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地理必修2城市发展与城市化word教案
统编鲁教版地理高中必修第二册《第三节 城镇化》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乡村与城镇
第三节城镇化
本节内容主要从三方面进行分析和讲解。一是介绍了城镇化及其过程,这部分内容描述了城市化的概念、表现、衡量指标及动力,解释了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分析了城市化的意义及影响。二是介绍了不同地区的城镇化,分析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问题。三是通过案例: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分析了我国的城市化特点,描述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以及新型城镇化的意义。
区域认知:结合资料,对比不同区域城镇化进程的异同。
综合思维:结合资料,分析世界城镇化进程的特点及成因,分析区域城镇化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地理实践力:调查当地城镇化的特点及所处阶段,分析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人地协调观:理解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城镇发展的制约。
1.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重点)
2.城市化的意义。(重点)
3.城市环境问题的原因、危害及整治措施。(难点)
4. 新型城市化的特点及意义。(重点)
教师准备:课件、投影仪等;发学案。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2、城镇化的表现(板书)
【学生】听讲、做笔记
【老师】提问:我们知道一个地区城镇化的表现,那我们怎么去判断一个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呢?衡量城镇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老师】表扬鼓励、讲解、总结
3、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指标(板书)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主要指标)、城镇人口数量、城镇建筑用地规模(板书)
【学生】听讲、做笔记
【老师】提问: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这一指标它能否作为分析城镇化水平的绝对指标?
【学生】思考
【老师】评讲
城镇化的主要标志是相对的,不能作为绝对指标,在认识一个国家城镇化的水平时,还应结合城乡收入、劳动方式、人均收入、文化教育的差异性和价值观念的趋同性等各项指标,以此衡量、综合分析城镇化的水平和合理程度。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21城市发展与城市化PPT学习教案
第5页/共63页
(3)主要标志:__城__市__人__口___占__总__人__口___的比重。 (4)主要动力:__社__会__经__济__的发展。 2.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 (1)__城__市__化__进__程__大大加快。 (2)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___大__城__市__带_出现。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加大。
第21页/共63页
(1)据甲图信息,说明城市气候的两种效应及 其原因:一是__________效应,其成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是________效应,其成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海为解决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采 取了一系列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请 从乙图中找出其中的两条:一是 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
第6页/共63页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水平
较高,一般在70_%____以 上
较低,差异较大 _____
阶段 一般在成熟阶段
大部分在加速 阶段
城市人口向外流动,
流 出郊现区城市化
乡村人口向城
人 向 ____________和逆城 市移动
口 市化 人口与环境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地理城市发展与城市化PPT学习教案
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功能扩展
产业革命后 。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城乡差 距逐渐扩大
第二次世界 大战以后
城市发展迅速,出现特大城市和大城 市带及专业化城市
第7页/共28页
上海城市用地和人口的变化
54万
1911年
538万
1949年
第8页/共28页
1324万
1990年
试从上述材料分析上海城市的发展变 化及特点
第27页/共28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28页/共28页
第26页/共28页
过度城市 化和滞 后城市 化都是 城市化 问题的 表现。 过度城 市化是 指城市 化水平 超过了 本国的 社会经 济发展 水平, 城市基 础设施 落后, 这种情 况在发 展中国 家比较 明显, 尤其南 美洲国 家表现 突出; 滞后城 市化是 指城市 化水平 落后于 社会经 济发展 水平, 滞后城 市化不 利于社 会劳动 生 产率提高 ,会影 响经济 的可持 续发展 。
措施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 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 立绿化隔离带
水污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城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
染 市地面径流
水达标排放
固体 垃圾 污染
噪声 污染
建设规模扩大、工业生产 发展、居民消费水平提高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 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实行分类回收、利用,采 用填埋、燃烧、堆肥处理 方法
2020-2021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二册教案:第2单元 第3节 城镇化
第三节城镇化
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资料,说明不同
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
特点,以及城镇化的
利弊
1.能够运用图文资料,概括城镇化的过程、特点及城市化
的利弊。(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2.了解中国新城镇化发展道路,掌握不同地区城镇化进程
的差异及原因。(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一、城镇化及其过程
1.概念:又称城市化,一般指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农业活动转变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主要表现
非农人口增长速度、产业结构变化、城市数量变化、城市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水平。
3.衡量标志
通常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即“城镇化率”,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水平。
4.动力:社会经济的发展
5.城镇化过程的三个阶段:缓慢发展阶段、加速发展阶段、成熟阶段。
6.产生的影响
积极影
响
①有利于乡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②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③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
④有利于居民文化和思想观念的提高,促进城乡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
距
不利影
响
①资源问题: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
②污染问题: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大城市环境污染严重
③交通拥堵问题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差异显著
(1)郊区化:随着人口向郊区迁移和郊区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郊区人口增加;而商业和制造业等产业向郊区转移,导致中心城区衰落。
(2)过度城镇化:是指城镇化水平超过本国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城镇化模式。
(3)滞后城镇化:是指城镇化水平落后于本国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镇化模式。
城镇郊区化比较明显,发达国家则主要表现为逆城镇化与再城镇化。
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城市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影响减弱
影响城市 的新因素 自古至今 影响巨大
军事、宗教 科技、旅游 政治、交通
小
结
古代:罗马、长安、洛阳 现代:华盛顿、巴西利亚 堪培拉、伊斯兰堡 古代:嘉峪关、山海关、 现代:满洲里、二连浩特
麦加、麦地那、梵蒂冈、 拉萨、瓦拉纳西、麦地那
政治、军事、宗教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 交通区位
• 沿海、沿江、铁路干线和高速公路沿线, 往往是城市集中分布的地带。
• • • •
大运河沿岸的扬州、济宁衰落的原因: 1、京杭大运河的淤塞 2、京沪铁路的建成 3、海上运输的发展
一、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
区位因素 优势条件 举例 供水、水运、军事防卫;南方沿河设城;巴 水/河流 (水运起点或终点、河流汇合 黎
逆城市化的原因:
①交通、通信的发展 ②城市地价上涨 ③大城市就业困难、环境恶化 ④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日趋 完善
逆城市化是城市化推进的一个新阶 段,表明城市化的“质”在提高
考点6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积极影响:积极引导和推动 是人类社会的进步,是国家实现
合理有序 的城市化,
合理用地
、节约
多核心模式
城市规模扩 大,市中心 地价过高
四、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考点14
美国城市中心多摩天大楼
城 市 建 筑
高中地理_第一节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反思
学生对城市化这一节课中大量资料表现出较大兴趣,但学生对统计图表往往缺乏正确的分析方法,而城市化的重难点知识就体现在课本中的图表中,教学过程中需加以引导,不是直接得出结论,教学内容由浅入深,使学生在回答老师设计的多层次的问题过程中不知不觉了解了城市化;从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来看,他们对城市化有一定的了解,但这种了解往往是表象的、片面的,如发达国家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过程学生难以理解,会跟中期阶段的郊区城市化混淆,教学时需要帮助学生找到他们理解的误区。
城市化从教学设计的初稿到上课以后的补充修正,前前后后经过了很多次,其中同备课组的一些建议对我润色这篇设计帮助不少。其次我也花了很多精力对教学设计的步骤、思路进行了分析评价,并通过表格的形式把它展现了出来,通过对教案的设计动机与教学方法的分析使我对教案的设计多了一些新的认识,这些认识已经超出了城市化这篇设计本身,可以为我以后的教学设计提供很多改革性的帮助。
一、由于一开始案例设计分析和单纯的教学设计是单纯的叠加,我的设计与分析刚开始完工时共有8000多字,即有详细的教学设计又有详细的教学案例分析,后来我把案例的每一环节仔细斟酌并删减,一些过多的细节,层次太多的设计,一些在表达时有些面面具到,而且有些师生问答的细节都删了。经过这一过程,我发现我在面对具体问题的设计时思路宽了,我深切的领悟到了每一块教学内容可以有很多种上课方法,面对不同的学生,即使是同一问题也可以有很多种问法,或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问题设计的层次也可以不一样。对我来说没有哪个教学内容的设计敢说是最好的,即使当时是最好的,但过了一段时间就不一定了,即使对这个班的同学是最好的,但到了那个班就不一定了,有了这些想法,我在设计教案时就不再过多的纠缠于细节,比原来更注重整体的把握,这对我这个平时备课过分追求细节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对别人来说可能很简单的道理,对我来说却是一个很大转折的开始。
高中地理教案精选
高中地理教案精选
高中地理教案精选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鲁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本节介绍了城市的起源和城市的发展,重点探讨了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四个问题。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是互相促进的,但城市化也给化境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城市起源的条件和发展的三个阶段;了解城市化的含义、标志和当代
城市化的特点;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围绕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等因素分析城市起源和发展;从城市化的概念入手,围绕着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分析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从城市数量、规模扩大所引起的变化角度分析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领会当代城市发展的趋势;重视城市环境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城市化及其特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难点: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城市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对于城市的起源、城市化的概念等没有什么知识基础,要求教师多搜集资料、图片,让学生有一个细致的了解,给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教学方法:
1、图表、图片展示法
2、学案导学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高中地理教案精选篇2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能够用实例说明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在自然界中形成的各种地貌。
2.能够通过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成因,提升读图析图的能力。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城市与城市化教学设计(必修2)
高中地理城市与城市化教学设计(必修2)
第一节城市地域结构(第2学时)
一、课标要求及其解读
课标要求:运用实例,分析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课标解读:
1、理解城市地域结构的含义,并从城市建设与发展、人们日常生活等方面认识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与意义。
2、强调学生学会读图,根据图表得出结论或发现规律;学生通过分析实例归纳得出理论,又能够运用理论来验证实际情况(解释城市内部结构形成原因);
3、培养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功能区的概念、城市中主要的功能区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2、高中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读图分析能力。
3、生活在北京的学生对本节学习内容有一定感性认识和生活体验,有助于理解本部分学习内容。
三、教材分析
1、教材首先解释城市地域结构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城市地域结构的一般规律、主要影响因素和实际案例。
2、城市地域结构的一般规律和影响因素是本部分教学的重点内容,教材通过多幅插图,反映城市地域结构的一般规律和几种主要模式。在解释城市空间结构形成因素时,既比较全面又突出重点因素——经济因素
3、材中的城市“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既反映了与市中心的距离对城市地价的影响,也反映出城市不同功能区受此距离影响程度不同,即付租能力的差异。
九、课堂教学评价与反馈
利用PPT课件展示北京市地图,学生读图完成问题:
北京市区图(略)
1、天安门附近没有形成商业区的原因:()
A、经济因素
B、历史因素
C、社会因素
D、环境因素
2、读下图,根据影响城市地价的主要因素,回答
鲁教版 高一地理必修2 全册PPT导学案配套课件第2单元 城市与地理环境-必修2-地理
大西洋 沿岸城市带。
课前梳理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 加大 。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一般在70%以上,出现了郊区化和 逆城市化 现象;在发展 中国家之间,城市化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拉丁美洲的国家城市化水平较高, 而 亚洲 和非洲国家城市化普遍较低。 [判断] 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都经历了缓慢发展阶段、加速 阶段、成熟阶段三个阶段。( × )
第二单元 城市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第二节 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 第三节 城市空间结构 单元活动 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管理 单元总结提升
第一节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目标前瞻
1.运用有关资料,说明城市起源的条件,概括城市化的过程。 2.结合实例,说出城市化的含义及衡量指标;运用图表资料,概括当代城市化的主要 特点。 3.举例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并能分析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措施。
课前梳理
知识点一 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1.城市的起源 (1)基本前提:农业生产的发展, 剩余农产品 的出现。 (2)促使因素:社会分工,特别是 手工业 同农业的分工及 商业 的出现,促进了集 市的形成和发展;随着 商品生产和交换 的进一步扩大,以及市政设施建设的发展, 一些集市逐步演变成为城市。 [判断]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 × )
课前梳理
知识点三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高中地理必修二《城镇化》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二《城镇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说出城镇化的概念和衡量指标、城镇化的意义;
2.结合实例或图表材料,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的特点;3.结合实例,说明我国的城镇化特点和区域差异,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4.运用图文资料分析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人地协调观;
5.结合案例,分析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资料,分析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
结合实例,说明城镇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
师:1984—2016年的32年时间中,中国大多数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变化尤为明显。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
出示视频:【课程引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30年对比
出示图片: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分布
师:请大家读图观察1985年到2015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可能的答案)整个地区城市总数增加;各等级城市数量增加;每个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师:不难发现当地的城镇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我们选择其中的上海市作为代表。
出示图片:1984和2016上海卫星影像图、城市景观图、上海城镇人口数量变化图师:请大家认真观察以上材料,1984年到2016年上海市发生了哪些变化?生:(可能的答案)城市面积增大;城镇人口数量增加;城市景观增多……师:以上海市为代表的中国城市在近30年间发生的变化我们可以称其为城镇化的过程,什么是城镇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高中地理2.1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案2鲁教版必修2
课题课题
第一节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课型课型 新授课新授课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1.运用资料说明城市起源的条件、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运用资料说明城市起源的条件、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2.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城市化的含义及衡量指标,城市化的地区差异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城市化的含义及衡量指标,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性。
3.3.能够运用有关文字和图表资料,分析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途径。能够运用有关文字和图表资料,分析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重点重点
1.1. 城市的起源的起源
2.2. 城市的起源的起源
难点难点
3.3. 不同国家城市化
特点特点
教法及教具教法及教具
教 学 过 程
教 学学 内内 容容
个案调整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学生主体活动
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讨论]:
1.1. 城市与乡村人们从事的职业有什么根本性的不同?城市与乡村人们从事的职业有什么根本性的不同?
2.2. 你认为二者出现的时间有先后之分吗?试阐述理由。你认为二者出现的时间有先后之分吗?试阐述理由。 [交流总结]:
(一)、城市起源的两个基本条件:、城市起源的两个基本条件:
1.1. 由城市的兴起,你能说出城市分布与农业生产有何关系吗?吗?
2.2. 此时,我国城市主要分布在哪里,为什么?
[图表探究]:读图2-2-2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分析:市的地区分析:
1.1. 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这些地区有哪些共同特点导致了城市的形成?区有哪些共同特点导致了城市的形成?
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教案
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教师用书独具)
●课标要求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标解读
1.运用资料说明城市起源的条件,城市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城市化的含义及衡量指标,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3.运用有关文字和图表资料,分析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教师用书独具)
●新课导入建议
【创设情境】展示两种聚落图片:
【讨论】
1.城市与乡村人们从事的职业有什么根本性的不同?
2.你认为二者出现的时间有先后之分吗?试阐述理由。
●教学流程设计
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城市的起课前预习安排:①看教材P
31~32
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2、城市化及其特点”;
源与发展”;②看教材P
32~35
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3、城市化对地
并完成[思考交流]1;③看教材P
36
理环境的影响”,并完成[思考交流]2。→步骤1:老师提问,检查预习效果。→
步骤2: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问题导思]1、2、3。→步骤3:教师通过[例1]
和教材P
图2-1-7的解读,讲解知识“城市化及其特点”。
35
步骤8:完成[图表活动解读]中的[活动点拨]指导学生完成[课堂小结]进行知
识的回顾和强化巩固,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
←
步骤7: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当堂双基达标]中的5题,检查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情况。←步骤6:教师通过[例2]的解读,讲解知识“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步骤5: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问题导思]1、2、3。←步骤4:教师指导学生完
成[当堂双基达标]中的1、2、3、4、6题,检查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情况。
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2章第2节 城镇化 教学设计
第二章乡村和城镇
第二节城镇化
本节是从时间发展角度认识城镇的发展过程一城镇化。城镇化过程是城镇的动态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促进了城镇的发展,面且还带动了农村的发展。从面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大规模的城镇化运动在全球展开,对于发达国家面言,已经步人后城填化阶段,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当前还处于城镇化从起步到快速发展的过渡时期。近年来,人们对城镇化有了新的认识。现代社会城镇化在积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城镇化进程加速也让城市管理问题目益凸显。地理信息技术作为城市各种地理要素空间的数字化描述。城市与空间定位有关的各种信息的载体,成为城镇管理的重要手段。在讲述的时候重点结合案例分析,并注意联系当地实际。
学习目标核心素养目标
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
过程和特点。运用资料说明城镇化
的利与弊。
综合思维
能够通过案例和资料综合分析比较发
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差异。
核心目标1.了解城镇化的概念和主要标志。
2.结合实例和资料,了解世界城镇
化的进程和不同地区的城镇差异。
3.结合实例,知道城镇化中的问
题,会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4.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城镇管理
中的应用
区域认知
结合区域资料,理解城镇化的概念,城
镇化的主要特征,了解城镇化的意义,
出现的主要问题。
地理实践力通过调查本地区的情况,了解地理信息
技术在本地区城镇管理中的应用。
人地协调观通过学习了解本地区城镇化过程中的
问题,以及应对的措施,体现热爱家乡、
建设家乡的情感。
1、城镇化的概念及主要标志。
2、不同地区城镇化的差异及原因。
3、运用资料概括城镇化的进程,明白各阶段的主要特点。
《城市化》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年级高三教科书版本及章节鲁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
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
单元(或主题)名称城市与地理环境
1.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说明
以我国某城市空间结构图、城市规划图或统计图为载体,考查城市功能区的合理规划、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城市等级体系理论等。以我国某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载体,考查城镇化的特点和城镇化问题的解决途径,如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热点,考查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内涝、城市污染、城市就业等相关内容。
2.单元(或主题)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
1.地理实践力:结合某城市规划图,综合分析评价城市功能区的布局。
针对城镇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提出有效的治理措施,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2.综合思维:城市空间结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时期、不同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因素不同。
结合城镇化的图文材料,分析城镇化过程、特点及地理环境的影响。
3.区域认知:不同地区受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差异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存在差异。
结合实例或图表资料,分析概括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比较不同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差异。
4. 人地协调观:合理布局和规划城市功能区,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能针对城镇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制定相关对策。
3.单元(或主题)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结构图)
城镇化的概念自主整理学案,提出问题建构知识体系
环节二:
教师活动2
城镇化的特征学生活动2
自主整理学案,提出问题
活动意图说明
建构知识体系环节三:
教的活动3
城镇化的影响学的活动3
自主整理学案,提出问题
活动意图说明
建构知识体系
7.板书设计(板书完整呈现教与学活动的过程,最好能呈现建构知识结构与思维发展的路径与关键点。使用PPT应注意呈现学生学习过程的完整性)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单元第1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案
2.1 城市开展与城市化
教学目标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三大标志、动力机制及意义;
2、兴旺国家和开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及形成原因;
3、认识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
教学重难点
4、兴旺国家和开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及形成原因;
5、认识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
教学步骤根底知识
什么是城市化
1、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的过程 ,就是城市化。
2、城市化的标志:
①城市人口占比重持续上升
②劳动力从第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③城市不断扩大
3、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表示 ,它表达了开展水平。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郊区城市化: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人口和产业向郊区扩散的过程。
逆城市化:由于城市人口高度集聚 ,导致市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生活质量下降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产生资源、生态问题:大量土地被占用 ,导致减少;水资源短缺 ,有些城市过量开采地下水 ,出现下沉、恶化等生态问题。
2.产生环境问题:导致污染、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3.产生社会问题:、、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等。
典型例题
22、兴旺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原因有 ( A )〔B〕
A、城市内环境质量相对下降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
B、乡村地区和小城镇根底设施日臻完善
C、大城市中心区萎缩 ,城市人口比重迅速下降
D、中小城镇开展迅速 ,乡村人口出现上升
稳固练习
以下图是北京城郊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单位:℃〕 ,读图答复1—3题
1.北京前门与通州相比 ,年平均气温的差值T最大可达〔〕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反思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反思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是鲁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的第一节。这一单元即《城市与地理环境》的三节分别从时间和空间角度来讨论城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而空间方面又从广域(区域空间)和狭域(城市空间)两个方面来讨论,三节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楚而明了。
在上一轮教学中,我已经注意到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示意图的重要性,但似乎还是没有用足。其实,无论是世界城市发展史的三个阶段,还是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或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特点等内容,都可以用这一幅图来解决,而在讨论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的过程中,可以顺便提出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问题并进行讨论,这样的课堂可能更加顺畅。
附:是“郊区化”,不是“郊区城市化”——对高中地理教材中一个问题的商榷
一、商榷:高中地理教材中的“郊区城市化”的说法
人教版《高中地理2》教材在“城市化进程示意”图的说明中提到:“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随着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市区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小汽车普及后,许多人和企业开始前往郊区,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后又在案例“英国的城市化进程”提到:“进入20世纪,英国开始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鲁教版《高中地理2》中也有类似提法,“由于特大城市人口与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导致城市人口向外流动,继而引发商业、服务业等相继外迁,出现了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现象”,“20世纪50年代初,发达国家的一些城市已开始出现人口由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现象。随着人口向外迁移和扩散,商业和制造业也相继向外迁移,造成城市中心区的衰落,这就是所谓的郊区城市化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了解城市起源的条件和发展的三个阶段;了解城市化的含义、标志和当代城市化的特点;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围绕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等因素分析城市起源和发展;从城市化的概
念入手,围绕着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分析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从城市数量、规模扩大所引起的变化角度分析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领会当代城市发展的趋势;重视城
市环境问题。
教学重点:
城市化及其特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
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教具准备:有关图表,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在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存,他们相互合作、共同生活,聚居在一起,从而形成聚落。
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包括乡村和城市。
(学生讨论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得出城市特点:
1、人口高度集中
2、建筑物高大密集
3、工商业集中而发达
4、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
5、是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承转:那么城市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发展的?
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世界最早的城市诞生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美等地。
阅读图2—1—2,思考回答,为什么在这些地区兴起?城市兴起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点拨:
这些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阅读课本,填写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
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1、城市化定义: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表现:(1)城市人口增加(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市化的主要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
3、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世界城市化的的特点
(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城市化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也是从工业革命以后开始的。
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图2-1-4)
讨论:请同学们读取图2-1-4每个阶段的城市化水平的起止数值,观察曲线的倾斜程度,明确城市化进程中各阶段的特点。
点拨:初级阶段的城市化水平低于25%一30%;加速阶段的城市化水平是从25%~30%增长到60%~70%,增长迅速,此阶段容易出现环境恶化等城市问题;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于70%,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2)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
世界六大城市带: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带、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带、欧洲西部城市带、英国南部城市带、美国—加拿大五大湖地区城市带、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加大
过渡:阅读材料回答
材料一:阅读知识窗“城市热岛”了解城市对气候的影响。
材料二:阅读课后活动及其图“2-1-8人口密集的城市”
结合材料,思考城市化对环境产生了哪些影响?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占用大量土地,是耕地面积减少
2. 地下水等资源不合理利用,导致许多生态问题
3. 环境污染严重
4. 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课后练习:
一、针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你提出建议如何解决?
二、就如何协调城市化建设与耕地保护之间矛盾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