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翻译理论的历史和现状
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
奈达(Nida)
• • • • • • 理论原则: 语言的共性---可译性; 差别在于对语言的需求 翻译的性质 翻译的功能 语义分析
翻译的性质
• Nida: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费道罗夫
• 翻译理论首先“需要从语言学方面研究”, • (翻译理论由翻译史、翻译总论和翻译分论三部分组成); • 费道罗夫的《翻译理论概要》一书从语言学角度对翻译理论进行了分 析研究,其核心内容就是“等值论”。 • 他认为“实践本身已经证明可译性原则是现实的”,但同时他又指出 了两种使可译性原则受到挑战的情况:“在原文相当明显地违背某一 民族全民语言准则而具有该语言的地方特色或狭隘的游民集团用语时, 可译性的原则就受到一定的限制。”所谓“确切性”,其核心就是 “确切”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并且在不违背原文的基础上可以在必要 时对译文进行必要的调整。
5.建国以后的翻译
董秋斯—1951年《论翻译的理论建设》,倡导建立中国翻译学 谭载喜—1987、1988年《必须建立翻译学》和《试论翻译学》 传统派
罗新璋—自成体系说
刘宓庆—“中国特色”翻译学 共性派 谭载喜—“科学不分国界,不分民族” 张南峰—“以建立世界翻译学作为中国译界的努力方向” 谢天振—“中外翻译理论的共通性”
第三次高潮
• 出现在11-12世纪。 • 大批叙利亚学者到雅典,把大批希腊典籍译成古叙利亚语, 带回巴格达。 • 在巴格达,阿拉伯人又译成阿拉伯语,巴格达一时成为阿 拉伯人研究古希腊文化中心。 • 中世纪中期,11-12C间,西班牙托莱多,把大批阿拉伯 语译成拉丁语,这是史上少有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友好接触。 托莱多成为欧洲学术中心,西方翻译史第三次高潮。
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全
“英最伟大译著”
路德(Luther) (1483-1546)
• 翻译必须采用人民的语言。 • 翻译必须注重语法和意思的联系。译者不能与语法背道而
驰,但更应该注意意思的理解和表达。 • 翻译必须遵循意译七原则。 • 翻译必须集思广益。
➢ 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
➢
东晋到隋(发展时期)
➢
唐代(全盛时期)
➢
北宋(结束时期)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
• 始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
• (公元148-316年) • 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主要靠直译,甚至是“死译”、
“硬译”,采取口授形式,因此可信度不高。 • 最早的翻译家有两人:安清(即安世高)和娄迦谶(又名:支娄迦谶,
奈达(Nida)
• 理论原则:
•
语言的共性---可译性;
•
差别在于对语言的需求
• 翻译的性质
• 翻译的功能
• 语义分析
翻译的性质
: • Nida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传统方式,发展机器翻译,成为新时期翻译发展一个重要 的标志。
费道罗夫
• 翻译理论首先“需要从语言学方面研究”, • (翻译理论由翻译史、翻译总论和翻译分论三部分组成); • 费道罗夫的《翻译理论概要》一书从语言学角度对翻译理论进行了分
中西方翻译史及一些详解
中西方翻译史及一些详解中国翻译简史我国的翻译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打开这一翻译史册,我们可以看到翻译高潮迭起,翻译家难以计数,翻译理论博大精深。
了解这一历史不仅有助于我们继承我们的先人的优秀文化遗产,而且也有助于我们今天更加深入认识和发展我们的翻译事业。
简单说来,中国的翻译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汉代-秦符时期;二、隋-唐-宋时期;三、明清时期;四、五四时期;五、新中国成立至今。
一、汉代-秦符时期中国的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
当时的诸侯国家相互之间交往就出现了翻译,如楚国王子去越国时就求助过翻译。
当然这种翻译还谈不上是语际翻译。
中国真正称得上是语际翻译的活动应该说是始于西汉的哀帝时期的佛经翻译。
那时有个名叫伊存的人到中国来口传一些简单的佛经经句。
到了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八四年),佛经翻译就正式开始了。
译者安世高是安息(即波斯)人,他翻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多部佛经。
后来月支人支娄迦谶(又叫娄迦谶)来到了中国,他翻译了十多部佛经。
支娄迦谶译笔生硬,基本上是字对字、句对句地翻译,中国读者不易看懂。
中国翻译界现在的直译和意译之争大概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支娄迦谶有个学生叫支亮,之亮有个弟子叫支谦。
他们三人号称"三支",是当时翻译佛经非常有名的译者。
与"三支"同时从事佛经翻译的还有竺法护。
他也是月支人,是当时的佛经翻译名家,总共译了一百七十五部佛经,对佛经在中国的流传贡献不小。
竺法护和"三支"一道被人称作月之派。
不过,这一时期的佛经翻译活动还只是民间私人事业。
到了符秦时代,佛经翻译活动就组织有序了。
当时主要的组织者是释道安。
在他的主持下设置了译场,开始了大规模的佛经翻译。
由于释道安本人不懂梵文,惟恐译文失真,因此他主张严格的词对词、句对句(word for word, line for line)的直译。
当时的佛经《鞞婆沙》就是按此方法从梵文译成汉语的。
中西方翻译史对比
中西方翻译史对比Western translation history翻译在西方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出现过5次高潮。
第一个高潮是在公元前3世纪中叶。
当时最著名的译作为《希腊文旧约圣经》(Septuagint). 据说该译作由72名学者在72天内从希伯来语译为希腊语,以满足讲希腊语的犹太人学习《圣经》的需要。
与此同时,由于希腊丰富的文化遗产吸引着发展中的罗马,罗马文学家将荷马史诗《奥德赛》(Odyssey)和大批希腊戏剧作品译为拉丁语或用拉丁语改编希腊戏剧,打开了欧洲翻译的局面,使古希腊文学得以传播和继承。
第二个高潮发生于公元4世纪至6世纪之间。
它与基督教的发展密切相关。
由于《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要传播基督教必须将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写成的《圣经》译为拉丁语才能为罗马人所接受,于是各种译本相序问世,其中杰洛姆(Jerome)翻译的《圣经通用本》(the Vulgate)最具权威性。
出于对宗教的狂热和对上帝的敬畏,当时许多译者认为忠实地传达原文意思必须采用直译的方式,所以他们的译文难懂,而杰洛姆(Jerome)的思想比较开明,他坚持“在不损害意思的前提下,应当使译文符合译语的韵律和各种特征”,因此他的译文流畅自然,易于读者接受。
第三个高潮是11世纪至12世纪之间。
由于基督教与穆斯林对彼此的文化深感兴趣,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希腊语译成古叙利亚语,西班牙的托莱多因翻译活动的繁荣成为欧洲的学术中心,这一高潮持续了近一百年。
14-16时机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思想、文学和艺术的革新,引起了翻译的第四次高潮,翻译活动的高潮,又推动了思想、文学和艺术等众多领域的发展。
德国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将《圣经》译为民众喜闻乐见的德语,为现代德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路德翻译《圣经》的原则之一是:“译者必须同家庭主妇、街上的儿童和市场上的普通人谈话,了解他们怎么说话,在此基础上进行翻译,使民众明白并意识到有人在用德语同他们谈话。
第一讲 中西翻译理论史
译文: 因为距离远,交通工具缺乏,使农村社会与 外界隔绝。这种隔绝,又由于通讯工具不足, 而变得更加严重。
Definition: Foreignization: If the translator’s preference is placed on preserving the language and cultural difference of the source text, we call this kind of approach or its translation foreignizing or foreignization.
译文1:(董秋斯) 我 爱 我 的 爱 人 为 了 一 个 “ E”, 因 为 她 是 Enticing ( 迷 人 的 ) ; 我 恨 我 的 爱 人 为 了 一 个”E”, 因为她是Engaged (订了婚的);我用 我的爱人象征Exquisite (美妙),我劝我的爱 人从事Elopement (私奔),她的名字是Emily (爱弥丽),她的住处在East (东方)。
Domestication: Conversely, the method or practice of adapting the translation to the norms and values of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culture is called domesticating or domestication.
第六次翻译高潮表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结束以来的翻译活动。主要特点:首先,翻 译范围的扩大,科技、商业领域也成为翻译 领域。其次,翻译规模扩大,出现经过专门 训练的专业队伍从事翻译。另外,翻译的作 用为以往所不可企及。最后,翻译事业发展 的形式有很大变化和进步。其中包括兴办高 等翻译教育,成立翻译组织,发展机器翻译。
外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研究
外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研究一、引言作为一种文化交流方式和跨文化传播工具,文学翻译在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外国文学的汉译研究也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对外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研究进行探讨,从历史、实践和理论等方面进行分析。
二、历史回顾文学翻译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唐代就有了对印度佛经的翻译,虽然这并不是文学的范畴,但可以看出翻译对于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性。
随着近代西方文化的入侵,中国开始了对西方文学的翻译工作。
1902年,鲁迅翻译了《安徒生童话》中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等作品,并在此后的创作中深受影响。
20世纪初,翻译界有许多热心的译者,包括林语堂、郭沫若、胡适等,他们为中国读者介绍了许多西方文学经典作品。
三、实践情况1. 翻译的难点外国文学翻译的难点在于语言、文化和文学背景的差异。
译者需要具备良好的外语水平及对目标语文化、文学的深入了解,这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沉淀。
同时,文学作品所表现的情感和内涵也需要恰当地传达给读者。
翻译方法包括直译和意译两种,在外国文学翻译中,意译普遍被采用。
因为文学作品的语言较为优美,难以直接翻译成中文,需要译者有创造性地转换语言和文化。
同时,意译也需要保持原作的思想内核和艺术形式。
3. 翻译的成果外国文学经过翻译后,能够帮助中国读者了解西方文化及思想,拓宽文学视野。
同时,文学翻译也可以推动中外作家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文学界的交流合作。
四、理论研究1. 文学翻译的目的文学翻译的目的是传达原作的艺术精神和思想内涵,同时也需要考虑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
译者需要全面了解原作的文化信息和文学特色,同时通过良好的表达方式向目标文化传达这些信息和特色。
2. 文学翻译的价值外国文学翻译对于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价值。
通过翻译,可以让不同文化之间的人们互相了解、交流、学习。
同时,文学翻译还能推动翻译理论的发展,促进跨文化交流的研究。
文学翻译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具体包括语言、词汇、形式等方面。
中西方影视翻译理论研究发展与现状比较
1影视翻译理论的研究不足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影视翻译对翻译人员通常有很高的要求,研究难度也相对较大。
对影视翻译理论的研究的不足,可以说与以下一些因素有关:1.1电影电视作为新兴的传播媒介出现,不过百余年,尤其在我国的流行只是近三十年的事情。
影视作品的翻译历史较之主流的文学翻译等研究来说实在过短,还没有得到学术界足够重视和广泛认同。
而在学术界,影视翻译到底属于翻译还是改编这一争论从未停止,导致部分学者索性避免这方面的理论研究。
西方学者Whitman-Linsen在1992年其文章Through the Dubbing Glass中就曾经强调“to dispel the disdain of literary intelligentsia, who seem to dismiss film translating and the degree of difficulty involved in it as not worthy of their attention”.(1992:17)1.2在影视翻译的实践中,很多学者发现大部分的翻译概念和理论对于影视翻译并不完全适用。
这客观上导致了部分学者仅仅关注影视翻译的实践,而没有进一步研究,建立新的适用于影视翻译的相关翻译理论。
由于缺乏相关理论研究,影视翻译长期以来处于边缘的学术地位也不足为奇了。
而且综观历史,虽然翻译在不同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界对翻译理论研究的历史却也并非很长,更不要说在翻译领域地位都还不甚高的影视翻译了,没有相关成体系的研究也是可以理解的。
1.3影视作品本身是由图像,声音,画面色彩等等融合而成的多重符号载体,而并非简单的文字文本。
影视翻译也并非单一的从源语言到目标语言的转换过程,期间涉及到对于诸多文本外因素的处理,这更加大了影视翻译理论研究的难度。
1.4相对于其他类型的翻译,影视翻译的源语言语料获得相对并不容易。
这客观上对影视翻译相关研究的推广也形成了一定阻碍。
对比中西方翻译历史
中西方翻译简史翻译在西方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前后共出现过5次高潮。
第一次高潮出现在公元前3世纪中叶。
当时最著名的译作为《希腊文旧约圣经》(Septuagint)。
据说该译作由72名学者在72天内从希伯来语译为希腊语,以满足讲希腊语的犹太人学习《圣经》的需要。
与此同时,由于希腊丰富的文化遗产吸引着发展中的罗马,罗马文学家将荷马史诗《奥德赛》(Odyssey)和大批希腊戏剧作品译为拉丁语或用拉丁语改编希腊戏剧,打开了欧洲翻译的局面,使古希腊文学得以传播和继承。
第二次高潮出现在公元4世纪至6世纪之间。
它与基督教的发展密切相关。
由于《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要传播基督教必须将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写成的《圣经》译为拉丁语才能为罗马人所接受,于是各种译本相序问世,其中由杰洛姆(Jerome)翻译的《圣经通用本》最具权威性。
出于对宗教的狂热和对上帝的敬畏,当时许多译者认为忠实地传达原文意思必须采用直译的方式,所以他们的译文难懂,而杰洛姆(Jerome)的思想比较开明,他坚持“在不损害意思的前提下,应当使译文符合译语的韵律和各种特征”,因此他的译文流畅自然,易于读者接受。
第三个高潮出现在11世纪至12 世纪之间。
由于基督教与穆斯林对彼此的文化深感兴趣,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希腊语译成古叙利亚语,西班牙的托莱多因翻译活动的繁荣成为欧洲的学术中心,这一高潮持续了近一百年。
14-16时期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思想、文学和艺术的革新,引起了翻译的第四次高潮,翻译活动的高潮,又推动了思想、文学和艺术等众多领域的发展。
德国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将《圣经》译为民众喜闻乐见的德语,为现代德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路德翻译《圣经》的原则之一是:“译者必须同家庭主妇、街上的儿童和市场上的普通人谈话,了解他们怎么说话,在此基础上进行翻译,使民众明白并意识到有人在用德语同他们谈话。
”路德的这一原则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是圣经翻译摆脱宗教思想的禁锢,顺应民意的重大突破。
中西方翻译发展简史
Part 2 History of Translation有文字记载的翻译实践活动,远在公元前三千年就存在了。
(亚述王国Assyria国王萨尔贡Sargon);中国的起始时期:周朝(春秋战国时期)⏹“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 ——《礼记》“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礼记》⏹西方翻译史上,第一位重要的翻译理论家——西塞罗(古罗马著名学者106-43BC)I.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 the WestSix tides in five periods五个时期六个高潮●Ancient translation古代翻译:4th C BC —5th C AD翻译介绍希腊文化,促进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Medieval translation中世纪翻译;A. 罗马帝国后期——中世纪初期宗教翻译《圣经》的拉丁文译本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B. 11、12世纪希腊典籍回归故里西班牙托莱多(成为欧洲学术中心)阿拉伯语译回拉丁语●Translation in Renaissance periods文艺复兴时期翻译:翻译活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涉及到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和宗教等,产生了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一系列优秀的翻译作品●Modern translation近代翻译17世纪下半叶——20世纪上半叶,继续古典著作的翻译,关注近当代的作品,如莎士比亚、巴尔扎克、东方文学●Contemporary translation当代翻译:二战以后,翻译翻译范围翻译规模扩大2. Tr anslators and translation theorists西塞罗,贺拉斯,哲罗姆,德莱顿,泰特勒,奈达,卡特福德,纽马克,巴斯内特,勒菲弗尔,图瑞II.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 China文字翻译始于汉代的佛经翻译⏹佛经翻译——中国文化的深层迁移⏹明清时期的翻译——中国近代科学和国人的科学素养与科学精神⏹五四及民国时期的翻译——中国近代思想的历史演进⏹建国后的翻译活动——对中国文化及其知识、学术、思想具有类似的模筑作用三国时期佛经翻译家支谦、维祗之间的争论,是首次对翻译问题进行的探讨,信、达、雅均以涉及。
翻译界研究之现状
翻译界研究之现状本文旨在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译学研究和我国当前翻译研究现状的考察,探讨西方翻译研究新发展的特点,以期对建立我国现代翻译理论提出有益的意见。
标签:翻译研究翻译学一、西方翻译研究的新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西方翻译研究进展迅速。
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三本西方译学研究代表作――巴兹尔·哈廷姆(Basil Hatim)所著《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与对比语篇语言学》(1997),哈罗尔德·基特(Harald Kittel)与阿明·弗兰克(Armin Frank)主编《跨文化性与文学翻译的历史研究》(1991)和丁达·戈尔莱(Dinda Gorlee)所著《符号学与翻译问题》(1994),充分展示了西方翻译研究新发展的一些特点。
尽管翻译研究的方法纷呈不一,但近年来说有两大派别占据了主导地位:一派以广义上的语言学为基础,致力于建构和发展经验性质的翻译科学;另一派则从历史的角度通过描写的方式来研究翻译问题,意在揭示翻译实践与研究中蕴含的文化与政治因素。
总的来说,第一派注重译学研究中历史描写方法的主要特点和作用,揭示译者在特定情景语境下的种种不同译法,挖掘出各种相关的社会历史文化原因。
此外,还在实际分析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出具有一定普遍性和指导性的翻译程序、翻译方式、翻译原则以及研究参数。
第二派理论研究有两大长处:一是综合了各种与翻译有关的语言符号理论,将之应用于翻译理论研究,可以说这是一个可喜的跨学科研究的尝试;二是借助皮尔斯等人的有关理论,为考察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将翻译视为一个旨在帮助原文不断获取新的生命力的进化过程。
但由于不注重实际分析,这种理论探讨有一些脱离实际之处。
这也可谓是译学的纯理论研究或大或小的一个通病。
二、我国翻译界的现状许多相关学科的发展尤其是语言学的发展,促使翻译研究沿着科学方向深入探索。
此类专著、专论大量涌现,蔚为壮观,但研究工作常常为人们所误解。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翻译,作为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的桥梁,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西翻译简史不仅关注翻译实践的发展,也深入探讨了翻译理论、方法和策略的演变。
在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沿着历史的脉络,一同见证了中西翻译活动的起源、发展和变革,也深刻感受到了翻译在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中的巨大作用。
一、中西翻译活动的起源中国翻译活动的起源:中国的翻译活动可追溯至古代的佛经翻译。
最早的佛经翻译家如安世高、支谦等,他们的努力不仅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也为后世的翻译工作奠定了基础。
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中亚和西亚的文化和宗教文献也逐渐传入中国,促进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
西方翻译活动的起源:西方翻译活动的起源同样与宗教紧密相关。
圣经的翻译和传播,尤其是在中世纪,对于统一欧洲文化和语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早期的翻译家如哲罗姆等,他们的译作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宗教和政治,也为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借鉴。
二、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中国翻译理论与实践: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翻译活动逐渐从宗教领域拓展至文学、科技、哲学等多个领域。
明朝时期的“翻译馆”和清朝的“同文馆”等官方翻译机构,推动了翻译活动的规模化和专业化。
同时,翻译家们也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翻译经验,形成了诸如“信、达、雅”等翻译标准。
西方翻译理论与实践:西方的翻译活动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高峰。
这一时期的翻译家们不仅致力于古希腊、罗马文献的翻译,还开始关注翻译理论的建设。
如约翰·路德提出的“翻译三原则”(忠实原文、流畅表达、符合语法)等,为后世的翻译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三、翻译策略的演变直译与意译的争议: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翻译实践中都存在着直译与意译的争议。
直译强调忠实于原文,尽可能保留原文的语言结构和风格;而意译则更注重译文的流畅和自然,愿意对原文进行一定的调整和解释。
这两种翻译策略各有优劣,适用于不同的翻译场景和文本类型。
归化与异化的探索: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归化与异化成为了翻译策略讨论的热点。
中西翻译史简介
中西翻译史简介第一节:中国翻译简史我国翻译事业约有两千年的历史。
佛经翻译始于东汉恒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
迄今为止共经历了四次翻译高潮。
一、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我国的佛经翻译,从东汉恒帝末年安世高译经开始,魏晋南北朝有了进一步发展,到了唐代臻于极盛,北宋时已近式微,元以后则是尾声了。
之谦的《法句经序》是我国第一篇有关翻译的论文,“最早涉及了一些重大的翻译原则”(张泽乾,1994)。
道安总结了比较完善的直译原则。
鸠摩罗什是主张全面意译的第一人。
玄奘还提出了“既需求真,又需喻实”的翻译标准,力求忠实与通顺并举。
他的“五不翻”原则总结了音译法的规律,即:(1)佛经密语须直译;(2)佛典中的多义词须音译(3)不存在相应概念的词只能音译(4)已经约定俗成的古音译保留(5)为避免语义失真用音译二、民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明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马杜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书。
三、鸦片战争后至“五四”前的西方政治思想和文学翻译:清林纾和他的合作者以口述笔记的方式译了一百六十多部文学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黑奴吁天记》(Uncle Tom’s Cabin),《块肉余生记》(David Copperfield),《王子复仇记》(Hamlet)等(现用新译名)。
严复所译作品多系西方政治经济学说,如赫胥黎的《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亚当·斯密的《原富》(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斯宾塞尔的《群己权界论》(On Liberty)、甄克斯的《社会通诠》(The Study of Politics)等、并提出简洁凝练的翻译标准“信、达、雅”(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
中西翻译史
佛经的翻译
佛经翻译始于汉哀帝元寿元年,即公元前2年 开始的《浮屠经》的翻译。兴于两晋,盛于 隋唐,衰于宋代,前后约1,100年。 佛经翻译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有计 划、有组织的翻译活动,是我国翻译史上第 一个重要的时期。 佛教已经中国化,佛经成熟于唐。虽然今天 佛经翻译的使命已经告终,但佛教国际化的 趋势仍在发展,特别是在东亚与东南亚,佛 经翻译将有可能再次形成高潮。
18世纪的蒲柏(Alexander Pope,1688-1744)翻译 了《伊利亚特》(6卷)和《奥德赛》(5卷),影 响很大。
3、浪漫时期的文学翻译
浪漫时期的译家或译论家,多是当时著名的 作家,所以该时的译论受浪漫主义文学思想 影响很大。文学翻译的基本问题得到了深入 探讨,表现出系统性、理论性的特点。
罗马文学家安德罗尼柯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 《奥德赛》 (Homer’s Odyssey from Greek into Latin)。
宗教,是在人类认识世界的漫长过程中, 随着人类思维能力的提高而产生的。宗教的 产生和发展,标志着人的思维能力提高到了 一定水平,能够抽象地思考复杂的问题。为 了吸纳更多的信众,必然进行跨民族、跨国 家、跨语言的传播。 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 教,都是从各自的发源地向外传播开来,成 为世界性宗教的。其依靠的手段,大都凭借 翻译。
2、 《通俗拉丁文本圣经》 (Vulgate),公元四世纪到五世纪
公元四世纪,《圣经》拥有很多不同的拉丁 语版本。圣· 哲罗姆(St. Jerome)于公元 382年至405年翻译的Vulgate成为钦定本,标 着这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分庭抗礼的 重要地位。 哲罗姆奠定了反对“字对字”(word-forword)翻译的基础。不是字对字的翻译,才 能保持《圣经》纯洁性。
中西方影视翻译理论研究发展与现状比较
精品文档供您编辑修改使用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学习资料、课堂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学习、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西方影视翻译理论探究进步与现状比较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息进步和影视产业的高速进步,中西方影视翻译在全球范围内逐渐成为翻译界的探究热点。
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1.西方翻译理论发轫于公元前1世纪,以古罗马帝国政治家和演说家西塞罗(Cicero,前106—43)发表的《论演说术》x标志。
2.中世纪时期从西罗马帝国崩溃起(476年)至15世纪文艺复兴止。
代表人物曼里乌?波伊提乌。
3.文艺复兴时期从14世纪末起至17世纪初止,代表人物:德西德利乌?伊拉斯谟,马丁?路德和乔治?查普曼。
4.近代时期从17世纪起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黄金时代)。
代表人物:约翰?德莱顿,夏尔?巴托,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莱尔马赫,施雷格尔(August Sxhlegel,1767--1815)和洪堡。
5.现当代翻译理论时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起至今。
“翻译范围之广,形式之多,规模之大,成果之丰,是历史上任何时期都不能比拟的”(谭载喜?《西方翻译史》1991),四大学派:a、布拉格学派: 创始人是马西休斯,特鲁贝茨考伊和雅可布逊. 代表人物有雅可布逊和吉里?列维、乔治?穆南、冉佩尔特、维内. 主要论点是:(一)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二)重视语言的比较,包括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及文学体裁方面的比较。
b、伦敦派: 创始人是弗斯. 代表人物弗斯、卡特福德、萨瓦里和纽马克. 主要论点是:译文的选词是否与原文等同,必须看它是否用于相同的言语环境中.c、美国结构派;d、交际理论派。
6. 柯平在《西方翻译理论浅析》介绍有六大学派:a、语言学派:代表安德烈?费道罗夫和巴尔胡达罗夫。
b、交际学派:现于7、80年代,代表奈达和雷伯恩。
其理论渊源是信息论c、美国翻译研讨班学派:d、文学—文化学派;e、结构学派;f、社会符号学派。
7.布拉格学派:创始人是马西休斯(Vilem Mathesius,1882—1938)和两名俄国移民特鲁贝茨考伊(Nikolay S·Trubetskoy,1890--1938)和雅可布逊(Roman Jakobson, 1896--1982)。
主要代表人物有解渴的雅可布逊和吉里·列维(Jiri Levy)、法国的乔治·穆南(George Mounin)、德国的冉佩尔特(R·Jumpelt)、加拿大的维内(Jean-Paul Vinay),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罗曼·雅可布逊和列维。
中西方翻译史
1.1古代翻译西方翻译史是在公元前三世纪揭开它的第一页的。
从广义上说,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公元前三至二世纪之间,七十二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的《圣经.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西方的第一部译作是在约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塞》。
1.2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的宗教翻译公元四世纪出现了《圣经》的多种拉丁文译本,其中以哲罗姆于382至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钦定本,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1.3中世纪西方翻译公元十一至十二世纪之间,西方翻译家门云集西班牙的托莱多,把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这是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三个高潮。
于是,托莱多成为欧洲的学术中心(类似与巴格达的“翻译院”),翻译及学术活动延续达百余年之久,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1.4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翻译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思想和文学革新的大运动,也是西方翻译史上的一次大发展。
特别是文艺复兴运动在西欧各国普遍展开的十六世纪及尔后一个时期,翻译活动达到了前所未见的高峰。
翻译活动深入到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宗教等各个领域,涉及大古代和当代的主要作品,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一系列优秀的翻译作品。
在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于1522至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开创了现代德语发展的新纪元。
在法国,文学阿米欧先后用了十七年(1542-1559年)时间,译出了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简称《名人传》),查普曼1598至1616年译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弗罗里欧1603年所译蒙田的《散文集》,乃是英语文学译著中一群灿烂的明星。
而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的翻译出版社则标志着英国翻译史上又一次大发展。
它以其英语风格的地道、通俗和优美赢得了"英语中最伟大的译著"的盛誉,对现代英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西翻译理论的历史和现状
中国翻译简史
古代佛经翻译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东汉末年到西晋 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主要靠 直译,甚至是“死译”、“硬译”,采取口授 形式,因此可信度不高 。 第二阶段从苻秦译场和姚秦译场开始,翻译由 私译转为官译;隋朝,上林园里设置了翻经馆。
支谦突破了以往的直译法,开始追求文字的典雅; 道安总结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规律; 彦琮在其论着《辩正论》中提出了翻译要例“十条” 和对译者的要求“八备”; 鸠摩罗什开始提倡意译; 慧远等人则对译文的风格和文体问题进行了一定的 探索。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译坛又陆续涌
现出一大批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大家,其中有 很多都是著名的文学家,如鲁迅、胡适、林语 堂、茅盾、郭沫若、瞿秋白、朱生豪、朱光潜 等。这个时期翻译理论开始受到重视并有了长 足的发展。
中国翻译简史
Unit 2 中西 翻译 理论 的历 史和 现状
董秋斯发表了《论翻译理论建设》一文后, 中国译论开始了有目的的建立体系,开始了 “转型”。期间傅雷提出“传神”、钱钟书 提出“化境”,又为传统翻译理论增添了光 辉的一页。文革期间,翻译工作基本停止。 改革开放后,译界长期徘徊于原有的认识水 平上。80年代后半期,谭载喜等人主张 “必须建立翻译学”的呼声目益高涨。 到了1990年,刘宓庆的《现代翻译理论》 出版,译界公认此书为现代翻译理论体系建 立的标志,传统译论也就圆满地划上了句号, 取而代之的是科学的、成体系的现代翻译理 论。
甲午战争后
最著名的翻译家当首推严复, 其次便是梁启超。严复总结了大量的实践经验,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了“信、达、雅” 的翻译标准。
中国翻译简史
Unit 2 中西 翻译 理论 的历 史和 现状
晚清时期中国译者对国外文学名著的翻译
浅谈中西翻译是发展史及比较
浅谈中西翻译发展史及比较翻译,一种表达方式的转换过程。
无论中西都已有悠久历史。
在中国古代,翻译就被赋予了不同的名称,有反舌、舌人、象胥等之说。
翻译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在这数千年的历史中涌现难以计数的翻译家,翻译理论博大精深。
在中国翻译史上曾出现过5次高潮.而在西方翻译史上,翻译可分为六个高潮。
在中国第一次高潮约在公元25年东汉到北宋时期的佛经翻译,佛经翻译传入中国是从东汉桓帝年间安世高开始的,之后在中国又出现不同的很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如支谦、鸠摩罗什、玄奘等。
这些代表人物对那时的翻译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与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一次高潮约公元前3世纪,主要以翻译圣经为主。
这些可能是因为区域、文化而致.其次中国的翻译第二次高潮是明末清初的西方的自然科学著作的翻译。
其中主要以徐光启、李之藻等为代表人物,此期间除徐、李二人在翻译西方科技类著作上影响很大外。
一些外国传教士如,利玛窦、汤若望等人在翻译引进西学以及将中国文化介绍到国外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三次则是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的翻译活动,特别是甲午战争后的西学翻译。
在甲午战争之后,一部分满汉统治者和染有资本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要求联合起来抵御外海,变法自强。
在此期间翻译受到很大重视,尤以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主要代表.其中严复提出的翻译理论:信、达、雅,影响至今。
第四次是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的翻译活动。
也是翻译事业空前发展和波澜壮阔的时期。
五四运动开始了用白话文翻译的时代,其范围急剧扩大,有科技著作扩展到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的翻译,由小说扩展到诗歌、剧本、文艺理论的翻译,翻译作品开始为普通人接受。
第五次便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翻译活动。
此期间,翻译理论在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地被完善,上面已经提及到西方翻译史的第一次高潮,下面我们就了解下西方的其他几次翻译高潮。
第二次高潮出现在公元4世纪至6世纪之间.它与基督教的发展密切相关。
其中以将希伯来语和希腊语的《圣经》译为拉丁语。
对比中西方翻译历史
中西方翻译简史翻译在西方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前后共出现过5次高潮。
第一次高潮出现在公元前3世纪中叶。
当时最著名的译作为《希腊文旧约圣经》(Septuagint)。
据说该译作由72名学者在72天内从希伯来语译为希腊语,以满足讲希腊语的犹太人学习《圣经》的需要。
与此同时,由于希腊丰富的文化遗产吸引着发展中的罗马,罗马文学家将荷马史诗《奥德赛》(Odyssey)和大批希腊戏剧作品译为拉丁语或用拉丁语改编希腊戏剧,打开了欧洲翻译的局面,使古希腊文学得以传播和继承。
第二次高潮出现在公元4世纪至6世纪之间。
它与基督教的发展密切相关。
由于《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要传播基督教必须将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写成的《圣经》译为拉丁语才能为罗马人所接受,于是各种译本相序问世,其中由杰洛姆(Jerome)翻译的《圣经通用本》最具权威性。
出于对宗教的狂热和对上帝的敬畏,当时许多译者认为忠实地传达原文意思必须采用直译的方式,所以他们的译文难懂,而杰洛姆(Jerome)的思想比较开明,他坚持“在不损害意思的前提下,应当使译文符合译语的韵律和各种特征”,因此他的译文流畅自然,易于读者接受。
第三个高潮出现在11世纪至12 世纪之间。
由于基督教与穆斯林对彼此的文化深感兴趣,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希腊语译成古叙利亚语,西班牙的托莱多因翻译活动的繁荣成为欧洲的学术中心,这一高潮持续了近一百年。
14-16时期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思想、文学和艺术的革新,引起了翻译的第四次高潮,翻译活动的高潮,又推动了思想、文学和艺术等众多领域的发展。
德国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将《圣经》译为民众喜闻乐见的德语,为现代德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路德翻译《圣经》的原则之一是:“译者必须同家庭主妇、街上的儿童和市场上的普通人谈话,了解他们怎么说话,在此基础上进行翻译,使民众明白并意识到有人在用德语同他们谈话。
”路德的这一原则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是圣经翻译摆脱宗教思想的禁锢,顺应民意的重大突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译坛又陆续涌 五四”
现出一大批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大家, 现出一大批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大家,其中有 很多都是著名的文学家,如鲁迅、胡适、 很多都是著名的文学家,如鲁迅、胡适、林语 茅盾、郭沫若、瞿秋白、朱生豪、 堂、茅盾、郭沫若、瞿秋白、朱生豪、朱光潜 等。这个时期翻译理论开始受到重视并有了长 足的发展。 足的发展。
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前
甲午战争后
中国翻译简史
Unit 2 中西 翻译 理论 的历 史和 现状
晚清时期中国译者对国外文学名著的翻译
也情有独钟,所出版的译作主要有《 也情有独钟,所出版的译作主要有《伊索寓 天方夜谭》 鲁宾逊漂流记》 言》、《天方夜谭》、《鲁宾逊漂流记》、 《茶花女遗事》、《悲惨世界》、《安娜卡列 茶花女遗事》 悲惨世界》 安娜 卡列 妮娜》等等。 妮娜》等等。这一时期介绍外国文学作品探索 文学翻译理论的翻译家主要有林纾、周桂笙、 文学翻译理论的翻译家主要有林纾、周桂笙、 徐念慈、伍光建、苏曼殊和王国维等。 徐念慈、伍光建、苏曼殊和王国维t 2 中西 翻译 理论 的历 史和 现状
第一次翻译活动高潮罗马文学三大鼻祖之 第一次翻译活动高潮罗马文学三大鼻祖之 一的安德罗尼柯于公元前3世纪翻译的 一的安德罗尼柯于公元前 世纪翻译的 拉丁文版《奥德赛》 拉丁文版《奥德赛》被视为西方翻译史 上最早的译作, 上最早的译作,其后的一些大文学家们 也都开始尝试用拉丁语翻译或改写希腊 戏剧作品,从而掀起了西方历史上。 戏剧作品,从而掀起了西方历史上。这 一阶段的翻译活动将古希腊文学介绍到 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 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 第二次高潮出现在罗马帝国后期。此时 第二次高潮出现在罗马帝国后期。 出现在罗马帝国后期 哲罗姆翻译的《 圣哲罗姆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 哲罗姆翻译的 通俗拉丁文本圣经》 成为定本,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 成为定本,标志着《圣经》 与世俗文学翻译同样重要的地位。 与世俗文学翻译同样重要的地位。 第三次高潮出现在 出现在11- 世纪 此时, 世纪。 第三次高潮出现在 -12世纪。此时,西 方世界出现了大规模的翻译活动。 方世界出现了大规模的翻译活动。西方 翻译家把大批阿拉伯语作品译成拉丁语, 翻译家把大批阿拉伯语作品译成拉丁语, 在翻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在翻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支谦突破了以往的直译法,开始追求文字的典雅; 支谦突破了以往的直译法,开始追求文字的典雅; 突破了以往的直译法 道安总结出了 五失本” 总结出了“ 三不易”的规律; 道安总结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规律; 彦琮在其论着 辩正论》中提出了翻译要例“十条” 在其论着《 彦琮在其论着《辩正论》中提出了翻译要例“十条” 和对译者的要求“八备” 和对译者的要求“八备”; 鸠摩罗什开始提倡意译 开始提倡意译; 鸠摩罗什开始提倡意译; 慧远等人则对译文的风格和文体问题进行了一定的 慧远等人则对译文的风格和文体问题进行了一定的 探索。 探索。
中国翻译简史
Unit 2 中西 翻译 理论 的历 史和 现状
陈福康编著的《中国译学理论史稿》 陈福康编著的《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中则是按照中国 历史的分期来划分的,即把中国翻译史划分为古 历史的分期来划分的,即把中国翻译史划分为古 近代、现代、当代四个部分 代、近代、现代、当代四个部分 : 古代翻译史起于先秦时有关翻译的零星论述 起于先秦时有关翻译的零星论述, 古代翻译史起于先秦时有关翻译的零星论述,至清干 隆初年《番清说》 隆初年《番清说》为止 东汉至宋代的佛经翻译 古代佛经翻译的三个阶段 明清的宗教、 明清的宗教、科技翻译 近代翻译史起于鸦片战争止于 五四” 起于鸦片战争止于“ 近代翻译史起于鸦片战争止于“五四”运动 现代翻译史从 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 现代翻译史从“五四”运动到 年新中国成立 当代翻译史则从建国后至今 当代翻译史则从建国后至今
中国翻译简史
Unit 2 中西 翻译 理论 的历 史和 现状
著名的禁烟英 雄林则徐决心“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开始 雄林则徐决心“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 “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被誉为 组织翻译活动的先驱” “组织翻译活动的先驱”。语言学家马建忠在 拟设翻译书院议》 其《拟设翻译书院议》一文中留下了一些有关 翻译的论述。他提出有三类书籍急需翻译, 翻译的论述。他提出有三类书籍急需翻译,并 指出“需要择其善者译之“。此外,他在总结 指出“需要择其善者译之“ 此外, 了当时译文中常见的不足之后提出了所谓“ 了当时译文中常见的不足之后提出了所谓“善 的翻译标准,要求译文与原文之间“ 译”的翻译标准,要求译文与原文之间“无毫 发出入于其间” 发出入于其间”。 最著名的翻译家当首推严复, 最著名的翻译家当首推严复, 其次便是梁启超。严复总结了大量的实践经验, 其次便是梁启超。严复总结了大量的实践经验,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了“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了“信、达、雅” 的翻译标准。 的翻译标准。
西方翻译简史
西方翻译简史
西方翻译理论史
Unit 2 中西 翻译 理论 的历 史和 现状
如果将符号学计算在内, 如果将符号学计算在内,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始于公 年左右的盖伦; 元200年左右的盖伦;若只将有关翻译的论述视为西方译 年左右的盖伦 论之始,那么从公元前1世纪的西赛罗就开始了 世纪的西赛罗就开始了。 论之始,那么从公元前 世纪的西赛罗就开始了。 ——刘宓庆 刘宓庆 西方最早的翻译理论家是罗马帝国时期的著名哲学 家西赛罗( )。公元前 家西赛罗(Cicero)。公元前 年,他首次提出整体意 )。公元前55年 义应重于单个词的意义, 义应重于单个词的意义,并指出了修辞在翻译中的重要 作用。从西赛罗之后, 作用。从西赛罗之后,西方翻译界便围绕着相关问题不 断地发展完善起来。公元400年基督教学者圣 哲罗姆 年基督教学者圣哲罗姆 断地发展完善起来。公元 年基督教学者圣 (St.Jerome)也曾发表过重要的翻译理论论文,提出了 )也曾发表过重要的翻译理论论文, 文学用意译, 圣经》用直译”的观点。 “文学用意译,《圣经》用直译”的观点。1530年马 年马 路德( 丁路德(Luther)提出了必须采用民众语言使译文通俗 路德 ) 自然的重要观点。文艺复兴时期,但丁提出了“ 自然的重要观点。文艺复兴时期,但丁提出了“文学不 可译” 多雷提出了所谓“翻译五原则” 可译”论;多雷提出了所谓“翻译五原则”,即译者必 须理解原作内容,必须通晓两种语言,避免逐字对译, 须理解原作内容,必须通晓两种语言,避免逐字对译, 采取通俗形式和讲究译作风格。 采取通俗形式和讲究译作风格。
中国翻译简史
Unit 2 中西 翻译 理论 的历 史和 现状
董秋斯发表了《论翻译理论建设》一文后, 董秋斯发表了《论翻译理论建设》一文后, 中国译论开始了有目的的建立体系, 中国译论开始了有目的的建立体系,开始了 转型” 期间傅雷提出“传神” “转型”。期间傅雷提出“传神”、钱钟书 提出“化境” 提出“化境”,又为传统翻译理论增添了光 辉的一页。文革期间,翻译工作基本停止。 辉的一页。文革期间,翻译工作基本停止。 改革开放后, 改革开放后,译界长期徘徊于原有的认识水 平上。80年代后半期,谭载喜等人主张 平上。 年代后半期 必须建立翻译学”的呼声目益高涨。 “必须建立翻译学”的呼声目益高涨。 到了1990年,刘宓庆的《现代翻译理论》 年 刘宓庆的《现代翻译理论》 出版, 出版,译界公认此书为现代翻译理论体系建 立的标志,传统译论也就圆满地划上了句号, 立的标志,传统译论也就圆满地划上了句号, 取而代之的是科学的、 取而代之的是科学的、成体系的现代翻译理 论。
Unit 2 中西 翻译 理论 的历 史和 现状
古代佛经翻译的三个阶段
第三阶段在唐朝 第三阶段在唐朝 主要译者多为本国人, 主要译者多为本国人,他们除了精通佛理以外还精 通梵汉两种语言, 通梵汉两种语言 , 其译作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大 大超过了前两个阶段。 大超过了前两个阶段 。 加上唐朝统治者的重视 和支持, 这一阶段的译经活动达到顶峰, 和支持 , 这一阶段的译经活动达到顶峰 , 出现 了玄奘、不空、义净等著名的僧人译经家。 了玄奘、不空、义净等著名的僧人译经家。 玄奘提出了佛经翻译中著名的 五不翻”的原则, 提出了佛经翻译中著名的“ 玄奘提出了佛经翻译中著名的“五不翻”的原则, 并为译经者进行了十一种详细的分工。 并为译经者进行了十一种详细的分工。
中国翻译简史
古代佛经翻译的三个阶段
Unit 2 中西 翻译 理论 的历 史和 现状
第一阶段从东汉末年到西晋 第一阶段从东汉末年到西晋 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 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主要靠 直译,甚至是“死译” 硬译” 直译,甚至是“死译”、“硬译”,采取口授 形式, 形式,因此可信度不高 。 第二阶段从苻秦译场和姚秦译场开始 从苻秦译场和姚秦译场开始, 第二阶段从苻秦译场和姚秦译场开始,翻译由 私译转为官译;隋朝,上林园里设置了翻经馆。 私译转为官译;隋朝,上林园里设置了翻经馆。
Unit 2 中西翻译理论的历史和现状
Unit3 中西 翻译 理论 的历 史和 现状
中国翻译简史 西方翻译简史
西方翻译实践史 西方翻译理论史
中西翻译理论研究现状
Unit 2 中西 翻译 理论 的历 史和 现状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翻 译高潮: 译高潮: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 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和 五四”时期的西学翻译。 “五四”时期的西学翻译。中 国历史上第四次翻译高潮正在 神州大地蓬勃推进,方兴未艾, 神州大地蓬勃推进,方兴未艾, 景况壮观。 景况壮观。 ——《翻译理论与实务丛书》总序言 翻译理论与实务丛书》
西方翻译简史
西方翻译实践史
Unit 2 中西 翻译 理论 的历 史和 现状
第四次高潮发生在文艺复兴时代晚期。这时候, 第四次高潮发生在文艺复兴时代晚期。这时候,除了 发生在文艺复兴时代晚期 宗教之外,翻译活动已经深入到思想、政治、 宗教之外,翻译活动已经深入到思想、政治、文化 等各个方面, 等各个方面,同时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翻译家和译 其中英王詹姆士一世1611年命人翻译的英文钦 作。其中英王詹姆士一世 年命人翻译的英文钦 定本《圣经》则标志着英国翻译的一次飞跃。 定本《圣经》则标志着英国翻译的一次飞跃。这部 译着至今仍被奉为英语语言的经典之作, 译着至今仍被奉为英语语言的经典之作,对英语语 言和英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言和英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五次高潮是在 是在17- 世纪 世纪。 第五次高潮是在 -20世纪。这一时期的翻译比文艺 复兴时期稍为逊色, 复兴时期稍为逊色,但仍有大批西方文学名著被翻 译出来, 译出来,此时东方的一些优秀文学作品也开始被译 成各国文字。 成各国文字。 第六次高潮开始于二战时期 一直延续至今。 开始于二战时期, 第六次高潮开始于二战时期,一直延续至今。二战以 世界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来,世界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科技领域也取得 了前所未有的成果,翻译的范围随之大大扩展, 了前所未有的成果,翻译的范围随之大大扩展,科 技和商业翻译日趋成熟。各种国内、 技和商业翻译日趋成熟。各种国内、国际翻译协会 和团体的组建, 和团体的组建,为集中翻译力量多出翻译精品打下 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随着计算机的出现, 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随着计算机的出现,人 们对机器翻译的研究也已正式提上议事日程。 们对机器翻译的研究也已正式提上议事日程。虽然 目前计算机翻译的质量远远不如人工翻译, 目前计算机翻译的质量远远不如人工翻译,但其速 度却是人类无法比拟的, 度却是人类无法比拟的,这无疑对人工翻译提出了 严峻的挑战。 严峻的挑战。在未来的世纪里计算机到底能不能代 替人脑还是个谜。 替人脑还是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