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劳动法学》期末复习指导之 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德清电大自考劳动法学名词解释 部分

德清电大自考劳动法学名词解释 部分

58 权利争议:也称为事先既定权利的争议,是指因为执行劳来自百度文库法律法规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规定的劳动条件而发生的争议
59 集体争议:又称多人争议,是指劳动者一方的人数达到法定人数以上并且基于共同理由与用人单位发生的劳动争议 60 团体争议:又称集体合同争议,是指代表和维护全体职工共同利益的工会与用人单位由于签订集体合同而发生的争议
社会保险:我国过去称劳动保险,是指国家依法对遭遇劳动风险的职业劳动者,提供一定物质补偿和帮助,以维持其基本生活水平 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社会救济:也称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因遭遇意外事件或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生活困难而处于生存困境的社会成员,提供物 45 质帮助,以使其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保障制度 养老保险:又称年金保险,是指劳动者因年老或病残丧失劳动能力而推出劳动岗位后,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补偿和帮助的一种社 46 会保险制度 44 47 失业保险:我国过去称待业保险,是指劳动者因失业而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情况下,在法定期间内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一 种社会保险制度 工伤保险:又称职业上海保险或职业伤害赔偿保险,是指依法为在生产工作中遭受事故伤害和患职业性疾病的劳动者及其家属提供 49 医疗救治、生活保障、经济补偿、医疗和职业康复等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疾病保险:又称“病伤保险”、“健康保险”,是指劳动者及其供养的亲属由于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后,在医疗和生活上获得物质帮 50 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48 51 生育保险:是指妇女劳动者因怀孕、分娩而暂时中断劳动时,获得生活保障和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52 53 54 55 56 57 劳动争议:又称劳动纠纷,在国外也称劳资纠纷或劳资争议,是指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之间因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发生的纠纷和争 议 其他行政部门的监督检查:是指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的各自职责范围内,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 督 职工福利:又称职业福利,或称集体福利、职工生活福利等,是指行业或单位为满足职工物质文化生活,保证职工及其亲属的一定 生活质量而提供的工资收入以外的津贴、设施和服务的社会福利项目

法学专业《劳动法学》期末考试(附:详细答案及评分标准)(本科试卷L)

法学专业《劳动法学》期末考试(附:详细答案及评分标准)(本科试卷L)

XXX大学XXX学年度第二学期

法学专业《劳动法学》期末考试(附:详细答案及评分标准)(本科试卷L)

一、名词解释。

1.劳动法律关系的变更。

2.就业保障。

3.特种作业。

4.职业纪律。

5.职工民主管理。

二、简答题。

1.简述劳动法的适用范围。

2.简述职业纪律与职业道德的区别。

三、论述题。

试述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的区别。

四、案例分析题。

1.郭某XXX年7月大学毕业后,就职于北京某外资软件公司技术部,双方签订了期限为5年的劳动合同,该公司为录用郭某向学校交纳了1万元培养费。XXX年2月,某公司欲以高薪聘请郭某前去工作,郭某担心公司会向自己索要培养费而不敢提出辞职。此时偶然的一个机会,郭某发现软件公司没有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于是就以此为由,向公司口头提出辞职,并于第2天前往某公司就职。

试分析:

(1)郭某以软件公司未参加社会保险为由提出与公司解除劳动合同是否有法律依据?为什么?

(2)郭某和软件公司是否应承担法律责任?为什么?

2.某厂为提前完成季度生产任务,安排厂里职工加班加点。生产任务完成以后,职工要求支付加班加点工资,厂领导却说这是正常的工作安排,不发加班加点工资。全厂一百多职工推举秦某、宫某二人上告。XXX年7月3日,这两名代表到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该委员会在收到申诉书后第5日决定受理,并于9月29日作出裁决,责令该厂支付拖欠的加班加点工资及经济补偿金,并于当天将裁决书送交双方当事人后结案。

试分析:

(1)该争议的性质是什么?应该适用何种处理程序?

(2)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在审理过程中是否有错?为什么?

电大劳动法学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1

电大劳动法学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1

三一文库()*电大考试*

一.名词解释

1.劳动法:劳动法一词在我国可以作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狭义上理解的劳动法是指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颁布的关于调整劳动关系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全国性的、综合性的法律,即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1994年7月5日通过,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广义上理解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法律规范总和。其中除了包括上述的狭义劳动法中的法律规范之外,还包括其他各种规范性文件中有关调整劳动关系以及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法律规范。

2.劳动:是指人们为创造社会财富所进行的有意识、有自由的活动。劳动对于人类具有特殊的作用,首先,劳动对于人类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其次,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最基本条件;第三,劳动也是人类社会赖以发展的基础。

3、劳动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彼此之间发生的关系。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是指在实现社会劳动的过程中,劳动者与所在单位(即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

4、劳动法的调整的对象:是指劳动关系以及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其中,劳动关系是我国劳动法调整的主要对象。

5.劳动法的体系:是指劳动法各项法律制度的结构体系。包括就业促进制度、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工资制度、劳动安全卫生制度、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制度、职业培训制度、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劳动争议制度、监督检查制度等。

6.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又称劳动法的效力范围,是指劳动法适用于什么地方、什么人和什么时间。它包括空间适用范围、对人的适用范围和时间适用范围。

名词解释(劳动法)

名词解释(劳动法)

14)事件:是劳动法律事实的一种。ຫໍສະໝຸດ Baidu指不以行为人(包括单位)的意志为转移的法律事实。 它虽然不以行为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的变更或消灭。事件包括自然现象, 也包括劳动能力暂时或永久消失。 15)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是指劳动者同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和劳动合同约定,明确相 互间的权利义务,形成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劳动法律关系的劳动法律事实,只能是劳动法律关系主 体双方的合法行为,而不是违法行为。 16)劳动法律关系的变更:是指劳动者同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变更其原来确定的权利 义务内容 17)劳动法律关系的消灭:是指劳动者同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律规范,终止其相互间的劳动权 利义务关系。劳动法律关系的消灭,就是劳动权利义务关系的消灭。消灭劳动法律关系的劳动法律 事实,包括行为人的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及事件。 18)劳动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劳动年龄内从事某中有一定劳动报酬或经营收 入的社会职业。 19)劳动就业服务企业:是承担安置城镇失业人员任务,由国家和社会扶持,进行生产经营自 救的股份合作制集体所有制经济组织。 20)职业介绍机构:即职业介绍所,是指依法设立的,从事职业介绍工作的专门机构。分为境 内职业介绍机构和境外职业介绍机构两类。 21)劳动合同:亦称劳动契约,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确立劳动关系,依法协商达成的 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劳动合同是确立劳动关系的法律形式。 22)劳动合同的订立: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建立劳动关系,依法就双方的权利义务协 商一致,设立劳动合同关系的行为。 23)正式工劳动合同:按劳动者是否在编,劳动合同可分为正式工劳动合同和临时工劳动合同。 正式工劳动合同是正式职工劳动合同的简称, 是指用人单位在编制定员内与劳动者订立的劳动合同。 适用于常年性工作岗位的职工。

劳动法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劳动法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劳动法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题

1.劳动权利能力:公民依法能够享有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资格

2.工作时间:是劳动者为履行劳动义务,在法定限定应当从事劳动或工作的时间

3.用人单位:具有用人权利能力和用人行为能力,使用一名以上职工并且向职工支付工资的单位。

4.劳务派遣:指派遣单位按照用工单位(要派遣单位)或劳动力市场的需要招收劳动者并与之订立劳动合同,按照其与用工单位订立的劳务派遣协议将劳动者派遣到用工单位劳动,劳动过程有用工单位管理。

5.工资:薪金。广义,职工劳动报酬,指劳动关系中,职工因履行劳动义务而获得的,由用人单位以法定方式支付的各种形式的物质补偿。其狭义,仅指职工劳动报酬中的基本工资(或称标准工资)。

6.休假:带薪休假,是法定的劳动者得免于上班劳动并且有工资保障的休息时间。7.非全日制用工

8.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依据劳动法律规所形成的实现劳动过程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9.劳动法主体:是指劳动法中法律关系的参与者,即享有和承担劳动法所规定的权利(职权)和义务(职责)的公民、组织和机关。

二、简答题

1.简述我国《劳动法》的立法指导思想。(不确定)

《劳动法》第1条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①充分体现宪法原则,突出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

②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③规定统一的基本标准和规;

④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尽量与国际惯例接轨。

2.劳动者享有哪些基本劳动权利?

《劳动法》第3条,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议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劳动法学名词解释及简答

劳动法学名词解释及简答

名词解释

1、广义上的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2、劳务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根据口头或书面约定,由劳动者向用人单位提供一次性的或者是特殊的劳动服务,用人单位依约定向劳动者支付劳务报酬的一种有偿服务的法律关系。

3、劳动合同亦称劳动契约、劳动协议,一些国家称雇佣合同,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为确立劳动关系,依法协商就双方权利和义务达成的协议。

4、一般集体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本单位职工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职业培训、保险福利等事项,通过集体协商签订的书面协议。

5、工资,是指用人单位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和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规定,根据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劳动者的货币数量。

6、工资集体协商,是指职工代表与企业代表依法就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工资分配形式、工资收入水平等事项进行平等协商,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工资协议的行为。

7、工作时间是指劳动者根据国家的法律规定,在一个昼夜或一周之内从事本职工作的时间。

8、加班是指劳动者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在休息日和节假日进行工作

9、加点是指劳动者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在一个标准工作日之外延长的工作时间

10、社会保险是指国家依法对遭遇劳动风险的职业劳动者,提供一定物质补偿和帮助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11、生育保险是指妇女劳动者因怀孕、分娩而暂时中断劳动时,获得生活保障和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12、劳动争议又叫劳动纠纷,在国外也称劳资纠纷或劳资争议,是指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之间因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发生的纠纷和争议

劳动法名词解释汇总

劳动法名词解释汇总

劳动法名词解释汇总

1、劳动法狭义:一般是指国家最高立法机构一定的颁布的全国性、综合性的劳动法,即法典式劳动法,1994年7月5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通过。于1995年1月1日期施行的<>。

广义上理解的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其中,除了包括上述的狭义劳动法中的法律规范以外。还包括其他各种规范性文件中有关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法律规范。

2、劳动关系是指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劳动使用者)

之间的社会劳动关系。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是狭义的劳动关系,专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

3、劳动法调整的对象是指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其中,劳动关系是我国劳动法调整的主要对象。

4、劳动法体系是指构成劳动法律部门中不可缺少的相互间有内在联系的法律规范的统一体。其内容包括就业促进制度、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工资制度、劳动安全卫生制度、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制度、职业培训制度、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劳动争议制度、监督检查制度等。

5、劳动法学体系是指在劳动法体系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论性的概括和综合分析所形成的体系。

6、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包含在整个劳动法体系之中,集中体现劳动法的本质和基本精神,贯穿于各项劳动法律制度之中,贯穿于劳动法的立法、执法、司法的全过程的总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准则。它是劳动法的核心和灵魂。

7、劳动者的劳动权利是指任何具有劳动能力且愿意工作的人都有获得有保障的工作的权利。狭义:指劳动者获得和选择工作岗位的权利;广义:劳动者依据法律、法规和劳动合同所获得一切权利。其内容包括: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获得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结社权、集体协商权、民主管理权。

劳动法学名词解释汇总

劳动法学名词解释汇总

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劳动法律关系中主体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具体表现为一定的劳动行为和财物。既是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之间得以形成权利义务关系的中介,又是权利和义务的承载体。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劳动者依法享受劳动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是劳动者参与劳动法律关系成为主体的前提条件。

劳动者的劳动行为能力:劳动者能以自己的行为参与劳动法律关系,实际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是劳动者作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基本条件。

用人单位劳动权利能力:用人单位依法享有用人权利和承担用人义务的资格。是用人单位参与劳动关系成为合法主体的前提条件。

用人单位劳动行为能力:用人单位依法能够以自己的行为实际行使用人权利和履行用人义务的资格。是用人单位依法参与劳动法律关系、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基本条件。

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劳动法主体之间为实现一定的劳动过程,依照劳动法规,通过劳动合同而设立的劳动权利与劳动义务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的变更:劳动法主体间已经形成的劳动法律关系。由于一定的客观情况的出现而引起法律关系中某些要素的变化。

劳动法律关系的消灭:劳动法主体间的劳动法律关系依法解除或终止,亦即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的消灭。劳动法律事实:劳动法规定的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的一切客观情况。

行为:劳动法规定的,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人的意志活动,包括作为与不作为。

劳动法律事实的事件:不以行为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就业权:也称狭义的劳动权或工作权,指具有劳动能力、达到法定就业年龄的劳动者有获得劳动机会的权利,这是劳动基本权的核心。

劳动法名词解释汇总

劳动法名词解释汇总

劳动法名词解释汇总

1、劳动法狭义:一样是指国家最高立法机构一定的颁布的全国性、综合性的劳动法,即法典式劳动法,1994年7月5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通过。于1995年1月1日期施行的<>.

2、劳动关系是指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劳动使用者)

之间的社会劳动关系。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是狭义的劳动关系,专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

3、劳动法调整的对象是指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紧密联系的其他关系。其中,劳动关系是我国劳动法调整的要紧对象。

5、劳动法学体系是指在劳动法体系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论性的概括和综合分析所形成的体系。

6、劳动法的差不多原则是指包含在整个劳动法体系之中,集中体现劳动法的本质和差不多精神,贯穿于各项劳动法律制度之中,贯穿于劳动法的立法、执法、司法的全过程的总的指导思想和全然准则。它是劳动法的核心和灵魂。

8、劳动者的差不多劳动义务是指按照劳动法律规范的要求,劳动者在劳动和工作过程中应当履行的差不多劳动义务。其内容包括:完成劳动任务、提升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职业道德。

9、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法律上的劳动权益和劳动义务关系。

10、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按照劳动法律规范享有权益并承担义务的当事人。也即是劳动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劳动法律关系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构成劳动法律关系的第一要素。

11、劳动者的劳动权益能力是指劳动者按照劳动法的规定,能够享有有劳动的权益和承担劳动义务的能力。是劳动者作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之一。按照劳动法的规定:我国公民自16周岁起具

劳动法名词解释汇总

劳动法名词解释汇总

劳动法名词解释汇总

1、劳动法狭义:一般是指国家最高立法机构一定的颁布的全国性、综合性的劳动法,即法典式劳动法,1994年7月5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通过。于1995年1月1日期施行的<>。

广义上理解的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其中,除了包括上述的狭义劳动法中的法律规范以外。还包括其他各种规范性文件中有关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法律规范。

2、劳动关系是指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劳动使用者)

之间的社会劳动关系。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是狭义的劳动关系,专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

3、劳动法调整的对象是指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其中,劳动关系是我国劳动法调整的主要对象。

4、劳动法体系是指构成劳动法律部门中不可缺少的相互间有内在联系的法律规范的统一体。其内容包括就业促进制度、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工资制度、劳动安全卫生制度、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制度、职业培训制度、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劳动争议制度、监督检查制度等。

5、劳动法学体系是指在劳动法体系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论性的概括和综合分析所形成的体系。

6、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包含在整个劳动法体系之中,集中体现劳动法的本质和基本精神,贯穿于各项劳动法律制度之中,贯穿于劳动法的立法、执法、司法的全过程的总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准则。它是劳动法的核心和灵魂。

7、劳动者的劳动权利是指任何具有劳动能力且愿意工作的人都有获得有保障的工作的权利。狭义:指劳动者获得和选择工作岗位的权利;广义:劳动者依据法律、法规和劳动合同所获得一切权利。其内容包括: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获得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结社权、集体协商权、民主管理权。

2012年中央电大劳动法期未考试90分保底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2012年中央电大劳动法期未考试90分保底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劳动法---名词解释

1、劳动法律关系

2、劳动法律事实

3、劳动法体系

4、劳动法学体系

5、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6、劳动就业

7、公平就业:即反就业歧视

8、就业服务

9、职业培训

职业教育

职业训练

职业技术培训

职业技能开发

10、劳动合同

劳动契约

劳动协议

雇佣合同

雇佣契约

11、竞业限制

竞业避止

竞业避让

12、劳动合同订立

13、劳动合同的解除

14、劳务派遣

劳动派遣或劳动力派遣

15、非全日制用工

16、工会法

17、职工民主管理

职工参与

劳动参与

18、职工代表大会

19、集体协商

集体谈判

20、我国集体合同

21、集体合同

集体协议

团体协议

劳资协议

集体劳动合同

劳动协约

22、工资

薪金

薪水

23、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工资集体协商

24、计时工资

25、计件工资

26、奖金

27、津贴(补贴)

28、最低工资

29、特殊情况下的工资

30、工作时间

31、标准工作时间

32、缩短工作时间

33、不定时工作时间

不定时工作制

34、综合计算工作时间

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

35、年休假

带薪年休假

36、职业安全卫生

劳动安全卫生

37、特种作业

38、职业病

39、安全卫生设施“三同时”制度

40、:职业安全卫生技术规程

41、特殊群体劳动保护

42、女职工

43、未成年工

44、社会保险

45、社会救济

社会救助

46、养老保险

年金保险

47、企业补充养老保险

企业年金

48、失业保险

49、工伤保险

职业伤害保险或职业伤害赔偿保险50、疾病保险

病伤保险

健康保险

51、生育保险

52、职工福利

职业福利

集体福利

职工生活福利

53、劳动法监督检查

54、劳动保障监察

55、其他行政部门的监督检查

56、劳动法执行情况的社会监督

劳动法学名词解释

劳动法学名词解释

劳动法学名词解释

第一篇:劳动法学名词解释

1、劳动法狭义:一般是指国家最高立法机构一定的颁布的全国性、综合性的劳动法,即法典式劳动法,1994年7月5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通过。于1995年1月1日期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广义上理解的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其中,除了包括上述的狭义劳动法中的法律规范以外。还包括其他各种规范性文件中有关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法律规范。

2、劳动关系是指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劳动使用者)之间的社会劳动关系。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是狭义的劳动关系,专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

3、劳动法调整的对象是指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其中,劳动关系是我国劳动法调整的主要对象。

4、劳动法体系是指构成劳动法律部门中不可缺少的相互间有内在联系的法律规范的统一体。其内容包括就业促进制度、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工资制度、劳动安全卫生制度、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制度、职业培训制度、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劳动争议制度、监督检查制度等。

5、劳动法学体系是指在劳动法体系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论性的概括和综合分析所形成的体系。

6、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包含在整个劳动法体系之中,集中体现劳动法的本质和基本精神,贯穿于各项劳动法律制度之中,贯穿于劳动法的立法、执法、司法的全过程的总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准则。它是劳动法的核心和灵魂。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劳动法学》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劳动法学》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劳动法学》期末题库及答案

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劳动法学》题库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答题纸上)

1.国际劳动立法思想开始于( )。

A.18世纪上半叶 B.18世纪末

C.19世纪上半叶 D.19世纪末

2.劳动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的根源在于( )。

A.工人运动的兴起 B.国家对雇用关系的干预

C.劳资矛盾发展的结果 D.法律社会化的产物

3.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以上,当事人双方同意续延劳动合同的,如果用人单位提出订立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而劳动者提出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则( )。

A.由双方协商一致

B.应当订立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C.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D.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或人民法院裁决

4.我国《劳动法》规定,安排劳动者延长劳动时间的,用人单位应支付不低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 )。

A. 100%的工资报酬 B.150%的工资报酬

C.200%的工资报酬 D.300%的工资报酬

5.根据《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我国目前实行的是( )。.

A.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

最新电大《劳动法》考试答案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最新电大《劳动法》考试答案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最新电大《劳动法》考试答案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1、国际劳工标准:狭义上指国际劳工组织的章程、国际劳工公约、国际劳工建议书。

2、广义上的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3、劳动法体系:是指构成劳动法律部门中不可缺少的相互间有内在联系的法律规范的统一整体。

4、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是指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劳动使用者)之间的社会劳动关系。

5、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指的是包含在整个劳动法体系之中,集中体现劳动法的本质和基本精神,贯穿于劳动法的立法、执法、司法的全过程的总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准则。

6、经济性罢工:是劳动关系双方冲突激烈化时由工会组织工人集体停止工作所采取的一种对抗行动。

7、参与权:又称职工参与、劳动参与,指劳动者有权参与企业的管理活动并对和自身利益有关的管理信息有知情权。

8、劳动者的基本劳动义务:是指根据劳动法律规范的要求,劳动者在劳动和工作过程中应当履行的基本劳动义务。

9、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形成的法律上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关系。

10、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依照劳动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劳动法律关系的参加者。

11、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劳动法律关系双方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12、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劳动法律关系双方的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

13、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是指劳动者同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律规范和劳动合同的约定明确双方之间的权利义务。

14、劳动法律关系的变更:是指劳动者同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律

劳动法学名词解释

劳动法学名词解释

1)劳动法:狭义的劳动法是指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1994年7月5日通过,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广义上的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劳动关系:劳动法中所称的劳动关系是指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所在单位(即用人单位)之间的社会劳动关系。劳动法所调整的这种劳动关系,也可以称之为狭义的社会劳动关系。来源:

3)劳动法的体系:是指劳动法各项法律制度的结构体系。我国劳动法的体系由促进就业制度、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组成。

4)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制定劳动法制度和法律规范的指导思想,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某些关系的基本准则。劳动法的基本原则贯穿、体现在劳动法制度和法律规范之中。确立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应以我国宪法为基本依据。

5)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在实际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它是劳动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是劳动关系为劳动法律规范调整的结果。来源:

6)劳动法律关系的要素:是指构成各种劳动法律关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任何一种劳动法律关系,都是由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劳动法律关系内容和劳动法律关系客体这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

7)劳动法律关系主体:是指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依照劳动法律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当事人。它是劳动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具有特定性。劳动法律关系主体是构成劳动法律关系的第一要素。

8)劳动权利能力:是指依法享有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资格或能力。只有同时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劳动者,才能充当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大《劳动法学》期末复习指导—名词解释

第一章、劳动法的概念、调整对象和适用范围

1、广义上的劳动法

答:广义上的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2、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

答: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是指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管理与被管理性质的社会劳动关系。

第二章、劳动法的地位、体系和基本原则

3、劳动法律关系

答: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形成的法律上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关系。

4、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

答:劳动法律关系主体,是指依照劳动法享有的权利与承担义务的劳动法律关系的参加者。

5、劳动法律事实

答:劳动法律事实,是指劳动法律规范规定的,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

6、劳动法体系

答:劳动法体系,是指构成劳动法律部门中不可缺少的相互间有内在联系的法律规范的统一整体。

7、劳动法学体系

答:劳动法学体系,是指在劳动法体系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理论性概括和综合分析所形成的体系。

8、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答: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指的是包含在整个劳动法体系中,几种体现劳动法的本质和基本精神,贯穿于劳动法的立法、执法、司法的全过程的总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准则。

第三章、劳动就业

9、劳动就业

答;劳动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劳动年龄内自愿从事有一定劳动报酬的社会劳动。

10、公平就业

答:公平就业,即反就业歧视,是指劳动者就业过程中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利,不因劳动者的性别、民族、种族、宗教信仰、户籍等因素收到不平等对待。

11、就业服务

答:就业服务是指法定机构为劳动者实现就业和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提供的各种社会服务。

12、职业教育

答:职业教育,又称职业培训、职业训练、职业技能培训或职业技能开发,是指根据社会各种职业寻求以及要求就业的失业者和在职劳动者的从业意愿和条件,对其进行的培训和调高其专业技术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教育和训练。

第四章、劳动合同

13、劳动合同

答:劳动合同,也称为劳动契约、劳动协议,国外还称为雇佣合同、雇佣契约,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确立劳动关系,依法协议达成的明确双方

14、竞业限制

答:竞业限制,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在劳动关系解除或终止后的一定期限内,劳动者不得从事与用人单位有竞争关系的工作。

15、劳动合同订立

答:劳动合同订立,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前依法就劳动合同条款进行平等协议,达成协议,确立劳动关系和明确相互权利义务的法律行为。

16、劳动合同的解除

答:劳动合同的解除,是指劳动合同订立以后,尚未履行完毕之前,由于一定事由的出现,提前终止劳动合同的法律行为。

17、劳务派遣

答:劳务派遣,又称劳动派遣或劳动力派遣,是指派遣单位按照用工单位或劳动力市场的需要招收劳动者并与之订立劳动合同,按照其与用工单位订立的劳务派遣协议将劳动者派遣到用工单位劳动,劳动过程由用工单位管理,工资和社会保险费用等项待遇由用工单位提供给派遣单位,在由派遣单位支付给劳动者,并为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和缴费等项事务;用工单位派遣单位就提供的服务支付劳务费的一种特殊用工形式。

18、非全日制用工

答: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4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积不超过24小时的用工形式。

第五章、工会与集体合同

19、工会法

答:工会法是调整工会与国家、用人单位以及职工和会员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0、职工民主管理

答:职工民主管理,又称职工参与、劳动参与,是指劳动者有权参与企业的管理活动并对和自身利益的有关的管理信息有知情权。

21、职工代表大会

答:职工代表大会是国有企业职工民主管理和民主参与的基本形式,是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力的机构。

22、集体协商

答:集体协商,亦称集体谈判,是指用人单位工会或职工代表与相应的用人单位代表,就劳动标准和劳动条件进行商谈,并签订集体劳动合同行为。

23、集体合同

答: 集体合同,又称集体协议、团体协约、劳资协议,是指工会或雇员代表与雇主或雇主组织之间通过集体协商依法签订的,以协调劳动关系和改善工作于生活条件为主要内容的协议。

24、我国集体合同

答:在我国,集体合同是指集体协商双方代表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就相关劳动标准和劳动条件在集体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的书面协议。

第六章、工资和工资保障

25、工资

答:是指用人单位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劳动合同的约定,依据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26、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答:工资集体协商,是指职工代表与企业代表就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工资分配形式、工资收入水平等进行平等协商,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工资协议的行为。

27、计时工资

答:计时工资是指按照劳动者技术熟练程度、劳动繁重程度和工作时间的长短支付工资的一种形式。

28、计件工资

答:计件工资是指按照合格产品的数量和预先规定的计件单位来计算工资的形式。

29、奖金

答:奖金是有效超额劳动报酬,是职工工资的补充形式,是对在工作和生产建设中取得卓越成效的职工的一种奖励。

30、津贴

答:津贴(补贴),是在特殊情况下工作的职工所付出的的额外劳动消耗和生活

费用进行合理补偿的附加劳动报酬,是工资的一种补充形式。

31、最低工资

答:最低工资,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用人单位依法应支付的最低工资报酬。

32、特殊情况下的工资

答:特殊情况下的工资,是指依照法律、法规规定或约定,在特殊时间内或者特殊工作情况下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

第七章、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33、工作时间

答:工作时间是指劳动者根据国家的法律规定,在一个昼夜或一周之内从事本职工作的时间。

34、标准工作时间

答:标准工作时间是指根据法律规定正常情况下的工作时间,分为标准工作日和标准工作周。

35、缩短工作时间

答:缩短工作时间是指法定特殊条件或特殊情况下少于标准工作时间长度的工作时间。

36、不定时工作时间

答:不定时工作时间,又称不定时工作制,是指根据法律规定在特殊条件下实行的,每日无固定工作时间,是适用于因生产特点、工作特殊需要或职责范围的关系,无法按标准工作时间衡量或需要激动作业的劳动者的一种工作时间安排。

37、综合计算工作时间

答:综合计算工作时间,也称为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是指分别于周、月、季、等为周期,综合计算工作时间,但其平均日工作时间和平均周工作时间应与法定规定工作时间基本相同。

38、年休假

答:年休假式指劳动者每年享受的一定期限的带薪休假。

39、探亲假

答:探亲假,是指劳动者的工作地点与父母或配偶的居住地不在一地、不驻在一起,在公休假日不能团聚时享受的与父母或配偶团聚的带薪假期。

40、延长工作时间

答:延长工作时间,是指根据法律的规定,在标准工作时间之外延长劳动者的工作时间。

第八章、职业安全卫生

41、职业安全卫生

答:职业安全卫生,即劳动安全卫生,我国过去成为“劳动保护”,它是指直接保护劳动者在劳动或工作中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法律制度。

42、特殊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