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货币流通速度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成效概说——对西方经济学派货币政策的文献综述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成效概说——对西方经济学派货币政策的文献综述
四、 凯恩 斯 学 派 ( e n s n S h o ) K ye i co 1 a
古典学 派的经 济学 家一般都 简单地把 货 币视 为商品 交换 的媒介和一种便利工具 , 货币当作实际经济过程并无 内在 联 把
系的外生变量 。他们强调货 币的 中性特质 , 币供给量 的变 即货 化并不影响就 业 、 产出等实际变量 。 当・ ( d mt) 亚 密斯 A a S h将 m i 经济整体机械地分为实物方面和货 币方面 , 因而形成 古典 经济 学派传统的两分法和所谓 “ 货币面纱观 ”意即货 币对经济并不 , 发生实际的影响 , 经济的长期发展完 全是由实物部门决定的 , 因而政府任何积极的货 币政策都是 多余 的 ; 维持 货币政 策的任 务只是在于控制货币数量 , 稳定物价水平 , 维持货 币的购买力。 以传统货币数量说理解货币中l 性理论 , 货币流通速度和商品交 易量长期不受货 币量变动的影响 , 以货 币数量 的增减只会引 所 起各 种商 品价格 同比例 的跌涨 ,即引起一般物价水平 的升降 , 而不会改 变商 品的相对价格 , 更不会对 生产和就业产生任何影 响。扎伊尔定律( a ’ Lw) Sy s a 亦说明 , 济社会一般不会发生任 经 何生产过剩的危机 , 更不可能出现就业不 足。从定律的推理 , 经
短期会假定资金和人 口固定 , 以国家的经济 表现 由劳 工市 场 所 支配。 劳工市场在均衡 情况下 , 国家的产出不会有任何 改变 。 如 果货 币供 应增加 , 物价便 会同比上升 , 际工 资不 变下劳 工的 实
数 目和整体经济的产出量亦不变 。所 以依 古典 经济学家所言 ,
美国这次 实行量化宽松 货币政 策 ,在增加 货币供给 量下对 就 业 、 出等实际变量不 会造成任何影响。 产

西方货币传最新导理论综述(doc 7)

西方货币传最新导理论综述(doc 7)

西方货币传导理论综述关于货币传导机制,在西方经济学界现在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各种观点强调不同因素在货币传导机制中的作用。

这些观点可以分为三类:传统的利率渠道、其它资产价格渠道以及信贷渠道。

一、传统的利率渠道从希克斯于1937年提出IS—LM模型到现在,已有60年了。

60年来,该模型一直是大多数西方宏观经济学教科书中的主要内容,也一直是西方国家政策讨论中所使用的主要工具,到现在依然如此。

在这一模型中,货币政策是通过利率的变化来传导的。

货币存量的增加将降低利率即借贷成本,借贷成本的降低增加厂商的投资支出和消费者对耐用品的消费支出。

这样需求将增加,从而导致总产量和总收入的增加。

这就是利率渠道。

就是说,货币存量的变动将导致利率的变动,而利率的变动又将引起投资的变动,从而引起总需求的变动,最终导致总产量的变动。

因此,在IS—LM模型中利率渠道是主要的货币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强调真实利率而非名义利率。

另外,人们通常认为,对支出有主要作用的是长期真实利率而非短期真实利率。

但是,如果中央银行使得短期名义利率发生变化,就会导致短期以及长期债券的真实利率发生相应变化。

由于价格粘性的存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降低了短期名义利率,也就降低了短期真实利率,即使在理性预期的世界中也是如此。

利率期限结构中的预期假说指出,长期利率是预期的未来短期利率的平均数,因此短期真实利率的降低将导致长期真实利率的降低。

真实利率的降低导致企业固定投资、住宅投资、耐用消费品支出和库存投资的上升,所有这些又将导致总产量的上升。

对支出起作用的是真实利率,而非名义利率。

这一事实对货币政策刺激经济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启示:即使名义利率在通货紧缩时期到达零限,货币政策依然有用。

如果名义利率在零限上,货币扩张将提高预期价格水平从而提高预期通货膨胀率,进而降低真实利率。

真实利率的降低将使投资支出增加,从而导致总产量的增加。

这个机制说明,即使名义利率被货币当局降到零,货币政策可能依然有效。

西方货币文献摘要

西方货币文献摘要

温特劳布和卡尔多作为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认为货币是内生的,既货币供应被动的适应货币需求并内生货币模型。

温特劳布模型强调工资和成本的概念,以工资定律为理论依据,认为物价由名义工资而不是货币供给决定。

货币当局只能保证充分的货币供给来满足货币需求,但无法控制物价水平。

卡尔多模型认为,央行的基本职能是最后贷款人,通过贴现窗口保证金融部门的偿付能力。

为防止信贷紧缩导致债务紧缩,货币当局除了满足货币需求外别无选择。

货币当局无法控制货币供给,所以货币供给是内生的。

但二者都存在相应的问题,温特老布模型不允许出现那怕稍微的非充分就业状态,两模型认为中央银行只能顺从的假定也并不充分,所以二者只能是过渡时期的杰出代表。

(302)第二篇:本文通过对bt教授著作的评论阐述了通胀经济学的部分理论。

关于1920年德国恶性通胀,德国学者认为起因是战争赔款引发的马克汇率崩溃,以bt教授为代表的盟军认为是财政赤字引发的货币超发。

作者则认为货币工资上涨是恶性通胀的根源。

作者反对前两种观点,认为提高利率和严格控制货币均不能抑制通胀。

因为在价格上涨预期强烈的情况下,提高利率无法激励企业投资或居民储蓄;货币数量只是通胀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只有控制工资的上涨幅度,管理好通胀预期,推行币值稳定化计划才能有效控制通胀。

第三篇:针对1929-1933年的发生的大萧条多种原因。

费雪在债务通缩里理论中认为,负债过度通货紧缩是导致经济循环失衡的主要原因。

,也是1929-1933年大萧条的主要原因。

当投资者看到取巨额利润的新的投资机会及廉价货币就会受诱惑的过度负债。

而当经济发生逆转时,债务人便会为了减轻债务负担廉价出售资产、存款收缩、价格水平下降、企业利润下降、产量减少,货币流速减缓,利率变动等九步链式反应。

也就是说,人们清偿债务反而使债务负担更重,经济情况趋于恶化。

这是可以破解绝大多数大萧条之谜的最大悖论,要阻止大萧条,必须通过再通胀稳定局势。

第四篇:二战以后西方国家普遍采用凯恩斯的方法,通过赤字财政扩大总需求以推动经济发展,然而在美国却出现了财政赤字巨大与失业严重的局面,导致滞涨,在此情况下,弗里德曼提出了货币理论。

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理论综述

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理论综述

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理论综述刘国霞2012-11-29 15:56:21 来源:《区域金融研究》 2012年第6期摘要:目前,货币政策已成为各国货币当局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货币政策的实施离不开相关理论的支撑。

西方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研究层出不穷,本文归纳分析了西方关于货币政策渠道方面的主要理论,在研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市场经济的现状,得出有利于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几点启示。

货币政策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其是指调节货币供给量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用以达到特定政策目的。

从货币当局采取具体措施开始,到货币政策发挥作用,需要一段时间,同样需要具备一个良好关联效应的传导环节。

这个传导的基本途径,称之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本文归纳分析了西方关于货币政策方面的主要理论,在研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市场经济的现状,试图得出有利于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几点启示。

一、货币政策传导理论的前提—货币非中性(Monetary Non-neutrality)所有货币政策传导理论研究的前提就是货币非中性,即货币能对真实经济产生影响,这样才有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联动反应,由货币政策工具到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由操作目标到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直到最终目标的实现。

早期货币传导机制理论认为货币是中性(Monetary Neutrality)的。

从大卫·李嘉图的古典二分法到费雪交易方程式,到后来的魏克赛尔、基德兰德以及普雷斯科特等人都始终坚持货币中性这一理论观点。

自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货币非中性的理论以来,后续有托宾、莫迪利安尼、弗里德曼等人对这一思想在不同的分析框架下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所有这些都使货币政策传导理论的研究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即货币元素的变化能对现实经济产生影响。

二、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理论研究众所周知,货币政策的作用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即,从货币政策工具到最终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货币政策工具如何影响操作目标,操作目标又怎样作用于中介目标,中介目标又如何影响实际经济变量,从而达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这就是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问题。

货币政策理论文献综述

货币政策理论文献综述

2014年25期总第764期货币政策理论文献综述姻王霞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摘要:货币政策是各国货币当局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它的实施离不开相关理论的支撑。

关于货币政策方面的研究文献层出不穷,通过对西方货币政策文献的整理分析,以期为选择正确的货币政策操作规则提供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传导机制;非对称性西方学者关于货币政策的研究主要分三个方面,即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政策传导机制,以及政策的非对称性。

一、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一般是指,一国货币当局运用特定的政策手段和工具,通过特定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的作用于实际产出,从而实现政策目标。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中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这一概念,认为国家干预经济是必要的,“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减少宏观经济波动的有效手段。

汉森在《财政政策和商业周期》(1941)一文中,提出了以“反经济周期”为目的的“补偿性财政政策”。

补偿性财政政策不追求每一财政年度的收支平衡,只求在经济周期的整个期间实现收支平衡。

弗里德曼等在《货币政策的作用》(1968)一文中,先对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进行了分析,然后在对货币政策的作用阐述了前人的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并且对货币政策力所难及的方面加以概括,并指出货币政策如何才能发挥出最大作用。

巴罗在《一个自然率模型下的货币政策理论》(1981)中,提出自然利率模型,认为货币政策有规则的部分对商业周期不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然而在实际生活中,货币增长率经常变动,并且货币当局倾向于实施逆周期政策,这种行为与理性预期均衡是一致的。

Cochrance (1995)通过建立预期—非预期模型和粘性价格模型两种结构性模型,实证检验了货币政策的产出效应。

Cecchetti et al(2006)以实现了宏观经济稳定的货币政策操作作为最有效的货币政策操作,并进一步将导致宏观经济稳定性的提高分离出由于合理、有效的货币政策操作带来的贡献,进而可以得到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社会福利改进中所起到的作用。

西方经济学家对货币流通速度

西方经济学家对货币流通速度

古典学派理论——货币流通速度是由制度决定的常数凯恩斯主义——货币流通速度是变化的现代货币主义——货币流通速度是相当稳定的在1911年出版的《货币购买力》一书中,美国经济学家费雪对古典的货币数量论作了清晰的阐述。

货币数量论最着名的交易方程式可以表示为:MV=PY。

那么货币流通速度V=PY/M。

该式中,Y表示商品和劳务的交易总量,P表示一般物价水平,M表示流通中的货币量。

费雪在这里认为Y总是维持在充分就业的水平上,所以它在短期内是不变的,V 是由支付制度、个人习惯等因素决定的,由于这些影响因素在短期内是稳定的,所以在短期内可视为不变的常量,这样决定物价水平的是市场上的货币量。

费雪方程式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说明物价水平的变动仅源于货币数量的变动,最大的特点是假定货币的流通速度保持稳定。

凯恩斯主义假定人们对货币需求出于3个动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

他的实际货币需求模型是Md/P=f(i,Y),式中i表示利率,Y表示国民收入,即货币的需求是利率和国民收入的函数,把上式代入V=PY/M,其中M用Md代替可以得出:V= PY/M=Y/f (i,Y),该式反映出货币流通速度是实际国民收入和利率水平的函数。

由于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小于1,因此货币流通速度随收入水平的变化而变化,实际国民收入增加,货币的流通速度加快;同样,货币流通速度与利率水平呈正方向变动,其原因在于利率水平的上升,货币持有成本增加,货币需求就会减少,这导致货币流通速度加快。

正由于货币流通速度对收入和利率的变化做出有规律的反应,收入和利率水平变化又是事实,这就决定了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

凯恩斯主义的货币理论否定了古典学派货币数量论关于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假定,它分析了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并得出,中央政府的货币政策影响实际的货币量,其中货币政策通过对利率的影响实现对国民收入的影响;财政政策首先通过改变货币总需求影响收入和利率,收入和利率又影响货币的流通速度,而货币流通速度又会影响国民收入。

文献综述--货币主义

文献综述--货币主义

美国货币政策的变化对我国地区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以宁波地区为例摘要自2008年10月至2009年11月,我国的对外贸易经历了入世以来罕见的衰退,无论出口额还是进口额都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

在严峻的国际形势下,我国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整体经济快速恢复了。

而当时美国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全世界经济拖入了尴尬的境地中,本文就以宁波地区为例,分析经济危机时期美国货币政策的变化对我国的出口贸易的影响。

关键词美国货币政策进出口贸易前言2008年美国陷入次贷危机,带来了全球经济衰退。

美联储采取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来缓建国内金融危机。

然而作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美元的贬值将会影响到全球各国的通货膨胀。

同时我国的进出口也将受到影响。

宁波地区作为一个港口城市,外贸更是与货币市场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美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的演变1.1凯恩斯主义以利率为主导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面对30年代经济大危机和大规模失业现象,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应运而生,为垂危的美国经济注入剂良药。

凯恩斯认为,如果总供给价格大于总需求价格,资本家就会因为生产无利可图而不得不缩小生产规模,裁减员工,从而使社会就业困难;反之,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资本家就会因为生产有利可图,从而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为充分就业提供有利条件;只有总供给价格等于总需求价格,两者处于均衡状态时,资本家才既不缩小生产规模,裁减工人,也不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工人。

这种在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处于均衡状态且资本家的预期利润达到最大时的总需求就是有效需求。

[3] 30年代,美国社会失业率急剧上升,出现严重的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认为必须由政府主动干预经济,通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以保证社会有足够的有效需求和经济的均衡发展,从而实现充分就业。

投资的变动会使收入和产出的变动产生一种乘数效应,因而美国政府积极投资,以促使国民收入成倍地增加。

罗斯福总统上台后,将货币政策作为反危机的重点,采取大规模的扩张性货币政策。

国外货币流通速度影响因素综述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货币流通速度影响因素综述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货币流通速度影响因素综述及对我国的启示作者:张雪,耿中元,翟雪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11期摘要:发达国家主要集中于分析收入(财富)、利率、通货膨胀率、汇率、股票价格、制度变迁、金融创新、货币供给的波动性等因素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发展中国家更注重研究政治体制的特殊性、金融发展程度等制度因素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通过对国外货币流通速度影响因素研究文献的梳理和评论,可以为我国的学术研究和政策实践提供启示。

关键词:货币流通速度;影响因素;启示中图分类号:8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1-0082-02引言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我国经济学界对于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变化原因或影响因素的讨论十分激烈。

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对国外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作一综述。

作为“它山之石”,国外经济学界关于货币流通速度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我国经济学界对货币流通速度影响因素的探讨和货币当局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借鉴。

一、对发达国家货币流通速度影响因素的研究研究发达国家的现有文献主要集中于分析收入(财富)、利率、通货膨胀率、汇率、股票价格、制度变迁、金融创新、货币供给的波动性等因素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一)收入(财富)与货币流通速度收入水平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取决于货币需求收入弹性的大小。

如果货币需求收入弹性小于1,货币需求的增长慢于收入水平的增长,使货币流通速度上升(鲍莫尔,1952;托宾,1956);如果货币需求收入弹性等于1,收入水平的改变不影响货币流通速度;如果货币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随着收入水平的增长,货币需求更快增长,致使货币流通速度下降(Friedman,1959;Ezekiel和Adekunle,1969;Santoni,1987)。

(二)利率与货币流通速度一般认为,利率是持有货币而不是持有其他资产的机会成本,利率影响货币需求,进而也影响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政策理论文献综述

货币政策理论文献综述

货币政策理论20世纪西方货币政策理论经历了产生、进展和完善的进程。

3O年代,凯恩斯《通论》的出版标志着现代货币政策理论的诞生。

5O-6O年代,在凯恩斯提出的货币政策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现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继承进展及其与货币学派的激烈论战,货币政策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并形成了完整的现代货币政策理论体系。

7O年代到8O年代中期,货币政策理论研究的重点集中在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货币政策规范的好坏和改良方面。

8O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各派经济理论的彼此融合,如何做到“单一规则”和“相机抉择”的最佳结合成为货币政策理论研究的重点。

研究的一般结论是提高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和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

一、货币政策的目标货币政策的目标是指货币当局采取调节货币和信用的办法所要达到的目标,可划分为下面三种:一、操作目标操作目标的选取要符合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三个标准,可供选取的操作目标有短时刻货币市场利率、银行预备金和基础货币。

中央银行正是借助于货币政策工具作用于操作目标,进而影响到中间目标并实现最终目标的。

二、中间目标准确选取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是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前提条件,为使货币中间目标能够有效的影响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选取的中间目标要具有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和抗干扰性四个条件,可供选择的中间目标包括银行信贷规模、货币供给量和长期利率。

3、最终目标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指货币政策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所要达到的目标,归纳的讲,各国货币当局货币政策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主要有四个:稳固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加和国际收支平衡。

二、货币政策的工具货币政策的工具有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和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

前者包括法定存款预备金制度、再贴现业务和公开市场操作,后者主如果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市场的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信贷配给-直接信用控制和道义劝导、窗口指间接信用指导。

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分析了货币政策冲击如何通过金融系统来影响微观经济主题的消费和投资行为,从而致使宏观经济总量发生转变的一整套机制理论。

西方有效市场理论文献综述(二)

西方有效市场理论文献综述(二)

西方有效市场理论文献综述(二)四、事件研究普遍认为,事件研究变成一个研究行业是计算机发展和CRSP数据库建立的必然结果,但Fama、Fisher、Jensen与Roll(1969) 最初的事件研究(股票分裂)纯属偶然。

论文是JamesLorie建议的。

目的是写一篇论文,为了说明卷宗的用处,证实CRSP月度NYSE卷宗的广泛的运用。

事件研究是金融,特别是公司金融的重要部分。

它涉及公司股票价格对于投资决策、金融决策、公司控制变化等的反应规则,内容繁多,以下主要集中在有关市场效率的事件研究方面。

(一)一些主要的结果一个有趣的发现是预期外的股息变化平均与相同走向的股票价格变化相联(Charest(1978)、Ahrony与Swary(1980)、Asquith与Mullins(1983))。

关于股票价格对股利变化的反应证据导致了信号模型(Miller与Rock(1985))和自由现今流假说(Easterbrook(1984)、Jensen(1986)),它们试图解释为什么股利增加是关于股票价格的好消息。

另一个结果是普通股票增发对股票价格是坏消息(Asquith与Mullins(1986)等),而通过清偿或公开市场购买偿还是好消息(Dann(1981)、Vermaelen(1981))。

也存在反面的说法,即认为股票发行是好消息,因为它们发出了公司的投资前景更强的信号。

模型解释的证据根据:1)不对称信息[当它高估时,经理发行股票(MyersMajluf(1984))],2)股票发行代表现金流低的信息(Miller与Rock(1985)),或3)当现金流用于赎回股票时代表较低的代理成本(Jensen(1986))。

象金融决策一样,公司控制已经大部分通过事件研究详细考察。

结果表明合并和清偿提供为目标公司的股票持有者平均产生大的收益(Mandelker(1974))。

代理战(DokkWarner(1983))、管理收购(Kaplan(1989))与别的控制事件对目标股票持有者也是如此。

货币流通速度研究综述

货币流通速度研究综述

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原因分析及其影响一、货币流通速度的基本概念货币流通速度是指单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参与经济流通和社会总商品交易周转(或实现交换)次数,依据费雪方程式MV=PY。

它等于名义GDP与名义货币供给量之比。

二、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的影响因素:1.经济货币化对社会资金流动速度的影响(由负转正)原先货币化进程主要构成已由自给自足经济的减少,转变成社会中的教育、医疗、养老保险等向货币化、市场化逐步转变,造成货币需求的增加。

而且这种货币需求的提高并更多体现在M2 需求的增加。

而且他认为居民储蓄倾向提高造成了名义货币需求的增加,从而进一步造成了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

该假说对于80-90年代转轨期间市场改革进程中货币流通速度减慢解释较为全面。

中国社会资金流通速度持续下降的趋势可能出现逆转,货币化进程的结束后,新增货币量难以在物价不大幅度上升情况下被经济体有效吸收,潜在的通胀风险制约社会资金快速增长。

2.经济周期的影响:衰退期流通速度急剧下降货币流通速度在正常情况下决定于货币的机会成本——利率,且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但在经济衰退期间货币流通速度会显著降低,制约扩张性货币政策效果,加剧流动性陷阱问题。

经济危机期间,风险的影响权重加大,经济主体一致选择持币观望,不敢冒风险买卖任何资产和投机性商品。

根据有关研究,大萧条时期的1931 年至1932 年,美国M1 的流通速度下降18.12%,M2的流通速度下降16%。

1984年至1986年美国为控制通胀收缩货币期间,M1货币流通速度下降14.25%。

1989 年至1993年储贷危机期间,M1 货币流通速度下降15.15%。

在本轮危机中,美国M1 的货币流通速度下降了17%。

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起点在2008 年第二季度,下降趋势的终止在2009 年的第二和第三季度。

随着经济的复苏,货币流通速度会平稳上升,逐渐回归至均衡水平。

3.资产价格上升所带来的双重效应:财富效应和替代效应一方面,资产价格(股票价格和房地产价格)上升带来财富效应,增加对货币的需求,导致货币流通速度下降。

西方货币需求理论的综述和简要分析比较

西方货币需求理论的综述和简要分析比较

【文献综述】西方货币需求理论的综述和简要分析比较董 睿摘要:货币需求理论是西方经济学中最富争论的理论之一。

本文首先讨论在20世纪初由费雪、马歇尔、庇古等经济学家发展起来的传统货币数量论,之后介绍了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和米尔顿・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

最后对西方货币需求理论作比较分析。

关键词:货币需求 流动性偏好 恒久性收入货币需求理论所研究的内容是一国经济发展在客观上需要多少货币量,货币需要量由哪些因素组成,这些因素相互之间有何关系,以及一个经济单位(企业、家庭或个人)在现实的收入水平、利率和商品供求等经济背景下保持多少货币的机会成本最小、收益最大等问题。

以下分别介绍各个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一、传统货币数量论[1]传统货币数量论最早产生于17世纪,当时并不是完整系统的论述,而是散见在许多学者的论述中。

其主要意思是货币本身没有内在价值,对经济并不发生实质性的影响,物价水平的变动因此由货币数量的多少决定的。

传统货币数量论在20世纪30年代发展到了顶峰,并采取了数学的表达方式。

其中影响最广的是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和马歇尔、庇古为代表的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数量说。

1.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其1911年出版的《货币购买力》一书中,对传统货币数量论作了系统清晰的阐述。

费雪十分注重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认为货币是用来交换商品和劳务,以满足人们的欲望,货币最终都将用于购买。

因此,在一定时期内,社会的货币支出量与商品、劳务的交易量的货币总值一定相等。

据此,费雪提出了著名的数量方程式:MV=PT式中,M代表货币数量;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P代表物价水平;T代表交易总量。

费雪分析,V是由制度因素决定,而制度因素变化缓慢,因而它可视为常数。

T与产出水平保持一定的比例,大体上也是相对稳定的。

因此,费雪认为货币与价格在短期内存在如下所示的函数关系: M/P=a其中a=T/V交易方程式虽然主要说明M决定P,但当把P视为给定的价格水平时,交易方程式也就成为货币需求的函数:M=1/V・PT。

试论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1]

试论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在支出效应的构成上,传统分析的一个既定假
! " # $
在新古典学派的假设条件下,名义汇率的任何变动均被价格的同比例变动所抵消,实际汇率不变。 关于消费构成的决定因素的分析详见 !"#$%&’ 和 ()**#$# + ,--, . 。 见 !&’$)$/& 和 0&’1"&’ + ,--2 . 。 也就是说,银行无法做到不受法定存款准备金限制,并通过外部融资使因储蓄减少引起的资产余额的下降迅速
!
设是货币政策应该对短期利率有较强的影响, 而对长期利率特别是长期实际利率的影响较 弱。然而,令人感到迷惑的是实际生活中货币 政策显然对被认为应该对长期利率变化反应较 敏感的耐用品如住房、生产设备等的购买有着 非常显著的作用。 总之,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很难 对货币政策的放大效应、时效性及支出效应的 构成等方面做出全面的解释。#
《 国际金融研究》 !""# 年 第 $ 期
%
理 论 园 地
生同比例的上升 ( 下降),实际产出不发生变 化。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汇率的变动是货币政 策的变动引起资产收益率变动进而影响实际经 济产出的又一渠道。未预期的名义货币增长率 上升 ( 下降)首先导致短期实际利率的下降 ( 上升),总需求的上升 ( 下降 ) 导致资本账户 及经常账户的恶化( 改善) 。 这种变化会引起名义 汇率 ( 以单位外币可兑换本币的数量表示 ) 的上 升( 下降 ) 。 按新凯恩斯主义学派的观点, 名义汇 ( ) ( 率的上升 下降 会引起实际汇率的上升 下降 ) 。 本币贬值( 升值) 刺激( 抑制) 出口, 抑制( 刺激) 进口, 导致产出和就业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下

货币流通速度的源流评析

货币流通速度的源流评析

货币流通速度的源流评析一、引言“货币流通速度”一词的英文表述有两个:“Velocity of Circulation”与“Velocity of Money”,二者都是指“the rate of turnover of money”(货币的周转率)。

例如,克拉默(Cramer,1992)在《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就利用前一词,而米什金(Mishkin,2002)在《The Economics of Money, 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s》中那么采纳后一个。

理论研究的历史说明,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关注是成立在人们因何需要货币(从而致使货币流通)的前提之下,因此,对货币流通速度的研究一直从属于货币需求理论,对货币流通速度是不是稳固、可测的回答直接阻碍着货币需求函数的内容,并最终决定了对“货币与经济的关系究竟如何”这一货币经济学大体问题的回答。

近十年来,随着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日渐增强,国内学术界也日趋重视对货币流通速度的研究。

一方面,它能够直接为货币政策决策提供理论支持;另一方面,也能够为中国经济的一些典型现象,如货币“超供给”(也称货币“超需求”)等提供说明。

而事实上,西方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尽管实证研究还在继续,但对货币流通速度的理论研究已大体停滞。

是什么致使西方学者再也不从理论上关注货币流通速度?其缘故对国内当前的货币流通速度研究有何借鉴和启发?本文试图通过梳理货币流通速度研究的源与流,并总结出货币流通速度研究的标准来回答。

二、货币流通速度的缘起与初期研究一样以为,货币流通速度是随着近代数量论而正式进入理论研究的范围的,这与货币数量方程(quantity equation)分不开。

(一)货币数量方程——货币流通速度的缘起国内的一些研究者往往把货币数量方程误以为货币数量论。

必需注意的是,货币数量方程是一个恒等式,而货币数量论是关于价钱、总收入和流通速度决定的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货币流通速度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货币流通速度是货币经济学的重要概念,是连接货币供给和实体经济的重要指标,它反映出货币流通状况和经济运行质量的好坏,其稳定性和可预测性直接关系到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于货币流通速度的研究,西方各大流派的著名的经济学家纷纷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和结论,本文对此进行梳理总结,以找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货币流通速度马克思西方货币理论自从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费雪提出了著名的交易方程式后,货币流通速度就成为经济学家们和政策制定者重点关注和争论的对象。

根据费雪方程:MV=PY,货币流通速度决定着公式左边的货币流量(MV)了,进而相应决定了公式右边的国内生产总值,所以货币政策制定时必然要考虑到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的影响。

因此对货币流通速度理论的研究,与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是联系在一起的,它贯穿了整个西方货币经济史,相应的研究理论文献层出不穷,国内外的学者们对此也提出了各自的观念和研究成果。

一、马克思的货币流通速度理论马克思认为应该从运动的形式、经历的路线、流通中的货币量以及货币如何完成此运动这几个方面来考察货币流通速度。

马克思把货币流通速度和流通中的货币量作为不同的两个问题来分别讨论,他认为并不能用流通中的货币量的研究去取代对货币流通速度的研究。

由于货币的流通是一种随机分散的运动,它在流通过程中分解为众多个体的买和卖,货币在流通环节中不断形成买和卖的小循环,每一件商品都是一个循环的起点,由于商品的数量极其庞大,而且他们循环的时间也难以测定,所以这种循环难以控制和测量,更何况货币运动不仅反映着商品流通,而且它自身也在不断流动,这就使得货币流通速度的计量成为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

对此,他提出了一个解决办法。

他认为同一些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流通次数可以用来作为货币流通的速度。

因为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和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是完全不同的,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只有一种,是具有完全的独占性和排它性的,但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却有很多种。

马克思提出了货币必要量的规律: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次数。

他认为价格、价格的变动、市场中流通的商品数量、同一时间发生的买和卖的次数以及货币流通速度是决定流通手段量的重要因素,而它们同时又依赖于人口、城乡关系、生产的方式、分工的层次、信用水平以及运输的发展。

总而言之,只要能够影响到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因素基本上都会影响到货币流通速度。

二、西方货币理论中的货币流通速度1、古典经济学家的货币流通速度理论(1)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提出的货币流通速度理论。

威廉·配第(1623—1687)是最初研究货币流通速度的古典经济经济学家之一。

他对英格兰和爱尔兰的经济数据进行统计后发现,当时的社会财富总量要大于执行货币功能的黄金存量。

因此威廉·配第提出了第一个货币流通速度函数。

尽管他没有明确地写出函数的代数表达式,但他对这个函数用文字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他认为人们的收入、支付的规模、收入在社会不同阶层的分配、支付的频率以及银行体系的出现是货币流通速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在这五种变量中,支付的频率与货币流通速度为正比关系,因为支付频率加快意味着支付的周期变短,因此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变少。

支付的规模与货币流通速度为反比关系,因为对于金额较大的交易所支付的货币,需要购买者用较长的时间去积累,所以会造成货币流通速度变慢。

收入与货币流通速度成正比关系,由于存在规模经济,所以高收入者的货币资产比率要低于低收入者。

这使得高收入者更倾向于将货币投入到市场中去,也就是说,高收入阶层的货币流通速度要快于低收入阶层,当收入提高,高收入阶层比重上升,货币流通速度就会加快。

在收入在社会不同阶层的分配方面,由于不同阶层的人群生活方式并不相同,导致他们的支付方式和支付期的不同,最终造成他们的货币流通速度不同。

(2)约翰·洛克(John Lock)提出的货币流通速度理论。

约翰·洛克(1632—1704)对货币流通速度理论的研究有重大贡献。

首先,他是将货币需求函数与货币流通速度函数联系起来的第一个经济学家。

他认为,每个人所持有的刚好满足他交易所需的货币量与货币流通速度密切相关。

其次,约翰·洛克是将利率引入货币需求函数的第一个经济学家。

他将利息率看成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利率上升表示着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的增加,进而造成人们减少手中所持有的货币量,最终造成货币流通速度的加快。

当时,英国经济学界提出了应该设定4%利率上限的提议,对此他持反对意见。

他通过引入了货币流通速度的需求函数来证明自己的见解:一是利率过低会造成黄金流入他国套利,造成本国的货币短缺。

二是利率作为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利率的降低会造成人们持币的机会成本下降,人们相应增加持币的数量,货币流通速度下降。

因此,货币的短缺和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会对总需求产生紧缩效应。

紧缩的需求最终会导致总产量的减少。

三是应该减少流通的中间环节,因为这样可以使货币流通速度加快,这样有益于社会。

货币流通速度变快会相应减少交易所需要的货币量,但市场中的货币量并未因为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快而减少,那么这些多出的货币量又能够创造出更多的交易量。

但他犯了一个错误,他忽略了在封闭的经济体中,货币存量增加或货币流通速度加快会相应地造成等量价格的上涨。

(3)理查德·坎蒂隆(Richard Cantillon)提出的货币流通速度理论。

理查德·坎蒂隆(1680—1734)是18世纪在货币流通速度函数中引进变量最多的经济学家。

他对货币流通速度见解的突出地位源于1775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在当时的理论界,此论文对货币流通速度的见解最为全面。

他在威廉·配第和约翰·洛克的理论基础上,补充了货币的窖藏、商业信贷、城市化、物物交换的程度、购置资产的最小货币单位以及未来的不确定性这几个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变量。

其中货币的窖藏、城市化、购置资产的最小货币单位的变化以及未来的不确定性与货币流通速度呈反方向变化;而物物交换和商业信贷会造成货币流通速度的加快。

庇古所提出的剑桥方程式,理论依据源于马歇尔的货币数量论。

马歇尔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时间以及持有货币的数量决定了他们的财富中多大一部分是以货币的形态储藏起来,同时也决定着货币流通速度的大小。

所以货币流通速度会随着人们持有货币的时间以及持有货币的数量的变化而变化。

而庇古的货币需求函数,正是马歇尔货币数量论的数学化。

在剑桥方程式中,因为假定处于一个充分就业的环境,Y被作为一个常数,且固定不变。

那么,货币的需求的变动就取决于K 和P的变动。

而K的变动又取决于人们所拥有的货币和非货币的比例形态,如果人们倾向于以货币形态存储财产,现金余额会增加,K值相应增大。

根据M=KPY,在M和Y假设固定不变的前提下,P必然会相应减小。

这表明居民持有的现金量和名义收入的比值与实际收入的乘积KY和货币需求M成正比关系,和价格水平P成反比关系。

3、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流通速度理论在凯恩斯学派兴起之前,货币流通速度大都被认为是固定不变的,随着西方经济学界中凯恩斯主义的盛行,理论界开始对货币流通速度是固定不变的这一观念提出质疑。

凯恩斯主义者指出货币流通速度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较易波动的变量。

凯恩斯的货币流通速度理论:凯恩斯主义的货币理论推翻了古典学派所提出货币流通速度是固定不变的这一观念,同时将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加入了自己的理论框架。

凯恩斯主义在古典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上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首先是对货币职能认识的深化,在货币所具有的价值尺度和交易职能之外,增加了价值储藏手段的职能;其次认为人们持有货币不仅是为了满足交易的需求,还有价值储藏的需求。

因此,货币的需求就是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函数。

凯恩斯提出的货币需求函数为:L=L(i,Y)。

其中,L表示货币的需求,在货币供求达到均衡时L=M,代入V=■可以得出:V=■=■。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货币流通速度是实际收入和利率的函数,由于在现实中,人们的实际收入是在不断变动的,而且由于利率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人们对利率的预期也在不断发生改变,所以货币流通速度也会相应发生变动,并不是古典学派所说的固定不变。

凯恩斯后继者对货币流通速度理论的发展:二战后,凯恩斯所提出的货币需求的三个动机理论得到了其后续者的进一步发展,他们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利率对货币需求进而对货币流通速度影响方面,他们在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分析中引入了一些其他因素。

在交易型的货币需求方面,一些凯恩斯学派的经济学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例如著名的经济学家鲍莫尔和托宾,他们从微观个体的持币行为加以分析,提出了平方根公式,即M=■,其中,M表示最优货币平均持有量,tc表示现金和债券之间的交易成本,Y表示收入,r表示利率。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交易性的货币需求与利率负相关,也就是说,货币流通速度与利率正相关。

而且,随着技术和管理的不断发展,现金和债券之间的交易成本会不断降低,货币需求相应减少,货币流通速度会加快。

在预防性货币需求理论方面,惠伦(Whalen)从最小持币成本,持有预防性现金余额的最优数量方面分析,提出了立方根定律:M=■,其中,S表示最佳预防性货币余额的变化与货币支出分布的标准差,z表示转换现金的手续费,r表示利率。

从公式可以看出,货币的预防性需求与利率负相关,因此,货币流通速度与利率正相关。

4、货币学派的货币流通速度理论现代货币主义的兴起始于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在20世纪50年代所提出的现代货币数量论,弗里德曼认为,市场上货币量的变动是决定实际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最重要的因素。

并提出了他的货币需求函数:■=f(yp,rb-rm,re-rm,?仔e-rm)其中,Md表示货币需求,P表示价格水平,yp表示恒久性收入,rb表示债券预期回报率,re表示股票预期回报率,πe表示预期物价变动率,rm表示货币的预期收益率。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实际货币需求和恒久性收入正相关,和债券的预期回报率、股票的预期回报率、预期物价变动率三者各自减去货币的预期收益率所得的差额负相关。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流通速度是可以较为准确的预测的,因为根据弗里德曼所提出的货币需求函数,虽然其他资产的预期回报率会随着利率的上升而上升,但货币的预期回报率也会因此而上升,由于货币需求是他们两者差的函数,两者同时上升,上升幅度互相抵消,所以利率的变动造成货币需求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从而也不会对货币流通速度产生大的影响。

而且,货币需求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恒久性收入,而恒久性收入较为稳定,所以货币需求的随机波动不大。

这就意味着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货币需求,从而货币流通速度也能较为准确的预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