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6-藏象-六腑

合集下载

藏象-六腑

藏象-六腑

① 呼吸运动 ② 水液代谢
肺主气,肾主纳气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肺主通调水道,肾主水
肺为水之上源,肾为主水之脏
(一)五脏之间的关系
8.肝与脾
① 消化功能 ② 血液运行
① 肝主藏血 ② 脾生血,脾统血
① 肝主疏泄 ② 脾主运化
① 肝:调节脾胃运化 ② 脾胃健运→肝的濡养
(一)五脏之间的关系
9.肝与肾
① 精血同源 ② 阴阳协调 ③ 藏泄互用
1.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


2.肝主疏泄,肾藏精
(一)五脏之间的关系
10.脾与肾
① 先天与后天 ② 水液代谢
肾为先天之本
脾为后天之本
滋养

充养
气血
(二)六腑之间的关系
水谷及水液代谢过程病理:
① 胃经实热→大便燥结,口臭
饮食 胃(受纳、腐熟)② 大肠传导不利→恶全心身、呕吐
(一)五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
气与血运行
气虚→血瘀肺主气
心短悸,,自心刺汗痛,主、乏血拒 力按 ,, 面胸 暗闷 ,气 舌
气为血暗之苔帅白,脉结代
血不载气 气
→气无所依→气脱
晕厥,冷汗血淋漓,四肢厥冷
血为气之母
(一)五脏之间的关系
2.心与脾
血液生化与运行
心主血 脾统血
1. 生血 2. 行血
1. 生血 2. 统血
1.肺主气,脾胃气血生化之源: 清气+水谷精微→宗气
2.肺主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湿: 肺、脾气虚→水失健运→痰饮水湿
(一)五脏之间的关系
6.肺与肝
气机调节
肺主降 肝主升
① 肺气不降,肝升发太过 ② 肝火犯肺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六腑医学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六腑医学课件
现代中医基础理论在继承传统中医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吸收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不断发展壮大,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指导。
现代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历程
02
中医藏象理论
1
藏象理论的基本概念
2
3
藏象是人体内在脏腑机能和外在生理表现的统一。
藏象理论总结了人体内部五脏六腑的生理特性、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整体观念
中医基础理论注重个体差异和病情变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
辨证论治
藏象学说认为人体内部的各种器官、组织和系统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表现,并通过相互调节维持整体平衡。
藏象学说
03
病因病机
中医病因病机包括外邪、内伤、病理产物等多种因素,对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对中医六腑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促进中西医结合
中医六腑理论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促进了中西医结合的进程,为现代医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指导临床实践
中医六腑理论在现代医学中广泛应用于诊断和治疗,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医六腑研究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中医六腑理论的研究,进一步丰富了现代医学的理论体系,为医学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
使用具有软坚散结、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如鳖甲、穿山甲、丹参等。
肝硬化
中药治疗
针灸肝俞、脾俞、足三里等穴位,缓解肝硬化引起的症状。
针灸治疗
限制蛋白质摄入,避免硬食和刺激性食物,多吃软食和清淡食物。
饮食调理
针灸治疗
针灸中脘、足三里、脾俞等穴位,改善胃癌引起的症状。
中药治疗
使用具有益气养血、健脾和胃作用的中药,如党参、白术、茯苓等。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六腑(思维导图)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六腑(思维导图)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六腑(思维导图)
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个脏器的总称。

其共同生理特点是: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后世医家将此概括为:六腑以通为用。

学习过程中要结合脏腑的功能和特性展开思考。

比如:胃阴亏虚,抑制作用不能制约推动作用时,会加快消化速度吗?不会!因为当胃阴亏虚时,凉润作用也减退,这对于喜润恶燥的胃来说确实有点杀人诛心了。

虽有推力,但太干燥,下不去!所以嘈杂!隐隐灼痛…甚至因腑气不通,气不得下而反上,呃逆!…学习重点1.胆汁的来源、作用,肝气的疏泄对于胆汁排泄的重要性。

2.胃气下降的特性。

胃津,胃气,胃阴,胃阳的作用。

3.小肠主液、小肠化而下降。

4.大肠燥化作用。

5.肾气和膀胱之气的蒸化,膀胱开合失权。

6.三焦的分类,作用。

图中灰色框内为相对重点内容。

文章中如有错字错句请通过下面(发消息)提醒更改!。

中医基础6藏象概论

中医基础6藏象概论





心精

肺精

肝精

脾精

肾精
2020/2/16
气分


心气

肺气

肝气

脾气

肾气
中医基础理论
阴气

心阴 肺阴 肝阴 脾阴 肾阴
阳气

心阳 肺阳 肝阳 脾阳 肾阳
人体各脏的生理功能,虽部分可从观察其 形态结构来获得,但主要的是以各脏精气 阴阳的运动变化来认识的。
2020/2/16
中医基础理论
(一)五脏精气阴阳的涵义
1.五脏之精
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合化为一身之精,一身之精 分藏于五脏,则为五脏之精。
五脏之精的存在形式不同:
心精、肝精可以与心血、肝血相融合的形式贮存 于心、肝之内。
一身之气分布于五脏,则为五脏之气。故 脏气,既可以说是由五脏之精所化生的比 精更细微的运动不息的物质,也可以说是 由一身之气按其不同的成分构成分布到五 脏而形成不同结构和功能的气。
2020/2/16
中医基础理论
先天 之精
元气
后天

之精

宗气自Biblioteka 界清气一身 之气心气 肺气 肝气 脾气 肾气
2020/2/16
脏器,是西医学的一个形态学概念,是指机 体内外的器官而言。属一个纯形态学的或实 体性的结构,而其功能是通过直接对该器官 的解剖分析而获得。
2020/2/16
中医基础理论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一)古代解剖学的认识 (二)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 (三)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四)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藏象—六腑(中医理论)

藏象—六腑(中医理论)

胃的生理功能 胃的生理特性
受纳 腐熟 水谷 水谷
胃气 喜润 通降 恶燥
“太仓”、“水谷之海”
胃五行属土,脾胃燥湿相济。
气机升降之枢纽

《灵枢・本输》说:“大肠小肠皆属于胃”,
是以脾胃之气的升降运动来概括整个消化系统的运化
水谷的生理作用。

脾气宜升则健,胃气宜降则和,脾升降协
调,共同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火和除燥的同时,要注意保护阴和胃津。
小肠生理功能
受盛化物
泌清别浊
主液
利小便,实大便
升清 化物
降浊
升清降浊
大肠生理功能
传化糟粕 主津


现 腹
大 肠
胀以
、通


降 为
、 便


, 通
等降
。失


膀胱生理功能
贮尿

液 排

尿液
肾主膀胱司开阖
失阖肾开
禁失气则
,权化排
小,失尿
便则司,
不见,合


则则
,遗膀贮
癃尿胱尿
闭,开。
。尿
三焦生理功能
主持 运行 诸气 水液
““ 三三 焦焦 者者 ,, 中决 渎渎 之之 府官 也, ,水 水道 道出 出焉 焉。 。” ”
三焦的生理特性
上焦如雾
中焦如沤
下焦如渎
— —
----
下化中 上
分 焦生焦 焦
清 肾气脾 心
别 、血胃 肺

膀 胱
运输
,、
化布
排大 泄小
水气 谷血
• 在使用导赤散治疗时,一定嘱咐患者多喝水,以利心火的从尿排泄。

中医藏象—六腑(中医学课件)

中医藏象—六腑(中医学课件)

小肠
位置:位于腹中, 上端接胃, 下通大肠。 小肠与心相表里。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生理功能:1、主受盛和化物。 2、泌别清浊。
小肠的病变:
小肠有病,不仅引起消化功能失常,出现腹胀、腹痛等,还会影响到二便 的排泄,导致:
清浊不分,水谷混杂而下——小便短少,便溏泄泻。 临床上常采用“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治法。
大肠
位置:位于腹中, 上端接小肠, 下连魄门。 大肠与肺相表里。
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病理
大肠虚寒,无力吸收水分——肠鸣,腹痛,溏泄。 大肠实热,肠道失润——大便干结难解。 湿热蕴结大肠——腹痛,下痢脓血,里急后重。
膀胱
位置:位于小腹正中,居肾
之下,大肠之前,膀胱 与肾相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
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位置:位于膈下,上接食道, 下通小肠,胃与脾相表里
生理功能:1、主受纳,腐熟水谷。“水谷之海” 2、胃主通降,以降为和。
胃的病变: 食滞胃脘:纳呆厌食,胃脘胀闷。腐熟无能,食滞胃脘。胃脘疼痛,嗳腐食臭。 胃失通降: 纳呆脘闷、胃脘胀痛、不欲饮食。 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嗳气呃逆。
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 多为中空有腔的脏器。
共同生理功能: 受盛和传化水谷
生理功能:将饮食物受纳、腐熟、消化、传化、传导、排泄。 功能特点:实而不满,泻而不藏,以降为和,以通为用

位置: 位于右胁下, 附于肝之短叶间, 胆与肝相表里。
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中精之府”
生理功能:1. 储存排泄胆汁,受肝疏泄功能的控制和调节。 2. 主决断。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6

解剖结构:位于胸中,居横隔之上 心的外形呈尖圆形,似未开倒垂的 莲花;色红,中有孔窍。
7
心的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 (1)含义: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的作用。 (2)心主血脉的生理作用
A 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 B 生血,使血液不断地得到补充。
(3)心主血脉的生理表现:
A 面色红润光泽 C 脉象和缓有力 B 舌质淡红而滋润光泽, D 胸部舒畅。
脾气下陷(中气下陷)——久泄脱肛,或胃、子宫等内脏下垂等。
20
3.脾主统血
① 含义:脾具有统摄血液,控制其在脉内 运行而防止逸于脉外的作用。 ② 作用机制:是通过气摄血而实现的。 脾不统血:以下部出血多见
4.主肌肉、四肢 与清阳之气有关 5.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
“思则伤脾”
21

• 解剖形态: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 胁下而稍偏左,右肾之前。肝为分叶脏 器,左右分叶,其色紫赤。
34
胃的生理功能
1.胃主受纳、腐熟水谷 饮食由胃加以接受和容纳,暂存于胃腑 之中,胃且将饮食物进行初步消化并形成 食糜的作用。 中医学非常重视“胃气”,认为“人以胃气 为本”。胃气强则五脏俱盛,胃气弱则五 脏俱衰,故又有“胃为五脏之本”的理论。
35
2.胃主通降
胃主通降是指胃的气机宜保持通畅下降的特性。 • 胃贵于通降,以下行为顺。 • 胃的通降作用,还包括小肠将食物残渣下输 于大肠和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在内。
22
肝的生理功能
1.肝藏血
(1)含义: 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防止出血和调节血量的作用。 (2)生理作用 ① 濡养自身,制约肝阳 维持肝的阴阳平衡,使肝气冲和条达,肝的疏泄功能正常。 ② 防止出血 对于全身来讲,有助于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防止血溢脉外。属固摄力。 ③ 调节血量 肝藏血能根据机体各部分组织器官活动量变化而调节循环血量,保证正常 生理活动的需要。 “肝为血海” 肝藏血失常:肝血不足——血虚失养;肝不藏血——出血

中医藏象学说:六腑

中医藏象学说:六腑

中医藏象学说:六腑展开全文1、胆胆,巽卦,象风,数5,属阳木。

胆位于腹腔上部,附于肝,内藏精汁(胆汁)。

胆汁注入肠中,有促进食物的消化作用。

肝病可以影响胆,胆病也可以影响肝。

胆病多见胆汁上逆的口苦、胁痛、口吐黄水以及胆液外溢的一身面目发黄等症。

象数疗法中,多以利胆之法;其象数配方一般可为50·820。

其50可利本腑胆之气,820可振脾阳,益肺气,可强化利胆之效。

胆虽为六腑之一,但它贮藏胆汁,而不接受水谷或糟粕,与其它五腑有所不同,故又把它归于“奇恒之腑”。

2、胃胃,艮卦,象山,数7,属阳土。

胃位于腹腔上部,膈之下,上接食道,下接小肠,其上口为贲门,即上脘,下口为幽门,即下脘,上下脘之间名中脘,三个部位统称“胃脘”。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饮食入口,经过食道,容纳于胃,故胃有“水谷之海”之称。

容纳胃中的食物,经过胃气腐食消磨,下传于小肠,其精微物质则由脾运化至全身,以营养各器官组织。

由于人体后天营养的充足与否主要取决于脾胃的共同作用,所以合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为此临床诊断治疗,都十分重视脾胃之气的盛衰。

认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以此作为判断疾病的重要方面。

胃喜润恶燥。

胃病易产生胃火而伤津。

伤津则口干,喜饮、舌苔黄厚等。

象数疗法中,常可配方为007·04,以和胃疏肝生津。

4为震木,主肝,7为艮土.主胃,4与7配用可疏肝和胃,又,0位于象数之前,偏阴,有滋阴之效,又,艮土7前有两个0,为偶数,为阴,故007·04不仅和胃疏肝,兼有偏阴之力。

小肠,离卦,象火,数3,属火。

小肠位于腹腔,上接胃,下通大肠。

小肠的功能是分别清浊。

小肠上接于胃,接受胃中传化来的水谷,作进一步消化,并把它分成清浊两部分。

清者为水谷精微,浊者为糟粕。

清者由脾转输到周身,浊者通过阑门下注于大肠,无用的水液渗入膀胱。

小肠的这种功能,《素问》称为“受盛化物”。

由于小肠能分别清浊,所以小肠有病,除影响消化吸收功能外,还会出现小便的异常。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小肠主液”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37
37/42
大肠生理功效
1.主传化糟粕 大肠接收经过小肠泌别清浊后所剩下食物残渣,
再吸收其中多出水液,形成粪便,传送至大 肠末端,经肛门而排出体外。“传导之官”。 大肠传导糟粕功效失常:大便秘结或泄泻。 湿热蕴结大肠: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等。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3)心主血脉生理表现:
A 面色红润光泽 B 舌质淡红而滋润光泽, C 脉象和缓有力 D 胸部舒畅。
8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8/42
2.心主神志(又称 心藏神或心主神明)
(1)神含义
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表现。 普通称之 为广义神。即 “形征”,包含面色表情,目光眼
神,言语应答,意识思维,肢体活动等。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11
11/42

解剖形态: 肺位于 胸腔,居横膈之上, 上连气道,与喉相通。 肺在五脏六腑中居位 最高,覆盖于心,故
称“华盖”。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12
12/42
肺生理功效
1.肺主气 (1)肺主呼吸之气
含义:又称肺“司呼吸” 是指肺经过呼吸运动,吸入自然界清气,
呼出体内浊气,实现体内外气体交换功效。 (2)肺主一身之气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概述
脏象, 古作“藏象”
藏——指隐藏于人体内脏腑器官,内脏。 脏腑器官形态结构, 如“心象尖圆,形
如莲花”
象 脏腑生理功效活动和病理改变
表现于外现象。
藏象是人体内脏腑生理功效活动和病理改变反应 于外征象
2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2/42
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组 织器官形态结构、生理活动规律 及其相互关系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六腑?大肠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六腑?大肠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六腑•大肠藏象· 六腑· 大肠大肠居腹中,其上口在阑门处接小肠,其下端紧接肛门,包括结肠和直肠。

主传化糟粕和吸收津液。

与肺相表里,属金、属阳。

一大肠的解剖形态1.大肠的解剖位置:大肠亦位于腹腔之中,其上段称“回肠”(相当于解剖学的回肠和结肠上段);下段称“广肠”(包括乙状结肠和直肠)。

其上口在阑门处与小肠相接,其下端紧接肛门(亦称“下极”、“魄门”)。

大肠与肺有经脉相连相互络属,故互为表里。

2.大肠的形态结构:大肠是一个管道器官,呈回环迭积状。

二大肠的生理功能1.传导糟粕:大肠主传导是指大肠接受小肠下移的饮食残渣,使之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的作用。

大肠接受由小肠下移的饮食残渣,再吸收其中剩余的水分和养料,使之形成粪便,经肛门而排出体外,属整个消化过程的最后阶段,故有“传导之腑”、“传导之官”之称。

所以大肠的主要功能是传导糟粕,排泄大便。

大肠的传导功能,主要与胃的通降、脾之运化、肺之肃降以及肾之封藏有密切关系。

大肠有病,传导失常,主要表现为大便质和量的变化和排便次数的改变。

如大肠传导失常,就会出现大便秘结或泄泻。

若湿热蕴结于大肠,大肠气滞,又会出现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等。

2.吸收津液:大肠接受由小肠下注的饮食物残渣和剩余水分之后,将其中的部分水液重新再吸收,使残渣糟粕形成粪便而排出体外。

大肠重新吸收水分,参与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的功能,称之为“大肠主津”。

大肠这种重新吸收水分功能与体内水液代谢有关。

所以大肠的病变多与津液有关。

如大肠虚寒,无力吸收水分,则水谷杂下,出现肠鸣、腹痛、泄泻等。

大肠实热,消烁水分,肠液干枯,肠道失润,又会出现大便秘结不通之症。

机体所需之水,绝大部分是在小肠或大肠被吸收的,故“大肠主津,小肠主液,大肠、小肠受胃之荣气,乃能行津液于上焦,灌溉皮肤,充实腠理”(《脾胃论·大肠小肠五脏皆属于胃胃虚则俱病论》)。

三大肠的生理特性大肠在脏腑功能活动中,始终处于不断地承受小肠下移的饮食残渣并形成粪便而排泄糟粕,表现为积聚与输送并存,实而不能满的状态,故以降为顺,以通为用。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六腑医学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六腑医学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六腑医学课件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中医基础理论概述•中医藏象理论的核心内容•中医藏象理论的临床应用•中医藏象理论的现代研究与未来发展•中医藏象理论与其他医学体系的比较与交流01中医基础理论概述1中医藏象理论的概念23指人体内部脏腑器官的功能活动及其相互关系。

藏象指脏腑器官,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等。

藏指脏腑器官的生理病理表现,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和影响。

象03成熟中医藏象理论在秦汉时期逐渐成熟,并成为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

中医藏象理论的历史与发展01起源中医藏象理论起源于古代医家对人类生命现象的观察和研究,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的殷商时期。

02发展中医藏象理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系统理论。

中医藏象理论的重要性揭示生命奥秘中医藏象理论揭示了人体内部脏腑器官的功能活动及其相互关系,有助于理解人类生命现象的本质。

传承中医文化中医藏象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和发扬中医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指导临床实践中医藏象理论是中医临床实践的基础,指导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

02中医藏象理论的核心内容心主血脉、主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其华在面,开窍于舌,与小肠相表里。

主疏泄、主藏血,与胆互为表里,其华在爪,开窍于目。

主运化、主统血,与胃互为表里,其华在唇,开窍于口。

主气、主宣发、主肃降,与大肠互为表里,其华在皮毛,开窍于鼻。

主藏精、主水、主骨生髓,与膀胱互为表里,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

五脏肝肺肾脾胆贮存和排泄胆汁,主决断。

大肠传导和排泄糟粕。

胃受纳和腐熟水谷。

三焦疏通水道,运行津液。

小肠受盛和化物,主液。

膀胱贮存和排泄尿液。

六腑奇恒之腑髓充养骨骼。

脑藏髓,主神明。

骨藏骨髓,主骨生髓。

胆贮存和排泄胆汁,主决断。

脉运行血液。

03中医藏象理论的临床应用中医藏象理论可用于辅助诊断疾病。

通过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中医理论,医生可以判断出病变的脏腑,从而制定出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

藏象之六腑

藏象之六腑

传化糟粕

• 接受由小肠下传的食物残渣,吸收其

中多余的水液,形成粪便

• 在肺气的肃降、胃气的通降作用协助

下,通过大肠之气的运动,将粪便传
至大肠末端,并经肛门排出体外


能 主津
《素问.灵兰秘典论》“大肠 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大肠与肺相表里
传化糟粕

• 大肠功能失常

➢ 便秘或泄泻
受盛化物

• 水谷精微、津液:由小肠吸收,经脾气

的转输作用输布全身

• 食物残渣、多余水液:经胃和小肠的作
用通过阑门传送到大肠


• 小肠对食糜进一步消化,分别为清、 • 小肠功能失调,清浊不分,水液并于糟粕

浊两部分的生理功能
➢ 泄泻

主液
• 利小便以实大便
受 盛 化 物 小肠与心相表里

• 宗气以三焦为通路下行归丹田以资先天元气

• 卫气循三焦通腠理、走肌表,以温煦、控汗、卫外
• 脏腑之气升降运行以三焦为通路

理 运行水液

• 水液代谢由多脏腑共同协调完

成,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正
常的升降出入,进行代谢活动
《素问.灵兰秘典论》 “三焦者,决渎之官”


饮食

胆 汁
津液
“上归于肺”

2.既为六腑、又属奇恒之腑的是


名词解释
里急后重: 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之证
三焦与心包相表里
• 上、中、下三焦的合称

:分布于胸腹腔的一

中基-藏象-六腑 ppt课件

中基-藏象-六腑  ppt课件

(2)胃主降浊: ① 含义:胃将食糜下输至小肠、 大肠、并促使糟粕排泄的作用。 通,通畅 ; 降,下降。 “胃宜降则和”,指胃气 的运动特点。
② 表现: 将食糜下传小肠。 经小肠的分清别浊,将食物残渣 下传至大肠。 经大肠的变化传导,将糟粕排出 体外。 《灵枢·平人绝谷篇》:“水谷入 胃,胃满则肠虚,食下 , 肠满则胃 虚,更虚更实,故气得上下”。
( 2 )排泄胆汁:通过肝的疏泄作 用,排泄于小肠, 以助饮食物的 消化。 肝气郁结—胆汁分泌,排 泄不利— 胁肋胀满疼痛,腹胀, 食欲不振. 肝气上逆—胆汁上溢—口苦 胆汁外溢—黄疸
2.主决断: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中,具有判断事物,作用决定的作用。 “决断”:判断事物,作出决定。 《素问·灵兰秘典论》:“胆为中 正之官,决断出焉”。 胆气足 -- 判断正确,当机立断, 勇敢胆大。 胆气虚弱--易惊善恐,胆怯怕事, 失眠多梦。
二、奇恆之府的生理特点:
1、形态中空似腑,多贮藏精气似脏。 2、除胆之外,均无表里配合及五行 配属关系。 3、其生理功能多隶属于五脏,与五 脏同盛同衰。与肾的关系尤为密 切。


脑 胞 髓

骨 脉 胆 女子

精 藏




三、奇恒之府各自的生理功能: (一) 脑 1、脑与髓的关系:脑居头颅内,由 髓汇聚而成。 故《灵枢·海论》称“脑为髓 海”。 《素问·五脏生成篇》:“诸髓 者,皆属于脑”。 人脑重约 1300 ~ 1500g ,占全 身重量的 2~5%左右。
二、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
( 一) 胆:(中精之府,中正之官) 胆为六腑之一,位于右胁之 内,与肝相连,形如囊状,内藏 胆 汁又称精汁、清汁,故胆又称“中 精之府”,“中清之府”。 胆的经脉与肝的经脉相互络 属,构成表里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六)藏象

中医基础理论(六)藏象

中医基础理论(六)藏象【1】先说“藏”第一,它代表内脏。

我们人体有五脏、六腑,这是大家熟悉的。

五脏,就是“心、肝、脾、肺、肾”。

有时候还加上“心包络”,称之为“六脏”。

在《难经·三十六难》中,第六脏为“命门”。

其实,就是把肾分为左右两脏,其左为肾,右为命门。

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还有个“奇恒之腑”,也是六个——“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女子胞,也叫胞宫,就是现代人所熟知的“子宫”。

这“五、六、奇”统合一起,构成了人体的主要内脏系统。

其中,“六腑”和“奇恒之腑”可以分别统归五脏的功能范畴之内,因为“五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

这个道理,打个比方,很像我们一个国家、一个省份、一个城市,有五大班子领导一样。

五大班子,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军队,又以党委为领导中心。

心肝脾肺肾五脏,以心为领导核心。

第二,藏可以读作“藏(cáng)”。

表示五脏六腑藏在人体内部。

重要的东西,当然要藏起来。

就像打仗的是时候,指挥部在哪里?指挥部肯定得藏起来。

人体有四肢百骸,脸蛋上打一耳光,头顶撞了墙,手上打了一板子,脚底下被台阶绊住了,不太要紧的。

如果把某人的心脏拿出来,打了一板子呢?这人是不是要Game Over了?重要的事物,一定得藏起来。

司令部一定不能暴露在敌人的视野中,对吧?所以,人体的“五大班子”都要藏于形体之中。

而且,越重要,就藏得越深。

比如心脏就比小肠重要。

心脏在哪里?——胸腔之中,两肺之间,隔膜之上,而且还有心包卫护。

心包是覆盖在心脏外面具有保护心脏作用的心包膜,就像我们人体穿着衣服一样。

再往外是胸廓,胸口还有胸大肌,都可以保护我们的心脏。

而小肠呢,就在腹腔之中,腹部软软的,就不像心脏有那么多保护层。

司令部的警卫员肯定比团长的警卫员多,这也是常理。

第三,它代表“收藏”。

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个个都是宝库,里面收藏着人体所需的精气和能量。

五脏的内部组织相对而言,比较充实,其主要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则多呈囊状,或管道形态,主要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肾先、后天之本关系图
肾阴 肾阳
滋养 资助
脾阴 脾阳
协调
脾气
化生
水谷之精
化 生
融合
充养
肾精
先天之精
二、 腑 与 腑 之 间 的 关 系
饮食物
食糜

受纳腐熟
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胆 汁

食物 残渣
小肠
水液
水道出焉
大肠 三焦
水液
膀胱
传化糟粕
贮尿 排尿
粪便
尿液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腑的关系,是脏腑 阴阳表里 配合关系。 一脏一腑的表里配合关系,其依据 主要有三: ① 经 脉 络 属。 ② 生 理 配 合。 ③ 病 理 相 关。
肺 肾 关 系 示 意 图
维持呼吸:肺主呼吸,肾主纳气 水液代谢:肺通调水道,肾蒸化水液 阴气互资:肺阴滋肾阴,肾阴养肺阴


(八)肝与脾
表现在消化吸收的协同、对血液的调控上。 1. 饮食物消化:肝主疏泄,促进脾胃对饮食 物的消化及对精微的吸收和转输功能;脾气健旺, 运化正常,水谷精微充足,气血生化有源,肝体 得以濡养而使肝气冲和条达,有利于疏泄功能的 发挥。 病理状态下,可见“肝脾不调”、 “土壅木 郁”,或湿热郁蒸肝胆而见黄疸。 2. 血液运行:肝主藏血,调节血量;脾主生 血,统摄血液。脾气虚弱,则血液生化无源而血 虚;或统摄无权而出血,均可导致肝血不足。
一、 胆
1.生理功能 (1)贮藏和排泄胆汁
贮藏
肝之疏泄
肝之余气汇聚 胆汁 胆腑 入肠中 促进食物(油腻)的消化。
排泄
胆为“中精之府” (2)主勇怯(决断) 指胆在精神活动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并 可消除某些不良精神刺激影响的作用。 “胆者,中正 之官,决断出焉。” 胆气通于心(胆经之经别 通于心); 胆可影响肝之疏泄、调畅情志的功能。
(三) 脾与胃
1、纳运相宜: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脾 主运化提供前提;脾主运化、消化食物,转输 精微,也为胃的继续摄食提供条件及能量。 2、升降相因:脾主升而胃主降,相反相成, 保持气机升降有序,故为气机升降的枢纽。 同 时也保证精微与糟粕升降有度。 3、燥湿相济:脾为阴脏,以阳气温煦推动 用事,脾阳健则能运化升清,故性喜燥而恶湿; 胃为阳腑,以阴气凉润通降用事,胃阴足则能 受纳腐熟,故性喜润而恶燥。
脾升胃降协调共同 促进饮食物的消化 吸收,并调节全身 气机,故其为“气 机升降之枢纽”
胃失和 降,不 仅影响 六腑的 通降, 而且影 响全身 气机的 升降
2.胃的生理特性
胃喜润恶燥, 是指胃当保持充足的津液以
利于饮食物的受纳和腐熟。胃为阳土,喜润而 恶燥,易成燥热,津液受损。 3.胃气:⑴ 脾胃的运化功能;⑵ 脾胃运化产 生的气血;⑶ 胃的功能;⑷ 正气。 胃气主要反映于:脉象(从容、流利、和 缓),舌苔(有根),面色(红润光泽),抗 病能力。可判断疾病的预后。 保胃气是中医防治疾病的重要原则之一。
(一)心与小肠
手少阴经属心络小肠,手太阳经属小肠络心, 心与小肠通过经脉相互络属构成了表里关系。 心与小肠生理上相互为用。心阳之温煦,心 血之濡养,有助于小肠的化物功能;小肠主化 物,泌别清浊,吸收水谷精微和水液,其中浓 厚部分经脾气转输于心,化血以养其心脉。 心与小肠病理上相互影响。心经实火,可移 热于小肠;小肠有热,亦可循经脉上熏于心。
肝脾关系示意图
肝气疏泄
促进 发挥 产生
脾气运化
肝气畅达
涵养
充实
水谷精微
化生
肝血充足
血 液
(九) 肝与肾
表现在精血同源、藏泄互用及阴阳互滋互制。 1、精血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皆由 水谷之精化生和充养,且能相互资生,故曰同 源互化。病理上可见肝肾精血两亏。 2、藏泄互用:肝主疏泄,肾主封藏。肝气 疏泄可促使肾气开合有度,肾气闭藏可防肝气 疏泄太过。 3、阴阳互滋互制:肾阴滋养肝阴,共同制 约肝阳,则肝阳不偏亢;肾阳可温煦肝脉,以 防肝脉寒滞。
2、 三 焦 部 位 划 分 及 其 功 能 特 点
部 位 划 分
生 理 特 点
生 理功能
主气的宣发和升散,宣发卫 气,布散水谷精微和津液以 营养滋润全身。包括心 肺 输 布气 血的功能。 消化并输布水谷精微以化生 血液。包括脾胃肝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等脏腑 消化饮食物的功能。
上 焦
中 焦
膈以上的胸部,包 括心、肺两脏,以 及头面部、上肢
五、
膀 胱
贮存、排泄尿液—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 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为“水腑”。
六、 三 焦
1、主要生理功能 “孤腑”
(1)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 “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主通行三气,经历 于五脏。” 三焦亦为气化之场所。 (2)通行水液——“三焦者,决渎之官,水 道出焉。”—三焦气化:对三焦在水液代谢中 的协调平衡作用的概括;包括肺、脾、肾、肝 等脏调节水液的作用。 三焦的主持诸气与通行水液的功能密切相关
(1)主受纳、腐熟水谷 胃具有接受、容纳饮食水谷,并对其进行初 步消化,形成食糜的作用。 称胃为“太仓”、 “水谷之海”、“水谷气血之海”。 胃之受纳腐熟水谷既是胃主通降的前提, 也是脾主运化的前提和依据。故将脾胃并称为 “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2)主通降、以降为和
①将食糜下传小肠作进一步消化 ②食物残渣下移大肠形成粪便; ③粪便有节制地排出体外。 胃气通降, 胃宜降则和 脾气升举, 脾宜升则健
心 肾 相 交 示 意 图
水火既济
精神互用

君相安位

(五)肺与脾 表现在气的生成与水液代谢两个方面。 1.气的生成:肺主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气; 脾主运化,化生水谷之精并进而化为谷气。清 气与谷气在肺中汇为宗气,宗气与元气再合为 一身之气。宗气的生成决定一身之气的盛衰。 有“肺为主气之枢,脾为生气之源”之说。病 理上常见肺脾两虚。 2.水液代谢:肺脾两脏协调配合,相互为用, 是保证津液正常输布与排泄的重要环节。 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
第三节
六腑
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 胱、 三焦六个脏器。
共同的生理功能为—“受盛传化水谷”; 共同的生理特性为“泻而不藏”、“实而 不满”,“以通为用”、“以降为顺”。 “通”、“降”理论在六腑疾病的治疗 中,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难经》之“七冲门”

食物 唇为飞(扉)门 齿为户门 会厌为吸门 胃(之上口)为贲(奔)门 太仓下口为幽门 大肠小肠 会为阑(拦)门 下极为 魄(粕)门
——《灵枢〃海论》
(二)脑与脏腑精气的关系
五脏精 气充盛 充 养 肾 精 充盈 化髓
脑为髓海



心藏脉,脉舍神, 在志为喜 肝藏血,血舍魂,在志为怒 肺藏气,气舍魄,在志为悲和忧 脾藏营,营舍意,在志为思 肾藏精,精舍志,在志为恐和惊
二、
肾精
肝藏血
化 生
女 子 胞
天癸
女子胞
心主行血
发生月经 孕育胎儿
2.胆既属六腑、又为奇恒之腑 胆属中空有腔的囊状器官, 内盛 胆汁, 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胆属 六腑
胆汁 是色黄味苦的清纯精汁 与五脏“藏精气”的功能相似 胆通过排泄胆汁入肠道,不与 饮食水谷直接接触
胆 为 奇恒 之腑
二、 胃
胃脘包括上脘(贲门)、中脘、下脘(幽门)
1、主要生理功能
(二)肺与大肠
体现在肺气肃降与大肠传导功能之间的相 互为用关系。 肺气清肃下降,气机调畅,并布散津液,能 促进大肠的传导,有利于糟粕的排出。大肠传 导正常,糟粕下行,亦有利于肺气的肃降。 肺与大肠在病变时亦可相互影响。肺气壅塞, 失于肃降,气不下行,津不下达,可引起腑气 不通,肠燥便秘。若大肠实热,传导不畅,腑 气阻滞,也可影响到肺的宣降,出现胸满咳喘。
上焦 如雾
焦 沤
指膈以下、脐以上 中 的上腹部,包括脾、 如 胃和肝、胆等
下 焦
脐以下的部位为下 焦,包括小肠、大 肠、肾、膀胱
下焦 如渎
排泄糟粕和尿液。包括肾、 膀胱、小肠、大肠等脏腑生 成和排泄二便的作用。
第四节
一、
奇恒之腑

形态似腑,功能类脏;无表里配合。
(一)主要生理功能 1、主宰生命活动——“脑为元神之府” 2、主精神、情志活动 ——“头者,精明之 府。” “人之记性,皆在脑中。”—汪昂 3、主感觉、语言活动 —“髓海不足,则脑 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心 肺 关 系 示 意 图
心主行血,以助肺的呼吸

贯心脉 以行气血
宗 气
走息道 以行呼吸

肺主气,推动心的行血
(二)心与脾
表现在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为用及血液运行 方面的相互协同。 1. 血液生成方面:心主一身之血,心血供 养于脾以维持其正常的运化功能。脾主运化而 为气血生化之源。 病理上,表现为心脾两虚之证。 2. 血液运行方面: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既 有赖于心气的推动以维持通畅而不迟缓,又依 靠脾气的统摄以使血行脉中而不逸出。 病理上,或气虚血瘀,或气虚失摄而出血。
肝肾精血同源关系示意图


同源 同源



互化

肝肾藏泄关系示意图
肝气
疏 泄
肾气
闭 藏
精 血
藏泄失常,女子可见月经周期失常,经量过多或闭经, 排卵障碍,男子可见阳痿、遗精、滑泄或阳强不泄等症。
(十)脾与肾
表现在先天与后天的互助及水液代谢方面。 1、先天后天相互资生:先天温养激发后 天,后天补充培育先天。 2、水液代谢:脾气运化水液功能的正常发 挥,须赖肾气的蒸化及肾阳温煦作用的支持。 肾主水液输布代谢,又须赖脾气及脾阳的协助, 即所谓“土能制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