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子管2A3参数
常用国产电子管参数介绍
Rk=330Ω
—
—
21
4.2
90
7.0
5.7
250
1
—
—
Rg<2MΩ
6J1
6.3
0.17
120
7
Rk=200Ω
120
3
300
5.2
—
7.0
5.7
200
1.8
150
0.55
Rg<1MΩ
6J1B
6.3
0.2
120
7.5
Rk=200Ω
120
3.5
—
4.8
—
6.9
5.7
150
1.2
125
0.4
5.6
38
7.0
5.7
300
1.6
—
—
Rg<100kΩ
6N16B
6.3
0.4
100
6.3±1.9
Rk=325Ω
—
—
5
5
25
6.9
5.7
200
0.9
—
—
Rg<1MΩ
6N17B
6.3
0.4
100
3.3±1
Rk=325Ω
—
—
20
3.8
75
6.9
5.7
250
0.9
—
—
Rg<1MΩ
6N21B-Q
6.3
0.4
200
450±150
4.5
—
6.9
5.7
250
13
—
—
6N6
6.3
0.75
国产常用电子管应用参数表A
备注
V
W
W
mA
V
kΩ
120.00
0.40
7.00
灯丝并联
2.00
0.50
23.00
灯丝并联
1.00
0.35
15.00
微型管
1.00
0.30
5.00
2.00
0.70
20.00
1.00
0.30
5.00
7.50
1.50
50.00
0.50
12.00 20.50 20.50 13.20
9.00 12.00 14.00 12.00 14.00 12.00 12.00
250.00 330.00 300.00 310.00 330.00 250.00
300.00 300.00 330.00 330.00 155.00 250.00 250.00
165.00 80.00
270.00 400.00 500.00 480.00
极限运用数据
极限运用数据
最大第二栅极电 最大阳极耗散 最大第二栅极耗散 最大阴极电 最大灯丝阴极 最大栅极电 源电压(Eg2max) 功率(Pamax) 功率(Pg2max) 流(Ikmax) 间电压Vfkmax) 阻(Rg1max)
2.00
200.00
150.00
2.40
2.00
200.00
120.00
9.40 0.100
4.70
3.90
250.00
250.00
9.50 10.00
9.00 9.50 6.00 6.50
19.00 7.00 7.00 4.50 4.20 4.50 2.70 1.50
DIY 2A3和300B单端甲类胆机(设计制作篇)要点
DIY 2A3和300B单端甲类胆机(设计制作篇)一直想做一台2A3和300B通用单端胆机,可以将1993年购买的2A3用起来,而且刚把300B推挽机改为EL34和KT88通用推挽机(见《老树发新芽-2A3和300B推挽胆机》),换下了1992年版的曙光300B。
从设计和修改电路、购买半成品机箱、设计制作变压器和扼流圈,到实际动手制作安装调试,花了一年多的业余时间,到2013年10月完成。
之后两年多时间里又修改四次。
现在信噪比约90db,耳朵紧贴音箱才可听到一点非常轻微的哼声,稍微离开一点就听不到了。
听感:中高频很好,尤其中频失真很小,低频厚实而富有弹性。
一、设计线路本机电路图如下:乍一看,此电路电源是CLC滤波,然而第一个电容取值很小(0.68uf),只起到了使输出电压在0.9Vin~1.414Vin之间调节的作用。
带负载的情况下,Vin=352V和403V时,V out=308V和355V表明:Vout=0.88Vin,因此,其实仍是LC滤波。
最初LC滤波并没有采用聚丙烯电容与电解电容混合并联,而是用多个聚丙烯电容并联成180uf,结果通电试机感到哼声比较大,离音箱1米才听不到,而且不受音量电位器控制。
很明显,哼声来源于电源和输出级。
于是利用机箱剩余空间,增加了多个开关电源用的电解电容并联,使每声道总容量达到710uf。
用于开关电源的电解电容具有更小的ESR。
下面从理论上估算电源哼声的大小。
Vin=352VL=10HC=530uf+180uf=710ufV~= Vin/3.7LC=352/3.7×10×710=0.0134V=13.4mV功率管内阻ra与阳极负载RL(输出变压器)构成分压器,所以输出管2A3阳极处脉动电压:Va~=(ra×V~)/(ra+RL)=800×13.4mV/(800+2500)=3.25mV输出变压器只响应绕组两端的电压,因此它得到的哼声是:13.4mV—3.25mV=10.15mV在满输出之下,2A3的电压摆幅为92Vrms,信噪比S/N=20㏒(92/0.01015)=79.15db信噪比约80db,意味着靠近音箱仍可听到哼声。
2A3与300B通用放大器的制作
2A3与300B通用放大器的制作看了这个题目,读者会问,2A3、300B是特性不同的两款直热式三极功率放大管,怎么能在一个电路上通用呢?是的,请听慢慢道来。
笔者起初制作了一台2A3的单端输出功率放大器,线路见图1,后来发现只要稍改动一下灯丝电路,用300B 也可以工作,后来就成为300B单端输出功放了,并且可以两管通用。
300B是众口皆碑的直热式三极功率放大管,有“胆球之皇”的美称,本来早就想制作一台,听听300B的音色,但由于300B的价格不菲,暂时还未拥有。
然而手中有一对2A3可以先用,以后再改用300B。
2A3是古老的专为音频领域设计的直热式功率放大三极管,音色甜美,胆味很浓,古老的电子管机都用2A3作功率放大。
随即便焊了一台4W的2A3单端机。
其实从2A3、300B的典型线路便可看出,只要稍加改动或者加一只开关就可以随时由2A3改为300B,或由300B改为2A3,非常方便,如果用电烙铁2~3分钟即可完成。
2A3与300B的音色不一样,2A3的中音丰润,低音也不俗,听女声或弦乐十分耐听,音乐感强,而300B 的高、中音明亮,有人称300B的堂音好,音乐感强,但低音不如2A3。
用此线路想听300B或2A3,随时可换,有条件者不妨试试,定会让你享尽耳福。
2A3、300B管特性如左下表。
制作此机的关键是要有通用的元件,电源变压器是用旧250W E1型变压器改制的,次级高压有一组140+50V 200mA的绕组,灯线有5V3A三组供300B和整流管用,6.3V3A二组供电压放大及推动级电子管用。
直热式三极功放管作单端输出时,两只三极管的灯丝不能共用一组电源供电,否则会有共阴极现象发生,对音乐感、音场、立体感等都有影响,所以用2A3时,灯丝供电要5V3A的绕组用电阻降压的方法进行,计算公式用,即=1Ω,降低电阻的散热功率要足够大,要5~10W的,本机用7W的。
2A3的屏压250V,可用到300V,300B屏压也是300V,但可用到400V,为了两者兼顾,B+直流高压取交流140V经倍压整流后得到300V 左右的高压再滤波。
2A3资料
2A3资料2A3的参考资料:关于2A3毫无疑问RCA的最好听,声音的细腻润泽、弹性和泛音是其他2A3所不能比拟的。
俄罗斯EH 2A3的声音有些令人失望,声音比较平白,弹性也不足够,甚至在中低频部分不如曙光。
曙光2A3是以RCA为蓝本设计的,确也有些RCA的风范,声底与RCA 2A3还是颇有些相似之处的,低频的力度甚至好过RCA 2A3。
胆机(电子管功放):它是音响业界最古老而又经久不衰的长青树,其显著的优点是声音甜美柔和、自然关切,尤其动态范围之大,线性之好,绝非其他器件所能轻意替代。
在晶体管产生后,由于其体积小,耗电省很快便取代了电子管,技术的进步,导致电子管从兴旺走向衰败,令人大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之感,但是由于近年来人们对电声技术的提高发现电子管放大器能够发出晶体管所不能比拟的音色,所以时至今日电子管在音频领域又迅速走红。
由于电子管是电压控制放大器件,其失真成分绝大多数均为偶次失真,这在音乐表现上刚好是倍频程谐音,故而即使用仪器实测谐波失真较大(一般在2%以上),听起来非但没有生硬刺耳的失真感,反而有一种黄玫瑰般温柔厚实、甜腻动人的韵味,特别适合于播放田园诗般舒缓优雅的古典乐和中国民乐。
尤其在表现如(高山流水)、“渔舟唱晚”,“胡笳十八拍” 、“平沙落雁”等古筝古琴的空灵、通透、饱满、飘逸上,确有一种超凡脱俗、纤尘不染,甚至靓到不食人间烟火而返朴归真的感觉。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电子管(特别是一些老牌子电子管厂如长沙曙光、北京、PHILIPS以及前苏联生产的优质名管)的寿命得以数倍延长,更使得听厌了冷硬、干涩的数码的老一辈发烧友对电子管那种久违了的甜润柔美倍加怀念。
加上众多生产厂家的因势利导、推波助澜,终于使这个已有大半个世纪生命的耄耋老人重振五十年代的赫赫声威!编辑本段胆机常识一、胆机与晶体机比较胆机与晶体机的比较,这里只谈以下两个问题,即性能价格比和音质特点,在一千元人民币(每台)以下的价格,因胆机无法用此价格生产,人们也不可能用此价格买到好的胆机产品,在此价格虽然能买到晶体机,但也很难买到很好的产品。
常用国产电子管参数
常用国产电子管参数常用国产电子管参数参数类别典型特性参数极限运用参数用途备注参数名称灯丝阳极第一(控制)栅压帘栅内阻互(跨)导放大系数灯丝最高阳极电压最大阳极功耗帘栅电压电流电压电流第二栅压第二栅流电压(大)电压(小)最高电压最大功耗符号U f I f U a I a U g1U g2Ig 2R i SμU fmax U fminU amaxP a MU g2maxP g2max单位V A V mA V V mA kΩmA—v—V V V W V W型号二5AR 4 5 1.92×55148极管ZB2=75nR l=2kΩ5Z1P52±0.22×500125—————— 5.5 4.51400 6 2——5Z2P52±0.22×400125—————— 5.5 4.51400 5 0——负载2.7kΩ5Z3P52±0.32×500230—————— 5.5 4.51500115——负载2kΩ5Z4P52±0.22×500122—————— 5.5 4.51300 6 0——负载4.7kΩ5Z8P52±0.72×500400—————— 5.5 4.51700200——负载1kΩ5Z9P52±0.32×500190—————— 5.5 4.51700100——负载2.2kΩ6Z4 6.30.62×35072——————7 5.71000 2 5——负载5.2kΩ6Z5P6.30.62×40070—————— 6.9 5.71100 3 0——负载5.7kΩ6HZ 6.30.32×15017——————7 5.74503——负载10kΩ300 B-98 53045 -60 56三极管300 BC 5 1.23060 -60 5.3300 BA 5 1.23060 -60 5.36C1 6.30.152506±2.5-7——8~152.722~416.95.7 2751.8——6C3 6.30.315016±4R k=100Ω—— 2.5205069 5.71603——Rg<1MΩ6C4 6.3 0.3 150 16±4R k=100Ω—— 2.5 20 50 6.9 5.7 160 3 ——R g<1MΩ6C5P6.3 0.3 250 8±3 -8 ——9 2.2 20 6.9 5.7 350 2.75 ——6C6 B 6.3 0.2 1209±2.7R k=220Ω—— 5 5 25 6.9 5.7 250 1.4 ——R g<1MΩ6C7 B 6.3 0.2 2504.5±1.3R k=400Ω——16 4 65 6.9 5.7 300 1.45 ——R g<1MΩ6C1 6 6.3 0.3 150 24R k=60Ω———24—6.9 5.7—4 ——6C31B-Q 6.3 0.22 5040±100 ——0.65 20>137.0 5.7 100 2.5 ——R g<1MΩ6C32B-Q 6.3 0.16 2003±1.3R k=280Ω——28.5 3.5 100 7.0 5.7 250 4.5 ——R g<2MΩ6N1 6.3 0.6 250 7.5±2R k=600Ω——8 4.4 35 7.0 5.7 300 2.2 ——功率双极管功放R g<1MΩ6N2 6.3 0.34 250 2.3±0.9-1.5 ——46 2.1 97.5 7.0 5.7 300 1 ——R g<0.5MΩ6N3 6.3 0.35 150 8.5 -2 —— 5.9 5.9 35 7.0 5.7 300 1.5 ——R g<1 MΩ6N46.312.6 0.330.17250 2.3 -1.5 ——46 2.1 97.5 7.0 5.7 300 1 ——R g<0.5MΩ6N5 P 6.32.5±0.59060±35-30 ——450±154.5 — 6.9 5.7 250 13 ——6N6 6.3 0.75 120 30±10-2 ——1.8 1120±47 —300 4.8 ——R g<1MΩ6N7P6.3 0.8 300 7±2 -6 ——11 3.2 35 6.9 5.7 300 6 ——6N8 P 6.3 0.6 250 9 -8 ——7.7 2.6 20 6.9 5.7 330 2.75 ——R g<0.5MΩ6N9 P 6.3 0.3 250 2.3 -8 ——44 1.6 70 6.9 5.7 275 1.1 ——R g<0.5MΩ6N1 0 6.312.60.330.16250 10.5R k=800Ω——7.7 2.2 176.913.85.711.4250 2.5 ——6N1 1 6.3 0.34 90 16R k=90Ω—— 2.16 12.5 27 6.9 5.7 130 2 ——R g<1MΩ6N1 2P 6.3 0.9 180 23 -7 —— 2.4 7 17 6.9 5.7 300 4.2 ——R g<100kΩ6N1 3P 6.3 2.5 9080±32-30 ——R i≤460Ω5 — 6.9 5.7 300 13 ——R g<1MΩ6N1 5 6.3 0.45 100 90R k=90Ω—— 6.8 5.6 38 7.0 5.7 300 1.6 ——R g<100kΩ6N1 6B 6.3 0.4 1006.3±1.9R k=325Ω—— 5 5 25 6.9 5.7 200 0.9 ——R g<1MΩ6N1 7B 6.3 0.4 1003.3±1R k=325Ω——20 3.8 75 6.9 5.7 250 0.9 ——R g<1MΩ6N21B-Q 6.3 0.4 2003.5±1.3R k=330Ω——21 4.2 90 7.0 5.7 250 1 ——R g<2MΩ6J1 6.3 0.17 120 7 R k=200Ω120 3 300 5.2 —7.0 5.7 200 1.8 150 0.55R g<1MΩ6J1 B 6.3 0.2 120 7.5R k=200Ω120 3.5 — 4.8 — 6.9 5.7 150 1.2 125 0.4R g<1MΩ6J2 6.3 0.17 120 5.5 R k=200Ω120 5.7 130 3.7 —7.0 5.7 200 1.8 150 0.9R g<1MΩ6J2 B 6.3 0.2 120 5.5R k=200Ω120 <6 — 3.2 — 6.9 5.7 150 0.9 125 0.7R g<1MΩ6J3 6.3 0.3 2 57±3R k=200Ω150 <3 750 5—7.0 5.7 330 2.5 165 0.55R g<1MΩ6J4 6.3 0.3 2 511±3R k=68Ω150 <6 900 5.7—7.0 5.7 300 3.5 150 0.96NJ 4P 6.3 0.45 300 10R k=160Ω1502.5±1 —9—6.9 5.7 330 3.3 165—6J5 6.3 0.45 300 10±4-2 150 <4 350 9±3—7.0 5.7 300 3.6 150 0.5R g<0.5MΩ6J8 6.3 0.2 253-2±1140 0.5—2—7.0 5.7 300 1 200 0.2R g<2.2MΩ6J8 P 6.3 0.3253±1 -3 100 0.8—1.7—7.0 5.7 330 2.8 140 0.7R g<500kΩ6J9 6.3 0.3 150 16 R k=80Ω150<4.5—17.5 —7.0 5.7 250 3 1600 0.75R g<1MΩ6J20 6.3 0.45 150 18 +6——>35 17 —7.0 5.7 200 3.5 ——6J23 6.3 0.44 150 13.5 R k=50Ω150 <8 —15±5—6.9 5.7 150 2.5 150 1.2R g<300kΩ6J32 B-Q 6.3 0.17 120 6±2R k=200Ω120 1.4 —6±2 —7.0 5.7 150 1.2 150 0.5R g<1MΩ12J1 S 12.675mA1501.2~3.50 75——1.0~2.5—14.5 10.8 250 2 225 0.7P0≥0.4W6K1 B 6.3 0.2 120 7.5R k=200Ω120 <4 — 4.8 — 6.9 5.7 150 1.2 125 0.3R g<1MΩ6K3 P 6.3 0.3 250 9 -3 1002.5±1 —2±0.4—6.9 5.7 300 4.4 140 0.446K4 6.3 0.3 250 10±3R k=68Ω100 <6 850 4.4 —7.0 5.7 300 3 125 0.6R g<500kΩ6K5 6.3 0.3 250 10±3R k=68Ω100 <6 850 4.4—7.0 5.7 300 3 125 0.6R g<500kΩ12K 3P 12.6 0.15 250 9 -3 1002.5±1—2±0.4 —13.8 11.4 330 4.4 140 0.442P21.22.4 60mA30603.5±1.2-3.5 60 <1.2—>0.9—1.42.80.91.890 0.4 90—P0≥50mW2P31.42.8 0.20.113516±4-7.5 90 ≤3 — 2. 4 —1. 543. 081. 262. 52150 2 135 0. 5P0≥0.5W2P19B2. 2 0.1 120 7.6 -5 90 <4 — 1.7 — 2.5 1.8 200 1 130 0.35 2P292. 2 0.11 120 3 0 45 <1.2 — 1.6 — 2.4 2.0 200 1 120 0. 34P1 S 4.2 0.33 15060±20-3.5150 ≤6 — 6 — 4.7 3.9 250 7.5 250 1.5R g<500kΩ6146 B 6.31.2570 -33 6 7 43束射四极管6L 6 GC 系列6.30.972-1488 5.4束射四极管6L 6G C 6.30.4545-12.57.54.1 3.6束射四极管6L 6W G 6.30.9250 72-14250 86 5.4束射四极管B6P1 6.3 0.5 250 44±11-13 250 ≤7 40 4.9 —7.0 5.7 250 12 250 2.5R g<500kΩ6P3 P 6.3 0.9 250 72 -14 250 ≤8 4.3 6 —7.0 5.7 400 20 330 2.7R g<500kΩ6P4 P 6.3 0.9 250 72 -14 250 ≤8—6 —7.0 5.7 400 20 300 2.8P0≥5W6P6 P 6.3 0.45 250 45 -12 250 ≤7 52 4 — 6.9 5.7 350 13 310 2.2P0>3.6W6P9 P 6.3 0.65 30030±10-3 150 6.5—11.7 —7.0 5.7 330 9 330 1.5P0>2. 4W6P1 3P 6.3 1. 3 200 60 -19 200 ≤8 25 8.5 — 6.9 5.7 450 14—46P1 4 6.3 0.76 250 48R k =120Ω250 ≤7 38 9—7.0 5.7 300 12 300 2P0>3W6P1 6.3 0.76 300 30±R k =150 <6 100 12 25 7.0 5.7 330 12 330 1.5 R g<15 8 75 MΩ6P2 5B 6.3 0.45 11030±7-8 110 <4 — 4.2 — 6.9 5.7 155 3.7 155 0.7P0≥0.75W6P30B-Q 6.3 0.47 12030±8R k =330Ω120 <2 — 4.5 —7.0 5.7 250 5.5 250 2R g<1MΩ6P31B-Q 6.3 0.47 12030±8R k=330Ω120 <3 — 3.4 —7.0 5.7 250 5.5 250 2R a =2kΩ13P 1P 13 0.75 2642±100 26 <4 1.5 7.5—14.3 11.7 110 6 80 1P0 =0.2~0.6W6P2 7P 6.3 1. 5 375 38 -14 256 <7—9—7.0 5.7 300 12 300 2P0>3W6S6 6.3 0.54 150 46±12R k=30Ω150<148 34 — 6.9 5.7 250 8.3 250 2.3μ=366T1 6.3 0.4 150 15±4R k=120Ω120 <4 60 6 — 6.9 5.7 250 3.5 165 1.8R g<100kΩ6A2 6.3 0.3 250 3±1 -1.5 100 7 >0.3 >0.3—6.9 5.7 330 1.1 110 1.10.3mA/V为变频互导6A7 P 6.330253.5102 0.456F1(三极部分)6.3 0.42 10013±5-2——4 5 206.9 5.7250 1.5——R g<500kΩ6F1(五极部分) 170 10 -2 170 <4.5 4006.2(2)250 2.5 175 0.7括号中(z)为变频互导6F2(三极部分) 6.3 0.45 15018±6R k=56Ω——5 8. 5 40 6.9 5.7 300 2.7 ——R g<1MΩ6F2(五极部分) 25010±3R k=68Ω110 <5.5 400 5. 2—300 2.8 300 0.56G2P(二极部分)6.3 0.3 0 >0.2——————6.9 5.7————I e >0. 8mA6G2P(三极部分) 250 1.2 -2——91 1.1 100 330 0.5——WE-300B5 1.2 300 62 -61——0.74 5. 35.5 4.6330——状态IWE-300 B 350 60 -74——0.79 5. 0 360——状态IIFU-5 103±0.51.5k 74 -10 ——— 4.5 —10.5 9.5 1.5k 125 ——P0 =150WFU-5F 12.622±2——-30—— 5.8 15±357~8512.6 —5k 2.5k ——P0 =3.5kWFU-7 6.3 0.9 60036±12-29 300 4—6±1—7.0 5.7 600 25 300 3.5f m ≥60MHzFU-13 105±0.32k50±15-10400 ——4±0.9—10. 5 9.5 2k 100 400 22FU-17 6.312.60.80.430023±13 —200 6—3.2±1 76.9145.711.4400 6 250 3FU-25 12.6 0.45 60036±12-29 300 4—6±1—14 11.4 600 25 300 3.5P0 =33WFU-29 6.312.62.21.125036±3-11-10175 13———7145.711.4750 40 225 7两管U g0不同FU-31 7.5 5—————10 3.3 35 ——1k 50——P0 =95WFU-32 6.312.61.60.825032±14-10-10135<5.514 ——7145.711.4500 15 250 5P0 =7WFU-33 1010±0.83k100±40-50————35 10. 5 9. 5 3.3k 300——P0 =800WFU-15 4.42.20.681.3525090±30-14±6200 <9—4.7±1.3 —4.82.442400 15 250 4P0≥11WFU-46 6.31.25±0.240080±16-40 195<254 6±1.2—6.9 5.7 75 25 250 3P0 =55W6CX 8 6.3 0.75 200 24 -8.5 125 5.2 70 10 — 6.9 5.7五极管部分6.3 0.75 150 9.2 -5 ——8.7 4.6 40 6.9 5.7 ——三极管部分1804 5 18 0.13 210 20 -3 210 <5.5 —11 —20 6.3R L=15k五极管FC4 6.3 0.5 250 2.2 -3 —— 2.7 15 40 7.0 5.7 300 15 ——R g<5 00k Ω6C2 2D 6.3 0.135 250 18R k=75Ω——8.6 6.5 56 6.9 5.7 300 25 ——R g<100kΩ6CA 7 6.3 1.5 250 90-13.5250 ——11 — 6.9 5.7 A类CV5 220 6.35025 -635125束射四极管6550 6.3 1.6 250 140 -14 8.8 7.0 5.7P0 =12束射四极管6.3 1.6 600 115 -31 300 4 5.5 7.0 5.7PP(A B1类)KT1 00 6.3 1.6 250 140 -14 8.8 7.0 5.7P0 =12束射四极管6.3 1.6 450 90 -45 6 8.87.0 5.7 P0 =90PP(A B1类)KT6 6 6.32585-15256.36.3KT8 8 6.31.62514-14251212.5束射四极管KT8 8-98 6.31.65025-6351512.5束射四极管KT8 8S 6.31.62514-14251212.5束射四极管KT9 4 6.3 1.6 250 140 -14 7.0束射四极管PL8 1 21.5 0.3 200 50-31.5200 4 2.5 ——7.0 5.7 300 5 250 1PP(B类)E L1 566.344103621uAEL3 4 6.3 1.5 250 90-13.5250 ——11 — 6.9 5.7五极八脚管EL3 4-B 6.34625-41453五极八脚管EL8 4 6.3 0.76 3002×24-11 300 ———— 6.9 5.7(三极管接法/ AB1-PP)2A3 2.5 2.5 250 60 -45 ——— 5.3 — 2.7 2.3 (A 类时, P0 ≈4W)三极管211 10 3.25 100 -70 ——— 3.6 —10.5 9.5 (A 类时, P0 ≈100W)三极管572 B 6.3 4 2k 21 -20 ——— 3.6 —7.0 5.72. 2k(P0 ≈160W)三极管FU-810 10 4.5 1.2k 90 -20 ——— 4.2 —10.5 9.51. 5k(P0 ≈180W)三极管FU-812 6.3 4 1.2k 30 -30 ——— 4.2 — 6.9 5.81. 5k(P0 ≈130W)三极管FU-50 12.60.7±0.1800 50-40±15250 <7 3. 3 3~5.2 —13.9 11.3 1k 40 250 5P0≥50WFU-80 12.6 11 2k 200—600<200 —5. 5±1—13.4 11.8 3k 450 600 120P0 >600WFU-811 6.3 4 1.5k26±10-20———3.6 160 6.6 6.0 1.2k 40——P0 >130WFU-250 F 26.5 0.58 1k 150-38±7300 5—12—27.5 25.2 2k160~2504008~12P0≈200W6336 A 240——1.75 —P0 =25WEL8 1 6.3 1.05 200 50-31.5200 4 2. 5 ——7.0 5.7 300 5 250 1P0 =20W8550 6.3 1.6 600 100 -35 300 5 P0 = 100 W845 10 3.25 1k 90 -145——1.7 3. 1P0=24W(A类)6CA 7 6.3 1.5 450 2x45 -20 450 11 (AB1类PP)P0 =40W7092 100——P0 = 200 WFD4 22 6.3 1.5 600 50 -65 45 5. 5P0 =50W845 10 3.25 1k 40 -175 ——3.1 10.5 9.5——P0=75W(AB1)6CY 7 6.3 0.75 250 1.2 -3——52 1.3 68 6.9 5.7——第一组三极管6.3 0.75 150 30 R k=620Ω——0.92 5.4 5 6.9 5.7——第二组三极管5881 6.3 0.9 250 72 -14 6 — 6.9 5.7 350 (P o≈5.4)束射四极管12 A X 6.3250Ug=-1.512 A U76.3250Ug=-1.512 A 6.3250Ug=T7-1.535 0C 6.3603620300P0=33WP0=28W15MHz60MHz35 0B6L F66.316175-30162.580 780 581 3A 105200050-354050KT77说明:1.电子管灯丝的供电电压范围通常是:U f=U fs(1±10%)(式中的U fs为灯丝电压标称值),但在实际应用中,U f最好不要超过U fs值的±5%;2.灯丝(又称“热子”)宜用直流供电,特别是前级,用直流供电更具益裨;不同声道的前、后级灯丝最好采用单独的绕组供电;制作“胆机”,电源也应用“胆”电源,这样制作“胆味”更“纯正”。
常用国产电子管参数
—
—
Rg<Ω
6N9P
250
-8
—
—
44
1.6
70
275
—
—
Rg<Ω
6N10
250
Rk=800Ω
—
—
7.7
17
250
—
—
6N11
90
16
Rk=90Ω
—
—
27
130
2
—
—
Rg<1MΩ
6N12P
180
23
-7
—
—
7
17
300
—
—
Rg<100kΩ
6N13P
90
80±32
-30
—
—
Ri≤460Ω
5
—
300
Rk=68Ω
100
<6
850
—
300
3
125
Rg< 500kΩ
12K3P
250
9
-3
100
±1
—
2±
—
330
140
2P2
60mA30
60
±
-
60
<
—
>
—
90
90
—
P0≥50mW
2P3
135
16±4
-
90
≤3
—
2. 4
—
1. 54
3. 08
1. 26
2. 52
150
2
135
0. 5
P0≥0. 5W
2P19B
为变频互导
6A7P
常用国产电子管参数(借鉴材料)
6J2
6.3
0.17
120
5.5
Rk=200Ω
120
5.7
130
3.7
—
7.0
5.7
200
1.8
150
0.9
Rg<1MΩ
6J2B
6.3
0.2
120
5.5
Rk=200Ω
120
<6
—
3.2
—
6.9
5.7
150
0.9
125
0.7
Rg<1MΩ
6J3
6.3
0.3
2 50
7±3
Rk=200Ω
150
<3
300B-98
5
300
45
-60
56
三极管
300BC
5
1.2
300
60
-60
5.3
300BA
5
1.2
300
60
-60
5.3
6C1
6.3
0.15
250
6±2.5
-7
—
—
8~15
2.7
22~41
6.9
5.7
275
1.8
—
—
6C3
6.3
0.3
150
16±4
Rk=100Ω
—
—
2.5
20
50
69
5.7
160
3
3.5±1.3
Rk=330Ω
—
—
21
4.2
90
7.0
5.7
250
1
—
电子管2A3功放DIY
--实验2A3功放/耳放两用机--- 实验2A3功放/耳放两用机(图片添加中)古老的2A3由于内阻低,线性好,音质甜美; 在电子管音频放大器的历史长河中弥久历新,和300B一样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2A3/300B同为三极管,这是最初的功率放大管. 由于三极管的效率低,在后来追求大功率的角逐中逐渐被功率五级管和束射四级管所取代,以至于后来家用电子管功放都几乎被807/6L6/KT88这类四,五级管所垄断.上个世纪70年代,晶体管的长足进步,逐渐把电子管置于了死地,无论是三极管四级管还是五极管统统被打入冷宫.据一个资深收音机收藏家回忆:当年他听说有一个收破烂的老头收走了一万多只电子管,他赶去准备为收音机配一些备管,结果老人告诉他:个头大一点的管子已经全部被砸烂收集里面的金属片当废铁卖给废品收购站了....只剩下一些砸半天弄不到多少金属片的小管子....到了电子管起死回生的时代,电子管扮演的角色有了很大变化:人们不再追求大功率(再大也大不过石机),而是惊讶地发现在数码音源(CD)时代,胆机能够很好地祛除所谓的"数码声",使得在相对廉价的条件(与天价的HI-END石机相比),获得还原度比较高的音质.基于人们追求的是音质而不是效率/功率,这时候线性好,失真度低的三极管就脱颖而出,以甜美的音色战胜了它们的后辈:失真度较大的束射四级管和五极管,成为一代新宠.....闲话休叙,言归正传....典型的2A3电路有单5级管推动和双三极管推动等等(当然还有用SRPP推动的,因为我前面在做6C33胆机时发现SRPP电路有诸多不稳定的因素,请参见:/read.php?tid=102677&keyword= 当然也可能是眼高手低,未能伺候好.总之这次实验就排除在外了).<先上两个实验参考图,实验样机明天上图>功率放大级:拿到一个功率输出电子管,如何确定它的工作参数呢?首先,作为一个功率放大级,以一个四端网络模型来分析,无非是输入和输出两大要素:输出端口:要有一个初级阻抗与所用电子管匹配的输出变压器.不同的电子管,不同的工作参数设置都会影响到功率管的输出阻抗;好在2A3这样的名管已经有很多前辈作出了大量的实验,我们就选取初级阻抗为2.5-3.2K左右的输出变压器(在实验中修改参数,取得最佳值),而不去用它的输出特性曲线来求解了.(对输出变压器的设计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参考:/read.php?tid=133153&keyword=)输入端口:简单的设计原则--看一个电子管的栅负偏压数据就可以判知其输入特性.2A3的参数表参见附图,可见其栅偏压高达-45V.由于三极管的放大倍数远低于束射四级管/五极管,所以加在其输入栅极上的信号电压就远比后者高得多,换句话说就是说三极管远没有束射四级管/五极管好推.例如4P1S只需要+/- 6V的信号电压就能推动了,而2A3需要的推动电压是它的7倍多!如此高的信号推动电压就决定了三极管对前置电压放大级有着很苛刻的要求:既要大摆幅还得低失真.前置放大级:一般而言,采用两级中u三极管放大的前级放大电路比较容易满足增益/摆幅,对于功放来说,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耳放对信噪比有着特殊的要求: 在耳朵紧贴喇叭都听不到噪声的功放电路,插上灵敏度高达100多分贝/mW的耳机,就有可能有严重底噪! 所以对于以耳放为主的放大器中,在能够满足放大摆幅的前提下,电压放大级数是越少越好.因此,单5级管的前置放大电路就成为首选.现代CD的输出摆幅已经高达2Vrms, 考虑到放大量的富裕度, 以0.5 Vrms的设计值来计算:由2A3的输出特性曲线可知,当输入信号在工作点-43.5V摆动时,电路可以取得最大输出功率.43.5(单峰值电压)/(根号2)=31(Vrms)31/0.5 = 62(倍)这对于一个五极管放大电路来说,只要仔细选择工作点和负载电阻,还是可以做到的.<相关的实验数据随后附上>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27 20:44:21编辑过]-- 作者:neo-- 发布时间:2006-5-26 22:40:00--一直想要做的JJ.....-- 作者:南海赢民-- 发布时间:2006-5-26 22:58:00--S版又有大动作啦~~-- 作者:sword_yang-- 发布时间:2006-5-27 10:51:00--资料添加中....-- 作者:昔日情怀-- 发布时间:2006-5-28 10:59:00--关注,学习中。
常用国产电子管全参数
4.5
—
6.9
5.7
250
13
—
—
6N6
6.3
0.75
120
30±10
-2
—
—
1.8
11
20±4
7
—
300
4.8
—
—
Rg<1MΩ
6N7P
6.3
0.8
300
7±2
-6
—
—
11
3.2
35
6.9
5.7
300
6
—
—
6N8P
6.3
0.6
250
9
-8
—
—
7.7
2.6
20
6.9
5.7
330
2.75
—
—
—
—
—
—
—
5.5
4.5
1700
100
—
—
负载2.2kΩ
6Z4
6.3
0.6
2×350
72
—
—
—
—
—
—
7
5.7
1000
2 5
—
—
负载5.2kΩ
6Z5P
6.3
0.6
2×400
70
—
—
—
—
—
—
6.9
5.7
1100
3 0
—
—
负载5.7kΩ
6HZ
6.3
0.3
2×150
17
—
—
—
—
—
—
7
5.7
450
2A3电子管(真空管)的超凡境界听SunAudioSV
2A3电子管(真空管)的超凡境界听SunAudioSV提起小功率胆机,相信大家都会联想起输出功率只有7W的300B 胆机。
事实上,300B并不是输出功率最小的胆机,2A3胆机的功率甚至只有它的一半――3.5W。
熟读本栏的读者,相信都知道日本人偏爱300B真空管,昵称它为“幻之名球”。
2A3胆虽然不如300B的幸运,但也绝非吴下阿蒙。
2A3真空管在上一世纪三十年代由美国RCA所开发。
它是一支典型的直热式三极功率管,其内阻低、线性佳、频率响应宽阔,是一支非常优秀的真空管。
在胆机的黄金时代里,它甚至比300B更为普遍。
可惜的是,随着扬声器分音器越来越复杂,扬声器的效率也越来越低,人们开始追求更大功率的放大器,小功率管如2A3等便慢慢地淡出音响舞台。
最近,笔者书房里的Huston Mini 1998胆机一命呜呼、四脚朝天,于是开始寻找新的替代胆机。
由于书房的空间不大,再加上以近距离的方式听音乐,因此灵机一动,何不给2A3胆机一个机会?于是立刻安排试听输出功率只有3.5W的Sun Audio SV-2A3胆机。
SV-2A3的面板上有两枚音量旋钮,可独立控制左右声道的音量。
事实上,SV-2A3的内部并没有前级放大线路,这两枚音量旋钮主要是调控SV-2A3的输出增益。
据Well Audio的老总Frankie透露,测试时所用的SV-2A3的增益线路已经过他修改。
原因是原线路的增益并非线性,稍一调整音量,声音便会提升很多,很不好用。
我在八十年代曾试过不用前级,直接将CD的讯号直入功率放大器。
乍听之下,觉得声音清晰无比;久听之后,便觉得声音轻飘飘的,没有重量,最后还是乖乖地用回前级。
我很好奇在没有前级及只有3.5W 的输出功率的情况下,SV-2A3究竟能有何作为?测试时,发现SV-2A3在长煲之后,变压器非常烫手,大惊失色!于是马上致电Frankie查询。
据Fankie透露,烫手的原因是变压器线圈的绕组较少,因此热量较易散发出来。
diy2a3和300b单端甲类胆机(设计制作篇)
DIY 2A3和300B单端甲类胆机(设计制作篇)一直想做一台2A3和300B通用单端胆机,可以将1993年购买的2A3用起来,而且刚把300B推挽机改为EL34和KT88通用推挽机(见《老树发新芽-2A3和300B推挽胆机》),换下了1992年版的曙光300B。
从设计和修改电路、购买半成品机箱、设计制作变压器和扼流圈,到实际动手制作安装调试,花了一年多的业余时间,到2013年10月完成。
之后两年多时间里又修改四次。
现在信噪比约90db,耳朵紧贴音箱才可听到一点非常轻微的哼声,稍微离开一点就听不到了。
听感:中高频很好,尤其中频失真很小,低频厚实而富有弹性。
一、设计线路本机电路图如下:乍一看,此电路电源是CLC滤波,然而第一个电容取值很小(),只起到了使输出电压在~之间调节的作用。
带负载的情况下,Vin=352V和403V时,Vout=308V和355V表明:Vout=,因此,其实仍是LC滤波。
最初LC滤波并没有采用聚丙烯电容与电解电容混合并联,而是用多个聚丙烯电容并联成180uf,结果通电试机感到哼声比较大,离音箱1米才听不到,而且不受音量电位器控制。
很明显,哼声来源于电源和输出级。
于是利用机箱剩余空间,增加了多个开关电源用的电解电容并联,使每声道总容量达到710uf。
用于开关电源的电解电容具有更小的ESR。
下面从理论上估算电源哼声的大小。
Vin=352VL=10HC=530uf+180uf=710ufV~= Vin/=352/×10×710==功率管内阻ra与阳极负载RL(输出变压器)构成分压器,所以输出管2A3阳极处脉动电压:Va~=(ra×V~)/(ra+RL)=800×(800+2500)=输出变压器只响应绕组两端的电压,因此它得到的哼声是:—=在满输出之下,2A3的电压摆幅为92Vrms,信噪比S/N=20㏒(92/)=信噪比约80db,意味着靠近音箱仍可听到哼声。
2a3,300b,211三极管,el34,el84五极管,6l6,kt88四极管声音特点
2a3,300b,211三极管,el34,el84五极管,6l6,kt88四极管声音特点通俗的讲:从电极的数量来分,音频领域电子管大概就分三个类别:1.三极管:三极管全部是直热式的,灯丝就是阴极,阴极加热到一定温度后,由于屏极有正高压,而阴极有负压。
在电场作用下,阴级向屏极发射电子,形成电流,但电流的方向和电子发射的方向相反。
三极管还有个控制栅极,由于他相对阴极来说,电位为负,所以,当栅极输入交流音频信号的时候,栅极可以控制阴极向屏极发射电子的数量,从而控制屏极电流变化。
使屏极电路2端的电压发生变化,这种能力使三极管具有放大信号的能力。
其实所有的电子管原理都是如此。
其他类型不过是多增加了几个控制电极而已。
常见用在胆机三极管的代表有:2A3 300B 211 845 805 833等等。
他们都是一个族的,输出功率从小到大。
三极管一般都用做单端纯甲类放大输出,也可以做推挽纯甲类输出和单端并联纯甲类输出,做AB类推挽输出意义不大。
而单端输出是首选。
推挽则可以获得大功率,但音色相对不如单端理想。
三极管的优点是内阻小,阻尼系数高(对功放的控制力比较好些,但控制力并不完全取决于阻尼系数),一般不加负反馈电路时候,就有2-4,使用环路负反馈后可以提高近10倍。
三极管非线形失真相对比较小,但做单端输出时偶次波失真大,所以泛音丰富,音色优美温暖润泽。
三极管单端输出电压转换速率也高,瞬态特性好,没有交越失真。
缺点:功率灵敏太低,需要比较高的激励电压,给制作和工艺都增加了不少难度,成本也相对高,这就是大功率三极管单端甲类胆机难以普及的更本原因。
三极管还有个主要的缺点:由于放大系数和信号的幅值有矛盾,所以三极管必须要求放大系数低,否则截止栅压会降低,不允许有大信号输入。
三极管在做音频放大的时候虽然屏流高,跨导高,但输出功率都不大,一般民用领域也就做到805,单管输出近50瓦甲类功率,但成本很高,屏极必须吃到1100V电压,对工艺要求非常高,很多厂家不愿意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