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私家园林的发展及其成就
江南私家园林
江南私家园林江南私家园林以苏州、扬州、无锡、镇江、杭州等地的园林为代表。
明清时期,苏州封建经济文化发展达到鼎盛阶段,造园艺术也趋于成熟,出现了一批园林艺术家,造园活动达到高潮。
苏州园林以其精雕细琢的设计,折射出中国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其中的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师园、沧浪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文化”名录。
扬州的园林多为宅园,繁盛时遍布城内街巷,城郊保障河沿岸园林别墅随处可见;到了清乾隆时期已形成为拥有24 景、名扬全国的“瘦西湖”园林区,当时扬州园林的数量比苏州的还多,曾享有“扬州园林甲天下”的美誉。
令人遗憾的是,扬州园林多已毁于战乱。
杭州拥有著名的西湖风景园林区,城中园林均以西湖为中心,主题各不相同,其中最能体现中国造园艺术之美的,是建于1907 年的“西湖第一名园”郭庄。
那时的人们乐于造园,并把造园与做人联系在一起:造园须曲,交友贵直,造园是为了修身养性,园能寓德,子孙后代在园林的意境中读书、吟咏、书画、拍曲,品味人生道理,培养正直高贵的人格。
园中寄情、园中寓理,真可谓意蕴深远。
秀巧的江南文人小园的取景洞门园林中的水阁衔接外廊的观景亭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条件明、清以来的私家园林集中于江南地区,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由于这里具备了自然、经济、人文等诸方面建造园林的条件。
私家园林兴盛于江南是和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分不开的。
首先,江南一带多江河、湖泊,河网纵横,水源丰富,便于引水入园。
由于处在温带气候区,冬季无严寒,空气湿度大,适宜生长常青树木,花草品种也多,因此江南私家园林大多植物丰茂,种类丰富。
这里还多产石料,南京、宜兴、昆山、杭州、湖州等地盛产黄石;苏州自古以来即多湖石——采自江湖水泊,经过水流的常年冲刷,石色有深浅变化,石面充满肌理,形态玲珑剔透,历来为造园堆山的上等用料。
这样,理水、叠山、建筑、花草等都可以就地取材。
扬州在古代作为海盐、漕米和茶叶集散地,曾经是中国最富饶的城市。
江南私家园林分析
建筑设计与理论结课论文——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手法浅析摘要:清代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朝代,也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最后一个高峰时期,其特殊的时代背景从诸多方面影响了此时期的造园艺术。
私家园林作为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布局、构思、选材及对构景要素的处理上又自成体系,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艺术风格。
而此时期的私家园林主要集中在富庶而有着悠久人文传统的江南等地,本文主要通过例举一些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园思想、布局及建筑风格等方面来论述其造园艺术的特点。
关键词:江南私家园林; 造园艺术;形式手法;意境格调;细节处理江南私家园林是以开池筑山为主的自然式风景山水园林。
江南一带河湖密布,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又有玲陇空透的太湖石等造园材料,这些都为江南造园活动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江南园林不仅在风格上与北方园林不同,在使用要求上也有些区别。
江南园林以扬州、无锡、苏州、湖州、上海、常熟、南京等城市为主,其中又以苏州、扬州最为著称,也最具有代表性,而私家园林则又以苏州为最多。
尽管由于地区和园主在政治、经济上所处的地位不尽相同,而在园林的规模、风格等方面表现出各自的特点,但是,它们都是为满足封建统治阶级的享乐生活而建造的,在园林布置和造景的艺术手法上有许多共同之处。
这些共同之处,构成了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的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从欣赏古典园林艺术的角度来讲,一些造园艺术手法,是应当特别加以指出和学习的。
1.形式手法1.1相地早在明代计成就在《园治》中关于选点提出“园林惟山林最佳”“自成天然之趣”,在郊野则“谅地势之崎岖,得基局之大小”;在江湖则“深柳疏芦”之际,最宜建造园林。
如苏州的拙政园则是以“城市地”求“江湖地”。
综观清代江南私家园林大多并非选址在“山林地”,但都力求通过造园手法来使自身扬长避短。
对于周围自然景色较佳的园林而言,则要追求在相地较好的基础上追求自身既能成为自然风景的观赏点,又可和整个园区互相辉映,相得益彰。
明清江南私家园林
1、梦隐楼 2、若塾堂 3、繁香坞 4、倚玉轩 5、小飞虹 6、芙蓉隈 7、小沧浪亭 8、志清处 9、柳墺 10、意远台 11、钓䂬 12、水华池 13、净深亭 14、待霜亭 15、听松风处 16、怡颜处
17、来禽囿 18、得真亭 19、珍李坂 20、玫瑰柴 21、蔷薇径 22、桃花沜 23、湘筠坞 24、槐幄 25、槐雨亭 26、尔耳轩 27、芭蕉槛 28、竹涧 29、瑶圃 30、嘉实亭 31、玉泉
17、来禽囿 18、得真亭 19、珍李坂 20、玫瑰柴 21、蔷薇径 遵钓䂬(11)而北,地益迥,林木 22、桃花沜 益深,水益清驶,水尽别疏小沼, 23、湘筠坞 植莲其中,曰水花池(12)。池上 24、槐幄 美竹千挺,可以追凉,中为亭,日 25、槐雨亭 净深(13)。循净深而东,柑橘数 26、尔耳轩 十本,亭曰待霜(14)。又东,出 27、芭蕉槛 梦隐楼之后,长松数植,风至泠然 28、竹涧 有声,曰听松风处(15)。自此绕 29、瑶圃 出梦隐之前,古木疏篁,可以憩息, 30、嘉实亭 曰怡颜处(16)。 31、玉泉
(三)私家园林的一般设计手法
1、景区划分—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无限意境: (1)分区虚实并重,有主有从;
(三)私家园林的一般设计手法
1、景区划分—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无限意境: (2)主题突出,多样统一;
(三)私家园林的一般设计手法
1、景区划分—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无限意境: (3)景区划分手段:多样化,通而不塞;
(三)私家园林的一般设计手法
2、每个景区中的要素之间,包括建筑与建筑,建筑与水体、 环境间的关系体现了拓扑关系。
(三)私家园林的一般设计手法
2、每个景区中的要素之间,包括建筑与建筑,建筑与水体、 环境间的关系体现了拓扑关系。 A.向心关系:主要的景点和建筑的轴线朝向某一区域
中国园林发展史
中国园林发展史发布时间:2006-4-14 14:37:00中国园林有着三千年的历史,从殷商时代开始。
各个时代的有各自的特色。
一、商周的“囿”——园林的雏形[萌芽期]园林最初的形式为“囿”。
“囿”就是在一定的地域加以范围,让天然的草木和鸟兽滋生繁育,还挖池筑台,供帝王贵族们狩猎和游乐。
“囿”是园林的雏形,除部分人工建造外,大片的还是朴素的天然景色。
二、秦汉时的宫苑和私家园林[形成期]秦汉建筑宫苑和私家园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有了大量建筑与山水相结合的布局,我国园林的这一传统特点开始出现了。
历史上有名的宫苑有:“上林苑”、“阿房宫”、“长乐宫”、“未央宫”等。
这一时期,寺院园林也极兴盛。
三、隋、唐、宋宫苑与唐、宋写意山水园[成熟期]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期的全盛时期,宫苑园林在这时有很大的发展。
由于南北方的园林得到交流,北方的宫苑也向南方的自然山水园演变,成为山水建筑宫苑。
这个时期有很多著名的宫苑。
唐宋时期山水诗、山水画很流行,这必然影响到园林创作,诗情画意写入园林,以景入画,以画设景,形成“唐宋写意山水园”的特色。
由于建园条件不同,可以分为以自然风景加以规划布置的自然风景园和城市建造的城市园林。
唐宋时期山水诗、山水画很流行,这必然影响到园林创作,诗情画意写入园林,以景入画,以画设景,形成了“唐宋写意山水园”的特色。
由于建园条件不同,可以分为以自然风景加以规划布置的自然风景园和城市建造的城市园林。
唐宋写意山水园开创了我国园林的一代新风,它效法自然、高于自然、寓意于景、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为明清园林,特别是江南私家园林所继承发展,成为我国园林的重要特点之一。
唐代的私家园林也很兴盛。
唐代的园林主要集中在长安、洛阳。
北宋园林多集中于东京汴梁和西安洛阳两地。
南宋政治中心南移,临安是南宋的都城,西湖及其周围兴建园林之多不可胜数,其中皇家苑囿不下十处,其余则分属寺庙园林和朝贵们的私园。
四、明清宫苑和江南私家园林[高峰期]明代宫苑园林建造不多,风格较自然朴素,继承了北宋山水宫苑的传统。
江南小型城市私家园林的发展演变——基于泰州的地方志解读
江南小型城市私家园林的发展演变——基于泰州的地方志解读The Evolution of Private Gardens in Small Cities in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Local Records in Taizhou褚寒洁 郭苏明*张青萍Chu Hanjie Guo Suming* Zhang Qingping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PPZY2015A063)规划基金项目遗产活化视角下的苏州古典园林功能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18YJAZH132)in siting, landscape and ecology, which showed clear stage features.摘要泰州作为汉唐古郡、淮东名区,其私家园林是江南私家园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尽管现存名园所剩无几,但通过对其发展演变历程进行深入分析,将有助于补充相关理论方面的研究。
本文在深入挖掘泰州现存地方志和其他相关史料的基础上,以1949年泰州城厢图中所示区域为主要研究范围,整理出泰州城从两宋至清末有记载的18 座私家园林并从其发展和演变脉络中总结出驱动因素及演变特征。
分析总结泰州城私家园林的发展演变历程,发现其时间跨度较小,在自然地理环境、政治制度变迁和经济文化水平三者的相互作用下进行着选址、景观和生态三方面的持续演变,阶段特征较为明显。
关键词泰州;私家园林;地方志;发展演变褚寒洁1995年生/女/江苏人/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 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南京210037)AbstractTaizhou, as an ancient county in Han and Tang Dynasties, is also a famous region now in Huaidong District. Private gardens in Taizhou are indispensable to that of the south of the V^ngtze river Although there are few famous gardens left in Taizhou, it will be helpful郭苏明1974年生/女/江苏人/博士/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讲师,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南 京 210037)to supplement the relevant theoretical researches through the in-depth analysis of its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n the basis of conducting comprehensive survey on the existing local records and other relevant historical data in Taizhou, this paper takes the area shown in Taizhou city map in 1949 as the main research scope, sorting out18 private gardens recorded in Taizhou city from the Song Dynasty to the end of Qing 张青萍1965年生/女/江苏人/博士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遗产保护、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南京210037)Dynasty and summarizing the driving factors and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process of private gardens in Taizhou county had experienced a relatively small span of time. Under the interaction of natur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change of political institution, economic and culture, the gardens were undergoing continuous evolution* 通信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Email: gsm1118@Key words"Taizhou; private garde n s; local chronicles; evoluti o n702019年第2期总第322期1. 泰用城厢图2. Gt 光泰挪志》申水利图目前,江南古典园林的保护效果贫富不均,理论研 究多集中于知名园林,与之相对的一些小型城市的私家 园林多遭到忽视。
中外园林史第三章--私家园林
草堂占地面积近300亩,完整保留 着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 和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 修葺扩建时的建筑格局,建筑古 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是中国 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1955年成 立杜甫纪念馆,1985年更名为成 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3. 庐山草堂
庐山草堂位于江西庐 山北麓香炉峰下,占 地面积 3000 亩。庐山 草堂建筑极为简朴,为 园林的主体,园林布局 结合自然环境,辟池筑 台。周围环境 得天独 厚,近有瀑布、山涧、 古松、野花,远可借香 炉峰胜景。
第三章 私家园林
1 私家园林发展概述
目录
2 私家园林发展历程
3 私家园林的艺术经历
一、私家园林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园林,除皇家园林外,还有一类属于王公、贵族、地主、富商、士大夫等 私人所有的园林,称为私家园林。
私家园林发端于秦汉,受皇家园林启发而产生。私家园林的产生既是经济社会发展 的产 物,又是古代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学思想以及隐逸思想相互融合、相互影 响的产物, 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士大夫阶层与君主权力之间持久的冲突与融合。
梁园全景图
2. 袁广汉园
袁广汉园系西汉茂陵富人袁广汉 所筑私园。激流水注其内,构石为山, 高十余丈, 连延数里。养白鹦鹉、 紫鸳鸯、牦牛、青兕,奇禽怪兽,委 积其间。积沙为洲屿,激水为波潮, 其中置江鸥、海鸥,孕雏产,延漫林 池,奇树异草,靡不具植。在这样的 自然环境中,“白鹦鹉、紫鸳鸯、牦 牛、 青兕,奇兽珍禽,委积其间”, 体现了中国园林尊崇自然、师法自然 的指导思想。可谓是我 国私家园林 的鼻祖。
3.典型实例
(1)金谷园
(2)张伦宅园
(3)湘东苑
1.金谷园
金谷园的遗址在今洛阳老城东北 的金谷洞内, 又称河阳别业,是一座 临河的庄园。金谷园地 形起伏,并且 临河而建。它把金谷涧的水引来 形成园中水景,河涧可行游船,人坐岸边又可 垂钓,岸边杨柳依依,并栽有繁多的树木。
江南园林
江南园林江南园林———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精品唐鸣镝黄振宇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的一支奇葩,它特色鲜明地折射出中国人的自然观和人生观。
与西方园林艺术相比,中国古典园林突出地抒发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和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与热爱。
其中,江南园林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的一个类型,它凝聚了中国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劳和智慧,蕴涵了儒释道等哲学、宗教思想及山水诗、画等传统艺术,自古以来就吸引着无数中外游人。
因此,对于江南园林艺术深入的理解与鉴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国历史文化旅游的内涵。
综述“江南”一词,在明、清时期主要是指江苏境内的长江南岸地区。
在明代,这一地区设有“江南省”,又称“南直隶”。
清代乾隆年间“江南”与“浙江”并列。
近世一般根据人文地理特征的共性,“江南”更为广泛地包括苏、皖南部及浙北的太湖流域水网地区。
江南园林风光“江南园林”,主要是指已知现存实例较多的苏南、浙北地区的古代城镇私家园林。
它一般建于城镇平地上,与住宅相连,在用地有限、缺乏真山真水的环境之中,通过“写意”的手法再现自然山水,把大自然的美景模拟、缩小在不大的面积内,追求空间艺术的变化,巧于因借,讲究细部的处理和建筑的玲珑精致,风格素雅,是以开池筑山为主的自然式风景山水园林。
从时间上看,江南园林至少有一千五六百年的发展历史,在明、清时期特别兴旺。
保存至今的园林实物,一般也为清代作品,或带有明代乃至更早的五代和宋、元时代的特色。
从类型上看,江南园林可分为多种实用类型,即住宅、寺院、衙署、祠堂、书院、会馆等院落所布置的“庭园”。
其中最为典型的类别就是“宅园”,这种宅旁另辟园地而建的宅园也是本文论述的主要对象。
从环境上看,明、清的江南地区自古就是鱼米之乡,物产丰富,经济之发达冠于全国。
农业亩产量最高,手工业、商业十分繁荣,朝廷赋税的三分之二来自江南。
经济发达促成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文人辈出,文风之盛亦居全国之首。
江南河道纵横,水网密布,气候温和湿润,适宜于花木生长。
苏州园林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历史文化背景
苏州园林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历史文化背景江苏苏州市职业大学吴文化研究所吴恩培1摘要:本文就苏州园林发展的不同阶段——早期发轫及苏州私家园的定型、发展、成熟等——及其文化背景进行综合阐述。
关键词:苏州园林发展不同阶段历史文化中国园林,其风格也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北方皇家园林,以气势宏大见长;一是以南方私家园林(又称为第宅园林),以精致小巧取胜。
前者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承德避暑山庄”(包括周围寺庙)和北京颐和园为代表,而后者则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苏州古典园林”为代表。
在不同历史时期,苏州园林经历着不同的发展阶段,同时亦映射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
本文谨就此作一蠡测,以求教于方家。
一、春秋时期,以夏驾湖、姑苏台为例证的吴地王家园林的出现及其文化背景吴地以自然山水和写意山水著称的园林,其出现的年代几乎和吴地出现于史书记载同时。
春秋时期,将东南一隅的姬姓“蛮夷”小国与中原国家相通从而引领吴国崛起的是十九世吴王寿梦。
这一时期,吴国最早的宫苑园林在典籍中开始有了记载。
唐陆广微《吴地记》记载了吴地最早的苑囿──夏驾湖:“夏驾湖,寿梦盛夏乘驾纳凉之处。
凿湖为池,置苑为囿。
”南宋范成大《吴郡志》》则指出夏驾湖“在吴县西城下。
吴王寿梦避暑,驾游于此,故名。
”夏驾湖在宋代时“城下但存外濠,即漕河也。
河西悉为民田,不复有湖。
”(范成大《吴郡志》)到了清代,更已是“今多湮为民居”(姚承绪《吴趋访古录》)了。
从上述文献的记载中,今日虽无法得知夏驾湖的规模和样式,但其临水而筑的特点已然显现,后世苏州园林注重以水点缀的构园布局,于是时已现端倪。
典籍中有关苏州王家园林的再次出现,已是到了寿梦的嫡孙、二十四吴王阖闾之时。
阖闾上台后,于公元前514年令伍子胥造筑阖闾城(即今苏州城)。
其后,吴国起兵伐楚。
凯旋归后,《吴越春秋》1作者简介:吴恩培(1947—)男,江苏镇江人,苏州市职业大学吴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
研究方向:吴文化。
江南私家园林总结分析
苏州江南私家园林景观营造分析江南私家园林是以开池筑山为主的自然式风景山水园林。
江南一带河湖密布,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又有玲陇空透的太湖石等造园材料,这些都为江南造园活动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江南私家园林变化中求统一。
凡举亭台楼榭、行云流水、风雪雨露、树木花草,无论动的静的都能合在一起,因时而变,因景而变。
江南私家园林整个园林,造园匠师采取一收一放的手法,以“变”字为主题,形成空间大小、方向、虚实的无穷变化。
构成一个系统、完整又富于韵律感的造园艺术布局。
江南园林常采用以小见大,含蓄不尽的布局方法。
在设计布局时,往往将全园分为几大部分景区来布置,各个景区、景物的设置都是为反映该园的主题思想,并且有逻辑地按一定的顺序组织在主游览线上。
在有限的空间内,应用粉墙分隔,增加景深,以游廊连接景点,一隔一连,使景观若隐若现,给人们造成奇妙的错觉。
同时,通过开池堆山,变幻景观,创造无限空间。
欲露先藏的手法也为出彩的造园设计增添了别有一番的趣味。
江南私家园林突破空间局限创造丰富园景,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用划分景区和空间以及“借景”的办法。
或是利用植物、山石和建筑小品来组织空间,形成大小对比和明暗虚实对比,从而产生扩大空间的效果。
其中,作为突破空间局限、丰富园景的一种传统手法,借景把园林以外或近或远的风景巧妙地引“借”到园林中来,成为园景的一部分。
例如,现存苏州古典园林中建园历史最早的沧浪亭,它的重要特色之一便是善于借景。
因为园门外有一泓清水绕园而过,该园就在这一面不建界墙,而以有漏窗的复廊对外,巧妙地把河水之景“借”入园内。
山石的运用及其与植物的协调配置是江南园林又一大特色。
叠石堆山,就地取材,以太湖石为材质,讲究“透、漏、瘦、皱”的艺术效果。
又如扬州个园有名的四季石风格各异各具独特魅力,春山艳冶如笑,夏山苍翠如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惨淡如睡,但最后却统一在了一个园子中。
植物种植上,江南园林按照植物的季相演替和不同花期的特点来创造园林的时序景观,随时随地都给游人展现出一帧帧天然图画:春来桃红柳绿,夏日荷蒲薰风,秋景桂香四溢,冬日雪压腊梅。
江南私家园林
江南私家园林与皇家园林相比,江南私家园林有以下几个特点:1,规模较小,一般只有几亩至十几亩,小者仅一亩半亩而已。
造园家的主要构思是"小中见大",即在有限的范围内运用含蓄、扬抑、曲折、暗示等手法来启动人的主观再创造,曲折有致,造成一种似乎深邃不尽的景境,扩大人们对于实际空间的感受;2,大多以水面为中心,四周散布建筑,构成一个个景点,几个景点围合而成景区;3,以修身养性,闲适自娱为园林主要功能;4,园主多是文人学士出身,能诗会画,善于品评,园林风格以清高风雅,淡素脱俗为最高追求,充溢着浓郁的书卷气。
苏州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属江南大园,最初十分简淡,现存园貌主要形成于清末(19世纪末)。
全园分东、中、西三部,以中部为主。
中部约呈横向矩形,水面较多,也呈横长形,水内堆出东西两座山岛,又用小桥和堤把水面分成数块。
在水池西北、西南方向和东南角伸出几条小水湾,岸线弯曲自然,有源源不尽之意。
南岸留出较多陆地,建筑主要集中于此,由宅入园的园门就开在南墙中部。
入园后一座假山挡住视线,不使一览无遗,谓之"障景",绕过假山到达主体建筑远香堂,才豁然开朗,一收一放,欲扬先抑,是苏州园林入口常见的处理方式,更为含蓄多趣。
远香堂西边的倚玉轩接近水面,有四面敞廊,向北临水一面的敞廊设靠背栏干,可凭以戏水和观望对面园景。
由轩向南经折廊可至廊桥小飞虹或跨水小阁小沧浪。
由小沧浪北望,透过小飞虹,水景深远,层次丰富。
形如小船名为香洲的建筑在小飞虹以北的水中,造形极好,既有"舟"的意味,又不违建筑规律,轮廓丰富,体态玲珑,是周围各观景点欣赏的对象。
由水西名别有洞天的半亭东望,透达纵深水面遥见东岸方亭,南岸建筑迭起,北面树石隐映,形成景色对比,水中的荷香四面亭和低近水面的折桥更增加了景观层次,谓之"隔景"。
由半亭顺折廊北去可至见山楼。
楼二层,偏处西北角,不使体量过于突出,对水面形成压抑。
私家园林拙政园
11
保护与传承之路
保护与传承之路
1. 持续投入与 维护
为了确保拙政园的长 期保存和持续发展, 政府和社会各界持续 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 进行维护和修复工作 。这些工作包括对古 建筑、山石、水景等 各个部分的修复和保 养,以及对园林生态 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47
保护与传承之路
2. 数字化与科技应用
37
与园林互动
2. 互动展览
为了增强游客的互动体验,拙政园会定期举办各种互动展览。通过参与展览,游客可以更 深入地了解园林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同时,这些展览也提供了与专业人士交流的机会, 让游客收获更多
38
与园林互动
3. 园林研讨会 与讲座
拙政园还会定期举办 园林研讨会和讲座, 邀请专家学者分享园 林设计与维护的经验 ,以及园林历史文化 的最新研究成果。通 过参加这些活动,游 客可以了解更多关于 园林的知识,提升自 己的文化素养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技术在 园林保护与传承中发挥着越来越 重要的作用。通过3D扫描、虚拟 现实等技术,可以更精确地记录 和展示拙政园的原始风貌,为游 客提供更丰富、更真实的游览体 验。同时,这些技术也有助于研 究和修复工作,提高保护效率和 质量
48
保护与传承之路
3. 教育与培训
为了培养更多的园林保护和传承 人才,拙政园积极开展教育与培 训工作。通过与高校、研究机构 合作,设立园林保护与设计专业 ,培养专业的园林人才。同时, 拙政园还定期举办各种培训班和 研讨会,提高公众对园林保护和 传承的认识和意识
43
跨文化交流
3. 推广园林文 化
拙政园作为中国园林 艺术的代表,也积极 推广园林文化。通过 与国际园林界的交流 与合作,拙政园将中 国的园林艺术推向世 界,让更多的人了解 和欣赏中国的园林之 美
江南私家园林的发展及其成就[精选5篇]
江南私家园林的发展及其成就[精选5篇]第一篇:江南私家园林的发展及其成就江南私家园林的发展及其成就摘要中国古典园林突出地抒发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和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与热爱。
其中,江南园林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的一个类型,它凝聚了中国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劳和智慧,蕴涵了儒释道等哲学、宗教思想及山水诗、画等传统艺术。
而江南园林是以开池筑山为主的自然式风景山水园林。
它一般与住宅相连,多呈内向形式,江南园林所崇尚的自然是经过艺术再创造的,渗透了社会伦理道德感情的人格化的自然,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人为自然”。
关键词:古典园林私家园林江南建筑风格空间变换历史地位1.私家园林的发展历程私家园林在汉代已发其端。
但此时它虽然从宫苑系统中离异、分化出来,却不能归属于非宫苑系统,只能构成为宫苑系统中具有一定独立价值的子系统。
因而汉代的私家园林,不但为数极少,而且并不具备后来私家园林的典型特征。
此时的代表作有茂陵袁广汉、刘武的兔园、董仲舒的舍园等。
在魏、晋时期,由于隐逸之风和欣赏自然的趣味已波及社会上层,因此建构私家园林是其连锁反应。
石崇在洛阳的金谷园就是典型的例子。
金谷园地形起伏,并且临河而建。
它把金谷涧的水引来形成园中水景,河涧可行游船,人坐岸边又可垂钓,岸边杨柳依依,又有繁多的树木配置。
到了南北朝,建园之风大炽。
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一是宫苑遍布都城及其周郊,二是寺观园林大量出现。
如著名的报恩寺、龙华寺、追圣寺等。
三是和宫苑、寺院同步相应的宅园——主要是王侯、贵族的园林更为稠密地出现在北国和江南,它们往往和寺院交错在一起,但在艺术风格方面却和宫苑比较接近。
在唐代,著名的宅园很多,往往为著名文人所有如王维辋川别业、裴度的午桥庄、李德裕的平泉山庄等。
就辋川别业来说,它是有湖水之胜的天然山地园,它在造园中吸取了诗情画意的意境,精心的布置,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构成湖光山色与园林相结合的园林胜景,又有诗人的着力描绘,使得辋川别业处处引人入胜,流连忘返,犹如一幅长长的山水画卷,淡雅超逸,耐人寻味,既富自然情趣,又有诗情画意。
江南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特色浅析——江南私家园林网师园摘要:网师园是江南古典园林中极具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的中型古典山水宅园代表作品。
通过对网师园造园方式进行分析来探讨江南古典园林的特色。
关键词:古典园林;网师园;建筑古典园林是指中国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形式,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网师园为江南四大名园之一。
全园布局紧凑,建筑精巧,空间尺度比例协调,以精致的造园布局,深蕴的文化内涵,典雅的园林气息,当之无愧地成为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
1 网师园缘起及现状网师园始建于公元1174年(宋淳熙初年),始称“渔隐”,几经沧桑变更,至公元1765年(清乾隆三十年)前后,定名为“网师园”,并形成现状布局。
几易其主,园主多为文人雅士,且各有诗文碑刻遗于园内,历经修葺整理,最终形成了这一古典园林中的精品杰作。
网师园为典型的宅园合一的私家园林。
网师园现面积约10亩(包括原住宅),其中园林部分占地约8亩余。
内花园占地5亩,其中水池447平方米。
总面积还不及拙政园的六分之一,但小中见大,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
建筑虽多却不见拥塞,山池虽小,却不觉局促。
网师园布局精巧,结构紧凑,建筑精巧和空间尺度比例协调,韵味清新,因此被认为是中国江南中小型古典园林的代表作。
2 网师园之特色2.1 建筑风格淡雅、朴素江南园林沿文人园轨辙,以淡雅相尚。
布局自由,建筑朴素,厅堂随宜安排,结构不拘定式,亭榭廊槛,宛转其间,一反宫殿、庙堂、住宅之拘泥对称,而以清新洒脱见称。
网师园主要建筑和景观为东部宅第,中部主园,西部内园。
宅第规模中等,为苏州典型的清代官僚住宅。
大门南向临巷,前有照壁,东西二侧筑墙,跨巷处设辕门,围成门前广场。
场南对植盘槐,东西墙置拴马环。
大门两边置抱鼓石,饰以狮子滚绣球浮雕,额枋上有阀阅3只,正门东侧设便门。
住宅区前后三进,屋宇高敞,有轿厅、大厅、花厅,内部装饰雅洁,外部砖雕工细,堪称封建社会仕宦宅第的代表作。
江南园林发展史
年,至万历十三年方始刻成。
留园三绝 ---冠云峰
留园内的冠云峰乃太湖石 中绝品,其集太湖石”瘦、皱、 漏、透”四奇于一身,相传这 块奇石还是宋末年花石纲中的 遗物。 北宋末年,虽然北面 战事吃紧,金兵压境,但宋徽 宗却在东京城内大兴土木,建 造“延福宫”、“万寿山”。 他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奇花 异石,夸口要搜罗天下珍品于 宫廷之中。 徽宗祟宁四年特 地在苏州设立了苏杭应奉局, 专门负责搜罗名花奇石。苏杭 应奉局的主管叫朱缅,此人最 善巴结上峰,自当上了此官后, 有采办“花石纲”的大权在手, 于是放开手脚,拼命在民间收 刮。
拙政园三区· 中园
中部部分为全园精华之所 在,虽历经变迁,与早期拙政 园有较大变化和差异,但园林 以水为主,池中堆山,环池布 置堂、榭、亭、轩,基本上延 续了明代的格局。从咸丰年间 《拙政园图》、同治年间《拙 政园图》和光绪年间《八旗奉 直会馆图》中可以看到山水之 南的海棠春坞、听雨轩、玲戏 馆、枇杷园和小飞虹、小浪、 听松风处、香洲、玉兰堂等庭 院景观与现状诸景毫无二致。 因而拙政园中部风貌的形成, 应在晚清咸丰至光绪年间。
江南园林
诗情画意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也是造园艺术所追 求的最高境界。园林艺术的精髓,在于所创造出来的意境, 这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最本质特征。 园林意境:通过构思创作,表现出园林景观上的形象化、 典型化的自然环境与它显露出来的思想意蕴。它不象花草 树木一样实在,而是一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能让人回 味无穷,遐想联翩。 中国园林又被称为“文人园”,通常是与一些诗文、书 画、楹联相结合,这些也增添了园林的诗情画意。
江南园林
江南园林建筑类型丰富,有殿、堂、厅、馆、轩、榭、 亭、台、楼、阁、廊、桥等,以及他们的各种组合形式,
浅谈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
浅谈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浅谈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滋生与东方文化的土壤中,对自然之景加以概括、提炼,形成了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鲜明格调,成为了世界园林史上的一朵奇葩。
江南私家园林以其独特的清雅秀丽,通透轻巧,成为了清代造园艺术的精华,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之称。
关键词:清代江南园林造园山水情趣叠山理水空间感(一)清代江南园林发展的历史背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园林自成体系独具风格,私家园林更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类型异军突起。
而在江南,苏杭则更为集中和突出。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造园最多的时期。
经中前期康雍乾三代君主的治理,社会出现了安定繁荣的盛世局面。
就文化艺术方面来说,清代总体上继承和发展了前代的传统,而且获得了很多长足的进步。
但在这一时期虽然崇尚文学,由于清政府大兴“文字狱”、禁锢思想和言论,因此很多文人更多地醉心于园林艺术中,使得大量的园林著作及美学思想问世,并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造园艺术家”。
例如:计成的《园治》,李渔的《闲情偶记》等。
江南私家园林发展至清代,以其浓郁的诗画风情和精湛的造园工艺,成为我国园林史上的一个鼎峰。
(二)山水画情趣与文人气质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国的古典园林就开始定性为山水园。
绘画、诗歌和文学影响了造园艺术。
尤其是中国山水画,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非常的直接和深刻。
山水画的审美态度和理论,甚至决定了园林艺术的外在形态、发展走向,特别是宋朝以来的造园家将诗画情趣巧妙融进园林中,也使得中国山水画对中国园林的艺术表现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园林特别是江南私家园林很好地融入了山水画“外师造化,内发心源”的原则,展示出设计者崇尚自然地内心世界。
明代文人茅元仪在观赏其友的影园后说:“园者,画之见诸行事也”。
意思是说,此园就是将画中的景物再现于现实中。
其实当时的很多文人都有与茅元仪一样,常常参与园林的设计与建筑,并且,将山水画的意境构思、美学理念、意态风格乃至线条色彩、技法手段等都运用进来,体现了“师造化夺天工”的写意特点。
南方私家园林艺术特点论中国南方私家园林艺术的历史变迁
南方私家园林艺术特点论中国南方私家园林艺术的历史变迁南方私家园林艺术特点论中国南方私家园林艺术的历史变迁通常所说的园林,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
园林包括庭园、宅园、小游园、花园、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等,随着园林学科的发展,还包括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的游览区以及休养胜地。
一、私家园林的概述在历史上,游憩境域因内容和形式的不同用过不同的名称。
“园林”一词,见于西晋以后诗文中,如西晋张翰《杂诗》有“暮春和气应,白日照园林”句;北魏杨玄之《洛阳伽蓝记》评述司农张伦的住宅时说:“园林山池之美,诸王莫及。
”唐宋以后,“园林”一词的应用更加广泛,常用以泛指以上各种游憩境域。
私家园林是区别于皇家园林、宫苑、宫囿的园林。
中国古代的私家园林有四大派系:北京私家园林、江南私家园林、岭南私家园林、皖南私家园林,这里所述的主要是江南私家园林。
二、南方私家园林的历史私家园林的历史较为悠久,苏州园林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六世纪。
秦汉以来在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有宫室的园林,又称宫苑。
西汉时已有贵族、富豪的私园,规模比宫苑小,内容仍不脱囿和苑的传统,以建筑组群结合自然山水,如梁孝王刘武的梁园。
茂陵富人袁广汉于北邙山下筑园,构石为山,反映当时已用人工构筑石山。
园中有大量建筑组群,园中景色大体还是比较粗放的,这种园林形式一直延续到东汉末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园林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陷入大动荡,社会生产力严重下降,人口锐减,人民对前途感到失望与不安, 于是就寻求精神方面的解脱,道家与佛家的思想深入人心。
此时士大夫知识分子转而逃避现实,隐逸山林,这种时尚必然体现在当时的私家园林之中,其中的代表作有位于中国北方洛阳的西晋大官僚石崇的金谷园,和中国南方会稽的东晋山水诗人谢灵运的山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南私家园林的发展及其成就摘要中国古典园林突出地抒发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和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与热爱。
其中,江南园林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的一个类型,它凝聚了中国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劳和智慧,蕴涵了儒释道等哲学、宗教思想及山水诗、画等传统艺术。
而江南园林是以开池筑山为主的自然式风景山水园林。
它一般与住宅相连,多呈内向形式,江南园林所崇尚的自然是经过艺术再创造的,渗透了社会伦理道德感情的人格化的自然,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人为自然”。
关键词:古典园林私家园林江南建筑风格空间变换历史地位1.私家园林的发展历程私家园林在汉代已发其端。
但此时它虽然从宫苑系统中离异、分化出来,却不能归属于非宫苑系统,只能构成为宫苑系统中具有一定独立价值的子系统。
因而汉代的私家园林,不但为数极少,而且并不具备后来私家园林的典型特征。
此时的代表作有茂陵袁广汉、刘武的兔园、董仲舒的舍园等。
在魏、晋时期,由于隐逸之风和欣赏自然的趣味已波及社会上层,因此建构私家园林是其连锁反应。
石崇在洛阳的金谷园就是典型的例子。
金谷园地形起伏,并且临河而建。
它把金谷涧的水引来形成园中水景,河涧可行游船,人坐岸边又可垂钓,岸边杨柳依依,又有繁多的树木配置。
到了南北朝,建园之风大炽。
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一是宫苑遍布都城及其周郊,二是寺观园林大量出现。
如著名的报恩寺、龙华寺、追圣寺等。
三是和宫苑、寺院同步相应的宅园——主要是王侯、贵族的园林更为稠密地出现在北国和江南,它们往往和寺院交错在一起,但在艺术风格方面却和宫苑比较接近。
在唐代,著名的宅园很多,往往为著名文人所有如王维辋川别业、裴度的午桥庄、李德裕的平泉山庄等。
就辋川别业来说,它是有湖水之胜的天然山地园,它在造园中吸取了诗情画意的意境,精心的布置,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构成湖光山色与园林相结合的园林胜景,又有诗人的着力描绘,使得辋川别业处处引人入胜,流连忘返,犹如一幅长长的山水画卷,淡雅超逸,耐人寻味,既富自然情趣,又有诗情画意。
王维、李德裕的别墅、山庄均属中国园林史上著名的私家大园,它们在规模上还留有园囿的影子。
另外,此时还出现了一些著名的私家小园,如白居易在庐山构筑的“草堂”。
自唐代以后,私家园林如雨后春笋般的大量涌现。
发展到明清时期,私家园林已遍布全国各地,甚至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有相当数量的私家园林,江南的私家园林也在此时形成。
2江南私家园林的形成背景江南私家园林是以开池筑山为主的自然式风景山水园林。
江南一带河湖密布,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又有玲陇空透的太湖石等造园材料,这些都为江南造园活动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江南以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以及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所形成独具特色的园林风格江南地区所建园林大都是城市中建造的宅园,是为地主以及文人士大夫的需要而建造的具有城市山林式的园林。
唐朝杜苟鹤的诗“君到姑苏见,人家皆枕河,姑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反映了江南水乡的面貌,所以江南园林的特点:“妙在小,精在景,贵在变,长在情”,“高低曲折随人意,好处多从假字来”。
江南园林不仅在风格上与北方园林不同,在使用要求上也有些区别。
江南园林以扬州、无锡、苏州、湖州、上海、常熟、南京等城市为主,其中又以苏州、扬州最为著称,也最具有代表性,而私家园林则又以苏州为最多。
为此,苏州又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称。
文化古城扬州,至清朝康熙、乾隆年间,大小园林已有百余处,为此,有“扬州以园事胜”的说法。
由于扬州地处南北之间,它综合了南北造园的艺术手法,形成扬州园林具有所谓北雄南秀皆备的独特风格。
从隋、唐开始,扬州由于经济繁荣,富商大贾麋集,文人雅士荟萃,对扬州园林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苏州是我国古老的城市之一,远在三千年以前称“荆弯”之区。
春秋时为吴国的都城,秦汉时代称会稽郡,六朝称吴都,隋朝起称苏州,宋元时称为平江府,明清时又复称苏州。
地处江南水乡的苏州,城市中水道纵横、气候适宜,植物繁茂,花草树木品种丰富,当地又产湖石,叠石掇山的技巧高明,造园条件特别优越,物资又很丰富。
为此,富饶的苏州,成了官僚豪富掠夺和享乐的一个重要地方。
明清封建社会末期,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就成了私家园林的集中地,苏州的造林活动达到高潮,官僚地主争相造园,一时成为风尚,造园之风达三百余年之久,苏州也就成为私家园林的集中地。
皇家园林一般总是带有均衡,对称、壮严豪华以及威严的气氛。
而江南地区的私家园林,多建在城市,并与住宅相联。
占地甚少,小者一、二亩,大者数十亩。
在园景的处理上,善于在有限的空间内有较大的变化,巧妙地组成千变万化的景区和游览路线。
常用粉墙、花窗或长廊来分割园景空间,但又隔而不断,掩映有趣。
通过画框似的一个个漏窗,形成不同的画面,变幻无穷,堂奥纵深,激发游人探幽的兴致。
有虚有实,步移景换,主次分明,景多意深,其趣无穷。
3江南私家园林的建筑风格与空间结构3.1自然化与巧夺天工,水与叠石成为园中亮点。
所谓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处境生情、诗情画意等对园林意境的描绘,都说明园林建筑确实不同于一般建筑,如同凝聚了诗与画,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园林意境要求通过具体的景象,暗示更为深广的境界,即所谓的“景有尽而意无穷”,将自然美经过千锤百炼的艺术加工,反映在诗中,体现在画里,赋予其情感与思想,创造出诗情画意的境界,是中国园林更是江南私家园林的特色。
除叠石是园中亮点之外,水也往往成为园林中的主体景区,古代匠师根据自然山水的特征和规律,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造园手段,以典型概括的方法创建典型的人工山水环境。
而水处理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恰当地作了曲折收放的处理,曲折收放变化的水面有动态,较自然生动,游人在水上活动的范围和视野也可随水面变化而变化。
如苏州拙政园中部的水面,水烟弥漫,成为整个景区的意境中心,几座曲桥散布于水,假山若隐若现于水中央,水面构成种种景观的向心力,使不同空间的景物围绕水面产生丰富的层次和意境。
3.2利用空间分割,增加空间层次,创作出无限的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是空间建筑艺术的典范,它用独特的空间处理手法,实现了园林特有的审美意境的创构,体现了古人对建筑空间的深刻理解和高超的造园技艺。
追求意的幽雅和境的深邃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特点之一,“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诗句所描绘的正是诗人对这种意境发自内心的一种感受。
各地的“八景”、“十景”多起于明清,就是与这种诗意化欣赏的标准有关。
古典园林在空间面积是有限的,尤其是江南一带的私家园林,为了追求丰富多样、各具特色的景观和层出不穷、含蓄不尽的意境,古代造园师将整个园林空间分割为不同的景区或景观层次,在一个园林中有大景区、中景区乃至个体景观、微观景观等,其中包括过渡性空间以及中国园林特殊的空间——园中之园。
在这个逐层分割的序列中,每个空间单位都有其不同的主题风格和美来满足人们的好奇求新的审美心理,这也避免了重复的形式和内容带给人们的厌倦和烦腻,而且使人们在不断变化的景观中产生无穷的联想和趣味。
江南私家园林,由于在极为有限的范围内经营,为求得境的深邃,多不遗余力地以各种方法来增强景的深度感,从而极大增强景的深远感。
例如某一对象,直接地看和隔着层次去看,尽管实际距离不变,但给人感觉的距离似乎要远的多。
运用这种方法来丰富空间的层次变化,并借以造成一种极其深远和不可穷尽的幻觉。
它透过花木、山石、屋宇、游廊等使园内景观既被遮蔽又未被遮挡、层次丰富、境界深幽、含蓄不尽、意趣无穷。
还有一种经营空间的方法是利用湖池、溪流、沟涧、水湾等水体来形成意境中的隔绝,如沧浪亭,其北面无高墙界隔,而濒临园外一湾清水,着意让园景外漏,有小桥溪流入园,在空间的使用上可谓独具匠心。
3.3小巧的布局,利用曲径通幽,加强空间的变化。
江南人口稠密,水网交错,土地资源显得极为宝贵。
这种地理因素使得江南园林只能在“小”中做文章,特别是对于私家园林而言。
在苏州园林中,拙政园是面积较大的一个,它由三个园组成,占地只有62亩地。
“鹤园”只有两亩, “壶园”只有三百平方米, “残粒园”更是仅有一百余平方米。
这些园林布置小巧玲珑。
江南私家园林与多属皇家园林的北方园林相比更表现为秀美,后者大气磅礴。
在江南园林这种小而巧的布局构思和江南文人的儒雅之风是分不开的。
如拙政园东南角临水而建的扇面造型小亭“与谁同坐轩” ,造型极为别致,在这块三角地上,最多可容八人凭栏环眺三面。
我们不会因它小而忽略它,反而觉得这种小亭和园林的整体格局非常吻合。
正所谓“室雅何须大,天地尽纵横”,江南私家园林在极小的空间里为审美体验提供了无限变化的可能,打破了“小自然”与“大自然”的对立,和北方园林相比,它处处隐现出江南文人的“禅趣”和小中见大的意匠经营。
这种小不仅表现在面积和规模上,还表现在主题和空间分别上,“半亩园”、“壶园”等一批小园林在这方面就颇为典型。
“曲径通幽”在明清江南私家园林也是造园中必不可少的艺术意匠,且已经广泛使用,园林在设景时追求“随形而弯,依势而曲。
”园林中的曲径有各种形态,如曲蹊、曲岸、曲堤、曲桥、曲室、曲廊等,古人对园林中曲的偏爱来源于其对自然的崇拜,“师法自然”即是取其典范,求其境,就像“九曲桥”并非一定要曲折九次,而是要引起人们“意在九曲”才是曲的艺术一样。
这种“曲境”使景观不能被人一眼看尽,随着景观的移步易景,变化多端而产生无穷的韵味。
3.4选择黑、白、灰为基本色调,造型具有素朴、典雅的格调。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用苏东坡这首诗来形容江南私家园林的色彩风格是最合适不过的。
无论是建筑的构造还是外观的粉饰,都体现着儒家的中庸思想,显得不躁不火,自然淡雅。
由于湿润的自然环境及江南文人儒雅风格的影响,江南私家园林以“黑”、“白”、“灰”为主色,崇尚“淡雅”力避“艳俗”。
白墙黑瓦、青灰的湖石、青砖掩映在翠绿的花木从中,形成了江南私家园林清新淡雅的风格。
刘敦桢在《苏州古园林》一书中说:“园林建筑的色彩,多用大片粉墙为基调,配以黑灰色的瓦顶,栗壳色的梁柱、栏杆、挂落,内部装修则多用淡褐色或木纹本色,衬以白墙与水磨砖所制成的灰色门框窗框,组成比较素净明快的色彩。
”园林里很少见色彩强烈的色调。
金碧辉煌的色彩不合乎中国文人“素淡空灵”的审美追求。
江南私家园林的白墙黑瓦间蕴含着一种德行的象征。
“黑瓦”厚重、沉稳,具有统一感,“白墙”素净、纯洁,具有亮力感。
灰砖、湖石在白墙黑瓦间起到一种调和作用。
黑、白、灰三色构成的园林和民居随处可见。
这种色彩安排甚至进入到室内。
红木家具的“深栗色”、墙面的“白色”、字画的“黑白色”、地砖和水磨青砖的“灰色”,使整个园林从内到外都成为一个稳定的空间,体现出一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象征意味。
明清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意境达到了自然美、建筑美和文学艺术的有机统一,在空间组织和单体造型上丰富多变,且精致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