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浅谈幼儿园常规教育

合集下载

浅谈中班幼儿活动常规的培养

浅谈中班幼儿活动常规的培养

浅谈中班幼儿活动常规的培养

得我们一线教师注重和研究的课题。我们教师的管理工作应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幼儿园的各项教育目标,促动幼儿健康、和谐地发展。同时,教师还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注意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活动的常规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假设常规没有建立好,幼儿良好的习惯就不易形成,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就要花费很大的精力来维持秩序,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对于中班来说,建立良好的常规显得更为重要。中班阶段是幼儿园生活的转折点,起着惩前毖后的作用。“如何做好班级常规教育工作”这是一个困扰所有幼儿园教师的难题,也是值得我们一线教师注重和研究的课题,我们教师的管理工作应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幼儿园的各项教育目标,促动幼儿健康、和谐地发展。同时,教师还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注意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以下是作者在工作过程中的一点体会。

一、用爱来建立师幼之间的关系

爱是教育的桥梁和纽带。同时,爱本身又是教育,爱是培养一切优良品质的基础和前提,爱是让幼儿获得成长能量的温暖阳光。没有爱就没有和谐,而师幼关系的和谐往往表达的就是心灵的和谐。我们要让幼儿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注重、关怀,消除幼儿对教师的顾虑,给幼儿带来自信、安全、信任感,只有在关爱的基础上教师才有可能与幼儿建立良好的关系。

“孩子的心灵就是一把琴,只要拨动了他的琴弦,必然会发出动听的音乐,这其间的奥妙就在于教育者如何去拨动琴弦!”刚带小班的时候,幼儿入园总会出现哭闹现象,甚至害怕到幼儿园。孩子缺少安全感,这时我们就要用爱来温暖孩子,让他们感觉到安全。当幼儿清晨来园时,我们会给孩子一个亲切的拥抱,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是真切的;当孩子想妈妈时,我们就蹲到孩子的面前摸摸他的小脸,然后轻轻告诉他:“教师最喜欢你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关怀与被爱。我们班有一名叫李伟伟的小男孩。他很内向,平常不大说话。最初的日子里,他总会尿裤子,不知道用自己的的杯子和毛巾,还常常大哭大闹,快乐时则在地上爬来爬去,随便进出教室,批评对他来说毫无意义。

幼儿园礼仪教育案例分析“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幼儿园礼仪教育案例分析“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幼儿园礼仪教育案例分析“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第一篇:幼儿园礼仪教育案例分析“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幼儿园礼仪教育案例分析:“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一、案例现象

五岁多的张亿蕊小朋友,刚从别的幼儿园转来,身高明显比同龄的小朋友高出一个头,清秀可人的外形,穿着时尚,性格活泼。在她身上折射出的礼仪行为令人担忧。

镜头一:入园时,她总是耍脾气,有时使劲拽着妈妈的手,哭闹着不肯进教室,妈妈摆出交换条件—买东西,她才松手,一脸胜利的表情,没事似地径直走进教,老师向她微笑打招呼,她却不屑一顾。

镜头二:上课时,她不是走到别的小朋友位置,拉扯其他女孩子的头发;就是走到窗户边独自欣赏风景。户外游戏时,她不是推其他小朋友插队,就是四处乱窜,不听指挥,有时还躲起来,让老师们担心。

镜头三:区域活动时,她总是不守规则,抢其他小朋友的玩具,还不时使用暴力;把玩具随手乱丢。

镜头四:午睡时,大家都排好队,他不是往楼上跑就是跑到一楼躲楼梯拐角处,让保育老师顾此失彼,好容易把它带进寝室,他不能安静躺下,不时发出怪叫声,小动作打扰身边小朋友休息。

小朋友们都不喜欢和她玩,对她的告状不绝于耳。张亿蕊小朋友种种的表现都让老师们为之头疼,怎样制服这只离群的顽劣“小野马”?关键是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

二、案例分析

张亿蕊小朋友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过多的呵护和溺爱,稍有不如意,孩子就会用哭闹耍赖的行为,让父母长辈有求必应;在待人处事方面大人很少引导教育,总认为孩子还小,长大就会懂事了,造成孩子的放任自流,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行为;父母之间关系不和谐,经常在孩子面前吵架甚至打架,孩子耳闻目染后,形成不良攻击行为;刚上幼儿园时,在亲戚开的幼儿园读书,那里的老师给家长“面子”

常规教育的10大方法

常规教育的10大方法

常规教育的10大方法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小班幼儿是孩子跨入集体生活的一个转折点,也是实行常规教育的关键期。小小班幼儿刚刚进入一个新的生活环境,一般来说在新环境中建立新的规则,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相对容易些;同时,小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也决定了教师实行常规管理的有利条件。所以,对小小班幼儿实行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幼儿的健康成长。那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常规呢?在日常工作实践中,我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协助幼儿形成准确的概念

要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首先得让幼儿形成准确的概念,了解什么是良好的生活习惯。小小班幼儿年龄小,对于很多生活习惯的准确与否没有准确的概念。对于幼儿的不良行为,教师不能简单地加以指责,而应准确地讲解、示范,使幼儿形成准确概念,有一个可模仿的榜样,让幼儿在看看做做中主动、自觉地学习。如,在刚开学初,很多幼儿都不会轻拿轻放小椅子,推着小椅子到处跑的现象处处可见,坐的时候也常常把小椅子翘起来或不停地摇晃。针对这个现象,我在一次起床后与幼儿实行了一次谈话。我对大家说:“中午小朋友睡觉的时候,老师听到教室里有谁在哭,我找啊找,原来是小椅子,小椅子为什么哭呢?它告诉我,小朋友不爱护它,用两只手推着它跑,坐的时候翘起它的两条腿,还晃来晃去的,弄疼了它。小椅子都不愿和小朋友做好朋友了,怎么办?”小朋友都说:“我们不推小椅子了……”“我们不翘椅子了。”我说:“那好吧,如果小朋友想和小椅子做好朋友,就请大家像老师这样做。”我给小朋友们做了示范,并详细讲解了怎样双手拿椅子,怎样轻轻放椅子,然后,请全班小朋友一起练习。小朋友们都模仿着我的样子,轻拿轻放小椅子。此后,推椅子的现象明显减少了,“哐当哐当”晃小椅子的声音也听不到了,如果有谁偶尔忘记了,立刻就会有别的小朋友提醒他改正。

幼儿园小班的常规教育方法

幼儿园小班的常规教育方法

幼儿园小班的常规教育方法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小班幼儿是孩子跨入集体生活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进行常规教育的关键期。小小班幼儿刚刚进入一个新的生活环境,一般来说在新环境中建立新的规则,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相对容易些;同时,小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也决定了教师进行常规管理的有利条件。因此,对小小班幼儿进行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幼儿的健康成长。那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常规呢?在日常工作实践中,我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概念

要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首先得让幼儿形成正确的概念,了解什么是良好的生活习惯。小小班幼儿年龄小,对于许多生活习惯的正确与否没有准确的概念。对于幼儿的不良行为,教师不能简单地加以指责,而应正确地讲解、示范,使幼儿形成正确概念,有一个可模仿的榜样,让幼儿在看看做做中主动、自觉地学习。如,在刚开学初,很多幼儿都不会轻拿轻放小椅子,推着小椅子到处跑的现象处处可见,坐的时候也常常把小椅子翘起来或不停地摇晃。针对这一现象,我在一次起床后与幼儿进行了一次谈话。我对大家说:“中午小朋友睡觉的时候,老师听到教室里有谁在哭,我找啊找,原来是小椅子,小椅子为什么哭呢?它告诉我,小朋友不爱护它,用两只手推着它跑,坐的时候翘起它的两条腿,还晃来晃去的,弄疼了它。小椅子都不愿和小朋友做好朋友了,怎么办?”小朋友都说:“我们不推小椅子了……”“我们不翘椅子了。”我说:“那好吧,如果小朋友想和小椅子做好朋友,就请大家像老师这样做。”我给小朋友们做了示范,并详细讲解了怎样双手拿椅子,怎样轻轻放椅子,然后,请全班小朋友一起练习。小朋友们都模仿着我的样子,轻拿轻放小椅子。此后,推椅子的现象明显减少了,“哐当哐当”晃小椅子的声音也听不到了,如果有谁偶尔忘记了,立刻就会有别的小朋友提醒他改正。

幼儿一日常规培养的重要性

幼儿一日常规培养的重要性

幼儿园一日常规的培养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里指得“规矩”、“方圆”就是指的良好的常规和行为习惯,在幼儿园中,一个班级常规的好坏直接影响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一日生活的质量。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幼儿就没有好的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分散精力维持各个环节秩序而影响活动的质量;反之,一个班级建立了细化、完善的常规,形成一个自然有序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孩子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不断进步,养成良好的习惯。不但为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常规培养是教育活动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也可以说幼儿园一日常规是幼儿成长、学习的基础前提。常规不仅是幼儿一日活动正常开展的保证,更是幼儿健康成长的保证。

良好的一日常规是进行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那么,什么是幼儿园一日常规呢?幼儿园一日常规就是幼儿每天在幼儿园需要经常遵守的规则和规定。一些学者对常规的理解各有不同。有的认为幼儿园一日常规是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而有的则将“常规”视为规定,具体包括三方面含义:1、遵守各种活动和休息的时间及顺序的规定;2、遵守一日生活各环节具体制度的规定;3、遵守幼儿的一般行为规范的规定。

那么如何建立与执行幼儿园的一日常规呢?在实践工作中,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一种宽松自由的精神环境氛围

1、为幼儿创设一种宽松、民主、自由的精神环境,能够促进幼儿主动遵守各种规则的一种有效手段。举个例子,请你分别到两个食堂去买菜,一个食堂是井然有序地排队,这时的你也会自觉地去排队,而且心态平和,吃完饭后还会感到心情愉快;相反,另一个食堂,一片吵闹混乱,这时你的情绪也会变得烦躁起来。这就是环境对人的影响,环境在无形中调节着人的言行。教师在幼儿在园的一日中就要为孩子创设有利于他们有良好行为表现的环境,让孩子情绪平稳、思维有条理、行为有序、,让孩子始终保持有序的活动状态。

童眼看“规则”——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反思

童眼看“规则”——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反思

童眼看“规则”——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反思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常规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近年来,很多教师在公开场合开始回避常规教育的话题,他们似乎觉得谈到常规就意味着约束、控制儿童,扼杀儿童的天性。而事实上,绝大部分教师都不会甚至从未想过要放松班级常规管理工作。这种“必须做,不必说”的态度着实耐人寻味。

在教师眼中,抓常规是为了让幼儿树立集体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为了保护幼儿安全,保障活动顺利进行……那么,幼儿如何看待常规,教师了解过吗?

一、幼儿眼中的“规则”

幼儿作为常规的被约束者,他们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行为。为了了解幼儿是如何理解“常规”的,笔者随机选取了某园大班的男孩和女孩各1o名,在轻松的氛围中与他们进行了一对一的访谈。在访谈中,笔者用幼儿较易理解的“规则”一词代替了“常规”,访谈内容包括幼儿对规则的基本理解和举例等,涉及什么是规则、规则有什么用、谁制定规则、不守规则会怎样、规则能否修改等问题。对于幼儿的回答,笔者整理归纳出了以下几点。

1.“规则就是听老师的话”

幼儿在解释什么是规则时,大都表达出“老师说,我照做”的意思。还有的强调:“老师说不能就不能。”“老师讲什么都要听。”也就是说,幼儿认为教师是规则的制定者,而自己是服从者,应该无条件遵守规则。

此外,他们大都认为规则一经制定就不能修改了,因为“规则本来就是那样的”。

许多幼儿都说教师也有要遵守的规则,而制定教师规则的是“园长”,也有幼儿说是“科学家”“董事长”。一个女孩还说:“规则是大王定的,大王就是很聪明的人。”

浅谈幼儿园班级常规的培养共两篇

浅谈幼儿园班级常规的培养共两篇

浅谈幼儿园班级常规的培养(共两篇)

弟—扁

常规,顾名思义就是指日常的规则。常规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幼儿园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及幼儿的健康成长。常规工作主要是维持班级活动的秩序,保障各类活动安全、有序地进行。认真做好班级的常规管理工作,让班级工作井然有序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一个老师仅仅只是热爱他的

学生,没有常规,没有教育,没有引导,任其发展,那么这个班级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盘散沙。一个班级混乱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制定有序的班级常规,幼儿往往不知道该做什么, 应该怎样做更好。所以建立良好的班级常规,有利于促进幼儿形成一定的秩序感,有利于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

和孩子共同讨论,制定活动规则

讨论是孩子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相互合作、相互解释、相互协调、相互交流从而确定一种最佳方案的过程。讨论能让孩子获得正确的认识,调节自己的行为,是孩子学习知识、掌握方法、体验情感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在和孩子讨论规则前,我们首先让幼儿理解,班级的常规是为了让大家在幼儿园里过得愉快而制定的。然后和孩子共同讨论制定区域活动的规则、学习活动的规则、户外活动的规则、进餐、盥洗、午睡等活动的规则。共同讨论出来的规则,可以让幼儿更加明确遵守活动常规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

理解其中的道理。如在讨论幼儿盥洗的规则时,小朋友通过讨论后认为,洗手的时间不能太长;不能玩水,要节约用水;洗手时不可以吵闹;要认真洗手,搓肥皂等。通过讨论后,很多幼儿都能自觉地遵守,而对于调皮的幼儿,也有了一定的约束能力。由于是讨论制定的,所以如果有幼儿不遵守,那么就有其他的幼儿进行提醒、监督,及时让该幼儿进行改正。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浅谈幼儿园中的规则教育

浅谈幼儿园中的规则教育

浅谈幼儿园中的规则教育

内容提要:社会越发达,规则越重要。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就培养幼儿遵守规则的好习惯。正所谓三岁定八十,幼儿时期是人生长最重要的时期,幼儿时期形成的良好习惯有可能会跟随我们的一生。然而,在幼儿园中实行规则教育还存在着各种的问题,有些人认为过多的规则只会限制幼儿的自由,甚至创造力。我认为,适当的规则,不仅可以令幼儿养成良好的日常习惯,而且能使教师更轻松的管理班级。

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一般指由群众共同制定、公认或由代表人统一制定并通过的,由群体里的所有成员一起遵守的条例和章程。规则具有普遍性。规则意识是社会性适应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它是儿童学习、生活的保障,对人的一生具有重大的作用。正确合理的规则教育能促使幼儿在活动中自觉遵守、维护秩序,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获得自主发展。

在孩子的生活中,规则很大部分的内容其实是养成生活规律和行为习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思考和学习,他们喜欢熟悉的生活程序,重复性的、有规律的生活让他们觉得有安全感,并有利于他们意识到这些习惯的存在,从而逐渐建立习惯。比如,孩子吃饭时必须坐在自己的椅子上,这样为孩子建立有规律的生活程序,让他们对生活的“规定动作”有预见性,行为习惯养成了,孩子就不会觉得建立规则是一种禁止。

在我国幼儿园实际工作中,规则教育与各项管理工作联系

紧密。我认为规则培养好了,安全事故就少;规则培养好了,幼儿就不会乱,教育活动就能顺利进行。然而在实际教育活动中很多老师都感觉规则教育进行起来难度较大,通过观察和实践,问题

主要出在以下几个方面:

如何培养小班幼儿常规

如何培养小班幼儿常规

如何培养小班幼儿常规

俗话说:“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现在的孩子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加上幼儿园的小班幼儿年龄小、依赖性强、对一切都感到陌生、新奇,也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懂,顽皮,一旦整天生活在一个班集体里,势必很不习惯、很不适合,在幼儿园中对于一个班级来说,有了良好的常规,幼儿才能建立良好的习惯,教师也不要用太多的精力来维持秩序而感到十分的劳累,也促动了教学的质量,对老师组织的一日活动也会有所提升。所以说幼儿园幼儿常规培养是教育活动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也能够说幼儿园一日常规是幼儿成长、学习的基础前提。常规不但是幼儿一日活动正常展开的保证,更是幼儿健康成长的保证。所以要求我们教师在一日活动中工作一定要做精做细,不能有一丝马虎。

小班是幼儿跨入集体生活的一个转折点,也是实行常规教育的关键期,其一,幼儿进入小班改变了在家原有的生活习惯,在新的环境中建立新的规则,培养习惯相对容易。其二,小班幼儿无论在生理、心理上都处于个体发展的低级阶段,这个年龄特点决定了教师实行常规管理的有利条件,并将在很大水准上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其三,小班常规建立好了,为以后中班、大班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常规,通过实践我认为能够从以下方法实行:

1.常规的制定首先要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尊重幼儿的要求。幼儿一日常规的培养,要注意趣味性,例如:理解小水杯、毛巾的标志时,如果由教师指定,幼儿就不容易记住,效果就极差。我们要注意从幼儿兴趣出发,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喜欢的图案贴在小水杯、毛巾架上,再经过教师平时检查、询问实行强化,幼儿便能在很短的时间里理解自己的物品,所以常规的制定从兴趣出发很重要。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园规章制度培训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园规章制度培训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园规章制度培训

第一篇: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园规章制度培训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幼儿园规章制度培训感想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肩负着为祖国培养下一代的历史重任,当一名教师容易,但是要当一名好幼儿教师却是不易的。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会属性,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统一,这就是新的教育观。创新教师教育观的基本内涵包括:转变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传统教育观,形成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的新教育观;改变严守纪律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营造主动探索、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鼓励创新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要敢于打破常规,激发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欲望;尊重学生个性,善于发现和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身潜能;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以宽容、保护、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注重实践,打破封闭式教学。传统教育中之所以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就是教师思想上重知识轻实践造成的。一个大学物理教师不会修简单的收音机就是一例。要把教学活动延伸到相关联的现实生活中去,改变封闭的教学形式,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亲身感受具体而丰富的客观世界,从而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当幼儿园的某些规章制度不符合幼儿教育的发展、不符合“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不利于调动幼儿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时,就应该对其进行修改或废除。虽说制度是为不自觉的人制定的,但员工违反规章制度有时存在着不可预见性,不可抗力性、不能将所有的违反制度都一概而论,超女选拔,超女们不是想怎样唱好歌,而是一心想怎样得到更多的票,不惜一切向群众和评委砸钱,如果制度作得太多太碎,会让老师们觉得不是怎样做好工作,而是怎样才能不扣分,这样势必会影响工作质量。我想如果要真正达到想要的效果还是实际一点比较好。

浅谈幼儿的规则意识

浅谈幼儿的规则意识

浅谈幼儿的规则意识

多年从事幼教一线,感触颇深的是,很多宝贝在家状态百出,吃饭挑食,做事情拖拉,不讲道理,大发脾气......可是在幼儿园确是另外一副面孔,摇身一变成了一个个小可爱,乖宝宝,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经过初步分析,孩子在两种环境下产生如此强烈的对比,很大原因是由于幼儿在家庭中处于比较娇惯,散漫的状态,全家都是以宝贝为中心,围着他们团团转,孩子缺乏基本的规则意识所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人要想在社会立足,没有规则意识,将会寸步难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就社会领域中幼儿应具备的目标中指出:“能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3-6岁儿童发展指南》也明确了“幼儿应具备初步的行为规范”,“感受规则的意义、并能遵守基本规则。”因此,帮助幼儿理解和遵守生活、学习中的各项规则,提高幼儿的规则意识,促进其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园的一项基础且艰巨任务。

在小班之初,我们首先开展了丰富的游戏,利用游戏帮助孩子建立初级的规则意识。还记得第一次带宝贝们玩抢椅子游戏,刚开始玩的时候,有的宝宝因为着急占椅子,音乐没有结束就早早坐在小椅子上,慢慢的,他们懂得这样的抢是无效,不能算成功。

在大量的游戏中,孩子们学会了排队、等待;不能自己喜欢玩,不顾别人感受;感受的失败同时体验成功的快乐。孩子们渐渐懂得,遵守规则,是游戏进行的前提和基础。

为了保证幼儿一日活动安全、有序进行,我们利用一日活动的规律性,来进一步强化孩子们的规则意识,虽然每天的环节很多,但在大的时间节点上,我们有意识强化孩子的时间观念,每天的晨间区域活动、餐点、午睡、起床、户外活动、集体教学诸多环节,孩子们知道了,到了什么时间,就应该做什么事情,他们将这一流程内化,班级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没有规矩__不成方圆_谈幼儿教育中规则意识的培养

没有规矩__不成方圆_谈幼儿教育中规则意识的培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谈幼儿教育中规则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规则意识;小班;幼儿;自主性;培养

一、抓住契机,上好规则第一课

新生入园是幼儿从家庭个体活动进入到集体生活的开始,也是进行常规教育的关键期。新学期要培养小班幼儿的规则意识是很不容易的,需要制订计划,循序渐进,找到工作的突破口,一切困难才会迎韧而解。在一般情况下,小班的幼儿已基本适应了新环境,但也有个别的幼儿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面对这样的情况,笔者采取的办法是对每个来园的幼儿都微笑着将他接来,与他聊聊天,同时不让家长进入教室,并劝说家长赶紧离开。为了让家长理解并支持笔者的工作,笔者还特意将这样做的原因及一些帮助小班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方法整理出来张贴在家园联系栏中,以期做到互相理解,共同帮助幼儿度过“入园焦虑期”。刚入园的前几天,因为幼儿是活动的、不固定的,因此,座位是幼儿自由组合的。但是在三四天之后,笔者就开始有意识地让幼儿坐到座位上,并且把喜欢跑的幼儿、不愿坐座位的幼儿、哭的幼儿哄上座位,让幼儿在心中知道并记住自己要坐座位了。

二、帮助幼儿理解规则,懂得规则的重要性

让幼儿懂得规则的重要性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有助于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为了让幼儿能够理解规则,笔者从幼儿生活经验入手,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寻找规则。如过马路要遵守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乘坐公共汽车要排队:前门上、后门下等。对于不闯红灯,制作了“十字路口”PPT 让幼儿感受有序的交通秩序,知道人人遵守交通规则有利于道路畅通;接着请幼儿想一想,假如人们都不遵守交通规则后果会怎样?在讨论完后播放不守规则导致交通拥堵的PPT。经过对比,幼儿深刻理解了遵守规则的意义和重要性。活动结束后,幼儿纷纷表示要监督自己的爸爸妈妈,让他们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浅谈常规教育在幼儿园工作中作用

浅谈常规教育在幼儿园工作中作用

浅谈常规教育在幼儿园工作中作用

摘要:常规教育是幼儿各种习惯养成的基础阶段,良好常规教育可以使孩子们生活有序,心情愉快,使教师带班轻松自如,得心应手。本文从七个方面对常规教育在幼儿园工作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幼儿;教师;一日常规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园常规教育是幼儿从家庭进入集体生活的第一个必修课,也是教师做好各项活动的基本功。幼儿园教育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非常重要,因为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品质大都是在幼儿园生活中养成与培养起来的。所以说幼儿园必须抓住幼儿的一日常规活动,潜移默化地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行为习惯所谓;“常规”就是幼儿每日生活中什么时间做什么事以及怎样做,它包括幼儿和教师两方面的行为规范,常规教育就是帮助幼儿学会遵守集体生活规则,逐渐的从他律向自律发展到自我管理。常规教育什么时候开始比较好呢?入园的第一天。经验证明孩子们离开家庭进入陌生的环境往往感到不知所措,这时告诉他们,做什么,怎样做,他们比较容易接受,并且第一次的印象会成为良好习惯的开端

怎样才能使常规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呢?

一、合理安排和充分利用一日生活的时间和空间。利用游戏,故事和情景等教学形式,让孩子有初步的规则意识,知道每个游戏活动都有规则要求,我们要遵守它

二、寓常规教育于各项活动过程中,循序渐进,如;走路文明,姿势自然,不抢先,不推撞,不乱扔玩具,室内不奔跑,说话有礼貌,与人交谈看着对方,注意倾听,积极应答,不大声叫喊等

三、幼儿的行为要做到一致性和一贯性

在平时的一日活动中,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班上的几位老师要步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浅谈幼儿园常规教育

来宾市兴宾区第二幼儿园黄霞【摘要】幼儿园建立合理的常规是幼儿一日活动的保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第九条“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的要求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其中明确了良好常规在幼儿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独立解决生活问题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引导我们去反思传统的管理行为与幼儿主体发展的存在问题。

【关键词】音乐;融入;幼儿;生活常规

未来全球教育的目标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幼儿必须从小了解、认识其生存的客观环境,学习与人共处,而且会用一定的常规规范自己的行为,才能有效掌握以上四个“学会”。幼儿园建立合理的常规是幼儿一日活动的保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第九条“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的要求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其中明确了良好常规在幼儿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独立解决生活问题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引导我们去反思传统的管理行为与幼儿主体发展的存在问题。

学前阶段,3——6岁儿童的在生理、心理方面发展不成熟,经验能力不足,他们在幼儿园的生活质量与生存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园内教养工作综合的质量,尤其是班级保教人员的护理和引导水平。因此,为幼儿制定常规,并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是保证教养质量的关键。良好的一日常规是进行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幼儿园常规教育对幼儿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幼儿的心灵是一块奇特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能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能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能获得命运的收获。只要我们辛勤耕耘,未来的幼儿将是生活的主人,他们懂得做人、懂得做事、懂得学习、懂得与他人共同生活。

一、对常规和常规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幼儿园这个集体生活环境中,为保证幼儿生活和一切活动正常进行,保证幼儿健康发展,常规的建立和常规教育是必需的。常规是幼儿

园保教过程中沿袭下来的,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经常使用的标准、法则或习惯。而常规教育是教师根据社会的要求和幼儿发展的特点、需要,以这些标准、法则或习惯为教育内容对幼儿施行教育的过程。幼儿期是个体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逐步认识、理解和正确掌握这些常规,不仅是必要的,也是相当重要的。幼儿对常规的理解和掌握有习得性和生成性的统一的特点。对大多数常规而言,它们往往以预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的社会关系或组织中,是要求幼儿必须适应、内化和遵守的规则,这些规则通常需要保教人员按幼儿的特点和发展需要,科学地、有阶段地来教育幼儿,逐步帮助幼儿不断习得这些常规,这是常规教育的必要性所在。

二、在常规教育中,突显幼儿发展的主体地位

(一)通过评价促进幼儿行为常规意识。培养良好的常规,必须经过反复的训练包括经常性的常规训练、专门的常规活动训练和个别常规训练。而在这其中,评价是使行为训练内化为幼儿的规则意识,获得自主发展的有效措施。教师肯定性的评价在增强幼儿的愉悦情感的同时,强化了幼儿对行为的意义的理解,多次的正向强化使行为成为了习惯,更使行为内化为意识,主体获得了真正意义的发展。在幼儿进餐时老师要注意观察每一位幼儿,注重纠正幼儿进餐的习惯,以表扬为主,多次示范拿勺子、筷子、端碗、保持桌面干净等的具体要求,久而久之,幼儿在老师的潜移默化中学会了进餐文明,良好的习惯也形成了。

(二)在专题教育活动中实现幼儿的主体发展

1.重体验与表达。教师根据教育的目的,有计划的开展主题活动,教师依据平时的观察和常规教育的目标,准备各种不同学习性质的活动帮助幼儿将原有生活经验与特定活动相联结,活动中鼓励幼儿主动关注事物,积极参与活动。并在活动中重视支持性语言环境的创设,鼓励幼儿描述自己的发现、工作,踊跃讨论一些真实的生活经验或时事等,强调活动中幼儿的真实体验与表达。如在“环保活动——垃圾分类”中教师先让幼儿寻找、观察生活中的各种垃圾——可回收的垃圾(废纸、易拉罐、铁品、玻璃类、橡胶、塑料制品)、不可回收的垃圾(瓜果类、食物的残渣、蔬菜类、家禽类、废旧电池),接着让幼儿在游戏中区别,用自己的符号进行记录,最后将内容与同伴教师进行“系统”表达。在专题教育活动中幼儿获得了良好的卫生常规。

2.尝试与分享。在各类活动中,教师都会注意让幼儿在尝试中学习,在分享中

领悟。教师注重提供多种机会,尽量让幼儿在活动中自行规划、思考、表现,重视幼儿生活经验的分享,以加深幼儿的理解。如在自理活动《谁最整洁》中,教师为帮助幼儿学习整装,培养自信与合作,先和幼儿一起玩照镜子的游戏,激发幼儿兴趣,后又让幼儿自己尝试整理服装,再一同分享,集体学习加个别指导,最后才达成游戏规划。幼儿专注而投入,体现了自主学习的优势,常规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愉快的游戏氛围中,教师的常规要求将会逐渐内化为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3.重互动与支撑。教师在策划、施行活动时要脉络清晰,能运用经验找出引发该年龄阶段幼儿兴趣的方式,教师还应通过生生、师生互动与支撑反馈生成新的活动。如在活动《合作》中教师通过情景表演、尝试劳动、讨论等活动,引发幼儿的兴趣,然后在教师、幼儿以及家长的互动中,通过不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活动深化。无论是预成还是生成的活动,都将幼儿放在了核心地位,幼儿在这样的活动中真切地体验到自我,体现到自主的愉悦,也正是在这种体验中不断获得内在的发展。体会、经验是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保证。

三、实施常规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对幼儿个体差异的尊重。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个性,而且个体差异也很大。在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教师一般会根据规则的性质和孩子的实际情况面对集体统一规则和要求,这种集体性的要求,能有效预防事故发生,有其有利一面,但统一的规则往往会扼杀幼儿的个性,损害其身心健康。如吃饭有规定的时间,使用剪刀有许多限制等,有的幼儿生理上有缺陷,吃饭慢、饭量小,如果对这些幼儿有同样的要求显然是不利的;有的幼儿使用剪刀习惯用左手,有的用右手,有的用手指的方法可能也不尽相同,如果限制过多,幼儿对操作就会失去兴趣。在每个幼儿面对相同的常规时,在规则遵守上每个幼儿需要的指导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在差异面前必须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要注重个别教育的作用,个别教育指导这种方式与孩子更亲近,更尊重孩子的个性,更有助于将常规要求转化为自身意愿的一部分。

(二)对幼儿认知特点的尊重,让幼儿参与规则的建立和评价。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她解释:听到了,随后就忘了;看到了,就记住了;亲手做了,就自然理解了。在常规教育中,有许多规则是要幼儿记住并执行的,让幼儿执行规则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他意识到自己是规则的受益者。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