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话的起源和演变

合集下载

谈谈潮州方言

谈谈潮州方言

谈谈潮州方言离乡数十年,时常梦故乡。

我没有忘记家乡,更没有忘记家乡的语言。

乡音是从哪里来?历史告诉我们:二千年前,潮州是蛮荒的地方。

西元前一百多年,秦始皇平定南越,屯兵五岭(包括揭阳);晋时,五胡乱华,中原破碎,官民南渡;唐高宗时,陈政平南僚,漳泉二州移民来潮;唐禧宗时,平定汀漳二州,官兵卜居潮州沿海。

自秦至唐,中原先民先后来潮定居,因此,潮州先民是中原来的。

他们带来河洛话,以及河洛文化。

所以潮州方言就是河洛话,便是中华文化。

而潮州方言有她美好的特质,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兹将潮州方言美好优秀的特质提出一同来欣赏:一、分音清楚我们以一首打油诗为例:“石室诗史,施氏嗜狮,誓食十狮,十狮适市,施氏食狮。

”我们用普通话、广府话、潮州话各读一两遍,然后分析他们的声母韵母出现状况,就可以作一比较。

可以发现潮州话的声母韵母较多。

因为语音是由声母和韵母拼后发出的声音,加上声调,就是字音。

(普通话有四声,广府话和潮州话有八声)。

声母韵母多的拼出的字音也多,反之,声母韵母少的自然字音就少。

字音少就是同音多,所以分不清楚。

字音多就分得清楚。

所以说潮语分音清楚。

二、有音即有字潮州话是中原古语,这些古语都出现在古书上。

我们可从广韵、集韵、诗韵、广雅、尔雅、说文、汉书、二十五史、中华大辞典……之中去研究。

全中国有五万多字。

因为语言的进化愈来愈简单和浅白,所以用字反而减少,以普通话来说,大约只有三、四千,但方言因为有许多古语,虽不一定出现在“三、四千”之列,但必在“五万多”之中,根据先夫姚钟居十年的研究,资料都是在上列各书挖掘的。

只要下工夫,有音即可找到字。

(除非现代语言进化的新词汇便不在古书之中)并且字形字音字义惟妙惟肖。

三、潮州话言简意深例一“某某人啦甫啦奥,呾话无句实。

”啦甫啦奥:夸耀自己的才华和本领,实则没有那回事。

或者答应替人办的事“下秞下秫”结果一事无成。

例二“你看他这副五形,鬣。

”鬣是头发,是髯须,是拼在一起,是束做一团。

潮汕话_精品文档

潮汕话_精品文档

潮汕话潮汕话,也被称为潮州话或澄海话,是广东省潮州市及其周边地区所使用的一种方言。

潮州市坐落在广东省东部沿海地带,潮汕话因此得名。

潮汕话在粤语(广东话)大家庭中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潮汕话是广东省的方言之一,与普通话、客家话和粤语并称为“广东四大方言”。

潮汕话本身又有多个变体,主要由潮州话和澄海话组成。

潮州话分为潮州官话和平凉官话两种。

澄海话则是在潮州市的澄海区方言基础上演变而来。

潮汕话在潮州市及其周边地区得到广泛使用,并成为当地人日常生活和社交交流的主要语言。

潮汕话的特点之一是发音清脆,声调丰富。

与其他方言相比,潮汕话的声调沿袭了古汉语的声调,有平调、上声、去声和入声四种。

同时,潮汕话中的韵母也非常丰富,有37个独特的韵母,声调与韵母的结合形成了潮汕话独特的音韵体系。

潮汕话的词汇丰富多样,许多词汇都是经过悠久历史演变而来的。

潮汕话的词汇中常使用一些古汉语中已经不再常见的词汇,这些词汇总显得古老而独特。

与普通话相比,潮汕话的词汇更加详细和具体,能够表达更加精准的语义。

除了发音和词汇之外,潮汕话的语法结构也有一些与普通话不同的地方。

潮汕话中的动词不需要变化形式,只需搭配不同的助词和语气词就能够表达不同的语态和时态。

此外,潮汕话的代词系统也更为复杂,包含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等多种类型。

潮汕话不仅是一种口头语言,还是潮州人的文化符号和身份象征。

潮州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和商业中心之一,潮汕话被视为潮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潮州人非常自豪地使用潮汕话,并在传统音乐、戏曲、舞蹈等表演艺术中广泛运用。

尽管潮汕话在潮州地区仍然得到广泛使用,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增加,普通话的推广和流行,潮汕话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小。

许多年轻人在学校和工作中更多地使用普通话,潮汕话的使用者逐渐减少,这对于潮州方言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潮汕话,潮州市政府加大了对方言文化的宣传和培训力度。

潮州话的形成

潮州话的形成

1.潮州话历史概述潮州话,又称潮汕话,河洛话,岭东话。

汉语方言之一,与闽南方言基本同宗但有较大区别。

本土集中分布地区为现潮州,揭阳,汕头三市,海陆丰地区,丰顺南部及大埔县小部分地区,福建云霄,诏安,东山等县亦通行潮州话。

潮汕本土地区于秦汉时期多为越人所居,风俗保留古越遗风并受中原文化影响,文化尚未兴开,仅设揭阳一县,其时之语言为何已不可考证,以理推之,当时应该有两种民系的人存在,一种为古越遗民,一种是秦皇开发南方所迁中原移民,语言并未很好融合。

至于魏晋时期,来潮北方遗民渐多,语言开始融合但与今天的潮州话却存在较大差异。

南北朝时期,北方汉族躲避战火难逃,部分至闽,小部分到达潮汕地区,因此今天的潮州方言仍保留部分南朝古语。

隋唐时期是潮州这个名字正式出现的时期,而今天的潮州话很大部分来源于隋唐时期的中州官话。

宋代是潮州话真正形成并稳定下来的时期,一方面是大量闽人到潮为官,另一方面则是十几万莆田人为避战火而逃至潮汕地区。

这一部分人的后裔也成为今天潮汕地区民众的主体,因此他们所带来的古莆仙方言也奠定了今天潮州话的基础,此后的潮州话虽然也经历了与客家话等语言的融合,但基本保持了南宋原貌。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分的莆田人同样是在魏晋至隋唐期间移民至福建的,因此在语言上与唐朝中州官话差异较小,这也是今天认为潮州话是中州官话的遗存的原因所在。

从宋元之后,潮州地区与中原地区再无大规模人口沟通,因此语言变化较小。

但与海外联系的密切,使得明清时期的潮州话里出现了部分舶来语。

2.潮州话分区片介绍广义上的潮州话可以分为三片:潮州片,葵普片以及闽南片。

所谓潮州片指今天潮州市以及汕头市区,揭阳市区,澄海,南澳及丰顺地区。

葵普片指今天惠来(古为葵谭),潮阳,普宁地区。

闽南片则指海陆丰地区及靠近潮州的福建云霄,诏安等县。

三个语言区片的划分方法众说纷纭,但很明显这三个区片里的潮州话存在着明显差异。

例如:在潮州片发e的音往往在葵普片发U的音而在闽南片发i的音。

潮州方言发展现状分析报告

潮州方言发展现状分析报告

潮州方言发展现状分析报告1. 绪论潮州方言作为中国广东省潮州市的方言之一,是汉语方言的一种。

它在广东省内有着广泛的使用范围,也有很大的影响力。

本报告旨在对潮州方言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了解其当前的使用状况,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2. 发展历史潮州方言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楚汉时期,随着历史的演变与迁徙,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语音、词汇等特点。

在明清时期,由于潮州的繁荣发展,潮州方言逐渐成为潮汕地区的主要通用方言,并在汕头、揭阳等周边地区广泛传播。

3. 使用范围潮州方言主要在广东省内使用,尤其是在潮州市及其周边地区。

据统计,潮州方言使用者数量超过3000万人,其中包括潮州籍人群和跨省迁徙的潮州人。

此外,潮州方言还被部分潮州籍华侨和海外华人使用。

潮州方言在商务、家庭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 影响与挑战潮州方言在过去几十年内面临了许多影响和挑战。

首先,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使得很多年轻人的方言使用能力退化。

其次,社交媒体和移动通讯的兴起,使得人们更加依赖于书面文字和普通话,而对潮州方言的使用逐渐减少。

此外,外来人口增加、城市化进程等也对方言的使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5. 发展趋势尽管潮州方言面临着一些挑战,但我们可以发现一些积极的发展趋势。

首先,随着文化自信的提升,方言保护与传承意识逐渐增强。

一些潮州方言的推广活动、比赛和节目也不断举行,有助于方言的传播和发扬。

其次,一些潮州方言教材的编写与出版,进一步有助于方言的传承。

在学校中,也开始将潮州方言纳入课程范畴,提高了学生对方言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最后,潮汕地区的经济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定居,这也为潮州方言的传播提供了机会。

更多的人们正在认识到掌握方言对于融入当地社会和文化的重要性。

6. 推荐措施为了进一步促进潮州方言的发展和保护,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潮州方言的推广教育,将其纳入学校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对方言的认识和理解。

- 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潮州方言的使用和传承,保护方言的独特性。

【文化】潮汕话探源

【文化】潮汕话探源

【文化】潮汕话探源一、潮汕话来源1.潮州方言(Teochew),即潮州话、潮汕话,属汉语方言八大语系之一的闽语系次方言,也是现今全国最古远、最特殊的方言之一。

古朴典雅,词汇丰富,语法特殊,保留古音古词古义多,语言生动又富幽默感,与其他语言很大区别。

正如其他汉语方言,潮州话究竟是语言或是方言,至今仍未有定论。

然而,纯粹以语言学角度而言,潮州话以至整个闽南语可看作是独立的语言,因为它们与其他方言不能互相理解。

潮汕地区不同地方的潮州话也有口音上的分别,不同城市或地区语言各有自己特点。

2.潮州话在广东东部的潮汕地区以及海外华人中广泛使用,与闽台的闽南话差异很大,但语法与闽台片相同,词汇也有高度的对应,语音语调上则差异明显,彼此互通存在不少难度。

潮州话包含了很多的古汉语成分,源自闽南语(莆田话),南宋末年,因逃避战乱,几十万闽南的莆田人移民到现在的潮州。

在唐朝后期,南宋末年,元朝后期,明朝时陆续有莆田人移民现在的潮州,南宋末年那一次规模最大,所以都是遗留下来的古汉语。

【史学上的说法是,现在正宗的潮州话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言。

我觉得靠谱,用潮州话读那时期的古诗古词,极为押韵——个人最爱用家乡话念《木兰辞》,完全不拗口。

】3.潮州话一词受海内外潮汕人普遍认同,因其沿用至今已一千多年,词典、专著等学术性著作均以“潮州话”为准,近年出现“潮汕话”新名称,但部分人(主要是潮州市)反对以“潮汕话”命名,坚持使用“潮州话”名称。

潮州话名称的由来是在古代潮州府使用的语言,古代潮州府包括今潮州、揭东、汕头、揭阳、潮阳、普宁、潮安、饶平、惠来、澄海等。

客家话地区大埔和丰顺都有说潮州话的居民。

而饶平等主要潮州话分布区,也有说客家话的居民。

另陆丰三甲地区附近也有说潮州话。

4.潮州话各个地区的语调有所不同,不过大部分都能顺利交流,相互通话难度不是很高。

按照地域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潮安小片,包括湘桥(行政区)、潮安、饶平、榕城(行政区)、揭东、揭西、丰顺、澄海、龙湖(行政区)、金平(行政区)。

第三讲:潮汕方言

第三讲:潮汕方言

潮汕历史文化 主讲:吴榕青
12
三、宋元以来潮州话的传承与演变
李新魁先生认为潮汕方言的形成在唐宋时期。(李新魁: 《广东的方言》,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林伦伦提出“潮 汕地区早在秦汉时代便接受中原汉语和古闽语的影响,至魏晋六 朝时期,闽语已在潮汕地区流行”“潮汕话可能在元明时代独立 出来。”(林伦伦:《试论潮汕方言形成的历史过程》,《汕头 大学学报》1988年1、2期) 本人以为,潮州闽语区的形成与潮汕方言的形成属两个不同 的命题。潮汕方言既归属闽方言,其独立出来的标准难以把握, 潮汕方言形成的时间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潮汕历史文化 主讲:吴榕青
13
宋元以来至明代中期,潮州话与闽南地区的漳州、泉州基 本上可以顺利地沟通。潮、泉合腔戏文的存在,也可证明两地 语言的共通性。但是,因潮州作为一个长期独立又不属于福建 的统县政区,其语言发展必有其特殊的途径,也应有一席之地。 立足于政区分界,明代戏曲潮(潮调)、泉、兴化不同腔调的 并行,毕竟意味各地的语音有所差别。从13世纪至17世纪约 400年间,由于闽南向潮汕不断移民,造成最重要的一点是既 有分化,也有整合。于是,我们并不可以认定400年来潮语与 泉、漳语越走越远。也即是说宋元时期的潮语与闽南语的接近 程度,到了明清之交并不一定会降低。此外,方言随移民的推 移并不是墨渍式,也有板块式的移动,如福州的福清县和兴化 地区的移民对潮州的影响并不亚于泉、漳地区。
第四章
潮汕方言(潮州话) 潮汕方言(潮州话)
主讲:吴榕青
1
第一节 潮州话的由来与演变
潮汕方言(潮州话) 一、潮汕方言(潮州话)
潮汕方言是指流行于广东省东南部潮汕地区的一种方言,过去 许多人称之为“潮州话”,后来也有用“汕头话”或“潮汕话”来 指称它。因为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潮州城区一直是州、府的政治、 经济、文化中心,而50年代之后至90年代初,汕头市区取而代之成 为地区的中心,简言之,即汕头地级市(地区)大致相当于原潮州 府的范围。因此,广义的“潮州话”与“汕头话”都是指称粤东南 一带的方言。在1991年,本区域被拆分为汕头、潮州和揭阳三个地 级市之后,许多方言研究学者更常用“潮汕方言”来表述,又有专 家认为规范的称法应为“粤东闽方言”或“粤东闽南话”。

第三讲:潮汕方言

第三讲:潮汕方言
根据乾隆《潮州府志》、《揭阳县志》“方言”部分的记载, 今整理出如下若干词汇:
潮汕历史文化 主讲:吴榕青
18
1、天象地理:
天(读作“梯”)、风(读作“荒”)、云(读作 “溷”)、雨(读作“后”)、露(读作“漏”)、江(读作 “冈”)、水(读作“嘴”)、石(读作“爵”)、朝-眠起、 夕-夜昏。(10个)
潮汕历史文化 主讲:吴榕青
2
1、潮州话于方言区上的归属
潮汕方言是指流行于广东省东南部潮汕地区一带的地方语言, 是闽南次方言的一个重要代表点。
关于闽方言的分区,今根据李如龙的研究,在福建省境内的闽 方言大体可分为闽东(福州、宁德地区)、莆仙方言(莆田市)、 闽南方言(泉州、厦门、漳州、龙岩市区)、闽中方言、和闽北方 言5大次方言。(张振兴:《闽语的分区》,《方言》1985年第3期; 李如龙:《福建方言》,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页83-84)。 这5区划分已许多学者所接受,台湾话可归入闽南方言区自无疑义, 然而广东东、西翼和海南的闽语应归入哪一方言区,却又不同的看 法。
汕头市区兼有三大区的特点,可自成一个特殊的方言点。
潮汕方言三大区地域相当接近于宋元时期的海、潮、揭三阳 的分界,可见行政区划对语言的整合起相当的作用。
潮汕历史文化 主讲:吴榕青
12
三、宋元以来潮州话的传承与演变
李新魁先生认为潮汕方言的形成在唐宋时期。(李新魁: 《广东的方言》,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林伦伦提出“潮 汕地区早在秦汉时代便接受中原汉语和古闽语的影响,至魏晋六 朝时期,闽语已在潮汕地区流行”“潮汕话可能在元明时代独立 出来。”(林伦伦:《试论潮汕方言形成的历史过程》,《汕头 大学学报》1988年1、2期)
也有人把它写作“福佬”。

潮汕话与潮汕习俗介绍

潮汕话与潮汕习俗介绍

潮汕话包含了很多的古汉语成分,潮州先人主要是闽南的莆田人,从9至18世纪期间陆续移民潮州汕头,规模最大的在南宋末期间,十几万闽南的莆田人集体向南移民到广东东部,即今潮汕地区。

所以潮汕话和莆田话大体相同,都是遗留下来的古汉语,同时也受到越族等少数民族方言的影响。

潮州话源自闽南语-莆田话。

莆田人移民原因主要是从唐朝后期开始莆田人口过多,土地不足和为了逃避南宋末期,元朝后期、明朝中后期的外军入侵导致的战乱、清朝中前期的严酷的沿海迁界。

潮汕话主要来自于闽南方言莆田话,而莆田话本身就和泉州话、漳州话有区别,所以潮汕话开始就和泉州话等有很大区别,潮汕话已经严重偏离泉州话等。

由于潮州和漳州相邻,所以有受到漳州话的影响。

虽然有大量的莆田人移民广东海南,但仍然有大量的莆田人留在了莆田,而留在莆田的莆田人的莆田话则继续受福州话的影响,和潮州话有了一些差距。

潮州话名称的由来是在古代潮州府使用的语言,古代潮州府包括今揭西、潮州、汕头、揭阳、潮阳、普宁、潮安、饶平、惠来、澄海等。

客家话地区大埔和丰顺都有说潮州话的居民。

而饶平等主要潮州话分布区,也有说客家话的居民。

另陆丰三甲地区附近也有说潮州话。

18至20世纪期间,潮州居民是移居东南亚的主要华人族群之一,故此潮州话成为海外华人的主要方言之一。

因此,潮汕地区以外的华人社群,也有很多人操潮汕话潮州话仍然是很多新加坡华人的母语,而潮汕人也是新加坡华人第二大族群,仅次于闽南人。

分布潮汕话各个地区的语调有所不同,不过大部分都能顺利交流,相互通话按照城市可以分作以下几种:1.潮州音;2. 汕头音;3. 澄海音;4. 潮阳音;5. 揭阳音;按照江河流域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韩江流域语调;2. 练江流域语调;3. 榕江流域语调;潮汕习俗潮汕具有悠久历史而又独具特色的文化。

潮汕善堂堪称中国民间慈善事业的典范。

潮州菜享誉全国,是国内最高端的菜系,其作为粤菜(即潮粤菜)的中坚力量,有最上得厅堂菜式之称;潮剧是中国十大地方剧种之一,而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的《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戏文全集》,俗称《荔镜记》可谓是用潮州话编写第一文学巨著。

潮州话

潮州话
语 言 文 化
潮州话,亦称为潮汕话、潮语,汉语方言之一,为闽南语的次方言,分布于广东省东部的潮汕地区以及海 外有华人的地区。英文称为 Teochew 或者 Chiuchow,是“潮州”两字的音译。潮州话一词受海内外潮汕人普 遍认同,因其沿用至今已一千多年,词典、专著等学术性著作均以“潮州话”为准。 据有关史料载,潮语初始于秦、汉时期,成型于唐、宋,到了明末清初,才形成自己独立的语言体系。主体是 中原的古汉语,混杂问方言,音韵与现在的闽南话大体相同。现在的潮汕人与闽南人仍可用一些简单的生活方 言交流。 潮州话是全国八大方言区中闽南方言的次方言,潮州人的方言,也是现今全国最古远、最特殊的方言。对 潮州人来说,潮州话是维系感情的纽带,有巨大凝聚力。尤其在异域他乡。乡音相同,胜似“家己人”(自己 人)。
潮 州

• • • • •




潮州大锣鼓以打击乐为主,是以大鼓为中心, 以唢呐为领奏的大型合奏形式。鼓手既是乐队主奏 又是乐队指挥。鼓手槌击鼓心、鼓边、鼓沿,采取 响击、闷击、重击、轻击以及节奏变化,手槌加花 等手法,指挥着乐队的演奏。 潮州大锣鼓流行于 粤东、闽南以及东南亚一带,凡是有潮汕人的地方,就有潮州大锣鼓的风 采。每逢年节,大锣鼓便声震百里 潮州大锣鼓历史悠久,随着社会的进步,从乐器组合、音响效果、演 奏技法到表现内容都日趋完善,成为深受群众欢迎的一种文艺活动形式。 大锣鼓在民俗活动中更是焕发异彩,城乡各地都有大锣鼓班,潮州大锣鼓 逐渐形成了以许裕兴、邱猴尚、陈松等三大流派:许裕兴为武派锣鼓,功 法精湛,气势豪放,有如千军马,浩浩荡荡;邱猴尚为文派锣鼓,鼓点密 集均匀、文雅细腻、力度适中、清脆感人;陈松则文武相兼、节奏鲜明、 姿势优美、动作挺拔利索、手词汇丰富、音韵独特、古语义多等。如现代汉语是四声拼读,但潮语 仍保留着八音拼读的语音系统,发音复杂,以前有十六音(实为十六声母)之说,现在是八音,而且土话掺杂 太多,外人不易学到;潮语中客人叫人客,母鸡叫鸡母,步行叫行路,铁锅叫鼎,瓶子叫樽等等;潮语中古汉 语保留较完整,潮语一字多义,一个“食”字,几乎包括了喝、吃、饮、吮、吸等所有的口腔饮食动作,如食 (吸)烟、食(喝)酒、食(啃)蔗、食(饮)水等。 潮语古朴典雅,早已引起海内外语言学家的关注,使得研究潮州话的人很多,有关潮州话的专著、字典、 词典也很多。现在,潮汕方言有自己的字典《潮州音字典》,以及《潮语十五音》等研究地方语言的专著。

潮州话的历史与介绍

潮州话的历史与介绍

对外输出人口。

还有的莆田人是在移民泉州漳州几百年后再次移民到其他地方,他们的莆田话已经同化成泉州话或漳州话。

由于莆田人移民泉州漳州很大部分的每年是几百人到几千人,很少有万人以上的,相对于在泉州、漳州的人来说是少数,所以容易被泉州、漳州人同化,何况有的莆田人已经移民几百年到几千年,已被泉州、漳州人同化。

从语言的存古现象来看,潮州话应为古兴化(今莆田)地区的语言,这和如今的莆田话是一样的,莆田话由于古音的大量存在,所以很多人感到兴化方言“好说不好写”,写不出来。

其实不然,兴化方言大部分话都可写成文字,且大部分句句字字有来历。

潮汕地区先民的主体,大部分是为逃避战乱而陆续南迁的古中原人和莆田人。

其迁徙规模比较大的,出现在西晋“八王之乱”,以及“五胡乱华”和“五代十国”的战乱时期,后又有唐末动荡、“宋室南迁”潮汕先民迁徙的形式是“举室南迁”,即以姓氏为代表的整个家族集体迁徙。

至今粤东许多乡村都是同一姓氏的乡村,许多祠堂都是同一姓氏的祠堂,标明“陈氏宗祠”、“ 谢氏宗祠”、“颍川世家”、“太原旧居”等,以及众多族谱的记载,都表明潮州先民的迁徙,主要是整个家族集体迁徙。

潮州先民举室南迁,迁徙的主要路线,从中原迁至江南,再入闽莆田一带,后下粤东。

上述潮州八邑外,大埔县也是潮州府较早设立的县份,史称“潮州九邑”,但因其清代中后期民俗被客家同化(客家话)与府城(潮州话)不能通。

我们知道晋代政治制度是仕族门阀政治,家族观念在当时很强,“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晋代王姓、谢姓都是大仕族。

潮汕先民就是“举室南迁”的中原仕族。

“举室南迁”对于潮汕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成批的新移民,带来的是相对于本地土著更先进的文化、生产技术,以及经济、政治上的影响力,使新移民到达新居住地之后具有一定的强势,这就可以继续使用原来的语言,按照原来的生活习俗生活,所以,潮州话保留了古汉语的基本特征,潮汕民俗保留了大量的中原古风俗。

18至20世纪期间,潮汕居民是移居东南亚的主要华人族群之一,故此潮州话成为海外华人的主要方言之一。

潮州话的形成

潮州话的形成

1.潮州话历史概述潮州话,又称潮汕话,河洛话,岭东话。

汉语方言之一,与闽南方言基本同宗但有较大区别。

本土集中分布地区为现潮州,揭阳,汕头三市,海陆丰地区,丰顺南部及大埔县小部分地区,福建云霄,诏安,东山等县亦通行潮州话。

潮汕本土地区于秦汉时期多为越人所居,风俗保留古越遗风并受中原文化影响,文化尚未兴开,仅设揭阳一县,其时之语言为何已不可考证,以理推之,当时应该有两种民系的人存在,一种为古越遗民,一种是秦皇开发南方所迁中原移民,语言并未很好融合。

至于魏晋时期,来潮北方遗民渐多,语言开始融合但与今天的潮州话却存在较大差异。

南北朝时期,北方汉族躲避战火难逃,部分至闽,小部分到达潮汕地区,因此今天的潮州方言仍保留部分南朝古语。

隋唐时期是潮州这个名字正式出现的时期,而今天的潮州话很大部分来源于隋唐时期的中州官话。

宋代是潮州话真正形成并稳定下来的时期,一方面是大量闽人到潮为官,另一方面则是十几万莆田人为避战火而逃至潮汕地区。

这一部分人的后裔也成为今天潮汕地区民众的主体,因此他们所带来的古莆仙方言也奠定了今天潮州话的基础,此后的潮州话虽然也经历了与客家话等语言的融合,但基本保持了南宋原貌。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分的莆田人同样是在魏晋至隋唐期间移民至福建的,因此在语言上与唐朝中州官话差异较小,这也是今天认为潮州话是中州官话的遗存的原因所在。

从宋元之后,潮州地区与中原地区再无大规模人口沟通,因此语言变化较小。

但与海外联系的密切,使得明清时期的潮州话里出现了部分舶来语。

2.潮州话分区片介绍广义上的潮州话可以分为三片:潮州片,葵普片以及闽南片。

所谓潮州片指今天潮州市以及汕头市区,揭阳市区,澄海,南澳及丰顺地区。

葵普片指今天惠来(古为葵谭),潮阳,普宁地区。

闽南片则指海陆丰地区及靠近潮州的福建云霄,诏安等县。

三个语言区片的划分方法众说纷纭,但很明显这三个区片里的潮州话存在着明显差异。

例如:在潮州片发e的音往往在葵普片发U的音而在闽南片发i的音。

潮州话的发展历史

潮州话的发展历史

潮州话的发展历史方言是地方特色语言,潮汕话的远祖是华夏话化为吴越方言,通过福建闽南传入潮汕,既保存著大量的汉代以前的语言,又存在着唐宋时期中原汉语痕迹,形成复杂多音多意,同字不同义的特色,有着既儒雅又粗俗的风格,是我国九大语系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其定义为国际语言代码是ISO639-6MIN),被称为“古汉语的活化石”。

潮汕话因县域方言,庞杂纷歧,语调各异,读音有别,也因僻字繁多难学,已尽人知,但聪明的潮汕人早在民国期间,就有《潮声十五音》《潮语十五音》《潮汕字典》等出版,因此它们有的以声释字,有的以字知义,历经先贤深入研究,搜集潮汕话统一习惯语系和方言。

辨言注音,明确义意,依义定音。

直至香港广泰书局《潮汕新字典》,李新魁先生《普通话潮汕方言常用字典》,林伦伦先生《新编潮州音字典》的出版,潮汕话更加规范,更与国语普通话同步。

潮汕话有自己特别的字典,民国期间张世珍先生《潮声十五音》这部字书,是由四十四字母,十五个声母(柳边求去地,颇他贞入时,英文语出喜),字母歌诀切音法,八音分声法,依音查字,同音辨字的字典通过韵母声母的拼切“击木知音”,分音求字,有著与众不同的特色。

八音分声法是潮汕话声调八个调值。

如:“东党、旦答、同但、洞毒”或“蚶罕、汉喝、杭限、巷学”等四组文字的声调表示。

以“忠、懂、冻、督、憧、动、中(猜中的“中”)、独”“诗、死、世、薛、时、是、誓、蚀”,表示潮汕话声调八个调值。

潮汕话声调有八个调类,分别为:阴平、阴上、阴去、阴入;阳平、阳上、阳去、阳入。

即平上去,入各分阴阳。

保留著古汉语的入声。

潮汕话各个单字的调值呈固定,但是二个或以上音节连在一起构成变调,有的音节调值就会发生变化。

如:行行(何安3何安5)、红红(安3安5)、文文(无温3无温5)等。

潮汕话还保留着大量的古汉语单音节词。

如目(眼睛),鼻(鼻子),耳(耳朵),日(太阳),月(月亮),石(石头)等,有许多古语词在潮汕语一直沿用至今。

潮州方言发展现状

潮州方言发展现状

潮州方言发展现状
潮州方言作为汉语的一种方言,主要分布在广东省潮州市及周边地区。

潮州方言起源于唐朝和宋朝时期,经过漫长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特点和鲜明的特色。

然而,近年来潮州方言的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许多年轻人更倾向于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而忽视了潮州方言的使用。

这导致潮州方言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小,甚至有些年轻人无法理解老一辈的潮州方言。

其次,潮州方言的传承面临着教育不足的问题。

在教育体系中,普通话的教学已经成为主流,而潮州方言的教学则相对较少。

许多学校甚至没有将潮州方言纳入教学内容中,导致学生对潮州方言的了解和掌握程度有限。

然而,尽管面临一些困难,潮州方言的发展也有一些积极的迹象。

首先,一些文化组织和民间团体致力于保护和传承潮州方言。

他们组织方言比赛、演出等活动,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潮州方言的重要性。

其次,一些潮州方言的方言词典也开始出版,为人们提供了学习和研究潮州方言的工具。

这些词典记录了潮州方言的基本词汇和语法规则,为方言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参考。

总之,潮州方言的发展虽然面临着一些困难,但仍然有许多人致力于保护和传承这一方言。

通过各种活动和工具的推广,希
望能够增加人们对潮州方言的理解和认识,促进方言的发展和传承。

潮州话也叫潮汕话

潮州话也叫潮汕话

潮州话也叫潮汕话潮州话也叫潮汕话,是全国八大方言区中闽南方言的次方言;潮汕地区的方言,也是现今全国最古远、最特殊的方言之一。

古朴典雅,词汇丰富,语法特殊,保留古音古词古义多,语言生动又富幽默感,与其他闽南方言泉州话漳州话有很多区别。

因此,引起海内外语言学家的关注,研究潮汕话的人很多,有关潮州话的专著、字典、词典也很多。

潮州话是维系感情的纽带,有巨大凝聚力。

尤其在异域他乡。

乡音相同,胜似“自己人”。

古代潮州话源自古闽南语。

潮州先人本来居住在中原一带。

9至15世纪期间,为了逃避战乱,一些闽人往海边迁徙,到达福建莆田,定居一段时间之后,又集体向南迁徙到广东东部,即今潮汕地区。

移民原因很可能是福建人口过剩。

由于地理隔绝,潮州话便逐渐发展为独立的方言。

潮州话源于潮州府,也就是其名称的由来,古代潮州府包括今揭西、潮州、汕头、揭阳、潮阳、普宁、潮安、饶平、惠来、澄海等。

客家话地区大埔和丰顺都有说潮州话的居民。

而饶平等主要潮州话分布区,也有说客家话的居民。

另陆丰三甲地区附近也有说潮州话。

18至20世纪期间,潮州居民是移居东南亚的主要华人族群之一,故此潮州话成为海外华人的主要方言之一。

因此,潮汕地区以外的华人社群,也有很多人说潮汕话。

其中,很多潮州人在泰国和柬埔寨定居,成为当地最大的华人族群。

潮州人在香港、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尼(尤其是廖内省、北苏门答腊省、南苏门答腊省、西加里曼丹的坤甸和吉打邦)形成重要的少数族群。

一些潮州人也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美洲和欧洲居住,一些从潮州地区而来,一些则从东南亚而至。

可是,随着全球化的普及,潮州话的母语使用者逐渐减少。

受到共同文化和传媒影响,很多原以潮州话为母语的新加坡华裔青少年,都转而说英语、华语和闽南语(与潮州话有些互通)。

华语也渐渐取代潮州话,成为年轻人的母语。

尽管如此,潮州话仍然是很多新加坡华人的母语,而潮州人也是新加坡华人第二大族群,仅次于闽南人。

潮汕话各个地区的语调有所不同,不过大部分都能顺利交流,相互通话。

潮汕话的由来演讲稿

潮汕话的由来演讲稿

潮汕话的由来演讲稿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潮汕话的由来。

潮汕话,又称潮州话,是中国广东省潮汕地区的一种方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

潮汕话不仅是潮汕地区人民的日常用语,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承载着潮汕人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

潮汕话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潮州是一个繁荣的港口城市,吸引了大量外来移民。

这些移民们带来了各自的方言,并在潮州地区逐渐融合形成了潮汕话。

随着时间的推移,潮汕话逐渐发展壮大,并成为了潮汕地区的主要语言之一。

潮汕话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音韵体系和词汇系统。

潮汕话的音韵丰富多变,有着丰富的入声韵母和复杂的声调变化。

在词汇方面,潮汕话借鉴了汉语、闽南语、客家话等多种语言,形成了独特的词汇体系。

此外,潮汕话还有着自己独特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如“咱个”、“佗位”等词语在潮汕话中被广泛使用。

除了语言本身,潮汕话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潮汕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文化在潮汕话中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比如,潮汕话中有许多关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的词语,这些词语不仅仅是语言的表达方式,更是潮汕人民对自己文化传统的珍视和传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潮汕话面临着一些挑战。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普通话成为了更为通用的语言,潮汕话的使用范围逐渐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同时,潮汕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也导致了潮汕话的传承面临一定的困难。

因此,我们更应该珍惜潮汕话这一独特的语言和文化符号,努力传承和弘扬潮汕话,让它成为我们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潮汕话作为潮汕地区的方言,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它的由来和发展历程,承载着潮汕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

我们应该更加珍视和传承潮汕话,让它成为我们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的文化多样性做出贡献。

谢谢大家!。

人文地理之潮语

人文地理之潮语

潮语的分化和形成潮汕话,又称潮州话。

是全国八大方言区中闽南方言的次方言,潮汕人的方言,也是现今全国最古远、最特殊的方言。

古朴典雅,词汇丰富,语法特殊,保留古音古词古义多,语言生动又富幽默感。

因此,引起海内外语言学家的关注,研究潮汕话的人很多,有关潮汕话的专著、字典、词典也很多。

对潮汕人来说,潮汕话是维系感情的纽带,有巨大凝聚力。

尤其在异域他乡。

乡音相同,胜似“自己人”。

李新魁曾在《广东闽方言形成的历史过程》一文中论述过,潮汕方言的“远祖”是吴语,其“近祖”则是闽语。

意思是说,潮语是由闽方言分化出来的,而闽方言则是更古时期的吴语演变而成的。

在潮汕方言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用“吴语→闽语→潮语”这样的发展公式来表示。

就其分化、发展的时间来说,也不是始于三国以后或南北朝时期,它至少也可以包括三个时间层次:(1)战国至三国东吴之前,是闽语从吴语分化衍变的阶段,也是潮汕方言从闽方言分化出来的起始阶段。

(2)三国之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潮语日渐发展的第二阶段。

(3)唐宋时代,是潮语最终形成的第三个历史阶段。

这三个不同的时间层次与三种不同的语言来源,在潮汕方言分化、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交织在一起,汇合在一起。

各种不同的来源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层次中发生不同的作用,而几种不同的来源在几个不同的时间层次中表现的侧重点也各有不同。

经过漫长的两三千年的发展、演变,最终形成了潮语这支相当独特的汉语方言。

战国以后至三国东吴王朝这一段历史时期,主要是吴语衍变出闽语的时代,也是潮语从闽语开始分化出来的时代。

现代闽南方言和潮语有较为明显的两种读音差别,一是说话音(白读),另一是读书音(文读)。

前者保存了汉代以前相当大量的语音特点和此一时期的语词或特有的词义,这个音读系统和词语体系,可能就是汉代以前吴越语的遗留。

后者则保留六朝及唐代的语音特点及词义较多,其语言时代显然较为后出。

现代潮语所表现出来的众多的上古时期汉语的特点,表现它从中原汉语分化出来的年代相当早,不会是晚至唐宋之时才从中原汉语分化出来。

潮汕话乌摆白

潮汕话乌摆白

潮汕话乌摆白一、潮汕话的起源与特点1.1 潮汕话的起源潮汕话,又称潮州话或汕头话,是中国广东省潮州市和汕头市一带的方言。

它属于汉藏语系汉语分支,与普通话、粤语等有一定的差异。

潮汕话起源于古代的楚汉语言,经过长期演变和地域独特性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系统。

1.2 潮汕话的特点潮汕话有着独特的音韵系统和词汇特点。

其音韵系统丰富多样,有八个声调,声调变化丰富,使得潮汕话听起来韵味十足。

潮汕话的词汇也非常丰富,有许多独特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此外,潮汕话在语法结构上也有一些独特之处,例如动词位置的灵活性等。

二、乌摆白的含义与用法2.1 乌摆白的含义乌摆白是潮汕话中的一个独特的词汇,它的字面意思是“没用”、“无用”。

在潮汕话中,乌摆白通常用来形容某个事物或行为没有价值、没有意义或没有效果。

2.2 乌摆白的用法乌摆白作为一个独特的词汇,在潮汕话中有着丰富的用法。

它可以用来形容某个人的行为没有效果,例如:“你整天玩手机,乌摆白!”意思是你整天玩手机没有任何效果。

乌摆白还可以用来形容某个物品没有用处,例如:“这个东西乌摆白,扔了吧!”意思是这个东西没有任何用处,应该扔掉。

三、乌摆白的文化内涵与价值观反映3.1 乌摆白的文化内涵乌摆白在潮汕话中体现了一种务实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潮汕地区历史上一直以务实、朴实的精神为特点,乌摆白的使用反映了这种精神。

乌摆白强调实际效果和价值,鼓励人们追求实用、有意义的事物和行为。

3.2 乌摆白的价值观反映乌摆白的使用还反映了潮汕地区人们对于资源的珍惜和节约的价值观。

在潮汕话中,乌摆白常常用来形容某个事物没有价值或没有意义,这也间接反映了人们对于资源的珍惜和节约。

潮汕地区的人们注重实用性和效果,不喜欢浪费资源。

四、乌摆白在生活中的应用与影响4.1 乌摆白在日常用语中的应用乌摆白作为潮汕话中的一个独特词汇,经常在潮汕地区的日常用语中出现。

人们常常用乌摆白来形容某个事物或行为的无用、无效果,以表达对其的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潮州话的起源和演变
早在商、周年代,粤东已有人居,是为今天潮汕人的先民。

和居住在中国东南沿海和五岭以南的众多族属一样,史书上统称“百越”。

越人“被发文身,错臂左衽”,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及渔猎,多居水边,喜食稻米。

大约在战国时,已进入阶级社会。

战国前期,楚在吴起改革之后,势力逐步发展到长江下游和岭南地区,越人大部分纳入楚的统治之下。

此后,越人文化受楚文化影响较大,发展也较快。

当时的岭南地区,地广人稀,自给自足,“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是未开发地区。

始皇33年(前214年),秦王政统一六国以后,继续向岭南进军,征发了大量的中原居民迁屋,促进了南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在相当长久的时间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中,潮汕古代先民创造了自己的语言和词汇,并逐渐形成了词法、语法都十分奇特的独一无二的语言体系。

和中原地区的语言体系相比较,这种语言体系具有发音复杂、声情并茂、形象化等语言特点,有别于北方语言浑厚、正统的特点,而更多地接近于今天南方各少数民族的语言,如瑶语、苗语等。

时至今天,我们仍可以从“挨砻”(推磨)“叩臼”(舂米)“三叔”(父亲)“奴仔”(小孩)等原味原汁的潮语词汇中,依稀看到我们的祖先在这片被称为“蛮荒之地”的土地上艰难地生存、生活和劳动的情景。

汉族和越族的融合,给古老的潮汕古语增添了许许多多源于中原语言的词汇,日臻丰富。

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在位。

当时,越地分东越、南越两大部分,赵佗为南越王。

元鼎5年(前112年),因南越发生政乱,武帝遣楼船(水兵)十万人进攻南越,置九郡。

自此开始,南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开始与中原接轨。

据《汉书·南粤传》记载,赵佗时已从中原地区输进铁器、农具、马、牛、羊等,置郡后南海、番禺是珠玑、犀、玳瑁、布匹、果实的集散地,也是海外贸易的中心。

当时,逐渐形成粤语语系,并使用于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粤西、粤北以及广西的部分地区。

成为岭南地区的主要语系。

因潮汕和广州距离甚远,虽然有隶属关系,两地的语言差别甚大。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广东人说普通话。

”因受母语发音上的限制而说不好普通话,广州人如是,潮州人亦如是,便可见两种语言的差异和共同之处。

一个从未到过潮汕的广州人乍一听潮语,便会觉得一头雾水,而潮州人乍听粤语亦是如此。

广州、潮汕同属亚热带地带,气候炎热,丙地均有清热袪火的习惯,广州称“凉茶”、“凉茶铺”,潮汕则称“凉水”、“凉水铺”。

广州话的“来咗”和潮州话的“来坐”,发音、声调完全一样,而时态、词义却截然不同。

尽管如此,“咸煎饼”、“油炸粿”、“啱啱”、“人戏”、“电戏”等纯粹的粤语词汇,被潮汕人广泛地使用着。

“先生娘”、“师母”、“师奶”乃至“×太”等粤式旧称谓,时而可闻。

公元190年始,中国陷入军阀长时期割据和混战的局面,后来逐渐形
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形势。

期间,有相当数量的中原仕兵避难南迁,中原文化逐渐向南方传播。

蜀、吴两国为巩固自己的政治势力,大力开发少数民族地区,中原汉民族先进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传入了当时尚未开发的南方。

至永嘉4年(310年),北方匈奴、羯族攻陷洛阳,大批中原官民南逃,徙居江浙,后逐渐向闽南、赣西、粤东迁移,有数以百万计的北方人口进入南方。

其中,有大量的劳动力,对南方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定居在广东、福建、江西交界处的石壁乡的先民,是为今天源出兴梅、系满各地的客家人的始祖。

长时期以来,客家人和潮汕人同行,水乳交融,不分彼此,语言上有不少相通之处。

客家话中的“椅子”、“帽子”、“裤子”、“裙子”,潮汕话仅称为“椅”、“帽”、“裤”、“裙”等。

潮语中的“食”字,揽括了“食饭”、“食粥”、“食水”、“食茶”、“食酒”、“食烟”,取代了“饮”、“吃”、“吸”、“喝”等动词,“床”包括“眠床”、“写字台”、“餐桌”等名词。

和潮汕地区接壤的闽南语,和潮汕话同一语系,语法、词法及词汇都有相当多的相同和雷同,如称男性为“禾埠”,称女性为“窄”。

“眼泪”一词,潮语称“目汁”,闽南语称“目水”,无论是语音或是内涵,都比潮州话更加接近原意。

明代初年,由于统治阶级采取了某些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使社会经济有了显著的恢复和发展。

为防范东南沿海残余反抗势力勾结海寇卷土重来,严禁沿海人民私自出海贸易。

另一方面,实行“朝贡”贸易制度,与海外诸国进行有限贸易。

永乐2年(1405年)起,海禁政策一度放宽,太监郑和先后七次往返西洋(今加里曼丹至非洲间的海岸),历时二十八年,访问了三十余国。

所到之处,宣扬明王朝“威德”,“厚赐”各国君长,接受回赠礼物,收集了大量土产,所得“宝物”甚多。

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南洋各国之间的经济及文化的联系和交流,为发展相互间的贸易关系,扩展海上贸易,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我们今天食用的许多蔬菜、谷豆、水果乃至禽畜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郑和下西洋。

这位造福于中国人民的“三宝公”,不仅给当时的中国社会带来了外来的物产,从而也充实和丰富了中国的语言文化。

如果加以留意,便可饶有兴趣地发现很多这样的词汇。

潮语中,称地瓜为“番薯”,称南瓜为“番瓜”,此外还有“番茄”(西红柿)、“番豆”(青豆)、“番葱”(洋葱)等,指明其来自外国。

“荷兰豆”(刀豆)、“荷兰薯”(马铃薯)、“西洋菜”、“胡椒”等,则更显明。

胡萝卜原产中亚细亚,元代末年传入中国,潮汕人称为“菜头”,既形象而又富于音韵、声调的美感。

最有趣的是椰菜,潮汕人称为“哥lá”,带着明显的东南亚语言特色。

清代道光19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起始。

战争以后,在英国侵略者的炮口下,清政府被迫与英国政府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又称《江宁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依照条约,中国割让香港,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商埠,等等。

咸丰5年(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战争期间,清政府和俄国、美国、英国、法国签订了中俄、中美、中英、中法《天津条约》。

依照条约,增开汉口、九江、南京、镇江、牛庄、登州、台南、淡水、琼州、潮州十处口岸。

外国人在通商各口任其“或长住,或往来”,“毋庸领照,一如内地民人无异。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期,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帝国主义阶段。

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向以资本输出为主。

英国英美烟公司、中国肥皂公司、通用电器公司、亚细亚石油公司,美国的美孚石油公司、美国钢铁公司等,先后侵入中国,形成了一个从通商城市直到穷乡僻壤的买办商业高利贷剥削网。

汕头开埠以后的几十年间,外商相继涌入,商船来往增多。

十几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商人觊觎着这颗“粤东明珠”,在汕头乃至潮汕地区开设洋行,开办工厂,办教会、医院、学校,设立领事馆,前后持续时间约八十年。

由于历史的原因,潮语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外来经济、文化以及政治的影响,一些洋腔洋调时而出现。

比起香港、澳门等长期受殖民主义文化污染的地区,潮汕“华洋交萃”的程度当然不及。

然而,直至今天我们仍可以从上一辈的潮汕人谈话中找到这种现象。

如称活板手为“士巴拿”(Spanner),称发电机为“马达”(Motor),称摩托车为“玛多猴”(Motor car),称公制为“基罗”(Kilo),称玻璃杯为“牙叻”(glass),称雪糕为“冰琪琳”(ice crem),称现代为“摩登”(Modern),等等,不胜枚举。

汕头市区街名林林总总中,有一条纯粹“洋味”的“摩罗街”,原为十九世纪末一位英国人的名字,由此见证“百年商埠”的繁华和屈辱的历史。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发展,语言也在发展中不断地完善和充实。

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进入了现代化的二十一世纪之初,不少对潮汕语言文化研究有素的语言学专家,面对着“大哥大”、“Call机”、“的士”、“酷”、“Mp3”等外来语日趋进入我们的生活和新一代潮汕人说不好纯正的潮汕话的种种现象,对正宗的潮汕话的未来和发展趋势产生了忧患意识,是值得深思的。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和世界上任何一种方言、文学、语言一样,潮语也是在不断地吸取外来因素而逐渐充实、发展起来的。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潮语这朵中华民族语言文化领域中的“南国奇葩”,必将以更加绰约的姿采,展现在世界语言之林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