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浮云遮望眼审视题旨最深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让浮云遮望眼审视题旨最深层
关键词:审题体裁题旨选材提示要求
摘要:围绕命题作文的审题要领这一习作关键,文章结合实例,从命题的体裁、题旨、选材、及要求等不同方面深入浅出地加以阐述,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指导意义。
“又是一年风起时”,中考迫在眉捷,如何提高考生的考场作文得分又是每位语文老师在复习迎考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纵观近几年的各省市的作文命题方向,不难发现“话题作文降幅明显,风光不再;命题作文悄然升温,方兴未艾”。
这样,如何快速提高学生命题作文得分就成为师生们注焦的问题。
而命题作文得分的关键之一是内容要“切合题意”,为此,就要求每位考生在审题上应多苦心经营。
实践证明,作文的文体、材料、立意、表达等,哪一个环节出了差错,都与审题不准确、不全面相关联的。
那么,命题作文又是如何才能审好题呢?
一、明察秋毫,审明文章体裁。
有的中考作文命题是为了让考生张扬个性与展示才情,因而就不限制文体。
但“不限文体”并非习作时就不要考虑文体,从而写出一篇“四不象”的文章,给人不伦不类之感。
而那些被视为“文体不符”的文章,究其症结所在主要还是缺乏审清体裁的意识。
其实作文考题都会对文章体裁作或明或暗的要求或提示的,只要有心留神就不会犯这方面的错误的。
如有这样的一道题:在你的人生阅历中,是否收到或馈赠过这轮“明月”呢?要求:请仔细揣摩,以
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自己对这道小诗的意境的理解。
这样的要求更适合写记叙文文体。
虽然也有些题目没有明确规定或暗示文体,但所出示的文题已深深打上了文体烙印。
如河北省的以《说墙》或《墙的故事》为题来写一篇文章。
两种文章的文体要求明显不同,所以考生应审查考题隐含的文体信息,从而选择自己最拿手的文体习作。
二、抓住“题眼”,把握主旨,挖掘立意深度。
对于命题作文的中心的把握,关键在于弄懂题目的深层含义。
弄懂它,文章的立意就有了方向性,甚至能往深层去挖掘。
这就要求我们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眼,这个词眼就是平常所说的文章的“题眼”,若能抓准题目中的题眼对于确定好写作中心,把握文章的主旨具有十分巨大的意义的。
或许读者会问:那如何有效地抓准题眼呢?一般说来,以单个词语作为题目的,题目往往就是“题眼”。
另外,还应注意题目中的修饰词语、限制词语和补充词语,这些词语对写作范围起着约束限制的作用。
如:《一次不寻常的考试》,其中“不寻常”就是题眼呢,习作者应挖掘考试的特殊的地方,越能写出考试的独辟蹊径的形式或考试的出人意料的目的,就越能体现主题的深刻性。
又如《留在心底的风景》这个题目,只有紧紧扣住“留在心底”四个字才算找准文章立意方向,从而尽力去捕捉那些留在内心深处的动人心弦的,能展现人生价值、品格的最美的人生风景。
这样,立意就拔高了一个层次,宗师总喜欢给这类文章好评的。
再如《下雨天,真好!》,其中“真好”一词限制了文章的情感
基调,所以习作时要紧扣题眼“真好”去选择题材,它既可表现一个人的品质,又可反映一个群体的面貌,还可反映社会的新风尚,更可展现社会改革的新气息,不一而足。
从题眼“真好”二字可以看出命题者的良苦用心,他有意引导学生“有创意地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心体验”。
对“真好”的演绎将凸显立意的高度,决定文章的档次。
中考作文中也不乏比喻性议题的,这种情况既可就文题字面意思作文,也可挖掘其引申义或比喻义再作文。
如《美在我身边》就是带有比喻性或象征义的题目,所以审题时就要注意对“美”的深层含义进行挖掘。
这样不仅选材天地更宽,而且立意会高人一筹。
又如《温暖的时刻》,要选好所要写的“那一刻”的具体情况,就要认真把握修饰语“温暖”的内涵。
“温暖”可以是你身处困境时向你伸来的援助之手,而给予你无穷的希望;也可以是你遭遇挫折时朋友的一个鼓励的眼神、或一句震撼人心的话,它们无不给予你巨大的自信力……
三、审明题材,确定文章范围。
为了防止“移花接木”,中考命题作文一般都会对取材范围有所限制,它一般体现在时间、空间、数量、人称以及材料的性质、类别范畴等方面。
如《那一幕,我难以忘怀》,审题时应把握三个关键词“一幕”、“我”、“难忘”,其中“一幕”可写重逢或惜别等难忘情景,也可记成功时刻或失败瞬间等时间片段,还可刻画误会冰释后的拥抱或绝处逢生后的欢笑。
但所写的事件数量只能为“一”;“我”也限定了要用第一人称来表达;“难忘”表明所写内容的类
别。
所以只有在审题时注意到方方面面的限制,才能准确行文,才能带着“镣铐”跳出美丽的舞姿来。
另外,我们还要从题目中审出材料详略安排方面的要求。
如《下雨天,真好》,考生在行文中会创设“下雨天”情景,同时再抒写内心感受。
但认真揣摩题目中心,应明确“真好”才是立意的关键,所以就应详写,若详写“雨”或“下雨情景”,而对“好”只一笔带过,或简单升华,没有具体的“好”的反映,这样“真好”也就成了“空中的楼阁”。
若如此安排材料详略,显然就偏离了题目的要求。
所以习作者一定要仔细斟酌,决不能犯本末倒置之病。
四、重视命题导语、提示及习作要求,有利于引导构思。
在审题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题目中所出现的副词隐含的信息和要求。
如::“最”“也”“还”“再”“更”“其实”等,它们在题目中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往往是考生极易误入的陷阱。
如《我最好的朋友》中的“最”就规定了笔下作为主角的朋友只能有一个;《这也是课堂》中的“也”就必须排除选某一节平平常常的课作为中心内容;《其实并不是这样》中的“其实”很重要,应写出“误认为是‘这样’”到“意识到不是‘这样’”的过程,如果缺少这层转换,文章就会偏题。
有的一些提示性的语言其实是给考生指明选材的方向或中心的确立。
如《牵手》一题,其要求是:①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写出真情实感;②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
这个要求就明显告诉考生应写自己生活中的事以及抒写自我内心世界的感受,如果脱离
这个要求,其后果就不言而喻呢。
另外,我们除了审视题目本身外,还必须对题后的“要求”“注意”等反复阅读与思考。
如“按下面的题目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等形式出现的限制性内容。
这些要求看上去很一般,但我们在写作时也是不容忽视的,它是我们写作时所采用的体裁的重要参考和依据,千万忽略不得。
总之,指导学生命题是作文教学的关键环节,应该贯穿于作文教学甚至整个语文教学的始终,只有让学生准确把握命题作文的意义,对作文题进行字斟句酌的推敲,选用有效的审题方法,才能让他们的作文不会“偏题”“离题”,才能养成按照一定的要求来习作的良好习惯。
当然,指导学生审题,也是切忌包办代替,定调调划框框,以免束缚学生思想,抑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反而会把学生引入死胡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