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建筑方针的比较

合集下载

新旧建筑方针的比较

新旧建筑方针的比较

新旧建筑方针的比较中国的建筑文化源远流长,古代的建筑遗迹依旧可以在许多地方找到它的身影。

但在现代社会大规模的城市化和城市更新建设浪潮下,建筑也仿佛经过漫长的岁月洗礼,从传统到现代,从标志性的建筑带有的民族文化和历史底蕴到功能性、实用化的建筑风格等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呈现出了不同的面貌。

这也使得人们对建筑方针的比较逐渐趋于频繁,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新旧建筑方针的比较。

一、建筑风格新旧建筑方针的最大区别就是建筑风格的不同。

在传统时期,我们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建筑风格,其中有中式建筑、欧式建筑、传统建筑、北欧风格等等。

这些建筑风格是建立在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基础之上,具有相当的文化价值。

而在现代,随着工业化和国际化的不断发展,简约主义风格成为了当下的流行趋势。

新式建筑风格具有强烈的个性化和特殊化表现,不同的建筑风格期望着成为建造的基础。

二、建筑理念传统建筑设计理念注重建筑的方位和环境适应性,以及色彩和比例的协调性。

同时,以庭院式建筑为主要形式,通过空间的划分和构造来凸显建筑的尊重和庄重。

而在现代建筑中,更加注重人本主义和功能性,不仅是理念上的自由和开放,而且更多的考虑到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功能和管理的适应性。

这样的建筑理念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前现代时期的基础。

三、建筑用材建筑用材也是新旧建筑方针的重要反映。

传统建筑通常使用原材料建造,如石头、砖头、木材、泥土等,这些自然材料吸收了深厚的文化和历史意义,而且使用寿命长,能够更好地体现出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

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现代材料的推广,新式建筑往往采用现代化的建筑材料,如混凝土、钢材、玻璃等。

这些新式材料比传统材料更加坚固、耐用、防水、防火等,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满足各种人类建设领域的需求。

四、建筑安全性建筑安全性作为另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同样是新旧建筑方针比较的重要因素之一。

传统建筑因为材料质量的不一致和结构的不科学,常常遭受自然灾害和人为损坏。

而现代建筑在材料和结构上更加科学,设计往往更加精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

建筑改造方案前后对比

建筑改造方案前后对比

建筑改造方案前后对比建筑改造方案前后对比写1000字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老旧建筑被迫与时俱进,进行改造和翻新。

建筑改造不仅可以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提高建筑的功能性,还可以提升建筑的整体形象和价值。

下面将对一栋老旧建筑的改造前后进行对比分析。

该建筑位于市中心繁华的商业区,原本是一座建于上世纪初的三层小楼,由于年限较长,外立面出现了问题,室内功能布局也不适应现代发展的需要。

为此,业主决定对该建筑进行全面改造。

改造前,该建筑外观陈旧,没有一个醒目吸引人的标志,给人的第一印象较为普通。

建筑的墙面和窗户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变形和破损,屋顶漏水的问题时有发生,使得室内环境非常潮湿。

内部空间布局合理,但格局相对封闭,给人一种压抑感。

此外,建筑的供电和供水系统也不完善,对生活和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经过改造后,该建筑焕然一新。

首先,改造后的外立面进行了重新粉刷,采用了现代简约的设计风格,增加了一些突出的装饰元素,使建筑立即具有了辨识度和吸引力。

在建筑的入口处设置了鲜明的招牌,以提高商业效果。

其次,对墙面和窗户进行了全面修复和更换,保证了建筑的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解决了漏水问题。

屋顶进行了加固,改善了室内的环境,人们能够享受更加舒适的室内氛围。

此外,原先封闭的空间重新进行了布局,采用了开放式的设计手法,使得整个空间变得通透明亮,增加了使用灵活性,提升了工作和生活的舒适度。

改造后,建筑的供电和供水系统也进行了升级和改善。

新的供电系统采用了安全可靠的电缆和开关设备,保证了电力的供应稳定性和安全性。

同时,供水管道进行了更换和改造,提高了供水质量和供水能力,为建筑的使用提供了便利。

与此同时,改造后的建筑还注重了环保和节能的设计理念。

原本老旧的建筑材料被采用了绿色环保的新材料进行替换,不仅提高了建筑的质量和寿命,还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

此外,改造后的建筑配置了先进的节能设备,比如LED灯、太阳能热水器等,减少了能源的浪费,降低了建筑的运营成本。

新建规最全解读,新旧建规最详细对比!

新建规最全解读,新旧建规最详细对比!

新建规最全解读,新旧建规最详细对比!5月1日已经开始执行新建规。

总体来说,最新版相比上一版调整的地方比较多,但总的来说,相关规范是放宽了。

新规范整体解读一、整合后的规范标准的修订整体趋于严格。

二、整合后的规范文字更加严谨、细致。

三、整合后的规范章节设置更加合理,条理更加清晰,删除了原规范一些重复出现的条款,合并统一了一些内容相近的条款。

四、整合后的规范将一些含糊不清或容易产生歧义的内容具体化,更便于实际操作。

五、整合后的规范与其他防火设计规范联系更加紧密术语解读——变化条文对比新规原规1.0.2本规范适用于下列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建筑:1、厂房2、仓库3、民用建筑4、甲、乙、丙类液体储罐(区)5、可燃、助燃气体储罐(区)1.0.2本规范适用于下列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建筑:1、9层及9层以下的居住建筑(包括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居住建筑)2、建筑高度小于等于24m的公共建筑3、建筑高度大于24m的单层公共6、可燃材料堆场7、城市交通隧道建筑4、地下、半地下建筑(包括建筑附属的地下室、半地下室)5、厂房6、仓库7、甲、乙、丙类液体储罐(区)8、可燃、助燃气体储罐(区)9、可燃材料堆场10、城市交通隧道解读新规范将住宅、高层民用建筑、多层民用建筑、地下建筑和半地下建筑统称为民用建筑常见问题及回答问题1:在实际工程中,除适用于或者不适用以外的建筑可以套本规范吗?回答:不要套用,但可以参考。

如广播电视建筑等。

问题2:如果专业规范与本规范相互冲突以哪个为准?回答:通常以本规范为准,因为这是防火规范。

但是有些专业比较强的规范,有特殊要求时,应以专业规范为准。

新规 1.0.4同一建筑内设置多种使用功能场所时,不同使用功能场所之间应进行防火分隔,该建筑及其各功能场所的防火设计应根据本规范的相关规定。

解读此条为新增肉容。

在建筑防火设计中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同时也是较为灵活的防火分隔方式新规 原规1.0.6建筑高度大于250m 的建筑,除应符合 本规范的要求外,尚应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更加严格的防火措施,其防火设计应提交国家 消防主管部门组织专题研究、论证。

新旧抗规不同点

新旧抗规不同点

1、3.9.3箍筋已不建议采用HPB235(一级)钢筋,至少要HPB300,也可直接选用HRB335(二级)钢筋。

2、3.9.4钢筋等强代换时虽没写明裂缝,挠度要求,但也应满足(见条文说明)。

3、3.10增加了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考虑了断裂带对结构抗震的影响等。

4、4.1.6增加了场地类别分类。

5、4.1.7减小了发震断裂的最小避让距离。

6、4.3.4液化土深度判别有变。

7、5.1.2需采用时程分析法补充计算的结构的设计内力取值有所变化,增加6度罕遇地震的地震加速度最大值。

8、对于平面投影尺度很大的空间结构(跨度大于120m,长度大于300m或悬挑大于40m)应根据结构形式和支撑条件分别按单点一致、多点、多向单点或多向多点输入进行抗震计算。

并考虑地震行波效应和局部场地效应。

9、5.2.5增加了6度时楼层最小剪力系数。

10、5.3.4增加了大跨度空间结构的竖向地震作用计算方法。

11、6.1.2框架、框剪、剪力墙结构的抗震等级分类高度有变。

12、6.1.4防震缝最小宽度由70变为100。

13、6.1.8取消了连梁最小高度400的要求。

14、6.1.10剪力墙加强区高度由1/8改为1/10.15、6.1.14嵌固端提出更高的要求。

16、6.2内力调整变化较多,自己找。

17、6.3.7柱钢筋配筋率改变较多。

18、6.3.12明确体积配箍率计算方法,不扣除重叠箍筋体积,并且取消箍筋或拉筋强度超过360取360的规定。

增加了框支柱、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的配筋要求。

19、6.4.4增加了剪力墙竖向分布钢筋的直径不宜小于10mm。

20、6.4.5构造边缘构件有变,约束边缘构件的范围增加了轴压比的判断,体积配箍率可适当计入水平钢筋的截面面积。

21、6.4.6降低了小墙肢箍筋全高加密的要求。

22、6.5.2增加了框剪结构中剪力墙分布筋最小直径要求。

23、6.5.3增加了梁与剪力墙平面外连接的要求。

24、6.6.3增加了板柱抗震墙抗震计算的要求,(1)规定了抗震墙和板柱框架承担的地震力范围(2)规定了等代框架梁的宽度(3)规定了板柱节点不平衡弯矩引起冲切反力的增大系数。

新老建筑改建方案对比

新老建筑改建方案对比

新老建筑改建方案对比新老建筑改建方案的对比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比较,包括设计理念、空间利用、能源效率等方面。

下面我将从这些方面详细介绍新老建筑改建方案的对比。

首先,设计理念方面,老建筑的改建往往更注重保留原有建筑的风格和历史价值,尽量保持原有的外观和空间结构。

而新建筑的改建则更注重创新和功能性,可以更自由地进行设计,满足当代人的居住和工作需求。

相比之下,新建筑改建方案更具时尚和现代感。

其次,空间利用方面,老建筑往往存在空间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例如房间大小、通道位置等。

而新建筑的改建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优化空间布局,提高空间的利用率。

通过增加或减少隔断、打通原有的隔断等方式,可以让空间更加开放和通透。

再次,能源效率方面,老建筑往往存在能源浪费的问题,如窗户不密封、保温材料老化等。

而新建筑的改建则可以采用更先进的建筑材料和技术,提高建筑的能源效率,减少能源的消耗。

例如,采用节能玻璃、隔热材料等可以降低冬季取暖和夏季制冷的能量消耗。

此外,老建筑的改建往往会受到一些限制,如建筑结构的限制、历史遗迹的保护等。

这些限制可能会给改建带来一些困难和不便。

而新建筑的改建没有这些限制,可以更加自由地进行设计和施工。

最后,成本方面,老建筑的改建往往比新建筑的改建成本更高。

因为老建筑的改建需要考虑到保护原有结构和外观的需求,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和材料。

而新建筑的改建可以更简单和经济,更容易控制成本。

综上所述,新老建筑改建方案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无论是设计理念、空间利用、能源效率还是成本等方面,新老建筑改建方案都有各自的优势和特点。

选择适合自己需求和预算的改建方案对于提高建筑的舒适性和使用价值至关重要。

因此,在进行建筑改建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并进行合理的权衡。

建筑方针与新时期工程建设建议

建筑方针与新时期工程建设建议

建筑方针与新时期工程建设建议【关键词】建筑业建筑方针工程建设两千年前,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在他的《建筑十书》中首先提出了建筑三原则,“适用、坚固、美观”。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建筑方针定位为:“适用、经济、在可能的条件下注意美观”。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安全、适用、经济、美观。

”新的建筑方针一直指导着今天的建筑业,建筑业作为我国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它与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对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新时期的建筑方针我们认为应为“安全、适用、经济、美观、人文、环保”。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宣言口号就是“绿色奥运、人文奥运”。

随着我国人口增多,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以及科技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改善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绿色、环保日益成为建筑设计、规化的重要课题。

绿色建筑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体现了绿色平衡的理念,充分展示人文与环境、环境与科技的和谐统一。

建筑方针体现“人文”精神,则是与我国历史民俗习惯、民族文化相适应。

相当长一个时期以来,在建筑和城市的风格上,“欧陆风”“北美风”盛行,尤以房地产界为最烈,而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风格却遭到摒弃,因此我们的建筑方针提出“人文”关怀,就是要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方面综合考虑城市建设与周围环境融合,体现历史沿革和文化继承,保持民族特色。

这是一种注意人文环境的建筑思想,符合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注意建筑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体现单体建筑与所处环境的和谐统一。

现阶段毕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适用与经济辩证地结合起来是广大建筑工作者的第一要务。

现阶段人们真正追求的是舒适,是良好的性能价格比;人们关心的是住宅的适用价值,良好的物业管理。

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曾说过“作为建筑师应该在任何条件下注意美观”。

但是,我们的美观应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经济”作为总的前提,因为房屋归根结底是供人居住和办公的,若把质量标准降得过低,既不适于人们居住的要求,从长远看,也不经济。

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对比分析

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对比分析

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对比分析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为了提供居所,更是展现着人类智慧和文化的体现。

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进行对比分析。

一、建筑风格差异传统建筑是指在一定历史阶段和文化环境下所形成的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包括古代建筑、民居建筑、宗教建筑、园林建筑等各种类型。

传统建筑以地域性、历史性、文化性强为特点,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多样性贡献了宝贵的遗产和历史文化印记。

相比之下,现代建筑则追求简约、实用、创新、高效等特点。

现代建筑不断引入先进的技术和理念,许多现代建筑在造型上较为简洁明快,兼顾了科技和人文关怀,追求更具诗意的空间氛围。

二、建筑结构差异传统建筑结构大部分采用木质结构和砖石结构,墙体开窗数量一般很少,主要是为了便于温度保持,防止外界干扰。

传统建筑多以仿生学为设计理念,建筑和自然环境相容性强,具有较高的人居舒适性。

现代建筑的结构通常采用钢筋混凝土架构体系,同时采用成批量生产的工厂化技术,提高了整个建筑的质量稳定性。

相对于传统建筑,现代建筑的空间设计更大胆前卫,空间利用率更高。

三、建筑功能性差异传统建筑多数为公共空间,如教育场所和宗教场所等,同时大多是经过多年沉淀和历史积淀的文化景观。

传统建筑始终站在文化遗产的高度,代替了表象的功能,往往在文化、艺术、历史等方面有着非凡的意义。

现代建筑则更为注重人们的舒适与生产效率,更为贴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需求。

同时,现代建筑也在不断推进社会进步,体现出时代发展的方向和倾向。

四、建筑生态环保差异传统建筑更多的是针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特点所建。

传统建筑考虑到了环保和节能方面的需求,如植草种树、利用地势、通风采光、利用自然资源等等。

并且在保持建筑美观性的同时,更加追求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

现代建筑则注重节能环保方面。

现代建筑利用新型的建筑构造、建筑材料、节能设备等一系列方法,力求降低对环境的毁损,体现出了生态环保的重要性和价值性。

新建筑八字方针变化的理解

新建筑八字方针变化的理解

新建筑八字方针变化的理解新建筑的八字方针是指在建筑设计和规划过程中,所遵循的八个基本原则。

这些原则是根据建筑学的发展和变化而不断调整和完善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新建筑的八字方针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新建筑的八字方针强调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在过去,建筑设计往往忽视了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浪费。

而现在,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新建筑的八字方针更加注重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和利用可再生能源。

新建筑的八字方针关注人性化和舒适性。

过去的建筑设计往往只注重功能和外观,而忽视了人们的需求和舒适感。

现在,新建筑的八字方针更加注重人性化设计,考虑到人们的行为习惯、健康需求和社交互动。

建筑内部的空间布局、采光和通风等方面都要考虑到人们的舒适感和健康。

第三,新建筑的八字方针倡导创新和科技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建筑的设计也在不断变革和创新。

从建筑材料的选择到施工工艺的改进,从智能化系统的应用到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新建筑的八字方针要求建筑师和设计师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将科技应用到建筑设计中,提升建筑的功能和效率。

第四,新建筑的八字方针注重文化传承和地域特色。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建筑往往呈现出模式化和同质化的趋势。

然而,新建筑的八字方针强调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和地域特色。

建筑的外观、材料和装饰要融入当地的文化元素,体现地域特色和历史传统,以此丰富城市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第五,新建筑的八字方针追求艺术和美学价值。

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应该追求美学价值和审美享受。

新建筑的八字方针要求建筑师在设计中注重比例、色彩、线条和材料的搭配,以创造出具有艺术感和美感的建筑作品。

第六,新建筑的八字方针关注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

建筑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求,更应该为社会的发展和公众的利益做出贡献。

新建筑的八字方针要求建筑师在设计和规划中考虑到社会的需求和公共空间的利用,创造出具有社会价值和意义的建筑作品。

第七,新建筑的八字方针强调安全和可靠性。

新旧建筑对比的感想

新旧建筑对比的感想

新旧建筑对比的感想随着城市的发展,建筑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

在城市中,新旧建筑并存,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景观。

新建筑的现代化和旧建筑的历史感相互交织,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感受。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新旧建筑对比的感想。

从建筑风格上来看,新旧建筑的差异非常明显。

旧建筑通常采用传统的建筑风格,如中式、欧式、日式等,而新建筑则更加现代化,采用了更多的玻璃幕墙、钢结构等现代化建筑材料。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建筑外观上,也反映在建筑内部的设计上。

旧建筑通常采用对称式的布局,注重空间的分隔和层次感的营造,而新建筑则更加注重空间的流动和灵活性。

这种差异体现了不同时代的建筑理念和审美观念,也反映了城市发展的历程。

从历史文化上来看,新旧建筑的差异也非常明显。

旧建筑通常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是城市的文化遗产。

这些建筑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是城市的精神支柱。

而新建筑则更加注重功能和效率,是城市发展的产物。

这种差异体现了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的价值观。

旧建筑的保护和修缮,是城市文化保护的重要任务,也是城市文化自信的表现。

从城市形象上来看,新旧建筑的差异也非常明显。

旧建筑通常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价值,是城市的文化符号和标志性建筑。

这些建筑给城市带来了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成为城市的名片。

而新建筑则更加注重城市的现代化和功能性,是城市的发展动力和现代化标志。

这种差异体现了城市的多元性和发展方向,也反映了城市形象的多样性和变化。

新旧建筑对比的感想是多方面的。

从建筑风格、历史文化和城市形象等方面来看,新旧建筑的差异非常明显,但它们又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城市的独特魅力。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保护和传承旧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也要推进新建筑的现代化和功能性,让城市更加美丽、宜居和具有吸引力。

建筑方面新老方案对比

建筑方面新老方案对比

建筑方面新老方案对比建筑方面的新老方案对比建筑方面的新老方案对比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在我们不断推进科技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建筑行业也在不断变革和创新。

新的建筑方案带来了更多的功能、美观和可持续性,而老的建筑方案则往往被认为过时和落后。

首先,新的建筑方案注重功能性。

传统的建筑往往只注重外观和建筑面积的扩大,但缺乏实际的功能布局和使用。

而现代的建筑方案则将功能性放在首要位置,注重建筑内部的布局和空间分配,使得建筑物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例如,现代的办公楼往往将员工的工作环境和舒适度放在首位,采用开放式办公区域和休息区域,提供更好的工作体验和生活质量。

其次,新的建筑方案追求美观和创意。

传统的建筑往往只注重建筑物的功能和实用性,忽视了建筑的美感和创意性。

而现代的建筑方案注重建筑的外观设计和建筑形象,采用创新的设计理念和材料,使建筑物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例如,近年来兴起的生态绿色建筑风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建筑物采用绿色植物墙面、自然采光和雨水收集等设计,给人们带来自然和舒适的感觉。

再次,新的建筑方案注重可持续性和环保。

传统的建筑往往采用一次性材料和能源浪费的方式,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而现代的建筑方案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环保建筑的理念,采用可再生能源和环保材料,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例如,现代的高楼大厦往往采用太阳能发电和雨水收集系统,使得建筑物的能源消耗大大减少,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然而,虽然新的建筑方案带来了许多新的优势,但老的建筑方案仍然有其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传统的建筑方案所代表的文化和历史,并不能被轻易地抛弃和忽视。

这些古老的建筑物往往承载着人们的记忆和情感,是城市的文化符号和遗产。

因此,我们需要综合考虑新老建筑方案的优点和限制,充分发挥它们的价值和作用。

总结起来,建筑方面的新老方案对比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议题。

新的建筑方案注重功能性、美观性和可持续性,带来了更多的创新和发展。

建筑方案修改前后对比

建筑方案修改前后对比

建筑方案修改前后对比建筑方案的修改前后对比是指在建筑计划的不同阶段,对方案进行了修改和优化,从而获得了更好的设计效果和功能。

下面将对建筑方案的修改前后进行详细的比较和分析。

首先,建筑方案的修改前,可能是在初步设计阶段。

设计师根据建筑主题和需求,绘制出建筑的整体形状和空间布局。

这个时候,方案可能还存在一些问题或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

比如,在空间布局上可能存在错位或过于拥挤的情况,在结构设计上可能需要改进以提高建筑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接下来,通过修改和优化,建筑方案得到了进一步改进。

首先,在空间布局方面,可能对不合理的布置进行了调整,使得各个功能区域更加合理和流畅。

比如,通过重新规划厨房和客厅的位置,使得厨房和餐厅的连接更加便利,方便家庭成员的日常生活和互动。

同时,通过增加阳光房或露台等户外空间,提供了更多的休闲和放松的场所。

其次,在建筑结构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优化。

通过使用先进的结构设计算法和材料,提高了建筑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

比如,在设计柱子和梁的位置和尺寸时,使用了优化算法,使得结构更加合理和经济。

同时,引入了新型的抗震材料,提高了整体建筑的抗震能力。

此外,建筑方案的外观设计也进行了调整和改进。

通过修改建筑的外墙材料和色彩搭配,使得建筑更加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

同时,通过增加或减少建筑的窗户和门的数量和大小,使得建筑的采光和通风效果更加优良。

比如,在向南的阳光面引入更多的窗户,以提高室内的光线条件和舒适性。

此外,在建筑方案的修改中,还可能进行了一些环保和节能措施的引入。

通过改变建筑的朝向、使用节能材料和设备,以及优化建筑的能耗指标,减少了建筑的能源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

比如,在设计建筑的屋顶时,引入了太阳能发电系统,以提供部分建筑的能源需求。

综上所述,建筑方案的修改前后对比可以看出,通过不断的改进和优化,建筑在空间布局、结构设计、外观设计和环保节能等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这些修改和优化,使得建筑更加符合人们的需求和审美,提升了建筑的功能性和实用性,同时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

建筑业新旧准则对比

建筑业新旧准则对比

建筑业新旧准则对比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业也在不断的变革和进步。

许多新的技术,新的材料和新的设计理念正在逐渐被应用。

这些新的变化和趋势正在逐渐改变建筑业的认知和传统。

下面我们来对比一下建筑业新旧准则的区别和变化。

1. 设计理念的变化旧准则:前几年的设计理念通常是以实用性为主,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更受重视。

因此,传统的建筑结构设计往往是刻意追求坚固和耐久性,并且不考虑建筑的美观和环保性,这导致了许多公共建筑的单调和缺乏特色。

新准则:现代建筑设计注重区分建筑与文化和历史背景之间的联系,通过艺术性和环保性的结合来提升建筑的价值和吸引力。

新的设计理念中,长期依赖传统工艺和技术的建筑师,正在逐步实现数字化设计和制造流程。

例如,BIM(建筑信息模型)工具和3D打印技术的引入,大大提高了设计的精度,并减少了挑战和风险。

2. 材料的变化旧准则:传统建筑材料大多数是以红砖、水泥、石灰等为主,这些材料都具有良好的耐久性,但不能很好地满足环保和资源永续利用的要求。

新准则:在现代建筑业中,越来越多的设计师转向使用新材料,这些新材料具有更好的环保和节能性质,如城市矿金属材料、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等。

这些材料不仅具有良好的耐久性,而且在产品设计和开发方面更富有创造力、灵活性和协作性。

3. 施工技术的变化旧准则:传统建筑技术包括人工砌墙、混凝土浇筑、木结构等,主要依赖人工和摩擦力,此方法成本高昂,耗时并且较为危险。

新准则:随着计算机科技、新材料的应用和建筑工业化的发展,现在已出现了各种机械施工和自动化装配工具,如3D打印机和智能装配单元。

这将大大推动建筑制造和智能施工的快速发展,提高施工效率和安全性,同时也让设计理念更加可行。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技术的进步,建筑业的新旧准则有了巨大的差异。

建筑师们正在致力于寻找更环保、可持续、快速的建筑制造技术,改进设计的创造性和协作性,同时也更加注重建筑的美学与文化价值,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我国的建筑方针

我国的建筑方针

我国的建筑方针一、引言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场所,更是文化、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载体。

在我国,建筑方针是指国家对建筑行业发展的总体方向和政策,旨在促进建筑行业健康发展,提高建筑质量和安全水平。

本文将从我国建筑方针的历史沿革、主要内容和未来发展趋势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历史沿革1.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2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战争和内战的影响,我国的建筑行业处于非常落后的状态。

为了加快经济重建和民生改善,政府开始大力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并制定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方针。

在这种背景下,政府对住宅、公共设施等领域进行大规模投资,并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设计理念。

2.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政府继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并开始实施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标准化。

政府还提出了“工业与农业并举、重点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方针,这也对建筑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政府强调建筑设计要紧密结合国情和人民需要,注重节约用地、用能等资源。

3.大跃进时期(1958-1961年)大跃进时期,政府提出了“齐富共贫”的经济发展目标,并开始实行“人民公社”制度。

在建筑行业中,政府加强了对住宅、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的投资,并提出了“半地下式居住”、“窑洞住宅”等非常规设计理念。

这些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住房短缺问题,但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4.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和政治运动的影响,我国的建筑行业陷入停滞状态。

在这一时期,政府对建筑行业的管理也变得混乱和不规范,建筑质量和安全水平普遍下降。

5.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2年)改革开放初期,政府开始大力推进市场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

在建筑行业中,政府加强了对房地产、旅游等领域的投资,并提出了“以市场为导向”的设计理念。

政府还加强了对建筑行业的法制建设和监管机制的完善。

新时期建筑方针与优秀设计及案例分享

新时期建筑方针与优秀设计及案例分享
冬夏季新风需求 量较高时,优先 使用2号风道处理 新风; 春秋季新风需求 量较低时,优先 使用1号风道处理 新风
实际效果
以本项目为实验 平台,与重庆大 学合作开展地道 风系统节能潜力 测试研究工作。
自然通风设计
重庆自然通风潜力
重庆地区全年有5041h满足自然通风条件,占全年小时数的57.5%,自然通风潜力大;
(元)
5 功 能 空 间 绿 色 艺 术 融 合
功能空间满足人的基本需求,绿色满足生活的可持续,艺术需求满足人的精神需求
合理利用山体地形高差,设计具有特色的山城步道连接城市与建筑,形成独特的场所空间与建筑形态
吊脚
结合吊脚元素,架空层形成城市公共活动空间
栈道
拟建博建美术馆
新山城步道
结合城市交通形成
体验性栈道交通脉络
围合院落
下沉庭院 屋顶露台
顶部丰富的
体量
具有堆积感的山地建筑
4 低 成 本 绿 色 技 术
“绿色”设计是当代建筑师必备的设计手段之一。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合计m3
次数 1 1 2 4 8 10 15 15 10 8 4 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9
绿化浇灌用水量m3
绿化灌溉采用非传统水源,采用屋顶雨水进行滴灌。
用水量 4 4 8 16 32 41 60 60 41 32 16 4
316
可再生能源利用设计
地道风系统
自然通风
自然采光
垂直外墙绿化
屋面绿化
非传统水源
可再生能源
透水地面
地道风系统
回廊式地道风 2号风道
回廊式地道风 1号风道

新旧建筑方针的比较

新旧建筑方针的比较

新旧建筑方针的比较建筑方针是社会整体对于建设问题主流思想的概括,它应是我国建筑设计及施工的最终目的。

由于我国的国情较为复杂,地区差异性较大,所以,建筑方针应具有一定的包容性以及概括性,使其能够准确的为建筑行业发展指明道路,本文通过对我国建国六十多年来,各时代的建筑方针重点进行分析,以期能够为我国建筑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标签新时期;建筑方针;建筑风格;对比分析在2000多年前,罗马帝国的著名建筑师马可·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中曾提出建筑的三个原则:适用、坚固、美观,这三个原则至今都在指导着现代建筑的发展,自建国以后,我国曾结合国情以及当时的建筑行业状况和以后的发展规划提出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建筑方针,从这种建筑方针中我们不难看出,方针的宗旨是明确我们以什么来作为衡量建筑的标准,以及什么才是我国人民需要的建筑等问题的简洁诠释。

该方针的提出在我国几千年的建筑史上具有一定的里程牌意义,然而时至今日,我国的国情较之当年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需求、社会的变革、经济的发展等种种,都似乎在说,过去的建筑方针已经无法满足这个时代的需求。

因此,在新形势下,我国也应跟上世界建筑行业的发展脚步,积极变革我国传统的建筑方针,使其能够更好的为我国建筑行業的发展指明道路。

一、我国不同时期的建筑方针在1956年,国务院曾结合当时的国情及发展需要,在《关于加强建筑设计工作的决定》文件中提出了“民用建筑设计时,必须全面掌握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我国建国以后第一个具有明确定义的建筑方针,该方针政策在日后的三十年时间里,为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灯塔作用。

在1986年,《中国建筑技术政策》一书中曾提到,我国建筑行业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加强中安全、适用、经济、美观建筑方针的落实,从而为社会生产生活建造出各类房屋建筑,并为国家节约资金,为社会创造财富。

在1996年,在新版《中国建筑技术政策》一书中,将这种建筑方针升华、优化为“适用、经济、美观”的建筑原则,使其更符合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原则,以便能够更好的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存居住环境。

新旧建筑设计规范对比研究

新旧建筑设计规范对比研究

新旧建筑设计规范对比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的变迁,建筑设计规范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

新旧建筑设计规范之间的对比研究对于了解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提升建筑设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建筑外观、空间布局和可持续性三个方面对新旧建筑设计规范进行对比研究。

首先,建筑外观是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旧建筑设计规范中,建筑外观往往注重建筑的功能性和实用性,追求简洁、朴实的风格。

而在新建筑设计规范中,建筑外观更加注重建筑的艺术性和个性化。

设计师们开始运用更多的创意和艺术元素,使建筑外观更加美观、独特。

例如,现代建筑中常见的玻璃幕墙和流线型外形,给人一种科技感和现代感,使建筑成为城市的地标。

其次,空间布局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考虑因素。

在旧建筑设计规范中,空间布局往往以功能分区为主,追求合理的空间利用率。

而在新建筑设计规范中,空间布局更加注重人的舒适和体验。

设计师们开始注重空间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创造宜人的环境。

例如,现代办公楼中常见的开放式办公区域和多功能休闲区,旨在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最后,可持续性是新旧建筑设计规范对比研究中的重要议题之一。

旧建筑设计规范往往忽视了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浪费,而新建筑设计规范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设计师们开始运用节能材料和技术,优化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

同时,他们也注重建筑的生态环境和社会责任,通过绿化、雨水收集等手段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可持续性的建筑设计不仅能够降低能源消耗,还能提升居住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新旧建筑设计规范在建筑外观、空间布局和可持续性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新建筑设计规范更加注重建筑的艺术性和个性化,空间布局更加注重人的舒适和体验,可持续性成为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

对比研究新旧建筑设计规范有助于我们了解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推动建筑设计的创新和提升。

未来,建筑设计规范还将继续演变和完善,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环境的变化。

我国的建筑方针

我国的建筑方针

我国的建筑方针我国的建筑方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涉及到我们国家在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战略规划。

在本文中,我将深入探讨我国建筑方针的多个方面,从历史背景、政策导向、技术创新以及可持续性等角度进行评估和分析。

我们需要了解我国建筑方针的历史背景。

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建筑行业主要以传统的手工艺和材料为主导。

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面临着快速城市扩张和住房需求的挑战。

为了满足人民对住房和基础设施的需求,建筑方针从传统建筑向现代化、标准化和工业化的方向发展。

我国的建筑方针受到政府的政策导向影响。

政府主导的城市化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对建筑行业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政府鼓励绿色建筑和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以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

政府还推动住房公积金和保障性住房制度的改革,以提高居民住房条件和人民生活水平。

第三,技术创新在我国的建筑方针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数字化和信息化时代,建筑行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我国鼓励引进和发展先进的建筑技术,如预制装配建筑、智能建筑和建筑信息模型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建筑质量、效率和安全性,促进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性是我国建筑方针的核心原则之一。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我国建筑行业正面临着转型的压力。

建筑方针鼓励使用环保材料、优化建筑空间布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建筑碳排放。

政府还推动建筑垃圾的分类和资源化利用,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

总结回顾一下,我国的建筑方针是通过历史背景、政策导向、技术创新和可持续性等多个方面展开评估。

这些方面相互交织,为我国建筑行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方向和指导。

作为我国的建筑方针的写手,我深信通过不断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我国将建设更美好、更繁荣的城市。

中国建筑方针的未来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建筑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中国的建筑方针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

新中国城市建设方针的演变(1949-2001)

新中国城市建设方针的演变(1949-2001)

新中国城市建设方针的演变(1949-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以后,城市建设方针曾经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建国初期的“变消费型城市为生产型城市”;大约四分之一世纪的围绕工业化新建、改建、扩建城市;改革开放前期的弥补市政住宅“欠账”,加快建设第三产业。

20世纪90年代后半叶以来,随着中国大陆经济市场化和全球化的进程,城市建设方针进入了第四个阶段:提高城市竞争力,树立经营城市观念。

这四个阶段的背景、经验、教训迥然不同,体现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的巨大变化,值得我们回味与反思。

一新中国诞生前夕,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中提出了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城市,开始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战略方针。

对于怎样才能把城市的工作做好?实施什么方针才能使城市起领导作用?决议指出:中心环节是迅速恢复和发展城市生产,把消费的城市变成生产的城市。

这一方针统领着建国初期的各项城市工作。

变消费型城市为生产型城市的城市建设方针,实际上是共产党改造旧城市的一项浩大工程,人民政权在这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

如在新中国的首都北京,1949年城市刚刚解放,市公安局即将妓院列入特种行业,采取一些必要的限制措施,加强管理。

接着统一领导封闭妓院的工作。

1950年1月31日,市长聂荣臻在《纪念北京解放一周年》的广播讲话中,根据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精神,明确提出“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的要求。

在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北京市的工业基本建设共投资8973万元,增强了国营经济的力量。

[1]在接管民国政府的首府南京市时,共产党的方针定位在把这个为官僚服务的消费城市变成为人民服务的生产城市上。

在其他城市,也多采取了类似措施,效果良好。

经过努力,1949年及其后的一二年内,共产党基本解决了国民党遗留下来的大批无业失业人员这一社会问题,稳定了社会秩序。

以上这些做法,不仅没有引起社会恐慌,反而获得人民的谅解、支持和配合。

尽管如此,由于消费与生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建设方针的提法上将消费与生产对立起来,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均是不妥当的。

住宅设计新旧规范对比

住宅设计新旧规范对比
2.0.18
2.0.19
增加了入口层这个说明
2.0.19
增加架空层说明
2.0.20,2.0.21,2.0.22
取消单元式高层住宅,塔式高层住宅,通廊式高层住宅说法
2.0.21
增加联系廊的说法
2.0.22
增加住宅单元的说法
2.0.25,2.0.26
增加附件公共用房和设备层的说法
5.1.2
3.1.2
取消了套型1-4分类
住宅设计新旧规范对比
新规
旧规
备注
2.0.8
2.0.8
使用面积包括了保温层
2.0.9
取消了标准层的说法
2.0.2
2.0.2
套型不再根据使用面积区分
2.0.11
2.0.12
增加了附设于外墙设有栏杆或栏板的说明。
2.0.16
取消吊柜的说法
2.0.15
增加凸窗的说明
2.0.16
2.0.17
跃层住宅增加且设有套内楼梯的说明
5.2.1
3.2.1
双人,单人卧室减少了1个平方
5.2.2

起居室减少2平方,取消应有直接采光,自然通风的说明。
5.3.1
3.3.1
厨房面积减小了,1-0.5平方。
5.3.2
3.3.2
取消厨房应有直接采光,自然通风的说明。
5.3.4
3.3.3
增加排油烟机的要求。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新旧的区别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新旧的区别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新旧的区别(一)关于栏杆:(旧版)第4、2、4条栏杆凡阳台、外廊、室内回廊、内天井、上人屋面及室外楼梯等临空处应设置防护栏杆,并应符合下列规定:一、栏杆应以坚固、耐久的材料制作,并能承受荷载规范规定的水平荷载;二、栏杆高度不应小于1、05m,高层建筑的栏杆高度应再适当提高,但不宜超过1、20m;三、栏杆离地面或屋面0、10m高度内不应留空;四、有儿童活动的场所,栏杆应采用不易攀登的构造;垂直杆件间的净距不应大于0、11m。

(新版)6、6、3 凡阳台、外廊、室内回廊、内天井、上人屋面及室外楼梯等临空处应设置防护栏杆,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栏杆应以坚固、耐久的材料制作,并能承受荷载规范规定的水平荷载;2、临空高度<24m,不应低于1、05m,临空高度>=24m(包括中高层住宅)时栏杆高度不应低于1、10m;注:栏杆高度从楼地面及屋面至栏杆扶手顶面垂直高度计算,如底部有宽度>=0、22m,高度<=0、45m的可踏部位,应从可踏部位顶面起计算。

3、栏杆离楼面或屋面0、10m高度内不宜留空;4、住宅、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及少年儿童专用活动场所的栏杆必须采用防止少年儿童攀登的构造,栏杆垂直杆件间的净距不应大于0、11m;5、文化娱乐,商业服务,体育,园林景观建筑等允许少年儿童进入的场所,采用垂直杆件做栏杆时,其间距也不应>0、11m。

(二)关于使用年限(旧版)第1、0、4条建筑耐久年限以主体结构确定的建筑耐久年限分下列四级:一级耐久年限100以上适用于重要的建筑和高层建筑。

二级耐久年限50~100年适用于一般性建筑。

三级耐久年限25~50年适用于次要的建筑。

四级耐久年限15年以下适用于临时性建筑。

(新版)表3、2、1 民用建筑使用年限类别设计使用年限适用范围1 :5年临时性建筑2:25 年易于替换结构构件的建筑3 :50年普通建筑和构筑物4 :100年纪念性建筑和特别重要的建筑(三)热工分区(新版)Ⅰ ⅠA ⅠB、ⅠC、ⅠD 严寒地区Ⅱ、ⅡA、ⅡB 寒冷地区Ⅲ、ⅢA、ⅢB、ⅢC 夏热冬冷地区Ⅳ 、ⅣA、ⅣB 夏热冬暖地区Ⅴ、ⅤA、ⅤB 温和地区Ⅵ、ⅥA、ⅥB 严寒地区ⅥC 寒冷地区Ⅶ、ⅦA、ⅦB、ⅦC 严寒地区、ⅦD 寒冷地区(旧版)严寒地区(Ⅰ区):累年最冷月平均温度≤-10℃的地区。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旧建筑方针的比较【摘要】建筑方针是社会整体对于建设问题主流思想的概括,它应是我国建筑设计及施工的最终目的。

由于我国的国情较为复杂,地区差异性较大,所以,建筑方针应具有一定的包容性以及概括性,使其能够准确的为建筑行业发展指明道路,本文通过对我国建国六十多年来,各时代的建筑方针重点进行分析,以期能够为我国建筑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新时期;建筑方针;建筑风格;对比分析在2000多年前,罗马帝国的著名建筑师马可·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中曾提出建筑的三个原则:适用、坚固、美观,这三个原则至今都在指导着现代建筑的发展,自建国以后,我国曾结合国情以及当时的建筑行业状况和以后的发展规划提出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建筑方针,从这种建筑方针中我们不难看出,方针的宗旨是明确我们以什么来作为衡量建筑的标准,以及什么才是我国人民需要的建筑等问题的简洁诠释。

该方针的提出在我国几千年的建筑史上具有一定的里程牌意义,然而时至今日,我国的国情较之当年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需求、社会的变革、经济的发展等种种,都似乎在说,过去的建筑方针已经无法满足这个时代的需求。

因此,在新形势下,我国也应跟上世界建筑行业的发展脚步,积极变革我国传统的建筑方针,使其能够更好的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指明道路。

一、我国不同时期的建筑方针在1956年,国务院曾结合当时的国情及发展需要,在《关于加强建筑设计工作的决定》文件中提出了“民用建筑设计时,必须全面掌握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我国建国以后第一个具有明确定义的建筑方针,该方针政策在日后的三十年时间里,为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灯塔作用。

在1986年,《中国建筑技术政策》一书中曾提到,我国建筑行业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加强中安全、适用、经济、美观建筑方针的落实,从而为社会生产生活建造出各类房屋建筑,并为国家节约资金,为社会创造财富。

在1996年,在新版《中国建筑技术政策》一书中,将这种建筑方针升华、优化为“适用、经济、美观”的建筑原则,使其更符合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原则,以便能够更好的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存居住环境。

在2005年,我国建筑学会的学术年会更是直接以“发展的城市、创新的建筑”为主题,对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我国的建筑方针应该所具有的新内涵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我国的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受到了全世界的瞩目,我国的建设行业也随之进入了一个迅猛发展的时期,但是由于受到市场经济所衍生的错误思潮影响,我国的建筑行业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浮躁,很多地区的建筑行业都在一味的追求造型上的创新、奇异与特别,从而忽略了建筑方针对建筑的经济以及适用性要求,进而造成了国家土地资源以及社会财富的浪费。

因此,我国的建筑学会普遍认为,在新时期下,建筑方针要满足我国的时代发展需求,使其更利于体现建筑行业的科学发展观,坚持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国策。

使其更利于回归到建筑的最基本目标,使社会能够正确认识到建筑行业的本质。

使其更利于弘扬我国的优秀建筑文化,从而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发展进行引导。

二、我国建筑方针的基本点我国建筑方针历经数次的变革,旨在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及高质量的居住、生活或者办公环境,因此,在变革中万变不离其宗的有以下几个基本点:2.1 适用性原则即在设计时应避免盲目追大,合理的确定建筑面积以及整体布局,,还要确定建筑必备的技术设备以及良好的保温隔音环境。

2.2 安全性原则即必须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性,以及必须保证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和结构耐久期限等。

2.3 经济性原则即必须对建筑物的建造成本、能源消耗、建设工期以及投入使用后的维修管理费用等做到有效控制,从而提高建筑物的经济效益。

2.4 美观性原则即在保证建筑物的适用性、安全性以及经济型原则下,必须保证建筑物的美观性要求,这个美观性包括室内环境的设计以及建筑外观的设计、建筑物间协调性设计、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的美观性设计等。

从而言之,在任何时期、任何外界因素的干扰下,我国建筑方针都要满足以上这四个最基本的原则进行制定,以便能够为人们提供舒适、高质量、多功能的生产、生活环境。

三、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现状3.1 经济性及适用性未能体现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能够在城市中住上楼房那就是很令人羡慕的事了,而在县城或乡村里,人们居住的多为平房,平房结构简单,空间适用性强,外墙一般都直接采用清水砖墙作为装饰,简洁大方。

有些个别建筑如果采用外墙涂料,在当时都算得上比较光彩靓丽的建筑了。

在室内,家里一般都直接采用水泥砂浆地面,对于地砖地面,很多人听都没听过,实际粘贴地砖的场所更是少之又少。

这样的情况与我国当时的“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建筑原则相适应。

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些东南沿海城市受益于改革开放的国家政策,城市经济水平获得了飞速的发展,随之产生了一批新颖的建筑类型,当时满足功能性需求是建筑设计师们所考虑的主要问题,建筑类学校以及建筑设计院也都更偏重于对功能性建筑设计人才的培养,因此,这些沿海城市成为了我国新时期建筑设计的主力部队,至今,这些城市都是我国建筑设计思想的主要引领者。

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所以,建筑和经济本身就有着内在的千丝万缕的关系,在这些城市经济迅速腾飞以后,都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地标性建筑,例如广州的白天鹅宾馆以及上海的华亭宾馆等。

所以,虽然这些建筑造价不菲,但依然不与当时的“适用性原则”相违背。

然而却在这些年,发生了一些与“适用性原则”背道而驰的现象,例如在许多地方出现了仅仅为满足数十人的办公需求,却要投资千万建造上万平米的办公大楼;山西太原某楼盘以恒温、恒湿、节能为幌子,把本应正常开启的窗户设计的非常小;某经济不发达省份的省会城市cbd在竞标中,最后居然是一个造型夸张、外形扭曲的玻璃幕墙类的设计方案中标。

而且随着我国国家大剧院以及中央电视台等建筑方案的确定,“适用以及经济性原则”正面临着不曾有过的考验,笔者认为,一个城市的城市化标准不是靠一堆奇异、畸形的建筑就能提高的,而是需要建筑之间的整体协调设计来实现的,靠奇异的外表来吸引眼球的建筑设计,是非常不经济、不适用的,哪怕在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对于此类建筑的设计及施工也是相当谨慎的,虽然近些年,我国的经济获得了高速的发展,但依然属于发展中国家,所以,我们更应该注重建筑的“适用、经济性原则”,杜绝盲目的追求建筑外观的“创新、奇异、独特”。

3.2 对美观性的追求太盲目除了建筑的居住功能以外,建筑的美观性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由于对美的概念缺乏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每名建筑设计师都有自己的理解,所以,面对现如今的外观繁杂的建筑形式,人们难免会觉得有些眼花缭乱。

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面对建筑方针的基础性原则时,很多人往往将美观放在了适用以及经济性原则之前。

这体现在很多项目开工前,与业主进行协商设计方案时,业主往往不愿去做详细的功能分析、技术推敲,而喜欢在什么都没有确定的情况下,要求设计院出项目效果图,然后再根据效果图进行建筑结构及外观的设计,这样本末倒置的设计方式将前文所提到的现象表现到了极致。

所以导致了现在的建筑设计往往是外观先行、功能后装的问题。

而且在建筑外观的要求上,为了达到商业炒作的目的,业主往往希望将建筑外观设计的惊世骇俗、夸张怪异、极尽张扬,不分具体情况的生搬硬套,不计后果的将玻璃幕墙、落地窗、飘屋顶随意使用。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使不伦不类、奇形怪状的不适用建筑充斥进我们的城市。

一些业主及设计者们偏执的将新潮、怪异认为是美,随心所欲的将这些夸张、毫无美感的钢筋混凝土怪物塑造出来,不仅不符合我国建筑方针的最基本原则,也对大众的审美能力造成错误引导。

然而这股歪风还刮进了由国家投资的一些大型或特大型工程,比如由德国人奥雷·舍人与荷兰人库哈斯设计的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该建筑方案据说曾被库哈斯拿到过很多国家游说,但均被拒绝,来到中国,却正好被追求创新、奇异、独特的中国人给予肯定并实施,笔者主观的认为,这种大旋大扭的建筑何美之有,首先从建筑力学角度来讲,这种大旋大扭之势非常不符合力学结构,在结构抗震设计中属于大忌。

而且,为了保证它的安全性,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到竣工为止,该工程共耗费50亿元巨资,难道这就是美观吗?现在偏激、怪诞的建筑样式在全国各个城市随处可见,忽视经济的合理性以及适用性,盲目的追求建筑外观的设计,这体现出现代多数建筑设计师们的肤浅,对于这些与国家基本国情背道而驰的建筑样式,最普通的老百姓们表现出极大的包容心,他们将这种建筑只是当做一个个造价不菲、艺术价值不高的巨型艺术品,最多也只是欣赏玩味一番而已。

然而对于那些与他们生活真正息息相关的建筑,如住宅类的建筑,他们却是期望越多,失望越大。

因为普通大众对于高科技的理解只是一种手段,只是可以能够让人们居住更便利、更舒适,这与建筑师们所认识的层面是截然不同的。

所以,真正的站在绝大多数老百姓的角度去脚踏实地的设计一些适用性与经济性兼顾的建筑才是社会最根本的需求。

四、新时期的建筑方针应具备的特点在新时期、新形势下,作为建筑师,应设计出更切合中国国情、更具中国特色的建筑,在解放初期,我国建筑工作者的主要任务是满足人人有其屋的最基本的建筑需求,时至今日,其主要任务就不能在停留在这种基础性需求了,还应注重建筑的环境、生态问题以及国家的文化背景和国民生活方式等等因素,尤其是文化因素,我国现在的建筑设计及风格越来越西法化,越来越缺乏对本土文化的认可。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国的建筑方针更应体现传统文化并立足于本国国情。

因此,在早前所提出的“适用、经济以及在可能的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建筑方针不应完全废弃,而是应该在新时代下,赋予其更深层次的意义。

然而对于适用、经济以及美观间的关系,不应采用统一的标准,应因功能而异,比如对于民用性、工业性以及农业性的建筑,应把经济原则作为建筑设计的第一原则,而对于那些具有国家或城市里程碑意义的建筑而言,在满足建筑设计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应将放宽建筑的设计条件,以获得最高的艺术性建筑要求。

对于经济性原则,在这个时代不能再仅仅以工程造价来衡量,而应该将眼光放长远,从投入使用以后的各种费用着手分析,进行全过程的整体建筑设计。

传统的建筑方针中的“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原则,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我们已经达到了“可能”的水平,但是,较之过去,一幢建筑的费用不再只是建筑的施工成本费用,还包括着维护费用、节能降耗费用等许多,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可以淡化这种“可能”,但是不能完全抛弃这种“可能”。

只有这样,才符合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大政方针。

对于正确树立我国的建筑审美观,笔者认为,建筑美以及建筑艺术完全是两个概念,但是在日常的交流中,人们往往将其混为一谈,比如说,“建筑即艺术”、“建筑并非纯艺术,其来源于生活,也反映出生活”、“建筑美学与建筑艺术属于不同档次,有些美观建筑不属于建筑艺术,只有少部分的一些建筑既符合美观要求,又属于建筑艺术”等等此类言论,我们仔细玩味会发现,这些看似没有破绽的言论其实互相之间错综复杂、矛盾百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