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联模式及形成原因、特点、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苏联模式及形成原因、特点、评价
摘要:20世纪20年代中期到50年代初是苏联历史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年代。
这一时期,国际形势十分严峻,国内斗争异常复杂,斯大林在无所前鉴的情况下,根据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提出的一些理论,结合苏联的实际情况,领导苏联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运行机制,形成了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苏联模式的形成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特殊性。
关键词:苏联模式,形成,特征,评价
一、苏联模式及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一)苏联模式
“苏联模式”是指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一整套路线、方针和政治、经济、文化管理体制的总称。
就其内涵而言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它是社会主义的模式,就是说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第二,它是苏联的,就是说它在具体体制方面体现与反映了苏联的具体国情与当代时代的特点。
”[1]这种对苏联模式的定义是科学的而且是符合实际的,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的去了解和评价它。
斯大林是苏联模式的主要创造者,因此苏联模式又被称之为“斯大林模式。
”
(二)苏联模式的形成
苏联模式的产生与当时苏联所处的国际环境以及国内的历史文化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国际环境分析
国际上危险的环境是苏联模式得以产生和发展的首要原因。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以及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自诞生之日起便被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视为的敌人,并一直对其敌视、封锁以及侵略。
由布尔什维克执政的苏维埃政权成立伊始的三年国内战争,从表面上看是内部的反动势力对抗苏维埃政权的斗争, 然而反动势力中包括被推翻的剥削阶级、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都得到了帝国主义的支持。
1918年3月,协约国以俄国无力保护中立国为名,先后在苏联北方重要港口摩尔曼斯克登陆。
同年4月,日本和英国的军队也在远东的符拉迪沃斯托克登陆。
一战期间,协约国由于要集中军力对付德国,并未抽出大量的军队来攻打苏联,多以支持俄国反革命势力的手段来镇压革命。
一战结束之后,协约国于1919—1920年对苏联发动了三次武装进攻,日本也在远东不断骚扰。
面对国内外反动势力的不断攻击,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岌岌可危,在这个关系到整个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国内经济本就面临崩溃的苏联必须最大限度的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夯实社会主义物质基础,通过发展重工业以及对农民利益的暂时忽视来建立强大的国防力量,抵御外国侵略并镇压国内反叛,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制度也就是在这种十分特殊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
2、国内因素分析
十月革命将俄国从一个封建、落后的农奴国家在制度上过渡为世界上首个社会主义国家,然而这个曾经的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在社会、文化和思想上的影响却持续很久,尤其是在民主方面。
十月革命用了八个月的时间就取得了胜利,俄国既没有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在思想上彻底消除封建的启蒙运动,也没有给无产阶级政党足够的时间来消除封建残余的影响,因此,国内普遍缺乏民主思想。
苏联刚刚成立时,国内文盲占全国人口总数的一半以上。
在旧的沙皇俄国时期,社会等级森严,最高层次的皇权和统治官员严重压迫人民;农民阶级在宗法制的统治下求生,思想上深受宗法制的毒害,民主意识非常薄弱。
在这样一个缺乏民主意识的国家
中,具有高度集中特征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得承认并大规模的开展也就顺理成章了。
苏联模式是在沙俄特殊历史、文化影响下的产物,是苏共为了领导一个落后的国家抗击法西斯侵略、保卫苏维埃政权而采取的正确措施。
二、苏联模式的特征分析
苏联在具体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的基本特点是高度集中,分别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1、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苏联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用国家自上而下靠行政手段下达指令性指标的办法来有计划的管理经济的体制,这种社会主义的有计划的经济体制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在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上,国家机关是经济管理的主体,而企业只是国家机关的附属物。
国家机关既是国家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又是直接的经济管理者。
企业是国家的
执行单位,因而只有无条件的完成国家下达的经济任务的义务,而没有经营自主权。
同时,企业经营好坏,与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无关,企业也不负任何经济责任。
第二,第二,在计划和市场的关系上,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转以及各个企业的经营活动,都是靠国家下达指令性计划来指挥,“国家计划就是法律”。
第三,经济管理的方法上,国家管理经济的方法以行政方法为主,即主要按照行政隶属关系,通过行政命令、行政干预来实现对经济的管理,忽视经济杠杆的作用。
在否认商品货币关系、否认企业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条件下,国家也不可能采用经济方法来管理经济。
2、政治体制上集权
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在规定社会基本制度的同时,具体规定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和政治运行机制。
新宪法根据无产阶级专政对劳动人民实施广泛的民主的要求,规定了公民享有的广泛权利,包括劳动权、休息权、受教育权、社会保障权等等,享有言论、集会、出版、结社的自由以及宗教信仰和进行反宗教宣传的自由。
这些规定是宪法史上的一场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破天荒的创举,使劳动人民享受到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的民主。
3、文化建设和文化管理体制
斯大林时期在文化体制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十分重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教育。
二是注重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和发展科学技术,强化对文化事业的领导和管理。
为了加速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文化水平,斯大林提出了“在改造时期,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强调在劳动者中开展文化的普及教育。
三、苏联模式的历史评价
对苏联模式的历史地位的评价,要坚持把苏联模式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不要抽象的谈论它的功过是非。
列宁曾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
[2]对苏联模式历史地位的评价,不是一个纯学术问题,而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它涉及对世界社会主义各国,包括中国在内的几十年历史的基本评价,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采取慎重的、严肃的态度。
从肯定方面来说,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有其历史作用,这主要表现为:
首先,它适应了建立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国家求生存、求发展的迫切需要。
其次,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初始模式,体现了不同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新型社会制度的特点,显示了社会主义在发展初期的优越性。
其三,这种力量使苏联有力量打败德国法西斯,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其四,为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发展模式。
苏联作为社会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创立的社会主义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必然有借鉴意义。
从负面来说,苏联模式也存在着缺陷,有的缺陷还很严重。
这主要表现在:经济
上,单一的所有制形式,过分集中的、排斥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造成了经济运行机制的日趋僵化。
过分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造成了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失调,市场供应紧张,特别是消费品缺乏,货币不稳定,严重影响了人们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政治上,少数领导人专政,缺乏民主监督机制,官僚主义严重,法制不健全,甚至破坏民主集中制原则,破坏国家法律等弊端。
在党政关系上,以党代政,党政不分,没有处理好党政关系、中央与地方关系以及党群关系,同时机构臃肿,行政人员过多,党的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重脱离党员和群众。
思想文化上,对社会意识形态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有时采取过激的做法,用行政手段甚至用严酷的政治斗争处理思想和学术问题。
这些都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有时又放弃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任凭各种社会思潮冲击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最终丧失了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地位。
参考文献:
[1]吴绍禹.关于苏联模式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7)。
[2]《列宁选集》,3版,第2卷,3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