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虚词题目及答案
11古代汉语重要虚词
(郑伯克段于鄢)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郑伯克段于鄢)
3、引入行为动作比较的对象。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 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 路。(出师表)
2、连词 ( 2)表示原因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
死即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出师表》中的“以”:
古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重要虚词
一、“之”和“其”
(一)之: 1、动词:往、到。 2、代词: (1)指人:译为“他(们)”。 ①爱共叔段,欲立之。(郑伯克段于鄢) (2)指事:译为“这件(些)事”。 ①操蛇之神闻之。(愚公移山)
(3)泛指:译为“这”、“那”。 ①之二虫又何知?(庄子·逍遥游) ②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二)其
1、代词:
(1)定语:①译为“他(们)的”;②译为 “那样的”;③译为“自己的”。
(2)兼语:译为“他、它”。 (3)泛指:译为“这”、“那”。
古代汉语语法(下)虚词-精选文档
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論語· 顏
淵》)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左傳· 莊公十年》) 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史記· 鴻門 宴》)
第二节 副词
副词语法功能上能单独做状语,接近实词; 但是词汇意义比较空灵,接近虚词.副词按照 其表达的内容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情态副词 语气副词、否定副词、谦敬副词、指代副词
语气副词
语气副词可分为五类: 1、表确认语气“乃、即必、定、诚、信、果”; 2、表委婉的揣度语气“其、盖、殆”;3、表意外“曾”; 4、表祈使语气“其”;5、表反诘语气“岂、其、庸、巨、宁”等。 且 有三种用法:时间副词”将”,情态副词”姑且”,语气副词”尚且”。 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 鸿门宴》 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史记· 淮阴侯列传》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 鸿门宴》 其 充当语气副词时,可表反诘语气、委婉语气和祈使语气;还可作时间副 词表“将”;作连词表 “而且”。 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韩愈《答李翊书》 城上有鸟,齐师其遁。《左· 襄十八年》 丞相亮其悉朕意,无怠辅朕之阙。《三国志· 诸葛亮传》 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左· 僖二 十三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指示代詞
古代汉语32个重点文言虚词
古代汉语32个重点文言虚词
古代汉语32个重点文言虚词
一、安
1、怎么,哪里。例:①尔安敢轻吾射!②又安敢毒邪?③燕雀安知鸿鹄这志哉?
2、安全,安定。例:①谢庄遂安。②可以为富安天下。
3、安逸。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安生,有“养”的意思。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所安:这里指养生的东西。)
5、哪里,什么。例:①君谓计将安出?②沛公安在?
6、安抚。例: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
7、平静。例:①始而惭焉,久而安焉。(安:这里是心安理得的意思)②恬然自安。(安:这里指内心平静)③敬亭亦无所不安也。(安:这里有心安理得的意思)
二、而
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①朝而往,暮而归。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4、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③秦师轻而无礼。
5、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②余闻而愈悲。③置之地,
拔剑撞而破之。④灭滑而还。
6、通“如”:好像,如同。例:军惊而坏都舍。
7、通“尔”,你,你的。例:①而翁归。②若欲死而父。③而母立于兹。
(完整版)古代汉语虚词题目及答案
(一)根据下列例句分析归纳“之”的词性、意义或语法作用。(10分)
1.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北冥有魚》)
——动词,往,到……去,
2.湯之問棘也是已。(《北冥有魚》)
连词(或以为助词),或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助词,加在主谓结构的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此主谓结构独立成句的可能。
3.之二蟲又何知?(《北冥有魚》)
代词,或作指示代词,相当于“这”。
4.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北冥有魚》)
——作人称代词,指代彭祖。
5.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北冥有魚》)
连词(或以为助词)。//或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表修饰、领属关系,相当于“的”,
6.?(《左傳·齊桓公伐楚盟屈完》)
——之,助词(答“连词”亦可),加在主谓结构的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此主谓结构独立成句的可能。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或语法作用。
1.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衛靈公》)
——介词,引进情况出现和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理由,可译为“因为”、“由于”。2.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韓非子·五蠹》)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可译为“用”、“拿”。
3A.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遊褒禪山記》)
——连词,连接形容词和形容词,表递进,可译成“而且”。
4.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柳子厚墓誌銘》)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动作行为涉及的范围,可译为“在”。
5.項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史記·項羽本紀》)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连带的人,可译为“率领”。
6
——以,介詞,由於。
古代汉语语法练习(词类活用-虚词-音韵)
古代汉语语法练习虚
(词类活用- 词-音韵)
(词类活用、句法、副词部分)练习一
一、说明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现象:
1、左右欲兵之。
2、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
3、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4、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二、判别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并分别予以说明:
1、功皆未至,子何独自是而非我哉!(墨子•耕柱)
2、大其都者危其国,尊其臣者卑其主。(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3、曲其堗(同“突”,烟囱),远其积薪;不者,将有火患。(说苑•权谋篇)
4、托地而游宇,友风而子雨。(荀子•赋篇)
5、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史记•赵充国传)
三、指出下列句中用作状语的名词,并说明它所表示的意义:
1、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卒。
2、乡邻之生日蹙。
3、楚田仲以侠闻,喜剑,父事朱家。
4、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
5、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四、指出下列句子宾语所在的位置,说明其语序类型。
1、吾谁欺?欺天乎!
2、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3、今吴是惧而城于郢。
4、余唯利是视。
5、子归,何以报我?
五、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并说明它的词性和用法。
1、太后之色少解。
2、田忌一不胜而再.胜。
3、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4、鲁周霸、孔安国,洛阳贾嘉,颇.能言《尚书》事。
5、陈涉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
6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
六、古文加标点
光为人沈静详审长财七尺三寸白皙疏眉目美须髯每出入下殿门止进有常处郎仆射窃识视之不失尺寸其资性端正如此初辅幼主政自己出天下想闻其风采殿中尝有怪一夜群臣相惊光召尚符玺郎郎不肯授光光欲夺之郎按剑曰臣头可得玺不可得也光甚谊之明日诏增此郎秩二等众庶莫不多光(《汉书•霍光传》)
文言文虚词专项练习题
文言文虚词专项练习题
【典型例题】
(一)、解释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
1.辍耕之陇上
2.二世杀之
3.属予作文以记之
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5.怅恨久之
6.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解释句中“其”的意义和用法:
1.百姓多闻其贤
2.殚其地之出
3.安求其能千里也
4.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5.专其利三世也
6.其如土石何(三)、解释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
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策之不以其道
3.属予作文以记之
4.以伤先帝之明
5.可以为师矣
6.先帝不以臣卑鄙(四)、解释句中介词“于”的意义:
1.管夷吾举于士
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所欲有甚于生者
4.吾祖死于是
5.有求于我也
(五)、解释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
1.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2.行拂乱其所为
3.项燕为楚将
4.愿为市鞍马
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六)、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环而攻之而不胜
2.弛然而卧
3.一鼓作气,再而衰
4.起坐而喧哗者
5.佣者笑而应曰
(七)、解释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
1.非死则徙尔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3.欲速则不达
4.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
(八)、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1.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2.乃大惊
3.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4.乃重修岳阳楼
5.陈涉乃立为王【方法指津】
1、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
2、上下文推断法: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
3、代入筛选法:
在阅读和解题时,将某个虚词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4、标志确认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如:被动句“为……所”、倒装句”何……之有?”
古代汉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完整1)
古汉语试题及答案解析(完整最新版)
一、汉语字典辞书注音方法有哪几种?解释并举例
1、直音法:直接用同音字注音,如:“篙”,音“高”
2、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读若:读音像,如琎,读若津;叶韵:通过临时改读字音,以求韵文和谐的注音方法。叶同协,意思是和谐。如《诗经。周南。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朱熹:“方,叶甫妄反。”)
二、《说文解字》的体例、价值和说文四家是什么?
《说文解字》的体例: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收字9395个,另有重文1163个。
《说文解字》的价值:1、确定了“六书”理论;2、按照“六书”原则,创立了汉字部首,制定了按部首编排字数的体例;3、保留了小篆,便于从字形说明本意,并为释读甲金骨文提供了依据;4、保留了先秦词义和汉代训诂资料;5、保留了古音资料;6、记载了丰富的古代文化资料。
说文四家: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三、古今词义异同的基本情况是什么
1、古今意义基本无变化的词,如:天、地、山、水等,复音词如:蟋蟀、仓庚、凤凰等。
2、古今意义毫无关联的词,如“该”,古代是“完备”的意思,现代是“应该”的意思。另有古代意义已经消亡的词,如“章甫”。由于词义所指的事物现在已经不存在,所以古意消亡。
古代汉语语法练习题和答案
语法练习题
第一节词类的划分(练习题)
1判断题: ( 1 ) 副词和代词在古汉语中一般归入虚词。()
(2 ) 实词的活用和词的兼类不是一回事,前者是一种常规性的语法现象,后者
是临时改变功能。()
(3)古代汉语以“语法功能”作为划分词类的基本依据和标准;现代汉语划分词类,则不但考虑其“语法功能”,而且考虑其“词汇意义”。()
2 解释名词术语:(1)实词的活用(2)词的兼类
3 填空题:
(1)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言”的词性
①法先王,顺礼义,党学者,然而不好言.、不乐言.,则必非诚士也。《尚书·无逸》
②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③彤弓弨兮,受言.藏之。《诗经·小雅·彤弓》
(2)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殆”的词性
①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庄子·秋水》
②殆
..有甚焉。《孟子·梁惠王上》
4 问答题: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和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有什么区别?
5 标点并翻译短文。
(1)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者旦暮磬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神无形者不磬于前故易之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2)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
第二节名词的活用与其判断(练习题)
1 选择题:(1)《韩非子·难一》:“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相”的用法是 ( )
(A)名词用作意动 (B)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C)名词用作使动(D)动词用作使动
(2)在下列四句话中,中加点词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 )
古代汉语32个重点文言虚词
古代汉语32个重点文言虚词
一、安
1、怎么,哪里。例:①尔安敢轻吾射!②又安敢毒邪?③燕雀安知鸿鹄这志哉?
2、安全,安定。例:①谢庄遂安。②可以为富安天下。
3、安逸。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安生,有“养”的意思。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所安:这里指养生的东西。)
5、哪里,什么。例:①君谓计将安出?②沛公安在?
6、安抚。例: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
7、平静。例:①始而惭焉,久而安焉。(安:这里是心安理得的意思)②恬然自安。(安:这里指内心平静)③敬亭亦无所不安也。(安:这里有心安理得的意思)
二、而
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①朝而往,暮而归。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4、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③秦师轻而无礼。
5、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②余闻而愈悲。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④灭滑而还。
6、通“如”:好像,如同。例:军惊而坏都舍。
7、通“尔”,你,你的。例:①而翁归。②若欲死而父。③而母
立于兹。
[而已]罢了。例: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②如是而已。
古代汉语虚词
古代漢語虚词(一)
代詞
古代漢語代詞分人稱代詞、指示代詞、疑問代詞和一些起稱代作用的其他代詞。第一節人稱代詞人稱代詞包括第一人稱代詞、第二人稱代詞和第三人稱代詞。
一、第一人稱代詞
先秦時期的第一人稱代詞有“我”“吾”“余”“予”“朕”“台(yí)”“卬”。“我”“余”“朕”三個是殷商時期就有的,“吾”“予”“台”“卬”是西周以後才出現的。其中“予”只是“余”的不同寫法,《尚書》《詩經》《論語》《孟子》等文獻用“予”,西周金文、戰國時期的多數文獻如《左傳》《國語》《莊子》《荀子》《韓非子》等一般都用“余”,漢代以後“予”字基本上就不用了。“台”可能是“余”的變體,只見於《尚書》,例如:
(1)格爾眾庶,悉聽朕言。非台小子敢行稱亂,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尚書·湯誓》)
(2)朝夕納誨,以輔台德。(《尚書·說命》)
“吾”和“卬”都是來自周人的母語,“吾”在春秋時期進入了當時的漢民族共同語——雅言,而“卬”只見於《尚書》和《詩經》,而且用例很少,沒有真正進入雅言。例如:
(1)越予沖人不卬自恤。(《尚書·大誥》)——按:越:語氣詞。沖:幼。
(2)人涉卬否,卬須卬友。(《詩經·邶風·匏有苦葉》)——按:涉,徒步過河。須:等
“我”“余(予)”“朕”“吾”這幾個代詞之間有表義上的差異。“余(予)”是謙卑的說法,漢武帝時犍為文學(姓名不詳)注《爾雅》曰:“余,謙卑之身也。”所以《尚書》中有“予小子”“予冲子”的說法,沒有“我小子”“朕小子”的說法。周公自稱“余小子旦”,不說“我小子旦”。例如:
(1)予小子新命于三王,惟永終是圖。(《尚書·金縢》)
古汉语虚词
颇
古汉语中的“ 古汉语中的“颇”有两种用法: 有两种用法: 一是表示程度高, 的意思; 一是表示程度高,是“很”的意思; 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 有力。 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 鲁周霸、孔安国,洛阳贾嘉, 能言《 鲁周霸、孔安国,洛阳贾嘉,颇能言《尚 书》事。
二是表示程度浅,是“略微”的意思。 二是表示程度浅, 略微”的意思。 涉浅水者见虾, 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 深者察鱼鳖, 其尤深者观蛟龙。 其尤深者观蛟龙。 “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 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 有余。 颇有余。”
(3)表将来时 常用的有“ 常用的有“将”、“且”、“行”、“方” 一般可译为“将要” 快要” 等,一般可译为“将要”、“快要”、“将” 等。 夫人将启之。 夫人将启之。 不反列, 行法。 不反列,且行法。 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为人所并,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 托乎? 托乎? 今治水军八十万, 与将军会猎于吴。 今治水军八十万,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2、其它时间副词
A、表终竟(表示事情最终如何) 表终竟(表示事情最终如何) 常用的有“卒”、“竟”、“终”等, 常用的有“ 一般可译为“终于”、“最终”等。 一般可译为“终于” 最终”
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陈涉虽已死, 亡秦。 陈涉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 死于秦,不能自脱。 终死于秦,不能自脱。
古代汉语试题试卷答案真题
古代汉语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每题1分,共20分)
1.专门用来指明虚词,表示某种语法意义或语气的训诂术语是()。
A.析言、浑言
B.读若、读如
C.辞、词
D.若、如
2.下列各句中有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凭藉的是()。
A.今信陵君存邯郸而请封,是亲戚受城而国人计功也。(《史记•信陵君列传》)
B.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马中锡《中山狼传》)
C.倡忧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D.项王亦身被十余创。(《史记•项羽本纪》)
3.下列各句中有名词作状语表示对人态度的是()。
A.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B.欲辟土地,朝秦楚。(《孟子•梁惠王上》)
C.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上)
D.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左传•隐公三年》)
4.同义词“杀”和“轼”的差别是()。
A.程度轻重不同
B.感情色彩不同
C.适用对象不同
D.语法功能不同
5.同义词“饥”和“饿”的差别是()。
A.程度轻重不同
B.感情色彩不同
C.适用对象不同
D.语法功能不同
6.下列字母中,舌头音是()。
A.知
B.从
C.穿
D.泥
7.左思《蜀都赋》:“经三崃之峥嵘。”句中的联绵词“峥嵘”的声韵关系是()。
A.双声
B.叠韵
C.双声兼叠韵
D.非双声叠韵
8.下列各组古今字中属于同义分化而形成的是()。
A.何荷
B.辟僻
C.直值
D.受授
9.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句是()。
A.公赐之食,食舍肉。(《左传·隐公元年》)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列子·汤问》)
C.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庄子·逍遥游》)
古代汉语虚词
一、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①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②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①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②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③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④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⑤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二、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②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③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④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⑤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⑥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4、【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5、【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6、【既而】不久,一会儿。
古代汉语下册课后习题答案
古代汉语下册课后习题答案
古代汉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学习古代汉语
不仅可以增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还可以提高对现代汉语的理解和运用。
下册课后习题是学习古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习题的解答,可以帮助学
生巩固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下面,我们将针对古代汉语下册课后习题进
行详细解答。
第一章: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
1. 古代汉语的发展历程
古代汉语的发展经历了上古汉语、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三个阶段。上古汉语主
要指的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3世纪的语言形式,中古汉语则是指公元3世纪至14世纪的语言形式,近代汉语则是指从14世纪至20世纪的语言形式。
2. 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
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主要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声母是指在发音时,从声带
到口腔的第一个辅音,如“b”、“p”等;韵母是指声带振动后,从口腔中发出的音,如“a”、“o”等;声调则是指在发音时,声音的高低变化。
3. 古代汉语的词汇特点
古代汉语的词汇特点主要表现在字音、字形和词义上。在字音方面,古代汉语
的字音与现代汉语有所差异,有些字音在演变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在字形方面,古代汉字的形状与现代汉字也有所不同,有些字形在演变过程中发生了变化;
在词义方面,古代汉语的词义与现代汉语也有差异,有些词义在演变过程中发
生了变化。
第二章:古代汉语的语法
1. 古代汉语的基本句型
古代汉语的基本句型包括主谓结构、主谓宾结构和主谓宾补结构。主谓结构是
指句子中只有主语和谓语,如“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谓宾结构是指句
子中有主语、谓语和宾语,如“孔子教授学问”;主谓宾补结构是指句子中有主语、谓语、宾语和补语,如“他们称他为圣人”。
古代汉语语法虚词
指示代詞
❖ 近指與遠指代詞 ❖ 近指代詞有“此、是、斯、茲”等,遠指代詞主要有“彼”“夫”。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 彼一時,此一時也。《孟子·公孫醜下》 ❖ 泛指與特指代詞 “之”是泛指代詞,經常作賓語 ;“其”是特指代詞,
經常用作定語。 之子於歸,遠送於野。《詩經·邶風·燕燕》 至其時,西門豹往會之河上。《史記·西門豹治鄴》 ❖ 特殊的指示代詞 “若”“然”“爾”“焉”“諸”。 相去萬余裏,故人心尚爾。《古詩十九首》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述而》 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左傳·襄公十五年》
指代副词
指代副词“相”“见”用在及物动词前做状语,动词后面的宾 语不再出现,宾语被“相”“见”指代。
相 原表示互指,后来转变为偏指,仅指代动作的受事一方。 ❖ 今燕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史记·孙子吴起起义》 ❖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孔雀东南飞》 ❖ 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孟子·许行》 见 原是助动词,用在动词前表示主语是动作的受事者;魏晋
人稱代詞
❖ “他”字上古的含義是“其他”、“別的”,即可指物,也 可指人。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詩經·小雅·巧言》 ❖ 人稱複數表示法 第一,用單數人稱表示人稱複數。 第二,在人稱代詞後加“儕、屬、曹、輩”等字表示人稱複數。 齊師伐我。《左傳·莊公十年》 吾與汝畢力平險。《列子·湯問》 吾儕何知焉?《左傳·昭公二十四年》 若屬皆且為所虜。《史記·鴻門宴》
古代汉语练习8-虚词等
古代汉语练习(八)——虚词等
一、把下列各句译为现代汉语,并说明“孰与”的用法。
(1)沛公曰:“(項伯)孰與君少長?”(《史記·項羽本紀》)
(2)陛下觀臣能孰與蕭何賢?(《史記·曹相國世家》)
(3)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4)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荀子·天論》)
【参考答案】
(1)翻译:沛公问:“(项伯和)您相比,谁稍年长呢?”“孰与”用来表比较。
(2)翻译:陛下看我和萧何相比,谁更有才能呢?“孰与”用来表比较。
(3)翻译:您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怎么样呢?“孰与”用来表比较。
(4)翻译:认为天强大而思慕它,怎比得上像对待动物一样牧养它从而制服它呢?“孰与”用来表反诘。
二、指出下列各句的无定代词,并译成现代汉语。
(1)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論語·為政》)
(2)北方之學者,未能或之先也。(《孟子·許行》)
(3)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詩經·小雅·北山》)
(4)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孟子·梁惠王上》)
(5)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戰國策·齊策一》)
【参考答案】
(1)或。翻译:有人对孔子说:“您为什么不从政呢?”
(2)或。翻译:北方的学者,没有什么人能超过他。
(3)莫。翻译:整个天下没有不是王的土地。整个大地的边鄙没有谁不是王的臣属。(4)莫。翻译:保护人民而成为王,没有谁能抗衡。
(5)莫。翻译:国境之内,没有谁不对王有所要求。
三、分析下列各句中的“所”字结构和“者”字结构,说明它们的构成成分,并译为现代汉语。
(1)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史記·項羽本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根据下列例句分析归纳“之”的词性、意义或语法作用。
(10 分)
1.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北冥有魚》)
——动词,往,到……去,
2.湯之問棘也是已。(《北冥有魚》)
连词(或以为助词),或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助词,加在主谓结构的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此主谓结构独立成句的可能。
3 .之二蟲又何知?(《北冥有魚》)
代词,或作指示代词,相当于“这”。
4.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北冥有魚》)――作人称代词,指代彭祖。
5.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北冥有魚》)
连词(或以为助词)。或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表修饰、领属关
系,相当于“的”,
6.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左傳•齊桓公伐楚盟屈完》)――之,助词(答“连词”亦可),加在主谓结构的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此主谓结构独立成句的可能。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或语法作用。
1.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論語•衛靈公》)
介词,弓I进情况出现和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理由,可译为“因为”、“由于”。
2.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韓非子•五蠹》)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可译为“用”、“拿”。
3A.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遊褒禪山記》)
――连词,连接形容词和形容词,表递进,可译成“而且”。
4.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柳子厚墓誌銘》)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动作行为涉及的范围,可译为
“在”。
5.項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史記•項羽本紀》)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连带的人,可译为“率领”。
6.靈公少,晉人以難故,欲立長君。
——以,介詞,由於。
7•仆以口语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
——以,介詞,由於。
――介词,弓I进情况出现和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理由,可
译为“因为”、“由于”。
8.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國家之急。
以,目的连词,
9.在“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句中,“以”的用法是(C )
A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
B引进动作、引进动作、行为的凭借
C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
D引进动作、行为连带的人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或语法作用。(6分)
1 .敏于事而慎于言。(《論語•學而》)
――连接谓词性词语,组成联合结构,可译“但是”、“却”。
而,连词,表示两项之间是并列关系。
2.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論語•八佾》)
――连接主语和谓语,表示假设,可译“如果”或不译。
3A.子路率爾而對。(《論語•先進》)
――连接状语和谓语动词,可译“地”或不译。
3B桓公讀書於堂上,輪扁斲輪於堂下,釋椎鑿而上。(《桓公讀書於堂上》)
――而,连词,表承接。就
4.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論語•述而》)――连接主语和谓语,表示假设,可译“如果”或不译。
5.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詩經•相鼠》)――前一个“而”,连接主语和谓语,表转折,可翻译成“然而”、“但是”;后一个“而”,连接主语和谓语,表示假设,可译“如果”或不译。
6.任重而道遠。
――而,連詞,表示平列關係。
(四)根据下列例句分析归纳“于(於)的词性、意义或语法
作用。(10分)
1.冰,水為之而寒於水。(《荀子•勸學》)
-- 引介比较对象
2.臣請辟於趙,淹留以觀之。(《戰國策•楚策》)
-- 引介处所
3.潁考叔為潁谷封人,聞之,有獻於公。(《鄭伯克段于鄢》)――引介谓语动词的涉及的对象
4.小子識之,苛政猛於虎也。(《禮記•檀弓下》)
-- 引介比较对象
5.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引介动作的施加者【於,介詞,用于被动句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或称施事)。】
6.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
——引介动作的施加者【於,介詞,用于被动句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或称施事)。】
7.鄭武公娶於申,曰武姜。
――於,介詞,介所從。或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
8.在“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句中,“于”的用法是(C )
A. 引介原因
B. 引介比较对象
C. 引介处所
D. 引介涉及对象
(五)“为”字的用法
1.下列句子中,“为”引进主动者的句子是(C)
A.不足为外人道也。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C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D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2.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答案:引进动作行为所涉
及的对象
(六)且
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且,副词,将近。
2.我且南游吴越之士,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
――且,副詞,將要。
3.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
――且,连词,表并列。
4.下列句中,“且”用作副词表示“将”的句子是()D汉兵
死者过半
A、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B、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C、且引且战,连斗八曰……
D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
5.下列句中,“且”用作连词,表示选择的句子是( D )
A. 死马且买五百金,况生马乎?
B.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C.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D. 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
(七)“则”的用法
1.年十岁,则诵古文。(《史记.太史公自序》)――连词,表承接。
2.宥坐之器者,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
--- 连词,表条件关系。
3.名不正则言不顺。
则,连词,表示条件关系,就。
(八)虽
1、雖衆,無所用之。一一雖,連詞,表示轉折,雖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