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对加强班级隐性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精品
对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思考和建议
对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思考和建议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已经成为教育改革中的重要议题。
隐性课程是指在课堂教学以外,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或者日常社交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
这些知识和技能通常不包含在正式的课程设置之中,但却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过去,高校教育主要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学习,而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往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隐性课程的开发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能够弥补传统课程的不足,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成长环境。
隐性课程的开发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提升社会竞争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刻不容缓的课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深入思考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意义和现状,提出更加有效的思考和建议,以推动高校教育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1.2 问题阐述在高校教育中,课程设置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除了明确的课程体系和学分安排外,高校中还存在一些被称为“隐性课程”的内容,这些内容通常不在官方课程表中列出,但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对于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引导却存在一定的问题。
隐性课程的内容和设计往往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由于这些课程没有明确的标准和指导,学校和教师往往难以确定应该如何开发和引导这些课程内容。
这导致了隐性课程的发展较为松散和随意,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隐性课程的开发受到学校与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
在一些高校中,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实习机会较少,导致隐性课程的内容缺乏实践性和针对性。
而一些学校受行政部门政策的束缚,难以开展与时代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隐性课程。
高校隐性课程开发存在诸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引导学生更好地参与是当前高校教育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
【问题阐述】2. 正文2.1 高校隐性课程的意义高校隐性课程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对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思考和建议
对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思考和建议隐性课程是指学校以外的非正式课程,它包括学校无法系统教授的、不通过正规课程教学得以学习的内容和技能。
对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可以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在本文中,我们将以高校隐性课程开发为主题,探讨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思考和建议。
对于高校而言,课程开发一直是一个关注的焦点。
传统的高校课程多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隐性课程的开发。
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高校隐性课程开发也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利用高校隐性课程,已成为高校教育关注的重要方向。
要加强高校隐性课程的建设和开发。
高校应该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结合社会的发展需求,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开发实践性很强、符合社会需求的隐性课程。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高校还要加强对高校隐性课程的考核和评估,推动高校隐性课程的持续改进和发展。
要强化高校隐性课程的实践性。
高校隐性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校要充分利用各类实践平台,丰富隐性课程的实践内容,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中去,使他们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更好的锻炼和提高。
要促进高校隐性课程与传统课程的融合。
高校隐性课程与传统课程的融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创新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模式等,促进高校隐性课程与传统课程的有效融合,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要不断改进高校隐性课程的管理机制。
高校隐性课程的管理机制是保障高校隐性课程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高校要不断改进高校隐性课程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的课程管理体系,加强对高校隐性课程的指导和监督,推动高校隐性课程的不断改进和发展。
对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思考和建议
对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思考和建议隐性课程是指在教育过程中,除了课堂教育之外,教职员工和学生之间的非正式交流、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不断进行的无形的教育课程,它是高校教育教学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然而,在当前高校中,隐性课程发展状况并不理想,需要加强和规范。
1. 加强管理和指导,制定相关规定高校应针对隐性课程的建设和培育,进一步加强管理和指导,制定一系列管理规定。
例如引导教师在日常对学生的交流中输出正向的、良好的情感和态度,充分发挥导师的育人作用,营造氛围等等。
2. 建立支持制度和机制高校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立支持隐性课程建设的制度和机制,鼓励员工和学生参与到隐性课程的建设之中。
学生可以组建学生会或者义工团队等组织,导师可以担任指导老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和实践隐性课程。
3. 增加实践和经验高校应通过实践和经验交流,进一步增强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培育。
探讨各种隐性课程的开展方式和体验,如通过交流活动、文艺演出、户外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
4. 建立评估与反馈机制高校应建立评估与反馈机制,对隐性课程的开发和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
以此来识别新的发展机会,发现问题并设计解决方案。
二、隐性课程的具体开发方案1、拓宽实践领域的层面学校应逐渐的加强实践教育和实践领域的层面,包括课外活动、实地考察、权益保护、社区服务、社团管理等等。
2、学生培养体系协同加强学校应强化学生培养体系协同,建立“校企合作”、“田径会手术团”、“导师才艺展示”等等系列对外开放的校园文化馆,为学生的课外活动、自我锻炼提供激励力。
3、推动多样化人文教育活动的落实学校应要求学生在课程体系中丰富个人社团活动,去观看戏剧、音乐、科技类课程,参考某有号召力的企业举办的面向大众的各类压力和创造力测试和活动等等。
4、社会应该更多的参与到教育之中学校应积极鼓励社会员工和企业员工参与到学校的教育建设中,并将大量新型管理和新方法整合到教学中,但是也应注意不要过于扩大鼓励人类进入教育行业的范围,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对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思考和建议
对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思考和建议隐性课程指的是课程以外的其他教学内容,它们可能是学校的规章制度、校风校貌、学生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等。
这些内容虽然不是正式的学科教学,但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在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上,我有以下思考和建议。
高校应该加强隐性课程的定位,明确其目标和意义。
隐性课程的开发不是为了填充学生的课余时间,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他们的个人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高校应该明确隐性课程的培养目标,明确其与正式教学的关系,并将其纳入到高校教育体系中。
高校可以通过改善学校环境和氛围来开发隐性课程。
学校的环境和氛围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高校可以通过改善校园设施、丰富学生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方式,创造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社团组织、学生社区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参与机会,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能力。
高校可以通过开设专门的隐性课程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开设不同类型的隐性课程,如创新实践课程、培养领导力的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等等。
这些课程可以通过专业教师、行业专家或社会精英的讲座、座谈会、实际操作等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高校可以注重对学生进行隐性课程的评估和认可。
隐性课程的开发需要有一个有效的评估体系,来评估学生在隐性课程中的表现和成果。
高校可以通过制定学分制度、设立奖励机制、举办评选活动等方式,来认可学生在隐性课程中的付出和成就。
这样既能激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又能推动隐性课程的不断发展。
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
高校应该加强隐性课程的定位,改善学校环境和氛围,开设多样化的隐性课程,注重对学生的评估和认可。
通过这些举措,高校可以培养出更加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对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思考和建议
对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思考和建议隐性课程是指学生通过高校课堂以外的各种活动所学到的知识、能力和素养。
它不仅包括社团活动、志愿者工作、实习实践等校内外实践活动,还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管理、跨学科思维、团队合作等能力的培养。
隐性课程的发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在高校隐性课程开发方面,我提出如下思考和建议。
高校可以加强对隐性课程的引导和组织。
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对学生的隐性课程进行指导和管理,提供相关资源和支持。
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富有意义和有挑战性的活动,如学生社团比赛、学术竞赛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高校可以加强对隐性课程的评价和认可。
目前,高校在录取学生时主要以学术成绩和标准化考试成绩为依据,对隐性课程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高校可以制定一套科学、公正的评价体制,全面考量学生的学术成绩和隐性课程表现,为他们提供更多发展机会。
高校可以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鼓励学生参与隐性课程活动。
学校可以设立一些专门的基金,资助学生参加社团、实习等活动,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指导。
学校还可以与企业、社会组织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实习岗位。
第四,高校可以加强师生互动和沟通,促进隐性课程的发展。
老师应该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的发展,鼓励他们参与隐性课程活动,并提供一定的指导和支持。
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学生对隐性课程的反馈和评价,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意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隐性课程开发工作。
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社会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加强引导和组织,加强评价和认可,提供更多机会和资源,并促进师生互动和沟通,以及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才能够有效推进隐性课程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对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思考和建议
对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思考和建议如何开发高校的隐性课程是当前教育领域亟需解决的难题。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高校应该重视隐性课程的开发,并在此方面进行有效的探索和实践。
本文将从隐性课程的概念和特点,隐性课程开发的目的和原则以及具体建议等方面进行思考和建议。
一、隐性课程的概念和特点隐性课程是指课程以外的、不明文规定但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教育活动,常常是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所感知、所吸收到的信息、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包括:学生与教师、行政人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校园文化、社团活动等。
通常而言,隐性课程不涉及课程中的教学内容,但其影响却深远,能够塑造学生的心理、态度和行为。
二、隐性课程开发的目的和原则高校开发隐性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
隐性课程的开发原则有以下三点:1.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隐性课程应该面向所有学生,不仅注重学生的专业素质,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等。
2.注重实践和应用。
隐性课程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注重社会责任和价值观。
隐性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三、具体建议在开发隐性课程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完善的隐性课程管理机制。
学校应该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隐性课程的开发和管理,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并明确责任分工。
2.发挥教师的重要作用。
教师是隐性课程开发的重要力量,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让教师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应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塑造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
4.充分利用社团和志愿者活动。
学校应该充分利用社团和志愿者活动,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对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思考和建议
对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思考和建议高校隐性课程是指在学校教育体系中,不属于正式课程设置范畴,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的课程。
这些课程涉及生活技能、职业技能、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隐性课程的重要性越来越被重视。
本文通过对高校隐性课程的现状和问题的分析,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高校隐性课程的设计应注重学生的需求。
对于不同专业和学生群体,需求是不同的。
高校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确定相应的隐性课程内容。
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课程评价、就业需求分析等方式,了解学生对隐性课程的需求,并根据需求进行合理的设计。
高校隐性课程的教师培训也是重要的一环。
目前,大部分高校隐性课程的教学人员是由自愿报名的教师担任,而这些教师缺乏相应的培训。
高校应加强对隐性课程教学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教学水平和能力。
可以通过开展师资培训班、举办教学经验交流会等方式,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高校应注重高校隐性课程和学科课程的结合。
高校隐性课程和学科课程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互动关系。
在设计隐性课程时,可以将学科知识与实际运用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提升综合素质。
第四,高校应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是高校隐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高校可以与社会机构合作,提供实践机会和平台,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高校应加强对高校隐性课程的评估和监督。
评估和监督可以帮助高校了解隐性课程的效果和改进方向。
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评价、毕业生就业情况等方式,对隐性课程进行评估。
高校也应加强对隐性课程的监督,确保其有效实施。
在实施高校隐性课程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例如资源不足、教师缺乏培训、课程设计不合理等。
高校应加强对隐性课程的管理,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教师培训水平,优化课程设计,提高隐性课程的教学效果。
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和改进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班级隐性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班级隐性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作者:周立娅来源:《教师·下》2015年第09期摘要:班级隐性课程包括班级物质环境隐性课程、班级人际环境隐性课程、班级活动环境隐性课程等。
优美、高雅、富有教育性的班级环境,不仅可以“润物细无声”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行,还可以塑造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地成长,更能陶冶师生的情操,沟通师生的心灵,激发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
关键词:班级建设;隐性课程;实践班级隐性课程对班内学生有着巨大的潜在教育意义。
班级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班集体的大环境对学生的品性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对于如何加强班级隐性课程建设,笔者有以下尝试和收获。
一、注重班级物质环境隐性课程的建设班级物质环境是影响班级管理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指教室环境建设。
它不仅体现在班级的精神面貌上,更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因此,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积极向上、充满美感的班级物质环境非常重要。
1.班级标语催人奋进笔者近期所带的一届高三学生都是“95后”,独生子女的家庭生活过惯了,生活能力很差,责任意识更差。
为此我利用班会课和学生们讨论班训,最终把“做一个负责的人”作为班训,并让班级书法小能手把这几个字写好裱起来,挂在教室的最前面,时时刻刻提醒学生做个负责任的人。
同时,面对高考的紧迫压力,我引导学生布置教室时,把有关珍惜时间、勤奋努力等的标语张贴在四面墙柱上,营造竞争氛围。
2.墙面美化育人育心教室后面的墙壁是最有利用价值的隐性教育空间,作为语文老师,我把它和语文学习结合起来,利用一面墙作为习作园地。
这样既给学生的优秀习作提供了展示空间,以此激励学生,起到了榜样的作用;又增添了班级的文化氛围。
另一面墙是树形的“心语心愿”的自我激励语,让刚进入高三的学生们定下自己的理想大学,写下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张贴在墙上,引导学生制订短期目标,完成以后再贴上新的心愿,此举对学生的激励很大。
黑板报作为学校宣传阵地之一,在美化班级环境的同时,更要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对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思考和建议
对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思考和建议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教育也在不断变革和发展。
除了传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外,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关注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那么,什么是隐性课程呢?隐性课程是指不以正式课程形式存在于教学计划中,但在学校生活中和教学过程中以非正规化形式出现的课程,对学生的成长、素质和能力培养具有重要影响的一种教育因素。
对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总结经验,提出相应建议。
隐性课程开发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高校的隐性课程开发应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包括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领导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这些都是学生未来社会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素质。
高校在进行隐性课程开发的时候,应该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而不是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授。
可以通过开设一些素质拓展的课程、培训学生的能力和潜能等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
隐性课程开发应注重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教育。
高校的隐性课程开发应该注重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情怀,使他们成为有情怀、有担当、有理想的新时代青年。
可以通过开设一些关于人文精神、社会责任、情感教育等方面的隐性课程,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参与公益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见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隐性课程开发应和专业课程相结合,形成有机整体。
高校的隐性课程开发应和专业课程相结合,形成有机整体。
隐性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专业课程中的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也是隐性课程的一部分,这些实践经验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
高校在开发隐性课程时,应该更多地考虑专业课程和隐性课程的结合,形成互补和相辅相成的关系。
隐性课程的开发需要有良好的实施机制和评价体系。
高校在进行隐性课程开发时,需要建立良好的实施机制和评价体系。
这样才能保证隐性课程的质量和效果。
实施机制要求学校要制定详细的计划和方案,确定隐性课程的内容、形式和实施方式。
对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思考和建议
对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思考和建议隐性课程是指在高校课程设置中没有直接体现出来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念等。
它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里,本文将对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进行思考和建议。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高校隐性课程的定义和特点。
高校隐性课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思政课、竞赛培训、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
它们不同于公开课程,没有固定的教学计划和考核方式,主要通过学生自主参与进行。
这些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将思政教育、社会实践等活动纳入高校课程设置中,同等看待它们和学校公开课程。
其次,针对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我们应该注重以下方面:1.创新教学方法。
隐性课程的开发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将学生主动参与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如把竞赛培训和创新创业结合起来,利用实践操作结合理论知识点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更深入的体验和认识。
2.合理分配资源。
隐性课程的开发需要有充足的资源支持,例如质量的创业导师、优秀的感性教育师资等,以及相应的经费支持。
聚焦主业,注重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培养体系。
3.注重课程评估。
隐性课程评估应该是全面性的,包括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评估,还包括课程本身的质量和效果。
通过评估,学校和教师能够了解教学效果和改善教学方法,为隐性课程的开发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
最后,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发展规划。
隐性课程作为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规划和职业规划的需求。
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和专业能力,为学生提供多视角的思维训练,让学生在职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总之,高校隐性课程是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至关重要。
学校应该注重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提高学生成长的综合能力和竞争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更多支持和保障。
对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思考和建议
对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思考和建议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高校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和创新。
除了传统的课程设置外,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也成为了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隐性课程指的是在学校规定的课程之外,通过校园文化、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形式影响学生的品格和素养的一种课程。
这种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在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中,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成长,不断完善隐性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
隐性课程的开发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
学生是隐性课程的主要受众群体,他们的需求应该成为课程开发的首要考虑因素。
在开发隐性课程时,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隐性课程,使之能够真正满足学生的需求。
可以开设一些具有实用性的活动课程,如心理健康课程、职业发展规划课程等,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和未来工作。
隐性课程的开发需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隐性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课程设置应该兼顾学生的各个方面,包括思想道德、文化艺术、体育健康等。
除了学术能力的提高外,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同样重要。
因此在隐性课程的开发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和项目,帮助学生在各个方面得到提升,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隐性课程的开发也需要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内容和形式。
隐性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可以包括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涵盖学科知识、实践技能、博雅教育等多个领域。
内容设计要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爱好,能够吸引学生的参与和关注。
在形式上也要多样化,可以通过线下课堂教学、线上网络课程、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体验。
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需要加强实践教育和社会实践。
隐性课程不仅仅是课堂上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在课程开发中应该注重实践教育,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形式,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思考和建议
对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思考和建议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日益增长,高校隐性课程开发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隐性课程是指在学校教育中没有专门设置的课程,但却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课程。
这些隐性课程包括学术道德、团队合作、创新思维、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内容,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高校隐性课程开发变得尤为重要。
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体系中,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问题愈发凸显。
急需对高校隐性课程进行开发,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升其综合素养。
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包括教学方式的转变、评价体系的建立等问题。
有必要对高校隐性课程开发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为高校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意义和必要性,明确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挑战和面临的困境,提出加强教学方式和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建议。
通过本研究,旨在引起高校教师和管理者对隐性课程开发的重视,促进高校教育改革和创新,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水平,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做出贡献。
1.3 研究意义隐性课程开发的研究意义在于探讨高校隐性课程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和影响,有助于深入了解教育过程中的隐性教育现象。
隐性课程虽然不像显性课程那样直接纳入教学计划,但却在日常生活、文化传承、人际交往等方面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通过研究隐性课程开发,可以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
研究隐性课程开发还可以加强教师对教育过程中的潜在教育问题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对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研究意义重大,有助于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2. 正文2.1 隐性课程定义和特点隐性课程是指在高校教育中没有明确列入教学计划和课程表中,但对学生综合素养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一种教育内容。
教育学·对隐性课程的思考
对隐性课程的思考以课程影响形式为标准,课程可以划分为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和缺失课程。
其中,对隐性课程的学习引起我许多思考。
隐性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其表现方式诸如教材的文化偏见、师生关系和校园文化等。
在学校教育领域,总有一些暗自涌动的力量在发挥着无形却具足轻重的影响。
讨论之前,先回味一下清华大学“真维斯”楼事件和暨南大学的“富力教学大楼”事件。
这两件事均引起热议,而许多人不赞同的原因都是觉得此举“商业气息太浓”。
如果引入“隐性课程”这一概念来讨论,我们会发现,如此赤裸裸的商业冠名对学风校风的影响不容小觑。
因为,将商标冠名于学校教学楼,实际上已经创设出一种隐性课程,这一课程为学生传递的是一种商业影响而非大学本应该有的学术熏陶。
此外,如果说因为企业回馈教育就理应将其铭记于学校教学圣地,那很大程度上便是在告诉学生:“这是一个名利场,唯有金钱与成功会被铭记”或者“做出了贡献就理所当然要被奉若神明”。
无疑,这是一种错误的价值观。
另外我想到的是,从大众对这些事件的反应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个现象:公众其实时刻关注着学校教育中的隐性课程,而这是否启示着我们的教育者,要注意隐性课程的合理设置呢?之所以想到这一点,是因为回想起我国基础教育教材编写中赤裸裸的政治偏见灌输。
历史课本告诉我们,苏联红军进入东北,加速日本关东军的覆灭,加速抗战胜利的到来。
可是它从未告诉我们,苏联“红军”进入东北后花最大力气的地方不是进攻日本关东军,而是对中国平民实施烧杀抢掠。
它告诉我们《辛丑条约》中国被迫分期赔偿巨款,但是它不会告诉我们这笔庚子赔款最后大部分被免除,而且很大份额被用于后来晚清学子出洋留学。
这样一盖一彰之间,教材编写者所灌输期间的隐性课程已再明显不过,但是编写者是否应该意识到,这样设置隐性课程的手段并不高明(更可笑的还是语文教材中那些杜撰出来的用于爱国主义教育的故事),因为,在这个信息通畅度越来越高的社会中,这些被掩盖或被捏造的教育材料总有一天会曝光,而等到它们曝光之日,留下的并没有当初想要取得的隐性课程的效果,更多的只是公众的冷眼、质疑甚至不齿。
对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思考和建议
对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思考和建议隐性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以外的课程或内容,它包括但不限于学生在校外学到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等。
对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思考和建议如下:高校应加强对隐性课程的意识和理解。
高校需要认识到隐性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以及在道德与伦理教育、社会实践、品德教育等方面发挥的作用。
只有更加重视隐性课程的开发,才能更好地发挥高校教育的作用。
高校需要创造有利于隐性课程开发的环境和机制。
高校可以设置特殊的课程或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合作意识等。
高校可以设立相关的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参与到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
高校可以借助社会资源,提供更多的机会给学生参与到隐性课程的开发中。
可以邀请企业家、专业人士等来校园进行讲座或交流活动,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实践经验和社会资源。
高校可以与社会组织、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促进其隐性课程的开发。
高校教师在隐性课程开发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高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其在隐性课程开发中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高校应鼓励教师参与到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并为其提供相应的支持。
在隐性课程开发过程中,高校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高校应通过个性化教育,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只有在个性化的教育环境下,学生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和潜力,培养出独特的人才。
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应加强对隐性课程的理解,并创造有利于隐性课程开发的环境和机制。
高校可以借助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参与到隐性课程的开发中。
高校教师在隐性课程开发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支持。
高校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环境下班级隐性文化建设的思考
班级的隐形文化建设主要包括班 级的制度文化建设、行为文化、精神 文化建设以及学生的自我管理。其中, 制度文化建设主要是在班集体的共同 参与下,制定出相关的班级各项制度, 以促使班级能够形成制度化的文化环 境,精神文化是在班级每个个体都形 成了一种相同的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 倾向等,在精神文化的影响下,让学 生能够形成思想上的一致性,行为文 化主要是指在制度和精神文化的双重 影响下,对学生的精神面貌和言谈举止 产生的改变。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结合 有关理论介绍,对新环境下实际工作中 建 设 班 级 隐 形 文 化 进 行 详 细 的 分 析, 以期对我国高中班集体文化建设工作 有所启示,并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学生的自我管理 在学生的自我管理方面,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 的竞争观,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一个 自己的学习竞争对手,相互之间通过比学习、比卫生、 比纪律、比体育以及为班级做贡献等多方面的竞争,给 学习好的同学以压力,也可以促进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 的学习积极性,奋起直追。除了个人竞赛之外,也可以 设立学习小组,并在班集体开展评选“最佳合作小组”、 “最佳表现小组”等活动,让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竞争 意识,并对表现较好的小组进行奖励,对得分较低的 小组进行帮助,制定相关的学习计划。通过这种良性竞 争,可以让班级中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相互帮助、相互 监督的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活泼、生动、和谐的 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除此之外,班集 体的凝聚力同样至关重要,这主要体现在学生之间和谐 的关系,而要确保学生之间维持这种良好的关系,除了 在日常的学习之外,更多的要通过集体活动获得,在集 体活动中,学生们能够团结协作、努力拼搏,确定一个 相同的目标,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在为班集体共 同奋斗的过程中,增加相互之间的了解,促进彼此的 友谊。 综上所述,每个班集体都存在班级文化,不同的班 集体之间的班级文化也各有不同,其中隐形文化是造成 这种情况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强班级隐形文化建设对班 集体的和谐稳定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所 以,要对班级的活动进行精心的安排和组织,让隐形文 化充分发挥作用,以更新班级管理的方法、丰富班级文 化内涵、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对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思考和建议
对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思考和建议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具有重要意义。
隐性课程指的是学生在学校中通过参与各种文化、社交和课外活动所获取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
与显性课程相比,隐性课程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体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高校需要对隐性课程进行全面规划和设计。
隐性课程的开发不能只靠学生个别的参与活动或者自主学习,而应该由高校进行统筹和组织。
高校要建立相应的机构和团队,负责隐性课程的开发、策划和实施。
还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和指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高校应当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引导。
教师在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他们需要具备相关的知识和能力。
高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引导,培养他们掌握隐性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励。
隐性课程的开发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探索。
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可以通过开展学生社团、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等形式,提供多样化的机会和平台,鼓励学生参与隐性课程的学习和实践。
第四,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隐性课程的开发应该关注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设计隐性课程时,可以引入项目制学习、团队合作、实践环节等元素,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校要与社会各界积极合作,拓宽隐性课程的资源渠道。
高校可以与企业、社会组织、文化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通过与社会各界的合作,高校可以获取更丰富的资源和经验,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
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可以通过全面规划和设计、对教师的培训和引导、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励、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与社会各界的积极合作等措施,全面推进隐性课程的开发,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对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思考和建议
对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思考和建议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非教学课程,如社团活动、志愿者活动、实习实践等。
这些活动在学生的个人成长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当前高校隐性课程开发还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对高校隐性课程开发进行思考,并提出一些建议。
高校隐性课程开发应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学生作为隐性课程的参与者,应被视为主体,而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
高校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并为学生提供广泛的选择空间。
学校应建立健全的组织机制,确保学生对隐性课程的参与和管理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和决策权。
高校隐性课程开发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隐性课程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
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校外实习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高校隐性课程开发应注重学生德育教育的培养。
隐性课程不仅是学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高校在隐性课程开发中应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起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高校隐性课程开发应注重评价机制的建立。
隐性课程的教学评价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不仅对学生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高校隐性课程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
高校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对学生在隐性课程中的表现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高校隐性课程开发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德育教育的培养、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评价机制的建立,可以更有效地推动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对加强班级隐性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对加强班级隐性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杨瑛;包忠海
【期刊名称】《教育探索》
【年(卷),期】2000(000)002
【总页数】1页(P49)
【作者】杨瑛;包忠海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民族师范学校;齐齐哈尔民族师范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3
【相关文献】
1.高质量隐性课程建设初探--隐性课程建设相关理论系列研究之三 [J], 陈满;帅斌
2.班级隐性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J], 周立娅
3.加强学校隐性德育课程建设提高德育实效 [J], 王永忠
4.论职业学校加强隐性德育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J], 黄美德
5.关于加强幼儿教育中隐性课程建设的思考 [J], 王正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加强班级隐性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对加强班级隐性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导读:本文对加强班级隐性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班级隐性课程又称班级教育环境,它包括该班集体所享有的物质条件、班级文化建设以及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等。
这种环境对学生认识、判断和评价是非、善恶、荣辱,对他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以及意志和道德行为等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那么,如何加强班级的隐性课程建设呢一、加强班级隐性课程建设,应注重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主要指布置教室、净化心灵等工作。
教室是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因此教室的布置就成了班级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在布置教室时,既要注意室内各种设施在颜色上的搭配,又要注意学习园地、团的生活等板报所反映的内容。
室内颜色搭配得当,会使教室呈现出一种自然、平静、整洁的气氛,显现一种和谐的美。
如学习园地,要能体现一个班集体的学习目标,团的生活要体现学生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让人走进教室时,顿觉舒畅,好像到了一个最佳的学习地方。
为广开言路,更好地与外界进行思想交流和净化心灵,还可设立文化长廊,使其作为班集体面向学校的一个窗口。
二、加强班级隐性课程建设,要注重加强班级人际关系建设1.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班主任是一个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班主任必须关心和热爱学生。
班主任是否关心和热爱学生,主要受其理想、信念、教育观点、职业道德和事业心支配,富于理性特征。
而学生对教师是否尊敬和信赖往往是靠学生的主观判断和情绪体验来决定的,有很大的片面性和不稳定性。
这样,师生之间就要多接触。
班主任要经常深入班级,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和熟悉每一个学生,体察学生的心理动态,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要让学生感受到你在关心和爱护他,在不断地接触过程中,学生时刻感受着你的温暖,心理距离逐渐缩短,这样学生的心理障碍和思想的片面性也随之消除,师生的感情更加融洽,班级稳固向前发展。
由此可见,班主任与学生的接触并不都那么简单。
班级隐性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班级隐性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班级隐性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班级隐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通过构建制度文化,提升信念文化,构建自主文化,发展个性文化这几个方面入手,用文化来提高班级自主管理能力,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班级及学生的德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文化发展管理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组成,它是学生凝结奋进、积极向上的载体,也是学生彰显个性、实现发展的一个基地。
而班级文化的创设,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展示个人的志趣和才能,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挖掘,智慧之光得到闪烁,创造力得到提升,主人翁意识得到强化。
它犹如记忆中的亮点,在学生生命发展的历程中留下鲜明的痕迹,引导学生健康地成长。
班级文化可分为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
显性文化即外在环境文化,这一点所有班主任都比较注重,因为大家都知道优美的班级物质环境,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特点,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暗示、熏陶和感染,给他们增添无穷的学习和生活乐趣,同时也带来希望和活力。
我们每个班主任都能让教室内外每个角落开花,每堵墙壁说话,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
但是我认为,班级文化建设更应该注重的是隐性文化的建设,它是一个班级文化的灵魂,是最能体现班级个性的,它的建设能促进我们班级及各学生的内涵发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那如何来建设我们班级的隐性文化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构建制度文化,内化行为规范隐性文化中首先我们要注重制度文化,“没有制度,不成方圆”。
我们班主任特别是在重组或新接一个班级的时候,制度文化犹为重要。
班级制度文化包括班级管理制度、组织结构、规章制度以及人际关系的模式等,它们是班级文化的组织形态。
我在管理班级时总是充分挖掘制度文化的育人功能,并根据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和学校教育要求,制定“班级公约”、记录“班级日记”、实行“值日班长制”等。
1.讨论并制订班级公约。
学生要严格遵守自己制定的班级公约,规范自己的言行。
学生对于自己商量制定的公约大多能遵照执行,同时班主任根据每个人的表现予以及时评价,并在评价表内体现,定期进行一次小结,以此鼓励更多的学生将班级公约提升为自己的内在素养,改变外在行为,成为一名守纪、勤学、文明的小学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加强班级隐性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班级隐性课程又称班级教育环境,它包括该班集体所享有的物质条件、班级文化建设以及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等。
这种环境对学生认识、判断和评价是非、善恶、荣辱,对他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以及意志和道德行为等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重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主要指布置教室、净化心灵等工作。
教室是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因此教室的布置就成了班级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在布置教室时,既要注意室内各种设施在颜色上的搭配,又要注意学习园地、团的生活等板报所反映的内容。
室内颜色搭配得当,会使教室呈现出一种自然、平静、整洁的气氛,显现一种和谐的美。
如学习园地,要能体现一个班集体的学习目标,团的生活要体现学生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让人走进教室时,顿觉舒畅,好像到了一个最佳的学习地方。
为广开言路,更好地与外界进行思想交流和净化心灵,还可设立文化长廊,使其作为班集体面向学校的一个窗口。
二、加强班级隐性课程建设,要注重加强班级人际关系建设1.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班主任是一个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班主任必须关心和热爱学生。
班主任是否关心和热爱学生,主要受其理想、信念、教育观点、职业道德和事业心支配,富于理性特征。
而学生对教师是否尊敬和信赖往往是靠学生的主观判断和情绪体验来决定的,有很大的片面性和不稳定性。
这样,师生之间就要多接触。
班主任要经常深入班级,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和熟悉每一个学生,体察学生的心理动态,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要让学生感受到你在关心和爱护他,在不断地接触过程中,学生时刻感受着你的温暖,心理距离逐渐缩短,这样学生的心理障碍和思想的片面性也随之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