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翻译理论的历史和现状

合集下载

中西方翻译史及一些详解

中西方翻译史及一些详解

中西方翻译史及一些详解

中国翻译简史

我国的翻译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打开这一翻译史册,我们可以看到翻译高潮迭起,翻译家难以计数,翻译理论博大精深。了解这一历史不仅有助于我们继承我们的先人的优秀文化遗产,而且也有助于我们今天更加深入认识和发展我们的翻译事业。简单说来,中国的翻译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汉代-秦符时期;二、隋-唐-宋时期;三、明清时期;

四、五四时期;五、新中国成立至今。

一、汉代-秦符时期

中国的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当时的诸侯国家相互之间交往就出现了翻译,如楚国王子去越国时就求助过翻译。当然这种翻译还谈不上是语际翻译。中国真正称得上是语际翻译的活动应该说是始于西汉的哀帝时期的佛经翻译。那时有个名叫伊存的人到中国来口传一些简单的佛经经句。到了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八四年),佛经翻译就正式开始了。译者安世高是安息(即波斯)人,他翻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多部佛经。后来月支人支娄迦谶(又叫娄迦谶)来到了中国,他翻译了十多部佛经。支娄迦谶译笔生硬,基本上是字对字、句对句地翻译,中国读者不易看懂。中国翻译界现在的直译和意译之争大概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支娄迦谶有个学生叫支亮,之亮有个弟子叫支谦。他们三人号称"三支",是当时翻译佛经非常有名的译者。与"三支"同时从事佛经翻译的还有竺法护。他也是月支人,是当时的佛经翻译名家,总共译了一百七十五部佛经,对佛经在中国的流传贡献不小。竺法护和"三支"一道被人称作月之派。不过,这一时期的佛经翻译活动还只是民间私人事业。

到了符秦时代,佛经翻译活动就组织有序了。当时主要的组织者是释道安。在他的主持下设置了译场,开始了大规模的佛经翻译。由于释道安本人不懂梵文,惟恐译文失真,因此他主张严格的词对词、句对句(word for word, line for line)的直译。当时的佛经《鞞婆沙》

中西翻译简史谢天振笔记

中西翻译简史谢天振笔记

中西翻译简史谢天振笔记

摘要:

1.引言

2.中国翻译简史

2.1 古代翻译

2.2 近现代翻译

3.西方翻译简史

3.1 古代翻译

3.2 近现代翻译

4.中西翻译交流与影响

5.结论

正文:

【引言】

中西翻译简史是对中西方翻译发展历程的概述。本文将从中国翻译简史、西方翻译简史以及中西翻译交流与影响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中国翻译简史】

2.1 古代翻译

中国古代翻译起源于佛教传入时期,如玄奘翻译的《大般若经》等。古代翻译以文学、宗教为主要内容,形式上以口译和笔译为主。

2.2 近现代翻译

近现代翻译以严复为代表,他翻译的《天演论》等著作推动了中国近代思想的变革。此外,鲁迅、茅盾等文学家也积极参与翻译工作,促进了中西文化

的交流。

【西方翻译简史】

3.1 古代翻译

西方古代翻译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文学、哲学作品翻译。如荷马的《伊利亚特》、《奥德赛》等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3.2 近现代翻译

近现代翻译以翻译家如傅雷、罗曼·罗兰等人为代表,他们将大量中西方文学作品翻译成各自语言,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中西翻译交流与影响】

中西翻译交流对于推动中西文化的互相了解和融合具有重要意义。从中国古代的佛教翻译,到近现代的文学翻译,都为中西文化的交流搭建了桥梁。同样,西方翻译家也将大量中国文化介绍给西方世界。

【结论】

中西翻译简史展现了中西方翻译发展的历程,以及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

1. 中西翻译的源流

中西翻译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公元前三世纪齐国智者孔子的弟子扬雄,他翻译了荀子的《大略》一书,堪称中西翻译史上的先驱。此后,中西文化交往在丝绸之路的背景下越来

越频繁,民族间贸易和文化往来的航线不断拓宽,翻译贡献也不断加大。

中西翻译的历史可以分为古代、中世纪和近代三个时期。古代时期主要有阮籍、王通

和梁启超等人的翻译成就;中世纪时期主要有后唐时期沈约的翻译的巨著《太上感应篇》;近代时期主要有林则徐、严复、胡适等人翻译的名篇佳作。

中西翻译的发展历程是一段注重译者“译文信达”的历史。尽管在中国翻译学的发展

历程中,译者总是被认为是语言工具的中介,但是无论古代还是近代,译者在中西翻译的

过程中都越来越注重意译和文化译注的问题。如赵景春在翻译胡塞尔《现象学的基本问题》时,突出了翻译者角色,注重特定情境译法和表述模糊性处理;周诚在翻译莎士比亚《哈

姆雷特》时,则是深入剖析了作品中的隐性寓言和文化背景,对一些不好翻译的词语进行

了解释和补充。

中西翻译的困境就在于两种语言和思想文化的差异性太大。因为语言体系、表达方式

和文化价值观的不同,在中西翻译过程中常常出现语种难题、表述难度和文化差异等问题,有的甚至是一个个无解的悬案。而且这种困境也常常导致了译者的自由判断,使翻译的最

终效果变得不可预测。

总体而言,中西翻译是一门充满挑战和诱惑的学科。尽管碰到了很多的困境和挑战,

但是掌握中西翻译的技能和艺术,还是能使我们从某种程度上掌握和了解不同语言和文化

的精髓,为语言和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第一讲 中西翻译理论史

第一讲 中西翻译理论史
第一时期为发生期(184--
1111)这一时期的翻译活动成 为宗教传播的重要手段。
第二时期为发展期(1584-1898)
这一时期包括了明末清初耶稣会士 与士大夫的科技翻译论(1584-1724) 以及近代翻译论。

第三时期为成熟期(1898-1949) 这一时期的翻译事业取得了很大进步,与翻 译理论的不断突破是密切相关的。不同的文 学流派争论频繁,译论极大发展。如:胡适、 刘半农、罗家伦、傅斯年评严复、林纾。
Examples: 《红楼梦》:“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饭菜, 叫我怎么样呢?” 译一: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Yang Hsien-yi & Gladys Yang,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译二: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David Hawkes, The Story of the Stone)
第六次翻译高潮表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结束以来的翻译活动。主要特点:首先,翻 译范围的扩大,科技、商业领域也成为翻译 领域。其次,翻译规模扩大,出现经过专门 训练的专业队伍从事翻译。另外,翻译的作 用为以往所不可企及。最后,翻译事业发展 的形式有很大变化和进步。其中包括兴办高 等翻译教育,成立翻译组织,发展机器翻译。

最新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

最新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
• 徐光启“会通超胜” • 李之藻“真实、奥义”
3.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
• 马建忠“善译” • 严复“信、达、雅” • 梁启超“通学、通文” • 请言译才:凡译书者,于华文西文及其所译书中所言专门
之学,三者具通,斯为上才;通二者次之,仅通一则不能 以才称矣。 ----梁启超《论译书》
4.五四以后的文学与社会科学翻译
• 《巴黎茶花女遗事》 《鲁滨逊飘流记》
• 《黑奴吁天录》
5.建国以后的翻译
董秋斯—1951年《论翻译的理论建设》,倡导建立中国翻译学 谭载喜—1987、1988年《必须建立翻译学》和《试论翻译学》
传统派 罗新璋—自成体系说 刘宓庆—“中国特色”翻译学
共性派 谭载喜—“科学不分国界,不分民族” 张南峰—“以建立世界翻译学作为中国译界的努力方向” 谢天振—“中外翻译理论的共通性”
欧译蒙田的《散文集》。 • 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翻译出版则标志英国翻译史又一大发展。
“英最伟大译著”
路德(Luther) (1483-1546)
• 翻译必须采用人民的语言。 • 翻译必须注重语法和意思的联系。译者不能与语法背道而
驰,但更应该注意意思的理解和表达。 • 翻译必须遵循意译七原则。 • 翻译必须集思广益。
第三次高潮
• 出现在11-12世纪。 • 大批叙利亚学者到雅典,把大批希腊典籍译成古叙利亚语,

中西翻译史简介

中西翻译史简介

中西翻译史简介

第一节:中国翻译简史

我国翻译事业约有两千年的历史。佛经翻译始于东汉恒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迄今为止共经历了四次翻译高潮。

一、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我国的佛经翻译,从东汉恒帝末年安世高译经开始,魏

晋南北朝有了进一步发展,到了唐代臻于极盛,北宋时已近式微,元以后则是尾声了。之谦的《法句经序》是我国第一篇有关翻译的论文,“最早涉及了一些重大的翻译原则”(张泽乾,1994)。道安总结了比较完善的直译原则。鸠摩罗什是主张全面意译的第一人。玄奘还提出了“既需求真,又需喻实”的翻译标准,力求忠实与通顺并举。他的“五不翻”

原则总结了音译法的规律,即:(1)佛经密语须直译;(2)佛典中的多义词须音译(3)不存在相应概念的词只能音译(4)已经约定俗成的古音译保留(5)为避免语义失真用音译二、民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明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马杜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德的《几

何原本》、《测量法义》等书。

三、鸦片战争后至“五四”前的西方政治思想和文学翻译:清林纾和他的合作者

以口述笔记的方式译了一百六十多部文学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黑奴吁天记》(Uncle Tom’s Cabin),《块肉余生记》(David Copperfield),《王子复仇记》(Hamlet)等(现用新译名)。严复所译作品多系西方政治经济学说,如赫胥黎的《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亚当·斯密的《原富》(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斯宾塞尔的《群己权界论》(On Liberty)、甄克斯的《社会通诠》(The Study of Politics)等、并提出简洁凝练的翻译标准“信、达、雅”

当代西方翻译思想的最新进展

当代西方翻译思想的最新进展
该派兴起于50、60年代,以 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生成 语法对语言结构所做的严密 分析为基础,研究原语与译 语之间在词法与句法上的一 系列对应和转换规则,追求 原文与译文的等值。
代表人wenku.baidu.com:奈达、卡特福德

尤金· 奈达
西方最早从语言学方向研究翻译的学者之一,也是 “翻译科学派”最早的主要代表之一。 翻译思想: (1)翻译交际说。将转换生成语法,现代交际理论 的研究成果运用于翻译研究,提出翻译的交际学理论。 (2)动态对等说。从译文接受者的反应出发,着眼 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形式对应。 (3)提出分析,转换,重组与检验的四步式翻译过 程。逆转换翻译理论---借鉴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中的核 心句,非核心句与转换等概念。 翻译三步骤: (1)追溯原文句子结构最简单,语义最清楚的核心句。 (2)将核心句从源语种译出。 (3)按照译出的核心句生成译语中的表层句子。
对于多元系统,佐哈尔定义如下: 可以把符号系统视为一个异质的,开放的 结构。因此,它通常并非单一的系统,而必然 是多元系统,也就是由若干个不同的系统组成 的系统,这些系统互相交叉,部分重叠,在同 一时间内各有不同的项目可供选择,却又互相 依存,并作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而运作。 佐哈尔列举了3对相互对立的概念: 第一,经典化与非经典化产品或模式的对立 第二,中心与边缘位置的对立 第三,主要与次要活动的对立,

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

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


• • • •
钱钟书“化境论”
焦菊隐“整体论” 王佐良”新时期翻译观“ 许渊冲”新译论” 叶君健“精品论” 鲁迅、胡适、林语堂、茅盾、郭沫若、瞿秋白、朱生豪、朱光潜等。
林纾
• 我国最早翻译西方文艺作品的人 • 依靠别人口译,用文言文翻译欧美等国小说170余种


《巴黎茶花女遗事》 《鲁滨逊飘流记》 《黑奴吁天录》
中国翻译简史VS西方翻译简史
一.中国翻译简史
•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翻译事业有约两千年的历史。不同学者对我国的翻 译史有不同的划分。 • 陈福康( 2005)---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 :古代、晚清、民国、 1949年以后四个时期。 • 马祖毅(2004):五四运动(1919年)前有三次翻译高潮:从东汉 到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1840年)以后 的西学翻译。 • 根据历史上出现的翻译高潮和翻译的不同内容,将中国翻译史分为: 东汉到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 五四以后的文学与社会科学翻译;建国以后的翻译五个时期。
尤金 · 奈达(1914---)
• 奈达:“翻译即科学”、“翻译即交际”和“读者反映对 等”论; •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翻译科学探索》) •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翻译理论与实践》) • Translating Meaning(《译义》)

西方翻译理论史

西方翻译理论史

西方翻译(理论)史概述

1.西方翻译史‎上的5个重‎大历史时期‎:

1). 古代时期(古希腊/罗马时期)

---- 拉丁文版《奥德赛》被视为西方‎翻译史上最‎早的译作

2). 罗马帝国后‎期

---- 圣.哲罗姆翻译‎钦定拉丁文‎版《圣经》与此同时大‎批阿拉伯语‎作品被译为‎拉丁语3). 文艺复兴时‎期(renai‎s sanc‎e 14世纪至‎17世纪初‎)

---- 英国钦定英文版《圣经》

4). 近代时期(17世纪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 大量西方文‎学名著的互‎译以及东方‎的优秀文学‎作品也被译‎为西方各国‎语言5). 现(当)代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

--- 翻译活动和‎组织日趋成‎熟。翻译活动空‎前繁荣:翻译从以往‎的文学领域‎扩展到:商业翻译--- 科技翻译--- 机器翻译

2.西方翻译理‎论流派:

翻译的语言‎学派:

以语言为核‎心,从语言的结‎构特征出发‎研究翻译的‎对等问题。语言学派代‎表人物主要‎集中于英美‎,代表人物有‎奈达(Nida)、卡特福德(J.C.Catfo‎rd)、纽马克(Peter‎

Newma‎rk)、哈蒂姆(Hatim‎)等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广泛借鉴交‎际理论、行动理论、信息论、语篇语言学‎和接受美学‎的思想,将研究的视‎线从源语文‎本转向目标‎文本。目的论影响‎深远,功能学派因‎此有时也被‎称为目的学‎派。功能学派主‎要集中在德‎国,其代表人物‎为汉斯.韦米尔(Hans V erme‎e r) 文化学派

“文化学派”在中国翻译‎界普遍使用‎,其核心研究‎范式是“描写/系统/操纵范式”。从文化层面‎进行翻译研‎究,将翻译文学‎作为译语文‎学系统的一‎部分,并采用描述‎性的研究范‎式。代表人物有‎詹姆斯.霍尔姆斯J‎a mes Homle‎s和英国的‎苏珊巴斯奈特(Susan ‎ B assn‎e t)

西方世界中国翻译理论研究概况

西方世界中国翻译理论研究概况

Sc u n Unv ri , h n d 0 6 , hn ) ih a iest C e g u610 5C ia y
A s at B t hn dteWett nlt nat ie no oghs r f b u tot ua dya . nti l gp r do bt c r : o i C iaa s r s i c visejyaln ioyo o tw o sn er I s o e o f hn n h , a ao it t a h s h n i
界 . 产 生 过各 式各 样 的理 论 。 2 都 自 0世 纪 5 0年 代 以来 , 国 引介 了 大量 西 方 译 论 。 而 , 千 年 来 的 中 国翻 译 史 , 西 方 研 究 者 我 然 几 在
笔 下 . 过 寥 寥 数 笔 。作 为 中 国 学者 , 研 究 西 方翻 译 理 论 的 同 时 , 必要 了 解 西 方世 界 的 中 国 译论 研 究 概 况 , 不 在 有 以便 加 深 我 们 对 中 国译 论 的认 识 。 于此 , 者 将 对 西 方世 界 的 中 国翻 译 理 论 研 究进 行 较 为 系统 地 梳 理 , 基 笔 以期 中 国学 者 对 此 有 一 个 简 单 的认 识 。 关 键 词 : 方世 界 ; 国翻 译 理 论 ; 况 西 中 概
FAN a mi g Xi n— n I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

古代的中西翻译主要是指从欧洲到中国和从中国到欧洲的翻译活动。早在公元前3世纪,中国就开始与西方国家进行贸易往来,并出现了一些零星的中西翻译活动。真正大规

模的中西翻译活动始于16世纪的明清时期,当时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的天主教文化,出现了一大批关于宗教、哲学和科学的翻译作品。西方也对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翻译活动,将中

国的文化带入了欧洲。

近现代的中西翻译在19世纪开始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从这时期开始,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对西方文化的翻译需求大大增加,西方也开始对中国的文学和哲学进行深入

的研究和翻译。在这一时期,中西翻译开始出现了一些重要的理论和方法,例如对等翻译、意译和文化翻译等。这些理论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翻译的发展,并为今后的翻

译活动奠定了基础。

中外翻译研究现状对比

中外翻译研究现状对比

中外翻译研究现状对比

中外翻译研究现状对比

翻译研究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复杂领域,中外翻译研究也有很大的差异。

首先,中国翻译研究的重点是理论研究,着重于探索翻译理论,比如翻译规律、翻译技巧、翻译原则等。而西方翻译研究则更加注重实践,着重于翻译实践,比如翻译技术、翻译工具、翻译流程等。

其次,中国翻译研究的研究方法更加传统,多以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为主,而

西方翻译研究则更加开放,多以实验研究和计算机技术为主。

最后,中国翻译研究的研究对象更加注重文学翻译,而西方翻译研究则更加注

重商务翻译、技术翻译等非文学翻译。

总之,中外翻译研究有很大的差异,但也有共同点,都致力于推动翻译理论和

实践的发展,为人类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中西翻译理论的历史和现状

中西翻译理论的历史和现状

中国翻译简史
Unit 2 中西 翻译 理论 的历 史和 现状
陈福康编著的《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中则是按照中国 历史的分期来划分的,即把中国翻译史划分为古 代、近代、现代、当代四个部分 : 古代翻译史起于先秦时有关翻译的零星论述,至清干 隆初年《番清说》为止 东汉至宋代的佛经翻译 古代佛经翻译的三个阶段 明清的宗教、科技翻译 近代翻译史起于鸦片战争止于“五四”运动 现代翻译史从“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 当代翻译史则从建国后至今
中国翻译简史
Unit 2 中西 翻译 理论 的历 史和 现状
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前
著名的禁烟英 雄林则徐决心“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开始 “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被誉为 “组织翻译活动的先驱”。语言学家马建忠在 其《拟设翻译书院议》一文中留下了一些有关 翻译的论述。他提出有三类书籍急需翻译,并 指出“需要择其善者译之“。此外,他在总结 了当时译文中常见的不足之后提出了所谓“善 译”的翻译标准,要求译文与原文之间“无毫 发出入于其间”。
中国翻译简史

古代佛经翻译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东汉末年到西晋 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主要靠 直译,甚至是“死译”、“硬译”,采取口授 形式,因此可信度不高 。 第二阶段从苻秦译场和姚秦译场开始,翻译由 私译转为官译;隋朝,上林园里设置了翻经馆。
支谦突破了以往的直译法,开始追求文字的典雅; 道安总结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规律; 彦琮在其论着《辩正论》中提出了翻译要例“十条” 和对译者的要求“八备”; 鸠摩罗什开始提倡意译; 慧远等人则对译文的风格和文体问题进行了一定的 探索。

西方翻译理论概述

西方翻译理论概述
01
跨文化性是指翻译应考虑到不 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特点,尽 可能地传递原文本的文化信息 和特色。
02
跨文化性的实现需要译者具备 丰富的文化知识和敏锐的文化 意识,能够准确把握原文本中 的文化内涵和特点。
03
跨文化性的重要性在于它促进 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使得译本能够更好地反映原 文本的文化背景和特色。
中世纪
翻译理论主要关注宗教文献的翻译, 强调准确传达原文意义,注重语言的 庄重和教义的传播。
中世纪翻译理论
强调译文的教化功能
中世纪的翻译理论家认为翻译具有教化功能,能够帮助读者理解原作的思想和 意义。
重视译文的修辞和文采
中世纪的翻译理论家强调译文的修辞和文采,认为译文应该具有与原文相同的 表现力和感染力。
功能对等与形式对等
功能对等强调译文在读者中的反应应与原文一致,而 形式对等则关注原文和译文的表面形式。
动态对等与静态对等
动态对等强调原文和译文在交际中的功能对等,而静 态对等则更关注语言内部的对应。
翻译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背景的传递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背景的传递。
文化差异的处理
翻译过程中需要妥善处理文化差异,避免产生误解或冲突。
跨文化交际的挑战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给 跨文化交际带来挑战。
跨文化交际的机遇

对比中西方翻译历史

对比中西方翻译历史

中西方翻译简史

翻译在西方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前后共出现过5次高潮。第一次高潮出现在公元前3世纪中叶。当时最著名的译作为《希腊文旧约圣经》(Septuagint)。据说该译作由72名学者在72天内从希伯来语译为希腊语,以满足讲希腊语的犹太人学习《圣经》的需要。与此同时,由于希腊丰富的文化遗产吸引着发展中的罗马,罗马文学家将荷马史诗《奥德赛》(Odyssey)和大批希腊戏剧作品译为拉丁语或用拉丁语改编希腊戏剧,打开了欧洲翻译的局面,使古希腊文学得以传播和继承。

第二次高潮出现在公元4世纪至6世纪之间。它与基督教的发展密切相关。由于《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要传播基督教必须将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写成的《圣经》译为拉丁语才能为罗马人所接受,于是各种译本相序问世,其中由杰洛姆(Jerome)翻译的《圣经通用本》最具权威性。出于对宗教的狂热和对上帝的敬畏,当时许多译者认为忠实地传达原文意思必须采用直译的方式,所以他们的译文难懂,而杰洛姆(Jerome)的思想比较开明,他坚持“在不损害意思的前提下,应当使译文符合译语的韵律和各种特征”,因此他的译文流畅自然,易于读者接受。

第三个高潮出现在11世纪至12 世纪之间。由于基督教与穆斯林对彼此的文化深感兴趣,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希腊语译成古叙利亚语,西班牙的托莱多因翻译活动的繁荣成为欧洲的学术中心,这一高潮持续了近一百年。

14-16时期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思想、

文学和艺术的革新,引起了翻译的第四次高潮,翻译活动的高潮,又推动了思想、文学和艺术等众多领域的发展。德国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将《圣经》译为民众喜闻乐见的德语,为现代德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路德翻译《圣经》的原则之一是:“译者必须同家庭主妇、街上的儿童和市场上的普通人谈话,了解他们怎么说话,在此基础上进行翻译,使民众明白并意识到有人在用德语同他们谈话。”路德的这一原则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是圣经翻译摆脱宗教思想的禁锢,顺应民意的重大突破。他的人文主义观点无疑影响了《圣经钦定本》的译者。1611年英王詹姆士一世钦定的这一《圣经》译本,以通俗、优美、流畅的语言闻名于世,被视为“英语中最伟大的译著”,对现代英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机的法国文学家阿米欧花费17年时间译出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英国的查普曼用18 年时间译出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都是译作中的精品。

中西方翻译史对比

中西方翻译史对比

中西方翻译史对比

Western translation history

翻译在西方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出现过5次高潮。

第一个高潮是在公元前3世纪中叶。当时最著名的译作为《希腊文旧约圣经》(Septuagint). 据说该译作由72名学者在72天内从希伯来语译为希腊语,以满足讲希腊语的犹太人学习《圣经》的需要。与此同时,由于希腊丰富的文化遗产吸引着发展中的罗马,罗马文学家将荷马史诗《奥德赛》(Odyssey)和大批希腊戏剧作品译为拉丁语或用拉丁语改编希腊戏剧,打开了欧洲翻译的局面,使古希腊文学得以传播和继承。

第二个高潮发生于公元4世纪至6世纪之间。它与基督教的发展密切相关。由于《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要传播基督教必须将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写成的《圣经》译为拉丁语才能为罗马人所接受,于是各种译本相序问世,其中杰洛姆(Jerome)翻译的《圣经通用本》(the Vulgate)最具权威性。出于对宗教的狂热和对上帝的敬畏,当时许多译者认为忠实地传达原文意思必须采用直译的方式,所以他们的译文难懂,而杰洛姆(Jerome)的思想比较开明,他坚持“在不损害意思的前提下,应当使译文符合译语的韵律和各种特征”,因此他的译文流畅自然,易于读者接受。

第三个高潮是11世纪至12世纪之间。由于基督教与穆斯林对彼此的文化深感兴趣,大

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希腊语译成古叙利亚语,西班牙的托莱多因翻译活动的繁荣成为欧洲的学术中心,这一高潮持续了近一百年。

14-16时机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思想、文学和艺术的革新,引起了翻译的第四次高潮,翻译活动的高潮,又推动了思想、文学和艺术等众多领域的发展。德国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将《圣经》译为民众喜闻乐见的德语,为现代德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路德翻译《圣经》的原则之一是:“译者必须同家庭主妇、街上的儿童和市场上的普通人谈话,了解他们怎么说话,在此基础上进行翻译,使民众明白并意识到有人在用德语同他们谈话。”路德的这一原则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是圣经翻译摆脱宗教思想的禁锢,顺应民意的重大突破。他的人文主义观点,无疑影响了《圣经钦定本》(King James Version)的译者。1611年英王詹姆士一世钦定的这一《圣经》译本,以通俗、优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翻译简史
Unit 2 中西 翻译 理论 的历 史和 现状
陈福康编著的《中国译学理论史稿》 陈福康编著的《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中则是按照中国 历史的分期来划分的,即把中国翻译史划分为古 历史的分期来划分的,即把中国翻译史划分为古 近代、现代、当代四个部分 代、近代、现代、当代四个部分 : 古代翻译史起于先秦时有关翻译的零星论述 起于先秦时有关翻译的零星论述, 古代翻译史起于先秦时有关翻译的零星论述,至清干 隆初年《番清说》 隆初年《番清说》为止 东汉至宋代的佛经翻译 古代佛经翻译的三个阶段 明清的宗教、 明清的宗教、科技翻译 近代翻译史起于鸦片战争止于 五四” 起于鸦片战争止于“ 近代翻译史起于鸦片战争止于“五四”运动 现代翻译史从 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 现代翻译史从“五四”运动到 年新中国成立 当代翻译史则从建国后至今 当代翻译史则从建国后至今
西方翻译简史
西方翻译实践史
Unit 2 中西 翻译 理论 的历 史和 现状
第一次翻译活动高潮罗马文学三大鼻祖之 第一次翻译活动高潮罗马文学三大鼻祖之 一的安德罗尼柯于公元前3世纪翻译的 一的安德罗尼柯于公元前 世纪翻译的 拉丁文版《奥德赛》 拉丁文版《奥德赛》被视为西方翻译史 上最早的译作, 上最早的译作,其后的一些大文学家们 也都开始尝试用拉丁语翻译或改写希腊 戏剧作品,从而掀起了西方历史上。 戏剧作品,从而掀起了西方历史上。这 一阶段的翻译活动将古希腊文学介绍到 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 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 第二次高潮出现在罗马帝国后期。此时 第二次高潮出现在罗马帝国后期。 出现在罗马帝国后期 哲罗姆翻译的《 圣哲罗姆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 哲罗姆翻译的 通俗拉丁文本圣经》 成为定本,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 成为定本,标志着《圣经》 与世俗文学翻译同样重要的地位。 与世俗文学翻译同样重要的地位。 第三次高潮出现在 出现在11- 世纪 此时, 世纪。 第三次高潮出现在 -12世纪。此时,西 方世界出现了大规模的翻译活动。 方世界出现了大规模的翻译活动。西方 翻译家把大批阿拉伯语作品译成拉丁语, 翻译家把大批阿拉伯语作品译成拉丁语, 在翻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在翻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西方翻译简史
西方翻译理论史
Unit 2 中西 翻译 理论 的历 史和 现状
如果将符号学计算在内, 如果将符号学计算在内,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始于公 年左右的盖伦; 元200年左右的盖伦;若只将有关翻译的论述视为西方译 年左右的盖伦 论之始,那么从公元前1世纪的西赛罗就开始了 世纪的西赛罗就开始了。 论之始,那么从公元前 世纪的西赛罗就开始了。 ——刘宓庆 刘宓庆 西方最早的翻译理论家是罗马帝国时期的著名哲学 家西赛罗( )。公元前 家西赛罗(Cicero)。公元前 年,他首次提出整体意 )。公元前55年 义应重于单个词的意义, 义应重于单个词的意义,并指出了修辞在翻译中的重要 作用。从西赛罗之后, 作用。从西赛罗之后,西方翻译界便围绕着相关问题不 断地发展完善起来。公元400年基督教学者圣 哲罗姆 年基督教学者圣哲罗姆 断地发展完善起来。公元 年基督教学者圣 (St.Jerome)也曾发表过重要的翻译理论论文,提出了 )也曾发表过重要的翻译理论论文, 文学用意译, 圣经》用直译”的观点。 “文学用意译,《圣经》用直译”的观点。1530年马 年马 路德( 丁路德(Luther)提出了必须采用民众语言使译文通俗 路德 ) 自然的重要观点。文艺复兴时期,但丁提出了“ 自然的重要观点。文艺复兴时期,但丁提出了“文学不 可译” 多雷提出了所谓“翻译五原则” 可译”论;多雷提出了所谓“翻译五原则”,即译者必 须理解原作内容,必须通晓两种语言,避免逐字对译, 须理解原作内容,必须通晓两种语言,避免逐字对译, 采取通俗形式和讲究译作风格。 采取通俗形式和讲究译作风格。
中国翻译简史
古代佛经翻译的三个阶段
Unit 2 中西 翻译 理论 的历 史和 现状
第一阶段从东汉末年到西晋 第一阶段从东汉末年到西晋 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 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主要靠 直译,甚至是“死译” 硬译” 直译,甚至是“死译”、“硬译”,采取口授 形式, 形式,因此可信度不高 。 第二阶段从苻秦译场和姚秦译场开始 从苻秦译场和姚秦译场开始, 第二阶段从苻秦译场和姚秦译场开始,翻译由 私译转为官译;隋朝,上林园里设置了翻经馆。 私译转为官译;隋朝,上林园里设置了翻经馆。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译坛又陆续涌 五四”
现出一大批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大家, 现出一大批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大家,其中有 很多都是著名的文学家,如鲁迅、胡适、 很多都是著名的文学家,如鲁迅、胡适、林语 茅盾、郭沫若、瞿秋白、朱生豪、 堂、茅盾、郭沫若、瞿秋白、朱生豪、朱光潜 等。这个时期翻译理论开始受到重视并有了长 足的发展。 足的发展。
Unit 2 中西 翻译 理论 的历 史和 现状
古代佛经翻译的三个阶段
第三阶段在唐朝 第三阶段在唐朝 主要译者多为本国人, 主要译者多为本国人,他们除了精通佛理以外还精 通梵汉两种语言, 通梵汉两种语言 , 其译作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大 大超过了前两个阶段。 大超过了前两个阶段 。 加上唐朝统治者的重视 和支持, 这一阶段的译经活动达到顶峰, 和支持 , 这一阶段的译经活动达到顶峰 , 出现 了玄奘、不空、义净等著名的僧人译经家。 了玄奘、不空、义净等著名的僧人译经家。 玄奘提出了佛经翻译中著名的 五不翻”的原则, 提出了佛经翻译中著名的“ 玄奘提出了佛经翻译中著名的“五不翻”的原则, 并为译经者进行了十一种详细的分工。 并为译经者进行了十一种详细的分工。
西方翻译简史
西方翻译实践史
Unit 2 中西 翻译 理论 的历 史和 现状
第四次高潮发生在文艺复兴时代晚期。这时候, 第四次高潮发生在文艺复兴时代晚期。这时候,除了 发生在文艺复兴时代晚期 宗教之外,翻译活动已经深入到思想、政治、 宗教之外,翻译活动已经深入到思想、政治、文化 等各个方面, 等各个方面,同时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翻译家和译 其中英王詹姆士一世1611年命人翻译的英文钦 作。其中英王詹姆士一世 年命人翻译的英文钦 定本《圣经》则标志着英国翻译的一次飞跃。 定本《圣经》则标志着英国翻译的一次飞跃。这部 译着至今仍被奉为英语语言的经典之作, 译着至今仍被奉为英语语言的经典之作,对英语语 言和英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言和英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五次高潮是在 是在17- 世纪 世纪。 第五次高潮是在 -20世纪。这一时期的翻译比文艺 复兴时期稍为逊色, 复兴时期稍为逊色,但仍有大批西方文学名著被翻 译出来, 译出来,此时东方的一些优秀文学作品也开始被译 成各国文字。 成各国文字。 第六次高潮开始于二战时期 一直延续至今。 开始于二战时期, 第六次高潮开始于二战时期,一直延续至今。二战以 世界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来,世界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科技领域也取得 了前所未有的成果,翻译的范围随之大大扩展, 了前所未有的成果,翻译的范围随之大大扩展,科 技和商业翻译日趋成熟。各种国内、 技和商业翻译日趋成熟。各种国内、国际翻译协会 和团体的组建, 和团体的组建,为集中翻译力量多出翻译精品打下 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随着计算机的出现, 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随着计算机的出现,人 们对机器翻译的研究也已正式提上议事日程。 们对机器翻译的研究也已正式提上议事日程。虽然 目前计算机翻译的质量远远不如人工翻译, 目前计算机翻译的质量远远不如人工翻译,但其速 度却是人类无法比拟的, 度却是人类无法比拟的,这无疑对人工翻译提出了 严峻的挑战。 严峻的挑战。在未来的世纪里计算机到底能不能代 替人脑还是个谜。 替人脑还是个谜。
中国翻译简史
Unit 2 中西 翻译 理论 的历 史和 现状
董秋斯发表了《论翻译理论建设》一文后, 董秋斯发表了《论翻译理论建设》一文后, 中国译论开始了有目的的建立体系, 中国译论开始了有目的的建立体系,开始了 转型” 期间傅雷提出“传神” “转型”。期间傅雷提出“传神”、钱钟书 提出“化境” 提出“化境”,又为传统翻译理论增添了光 辉的一页。文革期间,翻译工作基本停止。 辉的一页。文革期间,翻译工作基本停止。 改革开放后, 改革开放后,译界长期徘徊于原有的认识水 平上。80年代后半期,谭载喜等人主张 平上。 年代后半期 必须建立翻译学”的呼声目益高涨。 “必须建立翻译学”的呼声目益高涨。 到了1990年,刘宓庆的《现代翻译理论》 年 刘宓庆的《现代翻译理论》 出版, 出版,译界公认此书为现代翻译理论体系建 立的标志,传统译论也就圆满地划上了句号, 立的标志,传统译论也就圆满地划上了句号, 取而代之的是科学的、 取而代之的是科学的、成体系的现代翻译理 论。
支谦突破了以往的直译法,开始追求文字的典雅; 支谦突破了以往的直译法,开始追求文字的典雅; 突破了以往的直译法 道安总结出了 五失本” 总结出了“ 三不易”的规律; 道安总结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规律; 彦琮在其论着 辩正论》中提出了翻译要例“十条” 在其论着《 彦琮在其论着《辩正论》中提出了翻译要例“十条” 和对译者的要求“八备” 和对译者的要求“八备”; 鸠摩罗什开始提倡意译 开始提倡意译; 鸠摩罗什开始提倡意译; 慧远等人则对译文的风格和文体问题进行了一定的 慧远等人则对译文的风格和文体问题进行了一定的 探索。 探索。
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前
甲午战争后
中国翻译简史
Unit 2 中西 翻译 理论 的历 史和 现状
Leabharlann Baidu
晚清时期中国译者对国外文学名著的翻译
也情有独钟,所出版的译作主要有《 也情有独钟,所出版的译作主要有《伊索寓 天方夜谭》 鲁宾逊漂流记》 言》、《天方夜谭》、《鲁宾逊漂流记》、 《茶花女遗事》、《悲惨世界》、《安娜卡列 茶花女遗事》 悲惨世界》 安娜 卡列 妮娜》等等。 妮娜》等等。这一时期介绍外国文学作品探索 文学翻译理论的翻译家主要有林纾、周桂笙、 文学翻译理论的翻译家主要有林纾、周桂笙、 徐念慈、伍光建、苏曼殊和王国维等。 徐念慈、伍光建、苏曼殊和王国维等。
西方翻译简史
中国翻译简史
Unit 2 中西 翻译 理论 的历 史和 现状
著名的禁烟英 雄林则徐决心“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开始 雄林则徐决心“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 “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被誉为 组织翻译活动的先驱” “组织翻译活动的先驱”。语言学家马建忠在 拟设翻译书院议》 其《拟设翻译书院议》一文中留下了一些有关 翻译的论述。他提出有三类书籍急需翻译, 翻译的论述。他提出有三类书籍急需翻译,并 指出“需要择其善者译之“。此外,他在总结 指出“需要择其善者译之“ 此外, 了当时译文中常见的不足之后提出了所谓“ 了当时译文中常见的不足之后提出了所谓“善 的翻译标准,要求译文与原文之间“ 译”的翻译标准,要求译文与原文之间“无毫 发出入于其间” 发出入于其间”。 最著名的翻译家当首推严复, 最著名的翻译家当首推严复, 其次便是梁启超。严复总结了大量的实践经验, 其次便是梁启超。严复总结了大量的实践经验,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了“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了“信、达、雅” 的翻译标准。 的翻译标准。
Unit 2 中西翻译理论的历史和现状
Unit3 中西 翻译 理论 的历 史和 现状
中国翻译简史 西方翻译简史
西方翻译实践史 西方翻译理论史
中西翻译理论研究现状
Unit 2 中西 翻译 理论 的历 史和 现状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翻 译高潮: 译高潮: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 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和 五四”时期的西学翻译。 “五四”时期的西学翻译。中 国历史上第四次翻译高潮正在 神州大地蓬勃推进,方兴未艾, 神州大地蓬勃推进,方兴未艾, 景况壮观。 景况壮观。 ——《翻译理论与实务丛书》总序言 翻译理论与实务丛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