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浪底库区坡地不同利用方式入渗规律与产流产沙特征研究

合集下载

小浪底水库坝区动床模型选沙与验证试验研究_张羽

小浪底水库坝区动床模型选沙与验证试验研究_张羽

关键词: 小浪底; 河工模型试验; 模型沙; 验证试验
中图分类号: TV1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 5634( 2016) 01 - 0040 - 05
1概述
黄河来水含沙量高,来沙量大。自 1999 年小浪 底水利枢纽投入运行至 2013 年 10 月,库区共淤积 泥沙 30. 41 亿 m3 ,三角洲顶点高程达 215. 09 m,距 坝里程 11. 4 km,坝前淤沙高程由 132. 0 m 抬高至 184. 6 m,淤积抬升了 52. 6 m,已经高于最低进水口 底板高程 9. 6 m。由于受泥沙淤积的影响,小浪底 水利枢纽出现了进水口淤堵、闸门启闭困难等问题。 随着库区泥沙淤积的发展,三角洲顶点进一步向坝 前推进,淤积面不断抬高,泄水建筑物进水口泥沙淤 堵的风险也越来越大,从而影响工程效益的发挥,甚 至影响到枢纽工程的安全运行。
亟需通过模型试验来研究不同水沙条件、不同运行调度条件下坝区泥沙的淤积状况。本文运用实体模型,
根据重力相似条件及阻力相似条件,结合模型沙的选择对坝区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以 201 × 7 阴
离子交换树脂粉作为模型沙可满足起动和沉降相似条件,模型比尺设计也满足相似性及精度的要求,可以
进行后续试验研究,并为小浪底水利枢纽进水塔群前防淤堵研究提供依据。
图 1 各模型沙的密度与粒径比尺的关系曲线
图 1 中两条曲线的交点对应着同时满足沉降相
似和起动相似的模型沙,其粒径比尺为 1. 072,密度为 1 170 kg / m3。由资料得知原型沙的粒径为 0. 008 mm, 密度为 2 650 kg / m3 ,可以得到的模型沙的密度比尺
λγs = 2. 26,粒径为 0. 007 46 mm。 根据以往的试验研究,经综合考虑,将 201 × 7

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库区泥沙淤积分析

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库区泥沙淤积分析

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库区泥沙淤积分析作者:王婷王远见曲少军任智慧马为民来源:《人民黄河》2018年第12期摘要:为了提高小浪底水库排沙效果,延长水库拦沙寿命,对水库运用以来库区的淤积情况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①小浪底库区干流仍为三角洲淤积形态,三角洲顶点距坝16.39km,高程为222.59m。

远离大坝的支流沟口淤积面均高于支流内部,支流畛水出现明显的拦门沙坎,高度为9.9m。

②汛期库区年均淤积2.117亿t,占总淤积量的92%。

高程235m 以下淤积泥沙33.983亿m3,是淤积的主体。

大坝—HH20、HH20—HH38库段是淤积的主要库段,分别淤积19.972亿m3、11.101亿m3,占总淤积量的61%、34%。

干流淤积量为26.136亿m3,占总淤积量的80%。

③淤积物中,细沙、中沙、粗沙分别占总量的39.7%、28.9%、31.4%。

中细泥沙,尤其是不会造成下游大量淤积的细沙淤积在水库中,减少了拦沙库容,降低了水库的拦沙效益,缩短了水库的拦沙寿命。

关键词:淤积形态;淤积分布;泥沙;小浪底水库中图分类号:TV856;TV882.1 文献标志码:A1 前言小浪底水库是一座以防洪(防凌)、减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发电,除害兴利、综合利用的枢纽工程,在黄河治理开发的总体布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1]。

自运用以来,水库在保障下游防洪及生活、生产、灌溉和生态用水安全、减小洪水漫滩概率、扩大下游主河槽过流能力、改善河流生态环境及电网供电质量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3]。

由于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遇黄河枯水少沙系列,主要来沙期水库拦沙运用较多,因此库区泥沙淤积相对较多。

至2016年10月,用沙量平衡法计算的库区淤积量为38.990亿t,用断面法计算的库区淤积量为32.573亿m3(达到设计拦沙库容72.5亿m3的45%)。

为了提高水库排沙效果,延长水库拦沙寿命,需要對库区淤积情况进行分析。

小浪底调水调沙原理

小浪底调水调沙原理

小浪底调水调沙原理小浪底是位于黄河上游的一个重要水利工程,它不仅起到了水利调节的作用,还在黄河上游的泥沙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小浪底的调水调沙原理是怎样的呢?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首先,小浪底调水调沙的原理是基于黄河上游水沙特点的分析。

黄河上游水沙特点主要表现为年内水沙变化大、年际水沙变化大、时空分布不均等特点。

这就要求小浪底在调水调沙时要根据不同的水沙特点进行相应的调控。

其次,小浪底调水调沙的原理是基于水沙运动规律的研究。

水沙运动规律是指水流对河道床面的冲刷、沉积作用,以及泥沙在河道中的输移、淤积、冲刷等规律。

小浪底通过科学地研究水沙运动规律,可以更好地进行水沙调控,保障黄河上游地区的水资源利用和泥沙调控。

再次,小浪底调水调沙的原理是基于水利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的。

小浪底是一座大型水利工程,它的调水调沙原理需要结合实际工程情况进行研究和实践。

只有在实际工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调水调沙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发挥小浪底的作用。

最后,小浪底调水调沙的原理是基于科学技术的支撑进行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小浪底调水调沙的原理也在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创新。

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可以更好地进行水沙调控,保障黄河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小浪底调水调沙的原理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需要根据水沙特点进行调控,遵循水沙运动规律,结合实际工程情况,借助科学技术手段,不断进行改进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在水利调节和泥沙调控中的作用。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更好地保护黄河上游的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运用方式与实践

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运用方式与实践

1 引言
黄 河 小 浪 底 水 利 枢 纽 位 于 河 南 省 洛 阳市 以北 4 m 的黄 河 干 流 上 ,上 距 三 门峡 水 利 枢 纽 10 0k 3 k 是 黄河 最后 一个 峡 谷河 段 水库 。坝 址 控制 流域 m, 面 积 6 . k 占花 园 口断面 以上流 域面 积 7 94万 m , 3万
用, 不仅将 长期 的研 究成果付诸 实施 , 而且进 一步深化 了对黄河水沙运行规律 的认识。
关键 词 : 用 方 式 ; 水调 沙 ; 淤 ; 运 调 减 小浪 底 水 库 中 国分 类 号 : V15 T 4 文 献 标 识码 : B 文章 编 号 :0 14 8 2 1 )4 0 0 — 4 10 - 0 X(0 20 — 1 2 0
第 3 卷第 4期 1
21 0 2年 8 月
红 水河
Ho g h i v r n S u e Ri
Vo. 1 31. . No4 Au . 2 g201
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运用方式与实践
张宏 先 , 枢纽建设管理局 , 河南 郑州 40 0 ;. 师市规划局 , 5002 偃 河南 洛 阳 4 10 79 0)
行 蓄水 拦 沙调 水调 沙 运用 。调节 期 调蓄 水 量发 电 、
灌溉 。
招 标 设 计 阶 段 采 用 20 00年 水 平 11 99— 17 95
收 稿 日期 :2 1 — 2 1 ; 回 日期 : 0 2 0 — 8 020—4 修 2 1— 5 0
( ) 逐 步抬 高 阶段 。 2
2 51 0 1以下死 库 容 淤 1
作者简 介:张宏先(9 9 , , 16 一)男 河南郑州人 , 高级工程师 , 主要 从事水利 工程 管理 , - alh nxazag qC[ E m i:o ginh n@q . I OI 王帅都( 9 0 ) 男, 南洛阳人 , 17 一 , 河 工程师, 主要从事工程规划测量。

小浪底水库运用初期库区泥沙淤积分布特征

小浪底水库运用初期库区泥沙淤积分布特征

小浪底水库运用初期库区泥沙淤积分布特征
王普庆
【期刊名称】《人民黄河》
【年(卷),期】2012(034)010
【摘要】对2002-2008年小浪底水库泥沙淤积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浪底水库蓄水运用后,库区横断面整体呈逐步淤积态势;在目前的河床边界条件下,当库区来沙量较大或淤积量较大时,首先在库尾的回水区域沉积,在三角洲和近坝段多发生淤积或冲淤交替出现;当库区来沙量小或水库大量排沙时,在库区回水末端往往产生冲刷,三角洲及以下河段发生冲刷或三角洲段淤积、近坝段冲刷;调水调沙结束后,随着水库运用水位的抬升,库区河床淤积物沿程细化且趋于均匀.
【总页数】3页(P26-27,31)
【作者】王普庆
【作者单位】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河南郑州45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145;TV882.1
【相关文献】
1.黄河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的泥沙淤积特征分析 [J], 孙东坡;吴默溪
2.小浪底水库运用初期支流泥沙淤积特征分析 [J], 蔡蓉蓉;王晖
3.黄河小浪底水库运用初期库区淤积过程数值模拟研究 [J], 张俊华;王艳平;张红武
4.黄河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的泥沙淤积特征分析 [J], 孙东坡;吴默溪;
5.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库区泥沙淤积分析 [J], WANG Ting;WANG Yuanjian;QU Shaojun;REN Zhihui;MA Weimin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水土保持技术模式的坡耕地产流与产沙特点

不同水土保持技术模式的坡耕地产流与产沙特点

不同水土保持技术模式的坡耕地产流与产沙特点摘要:我国地形类型复杂,坡耕地在耕地中占据着一定的比重,而我国的降水受到季风气候的影响,呈现出降水集中且季节分布不均的特点。

在雨季受到降水的影响,坡耕地的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导致土壤的肥力下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在水土保持技术的基础上,探讨了不同水土保持技术模式下的坡耕地的产流和产沙特点。

关键词:水土保持技术模式;坡耕地;产流;产沙坡耕地水土流失现象严重是农业生产中的最大威胁,目前,我国的水土保持技术模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鼠洞技术、垄向区田技术和暗管技术,本文以云贵高原坡耕地为研究依据,通过对上述三种模式的综合,最终形成了“鼠洞+暗管”、“垄向区田+暗管+鼠洞”、“鼠洞+垄向区田”的综合水土保持技术模式,以常规耕作的各种参数为依据,研究了不同水土保持技术下的坡耕地的产流和产沙特点。

一、实验区的情况简介实验区选择在曲靖市马龙县,是丘陵地带,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平均年降水量为1032毫米,平均年蒸发量为1350毫米,无霜期大约为241天,最大的冻深为3米,地下水深大约为40米,适合种植小麦、大豆等农作物[1]。

二、实验过程(一)实验设计实验设计了六个径流区,分别是:对照常规区、鼠洞区、垄向区田区、暗管+鼠洞区、垄向区田+鼠洞区、垄向区田+暗管+鼠洞区。

各个径流区的长为20米,宽为5米,平均坡度是3度,径流区的边界各安放深入地下1米的隔板。

径流区的内部建造各种微地形,包括低洼水线,尽量保证各个径流区的内部环境保持一致。

暗管埋设在地下8米处,埋设的位置是地势比较低的纵轴线上。

鼠洞的埋设方向和暗管的埋设方向斜交,暗管和鼠洞都使用直径是6分米的塑料波纹管材。

在径流区下方1米的位置设置明沟,明沟的方向和暗管的方向垂直。

垄向区田在7月份雨季到来初期进行设置[2]。

实验区种植的农作物是同一型号的大豆。

(二)测量方法使用自动记录雨量仪器记录降雨量和降雨的过程,使用径流自动记录系统记录不同水土保持技术模式下的降雨径流过程,使用人工观测的方法观测不同水土保持技术模式下的产沙量和产沙的过程,在产流开始之后,每个5分钟取一次翻斗沙样,然后将沙样静置24小时,滤去上层的清水,余下的部分经过滤纸的过滤除去泥沙,经过6个小时的烘干之后进行称重。

小浪底水库库区冲淤规律分析

小浪底水库库区冲淤规律分析

Ab s t r a c t :T h e v a i r a t i o n o f s e d i me n t s c o u n n g a n d d e p o s i t i o n ,t h e g r a n u l a r c o mp o s i t i o n o f b e d — l o a d s e d i me n t i n r i v e r c h a n n e l nd a
分别为 1 . 3 6 %和 7 . 8 2 % 。利 用 汛 期 来 水 来 沙 的 特
点 ,2 0 0 2年 7月 4 日 ~1 5日首 次 大 规 模 调 水 调 沙 , 排 沙 比增 为 2 0 . 8 1 % 。2 0 0 4年 首 次 成 功 进 行 了 人 工 扰 动 塑造 异 重 流试 验 ,排 沙 比达 到 5 2 . 1 %。
解 决库 区泥 沙淤积 的思路 ,所得 结 论为 水库 的运行 管理 和调度 提供 参考 。
关键词 :泥 沙淤积 ;水库 运行 方式 ;小浪 底 水库
中图分类号 :r l N1 4 5 . 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 0 0 0 - 0 8 6 0 ( 2 0 1 3 ) 1 2 - 0 0 8 5 — 0 4
水利 水电技术
第4 4卷
2 0 1 3年第 1 2期
小 浪 底 水 库 库 区 冲 淤 规 律 分 析
娄 渊 知 ,张夏 煜
( 小浪底 水利 水 电工程 有 限公 司,河 南 济源 4 5 4 6 8 1 )

要 :对 小浪 底 水库运行 以来泥 沙冲 淤 变化 、河道河床 质 泥沙颗 粒组 成和 实测 资料 进行 分析 ,提 出
的大 型 水 利 工 程 。 小 浪 底 水 库 正 常 蓄 水 位 2 7 5 m,

小浪底水库的泥沙问题(一)

小浪底水库的泥沙问题(一)

小浪底水库的泥沙问题(一)摘要:通过分析小浪底水库泥沙观测手段及观测成果,结合水库这几年的调度运用情况,文中就水库泥沙淤积的观测方法、泥沙淤积层的确定、排沙洞运用、淤积量比较以及泥沙淤积形态共5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关键词:泥沙泥沙淤积层泥浆层小浪底水库1前言黄河是一条举世瞩目的多沙河流,小浪底水库承接来自黄河三门峡及小浪底库区的全部来沙量,泥沙淤积将是水库运用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

加强对水库水文泥沙测验及泥沙调度运用,控制库区泥沙冲淤变化,关系到小浪底水库的使用寿命及社会与经济效益发挥,因此,小浪底水库的泥沙问题备受国内外水利专家的关注。

小浪底库区泥沙淤积测验常设断面174个,其中干流布设56个,左岸21条支流布设65个,右岸19条支流布设53个。

根据设计要求,干流上的断面在高程275m以上左、右岸埋设端点桩、控制桩各1个,在高程250m以下各埋设地形桩1个;支流上部分较窄断面,左、右岸埋设端点桩、控制桩各1个,而地形桩则视具体情况酌情埋设,同时,为找桩定线的方便,在端点桩附近加埋了指示桩。

小浪底水库蓄水至275m时,形成东西长130km,南北宽300~3000m的狭长水域,断面法实测总库容为126.5亿m3,其中,支流库容占总库容的41.1%。

通过近几年的泥沙淤积观测,结合枢纽近几年来的调度运用情况,这里对小浪底水库的泥沙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2水库泥沙运用的设计原则按小浪底水库泥沙运用的设计思想,小浪底水库泥沙运用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是:(1)拦粗排细,且初期以拦沙运用为主。

(2)采用蓄清排浑运用方式,利用水库75.5亿m3的拦沙库容和10.5亿m3的调水调沙库容,在50年运用期内相当于约25年内下游河床不再抬升。

3蓄水四年来水库泥沙冲淤情况通过对下闸蓄水4年来水库泥沙淤积观测资料的整编,我们得到:(1)蓄水后第一年即2000年,水库入库沙量3.61亿t,出库沙量0.042亿t,排沙比仅为1.2%。

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进出库泥沙分析

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进出库泥沙分析

Analysis of Inlet and Outlet Sediment in Xiaolangdi Reservoir Since Operation
WANG Ting1 , MA Huaibao1 , WANG Yuanjian1 , LI Kunpeng1 , MA Weimin2 (1.Key Laboratory of Yellow River Sediment Research, MWR, Yellow River Institute of Hydraulic Research, Zhengzhou 450003, China; 2.Zhumadian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Survey Bureau, Zhumadian 463000, China ) Abstract: By Oct. 2016, theXiaolangdi Reservoir has been used for 17 years. The operation during a year is composed of ice control, water storage and discharge of spring irrigation, water and sediment regulation in pre⁃flood season, flood control and reservoir storage. The mounts of inlet and outlet sediment from 2000 to 2016 are 4.9371 billion and 1.0381 billion tons respectively. The mount of inlet sediment in flood season accounted for 86.6% of whole year; the outlet sediment during water and sediment regulation in pre⁃flood season and flood season ac⁃ counted for 31.1% and 68.6% respectively and the fine sediment occupied 79.6% of the outlet sediment. The reservoir sediment delivery ratio is 21.0% and the fine sediment delivery ratio is 34.8%. With the increase of backwater length, the reservoir sediment delivery ratio is de⁃ 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otal sediment discharge ratio, the sediment delivery ratio of fine, medium and coarse sand increases, of which, the increase of fine sand is the maximum. Key words: backwater length; sediment delivery ratio; water and sediment; reservoir operation; Xiaolangdi Reservoir

小浪底地下厂房渗漏特性及渗流稳定性分析

小浪底地下厂房渗漏特性及渗流稳定性分析


幕长 30m, 0 出水量 占总 量 的 1%; 0 右侧 幕 长 23m, 1 出水量 占
5 %; 游幕 长 13m, 2 下 3 出水量 占 1 .%; 38 左侧 幕长 17m, 6 出水量 占 2 . %。左侧 出水量 最 大 , 侧 次之 。2 和 3 41 右 8号 0号排水 洞

岩层 的渗漏水 。
对3 0号排水洞而 言 , 库水通 过 断 层带下 盘影 响带下 渗
透水岩层 , 顺 断层 带下盘 影 响带 向北并 绕 过帷幕 继
续沿 。 断层南侧 影响带运移 , 由于 泥质 粉砂岩 盖板 的阻隔 导致渗水向东径流不畅 , 渗水遂 自北 向南顺 透水岩 层渗流
80 0 5 00 — 2 00 9 00 —
4 渗 流稳定性 分析
地下厂房周 围布置 了测斜管 、 力计 、 测 测缝 计等 观测仪 器。
从观测结果看 , 于厂房上下 游高边墙 的测斜 管孔 口累计位移 位 在 ±2 m以内 ; 0m 测力计 测值基 本保 持平 稳 , 小于设 计警戒 值 ; 吊车梁与围岩间接缝 开合度 最大 变幅 为 0 0 t, .8i 且其 变化 主 n o
蓄水位 25 6 渗压 计和测压 管测 得位于 排水幕 后的地下水 6 .9m,
位为 111 5 . n, 5 . ~136 l 地下 厂房周 围为 10 5m;0号 排水洞 中 3 . 3
日期/ 年 . ( 月 日)
排水底孔安 装压 力表 , 测 渗水 压 力值 小 于设 计 警戒 值 0 1 实 .3
常, 断层带 、 软弱夹层无产生机械管 涌( 潜蚀 ) 的可能性 。
( 辑 : 超) 编 赵
水孔与 2 号排水洞 的洞底 排水孔相 连 , 8 排水帷幕底部高程 8 5m

黄河小浪底水库拦沙后期运用方式探讨

黄河小浪底水库拦沙后期运用方式探讨

沙出现几率增大 水沙偏枯年份 如
年 供水要求较高 防断流 防污染任务
艰巨 而水库调水调沙作用也较小 因此可以蓄水拦沙运用 对库容淤损也小 而在水沙较丰年或大水时
期进行排沙运用 则有必要利用大水输沙能力大的特点 尽量多带泥沙入海 以尽快恢复下游河道行洪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黄河研究联合基金资助项目
亿 水库排沙比为
其中前 年累计淤积
亿 水库排
沙比为
后 年累计淤积
亿 水库排沙比为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小浪底水库运用后黄河下游水沙条件分析及下游河道冲淤预测报告
表 小浪底水库淤积量及排沙比
系列
系列
年序
前年
后年

前年
后年

累计淤积量? 亿
排沙比?
图 小浪底水库淤积过程图
水库主汛期调节情况
漫滩
拦沙初期运用方式采用设计运用方式
非汛期调节按照防凌 供水和发电要求调节
入库水沙系列设计
设计系列考虑了两个基本系列 即
简称 系
列 下同
实测 简称 系列 下同
系列 系列 年年均水量分别为
亿
亿 年均沙量分别为
亿
亿 属于平水平偏丰沙 枯水偏枯沙系列 两系
列前 年年水量分别为
亿
亿 年均沙量分别为 亿 亿 属于丰水平沙 枯水枯
系列整个下游铁谢 利津河段呈淤积状态 小浪底水库 年初期调水调沙运用以后 整个下游河道
系列定性为冲刷 系列铁谢 利津定性应为微冲微淤状态 因此 在今后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初期
运用过程中 若水沙搭配较合理 在未来的十几年期间 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有可能出现冲刷或淤积较

小浪底水库汛期排沙比研究

小浪底水库汛期排沙比研究

小浪底水库汛期排沙比研究作者:张帅夏军强李涛来源:《人民黄河》2018年第01期摘要:为优化小浪底水库汛期运行方式、泥沙调度,充分发挥枢纽综合效益,整理了小浪底水库汛期水沙及地形资料,得到了历年汛期平均排沙比等数据,并用这些数据来检验已有的水库排沙比计算公式,分析了这些公式的适用性。

然后分析了小浪底水库汛期排沙比与入库平均含沙量、进出库平均流量、平均库容等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程度,确定了影响汛期平均排沙比的主要因素。

最后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拟合效果较好的排沙比公式,拟合度达到0.863.关键词:影响因素;排沙比;汛期;小浪底水库中图分类号:TV145;TV882.1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0-1379.2018.01.002在多沙河流上修建水库会使坝前产生壅水,水流流速减小,因而出现泥沙淤积。

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水库淤积,延长水库使用寿命,一直是人们普遍关心的内容。

小浪底水库建成以后,来自黄河中游的泥沙在库区大量淤积,管理人员只能通过调水调沙等综合调度运行方式来提高减淤效益。

而在实际生产中,影响水库排沙的因素较多,如来水来沙条件(流量、含沙量大小及过程)、库区地形和坝前运用水位等川。

为了更直观地体现水库排沙效果,一般用出、入库沙量的比值η来表示水库排沙能力,η即“排沙比”[2]。

研究水库排沙比可以了解影响排沙效率的因素,为高效合理的调水调沙提供依据。

排沙比公式一般是各影响因素(如进出库流量、入库含沙量、库容及库区比降等)与实测排沙比之间的经验公式[3]。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水库排沙比公式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

Brune G.M.[4]分析了美国和我国的一些水库资料,得到了拦沙率与水库库容、多年平均入库水量的关系式;涂启华等[5-6]依据一些水库资料,确定了单次洪水过程的排沙比计算方法,给出了当进出库流量相等时排沙比与库容及流量之间满足η=f(V/Q)(V/Q为泥沙在水库的滞留时间),并且发现排沙比与水库放空时间成反比关系;韩其为等[7]按照非均匀悬移质不平衡输沙理论,在条件适当简化的情况下对水库壅水排沙进行了研究,为Brune拦沙率曲线和涂启华等的排沙比曲线提供了理论依据;焦恩泽等[8]考虑多种因素(如进出库流量、入库含沙量、水面坡降、库容等),更全面地研究了排沙比公式,得到的公式既适用于壅水排沙,也适用于明流排沙;黄仁勇等[9]以三峡水库运用后实测汛期场次洪水的排沙比资料为基础,采用逐步回归法确定了影响排沙比的主要因素为V/Q,并建立了一个拟合效果较好的排沙比与洪水滞留系数之间的指数函数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便于实时调度决策使用的排沙比公式。

黄河小浪底调水调沙问题

黄河小浪底调水调沙问题

黄河小浪底调水调沙问题内容摘要:为了确定排沙量与时间、排沙量与水流量的函数关系,我们可以用SAS软件做线性回归得到排沙量与时间的函数关系式,再利用所求函数在区间[0,24]上进行积分得到总排沙量1.93962亿吨。

对于排沙量与水流量之间的关系,按时间分为两段进行拟合,最终用MATHLAB软件来画出图像,确定排沙量与排水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关键词:调水调沙实验,sas,排沙量,排水量,matlab,拟合,线性回归问题的提出:在小浪底水库蓄水后,黄河水利委员会进行了多次试验,特别是2004年6月到7月进行的黄河第三次调水调沙试验具有典型的意义。

这次试验首次由小浪底、三门峡和万家寨三大水库联合调度,进行接力式防洪预泄放水,形成人造洪峰进行调水调沙试验成功。

这次试验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由小浪底上游的三门峡和万家寨水库泄洪,在小浪底形成人造洪峰,冲刷小浪底的库区的沉积泥沙。

在小浪底开闸泄洪以后,从6月27日开始三门峡水库和万家寨水库陆续开闸放水,人造洪峰于29日先后到达小浪底,7月3日达到最大流量2720m^3/s,使小浪底水库的排沙量也不断的增加。

表一是由小浪底观测站从6月29日到7月10日检测到的试验数据。

问题分析:1、对于问题一,所给数据中水流量x和含沙量h的乘积即为该时刻的排沙量y即:y=hx。

2、对于问题二,研究排沙量与排水量的关系,从实验数据中可以看出,开始排沙量随水量增加而增加,而后随水流量的增加而减少,显然变化关系并非线性的关系,为此,把问题分为两部分,从水流量增加到最大值为第一阶段,从水流量最大值到结束为第二阶段,分别来研究水流量与排沙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模型假设:1、水流量和排沙量都是连续的,不考虑上游泄洪所带来的含沙量和外界带来的含沙量。

2、时间是连续变化的,所取时间点依次为1,2,3,…,24,单位时间为12h.模型的建立与求解:<一>对于问题一,因为排沙量与时间的散点图基本符合正态曲线,如图二所示。

【精品】黄河小浪底调水调沙工程数学实验实验报告

【精品】黄河小浪底调水调沙工程数学实验实验报告

【精品】黄河小浪底调水调沙工程数学实验实验报告1.实验题目通过数学模型探讨黄河小浪底调水调沙工程的水沙变化趋势,并评估其对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3.实验原理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水源,也是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区。

但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黄河的水沙问题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为了减轻黄河的水沙负荷,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调水调沙工程,其中黄河小浪底调水调沙工程是其中之一。

黄河小浪底水库位于河南省和山西省交界处,是黄河上最大的水库之一。

黄河小浪底调水调沙工程主要包括灌溉、发电和供水三个方面,可以有效调节黄河的水流和泥沙,缓解洪涝灾害和沙漠化问题。

为了了解这个调水调沙工程对黄河水沙变化的影响,我们需要建立数学模型。

由于忽略水沙相互作用会降低模型的精度,因此我们采用水沙联动模型来进行实验。

水沙联动模型的核心是水沙运移方程。

水流运移方程考虑了水的流速、水深、河道形状等因素,可以计算出水的流量和速度。

沙运移方程则考虑了颗粒粒径、浓度、运动速度等因素,可以计算出水中的泥沙含量和粒径分布。

通过模拟水沙运移方程,我们可以得到黄河小浪底水库的水沙变化情况。

4.实验步骤(1)建立数学模型。

首先,根据黄河小浪底的实际情况,我们建立了水沙联动模型。

具体来说,我们采用了Lax-Wendroff格式来求解水沙运移方程,计算时间步长为1s,空间网格大小为1m。

同时,为了评估工程的经济效益,我们考虑了灌溉、发电和供水三个方面,并对它们进行了量化分析。

(2)模拟实验结果。

我们模拟了调水调沙工程前后的5年时间,并得到了黄河小浪底水库的水沙变化趋势。

具体来说,我们计算出了水库的水位、流量、泥沙含量和粒径分布。

通过特征值分析和比较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结论:a.调水调沙工程可以显著降低黄河的泥沙负荷,减小沿岸的淤积和堆积现象,提高了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b.调水调沙工程还可以有效控制洪涝灾害和沙漠化问题,保障了当地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求。

洪水期小浪底水库排沙影响因素及规律研究

洪水期小浪底水库排沙影响因素及规律研究

洪水期小浪底水库排沙影响因素及规律研究作者:王婷王振凡李珍马怀宝贾梦豪来源:《人民黄河》2024年第05期摘要:小浪底水庫排沙主要集中在汛前调水调沙期和汛期洪水期。

2000—2022年汛前调水调沙期和汛期洪水期小浪底水库累计排沙分别为4.840亿t和21.546亿t,分别占水库运用以来排沙总量的18.3%、81.5%。

研究表明,入库水量与回水长度是影响汛前调水调沙期小浪底水库排沙效果的主要因素;入库水量越大,回水长度越短,排沙效果越好。

通过多元回归得到了汛前调水调沙期小浪底水库排沙量与影响因素的关系。

汛期洪水期小浪底水库排沙主要影响因素为壅水指标和进出库流量比,通过研究量化了汛期洪水期排沙比与影响因素的关系。

关键词:调水调沙;排沙;回水长度;壅水指标;小浪底水库中图分类号:TV62;TV882.1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0-1379.2024.05.007引用格式:王婷,王振凡,李珍,等.洪水期小浪底水库排沙影响因素及规律研究[J].人民黄河,2024,46(5):46-49.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是一座以防洪(包括防凌)、减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发电,除害兴利,综合利用的枢纽工程。

小浪底水库大坝上距三门峡水库大坝130km,控制流域面积69.4万km2,占黄河流域面积的92.3%,水库原始库容127.5亿m3,长期有效库容51亿m3。

自蓄水运用以来,水库在保障下游防洪及生活、生产、灌溉和生态用水安全,减小洪水漫滩概率,扩大下游主河槽过流能力,改善河流生态环境及电网供电质量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3]。

2000—2022年,小浪底水库累计排沙26.428亿t,有效地减缓了水库淤积速度,延长了水库拦沙寿命。

笔者分析了洪水期(包含汛前调水调沙期和汛期洪水期)小浪底水库排沙影响因素及排沙规律,以期为小浪底水库排沙调度提供技术支撑。

1水库运用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为满足黄河下游防洪、减淤、防凌、防断流以及供水等的要求,进行了一系列调度,2000—2022年部分年份库水位年内变化过程见图1。

管道排沙特性试验研究-论文

管道排沙特性试验研究-论文

with the structure of suction,which obtains various transport efficiency on different flow conditions,different types of suction structure.Base on the test results,could select the optimal suction structure from five types.
According tO the new types of sediment flushing:Forward—extended
sand..flushing with pipeline and integration pipeline systems.Based on the model
tests,the paper have studied the pipeline disposal sediment characteristics.The main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说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宇年』月泌日
蟛堤 导师签名: , 签字日期j. 7年f月劣J牙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1.1引言
黄河作为我国第二条大河,是世界上一条著名的多泥沙河流,其输沙量、含 沙量均为世界之最,在世界大江大河中是绝无仅有的。黄河中游地区是世界上少 有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全流域年输沙量高达16亿t,在含沙量如此 高的河流上修建的水库,需要面临的重大问题就是水库的淤积。目前,在黄河上 中游和干支流已经修建的小(I)型以上水库700多座,其中大型水库25座,总 库容近900亿m3,但已经淤积的库容近120亿m3,小型水库的淤积情况更为严 重,淤积量占总库容的近90%。

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运用方式与实践

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运用方式与实践

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运用方式与实践
张宏先;王帅都
【期刊名称】《红水河》
【年(卷),期】2012(031)004
【摘要】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处在承上启下控制黄河水沙的关键部位.在工程规划设计过程中,围绕水库的开发目标,特别是水库减淤问题,针对水库运用方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水库投入运用以来,进行了11次调水调沙试验和运用,不仅将长期的研究成果付诸实施,而且进一步深化了对黄河水沙运行规律的认识.
【总页数】4页(P102-105)
【作者】张宏先;王帅都
【作者单位】小浪底水利枢纽建设管理局,河南郑州450000;偃师市规划局,河南洛阳4719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145
【相关文献】
1.优化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运用方式的建议 [J], 齐璞;曲少军;孙赞盈
2.前汛期中小洪水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方式 [J], 王婷;李小平;曲少军;窦身堂;王远见
3.水库调水调沙回顾与展望——兼论小浪底水库运用方式研究 [J], 安新代;石春先;余欣;李世滢;刘继祥
4.论小浪底水库拦沙和调水调沙运用中的下泄水沙控制指标 [J], 涂启华;安催花;万
占伟;张建
5.小浪底水库初期运用及黄河调水调沙研究 [J], 韩其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浪底水库运用后输沙用水量可以大量节省

小浪底水库运用后输沙用水量可以大量节省

小浪底水库运用后输沙用水量可以大量节省齐璞;侯起秀【期刊名称】《泥沙研究》【年(卷),期】2008()3【摘要】经过我国几代人对黄河泥沙输移的研究和实践,认识己有重大突破,即可以利用高含沙水流输沙入海,节省输沙用水量,减缓河道淤积,为解决黄河下游防洪展现出美好的前景。

为小浪底水库采用泥沙多年调节,充分利用下游河道的输沙潜力,利用汛期大流量输送高含沙水流入海提供了可能,是解决黄河下游泥沙问题节省输沙用水的有效技术途径。

在黄河下游水资源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使平水年、枯水年小浪底水库不排沙,全部水量用于兴利和环境用水。

方案计算表明采用1970-1996年实测系列,水库开始排沙后,年均输沙用水量为43亿立米,丰水年排沙用水量达128亿立米,最小者为16亿立米。

利用丰水年洪水输沙将从根本解决输沙用水量与下游河道工农业用水之间的尖锐矛盾。

【总页数】6页(P69-74)【关键词】输沙用水量;高含沙水流;窄深河槽;泥沙多年调节;利用洪水排沙【作者】齐璞;侯起秀【作者单位】黄委会水科院,河南郑州450003;黄委会总工办,河南郑州45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143.6【相关文献】1.基于脉冲射流的小浪底水库人工异重流输沙方法探讨 [J], 宁锋;高传昌;王为术2.小浪底水库淤积形态对库区输沙的影响 [J], 陈书奎;张俊华;马怀宝;蒋思奇3.小浪底水库管道输沙入海关键技术研究 [J], 高航;王普庆;李婷;高际萍;郭慧敏4.小浪底水库异重流高效输沙理论与调控 [J], 张俊华;马怀宝;夏军强;李涛;王远见5.小浪底水库运用后黄河河口来水来沙预测 [J], 童国庆;王秋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理小浪底知识点总结

地理小浪底知识点总结

地理小浪底知识点总结地理小浪底是一种地形地貌,在地理学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小浪底分布广泛,形式各异,是地球上常见的地质现象之一。

了解小浪底的知识对于地理学的学习和实践具有一定的意义。

本文将从小浪底的定义、形成机制、地理分布和地质意义等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介绍,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

一、定义小浪底是指在河流、溪流、河口等水域中,由于水流冲击和侵蚀作用形成的一种地形地貌。

小浪底通常呈现出不规则的起伏曲折的形态,陆地地形的一种突出形式,许多小浪底都呈现出阶地状或台地状的特征。

小浪底通常可以分为上游的浅石卵床,中游的陡壁顶,下游的浅滩逶迤三部分。

小浪底是由于水流的流速、河床材料和水体流量等因素的作用所形成的,是水流侵蚀作用的产物。

二、形成机制1. 河流侵蚀小浪底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河流侵蚀作用所引起的。

当一条河流流经一定的地形地貌时,水流会受到地形地貌的阻碍,流速会增大,水流会对河床和河岸进行侵蚀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河流侵蚀会导致河床表面的地形发生变化,从而形成小浪底。

2. 泥沙淤积小浪底的形成也与泥沙的淤积有关。

在水流侵蚀的同时,水流还会携带大量的泥沙颗粒,这些泥沙颗粒会在水流减速的地方沉淀下来,形成沉积物,这也是小浪底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泥沙的淤积也会使得河床地貌发生变化,从而形成小浪底。

3. 水体流量水体流量是影响小浪底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水体流量大的情况下,水流对河床和河岸的侵蚀作用会更加显著,这也会促进小浪底的形成。

水体流量还会影响泥沙的淤积情况,从而进一步影响小浪底的形态。

三、地理分布小浪底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河流、溪流和河口等水域中,是地球上常见的地形地貌之一。

小浪底的形态各异,有的呈现出台地状,有的呈现出阶地状,有的呈现出浅滩逶迤,形态十分复杂。

在中国境内,黄河、长江等大江大河的河道中都可以看到小浪底的存在,小浪底在地理学研究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四、地质意义小浪底在地质学研究中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8卷第2期2007年4月 土 壤 通 报Chinese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Vol.38,No.2Ap r.,2007小浪底库区坡地不同利用方式入渗规律与产流产沙特征研究苏子友1,吴文良1,张劲松23,姜广辉1(1.中国农业大学资环学院,北京100094;2.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北京,100091) 摘 要:坡耕地水土流失已成为小浪底库区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性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通过饱和入渗和模拟降雨试验,对不同退耕利用方式(撂荒坡地、造林幼林地、林草间作、农林间作)和传统坡耕地利用方式(坡耕地翻耕休闲、坡耕地翻耕后种植玉米)入渗规律与产流、产沙特征做了研究。

结果表明:(1)退耕后坡面饱和入渗率均高于传统方式,其四种方式平均饱和入渗率是传统利用方式的1.48倍;撂荒坡地的饱和入渗率最高;同一坡面,坡底饱和入渗率高于坡中、上部。

(2)初始产流时间,撂荒坡地、造林幼林地、林草间作、农林间作分别比翻耕种玉米延迟26.16m in、14.89m in、13.48m in、6.01m in,两种传统方式差别不大。

持续产流时间退耕方式也长于传统方式。

(3)传统方式径流总量是上述四种退耕方式的2~5倍,平均产流速率明显高于退耕方式;产沙总量是退耕方式的3~50倍左右,平均产沙速度是其的1.72~9.4倍;产沙、产流总量和与产流降雨历时密切相关。

关 键 词:模拟降雨;坡地利用方式;饱和入渗率;水土流失;小浪底库区中图分类号:S15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6423945(2007)022******* 小浪底水库地处黄河中游最后一段峡谷出口,处于承上启下、控制黄河水沙的关键部位。

它是以防洪、减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发电效益的大型枢纽工程,在治理开发黄河的总体布局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但小浪底水库库区四周地形复杂,多为岩石裸露的石质山地和沟壑纵横的黄土丘陵坡地,植被稀少,雨量集中,且多为暴雨;库区均属强度或极强度侵蚀地区,每年库区土壤流失量为108万t,库区四周坡地是泥沙的主要来源[1]。

大量的水土流失不仅使坡地土壤贫瘠,生态环境恶化,而且也威胁着小浪底水库的使用寿命和黄河中下游人民的人生、财产安全。

小浪底库区坡地水土流失严重一个重要的直接原因就在于其坡地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2]。

为此,近年来在库区四周黄土丘陵坡地开展了大规模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1,2]。

由于坡地下垫面的改变势必影响坡面入渗、产流产沙的变化,使水土流失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国内外众多学者围绕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入渗规律和产流产沙特征做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3~8]。

但是,上述研究多偏重农田或成林林地上的相关规律的研究,土地利用方式也相对单一,而对退耕后时间不长、多种利用方式并存的坡地研究较少。

为此本研究以小浪底库区周围黄土丘陵坡地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坡地利用方式下的入渗规律与产流产沙特征,以期为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和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措施。

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区自然概况试验地设在河南省济源市大奎岭乡(34°58′N, 112°18′E)。

试验区面积14.5km2,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4.3℃,年际变化在13.6℃-15.2℃之间。

平均≥5℃的活动积温为5061.0℃,历年平均降雨量641.7mm,但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年内季节性分布不均匀。

6~9月份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52.4mm,占全年的70.5%。

试验区土壤为黄土母质上发育的黄绵土,其表层土(0~20c m)颗粒组成为:沙粒(>0.05mm)含量占19.8%,粉粒(0.05~0. 02mm)占67.6%,粘粒(<0.02mm)占13.6%。

表层土(0~20c m)有机质含量5~1115g kg-1,速效氮25.8~75.5mg kg-1,速效磷6.8~14.8mg kg-1,速效钾含量55.8~98.3mg kg-1,pH值6.9~8.5。

>15°坡地面积占60%以上。

实验选取黄土丘陵坡地坡面平整,坡向一致、坡度为18℃的6种土地利用方式,分别为撂荒坡地、林草间作、农林间作、造林幼林地、坡耕地a(小麦/休闲)、坡耕地b(小麦/玉米两茬)。

在每种利用方式的坡面收稿日期:200620321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371186);科技部社会公益性研究项目(2003D I B4J142)部分内容作者简介:苏子友(1977-),男,四川人,在读博士,主要从事水土保持及农林复合研究。

3通讯作者:zhangjs@f 中下部布置两个3m×10m的径流小区,用于重复试验,坡向朝东。

试验样地状况见表1。

表1 试验样地基本情况Table1Descri p ti on of the sa mp ling sites土地利用方式D ifferentland uses 坡度(°)Sl opedegree容重Buck density(g c m-3)孔隙度(%)Por osity备注Remark撂荒坡地18 1.1954.9多年没有利用的撂荒荒坡,草类以蒿类为主,生长有小灌木,盖度为90%林草间作18 1.2352.82002种植李树和苜蓿,株行距为3m×4m,平均树高1.4m,苜蓿条播,行距为0.2m,平均高度0.25m,盖度为70%农林间作18 1.2750.82002种植国槐,间距2m×2.5m,平均树高1.30m。

收割小麦后,顺坡直线翻耕20c m,不耙磨。

9月25-10月5日之间,翻地20c m,并结合施用肥料,接着耙磨整地,播种,盖度为20%造林幼林地18 1.2552.32002坡地退耕后按照“品”种植侧柏,株行距为2m×1m,地上植被以荩草、节节草、小飞蓬为主,盖度为80%坡耕地a18 1.2950.2小麦收割后,顺坡直线翻耕20c m,耙磨整地种植玉米,采用化学药剂除杂草,株行距0.40m×0.5cm,高度0.30m,盖度30%,玉米收获后,9月25日~10月5日之间,翻地20cm,并结合施用肥料,耙磨整地,播种坡耕地b18 1.3049.6小麦收割后,顺坡直线翻耕20c m,不耙磨整地,采用化学药剂除杂草,盖度0%。

9月25日~10月5日之间,翻地20c m,并结合施用肥料,接着耙磨整地,播种1.2 试验装置实验降雨装置采用比利时Gnet大学设计制造的旋转变水头喷嘴式模拟降雨器,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可以通过调节供水压力和喷头个数来实现,喷头离地面高度可以下面的三角支架调节,离地面高度≤2.5米[9]。

土壤渗透仪是由加拿大D.E.Elrick教授研制的圭尔夫渗透仪(Guel ph,Per mea meter,GP),型号为2800 -011,它可以直接在田间测定土壤入渗率,它由供水量测系统、入渗部件、支架等部分组成,入渗部件采用压力入渗仪,土壤饱和入渗率根据下面公式计算: Kfs=0.0041×X×V2-0.0054×X×V1(1)式中Kfs为土壤饱和入渗率(c m sec-1),X为外管截面积(c m2),V2和V1分别代表10c m和5c m水头的外管水的下降速度(c m sec-1)[10]。

1.3 试验方法试验观测期间(2005年6月11日~6月23日) (注:6月13日降雨0.3mm,6月18日降雨0.1mm,降雨两天后继续试验)。

试验共设两组喷头交叉排列,喷头离地面高度2m,试验时降雨强度设定120.0 mm h-1,重复两次。

模拟降雨试验前用烘干法测定土壤表层(0~20c m)含水量,用环刀法测定土壤容重(0~20c m)。

利用圭尔夫渗透仪(Guel ph per mea meter, GP),采用双水头法对坡地表层(0~20c m)土壤不同坡位(坡上、坡中、坡下)的饱和入渗率进行测定。

在试验小区内沿铅垂方向均匀放置16个小塑料桶,降雨结束后用专用雨量筒读取16个小塑料桶收集的降雨量,根据下面的公式来求得降雨均匀系数。

K=∑ni|pi-p|np(2)式中:K为降雨均匀系数;p为平均降雨量(mm);Pi为第i个测点降雨量(mm);n为测点数。

降雨历时从雨滴落地时开始计时到停止降雨时为止的时间。

降雨产流后,纪录产流时间;产流60m in后停止降雨,并选取0m in,2.5m in,5m in,7.5m in,10m in,15m in, 20m in,30m in,40m in,50m in,60m in共12个时段径流样,测定产流速度和测定径流样中的泥沙含量;雨停后,记录径流持续时间。

对所有采集的径流样总量进行统计,并过滤、风干、称重。

2 结果与分析2.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土壤渗透性是土壤极为重要的物理特征参数之一,其渗透性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降雨入渗量的大小,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较大。

坡地退耕后不同利用方式导致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其渗透性能也必然发生变化。

本次试验采用圭尔夫入渗仪的双水头法测定土壤饱和入渗率,克服了过去野外模拟降雨试验测定饱和入渗率要克服植被截留和雨期蒸发等假定条件[6,11],测定结果也更能说明不同利用方式土壤饱和入渗率的变化。

坡地退耕和坡地传统利用方式对土壤饱和入渗率影响很大。

坡地退耕后四种利用方式的平均饱和入渗率是是坡地传统耕作方式的1.48倍,这与退耕几种方9132期 苏子友等:小浪底库区坡地不同利用方式入渗规律与产流产沙特征研究式下植被根系的穿插作用和对土壤的扰动减少,土壤结构逐渐恢复,土壤容重降低,土壤空隙度增加,使土壤透水性和通气性增强有着密切的联系(见表1),其它人的研究也有类似的结果[6,12,13]。

撂荒坡地由于多年没有对土地进行耕作,随着植被的逐步恢复,其地上部分的生物量增加较多,每年归还到土壤中的有机质数量也相应比其它方式增加得多,其对土壤的改善能力在几种利用方式中最强,因此,其土壤饱和率在几种退耕方式是最高的,其值是小麦/休闲方式的1.67倍;林草间作和造林幼林地的退耕时间较短,加之人为活动的一些破坏,造成其饱和入渗率次之;其值分别是小麦/休闲方式的1.60,1.53倍;农林间作由于在林间种植小麦,小麦收割后对土壤进行了翻耕,植被覆盖地也较低,但由于树木根系的穿插改土作用,其相应的饱和入渗率也比坡地传统利用方式高,其值是小麦/休闲方式的1.40倍。

四种退耕方式的饱和入渗率的大小顺序为:撂荒坡地>造林幼林地>林草间作>农林间作。

坡耕地小麦/休闲和小麦/玉米两茬方式年年对土壤翻耕,整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