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通论(孙正聿)讲义
孙正聿哲学通论读后感
孙正聿哲学通论读后感
首先,孙正聿先生在书中提出了“科学合理主义”的思想,这是一种对科学方法和理性思维
的肯定与推崇。他强调科学方法是解决问题和认识世界的最有效手段,只有通过科学的方
法论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和进步。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启示和鞭策,让我认识到只有以科学
的态度去面对世界,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世界。
其次,孙正聿先生在书中对哲学的定义和功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认为哲学是一门对人
类综合问题进行全面思考和解答的学科,是一种关于世界、人类和宇宙的综合性学问。哲
学的功能在于帮助人类认识世界和自己,塑造人类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指导人类的行为
和生活。这使我对哲学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意识到哲学对于个体和社会的
重要性。
孙正聿先生还在书中对人的自由和决定命运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他认为人的自由是相
对的而非绝对的,受到外部环境和内在因素的制约。人的命运取决于自身的努力和选择,
但同时也受到许多不可预知的因素的影响。这一观点引发了我对自由意志和命运的深入思考,我意识到人的自由是有限的,需要在现实条件下去追求和实现。同时,我也明白了人
的命运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结果,并非完全由个体控制。
此外,孙正聿先生还探讨了道德和伦理的问题。他认为道德是社会和个体行为的规范,是
维系社会秩序和个体幸福的基础。他主张人应当追求善良、公正、奉献和谦逊的道德品质,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的进步。这使我对道德的意义和实践产生了更深刻的思考,
我明白了道德是人类社会的基石,并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的稳定。
最后,孙正聿先生在书中强调了人的自我批判和不断进取的意义。他认为个体应当不断反
《哲学概论》教学大纲
《哲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该课程是成人本科教育学生进行通识教育的必修课。
二、教学目的与意义
通过学习哲学概论,使学生了解中西马等哲学知识,学会用哲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思考、反思问题,将哲学应用于自身专业领域和日常生活当中,并培养学生对于社会的关怀意识。
三、教学方法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设计,利用问题式、研讨式课堂教学模式,把讲授与自学、精讲与泛讲、灌输与启发、学习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四、教材
李德顺主编《哲学概论》
五、主要参考书目
孙正聿著,《哲学通论》,人民出版社,2010。
张天飞、童世骏主编,《哲学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张世英,《哲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王德峰,《哲学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六、教学时数
本课程教学总时数为36学时,教学时数分配详见下表:
哲学与人生 孙正聿教授 中国政法大学讲座
哲学与人生
吉林大学教授孙正聿大学生在自己的成长时期,尤其会去思考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所以从这两方面考虑,我选择了一个题目叫做“哲学与人生”,也就是从哲学的角度来和老师们同学们交流一下对人生的理解。
那么关于哲学,我自己比较强调“一纵”和“两横”。所谓“一纵”,我非常欣赏恩格斯的一段话:“哲学就是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历史上的理论思维”那么这句话按照形式逻辑的角度讲,哲学是一种理论思维,但是呢,它不是每个人天生就具有的以中国理论思维,而是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历史上的理论思维。所以后来列宁在哲学笔记中,他又专门谈到如果你想学哲学,学习认识论和辩证法,你必须要了解,甚至熟悉其知识领域。无论是恩格斯的还是列宁的关于哲学的这样一些说法,都表达了以后总共同的认识,那就是学习哲学,首先必须通晓哲学史。那么在这个意义上,我自己有一个提法“哲学史一种历史性的思想,而哲学史是一种思想性的历史。离开了哲学史就没有了哲学。”也就是说,哲学是体现在古往今来的中外的哲学家们,他们究竟都说了些什么,写了些什么。我把这个叫做“一纵”。作为专门学习和研究的老师和同学,我想他首先需要下的功夫是哲学史。离开了哲学史,哲学就会变成大家所讨厌的枯燥条文,现成的结论和空洞的说教。所以我总结我们国家在哲学教学当中的成功与失败,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他是不是把所谓的哲学当做了一个可以离开哲学史的东西。我想今天在座的同学多数都
和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吧!那么如果你们真想学哲学的话,我想第一位就是通晓哲学史。哲学史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这是我所说的“一纵”。
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
作者:李飒
来源:《经营管理者·下旬刊》2016年第09期
摘要:在一般哲学通史教材中,“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是哲学的元问题,对这个元哲学问题的回答由此造成了哲学史上形态纷纭的哲学体系。种种对“什么是哲学”的回答,各不相同,或者是直接发问,提设问题而又做出的回答,或者是作为潜含性的前提,以此阐述自己的哲学体系。
关键词:哲学特点精神用途
“哲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与别的科学比较起来,也可说是一个缺点,就是我们对于它的本质,对于它应该完成和能够完成的任务,有许多不同的看法。”(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商务印书馆,第5页。)各种回答无一不是每个哲学家在自身体系内最充分圆融的回答,然而正是由于形态各异的回答却又引发人们对这一问题进行不断的深入探索。本文试图在自己所学范围之内对这一问题做出尝试性的回答,无疑,与思想作斗争是困难的,然而却是建设性的。
一、对“是”的分析——“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并非同一个问题
在英文中,“是”是“is”,而“What philosophy is”与“What is philosophy”这两种发问方式在翻译成汉语的时候,在通常的哲学史教材当中,似乎并没有做出多大的区别。然而在英文当中,同样一个“philosophy”却有主词与谓词之别,“philosophy”在句子当中做什么成分,与其含义是有重大的区别的(当然,在汉语当中也有主语与宾语的区别,但是这种区别却不是通过主语、宾语位置的不同表现出来的,而是通过谓语“是”表现出来的,下文还有论述)。“What philosophy is”的正常语序是“Philosophy is what”,在这个句子当中,“philosophy”是作为主语而出现的,也就是说,“what”是用来述说“philosophy”的,是作为“philosophy”种概念而存在的,因而可以确定在这个句子当中,“philosophy”是“what”的下位概念,即作为“what”的一种具体形态而出现,与汉语同步,这个句子的意思似乎就是“哲学包含多少种具体的形态”,对应于“什么是哲学”。而在“What is philosophy”这个句子当中,它的正常语序就如提问的语序一样,按照上面的分析,“philosophy”是上位概念,而“what”是被“philosophy”述说的主词,依照亚里士多德“定义=种+属差”的定义方式,谓词“philosophy”当中包含有主词“what”的“属差”,也就是含有“what”区别于其他种概念的本质属性(之所以称它为本质属性,是因为定义就是用来述说一个概念的本质属性的),因而这个句子的汉语同步翻译似乎就应该是“哲学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对应于“哲学是什么”。对于这两个句子中由于“philosophy”位置的不同而产生的翻译的不同本应当引起翻译者的注意,因为译本的不同可能会造成理解上的谬误,但在所有的哲学教材当中,对这一不同不加注意反而是普遍的。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与其说“什么是哲学”,倒不如说“哲学是什么”是哲学的元问题,因为对“什么是哲学”的回答要建立在对“哲学是什么”的理解之上,只有真正理解了“哲学是什么”,才能对“什么是哲学”做出自己的哲学回答,但哲
深沉而浓重的德国古典哲学情结——写于孙正聿《哲学通论》出版10周年之际
有怎样的 “ 概念框 架” ,就会 形成 怎样 的 “ 世界 图景” 。这里 虽然 不是从 先验 哲
学 的角度人手 ,却仍然符合 了康德先验哲学 的基本原则 。使常识和科学成为可能 ,必
然要有 由 “ 概念框架”来综合统一 “ 界图景” 世 。这里 最重要 的是提 出了常识 的 “ 概 念框架” ( 它提示 出常识 不仅 仅是表象 的认 识 ,同时 也是概念 的认识 ,即经验性 的概 念 。这一点超 出了黑格尔对常识的理解) 。常识 同样 是一种 概念活 动 。在常 识中 ,表
对 常识和科学 的前提 批 判 是前 提批 判 哲学 观 的 重要 组 成 部分 。从 对 常识 的反 思开 始进 人哲学 ,也是 黑 格尔 喜 爱 的方 法 。以对 常 识 的反 思来 进 入 哲学 ,这 不 是 偶然 而是必然 。因为 。哲 学 就在 于对 常 识 的超 越 。对 常识 的 反思 本 身 就 构成 了以 常识 为对 象的哲 学 。这样 ,在 内 容上 ,常 识 为 人熟 知 ,但 在 理论 上 ,哲学 对 常识 的反思 则构成 了对 常识 的 “ 前提批 判” 。因此 ,对 常识 的前 提批 判 ,是前 提 批判 哲 学观 的基础部分 。在这 一部 分 中 ,前 提 批 判活 动 主要 是反 思 常识 和科 学 的认 识论 前 提 ,并形 成基本 的认 识 论原 理 。这些 原 理最 终 被 概括 为 :在 “ 念 框 架 ” 中形 概 成了常识 、科学 的 “ 世界 图景” 思维方式 ” 和 “ 值规 范 ” 、“ 价 。其 中 ,“ 概念 框架 ”
哲学转向(哲学的历史演进)·哲学通论第七章?????????????孙正聿
哲学转向(哲学的历史演进)·哲学通论第七章孙正聿
哲学转向,实际上就是从一个最鲜明的角度去探讨哲学自身的历史演进。这是现代哲学界特别流行的一种说法----转向,认识论转向、语言学转向、实践论转向、解释学转向、生存论转向、后现代转向如此等等。所以我是想用这个比较鲜明的提法---哲学转向,来和同学们一起探讨下哲学自身的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演进历程。
关于这个哲学自身的历史演进,或者说关于哲学转向。黑格尔的七个比喻,其中有两个比喻是和我们现在要讲的这个第七章是紧密相关的。一个比喻就是黑格尔“关于哲学的历史是一个厮杀的战场”。第二个比喻“关于哲学的历史,是一个花蕾、花朵和果实一样的自我否定的进程”。这表明了哲学是通过哲学自身的相互冲突、相互批判来实现自身的发展。所以我说哲学的派别冲突是哲学发展的基本形式,或者反过来说,哲学是通过它的派别冲突而实现它自身发展的。我们要注意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它简单地用派别冲突去代替了哲学史,代替了丰富的哲学理论内容;而现在还有一种倾向就是他轻易地否定了哲学的派决冲突。
今天哲学的发展同样是通过哲学的派别冲突来实现的,派别冲突激烈到了难以互容的程度。比如说对于人是一种自然的存在,还是一种超自然的存在,你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看法。因此在这个意义上,黑格尔说它是一个互相厮杀的战场。但是黑格尔作为一个辩证法大家,他深刻地理解了这个厮杀的过程和结果,是一个所谓的辩证否定的过程。所以他用了一个非常美的比喻,他说哲学的历史就好像是一个含苞欲放的花蕾,它被盛开的鲜花所否定的,最后这个盛开的鲜花又被那个丰硕的果实所否定了。你从形式上看,花蕾被花朵否定了,花朵被果实否定了,先前的形式彻底不复存在了。但花蕾以被扬弃的形式融含在花朵当中了,花朵是以被扬弃的形式融含在果实当中了。这样看来,哲学是一个发展的历史,前进的历史。所以黑格尔在逻辑学中说,“我带着思想的全部的收获物,走到了逻辑学的终点”。【看似被否定,实际上是以被扬弃的形式融
《周末理论大讲堂》第二讲 孙正聿 读经典悟原理掌握看家本领
人的一生只有两件事,一是“想”,二是“做”。但是,我们是否想 过,你为什么想这个不想那个?你为什么这么想不那么想?你为什么做这 个不做那个?你为什么这么做不那么做?或者我说得文雅一些,你的思想 内容和思维方式,行为内容和行为方式,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我想,只 有两个东西:要么是经验常识,要么是一种理论和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写《共产党宣言》的时候,一方面说资本主义的 市场经济好像从地底下召唤出无数的生产力,在短短几百年间就创造了人类几 千年没有创造出来的奇迹。另一方面说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撕去了封建社会田 园诗般温情脉脉的面纱,把一切都沉浸到金钱中去了。金钱,说得文雅一点就 是货币,马克思说货币就是在你自己兜里的支配他人的权利,这就造成了在当 代社会大家特别关切的,也令人比较困惑的许许多多的现象和问题的出现。所 以,在相当一个时期内,我把它概括为一个字“烦”。为什么这么“烦”呢? 因为没有一个选择的标准,是一种存在主义的焦虑。
马克思说:“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过程而已。” 怎么去理 解历史的发展规律时说了一段很长的话,他说:“人,作为人类历史的经常前提, 也是人类历史的经常的产物和结果,而人只有作为自己本身的产物和结果才能成为 前提。”
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开篇有一句名言,人们自己创造自 己的历史,但是这种创造活动,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进 行的。人自身作为历史的“前提”和“结果”,以自己的活动构成自身的存在、自 身的历史。历史是人的存在的现实,是人的现实的世界。作为现实的人,既是人们 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的过程,又是展现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规律。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用真理和智慧传递社会正能量的哲学家孙正聿
一副细腿眼镜架在高高的鼻梁上,突出的颧骨更显瘦削的脸庞,饶有风度的银发下是一双灼灼的目光。聆听着他睿智警醒的言辞,就像一盏明灯一样为我们指引着行进的方向。他就是当代中国著名哲学家、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孙正聿。
在前不久举行的“长白山讲坛”上,孙正聿说:“一个有文化的民族如果没有哲学,就像庙里没有神一样,一个没有哲学的民族,就是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哲学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这体现着他对哲学的钟爱,也体现着他对文化的钟爱、对中华民族的钟爱。哲学,听上去是那么玄妙而高深,而与哲学为伴的孙正聿教授却只是一位平和慈祥、年近古稀的老人。他用一颗丹心演绎着咏叹哲学,他的思想就像他的眼神闪着光芒,指引着
我们。当他已经获得铺天盖地的成绩和赞誉时,他没有忘记青年时对知识热情的追求,仍然享受着在学术中求索的每一分甘苦,依旧会认真地将高深的理论深入浅出地讲成同学们的“人生一课”。他从不急功近利,只是坚持不懈,任一切顺其自然——功到自然成。当我们用疑惑的言语问及他的人生追求时,他却用坚定的口吻和眼神告诉我们:“我的追求就是共产主义!”
与真理为友与哲学为伴孙正聿从小痴迷读书,“哥哥的课本,特别是语文、历史、地理一类的课本,不知翻来覆去看了多少遍。工作以后,每当填写个人资料的时候,遇到爱好或
特长这一栏,想来想去,唯一可以填写的,就只有读书这一项了。”到了小学一年级,家里没有收音机这样的“大件”,对知识如饥似渴的孙正聿就每天走半个小时到报廊去看报纸。中学阶段,孙正聿就已经阅读了李卜克内西和法拉格的《回忆马克思恩格斯》、梅林的《马克思传》、科尔纽的《马克思恩格斯传》。渐渐地,他的读书兴趣便集中在哲学领域。高二的时候,他就已经读过恩格斯写的《反杜林论》、艾思奇写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等名作。在如海的书籍艰深的理论中,给他最大感动与鼓舞的,便是马克思、恩格斯那传奇而伟大的一生。艰苦的生活、无私的友谊、刻苦钻
哲学通论(孙正聿)讲义
哲学通论(孙正聿)讲义
哲学通论
孙正聿(2010、9-10)
绪论
哲学是什么?哲学是对“规则”的反思,是对“思想前提”的追问,追问构成各种思想的根据。具体的讲,就是“一纵二横”。
“一纵”,就是诉诸人类的认识史、哲学发展史,知道古往今来的哲学家都是怎么理解哲学的。恩格斯说:哲学是“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哲学是一种历史性的思想。
“二横”:第一横,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基本方式之间的关系中去追问哲学;第二横,是当代哲学的各种哲学观(八种哲学观)的比较中去理解哲学是什么。
哲学是以具有时代性的内容,民族性的形式,个体性的风格,去求索人类性问题。哲学是把思想本身当作对象研究,即反思。哲学是一种爱智的智慧、一种批判的智慧、反思的智慧和创造的智慧。
对本科生要求学哲学方法概括为四句话就是:激发你的理论兴趣、拓宽你的理论视野、撞击理论思维、提升理论境界。莱辛说:“与其记住两个真理,莫如弄懂半个真理”。对硕士生的要求:“寻找理论资源、发现理论困难、创新理论思路、作出理论论证。”对博士生的要求:“抓住基础理论、稳定研究方向、坚持独立思考、进行课题研究。”最终达到:“高举远慕的心态、慎思明辨的理性、体会深切的感情、执着专注的意志、洒脱通达的境界”。“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四个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第一章哲学问题
哲学是一个问题的王国。哲学的全部理论问题可以概括为六大基本问题:
哲学有八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
《哲学通论》的意义及其根据
《哲学通论》的意义及其根据
张盾
【期刊名称】《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卷),期】2009(49)1
【摘要】孙正聿教授撰写的《哲学通论》一书已经出版十年了。这部著作不仅是孙正聿教授个人学术研究和教学成果的结晶,也是吉林大学哲学学科学术传统的集中体现和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标志性成果,对于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哲学教育改革,发挥了重大作用,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哲学通论》于1999年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并于2007年收入作为"21世纪经典"的《中国文库》。作为教学成果的"哲学通论"先后于2001年和200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并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孙正聿教授本人于2003年获得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和《哲学通论》出版十周年,吉林大学和云南大学于2008年10月26日联合主办了"《哲学通论》与哲学教育改革学术研讨会",会议探讨了《哲学通论》在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哲学教育改革方面所提出的一系列重要问题。本刊从会议论文中选取有代表性的五篇,并特邀孙正聿教授为回应这些问题撰写专题文章,以此深化哲学教育改革,希望能对探索当代中国哲学新道路的讨论有所推进。
【总页数】4页(P5-8)
【关键词】当代中国哲学;哲学通论;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成果;教育改革;变革;基础理论
【作者】张盾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教授,长春130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0;B262
【相关文献】
1.中国哲学的求通意识与建构世界哲学的通论派--吴根友近著《比较哲学视野里的中国哲学》读后 [J], 孙邦金
孙正聿:哲学与哲学教育
孙正聿:哲学与哲学教育
学习理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也同样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孙正聿
孙正聿,1946年11月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
文|章|来|源|
哲学动态,2008,(01):6-9.
一
关于哲学, 黑格尔说, 哲学的意义就在于引导人们“尊敬他自己, 并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 因此学习哲学也就是使“心灵沉入于这些内容, 借它们而得到教训, 增进力量”。冯友兰则在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对比中提出, 哲学是一门“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的学问, 而哲学以外的学科, 则是“使人成为某种人”。这些话意味深长, 说明了哲学的“无用之大用”, 即哲学的“教育”之用。
哲学之“无用”, 是因为哲学不像其他学科那样, 使人掌握某种专门知识或技能, 从事某种专门职业, 扮演某种特定角色, 即成为某种“专门人才”;哲学之“大用”, 则是因为哲学的使命是使人成为“人”, 也就是使人认识自己, 反省自己, 尊重自己, 涵养自己, “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这表明, 哲学之用, 在于“教化”之用, 在于“哲学教育”;或者说, 离开“哲学教育”, 哲学就失去了自己的重要的社会功能。
培养“某种人”, 是通过教育使人掌握某种知识或技能, 再去做具体的事情, 因此, “教育”在这里主要是一种“中介”或“手段”, 而不是“目的”;培养“人”, 是使人作为人而成为人, 并不只是做好具体的事情, 因此, “教育”之于“哲学”, 就不是“中介”或“手段”, 而是“目的”本身。“哲学”是以“教育”的方式引导人们“对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 从而“觉解”人生的意义, “提升”人生的境界, “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
吉林大学 哲学通论 孙正聿
吉林大学哲学通论孙正聿
吉林大学哲学通论孙正聿
第一讲哲学的自我追问(哲学)
哲学就是什么?一四纵(哲学史)
恩格斯“哲学就是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自然辩证
法如何学习哲学:激发理论兴趣、拓宽理论视野、撞击理论思维、提升理论境界二横(1、基本方式,与宗教艺术科学的比较)一种叫做“拟科学化”的思路一种叫做“拟艺术化”
的思路
(2、当代哲学:普遍规律说道、认识论说道、语言分析说道、存有意义说道、精神
境界说道、文化抨击说道、文化对话说道、实践论说道的表述力!)一、哲学与爱智“清理地基”对自明性的分析古希腊:爱智(是一种活动)粉笔与我,主体客体
马克思“凡是存有某种关系存有的地方,这种关系都就是为我而存有的;动物不对什
么东西出现关系,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做为关系而存有的”德意志意识形态
现象与本质,主体的感性与理性认识,一般与个别,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
“我们的主观的思维和客观的世界服从于同样的规律,因此二者在自己的结果中不能互相
茅盾,而必须彼此一致,这是我们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自然辩证法理性
与现实的茅盾
列宁“世界不能满足用户人,人决意用自己的行动使世界满足用户自己。人给自己形
成世界的客观图画”哲学笔记
不但是认识的粉笔,而且希望它有另外的作用。
实然与必然、实然与倒果为因的关系,也就是蕴藏这真善美的关系!不断扩大为人同
世界的关系反思性、批判性、超越性、创造性的思索。二、哲学与常识三、哲学与科学世界图景、思维方式、价值规范
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恩格斯“就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以外,都就是鬼话”反杜
孙正聿:哲学主要社会功能就是“哲学教育”
孙正聿:哲学主要社会功能就是“哲学教育”
2012-05-19 20:36:50作者:莫斌来源:2012年5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报》第304期
1 哲学应为对思想的前提批判
《中国社会科学报》:孙先生,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采访,今年是您从教三十周年,首先向您表示祝贺!
孙正聿:我是1966年的高中毕业生,1977年恢复高考进入大学,1982年才开始任教,从“年龄”与“教龄”的比例上看,我从教的时间并不算长。自己的感觉是从“青年教师”一下子就变成了“老教授”。我在2007年出版的《文集》后记中写下了这样几句话:“逝去了的是无法重复的生活,存留下来的是仍然使自己激动的思想。如果这些让我激动起来的思想,也能够真实地激动读者,那当然就是我最大的欣慰,最大的幸福了。”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是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两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还在2010年获得首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提名奖,至今仍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课程,能回忆一下第一次站上讲台的情形吗?
孙正聿:1982年留校任教时,我已经36岁,第一次上讲台的心情不是紧张,而是兴奋,渴望把自以为想明白的道理讲给学生。我那时先后给法律系、经济系、物理系的学生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如何勾勒宏观线索,怎样进行细节分析,如何提示疑难问题,怎样激发学生兴趣,甚至讲到什么地方有恰到好处的板书,讲到什么地方恰如其分地引经据典,都是精心准备的。任何事情的开端都是重要的。讲好第一堂课,就会充满自信地讲好每一堂课。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在自己的“不惑之年”曾写下“年过不惑亦有惑,爱智求真敢问真;是是非非雕虫技,堂堂正正方为人”。听说您六十岁时又写了“咏叹哲学”,表达您对哲学的理解。能让我们分享您对哲学的“咏叹”吗?
《哲学通论》课程教学大纲
哲学通论
Introduction of Philosophy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类别:通修课
课程学分: 2 学分
课程总学时:32 学时,其中讲课:32 学时。
课程性质:选修
开课学期:第6学期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各专业
教材:《哲学通论》,复旦大学出版社,孙正聿著, 2012年2月,第2版
开课单位: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本课程属于文科基础理论课程,旨在使学生对哲学作为一门独特的研究领域有一个初步了解,扩展自己的知识面,锻炼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为其他课程的学习提供方法论上的帮助。主要内容是讲述哲学学科的基本性质、问题域及研究旨趣,讲解哲学史的基本知识,阐明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区别与联系、哲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以及哲学学习与研究的基本方法与途径等。本课程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域、中外哲学史基本知识以及哲学思维方法的特点等。本课程为通修课,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文科基本素质,扩展学生知识面,启发学生对哲学的兴趣,不对哲学的专业问题做深入的讨论。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1、哲学的基本问题和领域 4学时
(1)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内涵以及对哲学基本问题回答的基本派别;
(2)熟悉哲学研究的特有领域和问题群;
(3)了解哲学的起源;
(4)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以及它和其他哲学问题的关系;
重点:哲学问题的三个层面,即基本问题、重大问题和哲学家的特殊问题
难点: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2、哲学思维方法的特征 2学时
(1)了解哲学思维的抽象性、普遍性、反思性和批判性
(2)理解哲学思维与艺术思维、宗教思维与自然科学思维方法的区别;
《孙正聿哲学通论》笔记
《孙正聿哲学通论》笔记
一、进入哲学:
原因1: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说过,哲学就是对人生意义的探究。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就像流星从天际划过,转眼即逝。怎样使自己短暂的人生获得意义?换言之,怎样使自己不虚度此生?是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人都应该思索的问题。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说,未经反省的人生是可悲的。我们应该学会反省自己的人生,使它变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原因2:我们每天要生活、要工作,在生活、在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很多问题、很多麻烦,我们会烦躁、会无聊、会空虚,会茫然、会不知所措,我们要梳理、要反思。(反思:思想作为本身反过来思考)
二、哲学含义
1、怎么去理解哲学?
一纵两横:一纵指从哲学史,历史的思想演进中去理解,哲学是一种建立在通晓历史思维的历史和成就上的理论思维。两横:1、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中去理解哲学(科学、哲学、艺术、宗教)2、当代哲学观比较中去理解:普遍规律
说、认识论说、语言分析说、存在意义说、精神境界说、文化批判说、文化对话说、实践论说(马克思)。
2、哲学是什么?哲学就是爱智慧,
清理地基——对自明性的分析:我们要探索我们观念背后的前提,哲学要追究的是构成我们思想的那些前提。
(我)主体——客体(粉笔):主客体关系: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马克思),主客体关系是以主体的存在作为逻辑前提。
现象——本质:对象的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是同主体的感性和理性的密不可分。
作为主体的人,有理性和感性,感性看到的现象与理性所把握到的本质。
一般——个别:
思维——存在:思维的规定是否就是存在的规定,我们主观的思维和客观的世界服从同样的规律,因此二者在自己的结果中不能互相矛盾,而必须一致,这是我们理论思维的不自觉和无条件的前提。
考研《哲学通论》修订版名师孙正聿讲义考研真题
考研《哲学通论》修订版名师孙正聿讲义
孙正聿《哲学通论》(修订版)讲义笔记
导言进入哲学思考
0.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归纳】
考点一:“爱智”的哲学
1智慧与爱智的关系
(1)智慧不等于哲学
哲学是智慧,但智慧并不就是哲学。哲学既不是智慧的代名词,也不是全部智慧的总汇。
(2)哲学是“爱智”的大智慧
哲学是对待全部智慧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是对智慧本身的真挚、强烈、忘我之爱,哲学智慧就是“爱智”的大智慧。
2爱智的“大智慧”
爱智的“大智慧”即哲学智慧就是以热爱智慧为前提,以智慧作为探究对象,以人类生存发展和安身立命为目的的反思的、批判的、变革的智慧。
3爱智的激情的含义
哲学的“爱智”的激情即是一种求索宇宙奥秘、人类社会和人生意义的“抑制不住的渴望”。
考点二:对“自明性”的分析
“对自明性的分析”是哲学研究的出发点,它是指哲学往往把人们视为不言而喻、不证自明的问题作为“问题”进行反思的。
表0-1对“自明性”进行分析的原因、实质和途径
考点三:品味黑格尔的比喻
表0-2黑格尔关于哲学的比喻
导言进入哲学思考
0.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归纳】
考点一:“爱智”的哲学
1智慧与爱智的关系
(1)智慧不等于哲学
哲学是智慧,但智慧并不就是哲学。哲学既不是智慧的代名词,也不是全部智慧的总汇。
(2)哲学是“爱智”的大智慧
哲学是对待全部智慧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是对智慧本身的真挚、强烈、忘我之爱,哲学智慧就是“爱智”的大智慧。
2爱智的“大智慧”
爱智的“大智慧”即哲学智慧就是以热爱智慧为前提,以智慧作为探究对象,以人类生存发展和安身立命为目的的反思的、批判的、变革的智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通论
(讲义)
孙正聿
绪论
哲学是什么?哲学是对“规则”的反思,是对“思想前提”的追问,追问构成各种思想的根据。具体的讲,就是“一纵二横”。
“一纵”,就是诉诸人类的认识史、哲学发展史,知道古往今来的哲学家都是怎么理解哲学的。恩格斯说:哲学是“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哲学是一种历史性的思想。
“二横”:第一横,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基本方式之间的关系中去追问哲学;第二横,是当代哲学的各种哲学观(八种哲学观)的比较中去理解哲学是什么。
哲学是以具有时代性的内容,民族性的形式,个体性的风格,去求索人类性问题。哲学是把思想本身当作对象研究,即反思。哲学是一种爱智的智慧、一种批判的智慧、反思的智慧和创造的智慧。
对本科生要求学哲学方法概括为四句话就是:激发你的理论兴趣、拓宽你的理论视野、撞击理论思维、提升理论境界。莱辛说:“与其记住两个真理,莫如弄懂半个真理”。对硕士生的要求:“寻找理论资源、发现理论困难、创新理论思路、作出理论论证。”对博士生的要求:“抓住基础理论、稳定研究方向、坚持独立思考、进行课题研究。”最终达到:“高举远慕的心态、慎思明辨的理性、体会深切的感情、执着专注的意志、洒脱通达的境界”。“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四个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第一章哲学问题
哲学是一个问题的王国。哲学的全部理论问题可以概括为六大基本问题:
哲学有八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科学技术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
一、人类与世界的关系问题
1、世界观与观世界(理解与协调人类与世界的关系)
哲学是关于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把全部的哲学问题归结为一个问题,就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即世界观的问题。
过去我们常识地理解哲学世界观,就是关于世界的根本观点。认为人站在世界之外去看整个世界,把人与世界割裂开来;这还涉及到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哲学和科学有一个分化过程,古代哲学(知识总汇)、近代哲学(科学的科学)、现代哲学(反思哲学)。从20世纪开始,哲学被驱除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三大领域。哲学不是以整个世界为对象,而是人与世界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反思,从而为人类提供一种理解与协调人类与世界的之间相互关系的世界观。
人们通行认为的普遍规律哲学观,具有很深厚的历史和现实基础。它常常离开哲学的基本问题—思存关系,其结果是把哲学的理论混同于其他实证知识。只是从哲学和科学二者关系中去理解哲学,而没有从哲学与人类把握世界的多元关系中去理解哲学。也就是没有从哲学与经验常识的、宗教的、伦理的、科学的、艺术的多元关系中去理解哲学。
2、自在世界与世界图景(人类以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为中介)
人类不是自然的存在物,而是社会的存在物、历史文化的产物(语言、概念、范畴是历史文化的水库),是以他具有的理论背景观察事物。“世界”与被我们理解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如果观察者没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个被观察的对象,就无法被观察者把握到,所以是“有之非有、存在着无”。
现代西方哲学“语言转向”的革命。世界在我们的意识之外,但世界在我们的语言当中,语言既是我们世界的消极界限,也是我们世界的积极界限。世界对于我们来说,不是那个自
在的世界。我们的世界就是我们用“语言”(概念)把握到的这个世界——世界图景。世界图景,是指人在自己的表象和思想中所构成的关于经验世界的整体图景。长期以来,人们把人的“世界图景”混同于“自在世界”,没有从人的概念框架方面去理解人的世界图景,从而也忽视了人们用以构成“世界图景”的“概念框架”的不同层次和不同性质。
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有:宗教的、伦理的、科学的、经验常识的、艺术的、哲学的。人类以它的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把自在的世界构成我们每个人的世界图景,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多重的世界。人们观世界的活动有两种情况:一是把世界作为观的对象,从而构成关于世界的思想;另一种是思考人怎么观世界。前者为科学活动,后者为哲学活动。
3、自在世界与生活世界(人的生活活动和人的三重世界)
人和世界的关系,取决于人是一种怎样的存在。我们把全部的存在物分为两种:一种叫无生命的存在;一种叫生命的存在。生命存在区分为:动物的生存活动;人的寻求意义的生活活动。马克思:“时间是人类存在的空间。”
动物只有一个尺度,依据其物种的尺度(物种的本能)的规定的生存活动。人类是实践的存在,人类的两个尺度:任何物种的尺度,人的内在固有尺度。它是人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人的活动不是一种纯粹的“自然”的过程,而是超越自然的有意识的创造活动。
人与动物具有两种不同的延续生命的活动。动物的生命活动是以“复制”的方式来延续种类的生命活动,因而是一种“非历史”的延续方式;人类的生命活动是以创造“文化”和文化遗传的方式延续种类的生命活动,因而是一种“历史”的延续方式;人类的遗传具有双重性:“获得性遗传”和“遗传性获得”的统一,即“自然遗传”与“文化遗传”的统一。人是历史性的存在,就是文化的存在。人的世界是属人的世界,是生活的三重世界:人化自然、文化世界、意义世界的三者统一。人的实践存在方式,造成现实世界的二重化:“自在世界”、“自为世界”或“自然世界”“属人世界”。
4、解释世界与改造世界(世界观的变革)
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转向,将在第八章哲学理念讲。
*在反思的意义上理解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以人自身的存在为前提的。因此,我们理解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首先取决于我们对人自身的理解,求证于人是一种怎样的存在。人来源于自然又超越自然。
二、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与存在和人与世界(等于逻辑问题与事实问题)
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是对人与世界关系问题的哲学自觉。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是以逻辑的方式表达了作为事实存在的人和世界关系。人和世界关系问题,在素朴实在论意义上,它是一个经验事实的问题。思维和存在问题是人和世界关系问题的哲学升华,蕴涵哲学的全部问题。
2、思维与存在和精神与物质
思维与存在乃为哲学问题,而精神和物质是个经验问题(科学事实),不能把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等同于精神与物质的关系。哲学是形而上学,是超验的学问。近代哲学明确提出哲学最基本的问题。近代哲学探讨问题包括:①人的认识与客观世界关系;②对象与对象意识的关系;③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关系;④意识内容与意识形式的关系;⑤思维规律与存在规律关系;⑥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关系;⑦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关系;⑧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关系;⑨知情意与真善美关系;⑩外延逻辑与内涵逻辑关系。
卡尔波夫把存在理解为三个世界:物理自然世界、人的精神世界、语言文化世界。思存关系是逻辑的先在性;精神和物质的关系,是时间的先在性。
3、思维与存在和主体与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