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数学备考冲刺140分问题30转化与化归思想解决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含解析
化归思想在高中数学解题过程中的应用分析
化归思想在高中数学解题过程中的应用分析高中数学是学生学习数理知识的关键阶段,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重要阶段。
在数学解题过程中,化归思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化归思想是一种将问题进行简化、归纳和类比的思维方式,它可以帮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找到规律,做到举一反三,提高求解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从化归思想的概念、在高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以及化归思想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化归思想的概念化归思想是指将一个有困难的问题转化成为一个相对简单的问题,然后利用简单问题的解题方法解答复杂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
化归思想是数学思维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把握问题的本质,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化归思想的核心是找到问题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将复杂的问题简化成易解的问题,从而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思维途径和方法。
化归思想是高中数学解题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们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有些问题看似复杂,但经过化归思想的分析和转化,往往可以找到解题的新思路,大大提高解题效率。
1. 几何证明在高中数学的几何学中,几何证明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
几何证明需要学生具备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和丰富的几何知识。
很多几何证明问题在表面上看似复杂,但通过化归思想可以将其简化成一些基本的几何知识和定理,从而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
在证明一个定理时,学生可以利用化归思想将大问题分解成一系列小问题,逐个地进行推导和证明,从而逐步解决整个问题。
这种分而治之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几何知识,提高学生的证明能力。
2. 代数方程解题在高中数学学习中,代数方程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学生需要具备解方程的能力。
有些代数方程问题看似复杂,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数学思维和技巧才能解决。
在解决代数方程问题时,学生可以运用化归思想将问题简化,找出方程中的规律和特点,从而更好地解题。
对于一个复杂的代数方程问题,学生可以尝试将其化简成一系列简单的代数方程,逐步解决每一个小问题,最终得到整体的解答。
利用“转化与化归思想”求解空间几何体的体积及知识点总结
利用“转化与化归思想”求解空间几何体的体积及知识点总结一、空间几何体的体积用到转化与化归思想的常见题型:1、求某些三棱锥、四棱锥体积:求解过程中当高不易求时,常需转换顶点利用等体积法解决.2、不规则几何体的体积的求解:求解时,常结合所给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及条件,通过割、补等手段转化为规则几何体体积的和、差求解.二、典例剖析:【例题】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A BCD 中,底面ABCD 为正方形,PD⊥平面ABCD,PD=AB=2,E,F,G 分别为PC,PD,BC 的中点.求:①四棱锥E-A BCD 的体积;②三棱锥P-E FG 的体积.【解题思路】①看到E 到平面ABCD 的距离不易求,想到转化与化归思想,EF∥平面ABCD 转化为求F-ABCD 的体积;②看到P 到平面EFG 的距离不易求,想到转化与化归思想转化为求G-PEF 的体积.【解析】①∵E,F 分别为PC,PD 的中点,∴EF∥DC,又∵DC ⊂平面ABCD,∴ EF∥平面ABCD,∵PD⊥平面ABCD,∴ FD⊥平面ABCD,且FD=1/2PD=1,②∵PD⊥平面ABCD,GC ⊂平面ABCD,∴GC⊥PD.又∵ABCD 为正方形,∴GC⊥CD.∵PD∩CD=D,∴ GC⊥平面PCD.∵PF=1/2 PD=1,EF=1/2 CD=1,∴S△PEF=1/2 EF×PF=1/2 .∵ GC=1/2 BC=1,习题练习一个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该几何体的体积为 12π + 8√5/3,则该几何体的正(主)视图中x 的值为 ( )A.5 B.3 C.4 D.2【解析】由三视图知,几何体是一个组合体,上面是一个正四棱锥,四棱锥的底面是一个对角线为 4 的正方形,侧棱长是 3,如下图所示:根据勾股定理知正四棱锥的高是下面是一个圆柱,底面直径是 4,母线长是x,因为该几何体的体积为 12π + 8√5/3,【答案】 B三、知识总结:1.必记公式(1) 表面积公式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其中:①多面体的表面积为各个面的面积的和;②圆柱的表面积公式:③圆锥的表面积公式:④圆台的表面积公式:⑤球的表面积公式:(2) 体积公式2.重要结论①画三视图的基本要求:正俯一样长,俯侧一样宽,正侧一样高;②三视图排列规则:俯视图放在正(主)视图的下面;侧(左)视图放在正(主)视图的右面.3.易错提醒①未注意三视图中实、虚线的区别:在画三视图时应注意看到的轮廓线画成实线,看不到的轮廓线画成虚线.②不能准确分析组合体的结构致误:对简单组合体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要注意其构成几何体的面积、体积是和还是差.。
转化与化归思想在高考复习中的应用——以立体几何为例
、
图2
( 1 ) 求积 的 长 ;
( 2 ) 求c o s , > 的值 ;
( 3) 证明 : A, B J _ C. M.
1 . 以 学生 为 主体 在 以往 的 高 考 数 学 复 习 过 程 中 .教 师 往 往 处 于 整个 复 习 的 主导 地 位 , 统领一切. 学 生 只 能 机 械 地 跟 随 教 师 的安 排 展 开 复习. 处 于被动状态. 但是 . 高 考 对 数 学 教 育 的 要 求 使 得 高 考 数 学 复 习 过 程 中要 注 意 以 人 为 本 , 保证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 具 有 较 高 的 自 主性 . 因此 , 在 具 体 的 复 习过 程 中 , 教 师 要 注 意 转 变 自身 角 色 , 扮 演 好 引 导 者 的角 色 , 帮 助 学 生 自主 复 习 . 并 积 极采取有效措施 , 调 动 学 生 的 复 习积 极 性 , 增强复习效果.
一
3 6 5 1 0 0 )
向量知 识进行 解题 . 具 体 需 要 用 的 向量 有 哪 些 . 然 后 根 据 题 意 分 析 所 需 要 的 向量 是 否 已 知 , 则 可 利 用 已知 条 件 转 化 成 具 体 的 向量. 如果需 要 的向量 不能直 接转 化 , 则 要 考 虑 选 择 用 哪 个 未 知 向量 进 行 表 示 . 难 度如 何. 在 所 需 向 量 பைடு நூலகம் 示 出 来 之 后 , 便要分 析怎样对 其进行 具体运 算 , 以 得 到 需 要 的 结 果 和 结 论. 1 . 利 用 向量 知 识 论 证 立体 几何 中的 线 面 关 系问题 例1 : 已 知m、 n 是两条 不同直线 , 是 三 个 不 同平 面 , 下 列 命 题 中正 确 的是 ( ) A . 若m / / o  ̄ , n / h x , 则m / / n B . 若 上 , 1 3 上 , 则c d l f 5
高中数学转化与化归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体现
转化与化归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体现摘要:转化与化归的思想,是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一个特有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的核心是把生问题转化为熟问题,我们平时解题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缩小已知与求解差异的过程,一个生题变熟题的过程。
因此,解每一道题,无论是难题还是易题,都离不开化归,所以说,转化与化归是数学思想方法的灵魂。
本文就其基本理论和其在立体几何中的体现做一简单介绍。
关键词:转化;化归;思想;立体几何;体现解决数学问题时,常遇到一些问题直接求解较为困难,这时就需要通过观察、分析、类比、联想等思维过程,选择运用恰当的数学方法进行变换,将原问题转化为一个新问题(相对来说,对自己较熟悉的问题),通过新问题的求解,达到解决原问题的目的,这一思想方法我们称之为“化归与转化的思想方法”。
转化与化归思想的实质是揭示联系,实现转化。
除极简单的数学问题外,每个数学问题的解决都是通过转化为已知的问题实现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解决数学问题就是从未知向已知转化的过程。
转化与化归的思想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思想,解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步步转化的过程。
数学中的转化比比皆是,如未知向已知转化,复杂问题向简单问题转化,新知识向旧知识的转化,命题之间的转化,数与形的转化,空间向平面的转化,高维向低维转化,多元向一元转化,高次向低次转化,超越式向代数式的转化,函数与方程的转化等,都是转化思想的体现。
转化有等价转化和非等价转化。
等价转化前后是充要条件,所以尽可能使转化具有等价性;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进行不等价转化,应附加限制条件,以保持等价性,或对所得结论进行必要的验证。
转化思想方法的特点是实现问题的规范化,模式化,以便应用已知的理论、方法和技巧达到问题的解决,其形式如下图:转化与化归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熟悉化原则:将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以利于我们运用熟知的知识、经验和问题来解决。
(2)简单化原则:将复杂的问题化归为简单问题,通过对简单问题的解决,达到解决复杂问题的目的,或获得某种解题的启示和依据。
2019年高考苏教版(理科)数学练习题之转化与化归思想(含答案及解析)
2019年高考苏教版(理科)数学练习题之转化与化归思想典例1 对任意的|m |≤2,函数f (x )=mx 2-2x +1-m 恒为负,则x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 分析 本题的解析式中有两个变量x ,m .以m 作为主元,把x 看成系数问题会轻易解决. 解析 对任意的|m |≤2,有f (x )=mx 2-2x +1-m <0恒成立,等价于当|m |≤2时,(x 2-1)m -2x +1<0恒成立.设g (m )=(x 2-1)m -2x +1,则原问题转化为g (m )<0恒成立(m ∈[-2,2]), ∴⎩⎪⎨⎪⎧ g (-2)<0,g (2)<0, 即⎩⎪⎨⎪⎧2x 2+2x -3>0,2x 2-2x -1<0. 解得7-12<x <3+12. 从而实数x 的取值范围是⎝⎛⎭⎪⎫7-12,3+12. 答案 ⎝ ⎛⎭⎪⎫7-12,3+12 点评 本题如果以x 为主元,会给解题带来很大的难度,而如果以m 为主元,就为解题找到新的突破口.根据已知条件,建立以参数为主元的不等式是一个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转化就可利用一次函数g (m )的单调性通过数形结合解决问题,体现了函数与不等式之间的转化关系.典例2 已知a 1,a 2,a 3成等差数列(a 1≠0),a 2,a 3,a 4成等比数列,a 3,a 4,a 5的倒数也成等差数列,问a 1,a 3,a 5之间有什么关系?分析 题目中有5个元素:a 1,a 2,a 3,a 4,a 5,而解题目标是探讨a 1,a 3,a 5之间有什么关系,因此,a 2,a 4对求解目标是多余的,需要从多元向少元化归,即在解题时,设法把a 2,a 4消去.解 由题设,⎩⎨⎧a 2=a 1+a 32,a23=a 2a 4,2a 4=1a 3+1a 5,为消去a 2,a 4,可从方程组中解出a 2=a 1+a 32和a 4=2a 3a 5a 3+a 5, 代入a 23=a 2a 4得a 23=a 1+a 32·2a 3a 5a 3+a 5, 因为a 3≠0,则a 3=(a 1+a 3)a 5a 3+a 5,整理得a 23=a 1a 5. 因此,a 1,a 3,a 5成等比数列.点评 一个题目含有较多的元素,它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我们在解题时,总是希望通过一定的变形、转化来减少题目中的元素,从而变成一个较容易的题目,这是一种从多元向少元的化归,实现这一化归的主要方法是消元法.例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遇到两个未知数,我们用消元法变成一个一元一次方程就是一种典型的从多元向少元的化归.典例3 设对所有实数x ,不等式x 2log 24(a +1)a +2x log 22a a +1+log 2(a +1)24a 2>0恒成立,求a 的取值范围.分析 这是一个含有参数的不等式的恒成立的问题,但是,这个题目的表面比较复杂,我们可以通过log 22a a +1=t 换元,化为简单的参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 解 设log 22a a +1=t ,则log 24(a +1)a =log 28(a +1)2a =3-t ,log 2(a +1)24a 2=-2t . 于是,已知的不等式化为(3-t )x 2+2tx -2t >0.该不等式对所有实数x 恒成立的充要条件是⎩⎪⎨⎪⎧3-t >0,Δ=4t 2+8t (3-t )<0,解得t <0. 即log 22a a +1<0,进一步解得0<a <1. 点评 换元是一种常见的转化方法,往往能把很杂、很陌生的问题,化归为我们熟悉的简单的问题.这种转化方法在研究函数、不等式、三角函数时应用很广. 从上面的例题可以看出转化与化归思想解题思路如下:1.化归的目标要达到:使陌生问题熟悉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直观化,化归过程严谨合理.2.转化的途径很多,比如从超越式到代数式、从无理式到有理式、从分式到整式等等;或者比较难以解决、比较抽象的问题,转化为比较直观的问题,以便准确把握问题的求解过程,比如数形结合法;或者从非标准型向标准型进行转化.跟踪演练1.若不等式x 2+ax +1≥0对一切x ∈⎝⎛⎦⎤0,12都成立,则实数a 的最小值为________. 答案 -52解析 ∵x 2+ax +1≥0对一切x ∈⎝⎛⎦⎤0,12都成立, ∴a ≥-⎝⎛⎭⎫x +1x ,而y =-x -1x 在⎝⎛⎦⎤0,12上单调递增,y max =-52,故a min =-52. 2.设S n 是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且a 1=-1,a n +1=S n S n +1,则S n =________.答案 -1n解析 由题意,得S 1=a 1=-1,又由a n +1=S n S n +1,得S n +1-S n =S n S n +1,所以S n ≠0,所以S n +1-S n S n S n +1=1,即1S n +1-1S n=-1, 故数列⎩⎨⎧⎭⎬⎫1S n 是以1S 1=-1为首项,-1为公差的等差数列,得1S n =-1-(n -1)=-n , 所以S n =-1n. 3.设椭圆中心在坐标原点,A (2,0),B (0,1)是它的两个顶点,直线y =kx (k >0)与AB 相交于点D ,与椭圆相交于E ,F 两点.(1)若ED →=6DF →,求k 的值;(2)求四边形AEBF 面积的最大值.解 (1)依题意得椭圆的方程为x 24+y 2=1,直线AB ,EF 的方程分别为x +2y =2,y =kx (k >0).如图,设D (x 0,kx 0),E (x 1,kx 1),F (x 2,kx 2),其中x 1<x 2,且x 1,x 2满足方程(1+4k 2)x 2=4,故x 2=-x 1=21+4k 2.①由ED →=6DF →知,x 0-x 1=6(x 2-x 0),得x 0=17(6x 2+x 1)=57x 2=1071+4k 2. 由D 在AB 上知,x 0+2kx 0=2,得x 0=21+2k ,所以21+2k =1071+4k 2, 化简得24k 2-25k +6=0,解得k =23或k =38.(2)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和①式知,点E ,F 到AB 的距离分别为h 1=|x 1+2kx 1-2|5=2(1+2k +1+4k 2)5(1+4k 2), h 2=|x 2+2kx 2-2|5=2(1+2k -1+4k 2)5(1+4k 2). 又AB =22+1=5,所以四边形AEBF 的面积为S =12·AB ·(h 1+h 2) =12·5·4(1+2k )5(1+4k 2)=2(1+2k )1+4k 2=21+4k 2+4k 1+4k 2≤22, 当4k 2=1(k >0),即当k =12时,上式取等号. 所以S 的最大值为2 2.即四边形AEBF 面积的最大值为2 2.4.如图,A ,B 是函数y =e 2x 的图象上两点,分别过A ,B 作x 轴的平行线与函数y =e x 的图象交于C ,D 两点.(1)求点A 与原点O 连成直线的斜率的取值范围;(2)若直线AB 过原点O ,求证直线CD 也过原点O ;(3)当直线BC 与y 轴平行时,设B 点的横坐标为x ,四边形ABDC 的面积为f (x ),若方程2f (x )-3e x =0在区间[t ,t +1]上有实数解,求整数t 的值.(1)解 设过原点O 且和函数y =e 2x 的图象相切的切线的切点为P (x 0,y 0),则y 0=02ex ,又y ′=2e 2x ,切线OP 的斜率k OP =y 0x 0=022e x ,由020e x x =022e x ,得x 0=12,k OP =022e x =2e. 结合图象知,点A 与原点O 连成直线斜率的取值范围是(-∞,0)∪[2e ,+∞).(2)证明 由已知可设A ,B ,C ,D 各点的坐标分别为A (x 1,y 1),B (x 2,y 2),C (x 3,y 1),D (x 4,y 2),则y 1=12ex ,y 2=22e x ,且y 1=3e x ,y 2=4e x , ∴12e x =3e x ,22e x =4e x ,∴2x 1=x 3,2x 2=x 4,∵直线AB 过原点O ,∴y 2x 2=y 1x 1,∴y 22x 2=y 12x 1, 于是y 2x 4=y 1x 3,即k OD =k OC ,∴直线CD 也过原点O . (3)解 当直线BC 与y 轴平行时,x 2=x 3=2x 1=x ,x 4=2x 2=4x 1=2x ,∴f (x )=12[(x 3-x 1)+(x 4-x 2)](y 2-y 1) =3x 4(e 2x -e x )=3x 4(e x -1)e x , 于是方程2f (x )-3e x =0可化为32x (e x -1)e x -3e x =0, 由于e x >0,且x =0不是该方程的解,∴原方程等价于e x -2x-1=0. 令g (x )=e x -2x -1,则g ′(x )=e x +2x 2>0对一切x ∈(-∞,0)∪(0,+∞)恒成立, ∴g (x )在(-∞,0)和(0,+∞)上都是增函数,又∵g (1)=e -3<0,g (2)=e 2-2>0,g (-3)=e -3-13<0,g (-2)=e -2>0, ∴方程2f (x )-3e x =0有且只有两个实根,并且分别在区间[1,2]和[-3,-2]上, ∴整数t 的值为1和-3.。
浅谈化归与转化思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化归与转化思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作者:黄庆彬来源:《新课程》2021年第12期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高中生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要达到获“四基”、提“四能”的目标。
获“四基”,即学生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基本的技能、思想和活动经验;提“四能”,即提高学生从数学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題的四种能力。
纵观近年来高考数学试题的编制及考查的内容,都很好地反映了课程改革理念,加大了数学思维能力的考查,注重学科思想方法的运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两手抓”,既要加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又要注意以素养为导向,以能力为重,加大各种思想方法的渗透。
在中学数学思想方法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就是化归与转化思想,它是解决数学问题思想方法的精髓。
化归与转化,即运用转化、归结的数学手段,通过一定的数学过程,把一个复杂、陌生或者未解决的问题转化到已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上来,从而破解原问题的一种方法。
数学家笛卡尔对此方法给予了高度评价,称之为解决数学问题的万能方法。
它对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数学素质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故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抓基础与注重转化能力的培养两者并重,这是学好数学的金钥匙。
以下便是其模式。
一、高中数学中应用转化与化归思想遵循的原则应遵循4个原则:(1)熟悉化原则,即“化生为熟”,把陌生问题转化成熟悉问题。
(2)简单化原则,即“化繁为简”,把复杂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
(3)直观化原则,即“化抽象为直观”,把较抽象的问题转化为较直观的问题(如数形结合思想,立体几何问题转化成平面几何问题)。
(4)正难则反原则。
若问题直接求解困难时,可考虑运用反证法或补集法,或用逆否命题间接地解决问题。
二、高中数学中常见的转化与化归方法共有10种: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有的可用直接转换法、换元法、数形结合法,有的可用参数法、构造法、坐标法,还有的可用类比法、特殊法、一般化、等价转换法来解。
这些方法在一些题目中可能单独使用,也可能相互交叉使用,是不能完全分割开的。
(数学)高三复习资料(化归与转化的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
高三数学复习资料(化归与转化的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考纲要求】考察考生对中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对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本质的理解水平。
综合运用分类讨论、数形结合、转化与化归思想方法、以及待定系数法、配方法解决函数综合问题。
【考点分析】近几年高考函数部分重点考查基本初等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导数的几何意义和导数的应用,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
在150分的试卷中占19-24分。
【重点与难点】本节结合函数与导数的知识,讲述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转化与化归思想方法。
重点是“化归与转化的策略”,如未知向已知的转化、新知识向旧知识的转化、复杂问题向简单问题的转化、特殊与一般问题之间的互相转化等。
把转化的思想方法渗透到所有的数学教学内容和解题过程,难点如何保证转化的等价性。
【归纳】化归与转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熟悉化原则,(2)简单化原则,(3)直观化原则,(4)正难则反原则,(5)和谐化原则。
策略一:化繁为简,化特殊为一般【例1】(2011辽宁理21)已知函数1ln )1()(2+++=ax x a x f .(1)讨论函数)(x f 的单调性;(2)设,1-<a 如果对任意),,0(,21+∞∈x x |,|4|)()(|2121x x x f x f -≥-求a 的取值范围.归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变式1:(2007年陕西))(x f 是定义在),0(+∞上的非负可导函数,且满足)()('x f x xf +,0≤对任意正数a 、b ,若,b a <则必有( )A .)()(a bf b af ≤B .)()(b af a bf ≤C .)()(b f a af ≤D .)()(a f b bf ≤策略二:等价命题的转化【例2】(2012广州一模调研改编)已知函数||ln )(b x x ax x f ++=是奇函数,且图像在点))(,(g f e 处的切线斜率为3(e 为自然对数的底数).(1)求实数a 、b 的值;(2)当),(1Z n m n m ∈>>时,证明:m n n m mn nm )()(>.变式2:已知三次函数)()(23R d c b a d cx bx ax x f ∈+++=、、、为奇函数,且在点))1(,1(f 的切线方程为.22-=x y(1)求函数)(x f 的表达式;(2)如果过点),2(t 可作曲线)(x f y =的三条切线,求实数t 的取值范围.归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策略三:函数与方程、不等式之间的转化函数与方程、不等式就像“一胞三兄弟”,解决方程、不等式的问题需要函数帮助,解决函数的问题需要方程,不等式的帮助,因此借助于函数与方程、不等式进行转化与化归可以将问题化繁为简,一般可将不等关系转化为最值(值域)问题,从而求出参变量的范围. 基础练习:(1)0142>+-x x 解集为__________. (2)0312≤-+xx 解集为__________. (3)若不等式012>++x ax 的解集为},21|{t x x <<-则=a __________,=t __________. (4)不等式02>++c bx ax 的解集为},32|{<<x x 则不等式02>+-c bx ax 的解集为____.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3】若关于x 的方程05425|1||1|=-⋅-+-+-m x x 有实根,求m 的取值范围.归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变式3:已知)(x f 为定义在实数集R 上的奇函数,且)(x f 在),0[+∞上是增函数.当θ≤02π≤时,是否存在这样的实数m ,使)cos 24()32(cos θθm m f f -+-)0(f >对所有的]2,0[πθ∈均成立?若存在,求出所有适合条件的实数m ;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归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巩固提高】1、若不等式342-+>+p x px x 对一切40≤≤p 均成立,试求实数x 的取值范围.已知函数的单调性求取值范围问题2、(2010开封模拟)已知函数.ln 2)(2x a x x x f ++=若函数)(x f 在区间]1,0(上为单调增函数,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归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存在正数x 使1)(2<-a x x 成立,则a 的取值范围是( )A .),(+∞-∞B .),2(+∞-C .),0(+∞D .),1(+∞-(1)直接转化法:把原问题直接转化为基本定理、基本公式或基本图形问题.(2)换元法:运用“换元”把式子转化为有理式或使整式降幂等,把较复杂的函数、方程、不等式问题转化为易于解决的基本问题.(3)数形结合法:研究原问题中数量关系(解析式)与空间形式(图形)关系,通过互相变换获得转化途径.(4)等价转化法:把原问题转化为一个易于解决的等价命题,达到化归的目的.(5)特殊化方法:把原问题的形式向特殊化形式转化,并证明特殊化后的问题、结论适合原问题.(6)构造法:“构造”一个合适的数学模型,把问题变为易于解决的问题.(7)坐标法:以坐标系为工具,用计算方法解决几何问题是转化方法的一个重要途径.(8)类比法:运用类比推理,猜测问题的结论,易于确定.(9)参数法:引进参数,使原问题转化为熟悉的形式进行解决.(10)补集法:如果正面解决原问题有困难,可把原问题的结果看做集合A ,而把包含该问题的整体问题的结果类比为全集U ,通过解决全集U 及补集A C U 获得原问题的解决,体现了正难则反的原则.参考答案例1、解:(1))(x f 的定义域为),,0(+∞⋅++=++=xa ax ax x a x f 1221)('2 当0≥a 时,,0)('>x f 故)(x f 在),0(+∞单调增加当1-≤a 时,,0)('<x f 故)(x f 在),0(+∞单调减少当01<<-a 时,令,0)('=x f 解得aa x 21+-= 则当)21,0(a a x +-∈时,.0)('>x f ),21(+∞+-∈aa x 时,.0)('<x f 故)(x f 在)21,0(a a +-单调增加,在),21(+∞+-a a 单调减少. (2)不妨假设,21x x ≥ 而,1-<a 由(1)知在),0(+∞单调减少,从而),,0(,21+∞∈∀x x ||4|)()(|2121x x x f x f -≥-等价于),,0(,21+∞∈∀x x 11224)(4)(x x f x x f +≥+ ①令,4)()(x x f x g += 则421)('+++=ax xa x g ①等价于)(x g 在),0(+∞单调减少,即0421≤+++ax x a 从而212)12(1224)12(1214222222-+-=+---=+--≤x x x x x x x a 故a 的取值范围为].2,(--∞ 归纳:通过确定21,x x 的大小关系化繁为简;通过构造函数化特殊为一般;通过分离参数避免讨论。
化归与转化思想在高考数学解题中的运用
GUAN GDONG JIAO YU GAO ZHONG2021年第2化归与转化思想在高考数学解题中的运用■甘肃省秦安县第二中学罗文军yxo化归与转换的思想,就是在研究和解决数学问题时采用某种方式,借助某种函数性质、图像、公式或已知条件将问题通过变换加以转化,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思想等价转化总是将抽象转化为具体,复杂转化为简单、未知转化为已知,通过变换迅速而合理的寻找和选择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1.化归与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数学问题时,常遇到一些问题直接求解较为困难,通过观察、分析、类比、联想等思维过程,选择运用恰当的数学方法进行变换,将原问题转化为一个新问题(相对来说,对自己较熟悉的问题),通过新问题的求解,达到解决原问题的目的.2.化归与转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熟悉化原则;(2)简单化原则;(3)和谐化原则;(4)直观化原则;(5)正难则反原则3.化归与转化的途径:(1)从问题的反面思考;(2)局部向整体的转化;(3)未知向已知转化;(4)固定向重组的转化;(5)抽象向具体转化;(6)个别向一般的转化;(7)数向形的转化;(8)定量向定性的转化;(9)主元向辅元的转化.以下结合一些经典试题,谈谈化归与转化思想在高三解题中的运用.题型一:化归与转化思想简单化原则的体现化归与转化思想简单化原则在解题中的体现主要有:(1)将比较代数式的大小的问题,运用同构法,通过构造函数,化归为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根据自变量的大小比较函数值的大小或者根据函数值的大小比较自变量的大小;(2)将概率与统计问题化归为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与基本运算问题.例1.若2a +log 2a =4b +2log 4b ,则()A.a >2b B.a <2b C.a >b 2 D.a <b 2【解析】由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和对数的运算性质可得,2a +log 2a =4b +2log 4b =22b +log 2b ,又因为22b +log 2b <22b +log 22b =22b +1+log 2b ,所以2a +log 2a <22b +log 22b .令f(x)=2x +log 2x,由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性质以及函数单调性的性质可得f(x)在(0,+∞)上单调递增,由f(a )<f(2a ),可得a <2b .【评析】本题考查了指数幂和对数的运算,函数的单调性的性质,构造函数后,把问题化归与转化为根据函数单调性,由函数值的大小比较自变量的大小,体现了化归与转化思想的简单化原则.例2.设命题p ∶4x-3≤1,命题q ∶x 2-(2a+1)x +a (a +1)≤0.若劭p 是劭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解析】由4x-3≤1,得12≤x ≤1,记A ={x │12≤x ≤1};由x 2-(2a+1)x+a (a+1)≤0,可得a ≤x ≤a +1,记B ={x │a ≤x ≤a +1}.因为劭p 是劭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所以q 是p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所以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所以A 芴B ,所以a ≤12,a+1≥11,解得0≤a ≤12,所以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0,12].【评注】本题的解答中,先把两个命题中的不等式的解集分别用集合A 和集合B 表示,再由劭p 是劭q 是的必要不充分条件转化为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再转化为集合A 为集合B 的真子集,解得a 的范围.题型二:化归与转化思想直观化原则的体现化归与转化思想直观化原则在解题中的体现主要有:(1)画出函数图像后,利用函数图像研究函数的性质,进而直观的解决与函数有关的问题;(2)立体几何问题中,将立体问题平面化,画出轴截面或者中截面,利用平面几何问题破解题目.例3.设a ,b ∈R ,则|“a >b ”是“a a >b b ”的()A.充要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要也不必要条件【解析】构造函数f(x)=x x =x2,x≥0-x 2,x<1函数图像如图1,由图像可知f(x)=x x 在R 上单调递增.当a >b 时,f(a )>f(b ),即a a >b b ,a >b 圯a a >b b .当f(a )>f(b ),即a a >b b 时,a >b ,a a >b b 圯a >b ,所以a >b 圳a a >b b ,“a >b ”是“a a >b b ”的充要条件,故选C.【评注】本题是一道比较复杂的充分必要条件问题,通过观察题目,通过类比和联想,运用化归与转化思想,构造函数f(x)=x x 后,画出这个函数的图像,运用图像法判断这个函数在其定义域R 上为单调递增函数,把a 和b 看成这个函数的两个自变量,a a 和b b 分别看成这个函数的函数值f(a )29数学有数和f(b),由增函数的性质可以得出,a>b圳a a>b b,所以a>b是a a>b b的充分必要条件,体现了化归与转化思想的简单化和直观化原则.例4.已知某个机械零件是由两个有公共底面的圆锥组成的,且这两个圆锥有公共点的母线互相垂直,把这个机械零件打磨成球形,该球的半径最大为1,设这两个圆锥的高分别为h1,h2,则h1+h2的最小值为________.【答案】22姨.【解析】由题意可知,打磨后所得半径最大的球是由这两个圆锥构成的组合体的内切球,内切球的半径R=1,如图为这个组合体的轴截面示意图,圆O为内切球的轴截面,E,F,G,H分别为切点,连接OA,OB,OC,OD,OE,OF,OG,OH,由题意可知AB⊥BC,AD⊥DC,AC=h1+h2,R=OE=OF=OG=OH=1,则S四边形ABCD=S△AOB+S△BOC+S△COD+S△AOD,即AB×BC=12R×AB+12R×BC+12R×CD+12R×AD=12R(2AB+2BC)=R(AB+BC),所以AB×BC=AB+BC.由基本不等式可得AB×BC=AB+BC≥2AB×BC姨,则AB×BC≥4,当且仅当AB=BC时等号成立.所以(h1+h2)2=AC2=AB2+BC2≥2AB×BC≥8,当且仅当AB=BC时等号成立,故h1+h2的最小值为22姨.【评注】本题的解答运用了化归与转化的思想,通过研究组合体和其内切球的轴截面,把空间立体几何问题化归为平面几何问题,做到了把问题直观化的原则.题型三:化归与转化思想熟悉化原则的体现化归与转化思想熟悉化原则在解题中的体现主要有:(1)不等式题目中,把含一个参数的不等式恒成立问题,通过分离变量,化归为求函数在给定区间上的最值问题;(2)立体几何题目中,利用长方体或者正方体模型,把一些三棱锥、四棱锥和三棱柱的外接球问题化归为熟悉的长方体或者正方体的外接球问题.例5.若对任意的x∈(0,+∞),ax-ln(2x)≥1恒成立,则实数a的最小值是_______【解析】由已知可得,对任意的x∈(0,+∞),a≥ln(2x)+1x恒成立,令g(x)=ln(2x)+1x,g′(x)=1x·x-ln(2x)x2=1-ln(2x)x2,令g′(x)=0,则1-ln(2x)=0,则x=e2,当0<x<e2时,g′(x)>0,g(x)单调递增;当x>e2时,g′(x)<0,g(x)单调递减,所以当x=e2时,g(x)取得最大值g(x)max=g(e2)=ln e+1e2=4e,所以a≥4e,所以a的最小值为4e.【评注】本题的解答运用了分离变量法,分离变量后,构造函数后,把a≥g(x)在(0,+∞)上恒成立等价转化为a≥[g(x)]max(x∈(0,+∞)),转化为求函数g(x)在(0,+∞)上的最大值问题,g(x)的最大值即为a的最小值,本题体现了化归与转化思想的熟悉化原则.例6.设数列{a n}的前n项为S n,a1=1,当n≥2时,a n=2a n S n-2S2n.(1)求数列{a n}的通项公式;(2)是否存在正数k,使(1+S1)(1+S2)…(1+S n)≥k2n+1姨对一切正整数n都成立?若存在,求k的取值范围,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1)因为当n≥2时,a n=2a n S n-2S2n,所以a n=2S2n2S n-1,n≥2,所以(S n-S n-1)(2S n-1)=2S2n,所以S n-S n-1=-2S n S n-1,所以1S n-1S n-1=2,n≥2,所以数列{1S n}是以1S1=1为首项,以2为公差的等差数列,所以1S n=1+2(n-1)=2n-1,所以S n=12n-1,所以,当n≥2时,a n=S n-S n-1=12n-1-12n-3=-2(2n-1)(2n-3),因为a1=S1=1,所以a n=1,n=1-2(2n-1)(2n-3).n≥≥2(2)设f(n)=(1+S1)(1+S2)…(1+S n)2n+1姨,则f(n+1)f(n)=2n+22n+1姨2n+3姨=4n2+8n+44n2+8n+3姨>1,所以f(n)在n∈N鄢上递增,要使f(n)≥k恒成立,只需要f(n)min≥k,因为f(n)min=f(1)=23姨3,所以0<k≤23姨3.【评注】第(1)问运用了数列的前n项和S n与通项a n之间的关系a n=S n-S n-1(n≥2),把a n转化为S n-S n-1,再合并同类项后运用取倒数法,再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得出数列{1S n}的通项公式,再得出数列{a n}的通项公式;第(2)问分离变量后构造函数f(n),用作商法判断f(n)的单调性,把不等式f(n)≥k在n∈N鄢上恒成立等价转化为f(n)min≥k(n∈N鄢),两问都运用到了化归与转化思想.AEBFHDGOC302021年第2GUAN GDONG JIAO YU GAO ZHONG2021年第2题型四:化归与转化思想和谐化原则的体现化归与转化思想和谐化原则在解题中的体现主要有:(1)解三角形问题中利用正弦定理实现边角的互化;(2)在三角函数问题中,将形如y=a sin x+b cos x 的函数问题利用辅助角公式化归为形如y=A sin (棕x+渍)的函数问题;(3)解析几何中,将两直线垂直化归为斜率乘积为-1或者方向向量的数量积为0;(4)将形如滋=y -b x -a形式的最值问题,转化为动直线斜率的最值问题.例7.△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已知b -c =a ·cos C -c ·cos A .(1)求角A ;(2)若a =3,求b +2c 的最大值.【解析】(1)因为b -c =a ·cos C -c ·cos A ,由正弦定理可得,sin B -sin C =sin A cos C -sin C cos A ,所以sin B -sin C =sin (A -C )所以sin (A +C )-sin C =sin (A -C ),所以sin A cos C +cos A sin C -sin C =sin A cos C -cos A sin C ,所以cos A =12,因为0<A <仔,所以A =仔3.(2)由(1)可得,C =2仔3-B ,由正弦定理得,a sin A =b sin B =c sin C=2R ,所以3sin 仔3=b sin B =c sin (2仔3-B ),所以b =23姨sin B ,c =23姨sin (2仔3-B ),所以b +2c =23姨sin B +43姨sin (2仔3-B )=23姨(2sin B +3姨cos B )=221姨sin (B +渍),其中tan 渍=3姨2,渍∈(0,仔2),由B ∈(0,2仔3),存在B 使得B +渍=仔2,所以sin (B +渍)的最大值为1,所以b+2c 的最大值为221姨.【评注】第(1)问运用正弦定理实现边转化为角,再逆用两角差的正弦公式,运用内角和定理以及诱导公式,再运用两角和的正弦公式和两角差的正弦公式,得出cos A 的值,得出角A 的值;第(2)问运用了正弦定理将关于边的最值问题化为角的最值问题,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以及诱导公式,再运用辅助角公式,化为三角函数在给定范围上的最值问题;两问都运用了化归与转化思想,体现了和谐化原则.例8.已知函数f (x)=x2x-1,则f (12019)+f (22019)+f (32019)+…+f (20182019)的值为_____.【解析】由于直接计算有困难,先探求一般的规律,因为f (x)=x2x-1,所以f (1-x)=1-x2(1-x)-1=1-x1-2x=x-12x-1,所以f (x)+f (1-x)=1,倒叙相加可得f (12019)+f (22019)+f (32019)+…+f (20182019)=1009.【评注】本题的解答中体现了特殊问题转化为一般化,运用了化归与转化思想,先通过探究在宏观上把握问题的一般规律,再将特殊问题破解.题型五:化归与转化思想的正难则反原则在解题中的体现化归与转化思想的正难则反原则在高中数学解题中的体现主要有:(1)间接证明方法中的反证法在解题中的运用;(2)概率问题中对立事件和互斥事件的概率公式的运用.例9.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a 1=1+2姨,S 3=9+32姨.(1)求数列{a n }的通项a n 与前n 项和S n ;(2)设b n =S n n(n ∈N 鄢),求证:数列{b n }中任意不同的三项都不可能成为等比数列.【解析】(1)设公差为d ,由已知得a1=2姨+1,3a1+3d =9+32姨姨,所以d =2,故a n =2n -1+2姨,S n =n (n +2姨).(2)证明:由(1)得b n =S n n=n +2姨.假设数列{b n }中存在三项b p 、b q 、b r (p 、q 、r 互不相等)成等比数列,则b 2q =b p b r ,即(q +2姨)2=(p +2姨)(r +2姨),所以(q 2-pr )+(2q -p-r )2姨=0.因为p ,q ,r ∈N 鄢,所以q 2-pr =0,2q-p-r =0姨,所以(p+r 2)2=pr ,(p-r )2=0,所以p =r ,这与p ≠r 矛盾.所以数列{b n }中任意不同的三项都不可能成为等比数列.【评注】本题的解答的第(2)问中运用了反证法,先反设假定要证的结论不成立,而设出结论的反面成立,将这个反设作为条件,运用等比数列的定义和通项公式,通过推理,得出p =r 与已知条件相矛盾,所以反设错误,所以要证明的结论成立,反证法归属于间接证明方法,第(2)问运用了化归与转化的思想.例10.掷一个骰子的试验,事件A 表示“小于5的偶数点出现”,事件B 表示“小于5的点数出现”,则一次试验中,事件A +B 发生的概率为____.【答案】23.【解析】掷一个骰子的试验有6种可能结果,依题意P (A )=26=13,P (B )=46=23,所以P (B )=1-P (B )=1-23=13,显然A 与B 互斥,从而P (A+B )=P (A )+P (B )=13+13=23.【评注】先由古典概型概率公式求出事件A 和事件B 的概率,再由对立事件概率公式求出事件B 的对立事件B 的概率,再由互斥事件概率公式,把事件A+B 的概率化归为求P (A )和P (B )的和,运用了化归与转化思想.责任编辑徐国坚31。
2019年高考数学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25分类讨论思想转化与化归思想理
分类讨论思想、转化与化归思想【高考题型示例】题型一、概念、定理分类整合概念、定理分类整合即利用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定理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如绝对值的定义、不等式的转化、等比数列{a n }的前n 项和公式等,然后分别对每类问题进行解决.解决此问题可以分解为三个步骤:分类转化、依次求解、汇总结论.汇总结论就是对分类讨论的结果进行整合. 例1.若一条直线过点(5,2),且在x 轴,y 轴上截距相等,则这条直线的方程为( ) A.x +y -7=0 B.2x -5y =0C.x +y -7=0或2x -5y =0D.x +y +7=0或2y -5x =0 答案 C解析 设该直线在x 轴,y 轴上的截距均为a ,当a =0时,直线过原点,此时直线方程为y =25x ,即2x -5y =0;当a≠0时,设直线方程为x a +ya =1,求得a =7,则直线方程为x +y -7=0.例2. 已知S n 为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且S n =2a n -2,则S 5-S 4的值为( ) A.8 B.10 C.16 D.32 答案 D例3.已知集合A =⎩⎨⎧⎭⎬⎫-1,12,B ={x|mx -1=0,m∈R},若A∩B=B ,则所有符合条件的实数m 组成的集合是( )A.{0,-1,2}B.⎩⎨⎧⎭⎬⎫-12,0,1 C.{-1,2} D.⎩⎨⎧⎭⎬⎫-1,0,12答案 A解析 因为A∩B=B ,所以B ⊆A.若B 为∅,则m =0;若B≠∅,则-m -1=0或12m -1=0,解得m =-1或2.综上,m∈{0,-1,2}.故选A.例4.设函数f(x)=⎩⎪⎨⎪⎧πx 2,-1<x<0,e x -1,x≥0.若f(1)+f(a)=2,则实数a 的所有可能取值的集合是________.答案 ⎩⎪⎨⎪⎧⎭⎪⎬⎪⎫-22,1解析 f(1)=e 0=1,即f(1)=1. 由f(1)+f(a)=2,得f(a)=1. 当a≥0时,f(a)=1=ea -1,所以a =1.当-1<a<0时,f(a)=sin(πa 2)=1, 所以πa 2=2k π+π2(k∈Z),所以a 2=2k +12(k∈Z),k 只能取0,此时a 2=12.因为-1<a<0,所以a =-22. 则实数a 的取值集合为⎩⎪⎨⎪⎧⎭⎪⎬⎪⎫-22,1.题型二、图形位置、形状分类整合图形位置、形状分类整合是指由几何图形的不确定性而引起的分类讨论,这种方法适用于几何图形中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的研究以及解析几何中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 例5.已知正三棱柱的侧面展开图是边长分别为6和4的矩形,则它的体积为( ) A.833 B.4 3 C.239 D.43或833答案 D解析 当矩形长、宽分别为6和4时,体积V =2×3×12×4=4 3;当长、宽分别为4和6时,体积V =43×233×12×6=833.例6.已知变量x ,y 满足的不等式组⎩⎪⎨⎪⎧x≥0,y≥2x,kx -y +1≥0表示的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围成的平面区域,则实数k 等于( ) A.-12 B.12 C.0 D.0或-12答案 D解析 不等式组⎩⎪⎨⎪⎧x≥0,y≥2x ,kx -y +1≥0表示的可行域如图阴影部分所示(含边界),由图可知,若要使不等式组⎩⎪⎨⎪⎧x≥0,y≥2x,kx -y +1≥0表示的平面区域是直角三角形,只有当直线y =kx +1与直线x =0或y=2x 垂直时才满足.结合图形可知斜率k 的值为0或-12.例7.设圆锥曲线C 的两个焦点分别为F 1,F 2,若曲线C 上存在点P 满足|PF 1|∶|F 1F 2|∶|PF 2|=4∶3∶2,则曲线C 的离心率为________. 答案 12或32解析 不妨设|PF 1|=4t ,|F 1F 2|=3t ,|PF 2|=2t ,其中t>0. 若该曲线为椭圆,则有|PF 1|+|PF 2|=6t =2a , |F 1F 2|=3t =2c ,e =c a =2c 2a =3t 6t =12;若该曲线为双曲线,则有|PF 1|-|PF 2|=2t =2a , |F 1F 2|=3t =2c ,e =c a =2c 2a =3t 2t =32.综上,曲线C 的离心率为12或32.例8.抛物线y 2=4px(p>0)的焦点为F ,P 为其上的一点,O 为坐标原点,若△OPF 为等腰三角形,则这样的点P 的个数为________. 答案 4解析 当|PO|=|PF|时,点P 在线段OF 的中垂线上,此时,点P 的位置有两个;当|OP|=|OF|时,点P 的位置也有两个;对|FO|=|FP|的情形,点P 不存在.事实上,F(p ,0),若设P(x ,y),则|FO|=p ,|FP|=-2+y 2,若-2+y 2=p ,则有x 2-2px +y 2=0,又∵y 2=4px ,∴x 2+2px =0,解得x =0或x =-2p ,当x =0时,不构成三角形.当x =-2p(p>0)时,与点P 在抛物线上矛盾. ∴符合要求的点P 有4个.题型三、含参问题分类整合某些含有参数的问题,由于参数的取值不同会导致所得的结果不同,需对参数进行讨论,如含参数的方程、不等式、函数等. 解决这类问题要根据解决问题需要合理确定分类标准,讨论中做到不重不漏,结论整合要周全.例9.已知实数a,x,a>0且a≠1,则“a x>1”的充要条件为( )A.0<a<1,x<0B.a>1,x>0C.(a-1)x>0D.x≠0答案 C解析由a x>1知,a x>a0,当0<a<1时,x<0;当a>1时,x>0.故“a x>1”的充要条件为“(a-1)x>0”.例10.若函数f(x)=ax2+4x-3在[0,2]上有最大值f(2),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 )A.(-∞,-1]B.[-1,+∞)C.(-∞,0)D.(0,+∞)答案B例11.设函数f(x)=x2-ax+a+3,g(x)=ax-2a,若存在x0∈R,使得f(x0)<0和g(x0)<0同时成立,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 )A.(7,+∞)B.(-∞,-2)∪(6,+∞)C.(-∞,-2)D.(-∞,-2)∪(7,+∞)答案 A解析由f(x)=x2-ax+a+3知,f(0)=a+3,f(1)=4.又存在x0∈R,使得f(x0)<0,所以Δ=a2-4(a+3)>0,解得a<-2或a>6.又g(x)=ax-2a的图象恒过点(2,0),故当a>6时,作出函数f(x)和g(x)的图象如图1所示,当a<-2时,作出函数f(x)和g(x)的图象如图2所示.由函数的图象知,当a>6时,若g(x 0)<0,则x 0<2,∴要使f(x 0)<0,则需⎩⎪⎨⎪⎧a>6,,解得a>7.当a<-2时,若g(x 0)<0,则x 0>2,此时函数f(x)=x 2-ax +a +3的图象的对称轴x =a 2<-1,故函数f(x)在区间⎝ ⎛⎭⎪⎫a 2,+∞上为增函数, 又f(1)=4,∴f(x 0)<0不成立. 综上,实数a 的取值范围为(7,+∞). 题型四、特殊与一般的转化一般问题特殊化,使问题处理变得直接、简单,也可以通过一般问题的特殊情形找到一般思路;特殊问题一般化,可以使我们从宏观整体的高度把握问题的一般规律,从而达到成批处理问题的效果;对于某些选择题、填空题,可以把题中变化的量用特殊值代替,得到问题答案或者思路. 例1.据统计某超市两种蔬菜A ,B 连续n 天价格分别为a 1,a 2,a 3,…,a n 和b 1,b 2,b 3,…,b n ,令M ={m|a m <b m ,m =1,2,…,n},若M 中元素个数大于34n ,则称蔬菜A 在这n 天的价格低于蔬菜B 的价格,记作:A <B ,现有三种蔬菜A ,B ,C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A <B ,B <C ,则A <CB.若A <B ,B <C 同时不成立,则A <C 不成立C.A <B ,B <A 可同时不成立D.A <B ,B <A 可同时成立 答案 C解析 特例法:例如蔬菜A 连续10天价格分别为1,2,3,4,…,10,蔬菜B 连续10天价格分别为10,9,…,1时,A <B ,B <A 同时不成立,故选C.例2.过抛物线y =ax 2(a>0)的焦点F ,作一直线交抛物线于P ,Q 两点.若线段PF 与FQ 的长度分别为p ,q ,则1p +1q 等于( )A.2aB.12aC.4aD.4a解析 抛物线y =ax 2(a>0)的标准方程为x 2=1a y(a>0),焦点F ⎝ ⎛⎭⎪⎫0,14a .过焦点F 作直线垂直于y 轴,则|PF|=|QF|=12a ,∴1p +1q=4a.例3.已知函数f(x)=(a -3)x -ax 3在[-1,1]上的最小值为-3,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 A.(-∞,-1] B.[12,+∞)C.[-1,12]D.⎣⎢⎡⎦⎥⎤-32,12答案D例4.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若a ,b ,c 成等差数列,则cos A +cos C1+cos Acos C =________. 答案 45解析 令a =b =c ,则△ABC 为等边三角形,且cos A =cos C =12,代入所求式子,得cos A +cos C 1+cos Acos C =12+121+12×12=45.五、命题的等价转化将题目已知条件或结论进行转化,使深奥的问题浅显化、繁杂的问题简单化,让题目得以解决.一般包括数与形的转化,正与反的转化,常量与变量的转化,图形形体及位置的转化.例5.由命题“存在x 0∈R,使0|1|e x --m≤0”是假命题,得m 的取值范围是(-∞,a),则实数a 的值是( )A.(-∞,1)B.(-∞,2)C.1D.2解析 命题“存在x 0∈R,使0|1|ex --m≤0”是假命题,可知它的否定形式“任意x∈R,e |x -1|-m>0”是真命题,可得m 的取值范围是(-∞,1),而(-∞,a)与(-∞,1)为同一区间,故a =1.例6.如图所示,已知三棱锥P -ABC ,PA =BC =234,PB =AC =10,PC =AB =241,则三棱锥P -ABC 的体积为( )A.40B.80C.160D.240 答案 C解析 因为三棱锥P -ABC 的三组对棱两两相等,则可将此三棱锥放在一个特定的长方体中(如图所示),把三棱锥P -ABC 补成一个长方体AEBG -FPDC ,可知三棱锥P -ABC 的各棱分别是此长方体的面对角线. 不妨令PE =x ,EB =y ,EA =z , 则由已知,可得⎩⎪⎨⎪⎧x 2+y 2=100,x 2+z 2=136,y 2+z 2=164,解得⎩⎪⎨⎪⎧x =6,y =8,z =10.从而知V P -ABC =V AEBG -FPDC -V P -AEB -V C -ABG -V B -PDC -V A -FPC =V AEBG -FPDC -4V P -AEB =6×8×10-4×16×6×8×10=160.例7.对于满足0≤p≤4的所有实数p ,使不等式x 2+px>4x +p -3成立的x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答案 (-∞,-1)∪(3,+∞) 解析 设f(p)=(x -1)p +x 2-4x +3, 则当x =1时,f(p)=0,所以x≠1.f(p)在[0,4]上恒为正等价于⎩⎪⎨⎪⎧,,即⎩⎪⎨⎪⎧--,x 2-1>0,解得x>3或x<-1.例8.如果实数x ,y 满足等式(x -2)2+y 2=1,那么y +3x -1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答案 ⎣⎢⎡⎭⎪⎫43,+∞ 解析 设k =y +3x -1,则y 表示点P(1,-3)和圆(x -2)2+y 2=1上的点的连线的斜率(如图).从图中可知,当过P 的直线与圆相切时斜率取最值,此时对应的直线斜率分别为k PB 和k PA ,其中k PB 不存在.由圆心C(2,0)到直线y =kx -(k +3)的距离|2k -+k 2+1=r =1,解得k =43,所以y +3x -1的取值范围是⎣⎢⎡⎭⎪⎫43,+∞.题型六、 函数、方程、不等式之间的转化函数、方程与不等式就像“一胞三兄弟”,解决方程、不等式的问题需要函数的帮助,解决函数的问题需要方程、不等式的协作.例9.已知函数f(x)=lg ⎝ ⎛⎭⎪⎫x +a x -2,若对任意x∈[2,+∞),恒有f(x)>0,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答案 (2,+∞)解析 根据题意,得x +a x -2>1在[2,+∞)上恒成立,即a>-x 2+3x 在[2,+∞)上恒成立,又当x =2时,(-x 2+3x)max =2,所以a>2.例10.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A(-12,0),B(0,6),点P 在圆O :x 2+y 2=50上,若PA →·PB →≤20,则点P 的横坐标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答案 [-52,1]解析 方法一 因为点P 在圆O :x 2+y 2=50上, 所以设P 点坐标为(x ,±50-x 2)(-52≤x≤52).因为A(-12,0),B(0,6),所以PA →=(-12-x ,-50-x 2)或PA →=(-12-x ,50-x 2), PB →=(-x ,6-50-x 2)或PB →=(-x ,6+50-x 2). 因为PA →·PB →≤20,先取P(x ,50-x 2)进行计算,所以(-12-x)·(-x)+(-50-x 2)(6-50-x 2)≤20,即2x +5≤50-x 2. 当2x +5<0,即x<-52时,上式恒成立.当2x +5≥0,即x≥-52时,(2x +5)2≤50-x 2,解得-52≤x≤1,故x≤1.同理可得P(x ,-50-x 2)时,x≤-5. 又-52≤x≤52,所以-52≤x≤1. 故点P 的横坐标的取值范围为[-52,1]. 方法二 设P(x ,y),则PA →=(-12-x ,-y),PB →=(-x ,6-y). ∵PA →·PB →≤20,∴(-12-x)·(-x)+(-y)·(6-y)≤20, 即2x -y +5≤0.如图,作圆O :x 2+y 2=50,直线2x -y +5=0与⊙O 交于E ,F 两点,∵P 在圆O 上且满足2x -y +5≤0, ∴点P 在EDF 上.由⎩⎪⎨⎪⎧x 2+y 2=50,2x -y +5=0得F 点的横坐标为1,又D 点的横坐标为-52,∴P 点的横坐标的取值范围为[-52,1].例11.已知函数f(x)=x 3+3ax -1,g(x)=f′(x)-ax -5,其中f′(x)是f(x)的导函数.对满足-1≤a≤1的一切a 的值,都有g(x)<0,则实数x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例12.已知函数f(x)=ln x.若不等式mf(x)≥a+x 对所有m∈[0,1],x∈⎣⎢⎡⎦⎥⎤1e ,e 2都成立,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 答案 (-∞,-e 2]解析 由题意得,a≤mln x-x 对所有的m∈[0,1],x∈⎣⎢⎡⎦⎥⎤1e ,e 2都成立,令H(m)=ln x·m-x ,m∈[0,1],x∈⎣⎢⎡⎦⎥⎤1e ,e 2是关于m 的一次函数,因为x∈⎣⎢⎡⎦⎥⎤1e ,e 2,所以-1≤ln x≤2,所以⎩⎪⎨⎪⎧ln x·0-x≥a,ln x·1-x≥a,所以⎩⎪⎨⎪⎧a≤-x ,a≤ln x-x ,所以⎩⎪⎨⎪⎧a≤-e 2,-min.令g(x)=ln x -x ⎝ ⎛⎭⎪⎫1e ≤x≤e 2,所以g′(x)=1-x x ,所以函数g(x)在⎣⎢⎡⎦⎥⎤1e ,1上是增函数,在[1,e 2]上是减函数,所以g(x)min =g(e 2)=2-e 2,所以a≤2-e 2. 综上知a≤-e 2.。
2019届高三数学二轮复习极限突破:专题三:转化与化归思想
专题三:转化与化归思想【考情分析】转化与化归思想在高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数学问题的解决,总离不开转化与化归,如未知向已知的转化、新知识向旧知识的转化、复杂问题向简单问题的转化、不同数学问题之间的互相转化、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转化等.各种变换、具体解题方法都是转化的手段,转化的思想方法渗透到所有的数学教学内容和解题过程中。
数学问题解答题离不开转化与化归,它即是一种数学思想又是一种数学能力,高考对这种思想方法的考查所占比重很大,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
预测2019年高考对本讲的考查为:(1)常量与变量的转化:如分离变量,求范围等。
(2)数与形的互相转化:若解析几何中斜率、函数中的单调性等。
(3)数学各分支的转化:函数与立体几何、向量与解析几何等的转化。
(4)出现更多的实际问题向数学模型的转化问题。
【知识交汇】转化与化归思想方法,就是在研究和解决有关数学问题时采用某种手段将问题通过变换使之转化,进而得到解决的一种方法.一般总是将复杂的问题通过变换转化为简单的问题,将难解的问题通过变换转化为容易求解的问题,将未解决的问题通过变换转化为已解决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题的求解都是应用已知条件对问题进行一连串恰当转化,进而达到解题目的的一个探索过程。
1.转化有等价转化与非等价转化。
等价转化要求转化过程中前因后果是充分必要的,才保证转化后的结果仍为原问题的结果。
非等价转化其过程是充分或必要的,要对结论进行必要的修正(如无理方程化有理方程要求验根),它能带来思维的闪光点,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2.常见的转化方法转化与化归思想方法用在研究、解决数学问题时,思维受阻或寻求简单方法或从一种状况转化到另一种情形,也就是转化到另一种情境使问题得到解决,这种转化是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同时也是成功的思维方式。
常见的转化方法有:(1)直接转化法:把原问题直接转化为基本定理、基本公式或基本图形问题;(2)换元法:运用“换元”把非标准形式的方程、不等式、函数转化为容易解决的基本问题;(3)参数法:引进参数,使原问题的变换具有灵活性,易于转化;(4)构造法:“构造”一个合适的数学模型,把问题变为易于解决的问题;(5)坐标法:以坐标系为工具,用代数方法解决解析几何问题,是转化方法的一种重要途径;(6)类比法:运用类比推理,猜测问题的结论,易于确定转化的途径;(7)特殊化方法:把原问题的形式向特殊化形式转化,并证明特殊化后的结论适合原问题;(8)一般化方法:若原问题是某个一般化形式问题的特殊形式且有较难解决,可将问题通过一般化的途径进行转化;(9)等价问题法:把原问题转化为一个易于解决的等价(10)补集法:(正难则反)若过正面问题难以解决,可将问题的结果看作集合A,而把包含该问题的整体问题的结果类比为全集U ,通过解决全集U 及补集A C U 获得原问题的解决。
转化与化归思想
3.直观化原则 将比较抽象的问题转化为比较直观的问题来解决. 4.正难则反原则 当问题正面讨论遇到困难时,应想到考虑问题的反面, 设法从问题的反面去探求,使问题获得解决,或证明问题的 可能性. 总之,化归与转化是高中数学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掌 握好化归与转化的思想方法的特点、题型、方法、要素、原 则对我们学习数学是非常有帮助的.
返回
返回
等与不等是数学解题中矛盾的两个方面,但是它们 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例如本例,表面看来似 乎只具有相等的数量关系,且根据这些相等关系很难解 决,但是通过挖掘其中的不等量关系,转化为不等式(组) 来求解,则显得非常简捷有效.
返回
正向与逆向的转化
[例3] 某射手射击1次击中目标的概率是0.9他连续射击4 次且他各次射击是否击中目标是相互独立的,则他至少击中 目标1次的概率为 ________.
返回
2.转化与化归的常见方法 (1)直接转化法:把原问题直接转化为基本定理、基本公式 或基本图形问题. (2)换元法:运用“换元”把式子转化为有理式或使整式降幂 等,把较复杂的函数、方程、不等式问题转化为易于解决的基 本问题. (3)数形结合法:研究原问题中数量关系(解析式)与空间形 式(图形)关系,通过互相变换获得转化途径. (4)等价转化法:把原问题转化为一个易于解决的等价问题, 以达到化归的目的.
同一区间,故a=1.
返回
“化归与转化”还有“数与形的转化、数学各分支之间的转 化”等,应用时还应遵循以下四条原则:
1.熟悉化原则 将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以利于运用熟知的知识 和经验来解答问题. 2.简单化原则 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通过对简单问题的解决, 达到解决复杂问题的目的,或获得某种解题的启示和依据.
高中数学解题中化归思想的运用
高中数学解题中化归思想的运用
化归思想是高中数学解题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方法。
它通过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来进行求解,从而简化问题的处理过程,提高问题的解决效率。
在高中数学中,化归思想主要应用在代数、几何和数列等知识点的解题过程中。
在代数方面,化归思想通常用于化简问题中的复杂式子。
在求解复杂的方程或不等式时,我们可以通过适当的变量代换或等式变形,将原来复杂的式子化简为简单的形式。
这样可以减少计算的复杂性,更容易找到问题的解。
化归思想还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中的规律和性质,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中的代数概念。
在几何方面,化归思想主要用于解决几何问题中的相似性和等价性。
在证明几何定理时,我们可以通过构造新的几何图形,将原问题转化为已知的几何定理或已有的几何性质来证明。
这样,可以将原来复杂的证明过程简化为已知的结论,提高证明的效率。
化归思想还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几何图形之间的关系,从而辅助我们解决几何问题。
例谈高考中的转化与化归思想
例谈高考中的转化与化归思想石家庄市第十九中学 岳儒芳转化与化归的思想,是指在解答问题时,采用某种手段使之转化,进而使问题得到解决的一种解题策略.转化与化归思想的核心是把生题转化为熟题.其实,解题过程就是一个缩小已知与求解的差异的过程,是求解系统趋近于目标系统的过程,是未知向熟知转化的过程,因此解每一道题无论是难题还是易题,都离不开化归.诸如:化无理为有理,化分式为整式,化高次为低次,化复杂为简单,化异为同等.在高考中,对化归思想的考查,总是结合演绎证明,运算推理,模式构建等理性思维能力的考查进行,可以说高考每道题,都在考查化归意识与转化能力,可见该数学思想的重要性.转化与化归思想的实质是揭示联系,实现转化.除极简单的数学问题外,每个数学问题的解决都是通过转化为已知的问题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解决数学问题就是从未知向已知转化的过程.转化与化归的思想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思想,解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步步转化的过程.转化有等价转化和非等价转化.等价转化前后是充要条件,所以尽可能使转化具有等价性;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进行不等价转化,应附加限制条件,以保持等价性,或对所得结论进行必要的验证.应用转化化归思想解题的原则应是:化难为易、化生为熟、化繁为简等 常见的转化有:抽象与具体的转化、正与反的转化、数与形的转化、相等与不等的转化、整体与局部的转化、空间与平面的转化、函数不等式及方程的转化、一般与特殊的转化、数学语言的转化.一、抽象与具体之间的相互转化把抽象问题具体化是在数学解题中常有的化归途径,它是对抽象问题的理解和再认识,在抽象语言与具体事物间建立联系,从而实现抽象向具体的化归.例1、(2004年浙江卷,理12)若)(x f 和)(x g 都是定义在实数集R 上的函数,且方程0)]([=-x g f x 有实数解,则)]([x f g 不可能是( )A.512-+x x B .512++x x C. 512-x D. 512+x分析:)(x f 和)(x g 都是定义在实数集R 上的抽象函数.本题直接解不容易,可化抽象为具体,令x x f =)(代入即可求出.解:令x x f =)(,则)()]([x g x g f =,)()]([x g x f g =,0)]([=-x g f x 有实数解,即0)(=-x g x 有实数解.这样很明显得出结论,B 使0)(=-x g x 没有实数解,选B.评注:这种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到非常轻松,象这样常见抽象函数式还有一次函数型m y f x f y x f ++=+)()()(,对数函数型)()()(y f x f y x f +=⋅,幂函数型)()()(y f x f y x f ⋅=⋅.二、正难则反转化问题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是因果关系的辨证统一.解题时,如果从正面入手思维受阻,那么,不妨从它的反面出发,逆向思维,寻找解题的思路.例2、(2005全国卷Ⅱ,理15)在由数字5,4,3,2,1,0所组成的没有重复数字的四位数中,不能被5整除的数共有_________个.分析:不能被5整除的数要分类讨论,情况较多,这时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从反面入手考虑.解:所有四位数有3003515=⋅A A 个,末位为0时有6035=A 个,末位为5时有482414=⋅A A 个,∴满足题意的数共有1924860300=--个.评注:一些数学问题,如果从条件出发,正面考虑较难较繁,不妨调整思考方向,从问题的结论入手,或从问题的条件与结论的反面入手进行思考,迂回地得到解题思路,这叫做“正难则反”.“正难则反”是一种重要的解题策略,灵活使用,能使一些问题获得巧解.三、数与形的转化通过挖掘已知条件的内涵,发现式子的几何意义,利用几何图形的直观性解决问题,使问题简化. 例3、(2007年天津,理9)设c b a ,,均为正数,且c b a c b a 22121log )21(,log )21(,log 2===,则( )A .c b a << B.a b c << C.b a c << D.c a b <<分析:这里要比较c b a ,,三个正数的大小,而由已知条件很难求出c b a ,,三个数的准确值.由已知条件可知c b a ,,分别是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图象交点的横坐标,因此可利用化归转化数学思想的“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来进行解题.解: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下画出函数xy 21=与x y )21(2=与x y 213log =及x y 24log =的图象(如图1所示),则a 表示的是函数x y 21=与x y 213log =交点的横坐标的值,同理有,b 表示的是函数x y )21(2=与x y 213log =交点的横坐标的值,c 表示的是函数xy )21(2=与x y 24log =交点的横坐标的值,则有c b a <<.故选A .点评:通过发掘函数式的几何意义,将代数问题转化为函数问题或几何问题或解析几何,然后利用函数图象或几何图形来解决,这也是近年来高考中常用的解题方法.四、不等与相等的转化等与不等是数学中两个重要的关系,也是常见的两种关系,把不等问题转化成相等问题,可以减少运算量,提高正确率;把相等问题转化为不等问题,能突破难点找到解题的突破口.例4、(1997年全国,理14)不等式组⎪⎩⎪⎨⎧+->+->xxx x x 2233 0 的解集是( ) A .}20{<<x x B. }5.20{<<x x C. }60{<<x x D. }30{<<x x分析:若直接解这个分式不等式,运算量很大.通过观察可看出,在所给的四个选项中,不等式左端的值相同,而右端的值不同.根据“不等式解的边界值就是相应方程的根”,可判断正确选项必定是方程xxx x +-=+-2233的根,然后把四个选项分别代入即可求出. 解:由以上推测,可知不等式解集的右边肯定不会是2,也不会是3,这样便排除A 、D .正确答案只能在B 和C 中选取.下面把5.2=x 或6=x 代入方程xxx x +-=+-2233 进行验根可知6=x 是方程的根.故选C. 评注:根据不等式的解与方程根之间存在的对应关系,可把不等式解的问题可以转化为方程根的问题. 即把不等问题转化为相等的问题.五、整体与局部的转化整体由局部构成,研究某些整体问题可以从局部开始. 例5、(2007年福建,理22)已知函数R ∈-=x kx e x f x ,)(. (Ⅰ)若e k =,试确定函数)(x f 的单调区间;(Ⅱ)若0>k ,且对于任意R ∈x ,0|)(|>x f 恒成立,试确定实数k 的取值范围;(Ⅲ)设函数)()()(x f x f x F -+=,求证:)()2()()2()1(21*N ∈+>⋅⋅⋅+n en F F F n n .分析:(Ⅰ)求出)(x f 的导函数,易得)(x f 的单调区间;(Ⅱ)易知|)(|x f 是偶函数,于是0|)(|>x f 对任意R ∈x 成立可等价转化为0)(>x f 对任意0≥x 成立,进一步转化为)(x f 在),0[∞+上的最小值大于零,从而求出实数k 的取值范围.解:(Ⅰ)由e k =得ex e x f x -=)(,所以e e x f x -=')(.由0)(>'x f 得1>x ,故)(x f 的单调递增区间是),1(∞+,由0)(<'x f 得1<x ,故)(x f 的单调递减区间是)1,(∞-.(Ⅱ)由|)(||)(|x f x f =-可知|)(|x f 是偶函数,于是0|)(|>x f 对任意R ∈x 成立等价于0)(>x f 对任意0≥x 成立.由0)(=-='k e x f x 得k x ln =. ①当]1,0(∈k 时,)0(01)(>≥->-='x k k e x f x ,此时)(x f 在),0[∞+上单调递增,故01)0()(>=≥f x f ,符合题意.)(x f ')(x f由此可得,在),0[∞+上,k k k k f x f ln )(ln )(-=≥.依题意,0ln >-k k k ,又1>k ,∴e k <<1.综合①,②得,实数k 的取值范围是e k <<0. (Ⅲ) x x e e x f x f x F -+=-+=)()()(,∴22)()(21212121212121)()(21+>++>+++=++-++--+-+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e e e e e e e x F x F , ∴2)()1(1+>+n e n F F ,2)1()2(1+>-+n e n F F ,…, 2)1()(1+>+n e F n F .由此得,n n e F n F n F F F F n F F F )2()]1()([)]1()2()][2()1([)]()2()1([12+>⋅⋅⋅-=⋅⋅⋅+故*21,)2()()2()1(N ∈+>⋅⋅⋅+n en F F F nn .评注:利用偶函数的性质进行等价转化是解决此例问题(Ⅱ)的关键.高考试题中常利用奇函数或偶函数的性质将函数在R 上的问题进行“整体与局部的相互转化”转化为函数在区间),0[∞+上问题来讨论.六、空间与平面的转化事物的空间形式总是表现为不同维数,并且遵循由低维到高维的发展规律,通过降维转化,可以把问题由一个领域转化到另一个领域得到解决,这种问题在复数和立体几何中非常多.例6、(2009年陕西,理15)如图2,球O 的半径为2,圆1O 是一小圆,.21=O O ,B A 、是圆1O 上 两点,B A 、两点间的球面距离为32π,则=∠B AO 1________. 分析:首先利用B A 、两点间的球面距离求出球心角AOB ∠,然后再求出弦AB 长,在B AO 1∆中,利用余弦定理即可求出.解:3232ππ===∠r l A O B ,则2==r AB .2121O O OA A O -=2)2(222=-=,211==A O B O ,故有22121AB A O B O =+,所以21π=∠B AO .评注:在立体几何中充满了化归与转化思想,最常用的有两类:一是通过平移或投影,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的问题来处理;二是立体几何内部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如线、面间的位置关系的判定.图2七、函数、不等式及方程的转化函数、不等式及方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解决某些问题(如解不等式)时,可以利用这种联系,巧妙实现对问题的化归求解.例7、(2006年江西,理3)若0,0>>b a ,则不等式a xb <<-1等价于( ) A .01<<-x b或a x 10<< B .b x a 11<<- C .a x 1-<或b x 1> D .bx 1-<或a x 1>分析:把不等式转化为函数,分别作出它们的图象,然后利用方程求出图象交点的横坐标,并看图写出结果.解:可令xy b y a y 1,,321===,在同一坐标系中分别作出这三个函数的图象(如图3所示).通过观察可得x 的取值范围是ax b x 11>-<或.故选D .评注:利用函数、不等式及方程三者之间的等价关系,先把不等式转化为函数,并画出它们的图象,然后根据不等式解集的意义,由不等式两端对应的函数的图象的高低及交点情况,确定未知数的取值范围.八、一般与特殊的转化对于那些结论不明或解题思路不易发现的问题,可先用特殊情形探求解题思路或命题结论,再在一般情况下给出证明,这不失为一种解题的明智之举.例8、(2007年江苏卷1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已知ABC ∆的顶点)0,4(-A 和)0,4(C ,顶点B 在椭圆192522=+y x 上,则=+B C A sin sin sin ___________. 分析:这里顶点B 是椭圆上的动点,所以C B A sin sin sin 、、不易确定.但根据“一般成立特殊一定成立”可将这个一般性的问题转化化归为B 点在特殊位置(椭圆短轴端点)来处理较易.当然:注意到C A 、是两焦点,利用正弦定理,进行数形转化也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解:顶点B 取椭圆短轴端点,即)3,0(B ,则542sin ,532cossin sin ====B B C A ,∴ ==2cos 2sin 2sin BB B 252454532=⨯⨯,∴45sin sin sin =+B C A . 评注:象这种“特殊与一般的相互转化”在高考的选择题和填空题中经常应用. 九、数学语言的相互转化数学语言是表达数学思想的专门语言,是进行数学思维和数学交流的工具.它具有抽象性,精确性,简约性,一义性,形式化等特点.数学语言分为符号语言、文字语言和图形语言,三类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在数学语言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例9、(2004年全国I ,理6)设I B A 、、均为非空集合,且满足I B A ⊆⊆,则下列各式中错误的是( )A.I B A C I = )(B. I B C A C I I =)()(C. ∅=)(B C A ID. B C B C A C I I I =)()(分析:将题设条件转化为图形语言,即画出韦恩图,即可求出. 解:将题设条件转化为图形语言,即构造图4,由图形逐一验证,得B 项不正确,故应选B.评注:对于许多集合问题,通过转化,将不熟悉和难解的集合问题转化为熟知的易解的问题,便于将问题解决.图3IB图4A。
高中数学解题方法系列:解析几何中化归与转化思想的应用
高中数学解题方法系列:化归与转化思想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 解决数学问题实际上就是把条件一步步的向结论转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变换”,因此,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认为,解题过程主要是问题变化的过程“我们必须一再的变换它,重新叙述它,变化它,直到最后成功地找到某些有用的东西为止”. 高考的每一道题都是若干个知识点综合的结果,要想顺利地解出每一道题,就要有把题目还原成单个知识点的能力,也就是化归与转化的能力。
解析几何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考查学生数学能力和素养的重要载体,但很大一部分学生惧怕解析几何,一是感到解析几何的运算量大,二是对某些问题无从下手。
下面我想以具体问题为例,从三个方面来探求化归与转化思想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一.抽象问题具体化借助直观形象,把一些抽象问题中各个量之间的关系形象化——也就是我们经常强调的数形转换。
例1.设实数,x y 满足方程224470,x y x y +--==(1)求y x的取值范围;(2)求xy 的最大值.分析:首先可进行数(方程)和形(圆)之间的第一次转化:方程224470x y x y +--==表示的图形是以(2,2)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接着可进行形(圆)和数(三角代换)之间的第二次转化:[]2cos ,0,22sin x y θθπθ=+⎧∈⎨=+⎩;然后进行数(y x ,xy )和形(直线的斜率,二次函数)之间的第三次转化:2sin sin (2)2cos cos (2)y x θθθθ+--==+--表示单位圆上的点与点(2,2)--连线的斜率;(2cos )(2sin )sin cos 2(sin cos )4xy θθθθθθ=++=+++213(2)22t =++(这里,令sin cos ,t t θθ+=≤经过这三次转化,就不难求出y x ∈⎣⎦,xy 的最大值是92+例2.函数5sin sin y x x=+的值域是__________. 分析:这是一道学生很熟悉的题目,但是要真正既快又准的做出来对一大部分学生来说还是有难度的,下面给出两种转换的思路.思路一:令sin ,x t =则[)(]251,00,1,50t y t t yt t ∈-=+⇒-+=U . 设2()5,f t t yt =-+(“数”向“形”转换),根据二次方程的实根分布即可求出该函数值域. 思路二:22sin 5sin (5)sin sin 0x x y x x +--==-,若令sin ,x t =则2(5)0t y t --=-,从而可联想到过定点(0,5)-与抛物线2(11,0)y x x x =-≤≤≠上的点直线斜率(也是“数”向“形”转化).再比如,已知函数(),f x ax b =+且22263,a b +=证明对于任意的[]1,1x ∈-,恒有()f x ≤.本题可由条件联想到椭圆,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数”和“形”之间的转化往往会使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但这需要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向学生不断地灌输数形结合的思想,并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经过长期的体验,才能形成转化的能力,切忌一蹴而就。
备战2019高考数学大二轮复习第一部分思想方法研析指导思想方法训练4转化与化归思想理
思想方法训练 4 转化与化归思想一、能力突破训练1.已知M={(x,y)|y=x+a},N={(x,y)|x2+y2=2},且M∩N=?,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A.a>2B.a<-2C.a>2或a<-2D.-2<a<22.若直线y=x+b被圆x2+y2=1所截得的弦长不小于1,则b的取值范围是()A.[-1,1]B.C.D.3.设P为曲线C:y=x2+2x+3上的点,且曲线C在点P处切线倾斜角的取值范围为,则点P横坐标的取值范围为()A.B.[-1,0]C.[0,1]D.4.(2018北京,理7)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记d为点P(cos θ,sin θ)到直线x-my-2=0的距离.当θ,m变化时,d的最大值为()A.1B.2C.3D.45.已知定义在实数集R上的函数f(x)满足f(1)=3,且f(x)的导数f'(x)在R上恒有f'(x)<2(x∈R),则不等式f(x)<2x+1的解集为()A.(1,+∞)B.(-∞,-1)C.(-1,1)D.(-∞,-1)∪(1,+∞)6.已知函数f(x)=ax3+b sin x+4(a,b∈R),f(lg(log210))=5,则f(lg(lg 2))=()A.-5B.-1C.3D.47.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圆x2+y2=4上有且只有四个点到直线12x-5y+c=0的距离为1,则实数c的取值范围是.8.已知函数f(x)=2x-2-x,若不等式f(x2-ax+a)+f(3)>0对任意实数x恒成立,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9.若对于任意t∈[1,2],函数g(x)=x3+x2-2x在区间(t,3)内总不为单调函数,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10.已知函数f(x)= x3-2ax2-3x.(1)当a=0时,求曲线y=f(x)在点(3,f(3))处的切线方程;(2)已知对一切x∈(0,+∞),af'(x)+4a2x≥ln x-3a-1恒成立,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二、思维提升训练11.已知抛物线y2=4x的焦点为F,点P(x,y)为抛物线上的动点,又点A(-1,0),则的最小值是()A.B.C.D.12.设F1,F2分别是双曲线=1(a>0,b>0)的左、右焦点,若双曲线右支上存在一点P,使()·=0,O为坐标原点,且||=|,则该双曲线的离心率为()A.+1B.C.D.13.若函数f(x)=x2-ax+2在区间[0,1]上至少有一个零点,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14.已知f(x)=m(x-2m)(x+m+3),g(x)=2x-2,若?x∈R,f(x)<0或g(x)<0,则m的取值范围是.15.已知函数f(x)=eln x,g(x)= f(x)-(x+1)(e=2.718……).(1)求函数g(x)的极大值;(2)求证:1++…+>ln(n+1)(n∈N*).思想方法训练4转化与化归思想一、能力突破训练1.C解析M∩N=?等价于方程组无解.把y=x+a代入到方程x2+y2=2中,消去y,得到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2x2+2ax+a2-2=0, ①由题易知一元二次方程①无实根,即Δ=(2a)2-4×2×(a2-2)<0,由此解得a>2或a<-2.2.D解析由弦长不小于1可知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不大于,即,解得-b3.A解析设P(x0,y0),倾斜角为α,0≤tan α≤1,y=f(x)=x2+2x+3,f'(x)=2x+2,0≤2x0+2≤1,-1≤x0≤-,故选 A.4.C解析设P(x,y),则x2+y2=1.即点P在单位圆上,点P到直线x-my-2=0的距离可转化为圆心(0,0)到直线x-my-2=0的距离加上(或减去)半径,所以距离最大为d=1+=1+当m=0时,d max=3.5.A解析设F(x)=f(x)-2x-1,则F'(x)=f'(x)-2<0,得F(x)在R上是减函数.又F(1)=f(1)-2-1=0,即当x>1时,F(x)<0,不等式f(x)<2x+1的解集为(1,+∞),故选A.6.C解析因为lg(log210)+lg(lg 2)=lg(log210×lg 2)=lg=lg 1=0,所以lg(lg 2)=-lg(log210).设lg(log210)=t,则lg(lg 2)=-t.由条件可知f(t)=5,即f(t)=at3+b sin t+4=5,所以at3+b sin t=1,所以f(-t)=-at3-b sin t+4=-1+4=3.7.(-13,13)解析若圆上有四个点到直线的距离为1,则需圆心(0,0)到直线的距离d满足0≤d<1.∵d=,∴0≤|c|<13,即c∈(-13,13).8.(-2,6)解析f(x)=2x-2-x为奇函数且在R上为增函数,所以f(x2-ax+a)+f(3)>0?f(x2-ax+a)>-f(3)?f(x2-ax+a)>f(-3)?x2-ax+a>-3对任意实数x恒成立,即Δ=a2-4(a+3)<0?-2<a<6,所以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2,6).9.解g'(x)=3x2+(m+4)x-2,若g(x)在区间(t,3)内总为单调函数,则①g'(x)≥0在区间(t,3)内恒成立或②g'(x)≤0在区间(t,3)内恒成立.由①得3x2+(m+4)x-2≥0,即m+4-3x在x∈(t,3)内恒成立,∴m+4-3t恒成立,则m+4≥-1,即m≥-5;由②得m+4-3x在x∈(t,3)内恒成立,则m+4-9,即m≤-故函数g(x)在区间(t,3)内总不为单调函数的m的取值范围为-<m<-5.10.解 (1)由题意知当a=0时,f(x)= x3-3x,所以f'(x)=2x2-3.又f(3)=9,f'(3)=15,所以曲线y=f(x)在点(3,f(3))处的切线方程为15x-y-36=0.(2)f'(x)=2x2-4ax-3,则由题意得2ax2+1≥ln x,即a在x∈(0,+∞)时恒成立.设g(x)=,则g'(x)=,当0<x<时,g'(x)>0;当x>时,g'(x)<0,所以当x=时,g(x)取得最大值,且g(x)max=,故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二、思维提升训练11.B解析显然点A为准线与x轴的交点,如图,过点P作PB垂直准线于点B,则|PB|=|PF|.=sin∠PAB.设过A的直线AC与抛物线切于点C,则0<∠BAC≤∠PAB,∴sin∠BAC≤sin∠PAB.设切点为(x0,y0),则=4x0,又=y',解得C(1,2),|AC|=2∴sin∠BAC=,的最小值为故应选 B.12.A解析如图,取F2P的中点M,则=2又由已知得2=0,即=0,又OM为△F2F1P的中位线,在△PF1F2中,2a=||-||=(-1)||,由勾股定理,得2c=2||.∴e=+1.13.[3,+∞)解析由题意,知关于x的方程x2-ax+2=0在区间[0,1]上有实数解.又易知x=0不是方程x2-ax+2=0的解,所以根据0<x≤1可将方程x2-ax+2=0变形为a==x+从而问题转化为求函数g(x)=x+(0<x≤1)的值域.易知函数g(x)在区间(0,1]上单调递减,所以g(x)∈[3,+∞).故所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a≥3.14.(-4,0)解析将问题转化为g(x)<0的解集的补集是f(x)<0的解集的子集求解.∵g(x)=2x-2<0,∴x<1.又?x∈R,f(x)<0或g(x)<0,∴[1,+∞)是f(x)<0的解集的子集.又由f(x)=m(x-2m)(x+m+3)<0知m不可能大于等于0,因此m<0.当m<0时,f(x)<0,即(x-2m)(x+m+3)>0,若2m=-m-3,即m=-1,此时f(x)<0的解集为{x|x≠-2},满足题意;若2m>-m-3,即-1<m<0,此时f(x)<0的解集为{x|x>2m或x<-m-3},依题意2m<1,即-1<m<0;若2m<-m-3,即m<-1,此时f(x)<0的解集为{x|x<2m或x>-m-3},依题意-m-3<1,m>-4,即-4<m<-1.综上可知,满足条件的m的取值范围是-4<m<0.15.(1)解∵g(x)= f(x)-(x+1)=ln x-(x+1),∴g'(x)=-1(x>0).令g'(x)>0,解得0<x<1;令g'(x)<0,解得x>1.∴函数g(x)在区间(0,1)上单调递增,在区间(1,+∞)上单调递减,∴g(x)极大值=g(1)=-2.(2)证明由(1)知x=1是函数g(x)的极大值点,也是最大值点,∴g(x)≤g(1)=-2,即ln x-(x+1)≤-2?ln x≤x-1(当且仅当x=1时等号成立).令t=x-1,得t≥ln(t+1),取t=(n∈N*),则>ln=ln,∴1>ln 2,>ln>ln,…,>ln,叠加得1++…+>ln=ln(n+1).。
2019届高三数学备考冲刺140分问题30转化与化归思想解决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含解析.pdf
问题30转化与化归思想解决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一、考情分析立体几何中的探究性问题既能够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又可以考查学生的意志力和探究意识,逐步成为近几年高考命题的热点和今后命题的趋势之一,探究性问题主要有两类:一是推理型,即探究空间中的平行与垂直关系,可以利用空间线面关系的判定与性质定理进行推理探究;二是计算型,即对几何体中的空间角与距离、几何体的体积等计算型问题的有关探究,此类问题多通过求角、求距离、体积等的基本方法把这些探究性问题转化为关于某个参数的方程,根据方程解的存在性来解决.二、经验分享1.对命题条件的探索常采用以下三种方法:(1)先猜后证,即先观察与尝试给出条件再给出证明.(2)先通过命题成立的必要条件探索出命题成立的条件,再证明充分性.(2)把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探索出命题成立的条件.2.对于存在判断型问题,解题的策略一般为先假设存在,然后转化为“封闭型”问题求解判断,若不出现矛盾,则肯定存在;若出现矛盾,则否定存在.这是一种最常用也是最基本的方法对命题结论的探索,常从条件出发,探索出要求的结论是什么,另外还有探索的结论是否存在.求解时,常假设结论存在,再寻找与条件相容还是矛盾的结论.3.解决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的步骤:第一步:写出探求的最后结论;第二步:证明探求结论的正确性;第三步:给出明确答案;第四步:反思回顾,查看关键点、易错点和答题规范.三、题型分析(一) 空间线面关系的探索性问题1.空间平行关系的探索性问题【例1】如图,在正三棱柱ABC-A1B1C1中,点D在边BC上,AD⊥C1D.(1)求证:AD ⊥平面BC C 1 B 1;(2)设在棱11B C 上是否存在点E ,使得A 1E ∥平面ADC 1?请给出证明.【分析】(1)利用正棱柱的性质——侧棱与底面垂直,得到1CC ⊥面ABC ,从而1CC AD ⊥,然后结合已知即可得证;(2)根据正三棱柱的性质即可判断点的存在性,当E 为棱11B C 的中点时,有1//A E AD ,从而可证A 1E ∥平面ADC 1.【解析】(1)在正三棱柱中,C C 1⊥平面ABC ,AD ⊂平面ABC ,∴ AD ⊥C C 1.又AD ⊥C 1D ,C C 1交C 1D 于C 1,且C C 1和C 1D 都在面BC C 1 B 1内,∴ AD ⊥面BC C 1 B 1.(2)存在点E ,当点E 为棱11B C 的中点时,A 1E ∥平面ADC 1.由(1),得AD ⊥BC .在正三角形ABC 中,D 是BC 的中点.当E 为B 1C 1的中点时,A 1E ∥平面ADC 1.事实上,正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四边形BC C 1 B 1是矩形,且D 、E 分别是BC 、B 1C 1的中点,所以B 1B ∥DE ,B 1B=DE .又B 1B ∥AA 1,且B 1B =AA 1,∴DE ∥AA 1,且DE =AA 1.所以四边形ADE A 1为平行四边形,所以E A 1∥AD .而E A 1 面AD C 1内,故A 1E ∥平面AD C 1.【点评】线面平行与垂直是高考考查空间线面关系证明的两个重点,此类探究性问题的求解,一定要灵活利用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注意其中的平行与垂直关系,如该题中正棱柱中侧棱与底面垂直关系的应用;E 为棱11B C 的中点时,有1//A E AD 等的灵活应用,帮助我们能够准确地判断探究性问题的结论,丙直接迅速地把握证明的思路.【小试牛刀】【湖南省怀化市2019届高三3月第一次模拟】如图,四棱锥的底面是正方形,每条侧棱的长都是底面边长的倍,为侧棱上的点.(1)求证:;(2)若平面,求二面角的大小;(3)在(2)的条件下,侧棱上是否存在一点,使得平面.若存在,求的值;若不存在,试说明理由.【解析】(1)连交于,由题意.在正方形中,,所以平面,得(2)由题设知,连,设交于于,由题意知平面.以为坐标原点,,,分别为轴、轴、轴正方向,建立坐标系如图.设底面边长为,则高.则,,又平面,则平面的一个法向量,平面的一个法向量,则,又二面角为锐角,则二面角为;(3)在棱上存在一点使平面.由(2)知是平面的一个法向量,且,设,则又平面,所以,则.即当时,而不在平面内,故平面.2.空间垂直关系的探索性问题【例2】棱长为2的正方体中,E 为棱11C D 的中点,F 为棱BC 的中点.(1)求证:1AE DA ⊥;(2)求在线段1AA 上是否存在点G ,使AE ⊥面DFG.?试证明你的结论.【分析】(1)先根据正方体的性质得到11DA AD ⊥,1DA AB ⊥,进而证明1DA ⊥面11ABC D ,故可得到结论;(2)首先根据正方体的结构特征确定点G 的存在性和具体位置,然后进行证明.【解析】(1)连接1AD ,1BC , 由正方体的性质可知11DA AD ⊥,1DA AB ⊥,所以1DA ⊥面11ABC D ,所以1DA AE ⊥.(2) 存在点G ,当点G 为1A 点,AE ⊥面DFG.证明如下:由(1) 知1DA AE ⊥,取CD 的中点H ,连AH, EH .由DF ⊥AH , DF ⊥EH ,AH EH = H ,得DF ⊥平面AHE ,所以DF ⊥AE.又因为,所以AE ⊥面DFA 1,即AE ⊥面DFG.【点评】以特殊几何体为背景的空中线面关系的探究性问题,很容易忽视几何体中的一些特殊的平行、垂直关系,导致探究性问题的结论、证明的思路受阻.如该题中(1)问需要利用棱与一组平行平面垂直的性质得到线面垂直关系,作为证明的起点;(2)问如果忽视(1)中结论的应用,则就无法判断结果,无法进行证明.【小试牛刀】【江西省吉安市2019届期末】如图,四面体中,平面,,,.证明平面;在线段上是否存在点,使得,若存在,求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析】由题设知,,,,平面ABC ,,,平面PAB .点D为PC的中点,且,使得.理由如下:在平面ABC内,过点B作,垂足为E,在平面PAC内,过点E作,交PC于点D,连结BD,由平面ABC,知,,平面DBE,平面DBE,,在中,,点E为AC的中点,则点D为PC的中点,在中,,,,.(二) 空间角的探索性问题【例3】如图,在四棱锥中平面,且,.;(1)求证:AB PC(2)在线段PD上,是否存在一点M,使得二面角的大小为45°,如果存在,求BM与平面MAC 所成角的正弦值,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分析】(1)证明线线垂直,一般利用线面垂直性质定理,即从线面垂直出发给予证明,而线面垂直的证明,需要利用线面垂直判定定理:先根据平几知识寻找线线垂直,如由等腰三角形性质得AB AC ⊥,又由条件PA ⊥平面ABCD ,得线线垂直:PA AB ⊥,这样就转化为线面垂直AB ⊥平面PAC ,即得AB PC ⊥(2)研究二面角大小,一般利用空间向量比较直接:先根据题意建立恰当的直角坐标系,设立各点坐标,利用方程组求各面法向量,根据向量数量积求两法向量夹角,最后根据二面角与法向量夹角关系列方程组,解出M 点坐标,确定M 点位置,再利用线面角与向量夹角互余关系求BM 与平面MAC 所成角的正弦值【解析】(1)证明:如图,由已知得四边形ABCD 是直角梯形,由已知,可得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即AB AC ⊥,又PA ⊥平面ABCD ,则PA AB ⊥,所以AB ⊥平面PAC ,所以AB PC ⊥..............4分(2)存在. 法一:(猜证法)观察图形特点,点M 可能是线段PD 的中点,下面证明当M 是线段PD 的中点时,二面角的大小为45°.过点M 作MN AD ⊥于N ,则//MN PA ,则MN ⊥平面ABCD .过点M 作MG AC ⊥于G ,连接NG ,则MGN ∠是二面角的平面角,因为M 是线段PD 的中点,则,在四边形ABCD 求得1NG =,则.在三棱锥M ABC -中,可得,设点B 到平面MAC 的距离是h ,,则,解得h =.在Rt BMN ∆中,可得BM =,设BM 与平面MAC 所成的角为θ,则.法二:(作图法)过点M 作MN AD ⊥于N ,则//MN PA ,则MN ⊥平面ABCD ,过点M 作MG AC ⊥于G ,连接NG ,则MGN ∠是二面角的平面角.若,则NG MN =,又,易求得1MN =,即M 是线段PD 的中点. (以下同解法一)法三:(向量计算法)建立如图所示空间直角坐标系,则.设,则M 的坐标为.设(),,n x y z =是平面AMC 的一个法向量,则n AC n AM ⎧=⎨=⎩ ,得,则可取.又()0,0,1m =是平面ACD 的一个法向量,所以,此时平面AMC 的一个法向量可取,BM 与平面AMC 所成的角为θ,则.【点评】空间角的探究性问题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空间角的正确表示,即利用直线的方向向量和平面的法向量表示空间角时要注意两者的准确转化;二是注意我们再利用方程判断存在性时,要特别注意题中的条件限制,如点在线段上等.【小试牛刀】如图,在直三棱柱中,,2ABC π∠=,D 是BC 的中点.(1)求证:1//A B 平面1ADC ;(2)求二面角的余弦值;(3)试问线段11A B 上是否存在点E ,使AE 与1DC 成3π角?若存在,确定E 点位置,若不存在,说明理由.【解析】(1)证明:连结1AC ,交1AC 于点O ,连结OD .由是直三棱柱,得 四边形11ACC A 为矩形,O 为1AC 的中点.又D 为BC 中点,所以OD 为1A BC ∆中位线,所以1//A B OD ,因为 OD ⊆平面1ADC ,1A B ⊄平面1ADC , 所以1//A B 平面1ADC . (2)解:由是直三棱柱,且2ABC π∠=,故两两垂直.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B xyz -.则(0,0,0)B ,(2,0,0)C ,(0,2,0)A ,1(2,0,1)C ,(1,0,0)D .所以,.设平面1ADC 的法向量为(,,)n x y z = ,则有10n AD n AC ⎧⋅=⎪⎨⋅=⎪⎩ ,所以, 取1y =,得.易知平面ADC 的法向量为(0,0,1)v =.由二面角是锐角,得.所以二面角的余弦值为23.(3)解:假设存在满足条件的点E .因为E 在线段11A B 上,1(0,2,1)A ,1(0,0,1)B ,故可设(0,,1)E λ,其中[0,2]λ∈.所以,.因为AE 与1DC 成3π角,所以即,解得1λ=,所以当点E 为线段11A B 中点时,AE 与1DC 成3π角.【例4】如图,直四棱柱中,侧棱12AA =,底面ABCD 是菱形,2AB =,,P 为侧棱1BB 上的动点.(1)求证:1D P AC ⊥;(2)在棱1BB 上是否存在点P ,使得二面角的大小为120 ?试证明你的结论.【分析】(1)利用直四棱柱的结构特征,证明AC ⊥平面BB 1D 1D 即可得证结论.(2)可以利用空间线面关系做出二面角的平面角,根据二面角的大小列出方程,依据方程解的情况进行判断.【解析】(1)连接BD ,则AC ⊥BD ,∵D 1D ⊥底面ABCD ,∴AC ⊥D 1D ∴AC ⊥平面BB 1D 1D ,∵D 1P ⊂平面BB 1D 1D ,∴D 1P ⊥AC .(2)存在这样的点P ,下证明之.连接D 1O ,OP ,∵D 1A =D 1C ,∴D 1O ⊥AC ,同理PO ⊥AC ,∴∠D 1OP 是二面角D 1—AC —P 的平面角.∴∠D 1OP =120°.设,∵60°,则,∴.在111Rt D B P ∆中,.在1D OP ∆中,由余弦定理得,即.----10分整理得,解得13x =或5x =(舍).∴棱1BB 上是否存在点P ,使得二面角的大小为120 ,此时13BP =.【点评】空间线面关系、空间角的探究问往往与空间线面关系的证明、空间角与距离的求解相结合综合命题,解决此类探究性问题可从两个角度解决,一是直接利用传统的几何方法进行逻辑推理,必须熟练掌握特殊几何体的结构特征,注意平行与垂直关系的利用;二是直接利用向量法,此种方法简单直接,但也存在这很多易错易混的问题,特别是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之间的运算与空间线面关系、空间角之间的正确转化是一个易错点.要熟记结论,灵活运用几何体的结构特征进行判断,准确进行两类关系之间的转化.【小试牛刀】 在四棱锥中P ABCD -,底面ABCD 是正方形,侧面PAD ⊥底面ABCD ,且,分别为PC BD 、的中点.(1)求证://EF 平面PAD;(2)在线段AB 上是否存在点G ,使得二面角C PD G --,若存在,请求出点G 的位置;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1)证明见解析;(2)存在,G 为AB 的中点.【解析】(1)证明:连接AC ,由正方形性质可知,AC 与BD 相交于点F ,所以,在PAC ∆中,//EF PA . 又PA ⊂平面,PAD EF ⊄平面PAD . 所以//EF 平面PAD .(2)取AD 的中点O ,连接,OP OF ,因为PA PD =,所以PO AD ⊥,又因为侧面PAD ⊥底面ABCD ,交线为AD ,所以PO ⊥平面ABCD ,以O 为原点,分别以射线,OA OF 和OP 为x 轴,y 轴和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 xyz -,不妨设2AD =.则有,假设在AB 上存在点,则.因为侧面PAD ⊥底面ABCD ,交线为AD ,且底面是正方形,所以CD ⊥平面PAD ,则CD PA ⊥,由得PD PA ⊥,所以PA ⊥PDC ,即平面PDC 的一个法向量为.设平面PDG 的法向理为(),,n x y z = ,由00PD n DG n ⎧=⎨=⎩ 即020x z x a --=⎧⎨+=⎩,亦即2z x x y a =-⎧⎪⎨=-⎪⎩,可取. 所以.解得1,1a a ==-(舍去).所以线段AB 上存在点G ,且G 为AB 的中点,使得二面角C PD G --. (三)空间距离的探索性问题【例5】如图,已知AB ⊥平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其中2EBC π∠=,且.(1)在线段BE 上是否存在一点F ,使//CF 平面ADE ?(2)求线段AB 上是否存在点M ,使得点B 到面CEM 的距离等于1?如果存在,试判断点M 的个数;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分析】(1)问可利用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利用过直线CF 的平面与平面ADE 交点的位置便可确定点F 的位置;(2)问设MB 的长度,利用等积变换求出B 到面CEM 的距离,构造关于MB 长度的方程,根据方程解的情况进行判断.【解析】(1)当F 为BE 的中点时,//CF 平面ADE .证明:取BE 的中点F 、AE 的中点G ,连结//CD GF∴CFGD ∴是平行四边形,//CD GD∴//CF ∴平面ADE(2)不存在.设MB x =,在Rt BEC ∆中,,又因为MB ⊥面BEC ,所以.则在Rt MBE ∆中,同理,.在Rt MEC ∆中,,取EC 的中点H ,因为ME MC =,所以MH EC ⊥,而.故.因为点B 到面CEM 的距离等于1,所以.而,所以,解得x =.所以在线段AB 上只存在一点M ,当且仅当BM =B 到面CEM 的距离等于1.【点评】探究线面平行问题时,应注意几何体的结构特征,也可根据是否能构造中位线或比例线段从而找出线线平行关系进行判断.该题易出现的问题是忽视点P 在线段AB 上的限制条件,误以为方程的解就是结果而忽视对λ的取值范围的技巧.【小试牛刀】如图,在四棱锥P-ABCD 中,平面PAD ⊥底面 ABCD ,侧棱PA=PD ,底面ABCD 为直角梯形,其中BC ∥AD ,AB ⊥AD ,AD=2AB=2BC=2,O 为AD 中点.(Ⅰ)求证:PO ⊥平面ABCD ;(Ⅱ)线段AD 上是否存在点Q ,使得它到平面PCDAQQD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Ⅰ)证明见解析;(Ⅱ)13.【解析】(Ⅰ)证明:在PAD ∆中PA PD =,O 为AD 中点,所以PO AD ⊥.又侧面PAD ⊥底面ABCD ,平面PAD 平面,PO ⊂平面PAD ,所以PO ⊥平面ABCD .(Ⅱ)连接AC 、BO假设存在点Q ,使得它到平面PCD 的距离为.设QD x =,则12DQC S x ∆=因为//BC AD ,O 为AD 的中点,2AD BC =所以//BC OD ,且BC OD =所以CD OB =因为AB AD ⊥,且所以在Rt POC∆中,PC=所以所以由,即解得32 x=所以存在点Q满足题意,此时13 AQQD=.解决此类探究性问题的基本思路就是设出参数,根据空间线面关系的判定和性质定理进行推理,或根据角、距离、体积等的求解方法用参数表示出相关的数据,建立关于参数的方程,根据方程解的存在性以及解的个数问题来处理.解题过程需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1.熟练把握空间线面关系的性质定理,在探究空间线面关系的有关问题时,可以把探究的结论作为已知条件,利用性质定理逐步进行推导;2.熟练掌握求解空间角、空间距离以及几何体体积等的基本方法,通过设置合适的参数,建立关于某个参数的方程,转化为方程的解的问题进行探究;3.合理设参,准确计算.探究性问题中的点往往在线段上或某个平面图形内,我们可以利用线段长度的比值设置参数,但也要注意参数的取值范围的限制.四、迁移运用1.【2018届高考数学高考复习指导大二轮专题复习】如图,在△ABC中,AB⊥AC,若AD⊥BC,则AB2=BD·BC;类似地有命题:在三棱锥A-BCD中,AD⊥平面ABC,若A点在平面BCD内的射影为M,则有=S△BCM·S△BCD.上述命题是 ( )A. 真命题B. 增加条件“AB⊥AC”才是真命题C. 增加条件“M为△BCD的垂心”才是真命题D. 增加条件“三棱锥A-BCD是正三棱锥”才是真命题【答案】A【解析】因为AD⊥平面ABC,AE⊂平面ABC,BC⊂平面ABC,所以AD⊥AE,AD⊥BC.在△ADE中,AE2=ME·DE,又A点在平面BCD内的射影为M,所以AM⊥平面BCD,AM⊥BC,所以BC⊥平面ADE,所以BC⊥DE,BC⊥AE.又,所以.选A.2.【福建省厦门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查(3月)】矩形中,,为中点,将沿所在直线翻折,在翻折过程中,给出下列结论:①存在某个位置,;②存在某个位置,;③存在某个位置,;④存在某个位置,.其中正确的是()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画出如图所示的矩形:翻折后如图:.对于①,连接,交于点,易证,设,则,,所以,,则,即,,所以翻折后易得平面,即可证,故①正确;对于②,若存在某个位置,,则平面,从而平面平面,即在底面上的射影应位于线段上,这是不可能的,故②不正确;对于③,若存在某个位置,,则平面,平面⊥平面,则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此角显然存在,即当在底面上的射影位于的中点时,直线与直线垂直,故③正确;对于④,若存在某个位置,,因为,所以平面,从而,这与已知矛盾,故④不正确.故选C.3.【陕西省汉中市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如图,在正方体中,点是底面的中心,是线段的上一点.(1)若为的中点,求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2)能否存在点使得平面平面,若能,请指出点的位置关系,并加以证明;若不能,请说明理由.【解析】不妨设正方体的棱长为2,以,,分别为,,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1)因为点是的中点,所以点的坐标为.所以,,.设是平面的法向量,则,即.取,则,所以平面的一个法向量为.所以.所以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为.(2)假设存在点使得平面平面,设.显然,.设是平面的法向量,则,即,取,则,,所以平面的一个法向量为.因为,所以点的坐标为.所以,.设是平面的法向量,则,即.取,则,所以平面的一个法向量为.因为平面平面,所以,即,,解得.所以的值为2.即当时,平面平面.4.【山东省菏泽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在四棱锥中,平面,四边形是直角梯形,,,,,,,设为棱上一点,.(1)求证:当时,;(2)试确定的值使得二面角为.【解析】(1)证明:因为,,过作于,则为中点,所以,又,所以.所以,因为平面,所以,,。
化归与转化思想在解决立体几何问题中的应用
化归与转化思想在解决立体几何问题中的应用发布时间:2021-04-07T11:18:06.767Z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1月作者:张国伟[导读] 立体几何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立体几何中应用化归与转化思想在促成学生提升学生直观想象、逻辑推理素养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陕西省神木中学张国伟摘要:立体几何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立体几何中应用化归与转化思想在促成学生提升学生直观想象、逻辑推理素养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字:化归与转化思想;数学核心素养众所周知,数学思想是数学方法的归纳提炼,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思想的升华内化。
因此数学思想在发现数学问题、分析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主要谈谈“化归与转化思想”在解决立体几何问题中的应用,期盼能对立体几何的教学和备考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化归与转化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是在研究和解决数学问题时借助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将问题进行转化,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未知问题已知化,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
化归与转化的思想是解决数学问题时经常使用的基本思想方法,它的主要特点是灵活性与多样性。
一些数学问题,由于其结构复杂,解法多样,没有统一的模式可以遵循,可以通过问题要素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根据问题的要求,寻找合适的转化途径和方法,解决问题。
化归与转化在解决问题中应用广泛,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二.立体几何中“化归与转化思想”的理论基础三 “化归与转化思想”在解决立体几何问题中的应用 1解决平行问题例在空间四边形ABCD中,E,F分别为AB,AD上的点,且AE:EB=AF:FD=2:3,又H,G分别为BC,CD的中点,求证:四边形EFGH是梯形.解析:欲证四边形EFGH是梯形,结合已知条件只需证EH//FG且EH FG.直接证明EH//FG显然不太好实施,这就想到平行公理,转化为证明EH//BD,FG//BD会很容易.根据以上分析建立转化模型1:解决a//b问题转化为解决a//c,b//c问题,实现了化难为易的目的. 2解决垂直问题根据以上分析3解决空间距离问题解析:欲求点E到底面ABCD的距离不易,结合已知条件转化为点P到底面ABCD的距离的1/3,根据等体积法易得点P到底面ABCD的距离为6,所以点E到底面ABCD的距离为2.根据以上分析建立转化模型3:求点P到平面的距离,可转化为求与点P有关联的另一点到平面的距离,实现了化未知为已知.类似的转化还有求空间几何体的体积问题,如该题还可以求三棱锥P-ACD的体积.4解决空间角问题解析:易得平面PBC//平面OEF,所以欲求平面EOF与平面ABC所成夹角的余弦值,可转化为求平面ABC与平面PBC夹角的余弦值.根据以上分析几何中的平行类似代数中的相等,代数运算中常利用等量代换进行变形、化简,进而求解;几何问题中常利用平行关系进行转移,从而将问题转化,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参考文献:[1]李海东.重视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过程与方法,发展直观想象、逻辑推理素养[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2020(7):10-15.[2]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M].2017年版2020年修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30转化与化归思想解决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一、考情分析立体几何中的探究性问题既能够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又可以考查学生的意志力和探究意识,逐步成为近几年高考命题的热点和今后命题的趋势之一,探究性问题主要有两类:一是推理型,即探究空间中的平行与垂直关系,可以利用空间线面关系的判定与性质定理进行推理探究;二是计算型,即对几何体中的空间角与距离、几何体的体积等计算型问题的有关探究,此类问题多通过求角、求距离、体积等的基本方法把这些探究性问题转化为关于某个参数的方程,根据方程解的存在性来解决.二、经验分享1.对命题条件的探索常采用以下三种方法:(1)先猜后证,即先观察与尝试给出条件再给出证明.(2)先通过命题成立的必要条件探索出命题成立的条件,再证明充分性.(2)把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探索出命题成立的条件.2.对于存在判断型问题,解题的策略一般为先假设存在,然后转化为“封闭型”问题求解判断,若不出现矛盾,则肯定存在;若出现矛盾,则否定存在.这是一种最常用也是最基本的方法对命题结论的探索,常从条件出发,探索出要求的结论是什么,另外还有探索的结论是否存在.求解时,常假设结论存在,再寻找与条件相容还是矛盾的结论.3.解决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的步骤:第一步:写出探求的最后结论;第二步:证明探求结论的正确性;第三步:给出明确答案;第四步:反思回顾,查看关键点、易错点和答题规范.三、题型分析(一) 空间线面关系的探索性问题1.空间平行关系的探索性问题【例1】如图,在正三棱柱ABC-A1B1C1中,点D在边BC上,AD⊥C1D.(1)求证:AD ⊥平面BC C 1 B 1;(2)设在棱11B C 上是否存在点E ,使得A 1E ∥平面ADC 1?请给出证明.【分析】(1)利用正棱柱的性质——侧棱与底面垂直,得到1CC ⊥面ABC ,从而1CC AD ⊥,然后结合已知即可得证;(2)根据正三棱柱的性质即可判断点的存在性,当E 为棱11B C 的中点时,有1//A E AD ,从而可证A 1E ∥平面ADC 1.【解析】(1)在正三棱柱中,C C 1⊥平面ABC ,AD ⊂平面ABC ,∴ AD ⊥C C 1.又AD ⊥C 1D ,C C 1交C 1D 于C 1,且C C 1和C 1D 都在面BC C 1 B 1内, ∴ AD ⊥面BC C 1 B 1.(2)存在点E ,当点E 为棱11B C 的中点时,A 1E ∥平面ADC 1. 由(1),得AD ⊥BC .在正三角形ABC 中,D 是BC 的中点. 当E 为B 1C 1的中点时,A 1E ∥平面ADC 1.事实上,正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四边形BC C 1 B 1是矩形,且D 、E 分别是BC 、B 1C 1的中点,所以B 1B ∥DE ,B 1B= DE .又B 1B ∥AA 1,且B 1B =AA 1, ∴DE ∥AA 1,且DE =AA 1.所以四边形ADE A 1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E A 1∥AD .而E A 1 面AD C 1内,故A 1E ∥平面AD C 1.【点评】线面平行与垂直是高考考查空间线面关系证明的两个重点,此类探究性问题的求解,一定要灵活利用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注意其中的平行与垂直关系,如该题中正棱柱中侧棱与底面垂直关系的应用;E 为棱11B C 的中点时,有1//A E AD 等的灵活应用,帮助我们能够准确地判断探究性问题的结论,丙直接迅速地把握证明的思路.【小试牛刀】【湖南省怀化市2019届高三3月第一次模拟】如图,四棱锥的底面是正方形,每条侧棱的长都是底面边长的倍,为侧棱上的点.(1)求证:;(2)若平面,求二面角的大小;(3)在(2)的条件下,侧棱上是否存在一点,使得平面.若存在,求的值;若不存在,试说明理由. 【解析】(1)连交于,由题意.在正方形中,, 所以平面,得(2)由题设知,连,设交于于,由题意知平面.以为坐标原点,,,分别为轴、轴、轴正方向,建立坐标系如图.设底面边长为,则高.则,,又平面,则平面的一个法向量, 平面的一个法向量,则,又二面角为锐角,则二面角为; (3)在棱上存在一点使平面.由(2)知是平面的一个法向量,且,设,则又平面,所以,则.即当时,而不在平面内,故平面.2.空间垂直关系的探索性问题 【例2】棱长为2的正方体中,E 为棱11C D 的中点,F 为棱BC 的中点.(1)求证:1AE DA ⊥;(2)求在线段1AA 上是否存在点G ,使AE ⊥面DFG.?试证明你的结论.【分析】(1)先根据正方体的性质得到11DA AD ⊥,1DA AB ⊥,进而证明1DA ⊥面11ABC D ,故可得到结论;(2)首先根据正方体的结构特征确定点G 的存在性和具体位置,然后进行证明. 【解析】(1)连接1AD ,1BC , 由正方体的性质可知11DA AD ⊥,1DA AB ⊥, 所以1DA ⊥面11ABC D , 所以1DA AE ⊥.(2) 存在点G ,当点G 为1A 点,AE ⊥面DFG. 证明如下:由(1) 知1DA AE ⊥,取CD 的中点H ,连AH, EH . 由DF ⊥AH , DF ⊥EH ,AH I EH = H , 得DF ⊥平面AHE , 所以DF ⊥AE. 又因为,所以AE ⊥面DFA 1,即AE ⊥面DFG.【点评】以特殊几何体为背景的空中线面关系的探究性问题,很容易忽视几何体中的一些特殊的平行、垂直关系,导致探究性问题的结论、证明的思路受阻.如该题中(1)问需要利用棱与一组平行平面垂直的性质得到线面垂直关系,作为证明的起点;(2)问如果忽视(1)中结论的应用,则就无法判断结果,无法进行证明.【小试牛刀】【江西省吉安市2019届期末】如图,四面体中,平面,,,.证明平面;在线段上是否存在点,使得,若存在,求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析】由题设知,,,,平面ABC ,,,平面PAB .点D为PC的中点,且,使得.理由如下:在平面ABC内,过点B作,垂足为E,在平面PAC内,过点E作,交PC于点D,连结BD,由平面ABC,知,,平面DBE,平面DBE,,在中,,点E为AC的中点,则点D为PC的中点,在中,,,,.(二) 空间角的探索性问题【例3】如图,在四棱锥中平面,且,.;(1)求证:AB PC(2)在线段PD上,是否存在一点M,使得二面角的大小为45°,如果存在,求BM与平面MAC 所成角的正弦值,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分析】(1)证明线线垂直,一般利用线面垂直性质定理,即从线面垂直出发给予证明,而线面垂直的证明,需要利用线面垂直判定定理:先根据平几知识寻找线线垂直,如由等腰三角形性质得AB AC ⊥,又由条件PA ⊥平面ABCD ,得线线垂直:PA AB ⊥,这样就转化为线面垂直AB ⊥平面PAC ,即得AB PC ⊥(2)研究二面角大小,一般利用空间向量比较直接:先根据题意建立恰当的直角坐标系,设立各点坐标,利用方程组求各面法向量,根据向量数量积求两法向量夹角,最后根据二面角与法向量夹角关系列方程组,解出M 点坐标,确定M 点位置,再利用线面角与向量夹角互余关系求BM 与平面MAC 所成角的正弦值 【解析】(1)证明:如图,由已知得四边形ABCD 是直角梯形, 由已知,可得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即AB AC ⊥,又PA ⊥平面ABCD ,则PA AB ⊥,所以AB ⊥平面PAC ,所以AB PC ⊥..............4分 (2)存在. 法一:(猜证法)观察图形特点,点M 可能是线段PD 的中点, 下面证明当M 是线段PD 的中点时,二面角的大小为45°.过点M 作MN AD ⊥于N ,则//MN PA ,则MN ⊥平面ABCD . 过点M 作MG AC ⊥于G ,连接NG , 则MGN ∠是二面角的平面角,因为M 是线段PD 的中点,则,在四边形ABCD 求得1NG =,则.在三棱锥M ABC -中,可得,设点B 到平面MAC 的距离是h ,,则,解得22h =.在Rt BMN ∆中,可得27BM =,设BM 与平面MAC 所成的角为θ,则.法二:(作图法)过点M 作MN AD ⊥于N ,则//MN PA ,则MN ⊥平面ABCD , 过点M 作MG AC ⊥于G ,连接NG ,则MGN ∠是二面角的平面角.若,则NG MN =,又,易求得1MN =,即M 是线段PD 的中点. (以下同解法一) 法三:(向量计算法)建立如图所示空间直角坐标系,则.设,则M 的坐标为.设(),,n x y z =是平面AMC 的一个法向量,则n AC n AM ⎧=⎨=⎩u u u v g u u u u v g ,得,则可取.又()0,0,1m =是平面ACD 的一个法向量,所以,此时平面AMC 的一个法向量可取,BM 与平面AMC 所成的角为θ,则.【点评】空间角的探究性问题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空间角的正确表示,即利用直线的方向向量和平面的法向量表示空间角时要注意两者的准确转化;二是注意我们再利用方程判断存在性时,要特别注意题中的条件限制,如点在线段上等. 【小试牛刀】如图,在直三棱柱中,,2ABC π∠=,D 是BC 的中点.(1)求证:1//A B 平面1ADC ; (2)求二面角的余弦值;(3)试问线段11A B 上是否存在点E ,使AE 与1DC 成3π 角?若存在,确定E 点位置,若不存在,说明理由.【解析】(1)证明:连结1A C ,交1AC 于点O ,连结OD .由是直三棱柱,得 四边形11ACC A 为矩形,O 为1A C 的中点. 又D 为BC 中点,所以OD 为1A BC ∆中位线, 所以1//A B OD ,因为 OD ⊆平面1ADC ,1A B ⊄平面1ADC , 所以1//A B 平面1ADC . (2)解:由是直三棱柱,且2ABC π∠=,故两两垂直.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B xyz -.则(0,0,0)B ,(2,0,0)C ,(0,2,0)A ,1(2,0,1)C ,(1,0,0)D . 所以,.设平面1ADC 的法向量为(,,)n x y z =r ,则有10n AD n AC ⎧⋅=⎪⎨⋅=⎪⎩r u u u r r u u u u r ,所以, 取1y =,得.易知平面ADC 的法向量为(0,0,1)v =r.由二面角是锐角,得.所以二面角的余弦值为23. (3)解:假设存在满足条件的点E .因为E 在线段11A B 上,1(0,2,1)A ,1(0,0,1)B ,故可设(0,,1)E λ,其中[0,2]λ∈. 所以,.因为AE 与1DC 成3π角,所以即,解得1λ=,所以当点E 为线段11A B 中点时,AE 与1DC 成3π角. 【例4】如图,直四棱柱中,侧棱12AA =,底面ABCD 是菱形,2AB =,,P 为侧棱1BB 上的动点.(1)求证:1D P AC ⊥;(2)在棱1BB 上是否存在点P ,使得二面角的大小为120o ?试证明你的结论.【分析】(1)利用直四棱柱的结构特征,证明AC ⊥平面BB 1D 1D 即可得证结论.(2)可以利用空间线面关系做出二面角的平面角,根据二面角的大小列出方程,依据方程解的情况进行判断. 【解析】(1)连接BD ,则AC ⊥BD ,∵D 1D ⊥底面ABCD ,∴AC ⊥D 1D ∴AC ⊥平面BB 1D 1D ,∵D 1P ⊂平面BB 1D 1D ,∴D 1P ⊥AC . (2)存在这样的点P ,下证明之. 连接D 1O ,OP ,∵D 1A =D 1C ,∴D 1O ⊥AC ,同理PO ⊥AC , ∴∠D 1OP 是二面角D 1—AC —P 的平面角. ∴∠D 1OP =120°. 设, ∵60°,则,∴. 在111Rt D B P ∆中,.在1D OP ∆中,由余弦定理得,即.----10分整理得,解得13x =或5x =(舍). ∴棱1BB 上是否存在点P ,使得二面角的大小为120o ,此时13BP =. 【点评】空间线面关系、空间角的探究问往往与空间线面关系的证明、空间角与距离的求解相结合综合命题,解决此类探究性问题可从两个角度解决,一是直接利用传统的几何方法进行逻辑推理,必须熟练掌握特殊几何体的结构特征,注意平行与垂直关系的利用;二是直接利用向量法,此种方法简单直接,但也存在这很多易错易混的问题,特别是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之间的运算与空间线面关系、空间角之间的正确转化是一个易错点.要熟记结论,灵活运用几何体的结构特征进行判断,准确进行两类关系之间的转化.【小试牛刀】 在四棱锥中P ABCD -,底面ABCD 是正方形,侧面PAD ⊥底面ABCD ,且,分别为PC BD 、的中点.(1)求证://EF 平面PAD ;(2)在线段AB 上是否存在点G ,使得二面角C PD G --的余弦值为3,若存在,请求出点G 的位置;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1)证明见解析;(2)存在,G 为AB 的中点.【解析】(1)证明:连接AC ,由正方形性质可知,AC 与BD 相交于点F , 所以,在PAC ∆中,//EF PA . 又PA ⊂平面,PAD EF ⊄平面PAD . 所以//EF 平面PAD .(2)取AD 的中点O ,连接,OP OF ,AF1ABC1B1Cx yz因为PA PD =,所以PO AD ⊥,又因为侧面PAD ⊥底面ABCD ,交线为AD ,所以PO ⊥平面ABCD ,以O 为原点,分别以射线,OA OF 和OP 为x 轴,y 轴和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 xyz -,不妨设2AD =.则有,假设在AB 上存在点,则.因为侧面PAD ⊥底面ABCD ,交线为AD ,且底面是正方形, 所以CD ⊥平面PAD ,则CD PA ⊥, 由得PD PA ⊥,所以PA ⊥PDC ,即平面PDC 的一个法向量为.设平面PDG 的法向理为(),,n x y z =v ,由00PD n DG n ⎧=⎨=⎩u u u v v g u u u v v g 即020x z x a --=⎧⎨+=⎩,亦即2z xx y a =-⎧⎪⎨=-⎪⎩,可取.所以.解得1,1a a ==-(舍去).所以线段AB 上存在点G ,且G 为AB 的中点,使得二面角C PD G --的余弦值为3. (三)空间距离的探索性问题 【例5】如图,已知AB ⊥平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其中2EBC π∠=,且.(1)在线段BE 上是否存在一点F ,使//CF 平面ADE ?(2)求线段AB 上是否存在点M ,使得点B 到面CEM 的距离等于1?如果存在,试判断点M 的个数;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分析】(1)问可利用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利用过直线CF 的平面与平面ADE 交点的位置便可确定点F 的位置;(2)问设MB 的长度,利用等积变换求出B 到面CEM 的距离,构造关于MB 长度的方程,根据方程解的情况进行判断.【解析】(1)当F 为BE 的中点时,//CF 平面ADE . 证明:取BE 的中点F 、AE 的中点G ,连结//CD GF ∴CFGD ∴是平行四边形,//CD GD ∴//CF ∴平面ADE(2)不存在.设MB x =,在Rt BEC ∆中,,又因为MB ⊥面BEC , 所以.则在Rt MBE ∆中,同理,.在Rt MEC ∆中,, 取EC 的中点H ,因为ME MC =,所以MH EC ⊥, 而. 故.因为点B 到面CEM 的距离等于1, 所以.而,所以,解得2x =.所以在线段AB 上只存在一点M ,当且仅当2BM =时,点B 到面CEM 的距离等于1.【点评】探究线面平行问题时,应注意几何体的结构特征,也可根据是否能构造中位线或比例线段从而找出线线平行关系进行判断.该题易出现的问题是忽视点P 在线段AB 上的限制条件,误以为方程的解就是结果而忽视对λ的取值范围的技巧.【小试牛刀】如图,在四棱锥P-ABCD 中,平面PAD ⊥底面 ABCD ,侧棱PA=PD =2,底面ABCD 为直角梯形,其中BC ∥AD ,AB ⊥AD ,AD=2AB=2BC=2,O 为AD 中点.(Ⅰ)求证:PO ⊥平面ABCD ;(Ⅱ)线段AD 上是否存在点Q ,使得它到平面PCD 的距离为3?若存在,求出AQQD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Ⅰ)证明见解析;(Ⅱ)13. 【解析】(Ⅰ)证明:在PAD ∆中PA PD =,O 为AD 中点,所以PO AD ⊥. 又侧面PAD ⊥底面ABCD ,平面PAD I 平面,PO ⊂平面PAD ,所以PO ⊥平面ABCD . (Ⅱ)连接AC 、BOO PADCB假设存在点Q ,使得它到平面PCD 的距离为.设QD x =,则12DQC S x ∆=因为//BC AD ,O 为AD 的中点,2AD BC = 所以//BC OD ,且BC OD = 所以CD OB = 因为AB AD ⊥,且 所以在Rt POC ∆中,2PC =所以所以由,即解得32x =所以存在点Q 满足题意,此时13AQ QD =. 解决此类探究性问题的基本思路就是设出参数,根据空间线面关系的判定和性质定理进行推理,或根据角、距离、体积等的求解方法用参数表示出相关的数据,建立关于参数的方程,根据方程解的存在性以及解的个数问题来处理.解题过程需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1.熟练把握空间线面关系的性质定理,在探究空间线面关系的有关问题时,可以把探究的结论作为已知条件,利用性质定理逐步进行推导;2.熟练掌握求解空间角、空间距离以及几何体体积等的基本方法,通过设置合适的参数,建立关于某个参数的方程,转化为方程的解的问题进行探究;3.合理设参,准确计算.探究性问题中的点往往在线段上或某个平面图形内,我们可以利用线段长度的比值设置参数,但也要注意参数的取值范围的限制.四、迁移运用1.【2018届高考数学高考复习指导大二轮专题复习】如图,在△ABC中,AB⊥AC,若AD⊥BC,则AB2=BD·BC;类似地有命题:在三棱锥A-BCD中,AD⊥平面ABC,若A点在平面BCD内的射影为M,则有S2=S△BCM·S△BCD.上述命题是 ( )A. 真命题B. 增加条件“AB⊥AC”才是真命题C. 增加条件“M为△BCD的垂心”才是真命题D. 增加条件“三棱锥A-BCD是正三棱锥”才是真命题【答案】A【解析】因为AD⊥平面ABC,AE⊂平面ABC,BC⊂平面ABC,所以AD⊥AE,AD⊥BC.在△ADE中,AE2=ME·DE,又A点在平面BCD内的射影为M,所以AM⊥平面BCD,AM⊥BC,所以BC⊥平面ADE,所以BC⊥DE,BC⊥AE.又,所以.选A.2.【福建省厦门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查(3月)】矩形中,,为中点,将沿所在直线翻折,在翻折过程中,给出下列结论:①存在某个位置,;②存在某个位置,;③存在某个位置,;④存在某个位置,.其中正确的是()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画出如图所示的矩形:翻折后如图:.对于①,连接,交于点,易证,设,则,,所以,,则,即,,所以翻折后易得平面,即可证,故①正确;对于②,若存在某个位置,,则平面,从而平面平面,即在底面上的射影应位于线段上,这是不可能的,故②不正确;对于③,若存在某个位置,,则平面,平面⊥平面,则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此角显然存在,即当在底面上的射影位于的中点时,直线与直线垂直,故③正确;对于④,若存在某个位置,,因为,所以平面,从而,这与已知矛盾,故④不正确.故选C.3.【陕西省汉中市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如图,在正方体中,点是底面的中心,是线段的上一点.(1)若为的中点,求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2)能否存在点使得平面平面,若能,请指出点的位置关系,并加以证明;若不能,请说明理由.【解析】不妨设正方体的棱长为2,以,,分别为,,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1)因为点是的中点,所以点的坐标为.所以,,.设是平面的法向量,则,即.取,则,所以平面的一个法向量为.所以.所以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为.(2)假设存在点使得平面平面,设.显然,.设是平面的法向量,则,即,取,则,,所以平面的一个法向量为.因为,所以点的坐标为.所以,.设是平面的法向量,则,即.取,则,所以平面的一个法向量为.因为平面平面,所以,即,,解得.所以的值为2.即当时,平面平面.4.【山东省菏泽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在四棱锥中,平面,四边形是直角梯形,,,,,,,设为棱上一点,.(1)求证:当时,;(2)试确定的值使得二面角为.【解析】(1)证明:因为,,过作于,则为中点,所以,又,所以.所以,因为平面,所以,,在中,由勾股定理,得当时,,则,因为,所以又,所以∽,所以,即,因为,又,,所以平面,所以又,所以平面,所以,命题得证.(2)以为原点,所在直线为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由(1)得:,,则点,,,,,令,则,,,,,因为,所以,所以点,由题目条件易证平面,所以平面的法向量,设平面的法向量为,则,即,即令,得因为二面角为,所以,解得,,因为在棱上,则,所以为所求.5.【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考试(一模)】如图,在四棱锥中,,底面四边形为直角梯形,,,为线段上一点.(1)若,则在线段上是否存在点,使得平面?若存在,请确定点的位置;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己知,若异面直线与成角,二而角的余弦值为,求的长.【解析】(1)延长,交于点,连接,则平面.若平面,由平面平面,平面,则.由,,则,故点是线段上靠近点的一个三等分点.(2)∵,,,平面,平面,则平面以点为坐标原点,以,所在的直线分别为轴、轴,过点与平面垂直的直线为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则,,,,则,,设平面和平面的法向量分别为,.由,得即,令,则,故.同理可求得.于是,则,解之得(负值舍去),故.∴.6【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2019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如图,在四棱锥中,底面是正方形,且,平面平面,,点为线段的中点,点是线段上的一个动点.(Ⅰ)求证:平面平面;(Ⅱ)设二面角的平面角为,试判断在线段上是否存在这样的点,使得,若存在,求出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析】(Ⅰ)四边形是正方形,∴.∵平面平面平面平面,∴平面.∵平面,∴.∵,点为线段的中点,∴.又∵,∴平面.又∵平面,∴平面平面.(Ⅱ)由(Ⅰ)知平面,∵,∴平面.在平面内过作交于点,∴,故,,两两垂直,以为原点,以,,所在直线分别为轴,建立如图所示空间直角坐标系.因为,,∴.∵平面,则,,又为的中点,,假设在线段上存在这样的点,使得,设,,,设平面的法向量为,则∴,令,则,则平面,平面的一个法向量,,则∴.,解得,∴7.【山东省临沂市2019届高三2月教学质量检测】如图,在四棱锥中,平面, ,,,,是线段的中点.(1)证明:平面(2)当为何值时,四棱锥的体积最大?并求此最大值【解析】(1)取PD中点N,连接MN,CN,∵M是AP的中点,∴MN∥AD且MN,∵AD∥BC,AD=2BC,∴MN∥BC,MN=BC,∴四边形MNCB是平行四边形,∴MB∥CN,又BM平面PCD,CN⊂平面PCD,∴BM∥平面PCD;(2)设PA=x(0<x<4),∵PA⊥平面ABCD,∴PA⊥AB,∵,∴AB,又∵AB⊥AD,AD=2BC=4,∴V P﹣ABCD=16,当且仅当x,即x=4时取等号,故当PA=4时,四棱锥P﹣ABCD的体积最大,最大值为16.8.【广东省汕头市2019年普通高考第一次模拟】如图所示,四棱锥中,菱形所在的平面,是中点,是上的点.(1)求证:平面平面;(2)若是的中点,当时,是否存在点,使直线与平面的所成角的正弦值为?若存在,请求出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析】(1)连接,因为底面为菱形,,所以是正三角形,是的中点,,又,平面,平面,又平面,又平面,所以平面平面.(2)以为坐标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空间直角坐标系,不妨设,则,则,设,则,又,设是平面的一个法向量,则,取,得,设直线与平面所成角为,由,得:.化简得:,解得或,故存在点满足题意,此时为或.9.【上海市七宝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如图),AD=AA1=1,AB=2,点E是棱AB 的中点.(1)求异面直线AD 1与EC 所成角的大小;(2)《九章算术》中,将四个面都是直角三角形的四面体称为鳖臑,试问四面体D 1CDE 是否为鳖臑?并说明理由.【解析】(1)取CD 中点F ,连接AF ,则AF ∥EC ,∴∠D 1AF 为异面直线AD 1与EC 所成角. 在长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由AD =AA 1=1,AB =2, 得∴△AD 1F 为等边三角形,则.∴异面直线AD 1与EC 所成角的大小为; (2)连接DE ,∵E 为AB 的中点,∴DE =EC =,又CD =2,∴DE 2+CE 2=DC 2,得DE ⊥CE .∵D 1D ⊥底面DEC ,则D 1D ⊥CE ,∴CE ⊥平面D 1DE ,得D 1E ⊥CE . ∴四面体D 1CDE 的四个面都是直角三角形, 故四面体D 1CDE 是鳖臑. 10.如图,在三棱锥中, 1AA 底面ABC ,. M 、N分别为BC 和11B C 的中点. P 为侧棱1BB 上的动点.(Ⅰ)求证: 1//A N 平面APM ; (Ⅱ)求证:平面APM ⊥平面11BB C C ;(Ⅲ)试判断直线1BC 与平面APM 是否能够垂直.若能垂直,求PB 的值;若不能垂直,请说明理由. 【解析】(Ⅰ)证明:∵是三棱柱,∴三个侧面都是平行四边形, 11//AA BB 且11AA BB =, 又∵M 、N 分别为BC 和11B C 的中点, ∴1//MN BB 且1MN BB =, ∴1//MN AA 且1MN AA =, ∴1AA NM 是平行四边形, ∴1//A N AM ,∵1A N ⊄平面APM , AM ⊂平面APM , ∴1//A N 平面APM .(Ⅱ)证明:∵1AA ⊥底面ABC , ∴1BB ⊥底面ABC , ∴1BB AM ⊥, 又∵AB AC =,,又∵M 是BC 中点, ∴AM BC ⊥,∵, 1,BC BB ⊂平面11BB C C ,∴AM ⊥平面11BB C C , 则平面APM ⊥平面11BB C C ;(Ⅲ)直线1BC 与平面APM 能够垂直,且43PB=, 由(Ⅱ)知AM ⊥平面11BB C C , ∴1AM BC ⊥,若要使1BC ⊥平面APM ,仅需在平面APM 内再找一条和AM 相交的直线和1BC 即可. 此时我们取平面APM 内和AM 相交的直线PM , 若1PM BC ⊥,则BPM V 与1CBC V 相似,∴1PB BCBM CC =, ∴.11.如图1,在边长为12的正方形11''AA A A 中,,且3AB =,4BC =,1'AA 分别交1BB ,1CC 于点P ,Q ,将该正方形沿1BB 、1CC 折叠,使得1''A A 与1AA 重合,构成如图2所示的三棱柱.(1)求证:AB PQ ⊥;(2)在底边AC 上是否存在一点M ,满足//BM 平面APQ ,若存在试确定点M 的位置,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1)证明见解析;(2)点M 满足时,//BM 平面APQ .【解析】(1)证明:因为3AB =,4BC =,所以5AC =,从而,即AB BC ⊥, 又因为1AB BB ⊥,而,所以AB ⊥平面1BC ,又PQ ⊂平面1BC ,所以AB PQ ⊥.(2)假设存在一点M 满足//BM 平面APQ ,过M 作//MN CQ 交AQ 于N ,连接PN ,由 因为//PB CQ ,所以//MN PB ,连接PN ,因为//BM 平面APQ ,所以//BM PN ,所以四边形PBMN 为平行四边形,所以3MN =,, 所以当点M 满足时,//BM 平面APQ . 12.在四棱锥中P ABCD -,底面ABCD 是正方形,侧面PAD ⊥底面ABCD ,且,分别为PC BD 、的中点.(1)求证://EF 平面PAD ;(2)在线段AB 上是否存在点G ,使得二面角C PD G --的余弦值为3,若存在,请求出点G 的位置;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1)证明见解析;(2)存在,G 为AB 的中点.【解析】(1)证明:连接AC ,由正方形性质可知,AC 与BD 相交于点F ,所以,在PAC ∆中,//EF PA .又PA ⊂平面,PAD EF ⊄平面PAD .所以//EF 平面PAD .(2)取AD 的中点O ,连接,OP OF ,因为PA PD =,所以PO AD ⊥,又因为侧面PAD ⊥底面ABCD ,交线为AD ,所以PO ⊥平面ABCD ,以O 为原点,分别以射线,OA OF 和OP 为x 轴,y 轴和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O xyz -,不妨设2AD =.则有,假设在AB 上存在点,则. 因为侧面PAD ⊥底面ABCD ,交线为AD ,且底面是正方形,所以CD ⊥平面PAD ,则CD PA ⊥,由得PD PA ⊥,所以PA ⊥PDC ,即平面PDC 的一个法向量为. 设平面PDG 的法向理为(),,n x y z =v ,由00PD n DG n ⎧=⎨=⎩u u u v v g u u u v v g 即020x z x a --=⎧⎨+=⎩,亦即2z x x y a =-⎧⎪⎨=-⎪⎩,可取.所以.解得1,1a a ==-(舍去). 所以线段AB 上存在点G ,且G 为AB 的中点,使得二面角C PD G --的余弦值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