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赚了次贷危机的钱——《华尔街的终结,终于等到这一天》
垃圾债券之父米尔肯

效益下滑、拼命减亏的公司的债券好得多。经过这样 一种理性的分析之后,一项新的投资思路逐渐形成— 创建高回报债券包销市场。新市场诞生了,米尔肯就 这样一头扎了进去,搜索那些没有达到投资等级标准 或是被其他证券公司拒之门外的公司,甚至是那些风 险很大的小公司,而这些曾经被传统的华尔街投资者 拒之门外的公司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也有机会利用华尔 街的资本。从一开始,米尔肯就控制了这个无人能跟 他的卓越交易与推销本领相匹敌的市场。由于其独到 的投资眼光和卓越的营销手段,德雷克斯公司也给予 米尔肯包销支持。米尔肯把替新兴公司,甚至是高风 险公司包销高回报债券看成是在资本市场上融资的一 条有效途径。
在美国80年代向新兴工业融资,促进其发展的过 程中,米尔肯的功劳毋庸置疑。光纤产业与移动通讯 业的发展就得益于他的努力,麦克劳移动通讯公司和 有线电视网(CNN) 之所以能成为当今美国家喻户晓的 大公司,均得益于米尔肯通过垃圾债券的包销所实现 的资金筹措。 其中与MCI公司的合作堪称经典之笔。 MCI公司创立于1963年,仅靠3000美元起家,当MCI向 世界上最大的电信公司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发出 了挑战的时候,米尔肯成为它们融资的有力后盾。AT& T是一家受政府保护的垄断公司。 MCI当时所面临的最 大的困难并不是来自政府的阻力或者AT&T的垄断地位, 而是资金的匮乏。 而在整个华尔街的银行及金融机构 尚未懂得如何向新兴的发展公司融资,米尔肯为MCI筹
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期,由于米尔肯的引领,这 种高回报的债券已经成为非常抢手的投资产品了,米 尔肯也凭借准确的判断能力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客户网 络。但是新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海面:由于垃圾债券的 数量有限,已经无法满足众多基金的购买欲望。而在 美国金融市场逐渐稳定的情况下,已经不能仅仅凭借 自然灾害等待企业出现信用危机和债务危机,高回报 债券的市场获利空间好像突然消失了。
危机中的赚钱王

风险补偿 。 保尔森早就以低价 囤积 了大量 的次 贷担 保 产 品 C S D ,保 尔森 大 丰收的时刻到 了。最终 ,据 《 尔 阿 法 杂志统计 ,保尔森 自己在 2 0 07
年 的收 入 达 到 了华 尔 街 创纪 录 的 3 7
自己姓 氏命名 的对 冲基金公司一
保 尔森 公司。他极少 接受采访 ,对 个人生活守 口如瓶 。即使在成 为华 尔 街 的偶 像 之 后 ,他仍 然 西 装革
履 的 一 大 早 回到 曼 哈 顿 的 办 公 室上 班 ,在 傍 晚 6时 左 右 下 班 ,赶 回家
Mota e出资 3 2 r g g .5亿美 元,调查 房地产借 贷行业 中的不规 范贷款行
权 人 通 过 这 种 合 同 将 债 务 风 险 出
钱 效率 —— 一 年 赚 3 美元 。如 7亿
果按每周 工作 4 0小 时 来 计 算 的 话 ,
售 ,合同价 格就相 当于保险费 。在 房地 产繁荣时期 ,大多数人都不认 为 C O会 有什 么风 险,所以担 保 D
产 品 C S的 价 格 非常 低 。 D
达 到 了 3 0 美 元 ,跻 身 为 世 界 上 6亿 规模 最 大 的 对 冲基 金 公 司之 一 。 保尔 森 的次 贷 危机 赚 钱 “ 话 ” 神
边 做 空 危 险 的 C O,一 边 收 购 D
受宽松 的借 贷条件。保尔森开始怀
疑 ,评 级 机 构 在 给次 贷 产 品 评 级 时
在分析 了大量数据之后 ,保尔
森 发 现 ,投 资 者大 大 低 估 了 房 屋 抵
个 保 尔森 。
标准过 于宽松。于是 ,保 尔森 花了
盘点华尔街历史上发生的最伟大的13次交易

盘点华尔街历史上发生的最伟大的13次交易在美国华尔街,每天都会有成千上万笔交易完成,大部分交易会被人们逐渐遗忘,而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将成为永恒经典。
1929年利弗莫尔成功预测经济危机大赚1亿美元,金融危机来袭前鲍尔森做空次级贷款净赚近40亿美元,这些交易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为某人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更在于它们在不经意间改写了历史前进的轨迹。
金程CFA小编盘点历史上华尔街发生的伟大交易,记录那些惊心动魄的时刻,与CFA考生们共同分享。
1.利弗莫尔(Jesse Livermore)做空1929年市场崩溃赚了1亿美元。
美国股市历史上第一位著名的做空者,利弗莫尔预感旧金山将发生强震,先做空了股票。
虽然他不能真的预见地震,但这次交易为他带来了25万美元,让他爱上了做空。
然后他做空1907年市场崩溃,赚了100万美元。
1925年,通过做空小麦,他赚了300万美元。
但他和大多数人一样正确地预测1929年的市场崩溃,做空了整个市场,获得了1亿美元——即使现在,那仍是一大笔钱,那时它可算是一个大奖。
2.琼斯(Paul Tudor Jones)预测了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并做空了股票市场,赚了约1亿美元。
利用技术分析和标普历史数据,琼斯正确的预测1987年,市场会崩溃,并大规模做空股票。
道琼斯指数暴跌22%,预计其收益在1亿美元左右。
不久后,美国公共电视台发布了关于琼斯的纪录片,名为交易者。
在其发布后,琼斯买了几乎所有的副本,因为他不想让任何人看到它。
有人猜测琼斯讨厌这个纪录片,因为他觉得它泄露了商业机密。
或者,他只是不喜欢看到自己交易时的样子。
3.80年代末,克雷格(Andy Krieger)卖空纽元,赚了3亿美元。
1987年,黑色星期一后,投资者抛售美元,冲进其他货币。
在银行家信托集团工作的32岁的外汇交易员克雷格认为纽元被严重高估了。
利用期权,当时相对较新的金融工具,克里格做空了纽元/美元。
他的委托指令规模很高,甚至超过了纽元的供应量。
危机中的赚钱王

们普遍认为 ,房价决不会在全 美范
围 内下跌 , 即便 下跌 , 美联 储 也 会 通
丰 收 的 时 刻 到 了。 终 , 《 尔 最 据 阿 法》 杂志统计 , 尔森在 2 0 的 保 0 7年
收 入 达 到 了 华 尔街 创 纪 录 的 3 7亿
变得 越 来越 困难 。0 6年 1月 , 20
始 为他新成 立的一 只看 空次贷资
金 的 名 字 叫做 “ 用 机 会 ” 保 尔 信 。
的房屋抵押 者的信息 ,亲 自分析其 产 的对 冲基金募 集资金 ,这 只基
森 的投 资 策略 是 ,一 边 做 空危 险
家 以 自 己姓 氏命 名 的对 冲基 金
公 司— — 保 尔森 公 司 。 极 少接 受 他 采 访 , 个人 生 活 守 口如 瓶 。 对
担 任 合 并 收 购 部 经 理 ;9 4年 创 立 19.
一
开始怀疑 ,评级机构在给 次贷产 品
评 级 时标 准过 于 宽松 。 是 , 尔森 于 保
花 了大笔 资金 购置 先进 的研 究工
具 ,率领 自 己的 团 队 追踪 成 千 上 万 个人 贷 款 的情 况 。
对 房地 产借 贷 市场 ,华 尔街 的
构 提 供 的一 些 风 险 补 偿 。
奉若神 明。
20 0 6年 夏 天 。 次级 抵 押 贷 款 市
场就像 纽约夏 天的天 气一般 热。 人
尔森发 现 ,投资者大 大低估 了房
屋抵押 市场的风险。 他 还发 现 ,借 贷 方 回 收 贷 款
保 尔 森 早 就 以 低 价 囤 积 了 大 量 的 次 贷 担 保 产 品 C , 尔森 大 DS 保
金 融 家们 发 明 了 两种 新 型 的 投 资 工
华尔街电影简介

华尔街电影简介《华尔街》该片讲述贪婪成性的股市大亨戈登不择手段在幕后操纵股票行情最后被绳之于法。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华尔街电影简介,供大家参阅!华尔街电影简介《华尔街》(Wall Street)为二十世纪福斯电影公司制作的犯罪片,是由奥利弗·斯通执导,奥利弗·斯通、斯坦利·卫斯勒编剧,查理·辛、迈克尔·道格拉斯、达丽尔·汉纳领衔主演。
该片讲述贪婪成性的股市大亨戈登不择手段在幕后操纵股票行情最后被绳之于法。
华尔街电影剧情简介巴德·福克斯为纽约大学的毕业生,华尔街的失意经济人。
在一次和大老板戈登·盖柯的面谈之后,改变了自己的生活。
他为戈登寻找内幕消息,帮助戈登赚了一大笔钱,因此成为了他的合伙人之一。
巴德从戈登那里学了很多操纵股市的知识和技巧。
最后在收购他父亲工作一辈子的航空公司Blue Star Airline一笔生意中,巴德和戈登产生了冲突。
巴德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用戈登教的知识反击了他,并挽救了父亲的一辈子的心血,但也因为幕后操纵股市而入狱。
华尔街电影幕后花絮在一部电脑屏幕显示日期为1985年5月6日时,前面有个镜头是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的镜头,明显时间上出了纰漏,因为挑战者航天飞机升天是在1986年的1月28日。
当卡尔把他的眼镜取下来以后,下一个镜头,眼镜又戴了上去。
当戈登在巴德的公寓对卡尔发表言论的时候,窗户里反射出了拍摄用的麦克风。
在戈登和巴德首次会面的那场戏中,在巴德离开戈登办公室时,领带还完美服贴地打在脖子上,当巴德到达门外时,他的领带就乱了。
巴德是触犯联邦法律被逮捕的,但是在电影中,他却走进了纽约州立最高法院,而在它的隔壁才是联邦法院。
怀德曼在电脑键盘上打字时,当镜头拉回来时候,可以看见屏幕是黑屏状态。
华尔街电影相关新闻《华尔街》(英语:Wall Street)是一部于1987年上映的美国剧情片,由20世纪福克斯公司发行,奥利弗·斯通执导,斯通和斯坦利·韦瑟共同编剧。
华尔街之狼

华尔街之狼J.P.摩根“了不起的金融妖怪”1853年J.P.摩根跟随父亲到伦敦拜会银行家乔治.皮博迪,成为皮博迪合伙人,从此走上世界金融舞台。
1858年J.P.摩根购买了生平第一只股票,并做了咖啡生意。
1861年J.P.摩根买卖武器、操纵黄金1863年25岁的J.P.摩根真正登上世界金融舞台中心。
1869年J.P.摩根与杰伊.古尔德围绕一条铁路爆发了一场震惊美国的争分。
1871年J.P.摩根重挫“白须帝王”杰伊.库克。
1884年美国铁路界发生了一场激烈冲突。
J.P.摩根经谈判使“海盗号”协议获得通过。
1893年十年一遇的金融恐慌如期而至。
J.P.摩根挑起重任,危机缓解。
1901年J.P.摩根将钢铁大王卡内基的公司收入囊中。
1902年J.P.摩根受到来自总统的攻击。
1907年纽约证券交易所一片混乱,人们争先抛售手中股票,J.P.摩根在两周时间里,每天工作19小时,顶住了这股破产狂风。
1913年J.P.摩根在高烧中与世长眠。
杰克.摩根接手管理。
1920年摩根银行发生爆炸事件,摩根财团的过分强大引起了美国社会的惶恐。
1933年律师佩科拉对摩根财团提出指控,将摩根财团拉下神坛。
罗斯福总统签订了《1933年银行法》导致摩根公司正式分家。
本杰明?格雷厄姆“华尔街教父”股市总是非常宣泄,各种小道消息满天飞,一会有人说某某股票涨了,一会有人说某某股票跌了,人们几乎无时不刻地关注股价,频繁抛售、买进、再抛售,如此循环往复。
然而一个稳健、成熟的投资者,是对那些富有成长性的公司长线持股。
格雷厄姆的童年经历让他对股市风云的特质深深扎根心头,他的后半生都将在股市中度过。
格雷厄姆大学毕业后踏入华尔街,他开始的工作并非让他满意,工作一段时间后,他做了证券分析员,小试牛刀取得了成功,渐渐在华尔街小有名声。
然而1916年秋天,华尔街进入“和平恐慌”时期,几乎所有的股票都一路狂跌,格雷厄姆操作的所有证券也随之下跌,他受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沉重打击,但两年后随着股市回暖,他因祸得福。
雷曼兄弟终结华尔街神话

亿 美 元 。 20 年 ,雷 曼 收 购 了 B C 04 N 房 贷公 司 , 以便 能有 持 续 不断 的次 级 房 贷 得 以打 包 成 债 券 出 卖 。 2 0 0 6年 一 季
曼还没有放弃商 业楼 宇贷款业务 ,房贷
20 0 8年第 一 财 季 ,雷 曼 发 布 了赢 利
48 .9亿 美 元 的报 告 ,然 而 这 只 不 过 是在 玩 财 务 包 装 罢 了 。 雷 曼在 第 二 个财 季 变
迫收归国有。继 9月 “ 两房”因股价急
跌 而 被 美 国 政府 接 管 后 ,美 国 金 融 市场 再 次被 投 下 “ 重磅 核 弹 ” :9月 1 日 , 5 由于 深 受 次 贷重 创 ,拥 有 1 8年辉 煌 历 5
史 的 国 际 投 行 大 腕 雷 曼 兄 弟 控 股 公 司 ( e ma rtes H li s 宣 布 申 L h nB oh r odn ) g
产 泡 沫 高 峰 时期 的 2 0 0 5年 , 雷曼 的
营 业 收 入达 到 30亿 美 元 ,利 润 3 2 2
卖 了 17 4 0亿 美元的资产 ,这又 使得 雷
集团卖身美国银行 ,国际两大顶尖级投 行~夜之间忽然要消亡 了。然而 ,次贷
多 米 诺 骨 牌 效 应 还 在 延 续 ,全 球 金 融 市
20 0 7年 6月 以来 ,雷 曼 公 司 已 经 实施 了 四次 裁 员 计 划 , 已经 解 雇 超 过 6 0 00
场陷入一片恐慌。紧随其后 ,全球最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雷曼 身 陷 “ 次贷 风波 ” 受重创
致 雷 曼 于 死 地 的 ,是 去 年 开 始 爆 发
次贷危机为什么会发生 谁又在赚钱

次贷危机为什么会发生谁又在赚钱全球化金融资本说得简单点,它的实质就是,利用各国自由经济的政策,辅以国际金融资本的巨大实力,不需要进行实际的生产,只需要在他们制定的金融制度上,玩弄一下数字游戏,轻易就可以洗劫一个国家几十年的经济成果。
次货危机,人们一般都说是因为一些信用记录不良的人,接受了贷款之后,由于房价下跌,导致大规模地拖欠还贷,由此引发了次贷危机,从现象上说,这种说法不错,但是,这种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从历史上说,1998年,美国就已经发生过次贷危机,当时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坚定地表达了一个信号:美联储会采取一切手段来拯救。
当年的次贷危机,历时几个月,一批从事次级贷款的机构倒闭、离开、合并,剩下的机构继续赚钱,为何近10年后,更大规模的次贷危机再次发生?所谓次级贷款是美国按照不同人的信用等级划分后的结果,美国金融机构将每个成年人的信用等级用分数来评定,660分以上的为优秀借款人,620分以上的是标准借款人,620-500分之间的,属于次级贷款人,500分以下属于完全不合格的贷款人。
个人信用的评定方法一般都是由征信公司收集整理,然后再出售给金融机构。
征信公司的收集、整理方法暂且不论,处于620-500分之间的次级贷款人,通俗来说就是信用有瑕疵,或者没有信用记录的人,比方说有过拖欠还款记录,有过失业,有过刑事记录等。
从社会形态上说,次级贷款人的数量是大多数人。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放弃这个市场是不可能的。
但是,由于信用等级较差,金融机构在向这些人发放贷款时,会附加一些条件,例如要求提供收入证明,或必要的少量首付款等。
顺便说一下,信用等级高的人,一般不用提供收入证明,而且大都可以享受零首付。
在次级贷款大批量发放的过程中,很多经纪商都帮助次级借款人伪造信用记录,以获得贷款,银行或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对此防范不严,也是出于增加业务量的根本要求。
再说,金融机构将抵押贷款打包上市,条件之一就批量要大,这和普通商品的上市条件差不多,规模是上市的重要优势之一。
次贷危机谁在赚钱?

次贷危机谁在赚钱?次贷危机谁在赚钱?(2008-10-02 03:37:41)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后续反应极大,终于引发世界性的金融危机、金融风暴。
有一位专家在中央电视台做节目时,说了这样一番话:每个银行都在赔钱,究竟谁在赚钱?有读者也在我的博客中留言询问同样的问题。
从道理上说,有人赔钱就一定有人赚钱,那么赚钱的人是谁?根据本人对次贷危机的理解,说一点肤浅的认识。
首先我们要有一个概念,金融领域的赔钱和赚钱不一定是同时发生的。
在实体经济领域,赔钱和赚钱的双方之间,中介不多,时间差也不大,比较容易辨别清楚。
金融领域用食物链来比喻,最上端的银行家与最底端之间,中间环节极多,最底端的扰动,传达到最上端,造成赔钱的结果,不仅要经过很多道阀门,而且时间上也会有较大的跨度,这是人们看不清赚钱者的原因。
以次贷危机来说,这个链条上至少明显地包括银行、证券商、贷款公司、评级机构、贷款经纪商、抵押物评估人、借款人、房地产商等等。
从常识判断,评级机构、贷款经纪商、抵押物评估人和房地产商是赚钱了。
抵押贷款被证券化,打包上市,评级机构是只赚不赔的。
有人把评级机构等同于美国的炸弹,炸弹可以毁灭一个国家,评级机构可以毁灭你的财富,可见评级机构的威力。
但是,评级机构自己也要赚钱,就必须同华尔街的投行、证券商勾结,给风险较大的金融产品打上优质的标签,这是利益趋动所致。
只有评级高,产品才能卖得好,评级机构的佣金也就会高。
而且,评级机构还会故意把调整评级的时间拉开,因为,如果昨天评了AAA级,今天发现问题,调整为AA级,评级机构的自身信誉就会降低。
所以,评级机构总是在问题较大发生之后,才放马后炮。
在这样的背景下,评级机构的客观性自然失去,监管的意识在利益驱动下,几乎形同虚设,评级机构成为次贷危机中暴利环节之一。
理查德-比特纳在美国抵押贷款行业滚打了14年,他针对美国次贷危机写了一本书,《贪婪、欺诈和无知》,其中一段话是这样的:“如果说次级贷款公司用鸡屎作了一盘鸡肉沙拉,那评级机构就是将其做成了法国小牛排。
【名人故事】华尔街大亨

【名人故事】华尔街大亨华尔街大亨是指在美国纽约的华尔街地区经营金融业务的富豪们。
这些人通常都是金融业的巨头,拥有庞大的财富和影响力。
以下是其中两位知名的华尔街大亨的故事。
第一位华尔街大亨的故事是关于约翰·洛克菲勒。
他是美国历史上最富有的人之一,也是一位慈善家。
约翰·洛克菲勒出生于1839年,起初并没有多少财富,但通过在石油行业的投资和发展,他逐渐积累了巨额财富。
1863年,洛克菲勒与他的商业伙伴共同创办了标准石油公司。
他们通过购买和整合其他石油公司,逐渐成为美国最大的石油公司。
洛克菲勒也因此成为美国首位亿万富翁。
洛克菲勒的成功主要源于他对商业的精确计算和垄断经营的策略。
他经常通过竞争中的价格战来迫使其他竞争对手倒闭,并最终获得对整个行业的控制权。
这种垄断经营方式引起了很多争议,但无疑给洛克菲勒带来了巨额财富。
洛克菲勒并不满足于追求个人财富。
他把大部分财富用于慈善事业,创办了洛克菲勒基金会,并资助了许多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项目。
洛克菲勒坚信,财富应该用于造福社会,而不仅仅是个人享受。
第二位华尔街大亨的故事是关于乔治·索罗斯。
他是一位匈牙利出生的美国投资家和慈善家。
索罗斯以在金融市场上的投机活动而闻名。
他通过对货币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准确预测,赚取了巨额的利润。
索罗斯在1992年成为了华尔街的传奇人物。
当时,他将大量的资金投入英镑市场,并预测到了英镑贬值的趋势。
他通过卖空英镑赚取了约10亿美元的利润。
这个交易使得索罗斯成为当时最赚钱的投资者之一,并被誉为“英镑的终结者”。
索罗斯也遭受了很多批评和争议。
有人认为他的投机行为对金融市场和经济体制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索罗斯的慈善捐赠也引发了争议。
有人认为他利用慈善名义来掩盖自己的投机行为和政治活动。
华尔街大亨们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们的成功和巨大财富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的故事也反映了金融界的复杂性和争议性,同时也提醒我们财富应该用于造福社会。
布兰克芬 次贷危机大赢家

布兰克芬次贷危机大赢家2008-04-18 作者:施庆胡霞摘自:看天下鉴于布兰克芬创下了远远超过花旗、美林等竞争对手的出色业绩,董事会给他发了个约一亿美元的“超级大红包”当华尔街的投资巨头们忙于清点次贷危机的损失时,高盛集团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劳伊德·布兰克芬(Lloyd Blankfein)却笑逐颜开。
美国最大的投资银行高盛公司在最近的股东大会上正式宣布,将给CEO布兰克芬发一个约1亿美元的“超级大红包”,以奖励他在应对次贷危机中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他因此成为华尔街历史上获得一次性奖励最多的公司高管之一。
高盛全球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劳伊德·布兰克芬高盛的巨额红包在高盛公布的奖励计划中,布兰克芬的巨额“红包”包括5397万美元现金,以及价值4576万美元的股票和期权。
这远远超过他60万美元的基本底薪。
如此算来,他去年的收入总计将近1亿美元。
这比他本人2006年度的收入增加了近一倍,创下华尔街投行的一个新纪录。
在过去的一年里,高盛公司平稳度过了席卷欧美的次贷危机,布兰克芬无疑是其中最大的功臣。
在次贷危机尚未全面爆发之前,布兰克芬和他的团队就预见到了未来的险峻形势,花旗等还在买入次级贷款的时候,高盛就大举沽空次级贷资产。
到2007年末,高盛通过沽空次级贷款获利高达40亿美元。
此举不仅令高盛成功躲过次贷危机,还让其创下了远远超过花旗、美林等竞争对手的出色业绩。
除了布兰克芬,高盛其他主管也分红颇丰。
另两位联合总裁加利·科恩与乔·温克莱德都拿到了6750万美元,财务总监大卫·温奈尔也获得了5750万美元的年薪。
高盛的中层员工和普通员工也受益不少。
集团分发给全体员工的奖金总额比去年增加了20%,达201亿美元之巨。
数百名中层员工的奖金总额也高达200多万美元。
据估计,包括底薪在内,高盛每名雇员拿到的支票价值约合62.6万美元。
高盛公司向来以高待遇著称,外界有一种专门调侃高盛员工高待遇的说法:一般大公司员工可能分为“有钱人”和“没钱人”两种,而高盛公司员工则分为“有钱人”和“有游艇的有钱人”两类。
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历史

罗斯柴尔德家族在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曾经是在欧洲富甲一方、影响很大的金融大亨,她的发达史起源于梅耶·阿姆谢尔·鲍尔(Mayer Amschel Bauer)( 1744年至1812年)。
梅耶·阿姆谢尔·鲍尔于1744年二月23日出生在德国法兰克福拥挤的犹太贫民窟里(德语:Judengasse, 是一条约1/4圆弧形的狭窄的小巷),他的父亲是个犹太杂货商并兼做一些货币兑换生意。
在这时候的欧洲,作为外来难民,犹太人是受到到严重歧视的,犹如20世纪八十年代前散居在东南亚的华侨一样:他们没有政治地位,做生意受到限制,不准拥有土地,被迫挂戴标志犹太人身份的黄色圆形符号,并经常受到反犹分子的暴力攻击(犹如现在莫斯科光头党对非俄罗斯族的攻击一样)。
他们甚至没有姓氏,一个当地反犹分子可以随意在一个犹太人的店铺或住家前挂一个牌子,随意写上几个字,这家犹太人就有“姓”了: 罗斯柴尔德就来源于德语“罗特希尔德”( "特"和"德"发音很轻,读作"罗希尔", 意为“红色盾牌”,一块挂在梅耶家门上的牌子)。
然而,聪明才智的树根是不会被环境的积雪所压垮的,一旦有机会它还是要发芽,正如人们后来看到的犹太名人弗洛伊德和爱因斯坦一样,精明的梅耶·阿姆谢尔·鲍尔后来也成了名人,一个创造了跨越二百余年历史的欧洲大银行家家族的名人。
当时,犹太人做生意虽受到种种限制,但是倒腾货币兑换和借贷以及买卖古玩字画(包括古稀钱币)等珍品,还是被容许的。
梅耶自十岁起就帮他的父亲作货币兑换生意,在那个时候,欧洲的商人以及王公贵族越来越为在生意中搬运沉重的金块银条而感到烦恼,因而就给聪明而受歧视的犹太人带来了招财进宝的空间:你卖给我沉重的金块,我卖给你轻便、可靠、通行的钱币,我从中赚取一定的佣金,你也得到方便,这就是梅耶帮他父亲做的生意。
雷曼兄弟兴衰史一个长达158年的美国神话

华尔街最凶狠、“最长寿”的斗牛犬被打败了9 月14 日,是华尔街历史上自1929 年经济大萧条以后最动荡的一天。
这一天,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美国道指暴跌504 点,创近7 年来单日最大跌幅。
紧接着,全球金融市场势如山崩。
说话从来都模棱两可的格林斯潘沉不住气了,喊道:“这是百年难遇的经济危机!”美国政府紧急救市。
9 月21 日,高盛宣布将成为美国第四大银行控股公司并接受美联储的监管。
同时宣布成为银行控股公司的还有摩根士丹利,华尔街前五大独立投行至此无一幸免于此次金融危机。
事实上,这些大投行经历过美国若干次的经济周期。
比如雷曼兄弟,创办于1850 年,至今已有158 年的历史,更由于饱经风霜而屹立不倒,获得绰号“有19 条命的猫”。
2001 年,“9·11”袭击中,该公司设在世贸中心三楼的金融交易中心毁于一旦,但它仅用了48 小时就恢复业务,此后更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展现出一个150 多岁“老人”的勃勃生机。
2007 年,它被《财富》杂志评为年度“最受尊重的证券公司”。
然而,2008 年开始,它就由于“次级债风波”陷入苦苦挣扎之中,最终,这家伴随华尔街成长起来的公司还是走到了破产的境地。
但无论如何,这都是一家伟大的、值得尊重的公司,毕竟没有多少公司可以活得比它更长。
它走过的158年的历史,构成了华尔街金融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这里,我们尝试去还原这些大投行已经褪色的时光,看看金融业如何与大自然一样经历自己的生老病死。
这个神话最初的主角,是来自德国的牛贩之子三兄弟(Henry Lehman、Emanuel Lehman、Mayer Lehman),他们于158 年前,来到这片流着蜜和奶的地方,创立了一家以他们的姓氏命名的商号。
历经美国南北战争、两次世界大战、1929 年的经济大萧条、1970 年代能源危机、“9·11”袭击和一次收购等重大变故,158年来,“雷曼兄弟”演绎了一个不倒的神话。
雷曼兄弟财务案例分析

金融机构自身经营时要审慎防范风险
• 雷曼兄弟的破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过高的杠杆 比例和过分集中的经营业务,这使得该公司的系 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都很高。这一点对我国金融 机构而言,应引以为戒。我国的金融机构应该加 强内部管理,要记住市场总是存在不确定性的, 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分散投资是必要的。 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雷曼兄弟公司在2008年6月16日发布财报称,第二季度(至5月31日)公司亏 损28.7亿美元,是公司1994年上市以来首次出现亏损。雷曼净收入为负6.68 亿美元,而去年同期为55.1亿美元;亏损28.7亿美元,合每股5.14美元,去 年同期则盈利12.6亿美元。 雷曼首席执行官理查德· 福尔德(Richard Fuld)承认,亏损是自己的责任, 并称已采取相应措施确保不会继续出现如此糟糕的业绩。上周雷曼通过发行 新股募得60亿美元资金,并且撤换了公司首席财务官和首席营运官。 雷曼股价2008年以来已经累计下跌60%,由于预计未来业绩将有所好转,6 月16日雷曼股价有所反弹。 而根据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在9月10日提前发布的第三季财报,巨额亏损大超市 场预期。 报告显示,雷曼兄弟第三季度巨亏39亿美元,创下该公司成立158年历史以 来最大季度亏损。财报公布之后,雷曼股价应声下挫近7%。雷曼兄弟公司股 价从年初超过60美元,到如今7.79美元,短短九个月狂泻近90%,市值仅剩 约60亿美元。在从外部投资者获取资金的努力失败后,雷曼兄弟昨天决定出 售旗下资产管理部门的多数股权,并分拆价值300亿美元的房地产资产,以期 在这场金融危机中生存下来。 雷曼首席执行官理查德· 福尔德(Richard Fuld)承认说,公司正处于其158年 历史上“最为艰难的时期之一”,但会挺过当前的困境。而分析认为,不排 除雷曼兄弟需要政府援手以免破产。
麦道夫盗走华尔街最后一缕信任

人物�热 点
� � 月 日, � � � 他承认了包括证券欺 诈, 邮件诈骗, 洗钱等 项罪 名, 也将面对最高可达 年的牢狱 之苦; 他曾是美国华尔街的大功臣, 也是传奇人物, 现在却成了 "千夫所指" 的阶下囚. 在麦道夫的光环褪 � � � 尽之后, 美国证券市场的种种弊病也被一一揭发.这 亿美元买来的教训, 实在太昂贵.
的神秘气氛. 金融机构,银行与对冲基金都纷纷被骗, "非请勿进" "大家都在聚会上谈论麦道夫. 若有 上当的个人投资者就更是数不胜数 . 在联邦调查局已经确认的名单中, 最 著名人物当属好莱坞导演斯皮尔伯格, 他 的慈善机构 " 神童基金会 " 曾将大量资产 交给麦道夫 .同时, 在华尔街流传的一份 名单中, 美国职业橄榄球联盟费城鹰队前 老板布拉曼 , 纽约大都会职业棒球队老板 维尔波恩, 通用汽车金融服务公司董事长 5 岁的服装业投资者卡 默金,以及现年 9 尔 � 夏皮罗等人不幸上榜 . 尤其是卡尔 � 夏 皮罗,与麦道夫 5 0 多年的交情让他毫无 4 5 亿美元交给了对方,这可 防备地将 5 . 能占他个人财产的一半以上, 也可能会创 造此案最高的个人损失纪录. 谁可以引荐你加入他的投资计划, 谁就会 觉得无比自豪 ." 佛罗里达棕榈滩乡村俱 乐部充当了麦道夫基金的主要分销渠道. 该俱乐部的一位成员坦承, 他之所以加入 这个俱乐部, 是因为有人告诉他凭这里的 会员身份能有机会与麦道夫一起投资 . 他 们都认识麦道夫本人, 却对他 " 定期可变 收入 " 的投资战略一无所知, 也没有人想 起是否应该深入了解. 而联邦调查局的调查资料却显示, 麦 道夫有意将自己的资产管理部门和交易 部门分开办公, 也从不公开公司的财务信 息, 所有的业务账本 , 文件都被锁进了保 险柜 .不但如此, 他还不止一次公开拒绝 一些富豪的加盟请求, 原因竟然是 " 他们 没有介绍人" . 制造 "独家专享" 的错觉让麦道夫受 到了更多人的追捧, 已年逾七旬的地毯商
世界十大顶尖交易员交易心得

世界十大顶尖交易员交易心得知博陋室●世界十大顶尖交易员交易心得①.马蒂---舒华兹冠军交易员。
起初交易的十年,经常亏损,长期处于濒临破产的边缘,1979年之后成为一个顶尖的交易员。
他一共参加过10次的全美投资大赛中的四个月期交易竞赛项目,获得9次冠军,平均投资回报率为210%,他赚到的钱几乎是其他参赛者的总和。
他认为:最重要的交易原则就是“资金管理”。
观点1:假如我错了,我得赶紧脱身,有道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我必须保持实力,卷土从来。
观点2:无论你何时遭受挫折,心中都会很难受。
大部分交易员在遭受重大亏损时,总希望立即扳回来,因此越做越大,想一举挽回劣势,可是,一旦你这么做,就等于注定你要失败。
在我遭受那次打击之后,我会立即减量经营,我当时所做的事,并不是在于赚多少钱来弥补亏损,而是在于重拾自己对交易的信心。
观点3:任何人在从事交易时,都会经历一段持续获利的大好光景,例如我能连续获利12天,可是最后我一定会感到很疲累,因此,我会在连续盈利或者重大获利之后立即减量经营。
遭逢亏损的原因通常都是获利了结之后却不收手。
世界十大顶尖交易员交易心得②.麦可---马可斯天才交易员。
1969年至1973年期间,常常把自己的钱亏得精光,处于借钱,赔光,借钱,赔光的公式中。
1973年之后,开始走向成功的交易道路。
1974年8月进入商品公司担任交易员,公司给予3万美元作为交易基金,大约十年后,这笔基金收益率约为二千五百倍,扩大为8000万美元。
他认为:交易最为重要的一项就是有“耐性”。
观点1:我之所以会不断的亏钱并亏个精光,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耐性不够,以致忽略交易原则,无法等到大势明朗,就贸然进场。
观点2:今天符合获利原则的交易机会已经越来越少,因此,你必须耐心的等待,每当市场走势与我的预测完全相反时,我会说:原本希望趁这波行情大赚一笔,居然市场走势不如预期,我干脆退出。
观点3:你必须坚持手中的好牌,减少手中的坏牌。
次贷危机中一战成名保尔森如何做空美国疯狂的楼市

次贷危机中一战成名保尔森如何做空美国疯狂的楼市作者:暂无来源:《投资与理财》 2017年第5期次贷危机中一战成名保尔森如何做空美国疯狂的楼市在美国楼市疯狂上涨的背景下,保尔森通过做空,获利37亿美元,缔造了个人传奇的投资生涯,也创造了华尔街历史上的赚钱最高效率纪录,成为名符其实的“赚钱之神”。
本刊记者文寅在雄安新区推出后,全民炒房热情再次被点燃。
然而,世界上没有只涨不跌的市场,房地产市场也不会例外,与狂涨相伴的是随时可能会到来的风险和暴跌。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前夕,美国楼市也是一派繁荣景象,也正是这种繁荣和疯狂,促成了一个人的投资生涯传奇,他就是如今华尔街最顶级的基金经理之一——保尔森。
在美国楼市因次贷危机而倒下的2007年,保尔森管理的两只基金,第一只上涨了590%,第二只上涨了350%。
保尔森自己当年的收入达到37亿美元,成功登顶2007年度最赚钱基金经理榜首,并在《福布斯》美国富豪榜上排第165位。
他创造了华尔街历史上最高效率的赚钱,每小时进账超过140万美元,成为名符其实的“赚钱之神”。
那么,在楼市疯狂上涨之际,他是怎么洞察出盛世背后的危机?又是如何实现做空,从而大获其利的呢?这还得从美国当初的房地产牛市说起。
持续7年的美国房地产牛市2001年网络泡沫破灭,美国经济陷入衰退。
为了推动经济增长,小布什政府推出“居者有其屋”计划,主要是扶持那些中、低收入或收入不固定的人群,让他们成为房地产市场的生力军。
与此同时,美联储从2001年初开始,连续13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从6.5%一路降至2003年6月的1%,30年贷款利率也大幅走低。
在流动性泛滥和低利率刺激下,美国房价一路攀升。
据统计,1997年到2006年房价最高峰时期,美国房价平均上涨了1.2倍,其中自2000年后的房价涨幅大大超过了过去30多年来的长期增长趋势。
这期间美国家庭财富空前增值,人们愿意付出更多资金入住大城市,抢购豪宅,当时美国洛杉矶的平均房价是80万美元,价格是中西部地区房价的5倍。
银行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2)自身资本太少,杠杆率太高
以雷曼为代表的投资银行与综合性银行不同。它们的自有资 本太少,资本充足率太低。为了筹集资金来扩大业务,它们 只好依赖债券市场和银行间拆借市场来满足短期资金的需求。 然后将这些资金用于业务和投资,赚取收益就是说,公司用 很少的自有资本和大量借贷的方法来维持运营的资金需求, 这就是杠杆效应的基本原理。借贷越多,自有资本越少,杠 杆率(总资产除以自有资本)就越大。杠杆效应的特点就是, 在赚钱的时候,收益是随杠杆率放大的;但当亏损的时候, 损失也是按杠杆率放大的。杠杆效应是一柄双刃剑。近年来 由于业务的扩大发展,华尔街上的各投行已将杠杆率提高到 了危险的程度
2008年9月11日雷曼兄弟宣布第三季度的亏损将达39亿美元,并宣布公 司的重组计划;雷曼将采取进一步措施大幅减持住宅抵押贷款和商业地 产,与Blackrock合作降低住宅抵押贷款风险敞口,优化项目组合;雷曼 股价暴跌46%至每股4.22美元;信用评级机构穆迪警告要将雷曼的信用 评级大幅下调。 2008年9月12日雷曼兄弟寻求将整个公司出售;市场产生恐慌情绪,美 联储介入,召集华尔街主要银行商讨雷曼兄弟和保险巨头美国国际集团 的问题;雷曼股价继续跌至每股3.65美元; 2008年9月14日美联储明确表示不会伸手给雷曼兄弟以救援和资金保障, 巴克莱银行退出谈判,美洲银行转而与同样险于困境的美国第三大券商 美林达成收购协议;同时,高盛、摩根士丹利、巴菲特控股的伯克希尔 哈撒韦也表示没有兴趣收购雷曼;雷曼兄弟命悬一线。 2008年9月15日无奈之下,雷曼兄弟向纽约南部的联邦破产法庭提出破 产保护。当天,雷曼的股票价格暴跌94%至每股0.21美元。
各种原因,让这家拥有158年历史的公司从人们 的视野中消失,其中对于雷曼兄弟犯的错误值得 后人学习并引以为鉴。 2008年9月15日 ,太阳依旧升起,而那时,华尔 街上已经没有“雷曼兄弟”这个名字了 。
次贷终结华尔街投行神话

次贷终结华尔街投行神话金名【期刊名称】《中国证券期货》【年(卷),期】2008(000)011【摘要】谁能想象,就在一年前还不可一世的华尔街投行,如今遭遇了滑铁卢——158年历史的美林投入美国银行怀抱,94年历史的雷曼兄弟破产,84年历史的贝尔斯登突然死亡。
9月21日,作为昔日华尔街五大行中硕果仅存的两家独立投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也未能逃脱同业们已经历的厄运。
当日,这两家华尔街的"金字招牌"无奈地宣布,将由当前的投资银行改制为银行控股公司,这意味着两家公司将告别以往"高风险高收益"的运作模式,转而像众多商业银行一样主要立足于传统储蓄业务。
至此,华尔街投行神话彻底终结。
不久前的华尔街还是全球金融中心。
这里汇聚了全球顶尖的投资银行及各类投资机构,每天有数以千亿计的美元在这里流动。
特别是,大型投行研究员动辄可以拿到数千万美元的年终花红,一直使华尔街成为众多年轻人的梦想之都。
【总页数】3页(P46-48)【作者】金名【作者单位】无【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37.125【相关文献】1.雷曼兄弟终结华尔街神话 [J], 孙飞2."华尔街"财富大厦轰然倒塌神话破灭引发全球经济衰退世界联手全力应对华尔街风暴中国三部委重拳推出三大利好 [J], 武大洲3.“华尔街”财富大厦轰然倒塌神话破灭引发全球经济衰退世界联手全力应付华尔街风暴中国三部委重拳推出三大利好 [J], 武大洲4.次贷未见底,主权基金躲避华尔街 [J], 顾列铭5.雷曼兄弟终结华尔街神话粉碎美国金融神坛——世界金融体系面临重组 [J], 孙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带你认识《大空头》原型,做空专业户保尔森

带你认识《大空头》原型,做空专业户保尔森来源:汇商琅琊榜●《大空头》剧照在美国,有两个名叫“保尔森”的人,他们都曾名噪华尔街,一个是美国前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Henry Paulson),一个是有“对冲基金第一人”之称的对冲基金经理、电影《大空头》(The Big Short)主角的原型约翰·保尔森(John Paulson)。
1999年,高盛上市后,亨利·保尔森成为了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在他的带领下,高盛一度成为华尔街最赚钱的投行。
2006年7月,在时任美国总统布什的再三邀请下,亨利·保尔森就任美国第74任财政部长。
他的任期,是美国次贷危机最严重的时期。
而“另一个保尔森”——约翰·保尔森通过两次做空而闻名华尔街。
其中,在次贷危机时期,他通过做空美国房地产市场,力压华尔街“老字辈”的索罗斯和西蒙斯等巨鳄,笑傲华尔街。
不过,在赚得盘满钵满之后,他却因做多市场陷入了困境。
●约翰·保尔森38岁成立对冲基金:45岁时还默默无闻约翰·保尔森出生在纽约皇后区,1978年,22岁的他以全班第一的成绩从纽约大学商业与公共管理学院毕业,紧接着又去哈佛大学商学院攻读MBA。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了杠杆交易先驱Jerry Kohlberg的演讲,于是,立志闯荡华尔街。
毕业时,约翰·保尔森不仅获得了MBA学位,还被授予“贝克学者(Baker Scholar)”的称号——哈佛的这种最高学术荣誉,只授予那些名列前5%的顶尖毕业生。
而此时,华尔街正值熊市,他便在BCG 开始了职业生涯,后来又在Odyssey工作了两年。
●约波士顿咨询集团、奥德赛合伙投资公司1984年,28岁的约翰·保尔森进入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Bear Stearns)的并购业务部门。
在与客户的接触中他意识到:虽然贝尔斯登的收益也相当丰厚,但其主要的盈利模式是赚取佣金,这与投资业务的盈利相比显得相当有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谁赚了次贷危机的钱——《华尔街的终结,终于等到这一天》亓晓2008-11-29 23:39:56 浏览388次2008年11月12日戈尔特西斯的郭总给同学们做了题为《直击华尔街金融风暴》的报告,曾经有同学问到,究竟谁在这次危机中赚到了钱,因为时间关系,当时郭总仅仅做了简要的回答。
今天我对象帮我找了一篇非常好的文章,相信能够解答同学们的这个问题。
资料来源:东方证券华尔街的终结,终于等到这一天作者:Michael Lewis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地点:华尔街时间:金融危机ING人物:(主要人物按出场顺序)Meredith Whitney,现在你会经常在美国金融股点评中看到她的名字,她声名鹊起还是在2007 年10 月31 日。
那天,她就说了一句话,花旗的经营很糟糕,要么削减分红,要么倒闭。
当天,美国金融股市值蒸发了3690 亿,4 天后,花旗CEO 辞职,今年一月,花旗宣布削减分红。
Meredith Whitney 肯定不是第一个看出问题的人,但她是第一个站出来的人。
她回忆道,“花旗这件事,让我感觉最好的是Steve Eism an(带Meredith 入行的人)打电话给我,说他为我感到骄傲。
”Steve Eisman, 一个满身带刺,但很诚实而又无所畏惧的人。
转投对冲基金后,他首先做空的是房贷发起人和房屋建筑商的股票,然后是评级机构(Eisman 注意到给CDO 进行评级可以比给通用汽车债券评级多赚十倍,这项业务很显然是不可持续的),然后是华尔街投行的股票(因其CDO 敞口过大)。
最后他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断然做空CDO。
就在华尔街时代结束的这一天,就在他所有的赌注全部大获全胜的这一天,他却和团队坐在St. Patrick 教堂外静静地看过往的人群,探讨又要有一批人失业,这些写字楼也会迎接新的主人。
讲述者:“我”,Michael Lewis,畅销书《说谎者的扑克牌》(Liar’s Poker)的作者,二十年前(在3 年华尔街亲身经历后)就彻底看穿华尔街,于是出版了Liar’s Poke r,好言相劝年轻人千万不要趟这道浑水,没成想,读者来信雪花般飞来,问的都是还有哪些秘密没有说出来,俨然将此书当作“你不得不看的华尔街必胜秘笈”。
二十年后,我筹划着再写一本书,谨此献给华尔街(的终结),我采访了当前这场危机的亲历者并回访了当年我书中出现的重要人物John Gutfreund,我的老东家,也是我的Liar’sPoker 一书揭秘的曾经不可一世的“华尔街之王”。
当Steve Eisman 坐在St. P atrick教堂外的台阶上静观过往人群时,我正在附近一家餐馆里和John Gutfreund 共进午餐。
如今这位提起往事便要潸然泪下的“迟暮英雄”又将如何面对我这位让他爱恨交加的部下呢?1事情还得从二十几年前说起,不过很快我们就会转到眼前。
说实话,时至今日,我还是不理解为什么会有成年人(身心健全的成年人)心甘情愿地付给华尔街投行很多很多钱,为的就是得到他们给出的投资建议。
还记得入行那年我才24岁,不仅是一张白纸,而且完全没有兴趣去猜测股票的涨跌。
我脑海中华尔街最根本功能就是分配资本,由他们来决定谁应该得到资本,而谁不应该。
可即便进入这一行,我还是一点概念都没有,你们一定要相信我。
我从来没有学过会计课程,也没有经过商,连小买卖都没有,自己的户头也是少得可怜。
就是这样,1985 年我进入了Salomon Brothers 公司,三年后,我变得非常非常的富有。
这三年的经历让我自己都觉得有些荒诞,我知道这样的光景长不了。
迟早,也许很快,会有人发现我(以及像我一样的人)不过是个骗子;迟早,也许很快,清醒过来的人会将华尔街中像我这样用别人的钱来赌博(说白了,就是空手套白狼)的人赶出金融界。
于是,我把这三年的经历记录了下来,这就是Liar’s Poker。
书中的故事发生在八十年代的美国,我当时断然没有想到,华尔街的繁荣竟然持续了整整二十年。
我满以为,如果读者看到了我书中揭露的“内幕”一定会惊讶不已:早在1986 年,我当时的东家,SalomonBrothers 的CEO John Gutfreund 薪酬就达到了310 万美元;我们有一位交易员转投美林后为新东家带去了2.5 亿美元的损失;那些出神入化的华尔街高管们其实根本不了解手下的交易员面临怎样的风险等等。
这些就算是我当时出书的预期吧,而我万万没有想到,读者会看了我本人急流勇退的经历以后说,“晕”。
其实出Liar’s Poker 这本书时,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即将走入社会的年轻人在了解华尔街内幕后,会放弃成为金融家的梦想,去追寻自己真正的理想(比如成为一名航海家什么的),但让我非常无奈的是,半年的时间里,我真的收到了无数的读者来信—这些信都是问我还有什么没有透露的成功秘诀,显然,他们把我的书当作了进入华尔街的“敲门砖”。
也就是说,二十多年前,我就认为华尔街该完蛋了,没想到他们撑了这么久。
这期间,高管们的薪酬翻了好几翻,股东的收益却一直少的可怜,丑闻层出不穷,投行的信誉几度扫地,但依然屹立不倒。
他们依然付给向我当年一样的年轻人高得出奇的薪水,美国的年轻人一向愤世嫉俗,对华尔街却是个例外。
也是,如果父辈打下的这片天下,可以让你一夜暴富,而需要你做的就是将一些东西买过来,然后分切成段,再打个包卖出去就可以了,何乐不为呢?我真的是没想到华尔街能撑这么久,差点我就放弃了,我几乎认为没有什么丑闻可以击得垮它,直到Meredith Whitney 站了出来。
终于……22007 年10 月31 日之前,没有人知道Meredith Whitney 是谁,现在大家都知道她是Oppenheimer Securities 的金融行业分析师。
就在那一天,Whitney 预测花旗集团将削减分红,否则将面临倒闭的风险。
虽然股市中很难找到明确的因果关系,但是Whitney 的这句话却很明显地导致了当天金融股的崩盘,截至当日收盘,金融股市值蒸发了3690 亿。
4天后,花旗的CEO Chuck Prince 宣布辞职,一月份,花旗大幅削减了分红。
股市的表现证明,大家听从了Whitney 的话,尽管她的对手指责她哗众取宠,博客有人攻击她不过幸运而已,但我们不能否认,Whitney 是对的。
一年后的今天,我们回想她当时说过的话,“尽管投行们进行了减计,又纷纷增资扩股,但他们依然没有完全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他们利用高杠杆购入的资产在大甩卖似的火速出售中收回来的将非常可怜,而他们支付的薪酬高的太离谱。
”不可否认,Whitney 的判断有猜测的成分,因为她没有理由掌握到CEO 们都没有掌握的资料。
我们当然不能说,是Whitney 的预测导致华尔街的终结,如果丑闻可以击垮华尔街的话,那它早就不复存在了。
Whitney 不是法官,她并没有说高管们腐败,她不过是说他们并不是神话人物,投行的职责是为各行业分配资本,但其实他们连自己手里的钱都没管好。
我对这位女性实在太好奇了,于是今年 3 月份(华尔街命悬一线)的时候,我给她打了通电话,一来听听她的高见,二来查查她的背景。
Whitney 在1993 年就已经出道,但“刚到纽约的时候,我根本不知道有分析师这个行当。
”最终,她加盟了现在的东家,遇到了一位对她最重要的人,Steve Eisman。
Eisman 不仅带她入行,更重要的是教给她要有自己的世界观。
这位恩师后来离开,但他们依然保持联系。
Whitney 回忆道,“我做出花旗的预测后,最棒的一件事就是St eve 说他为我感到骄傲。
”几个月后,我又跟Whitney 联系,我想知道还有谁也预测到了今天的局面(现在事后诸葛亮们太多了,大多数置身其中,虽然也曾担忧,但还是没有勇气站出来说大家看到的新闻都是错的,这些金融界的大佬们要么在撒谎,要么被蒙蔽住了),Whi tney又一次提到了Eisman 的名字。
我又对Eisman 产生了好奇。
Steve Eisman 八十年代末入行(那时我刚好退出江湖)。
由于父母在Oppenheimer 做经纪人的便利,Eisman 也可以说是近水楼台,“虽然说出来不是很光彩,但我就这样得到了这份工作。
”他也是从助理分析师做起,直到有一天Ame sFinancial 上市,这是一家次级抵押贷款商,在美国金融行业也处于次要地位。
公司内部没有人愿意覆盖这家公司,于是Eisman 自告奋勇,成为覆盖这家公司的首席分析师(其实Eisman 后来承认自己当时对这类业务模式一窍不通,只是想发表自己的观点而已)。
AmesFinancial 归类于非银行金融机构。
Eisman 独立覆盖的第二家公司Lomas Financial 是一家刚刚起死回生的公司。
Eis man上来就给了卖出评级,了解他的人都知道,Eisman 生来就不是乐观派,“他浑身长满了刺,但其实他是个很诚实而且无所畏惧的人。
”爱徒Whitney 也评价道,“很多人不理解他,如果你了解他的话,你会很欣赏他。
”Lomas Financial 很快做出反应,向投资者公告公司已经对所有风险进行了对冲。
没想到Eisman 随即发表报告,并写上了一句自认为是分析师生涯中最得意的一句话,“Lomas Financial 公司确实进行了对冲,但对冲的目标和结果就是在任何利率环境下,都会赔钱。
”几个月后,这家公司倒闭了。
用Eisman 自己的话说,“我是从研究次贷公司起家的,那也是金融业最糟糕的地方,这些人说谎吹嘘是家常便饭,我的心得就是华尔街的人,对自己要出售给别人的产品,其实既不关心也不明白。
”九十年代(或者任何年代)的华尔街,如果你希望劝说客户卖出某家公司,理由是这家公司不应该获得那么多的资本,那么注定成功离你很远。
Eisman 就是这样一个人,所以2001年他转投对冲基金,2004 年加盟了FrontPoint Partners,专门负责投资金融股票,包括华尔街投行、建筑商、贷款发起人、大公司(如GE,GM 等)旗下的金融部门,一句话,任何染指金融行业的公司,都是Eisman 投资的对象。
Eisman 开始寻找和自己志同道合(对一切阴暗面持抵制态度)的人组建团队。
他找到了Vincent Daniel。
Daniel 曾经负责审计Salomon Brothers 的账目,但是他发现“竟然没有一个人能把账目解释清楚”,于是他转行做分析师,专门研究次级贷款(他自认为是当时分析师中唯一意识到这个行业的所有公司都会倒闭)。
Eisman 又请到Moses 做他的交易员,Moses 的父亲是位金融学教授,Moses 不像Eisman 或者Daniel 那么悲观,但他也相信坏事总会发生。
一次华尔街一家大投行找到他,要和他进行一笔很不错的交易,他却对对方说,“谢谢你们给我这个机会,不过,请你先告诉我,你们打算随后怎么敲我一笔呢,说了我就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