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建模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合集下载

储层研究现状及前瞻

储层研究现状及前瞻

储层研究现状及前瞻储层是指地下的含油、含气等可供开发利用的岩石层。

储层研究是油气田开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现状及前瞻对于提高油气田勘探开发效率、提高油气资源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将从油气储层特征研究、储层模型构建及预测、储层改造技术、储层工程实践等方面讨论储层研究的现状及未来发展前景。

首先,储层研究的现状主要包括储层特征研究和储层模型构建。

储层特征研究通过物性实验、岩心分析、地震资料解释等手段,对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特征进行分析,为后续的储层模型构建提供基础数据。

储层模型构建主要通过地质建模技术,将不同尺度的地质信息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三维储层模型,为油气储量预测、生产调整等提供依据。

其次,储层研究的前瞻主要包括储层改造技术和储层工程实践。

储层改造技术包括水驱、聚合物驱、CO2注采等多种方法,通过改变储层内的渗透性和孔隙度分布,提高油气开采效率。

储层工程实践是指通过地质、物理、化学等多学科综合应用,将储层研究结果转化为实践,指导油气田的勘探开发实施,并根据实践中的问题和挑战,不断优化改进储层研究技术和方法。

储层研究的未来发展前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随着油气资源的逐渐枯竭和深水油气开发的迫切需求,储层研究将更加注重对复杂储层的深入研究,例如页岩气、致密油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储层。

其次,随着技术的进步,储层研究将更加注重多学科综合应用,通过地震资料处理、岩心分析、沉积学、地质力学等方法相结合,提高储层研究的精度和准确度。

再次,随着储层工程实践的不断推进,储层研究将更加注重模型的实用性和应用性,提出更加可行的储层改造方案和生产优化策略,提高储层的经济效益和资源利用率。

总之,储层研究是油气田勘探开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现状及前瞻对于提高油气田勘探开发效率、提高油气资源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储层特征研究、储层模型构建及预测、储层改造技术、储层工程实践等方面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相信储层研究将在未来取得更加重大的突破和进展。

储层构型研究发展历程与趋势思考

储层构型研究发展历程与趋势思考
‫ה‬ᅮᲰಷⵀ邑ࣽᆁࢲ弋̺䊷߫ᕉ㔯
䭴 上 喏㘍‫͵ٵ‬喏㘍Ⴓ䰲喏㼏 䊱喏⢷⊣ሜ
͙⊣⇥ⵀ邑ᕧ䮎ᰵ䭼䉏Ч‫ژ‬त喏ࡃϘ ᱉䭟 ͙㖀⚐ᅮ⅀ᰵ䭼䉏Ч‫ژ‬त喏ࡃϘ ᱉䭟
㍗ 墀漠㚃⚊䜓䥵㔮䗭⅌ᾧ⭁䜓䥵䖃惌㾸⎋施㾸枅⛞ᵊ᳿ȼ℅攵㪴媹廯ᶅ廘᳿⩥䣐䖃⹡ㄏ俋㕮⎋⪝敄旿㭁漒彡䷒ᶅᾧ ⭁㚃⚊䖃䜓䥵⊅䤊⎋⋐⭔岊↾ȼᾧ⭁㚃⚊䜓䥵ㅊ㪴⳱䐰ⴷ壃䖃惍⠕昱⠳Ȼ䊯ᷢ㮈䣮℅㚏⌐ ' ☯昆Ȼ㊡☯时庽Ȼ㬳㣼⪝ 榋Ȼ㑯Ἳ㤠㇞䩈㒯ㅿ㘮㒯㒸㯔幫⋗漒⭁㨠䶥㙞Ȼ㤠⸎㇞⌇Ȼ⠙䷳ᶑ↧⎋☯昆㮈䣮⩥䩈㒸㯔廚᳿㩤↟⸹漒䜓䥵⫸孠ᵞ䐰ḟ ䷞䖃㗱㱀㮲㮈䣮⌐ᴈ壑㰱Ȼ㳰㬳㮈䣮⎋䞲恷䗏⮨ᾧ⭁幫⋗ȼᾧ⭁㚃⚊䜓䥵⌐䘿䮽䷅∕⎋⪙惎∕㒸⌐⋐⭔ȼ⌋㓵漒掇⫸ ⹒⅌ᾧ⭁㚃⚊ㄿ㲈⋉䖃㿬㾸枅⛞漒⢁☯ᴊ㚃⚊℅㚏Ȼ㚃⚊☯昆⏌ⶓ⋉壢惉㒸㯔Ȼ⠌⌇䜁Ṓ㚃⚊ᴍᶔ乐ᶔ峜⁲䯺䩈㒸晡 廚坋ᶅ㢁廯ᴍ媧媹ȼ ⁲搭嫌漠ᾧ⭁㚃⚊漡⋐⭔⊅䤊漡㊡☯时庽㱊惎㒸㯔漡⠌⌇䜁Ṓ㚃⚊漡ᶔ乐ᶔ峜
'HYHORSPHQW +LVWRU\ DQG )XWXUH 7UHQGV LQ 5HVHUYRLU $UFKLWHFWXUH 5HVHDUFK
&+(1 )HL +8 *XDQJ\L +8 <XWLQJ ;,( &KDR :$1* +DLIHQJ
&122& 5HVHDUFK ,QVWLWXWH &R /WG *KDR\DQJ %HLMLQJ &KLQD &KLQD 8&KDR\DQJ %HLMLQJ &KLQD
乐䷛⃹䅇☯☿漠KWWS喝NQVFQNLQHWNFPVGHWDLO7(KWPO 䭴 上喏㘍‫͵ٵ‬喏㘍Ⴓ䰲喏ふ ‫ה‬ᅮᲰಷⵀ邑ࣽᆁࢲ弋̺䊷߫ᕉ㔯>-@ 㺫ࢃⴟ⇥๓႒႒៑喋㜖♢⻽႒❴喌喏喏喋喌喝 &+(1 )HL +8 *XDQJ\L +8 <XWLQJ HW DO 'HYHORSPHQW +LVWRU\ DQG )XWXUH 7UHQGV LQ 5HVHUYRLU $UFKLWHFWXUH 5HVHDUFK>-@ -RXUQDO RI 6RXWKZHVW 3HWUROHXP 8QLYHUVLW\ 6FLHQFH 7HFKQRORJ\ (GLWLRQ ±

储层构型分析法研究现状与展望

储层构型分析法研究现状与展望

储层构型分析法研究现状与展望滕彬彬,武爱俊,邓文秀(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东营 257061) 摘 要:本文概括论述了20多年来储层构型分析法的重大研究进展:从对野外露头和现代沉积的研究逐渐转入到对地下储层的分析;从简单的露头剖面测量到多种新技术、新手段的应用;储层构型分析法与其它分析方法相结合;从对河流沉积体系的研究逐渐应用到其它冲积沉积体系中去,但目前仍以河流沉积研究为主,以曲流河点砂坝研究最多。

最后,本文指出了储层构型分析法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储层构型分析法;储层非均质性;河流相;地下储层 储层构型分析研究实质上是描述储层内部的非均质性,最终用于进一步挖潜剩余油,提高油气采收率。

自M iall于1985年正式提出储层构型分析方法至今的20多年时间里,储层构型分析方法不断完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众多国内外地质学者们掀起了储层构型分析的热潮,他们纷纷投入到对野外露头沉积和地下储层的储层构型分析研究中去,并将储层构型分析法与各种新技术、新手段相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认识,从而使储层构型分析方法研究得到了很大发展。

1 储层构型分析法的提出1977年,Allen在第一届国际河流沉积学会议(卡尔加里)明确提出了fluv ial architectur e的概念,将其描述为河流层序中河道和溢岸沉积的几何形态及内部组合。

1985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地质系教授A.D.M iall[1]吸纳Allen思想之精髓,提出了应用于河流沉积相分析的储层构型分析方法(architectural elem ent analy sis),主要研究内容为岩相类型划分、沉积界面划分和构型单元描述。

其核心思想是,地层由代表沉积间隔的界面和连续沉积的沉积单元构成,界面和沉积单元由于跨越了不同的时间尺度而组成了一个等级体系,其中不同等级的界面限定了不同的沉积单元,而由三级到五级界面限定的基本沉积单元即是构型单元,具有各自不同的岩石相组合、外部几何形态、展布方向和垂向剖面。

储层模型可视化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储层模型可视化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储层模型可视化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摘要:油藏储层模型的可视化可以直观和充分地反应油藏储层参数在空间的分布状态,综合展示储层模型对地质研究人员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从储层模型的数据出发,设计了立体模型、剖面模型来体现储层数据,并用Qt和C++结合Open Inventor三维可视化工具包进行开发,实现了储层沉积相和物性随空间变化情况、拨层显示、剖面展示、色表设置、沿Z轴夸张显示等功能。

关键词:储层模型;三维可视化;Open Inventor;场景储层建模三维可视化就是使用地质统计学算法对测井数据、地震数据等已知数据进行模拟建立储层模型,并使用三维可视化方法,将储层模型用直观三维图形方式显示,从不同的角度描述储层属性和结构,从而帮助石油工作者更加方便准确地理解地下地质情况。

储层模型包括储层的几何形态和属性特征。

储层的几何形态表现其空间位置和构造起伏;储层内部属性特征是指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等物性参数的空间分布。

本文用Qt和C++结合Open Inventor 工具包设计并开发储层模型可视化系统,以胜利油田某区块的数据作为测试,展示系统对具体数据的三维显示、拨层显示、剖面显示、色表设置、Z方向夸张显示等功能,达到了将油藏储层直观展示的目的。

1 Open Inventor和Qt简介储层模型可视化系统采用Open Inventor 工具包开发可视化模块,Qt技术开发系统界面。

Open Inventor(以下简称OIV)是SGI公司开发的基于OpenGL的面向对象的三维图形软件开发包。

OIV具有平台无关性,可以在Microsoft Windows、Unix、Linux等多种操作系统中使用。

OIV通过搭“积木”的方式来构造复杂的三维场景,用户只需花费很少的时间就可以构造复杂、优美的图像场景,同一份代码可利用OpenGL发展的最新版本。

Qt由挪威奇趣科技公司开发的面向对象、跨平台的C++图形用户界面框架,具有一次编写、随处编译的特征。

储层地质建模的现状与展望

储层地质建模的现状与展望
小, 一般 在几 米至 几十米 范 围内 , 在地 震剖 面上 主要
在确定性储层参数建模中,主要应用插值方法 对空 间上 每个 网格 赋 以储层 参数值 ( L 孑 隙度 、 透率 渗 或含油饱和度 ) 由于传统的数理统计学插值方法只 。 考虑观测点与待估点之间的距离 ,而不考虑地质规 律所造 成 的储 层 参数在 空问上 的相关 I 生,因此插 值 精度很低。为了提高对储层参数的估值精度 , 广泛应 用 克里 金方法 来进 行井 间插值 ,其核 心是根 据待 估 点周 围的若 干 已知信息 ,应用 变差 函数对 待估点 的
求 , 可 进 行初 步 的 井 间预 测 . 预 测 精 度 有 待 于进 一步 提 高 。简 要介 绍 了各 种建 模 方 并 但
法 研 究 现 状 . 析 了 已有 算 法 中亟 需 改进 的 问题 , 分 并从 建 模 算法 的 改进 、 型模 型 的 丰 原 富 、 震 信 息 的 整合 以及 加 强 地 质 约 束 等方 面 论 述 了储 层地 质建 模 的 发 展 前景 。 地 关键词 储 集层 : 质 建模 : 地 随机 模 拟 ; 质 统 计 学 地
文献标识码 : A
中 图分 类 号 :El T 9
吴胜 和
16 年生 , 93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18 年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北京研究生部 , 96 获硕士学
吴胜 和
位; 9 8 19 年毕业于石油大学 ( 北京 ) 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储层地质学 、 , 油藏描述及 j维地质建 模 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通讯地址 : 12 4 北京市 昌平 区中国石油大学资源 与信息学 院;电话 : 029
井点 )出发 ,推测 出点 问 ( 井问 )确定 的 、唯 一 如 的储层参 数 。确定 性建模 方法 主要有储 层地 震学方 法 、储 层 沉 积 学 方法 及 地 质 统 计 学 克 里 金插 值 方 法 ,三 者可单 独使 用 ,亦 可结合 使用 …。 1. 储层 地震学 方法 .1 1 储层 地震 学主要 是应 用地震 资料 研究储 层 的几 何 形态 、岩性 及储 层参数 的分 布 。研 究厚度 相对 较

高二区莲花油层储层建模研究

高二区莲花油层储层建模研究

高二区莲花油层储层建模研究Ξ黄友华,许晓宏,王腊梅(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荆州 434023) 摘 要:在辽河盆地东部凹陷高二区储层地质建模研究中,综合应用地质、地震和测井资料建立构造模型。

以构造模型提供的地层格架,采用随机建模中序贯指示模拟的方法建立沉积微相模型。

在此基础上,按相控建模的思路,选择地质统计学克里金方法中的球形变差函数模型对研究区储层参数进行模拟,建立了储层参数模型,为油藏数值模拟提供了精确的三维数据体。

关键词:储层建模;构造模型;沉积微相模型;变差函数 储层建模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油气藏描述与评价新技术,它是油藏数值模拟、动态预测、开发方式的选择和井网布署的基础,建立定量的三维储层地质模型是现代油藏描述的核心,也是储层地质工作者攻关的项目之一[1],它可以实现对油气储层的定量表征及对各种尺度的非均质性的刻画。

高升油田高二区开发目的层为下第三系沙三段莲花油层,由高18块和高246块构成,构造面积约20km 2。

高18块为底水油藏,为中孔中渗储层;高246块为气顶底水油藏,为中高孔中高渗储层。

油层分布主要受构造、岩性控制,为层状边水油藏。

原油性质的变化具有上稀下稠,南稀北稠的特点。

1 储层构造建模 构造建模是油藏储层建模的基础[2],它是综合利用井分层数据、断层数据、并结合完钻井的单砂层分层数据等建立单砂层的构造模型(图1)。

从各单砂层构造顶界面建立起的全三维地层格架模型[3]。

图1 高二区储层构造模型的识别,工程上需要岩性分类识别,并提取出以“层”为单位的各类“层”测井值。

与其他方法相比,基于模糊逻辑划分系统(Fu zzy Pa rt it io n in g Sy s te m ,简称F PS )的测井岩性识别具有如下特点:411 能综合各种曲线信息,基于无监督模糊聚类和有监督的模糊逻辑推理方法,自由参数少,克服了常规方法仅靠几个参数决定应用效果、存在较大盲目性的弱点;412 充分利用已有岩性判别规则,易于融入先验专家、地区知识到判别规则知识库中;413 计算量小,对未知井段岩性判别更为快速和可靠,可大批量处理井段。

储层相控随机建模研究

储层相控随机建模研究

hg o zna ad vrclh t oeet,hg o syad pr ait. em d l cod i h cul i a o fte i h r otl n et a ee gni h i i r y i p r i n emebl T o e acrswt teata s ut no h o t i h y h t i h
果 表 明 : 河 油 田Ⅶ 油 组 是 高 孔 高 渗 油 藏 , 体横 向和 纵 向 非均 值 性 也 都 较 强 , 模 结 果 符 合 地 下地 质 体 实 际情 况 为 油 田 双 总 建

的 动 态 开发 提 供 了充分 的科 学依 据 , 而说 明储 层 相 控 随机 建模 技 术 能 够满 足 更 加 精 细 的 油 藏描 述 应 用要 求 。 从
关键 词 随机 建 模 ; 控 ; 型检 验 ; 均 质 性 分析 ; 河 油 田 相 模 非 双
中图 分 类 号 : El 214 T 3 .+ 文 献标 识 码 : A
S o ha tcm o ln o t o l d b e e v i i r -f ce t c s dei g c n r l y r s r o r m c o-a i s i e
Z a gW a g i gNo1Oi P o u t n P a t X n i g Oi ed C mp n , h n n qn ( . l r d ci ln , ija l l o a y CNP , r ma 3 0 0 C i a , u Ya g i g o n i f C Ka a y8 4 0 , h n ) Li n pn ,
s b u f c e l gc b d ,w ih c n p o i e te s in i c b ssf r d n mi al e eo ig olil n e h e n d fr u s r e g o o i o y a h c a r vd h ce t i a i o y a c y d v lp n i ed a d me tt e d ma o f l f

储层建模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基于模糊系统的储层建模方法

储层建模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基于模糊系统的储层建模方法

我 们可 将储 层参 数 E在 空 间的分 布视 为一 非 线 性 函数F( 。 X) 建立 一模 糊 系统R : 一 R R“ 可在 一定 精 度 内逼 近这 一 函数 。 由于 储 层参 数 在 空 间分 布 的 唯 一 性 , 样 本 n个 的 空间位 置 ( i i(=1 2 ^, ) x. ) i , , n 与样本 值 E (一 1 Y i i , 2 ^, ) , n 则构 成 了模糊 系统 的 n条 确定 性规 则 :
进 行 猜 测 , 自适 应 模 糊 系统 中 的规 则是 由 自学 习 而
生 成 ,
收稿 日期 :O 6 1 2 2 O —1 —1 作 者 简 介 : 林 娣 (9 4 )女 。 族 , 士研 究 生 , 要 研 究 方 向 : 藏 描 述 、 质 统 计 学 、 层 建 模 和油 藏 数 字模 拟 。 段 17 一 . 汉 博 主 油 地 储

E = ZaE ,
l 1 =
/ X — E ,] 1 : o 1
一 /( 1 ) ^
映射 称 为 A 的 隶属 函数 。 模 糊 集形 成 了模 糊“ 如果一 则 ” 的构 件 。规 则具
有“ 果 X 是 A, Y 是 B” 样 的形式 , 里 A 和 B 如 则 这 这
术 的应 用得 到 了较 快 的发 展。 , 中以地 质统 计 学 其
在 实 际 应 用 中 , 用 最 广 泛 的是 可 加 性 模 糊 系 应 统 , 典型 的是 椭 圆规 则 模型 ㈣ , 最 它可 以用 被激 活 的 “ ” 则 部分 模 糊 集求 和 , 能 在 紧域 上 连 续逼 近 任 意 并
若 x lY l则 E—E =x , =Y, l
择 的输 入空 间到 一 个输 出空 间的映 射或 者 函数 。对

储层建模方法研究

储层建模方法研究


5 一


用 于模 拟连续的地质现象, 如孔隙度、 渗透 率的分布 。 序贯高斯模拟的主要优点在于 : 数 a 一 据的条件化是模拟的一个整体部分, 无需作为 个单 独的步骤进行处理 ;.自动地 处理各 向 b 异性 问题 ;. c 适合 于任意类型 的协方差函数 . d 运行过程 中仅需要一个有效 的克里格算法。主 要缺点在于变量分布要求服从高斯分布。 23序贯指示模拟 . 既可用于模拟连续 的变量, 也可用 于模拟 离散变量 。序贯指 示模拟 的主要优点在于 : 变 量的分布形态无需作任何假设 .. b 该法可 以容 易地综 合多种来 源、 定性或定量、 可靠性不 同的 信息。 主要缺点是算法和参数灵活性太大, 人为 因素很 明显 。 24截 断高斯模拟 . 该方法首先采用指示模拟方法生成一个高 斯 随机场, 然后对 高斯值进行截断, 到类 型 以得 变量 的模拟结果 。 该法主要用于沉积相的模拟。 主要优点在于 :. a 易于实现 、 速度快 .. b可在模拟 中考虑地 质因素 ._ 以对模拟结果进行条件 c可 限制, 使之与条件数据相 吻合 。 缺点是只适于相 带呈排序分布的沉积相模拟 。
目前 , 储层建模技术 的发展趋势是 由定性 里格 等 。 向定量发展 、单学科建模研究 向多学科综合建 2随机建模 模发展 、静态资料 建模 向动静态 资料结合建模 随机建模是 指以 巳知的信息为基础,以随 发展 。 其方法主要分为两类 : 确定性建模 和随机 机 函数为理论应 用随机模拟方法。 产生可选 的、 建模 , 而后者是近年来 国内 、 外学者研究 的热点 等概率的储层模型方法 。该方法承认控制点 以 『 l 1 外 的储层参数具有 一定的不确定性,即具有一 l 确 定 性建 模 定 的随机性 。 了评价储层预测中的不确定性。 为 确定性 建模是对 井间 未知 区给出确定 性 人们广泛应用了随机建模 技术 。 谓随机建模, 所 的预测结果 , 即从 已知确定性资料 的控制点( 如 是指 以已知的信 息为基础 , 以随机 函数为理论 。 3结论 井点 ) 出发 , 推测出点间 ( 如井 间 ) 确定 的、 惟一 应用随机模 拟方 法 , 产生可选 的、 等可能的储层 储层建模已成 为油气勘探与开发 的核心技 的和真实的储层参数 。主要手段是利用地震资 模型的方 法。通 过对多个 等可能随机储层模型 术, 其发展 前景 十分广 阔。 我国含油气盆地类型 料、 水平井资料 、 露头类 比资料 和密井 网资料 。 中的不确定性进行评价 ,以满足油田勘探开发 多, 储集层 以陆相碎屑岩及海相碳酸盐岩为主. 目前 ,确定性建模所应用的储层预测方 法主要 决策在一定风险范 围的正确性 的需要 , 是与 储层成因复杂, 这 各种尺度 的非均质性严重。 如何 有: 储层地震学方法 、 储层沉积学方法和克里格 确定性建模方法 的重要差别 。 针对国内不同类型,不同勘探与开发阶段的陆 方法。 随机建模方 法可 分很多类 ,a osn等从 相高度非均质复杂油气藏,采用不同的建模方 Hl r d e 11 . 储层地震学方法 变量类 型角度来 分,将随机模型分成 了离散模 法 实现对油气藏的精细描述, 当前面临的一 是 储层 地震学 主要是 应用 地震资料 研究储 型、 连续模型和混合模 型。D ush等根据模拟 项艰 巨任务 。 et e 因此, 研究和使用各种建模方法。 既 层的几何形态 、 岩性及储层参 数的分 布。 研究厚 单 元 的特 征 ,将 随机 模 型 分为 基 于 目标 ( — 具有理论意义, 0 b 又具有巨大的潜在经济价值。随 度相对较小 , 一般在儿米 ~几十米范围内, 在地 jc— ae) etbsd的随 机模 型 和基 于象(i lbsd 的 着计算机计 算能力的提高, px — ae ) e 以及新理论 、 方法 新 震剖 面上 主 要 表 现 为 一个 反 射 同相 轴 或 几 个 同 随机模 型日 。其 它还有 : 数据分布类型角度 的引入, 从 特别是多点地质统计学的出现 储 层建 。 相轴组成的反射波组。应用地震 资料进行确定 分为 高斯模 拟和非 高斯模拟 ; b 从参与模拟 的 模技术将在各个领域显示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性储层 建模 的思路主要是 将地震属性参 数 , 如 变量 数 目可分为单 变量模 拟和多 变量模拟 .. c 参 考 文 献 层速度 、 波阻抗、 幅等确定性地转换为储层岩 从模拟结果是否忠实于原始数据 的角度分为条 [】 振 1吴胜和, 金振奎, 沧钿 等. 层建模 『 . 黄 储 M1 北京: 性和物性参数 ,其前提是地震属性参数与地质 件 模 拟 和 非 条 件模 拟 。 石 油 工 业 出 版 社 .9 9 19 . 参 数 之 间 具 有 确定 性 的关 系 。 21 布 尔模 拟 方 法 . 【】 辉 廷 , 其 彬 , 敏 . 藏 描 述 中的储 层 建模 2杨 颜 李 油 1 . 2储层 沉 积学 方 法 布 尔模 拟 方 法 是 随 机模 拟方 法 中最 简 单 的 技 术 l1 然 气勘 探 与 开 发 . 0 . () 5 4 . J天 . 2 42 3:4 - 9 0 7 储层沉 积学方 法主要是 在高 分辨率 等时 种方法, 属于非 条件模拟 。目前该方法主要用 【】 3吴胜和 , 李文克 . 多点地 质统计 学——理论 、 地层对 比及沉积模式基础上,通过井 间砂体对 于建立离散型模型, 如砂体格架平 面、 剖面或者 应 用与展 望 …. 地 理 学 报 ,0 5 71:3 — 4 . 古 2 0 ,()17 13 比建立储层结 构模 型。井间砂体对 比是在沉积 三 维 空 间 分 布模 型 。因 此 , 种模 拟 可 以用 于 模 这 模式和单井 相分析 的基础上进行的 。传统对比 拟砂体在 空间的形态 、 大小 、 位置和排列方式 。 方法主要依据井 间测井 曲线 的相似性或差异性 布尔模拟 能够忠实 某种离散 参数 的地 质形态 , 来进行井间砂体解释 。实际上, 科学 的井间砂体 如河道 、 沉积砂体等 。该 方法的主要优点是 :. a 对 比应是利用多学科方法f 层序地层学原理 、 沉 很容易用于二维和三维建模 ;.所用 的参 数较 b 积学原理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资料及地层测试 少 ;. c 非常灵活。它的主要缺点在于统计推导复 资料 等) 进行综合一体化的解释过程。 杂且 困难, 模拟结果很难忠实于局部 的数据 , 如 1 . 里 格 方 法 3克 钻 井所 遇 到 的 岩 相 序 列 ,这 些 缺 点 限 制 了 这一 克 里 格 方 法 是 以变 差 函 数 为 工 具 进 行 井 方法 更 广 泛 的应 用 。 问捕 值而 建 立 的 储 层 参 数模 型 。井 间插 值 是 建 22 序 贯 高 斯 模 拟 .

对储层建模的研究

对储层建模的研究

已知信息 ,应用变异 函数所特有的性质对估点的未知值作出最优 ( 即估计方差最/ ) b 、无偏 ( 即估计值
的均值 与 观测值 均值 相 同) 的估 计 。
1 2 随机建模 .
地下 储层本 身 具有 确定 的性 质 和特 征 。但是 ,在 现有 资料不 完善 的条 件 下 ,人们 对 它 的认识 总会存
机 建模 两 种 。 确 定 性 建 模 所 应 用 的 储 层 预 测 方 法 主 要 有 储 层 沉 积 学 方 法 和 克 里格 方 法 ; 随 机 模 型 分 为 离 散 型模 型 和 连 续 型 模 型 , 随机 模 拟 方 法 可 分 为 基 于 目标 的 方 法 和 基 于 象 元 的 方 法 。 为 此 , 对 上述 储 层 建 模 方 法 进 行 了分 析 比较 。 为 了建 立 尽 量 符 合 地 质 实 际 情 况 的储 层 模 型 , 提 出 了 3条 建 模 原 则 :确 定 性 建 模 与随 机 建 模 相 结 合 的原 则 , 等 时 建 模 原 则 , 相 控 储 层 建 模 原 则 。 [ 键 词 ] 储 集层 模 型 ; 储 层 建 模 技 术 ;储 层 建 模 方 法 ;储 层 建 模 原 则 关 [ 图分 类 号 ] TE 2 . 4 中 l 22 ;TE 1 [ 献 标 识 码 ] A 39 文 [ 文章 编号 ] 10 —9 5 (0 6 3 0 5 0 0 0 7 2 2 0 )0 — 0 0— 3
储层建模方法分析
目前 ,储层 建模 方法 有 确定 性 建模 和随 机建模 两 种 。
1 1 确 定性建 模 . ’
确定 性建模 是对 井 间未 知 区给 出确 定 性 的预 测结 果 ,即从 已知 确定 性 资 料 的控 制 点 ( 井 点 ) 出 如

石油储层构型研究现状及发展

石油储层构型研究现状及发展

石油储层构型研究现状及发展油气勘探化工设计通讯Petroleum ExplorationChemical Engineering Design Communications·229·第44卷第9期2018年9月我国的很多学者对储层的构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得到了一些储层结构模型,为储层非均质特征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支撑与帮助。

对于储层构型的研究实质上是研究储层的非均质性,最终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1985年,Miall 等学者就已经正式提出了储层构型分析的一系列方法,在这20多年的时间内,其他各种各样的新方法不断出现,应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极大地促进了储层构型的研究。

1 储层构型的级次划分1.1 国外储层构型划分Allen 等提出了“Fluvial architecture ”这一概念后,对河流相进行了划分,主要分为交错层系、交错层系组以及复合体这三个构型界面。

Miall 在Allen 对构型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六级构型界面划分方案。

紧接着又增加了一个0级纹层间的界面以及7及的大型沉积体系界面和8级盆地充填复合体界面。

虽然目前为止,Miall 所提出的9级对储层构型的划分理论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模型,但是Miall 主要是针对河流相所提出的,在层序地层级次的衔接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1.2 国内储层构型划分吴胜和基于Miall 的九级构型提出了12 级的构型分级方案。

其中的1~6 级是参考了层序地层学的研究,7~9 级界面的划分分别对应着Miall 对构型分级划分方案中的5~3 级,10~12 级的界面与Miall 提成的构型分级方案中的2~0 级界面相对应,也就是10级对应着层序组、11 级对应着层系、12 级对应着纹层。

针对储层构型的分级有正序和倒序两种模式,两种方案各有特点。

正序方案指的是随着数字的增加界面的级别越来越高,数字最大即为界面最大。

该种模型比较适用于地面的地质情况研究,正如Miall 所提出的的构型分级方案。

致密储层动态地质力学建模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致密储层动态地质力学建模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致密储层动态地质力学建模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致密储层是指孔隙度低、渗透率差的油气储层,由于其自身特殊的地质特征,在油气勘探和开发中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致密储层的勘探和开发已成为石油行业的热点领域。

针对致密储层的动态地质力学建模是一项关键技术,它能够揭示储层的物理特性和力学行为,为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通过动态地质力学建模,我们可以模拟储层的变形、应力分布和渗流规律,进而预测油气的产量和开采效果。

本文将介绍致密储层动态地质力学建模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以及其在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意义。

通过综合分析和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我们将探讨如何提高致密储层动态地质力学建模的精确性和可靠性,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挑战。

本文的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了解致密储层动态地质力学建模的指南,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该领域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并为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支持。

希望本文能够促进该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推动致密储层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

文章结构部分是用来介绍文章的整体组织和内容安排。

在这一部分,我们可以简要描述文章的章节和主题,并说明每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描述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组织和展开:第一部分是引言,包括一个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的介绍。

我们将简要介绍致密储层动态地质力学建模的背景和重要性,并明确文章的目标和意义。

第二部分是正文,主要涵盖致密储层动态地质力学建模的基本原理以及两个关键技术。

在2.1节,我们将详细介绍致密储层动态地质力学建模的基本原理,包括相关概念和基本方法。

在2.2节和2.3节,我们将重点介绍两个关键技术,分别探讨其原理、方法和应用案例。

通过对这些关键技术的深入讨论,我们将揭示致密储层动态地质力学建模的核心要点和技术难点。

第三部分是结论,我们将对前面章节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分析致密储层动态地质力学建模的工程应用前景。

储层表征与建模

储层表征与建模

储层表征与建模储层表征与建模是石油勘探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储层进行表征和建模,可以帮助工程师更好地了解储层的地质特征、储层中的油气分布情况以及储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从而更好地进行石油勘探开发。

储层表征是指对储层进行地质学、物理学和化学学等方面的综合描述和分析。

它包括对储层岩石类型、岩石结构、质地、孔隙类型、孔隙度、渗透率、压力、饱和度等多方面信息的描述。

不同储层的地质构成会有所不同,因此储层表征需要根据实际地质情况进行分类和细化。

首先,对储层的岩石结构进行描述。

岩石结构是指岩石中各个粒子之间的排列方式,包括岩石的成分、化学结构、结晶状态、晶粒度、含水量等因素。

在储层表征中,需要对岩石的成分、结晶状态和晶粒度进行综合描述,其中成分的描述包括岩石的矿物质组成、化学成分和地球化学特征等;结晶状态的描述包括晶体形态、晶体大小和晶体排列方式等;晶粒度的描述包括粗细程度、均匀性和分布情况等。

其次,对储层的孔隙类型、孔隙度和渗透率进行描述。

孔隙度是指储层中孔隙体积所占的比例,是一个重要的物理参数,直接关系到油气的运移和储存能力。

因此,对孔隙度的描述需要从不同尺度上进行,分别描述微观孔隙、介观孔隙和宏观孔隙。

渗透率是指储层中油气流动能力的大小,是另一个重要的物理参数。

在储层表征中,需要对渗透率的大小、分布和变化进行描述,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储层中油气的运移方式和储存能力。

最后,对储层的压力、饱和度和物性等方面进行描述。

压力是指储层中油气所受的压力,包括孔隙水压和地层压力等,需要进行准确的测量和分析,通过建立压力场模型,可以帮助预测油气运移和储存的情况。

饱和度是指储层中油气所占的比例,是根据测量数据和流体力学原理进行计算的。

物性包括油气相对密度、粘度、温度等参数,对储层中油气的运动规律和物理特性有着重要的影响,需要进行详细的物性分析和测量。

除了储层表征,建立储层模型是石油勘探开发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步骤。

少井条件下储层相控建模研究

少井条件下储层相控建模研究

少井条件下储层相控建模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少井条件下储层相控建模的研究,探讨了模型建立、数据分析、结果讨论、影响因素分析和模型优化等方面。

研究发现,少井条件下储层相控建模有着一定的挑战和难度,但也存在着可行的解决方案和优化策略。

在结果讨论中发现,影响因素对少井条件下储层的相控效果具有显著影响。

通过总结提出了建议和展望,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

本文的研究将对储层相控建模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价值,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用意义。

【关键词】少井条件、储层相控建模、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模型建立、数据分析、结果讨论、影响因素分析、模型优化、总结、建议、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少井条件下储层相控建模研究是当前油田开发中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随着油气资源的日益枯竭,对储层相控建模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少井条件下,储层中的岩石特性、流体性质以及渗透性等参数的变化都会影响油气的运移和储集情况,因此对储层相控建模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在储层相控建模领域,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在少井条件下,储层中的孔隙结构复杂、渗透率分布不均匀等因素会影响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我们有必要通过开展深入研究来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储层相控建模的精度和可靠性。

通过对储层相控建模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油田开发,提高油气勘探和开采效率,为油气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少井条件下储层相控建模的深入研究,提高对储层中油气分布,运移规律等方面的认识,为油田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少井条件下储层相控建模的研究,深入探讨在不同地质条件下建立相控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通过分析储层相控建模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和挑战,寻找解决方案并提出优化建议,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通过研究储层相控建模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在价值和应用前景,为提高油气勘探开发效率和经济效益奠定基础。

储层建模方法研究进展

储层建模方法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00205209作者简介:胡向阳(1964-),男(汉族),吉林扶余人,现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储层建模及油藏描述方面的研究。

文章编号:100025870(2001)0120107206・综述・储层建模方法研究进展胡向阳, 熊琦华, 吴胜和(石油大学地球科学系,北京102200) 摘要:储层建模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它可以实现对油气储层的定量表征及对各种尺度的非均质性的刻画。

目前储层建模技术中较为常用的几种建模方法有确定性建模及随机建模。

随机建模是目前储层建模技术的突出发展方向,是根据地质适用性的不同而建立的不同模型。

针对我国储层的特点,文中提出了建模原则和建模新思路。

关键词:储层建模;确定性建模;随机建模;地质统计学中图分类号:TE 121.15 文献标识码:A引 言地质统计学创建于20世纪60年代初,由法国著名学者G.马持隆教授提出,他将传统统计学理论与区域化变量的概念相结合,发展出一套以变差函数为工具研究矿产矿化特征区域分布的数学技术。

在其后的发展中,地质统计学先后出现了克里格技术[1,2]和随机模拟技术[3]。

到1985年,随机模拟技术以非条件模拟为主,如转向带法、傅立叶谱估计法和L U 分解法等。

在90年代,克里格技术不但被用作插值方法,而且越来越多地用于建立数据的条件累积分布函数(CCDF ),随机建模得到了飞速发展。

该技术逐渐被用来解决储层表征中的一些问题,如建立储层物性非均质模型、储层内部非渗透性隔夹层模型及储层空间连续性模型等,为油藏早期评价及开发阶段制定方案服务[4,5]。

近几年来,人们应用计算机技术,发展出一套利用计算机存储和显示的三维储层建模方法。

运用此方法,在油藏评价乃至油田开发的不同阶段均可建立三维储层地质模型。

目前建立储层地质模型的方法有确定性建模和随机建模两种方法,后者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一个热点。

1 确定性建模确定性建模是对井间未知区给出确定性的预测结果,即从已知确定性资料的控制点(如井点)出发,推测出点间(如井间)确定的、惟一的和真实的储层参数。

储层建模文献综述

储层建模文献综述

摘要针时我国以河流~三角洲相砂体为主的储层特点,本文提出了利用随机建模技术建立预测模型的方法,即综合各种途径取得的信息,对储层内井点之间、之外砂体的形态及其参数作出一定精度的预测估值。

另外,本文还对储层随机建模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各种模拟方法在储层表征中的应用进行了比较和讨论,主丧、介绍了模拟退火方法、并且总结出随机建模的一般方法。

引言随着技术的发展,地质科学正经历着由定性描述向定;重建模、由观察向预测的方向发展。

储层表征技术(Reservoir Characteri za tion ) 正是顺应这一潮流而生,{l诸层表征的最终结果是建立储层三维定量地质模型,而储层, 随机建模技术(St ochastic R eservoir modeling) 己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手段,它的目标是将各种资料通过某种手段统一在一个定量模型中,这个定量模型不但与所有资料相一致,而且也包含所有资料所反映出的储层分布的空间结构信息,最终结果以易于展示、更改和运用数字化的方式保存在计算机中,这是目前储层建模的趋势。

储层随机建模技术可以综合利用岩心、钻井、测井、试井、地震、地质等各种资料.它不仅可以解决沉积相空间分布和物性参数的空间分布问题,而且可以解决裂缝和断层的空间分布和方位问题。

目前,储层建模的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确定型建模,即根据各井的测井资料进行多井解释,井问则主要依靠地震信息来描述,这样井间的每一个点都有确定的数值,用这样的方法建立的模型即为确定型模型。

由于地震分辨率所限,该方法只能用于勘探早期。

另一类是随机建模,建立预测模型,即综合各种方法取得的信息,主要依靠沉积学的方法加上地质统计学的方法,对井点之间、之外参数作出一定精度的细致的预测估计,故称为预测模型。

随机建模的具体方法有较传统的克立金法、蒙特卡洛法以及现在流行的分形法、神经网络法、遗传法、模拟退火法等几寸和1’1算法.储层随机建模技术具有三大优点:一是可以实现油气储层的精细描述和建模,定量表征和刻i 层各种尺度的非均质性;二是可以定量研究住在层的不确定性(虽然储层在本质上是确定的,客观上是唯一的,但由于储层的复杂性和信息的有限性,I主|而造成描述上的不确定性.);三是便于把各种来源的信息和资料综合到一个统一的定量模型之中。

储层随机建模综述

储层随机建模综述

储层随机建模研究综述摘要:油气储层随机建模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刚刚萌芽兴起的一项油藏描述高新技术。

它是为适应油气田开发的深入,应用先进的二次采油和三次采油技术进一步提高油气采收率的需求应运而生的。

本文阐述了储层随机建模技术的概念及意义,分析了该技术的研究现状和主要算法原理,并介绍了目前国内外相对比较成熟的随机建模软件。

关键词:储层表征,随机建模,应用软件引言储层表征技术是综合利用各种观测结果例如岩心、测井响应、地震响应等研究目的层的各种非均质性.建立起能够反映三维空间地质特征的储层地质模型。

从目前建立模型的方法来看,大体上有两种方法,一是确定性建模,即根据各井的测井资料进行多井解释,井间则主要依靠地震信息来描述,这样井间的每一个点都有确定的数值,用这种方法建立的地质模型可以称为确定性模型。

但由于受地震资料分辨率的限制,该方法只能解决勘探早期储层描述的要求,对于开发中后期剩余油的挖潜来讲该方法就显得力不从心。

另一种方法就是随机建模,建立预测模型。

即综合各种方法取得的信息,主要依靠沉积学的方法加上地质统计学的方法,对井间参数作出了一定精度的细致的预测估值,故称之为预测模型。

随机建模的具体方法目前发展较快的是地质统计学方法。

这种方法的思路是寻求比较符合地质规律的地质统计模型和方法.来表征各种沉积类型的储层参数的变化规律,然后用这种已知的规律,对井间未知地区参数的空间分布规律作出预测估值。

1 储层随机建模概述1.1 随机建模的概念及意义地下储层本身是确定的,它是许多复杂地质过程(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的综合的、最终的结果,具有确定的性质和特征。

但是,在现有资料不完善的条件下,由于储层结构空间配置及储层参数空间变化的复杂性,人们又难于掌握任—尺度下储层的确定且真实的待征或性质。

待别是对于连续性较差且非均质性强的陆相储层来说,难于精确表征储层的特征。

这样,出于认识程度的不足,储层描述便具有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需要通过“猜测”确定的储层性质,即为储层的随机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储层建模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王文龙,尹艳树(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100)摘要:油气田开发的后期进入高含水阶段,为了更加经济准确地进行油气开发,有必要采用储层地质建模的方法对老油气田进行储层研究。

详细阐述了国内外储层地质建模的发展史,对储层地质建模的方法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及论述。

方法分类包括确定性建模方法和随机性建模方法。

每一种建模方法又有多种子方法。

提出了目前储层地质建模研究尚未很好解决的一些问题,如建模的对象局限于常规的碎屑岩储层。

虽然有学者对火成岩、裂缝碳酸盐岩进行了相关的探究工作,但目前对非常规储层涉及较少,储层建模的精度也有待提高。

关键词:储层建模;确定性建模;随机性建模;发展趋势0 引言储层地质建模指的是运用计算机建模软件来建立高精度的储层地质模型,对油气储层内部结构进行精细解剖,进一步解释、研究油气的三维空间分布规律,表征储层的属性及特征,为下一步的油藏数值模拟提供数据(李振华,2010)。

通过储层地质建模可以建立储层格架,对储层的物性进行评估,预测储层可采油气的空间分布,指导优选加密井井位及水平井钻进轨迹,以提高油气最终采收率,故储层地质建模是油藏描述的核心内容(盖凌云,2007;张昌民等,2007)。

储层地质建模使得油气藏的非均质性描述更为精确,也为油气田的开发生产设计及相应的开发方案提供了数据(吴胜和等,1999;罗仁泽,2002)。

储层地质建模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提出,至今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相关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建模对象局限于碎屑岩中的常规储层,建模精度不高等。

储层地质建模的发展趋势必然会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更好地用于指导油气的开发。

目前,储层建模方法多样,有必要对地质储层建模方法进行总结并对目前储层建模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1 储层建模的发展储层地质建模起源于国外,后来被引入国内对油田储层进行研究,我国学者结合实际建立了适用于我国地质储层的建模方法。

1.1 国外储层建模的发展过程Jahns(1996)应用回归分析,并利用干扰试井数据进行油藏的二维描述,是迄今为止已知最早的关于油藏的研究成果;Coats等(1970)利用最小二乘法及线性规划并参考了动态特征的数据描述了油气藏的各种非均质性的参数,后来虽然有所发展,但尚未作为一门技术出现。

20世纪50年代,南非的克里格提出金属分布具有的空间联系与样品的尺寸和位置有关,而非单纯的随机分布;不久之后,马特隆提出了地质统计学,他结合区域化变量的概念将传统的统计学理论进行了改进,发展出一套全新的数学技术——运用变差函数研究矿产矿化特征区域分布,这为以后的储层地质建模提供了基础。

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儒尔奈耳讨论了随机模拟的应用并首次将随机模拟称为条件模拟(罗仁泽,2002);后期在该方面又出现了随机模拟技术(Journel et al.,1978)和克里格技术(王仁铎等,1984;侯景儒等,1998)。

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非条件模拟仍然是随机模拟的主要方法,包括转向带法、傅立叶谱估计法等。

20世纪90年代,克里格技术逐渐被用来解决储层表征中的一些问题,为建立储层物性的非均质性模型及为油藏的早期相关评价提供服务(裘铎楠等,1996)。

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计算机技术存储和显示的三维储层地质模型建模方法成为当下的主要方式。

目前,建立储层地质模型的方法有确定性建模和随机性建模2种方法,而随机性建模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一个热点。

随机性建模技术在西方国家的石油工业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吴胜和等,2007)。

这些国家的院校科研机构和石油公司均大量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在随机建模技术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3个学派:美国斯坦福大学派(研究和应用序贯指示模拟方法理论)、挪威学派(示性点过程模拟方法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刘振峰等,2003)、法国地质统计中心学派(截断高斯模拟方法的理论和应用)。

除上述理论研究之外,还有大量地质随机模拟软件应运而生,包括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地质统计程序库GSLIB;法国的HERISIM 3D软件包(王家华等,2001),挪威的RMS/STORM等。

1.2 国内储层建模的发展我国的储层地质建模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是储层二维模型的建立及半定量的分析阶段;第二阶段是80年代中后期的三维确定性储层地质建模阶段;第三阶段是90年代至今的确定性建模和随机性建模相结合的发展阶段(林克湘等,1994;雷卞军等,1998)。

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在陆相碎屑岩储集层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非均质概念模型;90年代塔里木东河塘砂岩地质模型的建立标志着早期地质建模的开始(穆龙新等,1994)。

我国在储层建模技术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地质储层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如果直接使用国外的方法和理论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存在的问题(裘铎楠,1990),故结合我国地质情况发展了一系列新的建模方法。

我国储层建模软件研发的起步是在“八五”期间,储层研究课题中增加了建模这一课题。

王家华等(2001)结合油田生产实际,在新发展的储层建模算法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我国河道砂体储层的随机游走建模方法,并编制了第一个自主知识产权的储层建模软件系统GASOR。

“九五”期间,全国的石油院校均针对我国各大油田先后进入高含水后期这一特点,对老油田剩余油挖潜进行预测。

张昌民等(2007)发展了一系列具有鲜明特色的储层随机建模技术,为储层建模发展和推广奠定了基础(薛家锋等,2003;杨勇等,2003;陈学习等,2005);李青元等(2013)系统地讨论了三维地质建模软件的发展和问题;还有一些学者将地质建模方法应用到不同的矿体领域(曾文波等,2011;赵增玉等,2013)。

在长期的实践和检验过程中,随机建模的理论不断完善,从而建立了一套适用于我国地质情况的储层建模技术及理论。

2 储层建模的方法储层建模的方法目前来说主要有2种,即确定性建模和随机性建模,每一种建模方法又包含了不同的技术与子方法。

2.1 确定性建模方法确定性建模指的是根据已知确定性资料的控制点(井点)对井间未知区给出确定性的预测结果,目前常用的确定性建模的储层预测方法主要有以下5种(胡向阳等,2001)。

2.1.1 储层沉积学方法储层沉积学方法是在确定的沉积模式基础上,依靠所得到的高分辨率等时地震资料,在井间进行砂体的对比并且进一步建立储层模型(汤军,2006)。

过程中要应用层序地层学知识识别关键层面,为地质模型提供大的框架,进一步结合所得到的岩芯和测井资料,对比测井曲线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等来完成储层模型的建立。

此方法对综合知识要求较高。

2.1.2 克里格方法克里格方法指的是运用变差函数对井间未知区域进行属性(如孔隙度、渗透率等)的插值,进而建立起地质模型。

相对于传统的数理统计的插值方法,克里格插值法具有明显的优势。

传统的插值方法并没有考虑地质规律影响的地质属性在时空上的联系性,仅仅考虑了未知点与井控制点之间的距离。

而克里格方法则运用了变差函数对未知点做出最优无偏的估计(宋海渤等,2008)。

2.1.3 储层地震学方法储层地震方法指的是利用地震解释资料对储集层的几何形状和特征进行研究的方法。

该方法主要是对井间未知区域利用地震反射特征进行横向对比研究。

参考的地震数据包括层速度、波阻抗、同相轴的连续性等。

储层地震学方法包括2种子方法,即三维地震方法和井间地震方法。

2.1.4 水平井建模方法水平井建模方法(李勤等,2005)指的是利用水平钻井技术,沿着储层的走向进行水平井的钻进,进而直接获得储层的各项数据来完成储层的模型建立。

水平井建模方法相对于其他方法存在很高的可信度,但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水平井的井网密度有限,并且应该考虑水平井的经济效益。

在参考水平井所得数据的基础上,如果可以结合地震及测井资料对储层的空间展布进行宏观了解,将有助于提高储层地质模型的准确度。

2.1.5 露头原型模型建模方法露头原型模型建模方法指的是在充分参考野外露头建立的储层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大量的高精度地震资料来完成对未知区域的地质模型建立,是一种相对可靠的建模方法。

2.2 随机性建模方法随机建模指的是运用随机函数,结合所得到的地质信息,通过随机模拟的方法得到多个可选的地质储层模型,每个模型都是对原始数据的某种反映,并且都能反映参数数据的微妙变化,模型之间的差异也可以更好地反映出受限于资料不完备的不确定性。

随机建模可以按其模拟单元分为2种(Deutsch et al.,1998):以目标为模拟单元,以像元为模拟单元。

此外还有其他的分类方式:根据数据分布类型分为高斯模拟和非高斯模拟,根据参与模拟的变量数目分为单变量模拟和多变量模拟,依据模拟结果是否忠实于原始数据分为条件模拟和非条件模拟等。

其中主要随机模拟方法有下列3种。

2.2.1 序贯高斯模拟方法序贯高斯模拟方法指的是依据随机路径依次求取各点的累计条件分布函数,并从中提取模拟数据的一种储层地质建模方法。

该方法具有很大的优点,即将每一次所得到的数据参与到了下一次的计算,从而得到较好的模拟度,而且该方法相对快捷。

2.2.2 序贯指示模拟方法序贯指示模拟方法指的是依据不同的门限值将数据进行编码,编码为0和1,然后依靠变差函数来指示变量,以得到克里格估计。

该方法虽然可以给出未知区域的变量概率分布的估计值,但是其计算速度要比序贯高斯模拟方法慢一些。

大量的实践应用发现序贯指示模拟比较适合做渗透率的相关模拟计算。

2.2.3 截断高斯模拟方法截断高斯模拟方法是在利用上述指示模拟方法建立一个高斯随机场的基础上,对高斯值进行截断来获取变量的模拟结果。

该方法使用简单方便,能够较好地应用于具有离散特征的储层模拟。

2.3 新发展的建模方法随着建模技术的不断应用,一些学者逐渐探索出新的建模方法,如多点地质统计随机模拟方法、相控建模方法、井震结合等。

2.3.1 多点地质统计随机模拟方法由于传统的两点统计方法具有很大的缺陷,遗失了很多地质信息,所以一些学者提出了多点地质统计的模拟方法。

目前,该方法所包含的算法主要有2种,即Snesim算法和Simpat算法。

多点地质统计学反映地质数据的空间结构性用的是Training image,而不是简单的变差函数(尹艳树等,2006),并且该种方法以像元为模拟单元,计算速度快,所以具有很大的优势。

2.3.2 相控模拟方法相控模拟方法指的是建立一个沉积微相的模型并以此为限制条件进行物性参数的模拟,进一步确定储层模式的一种建模方法。

在建模的过程中,会综合运用随机性建模和确定性建模的算法来确定数据。

将研究区域划分为不同的网格,然后在每一个网格里计算网格节点的分布特征(胡望水等,20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