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高二政治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人教版
四、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把主观联系强 加给事物,也不能否定客观上存在的联系。
讨论:
有人把“8”视为“吉祥”的数字,而把 “4”视为“不祥”的数字。你如何看待这 一现象?
这是一种用主观幻想的联系代替客观存在联 系的做法,是唯心主义的表现。利用8和4的 谐音,与“发”和“死”联系起来,主观确 定是“吉祥”还是“恶兆”.发财与“8”这 个数字之间本来没有必然联系,是人们主观 臆造了这种联系,可见,联系具有客观性, 不是可以随意臆造的。
教材一方面说,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另一方面又说,人 们可以改变事物联系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这两种 说法是不是自相矛盾呢?
我们理解任何哲学观点,都应当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 证法,把二者结合起来。分析这一难点也应当如此。我们必 须承认人们可以改变事物联系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同时我们又必须肯定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因为,第一,所 谓人们可以改变事物联系的状态,只是改变事物联系的具体 形式。第二,当人们试图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时,只有根据事 物固有的联系内容(包括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才能办得到。 否则,任何建立新的具体联系的尝试,都会失败。
古时候,有个人饿了,一连吃了六个饼, 还是没饱。于是拿起第七个饼吃了起来,吃到 一半,饱了。这个人非常后悔:早知道这半个 就能吃饱,前面六个就不吃了,我应该只吃这 半个就行了。试问故事中的这个人错误何在? 这个人不懂得半个与六个之间是存在有 机联系的。如果没有前面六个的积累,只吃 这半个的话,还是不饱的。可见,他是违背 了联系的客观性,想人为地割裂事物间固有 的联系,因而是错误的。
•3、俗话说“瑞雪兆丰年”,这一说法 ( ) •A、否认联系的客观性 •B、是主观臆造的联系 •C、是毫无根据的猜测 •D、反映了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 为转移的,人不能凭空“创造”一种联系强 加给客观的事物,也不能任意“消灭”事物 之间所固有的联系。这是否意味着人们对事 物的联系是无法改变的?
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课题: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目的:理解原因和结果的含义;因果联系的特点;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及意义重点:原因与结果的关系;方法论意义难点:原因和结果相互转化教程:【复旧】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发射成功,2008年除夕之夜,从月球上空传回了"嫦娥的祝福"、传回了歌声,让所有的中国人如醉如痴。
加强了两球之间的联系。
请用哲学分析。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导新】联系具有五性: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可变性、多样性。
我们今天学习一种特殊的联系--因果联系。
【导学检测】阅读教材第一段至第五段回答:1、因果联系的含义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 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
这种①和②的关系叫做因果联系。
2、因果联系的特点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 必须是③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阅读教材第六段至第九段回答:3、原因和结果的关系(1) 区别: 在每一事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 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
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 叫做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 叫做结果。
如果混淆二者, 就会发生倒④为⑤、倒果为因的错误。
(2) 联系: ①原因和结果之间存在着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②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这种转化有两种情形。
一种情形是, 某一现象在这一关系中是原因, 在另一关系中则是⑥;反之亦然。
另一种情形是,在同一关系中两种现象⑦因果。
阅读教材第十段至最后一段回答:4. 认识和掌握客观事物的因果联系的方法论意义(1) 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 进行科学研究的⑧(2) 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⑨。
[分析归纳]:二、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1.含义:例:非典--阻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国家减免税收;9.11事件--美国攻打阿富汗。
高二政治课件-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人教版原创 精品
内部联系 和 外部联系 本质联系 和 非本质联系 必然联系 和 偶然联系
影 响事 物 发 展 的源自进 程直接联系 和 间接联系
一、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坚持联系的观点)
1、联系的含义:
2、联系的普遍性(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3、联系的客观性(联系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4、联系的多样性 5、联系的条件性
3、联系的客观性(联系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4、联系的多样性
联系是复杂多样的
联系的多样性
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 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
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天 时 不 如 地 利 , 地 利 不 如 人 和
直接 联系 与间 接联 系
决 定
作 用
对 事 物 的 存 在 和 发 展 起
恩格斯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 的哲学原理,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联系的特点
联系的含义
小 结
普 遍 性
客 观 性
多 样 性
条 件 性
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人口增长 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经济建设要与资源 环境相协调。从哲学角度说,主要是因为: A、世界按其本质来说是物质的,物质是 不生不灭的 B、事物是联系的
幸运数字一定能带给你幸运吗?
找一找
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联系是 根本不存在的,只是人们主
观臆造出来的虚假“联 系”?
一、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坚持联系的观点)
1、联系的含义:
2、联系的普遍性(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 观点看问题
3、联系的客观性
要求: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 忌主观随意性
2019-2020年高二政治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2019-2020年高二政治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重点〗因果联系的特点、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难点〗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的互相转化。
〖素质要求〗知识方面:理解:①因果联系的含义、特点及方法论意义,明确原因与结果之间的辩证关系。
②针对若干基本事实,判断何为原因,何为结果,并列举若干互为因果的事例。
运用:根据事物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说明几个历史事实的因果关系,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分析一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对几个世人注目的当代人类活动可能产生的影响作出判断,如“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
”能力方面:⑴学会从具体事实和材料中概括出一般结论,提高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⑵教材中引用了大量的事实材料,并作了分析说明,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⑶学会用因果联系的观点分析看待事物的方法,能对某些问题作出预见,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觉悟方面:⑴进行唯物辩证法世界观的教育,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
⑵教学中结合有关教学内容(污染与治理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战略、三峡建设、美军飞机侵略我领空事件等),对学生进行我国大政方针和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解决办法】1、因果联系的特点及关系。
事物联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只有因果联系的特点,才能把因果联系与其它形式的联系区别开来。
要懂得因果联系,必须讲清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1)、因果联系的特点。
第一,因果联系是具有先行后续的关系,原因出现在前,结果出现在后。
但是--先一后相继出现的两个事物,不一定都存在因果联系,不能认为所有在前的事物都是原因,所有在后的事物都是结果。
第二,因果联系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原因是产生结果的必要条件,结果是由一定原因引起的,因果联系最重要的特点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这是因果联系的核心,只有这两个特点同时具备,才能构成因果联系。
(2)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这个问题的处理要注意以下儿点:第一,原因与结果的关系比较复杂,有一因多果、同因异果的情形,也有一果多因、同果异因的情形。
高二政治教案-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精品
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 懂得事物的联系的形式是多样的(2) 理解原因和结果的概念 ,明确因果联系的含义和特点(3) 重点理解原因和结果的辨证关系2、 能力方面培养学生学会辨证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3、觉悟方面(1) 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因果观, 反对信心主义的错误的因果观(2) 联系我国实际明确为什么要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树立正确环境意识教学重点:因果联系的特点 、原因和结果的辨证关系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法,讨论法,投影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已经明确了联系的含义、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由于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的,无限多样的,所以事物的联系也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
我们熟悉的联系有的是直接联系,有的是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偶然联系;内部联系、外部联系;因果联系,整体和部分的联系等等。
其中的因果联系是一种重要的联系形式。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因果联系的内容。
二、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板书)先请同学们看几幅图片,然后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近50年来我国的沙尘暴发生的次数逐年增加,今年尤为严重,已由西北、东北、华北继续向南蔓延。
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发生呢?这些现象的出现又会引起哪些后果呢?(投影显示:)既然因果联系是人们在实践中经常遇到的一种联系,所以,我们首先了解什么是因果联系,什么是原因、结果以及因果联系的特点等问题。
1、因果联系的含义(板书)教师举几个因果联系的例子,由学生概括。
例子:熟能生巧、磨擦生热、无风不起浪等。
(1)因果联系的含义(板书)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
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叫做因果联系。
(2)原因和结果的含义(板书)由学生回答: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叫原因,如熟、磨擦、风;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叫结果,如巧、热、浪。
请同学们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事物联系的形式多种多样,因果联系与其它形式联系的区别在哪里?即因果联系的特点是什么?2、因果联系的特点(板书)因果联系的特点有两个:(1)从时间上看,因果联系是具有先行后续的关系(板书)即“前因后果”,就是说在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中,总是原因出现在前,结果发生在后。
高二政治一、事物是普遍联系的.doc
一、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湖南省示范性高中宁乡十三中政治组谭胜军【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识记联系的概念。
理解事物的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
运用:用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的原理,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等。
培养学生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积极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调查、问卷调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研究性学习等方法,让学生明确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客观的有条件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的教学,引导学生懂得事物本身是普遍联系的,只有正确认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才能有效地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才能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②学习运用联系的观点去认识和处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自觉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打下基础。
【重点难点】本框重点:为什么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本框难点: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活动的关系。
【导读提纲】(一)联系的含义1、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唯物辩证法对万事万物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具体情形进行概括,指出联系既包括事物外部的这种关系,又包括事物内部的这种关系。
(二)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1、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2、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1)从横的方面看,事物都与“四面八方”的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2)从纵的方面看,事物处于“前后相继”的相互联系之中。
3、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与它的周围事物相互联系着,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纵横联系之中。
(三)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1、联系的客观性的两层含义是:(1)既不能否定事物的联系;(2)也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
【范文】高二政治知识点汇总:如何正确理解事物的普遍联系
高二政治知识点汇总:如何正确理解事物的普遍联系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普遍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事物自身中对立统一的双方之间的联系构成矛盾,事物自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规律。
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起点,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说:"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
"全面认识和正确理解事物的普遍联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理解知识要点】1.联系的辨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的联系是辩证联系,即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这种联系构成事物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网,使万事万物联系在-起,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过渡、互相转化。
把事物看成是互相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之一。
2.联系的普遍性:所谓联系的普遍性,有两方面含义:一从具体上讲,是指每-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从内部构成要素看,是普遍联系的;从与周围其它事物的联系看也是普遍的;从事物发展的历史和趋势看,该事物与过去和将来的联系也是普遍的。
二从总体上讲,是指联系这种关系在世界万事万物中都是普遍存在的,因而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总之,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没有联系就没有世界。
3.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它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用主观臆造的联系代替客观事物本身的联系,是典型的唯心主义。
因此,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要把普遍联系的原理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
4.联系的条件性: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任何具体事物都是有条件的,总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又在一定条件下发展、灭亡。
因此,任何具体的联系都依赖于一定的条件,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因素之间的联系的性质、方式也要发生变化。
5.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无限多样的,事物的联系也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主要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本质联系和现象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整体联系和部分联系、因果联系等等。
高二政治 人教必修4生活与哲学教学课件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2)自然降雨早在人类产生之前就产生了的,这种 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但人工降雨浸透了人的 目的性与创造性,所以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对吗?为什么?
既然祈祷没有用,那我们 只能听天由命,让物价一直 涨下去了吗?
联系具有客观性,但并不意味着人们 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 事物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 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你想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一个知识 和它很像吗?
一位菜农说:“价格上涨的 越高越好,我可以获得更多收 入,生活可以过得更好啦。”
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为什么?
3、联系的多样性
(1)表现:
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 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整体和部分的
联系、眼前联系和长远联系等。
(2)方法论要求:
A.唇亡齿寒 B.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D.刻舟求剑
2. 一些大学生在招聘中遭遇“姓氏歧视”。 一位“裴”姓同学就因为这“倒霉”的姓氏失 去了即将到手的会计职位,因为老板说“裴” 和“赔”同音,不吉利。这种认识:( )
A夸大了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
B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
C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
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 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 转移。
联系的含义
事
联系具有普遍性
物
是
普
联
遍 联 系
系
联系具有客观性
的
特
点
的
联系具有多样性
知识疏理
原理
联系 的普 遍性
联系 的客 观性
原理内容
方法论
A、一切事物和周围事物 联系着 B、事物内部各 部分、要素相互联系 C、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 有机整体
高二政治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教案设计
高二政治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教案设计目的:理解原因和结果的含义;因果联系的特点;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及意义重点:原因与结果的关系;方法论意义难点:原因和结果相互转化教程:【复旧】2021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发射成功,2021年除夕之夜,从月球上空传回了"嫦娥的祝福"、传回了歌声,让所有的中国人如醉如痴。
加强了两球之间的联系。
请用哲学分析。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导新】联系具有五性: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可变性、多样性。
我们今天学习一种特殊的联系--因果联系。
【导学检测】阅读教材第一段至第五段回答:1、因果联系的含义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 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
这种① 和② 的关系叫做因果联系。
2、因果联系的特点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 必须是③ 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阅读教材第六段至第九段回答:3、原因和结果的关系1 区别: 在每一事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 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
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 叫做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 叫做结果。
如果混淆二者, 就会发生倒④为⑤ 、倒果为因的错误。
2 联系: ①原因和结果之间存在着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②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这种转化有两种情形。
一种情形是, 某一现象在这一关系中是原因, 在另一关系中则是⑥ ;反之亦然。
另一种情形是,在同一关系中两种现象⑦因果。
阅读教材第十段至最后一段回答:4. 认识和掌握客观事物的因果联系的方法论意义1 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 进行科学研究的⑧2 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⑨ 。
[分析归纳]:二、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1.含义:例:非典--阻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国家减免税收;9.11事件--美国攻打阿富汗。
高二政治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共32页
(1)反对凭空创造联系
请同学们看到课本49页“议一议”:有 人把“8”视为“吉利”的数字, 而把“4”视为“不祥”的数字。你如何 看待这一现象?
(2)反对忽视客观联系
从2000年4月24日中午开始,第八次沙尘暴 袭击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地区
漫天浮尘扬沙笼罩下的北京城
高二政治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服从真理,就能征服一切事物
覃塘区石卡高中 黄丽琴
坚持联系的观点 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坚持发展的观点
按客观规律办事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的定义 2、联系具有普遍性
(1)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 环节是相互联系的
(2)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3)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 统一整体 3、联系具有客观性
2019年7月4日正式开工的西气东输工程
课堂小结:
我们再一起来回顾一下这节课所讲的内容。
我们可以概括为:一个概念,两个特征。一个 概念指的是什么啊(学生回答)联系的概念的 两个特征呢?(学生回答)一是指联系具有普 遍性,世上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 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二是指联系具 有客观性, 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 以根据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一个氢原子:由原子核和一个围绕原子核旋转 的 电 一子 个相 细互 胞:联是系由构细成胞的核整.细体质.细胞膜
自然界 的
相 生互 态联 系系 统:构由成生的产整者体.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 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的有机整 体
人类社会:社会生产的总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
消费四个环节, 四个环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促进或 阻碍着生产的发展。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政治 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课件
B
A、原因和结果是一种先行后续的关系 B、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而这种联系都是因果联 系 D、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二。多选 2、事物的因果联系必须是 ( ) AB A、先行后续的关系 B、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C、相互转化的关系 D、无限链条式的关系
引起
220V
任何现象
其他现象
被引起
原因: 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 结果: 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
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1)因果联系的含义
(2)因果联系的特点
同时具备
先行后续的关系
本质特征
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原因: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
结果: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
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3)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一定的原因
引 起
一定的结果
始 料 不 及
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想一想
“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 。”
这句话体现了什么道理?
• (1)由于一定的原因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这就 要求人们把握因果联系的必然性,分析原因,预 见结果。 •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体现了根据原因预见结 果的必要性和需要性。“远虑”就是对事物发展 趋势和结果的预见;“近忧”则是指近期可能出 现的矛盾和问题。如果不能对事物发展的结果作 出预见,近期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就会带来惊慌和 忧虑,不能准确地加以解决。 • (2)这句话告诫人们:凡事应善于分析原因,并 对结果作出科学预见,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导,促 使事物向好的方面发展。
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3)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因 果 联 系 原 因 结 果
区 别
含 义 时间顺序 地位作用
高二政治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高二政治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高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共四部分,第一课是第一部分,即辩证唯物论。
第二、三、四课开始讲(唯物)辩证法,辩证法一共三大观点:联系、发展(规律)、矛盾(全面)的观点,与辩证法这三大观点对立的观点: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观点,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根本对立的。
从逻辑思路上来看,第一课从唯物论的角度阐述了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那么世界的存在状态是怎样的呢?是联系发展的还是孤立静止的呢?本课和第三、第四课在第一课基础之上回答了世界的存在状态,明确了辩证法的三大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矛盾的观点。
但世界的辩证性是和世界的物质性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是融为一体的。
因此说,世界的物质性是说世界统一于物质,但这种统一是多样的相互联系的统一,是运动的统一,因而又是辩证的;世界的辩证性是说物质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但这种联系和发展必须以物质为基础,因而又是唯物的。
世界的物质性和辩证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只是从思维逻辑上以观念形态把世界的物质性和辩证性加以分离,而在实际上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所以第一课讲了唯物论,第二课接着就讲辩证法,它是第一课内容的引申和深化。
本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纲,也可以说是唯物辩证法的浓缩、结晶,是从整体上体现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内在的高度的有机统一的重要内容,同时又是指导人生观、价值观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因而在全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纲,是因为它从根本上明确了唯物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是从总体上讲述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的共同规律,并认为思维规律是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反映,从而同唯心主义辩证法相区别;它从总体上讲清了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特征是联系和发展的原则,同形而上学划清了界限。
因此,学习唯物辩证法,首先要学好本课,这对以后三四课以至以后各课,都会起到理论指导和方法论的作用。
高中政治辩证法知识点
高中政治辩证法知识点辩证法即思辩与实证相统一的方法。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政治辩证法知识点,请考生认真学习。
辩证法知识点(1)联系的普遍性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把握因果联系的重要性;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2)运动和发展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要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学会创造性思维。
(3)规律规律;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4)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6)内因和外因内因和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7)量变和质变量变、质变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坚持适度原则。
(8)事物发展的趋势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1、联系的普遍性: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
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事物的联系,不仅表现为横的方面的联系,也表现为纵的方面的联系。
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2、联系的客观性:事物的联系不以入的意志为转移,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不是人们强加的,人们既无法否定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也无法割断事物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的联系。
3、联系的有条件性:事物的联系不是绝对不变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并不是任何若干事物之间都存在某种联系,它是有条件的,且随时间、地点、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高中政治知识点辩证法
高中政治知识点辩证法辩证法是高中政治学科重要知识点,需要学生掌握并记忆。
下面店铺给高中生带来政治知识点辩证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政治知识点辩证法:联系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理解)一、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互相联系的。
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二、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总之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要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联系,就必须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2、因果联系(理解)•在两种现象中,具有引起和被引起关系的才叫因果联系。
因果联系的特点有两个:一是因果联系是具有先行后续的关系。
二是因果联系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原因和结果的区别:一是含义不同。
二是时间顺序不同。
三是地位作用不同。
•原因和结果的联系。
首先,二者互相依存,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
其次,二者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能互相转化。
必然联系。
认识和掌握因果联系的方法论意义:首先,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
其次,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3、整体和局部的联系(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
(1)区别:首先,含义不同。
二者不能混淆。
其次,地位和功能不同。
一般来讲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部分从属于整体。
功能不同有三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第二种情形是,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第三种情形与第二种正相反。
(2)联系:一是二者不可分割,互相依赖,各以对方存在为前提。
高二政治联系的普遍性
D 联系是客观存在的
2.有的人用虚构的主观联系去代替事物的真实联系,甚至臆 造出一些令人莫名其妙的联系。还有的人为了追求眼前的经 济利益,不惜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掠夺式地开采资源。 这些观点和做法,都是 (A )
第二、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并利用规律指导实践活 动,改造客观世界。
第三、岳阳纸业公司经营造纸材林基律 的认识,利用事物之间的联系的结果。
第二课 1.1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一、联系的含义 普遍性
客观性
二、联系的特征 具体的,有条件性
多样性
再 见
;如意
第二课 1.1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辨证唯物论:研究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物质——意识
唯物辩证法:研究世界的状态怎么样
联系 发展
矛盾
第二课 1.1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联系的含义
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 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普遍性 客观性 具体的、有条件的 多样性
联系的特征
联系普遍性的表现
1.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现象与本质的联系 (苹果落地与万有引力的联系)
主观与客观的联系 (想问题、办事情应一切从实际出发) 因果联系 整体与部分的联系 内部与外部的联系 (唇齿相依)
直接联系 (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
间接联系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必然联系 (时势造英雄——时代与英雄的联系) 偶然联系 (谁成为本时代的英雄具有偶然性)
2.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1)横向联系——事物之间 从空间范围角度 从时间角度
(2)纵向联系——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
高二政治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1)
二、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1、因果联系的含义 2、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3、掌握事物因果联系的 方法论意义
德谟克利特是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 的杰出代表。他博学多才,著作多达五 六十种┉。马、恩称他是“经验的自然 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的一个百科全书式的 学者。”他为什么如此博学多才呢?他 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以探求事物之间的 因果联系为最大快乐。他曾经说:“宁 可找到一个因果的解释,不愿获得一个 波斯王位。”这句话说得非常好。科学 的任务就在于探求因果联系。
5月20日,四川省广安市石林煤矿 发生瓦斯爆炸事故,井下十五人遇 险;5月18日,四川宜宾市南溪青龙 嘴煤矿发生透水事故,39人被困 井下;5月14日,云南省曲靖地区富 源县一家煤矿发生爆炸,有15人 被埋在井下,等等。
学生调查
(1)导致我国煤矿 事故频发的原因是什 么?
(2)我国应该从哪 些方面采取预防措施? (3)告诉我们什么 哲学道理?
辨析
因果联系是一种先 行后续的关系,所 以,只要事物之间 具有先行后续关系, 就一定是因果联系?
因果联系的特点
先行后续(从时间上 看) 因果联系的 引起和被引起(从地 特点 位上看)
想一想
(1) 这 则 材 料 中 谁 是原因?谁是结果? 二者是否构成因果 联系? (2)原因和结果 的关系怎样?
议一 议
在诸多种联 系中,人们经 常遇到,最容 易提出的联系 是哪一种?
1、因果联系的含义
(1)因果
(1)风蚀地貌出现 的原因是什么?
(2)蛀牙形成的原 因有哪些?
(3)这两个例子告 诉我们什么道理?
因果联系的含义
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 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 象所引起的。这种引起被引起的关 系,哲学上称为因果关系。其中, 引起其他现象产生的现象叫原因; 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叫结果。
高二政治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1
高二政治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1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第一:懂得事物之间的联系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第二:理解因果联系的含义、特点、原因与结果的辩证关系。
(2)能力方面:第一:结合因果联系的教学,能使学生从一与多的关系中——一个联系,又有多种形式——学会辩证的思考问题。
第二:使学生在区分因果联与其他联系形式中,学会比较分析能力。
第三:学会用因果联系的方法分析地看待问题,分析事物产生的原因,预见事物可能的后果。
提高因果分析能力。
(3)觉悟方面:通过因果联系理论的学习,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客观因果论,反对唯心主义的主观因果论。
教学重点:因果联系的特点。
教学难点:对原因与结果相互转化的理解,特别是对互为因果的理解。
教学内容概要: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1、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2、因果联系的含义3、因果联系的特征4、原因与结果原辩证关系5、因果联系的方法论意义1)承认事物之间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
2)认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教学过程:引入教学:我写了首联系歌,我们一起来读好不好?天体有引力联系,社会有生产关系,思维有逻辑联系,它们还相互联系。
创新在于探索联系,成功就要建立联系。
无为缘于忽视联系,失败皆因破坏联系。
联系之外还是联系,联系之中仍有联系。
客观者承认联系,主观者想象联系。
一旦没有联系,存在就失去意义。
你我要携手努力,把现实联接到理想天地!(简单过渡):事物的联系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多样的。
(多媒体演示)在事物多种多样的联系形式中,因果联系是极其重要的一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因果联系。
或采用(详细过渡):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就像一个千回百转的迷宫,隐藏着无穷的秘密,交织着无尽的联系。
科学和哲学的任务就是要揭开秘密,认识联系。
物质世界本身的无限性和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决定了事物联系形式的无限多样性。
(演示媒体)其中因果联系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联系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政治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高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共四部分,第一课是第一部分,即辩证唯物论。
第二、三、四课开始讲(唯物)辩证法,辩证法一共三大观点:联系、发展(规律)、矛盾(全面)的观点,与辩证法这三大观点对立的观点: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观点,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根本对立的。
从逻辑思路上来看,第一课从唯物论的角度阐述了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那么世界的存在状态是怎样的呢?是联系发展的还是孤立静止的呢?本课和第三、第四课在第一课基础之上回答了世界的存在状态,明确了辩证法的三大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矛盾的观点。
但世界的辩证性是和世界的物质性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是融为一体的。
因此说,世界的物质性是说世界统一于物质,但这种统一是多样的相互联系的统一,是运动的统一,因而又是辩证的;世界的辩证性是说物质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但这种联系和发展必须以物质为基础,因而又是唯物的。
世界的物质性和辩证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只是从思维逻辑上以观念形态把世界的物质性和辩证性加以分离,而在实际上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所以第一课讲了唯物论,第二课接着就讲辩证法,它是第一课内容的引申和深化。
本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纲,也可以说是唯物辩证法的浓缩、结晶,是从整体上体现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内在的高度的有机统一的重要内容,同时又是指导人生观、价值观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因而在全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纲,是因为它从根本上明确了唯物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是从总体上讲述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的共同规律,并认为思维规律是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反映,从而同唯心主义辩证法相区别;它从总体上讲清了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特征是联系和发展的原则,同形而上学划清了界限。
因此,学习唯物辩证法,首先要学好本课,这对以后三四课以至以后各课,都会起到理论指导和方法论的作用。
第一节是讲述世界的状态是普遍联系的问题。
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该问题是辩证法部分的逻辑起点,也是本课内容的逻辑出发点。
本节包括三个框题,第一框是从总体上讲联系,第二、三框是从具体形式上分析联系。
逻辑顺序是由一般抽象到思维的具体。
中心是讲联系问题。
一、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1、联系的含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2、联系虽然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3、事物的联系具有多样性,要特别注意把握两种主要的联系:因果联系,整体与部分的联系。
4、原因和结果的含义,原因和结果的关系5、因果联系的特点:先行后续,引起和被引起6、认识和掌握因果联系的方法论意义二、重难点问题分析1、事物联系的普遍性,该问题是本框、也是本节的重点。
这是因为:①普遍联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是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学好该观点,对于理解和掌握辩证法的其他观点,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②普遍联系的观点是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理论基础,只有从理论上懂得事物联系普遍性的含义和表现,才能自觉地坚持联系的观点看待和分析问题。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各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它既包含事物外部的联系,又包括事物内部的联系。
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①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内联),这里的事物,既指的是空间上存在的有机体,也指的是时间上的全过程,既从空间和时间上来看,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
②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这种联系包括时间和空间上的联系(外联)。
值得注意的是“周围”这一词,不是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两个事物要产生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但是,任何一个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事物不与其他任何一个事物相联系,即任何一个事物都与周围的某些事物联系着。
从横的方面来看,任何事物与“四面八方”的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这些周围的事物是该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从纵向上来看,它处于“前后相继”的相互联系之中。
每一事物总是从过去的事物发展而来,又向未来的事物发展而去。
③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都联)。
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能够孤立地存在,这一点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但是每一个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却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所谓联系的普遍性,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指每一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二是指联系这种关系,在世界万事万物中都是普遍存在、大量存在的,因而是普遍的。
2、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该问题是本课的难点问题。
这是因为:联系的客观性是指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不能否定事物的客观联系。
但又讲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去改变事物,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这两种说法看似矛盾,因而在理解上容易造成偏差。
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否定事物的联系,也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
另外,任何联系都是具体的、现实的,而不是任意虚构和抽象的;联系的根本原因在于客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而不是思维的结果和某种神秘的力量的产物。
唯心主义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也就否认联系的客观性。
它不是从客观的物质世界中去寻找联系的原因,而是从思维中和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中去寻找联系的原因,用主观臆造的联系代替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因而是十分荒谬的。
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但并不是说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使联系的形式更加多样化。
如北京和西藏本来就有联系,但是青藏铁路作为具体联系建立后,北京和西藏的联系更密切了。
3、第二框题的教学重点是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原因和结果的区别:①含义不同。
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是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是结果。
②时间顺序不同,在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中,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形成前因后果、先行后续的顺序。
但是并非所有相继出现的现象都具有因果联系,比如四季的更替,虽然是先行后续的关系,但由于二者不存在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也就不构成因果联系。
③地位和作用不同,在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原因总是处于主动地位,是引起者,具有“动因”的作用。
结果总是处于被动地位,是被引起者,具有“结果”的作用,二者的地位要求我们既不能倒因为果,也不能倒果为因。
原因和结果是有严格区别的,不能混淆。
原因和结果又是相互统一的,二者的联系可以概括为两点:①二者相互依赖,互为条件,没有原因,也就无所谓结果,反之同样道理,二者是相对应而存在的。
②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这种转化有两种情形:一是由于事物的发展是一个无限的链条,因此,在这一关系中是原因的,在另一关系中则是结果,反之亦然。
如工厂排出的废气废水引起环境污染,而环境污染又损害人体健康。
在前一个因果联系中,环境污染是结果,而在后一个因果联系中,环境污染又成为原因。
二是在同一个关系中,两种现象互为因果。
例如在同样的教与学的关系中,教与学互为因果。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有些人说:“这件事办得毫无结果”,是不是这件事只有原因,没有结果呢?我们说事物有因必有果,只不过在结果中有预期的结果和未预期的结果,好的结果与坏的结果之分。
这里的“毫无结果”,其实是指未达到预期的结果,而并非没有任何结果。
虽然有些时候,我们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尚不知某种现象的原因,但它的原因是存在的;或者对于有些现象来说,将产生怎样的结果也不是我们现在所能预期的,然而它的结果也必然会产生。
如果说存在着无因之果或无果之因,那么这就说明我们主观上否定了因果联系的客观性,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
4、第二框的教学重点是因果联系的特点。
事物联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只有因果联系的特点,才能把因果联系和其他形式的联系区别开来。
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都是由其他现象引起的,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叫做因果联系。
因此,基于原因和结果关系的基础上,我们说因果联系的特点是:先行后续,引起和被引起。
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同样,作为联系的一种——因果联系也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因此,从方法论的角度说,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三、易混易错问题分析1、哲学上讲的联系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讲的具体联系,作为一个高度抽象的辩证法的范畴,它与社会生活中人们常讲的具体联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任何两个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联系,不等于说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不是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会产生联系的,联系的产生需要条件,联系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不是主观臆造的。
3、联系是客观的,但人可以依据联系的客观性,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4、原因与结果是先行后续的关系,但并不是所有先后出现的现象都是因果联系。
成为因果联系除了要具备先行后续的条件以外,还要具备引起和被引起这个最主要的条件。
5、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关系。
区别:唯物论要说明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而辩证法所要回答的是这个世界的状态是“怎么样的”的问题。
联系:①研究的对象都是客观世界,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
②唯物主义既可以与辩证法结合,也可以与行而上学相结合;辩证法既可以与唯物主义结合,也可以与唯心主义结合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世界是既唯物的又是辩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是辩证的唯物论,辩证法是唯物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