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翻译理论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翻译理论在现代尤其是20世纪50世纪以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熟知翻译理论对我们的翻译实践和翻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会有重要的帮助和价值。鉴此,这里将简单介绍西方的翻译理论。
西方翻译研究可以粗略地分成五个部分:
1.20世纪前的翻译理论
2.语言学中心阶段
3.系统翻译理论
4.文化研究的面面观
5.翻译的哲学理论
6.综合性学科翻译研究
一.20世纪前的翻译理论
背景知识
20世纪以前的漫长时间里,翻译理论建立在语文学基础之上,许多哲学家,语
文学家,作家和诗人研究的重心是如何翻译经典文学作品。
1.核心
A、直译与意译的交锋
B、忠实,精神和真理的定义
2.代表人物
A. 西赛罗
他坚持他是以演说家而不是以解释者来翻译的。他倡导意译
B.哲罗姆
他采取意译而不是直译的翻译方法
C.多雷
他提出了翻译五原则
D.约翰德莱顿
提出了翻译三分法:逐字对译,活译,拟作
E.亚历山大泰特勒
在他的文《翻译的三原则》中提出了翻译的三个原则
F. 马丁路德
通过翻译将精英通俗化
G.施莱尔马赫
提倡保留原作的原味
H.弗朗西斯纽曼
强调原作的异味
I. 马修阿诺德
提倡透明的翻译方法
二.语言学中心阶段
背景知识
在20世纪初,索绪尔提出了普遍语言学理论,既为语言学提供了基础,也促使了翻译的语言学研究的建立。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布卢姆菲尔德的结构语言学及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都为翻译理论家进行语言学方向的翻译研究提供了基础。
主要理论1:对等和等效(1950s-1960s)
1.代表人物
(1)罗曼雅各布逊
A.描写了翻译的三类型: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
西方翻译理论
西方翻译理论
西方翻译理论有2000年的历史,可以划分为4个主要的阶段:
①古代、中世纪翻译安德罗尼柯、西塞罗
早期《圣经》翻译和哲罗姆、奥古斯丁中世纪初期翻译和波伊提乌
中世纪中期翻译和托莱多“翻译院”
②文艺复兴时期翻译德国翻译和路德
法国翻译和阿米欧、多雷
英国翻译和诺思、弗洛里欧、荷兰德、查普曼
③近代翻译
法国翻译和巴特
德国翻译和施莱尔马赫、洪堡英国翻译和德莱顿、泰特勒
俄国翻译和普希金、茹科夫斯基、别林斯基
④ 现、当代翻译
现代西方的翻译理论主要有四大学派:布拉格派、伦敦派、美国结构派和交际理论派。
现代西方翻译理论与翻译学派
二战后,科技、语言学和翻译事业蓬勃发展,机器翻译也悄然兴起。人们对翻译的看
法也随之而改变。翻译不仅是一门艺术或技巧,而且是一门科学,与文艺学、社会学、心
理学、数控论和信息论等多种学科相关但又自成体系的科学。翻译理论的研究,也不再局
限于哲学家、文学家和翻译家,而成为语言和翻译研究专家进行系统探讨的严肃课题。因此,西方的翻译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
现代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有两大特点:(1)理论研究纳入语言学范畴,受现代语言
学和信息理论的影响,因而带有明显的语言学色彩,与传统的文学翻译理论形成鲜明对照;(2)以往理论家闭门造车、不相往来的局面被打破。理论家通过论著、杂志、论文集等
方式,充分发表各自的观点。此外,由于交通手段、出版业的进步以及国际学术组织的出现,各国翻译理论家之间的交往不断密切,学术交流日益加强。
现代西方的翻译理论主要有四大学派:布拉格派、伦敦派、美国结构派和交际理论派。
西方翻译理论史
1.1古代翻译
西方翻译史是在公元前三世纪揭开它的第一页的。古罗马时期的翻译活动室西方翻译史上第一次大的翻译高潮,带有明显的文学活动性质。及至进入罗马帝国后期,宗教翻译逐渐成为西方翻译界的主流。
从广义上说,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公元前三至二世纪之间,七十二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的《圣经.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西方的第一部译作是在约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塞》。
1.2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的宗教翻译
公元四世纪出现了《圣经》的多种拉丁文译本,其中以哲罗姆于382至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钦定本,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1.3中世纪西方翻译
公元十一至十二世纪之间,西方翻译家门云集西班牙的托莱多,把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这是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三个高潮。于是,托莱多成为欧洲的学术中心(类似与巴格达的“翻译院”),翻译及学术活动延续达百余年之久,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1.4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翻译
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思想和文学革新的大运动,也是西方翻译史上的一次大发展。特别是文艺复兴运动在西欧各国普遍展开的十六世纪及尔后一个时期,翻译活动达到了前所未见的高峰。翻译活动深入到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宗教等各个领域,涉及大古代和当代的主要作品,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一系列优秀的翻译作品。
在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于1522至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开创了现代德语发展的新纪元。在法国,文学阿米欧先后用了十七年(1542-1559年)时间,译出了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简称《名人传》),查普曼1598至1616年译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弗罗里欧1603年所译蒙田的《散文集》,乃是英语文学译著中一群灿烂的明星。而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的翻译出版社则标志着英国翻译史上又一次大发展。它以其英语风格的地道、通俗和优美赢得了"英语中最伟大的译著"的盛誉,对现代英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翻译理论史
1.1古代翻译
西方翻译史是在公元前三世纪揭开它的第一页的。古罗马时期的翻译活动室西方翻译史上第一次大的翻译高潮,带有明显的文学活动性质。及至进入罗马帝国后期,宗教翻译逐渐成为西方翻译界的主流。
从广义上说,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公元前三至二世纪之间,七十二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的《圣经.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西方的第一部译作是在约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塞》。
1.2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的宗教翻译
公元四世纪出现了《圣经》的多种拉丁文译本,其中以哲罗姆于382至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钦定本,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1.3中世纪西方翻译
公元十一至十二世纪之间,西方翻译家门云集西班牙的托莱多,把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这是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三个高潮。于是,托莱多成为欧洲的学术中心(类似与巴格达的“翻译院”),翻译及学术活动延续达百余年之久,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1.4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翻译
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思想和文学革新的大运动,也是西方翻译史上的一次大发展。特别是文艺复兴运动在西欧各国普遍展开的十六世纪及尔后一个时期,翻译活动达到了前所未见的高峰。翻译活动深入到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宗教等各个领域,涉及大古代和当代的主要作品,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一系列优秀的翻译作品。
在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于1522至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开创了现代德语发展的新纪元。在法国,文学阿米欧先后用了十七年(1542-1559年)时间,译出了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简称《名人传》),查普曼1598至1616年译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弗罗里欧1603年所译蒙田的《散文集》,乃是英语文学译著中一群灿烂的明星。而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的翻译出版社则标志着英国翻译史上又一次大发展。它以其英语风格的地道、通俗和优美赢得了"英语中最伟大的译著"的盛誉,对现代英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翻译理论
西方翻译理论
西方翻译理论
简介
中西译论因其不同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和语言文化习惯形成了彼此相异的译论体系。西方翻译理论有着严格的方法论、精确的理论描述、细腻和定性定量的分析。战后西方翻译研究更是欣欣向荣,翻译流派异彩纷呈,翻译大家层出不穷,翻译思想、翻译方法、研究角度日新月异。译介和引进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成果,加强中西译论的交流与对话,无疑对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研究大有裨益。
正如奈达所说,翻译理论应“兼容并包,利用多种手段来解决翻译中的种种难题”。积极地了解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沿革、现状与发展趋势,打破翻译研究的地域、学科、流派的限制,形成跨学科综合、多元互补的研究格局,汲取一切译论的研究成果,这无论对初涉译事的后生或对有相当经验的译者应该说都不无裨益。
西方翻译理论也包括古典译论、现代译论、当代译论,尤其是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更是流派林立,如美国翻译培训派:
策德内斯:
创立培训班的前提、里查兹:
翻译的理论基础、庞德:
细节翻译理论、威尔:
翻译的矛盾;翻译科学派:
乔姆斯基:
语言的“内在”结构、奈达:
翻译中的生成语法、威尔斯:
翻译的科学、德国翻译理论的发展趋势;早期翻译研究派:
俄国形式主义的影响、利维.米科和波波维奇、霍姆斯、勒非弗尔、布罗克与巴斯奈特;多元体系派:
传统语言学和文学界限的瓦解、通加诺夫:
文学的演变、佐哈尔:
系统内部文学的联系、图里:
目标系统;解构主义派:
福科:
解构原文、海德格尔:
重新认识命名、德里达:
系统的解构主义理论、解构主义理论的影响、解构与创译。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大家包括奈达(三个发展阶段、对等概念、逆转换理论)、卡特福德(翻译的语言学、翻译的界定与分类、翻译等值的条件与可译性)、威尔斯(翻译是一门科学、翻译是交际过程、翻译方法的定义与分类、文本类型与翻译原则)、纽马克(语义结构、翻译原则、文本类型与翻译方法)、斯坦纳(翻译是理解的过程、语言的可译性、翻译的步骤)、巴尔胡达罗夫(翻译的定义及实质、翻译理论的定位、语义与翻译、翻译的层次)、费道罗夫、v.科米萨罗夫的翻译理论、穆
西方翻译理论
尤金.奈达Eugene Nida
第三,如果形式的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的语 义和文化,可以采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来解 决文化差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 “重创”是指将源语的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 的表层结构(郭建中,2000 , P67) ,也就是将源语 文章的文化内涵用译语的词汇来阐述和说明。 例如:“He thinks by infection , catching an opinion likea cold. ”“人家怎么想他就怎么想,就 像人家得了伤风,他就染上感冒。”(刘宓 庆,1998 ,P122)在此句的英文原文中,原文的内 涵并不是靠词汇的表面意义表达出来的,而是隐 藏在字里行间里。
尤金.奈达Eugene Nida
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人尤金· 奈达(Eugene Nida)提 A· 出,奈达师从几位著名的结构主义语言大师,本身也是 有重要地位的语言学家,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但这 位在学术界赫赫有名的人物,偏偏远离学术重镇,默默 地在美国圣经协会供职半个多世纪。他一生的主要学术 活动都围绕《圣经》翻译展开。在《圣经》翻译的过程 中,奈达从实际出发,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 最终成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 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所谓“功能对 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 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
◆ 一、 文艺学派 ◆ 二、 语言学派 ◆ 三、 翻译研究学派 ◆ 四、 阐释学派 ◆ 五、 解构学派 ◆ 六、 美国翻译培训学派 ◆ 七、 法国的释意派
一、 翻译的文艺学派
主要代表人物:
• 西塞罗、 • 贺拉斯、 • 哲罗姆、 • 德莱顿、 • 泰特勒
(一) 西塞罗(Cicero)
• 纽马克(Peter Newmark) 1、从语言意义入手,将翻译定义为:把一种语言中某一语言单位或片段,即文本或文本的一部分
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行为。
2、翻译性质: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也是技巧。
3、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语义翻译指在译入语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 原文的上下文意义。交际翻译指译作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尽量等同于原作对原文读者产生 的效果。
• 自西塞罗的观点发表以来,翻译开始被看作是文艺创作。
(二)贺拉斯(Horatius)
• 提倡“忠实原作的译者不适合逐字死译”。这句话经常被翻译家引用, “成为活译、意译者用来批评直译、死译的名言。
• 主张在创作和翻译中不要墨守成规,必要时可以创造新词或引进外来 词,以便丰富民族语言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4、首次提出对等概念,准确的翻译取决于信息对称。翻译所涉及的是两种不同语符中的对等信息。
5、所有语言都具有同等表达能力。如果语言中出现词汇不足,可通过借词、造词或释义等方法对 语言进行处理。
翻译的语言学派
8
首次提出了翻译中的对等概念。 在语际翻译中,我们所关注的不仅是符号与符号 之间的对应(即逐词对应),而且也关注符号与 符号组合的对等。
翻译所涉及的是两种不同符号的对等信息,因此 他把翻译定义为:
用另一种语言的语符解释语言符号
他认为双语符号之间不存在完全对等的关系,对 等关系存在于符号所承载的信息,因此语际翻译 不是符号转换。而是信息转换。
5
2. 在重视历时语言学研究的同时,强调共时语 言学研究的首要地位,强调利用分析比较方法 去研究当代语言。
3. 因为各种表达手段都适用于不同的交际需要, 因此也要研究分析实现各种功能的语体,如 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关系以及交际需要。
4. 应从语言功能入手,然后去分析研究语言形式。
由于其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和区分功能,Prague 常被称做功能语法学派。
Jacobson 是Prague学派的最有影响的翻译理论家。
1959年。他在《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On Linguistic Aspect of Translation》中,从语言学和符号学的角度,对语言和 翻译的问题、翻译的重要性及普遍存在的问题,做了非 常精辟的论述。
7
Jacobson在该文中从5个方面对翻译理论做了详 尽论述:
该学派把对语言所持的观点御用到翻译研究上。 他们对翻译的主要观点是:
西方翻译理论
西方翻译理论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翻译理论在现代尤其是20世纪50世纪以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熟知翻译理论对我们的翻译实践和翻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会有重要的帮助和价值。鉴此,这里将简单介
绍西方的翻译理论。
西方翻译研究可以粗略地分成五个部分:1( 20世纪前的翻译理论
2(语言学中心阶段
3(系统翻译理论
4(文化研究的面面观
5(翻译的哲学理论
6(综合性学科翻译研究
一(20世纪前的翻译理论
背景知识
20世纪以前的漫长时间里,翻译理论建立在语文学基础之上,许多哲学家,语
文学家,作
家和诗人研究的重心是如何翻译经典文学作品。1(核心
A、直译与意译的交锋
B、忠实,精神和真理的定义
2(代表人物
A.西赛罗
他坚持他是以演说家而不是以解释者来翻译的。他倡导意译B(哲罗姆
他采取意译而不是直译的翻译方法
C(多雷
他提出了翻译五原则
D(约翰德莱顿
提出了翻译三分法:逐字对译,活译,拟作
E(亚历山大泰特勒
在他的文《翻译的三原则》中提出了翻译的三个原则F.马丁路德
通过翻译将精英通俗化
G(施莱尔马赫
提倡保留原作的原味
H(弗朗西斯纽曼
强调原作的异味
I.马修阿诺德
提倡透明的翻译方法
二(语言学中心阶段
背景知识
在20世纪初,索绪尔提出了普遍语言学理论,既为语言学提供了基础,也促使了翻译的语
言学研究的建立。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布卢姆菲尔德的结构语言学及乔姆斯基的转换
生成语法都为翻译理论家进行语言学方向的翻译研究提供了基础。
主要理论1:对等和等效(1950s, 1960s)
1(代表人物
(1)罗曼雅各布逊
A(描写了翻译的三类型: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
文化学派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 是一种文化现象,涉及到源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 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研究方法
文化学派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关注翻译作品在 目标文化中的接受和影响,以及翻译过程中的文 化因素。
安德烈·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
理论框架
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认为翻 译是一种文化改写行为,受 到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 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05
解构主义学派翻译理论
解构主义学派概述
01
解构主义学派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是后结构主义的 重要组成部分。
02
该学派主张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揭示文本内在的 复杂性和矛盾性。
03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认为翻译 是一种创造性的重写过程。
雅克·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
未来翻译研究将更加关注翻译伦理和职业道德问题,探讨 译者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责任和角色,以及如何保障翻译的 公正性和准确性。
THANKS
感谢观看
建构
西方翻译理论为中国翻译理论的 建构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和理 论借鉴,推动了中国翻译学科的 发展。
对中国翻译实践的
指导
西方翻译理论中的许多概念和方 法对中国翻译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有助于提高中国译者的翻译水平 和质量。
对中国文化传播的
推动
西方翻译理论关注文化交流和传 播,为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 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最有影响的西方三大口译理论整理
最有影响的西方口译三大理论:1. 原巴黎高等翻译学校的校长Seleskovitch创立的释意理论(theorie du sens)释意理论是国际口译界出现的第一种系统的口译理论,它克服了同期笔译研究重“客体”轻“主体”的不足,开启了跨学科口译过程心理研究的先河。巴黎释意学派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法国,其核心人物是巴黎高等翻译学校的Seleskovitch和Lederer两位教授。在她俩的带领下,巴黎高翻一批教师在从事口译教学与实践的同时,以认知科学理论为指导,围绕着口译过程中意义的感知、理解、记忆、提取与表达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创立了国际口译界第一套系统的、用于解释口译心理过程、指导会议口译教学与实践的理论———释意理论。巴黎释意学派便因此而得名。Seleskovitch相信:口译不是一个语言符号的转换过程,而是一种交际活动,一个以意义的理解与表达为核心的动态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和口译活动的主体译员有关。为此, Seleskovitch始终把译员和译员心理置于观察研究的中心位置,并通过对口译过程各个阶段程序的分析,把口译研究从语言结构的静态分析转为对意义传递过程的动态考察。释意学派认为:意义的理解和产生不是由语言词汇和句子结构单独决定的,而是口译员在其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借助各种非语言知识对源语讲话的语意( semantic meaning)进行认知补充的结果。这样,口译员在意义的理解与表达过程中,实际上也起着一种中介作用。释意学派提出的意义、意义单位、释意和认知补充等概念,以及“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假说和口译过程三角模型等,就是针对口译认知心理过程所作的高度抽象的纯理论性探索。释意理论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视口译为一种交际行为(过程)而非交际结果(译员表现、译语质量) ,为此它反复强调:口译的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其对象是意义而非语言,意义是语言知识、主题知识、百科知识和交际语境相结合的产物。释意理论认为:口译的对象是意义而非语言。这就提醒口译员和口译师生,必须专注于意义的理解与表达,而不是寻求语言形式的对等。从事交替传译时,口译员由于短时记忆力不足,需要借助笔记来暂存信息。译员不能记录讲话人的全部语词,而要调动自己的语言外知识并结合交际语境边听边分析,以便把源语讲话的关键信息与话语逻辑用简洁的字词符号记录下来。之后,口译员还要对笔记内容进行解读,忠实传达出源语讲话的意义和情感,而不是进行语言符号的代码转换。2. 现执教于巴黎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大学高等翻译学院的Gile的认知负荷模型(The Effort Models)Gile认为口译过程是一个精力消耗的过程,而译员的脑力是
西方翻译理论概述
跨文化性是指翻译应考虑到不 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特点,尽 可能地传递原文本的文化信息 和特色。
02
跨文化性的实现需要译者具备 丰富的文化知识和敏锐的文化 意识,能够准确把握原文本中 的文化内涵和特点。
03
跨文化性的重要性在于它促进 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使得译本能够更好地反映原 文本的文化背景和特色。
中世纪
翻译理论主要关注宗教文献的翻译, 强调准确传达原文意义,注重语言的 庄重和教义的传播。
中世纪翻译理论
强调译文的教化功能
中世纪的翻译理论家认为翻译具有教化功能,能够帮助读者理解原作的思想和 意义。
重视译文的修辞和文采
中世纪的翻译理论家强调译文的修辞和文采,认为译文应该具有与原文相同的 表现力和感染力。
功能对等与形式对等
功能对等强调译文在读者中的反应应与原文一致,而 形式对等则关注原文和译文的表面形式。
动态对等与静态对等
动态对等强调原文和译文在交际中的功能对等,而静 态对等则更关注语言内部的对应。
翻译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背景的传递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背景的传递。
文化差异的处理
翻译过程中需要妥善处理文化差异,避免产生误解或冲突。
跨文化交际的挑战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给 跨文化交际带来挑战。
跨文化交际的机遇
西方翻译理论
A
12
尤金.奈达Eugene Nida
因此,如按照英汉两种语言字面上的对等来翻译, 原句译为“他靠传染来思维,象感冒一样获得思 想”,这样,原文的真正意义就无法清楚地表达。 事实上,在汉语中很难找到一个完全与英文对等 的句型来表达同样的内涵。于是,译者将源语的 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的表层结构,即用目的语 中相应的词汇直接说明、解释原文的内涵,以使 译文读者更易接受译作。根据奈达的翻译理论, 文化差异的处理是与从语义到文体将源语再现 于目的语紧密相联的。只有当译文从语言形式 到文化内涵都再现了源语的风格和精神时,译作 才能被称作是优秀的作品。
A
6
尤金.奈达Eugene Nida
语言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著述极丰富, 其理论对西方当代翻译研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提出了“翻译的科学”这一概念 在语言学研究的基础上,把信息论应用于翻译研
究,认为翻译即交际,创立了翻译研究的交际学 派 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翻译原则,并进而从社会 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的观点出发提出“功能对 等”的翻译原则 就翻译过程提出“分析”、“转换”、“重组” 和“检验”的四步模式。
A
14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阐释学Hermeneutics是关于理解、解释及其方法论的学 科,它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在希腊神话中, 赫尔墨斯(Hermes)是负责解释、翻译神旨、传达神谕的 使者。
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
1.西方翻译理论发轫于公元前1世纪,以古罗马帝国政治家和演说家西塞罗(Cicero,前106—43)发表的《论演说术》x标志。
2.中世纪时期从西罗马帝国崩溃起(476年)至15世纪文艺复兴止。代表人物曼里乌?波伊提乌。
3.文艺复兴时期从14世纪末起至17世纪初止,代表人物:德西德利乌?伊拉斯谟,马丁?路德和乔治?查普曼。
4.近代时期从17世纪起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黄金时代)。代表人物:约翰?德莱顿,夏尔?巴托,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莱尔马赫,施雷格尔(August
Sxhlegel,1767--1815)和洪堡。
5.现当代翻译理论时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起至今。“翻译范围之广,形式之多,规模之大,成果之丰,是历史上任何时期都不能比拟的”(谭载喜?《西方翻译
史》1991),四大学派:
a、布拉格学派: 创始人是马西休斯,特鲁贝茨考伊和雅可布逊. 代表人物有雅可布逊和吉里?列维、乔治?穆南、冉佩尔特、维内. 主要论点是:(一)考虑语言
的各种功能;(二)重视语言的比较,包括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及文学体裁方面的比较。
b、伦敦派: 创始人是弗斯. 代表人物弗斯、卡特福德、萨瓦里和纽马克. 主要论点是:译文的选词是否与原文等同,必须看它是否用于相同的言语环境中.
c、美国结构派;
d、交际理论派。
6. 柯平在《西方翻译理论浅析》介绍有六大学派:
a、语言学派:代表安德烈?费道罗夫和巴尔胡达罗夫。
b、交际学派:现于7、80年代,代表奈达和雷伯恩。其理论渊源是信息论
c、美国翻译研讨班学派: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中西译论因其不同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和语言文化习惯形成了彼此相异的译论体系。西方翻译理论有着严格的方法论、精确的理论描述、细腻和定性定量的分析。战后西方翻译研究更是欣欣向荣,翻译流派异彩纷呈,翻译大家层出不穷,翻译思想、翻译方法、研究角度日新月异。译介和引进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成果,加强中西译论的交流与对话,无疑对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研究大有裨益。
正如奈达所说,翻译理论应“兼容并包,利用多种手段来解决翻译中的种种难题”。积极地了解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沿革、现状与发展趋势,打破翻译研究的地域、学科、流派的限制,形成跨学科综合、多元互补的研究格局,汲取一切译论的研究成果,这无论对初涉译事的后生或对有相当经验的译者应该说都不无裨益。
西方翻译理论也包括古典译论、现代译论、当代译论,尤其是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更是流派林立,如美国翻译培训派:策德内斯:创立培训班的前提、里查兹:翻译的理论基础、庞德:细节翻译理论、威尔:翻译的矛盾;翻译科学派:乔姆斯基:语言的“内在”结构、奈达:翻译中的生成语法、威尔斯:翻译的科学、德国翻译理论的发展趋势;早期翻译研究派:俄国形式主义的影响、利维.米科和波波维奇、霍姆斯、勒非弗尔、布罗克与巴斯奈特;多元体系派:传统语言学和文学界限的瓦解、通加诺夫:文学的演变、佐哈尔:系统内部文学的联系、图里:目标系统;解构主义派:福科:解构原文、海德格尔:重新认识命名、德里达:系统的解构主义理论、解构主义理论的影响、解构与创译。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大家包括奈达(三个发展阶段、对等概念、逆转换理论)、卡特福德(翻译的语言学、翻译的界定与分类、翻译等值的条件与可译性)、威尔斯(翻译是一门科学、翻译是交际过程、翻译方法的定义与分类、文本类型与翻译原则)、纽马克(语义结构、翻译原则、文本类型与翻译方法)、斯坦纳(翻译是理解的过程、语言的可译性、翻译的步骤)、巴尔胡达罗夫(翻译的定义及实质、翻译理论的定位、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语言学派翻译理论
奥古斯丁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符号”理论,提出了语言符号的“能指”、“所指”和译者“判断”的三角关系,开创了西方翻译理论的语言学传统。20世纪初,索绪尔提出普通语言学理论,标志这现代语言学的诞生,也为当代翻译研究的各种语言学方法奠定了基础。虽然出现了各种不同流派的代表人物和理论方法,却存在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以语言为核心,从语言的结构特征出发研究翻译的对等问题。一般认为,西方语言学派开始对翻译进行”科学“研究的标志是美国著名学者尤金.奈达Eugene Nida 于1947年发表的《论翻译的原则和程序》(Bible Translation: An Analysis of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Aboriginal Languages)。语言学派代表人物主要集中于英美,代表人物有奈达、卡特福德(J.C.Catford)、纽马克(Peter Newmark)、哈蒂姆(Hatim)等。
罗曼.雅科布逊Roman Jakobson
原籍俄国,后移居捷克;二战时迁至美国,加入美籍。作为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对翻译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之中。文章从语言学的角度,对语言和翻译的关系、翻译的重要性、以及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做出了详尽的分析和论述。自1959年发表后,此文一直被西方理论界奉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雅科布逊的论述主要有五点:(1)翻译分为三类:语内翻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发展了阐释学的方法,在原有的理解文本字面涵义 的语法解释法基础上,又提出了理解作者或谈话者内心 世界的心理解释法,并把前者看做辅助后者的方法; 五、深化了对解释过程的理解,认为在解释学循环中不 是纯理性的,其中直觉、体悟或灵感的东西在起作用; 六、强调必须比作者理解他自己更理解作者,因为作者 对自己无意识的思想层面没有领会,需要阐释者把它揭 示出来。
二.阐释学的划分
在方法论的意义上,阐释学大致可以划分为传统阐 释学和现代阐释学。前者指的是由施莱尔马赫、狄 尔泰、E.贝蒂和E.D.赫希等人所沿用的阐释路线, 目的是达到对文本所表明的人的心理的一种理解, 寻求所谓普遍的、有效的阐释;后者则是一种可以 追溯到尼采,经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二发展起来的 另一种阐释方式,是一种所谓“否定性”的阐释学, 它设定的出发点恰恰就是普遍的、有效的阐释是靠 不住的。
选文《阐释的步骤》
1.信赖(Trust):从一开始译者就相信文本“言 之有物”,翻译不会是空洞无用的行为。 当然信赖不是 一成不变的。当发现文中出现胡言乱语或空洞无物,不值 一译时,信赖就会动摇。 2.侵入(Aggression):每个理解行为必定 侵占其他(我们翻译的)实体。“用另一种语言书写的文 本在材料上变得更单薄,原作的光芒似乎被无遮无拦地穿 透译文语言织就的松松垮垮的帷帐。‘
伽达默尔在哲学阐释学中指出理解的普遍性、历史性和创 造性; 他提出了“合法的偏见”、“效果历史”、 “视域融合”的精辟理论,解释了重译、 误译的许多翻译现象。
四.斯坦纳与阐释学
于1975年出版的《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After Babel :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被视作当代西方翻译 研究的里程碑式著作 在该书中,斯坦纳以海德格尔的阐释思想作为基础,提出了“理解 也是翻译”的观点,并将翻译的过程看做是阐释的运作,并把翻译 分为四个步骤,即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 他还认为语言的产生和理解过程就是一个翻译的过程, 翻译是语言的属性之一;不论语内还是语际,人类的 交流都等同于翻译。
3.吸收(incorporation):译文要对许 许多多的成分进行同化,并对新接纳的因素进行安置,有 的已经完全归化,且被文化历史视作进入本土文化的核心, 有的始终处于异化和边缘化的位置。
4.补偿(Restitution):翻译是不平衡的, 要么加入太多,要么省略太多,若要作真正意义上的阐释, 就必须再原文与译文之间调解斡旋,使其相互交流,恢复 二者的同等地位。
阐释学使得翻译的观念发生了许多变化,我们对翻译的认 识更加丰富。但翻译概念的持续扩展有可能导致学科界限 的小事,并最终威胁到学科本体的生存;
理解的历史性、效果历史和视域融合观在带来理论积极面 的同时也潜藏了很多问题,如过分提倡译者主体性导致翻 译实践的乱译之风;相对主义盛行导致以行为目的来衡量 手段的正当性,而这些翻译实践如女性主义翻译实践就存 在相互之间怎样交流的问题,偏离了翻译实践的正轨。
பைடு நூலகம்
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体系。
一.施莱尔马赫与阐释学翻译
· 1813年,施莱尔马赫在柏林皇家学院的讨论
会上宣读了论文《论翻译的方法》,从阐释学的角 度论述了翻译与理解的关系。
· 他指出翻译可才去的两种途径:译者不要打扰原
作者,带读者靠近作者,或者尽量不打扰读者,是 作者靠近读者。
贡献 一、把阐释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一般的文本阐释; 二、扩大了文本阐释的范围,把它从文字作品扩展到讲 话乃至讲话人或者作者的个性; 三、他认为阐释的任务不仅仅在于理解文本的 字面涵义,更在于透过字面涵义领会作者或 谈话者的内心世界;
一.发展
1.古希腊时期:用于逻辑学和辩论术,以及一些 宗教、文学经典著作的解释。 2.中世纪:对《圣经》等宗教经典进行注释、说 明,向人们澄清上帝的意图。 3.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 不再拘泥于宗教经典,而是扩大到对 古代文化经典的阐释。
二.阐释学派一步一步发展成为一门学科
施莱尔马赫:是阐释学成为一种普通的方法论。 狄尔泰:拓展了释义学的领域并将它引入哲学。 海德格尔:本体论转折。
二.海德格尔的阐释学翻译观 海德格尔认为,“翻译”不止是字面上得改写,而是思想 的“转渡”,翻译的关键在于表达词语后面的“道说”, 而道说无法真正把握。
他把“解释”与翻译等同起来,认为每一种翻译都是解释, 而所有的翻译都是翻译。 他主张在翻译中以本意在先,审视词语的 源流,展现被遮蔽的思想。
三.伽达默尔与阐释学 伽达默尔:德国当代哲学家、美学家,现代哲学阐释学和 解释学美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主要著作《真理与 方法》。
小组成员:吴可梅,侯城城,洪问凤,申冰冰,李晴
一.阐释学(Hermeneutics)的定义及来源
定义:阐释学是一种关于理解。解释和应用的方法论学说。 来源: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和基督教的中世纪,在19世纪 形成独立的学科。基本意思是“通过说话来达意”因此它本身就具 有动态意识;用清晰的话语表达尚不清晰的意义。 Hermeneutics来源于Hermes(赫尔墨斯),他是负责解释、翻译神 旨、传达神谕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