青铜器,1965年于陕西省宝鸡县贾村塬出土。高38.8厘米,口径28.8厘米,重14.6公斤。圆口棱方体,长颈,腹微鼓,高圈足。腹足有精美的高浮雕兽面纹,角端突出于器表。体侧并有四道扉棱。造型浑厚,工艺精美。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记述成王继承武王遗志,营建东都成周之事,与《尚书·召诰》、《逸周书·度邑》等古代文献相合,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