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行为的含义与类型
初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第3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四)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
▪ 生物因素 ▪ 心理因素 ▪ 社会因素 三个因素相互交叉影响人类行为的发展
第二节 社会环境
人类生活 的环境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一、社会环境的含义与特点 (一)社会环境的含义
与人类生物遗传、心理状态及社会过程相互 作用的社会系统,家庭、学校、团体、组织、社 区、文化等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 A. 溺爱型
▪ B. 民主型
▪ C. 支配型
▪ D. 放任型
▪ 小华从小由奶奶照顾,其父母忙于工作, 每天早出晚归,周末也很少在家,因此很 少与小华交流,也不关心其学习和生活, 但对小华的物质要求有求必应,小华整日 不是玩游戏就是看电视,上学后小华不合 群,常常与其他同学发生冲突,做事不认 真,学习成绩差。小华的这种家庭教育模 式是( )。【2010年真题】
B
练习 单选
某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组织新入职的员工春游,大家
通过春游活动,加深了彼此的了解,提升了团体的凝聚 力。
根据阿尔德弗尔的理论,这一做法主要是满足了员 工的( )。
A.尊重需要
B.自我实现需要
C.成长需要
D.关系需要
D
练习 单选
下列关于阿尔德弗尔的需要理论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相似之 处,说法正确的是( )。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概述
1.青少年前期的行为特征
①性成熟阶段; ②独立意识强; ③对自身的探索,对自我的认识; ④思想、能力的提高; ⑤社会定位的问题; ⑥亲子关系的变化,挑战男性的权威。
2逐.青渐少面年对后更期多的的行经为济特问征题、交友问 题、社会问题和家庭问题
案例1不合群
豆豆上幼儿园的时候哭了整整一个 月才好转。现在虽不哭了,可就是不 愿意与其他小朋友交往,一个人独来 独往。老师教小朋友们做操、跳舞时, 其他小朋友都在参与,就他一个人站 在一旁一动不动。家里来了陌生人, 便躲在房里就是不愿出门。
案例2:多动症
阿强,四岁,整天没有一刻停下 来,总是乱跑乱跳;脾气又大,稍 有少许不如意,就会立即放声大哭, 甚至咬人;在学校被老师投诉上课 嘈吵,经常骚扰同学;夜晚又睡不 安宁,即算睡着了,也会动手动脚, 说梦话;总之,真是没有一刻安静。 他的父母为此心力交瘁。
精神分析学家认为:由本能所引起的一种 结果;
认知论者认为:是人的认知能力成熟之后 对环境所产生的反应。
社会学家认为:人类行为是 其价值观点及态度的表现;
社会工作者认为:人类行为 是人类为满足其自身需要而采取某 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 动或方式。
对于人类行为有多种划分,特别要注 意区分正常行为与异常行为的划分。一般 来说,一个行为符合当时当地的社会规范, 该行为就是正常的,否则就是有偏差的。 由于文化和习俗的多样性,因此,不能采 取单一标准去判断人的行为正常与否,最 好综合使用多个标准,并注意伦理和价值 等相关问题。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1.人的定义
人是一个系统的存在。系统能够分为两个子系统:
⑴第一个要紧指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人,那个子系统包括生理、心理、认知、情感、行为等
要素;
⑵第二个要紧指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的人,那个子系统包括家庭、单位、社区、民族、制度
等要素。
2.人类行为的定义、特点、分类及与动物行为的差异
⑴人类行为的定义:个体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反应,是遗传、生理
心理、社会过程等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⑵人类行为的特点:①适应性:人类适应环境,同时改变环境;②多样性:人类行为存在
各个不同的侧面;③动态性:人类行为处于变化之中;④指向性:人类行为有自己的逻
辑性,指向特定的目标;⑤可控性:人类有意识的操纵和调剂自身行为,使其朝着目标
前进;⑥进展性:人类行为是连续持续的进展过程;⑦整合性:人类行为必须整合各方
观点加以综合研究。
⑶人类行为的分类:
①依范畴:狭义(指能够观看到的一切外在的活动);广义(除包括狭义行为之外,还包括内在思想和心理过程)
②先天或后天:本能行为、适应性为
③行为主体:个体行为、集体行为、组织行为
⑷人类行为与动物行为的差异:
①人类多习得行为,而动物多差不多行为;
②人类行为多变化,较难推测,而动物的行为较少变化,较易测知。
③在后天获得的行为中,动物多制版式行为,而人类则多摸索及学习的行为。
④人类的学习及适应行为时传播的及累积的,因此有文化。动物因为无传播及累积,不能将他习得的行为传至下一代,因此无文化,一切的行为,从上一代至下一代均需重新开始。
3.环境阻碍行为的定则
⑴各年龄时期由于社会环境改变阻碍行为的进展及转变之程度各不相同。凡是个人的人格模式尚未充分定型,社会进展亦未成熟,则社会环境阻碍人类行为较多。反之,个人身心进展均已成熟,则受社会环境的阻碍较少。
行为与健康
一、行为的含义
行为(behavior)是有机体在环境影响下所引起的内在生理、心理变化反应。个人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社会行为是由社会刺激引起的个人行为,或是由个人行为引起的另一个人或人群的行为。当个人行为如果直接或间接地与另一个人的行为发生关系就具有社会性。狭义的行为是指外露的,可以被人直接观察或测量纪录的行为;而广义的行为测不限于外露的,还包括人的思想、意识、动机等不易观察到的潜在的行为。
二、人类行为的发展
1、人类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1)遗传人类通过遗传将亲代的特征传给子代,如性别、相貌、气质、动作等。(2)生物节律人类行为与生物节律有密切关系,并在不同层次上显现。(3)内分泌神经系统的机能活动是通过神经内分泌递质来实现的。若内分泌激素分泌异常,将产生一系列病变(4)脑功能脑的器质性病变会引起相应定位的行为改变。
2、人类行为的环境因素
(1)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是取得各种生活生产资料的源泉。人类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主动积极地改造自然同时自然也在这一过程中影响人类。这一双向过程中,在不同的环境下,形成独特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2)社会环境它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组成。一定的社会有相应的经济基础和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祖。人的社会行为,就是在社会环境中形成塑造。
3、人类行为的学习因素
(1)成熟人出生后在生理、心理上都以不同的速度在成长,逐步达到各个阶段的完成状态,这成为成熟过程。(2)学习是经过感知练习方可获得,但能使个体在行为上产生较大持久地改变。(3)成熟过程与学习,对一个人的行为影响是不均衡的,并随个体生长过程的不同阶段而变化。成熟因素对个体幼稚时期起主导作用。然而个体随成熟程度增高,学习对行为的影响越明显。随着生长发育年龄的增加,学习的作用渐占主导地位,行为与学习明显相关
2人类行为理论
第二专题: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诺思:制度变迁理论就是由一个关于人类行为的理论结合一个关于交易费用的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第一节人类行为理论
一.人性假定或行为假定是制度分析的基本前提
人性——人的行为——行为规范——制度安排
制度安排要合乎人性:尊重人性;依据人性;关于法律中“大义灭亲”的规定。关于毫不利己、大公无私。
人的行为假定包括:行为动机、行为能力、行为效果
二.新制度经济学对人的行为动机的假定
1 对古典经济学“经济人”假定的继承和修正
古典经济学的人性假定:?“经济人”或理性人,理性地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人;自利、理性、最大化。合理性与缺陷:西蒙的有限理性、森对理性的分析实验经济学、桑塔学派的研究,最后通牒博弈,公共品博弈。强调互惠。揭示了人性的一个基本方面;但过于绝对化、片面化、抽象化.
2 .诺思:人的行为动机的双重性:
(1)财富最大化和非财富最大化动机;(2)自利、利他
诺思:人类行为要比经济学家模型中的个人效用函数所包含的内容更为复杂。有许多情况不仅仅是一种财富最大化,而是利他的和自我施加的约束,他们会根本改变人们实际作出选择的结果。只有承认人的双重性,才能解释非正式制度的作用。正式制度应基于性恶假设,伦理道德基于性善假设社会资本与人的利他。
3.威廉姆森:机会主义倾向(契约人)
威廉姆森认为,人不仅仅是自利的,而且常常是机会主义者。所谓机会主义行为倾向,是指人具有投机取巧、以欺诈性手段为自己谋取更大利益的行为倾向。机会主义是”经济人”,是一种具有损人利已倾向的“经济人”
4.科斯:”现实人”的观点
(环境管理)第3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三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一节、人类行为
一、人类需要的层次和类型
(一)、人类需要含义—需要是人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活动和行为积极性的源泉
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需求的反应,是个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稳定要求(二)、人类需要的层次
1、需要层次论:20世纪5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论。认为只有基本
满足低级需要后才会产生高级需要,最占优势的需要将支配一个人的意识和行为,
高级需要出现后低级需要仍存在,但对行为的影响减弱了。低级需要是人和动物
共有的,高级需要是人特有的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归属与爱的需要:一是归属的需要;二是友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内部尊重(自尊);外部尊重
(5)、自我实现的需要
2、ERG理论:阿尔德弗尔1969提出ERG(生存-关系-成长)理论。不强调需要层次的顺序,认
为某种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对行为起作用,当得到满足,可能会追求更高层次,也可
能没有上升趋势,当较高需要受挫后可能会降求其次;认为某种需要得到满足后,
其强烈强度不仅不减弱,还可能增强,这与马斯洛理论最大不同
(1)、生存的需要:关系人的肌体存在或生存
(2、)关系的需要:发展人际关系的需要
(3)、成长的需要: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需要
3、莫瑞的需要理论
(1)、需要的特点和作用
①、需要与需要之间的关联
②、需要作为力能够影响并组织个人的知觉思维意向以及影响人的整个心理和行为
③、需要永远作为力推动着活动,是个性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④、需要有不同的发展阶段
(2)、需要的分类
①、第一需要:也称生理性需要,包括食物、水、排泄、性、避免伤害
人类行为学
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人类行为:是人类为了满足其自身需要而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
2、社会环境:是指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如生物遗传、心理状态以及社会过程等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社会系统。
3、胎儿酒精综合症:由于酒精是一种致癌因素,它会影响胎儿的大脑发育,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失调,从而形成的小头、小眼裂、面部发育不全、生长迟缓和智力地下等。
4、工具式攻击行为:它是学龄前儿童为实现某种愿望的一种工具,无伤害他人的意图,但有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和破坏性。主要表现为大人、争抢玩具以及物品砸人等。一般出现在学龄前初期,由于儿童语言能力的提高,他们开始出现语言式攻击行为。
5、依恋:指婴幼儿与特定对象之间的感情连接,它发生在婴幼儿和经常与之接触并有密切关系的照顾者之间。
6、更年期综合症:(P-308)
7、家庭生命周期:从未婚青年到结婚、生子再到孩子成人后离开家庭独立生活自己达到晚年为一个家庭生命周期。
8、抑郁症:即为一种情感障碍如消沉、沮丧等精神疾病。
9、挫折教育:指受教育者在受教育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他们的潜能以达到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的目的。
10、代沟:指两代人之间存在的某些心理距离或隔阂。在个体发展过程中,代沟现象明显的出现在青少年期。
二、简答题
(一)、人类行为的特点
人类行为是人类为满足自身需要而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具有以下的特点:
1、适应性:人类的行为能够而且必须适应社会环境并做出反应,既人类行为是为了适应环境的需要而产生能过的。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思考题(部分)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思考题
1.人类行为的含义及其特点是什么?
答:人类行为简单地说是泛指人的一切行动。从社会工作角度来看,人类行为是指个体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的活动或反应,它是遗传、生理、心理、社会过程等内外因素综合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类行为的特点:适应性、多样性、变化性、可控性、整合性。
第一,适应性。人类行为能够而且必须适应社会环境并做出反应,亦即人类行为是为了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第二,多样性。人类行为是个复杂的过程,它的变化会出现在各个不同的方面,既包括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如哭、笑等,也包括可以间接观察到心理行为,如思想、意欲、恐惧以及态度等。第三,变化性。人类行为的变化是持续不断的,它既包括人类由于如身高、体重等的变化而造成的行为变化,也包括由于社会生活条件的变化而造成的行为变化。第四,可控制性。人类的有意识性,使他们能够有意识地了解和分析周围事物的本质特点及其内在联系,明确思考过程和方向,并有目的地控制和调节自身的行为。第五,整合性。由于人类行为变化的复杂性,单一的学科无法对其进行全面的描述,这就使越来越多的学科互相渗透和整合。
2.社会环境的含义是什么?
答:社会环境是指由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如生物遗传、心理状态以及社会过程等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社会系统。从来源与作用的角度来看,影响人类行为的社会环境有常规事件影响因素与非常规影响因素两个方面。所谓常规事件,是指该事件以类似的方式发生于某一特定群体中的大多数人身上,包括年龄常规事件和生活常规事件。非常规事件则是指对人类行为有重大影响的不寻常事件,即不会发生在大多数人身上的事件,包括愉快的事件与不幸的事件。
人类行为的类型
行业PPT模板:www.1p pt.co m/ hang ye / PPT素材下载:www.1ppt.com/sucai/ PPT图表下载:www.1p pt.co m/ tubiao/ PPT教程: www.1ppt.com/powerpoint/ Excel教程:www.1ppt.c om/excel/ PPT课件下载:www.1p pt.co m/ kejian/ 试卷下载:www.1ppt.c om/shiti /
社会互动的基本方式
➢暗示与模仿 ➢竞争与冲突 ➢调适与同化
暗示的类别
直接暗示:暗示者有意识地、一般采取直陈式的说明,把某 种信息直接提供给受暗示者,使他迅速而无意识地加以接受 。所谓“望梅止渴”即属此类。
PPT模板下载:www.1p pt.co m/ moban / 节日PPT模板:www.1p pt.co m/ jieri/ PPT背景图片:www.1p pt.co m/ beijing / 优秀PPT下载:www.1p pt.co m/ xiazai/ Word教程: www.1ppt.com/word/ 资料下载:www. 1ppt.co m/zilia o/ 范文下载:www. 1ppt.co m/fan wen/ 教案下载:www. 1ppt.co m/jiao an/
电视和电影内容可以成为儿童 模仿的重要Baidu Nhomakorabea象
人类行为类型
社会互动的含义
行 一个男生日常的眨眼睛 为
一个男生对迎面走来的漂亮女生眨眼睛以引起对 行 方的注意,但女生可能因正在想问题,而没注意 动 到男生的挤眉弄眼
一个男生对迎面走来的漂亮女生眨眼睛以引起对方 互 的注意,女生反感的瞪了男生一眼,然后加快步伐 动 走开
行业PPT模板:www.1p pt.co m/ hang ye / PPT素材下载:www.1ppt.com/sucai/ PPT图表下载:www.1p pt.co m/ tubiao/ PPT教程: www.1ppt.com/powerpoint/ Excel教程:www.1ppt.c om/excel/ PPT课件下载:www.1p pt.co m/ kejian/ 试卷下载:www.1ppt.c om/shiti /
模仿的含义
• 模仿是有意或无意地对某种刺激作出类似反应的 行为方式。模仿的内容是极广泛的,不仅限于行 为举止,而且包括思维方式、情感取向、风俗习 惯以及个人性格等。
• 模仿的类型 – 自发的模仿,就是无意识地模仿他人。 – 自觉的模仿,则是有意识的模仿他人。
社会生活中的重要行为和现象都是因模仿而引起。 人的距离越近模仿性越强,而且模仿“由上至下原 则”青年人总是模仿长者。
—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
穷人模仿富人,下层模仿上层
PPT模板下载:www.1p pt.co m/ moban / 节日PPT模板:www.1p pt.co m/ jieri/ PPT背景图片:www.1p pt.co m/ beijing / 优秀PPT下载:www.1p pt.co m/ xiazai/ Word教程: www.1ppt.com/word/ 资料下载:www. 1ppt.co m/zilia o/ 范文下载:www. 1ppt.co m/fan wen/ 教案下载:www. 1ppt.co m/jiao an/
人类行为名词解释
人类需要,是指人为维持生存、发展和从事各种社会活动所产生的对各种外部和内部条件的依赖及其获得这些条件的主观愿望; 行为:个体为满足自身需要对环境所作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各种反应;
广义的人类行为:人的一切活动,既包括外在的可观察、测度的活动,又包括内在的、不易被观察、测度的心理活动;狭义的人类行为:外在的可观测的行为活动;
综合观点:人类行为是人类为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为适应环境所展开和表现出来的活动,是遗传、生理、心理、社会等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
环境围绕某个中心事物的外部世界,是影响该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所有条件和因素的总和;
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所创造的人工环境和人文环境,如城市环境、农业环境、制度环境等;它是影响人类行为的社会系统,包括家庭、组织、社区、文化等; 家庭:在婚姻和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产生的社会基本单位;
社区:聚集在某一地域里所形成的生活上相互关联的人群;
朋辈群体:又称同辈群体、同龄群体、同伴群体,是指在相同年龄层次上,由地位、兴趣、爱好、职业、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大体相同或相近的人组成的关系密切的初级群体;
组织:是为实现特定的目标而特意创立的社会单位或人类集团
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是以共同的物质生活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体;
文化: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
人在环境中:是描述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重要概念,说明人类行为离不开社会环境;
第三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初级*综合能力*第二单元
15
2、人类行为的特点
(1)适应性 (2)多样性 (3)动态性 (4)指向性 (5)可控性 (6)发展性
初级*综合能力*第二单元
16
第二节
社会环境
初级*综合能力*第二单元
17
一、对社会环境的界定
1、社会环境的含义
• 环境的种类与意义:分为「物质环境」、
「社会环境」
2、社会环境的特点 • 多样性
初级*综合能力*第二单元 2
第一节 人类行为
初级*综合能力*第二单元
3
一、人类需要
• (一)人类需要的含义
需要的特征: 对象性 动力性 独特性 社会性
初级*综合能力*第二单元
4
(二)人类需要的层次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生理需要 • 能满足个体生存所必须的一切需要,如食物、 衣服、性欲等等。 (2)安全需要 • 能满足个体免于身体与心理危害恐惧的一切 需要,如收入稳定、强大的治安力量、福利 条件好、法制健全等等。 (3)归属与爱的需要 • 作为社会动物,每个人都希望归属于某个群 体或社团,在他所处的群体中占有一个位置, 与他人交谈并得到关心与爱护。
初级*综合能力*第二单元
14
(二)人类行为的类型:
• 依范围,分为「广义的行为」、「狭义的行为」。 • 依先天或后天,分为「本能的或天赋的才能」、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问题与危机— 自我中心,过分溺爱与不当的社会化, 缺乏监护,偏差行为。
社会工作功能— 幼儿园照顾服务,父母、学校、亲 子教育、儿童卫生保健。
三、小学(6—12岁)
二、心理层面
人的潜意识、感觉、认知、情绪、 需要、态度、意志等心理过程,也是 人类行为的重要动力。关于人类行为 的心理层面,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 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人本心理学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深刻分析。
三、社会层面
从社会的角度看,人类行为实际上是一个扮演 社会角色的过程。人总是生活在社会系统中,社 会系统的时空结构作为一种基本框架从纵向和横 向两个维度确定了个体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位置, 这个位置规定着人类行为的形态和发展。
六、米德的符号互动论
乔治.赫伯特. 米德(1863—1931)美国 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符号互 动论的主要创始人和代表者。他认为,社会 其实也就是通过象征符号而进行社会交往过 程,在这些象征符号中语言最为重要。
米德比较值得关注的理论是关于自我的学 说,在自我的学说中,又包括两个重要组成: 一是自我的两个组成部分—主体我和客体我, 二是自我的三个发展阶段—模仿、游戏和比 赛。
马斯洛将需要细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级:生理需要 第二级:安全需要 第三级:爱与归属感的需要 第四级:尊重需要 第五级:自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现的需要
第三章 行为动力理论
4、需要具有整体关联性 人的需要结构的诸要素是相互 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这种 整体关联性表现为各种需要互 为条件,又互为补充。
二、需要的种类
(一)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按起源分) 自然性需要与维持个体的生存 与种族繁衍相联系的,是一种 本能的需要。 社会性需要与个体的社会生活 相联系,是后天习得的需要。
3、动机的强化理论
强化行为的原则: (1)经过强化的行为趋向于重复 发生。 (2)要依照强化对象的不同采用 不同的强化措施。 (3)小步子前进,分阶段设立目 标,并对目标予以明确规定和表述。
(4)及时反馈。 (5)正强化比负强化更有效果。 评价:强化论纠正了本能论过分强 调个体本能的不足,但把所有人类 行为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强化,否定 了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是机械论 的观点。
(二)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按 照需要对象的性质 ) 物质需要是个体对生存和发展 所必需的物质生活的需要, 精神需要是个体对生存和发展 所必需的精神生活的需要。
三、需要的理论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所描绘的五种主要需要渐进变化图
(二)需要的其他理论 1、温勒的需要理论 2、、默里的需要理论 3、阿尔德夫的需要理论 4、麦克里兰(麦克莱兰)的需 要理论
2、需要具有主观差异性 需要是有机体自身或外部生活条 件的要求在大脑中的反映。 需要以意向、愿望、动机、抱负、 兴趣、信念等形式表现出来。 需要表现为丰富多样性和个体差异 性,包括量的差异和质的差异。
社会工作者初级《综合能力》重点知识:人类行为
社会工作者初级《综合能力》重点知
识:人类行为
导语: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服务活动。我们要科学地帮助别人,首先必须科学地理解别人的行为,明确人们为什么产生某些行为、为什么会出现某些状况。
到底是什么影响人类的行为呢?是生理因素、个性气质,还是家庭、学校、社区或者其他的社会环境因素呢?人在成长和发展的各个阶段,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分别呈现出什么特点?这就需要我们深入研究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这种研究常常建立在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视角的基础之上。下图为我们展示了行为与环境的基本关系:
一、人类需要
需要何以产生?因为人的机体在某一方面表现出缺乏和不足,如生理的饥饿、心理空虚等。为此,人们就会实施各种行为来满足相应的需要。
需要是内驱力的基础,内驱力的增强会形成某种被激发的动机状态,这是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直接动力,另外,外部刺激对于形成动机也有重要影响。
一般而言,需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对象性。人的需要总是指向一定的对象,具有特定的内容。如饥饿导致对食物的需要、空虚导致对充实、成就的需要。所以需要指向的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东西;可以是社会生活、活动,也可以是活动的结果。
2、动力性。需要不会因为暂时满足而终止,它们或者带有周期性,如我们隔数个小时就会想吃东西;或者在一种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又会产生新的、更高的需要,如考过了社会工作者初级的又想过中级的。
3、独特性。世界上没有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也不会有两个人具备完全相同的需要。
社会工作者第三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三章⼈类⾏为与社会环境
第⼀节⼈类⾏为
【本节知识重点】
⼈类需要的层次
⼈类需要的类型
⼈类⾏为的含义
⼈类⾏为的类型
⼈类⾏为的特点
社会⼯作是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科学⽅法助⼈的服务活动。我们要科学地帮助别⼈,⾸先必须科学地理解别⼈的⾏为,明确⼈们为什么产⽣某些⾏为、为什么会出现某些状况。到底是什么影响⼈类的⾏为呢?是⽣理因素、个性⽓质,还是家庭、学校、社区或者其他的社会环境因素呢?⼈在成长和发展的各个阶段,在⽣理、⼼理和社会⽅⾯分别呈现出什么特点?这就需要我们深⼊研究⼈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这种研究常常建⽴在⽣物学、⼼理学和社会学的视⾓的基础之上。
⼀、⼈类需要
需要何以产⽣?因为⼈的机体在某⼀⽅⾯表现出缺乏和不⾜,如⽣理的饥饿、⼼理空虚等。为此,⼈们就会实施各种⾏为来满⾜相应的需要。
需要是内驱⼒的基础,内驱⼒的增强会形成某种被激发的动机状态,这是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直接动⼒,另外,外部刺激对于形成动机也有重要影响。
⼀般⽽⾔,需要具有以下⼏个特征:
1、对象性。⼈的需要总是指向⼀定的对象,具有特定的内容。如饥饿导致对⾷物的需要、空虚导致对充实、成就的需要。所以需要指向的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东西;可以是社会⽣活、活动,也可以是活动的结果。
2、动⼒性。需要不会因为暂时满⾜⽽终⽌,它们或者带有周期性,如我们隔数个⼩时就会想吃东西;或者在⼀种需要得到满⾜的同时⼜会产⽣新的、更⾼的需要,如考过了社会⼯作者初级的⼜想过中级的。
3、独特性。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也不会有两个⼈具备完全相同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