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洋篆书教程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金文

第一节金文要述

金文亦称“钟鼎文”、“吉金文”、“彝器文”、“款识文”、“铜器铭文”。从广义上讲,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上自殷商青铜器文,下至民国铜币上的文字。从传统意义上讲指秦汉以前的青铜器铭文,属大篆系统,因青铜器而得名。青铜是金,且称“美金”,以其灿烂的色泽,同玉一起,成为古人的珍宝,是人类文化从原始社会跃入一个新的文明时代的鲜明标志,是政治、宗教、权力、财富的精神体现。从考古发现看,最早的金文是商代早期铸于青铜器上的族徽符号,文字较小;金文最发达的时代是两周,文字较多。经历年的发掘出土铜器万余件,其中周以前的六七千件,有铭文的四千余件,单字约四千余字,已辨识的两千多字。文字少的仅一两字,最长的是毛公鼎,32行491字。

青铜器以礼器和乐器最为常见。礼器以鼎为最多,乐器数量以钟最,还有酒器(斟酒用的爵(jiu)角斝(jia)、饮酒用的觚觯(gu zhi)、方彝觥(gong)、尊壶卣(you)、罍(lei)、、调酒用的盉(he)等)。食器(盛肉用的鬲(li)、蒸食用的甗(yan)、簋(gui)、盨(xu)、簠(fu)、敦(dui)等)。水器(鉴、盘匜(yi))等)。其中钟鼎的使用有一套礼制规范,为王者贵族所有,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

金文有两种形式,凹下的阴文称“款”,即“空”的意思;凸出来的阳文称“识”,即“标志”的意思,合称为“款识”。金文有铸有刻,但大多数是铸成的,经过书-刻-铸-清砂等工序。在书者与刻工、浇铸、磨砂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独特的金文风貌。甲骨文中无法刻划出的块团磨痕,粗细方圆的笔迹在金文中出现了。金文的字模要经过高温青铜液的冲击,其笔画交汇处常带圆角以加强牢固度,这就使铸出的铭文有了丰富的笔画形态;青铜液浇铸的高温和冲击会磨损字模的笔形之口;脱落清砂,打磨器物,使之光洁,又会进一步磨损字口;

这就使铭文的笔画变得浑圆,又难见锐锋,形成凝重厚实的线条质感。

研究金文书法,尚有几点值得注意:甲骨文整齐的直线为多变的曲线所取代,方正的空间为欹侧的结构所代替,体现出圆润至上的审美理念。其次,从书写的角度而言,人之腕、肘、臂均被赋予了“天然”的成份。甲文的转折为方形,说明人们尚未利用这一天然的轴心。金文则以较小的面写出字形相当小的圆体字,说明当时书家已相当注意腕力的运用,而腕力的锻炼是书艺技巧的核心功夫,这一点至少在商周时已奠定了基础。其三,钟鼎上的文字与上面的花纹同在,但绝大多数情况下一眼就可以区别开来。文字本身的凹凸使其他装饰退于背景地位,这对培养中国书法艺术的独立趣味起到了推动作用。中国人所独有“看字”的趣味,在此时已经有较突出的体现。其四,钟鼎上的文字不但今人不一定能全读出来,就连当时的人也不一定能全读出,因为铭文镌刻于内壁或腹内,不细看是读不出来的。这种情况的实际起因可以有多种说法,但它至少表明,作为书法艺术本身的魅力,并不要求先识字再欣赏。而只是要求一种整体性的理解力,它原则上可以不懂字义而欣赏其书法性。这也正合乎“艺术品不是材料的安排,而是情感的符号(苏珊·朗格语)”。即便无法辨识汉字本身的意义,但也不会影响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带给我们的情感激荡。

西周早期从武王至昭王约八十余年,其金文书法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笔画首尾尖细存蝌蚪遗意,结体随形取势者。如《利簋》、《大盂鼎》、《折觥》、《商尊》等。

《折觥》通高28.7厘米,腹深12.5厘米,口宽11.8厘米,口横7厘米,重9100克。觥体呈长方形,前有流,后有鋬,分为盖与器身两部分。盖的头端呈昂起的兽形,高鼻鼓目,两齿外露,长有两只巨大曲角,两角之间夹饰一个兽面,从头顶处开始在盖脊正中延伸一条扉棱直到尾部,颈部这段的扉棱做龙形,两侧各饰一条卷尾顾首的龙。盖的颈部以下,也就是不再昂起而接近水平的部分,装饰有一个饕餮纹面,在饕餮的头端加铸了两只立体的兽耳。器身曲口宽流,鼓腹,每边的中线和边角都饰有透雕的扉棱式脊,组成几组饕餮纹面,显得庄重大方。纹饰通体分为三层,以兽面纹、夔纹为主纹,云雷纹为地纹。其间配以象、蛇、鸮、蝉等动物,形态逼真。觥体后部有一鋬手,采用雕塑手法,上部做成龙角兽首,中部为鷙鸟,下为垂卷的象鼻,两侧还有突出的象牙。工艺非常精致,圈足

扉棱间饰回顾式龙纹。器底可见明显的对角线交叉的范痕。盖部铭文铸在盖内,器身上的铭文铸在内底部。器、盖同铭,惟有行款稍异,共计六行四十字。铭文结字纵长、方整之势,均衡、稳定、平正、古朴中又见秀丽。笔画有随体诘曲婉转得趣之圆转笔势,但竖笔多挺直爽利,干净利落。章法整肃中又能随字布势,有行而不拘列,活泼自然。

《商尊》是西周早期青铜器,清宫旧物,现藏故宫博物院。原器通高45.5厘米,宽38厘米。大敞口,宽折肩,高圈足。肩四隅有四立体有角象首,肩中部有四双角分叉龙首。颈饰蕉叶纹,肩及圈足饰鸟纹。腹部与圈足有曲折角型大兽面纹,圈足曲折角雕成龙形。器四隅及每壁中心线皆设有棱脊,上端侈出器口,形象庄严。1976年12月陕西省扶风县庄白村一号西周青铜器窑藏出土。陕西省周原博物馆藏。通高30.4厘米,口径23.6厘米,重5850克。其书圆转方折并施,结字能各尽其真态,每字斜正、大小、宽窄不求整齐划一。一幅之中字间、行距呼应揖让,时疏时密,浑然一体。

《利簋》、《大盂鼎》在后节中有叙。

另一类是笔画短粗圆融,体态斜侧,形散,烂漫多态者。如《大丰簋》、《何尊》、《丰爵》、《舀鼎》、《十三年兴壶》等。

《大丰簋》又称《天亡簋》或“朕簋”。西周初期著名青铜器。清代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岐山。四耳作兽首形,有珥,方座,腹及方座皆饰卷体夔龙纹。造型庄重,装饰华丽,制作精致。腹内壁有铭文八行七十八字,记载周武王灭商后为其父文王举行“大丰”的祀典,实际是铸件人对周文王父子的颂词。大丰簋是研究西周早期历史的重要文物,同时是西周铜器断代的标准器。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此作以短笔道为之,首尾圆笔,藏锋之藏头护尾,敛气蓄势,力在画中。线条朴拙生动,结构取势向右下方,大小长短参差错落,简朴散乱中所体现出率真烂漫的风格。学习时注意金文线条在复杂的铸造过程中所形成的丰富性、多变性。分析、体验其笔势的动态美感。

《何尊》西周成王青铜器,1965年于陕西省宝鸡县贾村塬出土。高38.8厘米,口径28.8厘米,重14.6公斤。圆口棱方体,长颈,腹微鼓,高圈足。腹足有精美的高浮雕兽面纹,角端突出于器表。体侧并有四道扉棱。造型浑厚,工艺精美。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记述成王继承武王遗志,营建东都成周之事,与《尚书·召诰》、《逸周书·度邑》等古代文献相合,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