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18个虚词系列默写“所”(含答案)
高中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
高中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
高中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为: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具体用法如下:
一、而
(一)连词
1、用来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2、用来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用来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祭十二郎文》)
4、用来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用来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6、用来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用来表示因果关系。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用来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你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三)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二、何
(一)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翻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二)疑问副词
文言文18个虚词在这里,要整理的同学拿走
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1)连词 1>表并列 今译为:而且、又 。
例释:①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
②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③永州之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④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也《荆轲刺秦王》
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顺承
今译为:就、才。 例释:①拔剑切而啖之《鸿门宴》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③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逍遥游》 3>表转折 今译为:却、但。
例释: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③而伤长者之意《荆轲刺秦王》 ④然而成败异变《过秦论》
⑤因人之力而敝之《烛之武退秦师》 4>表递进 今译为:并且、而且
例释: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
5>表修饰 今译为:着、地。
例释:①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③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荆轲刺秦王》 ④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⑤扣舷而歌之《赤壁赋》 ⑥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逍遥游》 6>表假设
今译为:如果、假使。
例释: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师说》③今行而无信《荆轲刺秦王》 ④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祭十二郎文》 7>表因果
今译为:因而、所以 例释:①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 ③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荆轲刺秦王》
中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教师上课可用)
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
4.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 它
5.其可怪也(《师说》) ( ) 这 难道值得奇怪吗?
6.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 其中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
文言文虚词汇总复习
(一)“且”用作连词。主要有三种情况: 1.表递进关系,译为“况且、而且”。如: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况且把土石放在哪里啦? 2.表并列关系,如: 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 河汉清且浅(《古诗十九首》); 3.表让步关系,译为“尚且” ,如: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文言文虚词汇总复习
(二)“乃”用作代词,译为“你、你的” 。如:
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
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三)“乃”用于判断动词,相当于“是”“就是”。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
应立的人是公子扶苏
2.“若”有时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如: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最美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应像水一样;大地袒露的气 势和顺厚实,君子要像此一样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文言文虚词汇总复习
3.复音虚词 “若夫、至若” 为句首语气词。用于引起下文,意思近似 “像那”“至于”“又如”。如:如果遇上那阴雨连绵......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
高中文言文常考18个虚词
文言文18个虚词
1.以:
[介词]把;用;拿
①则思三驱以为度(《谏太宗十思疏》)
②輮以为轮(《劝学》)
③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④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⑤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介词]依据,凭借;按照
①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六国论》)
②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③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
④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廉颇蔺相如列传》)
[介词]表原因,因为,由于
①洎牧以谗诛(《六国论》)
②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
③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介词]在+时间、处所
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
[介词]相当于“与”,译为“和”“跟”“带领”等
①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论语》)
[连词]相当于“而”,表示并列、修饰、承接或递进关系
①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②必竭诚以待下(《谏太宗十思疏》)
[连词]表示目的,来,用来,以致,以便
①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②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③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
④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
[连词]和“上”“下”“东”“西”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线
①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动词]认为,以为
①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始得西山宴游记》)
①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秋水》)
语文高考知识储备: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 知识储备“高考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 Word版含答案
“高考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
(一)而
号填到括号内。
(1)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7)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劝学》)()
(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答案:(1)—②(2)—⑤(3)—⑦(4)—⑨(5)—⑧(6)—④
(7)—①(8)—③(9)—⑥
(二)何
号填到括号内。
(1)是诚何.心哉(《齐桓晋文之事》)()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答案:(1)—③(2)—①(3)—④(4)—②(5)—⑤
(三)乎
号填到括号内。
(1)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2)郁乎.苍苍(《赤壁赋》)()
(3)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4)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6)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
答案:(1)—①(2)—⑥(3)—④(4)—②(5)—③(6)—⑦
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
言之,貌若甚戚者 2.“……的样子”“……似的” 屈原者,名平 3.放在主语后,表停顿 师者,所以…… 或判断 蔺相如者,赵人也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4.放在主语后,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引出原因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何者?上下之分 5.句末,表疑问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此五者,邦之蠹也 6.放在数词后,作名词
“……的样子”
⑾谨食之,时而献焉。 5.代词,相当于“之” ⑿犹且从师而问焉
十五、也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1.表判断语气 ②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表解释语气 ④鱼,我所欲也 ⑤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句中表停顿语气 ⑦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⑿独五人,何也? 4、表疑问语气 ⒀缚者何为者也? ⒁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5.表肯定、感叹 ⒂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语气 ⒃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⒄谁得而族灭也? 6.表反诘语气 ⒅安能求其千里也? ⒆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7.表祈使语气 ⒇勿从俱死也!
(10)臣死且不顾,卮酒安足辞
5.尚且
(12)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13)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者也 (14)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6.连接两个动词形容词,表并列:“又…又 ……”“一面……一面……”“一边……一边 ……”
十二、若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如同,好像 (2)若明若暗 及,比得上 (3)曾不若孀妻弱子 (4)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代词,你,你的 (5)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 (6)以若说论之 (7)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指示代词,这样(种),那样
【高中文言文阅读】高中文言虚词集训(附答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高中文言虚词集训(附答案)
高中文言虚词集训(附答案)方法指导:掌握意义用法,记住例句,得法教材,触类旁通十八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而一、人称代词,通尔,你,高中文言虚词集训(附答案)
方法指导:掌握意义用法,记住例句,得法教材,触类旁通
十八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而
一、人称代词,通“尔”,你,你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余知而无罪也
某所,而母立于兹。
二、连词
1
、表并列:并且
黑质而白章
故其国富而兵强
2
、表承接:接着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又前为歌曰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3
、表修饰:……的
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恂恂而起
顺风而呼
提刀而立
4
、表递进:而且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
、表假设:假如、如果
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
6
、表条件:才、就
然则何时而乐焉
7
、表转折:但、但是、却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知文而不知武
何
一、动词,通“荷”,挑、背
何蓑何立
何戈与?(
dui
武器)
二、疑问代词
1
、表人:谁、什么人
来者何人?
2
、表时间:什么时候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时可掇
3
、表事物:什么,哪
大王来何操?
何枝可依
4
、表原因:为什么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三、副词,用在形容词前,表程度:多么
水何澹澹,山岛耸峙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文言虚词18个(自己整理)
文言文·文言虚词 18 个
1.【而】
(一)连词
1、
①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 ②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2、
①亦使后代而复哀后代也。(《阿房宫赋》)②少饮辄醉,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记》)
3、
①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晏子治东阿》)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4、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5、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论语》)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劝学》)②则群聚而笑之。(《师说》)
7、
①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远人不服,而不可以来也。(《季氏将伐颛臾》)
8、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代词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三)复音虚词“而已”、“尔后”、“而况”
1、“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2、“尔后”,“才,刚刚”
①臣鞠躬尽瘁,死尔后已。(《出师表》)
3、“而况”,即”况且”,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狂风波不可以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2.【何】
(一)疑问代词
1、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两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2、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
①然而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疑问副词
1、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_含例句翻译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例句是有原文与译文的)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考纲划定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其中“因、以、于、则、之、乃、而”是历年高考试卷中的“老面孔”。常见考法是采用课内与卷内句对照区分的题型进行考查,但近几年广东卷主要是卷内句的对照区分。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并列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陈述几种事物,或者几种事情,或一种事情的的几个方面,分句之间是平行相对的并列关系。
主要关联词语是:既……又……,还,也,同样,不是……而是……,是……不是……,同时,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有的……有的……。如:
①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
②我们不是要空话,而是要行动。
③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也是七步。】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译文: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北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军,这是五霸的功勋啊!”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递进复句,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进了一层,分句之间是层进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是: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还,也,又)……,尚且……何况(更不用说,还)……,况且。如:
(完整版)18个文言虚词记忆口诀(精校版)
1 虚词——于
• 【速记口诀】自从由于和对于 在给向到被和比
•
谐音:自从鱿鱼和对鱼 再给向导杯和笔
• 【奇思妙想】 我们去海南旅游,自从向导带我们买了便宜鱿
鱼和对鱼(在内地百元一斤,在海南却只要五角钱一
斤),我们非常开心,不仅感谢的话说了一箩筐,回
来后我们再给向导送了一个杯子和一支笔。大热天她
帮我们讨价还价,一口水都没来得及喝,所以送个杯
•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 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 (《送东阳马生序》)(假设,要是)
• 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 (《逍遥游》)(选择,是……还是……)
• ③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文》)(选择,是……还是……)
【释义举例】代词、连词、副词
鹰放菊华牌味精。猫头鹰疑惑地看着他们,问:“不会 害我吧?”董伟和玉琪异口同声:“不会的。”猫头鹰
反诘道:“不会?董伟你小子害我还少吗?”董伟说:
“就相信我这一次,我对我爸发誓,我决不会害你。”
3 虚词——焉
• 【奇思妙想】今天我去姨夫家,姨夫说烧 鱼给我吃。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 鸟,其名为鹏。这么大的鱼,吃起来很费 劲,吃个尾巴都要用锯子锯,还很难锯下 来。鲲的鱼鳍,也就是将来鹏鸟的长翼, 被称作鱼翅。不吃鱼尾了,反过来截鱼鳍。 什么?不知道那里居然带刺,刺有多粗? 《茶馆》看过吗?相当于是之扮演的王掌 柜家的茶碗那么粗。我说:“姨夫,怎么 吃啊?这哪里是吃鱼翅,简直是啃大树。”
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
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
【1、而】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尾“就”“接着”“来”。可不译。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7、表示因果关系。
8、表示目的关系,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一般来说在译时,“何”要后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这是宾语前置。)
2、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3、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为什么这样呢?是为了尊重大国的威严而表示恭敬啊。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三)通“呵”,喝问。
(四)固定结构: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3.乎】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不译。
6、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解释
【4.乃】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于是”“就”“便”等。
高考的18个古文言文虚词[超详细]
高考的18个古文言文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一、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
二、以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高中必背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高中必背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及文言文120个实词的解释
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示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以:
[介词]把;用;拿
①则思三驱以为度(《谏太宗十思疏》)
②輮以为轮(《劝学》)
③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④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⑤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介词]依据,凭借;按照
①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六国论》)
②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③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
④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廉颇蔺相如列传》)
[介词]表原因,因为,由于
①洎牧以谗诛(《六国论》)
②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
③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介词]在+时间、处所
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
[介词]相当于“与”,译为“和”“跟”“带领”等
①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论语》)
[连词]相当于“而”,表示并列、修饰、承接或递进关系
①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②必竭诚以待下(《谏太宗十思疏》)
[连词]表示目的,来,用来,以致,以便
①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②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③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
④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
[连词]和“上”“下”“东”“西”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线
①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精确校对版)
译为“……的样子”“……地”。 例释: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 而登仙(《赤壁赋》)
(四)示例演示
下列句子中“乎”的意义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 是( )
A、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庶几乎。 【答案:A】 B、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②“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五人墓碑记》 ③“大王来何操? ”《鸿宴门》 1疑问代词 2疑问副词 3其他用法 4示例演示
返回
文言常用虚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 么”“什么原因”。 例释:①何者?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 置。 例释:①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例释: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③阁中帝子今何在? (《滕王阁序》) ④丞相祠堂何处寻? (《蜀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名词,地方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放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所字结构”,表示……的地方
3.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放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所字结构,表示……的
蒙受意外提拔,圣命恩宠优厚,哪还敢犹豫不决,另有图谋
4.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5.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6.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
7.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原因(缘故)”
8.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9.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所说的
10.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到处
1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12.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表示被动
我因说话而遭遇这场灾祸,深深地被乡里人耻笑
13.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名词,处所,地方
14.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所字结构”
恰逢征收促织,成不敢压榨相亲,又没有钱可以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