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博客6.0 网络社会学电子教案(第2版)PPT

合集下载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高教社)》教学课件—10互联网与社会思潮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高教社)》教学课件—10互联网与社会思潮
• 社会思潮本质上是一种民众评价性机制,是一种解 读信息、透视社会的框架。
• 各种思潮都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现象有 关。
• 传统媒体不应固步自封,畏手畏脚,应主动介入到社会 思潮的传播与交锋当中, 担当社会思潮的渠道载体和 集散地的功能。
三、 打破禁忌,不回避、不打压某些社会思潮
• 促进各种思潮健康发展,并且形成制度化的竞争环境, 也是当前文化改革的要义。
• 当代文化保守主义在新兴中产阶级中有广泛的影响 力。
• 在现阶段,文化保守主义的出现也有其合理性。 它反 映的是六、 新消费主义思潮
消费主义作为 20 世纪在西方出现的一种文化思潮和生 活方式,产生于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炫耀性、 时尚性和挥霍性是消费主义的基本特征。 新消费主义是因时代特征和消费群体构成的变化而产 生的一种新的消费理念。具有消费的感性化、小众化、 娱乐化、狂欢化、新媒体化和互动化等新特征 在新媒体环境下,新消费主义价值观可以看做是一种个 人表达、群体身份认 同和重组社会权利的手段。
• 网络公共事件、全民论政的背后,其 实是各种社会思 潮的交锋
• 大众政治与社会思潮“合流”成为必然
三、 重视网络社会思潮的群体极化现象
群体极化是指,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 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 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 在网络和新的传播技术的领域内,志同道合的团体会彼 此进行沟通讨论,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和原先一样,只是 形式上变得更极端了。 •单面信息或观点会导致网民观点的片面性,产生偏激的 价值观念。 •网络社会思潮的另一个“群体极化”表现是网络民粹 主义。
新自由主义在古典自由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形成于 20 世纪 30 年代,主要盛行于经济领域。 中国的新自由主义思潮,从根本上来说,是试图效法现 代西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模式,全面改造中国社 会,使中国融入所谓世界潮 流的意识形态

社会网络分析课件 PPT

社会网络分析课件 PPT
一个图一般有多条测地线,其长度也不一样。我 们把图中最长测地线的长度叫做图的直径。如果一个 图是关联图,那么其直径可以测定。如果图不是关联 的,那么有的点对之间的距离就没有界定,或者说距 离无穷大。在这种情况下,图的直径也是无定义的。
n1到n4的测地线是: l2l4 n1到n5的距离是: 3 该图的直径是:3( l2l4 l5、 l3l4 l5 )
什么是作者同被引?
两位作者发表的文献同时被其他文献 引用。作者A和作者B发表的文章,同时 被文献c引用了。
什么是可视化?
用图形的方式来表达内容结构,直观、清楚。
描述学科结构
揭示作者各自或共 同代表的主题领域
研究 目的
揭示文献的影响力
探讨学科范式
主要步骤
选择研究领域。本案例选择的研究领域是“认知心理 学”。
点5的度数为: 4 点10的度数为:2 点8的点数为: 1
阿库(n3)的点入度是: 3 点出度是: 2
❖2.2.2 测地线、距离和直径
在给定的两点之间可能存在长短不一的多条途径。 两点之间的长度最短的途径叫做测地线。如果两点之 间存在多条最短途径,则这两个点之间存在多条测地 线。
两点之间的测地线的长度叫做测地线距离,简称 为“距离”(distance)。也就是说,两点之间的距 离指的是连接这两点的最短途径的长度。
点度中心度
研究一个行动 者在多大程度 上居于其他两 个行动者之间, 因而是一种 “控制能力” 指数
中间中心度
考虑的是行动 者在多大程度 上不受其他行 动者的控制
接近中心度
2.4 与“凝聚子群”有关的概念
大体上说,凝聚子群是满足如下条件的行动者子集 合,即在此集合中的行动者之间具有相对较强的、 直接的、紧密的、经常的或者积极的联系。

计算机网络教程第2版熊建强等编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课件

计算机网络教程第2版熊建强等编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课件
缺点 光纤的切断和精确连接需要较高技术,以及 专用连接设备。
三、网络中的传输介质
(四)无线传输介质
红外线、激光、微波或其他无线电波不需要任何物 理介质,非常适合特殊场合。
微波、红外线和激光的通信频率都很高(微波 109~1010Hz,红外线1011~1014 Hz,激光1014~ 1015 Hz),理论上数据传输速率都很高,但目前的工 艺水平和技术只能做到每秒几兆位,传输距离也只有几 公里至几十公里。因此,目前主要用于建筑物之间,特 别是建筑物间拉线有困难的场合,这三种电磁信号都沿 直线传播,要使发射器和接收器必须在视线之内。
路由器
主机
通信子网
资源子网
一、Internet的基本概念
(一)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功能
5.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主要表现在三个 方面:
资源共享
Int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rnet
互相通信
分布式处理
一、Internet的基本概念
(一)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功能
一、Internet的基本概念
(一)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功能
试问:什么是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有 哪些功能?
三、网络中的传输介质
(三)光纤
光纤是一种细小、柔韧并能传输光信号的玻璃芯介 质。一根光缆中包含有多条光纤。光纤是利用光脉冲传 输数据的新技术,有光脉冲信号表示1,没有光脉冲信号 表示0。
光纤通信是利用光发送机将调制好的红外/激光波注 入光纤芯,光在纤芯的包层内壁发生多次全反射,使调 制光波在纤芯内沿绕着芯轴方向传输到光接收机,光接 收机将光信号变换为电信号,经放大等处理送给接收方。
环境配置
术和物联网。
合计
32
实验 8节

《网络社会学》课件PPT-互联网与民主

《网络社会学》课件PPT-互联网与民主
2.网络是一个没有中心的世界。这种特性可 以克服金字塔结构的一元信息中心的集中 控制,并支撑多元的决策中心。
网络的发展带来的权力的分散化表现在许 多方面,许多国家正在发生中央政府向地 方政府分权,政府组织向非政府组织分权, 企业高层向低层分权,公民参与国家和社 会事务的决策和管理等一系列的变革。
(二) 网络发展为一些政客和特殊利益集团影 响政治、控制政治,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提供了便利的工具
政客们可以借助于互联网络来打击自己的 政敌,可以自由利用网络空间美化和宣传 自己,甚至可以欺骗和愚弄民众,达到自 己的政治目的。
(三) 信息技术的发展容易助长绝对自由主义 和无政府主义等极端民主化倾向
(四) 网络技术革命改善了民主的技术手段, 开辟了“电子民主”的新渠道
互联网架起了政府与公众之间相互沟通和 对话的电子桥梁,推动了公民与政府官员 直接对话。
借助于互联网,民众可即时表达意见,增 加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力;政府能更广泛地 了解公众的意见,有利于集思广益,做到 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五) 网络将推动民主原则和民主机制的变革 和创新,使民主更加精密和完善
1信息技术革命将使传统的少数服从多数的 民主原则遇到挑战,少数派的权力凸显出 来,构筑一个容纳少数派的权力在内的新 的民主机制成为可能。
“多数派的统治加上少数派权力的融合”的全 新的民主机制:利用计算机、先进的无线电通 讯和投票方法随意选出一些典型的公众代表, 用传统方法选出的代表只投50 %的票,由随意 选出的代表,不论他们分散在什么地方,通过 电子通讯设备来投其余的50 %的票。
抗议日本活动(2005年)
起因:入常、教科书修改、小泉参拜靖国 神社
开始:网络签名反入常,截至3月28日18点 ,签名人数已突破1600万。持续到9月。

第11章 网络社会的公共领域6.0 网络社会学电子教案(第2版)PPT

第11章 网络社会的公共领域6.0 网络社会学电子教案(第2版)PPT
等: 8 网络游戏: 9 同学录、校友录:
64.4% 38.2% 47.8% 40.2% 21.3%
15.9% 13.7%
数据超过20%的项目(2008)
大类
项目
网络媒体 网络新闻
比率 78.5%
信息检索 搜索引擎
68.0%
网络通讯 网络社区
电子邮件 即时通信 拥有博客 论坛/BBS 网络音乐
56.8% 75.3% 54.3% 30.7%
网络公共领域的建构过程呈假设干形式。比 方从论坛角度来看,其主要建构模式图如下:
网络论坛结构
网络公共领域功能实现的例证 网络公共领域功能实现的几个简要例证
序号 1 2
3
事项 2002年 11月 16日,一篇题为《深圳,你被谁抛弃?》的文章出现在互联网上,引发了媒体和网络对深圳 的地位的讨论。该文章年仅 27岁的作者不仅没有收到惩罚,而且在 2个月后,深圳市长还会见了他,就 深圳市的发展进行了两个半小时的对话。这种事情在以前是根本不可想象的,而在 2003年却成了一系列 网上民意影响社会政治的开端。
第十一章 网络社会的公共领域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网络公共领域 第二节.网络公共领域的特征 第三节.网络公共领域的构成 第四节.网络公共领域的建构过程 第五节.网络社会实践公共领域的功能与限制 第六节.网络公共领域影响决策的过程
1
第一节 网上公共领域
互联网不仅方便联系人与人、组织、社会的沟通,同时也形构出一 个特殊的社会空间。 这个空间为网络社会公众诉求的表达和公众舆 论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场域。随着互联网这个空间作为公共领域的特 征日趋明显,网络社会中广泛达成的自由讨论和公众舆论逐渐使决 策者也将网络意见纳入决策考虑。从民众自发角度看,例如孙志刚 事件、刘涌事件、华南虎事件等都是经由网络上的热烈讨论,进而 影响了现实社会中的决策和政府决策,并最终影响了人们的社会建 构及观念的变化。公共领域的功能突出表现在公共事务及公共利益 相关的事件的处理和应对上。从政府构建角度看,比方,非典期间 中央领导胡锦涛、温家宝在视察中谈及自己曾上网了解到医生的建 议和大学生的留言;2005年2月,西安市甚至在网络上举办了“2004 年西安开展十大教训〞评选活动,网民总结政府工作,市长高调回 应;2021年2月28日下午3点,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中国政府网考察 工作,并与网友在线交流。在长达两个小时的交流中,温总理答复 了经济、就业、反腐等多方面的问题。这些更加明确地显示了网络2 舆论对现实决策的影响力和网络的公共领域功能。

第11章 网络社会的公共领域6.0 网络社会学电子教案(第2版)PPT

第11章 网络社会的公共领域6.0 网络社会学电子教案(第2版)PPT
Starling and Blower指出,相较于面对面的参与讨论,通过信息与通讯科技的 计算机中介传播,互动讨论可以更加理性、更具逻辑性,且参与讨论者皆立于平 等的发言地位。Dutton(1996)认为电子论坛有刺激公共议题辩论与对话的潜力 ,藉此可促使公民的觉醒与公众参与。凭借网际网络上的公共领域,可联系分散 在各地的民众吸收及交换公共信息,以形成新的观点,网际网络上的公共论坛已 逐渐成为本世纪重塑民主新兴公共领域,提供丰富的可能性(徐千伟,2000)。

践积极/认同社区
讯息接受/中心化 代议民主/沟通实 践消极/认同趋弱
大众媒体
跨地域性/时间性/ 讯息接受/中心化 代议民主/沟通实
客体性
/操纵化
践消极/认同危机
互联网 (Internet)
跨地域性/去时间性 自主/对话/去中 直接民主/政治实
/互为主体性
心/匿名性
践积极/认同多元
社区
•网上公共领域的可能
等: 8 网络游戏: 9 同学录、校友录:
64.4% 38.2% 47.8% 40.2% 21.3%
15.9% 13.7%
数据超过20%的项目(2008)
大类
项目
网络媒体 网络新闻
比率 78.5%
信息检索 搜索引擎
68.0%
网络通讯 网络社区
电子邮件 即时通信 拥有博客 论坛/BBS 网络音乐
56.8% 75.3% 54.3% 30.7%
第二节 网上公共领域的特质
概括来说,网络公共领域的特性如下:
• 一 、特定的空间平台
(一)提供了身体不在场和可匿名的互动可能。 (二)便捷与流畅。
二、从主体上看:自主性与真诚
三、空间的氛围上(一)、自由和开放。 (二)、平等参与。

第6章 网上社会群体6.0 网络社会学电子教案(第2版)PPT

第6章 网上社会群体6.0 网络社会学电子教案(第2版)PPT
15
本章复习思考题
1. 什么是网上群体 2. 如何理解网上初级群体 3. 如何看待网上趣味群体 4. 尝试分析网上小站群体
推荐阅读:
(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13
第三节 网络群体分析
五、网络小站群体
网络小站群体与小型 的趣缘群体类似,不同的 是它不单单是以兴趣聚合 小站群体的成员,而是几 个人形成一个亲密的网络 空间
14
第三节 网络群体分析
六、网络群体动力学特点
(一)不可能发生的关系正发生关系 (二)网络社会群体的情感投入 (三)网络社会群体成员关系的一致性和互 补性 (四)网络社会群体内部关系的结构特点
(二)不同之处 1、人与人之间互动的场域不同 2、社会角色确定性和划分不同 3、社会关系的复杂性不同 4、群体意识和归属感不同
5
第一节 网络群体的含义
三、网络社会群体的特征
(一)亲和性 (二)交往空间大 (三)成员自由度大
6
第一节 网络群体的含义
四、网络群体对个体的功用
(一)慰藉 (二)满足社交需要 (三)提供自我展示并认证观点 (四)有助于个体目标达成
三、网络业缘群体
网络业缘群体通常是指以学业和工作相似为 “缘”而结成的群体
11
第三节 网络群体分析
四、网络趣缘群体
(一)网络趣缘群体的含义 上网者以各种相近的兴趣联系 在一起,构成网络趣缘群体 网络趣缘群体属于非正式网络 群体
12
第三节 网络群体分析
四、网络趣缘群体
(二)网络趣缘群体的形成 网络趣缘群体的组合形式是由上网者个人的 主观兴趣决定的 (三)网络趣缘群体的运作
(一)比较分析 网络初级群体与现实初级群体有很大不同

社会化网络PPT课件

社会化网络PPT课件
通过六个人,你与世界上 任何一个陌生人建立联系
6
朋友的类型
沟通朋友类型
熟悉的朋友 Regular Friends
通过娱乐促 进、帮助与
朋友沟通
失去联系的 老朋友
网上认识的 新朋友
Source: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
7
社会化互联网的三次浪潮
8
第一波浪潮
❖ 第一波浪潮
第一个SNS网站——
44
45
社会化互联网的发展瓶颈
46
仍处于市场起步阶段,关键问题
市场预期
仍未解决
根本问题:流量的 变现
目前所处 阶段
市场进入者显著增多 产品应用不断丰富
市场起 步阶段
技术驱动
市场起步产品创生
应用与 商业模 式创新 阶段
市场稳步 发展阶段
SNS作为成熟应用, 将深入走进人们生活
起动阶段
被夸大的 预期峰值
❖如,即时通信、交友、网络社区、音乐分享、RSS等。
4
六度分隔理论
(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超过六个
5
150定律
Robin Dunbar根据猿猴的智 力和社交网络推断,人类智 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 网络的人数约为150人。
1506 = 11 390 625 000 000
❖真实社交化——将线下真实的人际关系移至线上
18
19
20
SNS的产业链
广告主
程序开发者
广告费
应用程序
金钱回报
•交友工具 •增值服务 •广告
代理公司 SNS网站/平台
影响力
金钱回报
软件服务

《网络社会学》-可能的网络社会

《网络社会学》-可能的网络社会
网络社会学(第二版) 教案
Cybersociology
郭玉锦 王欢 编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年5月
课程安排
* 学时:32
*授课目的:清楚网络社会学研究什么,了解网络社会结构,掌握重要 的网络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熟知网络社会学的理论框架,并能结合所 学的理论知识说明和解释网络社会一般现象。
*授课方式:教师主讲和学生参与讨论相结合;每次授课留出一定时间 让学生自由提出有关授课内容的问题。每次课程中均推荐参考书目。
*教学效果检查:按课程内在逻辑单元测试学生的学习效果,整个课程 可安排2次。课外作业是每个学生写2篇网络社会学学术短文。
*课程实习:组织学生上网4个学时
*最后考试形式:开卷
目录
本课程讲授网络社会构成、运作和存在的问题等 知识。共十五章:
绪论
一、网络社会 二、网民 三、网上身份 四、网上社会行为 五、网上人与人的关系 六、网上社会群体 七、网上社会组织
复习思考题
1.社会的可能? 2.试述网络社会的实质。 3.如何理解网络社会的社会张力?
推荐阅读:
1. (德)西梅尔,《社会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美)波斯特,信息方式,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所以说,三者的共同点:都是共享; 不同点: 信息是流动; 网络是链接; 社会是互动。 信息总是趋向着要流动,网络总是趋向着要链接,社会总是趋向着要互 动,这三大驱力共同指向共享,使得三方联系紧密,并相互交融,彼此 促动,共同建构网络社会。
网络的社会张力
社会性是互动信息传递的个体间性,这个互动信息在 单位时间内是一个单位的信息量,那么互动双方的社会性 是一个单位的社会性强度;如果互动信息在单位时间内是 两个或更多单位的信息量,于是,互动双方的社会性强度 加大,那么社会性增大。这种社会性增大的典型标志有:

第8章 网络社区5.0 网络社会学电子教案(第2版)PPT

第8章 网络社区5.0 网络社会学电子教案(第2版)PPT

11
第三节 网络交友社区
一、网络交友社区的特点
(一)真实性
1.性别真实性高 2.背景材料真实
(二)过滤性
1.过滤场合 2.过滤非语言交流因素
12
第三节 网络交友社区
一、网络交友社区的特点
(三)去尴尬性 (四)拓展个人交友空间 (五)内在价值凸显
二、网络交友动机 三、哪些人上网交友
13
第三节 网络交友社区
5
第一节 网络社区概说
二、网络社区构成
(二)构成条件
1.网站平台 2.上网者同步互动和异步互动 3.社区中往往有若干网络群体 4.社区管理者和社区规章 5.进入社区活动者通常注册成社区会员 6.社区成员的强联系、弱联系、陌生人 7.有社区情感(近似归属感)
6
第一节 网络社区概说
三、网络社区的功能
1.商业交易 2.兴趣交流 3.提供想象空间 4.建立关系,寻求支持
7
第一节 网络社区概说
四、网络社区的种类
(一)电子信箱社区(E-mail) (二)电子公告版社区(BBS) (三)新闻组社区(Newsgroup) (四)网络聊天社区(Chat Room)
8
第一节 网络社区概说
四、网络社区的种类
3
第一节 网络社区概说
2.网络社区的定义 网络社区指在网络某个活动区域中,由网 络相邻或相关的若干社会群体和社会 组织构成的网络网民共同体。即在 互联网络“某个区域”共同活动的 若干人类群体。
4
第一节 网络社区概说
二、网络社区构成
(一)构成特质
网络社区的几项特点: 1.它必须通过互联网络来作为传播的媒介 2.它的成员通过网络社区能共享信息与沟通 3.成员能通过网络社区来满足社会生活需要 4.它的成员对它有一定的归属感

第10章(385)

第10章(385)

第十章 互联网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投资,在普林斯顿 大学、匹兹堡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依利诺斯大学 和康奈尔大学建立了5个超级计算中心,并通过通信线路互 相连接,形成了NSFNET的雏形。由于NSF的鼓励和资助, 很多大学、政府机构甚至私营研究机构纷纷把自己的局域网 并入NSFNET中,至1991年,NSFNET的子网增加到3000多 个,成为Internet的基础。到1993年,WWW(World Wide Web)和浏览器的开发应用,为互联网赋予了新的魅力,网 民在网上不仅可以看到文字,而且可以看到图片、声音、动 画等等,从此,互联网日益变成一个丰富多彩的全新世界, 以超出网民想象的速度获得了快速发展。
第十章 互联网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二、互联网对大学生心理的双向影响 互联网在高校的浸入,极大地扩展了大学生的学习空间,
以快捷、便利的方式,满足了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要, 使他们日益摆脱传统封闭的教学模式,从多渠道、大容量、 超时空的信息中汲取营养,以获得充实和发展。但是,网络 世界毕竟是一个虚拟世界,在它存在于现实世界并与青少年 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触动了大学生原有的内心平 衡,不可避免地对其学习、交往、自我意识、人格形成、人 生观等方面带来了负面影响。
第十章 互联网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正如学生所言:“我在网上学会了怎样学习先进的知识和技术,看到了 未曾见过的东西,想到了未曾想过的东西,学会了怎样去查阅资料,掌 握最新信息。”当前,各大高校基本都建成校园网,大学生们使用网络 会很方便,这样他们就可以频繁使用网络主动接纳网络学习及影响方式。 有研究者对大学生上网情况作过调研,从调研的结果看,1~4年级的学 生中,能够熟练应用网络者占19.5%,有所了解者占68.5%,不了解者只 占12.0%;上网时,试图熟悉网络操作系统、查信息、下载软件、阅览 新闻等正当学习的学生分别占参与人数的50.1%、57.2%、27.0%和 49.4%;访问国外网站时学生选择新闻评论、访问IT站点、获取专业信 息、娱乐新闻、留学信息的人数比例分别占总人数的35.2%、9.5%、 26.7%、18.2%和7.0%。通过接触网络,学生体验到最能满足求知欲望 的达30.0%;认为上网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对社会问题的分析评鉴能力 者达67.9%。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接触网络绝大多数是在主动地求知, 获取各种有意义的信息,网络带给他们的体验也是健康积极的。

网络社会学电子教案(第2版)PPT 第15章 网络社会展望

网络社会学电子教案(第2版)PPT 第15章 网络社会展望
第十五章 网络社会变迁
本章主要内容
网络社会的发展阶段 Web1.0阶段与web2.0 未来网络社会
一、对网络社会发展大致有三个观点
第一种观点
•有人认为网络社会将为人类社会带来
进Hale Waihona Puke ,并有助于人类解决诸多问题第二种观点
有人认为网络社会将造成人际关 系的异化,人类要付出重大代价。
第三种观点
* Footnote Source: Source
3
三、未来网络技术的发展
网络世界的未来充满着无限的可能,以现在的角度看, 网络世界为人类分配了许多工作。
就对个体的影响层面看,网络空间使个人生活圈得以扩大 。
4
四、对科学技术的反思
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霍克海默(1885—1973),站在 批判理论立场,描述了人类社会目前的发展趋势,认为人 类前景面临威胁,人的理性面临悲剧处境。 社会走向总体的技术控制,一种更加严厉的管理形式中。
推荐阅读:
1. 郭良,网络创世纪:从阿帕网到互联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2 翟本瑞,网络文化的未来,网络社会学通讯(12),台湾南华大学网站
•也有人认为网络只是工具,对人类社
会是利是弊,要看人类如何运用。
2
二、未来网络社会的发展特点
(一)未来通过移动电话就可以整合现有所有通讯媒 介,不但能够大幅扩充传输速度,更能让计算机随身带着走
(二)随着宽带的普及,网络流通的信息内容日趋丰富 (三)家庭网络化即将成为现实 (四)数字电视将成为家庭网络化的中心 (五)网络地址的无限供应将成为可能
5
五、网络社会的发展前景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网络对于生 活的影响会越来越强,产业的网络化,生活 的网络化都是不可逆的趋势。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 博客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什么是博客 第二节.博客的类型 第三节.博客的特征 第四节.博客的功能分析
1
博客的兴起与发展
一、概念提出
博客一词1997年由 Jorn Barger所提出。在1998年, infosift 的编辑Jesse J. Garrett 将一些类似博客的网站 收集起来,寄给Cameron Barrett。 Cameron随后将名 单发布在CamWorld网站上, 许多人也陆续将博客的URL给 Cameron,慢慢的,一个新的
成熟期
晚期大众
34%
个人中心网页
晚期
落伍者
16%

概念的界定
通过“博客”,可以让某一 个体或群体实现:
信息发布:可记录自己的心情 想法,心得体会,发布任何您 想发布的任何信息,小到一日 三餐,大到国家大事,当然前 提是不能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 。
个性展示:个性的您拥有个性 的“博客”。闲情逸致,张扬 疯狂,随意选择个性模板;文 章,图片,相片,视频,音频 ,尽情展示真实的您。
传统的范式
新的范式
纸质媒体
媒体网站
博客网站
很慢;具有一定的出 较快、具有一定的 很快、没有一定
版周期;定期
出版周期、一般也 的出版周期、不
定期
定期
具有一定的形势和栏 具有一定的形式和 完全无限制、形
目;具有一定的方向 栏 目 、 一 般 比 较 丰 式多种多样
限制
富、方向受到战略
的限制
具体中间修改与控制 具有中间修改与控 完全没有任何限
四、博客的特性
(一)个人性:博客的是一种以作者为中心的展台,文章、 音频或视频表达作者的主观感受与意见。 (二)播放性:博客的所有内容都有发布信息的性质。只 有写就有人看。
(三)开放性:开放性意味着博客是真正意义的公共领 域之一,博客成为一种交流空间,意味着个人空间直接 变成公共领域,主体进入公共领域门坎、限制机制达到 最低点。
网络社区俨然成型。博客现象 潮起于1998年,“麦特·德拉吉 (Matt Drudge),主持个人 博客网站“德拉吉报道”
他以“每个公民都可以成为记 者”的理念,助长了全球网络 “博客”的风潮。
还有一种说法:1997年4月, 纽约计算机工程师戴夫‧温纳在 自己的“编撰新闻”网站( Scripting News)上面贴了一 行字:“看看这个。很赞!” 这几个字正是“博客革命”的 滥觞。
超链接 文章品质 注册控制 新闻的及时性 信息搜寻成本 发文技术难度
BBS
个人网页
简单
困难
设立版主



讨论问题为主、个人展示 个人展示
为辅
支援弱

比较低


实名制




很低
较高
博客 简单 无 低 个人展示
高度提倡 品质高(实名制型) 实名制 高 低 很低
2.博客的存在方式
博客存在的方式,一般分为三种:
特色是文章较长,一篇文章以一个议题为中心。它看 起来与杂志或日记比较类似,每一条记录的篇幅相当 于一篇随笔或散文。经常能从日常经历中得出感悟的 人喜欢用这种方式写博客,而许多主要的新闻机构也 从这些博客中提取素材。
过滤器博客的内容与博客本身无关(例如世界上发生 的事件,网络上发生的事等)。它通常以某个超链接 作为开头(连接到另一个网页)。博客的作者会把自 己的观点(针对链接内容)贴在链接的后面,可以是 寥寥数言,也可以是长篇大论。如果说前两种类型的 博客显得比较内向的话,filter类型的博客就完全是外 向型的性格,它可以让作者表达对网站、事件、观点、 产品等一切你所感兴趣的事情的看法。
(四)交流性(交互性):在博客中的读者群或博客圈 中,相互会去阅读彼此的博客,形成互动的网状结构
第三节、博客的交往活动与应用分析
博客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可能,网络开 始真正凸现无穷的知识传播的价值。博客这种方 式不仅是低成本、简便的知识管理工具,更是个 人思想和言论出版的理想媒介。
一、博客的交往活动 (一)、 博客与互动
互动交流:博客不是一种单向 的发布系统,更为重要的是展 示、交流的窗口。 您在博客上 发布的任何信息,都会得到支 持、建议、反对、批评。每时 第刻和关注您的人进行交流, 碰撞。当然,您有权决定是否 公开自己的信息以及是否对别 人的评论作出回答等。
BBS、个人网页和博客比较
比较项目 技术实现 版主管理 管理成本 适用情况 超链接 文章品质 注册控制 新闻的及时性 信息搜寻成本 发文技术难度 非主流信息发布 信息回馈
点对多点
点对多点
多点对多点
一般较强
一般很强
一般较弱
精品和权威
丰富和链接
快速、原创和交
目前的知识管理与知识博客的比较
怎样管理知识
谁来实施系统
提供怎样的学 习材料
适合怎样的管 理范式
结论
现有知识系统
基于we博客的知识管理
比较
公司管理层
整体式管理
前者适合于重要资料的分类
管理和检索,后者管理的内
容更加丰富和广泛,适合于
孙华坚.德拉吉报道与崛起的新 媒体.新闻实践杂志.2002
博客发展阶段
博客的发展周期
发展阶段 新进入者主要特征 占网民比例
主要特征
大致时间
萌芽期
创新者
2.5%
技术日志 1996年到2003年
成长初期
早期加入者
13.5%
个人媒体 2004年到2005年
高速成长期
早期大众
34%
个人媒体 2006年到2008年
的特色,更能体现我们职业的风格和风貌。 同 城 距离在这里不再是问题,同城博客圈,让所有在同一"屋檐"下 圈: 而不认识的人们,有了一个相互认识的入口。让我们"网上相
知,网下相识!" 兴 趣 有着共同兴趣爱好自然会有着更多的话题可聊。到这里来找寻 圈: 志趣相投的朋友,真正的网络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博客圈
博客圈就是若干个博客用户基于共同的话题、爱好或 者志向搭建起来的一个交流互动、展示自我的人际关 系圈,也有的网站叫做“博客群”。通过博客圈,广 大博客用户可以更快更方便的找到那些志同道合的 “博友”。 在博客圈中,博客成员承担不同的角色,包括圈主、 管理员、资深成员以及一般成员,其中圈主和管理员 都具有相应的管理权限。
5 学习、娱乐 其为专供学习和娱乐的博客网站。 型博客
(3).按照博作者的人员构成,博客可划分为如下七种类型
序号 1 2
3
4 5 6 7
类型 基本的博客 小组博客
亲属和朋友之 间博客
协作式的博客
公共社区博客
商业、企业、 广告型的博客 知识库博客
说明 这是博客中最简单形式。单个的作者对于特定的话题提供相关的 资源,发表简短的评论。这些话题几乎可以涉及人类的所有领域。 这是基本的博客的简单变型,一些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博客日志, 有时候作者不仅能编辑自己的文件内容,还能够编辑别人的文件 内容。这种形式的博客能够使得小组成员就一些共同的话题进行 讨论,甚至可以共同协商完成同一个项目。 这种类型博客的成员主要由亲属或朋友构成,他们是一种生活圈、 一个家庭或一个项目小组的成员。这种博客通常流行在住在不同 区域的朋友中,例如高中或大学的好友毕业以后各奔四方,但是 他们通过博客继续交流与通信。 这种类型与小组博客相似,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共同讨论使得参与 者在某些方法或问题上达成一致,通常被定义为允许任何人参与、 发表言论、讨论问题的博客日志。 互联网服务商不仅提供网络出版系统给用户,而且提供硬盘空间 给他们。廉价的博客与公共出版系统有着同样的目标,但是使用 更方便,所花的代价更小,所以也更容易生存。 其管理类似于通常网站的WEB广告管理。
导 致 学 习 型 组 织 的 式的学习型组织
结合起来
实现
为组织提供了较为 要求组织范式的转变,扁平 前者被用于命令-支配型组
有力的知识管理工 化学习化和网络化式相互伴 织,后者带来组织范式和知
具 , 但 不 一 定 带 来 随的过程,与命令-支配型 识管理范式的变革。
组织范式的转变
组织存在一定的冲突
BBS 简单 设立版主 高 讨论问题为主、个人展示为辅 支援弱 比较低 弱 高 高 很低 版主管理 实时
个人网页 困难 无 高 个人展示 高 高 实名制 低 中 较高 困难 慢
博客 简单 无 低 个人展示 高度提倡 品质高(实名制型) 实名制 高 低 很低 容易 慢
比较项目 技术实现 版主管理 管理成本 适用情况
序号 类型
说明
1 托管博客
无须自己注册域名、租用空间和编制网 页,博客们只要去免费注册申请即可拥 有自己的博客空间,是最“多快好省” 的方式;
2 自建独立网站 有自己的域名、空间和页面风格,需要
的博客
一定的条件;
3 附属博客
将自己的博客作为某一个网站的一部分, 如一个栏目、一个频道或者一个地址)。
• 博客的不同分类
在博客圈里我们可以: 1) 作为内容浏览者,一个博客圈就像一本杂志,您可以根据自己
的兴趣和需要,方便的找到适合自己的博客圈,从博客圈的精华中 攫取最适合您的内容。
2) 作为圈友级用户,可以到不同的博客圈中寻找志同道合的人, 发文探讨大家喜欢的话题,寻找与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也可将自 己的美文推荐到不同的博客圈中供大家品评。
基于博客的企业知识管理结构图
第四节 博客功能分析
自我表现 全媒体(自媒体) 社会安全阀
博客发展十大趋势
趋势一:
博客现在正在形成个人的信誉机制,这句话怎么理解,有了博客之后确立了 一个个人虚拟身份,简单的来讲就是个人在互联网上是有名有姓的,而不再 是一种匿名的行为,网民从流浪汉变成了一个定居者。以前在互联网上的各 种行为都属于匿名状态中,互相不是认识的,但有了博客之后可以天天关注 ,而别的人也可以通过博客找到你这个人。这样随着时间的积累就会产生一 个新的东西,我们把它概括为叫做“个人的信誉”,个人的信誉就是博客和 博客之间发展各种关系的组合,这个信誉可能是对每个人来讲就是有不同的 信誉,但对每个博客来讲就产生了新的评价机制,这个机制将是博客商业化 的一个前提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