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7高考历史真题分解必修三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X 东北大学 X理工大学
X 中南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X大学
X X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X X大学
X X大学
X X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X X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X X交通大学
是我国政府为建设假设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 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高等教育学习建材设料 工程。
西北工业大学 西北农林乱中的教育
1、原因 “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 2、概况
〔1〕大跃进时,各地不顾客观条件大办
学校,大量增加学生的体力劳动,打乱
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2〕20世纪60年代初,在总结经验教训
的根底上,对教育事业进行了调整。
〔3〕1966年到1976年,中国经历了“文
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教育事业受到严
第21 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开展
学习材料
1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过渡时期:拉开序幕 〔1〕措施 各地人民政府和军管部门出面接管了旧教育; 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2〕方针
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效劳,学校向工农开门,提高 人民文化水平。 〔3〕影响
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转变为人民教育。
学习材料
2
90
80
70
60
美国1999
50
日本1999
英国1999
40
德国1999
30
中国2000
20
10
0
初中及以下
高中
学习材料高等教育
人均受教育年限/年
9
三、教育的复兴
1、原因 ⑴文革刚结束,全面整顿教学秩序,恢复高考制度。
学习材料
10
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 走进高考考场,参加高考 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 练习):_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Word版含答案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基础巩固1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所。
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 )A.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B.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C.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D.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设立这些学校,主要是为了培养大规模经济建设所需的专业素质较高的人才。
2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这一方针施行于( )A.新中国成立初期B.十年建设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新时期,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前的教育,因此,A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3“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毛泽东提出该方针的背景是( )A.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刚刚起步B.中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后期需要对教育进行调整D.“文化大革命”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年,毛泽东提出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这时,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4观察下图,图中的照片有可能拍摄于( )工农兵大学生在清华大学听课A.新中国成立初期B.十年建设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新时期,高考制度被废止。
20世纪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
因此,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5新中国成立后,各个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
下列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的是( )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D.“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中,B项强调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以斗争指导中国的教学,这是“左”倾错误的反映。
07---12高考分解人教必修三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注:本资料由《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独家提供。
试题精选自2007年----2012年全国各地所有高考试题......分解而成,排版工整、合理,欢迎各位历史同行交流使用,因时间有限,如有遗漏和错误,望广大同行指正、批评。
同时园地真诚希望各位同行尊重园地解析和分解的成果,请不要把该资料上传到其它网站,谢谢合作!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名题精解》栏目分课汇总(人教版)整理人:智玉、朱跃学、龚哲山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名题分解一、选择题2012年题组2012年各地高考未命题2011年题组1.(2011·山东基能·29)“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下列有关中国教育的表述.按出现先后排列正确的是()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②面向工“开门,开办工农学校③恢复高考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A.②④①③ B.②③④①C.④③②① D.④①②③【解析】②面向工“开门,开办工农学校是建国初期,③恢复高考时1977,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1983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
【答案】B2010年题组(无)2009年题组A.20世纪70年代 B.20世纪80年代C.20世纪90年代 D.21世纪初【解析】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1986年4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8号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自1986年7月1日起施行;【答案】B2.(2009·浙江文综·20)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
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解析】此题隐性考察历史时间。
1977年12月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
高中历史必修3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练习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3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练习题及答案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重点讲解】我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经验教训1.发展历程(1)xxx之前的教育:①接管改造旧教育,创建社会主义新教育。
②教育向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文化教育水平。
③制定方针。
以毛泽东、刘少奇等为首的党和人民政府提出和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从而保证了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2)“左”倾思想指导下的混乱教育。
在“大跃进”的年代,各地出现了“教育大跃进”,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xxx”十年浩劫,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濒临崩溃边缘。
(3)xxx结束后教育的蓬勃发展:①“xxx”结束后,xxx,全面整顿,迎来教育的春天。
②确立教育优先发展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邓小平明确了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方向。
③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
④新时期教育改革为先导,教育事业得以蓬勃发展。
2.现代中国教育的经验教训(1)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2)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3)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4)从基本国情出发。
(5)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难点分析】一、当代教育面临的挑战的原因和应对的策略1.面临的挑战的原因: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背景下,只有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培养大批人才,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
2.迎战的具体做法(1)首先是基础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
(2)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
(3)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
二、教育、科技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1.发展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人才;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2.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优先发展教育。
3.把发展教育看成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三、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含义1.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表现为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的竞争。
人教版必修3历史: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优秀教学案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历程。
2.掌握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主要成就,如义务教育普及、高等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壮大等。
在本节课中,教师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导入做好铺垫。同时,教师以时间为线索,系统地讲授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改革的发展历程,通过展示典型历史资料,使学生直观地感受教育改革的过程和成果。这种多样化的情景创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2.亮点二:问题导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他们热爱祖国,为我国教育事业的辉煌成就感到自豪。
2.树立学生对教育的正确认识,让他们明白教育对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4.亮点四:总结归纳提高历史素养,强化知识体系。
在课堂的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核心内容。通过归纳总结,学生能够更好地建立知识体系,提高历史素养。同时,教师强调教育改革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教育事业的关注和热爱。
5.亮点五:作业小结培养研究能力,延伸课堂学习。
教师布置了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短文。这项作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延伸课堂学习。同时,教师对本次课堂教学进行小结,强调本节课的学习重点,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研究。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理科)
随堂练习
下列关于1949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 ②吸收旧 教育有用经验 ③借助美国经验 ④将教育 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 民教育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D
随堂练习
建国初人民教育的奠基工程有①成立人民教 育出版社②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③ 制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④实施九年 义务教育制度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随堂练习
如果在一些偏远地区有孩子因为种种因素不能上学, 这些孩子可以用什么法律武器来保证自己读书梦想 的实现 A.《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B
随堂练习
改革开放以后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①增 设新兴边缘学科②建立学位制度③改革高校 招生与分配制度④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A.①②④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D
若要写一篇集中反映新中国教、科、文发展的专 随堂练习 稿,需要确定一组体现当时概况的“关键词”。依 据相关知识,选出最准确的一组是 A.“双百”方针“教育大革命”“三个面向”“和 平”赎买 B.“两弹一星”“科教兴国”“三下乡”“载人航 天工程” C.“上山下乡”“东方魔稻”“三步走”“和平共 处” D.“863”计划、“样板戏”“三个世界”“希望工 程”
B
二、动乱中的教育
1、原因:“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
2、具体表现:
“文革”开始后,学校停课,教 育战线一片混乱;1966年废止高 考制度;70年代招收不需要文化 课考试的“工农兵学员”。Go
3、影响:整个民族文化素质下降;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人教版必修3历史教案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教育的历史发展;2.掌握新文化运动对于现代中国教育的影响;3.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政策的变化与发展。
二、教学内容1. 中国教育的历史发展(1)夏商周时期的教育夏商周时期,教育主要是贵族化、宗教化的教育,以传授礼仪道德、文学武艺为主。
(2)秦汉时期的教育秦汉时期,实行儒家学说,提倡士族教育,对于庶人的教育很少。
(3)唐宋时期的教育唐宋时期,学校逐渐成为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发展了科举制度,进一步推动儒学的传承发展。
(4)晚清时期的教育晚清时期,受到西方列强影响,中国开始传入西方的教育,出现了新式学堂。
2. 新文化运动对于现代中国教育的影响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思想解放和文化解放运动。
其中,有以下几个方面对于现代中国教育产生了影响:(1)推动了儒家传统教育的变革新文化运动推动了儒家传统教育的变革,呼吁真正的人道主义教育。
(2)倡导科学教育新文化运动倡导科学教育,提倡学习西方先进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
(3)推广民间教育新文化运动推广民间教育,努力提高全民族教育水平。
3.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政策的变化与发展(1)建立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社会主义为基础原则的教育体系。
(2)推广义务教育新中国成立后,开始推广义务教育,推动全民教育、普及教育。
(3)加强教育改革新中国成立后,也面临许多教育问题,为了更好地发展教育,各级政府也加强了教育改革,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断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教学过程与方法1.通过教师讲授,让学生了解中国教育的历史发展;2.以课件展示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于现代中国教育的影响;3.结合讨论和课堂互动,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政策的变化与发展。
四、教学评价1.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课程内容;2.总结重点,让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3.给予学生反馈并提出建议,推动学生成长与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历史必修三: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走 进高考考场,参加高考制度 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
(一)文革后初期拨乱反正,全面整顿迎来教育 的春天
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 整顿恢复教学秩序
1、措施 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组织编写新教材 倡导尊师重教
2、影响 学校教育迅速摆脱混乱局面, 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教育的蓬勃发展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标要求: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教育与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
本课探究:
探究一:人民教育的奠基(前17年)
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教育事业是如何一步步开展的? (经过)
2、取得的成就?
探究二:动乱中的教育(1966—1976)
1、原因 2、表现 3、影响
探究三:教育的复兴(“文革”结束后)
2、表现
A.文革开始后,师生卷入“扫四旧”活动
B.停课闹“革命”,成立红卫兵组织,批 “走资派”,
C.1966年,高考制度被废除
D.高校招生制度改革
3、影响
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 各行各业人才缺乏; 整个民族素质大大下降; 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
探究一: 人民教育的奠基(前17年)
探究二: 动乱中的教育(1966—1976)
D. ①③④⑤
(5)改革开放以来,教育蓬勃发展,主要表现为
①“两种教育制度” 的提出 ②工农速成班的创办 ③实行九年义
务教育 ④完善教育立法 A.①②③ B.③④⑤
⑤邓C.小①平③提④出教育D.的①“②三⑤个(面向B” )
C (6)“211工程”实施以来,推动了( )
A.西部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 C.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
(一)经过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典型例题诠释 新人教版必修3
1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典题欣赏】例 1 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所。
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 于(A.B.C.D.解析: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即将完成,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即将开始,国家急需专门人才,故出现高等院校的大规模调整。
答案: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例 2材料一 要解决人才问题,就必须使教育事业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有一个大的发展……为九十年代以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任务,要求我们不但必须放手使用和努力提高现有的人才,而且必须极大地提高全党对教育工作的认识……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材料二 当代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全党全社会要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开发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使科教兴国真正成为全民——江泽民《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材料三 在即将到来的二十一世纪,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将占主导地位,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教育将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缺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造性人才,已经成为制——1998年《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据材料一分析发展教育与实现现代化之间的(2 (3)结合材料三分析目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是什解析:本题以教育的发展与现代化的关系为主题,考查归纳概括和分析能力。
(1)问对材料一进行分析,注意现代化建设对教育的作用。
(2)问应联系国际、国内形势分析。
(3)问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中国教育的现状,改革措施联系教材答案:(1)大力发展教育事业,重视人才培养是加快经济建设,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不重视教育发展,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就没有智力保障;经济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离开教育谈经济发展,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优化训练及答案
历史·必修3(人教版)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基础达标1.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的方针。
这说明当时的教育方针主要是()A.全面教育B.现代教育C.人民教育D.义务教育答案:C2.(2013·山东学业水平测试) “1978年春天,27万多青年学子白日放歌、青春作伴,跨入大学校门。
”出现这一情景的前提是() A.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B.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C.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D.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
根据时间提示“1978年”可知题干描绘情景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相关,故选A项。
B项发生在1978年底,C项开始于1995年,D项是在1986年。
答案:A3.建国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
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是()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D.“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
A项为改革开放之后;B项体现了文革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C项为了适应“一五计划”需要;D项是建国初期。
答案:B4.(2013·广东学业水平测试)在进行改革开放的同时,党和国家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实行()A.“教育革命”B.整风C.“科教兴国”战略D.工农教育答案:C5.新中国教育发展的轨迹应是()A.开基创业→出现偏差→进行调整→严重破坏→健康发展B.开基创业→进行调整→出现偏差→严重破坏→健康发展C.开基创业→出现偏差→严重破坏→全面整顿→健康发展D.开基创业→健康发展→出现偏差→严重破坏→进行调整答案:C6.(原创题)以下教育思想或措施能体现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精神的是()①“有教无类”②颁布《九年义务教育法》③“三个面向”思想④发展希望工程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历史必修三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Back
苏明娟 希望工程代言人,受益 者之一。如今已大学毕业。
1989年10月,团中央推出“希望工程” 多 渠道筹集教育经费。这是中国第一所希望小 学——安徽金寨希望小学的校门。
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扩大到 中部和东部地区;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 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初中及以下
高中
高等教育
人均受教育年限/年
我们国家,国力强弱、经济发展后 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 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 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 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 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 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责任。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中等 1432万人 学校 小学 11626.9 万人
——《千秋基业 壮丽诗篇——共和国教育50年 》 (教育部部长 陈至立 1999年)
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 场,参加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
当前的高考考场
考生家长们 为什么这么重 视高考呢? 1、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的新风气出现;
1962年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说明什么?
据统计,十年间中国至少少培养
200万中专毕业生和100万大学毕业生。
据估算,十年中的中国国民经济 损失约5000亿元。
二战后,日本教育开始实行9年免费义务 教育制度。 1957年获理工农医专业博士学位 的占博士总数的88%。 1965-1970年培养出 19万工科中级技术人员。 ——刘天纯《日本改革史纲》 二战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单位:亿美 元) 年份 1952 1963 1970 1976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小明在家里翻阅旧报纸时看到了一张写有毛主席语录的《人民日报》(下图是报纸的一角)。
以下理解最准确的是( )A.这个教育方针至今也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B.“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战线也坚持这一教育方针C.改革开放后国家制定新的教育方针取代这一方针D.这是“四人帮”别有用心利用毛泽东思想的产物2.有人对“文化大革命”前17年的教育估计是:“我们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基本上是资本主义的……我们一定要大破大立。
”你可以选择下列哪些论据来驳斥上述观点( )①新中国成立之初,将扫盲教育作为重要目标②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提高人民文化水平③对高等院校进行改造、调整,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④颁布《义务教育法》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3.新中国成立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是( )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D.“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4.下图为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报考与录取人数变化示意图。
图中2018年反映的现象与其他年份相比,最能说明的问题是( )A.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较快B.当时我国经济建设需要大量人才C.“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破坏严重D.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5.(2018·湖拟)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并颁布《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这一决定的核心思想是( )A.科技是第一生产力B.加强教育,提升民族素质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D.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增强国力6.(2018·黄山高二检测)右图“希望工程”宣传画说明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实行“科教兴国”的重要环节是加紧( )A.扫盲教育工作B.普及义务教育C.加强职业教育D.发展高等教育7.“教育公平的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1课__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B
5、高考例析 (2009年高考浙江文综 卷)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 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 景,可能出现的是( ) 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 风‛的横幅 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 战略‛的标语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 题的大讨论’‛
年份
• 教育、经济和科技三者的关系
• ①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是科技 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 • ②教育的发展带动了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带动 着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 ③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时又 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 • 归根结底,教育是基础,因此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 发展的的战略地位,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211 工 程 大 学
985工程大学
北京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广东 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上海 复旦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同济大学 天津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重庆 重庆大学 浙江 浙江大学 江苏 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辽宁 东北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原因:
①制定新的教育方针,确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②国家安定 ,经济发展。
1、尝试命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 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等几方面都得到 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 者。‛这个教育方针体现了: ①重视全面发展 ②重视德育 ③教育要 面向世界 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安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工业大学 甘肃 兰州大学
历史必修三-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对比以上几种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 探究其间的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拉开序幕:1949
(1)接管旧教育,创建人民教育事业 (2)教育向工农敞开大门
2.制定方针:1956
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3.初形体系:1956-1966
①学前教育、大中小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 ②全日制教育、业余教育和半工半读教育共同发 展
中国高等教育近几年的发展
在1998年到2003年的五年中,中国接 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激增。大学本科及 专科在校生人数由341万增长为1100 余万,在校研究生及在职攻读硕士、 博士人数增至80万,其中研究生人数 增长了约45万。 高等教育资源扩大, 校均规模增加。2004年全国共有普通、 成人高等学校2236所,其中普通高校 1731所,比上年增加179所。普通高 校中本科院校684所,高职(专科) 院校1047所。
在安徽大学就读的苏明娟(《希望工程宣传画》中 的“大眼睛”)2005年大学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
希望工程实施后,适龄儿童能上学读书
点燃西部教育的星星之火
点燃西部教育的星星之火
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扩大 到中部和东部地区;对贫困家庭学生免 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美国依据1948—1984年经济实际增长数据,将传统 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增长(100%)=34% (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科技和教育)。 日本1952—1961年的经济增长模式为:经济增长 (100%)=3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6%(科 学技术)。 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率增长总 要素的60%~80%,我国占30%左右。
高中历史必修3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课件+习题精练
必修3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课件+习题精练说:今天我们来学习必修3第七单元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的内容,关于本课我给大家推荐一个比较好的课件,后面再给大家相应的习题,让大家快速掌握~旧中国——违背公平建国初期——构建公平文革时期——冲击公平改革开放——推进公平习题精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1952年,全国普通高校实行统一招生、统一考试制度,基本上符合中国的国情,促进了新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1966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当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推迟半年进行。
6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宣布“废止现行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办法”。
1966年到1971年,大学停止招生;1972年到1976年,大学采取“自愿报名,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招收工农兵学员。
——《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历史轨迹》材料2:1977年的中国没有冬天。
这一年冬季和1978年夏季报考大学的人数,竟高达1160万!当时百废待兴的中国,居然拿不出足够的纸来印考卷。
为了解决77级考生的考试用纸问题,中共中央决定调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
1978年的春天来得更早。
1978年3月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在会上宣布中共中央的观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改革开放20年之科教篇》材料3: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文化大革命”和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教训时指出:“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
‘文化大革命’的一个大错误耽误了十年人才的培养。
现在要抓紧发展教育事业。
”他还说,“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
”——《中国教育管理精览》材料4: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强国必先强教。
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一、选择题2017年题组1.(2017·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1)图5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考点】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解析】A项的分析:传统文人画的特点:①画风有写实到写意画为主——追求神韵意趣;②色彩由重彩到淡彩为主——主张用墨;③内容由人物画到花鸟画为主——托物言志、借物抒情;④构图由全景向局部转移;⑤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等等。
《婆媳上冬学》不符合这些特点,A不正确。
B项的分析:20世纪以来西方画派主要流行现代主义风格,其基本特点是反传统、反理性,如重视画家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流露愤怒、消极、悲观、迷惘、失望、绝望等复杂心理和精神困惑;采用夸张、变形、抽象等表现方法。
《婆媳上冬学》表现了喜悦感受和写实风格,B不正确。
C项的分析:现实主义绘画关注人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从具体技法上讲是要求写实的,是写实主义而不是抽象主义,《婆媳上冬学》符合这些特点。
作品描绘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两婆媳冒着寒冬严寒去上补习班的场景。
图中年轻的搀着年老的,两人的脸上都满是笑容,仿佛根本就没把这冰雪严寒放在眼里。
老人的手中拿着一本《文化课本》,显示出对知识的渴望。
画家采用了写实为主的表现手法——如媳妇的发型、脖子上的围巾、脚上穿的浅筒胶鞋;婆婆头上的大围巾、腰上系的大围裙、脚上穿的木屐鞋,反映了新中国农村的新气象,歌颂了新社会的新道德、新风尚。
C正确。
D项的分析:题材是现实的,手法是写实的。
D不正确。
【答案】C2.(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1)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
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
由此可知()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考点】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解析】A项的分析:只有学生人数增长的数据与表述,社会需要哪些专业人才、需要多少专业人才不得而知,A不正确。
B项的分析:高等职业教育只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B不正确。
C项的分析:197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改变了过去推荐工农兵学员上大学的制度,有利于培养高质量的人才,适应了改革开放的需要,C正确。
D项的分析: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与高等教育的普及没有必然的联系。
高考,一般指高等教育入学考试;高等教育的普及,就是提高毛入学率,前者不能促进后者。
D不正确。
【答案】C2016年题组(备注:无)2015年题组1.(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1)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
这是我国当时()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考点】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学习俄文热潮【解析】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一边倒”外交政策,倒向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促进全国人民学习俄文,但A项不如D项表述全面,故A项错误;我国借鉴苏联经验实现计划经济,会导致全国各地学习俄文的现象,但B项不如D项表述更全面,故B项错误;文化教育改革是要建立完整的教育体系,不会引发“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故C项错误;建国后我国发展战略是与苏联建交,效仿苏联经验,引进苏联的技术和资金,为顺利进行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培养大量懂俄文的人才,故D项正确。
【答案】D2014年题组1.(2014·天津高考·9)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程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
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考点】现代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五计划;新中国初期教育事业的发展【解析】1952年底,国民经济的恢复完成,故A项错误;中国即将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一五计划),为了培养工业化需要的人才,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建立多科性工业大学,故B项正确;高校院系调整有助于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但不是这种调整的主要目的,故C、D项错误。
【答案】B2.(2014·北京高考·19)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
这一“重大改革”是()A.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C.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D.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考点】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恢复高考制度【解析】“文革”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这一“重大改革”意在整顿教学秩序,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体现教育战线拨乱反正,故A项正确;1995年中国开始实行“科教兴国”战略,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教育方针,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答案】A3.(2014·江苏高考·11)右图为李岚清同志篆刻的一方印。
下列邓小平的活动,发生在“文革”后与之密切相关的是()A.1975年进行“全面整顿”B.1979年试点创办“特区”C.1983年提出“三个面向”D.1992年发表“南方谈话”【考点】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历程与成就(邓小平“三个面向”)【解析】全面整顿是指“文革”期间,邓小平在复出后在1975年对军队、工业和党的组织所进行的全面的秩序整顿,不符合题干发生在“文革”后的活动,故A项错误;刻章中有关“科教”的信息,表明邓小平在科技教育领域的活动,创办“特区”属于经济领域,故B项错误;“三个面向”是1983年9月,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是根据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总线路、总任务,对教育战线提出的战略方针和教育发展方向,与刻章内容相符合,故C项正确;“南方谈话”及时深刻地回答了我国改革开放中“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与刻章内容不相符,故D项错误。
【答案】C2013年题组1.(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高考·31)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
其主要目的是()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考点】现代中国文化教育事业【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材料、准确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列举的相关的史实有“开设公共必修课”“举办了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结合“新中国成立之初”这一背景予以判断,可知这些活动的目的着眼于构建与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新型的意识形态。
故A项符合题意。
其他三项均为对材料的表面理解。
【答案】A2012年题组(备注:无)二、非选择题1.(2016·北京高考·37)(36分)“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邓小平材料二严复认为:“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众而贵自由”“讲教育者,其事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
1912年,蔡元培批评清政府的教育宗旨说:“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
同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规定:“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此进行分析。
(10分)【考点】(2)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严复和蔡元培的教育思想;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解析】(2)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等信息概括为将德、智、体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根据材料二“以公治众而贵自由”、“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等信息归纳为不同时代对教育目标都有所补充、发展;第二小问分析,结合所学知识,严复是维新变法思想家,当时比较早地宣传西方自由平等观念和民主政治,以助变法,自然成为培养人才的标准,辛亥革命成功后,《中华民国教育宗旨》把维新派没能实践的教育主张奉为宗旨加以实行,1957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开始,教育方针强调的是有社会主义觉悟和有文化这两个一红一专,1995年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教育既不离开社会主义建设这个根本事业,又坚持全面发展。
【答案】(2)特点:将德、智、体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不同时代对教育目标都有所补充、发展。
分析:清末思想家提出,人才培养的标准以西方的自由、平等理念为核心;这一主张一度成为中华民国的教育宗旨。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方针强调培养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改革开放后,强调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全面发展的人。
2.(2014·重庆高考·14)(3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神宗时期整顿太学,创立三舍法,即将太学分为上、内、外三舍,学生入学后先编入外舍学习,定期试其行艺,优者依次升入内舍及上舍。
外舍生每年升舍考试,考试合格,尚不能直接升舍,还要参考平时的操行及学业成绩,凡列入一、二等者,才能升入内舍学习。
内舍进行升舍考试,若成绩达到优平二等,再参考平时成绩及操行,才能升入上舍学习。
上舍生学习两年,期满进行毕业考试,由政府派员主考,学官不得参与。
成绩评定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试”。
后来,武学、算学及地方官学等,大都仿照太学三舍法,考试、升补,悉如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