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的解剖结构 ppt课件

合集下载

鼻腔结构ppt(1)

鼻腔结构ppt(1)

• • • •
2.慢性鼻窦炎 (1)好发群体所有人群均易发生,低龄、年老体弱者更多见。 (2)疾病症状 1)局部症状①脓涕鼻涕多为脓性或黏脓性,黄色或黄绿色,量多少 不定,可倒流向咽部,单侧有臭味者,多见于牙源性上颌窦炎或真 菌感染。②鼻塞轻重不等,多因鼻黏膜充血肿胀和分泌物增多所致。 ③嗅觉障碍鼻塞和炎症反应可导致嗅觉障碍。④头痛慢性鼻窦炎一 般无明显局部疼痛或头痛。如有头痛,常表现为钝痛或头部沉重感, 白天重,夜间轻。前组鼻窦炎多表现前额部和鼻根部胀痛或闷痛, 后组鼻窦炎的头痛在头顶部、后枕部。患牙源性上颌窦炎时,常伴 有同侧上列牙痛。⑤其他由于脓涕流入咽部和长期用口呼吸,常伴 有慢性咽炎症状,如痰多、异物感或咽干痛等。若影响咽鼓管,也 可有耳鸣、耳聋等症状。 • 2)其他症状眼部有压迫感,亦可引起视力障碍,但少见。头部沉重 压迫感,或仅有钝痛或闷胀痛。 • 3)全身症状症状较轻缓或不明显,一般可有头昏、易倦、精神抑郁、 萎靡不振、纳差、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降 低等症状。极少数病例若已成为病灶者,可有持续低热。
现有的临床鼻腔给药方式优缺点
• 临床鼻腔给药的药物不多主要有以下几种药物: • 1、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 (通用名叫内舒拿)、曲安奈德鼻喷雾剂、布地奈 德鼻喷雾剂等。优点:给药方式简单,每晚每侧鼻 腔只需喷一下,安全,见效快。缺点:治疗效果不 明显,药物持续时间短。 • 2、鼻腔血管收缩剂如:呋嘛滴鼻液。优点:用药 后立马鼻腔通气,粘膜收缩快。缺点:持续时间短, 副作用大,容易形成药物性鼻炎。 • 3、鼻腔润滑剂如:复方薄荷脑滴鼻液。优点:无 明显副作用,可长期使用。缺点:有刺激作用。
鼻窦开口
鼻窦炎
• 一个或多个鼻窦发生炎症称为鼻窦炎,累及的鼻窦包括:上颌窦、筛窦、额窦和蝶窦,这是一 种在人群中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鼻窦炎可分为急性、慢性鼻窦炎2种。急性鼻 窦炎多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细菌与病毒感染可同时并发。慢性鼻窦炎较急性者多见,常为多个 鼻窦同时受累。 鼻窦炎可分为急性、慢性鼻窦炎2种。急性鼻窦炎病程12周。 病因:1、急性鼻窦炎多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细菌与病毒感染可同时并发。常见细菌菌群是肺炎 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多种化脓性球菌,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属,后 者常见于儿童。其他的致病菌还有链球菌类、厌氧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由牙病引起者多属厌 氧菌感染,脓液常带恶臭。真菌及过敏也有可能是致病因素。 2、慢性鼻窦炎 (1)由急性鼻窦炎转变而来多因对急性鼻窦炎治疗不当,或对其未予彻底治疗以致反复发作,迁 延不愈,使之转为慢性。此为本病之首要病因。 (2)阻塞性病因鼻腔内的阻塞性疾病,如鼻息肉、鼻甲肥大、鼻腔结石、鼻中隔偏曲、鼻腔肿瘤、 鼻腔填塞等阻碍鼻腔鼻窦通气引流,是本病的重要病因。 (3)致病菌毒力强某些毒力较强的致病菌,如患猩红热时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其所致的急性鼻 窦炎,极易转为慢性。 (4)牙源性感染因上列磨牙的牙根与上颌窦底部毗邻,若牙疾未获根治,易成为牙源性慢性上颌 窦炎。 (5)外伤和异物如外伤骨折、异物存留或血块感染等,导致慢性鼻窦炎。 (6)鼻窦解剖因素由于各个鼻窦特殊的或异常的解剖构造,不利于通气引流,亦为不可忽略的自 身因素。 (7)全身性因素包括各种慢性疾病、营养不良、疲劳过度而导致的机体抵抗力低下。同时,还有 各种变应性因素及 • • • • • •

人体解剖学中的鼻腔解剖学考点

人体解剖学中的鼻腔解剖学考点

鼻腔的解剖结构
前鼻孔
鼻腔的入口,位于鼻尖 的下方,通过它可以清 洁和调节进入鼻腔的空
气。
鼻中隔
分隔左右鼻腔的结构, 主要由骨、软骨和粘膜
组成。
鼻甲
位于鼻腔内部的三个骨 性结构,能够调节吸入
空气的温度和湿度。
后鼻孔
鼻腔的出口,位于软腭 的上方,连接咽腔和鼻
腔。
02
鼻腔的骨性结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鼻骨
鼻骨是成对的扁平骨,位于鼻 腔的前部,构成鼻梁的支架。
骨性鼻腔的结构有助于维持鼻腔的通 气功能,保证呼吸顺畅。
03
鼻腔的软骨结构
鼻中隔软骨
鼻中隔软骨是鼻腔的主要软骨之一, 位于鼻腔正中,呈长条形,将鼻腔分 为左右两部分。
它具有支撑和保护鼻腔的作用,同时 能够适应鼻部的生长和发育。
侧鼻软骨
侧鼻软骨位于鼻中隔软骨的两侧,形状扁平,与鼻骨紧密连 接。
它能够协助维持鼻部的形态和轮廓,并具有一定的弹性,以 适应外力的作用。
痛觉
鼻腔粘膜及粘膜下层对疼痛刺激 敏感,当受到刺激时会产生痛觉 。
神经系统的生理意义
保护机制
鼻腔的神经系统对环境刺激产生反应,如遇到冷空气时,交感神经会使血管收缩,减少 热量的散失;副交感神经则会使血管扩张,增加热量散失。这种反应有助于保护鼻腔免
受外界环境的伤害。
调节功能
鼻腔内的自主神经系统能够调节鼻腔内的血管舒缩、腺体分泌等活动,以维持鼻腔的正 常生理功能。
鼻骨分为上鼻骨和下鼻骨,两 者之间有裂缝,下鼻骨与上颌 骨的鼻突相连。
鼻骨具有保护鼻腔、支撑鼻梁 和辅助嗅觉的作用。
上颌骨和腭骨
上颌骨是最大的面颅 骨,位于鼻腔两侧, 与鼻腔紧密相连。

鼻鼻窦解剖ppt课件

鼻鼻窦解剖ppt课件
呼吸部淋巴网稀疏 前-鼻前庭淋巴管-面淋巴管-下颌下淋巴结 后上--咽后淋巴结 中下-颈上深淋巴结
26
鼻腔
鼻腔粘膜 呼吸部
大部鼻腔 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间有杯状细胞,纤毛向咽方向
作节律性颤动 固有膜内有混合腺、粘液腺及弥散的淋巴组织或淋巴
小结 含有丰富的静脉网和丛,形成海绵体,易受机械、化
学以及炎症的刺激而充血 功能:保护、湿润,吸附、清除
27
鼻腔
嗅部
鼻腔上部(中隔上部和上鼻甲以上的部分) 嗅上皮和固有膜组成,粘膜较厚 假复层柱状上皮(嗅细胞、支持细胞和基底细胞) 嗅细胞为双极神经细胞,细胞体向内发出一无髓轴突,
多个轴突集合成小束而形成嗅丝
28
鼻窦
鼻腔周围含气腔,共四对 内衬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纤毛摆动呈螺窝流向,
19
鼻腔
蝶腭动脉:上颌动脉—(蝶腭孔)— 鼻甲和鼻道 后下 部
腭降动脉:上颌动脉—(翼腭管)—口 腔
静脉
鼻腔外侧壁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 鼻腔前部:面静脉搏—颈内静脉 鼻腔下部和后部:蝶腭静脉—翼丛—上颌静脉—颈内、
外静脉 鼻腔上部:筛前、筛后静脉—眼上静脉—海绵窦
20
21
鼻腔神经:嗅觉、感觉和植物来自经骨部位于鼻上部,由鼻骨、 上颌骨额突及额骨鼻部组 成。鼻部撞击易造成骨性 支架骨折,鼻梁塌陷,鼻 腔容积减少,影响呼吸和 嗅觉,有碍容貌
3
外鼻
软骨部位于鼻下部,包括鼻外侧软骨、鼻中隔软骨、 大翼软骨、小翼软骨、副鼻软骨和犁鼻软骨,彼此之 间靠致密结缔组织相连并附于犁状孔缘
血管、淋巴及神经支配 动脉
静脉与鼻腔静脉结合 淋巴与鼻腔淋巴汇合 三叉神经眼支、鼻睫神经筛前支、皮支配前筛;三
叉神经上颌神经和鼻睫神经筛后支支配后筛

耳鼻喉科学解剖 PPT

耳鼻喉科学解剖 PPT
咽提肌组 腭帆肌组 4. 外膜层—筋膜层,覆盖咽缩肌外,由结缔组织组成 上薄下厚。
(二)筋膜间隙
在咽得后方及两侧,有颈部筋膜构成得潜在 得蜂窝组织间隙,有利于咽腔吞咽时得运 动,协调颈部得自由活动。
1. 咽后隙(retropharyngeal space) 2. 咽旁隙(parapharyngeal space)
片为下、中、上鼻甲,其大小依次缩小约1/3, 前端位置依次后移约1/3。
2) 鼻道—每一个鼻甲得外下方与鼻腔外侧壁形 成得间隙称为下、中、上鼻道。
下鼻甲与下鼻道
1) 下鼻甲(inferior turbinate) 为一单独呈水平卷曲得薄骨,附着于鼻 腔外侧壁得下方,其后端距离咽鼓管咽 口仅1、0-1、5厘米。当下鼻甲肿胀、肥大 可直接影响咽鼓管得功能,导致耳鸣、听 力下降等。
4) 粘膜下还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
Little’ area
动脉丛 筛前动脉—中隔支 筛后动脉—中隔支 蝶腭动脉—中隔支 上唇动脉—中隔支 腭大动脉
三、鼻窦 Accessory nasal sinuses
为鼻腔周围骨内得含气空腔,鼻窦左右对称,共4
对,各窦有自然开口与鼻腔相通。
根据各窦得位置、窦口引流得位置与方向:
耳鼻喉科学解剖
鼻得应用解剖
鼻得构成: 外鼻、鼻腔、鼻窦
一、外鼻
外鼻得表面标志 外鼻得 支架 外鼻得皮肤 外鼻得静脉回流
外鼻得表面标志
1) 鼻根 2) 鼻梁 3) 鼻尖 4) 鼻背 5) 鼻翼 6) 鼻底 7) 鼻小柱 8) 前鼻孔 9) 鼻唇沟
外鼻得支架
1. 骨性支架得构成
1) 额骨鼻突 2) 鼻骨(左右各一) 3) 上颌骨额突 4) 腭突
前端(垂直部)—附着于筛窦顶壁与筛骨水平 板得交界处得前颅底骨。 后端(水平部)—向后延伸,转向外侧,附着在鼻 腔外侧壁得后部。

鼻腔和咽喉的解剖学结构

鼻腔和咽喉的解剖学结构

神经支配关系
鼻腔
鼻腔的神经支配主要来自三叉神经的分 支,包括鼻睫神经、上颌神经和蝶腭神 经。这些神经负责传递鼻腔内的感觉信 息,如温度、触觉和痛觉等。
VS
咽喉
咽喉的神经支配较为复杂,涉及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副神经和交感神经等。这些 神经共同支配咽喉部的肌肉运动和感觉传 递,维持正常的吞咽、呼吸和发音功能。
发生在喉部的恶性肿瘤,可引起声音嘶哑、呼吸困难等症 状。解剖学上,喉癌涉及喉部黏膜的异常增生和肿块形成 ,可影响声带活动。
06
诊断方法与治疗手段
诊断方法介绍
前鼻镜检查
通过前鼻镜观察鼻腔前部结构,如鼻中隔、下鼻甲等。
后鼻镜检查
利用后鼻镜观察鼻腔后部及鼻咽部情况。
纤维鼻咽镜检查
纤维鼻咽镜可弯曲,能深入鼻腔和鼻咽部,提供更详细的视图。
鼻息肉
鼻腔或鼻窦内的良性增生,可导致鼻塞、流 涕等症状。解剖学上,鼻息肉表现为鼻腔或 鼻窦内的带蒂肿块,表面光滑。
鼻中隔偏曲
鼻中隔向一侧或两侧弯曲,可引起鼻塞、头 痛等症状。解剖学上,鼻中隔偏曲涉及鼻中
隔骨和软骨的结构异常。
鼻咽癌、喉癌等肿瘤性疾病
要点一
鼻咽癌
要点二
喉癌
发生在鼻腔或鼻窦的恶性肿瘤,可导致鼻塞、流鼻血等症 状。解剖学上,鼻咽癌表现为鼻腔或鼻窦内的异常肿块, 可侵犯周围组织。
声带
位于喉咽部两侧,是发音的 主要结构之一。
04
血管、神经和淋巴系统
血管分布情况
鼻腔
鼻腔内血管丰富,包括动脉和静脉。动脉主要来自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的分支,为鼻腔提供丰富的血 液供应。静脉则回流至颈内静脉和颈外静脉。
咽喉
咽喉部的血管主要来自甲状腺上动脉、甲状腺下动脉以及咽升动脉等,为咽喉提供充足的血液。静脉 回流至甲状腺上静脉、甲状腺中静脉等。

鼻的应用解剖学和生理学课件

鼻的应用解剖学和生理学课件

鼻的应用解剖学和生理学
40
谢 谢!
鼻的应用解剖学和生理学
41
2、皮肤与软骨膜紧密连接,一旦发生疖 肿,疼痛剧烈。
鼻的应用解剖学和生理学
11
固有鼻腔(鼻腔)
一 构成
前界为鼻内孔,后界为后鼻孔,有内、外、顶、底四 壁。
1、顶壁
呈穹隆状 前段倾斜上升(为鼻骨和额骨鼻突构成)
后段倾斜向下 (为蝶窦前壁)
中段水平(为分隔颅前窝的筛骨水平板)
筛骨水平板上多孔(筛孔),又称筛板(cribriform plate)容嗅区粘膜的嗅丝通过抵达颅内。
鼻的应用解剖学和生理学
7
外鼻皮肤特点:
1、鼻尖、鼻翼及鼻前庭皮肤较厚,并与其下的脂肪纤维 组织及软骨膜连接紧密,炎症时稍有肿胀压迫神经末梢, 疼痛明显。
2、鼻尖、鼻翼处皮肤富含皮脂腺、汗腺,易发生痤疮、
酒渣鼻和疖肿。
3、静脉回流 外鼻静脉经 内眦静脉 颈内静脉
面静脉
内眦静脉经 眼上静脉 海绵窦
眼下静脉
三、鼻腔动脉
1、眼动脉(来自颈内动脉)
眼动脉 筛前动脉 筛前孔 筛窦 颅前窝 鼻腔 筛后动脉 筛后孔
筛前动脉供应前、中筛窦和额窦以及鼻腔外侧壁和饿鼻 中隔前上部。
筛后动脉则供应后筛窦以及鼻腔外侧壁和鼻中隔的后上 部。
筛前动脉横行于筛窦顶骨管中,是鼻内镜手术时筛顶的
标志,其后即为额隐窝。
鼻的应用解剖学和生理学
鼻的应用解剖学和生理学
18
鼻的应用解剖学和生理学
19
(1)下鼻甲和下鼻道:
1)下鼻甲骨 2)鼻泪管 3)上颌窦穿刺点 4)下鼻甲后端距离咽鼓管咽口仅1.0~1.5CM
鼻的应用解剖学和生理学
20

鼻腔的临床解剖

鼻腔的临床解剖

鼻腔的临床解剖鼻腔的临床解剖鼻腔(nasal carvity)由鼻中隔分为左右各一,每侧鼻腔为一前后开放的狭长腔隙,顶部较窄,底部较宽,前起于前鼻孔,后止于后鼻孔。

每侧鼻腔分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两部分。

一、鼻前庭鼻前庭(nasal vestibule)为介于前鼻孔和固有鼻腔之间的一个小空腔,位于鼻腔最前段,起于鼻缘,止于内孔区(内鼻孔)。

在鼻前庭的皮肤与固有鼻腔之粘膜交接处的外侧部分,相称于下侧鼻软骨(鼻翼软骨)外侧脚的上缘处,有一弧形隆起,称鼻阈。

鼻内孔较前鼻孔为小,为鼻前庭的内界,和最狭窄处,对鼻的呼吸机能有重要的影响。

鼻前庭皮肤富于皮脂腺和汗腺,并生有鼻毛,在男性更为丰富,且较粗硬,较易发生疖肿。

二、固有鼻腔常简称为鼻腔,有内、外、顶、底四壁。

(一)内壁:即鼻中隔,由骨部和软骨部组成。

骨部组成:l 筛骨正中板l 犁骨软骨部组成:l 鼻中隔软骨l 犁骨软骨l 下侧鼻软骨内侧脚利氏动脉区(利特尔区little’s area):在鼻中隔最前下部分的粘膜内血管汇集成丛称为利特尔区。

此处粘膜常发生上皮化生,并呈现小血管扩张和表皮脱落,因此最易出血,大多数鼻出血皆发源于此,故亦称鼻中隔易出血区。

(二)外侧壁:是鼻解剖结构中最为复杂的区域,也是最具生理意义和病理意义的部位,亦即鼻窦炎发病的要害之处,其结构极不平坦。

分别由:上颌骨、泪骨、下鼻甲骨、筛骨迷途、腭骨垂直板及蝶骨翼突构成。

外侧壁上有突出于鼻腔中的三个骨质鼻甲,呈梯形排列,游离缘皆向内下方悬垂,分别为:上鼻甲、中鼻甲、下鼻甲。

上、中、下鼻甲大小皆递次缩小1/3,前端的位置又递次后退1/3。

各鼻甲的外下方均有一裂隙样空间,称为鼻道,故有上、中、下三鼻道,各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的共同狭窄腔称总鼻道。

由于有鼻甲及鼻道的形成,缩小了鼻腔空间,增加了鼻腔粘膜的表面面积,在鼻腔的生理功能上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1、上鼻甲及上鼻道上鼻甲属筛骨,位于鼻腔外侧壁后上方,为各鼻甲中最小者,有时仅为一粘膜皱襞。

鼻及鼻窦的解剖

鼻及鼻窦的解剖

鼻及鼻窦的解剖(一)鼻(nose)由外鼻、鼻腔、鼻窦三部分构成。

外鼻位于面部中央。

鼻腔是位于两侧面颅之间的腔隙,其上、后、旁由左右成对的鼻窦环绕,与颅前凹、颅中凹、口腔和眼眶紧密眦邻,仅由一层薄骨板相互隔开,故严重的鼻外伤可伴发其周围结构的外伤,鼻疾病亦可向邻近器官扩散。

鼻窦开口于鼻腔,两者粘膜互相移行连为一整体。

一、外鼻外鼻(external nose)由骨、软骨构成支架,外覆软组织和皮肤,略似锥形,有鼻根(nasal root )、鼻尖(nasal apex)、鼻梁(nasal bridge)、鼻翼(nasal alae)、鼻前孔(anterior nares,nostril)、鼻小柱(nasal columella)、等几个部分(图1-1)。

图1-1 外鼻外鼻的骨性支架:由鼻骨、额骨鼻突、上颌骨额突组成。

鼻骨左右成对,中线相接,上接额骨鼻突,两侧与上颌骨额突相连。

鼻骨下缘、上颌骨额突内缘及上颌骨腭突游离缘共同构成梨状孔(pyriform aperture)。

外鼻软骨性支架:由鼻中隔软骨(septal cartilage)、侧鼻软骨(lateral nasal cartilage)、大、小翼软骨(alar cartilage)等组成。

各软骨之间为结缔组织所联系。

大翼软骨左右各一,底面呈马蹄形,各有内外两脚,外侧脚构成鼻翼的支架,两内侧脚夹鼻中隔软骨的前下构成鼻小柱的主要支架(图1-2)。

图1-2 外鼻骨和软骨支架鼻尖、鼻翼及鼻前庭皮肤较厚,且与皮下组织及软骨膜粘连紧密,并富有皮脂腺、汗腺,为粉刺、痤疮和酒渣鼻的好发部位,当疖肿炎症时,稍有肿胀,疼痛较剧。

外鼻的静脉经内眦静脉及面静脉汇入颈内、颈外静脉,内眦静脉与眼上静脉、眼下静脉相通,最后汇入颅内海绵窦。

面静脉无瓣膜,血液可上下流通,当鼻或上唇(称危险三角区)患疖肿处理不当或随意挤压,则有可能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等严重颅内并发症的危险(图1-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鼻窦
左右成对,共四对,分别是上颌窦、筛窦、额窦、和蝶窦,生后发育。前 组鼻窦:上颌窦、前组筛窦和额窦,开口于中鼻道;后组鼻窦:后组筛窦 和蝶窦,前者开口于上鼻道,后者开口于蝶筛隐窝。
鼻腔粘膜
嗅区粘膜
分布于嗅裂区域 修复层无纤毛柱状上皮 支持细胞、基底细胞、嗅细胞
嗅细胞为有嗅毛的双极神经细 胞
前1/3为鳞状上皮、移行上皮和修复 层柱状上皮,后2/3为假修复层纤毛 柱状上皮。后者由纤毛细胞、柱状细 胞、杯状细胞和基底细胞组成;粘膜 下具有丰富粘液腺和浆液腺
鼻腔的解剖结构
鼻腔的解剖与生理
概述
• 鼻由外鼻、鼻腔和鼻窦三部分组成,鼻腔的三维结构是 维持正常鼻生理功能的基础。
• 每侧鼻腔借助深而隐蔽的鼻窦开口分别与四个鼻窦相交 通;鼻窦与眼眶、颈内动脉颅内段及海绵窦构成复杂的 解剖学毗邻关系,是鼻眼相关外科和鼻神经外科学的基 础。
外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由成对的骨、成对或单个 软骨支架、软组织构成
呼吸区粘膜
鼻腔
左右各一,包括鼻前庭和 固有鼻腔 固有鼻腔:前界为鼻内孔, 后界为后鼻孔,有内、外、 顶、底四壁
鼻腔外侧壁结构
下鼻甲和下鼻道
下鼻甲后端距咽鼓管口仅1-1.5cm 下鼻道顶端有鼻泪管开口 下鼻道外侧壁前端是上颌窦穿刺最佳进针 外置
上鼻甲和上鼻道
上鼻甲为三个鼻甲中最小的 后组筛窦开口于上鼻道 上鼻甲后端后上有蝶窦隐窝----蝶窦开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