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主题培训心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之行带给我的几点思考
2015年6月,在市教育局、教师发展中心的高度重视和精心安排下,我有幸前往吴文化的发祥地——苏州市,参加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主题培训。一踏上姑苏大地,便迎来了阵阵雷雨,但这样的天气丝毫挡不住老师们学习的热情。短短四天时间,带给我们诸多思考。
一、对“课程游戏化”的再认识。
江苏省从全面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的角度出发,设立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在践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落实“课程游戏化”的过程中,我们排除了一切小学化、成人化的现象,但不是说给幼儿园的课程贴上一个游戏化的标签,或者是游戏活动多一点就是游戏化。通过苏州园区幼教教研员、省特级教师陈建华老师的介绍,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课程游戏化”的意图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同时提升教师建设水平,提升课程实践水平,从而提高幼儿园整体教育质量。我们理解的“课程游戏化”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更新教育理念开始,从本园实际出发,落实《指南》,整体考虑内容、资源、活动形式等多方面的因素,才能真正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结合我园的实际情况,我们目前要做的是:让课程更加适合我园幼儿,贴近他们的实际发展水平,贴近他们的生活,贴近他们的学习特点,满足他们的需要,更加生动、丰富、有趣、有效,从而让他们获得更多新的经验。在平时幼儿自由游戏时间得到保证的基础上,还要把游戏精神落实到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去。
二、对“区域游戏”的再思考。
“区域游戏”是一种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积极探索、互相交流的活动,是实现个别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几个专家的讲座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构建游戏化的活动区”。来自上海市宝山区教师进修学校幼教教研室的叶蕴主任在讲座中,给我们具体介绍了“区域游戏的意义”,以及“区域的设置”、“材料的适宜性”等内容。结合平时在我园跟踪幼儿园区域活动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有的班级在区域创设上追求数量,总以为区域设置的多总比区域少好;追求形式新颖,表面看似热闹,实际幼儿游戏时缺乏明确的任务;区域游戏中材料的投放与班级幼儿发展的实际情况有时会有脱节现象,不能有效地支持幼儿活动的开展,难以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对照专家的讲解,我们在下阶段开展区域游戏时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三、对“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再思考。
在这次的培训中,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的老师还为我们安排了实地参观,我们观摩了新区东升幼儿园的区域游戏、以及吴江区金家坝幼儿园的“养殖”活动,帮助我们拓宽了视野。走进这两所幼儿园,我们便能感受到:东升幼儿园的吴文化背景下的游戏课程,金家坝幼儿园的“养殖”课程的开展,都充分开发、利用了当地的资源。还有上海山阳幼儿园园长介绍的她们户外运动特色,也是从农村幼儿园实际出发,利用本土化资源促进幼儿的发展。她们通过长期研究和积累,形成了鲜明特色。通过现场观摩学习,结合南师大原晋霞教授关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讲座,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我园目前使用的是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编著的《幼儿园综合活动课程》,并且积极开发我园“生活·体验”园本课程。生活是完整的,在生活中自然地融入了健康、语言、科学、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内容;生活又是多变的,孩子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经历着生动又有趣的变化。幼儿的生活是幼儿园课程整合的基点,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资源。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在践行“课程游戏化”的过程中,我们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不够。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所有因素,都应该归属于我们的课程资源”。既包括物质资源,也包括人力资源;既有来自于自然环境的,也有来自社会环境的;既有我们园内的,也有园外的等等。很多课程资源有待我们进一步开发与利用,为课程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现提供资源保证和可能性,为幼儿的合作、探究、开放学习提供“物质”支持,使“生活·体验”课程更具适宜性和园本性。
四、对“教师角色定位”的再分析。
践行课程游戏化,教师的理念和行为显得尤为重要。南师大邱学青教授等专家在讲座中,用自己在调研中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告诉我们要“站在幼儿的背后,沉静、慈爱而耐心地观察孩子,从观察中获得幼儿个体与群体、环境与材料等的准确信息,在此基础上解读幼儿,了解需求,才能作出相应的调整、有效推动幼儿的发展。”
再反思我们平时的工作,进入镇江市《指南》实验园后,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一日生活都是我园园本课程研究的内容”,这对教师的主体价值是极大的挑战。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逐渐被调动起
来了,但是专业能力的提升与课程实施要求之间还存在差距,教师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不到位。从区域的设置到区域活动的参与,再到活动中角色的分配、具体的操作,老师都存在,过多的强调自己的预设而忽略孩子的活动生成。有多少次是老师因为不放心,所以不放手,;有多少次“观察孩子”时,老师多“观”少“察”,停留“观”的层面,看到并没有验证;没有真正读懂孩子的想法,又怎能“帮助孩子发现问题,提升与扩展游戏中的经验”?我们也深深地体会到:老师是认真的,我们学《指南》、用《指南》,但要做到将《指南》的精神内化于心。老师也是辛苦的,我们花时间、费精力,但要放手让孩子成为游戏的主人。
知己之短、学人之长,我们有一颗爱学习的心。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我们有一股肯钻研的劲。聆听专家讲座、汲取名园精华,让我们收获颇丰。我们将获带着收获、感悟和满腔的热情走在幼儿教育的大路上,且行且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