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教学反思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一等奖课堂实录《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一等奖课堂实录《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教学目的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在诵读吟味中体会诗歌意蕴的特点。
3、学习诗人精妙的构思,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2、难点: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1、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意蕴、风格及写作技巧。
2、诵读—讨论—质疑—答难—领悟。
◆媒体设计拟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准备与诗歌内容相近的风景图片及相关的诗词、资料,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并扩大课堂的容量。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诗三百》到堪称百世之师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从刚健清新的汉魏乐府,到多彩多姿的南北朝民歌,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可以说是一个顶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一批大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两河并流。
今天我们选读三首唐诗。
二、解题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今天我们学习的《山居秋暝》和《登高》分别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越中览古》是绝句。
三、研习课文1、理清文意,整体把握①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文下注解与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②背诵全诗,理清文意,整体感知。
2、具体研习①学习《山居秋暝》。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明确: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
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
“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确:“王孙”意,文下注释中已经明确,学生可据此回答。
诗人着力描绘的诗情画意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泉水、青松、翠竹、青莲正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
部编版《山居秋暝》公开课教案1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认知目标:会背诵并默写古诗,理解古诗意思2.能力目标:能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3.情感目标:感受诗人对山尖美好景色的喜爱,以及归隐山林的心愿学习重难点:1.重点: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2.难点:感受诗人对山间美好景色的喜爱和归隐山林的心愿一、激趣导入出示文字,宋代大文豪,苏轼曾这样评价一位诗人为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位诗人是谁?对,他就是大诗人,王维,王维到底有何成就?让苏轼如此评价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山居秋暝2.明确学习目标二、诵读感悟1.作者简介,先让学生根据预习材料分享王维的生平事迹,在初试课件了解王维2.诗歌朗读先和同学们一起断句,强调颈联中规和下两个字的中毒女生读男生读齐读3.听诗歌贩毒矫正读音,找出易错字设计意图解决本课重点学习目标,实现助学助教功能三、品味诗意1.自.由读诗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小组内讨论交流施一,借助注释边读边想象2.小组讨论交流,古诗写了哪些景色?诗中出现了哪事物?哪些人?设计意图由小组讨论完成,对古诗大意的解读,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充分表达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活跃课堂气氛四、感悟古诗描绘的意境1.出示首联(1)学生齐读,说说首联写了哪些景物(2)重点解释空山新结合诗意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并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2.出示颔联(1)齐读翰联说说,汉联中出现了哪些景物?(2)结合明月松林清泉想象当时山中的美景。
(3)分析上联和下联带给人感受上的不同,教师指导学生上联为静态描写下联为动态描写。
(4)根据理解,翻译古诗并说说本联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3.出示颈联(1)齐读颈联,强调重点字“喧”(2)讨论交流颈联中出现了哪些人声音?从何而来?动态描写有哪些?拓展延伸,描写莲叶多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3)结合师生的分析,让学生自己翻译这联诗(4)思考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的意境是否一致?结合古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和和事例百灵鸟的叫声。
山居秋暝教案
山居秋暝教案一、课程概述《山居秋暝教案》是一节文学课,主要讲授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诗,诗名为《山居秋暝》,通过阅读和分析诗歌,掌握诗歌背景、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唐代文化和诗歌艺术,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山水诗的兴起和发展历程,认识唐代诗人王维的艺术成就和地位。
2. 掌握《山居秋暝》的背景、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知识,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有所提高。
3. 培养学生的感性理解与创造性思维,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感悟,发掘自己的情感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1. 了解唐代山水诗的兴起和发展历程,认识唐代诗人王维的艺术成就和地位。
2. 掌握《山居秋暝》的背景、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知识,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有所提高。
四、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感性理解与创造性思维,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感悟,发掘自己的情感和表达能力。
2. 对诗歌的韵律、用词、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探究诗歌内部的意义和感情。
五、教学方法1. 授课讲解法:通过课堂教学的讲解,让学生了解诗歌背景、诗人生平和创作特点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为后续的诗歌分析和解读打好基础。
2. 讨论策略:通过讨论和交流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意义和情感。
3. 分析比较法:通过对多个版本或不同译文的比较和分析,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诗歌的内涵和表现手法。
六、教学内容和流程一、诗歌背景介绍1.唐代山水诗的兴起和王维的地位(1)唐代山水诗的产生和发展历程(2)王维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特点2.《山居秋暝》的背景和意义(1)诗歌背景的介绍(2)诗歌表现的主题和情感二、诗歌鉴赏和分析1.诗歌的整体印象和韵律节奏2.用词和表现手法的分析(1)对景描写的表现手法(2)情感抒发的手法和特点3.不同版本和译文的比较分析三、诗歌赏析1.自然景色与人情世故的对比2.感性理解与创造性思维3.情感表达与文学鉴赏七、教学评价1. 学生是否掌握了唐代山水诗的兴起和发展历程,认识唐代诗人王维的艺术成就和地位。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山居秋暝》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第21课,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
全诗描绘了作者隐居山间时,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
诗中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秋天山间的宁静与生机,表达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高远的志向。
这首诗的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富有音乐性,是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的重要内容。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的学习,对古诗的节奏、韵律有一定的感知。
但《山居秋暝》的意境深远,用词独特,对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感悟诗文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山居秋暝》;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的意境;了解王维及其作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生解读古诗的能力;通过对比学习,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山居秋暝》;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的意境。
2.教学难点: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诗文意境的感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文的意境。
2.对比教学法:通过对比其他古诗,突出《山居秋暝》的特点。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享,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诗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乐等。
2.参考资料:关于王维的生平介绍、其他作品等。
3.课堂练习题:设计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秋天山间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秋天的印象。
然后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山居秋暝》。
2.呈现(5分钟)教师朗读《山居秋暝》,学生跟读。
让学生说出自己对诗文的理解,教师进行点评。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诗文内容。
山居秋暝教案初中
《山居秋暝》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山居秋暝》,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作者对自然山水和田园生活的热爱,培养对美好环境的保护意识,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对自然山水的兴趣,引导学生回忆曾经去过的美丽山水景区,分享自己的感受。
2. 提问:你们知道哪些描写山水美景的诗词?二、作者介绍(5分钟)1. 介绍王维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强调他在山水诗方面的贡献。
2. 展示王维的其他山水诗作,让学生初步感受其诗风。
三、诗歌学习(20分钟)1. 让学生自主朗读《山居秋暝》,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每句诗句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体会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描绘。
4. 讨论诗歌的意境,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画面的想象和感受。
四、诗歌鉴赏(10分钟)1.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寓静于动、动中显静等,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对比其他诗人的山水诗,让学生谈谈对王维诗风的独特之处的认识。
五、拓展延伸(5分钟)1. 提问:这首诗给你们带来了怎样的启示?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2.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如何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王维山水诗的特点。
2. 提醒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培养环保意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了王维的山水诗风格,提高了他们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吸收知识。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山居秋暝》教学反思
《山居秋暝》教学反思
《山居秋暝》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中的其中一首,是唐代诗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诗中描绘了美好的山村傍晚图景。
通过这首诗的教学然我发现,在课堂上弄懂一首诗歌的主题并不难,关键是让学生学会提取诗中的意象进行想象、分析和理解。
大部分学生只从表面上理解诗歌,并没有走进诗歌营造的意境里面去,对诗歌的联想和想象应用不够,更谈不上情操的陶冶。
由于诗歌年代的久远,再加上古人和我们今人语言表达的差异,诗歌教学存在很大的难度,但是可以运用多媒体来缩小这种差距。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活用多媒体,它可以带领学生、激发学生去解读课文,领略课文语言的妙处。
比如在展示山间月夜图,可以多收集丰富的图片,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联系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学过的文章中表达的感情,对比其语言和情感,引导学生领略诗歌的妙处。
在引导学生朗读方面自己做的还不够。
课堂上,我虽然指导学生多次朗读,但引导不够深入。
往后的课堂教学中我还要有意识的去改变这种浅尝辄止的教学方法,让朗读指导能够做得更为扎实。
并且加强自身朗读功底,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学习,不断提升自我,进而更好地指导学生。
古诗的教学应当凸显文体特点。
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应让学生学了本诗后能够区分什么是律诗,什么是绝句,并且清晰地区分首颔颈尾四联。
而且古诗词的语言十分凝练,诗中的关键字词要引导学生理解体会,避免学生的误读。
以后的教学还应该注重这些细节,让学生在仅有一次的课堂上学有所获。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的1、欣赏并领会近体诗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
3、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内容讲解《山居秋暝》。
教学步骤一、课前引入、复习诗歌的知识。
二、课文分析详细过程:《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的山水诗有个很突出的特点,用热闹的字面不是写出热闹的境界而是写出幽静的境界。
我说它是'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
同样是水飞、云起、鸟啼、花发,在别的诗人笔下,也许只能是热闹的铺排,而在王维的笔下却恰好就是幽静的意趣。
你看: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
跳波自相渐,白鹭惊复下。
(《栾家濑》)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这一类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然而意境还是异常幽静的。
这些在纸上看来又吵又闹的家伙,完全没有破坏作者所企图创造的意境,反而是构成这意境的主力。
你能说不是有点奇怪吗?照我看来,这就是人们把王维的优秀山水诗和那些冷漠枯寂的作品区别开来,认为他的诗'丰缛而不华靡'的原因之一。
这首《山居秋暝》,通过对于秋色的描写,说明山中仍然是一片美丽和平的恬静,从而作出人们可以继续在山中隐居的结论。
开头两句,容易明白,不用多说。
这里要着重谈的是中间那四句。
中间四句,作者全力描写秋天的晚景,亦即题中点出的'秋暝'。
写秋,前人很容易写出一片哀颓萧杀:'庭风吹故叶,阶露净寒莎。
'(雍陶)'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
'(僧无可)'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
部编版《山居秋暝》精品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1山居秋暝|人教(部编版)《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了解山水田园诗和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诵读课文。
抓住意象,品味意境。
4、对王维思想的了解。
5、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鉴赏诗歌。
2、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三、教法学法:赏读、点拨、讲析相结合。
四、教材分析:王维属于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这也是王维的代表作品,很能体现王维诗歌的特点。
五、学情分析:学会分析诗歌的手法与情感。
对于学生而言是新的知识,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注重对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能够体会诗歌的情感,从而欣赏诗歌的美。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请同学们看黑板上“亦诗亦佛,佛性为诗,诗入佛境;半隐半仕,仕不碍隐,隐在仕林。
”这副对联写的是哪位诗人?(诗佛王维)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诗佛王维,感受一下他的《山居秋暝》的独特魅力!二、识作者: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开元九年(721) 进士。
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晚年闲居蓝田辋川。
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三、(略说)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渊明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或清贫自守而宁愿隐身山林,啸傲烟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
王维的这类诗的题材代表了唐代山水田园诗创作成就。
四、知背景:《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他在终南山下建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五、析题目,初步感知:诗题中“山居”、“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这是一幅以什么为题的画呢?明确: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
《山居秋暝》教案
四、展评归纳(20分钟)
展:
1.小组赛读古诗。
2.小组汇报诗意。
评:
1.指名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汇报:这首诗中描绘了哪些画面?
完成课课通第一、二题。
一研改进
板书设计
雨后秋山图清新
山居秋暝 明月清泉图幽静以动衬静
浣女渔舟图热闹
教学反思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意: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然可以久留。
4.主题概括。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柔和美好的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4.总结。
5.拓展王维其他诗句。
五、当堂检测(8分钟)
(一)雨后秋山图
(1)首联写出了什么景物?(空山、新雨)
(2)你想象到一幅怎样的画面?
(3)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呢?(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
(4)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怎样的环境?(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的淡雅。
(二)明月清泉图
(2)这两句诗你怎么理解?
(3)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相矛盾?(不矛盾)
(4)你能试着说明原因吗?(写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以动衬静)
2.品读
这首诗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诗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里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山居秋暝优质课教案
山居秋暝优质课教案教案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并感受山居秋暝的景色,领悟山居生活的宁静与美好,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和对山居生活的向往情感。
教学重点:1. 了解山居秋暝的景色和山居生活的特点;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3. 培养学生对山居生活的向往情感。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文字描述山居秋暝的景色以及山居生活的特点,让学生产生共鸣。
教学准备:1. 展示图片或PPT素材,包括山居秋暝的景色和山居生活的场景;2. 准备相关的诗词或文学作品,描述山居秋暝的美景和生活情趣。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展示山居秋暝的图片或PPT素材,引导学生观察并感受图片中的景色。
通过提问或让学生发表感受,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新课呈现(15分钟):1. 背景介绍:为学生简要介绍山居秋暝的背景和特点,包括山中的宁静、秋天的气息等。
可以使用诗词或文学作品引入,引起学生的共鸣。
2. 课文欣赏:播放山居秋暝的音频或让学生阅读山居秋暝的诗词或相关文学作品。
教师可以适时解读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
3. 课文分析:通过讨论诗词或文学作品中的描写手法、词句运用等方面,让学生思考作者借助何种手法让读者感受到山居秋暝的美景和生活情趣。
实践活动(20分钟):1. 图文欣赏:展示更多山居秋暝的图片或相关文学作品的插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或插图,进一步感受山居秋暝的美景和生活情趣。
2. 小组合作: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张图片或插图,分析其中所表达的景色、情感或情境,并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感受与诗人的描写进行对比和对话。
3. 朗读分享: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朗读或分享他们小组的图片描述,其他同学可以进行点评或提问。
知识拓展(10分钟):教师介绍更多与山居秋暝相关的诗词或文学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欣赏山居生活的美好。
巩固练习(15分钟):学生可以根据老师提供的创作要求,以山居秋暝为主题,进行小作文的写作练习。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教学反思
山居秋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分析意象,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领会诗歌主旨。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优美意境。
2.培养鉴赏古诗时展开想象,再造诗歌意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美、发现美、欣赏美。
教学重点:1.分析意象,品味意境,领会诗歌主旨。
2.进一步学习阅读和欣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难点:更深层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设想:本诗短小精悍,自然清新,诗人通过精炼、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了让人神往的艺术境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充分调动学生审美感受为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感悟、联想、想象,去揣摩语言,品味意境,体会情感。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摩诘指的是谁呢?他就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王维是一个能诗善画的人,但是我们谁知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究竟是什么样的境界呢?好,这一课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山居秋暝》,一起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介绍写作背景:王维,字摩诘,父亲早逝,母亲箸信佛教。
二十岁中进士,可是仕途多舛,中年遭遇挫折,逐渐走上了明哲保身、远祸自全的道路,思想日趋消积。
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宝三年(743),王维先隐居终南山,晚年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山居秋暝》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二、初读诗歌,把握大意。
(写什么)1.解题辅助理解“山居秋暝”应该如何理解?山居:隐居在山间。
秋:季节,指秋天。
暝:傍晚。
山居秋暝:诗人在山中看到的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2.学生自己理解大意《山居秋暝》这首诗写了什么?(诗歌通过具体景物描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三、再读诗歌,领悟内涵(怎么写)1.找意象(学生讨论归纳)问:前面我们已经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傍晚秋景图,那么诗人通过哪些景物来描写这幅美景图呢?下面大家默读诗歌,找出文中所描绘的景物。
《山居秋暝》的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
《山居秋暝》的教学反思《山居秋暝》的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山居秋暝》的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山居秋暝》的教学反思1诗歌是形象的艺术。
它常常借助于形象,曲折地表达作者对人生的认识和理解,含蓄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操。
因此形象的赏析,是学习诗歌的`最基本的一步。
分析形象的方法:找出关键字;回答其形象特点(包括外形特点和内在精神特点)。
鉴赏形象,最重要是抓特征,这个特征就是由自然属性、诗人思想身世、文本信息等因素共同组成。
①注重形象本身的特点研究,从形象的自然属性及相关知识,因为诗人利用某种形象无非是利用它的某些特点来暗示读者他想表达的意思。
②诗以言志。
形象是诗人内心思想的物质表现,是诗人的传声筒。
所以我们分析形象要联系诗人身世,生活的背景等。
③还要注意对形象联想和想象。
④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重视文本阅读,学会从具体的文本中具体的物象上寻找信息,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对作品进行分析。
在教学中,让学生在品读的基础上,注重过程和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从形象入手,运用鉴赏形象的方法,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充分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热情,课堂气氛活跃,教学目标完成较好。
本课的不足之处,由于时间较紧内容较多及学生的鉴赏能力不高原因,造成了教学任务落实不够充分的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教改的同时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更有效的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也应该是研究的方向。
《山居秋暝》的教学反思2首先,组内教师们肯定了七班学生的课堂表现,认为课堂氛围较好,学生积极性较高,能参与到展示当中。
这一点,一方面得力于学生对公开课的重视,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基础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不错,只要能多加引导、鼓励,他们也可以表现的很好。
古诗《 山居秋暝》 教学反思
古诗《山居秋暝》教学反思《山居秋暝》是唐代文学家王维的名篇之一,表达了对山居生活的宁静向往。
以下是对《山居秋暝》教学的一些反思:作者背景介绍:在教学开始时,我着重介绍了王维的生平背景和他在文学上的成就。
了解作者的经历和文学风格,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山居秋暝》的创作背景。
诗歌背景解释:解释《山居秋暝》的背景,特别是诗歌中表达的对山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宁静幽雅的追求。
通过讲解作者的生活态度,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诗歌结构分析:对《山居秋暝》的结构进行详细分析,包括韵律、格律等方面。
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艺术构思和表达方式。
词语解释:强调对一些古文中生僻词汇的解释,确保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诗歌中每个词语的含义。
王维的诗歌常常富有意境和抽象的表达,需要特别关注这些方面。
意境营造:引导学生深入感受《山居秋暝》所描绘的山居秋夜的意境,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生活情感,帮助学生进入诗歌的艺术境界。
文学风格讲解:介绍王维的文学风格,包括他在诗歌中所表现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通过了解作者的文学风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他的作品。
讨论与分享:安排学生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于《山居秋暝》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互相交流,拓展学生对于诗歌的多角度理解,促使更深层次的思考。
写作实践:鼓励学生进行写作实践,例如写一篇以山居生活为主题的短文或诗歌。
通过写作,巩固对诗歌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课后反思:安排时间进行课后反思,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思考教学过程中的改进点。
这有助于提高未来教学的效果。
通过对《山居秋暝》的教学反思,我期望学生能够更深刻地领略王维的山居情怀,通过诗歌感受到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之美。
部编版《山居秋暝》优秀教案2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喧、歇”等四个生字,会写“孙”字。
2.在读中感悟《山居秋暝》这首诗描绘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对秋天的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会认“喧、歇”等四个生字,会写“孙”字。
2.在读中感悟《山居秋暝》这首诗描绘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对秋天的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古诗词在我们中华文化中犹如一颗闪亮的明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山居秋暝》。
(出示课件)师:同学们,你知道图片中是什么季节吗?(秋天)秋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山居秋暝》这首诗写初秋时节山居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这么美的景色,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领略一下吧!二、知识园师:同学们,学习一首古诗,要先了解一下关于这首诗的知识,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王维。
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师:还有哪位同学想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课前搜集的小知识吗?三、朗读园师:同学们,学习一首古诗,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朗读,大家先来齐读一下。
(学生齐读)师:大家读的声音洪亮,也非常整齐,但是对于一首诗,好像还缺少了一些什么。
老师来给大家范读一下,好吗?(师配乐范读)师:老师读的和大家有什么不同?(节奏、情感)请大家带着情感,带着韵律,再读一遍。
(生配乐齐读)四、字词园师:同学们,字词就像一个一个的小砖块,想盖大楼必须先把砖块做好。
请同学来展示一下课前的字词学习。
(生上台展示前置性学习成果)五、诗意园师:同学们,解决完了字词,我们可以来真正走进这首诗,我们先来解释一下这些诗句的意思,从题目入手。
(生逐句解释诗句意思)六、意境园师:同学们,学习古诗词只理解字面意思是不行的,每一首古诗都蕴含着诗人的饱满的情感和丰富写作手法,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的问题,来深入理解这首诗。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创意】通过两首诗学习,着眼于指导学生了解一些欣赏古诗的方法,为学生进入高中做过渡与衔接。
【教学内容与目标】1.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指导学生欣赏诗歌,并进行初步实践。
【课时与课型】1.一课时2.学法指导课【预习要求】1.朗读诗歌,读注释,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
2.找资料,看看别人是如何品味这两首诗的。
3.查找两位诗人的相关资料。
【教学板块】1自读自诵2.欣赏品诗方法3.学写诗联赏析【教学线索】1.用译写解说内容2.用描述表现诗境3.用吟诵传情达意4.用评说深入赏析【教学内容与过程】教学板块一自读自诵(一)知人论世读经典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资料2方法指导1)姓名字号2)朝代3)重要人生经历和思想4)重要成就5)代表作品6)写作背景3示例1)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2)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3)关怀现实政治,同情百姓疾苦,对社会状况有深刻的体验。
4)四个人生阶段: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杜甫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到了成都,后再度飘泊,病死在湘江上。
大历五年(770)冬,已半身偏枯的诗人贫病交困,漂零在长沙与岳阳之间湘江的一叶扁舟上,几天后,诗人便溘然长逝了,终年五十九岁。
5)成就:诗现存1500多首,生动的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现实,准确的展示了唐王朝由盛转衰急剧转变,被称为“史诗”。
6)背景:本诗写于767年,离川,漂泊峡中时。
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
(二)学生自读诗歌,旁批,读注释,背诵。
分三个层次:1、读出节奏,读清楚韵脚2、译读,边读边译。
《山居秋暝》教学反思
《山居秋暝》教学反思《山居秋瞑》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五言律诗。
“山居”,在山中居住,点明了地点。
“秋”,秋天;“暝”,指黄昏。
这交代了时间是在秋季的黄昏。
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秀丽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怡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在导入部分,我原本是这样设计的:出示单元导语中的四张书签以及两张不同季节的图片,并提问“如何理解单元导语”。
预设是学生能够说出春天的画面给人生机与活力的感觉,秋天的画面给人萧瑟与清冷之感,接着导出“四时景语皆情语”的单元主题。
但是课堂效果呈现不好,不够关注学情,学生完全体会不到人与景、景与情的关系。
于是我将导入方式切换成比较简易的方式:用三年级学过的三首关于秋天的古诗《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来引出秋天古诗的话题,继而引出《山居秋暝》。
在理解“暝”这个字的时候,课上我直接让学生看注释,没有关注这个字的本身。
后来通过查阅资料,我发现这个字可以这样理解:首先,日字旁与太阳也就是时间有关,字的右边是个“冥”,最下面的“六”就像个站着的人,头顶上的“日”被盖住了,及天色昏暗,可引申为日落、黄昏。
还有一些教学思路需要推敲,比如:在认识什么是“五言律诗”时,我将《山居秋暝》与王维的另一首七言绝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比较,这里不如换成《鹿柴》更简单明了,而且在理解“空山”时还可以结合《鹿柴》的“空山不见人”这一句。
中间的教学环节我把借助注释理解大意和想象画面拆分开来了,中间还穿插了发现诗歌押韵对仗的特点和教师范读、学生配乐朗读等内容,导致前后重复,教学思路混乱,浪费时间。
于是我做出了一些修改:从诗题入手——山居,”诗人居住在山是怎样的,直接出示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学生说一说感受。
接着还是从诗题入手——“秋暝”,王维漫步山间,看到了什么?我们还仿佛听到了什么?出示颔联和颈联,学生圈画景物,再用“诗中有画”引出想象画面这一环节。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能认写课后生字。
2.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3.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边读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体会诗句中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
教学过程一、单元导入。
1.“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在诗人笔下四时景物皆成趣!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词三首,去领略文人笔下的美丽景物。
2.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在这课的学习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目标。
带着这些目标,让我们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山居秋暝》。
三、用心朗读读准诗1.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朗读检测刚才大家读的非常认真,谁有勇气第一个来读?预设:你所有字音都读得非常正确,还有谁也能正确朗读这首诗歌?看来把这首古诗读正确,已经难不住大家了。
读古诗,不仅要读正确,还要读出诗歌的韵律美。
3.课件出示节奏。
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 / 新雨 / 后,天气 / 晚来 / 秋。
明月 / 松间 / 照,清泉 / 石上 / 流。
竹喧 / 归 / 浣女,莲动 / 下 / 渔舟。
随意 / 春芳 / 歇,王孙 / 自 / 可留。
看着《山居秋暝》的节奏划分,谁还想再来读一读这首诗?4.男女赛读,读出节奏。
这么多人都想读,那我们男女生比赛来读,看谁既能读准字音还能读好节奏?5.揭题读懂题目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从题目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信息?预设:从题目中,我明白了:山居:山中的居所,点明了地点;秋暝:暝,日落时分,傍晚。
秋暝,秋天的傍晚。
点明了具体时间,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就是秋天傍晚在山中居所所见到的景物。
借助注释理解和插图,会让我们学习古诗事半功倍。
诗人王维都看到了哪些景物?请大家默读古诗,边读古诗边想象画面,四、想象画面明诗意默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说说你似乎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听到了怎样的声音?1.默读古诗。
部编语文古诗词《山居秋暝》优秀说课稿
部编语文古诗词《山居秋暝》优秀说课稿部编语文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优秀说课稿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部编语文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优秀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老师好,同学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山居秋暝》。
根据学生学习能力与课程要求。
我准备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能力,教师在关键环节实施加以点拨。
我准备了一个课时来实施教学。
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序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山居秋暝》是国家统编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一首诗。
唐诗在中国的诗歌是上是辉煌的时期。
今天我们学的这一首是初唐诗人王维的后期代表作——《山居秋暝》。
王维的山水名篇《山居秋暝》,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诗歌中最重要艺术手法,是用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运用比兴手法,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情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分析古诗词的基础,但是知识还不成体系,更多的是模糊的感性认识。
对学生的要求:学生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理解和分析作品,探索作品中蕴涵的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感情世界。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学习现状和课程,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诗歌发展史,特别是近体诗的发展情况与体例(如节拍、对仗、押韵等)。
2、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3、了解诗歌的常见表现手法。
4、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独特风格。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2、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的高洁情怀。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_高中语文人教版部编本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_高中语文人教版部编本编辑短评《山居秋暝》教学设计_高中语文人教版部编本能成功地将知识与能力,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重难点、技能、目标结合在一起,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有效方法。
可供教学参考。
前言下载提示: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Download tips:Instructional design is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aching objects, the orderly arrangement of teaching elements,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suitable teaching plans and plans. Generally, it includes teaching objectives, key and difficult points of teaching,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steps and time allocation.教学目标:1.了解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2.掌握学习古典诗歌的方法。
3.学习《山居秋暝》的艺术技巧,体味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掌握学习古典诗歌的方法。
2.理解该诗的艺术技巧。
3.体味诗人的情怀。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外学习板书:1.王厂长的一番话,抛砖引玉,让我们接着讨论。
2.你放心去做,如果碰到困难,我一定鼎力相助。
问:大家看这两个句子,找找看里边有什么成语?这些成语用在句子中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那么应该怎么用?(生回答)明确:“抛砖引玉”是比喻用粗浅的、拙劣的东西(多指诗文、意见等)引出别人高超的、完美的东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居秋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分析意象,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领会诗歌主旨。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优美意境。
2.培养鉴赏古诗时展开想象,再造诗歌意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美、发现美、欣赏美。
教学重点:1.分析意象,品味意境,领会诗歌主旨。
2.进一步学习阅读和欣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难点:更深层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设想:本诗短小精悍,自然清新,诗人通过精炼、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了让人神往的艺术境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充分调动学生审美感受为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感悟、联想、想象,去揣摩语言,品味意境,体会情感。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摩诘指的是谁呢?他就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王维是一个能诗善画的人,但是我们谁知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究竟是什么样的境界呢?好,这一课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山居秋暝》,一起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介绍写作背景:王维,字摩诘,父亲早逝,母亲箸信佛教。
二十岁中进士,可是仕途多舛,中年遭遇挫折,逐渐走上了明哲保身、远祸自全的道路,思想日趋消积。
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宝三年(743),王维先隐居终南山,晚年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山居秋暝》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二、初读诗歌,把握大意。
(写什么)1.解题辅助理解“山居秋暝”应该如何理解?山居:隐居在山间。
秋:季节,指秋天。
暝:傍晚。
山居秋暝:诗人在山中看到的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2.学生自己理解大意《山居秋暝》这首诗写了什么?(诗歌通过具体景物描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三、再读诗歌,领悟内涵(怎么写)1.找意象(学生讨论归纳)问:前面我们已经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傍晚秋景图,那么诗人通过哪些景物来描写这幅美景图呢?下面大家默读诗歌,找出文中所描绘的景物。
(山,雨,月,松,泉,浣女,渔人)2.品读诗句,领悟内涵(学生感受品读相关诗句)(1)学生谈景物给人的感受问:诗中作者写的这么多景物给人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哪位同学来谈谈?明确:首联:山,空气,特点是空旷、清新。
(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雨后山林之感受品味空旷清新的韵味)问:“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么笔下说是“空山”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①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
一般人自然不知道山中有人了。
“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②“空”不仅写出了清幽安逸之境,也正是诗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禅心,不是山空,是心空。
“空”理是佛教的基本教义,王维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世人称其为“诗佛”。
“空”是世界的真实本相,诗人参透了佛理。
四大皆空,宁静淡泊,超然脱俗。
佛理的浸润,使诗人在表达凡情中,有了深邃的意趣,其诗中的“空”境,以丰富的声响色相、物态人迹,展示心意的空灵,将虚实相生的意境艺术推向极妙的境界。
“空山”在这里明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说明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象,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
相关知识补充:a 关于佛教的知识:认为“四大皆空(空性,空理,空境,空观),五蕴无我”。
空,表示万法都由因缘和合而生起,没有固定的实在性,与缘起同义。
它的义理否定事物的实在性,否定构成自我与世界的恒存的永久的实体,也否定持有这种见解的看法。
“空”的唯识宗主张“境由心造”、“万法唯识”、“唯识无境”。
b 关于“空山”的相关知识:《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颔联:月、松,特点是明净,清幽。
(学生结合《荷塘月色》里对月、树的描写感悟月的皎洁,月下松林的斑驳朦胧美,体会松林的清幽。
泉水叮叮咚咚响像歌声。
)意境:“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林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
特色:一静(月、松)一动(泉水),一色(月色皎洁、青松苍翠)一声(泉水)颈联:浣女:纯真,活泼。
渔夫:勤劳,朴实。
(学生讨论品读)理解:上句写女子,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
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听到竹林的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
问:为什么山中清幽又要有浣女的喧呢?是不是出错了?明确:从全诗看,以“喧”来反衬“静”。
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
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的体会出一种和平恬静,体会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的。
人是一切景物中的点缀。
人的出现,会使原本美丽的画面更加增添一种灵动,飞扬的色彩和情调。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种以动写静的写法,更衬托出山林的“空”和“静”。
(2)通过感受,纠正读法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然后学生范读。
(3)品读课文,再现意境(学生闭眼想,老师描绘)秋天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空静,宛若世外桃源。
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数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清清的泉水匆匆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
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笑闹声传出翠竹林之外。
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4)总结这首诗的意境“空”为全诗之眼,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象,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
此诗以一“空”字领起,格韵高洁,为全诗定下一个空灵澄静的基调。
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
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
读这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古代文人多借清秋而写悲伤之意,此诗则属乐秋之作。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色韵清绝。
”《唐诗解》:“雅兴淡中有致趣”。
《唐诗矩》:“右丞本从工丽入,晚岁加以平淡,遂到天成”。
《唐诗合选详解》王云翼云:“前是写山居秋暝之景,后入事言情,而不欲仕宦之意可见”。
四、归纳(为什么写)1.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诗人曾属“王孙”,来自官场、来自社会,而今别居辋川。
从“误入尘网中”到“复得返自然”,一个“自”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领悟,更显秋韵之图乃是对羁绊人性的官场社会的强烈反驳。
“留”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仅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诗人心灵的驻足。
正是在这种精神背景下,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诗人眼中就显得不足为怪了。
诗文通过写山中的景物写出山中的自然美、人美,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人热爱,希望远离尘俗,继续归隐的愿望。
2.本诗的写作特色是什么?(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讨论归纳)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动静结合。
五、拓展你对王维这种既希望归隐,又想领俸禄的生活态度有什么看法?可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个角度进行拓展。
六、布置作业1.背诵《山居秋暝》2.《江雪》也是一首归隐诗,请大家比较一下《山居秋暝》与《江雪》的异同。
七、板书设计山居秋暝唐·王维景感受愿望山、雨——空旷、清新月、松——明净、清幽泉水——清澈、欢快少女——纯真、开朗渔夫——勤劳、朴实自然美人美表达了远离尘俗,继续归隐的愿望《山居秋暝》教学反思《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
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晩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
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体现了王維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我们学校的学生语文基础薄弱,尤其是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相对较弱,因此我在教学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以“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的教学思路,培养学生鉴赏古诗时展开想象,再造诗歌意境的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诗词,也为本单元其他诗歌的学习打下基础。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让学生弄清一首诗歌的主题并不难,天键是要让学生会提取诗中的意象进行想象、赏析和理解,更深层体会诗人的情感。
因一节课时间有限,今后要进一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多给学生时间去想象、品味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