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推理与证明

合集下载

(整理版)回顾《推理与证明》

(整理版)回顾《推理与证明》

回忆《推理与证明》一、本章知识结构图二、知识要点1.归纳推理〔1〕归纳推理:由某类事物的局部对象具有某些特征,推出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或者由个别事实概括出一般结论的推理,称为归纳推理.归纳推理是由局部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地推理..〔2〕归纳推理的一般步骤:①通过观察个别情况发现某些相同性质;②.2.类比推理〔1〕类比推理:由两类对象具有某些类似特征和其中一类对象的某些特征,推出另一类对象也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称为类比推理,类比的结论不一定真,在一般情况下,如果类比的相似性越多,相似性之间越相关,那么类比得到的结论也就越可靠.〔2〕类比推理的一般步骤:①找出两类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或一致性.②.3.演绎推理〔1〕从一般性的原理出发,推出某个特殊情况下的结论的推理叫做_______,它的一般模式为三段论.〔2〕“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包括:①大前提:__________;②小前提:__________;③结论:根据一般原理,对特殊情况做出的判断.4.综合法一般地,利用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定理、公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5.分析法一般地,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纳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条件、定理、定义、公理等〕,这种证明的方法叫做分析法.6.反证法.三、考前须知1.归纳和类比都是____________.前者是由特殊到一般,局部到整体的推理,后者是由___________到特殊的推理,但二者都能由推测未知,都能用于猜测,推理的结论不一定为真,有待进一步证明.2.演绎推理与合情推理不同,是由______到特殊的推理,是数学证明的根本推理形式,也是公理化体系所采用的推理形式.另一方面,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又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论证前者的可靠性.3.______和_______是数学证明的两类根本证明方法.直接证明的两类根本方法是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是从条件推导出结论的证明方法;_________是由结论追溯到条件的证明方法,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把它们结合起来使用.间接证法的一种根本方法是__________,它是从结论反面成立出发,推出矛盾的证明方法.。

第十四章 推理证明- 教师版

第十四章  推理证明- 教师版

第14 章推理与证明一、本章知识框图二、本章在高考中的要求三、本章核心素养解读核心素养在本章的具体体现有:在合情推理的学习过程中,利用归纳和类比等进行简单的推理,体会并认识合情推理在问题解决中的具有猜测和发现结论、探索和提供思路的作用,提高推理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在演绎推理的学习过程中,结合已学过的数学实例和生活中的实例,体会演绎推理的重要性,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模式,运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推理,保证数学结论的正确性,提高演绎推理、逻辑证明的能力.通过证明方法的学习,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数学证明的基本方法,包括直接证明的方法(如分析法、综合法、数学归纳法)和间接证明的方法(如反证法),体会证明对合情推理的有力补充,对数学发展的严谨支撑的作用,提高逻辑推理的能力.总之,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回顾,进一步体会合情推理、演绎推理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差异,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之间联系紧密、相辅相成.体会数学证明的特点,感受逻辑证明在数学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养成言之有理、论证有据的习惯.1四、本章教学建议1.推理方法和证明方法都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法,它们是从数学活动过程中抽象出来的,不仅要重视这些方法的应用,还要重视这些方法被抽象出来的过程,通过对数学活动过程的分析,来认识它们的特点和作用,从而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方法,达到从整体上提高数学思维的能力.2.教学中应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合情推理去探索、猜测一些数学结论,并用演绎推理确认所得结论的正确性,或者用反例推翻错误的猜想.教学的重点在于通过具体实例理解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而不追求对概念的抽象表述.3.本模块中设置的证明内容是对学生已学过的基本证明方法的总结.在教学中,应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各种证明方法的特点,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对证明的技巧性不宜作过高的要求.4.数学归纳法是证明与正整数n 有关的命题的一把利刃,题目可简可难.教师应借助具体实例让学生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对证明的问题要控制难度.2§14.1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复习指导】1.考试说明对知识点的要求: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B).2.了解合情推理的含义,能利用归纳和类比等进行简单的推理,了解合情推理在数学发现中的作用;了解演绎推理的重要性,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模式,并能运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推理.3.了解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之间的联系和差异.【自主先学】一、自主梳理1.重读课本选修2-2 P63—P81(☆☆☆).独立完成下列梳理.2.合情推理(☆☆☆)(1) 归纳推理①定义:由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些特征,推出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或者由个别事实概括出一般结论的推理,称为归纳推理(简称归纳).②特点: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2) 类比推理①定义:由两类对象具有某些类似特征和其中一类对象的某些已知特征,推出另一类对象也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称为类比推理(简称类比).②特点:类比推理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3) 合情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都是根据已有的事实,经过观察、分析、比较、联想,再进行归纳、类比,然后提出猜想的推理,我们把它们统称为合情推理.3.演绎推理(☆☆☆)(1) 演绎推理从一般性的原理出发,推出某个特殊情况下的结论,我们把这种推理称为演绎推理.简言之,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2) “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①大前提——已知的一般原理;②小前提——所研究的特殊情况;③结论——根据一般原理,对特殊情况做出的判断.34二、自主练习1.(☆☆☆)(选修 2-2 P 72 练习题 4 改编)“因为指数函数 y =a x是增函数(大前提),而 y =⎝ ⎛⎭⎪⎫13x是指数函数(小前提),所以y =⎝ ⎛⎭⎪⎫13x 是增函数(结论)”,上面推理错误的原因是___________. 2.(☆☆☆)(选修 2-2 P 72 练习题 3 改编)用三段论的形式写出“矩形的对角线相等,正方形是矩 形,所以正方形的对角线相等.”的演绎推理过程.3.(☆☆☆)(选修 2-2 P 66 练习题 3(2)改编)观察下列各式:2211,2343,34567=++=++++=52,4+5+6+7+8+9+10=72,…,可以得出的一般结论是___________. 4.(☆☆☆)(选修 2-2 P 66 练习题 5 改编)观察下列等式:22393941641624;24;3;3;4;4;1122223333+=⨯=+=⨯=+=⨯=L 根据这些等式反映的结果, 可以得出一个关于自然数 n 的等式,这个等式可以表示为.5.(☆☆☆)(选修 2-2 P 68 练习题 3 改编)在平面上,若两个正三角形的边长的比为 1∶2,则它们 的面积比为 1∶4,类似地,在空间中,若两个正四面体的棱长比为 1∶2,则它们的体积比为 .答案:1.大前提错误 2.每一个矩形的对角线相等(大前提) 正方形是矩形(小前提) 正方形的对 角线相等(结论)3.211(1)(2)(32)(21) 4.(1)(n n n n n n n n n n n++++++++-=-++=⨯+L 【自我反思】【交流展示】【问题探究】 【问题 1】归纳推理 (1) 观察下列等式12=15h12-22=-3 12-22+32=6 12-22+32-42=-10… …照此规律,第 n 个等式可为.(2)已知 f (n )=1+1+1+…+1(n ∈N *),经计算得 f (4)>2,f (8)>5,f (16)>3,f (32)>7,则有2 3 n 2 2.n (n +1)答案:(1) 12-22+32-42+…+(-1)n +1n 2=(-1)n +1· ;2n +2(2)f (2n)> (n ≥2,n ∈N *).2解析:(1) 观察等式左边的式子,每次增加一项,故第 n 个等式左边有 n 项,指数都是 2,且正、负相间,所以等式左边的通项为(-1)n +1n 2.等式右边的值的符号也是正、负相间,其绝对值分 别为 1,3,6,10,15,21,…设此数列为{a n },则 a 2-a 1=2,a 3-a 2=3,a 4-a 3=4,a 5-a 4 n (n +1)=5,…,a n -a n -1=n ,各式相加得 a n -a 1=2+3+4+…+n ,即 a n =1+2+3+…+n = 2 .所n (n +1)以第 n 个等式为 12-22+32-42+…+(-1)n +1n 2=(-1)n+1. 24 5 6 7n +2 (2)由题意得 f (22)> ,f (23)> ,f (24)> ,f (25)> ,所以当 n ≥2 时,有 f (2n )> .2 2 2 2 2 n +2故填 f (2n )> 2(n ≥2,n ∈N *).备课笔记:归纳推理的一般步骤:(1)通过观察个别情况发现某些相同特征;(2)从已知的相同性质中 推出一个明确表述的一般性命题. 【问题 2】类比推理nb -ma(1)已知数列{a n }为等差数列,若 a m =a ,a n =b (n -m ≥1,m ,n ∈N *),则 a m +n = n -m .类比等差 数列{a n }的上述结论,对于等比数列{b n }(b n >0,n ∈N *),若 b m =c ,b n =d (n -m ≥2,m ,n ∈N *), 则可以得到 b m +n = . (2)在平面上,设 h a ,h b ,h c 是三角形 ABC 三条边上的高,P 为三角形内任一点,P 到相应三边的距 P a P b P c离分别为 P a ,P b ,P c ,我们可以得到结论: a+h b+h c=1.把它类比到空间,则三棱锥中的类似结论为.n-m d n高中数学核心素养读本(教师版)6P a P b P c P d答案:(1) c m;(2)ha+hb+hc+hd=1.a x+ax x解析:(1)设数列{a n}的公差为d,数列{b n}的公比为q.—nb-ma n-m d n因为a n=a1+(n-1)d,b n=b1q n1,a m+n=n-m,所以类比得b m+n=c m.(2)设h a,h b,h c,h d 分别是三棱锥A-BCD 四个面上的高,P 为三棱锥A-BCD 内任一点,PP a P b P c P d到相应四个面的距离分别为P a,P b,P c,P d,于是可以得出结论:ha +hb+hc+hd=1.备课笔记:(1)进行类比推理,应从具体问题出发,通过观察、分析、联想进行类比,提出猜想.其中找到合适的类比对象是解题的关键.(2)类比推理常见的情形有平面与空间类比;低维的与高维的类比;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类比;数的运算与向量的运算类比;圆锥曲线间的类比等.【问题3】演绎推理已知函数f(x)=-aa x+a(a>0,且a≠1).1 1(1)证明:函数y=f(x)的图象关于点( ,-)对称;2 2(2)求f(-2)+f(-1)+f(0)+f(1)+f(2)+f(3)的值.1 1(1)证明:函数f(x)的定义域为全体实数,任取一点(x,y),它关于点( ,-)对称的点的坐标为2 2(1-x,-1-y).由已知y=-aa x+a,则-1-y=-1+aa x+a=-a,a x+af(1-x)=-a=-a a·a x=-=-a,a1-x+ a a a+a·a x a x+a1 1∴-1-y=f(1-x),即函数y=f(x)的图象关于点( ,-)对称.2 2(2)解析:由(1)知-1-f(x)=f(1-x),即f(x)+f(1-x)=-1.∴f(-2)+f(3)=-1,f(-1)+f(2)=-1,f(0)+f(1)=-1.则f(-2)+f(-1)+f(0)+f(1)+f(2)+f(3)=-3.备课笔记: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常用的一般模式为三段论,演绎推理的前提和结论之间有着某种蕴含关系,解题时要找准正确的大前提,一般地,若大前提不明确时,可找一个使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作为大前提.【质疑拓展】7变式1:如果函数f(x)在区间 D 上是凸函数,那么对于区间 D 内的任意x1,x2,…,x n,都有f(x1)+f(x2)+…+f(x n) ⎛x1+x2+…+x n⎫n ≤f⎝ n ⎭.若y=sin x 在区间(0,π)上是凸函数,那么在△ABC 中,sin A+sin B+sin C 的最大值是.3 3答案:2f(x1)+f(x2)+…+f(x n)⎛x1+x2+…+x n⎫解析:由题意知,凸函数满足≤f ⎪,⎝n ⎭A+B+Cπ 3 3sin A+sin B+sin C≤3sin 3 =3sin =.3 2变式2:若{a n}是等差数列,m,n,p 是互不相等的正整数,则有:(m-n)a p+(n-p)a m+(p-m)a n =0,类比上述性质,相应地,对等比数列{b n},有.答案:b m-n·b n-p·b p-mp m n=1解析:设{b n}的首项为b1,公比为q,则b m-n n-p p-m p-1 m-n m-1 n-p n-1 p-m 0 0p·b m ·b n =(b1q ) ·(b1q) ·(b1q ) =b1·q =1.变式3:对于三次函数f(x)=ax3+bx2+cx+d(a≠0),给出定义:设f′(x)是函数y=f(x)的导数,f″(x) 是f′(x)的导数,若方程f″(x)=0 有实数解x0,则称点(x0,f(x0))为函数y=f(x)的“拐点”.某同学经过探究发现:任何一个三次函数都有“拐点”;任何一个三次函数都有对称中心,1 1 5且“拐点”就是对称中心.若f(x)=x3-x2+3x-,请你根据这一发现,3 2 121 1 5(1)求函数f(x)=x3-x2+3x-的对称中心;3 2 122 012(2)计算f( 1)+f(2)+f(3)+f(4)+…+f( ).2 01312 013 2 013 2 013 2 013答案:(1) ( ,1) (2) 2 012.21 解析:(1)f′(x)=x2-x+3,f″(x)=2x-1,由f″(x)=0,即2x-1=0,解得x=.1 1 1 1 12 1 5f( )=×( )3-×( )2+3×-=1.2 3 2 2 2 2 12n8高中数学核心素养读本(教师版)1 151由题中给出的结论,可知函数f(x)=x3-x2+3x-的对称中心为( ,1).3 2 12 21 1 5 1(2)由(1),知函数f(x)=x3-x2+3x-的对称中心为( ,1),3 2 12 21 1所以f( +x)+f( -x)=2,即f(x)+f(1-x)=2.2 29高中数学核心素养读本(教师版)1022 012 2 2 0113 2 010 2 012 1故f(1)+f( )=2,f( )+f( )=2,f( )+f( )=2,…,f( )+f( )=2.2 013 2 013 2 013 2 013 2 0132 0122 01312 013 2 013所以f(1)+f(2)+f(3)+f(4)+…+f( )=×2×2 012=2 012.2 013【教学反思】2 013 2 013 2 013 2 013 2【巩固练习】当堂检测1.观察下列不等式:31+1<,2 251+1+1<,22 32 371+1+1+1<,22 32 42 4… …照此规律,第.五.个.不等式为.a1+a2+…+a n2.若数列{a n}是等差数列,则数列{b n}(b n=n )也为等差数列.类比这一性质可知,若正项数列{c n}是等比数列,且{d n}也是等比数列,则d n 的表达式应为.3.设f(x)=1,先分别求f(0)+f(1),f(-1)+f(2),f(-2)+f(3),然后归纳猜想一般性结论,并3x+ 3给出证明.11 n 3答案:1.1+1+1+1+1+1<2.d = c ·c ·…·c 3.22 32 42 52 62 6 n 1 2 n3解析:1.观察每行不等式的特点,每行不等式左端最后一个分数的分母的开方与右端值的分母相等,11且每行右端分数的分子构成等差数列.故第五个不等式为1+1+1+1+1+1<.高中数学核心素养读本(教师版)11122 32 n n -142 52 6262.若{a n }是等差数列,则 a 1+a 2+…+a n =na 1+ 2 d , n - d d∴b n =a 1+ 2 d =2 +a 1- ,即{b n }为等差数列;n2+ +…+ -n (n 1)n若{c n }是等比数列,则 c 1·c 2·…·c n =c n ·q 1 2 (n 1)=c 1·q2,x1 x21 2 1 2.n∴d n=c1·c2·…·c n=c1·qn-12 ,即{d n}为等比数列.3.f(0)+f(1)=1+1=1+1 3-1=3- 3 330+ 3 31+ 3 1+ 3 3+ 3 2 + 6 =3 ,同理可得:f(-1)+f(2)=3f(-2)+f(3)=33 , 3 ,并注意到在这三个特殊式子中,自变量之和均等于1.归纳猜想得:当x +x =1 时,均有f(x )+f(x )=33证明:设x1+x2=1,∵f(x1)+f(x2)=1====3课后作业一、填空题1.观察下列等式:(1+1)=2×1 (2+1)(2+2)=22×1×3 (3+1)(3+2)(3+3)=23×1×3×5… …照此规律,第n 个等式可为.答案:(n+1)(n+2)…(n+n)=2n×1×3×…×(2n-1)解析:由已知的三个等式左边的变化规律,得第n 个等式左边为(n+1)(n+2)…(n+n),由已知的三个等式右边的变化规律,得第n 个等式右边为2n 与n 个奇数之积,即2n×1×3×…×(2n-1).2.将正奇数按如图所示的规律排列,则第21 行从左向右的第5 个数为.13 5 79 11 13 15 1719 21 23 25 27 29 31………答案:809解析:前20 行共有正奇数1+3+5+…+39=202=400 个,则第21 行从左向右的第5 个数是第405 个正奇数,所以这个数是2×405-1=809.3.仔细观察下面○和●的排列规律:○●○○●○○○●○○○○●○○○○○●○○○○○○x1 x212132 2●…若依此规律继续下去,得到一系列的○和●,那么在前 120 个○和●中,●的个数是 . 答案:14 解析:进行分组○●|○○●|○○○●|○○○○●|○○○○○●|○○○○○○●|…,n (n +3)则前 n 组两种圈的总数是 f (n )=2+3+4+…+(n +1)=故 n =14.2 ,易知 f (14)=119,f (15)=135, 4.设等差数列{a n }的前 n 项和为 S n ,则 S 4,S 8-S 4,S 12-S 8,S 16-S 12 成等差数列.类比以上结论, T 16设等比数列{b n }的前 n 项积为 T n ,则 T 4,,, 成等比数列.T 8 答案: T 4T 12T 8T 12解析:对于等比数列,通过类比,有等比数列{b n }的前 n 项积为 T n , 则 T 4=a 1a 2a 3a 4,T 8=a 1a 2…a 8,T 12=a 1a 2…a 12,T 16=a 1a 2…a 16,T 8 T 12 T 16因此 =a 5a 6a 7a 8, =a 9a 10a 11a 12, =a 13a 14a 15a 16,T 4 T 8 T 12 T 8T 16 T 1216T 8 T 12T 16 而 T 4, , , 的公比为 q ,因此 T 4, , , 成等比数列.T 4 T 8 T 12 T 4 T 8 T 1215.在平面几何中,有“正三角形内切圆半径等于这个正三角形高的 ”.拓展到空间,类比平面几3 何的上述正确结论,则正四面体的内切球半径等于这个正四面体的高的 .1 答案:41解析:设正三角形的边长为 a ,高为 h ,内切圆半径为 r ,由等面积法知 3ar =ah ,所以 r = h ;3 1同理,由等体积法知 4SR =HS ,所以 R = H .46.如图(1)若从点 O 所作的两条射线 OM 、ON 上分别有点 M 1、M 2 与点 N 1、N 2,则三角形面积之比S ∆OM N1 1=1· 1.如图(2),若从点 O 所作的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三条射线 OP 、OQ 和 OR 上S ∆OM N OM OM 2 ON ON 2分别有点 P 1、P 2,点 Q 1、Q 2 和点 R 1、R 2,则类似的结论为.高中数学核心素养读本(教师版)142 2 2VO-P Q R 1答案: 1 1 1 =·1· 1OP OQ ORVO-P Q ROP2 OQ2 OR2解析:考查类比推理问题,由图看出三棱锥P1-OR1Q1 及三棱锥P2-OR2Q2 的底面面积之比为高中数学核心素养读本(教师版)151 1 1V1OQ 1 OR 1 OP 1V O -P Q R OQ 2· OR 2, 又 过 顶 点 分 别 向 底 面 作 垂 线 , 得 到 高 的 比 为 OP2, 故 体 积 之 比 为 = O -P 2Q 2 R 2OP 1 OQ 1 OR 1 OP 2·· . OQ 2 OR 27.已知①正方形的对角线相等;②矩形的对角线相等;③正方形是矩形.根据“三段论”推理出一 个结论.则这个结论是 . 答案:正方形的对角线相等 解析:根据演绎推理的特点,正方形与矩形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所以结论是正方形的对角线相 等.x 2 8.若 P 0(x 0,y 0)在椭圆 2+ y 22=1(a >b >0)外,过 P 0 作椭圆的两条切线的切点为 P 1,P 2,则切点弦a b x 0x y 0yx 2 y 2 P 1P 2 所在的直线方程是 a 2 + b 2 =1,那么对于双曲线则有如下命题:若P 0(x 0,y 0)在双曲线 2- 2ab=1(a >0,b >0)外,过 P 0 作双曲线的两条切线,切点为 P 1,P 2,则切点弦 P 1P 2 所在直线的方程是 . x 0x y 0y 答案: a 2 - b 2 =1x 1xy 1yx 2xy 2y 解析:设 P 1(x 1,y 1),P 2(x 2,y 2),则 P 1,P 2 的切线方程分别是 a 2 - b 2 =1, a 2 - b 2 =1. x 1x 0 y 1y 0 x 2x 0 y 2y 0 因为 P 0(x 0,y 0)在这两条切线上,故有 a 2 - b 2 =1, a 2 - b 2 =1, x 0x y 0y 这说明 P 1(x 1,y 1),P 2(x 2,y 2)在直线 a 2 - b 2 =1 上, x 0x y 0y 故切点弦 P 1P 2 所在的直线方程是 a 2 - b 2 =1.9.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学家研究过各种多边形数,如三角形数 1,3,6,10,…,第 n 个三 n (n +1) 1n 2角形数为 2 =2+ n ,记第 n 个 k 边形数为 N (n ,k )(k ≥3),以下列出了部分 k 边形数中第 n2 个数的表达式: 1 1 三角形数 N (n ,3)= n 2+ n ,2 2 正方形数 N (n ,4)=n 2,3 1 五边形数 N (n ,5)= n 2- n ,2 2 六边形数N (n ,6)=2n 2-n高中数学核心素养读本(教师版)16 ………………………………………可以推测N(n,k)的表达式,由此计算N(10,24)=.答案:1000172k -2 4-k解析:由 N (n ,4)=n 2,N (n ,6)=2n 2-n ,可以推测:当 k 为偶数时,N (n ,k )= 2 n 2+ n ,2 24-2 4-24所以 N (10,24)= 2 ×100+ 2 ×10=1 100-100=1 000. 10.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若点 P (x ,y )的坐标 x ,y 均为整数,则称点 P 为格点.若一个多边形的顶点全是格点,则称该多边形为格点多边形.格点多边形的面积记为 S ,其内部的格点数记为 N , 边界上的格点数记为 L .例如图中△ABC 是格点三角形,对应的 S =1,N =0,L =4.(1)图中格点四边形 DEFG 对应的 S ,N ,L 分别是 ;(2)已知格点多边形的面积可表示为 S =aN +bL +c ,其中 a ,b ,c 为常数.若某格点多边形对应 的 N =71,L =18,则 S = (用数值作答). 答案:(1)3,1,6 (2)79 解析:(1)由定义知,四边形 DEFG 由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构成,其内部格点⎪⎧1=a ·0+b ·3+c , 有 1 个,边界上格点有 6 个,S 四边形 DEFG=3.(2)由待定系数法可得,⎨1=a ·0+b ·4+c ,⎩⎪3=a ·1+b ·6+c ,a =1,⎧⎪ 1 1⇒⎨b = ,当 N =71,L =18 时,S =1×71+ ×18-1=79.22⎩⎪c =-1,二、解答题11.已知等差数列{a n }的公差 d =2,首项 a 1=5.(1)求数列{a n }的前 n 项和 S n ;(2)设 T n =n (2a n -5),求 S 1,S 2,S 3,S 4,S 5;T 1,T 2,T 3,T 4,T 5,并归纳出 S n 与 T n 的 大小规律. 答案:(1) n (n +4); (2) 当 n =1 时,S n =T n ;当 n ≥2,n ∈N 时,S n <T n . n n - 解析:(1)∵a 1=5,d =2,∴S n =5n + 2 ×2=n (n +4). (2)∵T n =n (2a n -5)=n [2(2n +3)-5]=4n 2+n .18BD∴T 1=5,T 2=4×22+2=18,T 3=4×32+3=39, T 4=4×42+4=68,T 5=4×52+5=105.S 1=5,S 2=2×(2+4)=12,S 3=3×(3+4)=21, S 4=4×(4+4)=32,S 5=5×(5+4)=45. 由此可知 S 1=T 1,当 2≤n ≤5,n ∈N 时,S n <T n . 归纳猜想:当 n =1 时,S n =T n ;当 n ≥2,n ∈N 时,S n <T n .12.在 Rt △ABC 中,AB ⊥AC ,AD ⊥BC 于 D ,求证: 1 2= 1 2+ 12,那么在四面体 ABCD 中,类AD 比上述结论,你能得到怎样的猜想,并说明理由.AB AC答案:四面体 ABCD 中,AB 、AC 、AD 两两垂直,AE ⊥平面 BCD ,则 1 2= 1 2+ 1 2+ 12.解析:如图所示,由射影定理 AD 2=BD ·DC ,AB 2=BD ·BC , AC 2=BC ·DC ,AE AB AC AD ∴ 1 1 = BC = BC AD 2= ·DCBD ·BC ·DC ·BC AB 2·AC 2.AB 2+AC 21 1又 BC 2=AB 2+AC 2,∴ 1 2= ADAB 2·AC2 = 2+ 2. AB AC 猜想,四面体 ABCD 中,AB 、AC 、AD 两两垂直,AE ⊥平面 BCD ,则 1 2= 1 2+ 1 2+ 12.证明:如图,连接 BE 并延长交 CD 于 F ,连接 AF . ∵AB ⊥AC ,AB ⊥AD ,∴AB ⊥平面 ACD .∴AB ⊥AF . 在 Rt △ABF 中,AE ⊥BF ,∴ 1 2= 1 2+ 1 2.AE AB AC AD AE AB AF在 Rt △ACD 中,AF ⊥CD ,∴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12.AF AC AD AE AB AC AD22§14.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复习指导】1.考试说明对知识点的要求:分析法与综合法(A),反证法(A).2.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和特点.3.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和特点.【自主先学】一、自主梳理1.重读课本选修2-2 P82—P87(☆☆☆).独立完成下列梳理.2.直接证明(☆☆☆)(1)综合法①定义: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定理、公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②框图表示:P⇒Q1 ―→Q1⇒Q2 ―→Q2⇒Q3 ―→…―→Q n⇒Q(其中P 表示已知条件、已有的定义、定理、公理等,Q 表示要证的结论).③思维过程:由因导果.(2)分析法①定义: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到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等)为止,这种证明方法叫做分析法.②框图表示:Q⇐P1 ―→P1⇐P2 ―→P2⇐P3 ―→…―→得到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其中Q 表示要证明的结论).③思维过程:执果索因.3.间接证明(☆☆☆)反证法:假设原命题不成立(即在原命题的条件下,结论不成立),经过正确的推理,最后得出矛盾,因此说明假设错误,从而证明原命题成立的证明方法.二、自主练习3 1.(☆☆☆)(选修2-2 P86 练习题2 改编)用反证法证明命题“如果a>b,那么a>3b”时,假设的内容应为.2.(☆☆☆)(选修2-2 P84 练习题3 改编)6-2 2与5-7的大小关系是.1 1 3.(☆☆☆)(选修2-2 P84 练习题1 改编)设a,b 为两个正数,且a+b=1,则使得+≥μ恒成a b1920立的 μ 的取值范围是.4.(☆☆☆)(选修 2-2 P 87 练习题 2 改编)设 a ,b ,c 均为大于 1 的正数,且 ab =10,求证:log a c +log b c ≥4lg c .5.(☆☆☆)(选修 2-2 P 87 练习题 9 改编)证明: 2, 3, 5不能为同一等差数列中的三项.答案:1. 3 a =3 b 或 3 a <3b2. 6-2 2> 5- 7 3.(-∞,4] 4.证明:(分析法)由于 a >1,b >1,c >1,故要证明 log a c +log b c ≥4lg c ,只要证明lg clg c +≥4lgc ,lg a lg blg a +lg b 即≥4,因为 ab =10,故 lg a +lg b =1.只要证明 1 ≥4,由于 a >1,b >1,故 lg a >0, lg a ·lg b⎛lg a +lg b ⎫⎛1⎫2 1 lg a lg b1lg b >0,所以 0<lg a lg b ≤ ⎪2=⎝ ⎭ = ,即 ≥4 成立.所以原不等式成立. ⎝ 2 ⎭24lg a lg b⎪⎧ 3= 2+md ①,5.证明:假设 2, 3, 5为同一等差数列的三项,则存在整数 m 、n 满足⎨ ⎩⎪ 5= 2+nd ②,①×n -②×m 得 3n - 5m = 2(n -m ),两边平方得 3n 2+5m 2-2 15mn =2(n -m )2,左边为无 理数,右边为有理数,且有理数≠无理数,故假设不正确,即 2, 3, 5不能为同一等差数列的三项. 【自我反思】【交流展示】【问题探究】【问题 1】综合法的应用设 a ,b ,c 均为正数,且 a +b +c =1,证明: 1 a 2 b 2 c 2(1)ab +bc +ac ≤ ; (2) + + ≥1.3 b c a证明:(1)由 a 2+b 2≥2ab ,b 2+c 2≥2bc ,c 2+a 2≥2ac 得 a 2+b 2+c 2≥ab +bc +ca . 由题设得(a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读本(教师版)b+c)2=1,即a2+b2+c2+2ab+2bc+2ca=1.21高中数学核心素养读本(教师版)2221 所以3(ab+bc+ca)≤1,即ab+bc+ca≤.3 a2 b2 c2(2)因为b +b≥2a,c +c≥2b,a +a≥2c,a2 b2 c2故b +c +a +(a+b+c)≥2(a+b+c),a2 b2 c2 a2 b2 c2即b +c +a ≥a+b+c.所以b +c +a ≥1.备课笔记:(1)综合法是“由因导果”的证明方法,它是一种从已知到未知(从题设到结论)的逻辑推理方法,即从题设中的已知条件或已证的真实判断(命题)出发,经过一系列中间推理,最后导出所要求证结论的真实性.(2)综合法的逻辑依据是三段论式的演绎推理.【问题2】分析法的应用1已知a>0,求证:a2+1-2≥a+-2.a2 a11证明:要证a2+1-2≥a+-22≥a++2.a2 a a a1∵a>0,故只要证( a2+1+2)2≥(a++2)2,a2 a1即a2+1+4 a2+1+4≥a2+2+1+2 2(a+)+2,a2 a2 a2 a1从而只要证2 ≥2(a+),a2 a只要证4(a2+1)≥2(a2+2+1),a2 a2即a2+1≥2,而上述不等式显然成立,故原不等式成立.a备课笔记:(1)逆向思考是用分析法证题的主要思想,通过反推,逐步寻找使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正确把握转化方向是使问题顺利获解的关键.(2)证明较复杂的问题时,可以采用两头凑的办法,即通过分析法找出某个与结论等价(或充分)的中间结论,然后通过综合法证明这个中间结论,从而使原命题得证.【问题3】反证法的应用已知数列{a n}的前n 项和为S n,且满足a n+S n=2.(1)求数列{a n}的通项公式;(2)求证:数列{a n}中不存在三项按原来顺序高中数学核心素养读本(教师版)成等差数列.(1)解析:当n=1 时,a1+S1=2a1=2,则a1=1.又a n+S n=2,所以a n+1+S n+1=2,23241 1 1两式相减得 a n +1= a n ,所以{a n }是首项为 1,公比为 的等比数列,所以 a n = n -1.2 2 2(2)证明 反证法:假设存在三项按原来顺序成等差数列,记为 a p +1,a q +1,a r +1(p <q <r ,且 p ,q ,r ∈N *),则 2· 1 = 1 + 1 ,所以 2·2r -q =2r -p +1.(*)2q 2p 2r 又因为 p <q <r ,所以 r -q ,r -p ∈N *.所以(*)式左边是偶数,右边是奇数,等式不成立. 所以假设不成立,原命题得证.备课笔记:(1)当一个命题的结论是以“至多”“至少”“唯一”或以否定形式出现时,可用反证法来 证,反证法关键是在正确的推理下得出矛盾,矛盾可以是与已知条件矛盾,与假设矛盾,与定义、 公理、定理矛盾,与事实矛盾等. (2)用反证法证明不等式要把握三点:①必须否定结论;②必须从否定结论进行推理;③推导出的矛 盾必须是明显的. 【质疑拓展】变式 1:对于定义域为[0,1]的函数 f (x ),如果同时满足:①对任意的 x ∈[0,1],总有 f (x )≥0; ②f (1)=1;③若 x 1≥0,x 2≥0,x 1+x 2≤1,都有 f (x 1+x 2)≥f (x 1)+f (x 2)成立,则称函数 f (x )为理想函数. (1)若函数 f (x )为理想函数,证明:f (0)=0;(2)试判断函数 f (x )=2x (x ∈[0,1]),f (x )=x 2(x ∈[0,1]),f (x )= x (x ∈[0,1])是不是理想函数.(1)证明:取 x 1=x 2=0,则 x 1+x 2=0≤1,∴f (0+0)≥f (0)+f (0),∴f (0)≤0. 又对任意的 x ∈[0,1],总有 f (x )≥0,∴f (0)≥0.于是 f (0)=0. (2)解析:对于 f (x )=2x ,x ∈[0,1],f (1)=2 不满足新定义中的条件②, ∴f (x )=2x ,(x ∈[0,1])不是理想函数.对于 f (x )=x 2,x ∈[0,1],显然 f (x )≥0,且 f (1)=1.任意的 x 1,x 2∈[0,1],x 1+x 2≤1,f (x 1+x 2)-f (x 1)-f (x 2)=(x 1+x 2)2-x 2-x 2=2x x ≥0,即 f (x 1)+f (x 2)≤f (x 1+x 2).∴f (x )=x 2(x ∈[0,1])是理想函数. 对于 f (x )= x ,x ∈[0,1],显然满足条件①②. 对任意的 x 1,x 2∈[0,1],x 1+x 2≤1,121 225n = 有 f 2(x 1+x 2)-[f (x 1)+f (x 2)]2=(x 1+x 2)-(x 1+2 x 1x 2+x 2)=-2 x 1x 2≤0, 即 f 2(x 1+x 2)≤[f (x 1)+f (x 2)]2.∴f (x 1+x 2)≤f (x 1)+f (x 2),不满足条件③.∴f (x )= x (x ∈[0,1])不是理想函数. 综上,f (x )=x 2(x ∈[0,1])是理想函数,f (x )=2x (x ∈[0,1])与 f (x )= x (x ∈[0,1])不是理想函数. 11 变式 2:求证:(a 3+b 3) 3<(a 2+b 2) 2.证明:因为 a ,b ∈(0,+∞),所以要证原不等式成立,1 1只需证[(a 3+b 3) 3 ]6<[(a 2+b 2) 2 ]6, 即证(a 3+b 3)2<(a 2+b 2)3, 即证 a 6+2a 3b 3+b 6<a 6+3a 4b 2+3a 2b 4+b 6, 只需证 2a 3b 3<3a 4b 2+3a 2b 4. 因为 a ,b ∈(0,+∞), 所以即证 2ab <3(a 2+b 2). 而 a 2+b 2≥2ab ,3(a 2+b 2)≥6ab >2ab 成立,1 1 所以(a3+b 3) 3 <(a 2+b 2) 2.变式 3:等差数列{a n }的前 n 项和为 S n ,a 1=1+ 2,S 3=9+3 2. (1)求数列{a n }的通项 a n 与前 n 项和 S n ;S n * (2)设 b n = n (n ∈N ),求证:数列{b n }中任意不同的三项都不可能成为等比数列.⎧a 1= 2+1,(1)解析:由已知得⎨⎩3a 1+3d =9+3 2,(2)证明:由(1)得 b S n=n + 2.n∴d =2,故 a n =2n -1+ 2,S n =n (n + 2),n ∈N *. 假设数列{b n }中存在三项 b p ,b q ,b r (p ,q ,r ∈N *,且互不相等)成等比数列,则 b 2=b b ,即(q + 2)2=(p + 2)(r + 2).∴(q 2-pr )+ 2(2q -p -r )=0.⎪⎧q 2-pr =0, ∵p ,q ,r ∈N *,∴⎨⎩⎪2q -p -r =0. qp rp +r 2 2∴( 2 ) =pr ,即(p -r ) =0.∴p =r ,与 p ≠r 矛盾.∴假设不成立,即数列{b n }中任意不同的三项都不可能成等比数列. 【教学反思】【巩固练习】当堂检测1.a2+2+2与2 2的大小关系是.a2+22.用反证法证明命题:“设a,b 为实数,则方程x3+ax+b=0 至少有一个实根”时,应假设.|a|+|b| 3.已知非零向量a⊥b,求证:|a-b| ≤2.答案:1.a2+2+2>2 2 2.方程x3+ax+b=0 没有实根3.证明:∵a⊥b,∴a·b=0.|a|+|b| a2+22 2 2 2要证|a-b| ≤2,只需证:|a|+|b|≤2|a-b|,平方得:|a| +|b| +2|a||b|≤2(|a| +|b| -2a·b),只需证:|a|2+|b|2-2|a||b|≥0,即(|a|-|b|)2≥0,显然成立.故原不等式得证.课后作业一、填空题1.如果a a+b b>a b+b a,则a、b 应满足的条件是.答案:a≥0,b≥0 且a≠b解析:∵a a+b b-(a b+b a)=a(a-b)+b(b-a)=( a-b)(a-b)=( a-b)2( a+b).∴当a≥0,b≥0且a≠b 时,( a-b)2( a+b)>0.故a a+b b>a b+b a成立的条件是a≥0,b≥0且a≠b.2.若P=a+a+7,Q=a+3+a+4(a≥0),则P,Q 的大小关系是.答案:P<Q解析:∵P2=2a+7+2 a·a+7=2a+7+2 a2+7a,Q2=2a+7+2 a+3·a+4=2a+7+2 a2+7a+12,∴P2<Q2,∴P<Q.3.下列条件:①ab>0;②ab<0;③a>0,b>0;④a<0,b<0.b a其中能使+≥2 成立的条件的个数是.a b答案:3b a b a解析:要使+≥2,只要>0,且>0,即a、b 不为0 且同号,故有3 个.a b a b26271 2 1 2 1 2 1 2 2 4.设 a ,b 是两个实数,给出下列条件:①a +b >1;②a +b =2;③a +b >2;④a 2+b 2>2;⑤ab >1.其中能推出:“a ,b 中至少有一个大于 1”的条件是.答案:③1 2解析:若 a = ,b = ,则 a +b >1,但 a <1,b <1,故①推不出;2 3 若 a =b =1,则 a +b =2,故②推不出;若 a =-2,b =-3,则 a 2+b 2>2,故④推不出;若 a =-2,b =-3,则 ab >1,故⑤推不出; 对于③,即 a +b >2,则 a ,b 中至少有一个大于 1,反证法:假设 a ≤1 且 b ≤1,则 a +b ≤2 与 a +b >2 矛盾,因此假设不成立,a ,b 中至少有一个大 于 1.1 a +b 2ab5.已知函数 f (x )=( )x ,a ,b 是正实数,A =f ( ),B =f ( ab ),C =f ( ),则 A 、B 、C 的大小关2 系为.2 a +b 答案:A ≤B ≤Ca +b2ab1 xa +b2ab解析:∵2 ≥ ab ≥a +b ,又 f (x )=(2) 在 R 上是减函数,∴f ()≤f ( ab )≤f ( a +b),即A ≤B ≤C .6.用反证法证明:若整系数一元二次方程 ax 2+bx +c =0(a ≠0)有有理数根,那么 a ,b ,c 中至少有一个是偶数.用反证法证明时,应假设 . 答案:a ,b ,c 都不是偶数 解析:“至少有一个”的否定为“都不是”.7.某同学准备用反证法证明如下一个问题:函数 f (x )在[0,1]上有意义,且 f (0)=f (1),如果对于不 同的 x ,x ∈[0,1],都有|f (x )-f (x )|<|x -x |,求证:|f (x )-f (x )|<1.那么他的反设应该是2.1答案:∃ x 1,x 2∈[0,1],使得|f (x 1)-f (x 2)|<|x 1-x 2|则|f (x 1)-f (x 2)|≥ . 8.设 a ,b ,c 是不全相等的正数,给出下列判断:①(a -b )2+(b -c )2+(c -a )2≠0;②a >b ,a <b 及 a =b 中至少有一个成立; ③a ≠c ,b ≠c ,a ≠b 不能同时成立, 其中正确的判断为 . 答案:①②2解析:③中,a≠b,b≠c,a≠c 可以同时成立,如a=1,b=2,c=3.9.已知点A n(n,a n)为函数y=x2+1图像上的点,B n(n,b n)为函数y=x 图像上的点,其中n∈N*,设c n=a n-b n,则c n 与c n+1 的大小关系为.答案:c n+1<c n1解析:由条件得c n=a n-b n=n2+1-n=,∴c n 随n 的增大而减小.∴c n+1<c n.n2+1+n1 910.已知a、b、c∈(0,+∞),且a<c,b<c,+a=1,若以a、b、c 为三边构造三角形,则c 的b取值范围是.答案:(10,16)解析:要以a、b、c 为三边构造三角形,需要满足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1 9⎫ b 9a+=10++≥16,∴c 于第三边,而a<c,b<c,所以a+b>c 恒成立.而a+b=(a+b)⎝a b⎭ a b1 1 1 1 10 1 9<16.又>,>,∴<+=1,∴c>10,∴0<c<16.a cb c二、解答题c a b11.若a>b>c>d>0,且a+d=b+c,求证:d+a<b+c.证明:要证d+a<b+c,只需证( d+a)2<( b+c)2,即a+d+2 ad<b+c+2 bc,因a+d=b+c,只需证ad<bc,即ad<bc,设a+d=b+c=t,则ad-bc=(t-d)d-(t-c)c=(c-d)(c+d-t)<0,故ad<bc 成立,从而d+a<b+c成立.12.已知二次函数f(x)=ax2+bx+c(a>0)的图象与x 轴有两个不同的交点,若f(c)=0,且0<x<c 时,f(x)>0.1 1(1)证明:是函数f(x)的一个零点;(2)试用反证法证明:>c.a a证明:(1)∵f(x)图象与x 轴有两个不同的交点,∴f(x)=0 有两个不等实根x1,x2,∵f(c)=0,∴x1=c 是f(x)=0 的根,c 1 1 1 1又x1x2=,∴x2=( ≠c),∴是f(x)=0 的一个根.即是函数f(x)的一个零点.a a a a1 1a1 1 128高中数学核心素养读本(教师版)(2)假设<c,又>0,由0<x<c 时,f(x)>0,知f( )>0 与f( )=0 矛盾,∴≥c,a a a a a29高中数学核心素养读本(教师版)301 1又∵≠c,∴>c.a a§14.3 数学归纳法【复习指导】1.考试说明对知识点的要求:数学归纳法的原理(A),数学归纳法的简单应用(B).2.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3.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自主先学】一、自主梳理1.重读课本选修2-2 P88—P94(☆☆☆).独立完成下列梳理.2.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个与正整数n 有关的命题,可按下列步骤进行:(1)(归纳奠基)证明当n 取第一个值n0(n0∈N*)时命题成立;(2)(归纳递推)假设n=k(k≥n0,k∈N*)时命题成立,证明当n=k+1 时命题也成立.只要完成这两个步骤,就可以断定命题对从n0 开始的所有正整数n 都成立.二、自主练习1 1 11.(☆☆☆)(选修2-2P91 练习题4 改编)若f(n)=1+++…+(n∈N*),则f(1)为.2 3 6n-12.(☆☆☆)(选修2-2P105 练习题9 改编)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2n>n2+1 对于n≥n0 的自然数n 都成立”时,第一步证明中的起始值n0 应取为.1 1 1 1+++…+(n∈N*),则f(k+1)-f(k) 3.(☆☆☆)(选修2-2P105 练习题10 改编)设f(n)=1+2 3 4=.3n-14.(☆☆☆)(选修2-2P102 练习题8 改编)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当n 为正偶数时x n-y n 能被x+y 整除”第一步应验证n=时,命题成立;第二步归纳假设成立应写成.1 3a n5.(☆☆☆)(选修2-2P94 练习题8 改编)已知a1=,a n+1=,则a2,a3,a4,a5 的值分别为2,由此猜想a n=.a n+31 1 1 1 1 1 1答案:1.1++++2.5 3.++4.2 当n=2k(k∈N*)时结论成立,x2k2 3 4 53 3 3 3k33k+133k+2-y2k 能被x+y 整除.5.,,,.7 8 910 n+5【自我反思】31【交流展示】【问题探究】【问题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求证:(n+1)(n+2)·…·(n+n)=2n·1·3·5·…·(2n-1)(n∈N*).证明:①当n=1 时,等式左边=2,右边=2,故等式成立;②假设当n=k(k≥1,n∈N*)时等式成立,即(k+1)(k+2)·…·(k+k)=2k·1·3·5·…·(2k-1),那么当n=k+1 时,左边=(k+1+1)(k+1+2)·…·(k+1+k+1)=(k+2)(k+3)·…·(k+k)(2k+1)(2k+2)=2k·1·3·5·…·(2k-1)(2k+1)·2=2k+1·1·3·5·…·(2k-1)(2k+1),这就是说当n=k+1 时等式也成立.由①②可知,对所有n∈N*等式成立.备课笔记: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恒等式应注意(1)明确初始值n0 的取值并验证n=n0 时等式成立.(2)由n=k 证明n=k+1 时,弄清左边增加的项,且明确变形目标.(3)掌握恒等变形常用的方法:①因式分解;②添拆项;③配方法.【问题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已知数列{a n},a n≥0,a1=0,a2+a +-1=a2,求证:当n∈N*时,a <a +.n+1 n 1 n n n 1 证明:(1)当n=1 时,因为a2 是方程a2+a -1=0 的正根,所以a <a .2 2 1 2(2)假设当n=k(k≥1,n∈N*)时,0≤a k<a k+1,则由a2-a2=(a2+a +-1)-(a2+a +-1)=(a +-a +)(a ++a ++1)>0,得a +<a +,k+1 k k+2 k 2 k+1 k 1 k 2 k 1 k 2 k 1 k 1 k 2 即当n=k+1 时,a n<a n+1 也成立,根据(1)和(2),可知a n<a n+1 对任何n∈N*都成立.备课笔记:(1)当遇到与正整数n 有关的不等式证明时,应用其他办法不容易证,则可考虑应用数学归纳法.(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的关键是由n=k 成立,推证n=k+1 时也成立,在归纳假设后,可采用3233222分析法、综合法、求差(求商)比较法、放缩法等证明. 【问题 3】归纳—猜想—证明a n 1 * 已知数列{a n }的前 n 项和 S n 满足:S n = 2 + -1,且a n >0,n ∈N . a n(1)求 a 1,a 2,a 3,并猜想{a n }的通项公式; (2)证明通项公式的正确性.a 1 1 2(1)解析:当 n =1 时,由已知得 a 1= 2 + -1,a 1+2a 1-2=0.∴a 1= 3-1(a 1>0).a 1a 2 1 2 当 n =2 时,由已知得 a 1+a 2= 2 + -1,将a 1= 3-1 代入并整理得 a 2+2 3a 2-2=0. a 2∴a 2= 5- 3(a 2>0).同理可得 a 3= 7- 5.猜想 a n = 2n +1- 2n -1(n ∈N *). (2)证明:①由(1)知,当 n =1,2,3 时,通项公式成立. ②假设当 n =k (k ≥3,k ∈N *)时,通项公式成立,即 a k = 2k +1- 2k -1. a k +1 1 a k 1 由 a k +1=S k +1-S k = 2 + - 2 - ,a k +1a k将 a k = 2k +1- 2k -1代入上式并整理得 a 2 +2 2k +1a + -2=0,解得:a k +1= 2k +3- 2k +1(a n >0). 即当 n =k +1 时,通项公式也成立.k +1k 1由①和②,可知对所有 n ∈N *,a n = 2n +1- 2n -1都成立. 备课笔记:(1)利用数学归纳法可以探索与正整数 n 有关的未知问题、存在性问题,其基本模式是“归 纳—猜想—证明”,即先由合情推理发现结论,然后经逻辑推理即演绎推理论证结论的正确性. (2)“归纳—猜想—证明”的基本步骤是“试验—归纳—猜想—证明”.高中阶段与数列结合的问题是 最常见的问题. 【质疑拓展】变式 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 2+…+nn (n +1)= (n ∈N *).1×3 3×5(2n -1)(2n +1) 2(2n +1)证明:①当 n =1 时,左边= 11×(1+1) = ,右边== ,左边=右边,等式成立.211×3 312×(2×1+1) 3。

(完整版)《推理与证明》知识点,推荐文档

(完整版)《推理与证明》知识点,推荐文档

《推理与证明》推理与证明知识结构一、推理1.推理 :前提、结论2.合情推理:合情推理可分为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两类:(1)归纳推理:由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些特征,推出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或者由个别事实概括出一般结论的推理。

简言之,归纳推理是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2)类比推理:由两类对象具有某些类似特征和其中一类对象具有的某些已知特征,推出另一类对象也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简言之,类比推理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3.演绎推理:从一般性的原理出发,推出某个特殊情况下的结论的推理叫演绎推理,简言之,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

重难点:利用合情推理的原理提出猜想,利用演绎推理的形式进行证明题型1 用归纳推理发现规律1;….对于任意正实数<+<+<成立的一个条件可以是 ____.,a b ≤点拨:前面所列式子的共同特征特征是被开方数之和为22,故22=+b a 2、蜜蜂被认为是自然界中最杰出的建筑师,单个蜂巢可以近似地看作是一个正六边形,如图为一组蜂巢的截面图. 其中第一个图有1个蜂巢,第二个图有7个蜂巢,第三个图有19个蜂巢,按此规律,以表示第幅图的蜂巢总数.则=_____;=___________.()f n n (4)f ()fn【解题思路】找出的关系式)1()(--n f n f [解析],1261)3(,61)2(,1)1(++=+==f f f 37181261)4(=+++=∴f 133)1(6181261)(2+-=-+++++=∴n n n n f 【名师指引】处理“递推型”问题的方法之一是寻找相邻两组数据的关系题型2 用类比推理猜想新的命题[例]已知正三角形内切圆的半径是高的,把这个结论推广到空间正四面体,类似的结论是______.13【解题思路】从方法的类比入手[解析]原问题的解法为等面积法,即,类比问题的解法应为等体积法, h r ar ah S 3121321=⇒⨯==即正四面体的内切球的半径是高h r Sr Sh V 4131431=⇒⨯==41【名师指引】(1)不仅要注意形式的类比,还要注意方法的类比(2)类比推理常见的情形有:平面向空间类比;低维向高维类比;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类比;实数集的性质向复数集的性质类比;圆锥曲线间的类比等二、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三种证明方法:综合法、分析法、反证法反证法:它是一种间接的证明方法.用这种方法证明一个命题的一般步骤:(1) 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2) 根据假设进行推理,直到推理中导出矛盾为止 (3) 断言假设不成立(4) 肯定原命题的结论成立重难点:在函数、三角变换、不等式、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不同的数学问题中,选择好证明方法并运用三种证明方法分析问题或证明数学命题考点1 综合法在锐角三角形中,求证:ABC C B A C B A cos cos cos sin sin sin ++>++[解析]为锐角三角形,,ABC ∆ B A B A ->∴>+∴22ππ在上是增函数,x y sin = 2,0(πBB A cos )2sin(sin =->∴π同理可得,C B cos sin >AC cos sin >CB AC B A cos cos cos sin sin sin ++>++∴考点2 分析法已知,求证0>>b a ba b a -<- [解析]要证,只需证b a b a -<-22)()(b a b a -<-即,只需证,即证b a ab b a -<-+2ab b <ab <显然成立,因此成立a b <b a b a -<-【名师指引】注意分析法的“格式”是“要证---只需证---”,而不是“因为---所以---”考点3 反证法 已知,证明方程没有负数根)1(12)(>+-+=a x x a x f x0)(=x f 【解题思路】“正难则反”,选择反证法,因涉及方程的根,可从范围方面寻找矛盾 [解析]假设是的负数根,则且且0x 0)(=x f 00<x 10-≠x 12000+--=x x ax ,解得,这与矛盾,112010000<+--<⇒<<∴x x a x 2210<<x 00<x 故方程没有负数根0)(=x f 【名师指引】否定性命题从正面突破往往比较困难,故用反证法比较多3、数学归纳法一般地,当要证明一个命题对于不小于某正整数N 的所有正整数n 都成立时,可以用以下两个步骤:(1)证明当n=n 0时命题成立;(2)假设当n=k ()时命题成立,证明n=k+1时命题也成立.k ∈N +,且k ≥n 0在完成了这两个步骤后,就可以断定命题对于不小于n 0的所有正整数都成立.这种证明方法称为数学归纳法.考点1 数学归纳法题型:对数学归纳法的两个步骤的认识[例1 ] 已知n 是正偶数,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时,若已假设n=k (且为偶数)时命题为真,,则还需证2≥k 明( )A.n=k+1时命题成立B. n=k+2时命题成立C. n=2k+2时命题成立D. n=2(k+2)时命题成立[解析] 因n 是正偶数,故只需证等式对所有偶数都成立,因k 的下一个偶数是k+2,故选B【名师指引】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时,要注意观察几个方面:(1)n 的范围以及递推的起点(2)观察首末两项的次数(或其它),确定n=k 时命题的形式(3)从和的差异,寻找由k 到k+1递)(k f )1(+k f )(k f 推中,左边要加(乘)上的式子考点2 数学归纳法的应用题型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数学命题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2)1(21)1(3221+<+++⋅+⋅n n n [解析](1)当n=1时,左=,右=2,不等式成立2(2)假设当n=k 时等式成立,即2)1(21)1(3221+<+++⋅+⋅k k k则)2)(1()1(21)2)(1()1(32212++++<++++++⋅+⋅k k k k k k k 02)2()1()2)(1(2)2()2)(1()1(2122<+++-++=+-++++k k k k k k k k 2]1)121)2)(1()1(3221++<++++++⋅+⋅∴k k k k k 当n=k+1时, 不等式也成立∴综合(1)(2),等式对所有正整数都成立【名师指引】(1)数学归纳法证明命题,格式严谨,必须严格按步骤进行;(2)归纳递推是证明的难点,应看准“目标”进行变形;(3)由k 推导到k+1时,有时可以“套”用其它证明方法,如:比较法、分析法等,表现出数学归纳法“灵活”的一面。

推理与证明课件

推理与证明课件
一、合情推理
归纳推理 (1) 组、祖、阻、诅 ) (2) ) 地球 围绕太阳运行 绕轴自转 有大气层 有季节更替 地球上有生命 爼 火星 围绕太阳运行 绕轴自转 有大气层 有季节更替 火星上有生命 类 比 推 理
合 情 推 理
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 由某些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些特征, 由某些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些特征,推出 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这些特征 的推理。 的推理。 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 由两类对象具有某些类似特征和其中一类对象的 类对象 具有这些特征 某些已知特征, 某些已知特征,推出 的推理; 的推理; 注:合情推理的推理结果不一定正确。 合情推理的推理结果不一定正确。 如:组、祖、阻、诅 咀
通过观察上述两等式的规律,请你写出一般性的命题: 通过观察上述两等式的规律,请你写出一般性的命题: 3 2 2 o 2 o sin α + sin (α + 60 ) + sin (α + 120 ) = 并证明 2 变式训练1: 变式训练 : tan 5° • tan10° + tan 5° • tan 75° + tan10° • tan 75° = 1
1 (3) 三角形的面积为S = (a + b + c)r,r为三角形内切圆半径 为三角形内切圆半径 2
请类比出四面体的有关性质? 请类比出四面体的有关性质?
二、演绎推理
(1)所有的金属都能导电,铜是金属,所以铜 )所有的金属都能导电,铜是金属, (2)太阳系的大行星都以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冥王 )太阳系的大行星都以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 星是太阳系的大行星, 星是太阳系的大行星,因此 演绎推理:从一般性的原理出发, 演绎推理:从一般性的原理出发,推出某个特殊情况 的结论的推理

推理与证明

推理与证明

推理与证明主讲:陈逸一周强化一、一周知识概述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是合情推理的常用思维方法,前者是由部分到整体、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后者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数学结论的正确性必须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加以证明才能得到确认,本节介绍了两类基本的数学证明方法: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要了解这些证明方法的思考过程与特点.二、重难点知识归纳1.合情推理(1)归纳推理①定义由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些特征,推出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或者由个别事实概括出一般结论的推理,称为归纳推理(简称归纳).②归纳推理的特点I.归纳推理是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II.归纳推理的前提是部分的、个别的事实,因此归纳推理的结论超出了前提所界定的范围,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不是必然性的,而是或然性的,所以“前提真而结论假”的情况是有可能发生的;III.在进行归纳推理的时候,总是先搜集一定的事实材料,有了个别性的、特殊性的事实作为前提,然后才能进行归纳推理,因此归纳推理要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进行.③归纳推理的步骤首先,对有限的资料进行观察、分析、归纳整理;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即猜想;最后,检验这个猜想.(2)类比推理①定义由两类对象具有某些类似特征和其中一类对象的某些已知特征,推出另一类对象也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称为类比推理(简称类比).②类比推理的特点I.类比推理是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II.类比推理是从人们已经掌握了的事物的特征,推测正在被研究中的事物的特征,所以类比推理的结果具有猜测性,不一定可靠.III.类比推理以旧的知识作基础,推测新的结果,具有发现的功能.IV.由于类比推理的前提是两类对象之间具有某些可以清楚定义的类似特征,所以进行类比推理的关键是明确指出两类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类似特征.③类比推理的步骤首先,找出两类对象之间可以确切表述的相似特征;然后,用一类对象的已知特征去推测另一类对象的特征,从而得出一个猜想;最后,检验这个猜想.2.演绎推理.(1)定义从一般性的原理出发,推出某个特殊情况下的结论,我们把这种推理称为演绎推理.(2)演绎推理的特点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这也决定了演绎推理的结论不会超出前提所界定的范围,所以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因此,演绎推理只要前提和推理形式正确,结论就必然正确.3.综合法证明不等式的特点从已知条件和某些学过的定义、公理、定理等出发,通过推理得出结论.“顺推证法”或“由因导果法”,是综合法的两种形象化的说法.4.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的特点要证明结论成立,逐步寻求推证过程中,使每一步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等)为止.“逆推证法”或“执果索因法”,是分析法的两种形象化的说法.5.反证法(1)特点先假设要证的命题不成立,以此为出发点,结合已知条件,经过正确的推理,得出矛盾,由此说明假设错误,从而得到原命题成立.(2)反证法主要适用于以下两种情形:①要证的结论与条件之间的联系不明显,直接由条件推出结论的线索不够清晰;②如果从正面证明,需要分成多种情形进行分类讨论,而从反面进行证明,只要研究一种或很少的几种情形.三、典型例题剖析例1.设,且,若,猜想的个位数字是多少?解析:根据条件可知此为归纳推理.当n=1时,有;当n=2时,有;当n=3时,有;当n=4时,有;据此猜想,得的个位数字是7.例2.在中,已知,求证为直角三角形.分析:条件中即有正弦余弦,又含有边长,那么可以利用正弦余弦定理进行化简.证明:根据正弦定理有,则可化简为,故有.因为,,故,所以cos(B+C)=0.又,所以.故是直角三角形.例3.平面内的1条直线把平面分成两部分,2条相交直线把平面分成4部分,3条相交但不共点的直线把平面分成7部分,n条彼此相交而无三条共点的直线,把平面分成多少部分?解析:本题是由部分到整体的推理,先把部分的情况都写出来,然后寻找规律,概括出整体的情况.设平面被n条直线分成部分,则当n=1时,=1+1=2;当n=2时,=1+1+2=4;当n=3时,=1+1+2+3=7;当n=4时,=1+1+2+3+4=11.据此猜想,得.例4.已知0<a<1,0<b<1,0<c<1,求证:b(1-a),c(1-b),a(1-c)中不可能都大于.分析:如果直接使用综合法证明,必须要分成若干类别,有一个不大于,有二个不大于,有三个不大于分别予以证明,显然繁琐,而它的反面很简单,全部大于,故用反证法证逆否命题简单明快.证明:假设b(1-a), c(1-b),a(1-c)全大于,即b(1-a)>,c(1-b)>,a(1-c)>,,即.①而0<a<1,1-a>0,,同理b(1-b),c(1-c) ,三式相乘得a(1-a)b(1-b)c(1-c).②①与②矛盾,故假设不成立.b(1-a),c(1-b),a(1-c)中不可能都大于.例5.已知,求证:.分析:这道题目如果直接从条件入手比较麻烦,那么可以利用分析法由结论入手,进而找出一个恒成立的等式即可.证明:要证:.只需证..只需证.只需证.,成立,原不等式成立.。

2020版高考数学大一轮复习第14章推理与证明课件文

2020版高考数学大一轮复习第14章推理与证明课件文

2.运用归纳推理的思维步骤
文科数学 第十四章:推理与证明
文科数学 第十四章:推理与证明
文科数学 第十四章:推理与证明
感悟升华
1.类比推理常见类型及求解关键 (1)类比定义——从定义出发求解. (2)类比性质——从特殊式子、特殊图形的性质入手,深入思考二者的转化 过程. (3)类比方法——处理问题的方法具有类比性,注意知识的迁移. 类比推理常见的情形有平面与空间类比,低维的与高维的类比,等差数列与 等比数列类比,数的运算与向量的运算类比,圆锥曲线间的类比等.
第十四章 推理与证明
CONTENTS
目录
考情精解读 命题规律 聚焦核心素养
考点1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考点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考点3 数学归纳法
文科数学 第十四章:推理与证明
考法1 合情推理
考法2 演绎推理
考法3 直接证明
考法4 间接证明
考法5 数学归纳法的应用
C方法帮·素养大提升 易错 归纳不当
特点 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 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
文科数学 第十四章:推理与证明
(续表)
归纳推理
(1)通过观察个别对象发现某些
类比推理
(1)找出两类对象之间的相似性或一
一般 相同性质;
步骤 (2)从已知的相同性质中推出一
致性;
(2)用一类对象的性质去推测另一类 对象的性质,得出一个明确的命题 (猜想).
题成立一定会用到归纳假设,即假设n=k(k≥n0,k∈N*)时命题成立,解题时要
特别注意从n=k到n=k+1增加了哪些项或减少了哪些项.
考法1 合情推理
考法2 演绎推理
B考法帮∙题型全突破 考法3 直接证明

第十四章 推理与证明

第十四章 推理与证明

类比上述结论,猜想: 在四面体 A - BCD 中,AB㊁AC㊁AD 两两垂直,AEʅ平面 BCD, 则 如图②,连接 BE 并延长交 CD 于 F,连接 AF.
2 2 3 3 4 4 1-1㊀ 观察下列各式:a + b = 1, a + b = 3, a + b = 4, a + b = 7,
答案㊀ C
2. 类比推理的一般步骤 观察两考察对象的部分类似属性
推导出两个对象的其他类似属性
㊀ 观察下列各式: = C 40 ;
1 1 C0 3 +C 3 = 4 ; 0 1 1 2 2 C0 5 +C 5 +C 5 = 4 ; 1 2 3 3 C0 7 +C 7 +C 7 +C 7 = 4 ;
样的猜想? 并说明理由.
反证法:假设原命题㊀ 不成立㊀ ( 即在原命题的条件下, 结论不
数 n 0 就是要证明的命题对象的最小自然数, 这个自然数并不一 定都是 1 . 数学归纳法的实质在于递推, 所以从 k 到 k + 1 的过程
中,必须把 n = k 时的归纳假设作为条件来导出 n = k + 1 时的 命题,在推导过程中,归纳假设要用一次或几次.
法. 根据推理过程中考察的对象是事物的全体还是部分, 可分为 ㊀ 完全㊀ 归纳法和㊀ 不完全㊀ 归纳法. 2. 数学归纳法证题的步骤 题成立. (1) ( 归纳奠基) 证明当 n 取第一个值 n = n 0( n 0 ɪN ∗ ) 时, 命 (2) ( 归纳递推) 假设㊀ n = k㊀ ( kȡn 0 ,kɪN ∗ ) 时, 命题成立, 证 只要完成以上两个步骤,就可以断定命题对于从 n 0 开始的 一㊁使用反证法证明问题时,准确地作出反设( 即否定结论) 是 原结论词 反设词 原结论词 对所有 x 成立 对任意 x 不 成立 p或q p且q 反设词 存在某个 x 不成立 存在某个 x 成立 ¬ p 且¬ q ¬ p 或¬ q

推理与证明精品课件

推理与证明精品课件

*对应演练*
如图是三个拼在一起的正方形,求证:α+β=
π . 4
证明:根据题意,0<α<
1 ∴0<α+β<π,又tanα= , 3 1 1 + tanα + tanβ 2 3 = 1. ∴tan(α+β)= = 1 1 1 - tanα ·tan β 1- • 2 3 π ∵0<α+β<π,∴α+β= . 4
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等)为
止,这种证明方法叫做分析法.
四、间接证明 反证法是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 一般地,假设 原命题 不成立(即在原命题的条件 下,结论不成立),经过正确的推理,最后得出 矛盾 ,
因此说明假设错误,从而证明了原命题成立,这样的证 明方法叫做反证法.
【证明】要证
2
2 )2 .
即 a2 +
1 1 2 2 +4 a + 2 +4 a a 1 1 2 ≥ + 2 + 2 + 2 2 (a + ) + 2 a a a
2
1 1 从而只要证 2 a + 2 ≥ 2 (a + ) a a 1 1 2 2 只要证 4(a + 2 ) ≥ (a + 2 + 2 ) 2 a a 1 2 2 即 a + 2 ≥ ,而上述不等式显然成立, a
在△ABD中,AD⊥BC,即∠ADB=90°—— 小前提 所以△ABD是直角三角形
(2)因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大前提
而M是Rt△ABD斜边AB的中点,DM是斜边上的中线 ——小前提

第14章 推理与证明(习思用.数学文)

第14章 推理与证明(习思用.数学文)

第十四章 推理与证明考点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1.[2017宁夏银川市、吴忠市部分重点中学3月联考]“杨辉三角” 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数学成就,它比西方的“帕斯卡三角形”早了300多年.如图14-1是杨辉三角数阵,记a n 为图中第n 行各个数之和,则a 5+a 11的值为 ( )图14-1A.528B.1 020C.1 038D.1 0402.[2017太原市高三三模][数学文化题]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的论割圆术中有:“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它体现了一种无限与有限的转化过程.比如在表达式1+中“…”即代表无限次重复,但原式却是个定值,它可以11+11+…通过方程1+=x (x>0)求得x=.类比上述过程,则= ( ) 1x 5+123+23+2…A.3 B. C.6 D.213+1223.甲、乙、丙、丁四位同学被问到是否游览过西岳华山时,甲说:我没有游览过;乙说:丙游览过;丙说:丁游览过;丁说:我没游览过.在以上的回答中只有一人回答正确且只有一人游览过华山.根据以上条件,可以判断游览过华山的人是 .考点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4.“设a>b>c ,且a+b+c=0,求证:<a ”,若用分析法证明,索的因应是( )b 2-ac 3A .a-b>0 B .a-c>0 C .(a-b )(a-c )>0 D .(a-b )(a-c )<05.[2014山东,4,5分][文]用反证法证明命题“设a ,b 为实数,则方程x 3+ax+b=0至少有一个实根”时,要做的假设是( ) A.方程x 3+ax+b=0没有实根B.方程x 3+ax+b=0至多有一个实根C.方程x 3+ax+b=0至多有两个实根D.方程x 3+ax+b=0恰好有两个实根6.设f (x )=ax 2+bx+c (a ≠0),若函数f (x+1)与f (x )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求证:f (x+)为偶函数.127.是否存在常数C ,使不等式+≤C ≤+对任意正数x ,y 恒成立?试证明你的结x 2x +y y x +2y x x +2y y 2x +y 论.答案1.D a 1=1,a 2=2,a 3=4=22,a 4=8=23,a 5=16=24,…,所以a n =2n-1,a 5+a 11=24+210=1 040,故选D .2.A 令=x (x>0),两边平方,得3+2=x 2,即3+2x=x 2,解得3+23+2…3+2…x=3,x=-1(舍去),故=3,选A .3+23+2…3.甲 假设甲游览过华山,则甲、乙、丙说的都是假话,丁说的是真话,符合题意.4.C <a ⇔b 2-ac<3a 2 ⇔(a+c )2-ac<3a 2 ⇔a 2+2ac+c 2-ac-3a 2<0 ⇔-2a 2+ac+c 2<0 b 2-ac 3⇔2a 2-ac-c 2>0 ⇔(a-c )(2a+c )>0⇔(a-c )(a-b )>0.故选C .5.A 至少有一个实根的否定是没有实根,故要做的假设是“方程x 3+ax+b=0没有实根”.故选A .6.由函数f (x+1)与f (x )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可知f (x+1)=f (-x ).将x 换成x-代入上式可得f (x-1212+1)=f [-(x-)],即f (x+)=f (-x+),由偶函数的定义可知f (x+)为偶函数.121212127.令x=y=1,得≤C ≤,2323∴若存在满足题意的常数C ,则C=.23下面证明当C=时,题设不等式恒成立.23∵x>0,y>0,∴要证+≤,x 2x +y y x +2y 23只需证3x (x+2y )+3y (2x+y )≤2(2x+y )(x+2y ),即证x 2+y 2≥2xy ,此式显然成立.∴+≤.x 2x +y y x +2y 23再证+≥.x x +2y y 2x +y 23同理,只需证3x (2x+y )+3y (x+2y )≥2(x+2y )(2x+y ), 即证x 2+y 2≥2xy ,此式显然成立. ∴+≥.x x +2y y 2x +y 23综上所述,存在常数C=,使得不等式+≤C ≤+对任意正数x ,y 恒成立. 23x 2x +y y x +2y x x +2y y 2x +y。

推理与证明

推理与证明

推理与证明考纲范围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1)了解合情推理的含义,能利用归纳和类比等进行简单的推理,了解合情推理在数学发现中的作用.(2)了解演绎推理的重要性,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模式,并能运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推理.(3)了解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之间的联系和差异.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1)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2)了解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反证法;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特点.3.数学归纳法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推理与证明思维导图:1.归纳推理2.类比推理3.合情推理:(1).合情推理的含义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都是根据已有的事实,经过观察、分析、比较、联想,再进行归纳、类比,然后提出猜想的推理,我们把它们统称为合情推理.(2).合情推理的过程从具体问题出发→观察、分析比较、联想→归纳、类比→提出猜想4.演绎推理(1).演绎推理的含义及特点(2).三段论1.已知数列{a n }满足a 1=2,a n +1=1+a n1-a n (n ∈N *),则a 3的值为________,a 1·a 2·a 3·…·a 2 015的值为________.是以4为周期的数列,且a 1·a 2·a 3·a 4=1,故a 1·a 2·a 3·…·a 2 015=a 2 013·a 2 014·a 2 0152.在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把1,3,6,10,15,21,28,36, 45,55,…这些数叫做三角形数,这是因为这些数目的点可以排成正三角形(如图所示),则三角形数的一般表达式f(n)=( )A .n +2B .n (n +1)3.如图①,在三棱锥S -ABC 中,平面SAB ,平面SAC ,平面SBC 与底面ABC 所成角分别为α1,α2,α3,三条侧棱SC ,SB ,SA 与底面ABC 所成的角为β1,β2,β3,三侧面△SAB ,△SAC ,△SBC的面积分别为S 1,S 2,S 3,类比三角形中的正弦定理,给出空间图形的一个猜想.如图①,平面SAB ,平面SAC ,平面SBC 与底面所成的二面角分别为α1,α2,α3,4.下列几种推理过程是演绎推理的是()A.某校高三(1)班有55人,(2)班有54人,(3)班有52人,由此得高三所有班的人数均超过50人B.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若∠A与∠B是两条平行直线的同旁内角,则∠A+∠B=180°C.由平面三角形的性质,推测空间四面体的性质D.在数列{a n}中,a1=1,a n=12(a n-1+a n+1)(n≥2),由此归纳出{a n}的通项公式答案: B5.有一段演绎推理是这样的:“直线平行于平面,则平行于平面内所有直线;已知直线b在平面α外,直线a在平面α内,直线b∥平面α,则直线b∥直线a”的结论显然是错误的,这是因为()A.大前提错误B.小前提错误C.推理形式错误D.非以上错误答案: A1.综合法(1)综合法的定义: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定理、公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2.)综合法的框图表示P⇒Q1→Q1⇒Q2→Q2⇒Q3→…→Q n⇒Q(P表示已知条件、已有的定义、定理、公理等,Q表示所要证明的结论)2.分析法(1).分析法的定义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等)为止,这种证明方法叫做分析法.(2).分析法的框图表示Q⇐P1→P1⇐P2→P2⇐P3→…→得到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3.反证法(1)反证法定义:假设原命题不成立,经过正确的推理,最后得出矛盾,因此说明假设错误,从而证明了原命题不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2)反证法常见的矛盾类型:反证法的关键是在正确的推理下得出矛盾,这个矛盾可以是与已知条件矛盾,或与假设矛盾,或与定义、公理、定理、事实矛盾等.1.已知a,b>0,且a+b=1,求证:1a+1b≥4.证明:∵a,b∈R+,且a+b=1,2.已知非零向量a⊥b,求证:|a|+|b||a-b|≤ 2.证明:∵a⊥b,∴a·b=0.平方得|a|2+|b|2+2|a||b|≤2(|a|2+|b|2-2|a·b|),只需证|a|2+|b|2-2|a||b|≥0成立,即(|a|-|b|)2≥0,显然成立.故原不等式得证.3.已知a,b,c是不全相等的正数,且0<x<1.求证:log x a+b2+log xb+c2+log xa+c2<log x a+log x b+log x c.证明:要证明4.求证:3+6<4+5.即证18<20成立.4.求证:不论x,y取何非零实数,等式1x+1y=1总不成立.于是有y(x+y)+x(x+y)=xy,即x2+y2+xy=0,5.已知:一点A和平面α.求证:经过点A只能有一条直线和平面α垂直.证明:根据点A和平面α的位置关系,分两种情况证明.(1)如图,点A在平面α内,假设经过点A至少有平面α的两条垂线AB,AC,那么AB,AC是两条相交直线,它们确定一个平面β,平面β和平面α相交于经过点A的一条直线a.因为AB⊥平面α,AC⊥平面α,a⊂α,所以AB⊥a,AC⊥a,在平面β内经过点A有两条直线都和直线a垂直,这与平面几何中经过直线上一点只能有已知直线的一条垂线相矛盾.(2)如图,点A在平面α外,假设经过点A至少有平面α的两条垂线AB和AC(B,C为垂足),那么AB,AC是两条相交直线,它们确定一个平面β,平面β和平面α相交于直线BC,因为AB⊥平面α,AC⊥平面α,BC⊂α,所以AB⊥BC,AC⊥BC.在平面β内经过点A有两条直线都和BC垂直,这与平面几何中经过直线外一点只能有已知直线的一条垂线相矛盾.综上,经过一点A只能有一条直线和平面α垂直.6.已知a,b,c是互不相等的实数,求证:由y=ax2+2bx+c,y=bx2+2cx+a 和y=cx2+2ax+b确定的三条抛物线至少有一条与x轴有两个不同的交点.证明:假设题设中的函数确定的三条抛物线都不与x轴有两个不同的交点.由y=ax2+2bx+c,y=bx2+2cx+a,y=cx2+2ax+b,得Δ1=(2b)2-4ac≤0,且Δ2=(2c)2-4ab≤0,且Δ3=(2a)2-4bc≤0,同向不等式求和得4b2+4c2+4a2-4ac-4ab-4bc≤0∴2a2+2b2+2c2-2ab-2bc-2ac≤0∴(a-b)2+(b-c)2+(a-c)2≤0∴a=b=c这与题设a,b,c互不相等矛盾,因此假设不成立,从而命题得证.7.用反证法证明命题“a,b为整数,若a·b不是偶数,则a,b都不是偶数”时,应假设为________.解析:a,b不都是奇数一般地,证明一个与正整数n 有关的命题,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归纳奠基)证明当n 取___________ (n0∈N*)时命题成立;2.(归纳递推)假设 ___________________时命题成立,证明当__________时命题也成立.只要完成这两个步骤,就可以断定命题对从n0开始的所有正整数n 都成立. 上述证明方法叫做数学归纳法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凸n 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 -2)π”时,归纳奠基中n 0的取值应为( )A .1B .2C .3D .4答案: C2.证明1+12+13+14+…+12n -1>n2(n ∈N *),假设n =k 时成立,当n =k +1时,左端增加的项数是( ) A .1项 B .k -1项 C .k 项 D .2k 项答案: D3.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关于n 的恒等式时,当n =k 时,表达式为1×4+2×7+…+k(3k +1)=k(k +1)2,则当n =k +1时,表达式为__________ .解析: 当n =k +1时,应将表达式1×4+2×7+…+k(3k +1)=k(k +1)2中的k 更换为k +1.答案: 1×4+2×7…+k(3k +1)+(k +1)(3k +4)=(k +1)(k +2)2 4.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5+9+…+(4n -3)=(2n -1)·n. 证明: ①当n =1时,左边=1,右边=1,命题成立. ②假设n =k(k≥1,k ∈N*)时,命题成立, 即1+5+9+…+(4k -3)=k(2k -1).第一个值n 0 n =k (k ≥n 0,k ∈N *) n =k +1则当n =k +1时,左边=1+5+9+…+(4k -3)+(4k +1) =k(2k -1)+(4k +1)=2k2+3k +1=(2k +1)(k +1) =[2(k +1)-1](k +1)=右边, ∴当n =k +1时,命题成立. 由①②知,对一切n ∈N*,命题成立.5.证明:12+122+123+…+12n -1+12n =1-12n (其中n ∈N *).(2)假设当n =k 时,等式成立,那么,当n =k +1时,这就是说,当n =k +1时,等式也成立. 根据(1)和(2),可知等式对任何n ∈N *都成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章推理与证明高考导航知识网络14.1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考点诠释重点:利用归纳与类比进行推理,利用“三段论”进行推理与证明. 难点:利用归纳与类比推理来发现结论并形成猜想命题.典例精析题型一 运用归纳推理发现一般性结论【例1】 通过观察下列等式,猜想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并证明结论的真假.sin 215°+sin 275°+sin 2135°=32;sin 230°+sin 290°+sin 2150°=32;sin 245°+sin 2105°+sin 2165°=32;sin 260°+sin 2120°+sin 2180°=32.【思路分析】先观察各等式的不变之处,再观察三个角的变化规律,三个角成等差数列,公差为60°,即可猜想其一般规律,最后证明.【解析】猜想:sin 2(α-60°)+sin 2α+sin 2(α+60°)=32.左边=(sin αcos 60°-cos αsin 60°)2+sin 2α+(sin αcos 60°+cos αsin 60°)2= 32(sin 2α+cos 2α)=32=右边. 【方法归纳】归纳分为完全归纳和不完全归纳,由归纳推理所得的结论虽然未必是可靠的,但它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功能,对科学的发现是十分有用的.观察、实验,对有限的资料作归纳整理,提出带规律性的说法是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归纳推理的一些常见形式:一是具有共同特征型,二是递推型,三是循环型(周期性).【举一反三】1.已知数列{a n }的第一项a 1=1,且a n +1=a n1+a n(n =1,2,3,…),试写出这个数列的前几项并猜想它的通项公式.【解析】当n =1时,a 1=1;当n =2时,a 2=11+1=12;当n =3时,a 3=121+12=13;当n =4时,a 4=131+13=14.观察可得,数列的前4项都等于相应序号的倒数.由此归纳推理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 n =1n.题型二 运用类比推理拓展新知识能的结论.【解析】 本题由已知的前两组类比可得到如下信息:①平面中的三角形与空间中的三棱锥是类比对象;②三角形各边的边长与三棱锥各面的面积是类比对象;③三角形边上的高与三棱锥面上的高是类比对象;④三角形的面积与三棱锥的体积是类比对象;⑤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中的“二分之一”与三棱锥的体积公式中的“三分之一”是类比对象.由以上分析可知:故第三行空格应填:三棱锥的体积等于其内切球半径与三棱锥表面积的乘积的三分之一. 【方法归纳】类比推理的关键是找到合适的类比对象.平面几何中的一些定理、公式、结论等,可以类比到立体几何中,得到类似的结论.一般平面中的一些元素与空间中的一些元素的类比列表如下:【举一反三】2.已知结论:是边BC 的中点,G 是三角形ABC的重心,则AGGD=2”.若把该结论推广到空间,则有结论:在棱长都相等的四面体ABCD 中,若△BCD 的中心为M ,四面体内部一点O 到四面体各面的距离都相等,则AOOM等于( C )A .1B .2C .3D .4【解析】如图,设正四面体的棱长为1,则易知其高AM =63,此时点O 即为正四体内切球的球心,设其半径为r ,利用等积法有4×13×34r =13×34×63⇒r =612,故AO =AM -MO =63-612=64,故AO ∶OM =64∶612=3.题型三 运用“三段论”进行演绎推理【例3】(1)证明函数f (x )=-x 2+2x 在(-∞,1]上是增函数; (2)当x ∈[-5,-2]时,f (x )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思路分析】(1)证明本题的大前提是增函数的定义,即增函数f (x )满足:在给定区间内任取自变量的两个值x 1,x 2,且x 1< x 2,f (x 1)<f (x 2),小前提是函数f (x )=-x 2+2x ,x ∈(-∞,1],结论是满足增函数定义;(2)关键是[-5,-2]与f (x )的增区间或减区间的关系.【解析】(1)证明:任取x 1,x 2∈(-∞,1],且x 1<x 2, 则f (x 1)-f (x 2)=(x 2-x 1)(x 2+x 1-2), 因为x 1<x 2≤1,所以x 2+x 1-2<0, 因为f (x 1)-f (x 2)<0,f (x 1)<f (x 2), 于是,根据“三段论”可知,f (x )=-x 2+2x 在(-∞,1]上是增函数. (2)因为f (x )在(-∞,1]上是增函数, 而[-5,-2]是区间(-∞,1]的子区间,所以f (x )在[-5,-2]上是增函数.【方法归纳】演绎推理是推理证明的主要途径,而“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种重要的推理形式,在高考中以证明题出现的频率较大.用“三段论”进行证明的关键是找出正确的大前提与小前提.【举一反三】3.已知函数f (x )=ln ax -x -ax(a ≠0).(1)求此函数的单调区间及最值;(2)求证:对于任意正整数n ,均有1+12+13+…+1n ≥ln e nn !.【解析】(1)由题意f ′(x )=x -ax2.当a >0时,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0,+∞),此时函数在(0,a )上是减函数,在(a ,+∞)上是增函数, f min (x )=f (a )=ln a 2,无最大值.当a <0时,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0),此时函数在(-∞,a )上是减函数,在(a ,0)上是增函数, f min (x )=f (a )=ln a 2,无最大值.(2)取a =1,由(1)知,f (x )=ln x -x -1x≥f (1)=0,故1x ≥1-ln x =ln e x, 取x =1,2,3,…,n ,则1+12+13+…+1n ≥ln e +ln e 2+…+ln e n =ln e nn !.体验高考(2011山东)设函数f (x )=xx +2(x >0),观察:f 1(x )=f (x )=xx +2,f 2(x )=f (f 1(x ))=x3x +4,f 3(x )=f (f 2(x ))=x7x +8,f 4(x )=f (f 3(x ))=x15x +16,…根据以上事实,由归纳推理可得:当n ∈N *且n ≥2时,f n (x )=f (f n -1(x ))=______________.【解析】由f (x )=x x +2(x >0)得,f 1(x )=f (x )=xx +2,f 2(x )=f (f 1(x ))=x 3x +4=x(22-1)x +22,f 3(x )=f (f 2(x ))=x 7x +8=x(23-1)x +23,f 4(x )=f (f 3(x ))=x 15x +16=x(24-1)x +24,…所以当n ≥2且n ∈N *时,f n (x )=f (f n -1(x ))=x(2n-1)x +2n. 【举一反三】(2011江西)观察下列各式:55=3 125,56=15 625,57=78 125,…,则 52 011的末四位数字为( D )A .3 125B .5 625C .0 625D .8 125【解析】55=3 125,56=15 625,57=78 125,58=390 625,59=1 953 125,可得59与55的后四位相同,…,由此可归纳出5m +4k =5m (k ∈N *,m =5,6,7,8),又2 011=4×501+7,所以52 011与57后四位数字都为8 125,故选D.14.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考点诠释重点:能运用直接证明(分析法、综合法)与间接证明(反证法)的方法证明一些简单的命题. 难点:根据综合法、分析法及反证法的思维过程与特点选取适当的证明方法证明命题.典例精析题型一 运用综合法证明【例1】证明不等式:x 2+y 2+z 2≥xy +yz +xz .【思路分析】所要证明的不等式左右两边是和的形式,利用不等式a 2+b 2≥2ab ,然后再求和即可.【证明】因为x 2+y 2≥2xy , y 2+z 2≥2yz ,x 2+z 2≥2xz ,所以2x 2+2y 2+2z 2≥2xy +2yz +2xz , 所以x 2+y 2+z 2≥xy +yz +xz .【方法归纳】在用综合法证明命题时,必须首先找到正确的出发点,也就是能想到从哪里起步,我们一般的处理方法是广泛地联想已知条件所具备的各种性质,逐层推进,从已知逐渐引出结论.【举一反三】1.设a ,b ,c >0,求证:a 2b +b 2c +c 2a≥a +b +c .【证明】因为a ,b ,c >0,根据基本不等式, 有a 2b +b ≥2a ,b 2c +c ≥2b ,c 2a+a ≥2c . 三式相加得a 2b +b 2c +c2a+a +b +c ≥2(a +b +c ).即a 2b +b 2c +c2a≥a +b +c . 题型二 运用分析法证明【例2】设a 、b 、c 为任意三角形三边长,I =a +b +c ,S =ab +bc +ca .求证:I 2<4S . 【思路分析】利用I 2=a 2+b 2+c 2+2S 及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来证明. 【证明】由I 2=(a +b +c )2=a 2+b 2+c 2+2(ab +bc +ac ) =a 2+b 2+c 2+2S ,故要证I 2<4S ,只需证a 2+b 2+c 2+2S <4S , 即a 2+b 2+c 2<2S .欲证上式,只需证a 2+b 2+c 2-2ab -2bc -2ca <0, 即证(a 2-ab -ac )+(b 2-bc -ba )+(c 2-ca -cb )<0, 只需证三个括号中的式子均为负值即可, 即证a 2<ab +ac ,b 2<bc +ba ,c 2<ca +cb , 即a <b +c ,b <a +c ,c <a +b ,显然成立,因为三角形任意一边小于其他两边之和. 故I 2<4S .【方法归纳】(1)应用分析法易于找到思路的起始点,可探求解题途径;(2)应用分析法证明问题时要注意:严格按分析法的语言表达,下一步是上一步的充分条件.【举一反三】2.设a ,b 为正数,且a ≠b ,求证:a 3+b 3>a 2b +ab 2. 【证明】方法一(分析法): 要证a 3+b 3>a 2b +ab 2成立,只需证(a +b )(a 2-ab +b 2)>ab (a +b )成立.又因为a +b >0,只需证a 2-ab +b 2>ab 成立. 又需证a 2-2ab +b 2>0成立, 即需证(a -b )2>0成立.而依题设a ≠b ,则(a -b )2>0显然成立,由此命题得证. 方法二(综合法):a ≠b ⇒a -b ≠0⇒(a -b )2>0⇒a 2-2ab +b 2>0⇒a 2-ab +b 2>ab .(*) 而a ,b 均为正数,所以a +b >0,由(*)式即得(a +b )(a 2-ab +b 2)>ab (a +b ), 所以a 3+b 3>a 2b +ab 2. 题型三 运用反证法证明【例3】在△ABC 中,∠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a 、b 、c 三边的倒数成等差数列,求证:∠B <90°.【思路分析】直接证明∠B <90°有一定困难,可考虑利用反证法.【证明】假设∠B <90°不成立,即∠B ≥90°,从而∠B 是△ABC 的最大角,所以b 是△ABC 的最大边,即b >a ,b >c .所以1a >1b ,1c >1b .相加得1a +1c >1b +1b =2b ,与1a +1c =2b矛盾.故∠B ≥90°不成立.【方法归纳】一般以下题型用反证法:①当“结论”的反面比“结论”本身更简单、更具体、更明确;②否定命题,唯一性命题,存在性命题,“至多”“至少”型命题;③有的肯定形式命题,由于已知或结论涉及到无限个元素,用直接证明形式比较困难而往往用反证法.【举一反三】3.已知下列三个方程:x 2+4ax -4a +3=0;x 2+(a -1)x +a 2=0;x 2+2ax -2a =0,若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根,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解析】假设三个方程均无实根,则有⎩⎪⎨⎪⎧(4a )2-4(-4a +3)<0,(a -1)2-4a 2<0,(2a )2-4(-2a )<0.由(4a )2-4(-4a +3)<0,得4a 2+4a -3<0,即-32<a <12;由(a -1)2-4a 2<0,得(a +1)(3a -1)>0,即a <-1或a >13;由(2a )2-4(-2a )<0得a (a +2)<0,即-2<a <0.以上三部分取交集得M ={a |-32<a <-1},则三个方程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根的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R M ,即{a |a ≤-32或a ≥-1}.体验高考(2011新课标全国)已知函数f (x )=a ln x x +1+b x,曲线y =f (x )在点(1,f (1))处的切线方程为x +2y -3=0.(1)求a ,b 的值;(2)如果当x >0,且x ≠1时,f (x )>ln x x -1+kx,求k 的取值范围.【解析】(1)f ′(x )=a (x +1x -ln x )(x +1)2-bx 2.由于直线x +2y -3=0的斜率为-12,且过点(1,1),故⎩⎪⎨⎪⎧f (1)=1,f ′(1)=-12,即⎩⎪⎨⎪⎧b =1,a 2-b =-12.解得a =1,b =1.(2)由(1)知f (x )=ln x x +1+1x ,所以f (x )-(ln x x -1+k x )=11-x 2[2ln x +(k -1)(x 2-1)x ].考虑函数h (x )=2ln x +(k -1)(x 2-1)x (x >0),则h ′(x )=(k -1)(x 2+1)+2xx 2.①设k ≤0.由h ′(x )=k (x 2+1)-(x -1)2x 2知,当x ≠1时,h ′(x )<0.而h (1)=0,故当x ∈(0,1)时,h (x )>0,可得11-x 2h (x )>0;当x ∈(1,+∞)时,h (x )<0,可得11-x 2h (x )>0.从而当x >0,且x ≠1时,f (x )-(ln x x -1+k x )>0,即f (x )>ln x x -1+kx .②设0<k <1.由于当x ∈(1,11-k )时,(k -1)(x 2+1)+2x >0,故h ′(x )>0.而h (1)=0,故当x ∈(1,11-k)时,h (x )>0,可得11-x 2h (x )<0,与题设矛盾.③设k ≥1.此时h ′(x )>0,而h (1)=0,故当x ∈(1,+∞)时,h (x )>0,可得11-x 2h (x )<0.与题设矛盾.综上得,k 的取值范围为(-∞,0].【举一反三】(2011陕西)设函数f (x )定义在(0,+∞)上,f (1)=0,导函数f ′(x )=1x,g (x )=f (x )+f ′(x ).(1)求g (x )的单调区间和最小值;(2)讨论g (x )与g (1x)的大小关系;(3)是否存在x 0>0,使得|g (x )-g (x 0)|<1x对任意x >0成立?若存在,求出x 0的取值范围;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析】(1)由题设易知f (x )=ln x ,g (x )=ln x +1x,所以g ′(x )=x -1x2,令g ′(x )=0得x =1.当x ∈(0,1)时,g ′(x )<0,故(0,1)是g (x )的单调减区间;当x ∈(1,+∞)时,g ′(x )>0,故(1,+∞)是g (x )的单调增区间.因此,x =1是g (x )的唯一极值点,且为极小值点,从而是最小值点,所以最小值为 g (1)=1.(2)g (1x)=-ln x +x ,设h (x )=g (x )-g (1x )=2ln x -x +1x,则h ′(x )=-(x -1)2x 2,当x =1时,h (1)=0,即g (x )=g (1x),当x ∈(0,1)∪(1,+∞)时,h ′(x )<0,h ′(1)=0,因此,h (x )在(0,+∞)内单调递减.当0<x <1时,h (x )>h (1)=0,即g (x )>g (1x );当x >1时,h (x )<h (1)=0,即g (x )<g (1x).(3)满足条件的x 0不存在. 证明如下:假设存在x 0>0,使|g (x )-g (x 0)|<1x 对任意x >0成立,即对任意x >0,有ln x <g (x 0)<ln x +2x ,(*)但对上述x 0,取x 1=e g (x 0)时,有ln x 1=g (x 0),这与(*)左边不等式矛盾,因此,不存在x 0>0,使|g (x )-g (x 0)|<1x对任意x >0成立.14.3 数学归纳法考点诠释重点: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思想与证明步骤;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与自然数n (n ∈N *)有关的数学命题.难点:理解数学归纳法的思维实质,特别是第二个步骤要根据归纳假设进行推理与证明.典例精析题型一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恒等式【例1】是否存在常数a 、b 、c ,使等式12+22+32+…+n 2+(n -1)2+…+22+12=an (bn 2+c )对于一切n ∈N *都成立?若存在,求出a 、b 、c 并证明;若不存在,试说明理由.【思路分析】对于存在性问题,先假设存在,对n 取特殊位值1,2,3时得三个方程解出a 、b 、c ,然后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解析】假设存在a 、b 、c 使12+22+32+…+n 2+(n -1)2+…+22+12=an (bn 2+c )对于一切n ∈N *都成立.当n =1时,a (b +c )=1; 当n =2时,2a (4b +c )=6; 当n =3时,3a (9b +c )=19.解方程组⎩⎪⎨⎪⎧a (b +c )=1,a (4b +c )=3,3a (9b +c )=19,解得⎩⎪⎨⎪⎧a =13,b =2,c =1.证明如下:当n =1时,显然成立;假设n =k (k ∈N *,k ≥1)时等式成立,即12+22+32+…+k 2+(k -1)2+…+22+12=13k (2k 2+1);则当n =k +1时,12+22+32+…+k 2+(k +1)2+k 2+(k -1)2+…+22+12=13k (2k 2+1)+(k +1)2+k 2=13k (2k 2+3k +1)+(k +1)2=13k (2k +1)(k +1)+(k +1)2=13(k +1)(2k 2+4k +3)=13(k +1)[2(k +1)2+1].因此存在a =13,b =2,c =1,使等式对一切n ∈N *都成立.【方法归纳】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与正整数n 有关的恒等式时要弄清等式两边的项的构成规律:由n =k 到n =k +1时等式左右各如何增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举一反三】1.设f (n )=1+12+13+…+1n(n ∈N *).求证:f (1)+f (2)+…+f (n -1)=n ·[f (n )-1](n ≥2,n ∈N *). 【证明】①当n =2时,左边=f (1)=1,右边=2[1+12-1]=1,左边=右边,等式成立.②假设n =k 时,结论成立,即f (1)+f (2)+…+f (k -1)=k [f (k )-1], 那么,当n =k +1时,f (1)+f (2)+…+f (k -1)+f (k ) =k [f (k )-1]+f (k ) =(k +1)f (k )-k=(k +1)[f (k +1)-1k +1]-k=(k +1)f (k +1)-(k +1)=(k +1)[f (k +1)-1], 所以当n =k +1时结论仍然成立.所以f (1)+f (2)+…+f (n -1)=n [f (n )-1](n ≥2,n ∈N *). 题型二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整除性问题 【例2】 已知f (n )=(2n +7)·3n +9,是否存在自然数m 使得任意的n ∈N *,都有m 整除f (n )?若存在,求出最大的m 值,并证明你的结论;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思路分析】首先取n =1,2,3,计算出f (1),f (2),f (3),观察猜想出最大的m 值,然后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解析】由f (1)=36,f (2)=108,f (3)=360,猜想:f (n )能被36整除,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①当n =1时,结论显然成立;②假设当n =k (k ≥1,k ∈N *)时结论成立,即f (k )=(2k +7)·3k +9能被36整除.则当n =k +1时,f (k +1)=(2k +9)·3k +1+9=3[(2k +7)·3k +9]+18(3k -1-1),由假设知3[(2k +7)·3k +9]能被36 整除,又3k -1-1是偶数,故18(3k -1-1)也能被36 整除.即n =k +1时结论也成立.故由①②可知,对任意正整数n 都有f (n )能被36整除. 由f (1)=36知36是整除f (n )的最大值. 【方法归纳】与正整数n 有关的整除性问题也可考虑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在证明n =k +1结论也成立时,要注意“凑形”,即凑出归纳假设的形式,以便于充分利用归纳假设的条件.【举一反三】2.求证:当n 为正整数时,f (n )=32n +2-8n -9能被64整除.证明①当n =1时,f (1)=34-8-9=64, 命题显然成立.②假设当n =k (k ≥1,k ∈N *)时结论成立,即f (k )=32k +2-8k -9能被64整除.由于f (k +1)=32(k +1)+2-8(k +1)-9=9(32k +2-8k -9)+9·8k +9·9-8(k +1)-9=9(32k +2-8k -9)+64(k +1),即f (k +1)=9f (k )+64(k +1), 所以n =k +1时命题也成立.根据①②可知,对任意的n ∈N *,命题都成立.题型三 数学归纳法在函数、数列、不等式证明中的运用【例3】已知等差数列{a n }的公差d 大于0,且a 2,a 5是方程x 2-12x +27=0的两根,数列{b n }的前n 项和为T n ,且T n =1-12b n .(1)求数列{a n },{b n }的通项公式;(2)设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试比较1b n与S n +1的大小,并说明理由.【思路分析】(1)求得a 2、a 5的值即可得a n 的表达式,再利用T n -T n -1=b n 求出{b n }的通项公式;(2)首先求出S n +1与1b n 的表达式,先进行猜想,再进行证明.【解析】(1)由已知得⎩⎪⎨⎪⎧a 2+a 5=12,a 2a 5=27.又因为{a n }的公差大于0,所以a 5>a 2, 所以a 2=3,a 5=9.所以d =a 5-a 23=9-33=2,a 1=1.因为T n =1-12b n ,b 1=23,当n ≥2时,T n -1=1-12b n -1,因为b n =T n -T n -1=1-12b n -(1-12b n -1),化简得b n =13b n -1,所以{b n }是首项为23,公比为13的等比数列,即b n =23·(13)n -1=23n .所以a n =2n -1,b n =23n .(2)因为S n =1+(2n -1)2·n =n 2,所以S n +1=(n +1)2,以下比较1b n与S n +1的大小:当n =1时,1b 1=32,S 2=4,所以1b 1<S 2.当n =2时,1b 2=92,S 3=9,所以1b 2<S 3.当n =3时,1b 3=272,S 4=16,则1b 3<S 4.当n =4时,1b 4=812,S 5=25,得1b 4>S 5.猜想:当n ≥4时,1b n>S n +1.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①当n =4时,不等式成立.②假设当n =k (k ∈N *,k ≥4)时,1b k>S k +1,即3k 2>(k +1)2,那么,当n =k +1时, 1b k +1=3k +12=3·3k 2>3(k +1)2=3k 2+6k +3=(k 2+4k +4)+2k 2+2k -1>[(k +1)+1]2=S (k +1)+1,所以n =k +1时,1b n>S n +1也成立.由①②可知n ∈N *,n ≥4时,1b n >S n +1成立.综上所述,当n =1,2,3时,1b n<S n +1;当n ≥4时,1b n>S n +1.【方法归纳】 运用归纳推理得到的结论不一定正确,需进行证明.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时必须要利用归纳假设的条件,并且灵活运用放缩法等不等式证明方法.【举一反三】3.设函数f (x )=e x -1+a x(a ∈R ). (1)若函数f (x )在x =1处有极值,且函数g (x )=f (x )+b 在(0,+∞)上有零点,求b 的最大值;(2)若f (x )在(1,2)上为单调函数,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3)在(1)的条件下,数列{a n }中a 1=1,a n +1=f (a n )-f ′(a n ),求|a n +1-a n |的最小值.【解析】(1)f ′(x )=e x -1-a x 2,又函数f (x )在x =1处有极值,所以f ′(1)=0,即a =1,经检验符合题意.g ′(x )=e x -1-1x 2,当x ∈(0,1)时,g ′(x )<0,g (x )为减函数,当x =1时,g ′(x )=0,当x ∈(1,+∞)时,g ′(x )>0,g (x )为增函数.所以g (x )在x =1时取得极小值g (1)=2+b ,依题意g (1)≤0,所以b ≤-2,所以b 的最大值为-2.(2)f ′(x )=e x -1-a x 2, 当f (x )在(1,2)上单调递增时,e x -1-a x 2≥0在[1,2]上恒成立,所以a ≤x 2e x -1,令h (x )=x 2e x -1,则h ′(x )=e x -1(x 2+2x )>0在[1,2]上恒成立,即h (x )在[1,2]上单调递增,所以h (x )在[1,2]上的最小值为h (1)=1,所以a ≤1;当f (x )在[1,2]上单调递减时,同理a ≥x 2e x -1,h (x )=x 2e x -1在[1,2]上的最大值为h (2)=4e ,所以a ≥4e.综上实数a 的取值范围为a ≤1或a ≥4e.(3)由(1)得a =1,所以f (x )-f ′(x )=1x +1x 2,因此a n +1=1a n +1a 2n,a 1=1,所以a 2=2,可得 0<a 2n +1<1,a 2n +2>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如下:①当n =1时,a 3=34,a 4=289,结论成立; ②设n =k ,k ∈N *时结论成立,即0<a 2k +1<1,a 2k +2>2,则n =k +1时,a 2k +3=1a 2k +2+1a 22k +2<12+12=1, 所以0<a 2k +3<1,a 2k +4=1a 2k +3+1a 22k +3>1+1=2. 所以n =k +1时结论也成立,根据①②可得0<a 2n +1<1,a 2n +2>2恒成立,所以|a n +1-a n |≥a 2-a 1=2-1=1,即|a n +1-a n |的最小值为1.体验高考(2011湖南)已知函数f (x )=x 3,g (x )=x +x .(1)求函数h (x )=f (x )-g (x )的零点个数,并说明理由;(2)设数列{a n }(n ∈N *)满足a 1=a (a >0),f (a n +1)=g (a n ),证明:存在常数M ,使得对于任意的n ∈N *,都有a n ≤M .【解析】(1)由h (x )=x 3-x -x 知,x ∈[0,+∞),而h (0)=0,且h (1)=-1<0,h (2)= 6-2>0,则x =0为h (x )的一个零点,且h (x )在(1,2)内有零点.因此h (x )至少有两个零点.h ′(x )=3x 2-1-12x -12,记φ(x )=3x 2-1-12x -12, 则φ′(x )=6x +14x -32,当x ∈(0,+∞)时,φ′(x )>0,因此φ(x )在(0,+∞)上单调递增,则φ(x )在(0,+∞)内至多只有一个零点.又因为φ(1)>0,φ(33)<0,则φ(x )在(33,1)内有零点.所以φ(x )在(0,+∞)内有且只有一个零点.记此零点为x 1,则当x ∈(0,x 1)时,φ(x )<φ(x 1)=0;当x ∈(x 1,+∞)时,φ(x )>φ(x 1)=0.所以,当x ∈(0,x 1)时,h (x )单调递减.而h (0)=0,则h (x )在(0,x 1]内无零点;当x ∈(x 1,+∞)时,h (x )单调递增,则h (x )在(x 1,+∞)内至多只有一个零点. 从而h (x )在(0,+∞)内至多只有一个零点.综上所述,h (x )有且只有两个零点.(2)证明:记h (x )的正零点为x 0,即x 30=x 0+x 0.①当a <x 0时,由a 1=a ,即a 1<x 0,而a 32=a 1+a 1<x 0+x 0=x 30.因此a 2<x 0.由此猜测:a n <x 0,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ⅰ)当n =1时,a 1<x 0显然成立.(ⅱ)假设当n =k (k ≥1)时,a k <x 0成立,则当n =k +1时,由a 3k +1=a k +a k <x 0+x 0=x 30知,a k +1<x 0.因此,当n =k +1时,a k +1<x 0也成立.故对任意的n ∈N *,a n <x 0成立.②当a ≥x 0时,由(1)知,h (x )在(x 0,+∞)上单调递增,则h (a )≥h (x 0)=0,即a 3≥a +a .从而a 32=a 1+a 1=a +a ≤a 3,即a 2≤a .由此猜测:a n ≤a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ⅰ)当n =1时,a 1≤a 显然成立.(ⅱ)假设当n =k (k ≥1)时,a k ≤a 成立,则当n =k +1时,由a 3k +1=a k +a k ≤a +a ≤a3知,a k +1≤a .因此,当n =k +1时,a k +1≤a 也成立.故对任意的n ∈N *,a n ≤a 成立.综上所述,存在常数M =max{x 0,a },使得对于任意的n ∈N *,都有a n ≤M .【举一反三】(2011湖北)已知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且满足:a 1=a (a ≠0),a n +1=rS n (n ∈N *,r ∈R ,r ≠-1).(1)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2)若存在k ∈N *,使得S k +1,S k ,S k +2成等差数列,试判断:对于任意的m ∈N *,且m ≥2,a m +1,a m ,a m +2是否成等差数列?并证明你的结论.【解析】(1)由已知a n +1=rS n ,可得a n +2=rS n +1,两式相减可得a n +2-a n +1=r (S n +1-S n )=ra n +1,即a n +2=(r +1)a n +1.又a 2=ra 1=ra ,所以当r =0时,数列{a n }为a ,0,…,0,…当r ≠0,r ≠-1时,由已知a ≠0,所以a n ≠0(n ∈N *),于是由a a +2=(r +1)a n +1,可得a n +2a n +1=r +1(n ∈N *), 所以a 2,a 3,…,a n ,…成等比数列,所以当n ≥2时,a n =r (r +1)n -2a .综上,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为a n =⎩⎪⎨⎪⎧a ,n =1,r (r +1)n -2a ,n ≥2. (2)对于任意的m ∈N *,且m ≥2,a m +1,a m ,a m +2成等差数列.证明如下:当r =0时,由(1)知,a n =⎩⎪⎨⎪⎧a ,n =1,0,n ≥2,所以对于任意的m ∈N *,且m ≥2,a m +1,a m ,a m +2成等差数列;当r ≠0,r ≠-1时,因为S k +2=S k +a k +1+a k +2,S k +1=S k +a k +1, 若存在k ∈N *,使得S k +1,S k ,S k +2成等差数列,则S k +1+S k +2=2S k ,即a k +2=-2a k +1, 由(1)知,a 2,a 3,…,a n ,…的公比r +1=-2,于是对于任意的m ∈N *,且m ≥2,a m +1=-2a m ,从而a m +2=4a m ,所以a m +1+a m +2=2a m ,即a m +1,a m ,a m +2成等差数列.综上,对于任意的m ∈N *,且m ≥2,a m +1,a m ,a m +2成等差数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