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部编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 9 精神的三间小屋 导学案(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课文原文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bd1611f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ce.png)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课文原文及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甚至那句恨不能人人皆知的中国古话——宰相肚里能撑船,也让我们在敬仰之余,不知所措。
也许因为我们不过是小小的草民,即便怀有效仿的渴望,也终是可望而不可及,便以位卑宽宥了自己。
两句关于人的心灵的描述,不约而同地使用了空间的概念。
人的肢体活动,需要空间。
人的心灵活动,也需要空间。
那容心之所,该有怎样的面积和布置?人们常常说,安居才能乐业。
如今的城里人一见面,就问,你是住两居室还是三居室啊?……喔,两居室窄巴点,三居室虽说也不富余,也算小康了。
身体活动的空间是可以计量的,心灵活动的疆域,是否也有个基本达标的数值?有一颗大心,才盛得下喜怒,输得出力量。
于是,宜选月冷风清竹木潇潇之处,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
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
对父母的尊爱,对伴侣的情爱,对子女的疼爱,对朋友的关爱,对万物的慈爱,对生命的珍爱……对丑恶的仇恨,对污浊的厌烦,对虚伪的憎恶,对卑劣的蔑视……这些复杂对立的情感,林林总总,会将这间小屋挤得满满,间不容发。
你的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铺陈在精神小屋的几案上,一任岁月飘逝,在某一个金戈铁血之夜,它们会无师自通,与天地呼应,铮铮作响。
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那是你的大福气。
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阴风惨惨,厉鬼出没,你的精神悲戚压抑,形销骨立。
如果想重温祥和,就得净手焚香,洒扫庭院。
销毁你的精神垃圾,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让一束圣洁的阳光,从天窗洒入。
无论一生遭受多少困厄欺诈,请依然相信人类的光明大于暗影。
哪怕是只多一个百分点呢,也是希望永恒在前。
所以,在布置我们的精神空间时,给爱留下足够的容量。
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
一个人从25岁开始做工,直到60岁退休,他要在工作岗位上度过整整35年的时光。
2018年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精神的三间小屋》--导学案
![2018年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精神的三间小屋》--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cdc5b0c8b14e852458fb5736.png)
理解第三间小屋中“自身”的内涵。
知
识
清
单
一、简介毕淑敏
毕淑敏,女,汉族,1952年10月生,山东省文登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作品很多都与医生这个职业有关,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代表作品《红处方》。2007年,毕淑敏以364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2007第二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14位,引发广泛关注。
章节
课题:
《精神的三间小屋》
第二课时
学生姓名:
学习
目标
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2.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3.体会本文“大中求小,以小见大”的精妙构思。4.品味本文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重点难
点预测
重点
1.理解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2.品味文章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四、达标检测
五、作业
结合课文旁注学习字音
小组长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
有感情地朗读
组内交流
根据具体问题合作学习
比和兴的手法优点在于意味深远,能够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双生叠韵
重章叠唱
押韵
学后反思
我学到的知识
我学到的方法与思想
我今后还要努力做好
说明:
潞州中学
年级:初三学科:语文
主备教师:宋会青
审核教师:
难点
理解第三间小屋中“自身”的内涵。
知
识
清
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简介毕淑敏
毕淑敏,祖籍山东,1952年10月10日出生于新疆伊宁。中共党员。
1969年(17岁)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历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等职。1980年(28岁)转业回北京。国家一级作家,北京铜厂主治医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f75ea2f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e5.png)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设计
一、课题
《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教学目标
1. 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内容,运用所学知识,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
2. 学会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中的主题思想;
3.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细致阅读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学习重点
1. 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
2. 学会思考,深入思考文章中的主题思想;
3.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授,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中的主题思想;
2. 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互相帮助,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3. 练习法: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 自主学习法: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步骤
1. 情景导入:教师介绍文章的背景,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
2. 主题讨论:教师带领学生讨论文章中的主题思想,让学生深入了解文章的内容。
3. 阅读练习:教师布置学生阅读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语文9精神的三间小屋预习新知教案
![部编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语文9精神的三间小屋预习新知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1ecc898b9d528ea81c779c6.png)
你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怎样对待你。。。,。。,只不过你我未出局中,不知其中滋味而已。
①迎难而退、明哲保身固然是一种智慧与生活态度
②人生在 世,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与挫折
③知难而进、努力向前更是一种执着和人生哲学
④很多人从表面看来你可能很羡慕他,但人人都有自己的苦恼
A.第句修改为
B.第句修改为
5.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蓝梦谷太美丽了,”她兴奋地说,“我还会再来!”
B.我按照中学课本里的内容,在科普报刊上寻找公式定理背后的故事,分类剪贴了数学呀、物理呀、化学呀、生物呀等几大本。
C.怎么可能不来?谁决定的?你吗?没搞错吧?
D.“创卫工作”让黔东南州各县城悄然蜕变:社区环境舒适清爽,地面干净整洁,马路上流动摊贩不见了,商铺店面靓丽一新。
②现在,大多数的人都在一门心思追逐财富,每天不肯拿出哪怕一个小时来阅读。其实,这些人犯了一个最大的错误,他们不懂得财富只是人的躯壳而已,文化和信仰才是一个人的精髓。一个只是拥有财富而没有文化的人,不过是财富的管家罢了。
③现在的大学里也在发生着让人痛心的事,很多大学生每天仅仅限于自己专业的学习,而没有在社会文化方面加强自己的阅读 。其实,他们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仅仅限于专业,自己不过就是一个接受了专业训练的文盲而已,是一个专业工具罢了。比如两个弹奏钢琴的人,两 人同样拥有熟练的演奏技巧,一个是有着丰富文化知识的人,他在用钢琴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追求 ;一个却仅仅是个熟练的演奏者,他看重的仅仅是钢琴的技法。他们最后的区别是:前者成了伟大的钢琴家,后者仅仅是个钢琴演员。
9.精神的三间小屋
预习新知
1.生字
宽宥(yòu)游弋(yì)轻觑(qù)麾下(huī)广袤(mào)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9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9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2f6bba89e314332396893e3.png)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宽宥、游弋”等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过程与方法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其给予的生活启示。
2.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我们生活的世界,按常规看,可以被称之为三维空间。
空间如此广阔,时间如此漫长,不是我们这些弱小的生命体能够完全体会到的。
但是,我们人类除了拥有空间感之外,还拥有精神,它能够穿越一切空间和时间,造就一种永恒的力量。
那么,人的精神是如何发挥这种作用的呢?那就必须要给人的精神活动以空间。
今天我们就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自主预习1.背景资料毕淑敏(1952—),女,国家一级作家。
1952年出生于新疆伊宁,祖籍山东。
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
毕淑敏17岁便到海拔5000米的西藏阿里当兵,历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
在苍茫的高原上,她亲眼看到一些年轻人为了祖国的安全富强永远长眠在冰层中的悲壮。
那些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死亡”使她对生命有着特别的关注。
1980年转业回北京。
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中文系,硕士。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1987年开始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
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9 精神的三间小屋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9 精神的三间小屋](https://img.taocdn.com/s3/m/08a136afa26925c52cc5bff4.png)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9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目标: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3、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1、理解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
2、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一、导入: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曾说: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座园圃,意志是这园圃里的园丁……让它荒废不治也好,把它辛勤耕植也好,那权力都在于我们的意志。
俄国大文豪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
没有知识或知识不多就难免愚昧;不习惯思维就会造成粗鲁或莽撞;没有高尚的情操,就是卑俗。
“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我们生活的世界,按常规来看,可以被称之为三维空间。
空间如此广阔,时间如此漫长,不是我们这些弱小的生命体能够体会得到的。
但是,我们人类除了拥有空间感之外,还拥有精神,它能够穿越一切空间和时间,造就一种永恒的力量。
那么,人的精神是如何发挥这种作用的呢?那就必须要给人的精神活动以空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作者简介毕淑敏(1952——),女,国家一级作家。
1952年出生于新疆伊宁,祖籍山东。
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
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
毕淑敏17岁便来到海拔5000米的西藏阿里当兵,历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
在苍茫的高原上,她亲眼看到一些年轻人为了祖国的安全富强永远长眠在冰层中的悲壮。
那些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死亡”使她对生命有着特别的关注。
1980年转业回北京。
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中文系,硕士。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1987年开始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
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曾获庄重文文学,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 9精神的三间小屋预习导学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 9精神的三间小屋预习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18aa5b2b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10.png)
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 9精神的三间小屋预习导学案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9精神的三间小屋预习导学案九年级中文(一)预习学习计划9精神的三间小屋数据链毕淑敏,女,汉族,山东人。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
作品很多都与医生这个职业有关,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代表作品《红处方》。
有效预习一、第一阅读感知:朗读课文,掌握主要内容,清除单词障碍。
1.在下列单词中用点拼音。
宽宥襟怀游弋轻觑濡养坍塌窗棂.......疆域憎恶困厄天赐矗立驰骋储藏.......惊骇泥泞栖息和谐....二、细读思考一.如果一个普通家庭住在三间卧室里,它可以被视为庇护所。
我们的大脑也需要活动的空间吗?2.在精神上,我们是否也需要三间小屋来容纳我们的情感、事业和我们自己?3.我们的作家毕淑敏是如何建造三座精神小屋的?3、预习问题(你对学习有疑问)你对第一次阅读课文有什么疑问?课后检测1.解释下列句子中一些单词的意思。
(1)他以谦逊的姿态原谅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要轻觑了事业对精神的濡养或反之的腐蚀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年级上册第九课第1页,共4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微风中就悄无声息地坍塌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使事业与生活呈现出多彩、和谐、相辅相成的局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面对那句“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的名言,人们往往会自惭形秽。
人教版九上(2018部编版)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人教版九上(2018部编版)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f287022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31.png)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精神家园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如何在生活中体现。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精神家园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培养自己的精神世界。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还有一点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大部分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能够积极思考,分享自己的看法。这说明他们在团队合作方面表现得越来越好。今后,我会继续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不断提高。
在教学内容方面,我觉得自己对重点和难点的把握还算到位,但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需要更加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方式。有时候,可能需要重复讲解同一个知识点,让学生有更深刻的理解。
-能力培养:组织课堂讨论,设计课后写作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精神的三间小屋》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曾经思考过自己的精神家园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精神家园的奥秘。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试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这篇课文。整体来看,课堂效果还不错,但也有一些地方值得我反思。
首先,我发现学生在理解课文寓意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在讲授过程中,我尝试用生动的比喻和案例分析来解释精神家园的概念,但部分学生似乎仍然难以把握。这可能是因为这个概念本身较为抽象,以后我需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寻找更多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版)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版)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696165e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ba.png)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精神生活相关的问题,如“如何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宁静?”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短的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精神追求。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生活中构建自己的精神空间”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文章主题的基本概念。《精神的三间小屋》是作者对精神生活的比喻和阐述。它是我们追求内心平和、独立思考与自我价值的体现,对于我们理解人生具有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文章中对“三间小屋”的具体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作者是如何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入的思考,探索精神生活的重要性和价值。
此外,课程总结环节,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的内化程度不够。为了加强这一点,我决定在课后布置一些相关的思考题,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反思,将所学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4.品味文章精彩语句,感悟作者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和思考。
5.掌握文章结构,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描述三间小屋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6.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好,培养自己对精神生活的关注和热爱。
九年级上册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导学案人教部编(无答案)
![九年级上册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导学案人教部编(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16fa106783e0912a2162aad.png)
《精神的三间小屋》导学案教学目标:1.体会本文“大中求小,以小见大”的精妙构思。
2.品味本文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3.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教学重难点: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预习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1.作者简介:2.读准字音。
积攒.()宽宥.()游弋.()困厄.()惊骇.()濡.养()麾.下()灰烬.()矗.立()襟.怀()广袤.()驰骋.()坍.塌()自惭形秽.( )3.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4.作者认为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哪些“精神小屋”?二、小组合作交流,探究解决以下问题,分小组展示学习成果。
1.第一间精神小屋是什么样的?作者是怎样写的?2.第一间小屋中有爱也有恨,作者希望我们如何处理它们的关系?3.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作者是怎样描述的?4.如何才能让第二间精神小屋坚固优雅?5.为什么作者说“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唯独没有我们自己”?6.如果我们的精神小屋不住着自己,会出现什么情况?7.你认为在第三间精神小屋中应该怎样“安放我们自身”?三、小结文章以三间小屋为载体,阐述了精神追求的内涵及其意义,激励人们关注自我心灵,提升精神境界,使人格得到升华。
四、阅读文章,结合议论性文体的特点,完成下列练习题。
从古籍经典中汲取人文精神许民彤①据报道,有媒体对山东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大、中山大学、西安交大等全国十几所高校的古典文学接受情况进行了调查,经常接触古典文学的大学生仅占27%,偶尔接触的占60%,大学阶段的古典人文整体阅读量大大下降,可以说大学生与古典人文教育渐行渐远…………⑦人文,是一个民族灵魂的核心,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支撑,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本质,而大学正是人文精神的源泉。
大学中的古典文学教育对于学生的治学和做人都有好处。
从古典人文教育中,我们能够习得如何为人仁爱、诚信,了解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道德、公理、良知,人性本善这些优秀的内涵。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课《精神的三间小屋》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课《精神的三间小屋》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68578216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26.png)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课《精神的三间小屋》导学案《精神的三间小屋》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作者、内容和主题;学习阅读理解的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珍惜生活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文字理解和分析;主旨归纳和阐述。
2.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归纳主旨并加以阐述。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导学案、教学PPT。
2. 学生准备:阅读教材第十课《精神的三间小屋》。
四、教学过程导入:引入话题,与学生进行一次思维活跃的互动,让学生思考“精神的家”,激发学生对文章主题的兴趣。
学习活动:步骤一:阅读课文,理解内容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尝试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 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适当的帮助和指导。
步骤二:分析文章,发现细节1. 学生集体讨论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2. 学生尝试分析文章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
3.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细节,推断出主人公的心情和思想。
步骤三:课文分析,归纳主旨1. 运用思维导图等方式,学生进行文章总结,归纳出主旨。
2. 选择学生进行发言,进一步理解文章主旨。
步骤四:写作训练,表达思想1. 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思考,写一段小短文,表达自己对于“精神的家”的理解。
2. 学生交流作文,互相评价,进行修改和提升。
五、课堂小结本堂课主要围绕着课文《精神的三间小屋》展开。
通过阅读和分析,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象征意义。
同时,通过写作训练,学生也能够表达自己对于“精神的家”的理解和感悟。
六、作业布置1. 阅读课外读物《格桑花开》。
2. 完成作文《我的精神之源》。
七、板书设计《精神的三间小屋》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作者、内容和主题;学习阅读理解的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部编版九上《心智的三间小屋》教案(导学案)
![部编版九上《心智的三间小屋》教案(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43616cb8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7b.png)
部编版九上《心智的三间小屋》教案(导
学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并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研究并掌握全文重点词汇;
3.能够熟练的从文中寻找适当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4.通过阅读、思考和分析,加深对人类心智发展的探索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
1.关于人的心智发展的讨论;
2.文章中出现的重要的词汇。
三、教学难点:
1.透彻理解文章中较为深刻和抽象的思想;
2.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以确保他们能够真正地理
解和熟练掌握文章的核心内容;
四、教学过程:
1.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学生理解、记忆新单词的教学;
3.导读文章,介绍文章背景,向学生强调阅读重点;
4.针对文中的生字词进行讲解;
5.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6.结束时,老师对本次课的总结,并布置当堂课的作业。
五、教学方法:
1.提问法;
2.演讲法;
3.分组合作法;
4.引导发现法。
六、教学评估:
利用学生的口头回答来评估他们有多少遗漏的地方,同时,评估他们在文章解析和思维分析方面的能力。
在结束时检查每个学生是否能回答一系列有关文章主题和内容的简单问题。
七、教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心智的三间小屋》中人类心智发展的理论,而且学会了如何使用好英语词汇来准确表达我
们的想法。
同时,着重强调了学生的阅读技巧和思考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文章并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9精神的三间小屋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9精神的三间小屋](https://img.taocdn.com/s3/m/d574de42e2bd960591c6770d.png)
9 精神的三间小屋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其给予的生活启示。
2.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3.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一、导入新课我们今天生活在丰富的信息世界里,人们关注物质上的事物远远多过了精神层面的,这就造成了物质上富有,精神上却很匮乏的现象。
而真正的幸福不仅仅取决于物质上的富有,还需要精神的富足。
精神的富足,可以为人生铸就一种永恒的力量。
那么,人的精神如何富足起呢?那就必须要给人的精神活动以空间。
今天我们就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理清思路1.学生自读课文。
2.按照议论文的基本结构特点给文章分层,理清作者思路。
明确: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6):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
第二部分(7—17):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
该部分可分为三层:第一层(7—8):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
第二层(9—13):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事业的小屋。
第三层(14—17):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18—19):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教学提示】议论文的基本结构特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1.细读1—6段,回答以下问题。
(1)第一部分可以分成两层,请你说说从哪里分开,并说一说两个层次之间的联系,以及第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第1—3段:写作者对两句名言的感慨与思考。
由使用空间概念描述人的心灵引出“那容心之所,该有怎样的面积和布置”,从而引发读者思考。
第4—6段:紧承前文内容,由身体活动的空间引出对人心灵活动的空间的思考。
这两层之间的关系是层层深入的。
这一部分引出下文对“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的论述。
【教学提示】说理文段落之间的关系一般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层层深入关系,一种是并列关系。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9精神的三间小屋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9精神的三间小屋](https://img.taocdn.com/s3/m/8f9fc114fe4733687e21aade.png)
9 精神的三间小屋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其给予的生活启示。
2.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3.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一、导入新课我们今天生活在丰富的信息世界里,人们关注物质上的事物远远多过了精神层面的,这就造成了物质上富有,精神上却很匮乏的现象。
而真正的幸福不仅仅取决于物质上的富有,还需要精神的富足。
精神的富足,可以为人生铸就一种永恒的力量。
那么,人的精神如何富足起呢?那就必须要给人的精神活动以空间。
今天我们就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理清思路1.学生自读课文。
2.按照议论文的基本结构特点给文章分层,理清作者思路。
明确: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6):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
第二部分(7—17):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
该部分可分为三层:第一层(7—8):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
第二层(9—13):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事业的小屋。
第三层(14—17):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18—19):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教学提示】议论文的基本结构特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1.细读1—6段,回答以下问题。
(1)第一部分可以分成两层,请你说说从哪里分开,并说一说两个层次之间的联系,以及第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第1—3段:写作者对两句名言的感慨与思考。
由使用空间概念描述人的心灵引出“那容心之所,该有怎样的面积和布置”,从而引发读者思考。
第4—6段:紧承前文内容,由身体活动的空间引出对人心灵活动的空间的思考。
这两层之间的关系是层层深入的。
这一部分引出下文对“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的论述。
【教学提示】说理文段落之间的关系一般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层层深入关系,一种是并列关系。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9《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9《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cf874fc6c77da26925c5b0bc.png)
9 精神的三间小屋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其给予的生活启示。
2.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3.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一、导入新课我们今天生活在丰富的信息世界里,人们关注物质上的事物远远多过了精神层面的,这就造成了物质上富有,精神上却很匮乏的现象。
而真正的幸福不仅仅取决于物质上的富有,还需要精神的富足。
精神的富足,可以为人生铸就一种永恒的力量。
那么,人的精神如何富足起来呢?那就必须要给人的精神活动以空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理清思路1.学生自读课文。
2.按照议论文的基本结构特点给文章分层,理清作者思路。
明确: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6):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
第二部分(7—17):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
该部分可分为三层:第一层(7—8):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
第二层(9—13):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事业的小屋。
第三层(14—17):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18—19):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教学提示】议论文的基本结构特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1.细读1—6段,回答以下问题。
(1)第一部分可以分成两层,请你说说从哪里分开,并说一说两个层次之间的联系,以及第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第1—3段:写作者对两句名言的感慨与思考。
由使用空间概念描述人的心灵引出“那容心之所,该有怎样的面积和布置”,从而引发读者思考。
第4—6段:紧承前文内容,由身体活动的空间引出对人心灵活动的空间的思考。
这两层之间的关系是层层深入的。
这一部分引出下文对“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的论述。
【教学提示】说理文段落之间的关系一般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层层深入关系,一种是并列关系。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9《精神的三间小屋》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9《精神的三间小屋》](https://img.taocdn.com/s3/m/2cd77868f01dc281e53af04d.png)
精神的三间小屋【美好目标】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3.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美好积累】一、自主学习1.走进作家作品作者毕淑敏评价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属学校。
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
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
《预约死亡》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经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
代表作《女人之约》《昆仑殇》,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长篇小说《红处方》等2.认真朗读课文,运用圈点勾画的方式,用工具书独自完成下面的字词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襟怀(jn)广袤(mào)宽宥(yòu)游弋(yì)轻觑(qù)窗棂(líng) 矗立(chù)惊骇(hài)濡养(rú)灰烬(jìn)积攒(zn) 几案(j) 坍塌(tn) 麾下(hu) 驰骋(chng) 自惭形秽(huì)金戈铁马(g)(2)结合课文注释,据义填词.自惭形秽:原指因自己的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宽宥:宽恕,原谅。
襟怀:胸襟,胸怀。
间不容发:两物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形容事物之间距离极小。
形销骨立:形容身体极其消瘦。
轻觑:轻视,小看。
濡养:养育,培养。
麾下:指将帅的部下。
麾,古代指挥军队的旗子。
李代桃僵:李树代替桃树而死,原比喻兄弟相互帮助,后借指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
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
相得,相互配合,映衬。
彰,显著。
坍塌:倒塌,崩塌。
矗立:高耸地立着。
鸠占鹊巢:比喻强占别人的房屋、土地、产业等。
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形容看起来可以实现而实际难以实现。
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09《精神的三间小屋》(导学案)
![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09《精神的三间小屋》(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690d4b0e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f1.png)
09《精神的三间小屋》(导学案)【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章主要观点。
2.美读文章,通过比较分析,感受文章散文化的语言特点。
3.联系实际,思考自己的精神世界。
【重点难点】重点: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章主要观点。
难点:美读文章,通过比较分析,感受文章散文化的语言特点。
【学习准备】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广袤.()积攒.()宽宥.()游弋.()困厄.()轻觑濡..养()()麾.下()()()dū nang灰() jìn 自()形() cán huì间.不容发()金()铁马 gē形()骨立 xiāo 抽丝剥.茧()鸠.占鹊巢.()()李代桃() jiāng 相得益() zhāng 2.解释下列词语:自惭形秽:不知所措:林林总总:鸠占鹊巢:李代桃僵:俯拾即是:广袤:驰骋:宽宥:形销骨立:间不容发:相得益彰:3.读课文,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4. 文章开头两段说我们面对名言与古话时会自惭形秽、不知所措,为什么?5. 第一间精神小屋是什么样的?作者是怎样描述的?6.作者在文中计算了人一生的工作时间并展开叙述,有什么作用?7.如何理解“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唯独没有我们自己”?8.说一说怎样才能把我们自己的精神小屋建设得美观结实、储物丰富。
【参考答案】1.广袤mào 积攒zǎn 宽宥yòu 游弋yì 困厄è 轻觑濡养qùrú 麾下huī 嘟囔dū nang 灰烬jìn 自惭形秽cán huì 间不容发jiān 金戈铁马gē 形销骨立xiāo 抽丝剥茧bō 鸠占鹊巢jiū cháo 李代桃僵jiāng 相得益彰zhāng2. 自惭形秽:原指因自己的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不知所措:措,安置,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精神的三间小屋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过程与方法:1. 品味本文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2. 体会本文“大中求小,以小见大”的精妙构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学习重点:1. 品味本文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2. 体会本文“大中求小,以小见大”的精妙构思。
学习难点: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学习方法:朗读法,语言揣摩法学习课时:2课时导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作者简介毕淑敏,女,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属学校。
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
历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
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主要有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等。
著有《》四卷,长篇小说《》。
曾获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国内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
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二、预习课文1、给加线字注音。
憎恶游弋俯拾即是灼晃附着赘2、解释词语的意思。
鸠占鹊巢:。
李代桃僵:。
三、理清思路第一部分( - ):。
第二部分( - ):。
第1层( - ):。
第2层( - ):。
第3层( - ):。
第三部分( - ):。
第二课时四、课文研读1、作者说的是哪三间精神的小屋呢?2、1—6自然段写的是什么?与后文写的精神的三间小屋有什么关联?3、第一间精神小屋是什么样的?作者是怎样写的?4、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作者是怎样描述的?5、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
6、概括18、19段的内容:五、质疑探究(一)理清逻辑有人认为三间小屋之间是并行平列关系,你同意吗?根据你的理解,谈谈“精神的三间小屋”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欣赏构思【任务】分析文章结构,体会“大中求小,小中见大”的精妙构思。
(三)鉴赏语言1 深刻的思想要靠灵动的语言传达,有人评价毕淑敏的语言“炉火纯青,自成一家,似有一种贵族气息,表现出独特的美学风范”,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品味鉴赏,感受其独特的语言风格。
2 作者是怎样把一个个抽象的精神小屋写得具体、鲜明的?六、写作特点:七、拓展延伸1、拓展美读:朗诵毕淑敏散文《造心》第16自然段。
2、比较阅读《精神的三间小屋》与《我的空中楼阁》(李乐薇),看有何异同。
3、拓展讨论:你认同毕淑敏的“精神小屋”吗?如果我们也来建造自己的精神小屋,你们会盛放哪些内容呢?八、课堂练习阅读选文,完成各题。
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
对父母的尊爱、对伴侣的情爱、对子女的疼爱、对朋友的关爱、对万物的慈爱、对生命的珍爱……对丑恶的仇恨、对污浊的厌烦、对虚伪的憎恶、对卑劣的蔑视……这些复杂对立的情感林林总总,会将这间小屋挤得满满,间不容发。
你的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铺陈在精神小屋的几案上,一任岁月飘逝,在某一个金戈铁血之夜,它们会无师自通与天地呼应,铮铮作响。
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那是你的大福气;假若恨比爱多,小屋就阴风惨惨,厉鬼出没,你的精神悲凄压抑,形销骨立。
如果想重温祥和,就得净手焚香,洒扫庭院,销毁你的精神垃圾,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让一束圣洁的阳光,从天窗洒入。
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业。
适合你的事业,白桦林不靠天赐,主要靠自我寻找。
这不但因为相宜的事业,并非像雨后的菌子一样俯拾即是,而且因为我们对自身的认识也是抽丝剥茧,需要水落石出的流程。
你很难预知,将在18岁还是40岁甚至更沧桑的时分,才真正触摸到倾心的爱好。
当我们太年轻的时候,因为尚无法真正独立,受种种条件的制约,那附着在事业外壳上的金钱地位,或是其他显赫的光环,也许会灼晃了我们的眼睛。
当我们有了足够的定力,将事业之外的赘物一一剥除,露出它单纯可爱的本质时,可能已耗费半生。
然费时弥久,精神的小屋,也定需住进你所爱好的事业。
否则,鸠占鹊巢,李代桃僵,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
我们的事业,是我们的田野。
我们背负着它,播种着、耕耘着、收获着,欣喜地走向生命的远方。
规划自己的事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相得益彰的局面,是第二间精神小屋坚固优雅的要诀。
1、分析“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的表达效果。
2、分析“否则,鸠占鹊巢,李代桃僵,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
”语句的含义。
九、布置作业1、抄写你最喜欢的语句或段落。
2、结合自己的阅读感悟,试以“我的精神小屋”为话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
9 精神的三间小屋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过程与方法:1. 品味本文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2. 体会本文“大中求小,以小见大”的精妙构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学习重点:1. 品味本文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2. 体会本文“大中求小,以小见大”的精妙构思。
学习难点: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学习方法:朗读法,语言揣摩法学习课时:2课时导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作者简介毕淑敏,女,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属学校。
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
历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
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主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等。
著有《毕淑敏文集》四卷,长篇小说《红处方》。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国内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
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二、预习课文1、给加线字注音。
憎恶zēng wù游弋 yì俯拾 fǔ shí即是 jí灼晃 huǎng附着 fùzhuó赘zhuì2、解释词语的意思。
鸠占鹊巢:比喻强占别人的房屋、土地、产业等。
本文指事业以外的赘生物占据了事业。
李代桃僵:比喻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文中指事业因事业之外的赘生物而不得发展或荒废。
三、理清思路第一部分( 1-6 ):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即建设“精神小屋”。
第二部分( 7-17):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
第1层( 7-8 ):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
第2层( 9-13):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事业的小屋。
第3层(14-17):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18-19):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第二课时四、课文研读1、作者说的是哪三间精神的小屋呢?a、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与恨。
b、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
c、第三间安放我们的自身。
2、1—6自然段写的是什么?与后文写的精神的三间小屋有什么关联?1—3段:是全文的引子,表达了作者对两句名言的感慨与思考。
引出对精神空间的理解。
4—6段:由身体活动的空间引出人心灵活动的空间的思考。
3、第一间精神小屋是什么样的?作者是怎样写的?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与恨。
作者首先选用两组带有对立情感的排比句,说明这种对比鲜明的爱和恨会将小屋挤得满满的,接着又用了几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人生爱恨交织的经历。
接下来用一个假设句,告诉人们精神的小屋应多装爱。
充分体现了作者如大地、海洋、天空般深广的胸怀。
4、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作者是怎样描述的?作者先列出一组庞大的数字,给人们一个对事业的时间概念。
揭示出一个道理:不要小看人们所从事的事业对人产生的深远影响。
并告诫人们适合自己的事业要自己寻找,只有规划好自己的事业,才能使事业和人生相得益彰。
适合的事业,文中:“白桦林不靠天赐,主要靠自我寻找”。
要干一番大事业,如何寻找。
也许王国维的《三境界》能给我们启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第一境界是寻找阶段,站在高处向远方望去,高瞻远瞩,确立远大目标;第二境界是耕耘阶段,再苦再累,在所不惜,只要努力达成目标;第三境界是收获阶段,已经为追寻目标精疲力尽,快要放弃时,却在最不起眼的地方获得了成功。
所以成功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只要我们努力!努力了,我们容易找到合适的事业,否则鸠占鹊巢,李代桃僵,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
所以努力是关键,而“空谈雄心壮志”、“等待一鸣惊人”是不可取的。
所以对待我们的学习、事业要认真、努力,乐于其中,因为“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
只有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你才会乐于其中。
5、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
作者首先用一个反问句引出下文,接着用了两个比喻句说明没有自己的悲哀。
告诫人们:做人不能迷失了自我。
6、概括18、19段的内容:总结全文,指出建立精神栖息地是我们的义务和权利,提出扩大精神空间的建议。
五、质疑探究(一)理清逻辑有人认为三间小屋之间是并行平列关系,你同意吗?根据你的理解,谈谈“精神的三间小屋”之间的内在联系。
小结:是啊,情感、事业、自身是密不可分的。
爱恨之情,是精神的原动力,“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岳飞,“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以及“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不都是在爱国情感驱使下完成宏图伟业,实现人生价值的吗?所以情感是精神的基石,事业是精神的支撑,自身则是精神的栖息地。
“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为了真理而献出生命的布鲁诺不都开辟了自己的精神圣地,让自己的精神小屋金光闪闪而彪炳千古吗?(二)欣赏构思【任务】分析文章结构,体会“大中求小,小中见大”的精妙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