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章节复习重点梳理

合集下载

药理学各章重点

药理学各章重点

药理学

第一章

一、药理学的性质与任务

1.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和规律的一门学科。

2.药效动力学(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规律。

3.药代动力学(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规律。

4.药理学的学科任务:阐明药物作用机制;提高药物疗效;研究开发新药;发现药物新用途;探索细胞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

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

1.药物作用与药物效应:

(1)药物作用(drug action)是指药物对机体的间的原发作用。

(2)药物效应(pharmacological effect)是指药物原发作用引起的机体器官原有功能的改变。

2.药物作用的方式:

①局部作用:药物无需吸收,而在用药部位直接产生作用。

②全身作用:药物吸收入血循环后分布到机体各组织而发挥作用,也称为吸收作用或系统作用。

Ps:药物不一定要经过吸收才产生全身作用,如iv。

3.药物作用的选择性(selectivity):药物对某些器官或组织有作用或作用强,而对其他器官或组织无作用或作用弱。选择性分药物对机体组织的选择性和抗菌药对致病菌的选择性即抗菌谱。

4.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

(1)治疗作用(therapeutic effects)凡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称为治疗作用。

①对因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针对病因的治疗称对因治疗,或称治本,如抗菌药物杀灭致病菌。

②对症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称对症治疗,或称治标,包括物理治疗。

药理学各章节重点整理

药理学各章节重点整理

西藏大学12级护理本科班雷顺

第一章药理学总论——绪言

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或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原理的一门学科。

2.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3.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其目的是:确定药物在作用部位能否达到安全有效的浓度。

4.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或治疗人的疾病,有目的的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用法、用量的物质。

5.药理学的学科任务:①阐明药物的作用及作用机制;②研究开发新药;③为其他生命科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研究方法。

6.药理学实验方法:①实验药理学方法;②实验治疗学方法;③临床药理学方法

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7.药物作用: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8.药理效应: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改变,功能提高称为兴奋,功能降低称为抑制。

9.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在一定剂量下,药物对不同组织器官的差异性。

选择性产生的原因:①药物分布不均匀;②组织对药物的反应性不同;③由药物的化学结构决定(根本原因)。

选择性的意义:①选择性高,针对性强,副作用少,应用范围窄;②选择性低,针对性弱,副作用多,应用范围广。

10.治疗效果(疗效):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患者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者的机体恢复正常。

11.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12.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

13.祖国医学提倡: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为临床实践应遵循的原则。

14.首关消除:是指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首先进入肝门静脉系统,某些药物在通过肠粘膜及肝脏时,部分可被代谢灭活而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

药理学重点总结终极版

药理学重点总结终极版

药理学总结

第一章绪论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既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即药物效应动力学,也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即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分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有滤过(水溶性扩散)、简单扩散(脂溶性扩散)和载体转运(包括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绝大多数药物是通过简单扩散的方式通过生物膜。

药物通过细胞膜的速度与可利用的膜面积大小有关。膜表面大的器官,如肺、小肠,药物通过其细胞膜脂层的速度远比膜表面小的器官(如胃)快。

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统称为ADME系统。

吸收: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药物只有经吸收后才能发挥全身作用。

(一)口服大多数药物在胃肠道内是以简单扩散方式被吸收的。

首过消除: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过消除。

(二)吸入(三)局部用药(四)舌下给药(五)注射给药

分布:药物一旦被吸收进入血循环内,便可能分布到机体的各个部位和组织。药物吸收后从血循环到达机体各个部位和组织的过程称为分布。大多数药物在血浆中均可与血浆蛋白不同程度地结合而形成结合型药物,它与未结合的游离型药物同时存在于血液中,并以一定百分数的结合率而达到平衡。

代谢:体内各种组织对药物的消除,肝是最主要的药物代谢器官

排泄:肾是最重要的排泄器官

一级消除动力学: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血浆药物浓度高,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多,血浆药物浓度降低时,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也相应降低。

药理学重点知识点总结(最新)

药理学重点知识点总结(最新)

(最新)药理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

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药物作用机制的一门科学

药理学的任务:为阐明药物作用及作用机制、改善药物质量、提高药物疗效、防治不良反应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开发新药、发现药物新用途并为探索细胞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提供实验资料。

2、药品:预防、治疗和诊断人体的疾病,有目的调节生理机能,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的物质。

药物的特点:安全、有效、质量可控

药物包括: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3、食物:安全,不一定有效。

4、毒物:有效,但不安全。

但三者之间无绝对界限,药物与毒物仅存在用量的差异,是食物也可能同时是药物---药食同源

5、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会产生不利于机体的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继发性反应、后遗效应、致畸作用等

6、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等体内过程

第二章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

1、药物作用:严格地说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或原发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

2、药物效应:也称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实际上是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或形态的改变

3、药物作用的类型

(1)根据用药目的可分为:

①对症治疗:改善症状所进行的治疗。(治标)如:用阿司匹林的解热作用。

②对因治疗:针对病因所进行的治疗。(治本)如:用抗生素消除体内致病菌。

药理学各章节重点总结

药理学各章节重点总结

药理学各章节重点总结

引言: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药物药理学作用和不良反应以及药物安全性与疗效关系的学科。药理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药物的作用和安全性,为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将对药理学的各章节进行重点总结。

一、药物吸收与分布:

药物吸收主要发生在口服给药、静脉给药和肌肉注射等途径下。药物吸收的速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药物溶解性、药物结构、给药途径等。药物吸收后,会经过肝脏代谢,一部分药物会被降解,另一部分经过肝门静脉进入全身循环。分布是指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受到体液和组织特性的影响,同时还存在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等,影响药物在中枢神经系统和胎儿体内的分布。

二、药物代谢与排泄:

药物代谢发生在肝脏中,通过细胞内的酶系统将药物转化为更容易排泄的代谢产物。药物代谢存在个体差异,有些人具有特定酶活性的变异亚型,导致药物代谢速度不同。药物排泄主要通过肾脏,药物被从血液中经过肾单位滤过,随后分泌到尿液中,同时还可以通过胆汁排泄、肺泌药和乳汁排泄等途径。

三、药物作用机制:

药物作用机制有多种类型,包括激动性作用、抑制性作用和竞争

性拮抗等。例如,激动剂通过与受体结合产生药理效应,而拮抗剂则

通过与受体结合阻断其他药物或内源性物质的作用。药物的作用机制

可以进一步研究其效应分子和信号通路,以及影响药物吸收、分布和

代谢的因素。

四、药物药理学作用:

药物的药理学作用是指药物与生物体发生的作用,可以是治疗效

果也可以是不良反应。药物的药理学作用是由药物分子与受体结合产

生的,通过与受体结合激活或抑制特定信号通路,从而产生药理效应。药物作用通常具有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不同药物和剂量会产生

《药理学》分章重点、考点期末总结

《药理学》分章重点、考点期末总结

《药理学》分章重点、考点期末总结

第一章绪论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既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即药物效应动力学,也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即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分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有滤过(水溶性扩散)、简单扩散(脂溶性扩散)和载体转运(包括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绝大多数药物是通过简单扩散的方式通过生物膜。

药物通过细胞膜的速度与可利用的膜面积大小有关。膜表面大的器官,如肺、小肠,药物通过其细胞膜脂层的速度远比膜表面小的器官(如胃)快。

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统称为ADME系统。

吸收: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药物只有经吸收后才能发挥全身作用。

(一)口服大多数药物在胃肠道内是以简单扩散方式被吸收的。

首过消除: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过消除。

(二)吸入(三)局部用药(四)舌下给药(五)注射给药

分布:药物一旦被吸收进入血循环内,便可能分布到机体的各个部位和组织。药物吸收后从血循环到达机体各个部位和组织的过程称为分布。大多数药物在血浆中均可与血浆蛋白不同程度地结合而形成结合型药物,它与未结合的游离型药物同时存在于血液中,并以一定百分数的结合率而达到平衡。

代谢:体内各种组织对药物的消除,肝是最主要的药物代谢器官

排泄:肾是最重要的排泄器官。

一级消除动力学: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血浆药物浓度高,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多,血浆药物浓度降低时,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也相应降低。

药理学复习重点

药理学复习重点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药理学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耐受性:指机体对药物反应性降低的一种状态。

耐药性:指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的一种状态。

半衰期:资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毒性反应:指药物在用要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机体对药物敏感性过高时产生的危害性反应。

半数致死量(LD50):反应药物毒性大小的重要数据。

副作用: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

受体激动剂:与受体有较强亲和力,又有较强内在活性的药物。

交叉耐药性:机体对某药产生耐受性后,对另一种药物也的敏感性也降低。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阀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首关消除:口服药物在胃肠黏膜吸收后,首先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当通过肠黏膜及肝脏时部分药物发生转化,使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的现象。

疫苗;激活一种或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物。

二、问答题

1、有机磷酸酯类用什么药解救?

药理学各章节复习总结

药理学各章节复习总结

第1章绪言

1.什么是药效动力学

药效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又称“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作用原理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分支科学

2.什么是药代动力学

药代动力学,全称“药物代谢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代谢过程的学科。比如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转化、排泄过程等。

第2章药效学

1、什么是不良反应

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药物不良反应。

2、效能与效价强度的异同

效能指药物的最大效应浓度,对单一药物而言;效价强度指能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对多种药物相互比较而言。

3、何谓治疗指数,有何意义

通常将药物的半效致死量与半效有效量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治疗指数越大越安全。

4、受体激动剂与受体拮抗剂

激动剂:为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它们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分为完全激动药和部分激动药。

拮抗剂: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

第3章药代动力学

1、试述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的特点

药物分子借助于流体静压或渗透压随体液通过细胞膜的水性通道由细胞膜的一侧到达另一侧称为滤过,为被动转运。

主动转运特点:1、需要载体。2、消耗能量。3、转运时有饱和现象。4、有竞争现象。5、当一侧药物转韵完毕后,转运停止。

2、试述血浆半衰期及其临床意义

血浆半衰期是指血浆中药的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临床意义:可以预计连续给药后达到稳态血浆药物浓度的时间和停药后药物从体内消除所需要的时间。

3、简述药酶诱导剂及其临床意义

凡能诱导药酶活性增加或加速药酶合成的药物称为药酶诱导剂,酶诱导可引起合用的底物药物代谢速率加快,因而药理作用和毒性反应增强或减弱。

药理学各章节重点总结

药理学各章节重点总结

药理学各章节重点总结

名词解释:

1、药物:是指可以改变或阐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

疾病的物质。

2、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3、药代学: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

4、吸收: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5、分布:药物吸收后从血液循环到达机体各个器官和组织的过程。

6、代谢:药物作为外源性物质在体内经酶或其他作用使药物的化学结构发生改变的

过程。

7、排泄:是药物以原形或代谢产物的形式经不同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

8、首关消除: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很大,则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内的有效

药物量明显减少的作用。

9、一级消除动力学:是体内药物按恒定比例消除,在单位时间内的消除量与血浆药

物浓度成正比。

10、零级消除动力学: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

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

11、消除半衰期(t1/2):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其长短可反映体

内药物消除速度。

12、清除率(CL):是机体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是体内肝脏、肾脏和其他所有消除器官清除药物的总和。

13、表观分布容积:是指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时,体内药物按血浆药物

浓度在体内分布所需体液容积。

14、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经血管外途径给药后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相对量。

15、效价强度:是指能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16、ED50:半数有效量。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出现阳性反应时的药物剂量。

《药理学》各章节基础知识整理,速记提分!

《药理学》各章节基础知识整理,速记提分!

《药理学》各章节基础知识整理,速记提分!第1章药理学总论——绪⾔

名词解释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的规律及其原理的科学。包括药动学和药效

学。

药动学:即药物代谢动⼒学,研究药物在机体影响下所发⽣的变化及其规律。

药效学:即药物效应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及作⽤机制。

第2章药物代谢动⼒学

名词解释

⾸过消除:从胃肠道吸收⼊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使进⼊全⾝

⾎循环内的有效药物良明显减少,这种作⽤称⾸过消除。

肝肠循环:被分泌到胆汁内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肠腔,然后随粪便排泄

出去,经胆汁排⼊肠腔的药物部分再经⼩肠上⽪细胞吸收经肝脏进⼊⾎液循环。这种肝脏、胆

汁、⼩肠间的循环称肝肠循环。

再分布:药物先分布于⾎流量⼤的组织器官,随后向其他组织器官转移的这种现象称为再分

布。如静脉⿇醉药硫喷妥钠(pentothal sodium)先向⾎流量⼤的脑组织分布,药物浓度迅速升⾼

⽽产⽣⿇醉效应,但脑组织中的药物很快随⾎流再向脂肪组织转移,浓度迅速下降⽽⿇醉效应

消失。

药酶的诱导:有些药物所诱导的药物代谢酶的底物,因此在反复应⽤后,药物代谢酶的活性增

⾼,其⾃⾝代谢也加快,这⼀作⽤称诱导,导致酶活性增⾼。

药酶的抑制:有些药物可抑制肝微粒体酶的活性导致同时应⽤的⼀些药物代谢减慢。这类抑制

物和药物代谢酶结合,竞争性抑制其他底物代谢。

T1/2:即药物消除半衰期,是⾎浆药物浓度下降⼀半所需要的时间。

表观分布容积:当⾎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到达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浆药物浓度在体内

(完整版)药理学重点知识归纳吐血整理

(完整版)药理学重点知识归纳吐血整理

药理学

第一章绪论

药物: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第二章药效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生物资源科学。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

治疗效果:也称疗效,是指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

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可以预知但是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比较严重,可以预知避免。

3、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量残存的药理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现象,双称反跳反应。

5、变态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6、特异性反应:

以效应强度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药物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可得量-效曲线。

最小有效量:最低有效浓度,即刚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

最大效应: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效价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的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药理学重点知识点总结(最新)

药理学重点知识点总结(最新)

(最新)药理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

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药物作用机制的一门科学

药理学的任务:为阐明药物作用及作用机制、改善药物质量、提高药物疗效、防治不良反应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开发新药、发现药物新用途并为探索细胞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提供实验资料。

2、药品:预防、治疗和诊断人体的疾病,有目的调节生理机能,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的物质。

药物的特点:安全、有效、质量可控

药物包括: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3、食物:安全,不一定有效。

4、毒物:有效,但不安全。

但三者之间无绝对界限,药物与毒物仅存在用量的差异,是食物也可能同时是药物---药食同源

5、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会产生不利于机体的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继发性反应、后遗效应、致畸作用等

6、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等体内过程

第二章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

1、药物作用:严格地说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或原发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

2、药物效应:也称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实际上是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或形态的改变

3、药物作用的类型

(1)根据用药目的可分为:

①对症治疗:改善症状所进行的治疗。(治标)如:用阿司匹林的解热作用。

②对因治疗:针对病因所进行的治疗。(治本)如:用抗生素消除体内致病菌。

药理学重点笔记复习各章总结

药理学重点笔记复习各章总结
7.生物利用度:指药物活性成分从制剂释放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程度和速度,一般以口服吸收的百分率(%)表示。
8.表观分布容积:是指在体内达到动态平衡时体内药量(D)与血药浓度(C)的比值。意指体内药物按血浆中同样浓度分布时所需的体液总容积,并不代表真正的容积。
意义:①可计算出达到期望血浆浓度时的给药剂量;②可推测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程度和组织摄取程度。0.05~0.2 (L/kg body weight),说明药物主要分布于血浆内;0.2~0.7,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0.55~>10.0,主要分布于全身各部位。因此,Vd越大,药物在体内的蓄积越明显
临床用途:
不良反应:口干;心悸;皮肤潮红;视力模糊;排尿困难、便秘;汗↓→体温↑;CNS兴奋转为抑制
禁忌症:青光眼、前列腺肥大
6.东莨菪碱Scopolamine
特点:
中枢:CNS(-),抗晕动、抗帕金森病
外周:腺体、眼→较强;平滑肌、心血管弱
用途:①麻醉前给药②止吐、防晕动症③抗帕金森病④中药麻醉
7.山莨菪碱Anisodamine
过量:心律失常;氟烷心肌对Ad敏感性
②血管:(+)α1受体皮肤粘膜内脏血管收缩;(+)β2受体骨骼肌血管、冠脉舒张
③血压:小剂量收缩压上升,舒张压不变或下降;大剂量收缩压和舒张压都上升。
④支气管平滑肌:(+)β2受体→支气管松弛

药理学各章节重点

药理学各章节重点

药理学第一单元 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1、酸性药物过量中毒,为加速排泄,可以(碱化尿液,减少重吸收)。2、药物进入经胸最常见的方式(脂深性跨膜扩散)。第二单元 拟胆碱药一、毛果芸香碱(M胆碱受体激动药)作用:直接作用于受体。缩瞳;降低眼内压;调节痉挛。用途:治疗青光眼。二、新斯的明(抗胆碱酯酶药)作用:影响递质的代谢。兴奋骨骼肌、胃肠、膀胱平滑肌;减慢心室率;对抗筒箭毒碱和阿托品的作用。用途:重症肌无力。尿潴留。室上性心动过速。第三单元 有机磷酸酯类中毒与解救1、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抢救:阿托品+AchE复活剂2、有机磷酸酯类中毒时,产生M样症状的原因(胆碱能神经递质破坏减少)。第四单元 抗胆碱药一、阿托品作用:1、对眼睛:散瞳、升高眼内压和调节麻痹2、解除平滑肌痉挛3、抑制腺体分泌4、解除迷走神对心脏的抑制。5、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6、提起抗诉乙酰胆碱7、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用途:1、虹膜捷状体炎2、内脏绞痛3、全身麻醉前给药;胃、十二指肠溃疡4、缓慢型心律失常5、感染性休克6、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禁忌:青光眼;前列腺肥大者。二、山莨菪碱三、东莨菪碱――中枢性抗胆碱药第五单元 拟肾上腺素药一、a和b受体激动药(一)肾上腺素用途:心跳骤停;抗休克;支气管哮喘及其他速发型变态反应性疾病。局麻、制止鼻粘膜出血和牙龈出血。不良反应:心律失常,室颤(二)麻黄碱用于腰麻术中所致的血压下降二、a受体激动药(一)去甲肾上腺素用途:休克和低血压,用于药物中毒致低血压上消化道出血延长局麻药的局麻作用。不良反应:局部组织缺血坏死(用酚妥拉明) 急性肾衰。(二)间羟胺三、b受体激动药(一)异丙肾上腺素用途:心室自律缓慢,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房结功能衰竭II、III房室传导阻滞支气管哮喘休克(二)多巴酚丁胺用途:心源性休克;充血性心衰四、a、b、DA受体激动药多巴胺用途:用于血容量已补足但有心收缩力减弱及尿量减少的休克。充血性心衰:用强心甙、利尿药无效的难治性心衰急性肾衰 常合用利尿药。第六单元 抗肾上腺素药一、a受体阻断药 酚妥拉明(苄胺唑啉)用途: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静滴去甲肾上腺素发生外漏休克(感染性、出血性)充血性心衰和急性心梗防治手术时发生高血压危象二、b受体阻断药 (普萘洛尔、美托洛尔)用途:心律失常、心绞痛、高血压急性心梗早期

(完整版)药理学重点汇总笔记全

(完整版)药理学重点汇总笔记全

药理学一、名词解释:

1不良反应:对机体带来不适,痛苦或损害的反应。

2血浆半衰期:是指体内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是表示药物消除速度的一种参数。

3选择性作用: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多数药物吸收后,只对某一.两种器官或组织产生明显的药理作用,而对其它组织作用很小甚至无作用,药物的这种特性称为选择性。

4激动剂:药物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也有较强的内在活性。它兴奋受体产生明显效应。

5拮抗剂:药物与受体亲和力较强,但无内在活性,故不产生效应,但能阻断激动药与受体结合,因而对抗或取消激动药的作用。

6部分激动剂:本类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较强,但只有弱的内在活性,能引起较弱的生理效应,较大剂量时,如与激动药同时存在,能拮抗激动药的部分效应。

7半数致死量(LD50):如以死亡为指标,则称为半数惊厥量或半数致死量。

8安全范围:有人用1%致死量与99%有效量的比值来衡量药物的安全性,5%致死量与95%有效量之间的距离称为药物的安全范围。

9生物利用度:指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生物利用度高,说明药物吸收良好,反之,则药物吸收差。10首关消除:口服某些药物时,在胃肠道吸收后,经肝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进入体循环前被肠粘膜及肝脏酶代谢灭活或结合贮存,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称首关消除。

12.首过效应:口服经门静脉进人肝脏的药物,在进人体循环前被代谢灭活或结合储存,使进人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

11肝肠循环:药物自胆汁排泄到十二指肠后,在肠道被再吸收又回到肝脏的过程

12量效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药物的效应与靶部位的浓度成正相关,而后者决定于用药剂量或血中药物浓度,定量地分析与阐明两者间的变化规律称为量效关系。药物剂量与效应之间的规律性变化为量效关系。

药理学重点难点

药理学重点难点

药理学重点难点辅导

第一章序论

药理学的研究任务:研究药物与机体彼此作用规律与作用机制的科学。

护理人员把握药理学的知识,有助于协助医生诊治疾病和合理用药,使药物医治达到最正确成效,对提高医疗和护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要求:药理学、药效动力学、药代动力学的概念

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

一、药物作用的大体规律

1.药物的大体作用

兴奋和抑制是药物作用的两种大体类型。

兴奋:使机体器官组织原有性能活动水平增强。肾上腺素使心率加速、血压升高。

抑制:使机体器官组织原有性能活动水平减弱。吗啡产生镇痛和呼吸抑制。

一种药物对不同的器官或组织,可别离产生兴奋或抑制作用,肾上腺素收缩皮肤粘膜的血管(兴奋),而舒张骨骼肌血管和冠脉血管(抑制)。兴奋和抑制作用,在必然的条件下能够彼此转化。过渡的兴奋如惊厥不止,可致使中枢衰竭乃至死亡。

2.药物的选择作用

在医治剂量范围内,药物对某一、两种器官或组织产生明显的药理作用,而对其它的器官和组织,作用很小乃至无作用。

临床意义:选择性高的药物针对性强,如:洋地黄对心肌的兴奋作用,利尿剂对肾小管的作用;选择性低的药物,作用范围广,不良反映多。比如阿托品。临床依照药物选择性的作用规律,对不同疾病选择不同的药物,药物的适应症取决于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3.药物作用的临床成效(药物作用于机体,大体的临床表现是)

(1)医治作用:凡能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作用。

(2)不良反映:用药后产生与医治目的无关的其他作用。

副作用、毒性反映、后遗效应、变态反映(青霉素过敏)

二、药物的量效关系

1.几个大体概念(5页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药代动力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书P3

简称药动学,主要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以文字和图表定性地描述药物在体内的变化过程

以数学模型与公式定量地描述药物随时间改变的变化过程

首关效应(first pass effect ):在药物吸收过程中第一次通过某些器官造成的药物活性下降,称为首关效应。胃肠道和肝是使药物失效的主要器官 书P8

药物代谢的部位主要是肝 书P13

肾排泄和胆汁排泄是药物排泄最重要的途径 书P16

一级速率过程与线性动力学过程 书P17

简单扩散过程主要取决于生物膜的通透性和膜两侧的药物浓度差,浓度差越大,转运速率越 快,其转运速率可用下式表示:

式中K 为一级速率常数

这种在单位时间内药物的吸收或消除是按比例进行的药物转运过程,称为一级速率过程(first order rate process )一级速率常数(first order constant )表示体内药量衰减的特性,这种速率常数并不随体内药物浓度增大而变化。大多数药物在体内的转运过程属于一级速率过程,即线性动力学过程。线性动力学过程具有:药物消除半衰期不随剂量不同而改变,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 )与剂量成正比,平均稳态浓度与剂量成正比等特点。

零级速率过程与非线性动力学过程

药物的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都需要载体和酶的参与,因此具有饱和现象。当药物浓度远小于转运载体或酶饱和的药物浓度时,其转运过程属一级速率过程。但当药物浓度远大于转运载体或酶饱和的药物浓度时,其转运速率只取决于转运载体或酶的水平,而与药物浓度无关,称为零级速率过程。特点:药物浓度超出机体最大消除能力,定量消除

K 为零级速率常数

两种动力学过程的特点

半衰期(half-life time, t1/2) 书P22

t1/2指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1/2log 2 2.303/0.693/e e t K K =⨯=

按一级速率消除的药物t1/2为一恒定值,且不因血浆药物浓度高低而变化

按零级速率消除的药物,t1/2不是固定值,可随药物浓度的变化而改变

KeC dt dc -=0

KC dt dC -=

该参数决定了给药剂量、给药间隔时间、疗程

第三章药物效应动力学书P27

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简称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生化与生理作用原理与规律;药效学不仅需要考虑如何充分发挥能成为治疗效果的药理学效应,同时也考虑怎样避免可能成为不良反应的药理学效应;药效学为新药开发提供基本理论与手段。

副作用(side effect):在治疗剂量时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原因: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差,效应范围广书P29

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是用药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致药物在体内蓄积,血药浓度达到中毒浓度引起的严重反应,是可以预知的

产生原因:○1药理作用的延伸;○2药物对某些器官、组织的损害所产生的毒性;○3药物的致畸胎、致癌及致突变作用。书P29

药物的量效关系:量效关系(dose effect relationship) 是指药物的药理效应与其剂量或血药浓度呈一定关系,它是药理学的一个核心概念。

量效曲线(dose-effect curve):以药理效应的强度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血药浓度为横坐标绘图。

最小有效浓度(阈剂量,阈浓度):是指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

效能(efficacy):或称最大效应为药物的药理效应的最大值。

效价强度(potency):达到相同效应时所用药量叫效价强度。所用药量相对越小者其效价强度越大。

比较药物作用强度和效能的指标书P31(怎样比较哪个效能大)

质反应:药理效应以阳性反应出现的频率或%表示,曲线呈正态分布型 书P31 常用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 ,TI):表示药物的安全性。一般常将药物的50LD 与50ED 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即:5050/TI LD ED =或199/TI LD ED =。TI 值越大说明安全系数越大 (50LD 是半数致死量,50ED 是半数有效量) 书P32

受体类型:书P32

○1酶偶联受体(该类受体具有内在酶活性,激活后可使一系列膜内蛋白磷酸化,如胰岛素受体)

细胞膜受体 ○2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偶联受体(该类受体兴奋可促进离子内流进而引起效应,

如烟碱受体)

○3G 蛋白偶连受体(该类受体通过激活第二信使产生效应,如肾上腺素能α、

β受体)

1细胞质受体(如甾体激素受体) 细胞内受体

2细胞核受体(如甲状腺及维生素D 受体) 激动药与拮抗药:书P34

(完全)激动剂:对受体既具有亲和力又具有内在活性(a=1)

(完全)拮抗剂:对受体具有亲和力却无内在活性(a=0)

第五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述

1乙酰胆碱(ACh ) ○1胆碱受体 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 受体分型

书P46 ○

2去甲肾上腺素(NA ) 书P49 ○2肾上腺素受体 ○

1M 胆碱受体(毒蕈碱受体,Muscarine receptor,M 受体) 主要分布于胆碱能神经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如心脏、血管、胃肠道及支气管平滑肌、

膀胱逼尿肌、瞳孔括约肌、各种腺体等

胆碱受体

2N 受体

○11

M 受体主要分布于胃壁细胞、自主神经节、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皮质、海马、纹状体等)

M 受体 ○22

M 受体主要分布于心脏(窦房结、心房、房室结、心室)和自主神经节 ○33

M 受体主要分布于外分泌腺、平滑肌(支气管、肠道、膀胱等)、眼和血管内皮

○44M 和5M 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眼部有4

M 受体分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