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酸骨架异构化支链脂肪酸的研究
炼油催化裂化过程中的异构化反应机理研究
炼油催化裂化过程中的异构化反应机理研究炼油催化裂化是一种常用的石油加工技术,通过将高分子量的石油原料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裂解为低分子量的烃类产品。
在这个过程中,异构化反应机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炼油催化裂化过程中的异构化反应机理进行研究。
异构化反应是石油加工过程中常见的反应之一,它可以将直链烃转化为支链烃。
这种转化可以提高燃料的辛烷值并减少芳香烃的生成,从而提高产物的燃油质量。
在炼油催化裂化过程中,异构化反应通常发生在裂化转化反应的早期阶段。
研究表明,催化剂种类、反应温度、反应压力等因素都会对异构化反应的机理产生影响。
首先,催化剂选择是影响异构化反应机理的关键因素之一。
不同类型的催化剂具有不同的酸碱性质和活性中心,可以选择性地促进异构化反应的发生。
例如,铂族催化剂在中等温度下可以有效催化异构化反应。
其次,反应温度对异构化反应机理有直接影响。
在较低温度下,异构化反应速率较慢,产物中直链和支链烃的比例较大。
而在高温下,异构化反应速率增加,支链烃生成的比例也随之增加。
此外,反应压力也会影响异构化反应的进行。
在适当的压力下,反应速率加快,支链烃的生成得到增强。
但是过高的压力可能会导致副反应的发生,影响异构化反应的选择性。
炼油催化裂化过程中异构化反应的机理主要包括分子取代、脱氢和重排等步骤。
其中分子取代是异构化反应的关键步骤之一,它涉及到直链烃分子与催化剂表面活性中心的吸附和解离。
脱氢步骤是异构化反应中的重要步骤之一,通过脱除烃分子中的氢原子,形成双键结构,使分子结构发生变化。
重排步骤则是在分子取代和脱氢过程中发生的,通过一系列的内部迁移和断裂重组,使烃分子的碳链结构发生变化,生成支链烃。
异构化反应机理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炼油催化裂化过程中的反应规律,还可以指导工业生产中的改进和优化。
通过选择合适的催化剂和反应条件,可以提高炼油催化裂化过程中异构化反应的效率和选择性,从而获得更高质量的燃料产品。
催化裂化过程中骨架异构化反应的研究__催化裂化工艺过程中骨架异构化反应的表征及其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04年10月 ACTA PETROLE I SINICA(PETROLEUM PROCESS ING SECTION) 第20卷第5期文章编号:1001 8719(2004)05 0020 07催化裂化过程中骨架异构化反应的研究.催化裂化工艺过程中骨架异构化反应的表征及其特点SKELETAL IS OMERIZATION REACTION IN CATALYTIC CRACKING.C haracterization and Performances of Skeletal Isomerization Reaction in C atalytic C racking Processes高永灿GAO Yong can(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3)(Rese ar c h Institute of Petroleu m Processing,SINOPE,Beij ing100083,China)摘要:在提升管催化裂化装置(Riser unit,RU)中,以中间基的中东混合油的加氢脱硫常压渣油(DSAR)和石蜡基的减压蜡油(V GO)掺减压渣油(V R)构成的混合油(70%大庆VG O掺混30%大庆VR,质量分数)为催化进料,研究了DCC(Deep catalytic cracking) 和 、常规FCC(Fluid catalytic cracking)和M IP(M aximizing iso paraffin)4种工艺中骨架异构化反应的特点、裂化气组分和汽油馏分支链度的表征及其间的关联性。
结果表明,裂化气中C4组分支链度指数B G1和B G2(B G,Deg ree of branching for cracked gas,B G1为(异丁烷+异丁烯)与(正丁烷+正丁烯)的产率(质量分数)之比,B G2为异丁烷与正丁烷的产率(质量分数)之比)与汽油馏分支链度指数(B N,Degree of branching for naphtha,汽油馏分中异构烷烃与正构烷烃的产率(质量分数)之比)有良好的关联性。
天然产物化学 第4章 脂肪酸
7
(二)脂肪酸的化学性质
1、自动氧化 脂肪酸的自动氧化是伴随游离基的生成而进行的链 式反应,包括链的引发、链传递和链终止。 2、热分解 热分解是指在没有空气或氧的情况下,受热所发生 的变化。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在高温下都会发 生热分解反应。 3、异构化 (1)酯交换反应射率、电导率
脂肪酸的折射率与其结构有关,饱和脂肪酸的折射 率随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增大,不饱和脂肪酸的折 射率比相对应的饱和脂肪酸的折射率大,分子内双键 数越少,折射率越大。温度升高,脂肪酸的折射率降 低。 脂肪酸的电导率比油脂类的电导率小得多,脂肪酸 的电导率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而减少,随着温度 的升高而增大。不饱和脂肪酸的电导率比相应的饱和 脂肪酸的电导率大。
8
四、脂肪酸的生理功能
(一)单不饱和脂肪酸生理功能
降血糖、调节血脂、降胆固醇、防止记忆下降
(二)多不饱和脂肪酸生理功能
抑制肥胖、促进神经系统发育、抑制胆固醇合成, 增加胆固醇排泄、提高动物的产子率和幼仔的成活 率、促进卵巢的成熟、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
9
3
二、脂肪酸的分类及化学结构
(一)饱和脂肪酸
(二)不饱和脂肪酸 1、单不饱和脂肪酸 油酸;肉豆蔻油酸(黄油、羊脂和鱼油);棕榈油 酸(鱼油、棕榈油、棉籽油、黄油和猪油);油酸 (所有的植物油和动物脂肪);反式油酸(动物脂肪、 氢化油);蓖麻油酸;芥酸(十字花科植物油);鲸 蜡烯酸(鱼油)。 2、多不饱和脂肪酸 亚油酸、共轭亚油酸(CLA)、亚麻酸、花生四烯酸 。
5
2、密度、黏度
脂肪酸的相对密度随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减 少,不饱和脂肪酸的相对密度比相应的饱和脂肪酸 的相对密度大,带有共轭双键的脂肪酸比非共轭双 键的脂肪酸相对密度大,相同碳原子数的脂肪酸的 相对密度随不饱和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温度的升 高,脂肪酸的密度逐渐降低。脂肪酸的黏度随相对 分子质量的增多而增大,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生物柴油的常用原料
生物柴油概念:生物柴油,又称脂肪酸甲酯,是植物柴油和动物柴油的总称,不含硫和芳烃,十六烷值高,且润滑性能好常用原料:油菜籽油、大豆油、玉米油、棉籽油、花生油、葵花子油、棕榈油、椰子油、回收烹饪油及动物油等主要成分:混和脂肪酸甲酯合成:由甲醇等醇类物质与天然植物油或动物脂肪中主要成分甘油三酸酯发生酯交换反应低温流动性参数:浊点CloudPoint、冷滤点ColdFilterPluggingPoint:生物柴油可以使用的最低温度倾点PourPoint、生物柴油刚刚可以流动的最低温度冷凝点SolidificationPoint:影响因素:1.脂肪酸的组成与分布生物柴油的主要成分是混合脂肪酸甲酯,不同的脂肪酸甲酯低温流动性能差别很大,主要受碳链长度、不饱和程度、支链程度以及不饱和脂肪酸甲酯的立体构型影响;脂肪酸甲酯的熔点随碳链的长度增加而增加,并随其不饱和程度的增加而降低,据报道碳链数都是18的硬脂酸甲酯和油酸甲酯熔点分别为和℃,两者的熔点相差约59℃;含支链的分子越多,低温性能越好;此外,不饱和脂肪酸甲酯的立体构型也对其低温流动性能有很大影响,顺式油酸甲酯与反式油酸甲酯凝点、黏度等低温性能相差很大;由于不同脂肪酸甲酯低温流动性能不同2.酯基结构生物柴油中的酯基一般是甲基或乙基,相对于柴油有较高结晶温度3.杂质的影响这些杂质包括:合成原料中含有的高熔点甘油二酯、甘油单酯;生物柴油转化过程中反应不完全的甘油三酯、醇类、游离脂肪酸等以及生物柴油转化中产生的皂化物等;研究发现,尽管倾点不受影响,但浊点随甘油单酯、甘油二酯的增加而升高;浓度为%饱和甘油单酯或甘油二酯能使浊点升高,不饱和的甘油单酯对浊点及倾点都没有影响;改善方法:1.加入流动改进剂法2.调和柴油法3.生物柴油的异构化4.冬化处理添加降凝剂机理1.成核理论成核理论认为,由于降凝剂分子的熔点相对高于油品中蜡的结晶温度,它会在油品的浊点CP以前析出而起到晶核、活性中心或结晶中心的作用而成为蜡晶生长中心,使油品中小蜡晶增多,从而达到降低冷凝点PP或冷滤点CFPP的效果;2.共晶理论共晶理论认为不加降凝剂时蜡中晶体呈二维生长,蜡晶在与001面相交的面上生长速率过快,蜡晶长成菱形片状,至200μm左右时,连结成网,破坏了油品的流动;而加入添加剂后,降凝剂分子在油品的浊点温度下析出,因其与蜡分子碳链有足够的相似性,可进入蜡晶取代晶格中的蜡分子正烷基链分子,从而发生共晶;但又因为降凝剂分子与蜡晶分子极性部分的不同,阻碍了蜡晶在与001面相交面上的生长,却相对加快了蜡晶在Z轴方向上的生长速度,同时也改变了001面的形状;随着降凝剂浓度的增加,蜡晶逐渐向着分枝型树枝状结晶方向发展;当进一步增加浓度时,在促进Z轴方向生长的同时,抑制了X、Y方向的生长,晶型由不规则的块状向四棱锥、四棱柱形转变;蜡的这种结晶形态,使比表面积相对减小,表面能下降,而难于聚集形成三维网状结构;3.吸附理论吸附理论认为,降凝剂分子在略低于油品CP温度下结晶析出,由于极性基团的作用,改变了蜡晶的表面特征,阻碍了晶体的长大或改变了晶体的生长习性,使蜡晶的分散度增加、不易聚结成网,起到降凝效果4.增溶理论改善蜡的溶解性理论认为,降凝剂如同表面活性剂,加剂后,增加了蜡在油品中的溶解度,使析蜡量减少,同时又增加了蜡的分散度,且由于蜡分散后表面电荷的影响,蜡晶之间相互排斥,不容易聚结形成三维网状结构,而降低PP;5.吸附共晶理论Lorensen等提出了抑制蜡晶的三维网状结构生成的吸附-共晶理论,认为降凝剂的作用机理取决于降凝剂的种类;某些降凝剂采用吸附机理,有一些则采用共晶机理;化学降凝剂一般由长链烃和极性基团组成;若其长链烃与油中石蜡的正构烷烃碳数分布最集中的链相近,则在油冷却重结晶过程中,降凝剂与油中的蜡同时析出共晶,或被吸附在蜡晶表面;只有个别的没有吸附降凝剂蜡晶的表面或其棱角,此时担负起结晶中心的作用,蜡晶很快成长起来;而新生成的蜡晶又被降凝剂包围时,在它的棱角处又重新长出新的蜡晶;由于结晶过程是按照这种链锁方式进行的,由许多结晶中心成长起来的单晶晶体的连生体外,形成多枝状,成为树枝状结晶,它不易形成空间网络结构,不会将油中的液相组分包封起来,从而降低油品的凝固点、粘度等流变参数,改善了油的低温流动性能;润滑油降凝剂的研发及降凝机理研究是由于降凝剂只是改善含蜡油的低温流动性能,并不能阻止蜡结晶的析出,因此又称之为流动改性剂或降凝剂;6.凝胶化理论凝胶化理论是从胶体的观点出发,认为加入降凝剂对原油具有良好的降凝效果;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原油的凝固过程包括蜡晶的形成、发育和蜡晶之间的凝胶化过程,加入降凝剂后,蜡晶增大,在析出同样重量的蜡晶后,体系中单位体积内蜡晶颗粒数要小于不加剂的蜡晶颗粒数,从而表面能也相对较小,因而加降凝剂后的体系比较稳定,不易形成凝胶,从而降低原油的凝固点;生物柴油的其他性质:氧化性、运动粘度、比重、润糟性及表面张力随着环境保护和石油资源枯竭两大难题越来越被关注,生物柴油已成为新能源开发的热点,然而由于其低温流动性差,已限制了其开发利用,因此研究生物柴油低温性能、添加剂与其降凝机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1由于生物柴油的组成有别于传统的石油基柴油,目前生物柴油的来源、组成与其低温流动性的关系以及对其低温流动性还缺乏比较深入的研究,因此研究生物柴油的组成与其低温流动性的关系及其低温降凝机理对于解决该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且是一个较新的课题,对于开发新型的适合生物柴油的流动改进剂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2尽管传统的柴油流动改进剂并不能完全解决生物柴油的低温流动性问题,但是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因此借签传统的柴油流动改进剂开发思路,通过不同流动改进剂的复配筛选适合生物柴油的流动改进剂,研究其低温下流动改进剂与生物柴油的相互作用机理,对于进一步开发新型的适合生物柴油的流动改进剂也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催化裂化反应中支链烷烃生成途径的分析_龚剑洪
858 .6 0 .03 379 292 371 413 438 467 501
1)Carb on residue
1 .2 催化剂 实验 所用 催 化 剂 为 齐 鲁催 化 剂 厂 生 产 的
M LC-500和 M P051 , 前者活性组分为 Y 型分子筛 , 后者活性组分为 Z SM-5 分子筛 。 其性质列于表 2 。 M LC-500 催化剂使用前经过 800 ℃、 17 h 、 100 %水
(中国石化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北京 100083) (Research Inst it ute o f P et roleum Processi ng , S I N OP EC , Bei j ing 100083 , Chi na)
摘要 :分析了大庆 V GO 原料在酸性分子筛催化剂上反应时汽油烷烃异构体的产生 及转化 。 烷烃 异构体主 要是甲基 异构体 , 在反应产物中的量随反应深度增加而增加 , 表明骨架 异构反应主 要通过质 子化环 丙烷中 间体(PCP)进 行 。 甲基异构体中主要是单甲基异构体 , 其次是二甲基异构体 , 三甲基异构体的比例极少 。 长支链烷烃主要是通过较大 的质子化环烷烃中间体如 PCB、 P CPe 、 PCH 等生成 , 而多甲基烷烃则是由单甲基烷烃进一步通过质子化 环丙烷中 间体生成 。 关 键 词 :蜡油 ;催化裂化 ;支链异构体 ;反应机理 中图分类号 :T E624 .4 文献标识码 :A
很明显 , 前人对烷烃异构体的研究多集中在纯 烃 , 很少有人比较全面地考察重质油在酸性催化剂 上发生催化裂化反 应时 , 汽油 烷烃的各种异 构体 , 尤其是多支链异构体的量随反应深度的变化 。 笔者 将在这方面作些初步的探讨 , 并基于纯烃的骨架异 构反应机理 , 探索重质油在催化裂化过程中烷烃异 构体的生成途径 , 以期能在催化裂化生产中最大程 度地生成多支链烷烃 。
异构化油主要成分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异构化油主要成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异构化油是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
了解异构化油的主要成分对于深入理解其性质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概述和解释异构化油的主要成分,旨在提供读者对此领域的全面认识。
1.2 文章结构本文由引言、异构化油主要成分概述、异构化油主要成分说明、异构化油主要成分解释以及结论部分组成。
引言部分提供文章背景和目的,为后续内容打下基础;章节2将概述异构化油及其来源和特性;章节3将详细说明异构化油的主要成分分类以及碳氢化合物含量的解释;章节4将对每个主要成分进行解释,包括其作用和特性;最后,结论部分总结了整篇文章,并提出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介绍和解释异构化油的主要成分。
通过本文内容的阐述,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异构化油以及其中各个组分所起到的作用。
此外,本文还将讨论异构化油主要成分的重要性,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的建议,以推动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通过这一目标,本文将为读者提供宝贵的信息和知识。
2. 异构化油主要成分概述2.1 异构化油定义异构化油是指由不同种类的原料通过异构化反应得到的一种混合燃料。
异构化反应是指将长链烃类或低活性烃类通过催化剂的作用转变为具有更高燃烧效率和较低碳氢比的混合燃料。
2.2 异构化油的来源异构化油可以通过天然气、石油、生物质等多种原料进行生产。
其中,天然气和石油是最常用的原料来源。
天然气中富含甲烷和乙烷等碳氢化合物,而石油中含有大量的长链烷烃和芳香族化合物,这些都可以用于异构化反应制备异构化油。
2.3 异构化油的特性异构化油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性:首先,它具有较高的抗爆击能力,能够在高温高压下保持稳定。
其次,由于经过了催化反应,异构化油中的碳氢比较低,因此其在完全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少,对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
再次,异构化油的燃烧效率高,能够充分释放出能量,从而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
此外,它还具有良好的可调性,可以根据需求进行制备不同规格和性质的异构化油。
油酸资料介绍
有关油酸方面的研究探讨一、亚麻酸与亚油酸的概念1:亚麻酸:linolenic acid学名:9,12,15-十八碳三烯酸含有三个双键的不饱和脂肪酸,以甘油酯的形式存在于亚麻子油,紫苏子油和其他干性油中,无色液体,不溶于水,溶于多种溶剂。
氢化时,先变成油酸、亚油酸和其异构体,再变为硬脂酸。
加热即聚合,具有较快的干燥性能。
由亚麻油或紫苏子油经水解和分馏取得,用于医药和生物工程。
2:亚油酸:linoleic acid学名:顺式-9,12-十八碳二烯酸含有两个双键的不饱和脂肪酸,以甘油酯的形式存在于多种动植物油脂中,以亚麻子油中最多,无色及稻草色液体,不溶于水,溶于多种溶剂。
用硒在200度或氮的氧化物处理时转变为反亚油酸,氢化时先变为油酸和12-十八烯酸,再转变为硬脂酸,由亚麻子油等水解和分馏制得。
亚油酸分子结构式:工业上用于制肥皂、乳化剂、催化剂、医药上治疗血脂过高和动脉硬化等症。
也可用于油漆、聚酯、聚酰胺、不饱和脂肪醇、油墨。
二、油酸的概念1:油酸:英文名:oleic acid,学名:顺式-9-十八碳烯酸,又称:十八碳烯酸棕榈仁油是从油棕榈果核中提取的,为白色或淡黄色的油状液体,带有果仁芳香,它不溶于水、可溶于乙醚、氯仿和二硫化碳。
棕榈仁油性能近似椰子油,同属月桂酸类的油脂,但它的油酸和亚油酸的含量比椰子油高,其脂肪酸的碘价和凝固点都较椰子油高,它们在油脂配方中可互相替代,如精确一些,按辛酸、癸酸、月桂酸及肉豆蔻酸等的总量来替代,则100份的棕榈仁油相当于89.1份椰子油。
故棕榈仁油也是制皂的主要原料。
它可增加肥皂的泡沫及溶解度。
物理性质:1、油酸的纯品为无色透明液体,在空气中颜色逐渐变深。
工业品为黄色到红色油状液体2、有猪油气味。
熔点:α-型13.4℃;β-型16.3℃,沸点223℃(1.333kPa),286℃(13.3kPa),相对密度0.8905(20/4℃),折射率1.4582,闪点372℃。
第六章脂肪营养学
故有人建议用0.4作为确定鼠和其他动物亚油酸最低
需要的“标识”。
② 磷脂合成受阻 磷脂为生物膜的重要组成成分。
四、必需脂肪酸的功能(Pg87)
1 影响生物膜的合成和功能
2 是合成类二十烷的前体 类二十烷组成成员:前列腺素、凝血烷、环前列
腺素、白三烯。它们是必需脂肪酸的衍生物。 C20:5(EPA)作用最大,不仅本身能衍生为类二 十烷物质,而且对由花生四烯酸衍生类二十烷有调 节作用。 3 维持皮肤和其他组织对水的不通透性。(P88)
3.1.2 复合脂 磷脂、单有脂糖脂、脂蛋白 ① 磷脂(脑磷脂、卵磷脂)磷脂酰胆碱、磷脂 酰乙醇胺、磷脂酰丝氨酸 ② 鞘脂 神经鞘磷脂、脑苷脂 ③ 糖脂 半乳糖甘油酯 ④ 脂蛋白 乳縻微烂
3.2 非皂化脂类 3.2.1 固醇类 胆固醇、麦角固醇 3.2.2 类胡萝卜素 3.2.3 脂溶性维生素
脂类
③ 碘价(动物产品,如牛奶、奶油、 肉等)
三、脂类的营养作用
1 供能和贮能 (1) 脂肪产热量为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的2.25 倍。 (2) 贮能 成年动物的增重基本上是脂肪。 (3) 抗饥饿作用。 (4) 额外热效应 ? 对抗热应激有作用。
2 体组织的成分 体脂、磷脂、脂蛋白、皮脂、脂质膜、固醇类。 体表的保护剂(如肺表面的保护剂由棕榈酸组
第六章 脂类的营养(3)
要点:一、脂类的组成特性、分类
二、脂类的营养作用
三、单复胃动物对脂肪的消化代谢及区别
四、饲料脂肪对畜产品质量的影响
五、必需脂肪酸及其生物功能
六、专有名词 碘价、酸价、皂化价、氢化 作用、硬化作用、瘤胃氢化作用、饱和脂肪酸、不 饱脂肪酸、必需脂肪酸、非必需脂肪酸、加成反应、 酸败、乳縻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 高密度脂蛋白。
脂肪酸的分解代谢.
7 轮循环产物:8分子乙酰CoA 7分子NADH+H+
7分子FADH2 能量计算: 生成ATP 8×12 + 7×3 + 7×2 = 131 净生成ATP 131 – 2 = 129 公式总结:[(n/2)-1] ×(2+3)+ [(n/2) ×12-2 n为碳原子的数目
3.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
生物体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键都是顺式
(2)脂酰CoA 进入线粒体
其中的肉碱脂酰转移酶Ⅰ和Ⅱ是一组同工
酶。前者在线粒体外催化脂酰 CoA 上的脂酰基
转移给肉碱,生成脂酰肉碱;后者则在线粒体
内将运入的脂酰肉碱上的脂酰基重新转移至
CoA,游离的肉碱被运回内膜外侧循环使用。
(3) β-氧化的历程 脂酰CoA进入线粒体后,经历多次-氧化 作用而逐步降解成多个二碳单位 —— 乙酰 CoA。
2. 偶数碳饱和脂肪酸的氧化
下图是软脂酸(棕榈酸 C15H31COOH)的 - 氧 化过程,它需经历七轮 -氧化作用而生成 8分子 乙酰CoA。
3. 脂酸氧化的能量生成
—— 以16碳饱和软脂酸的氧化为例
活 化:消耗2个高能磷酸键 β氧 化:
每轮循环
四个重复步骤:脱氢、水化、再脱氢、硫 解
产物:1分子乙酰CoA 1分子少两个碳原子的脂酰CoA 1分子NADH+H+ 1分子FADH2
一. 脂肪的概念 脂的分类
(1) 单纯脂 ——是脂肪酸和醇类所形成的酯,其中典
型的为甘油三酯。
(2) 复合脂 ——除醇类、脂肪酸外还含有其它物质,
如磷酸、含氮化合物、糖基及其衍生物、鞘氨醇及其
衍生物等。
(3) 其它脂——为一类不含有脂肪酸、非皂化的脂,
脂类代谢(基础生物化学)
第十一章脂类代谢第一节概述一、生理功能(一)储存能量,是水化糖原的6倍。
(二)结构成分,磷脂、胆固醇等。
(三)生物活性物质,如激素、第二信使、维生素等。
二、消化吸收(一)消化(酶水解):食物中的脂类主要为脂肪,此外还有少量磷脂及胆固醇等。
食物中的脂肪主要是甘油三酯(三酰甘油,TG)。
脂类的消化开始与胃中的胃脂肪酶,但脂类在胃中的消化是有限的。
脂肪在成人胃中不能消化,只在婴儿胃中可有少量被消化。
胃的食物糜(酸性)进入十二指肠,刺激肠促胰液肽的分泌,引起胰脏分泌HCO3- 至小肠(碱性)。
胃液被胰液中的碳酸氢盐中和,使小肠液接近中性,也有利于脂肪酶的作用,碳酸盐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气泡,促使食物糜与消化液很好的混合,胆汁酸盐使脂类乳化,分散成小微团,增加脂肪酶与脂肪的接触面,以利于脂肪在胰腺分泌的脂类水解酶作用下水解。
食物脂类的消化发生在脂质-水的界面处,主要依赖消化道的脂肪酶,胰腺分泌一系列脂肪酶入小肠。
胰腺分泌入小肠中消化脂类的脂肪酶有:1、胰脂酶(pancreatic lipase,胰脂肪酶、胰酶):胰分泌的胰脂酶具有立体异构专一性,是水解(消化)脂肪的主要脂肪酶。
在水解脂肪时,需要辅脂酶和胆汁酸盐的协同作用,因为胰脂酶必须吸附在乳化脂肪微团的水油界面上才能作用于微团内的脂肪。
食物中的脂肪主要是甘油三酯(三酰甘油,TG),与胆汁结合生成胆汁酸盐微团,同时胰脂酶易水解1位及3位上的酯键,所以胰脂酶水解甘油三酯的主要产物为2-甘油一酯(单酰甘油)。
95%的胆汁酸盐被回肠重吸收。
胆汁酸盐一方面是强有力的乳化剂,使肽类化合物乳化成微团,另一方面又激活胰脂酶,促进脂肪的水解。
但胆汁酸盐过多时,可包裹脂肪微粒而阻止胰脂酶作用,抑制其活性。
因为脂肪乳化后表面张力提高,反使胰脂酶不能与微团内的甘油三酯接触,同时处于水油界面胰脂酶易于变性丧失活性。
2、辅脂酶(colipase,辅脂肪酶,共脂肪酶):分子量约为1万的小分子蛋白质,是胰脂酶对脂肪消化不可缺少的蛋白质辅因子。
分子炼油技术
Step2:分离出的烯烃与常压石脑油进行烷基化
Step3:烷基化油再进行异构化进一步提高RON
28
2、汽油降烯烃与芳烃工艺
2、汽油降烯烃与芳烃工艺
2.2.路:选择合适的萃取剂,利用萃取精馏原理,将芳
烃、烷烃与烯烃分离,得到的芳烃经后续分离(去芳烃抽
提)可制得苯和甲苯,而烯烃和烷烃可以作为烷基化原料。 技术关键: (1)萃取精馏分离芳烃与非芳烃(成熟技术) (2)萃取精馏分离非芳烃中的烷烃与烯烃(关键技术)
异己烷产品
目 指 标 无色透明 650-669 ≮25 >49.7 <68.7 ≯20 / ≯1 ≯0.001 ≮98 试验方法 目测 GB/T1884 GB/T3555 GB/T 6536 GB/T 11136 GB/T 17474 SH/T 0253 GB 17602 SH/T 0714
DP(98%)(℃)
技术难题,我方开发了一套联合技术(烃分离+烷基化+异构 化)能够有效的解决我国国VI汽油生产的技术难题。 。
27
2、汽油降烯烃与芳烃工艺
2.2 汽油降烯烃与芳烃新技术
为了满足国Ⅵ汽油新标准中降低烯烃与芳烃的要求, 我单位开发了烯烃分离后进行烷基化与异构化的联合新技
术:烃分离+烷基化+异构化
Step1:采用萃取精馏技术分离烷烃、烯烃、芳烃
1. 六元环脱氢
2. 五元环烷烃异构为六元环烷烃再脱氢
3. 烷烃裂化为烯烃,烯烃环化再脱氢 芳烃的辛烷值较高:苯—115;甲苯—120;邻二甲苯—100; 间二甲苯—117;对二甲苯—116。
芳构化可以有效提高汽油辛烷值,但汽油中芳烃含量会增加, 对于生产国VI汽油,由于芳烃的降低,此工艺不是优选方案。 23
药用油酸中脂肪酸及反式脂肪酸的GC-MS分析
药用油酸中脂肪酸及反式脂肪酸的GC-MS 分析作者:蔡鸿飞唐顺之杨玉琼等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14期摘要:目的研究国产化药用油酸中的脂肪酸及反式脂肪酸成分。
方法采用国产化药用油酸样品,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对照品对照对其成分进行鉴定,同时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成分的相对含量。
结果共分离出11个色谱峰,并鉴定了其中9个脂肪酸和2个反式脂肪酸成分,占归一化法峰面积总量的99.99%。
结论药用油酸中脂肪酸成分鉴定为癸酸、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花生酸、花生烯酸,反式脂肪酸成分鉴定为反式油酸、反式亚油酸。
关键词:油酸;脂肪酸;反式脂肪酸;GC-MS油酸(Oleic Acid),是油脂中含一个双键的不饱和脂肪酸。
油酸在常温下是接近无色或淡黄色的油状液体,时久可变为棕色,具猪油样臭味,微溶于水,可溶于醇醚、氯仿、苯等溶剂。
在常压下,加热到80~100℃时则分解,在空气中受氧化,色变暗并产生酸败臭味,与碱成皂[1]。
目前市场上油酸绝大部分是以单体油酸为主成分的脂肪酸混合物,极少数特殊用途的油酸为高纯油酸,价格较昂贵。
油酸有动物和植物两种来源,目前来源于植物的油酸应用较多,它是以植物油的副产物(皂角油)为原料,经水解、精馏等工艺制成,常用作油漆、涂料的原料,也用以生产矿山浮选剂、乳化炸药、乳化农药、酰胺产品等,同时油酸的衍生物也广泛应用于润滑油、化工分析、制药等行业[2, 3]。
因油酸在注射剂类药品中的应用,使其成分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国内尚未见药用油酸中脂肪酸及反式脂肪酸的研究报道,不利于有效保证油酸产品的安全性。
因此,我们采用国产化的药用油酸,参考文献的检测手段,对其脂肪酸及反式脂肪酸成分进行GC-MS分析,为药用油酸在药品中的科学应用提供依据。
1仪器与试药1.1仪器德国Sartorius BS200S型天平和Sartorius BP211D型天平;HHS型电热恒温水浴锅(上海博迅实业有限公司医疗设备厂);Agilent 6890 GC/5973i 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美国Agilent公司)。
动物营养学 第六章 脂类的营养
四. 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2)脂类的防护作用 皮下脂肪: 抵抗微生物侵袭,保护机体;绝 热,防寒保暖
尾脂腺: 抗湿作用 (3)脂类是代谢水的重要来源
四. 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4)磷脂的乳化特性
磷脂分子中既含有亲水的磷酸基因, 又含 有疏水的脂肪酸链, 因而具有乳化剂特性, 对 血液中脂质的运输以及营养物质的跨膜转运 等发挥重要作用, 提高脂肪和脂溶性营养物 质的消化率。
mRNA 和蛋白水平上研究PPAR的表达
核受体途径
CLA
?
The End
四. 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脂类的额外能量效应的概念: 禽饲粮添加一定水平的油脂替代等能值的碳水
化合物和蛋白质, 能提高饲粮代谢能, 使消化过程 中能量消耗减少, 采食过程中的热量消耗降低, 当 植物油和动物脂肪同时添加时效果更加明显, 这 种效应称为脂肪的额外能量效应或脂肪的增效作 用。
四. 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四. 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3)脂肪是动物体内主要的能量贮存形式
四. 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2. 脂类在体内物质合成中的作用
细胞膜结构
四. 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3.脂类在动物营养生理中的其他作用
(1)作为脂溶性营养素的溶剂 鸡日粮含脂0.07%类胡萝卜素吸收率仅
20%, 而含脂4%的时候, 类胡萝卜素吸收 率为60%。
Fatty acid esterification
CH2OH CHOH + 3RCOOH CH2OH
CH2OCOR CHOCOR + 3H2O CH2OCOR
Glycerol Fatty acids
Triacylglycerol
二. 脂类的重要特性
工业用棕榈油脂肪酸的异构化工艺研究
工业用棕榈油脂肪酸的异构化工艺研究概述:棕榈油是一种重要的农产品,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化妆品、洗涤剂等工业领域。
其中,棕榈油脂肪酸是最常用的组分之一,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流动性。
然而,工业用棕榈油脂肪酸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容易发生自身的异构化反应,从而影响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
因此,研究工业用棕榈油脂肪酸的异构化工艺显得尤为重要。
一、异构化的概念及影响因素异构化是指脂肪酸分子内部双键位置的变化,导致分子结构和性质的改变。
棕榈油脂肪酸中的主要不饱和脂肪酸为油酸和亚油酸,它们容易发生双键的异构化。
异构化的过程中,γ-和δ-位双键发生转移,使分子内部的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棕榈油脂肪酸的质量和稳定性。
影响棕榈油脂肪酸异构化的因素主要包括:温度、氧气、催化剂、反应时间等。
其中,温度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过高的温度会加速异构化反应的发生,而过低的温度则会降低反应速度。
另外,氧气的存在也会促使异构化反应的进行,因此,在工业生产中,通常需要对棕榈油脂肪酸进行氧化稳定处理。
二、棕榈油脂肪酸异构化的机理棕榈油脂肪酸异构化反应主要是通过自由基机理进行的。
在反应中,双键被氧化生成来自自由基的锌离子,然后锌离子与另一个双键发生反应生成亚油酸的中间产物。
随后,中间产物通过继续发生反应,最终形成在异构化过程中所需的反应产物。
三、棕榈油脂肪酸异构化的改良工艺工业上对棕榈油脂肪酸异构化的改良工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加入抗氧化剂:通过在反应体系中加入适量的抗氧化剂,能够有效地延缓异构化反应的发生。
常用的抗氧化剂有BHT(双酚A)、BHA(丁基对甲酚)、TBHQ(三酚Q)等。
2. 利用催化剂:催化剂的引入可以明显加速棕榈油脂肪酸异构化反应的进行。
常用的催化剂有过渡金属盐类、有机酸等。
例如,采用铜盐、锰盐、氧化亚铁等过渡金属盐类作为催化剂,可以提高异构化反应的速度。
3. 控制反应温度:通过合理控制反应温度,可以降低异构化反应的速度,避免过度反应。
油酸骨架异构化支链脂肪酸的研究
油酸骨架异构化支链脂肪酸的研究支链脂肪酸是指在脂肪酸的烷基链上带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碳数为1或1以上的支链烷基的脂肪酸。
支链脂肪酸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种天然脂肪酸,例如,在一些水鸟的羽毛、牛的瘤胃以及牛奶中均存在一定量的支链脂肪酸。
自然界中不仅广泛存在着支链脂肪酸,而且支链脂肪酸的种类也较多,包括碳数较低的酸(例如异丁酸,异戊酸)和高碳数的酸(例如异硬脂酸)。
本文主要就长碳链支链脂肪酸(异硬脂酸)的市场价值和研发进展进行综述。
异硬脂酸是一种具有支链结构的饱和C18长碳链脂肪酸,其分子式与硬脂酸相同,为C18H36O2,但其碳链结构与硬脂酸不同,主要是一种单甲基支链脂肪酸,甲基一般在碳链的中部,其他如乙基、丙基、二甲基支链的异硬脂酸也有少量存在。
这一不同的结构造就了其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
1.异硬脂酸的性质异硬脂酸具有很低的凝固点和优异的热稳定性、氧化稳定性。
众所周知,被人们广泛应用的C18天然油脂脂肪酸有饱和的硬脂酸和不饱和的油酸。
油酸由于具有较低的凝固点,在常温下为液体,因而具有与硬脂酸不同的应用领域。
例如油酸的多种酯在润滑油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然而,油酸分子结构中的不饱和键使得油酸的氧化稳定性变得较差。
硬脂酸是一种饱和酸,因而具有很好的氧化稳定性,但其凝固点高,使其在应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所以,自然界中大量存在的饱和或不饱和的长链脂肪酸在应用上总存在着一些缺陷而限制了其在一些领域中的应用。
而异硬脂酸是集油酸和硬脂酸两者的优点于一身,从而互补了这两者的缺点的一种长链脂肪酸。
纯度较高的异硬脂酸具有很低的凝固点。
其凝固点可达-15℃,远低于油酸的凝固点。
异硬脂酸又是饱和酸,其热稳定性、氧化稳定性很好。
因此,正是异硬脂酸的这一性质,使其在一些脂肪酸应用领域中具有至今为止其他天然的脂肪酸所无可比拟或无可替代的优点。
异硬脂酸是润滑油生产中的优异的原料。
合成润滑油中,酯类合成润滑油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类别。
相比于聚烯烃、聚醚类合成润滑油,酯类润滑油具有更为优异的性能。
动物营养学:第六章 脂类的营养
脂类经过重瓣胃和网胃时,基本上不发生变化
在皱胃,饲料脂肪、微生物与胃分泌物混合,脂 类逐渐被消化,微生物细胞也被分解
进入十二指肠的脂类由少量瘤胃中未消化的饲料 脂类、吸附在饲料颗粒表面的脂肪酸以及微生物 脂类构成
由于脂类中的甘油在瘤胃中被大量转化为挥发性 脂肪酸,反刍动物十二指肠中缺乏甘油一酯,消 化过程形成的混合微粒构成与非反刍动物不同
简单脂类:甘油脂、蜡质
脂类
类脂/复合脂类:磷脂、鞘脂、糖 脂、脂蛋白
衍生脂类/非皂化脂类:固醇类、 类胡萝卜素、脂溶性维生素
9
1. 真脂肪
C、H、O
CH2OH CHOH + 3R·COOH CH2OH
CH2O·COR CHO·COR + 3H2O
CH2O·COR
甘油
脂肪酸
甘油三酯
R为高级脂肪酸羟基,可相同或不同,分别称为同酸 甘油酯 / 单纯甘油酯,或 异酸甘油酯 / 混合甘油酯
额外能量效应的可能机制
饱和脂肪与不饱和脂肪间存在协同作用 延长食糜在消化道的时间,提高营养素消化吸收率 脂肪酸可直接沉积在体脂内
影响因素多
动物体内主要的能量贮备形式
体内脂肪沉积规律
早期表现为细胞增多,后期表现为细胞容积增大 体内各部分脂肪沉积量和速度不一致: 皮下脂肪(颈部>腿部>胸部)>腹部脂肪>肌肉组织
脂类水解产物的吸收
通过易化扩散过程吸收
鸡的吸收过程不需要胆汁参加 吸收进入细胞是不耗能的被动转运过程,但进入细胞
后重新合成脂肪则需要能量
重新合成甘油三酯、磷脂、固醇与特定蛋白质结合 ,形成CM和VLDL,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油酸骨架异构化支链脂肪酸的研究
支链脂肪酸是指在脂肪酸的烷基链上带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碳数为
1或1以上的支链烷基的脂肪酸。
支链脂肪酸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种天然脂肪酸,例如,在一些水鸟的羽毛、牛的瘤胃以及牛奶中均存在一定量的支链脂肪酸。
自然界中不仅广泛存在着支链脂肪酸,而且支链脂肪酸的种类也较多,包括碳数较低的酸(例如异丁酸,异戊酸)和高碳数的酸(例如异硬脂酸)。
本文主要就长碳链支链脂肪酸(异硬脂酸)的市场价值和研发进展进行综述。
异硬脂酸是一种具有支链结构的饱和C18长碳链脂肪酸,其分子式与硬脂酸相同,为C18H36O2,但其碳链结构与硬脂酸不同,主要是一种单甲基支链脂肪酸,甲基一般在碳链的中部,其他如乙基、丙基、二甲基支链的异硬脂酸也有少量存在。
这一不同的结构造就了其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
1.异硬脂酸的性质
异硬脂酸具有很低的凝固点和优异的热稳定性、氧化稳定性。
众所周知,被人们广泛应用的C18天然油脂脂肪酸有饱和的硬脂酸和不饱和的油酸。
油酸由于具有较低的凝固点,在常温下为液体,因而具有与硬脂酸不同的应用领域。
例如油酸的多种酯在润滑油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然而,油酸分子结构中的不饱和键使得油酸的氧化稳定性变得较差。
硬脂酸是一种饱和酸,因而具有很好的氧化稳定性,但其凝固点高,使其在应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所以,自然界中大量存在的饱和或不饱和的长链脂肪酸在应用上总存在着一些缺陷而限制了
其在一些领域中的应用。
而异硬脂酸是集油酸和硬脂酸两者的优点于一身,从而互补了这两者的缺点的一种长链脂肪酸。
纯度较高的异硬脂酸具有很低的凝固点。
其凝固点可达-15℃,远低于油酸的凝固点。
异硬脂酸又是饱和酸,其热稳定性、氧化稳定性很好。
因此,正是异硬脂酸的这一性质,使其在一些脂肪酸应用领域中具有至今为止其他天然的脂肪酸所无可比拟或无可替代的优点。
异硬脂酸是润滑油生产中的优异的原料。
合成润滑油中,酯类合成润滑油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类别。
相比于聚烯烃、聚醚类合成润滑油,酯类润滑油具有更为优异的性能。
其凝固点和倾点低,是制备某些高性能要求的润滑油的重要基础油组分。
目前用于制备酯类润滑油的脂肪酸有油酸、中碳链酸(如C8、C10酸)等。
油酸的碳链中含有不饱和双键,其氧化安定性不如饱和酸好,尤其是国内生产的工业油酸产品,由于原料和技术的原因含有较大量的亚油酸甚至亚麻酸,使其抗氧化性能急剧降低。
中碳链饱和酸虽然具有良好的氧化安定性,但碳链较短,使其润滑性能又不尽如人意。
而异硬脂酸作为一种饱和的长链脂肪酸,用它来生产的各种酯在氧化安定性和润滑性、黏温特性等方面均具有优异的性能。
异硬脂酸除了有优异的热稳定性和氧化稳定性等外,还具有好的色泽和气味等,因此在日化行业中也是理想的原料。
在表面活性剂产品中,具有烷基支链结构的表面活性剂,往往会具有比相应的直链烷基结构的表面活性剂具有一些特殊的、更受到青睐的性质。
因此,异硬脂酸除了可直接作为原料制备表面活性剂外,
还可以以异硬脂酸为原料,制备异硬脂醇、异硬脂胺等化工产品,进而制备多种具有支链结构的表面活性剂。
这些表面活性剂由于支链结构的存在,会被赋予某些更为理想的性能,例如更低的表面张力,更强的渗透性能,对颜料和无机颗粒的更为出色的分散能力等。
此外,异硬脂酸还可用于化妆品、涂料、染料添加剂等。
因此,异硬脂酸是一种重要的、理想的、用途广泛的化工中间体。
2.异硬脂酸的应用和市场
异硬脂酸具有广泛的用途,且其下游的衍生物主要是一些高附加值的产品。
由于异硬脂酸的来源有限,长期以来供需矛盾比较突出,导致异硬脂酸一直价格较高,因而抑制了其应用。
就国内外异硬脂酸的市场应用看,其主要的应用在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润滑油脂、表面活性剂、化妆品等日用化工行业。
按照国外文献的报道,2011年异硬脂酸的全球产销量约为4.5万t/a。
由于异硬脂酸供给量的限制,这一数值并非是实际的需求量。
随着异硬脂酸的供给量的扩大,其市场需求量会随之扩大。
我国的异硬脂酸及其衍生物基本上依赖进口。
由于价格高,在我国异硬脂酸相关应用领域中,异硬脂酸及其衍生物仅在某些高端产品中才有少量的应用。
即使这样,据业内人士估计,我国目前异硬脂酸及其衍生物的使用量至少在1万吨/年以上。
据Grand View公司最新研究报告,全球异硬脂酸市场预计到2020
年将达到4.48亿美元,其主要推动因素是全球个人护理产品需求增
加,尤其是亚太地区和拉丁美洲地区个人护理市场快速发展。
消费者对于生物源材料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也推动了异硬脂酸市场的发展。
不过,由于异硬脂酸供应有限而导致其价格较高,将会影响异硬脂酸市场的发展。
2013年全球异硬脂酸需求量为4.82万吨,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6.75万吨,2014--2020年期间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4.9%。
2013年,欧洲市场在全球异硬脂酸市场的份额最大,占其总消费量的32.0%,预计在未来几年中,欧洲市场仍占主导地位,并将与快速发展的亚太地区产生激烈的竞争。
美国是北美地区异硬脂酸消费量最多的地区,预计在2014--2020年期间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3.8%。
亚太地区将成为全球异硬脂酸市场发展最快的地区,预计该地区2014--2020年期间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6%。
在未来6年中,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市场个人护理行业还将不断扩张,这进一步推动了这些地区异硬脂酸市场的发展。
东南亚地区有着丰富的油脂资源,原料供应充足,油脂化工行业快速发展,异硬脂酸及其下游产品也有较大的市场,因此,异硬脂酸在中国及东南亚地区有着良好的发展空间。
3.异硬脂酸的生产技术及研发进展
长期以来,并没有一种有效的以异硬脂酸为主产品的生产方法存在。
异硬脂酸一直是从作为二聚酸生产的副产物“单体酸”中提取。
本文中列出的2011年异硬脂酸全球产销量4.5万t/a。
这一产量是完全依赖二聚酸生产而得到的。
二聚酸是一种以油酸为原料,通过在
催化剂存在下的热聚合形成的产品,是用于制备聚酰胺树脂、润滑剂等的原料。
在二聚酸生产中,部分油酸会在高温催化下发生异构化反应,生成异构油酸(即具有支链结构的C18:1酸。
采用合适的方法可以将异构油酸从单体酸中分离,再经加氢可制得异硬脂酸。
一般的,在二聚酸的生产过程中,单体酸的产生量为35%原料左右,其中异构油酸的含量在40%--50%左右(根据原料的不同,会有所差异)。
正是由于异硬脂酸的生产依赖于二聚酸的产量,这导致了异硬脂酸长期以来的供应不足和高价格。
这一情况又影响了异硬脂酸的应用。
我国的聚酰胺生产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二聚酸的产量在近20万t/a,按照此产量计算,单体酸的产量在6--7万t/a。
我国可以生产获得异硬脂酸的量应在3万t/a以上。
但是十分可惜,我国的二聚酸生产中的副产物单体酸并没有得到高值化利用。
究其原因,主观上是国内一些二聚酸生产企业技术力量比较薄弱,以及对这一产品的开发利用还缺乏认识。
客观上也存在着我国的二聚酸生产企业比较分散、企业规模较小,对单体酸的利用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其次是异硬脂酸的下游衍生物品种较多,对品质要求高。
因此国内油脂化工行业中还没有利用这一资源来生产异硬脂酸及其下游产品。
长期以来,化学家对异硬脂酸的制备方法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并在最近几年里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虽然人们早就发现,在二聚酸生产中,部分油酸在反应过程中会发生骨架异构化而产生支链脂肪酸,并且适当改变催化剂及其处理方式,可以提高其中支链酸的含量。
但长期以
来,人们一直没有成功地开发出经济有效的异硬脂酸的生产技术。
然而,近几年来,一系列研究发现,以油酸为原料,采用特殊的择型固体酸催化剂,在适宜的反应条件下,可以高转化率、高选择性地使油酸发生骨架异构化,从而高产率地制备出异硬脂酸。
图1列出了反应过程及反应产物、副产物。
以油酸为原料,制备异硬脂酸的大致需要经过以下步骤:异构化、甲酯化、加氢、水解、分离。
异构化反应的产物大致有:异构油酸、γ-内酯、羟基脂肪酸、二聚酸。
目前的研究表明,油酸的转化率可达98.5%以上,异硬脂酸的产率可达80%。
研究结果表明,一些固体分子筛例如β-沸石、ZSM-5、丝光沸石、镁碱沸石经过改性以后,均可以不同程度地使油酸发生骨架异构化,产生C18支链脂肪酸。
以油酸为原料通过骨架异构化反应制备支链脂肪酸,在美、欧发达国家已经历了近十年的广泛研究。
从获得的文献资料分析,这一技术已经实现工业化。
但在国内,这一技术受到的关注较少,研究者寥寥。
本实验室自2011年开始研究,也已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并已开始步入中试阶段。
4.结语:
相较于天然直链脂肪酸,饱和支链脂肪酸具有前者所不具备的性质和无可比拟的、优异的应用特性,具有高的市场价值和利润空间。
长期以来,长链的饱和支链脂肪酸仅依赖二聚酸生产的单体酸中提取,因而市场供应量较小,价格较高,其应用亦受到限制。
近几年来,
异硬脂酸的生产技术取得了突破。
以油酸为原料,可以高产率地制备异硬脂酸。
随着生物润滑剂、以天然原料制个人护理用品受到青睐和重视,以及异硬脂酸制备技术的发展、供应量的增加,异硬脂酸的市场一定会得到快速的增长。
(图表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