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第二十五 自恋型人格障碍(李宛青)
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障碍](https://img.taocdn.com/s3/m/dd7eeec82cc58bd63186bd20.png)
• P被屡次地“遗弃”,不被关注的体验,促使P更强烈地 去索取爱、索取关注。亦即索取“心理乳汁”欲望更强。 这导致P的行为模式变得非此即彼,“要么得到,要么 得不到”,得到时拼命索取,忽略对方,从不考虑对方 的要求和利益,按照自己的方式,我行我素,一意孤行; 得不到时就“逃”到心理症状中,或“逃跑”---换环境。
• P大哥十几岁就离家住校,二哥与P从小在一起 长大,但二哥整天在外面玩,父亲的爱成了唯一 的爱,虽然少得可怜。P从10岁开始边上学,边 做家务,边给全家人做饭。不管多累,家庭中其 它的成员,很少帮P、关注P。用P的话:“爸爸 整天上班、喝酒;妈妈除了犯病外整天象孩子一 样对我撒娇或躺在床上重复做着某个动作;二哥 总在外面玩,家里总是冷冰冰的……。”因此P 总是感到孤独、寂寞、忧愁。
首次晤谈及心理动力学分析:
•
P在预约时间相隔12天以后来诊,事先没 有提前告诉D(指心理治疗师,下同),又 是在D下班时来诊,而D利用自己的休息时 间接待P。按理P要说对不起,并感谢D休 息时间接待她,但P什么也没说。说明P不 能理解或感觉到别人也是一个人,也有自 己的需求,P不能理解、尊重别人的要求和 利益,这是P心理发育不成熟的一种表现。
•
在P的人格结构中,P有很强的本我,较 弱的超我,非常弱的自我。 • P常用的主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无所不能、 外射、内射、退行和合理化等。
•
在十次以后的治疗中,病人的情感表现占统治地位 的负性移情是“遗弃焦虑”和“分离焦虑”。因为P在成 长的过程中类似的经历被一再的“重演”:[1]父亲嗜酒 越烈,P得到的爱和关注越少,幻想中二哥的爱又被 新来的二嫂夺走,于是,唤起口欲期被遗弃的感觉, 在二哥结婚当天离家出走。[2]P念护校期间在姑姑家 住,姑姑因为其付了学费而像奴隶似地使唤P,因姑 父曾偷着给P好吃的和钱引起姑的猜疑,姑父再也不 敢管P,尚未毕业P就不得不搬走,再次体验被遗弃。
narcissistic 人格分类 -回复
![narcissistic 人格分类 -回复](https://img.taocdn.com/s3/m/d06f05bd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8a.png)
narcissistic 人格分类-回复什么是"narcissistic 人格分类"?"narcissistic 人格分类"指的是一种心理学中的人格类型,即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简称NPD)。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通常对自己产生过度的自负、自恋和自我崇拜的情况,并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和同情心。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包括以下特征:对自己的重要性持有不合理的夸大观念;渴望得到过多的赞美和特殊待遇;经常自我吹嘘和夸大自己的成就;期望被认为是独特的、特殊的人;常常利用他人以满足自己的需求;缺乏对他人感受的兴趣或同情心;经常表现自负、傲慢和自大;对于自己的成功虚荣心极强等等。
这种人格类型可以对自己和他人产生负面影响。
他们经常将自己放在首位,操控他人以满足自己的需求。
他们的缺乏同情心也使他们难以建立和维持健康的关系。
对他人的需求和感受缺乏关注,他们往往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规则,并试图将其强加给他人。
这使得他们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充满紧张和冲突。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成因以及如何应对这种人格类型。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遗传因素、家庭环境和个人经历都可能在形成这种人格类型中发挥作用。
例如,过度溺爱或过度批评的家庭环境可能导致一个人培养自负自恋的特质。
孩子时期的缺乏关爱和认同也可能使他们寻求外界对自己的认可和赞美。
与自恋型人格障碍相处可能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以下是一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和与这类人格类型相处:1. 建立边界:与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相处时,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边界,并坚守自己的底线。
明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并且不要让他们剥夺我们的权力和尊严。
2. 避免争吵和争夺:与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争吵和争夺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冲突和紧张。
我们可以选择避免这些争论,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更加和平的方式。
3. 建立支持网络:在与这种人格类型相处时,建立并依赖一个支持性的社交网络是非常重要的。
自恋型人格障碍分析
![自恋型人格障碍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9183c2a4b73f242336c5f62.png)
自恋性人格障碍分析概述:在对自恋的研究中,精神病学大师和精神分析学始祖弗洛伊德(Freud)首次较系统地论述了自恋的问题。
在他著名的论文“论自恋”中对自恋的起源、本质、表现形式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分别作了说明,并以此构成他性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篇论文里,Freud认为自恋是一种未区分的精神能量,来源于力比多(Libido),最初是用于自我及养育自己的女人,这被他称之为原始的自恋。
原始的自恋被他假定为见于每一个人。
在原始自恋里,孩子爱养育自己的女人是将其当作自己的一体来爱的,孩子尚没有能力将养育自己的女人独立开来,但这也为以后爱一个独立于自己的个体打下了基础。
弗洛伊德认为,人首先将爱的力必多投向自己,随后健康发展,将其投向客体。
如果投向客体的爱遭受挫折,这种朝向外的爱会折返回自我,这种现象被称之为继发性自恋,亦即临床上的病理性自恋。
这类人在以后爱的选择中,不是以他者为模型,而是以自我为模型,他们明显地将自我或自我理想作为爱的对象,这其中极端的例子为同性恋者。
1968年,美国心理分析学会定义自恋为:“一种心理的兴趣集中在在自身的注意力”。
[4]近三十多年来,有关自恋及自恋障碍的文章汗牛充栋,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为自体心理学(self-Psychology), 其创始人海因茨·科胡特(Heinz.kohut) 的贡献最为卓著。
他发现这类病人与客体显现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称之为自体客体关系。
自体客体(selfobject)是一种特殊的客体类型,它不能与自身加以区分,最重要的是,自体客体是用来服务于自恋的功能以保持由于创伤,损害或侵犯导致的发展过程中自恋的失衡[8]。
在这类病人中,他们将他人潜意识地作为一个自体客体, 这样, 控制他人就象控制自己的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一样。
因而这样的一类人进入治疗,也将这样的客体关系带入治疗场所。
科胡特认为,这种对理想化客体强烈的依赖是由于病人希望以此来代替自身缺失的那部分精神结构。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成因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成因](https://img.taocdn.com/s3/m/b366810c0740be1e650e9a73.png)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成因作者:燕园博思心理咨询/整理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对自我价值感的夸大和缺乏对他人的公感性。
这类人无根据地夸大自己的成就和才干,认为自己应当被视作“特殊人才”,认为自己的想法是独特的,只有特殊人物才能理解。
在实际中,他们稍不如意,就又体会到自我无价值感。
他们幻想自己很有成就,自己拥有权利、聪明和美貌,遇到比他们更成功的人就产生强烈嫉妒心。
他们的自尊很脆弱,过分关心别人的评价,要求别人持续的注意和赞美;对批评则感到内心的愤怒和羞辱,但外表以冷淡和无动于衷的反应来掩饰。
他们不能理解别人的细微感情,缺乏将心比心的共感性,因此人际关系常出现问题。
这种人常有特权感,期望自己能够得到特殊的待遇,其友谊多是从利益出发的。
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常有普遍性的人际关系;他们的抑郁情绪、人际困难或不切实际的目标可能影响工作。
但另一方面,他们对功利的追逐也可能使他们获得较高的工作成就。
成因:关于自恋性人格障碍的成因,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解释是这样的:患者无法把自己本能的心理力量投注到外界的某一客体上,该力量滞留在内部,便形成了自恋。
现代客体关系理论认为,自恋性人格障碍者的特点是“以自我为客体”,通俗地说,就是“你我不分、他我不分”。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患者在早年的经历中体验过人际关系上的创伤,如与父母长期分离、父母关系不和或者父母对其态度过于粗暴或过于溺爱等等。
有这样一些经历,使得患者觉得自己爱自己才是安全的、理所应当的。
在科胡特看来,可以追溯到童年的婴儿时期,按照客体关系理论家马勒等的研究,这一障碍大约形成于一岁半到三岁之间。
科胡特认为,每一个个体在其婴儿期都是有自体自大、夸大倾向的,例如婴儿稍稍不得到满足就会大哭等等,在婴儿的心理世界中,他或她是全能的上帝。
当这一上帝由于被养育者(自体客体)所满足时,则获得快乐。
如果不满足,则因为自己的全能感遭受挫折无法实现而暴怒。
这一不被满足的情况其实是在婴儿养育中经常偶然发生的,但如果养育婴儿者是长期的如此对待婴儿的,也就是说婴儿是长期无法得到夸大的自体自恋满足的。
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障碍](https://img.taocdn.com/s3/m/c7cd1924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8c.png)
4.共情缺乏。这是丧失了一种与他人“同甘共苦”的现象。他们即便理解一些人,这种理解和体验他人是他 人当作自己或自己的一部分。总之他们永远离不开自己“想问题或体验问题”。他们对他人的赞美其实就是通过 客体当作自己来满足自己的自恋。
注意事项
病症成因
关于自恋性人格障碍的成因,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解释是这样的:患者无法把自己本能的心理力量投注到外 界的某一客体上,该力量滞留在内部,便形成了自恋。现代客体关系理论认为,自恋性人格障碍者的特点是“以 自我为客体”,通俗地说,就是“你我不分、他我不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患者在早年的经历中体验过 人际关系上的创伤,如与父母长期分离、父母关系不和或者父母对其态度过于粗暴或过于溺爱等等。有这样一些 经历,使得患者觉得自己爱自己才是安全的、理所应当的。
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常有普遍性的人际关系;他们的抑郁情绪、人际困难或不切实际的目标可能影响工作。 但另一方面,他们对功利的追逐也可能使他们获得较高的工作成就。
表现特征
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目前尚无完全一致的标准。一般认为其特征主要如下: 1.对批评的反应是愤怒、羞愧或感到耻辱(尽管不一定当即表露出来)。 2.喜欢指使他人,要他人为自己服务。 3.过分自高自大,对自己的才能夸大其辞,希望受人特别。 4.坚信他的问题是世上独有的,不能被某些特殊的人物了解。 5.对无限的成功、权力、荣誉、美丽或理想爱情有非份的幻想。 6.认为自己应享有他人没有的特权。 7.渴望持久的与赞美。 8.缺乏同情心。 9.有很强的嫉妒心。 10.亲密关系困难,(婚姻关系,亲子关系等)。
概念介绍
在实际中,他们稍不如意,就又体会到自我无价值感。他们幻想自己很有成就,自己拥有权力、聪明和美貌, 遇到比他们更成功的人就产生强烈嫉妒心。他们的自尊很脆弱,过分关心别人的评价,要求别人持续的注意和赞 美;对批评则感到内心的愤怒和羞辱,但外表以冷淡和无动于衷的反应来掩饰。他们不能理解别人的细微感情, 缺乏将心比心的共感性,因此人际关系常出现问题。这种人常有特权感,期望自己能够得到特殊的待遇,其友谊 多是从利益出发的。
遇到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我该怎么办
![遇到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我该怎么办](https://img.taocdn.com/s3/m/af7a3123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10.png)
遇到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我该怎么办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NPD)是一种心理疾病,患者通常表现出过度的自我崇拜、自我中心、需要注意和赞扬,缺乏同理心和关怀他人的能力。
如果您发现自己或周围的人可能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以下是一些可能有用的建议。
首先,要保持冷静和理智。
与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交往可能会让您感到沮丧、愤怒或无助。
尽量不要被情绪所控制,保持冷静和理智。
这样可以帮助您更好地应对他们的行为和反应。
其次,要注意自己的边界。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通常会试图控制和操纵其他人,而且可能会试图侵犯您的边界。
在与他们交往时,要确保您的边界受到尊重,并保持适当的距离。
如果他们试图操纵您或逼迫您做出不想做的事情,要坚定地拒绝并保持自我。
第三,尝试建立沟通。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通常很难理解和关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但是有时候通过建立沟通可以改善交往。
在与他们交流时,要尽量坦诚和直接,而不是试图说服或争论。
试着将话题集中在他们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上,这可能会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您和其他人的感受。
第四,寻求专业帮助。
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需要专业的心理治疗和管理。
如果您或周围的人患有这种障碍,建议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帮助,以便更好地处理和管理这种情况。
最后,要保持自我价值。
与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交往可能会让您感到自卑或不值得。
记住,他们的行为和态度不代表您的价值和重要性。
要保持自我价值和自信,不要让他们的行为和态度影响到您的自我价值和自尊心。
与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交往可能会带来挑战和困难,但是通过保持冷静和理智、注意自己的边界、尝试建立沟通、寻求专业帮助和保持自我价值,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和处理这种情况。
关于心理健康的检测和筛查,初级自评可参考:SCL-90量表,对于精神疾病方面的检测筛查,可参考MMPI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关于人格障碍的检测筛查可以参考PDQ-4+量表。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识别与应对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识别与应对](https://img.taocdn.com/s3/m/1dcaa5b3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f5.png)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识别与应对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一种心理障碍,通常表现为对自己的过分自我看重,需要得到持续的赞美和肯定,缺乏同情他人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建立健康、平等的关系。
本文将从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定义、症状特征、识别方法以及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1.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定义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一种心理学上的诊断分类,属于人格障碍范畴。
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常常认为自己是特殊的、与众不同的,并且对自己过于自负,不接受他人对自己的批评或指责。
他们经常渴望得到外界持续性的肯定和认可,虽然外表看似自信、充满魅力,但内心却存在着脆弱和自卑感。
2.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症状特征2.1 基本特征过度关注自我,认为自己具有特殊身份或特质;缺乏同情心,往往忽视他人感受和需要;强烈渴望赞美和肯定,但对批评反应过度敏感;没有足够的灵活性,坚持己见,并认为自己总是正确的。
2.2 行为特征常常谈论自己多于倾听他人;对他人成就缺乏真诚的祝贺或赞扬;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支配欲和优越感;难以建立相互尊重、平等的关系。
3.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识别方法要识别一个人是否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为许多人在某种程度上都具备某些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特征。
然而,如果一个人同时表现出以下几点,则需要警惕可能存在自恋型人格障碍: - 过分追求成功和权力; - 对批评反应过度敏感; - 缺乏同情心,忽视他人感受。
在识别时,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进行全面评估和诊断。
4.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应对策略4.1 个体心理治疗通过个体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等方式来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过度追求肯定和优越感的问题,并逐步调整这种不健康的心态。
4.2 家庭治疗家庭治疗可以帮助患者与家庭成员建立更健康、和谐的关系模式,减少患者对赞美和肯定的依赖,并提高其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4.3 社会支持鼓励患者加入社会团体或群体活动,增加社交机会和社会支持体系,建立更全面、积极健康的社交网络。
自恋型人格障碍课件
![自恋型人格障碍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5687851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ae.png)
自恋型人格障碍
与客体显现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称之为自我客体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主体潜意识地将客体当作一个从属于自已的个体,当作自已身体的一部份。 这种人际关系表现为严重的自我界限混乱或没有自我界限。
自恋型人格障碍
无所不能的自身。 在心理发育的早期孩子需要养育者共情的接纳和肯定他们带有幻想的雄心, 并允许将养育者理想化。 随着与养育者的互动,孩子学会分别哪些是幻想哪些可成为真实,并发展出正常的自尊、雄心和自我理想。
自恋型人格障碍
表现符合下列五条及以上: ⑴ 对自身有无所不能的感觉。 比如:夸大成就和天赋,虽然没有相应的成就,却期待被看作是最优秀的。 ⑵ 被无限制的成功、权力、才气、美丽或理想爱情的幻想所迷惑。
自恋型人格障碍
⑶ 相信自己是特别的和唯一的,并相信自己仅能被其它同样特别的或高地位的人理解,或应该被联想到与上述的人为一类。 ⑷ 对赞美成瘾。
自恋性伤害
心理发展阶段:Freud理论
0-1岁:共生阶段,满足需要,基本信任感 1-3岁:分化成独立个体和依赖的冲突 3-5岁:妥协、认同、分享情感 6-10岁:转向外界(学业、游戏、体育等) 青春期:理想化-去理想化,重新整合
玛勒
自闭(autism) 0-2月 共生(symbiosis) 2-6月 分离—个体化(separation-individuation) 6-24月 孵化(hatching) 6-10月 实践(practicing) 10-16月 复合(rapprochement) 16-24月 建立客体永久性(developing object constancy)24-很失望,你来治疗是希望我理解和帮助你,但你仍然觉得没有人理解你”。 面质中有同理的成分,如果是真诚的,就会有帮助,特别是对感到愤怒和被抛弃的患者。 患者不再感到被误解。 “奥,不是你,你是唯一关心我的人。来这里觉得好多了。是我那混蛋老公和我妈。”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识别与应对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识别与应对](https://img.taocdn.com/s3/m/da2fd25b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c1.png)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识别与应对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NPD)是一种常见的人格障碍,其核心特征包括对自己过度的自我关注、强烈的优越感以及缺乏同理心。
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理解和应对方法对社会、家庭和个人都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详细探讨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识别、表现特征,以及应对策略。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定义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持久的自我中心、夸大的自我重要性以及强烈的渴望得到他人赞美为特征的心理状态。
患者通常表现出对他人的忽视,并且在受到批评或被拒绝时容易表现出愤怒或沮丧。
尽管这些个人在外表上可能看起来充满自信,但内心深处他们往往极度脆弱,容易受到挫折。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特征识别自恋型人格障碍需要分析其主要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对自身重要性的夸大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常常认为自己是特别和独特的,与众不同。
他们可能在社交场合中极力强调自己的成就,并认为只有其他同样重要的人士才能理解他们。
2. 渴望过度的赞美与关注这些人对于他人给予他们的关注和赞美有着极大的需求,他们常常通过各种方式来吸引周围人的目光,如夸大自己的成就或不断进行炫耀。
3. 人际关系中的利用倾向患者在建立或维持人际关系时,往往出于个人利益出发,而不考虑他人的感受。
这种使用他人的行为使得他们的人际关系往往是单向的,缺乏真正的情感联系。
4. 缺乏同理心自恋者对于他人的情感和需求缺乏敏感性,他们很难理解或关心他人的痛苦、喜悦或期望。
无论是社交互动还是工作关系,他们难以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5. 对批评的敏感性虽然在外表上表现得很坚强,但自恋者其实对批评极为敏感。
如果收到负面反馈,他们可能表现出愤怒、羞辱或甚至采取报复措施,以保护自己的自尊心。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成因了解自恋型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这类问题。
现有研究认为,自恋型人格障碍可能源于多种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影响以及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成因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成因](https://img.taocdn.com/s3/m/90995a28227916888486d777.png)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成因*导读:有关自恋性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对自恋性人格障碍的解析是这样的:患者无法将自我本能的心理集中力集中在的某一客体上,使得集中力留在自我,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自恋。
……有关自恋性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对自恋性人格障碍的解析是这样的:患者无法将自我本能的心理集中力集中在的某一客体上,使得集中力留在自我,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自恋。
而现代客体关系理论的观点则是,自恋性人格障碍者的主要表现为“以自我为客体”,简单来说就是不分你我他。
这种现象的成因,患者在年轻的时候经历一些社交上的创伤,例如长期和父母分开、父母关系不和等等。
这些经历使得患者认为只有自己爱自己,而且是理所应当的。
自体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科胡特认为轻度的自恋形式可能是一种良性的人格发展。
成年人怀有希望而需要一定程度的自恋,人生总是需要来自客体的镜像作用。
科胡主张仍无法完全对另一个人的进行主观认识。
他认为每一个人在婴儿时期都有自大的倾向,一旦不得到满足就会大吵大闹,如果婴儿或年幼时期无法得到满足很可能留下童年阴影,长此以往本来为了满足自身对他人的想法,转化成自恋的倾向。
而且自恋情况会越来越严重。
患者多数会对自己的能力无法正确的认识,能力错觉作为自恋型人格障碍者的精神支柱,因此,患者总是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增强自身的自恋程度。
大部分患者认为自己生来就有特别的能力,能做好每一件事。
无法对自身能力正确的评价来源于身边朋友、父母等等对自身过度的夸奖,使本人产生对自己能力判断的失误。
然而自命不凡的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挫折造成心理打击甚至能摧毁他们的自尊,痛苦的同时还会出现愤怒、不满、妒忌等等情绪。
对于年轻的孩子来说,一部分人自恋时期受到的挫折甚至足以破坏他的自信,转而又形成自卑;另一部分则会选择贬低他人来抬高自身,拼命地找比自己优秀的人的缺点和毛病。
想知道如何预防疾病?疾病的最佳治疗方法?生病了吃什么好?生病了怎么护理吗?。
自恋型人格的成因及治疗对策
![自恋型人格的成因及治疗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4d55066f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9b.png)
自恋型人格的成因及治疗对策自恋型人格指的是一种对自我过度关注、自我中心、自我夸耀以及对他人评价的扭曲认知的心理状态。
本文将从自恋型人格的成因及治疗对策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自恋型人格的成因1. 父母教养方式:研究表明,过度溺爱、放任和过分夸奖的父母教养方式可能导致孩子形成自恋型人格。
这种教养方式使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适当的反馈和自我评价能力,形成了过高的自我评价。
2. 心理防御机制:自恋型人格可能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用来掩盖内心的自卑和不安全感。
通过自我中心和自夸来满足需求,转移对自己内心问题的关注。
3. 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对自恋型人格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
在追求自我价值和社会认可的文化氛围下,个体更容易形成自恋型人格。
二、治疗对策1.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治疗自恋型人格的首选方法之一。
认知行为疗法被广泛应用于这种人格障碍的治疗中。
通过与心理治疗师合作,自恋型人格者可以逐渐认识到自己过高的自我评价,改变扭曲的认知和态度,提高自我反省和自我评价能力。
2. 社交技巧培训:自恋型人格者常常面临与他人的关系问题。
通过社交技巧培训,他们可以学习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动和合作关系,如适当表达自己的需求、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感受等。
3. 情绪管理训练:自恋型人格者常常面临自我情绪无法控制的问题。
情绪管理训练可以帮助他们学会有效地处理自己的情绪,提高情绪调节和应对能力,以减少与他人的冲突和摩擦。
4. 群体治疗:群体治疗可以提供一个安全和支持性的环境,让自恋型人格者有机会与其他人分享他们的体验和感受。
通过与其他人的互动和反馈,他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自身问题,并获得他人给予的建设性意见和支持。
结论:自恋型人格的成因涉及父母教养方式、心理防御机制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治疗自恋型人格一般采用心理治疗、社交技巧培训、情绪管理训练以及群体治疗等综合手段。
通过综合治疗,自恋型人格者有望逐渐改善自我中心和自夸的行为,提高适应他人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以达到更健康、平衡的心理状态。
如何辨别自恋型人格障碍?
![如何辨别自恋型人格障碍?](https://img.taocdn.com/s3/m/e3d23c3b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b0.png)
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患者往往表现为自我中心、自负、缺乏同情心和关注他人的能力,容易与人产生冲突,影响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
如何辨别自恋型人格障碍?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症状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症状是自我中心、自大、缺乏同情心和关注他人的能力等。
具体表现为:1.自我中心:患者认为自己是最重要的人,别人的想法和感受都不重要。
他们总是以自己为中心,只关注自己的需要和利益。
2.自大:患者认为自己是最聪明、最优秀的人,对自己的能力和成就高度评价,甚至夸大其词。
3.缺乏同情心:患者往往无法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缺乏同情心和关注他人的能力。
4.利用他人:患者往往利用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不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5.傲慢和自负:患者往往表现出傲慢和自负的态度,对他人不屑一顾,甚至有时会表现出轻蔑和侮辱的行为。
二、如何辨别自恋型人格障碍?1.观察其言行举止: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往往表现出自我中心、自大、缺乏同情心和关注他人的能力等行为,这些行为往往可以从其言行举止中观察到。
2.观察其人际关系: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往往与他人产生冲突,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观察其人际关系,可以看出其是否存在自恋型人格障碍。
3.通过心理测试:可以通过一些心理测试来检测自恋型人格障碍,如自我评价量表、人格特质问卷等。
4.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存在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症状,建议寻求专业帮助,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
三、如何治疗自恋型人格障碍?治疗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方法主要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1.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治疗自恋型人格障碍的首选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疗法、人际关系疗法等。
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用于缓解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症状,如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等。
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患者往往表现为自我中心、自负、缺乏同情心和关注他人的能力等症状。
如何辨别自恋型人格障碍?可以通过观察其言行举止、人际关系、心理测试等方法来判断。
自恋型人格障碍工作表现
![自恋型人格障碍工作表现](https://img.taocdn.com/s3/m/88b63581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b2.png)
自恋型人格障碍工作表现
自恋型人格障碍在工作中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自我中心: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他人的感受和观点。
他们可能会表现出对自己的过度关注和夸大,而忽视团队或组织的整体利益。
缺乏同理心:这类人在工作中可能难以理解和关心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从而影响到与同事、上下级之间的人际关系。
他们可能会在无意中伤害或冒犯他人,但却很难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需要赞美和关注: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需要持续的赞美和关注来维持他们的自尊。
他们可能会过分追求表面的成功和地位,而忽视实质性的工作成果。
同时,他们也可能对批评或反馈过于敏感,甚至产生攻击性行为。
操纵和利用他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可能会操纵和利用他人。
他们可能会把别人当作工具或垫脚石,以实现自己的个人目标。
这种行为可能会对团队合作和组织氛围产生负面影响。
缺乏自我反省: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往往难以承认自己的错误和缺点。
他们可能会将责任归咎于他人或外部因素,而不是从自身找原因。
这种缺乏自我反省的态度可能会阻碍他们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表现并非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全部特
征,每个人的情况都可能有所不同。
此外,这些特征也可能与其他心理问题重叠,因此在进行诊断时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
自恋型人格特征及成因剖析
![自恋型人格特征及成因剖析](https://img.taocdn.com/s3/m/86c85cb4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53.png)
自恋型人格特征及成因剖析自恋型人格是一种异常高自我评价和自我中心的人格障碍,往往表现为对自我价值的过分肯定,优越感的夸大以及对他人的轻视和忽视。
本文将对自恋型人格的特征以及其成因进行剖析。
一、自恋型人格的特征1. 高度自我评价:自恋型人格的人常常对自己有极高的评价,他们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聪明绝顶、容貌出众等,往往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过分夸大。
2. 强烈的优越感:自恋型人格的人总是认为自己比其他人更出色,他们相信自己懂得更多、更有才华,并且相信自己配享受特权和尊重。
3. 缺乏共情能力:自恋型人格的人对他人的感受和需求缺乏兴趣和理解,他们往往只关注和关心自己,对他人的情感和困境缺乏同理心。
4. 自我中心:自恋型人格的人常常把自己放在所有他人之上,他们只关注自己的需求和利益,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和体贴。
5. 追求特殊和独特:自恋型人格的人追求与众不同和独特的体验,他们希望自己能在众人中脱颖而出并得到特殊的关注。
二、自恋型人格的成因1. 父母的过分溺爱:自恋型人格可能与父母过分溺爱有关,这种溺爱导致了孩子过分依赖和高度负面评价他人的态度。
2. 童年早期经历:自恋型人格可能与童年早期的负面经历有关,如遭受家暴、虐待、失去亲人等,这些经历可能造成对他人失去信任并建立高度自我保护机制。
3. 社会文化影响:社会和文化环境也可能对自恋型人格的形成产生影响。
例如,父母对孩子的过分重视成绩和外貌,以及社会对成功人士的追捧都可能促使个体形成自恋型人格。
4. 自我认知扭曲:自恋型人格可能由于个体对自我的认知扭曲,即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过分夸大和理想化,而忽略了自己的不足和局限。
5. 情感缺失:自恋型人格可能源于个体对情感的丧失和压抑,他们通过自恋来弥补内心的空虚和寂寞。
结论自恋型人格是一种异常高自我评价和自我中心的人格障碍,表现为对自我价值的过分肯定、优越感的夸大以及对他人的轻视和忽视。
自恋型人格的形成与父母过分溺爱、童年早期经历、社会文化影响、自我认知扭曲以及情感缺失等因素有关。
人格障碍的五种类型
![人格障碍的五种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d69a98b2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20.png)
人格障碍的五种类型人格障碍是指个体在人格构成和表达方面存在持续而刚性的异常,导致其思维、情感、行为和人际关系的异常。
根据《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DSM-V),人格障碍被分为十种类型,本文将介绍其中五种常见的人格障碍类型:边缘型人格障碍、躁狂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避免型人格障碍和依赖型人格障碍。
1. 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边缘型人格障碍是一种常见的人格障碍,其特征包括情感的不稳定性、自我形象的不稳定性、人际关系的不稳定性、冲动性和自残倾向。
患者常常表现出情绪波动大,容易发脾气,对他人有强烈的依赖和恐惧,容易感到孤独和抑郁。
他们常常想要获得他人的关注和认可,但同时也害怕他人的拒绝和批评。
2. 躁狂型人格障碍(Histrionic Personality Disorder)躁狂型人格障碍的特点是喜欢吸引他人的注意,具有过分的表演和戏剧化的行为方式。
患者常常表现出渴望成为他人注意的焦点,喜欢夸大自己的成就和经历,表现出无礼的行为,易受外界情绪的影响。
他们常常表现出情绪波动,对友好和亲昵的态度敏感,但情感不稳定。
3. 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常常表现出过高的自我评价和自我中心。
他们自视甚高,认为自己特别、独一无二,期望被他人崇拜和钦佩,并渴望与尊重的人交往。
患者常常表现出缺乏同理心,对他人的需求和感受漠不关心。
他们也容易变得怀疑和嫉妒他人的成功。
4. 避免型人格障碍(Avoidant Personality Disorder)避免型人格障碍患者常常感到自己不被他人接受或拒绝,因此避免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
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和自尊心持怀疑态度,害怕受到他人的批评和拒绝,因此常常避免参加社交活动。
避免型人格障碍患者通常非常敏感,并容易受到他人的批评和拒绝所伤害。
5. 依赖型人格障碍(Dependent Personality Disorder)依赖型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对他人的过度依赖和恐惧被抛弃。
第25讲:自恋性人格障碍
![第25讲:自恋性人格障碍](https://img.taocdn.com/s3/m/a21808a8bd64783e08122b3e.png)
第25讲:自恋型人格障碍曾氏语录:正常的心理生活发展的特征是自体与自体客体关系本质的概念,而不是自体抛弃自体客体的过程。
我们不能用爱之客体取代自体客体或从自恋过渡到客体爱等等这些观点来理解此一进展过程。
下面我们看看在科胡特的疾病的分类学里面自恋的精神病病理学包括哪些类型?主要是以下4个疾病的类型,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对照看看自己是属于哪个类型的自恋型障碍?我自己也对自己的自恋做了一些归类,但是具体是哪一个我以后有时间悄悄的告诉大家。
第一个自恋的病理疾患叫做自恋型的人格疾患。
这个是比较重的,他的问题已经在人格这样比较深的或者是具有结构性的层面了,它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已抑郁;第二、对微不足道的事情过度敏感;第三、有疑病的抱怨;第四、缺乏生活风趣。
我们每一个都稍微过一过,第一个是抑郁,在中国有8%-15%的人曾经得过抑郁症或者是正在患抑郁症。
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抑郁症病人,他已经成了抑郁这个疾病的代言人,具体是谁我们就不说了。
他就是经常的让自己在某一个阶段处于抑郁的状态,我们对抑郁的自体心理学的解释就是他的力比多或攻击性过多的指向自己,而过少的指向外界或者是他人。
如果再简单说一下抑郁的状态实际上就是自己跟自己玩多了就必然会抑郁,那么治疗抑郁症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这个人把力比多和攻击性投向到客体关系中间,这样他就没有抑郁的动力。
第二就是对微不足道的事情过度敏感。
外面有一点点风吹草动在他内心里面就掀起了滔天巨浪。
大家可以看得出来这种人的情绪状况是被外界的一些小事情有非常大的调整。
第三就是疑病。
这些人总是怀疑自己得了某种不可治愈的疾病,外面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是有的来访者会说我得了一种现代的任何高科技设备都不可能检测出来的疾病。
那么大家可以听得出来,这是在以一种非常特殊的方式吹牛。
第四个就是缺乏生活风趣。
这种人在生活中间有可能没有愉悦自己或者是愉悦他人的爱好。
在人际关系中,主要是利用别人为前提或者说为交往的条件而缺少一些非功利的在人际关系中获得纯粹的快乐的愿望,刚才所说的都是自恋型人格疾患的临床表现形式。
什么是自恋型人格障碍
![什么是自恋型人格障碍](https://img.taocdn.com/s3/m/206f4b70be1e650e52ea9998.png)
什么是自恋型人格障碍*导读: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普遍特征是自我认识过高的夸大和对他人有贬低、看不起的想法。
患有这种心理疾病的人会夸大自己的作为,把自己当做最特殊的一个,认为普通人无法理解他的优点和出色。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普遍特征是自我认识过高的夸大和对他人有贬低、看不起的想法。
患有这种心理疾病的人会夸大自己的作为,把自己当做最特殊的一个,认为普通人无法理解他的优点和出色。
在现实生活中,他们遇到一点不如意,就会产生自我无价值感。
因为和他们幻想中不同,自己认为自己应该拥有权利、聪明和美貌,遇到比他们优秀的人的时候就会产生强烈嫉妒心。
患者的自尊感强,也很容易受伤,十分重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渴望别人的关注和赞赏;对别人的批评感到的愤怒和羞辱,用冷淡和无视来反击批评。
患者无法体谅别人的内心,重视自身利益,人际关系有问题。
他们希望自己能获得特权对待,而友谊多是从利益为目的的。
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抑郁情绪、人际困难和不切实际的追求会严重影响工作,甚至使用不但手段去追求达到目标。
而在另一方面,他们追求名利、渴望赞赏,使得他们有较高的工作热情,也更容易达到优秀的程度。
由于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症状较多,目前诊断方法无法完全统一。
通常认为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特征主要如下:1.反感别人的批评,表现为愤怒、羞愧或感到耻辱,也可能隐藏这种感情。
2.指使他人干活,让别人为自己服务。
3.自高自大,目中无人,夸大自身才能,期望受人关注。
4.认为自己是世界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不能没有自己。
5.过分追求成功权利荣誉等等。
6.希望享有特权。
7.期待他人关注和赞美。
8.对人不关心,缺乏同情心,无法将心比心。
9.嫉妒感很强。
10.可能和亲人关系紧张。
只要出现其中的五项,即可诊断为自恋型人格。
想知道如何预防疾病?疾病的最佳治疗方法?生病了吃什么好?生病了怎么护理吗?。
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障碍](https://img.taocdn.com/s3/m/e53561232f60ddccda38a061.png)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表现、原因和矫治摘要近些年来,许多心理学家致力于将基础的人格理论和人格障碍研究相结合的工作。
文章主要介绍了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探讨了其造成的原因,以及讨论了矫治的要点。
关键词人格障碍自恋表现原因矫治1 引言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
这种模式显著偏离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一般认知方式(尤其在待人接物方面),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与职业功能,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病人为此感到痛苦,并已具有临床意义”[1]。
Wiggins 和 Pincus(1989)发表了第一篇考察FFM 与 APA 中定义的人格障碍之间关系的研究性文章[2]。
之后类似的研究还有很多,大部分都是采用各类人格障碍的标准样本类型和独立的测评方法来考察二者之间的关系。
这些研究努力的基本假设就是:人格障碍可以看作是在一般人格维度上特定的不适应或极端情况。
[3]2 表现自 2000年元月 ,同济医学院附属精神病院心理科收治了采用 DS M—Ⅳ多轴诊断系统诊断的近50例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住院病人 ,门诊病人。
其中住院病人分为20例 ,余为门诊病人。
在几年的临床实践中 ,心理学家们深刻地体验了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表现。
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一般较服从院规 ,对人礼貌 ,在医护人员中留有好印象。
在小组治疗中表现积极 ,呈现很好的领悟。
或者不参加小组治疗以示自己的特殊。
他们向专家型高学历治疗师靠近 ,对年轻的或低学历的治疗师表示轻蔑。
他们通常要求特殊的照料 ,比如要求选择一个安静的便于学习的病房 ,或是选择认为素质高的同室病友。
他们在治疗早期因为理想化移情病情通常戏剧化好转 ,治疗中他们难以表达负性移情 ,常以病情加重或周末回家时与家人的人际冲突来表达他们的攻击性。
他们害怕体验负性情感 ,因为体验愤怒也使他们看见了自体的瑕癖。
他们无时不刻不用无所不能的盔甲武装自己 ,恐惧蒙羞。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识别与应对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识别与应对](https://img.taocdn.com/s3/m/51311931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65.png)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识别与应对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NPD)是一种以对自我价值的夸大、需要他人钦佩及缺乏同理心为特征的人格障碍。
本文将深入探讨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识别、表现及其应对措施。
一、自恋型人格的定义自恋型人格障碍是指个体在思维、情感和行为上表现出一种持久的、自我中心化的模式。
这一障碍在成人中较为常见,且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
根据《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的定义,自恋型人格障碍通常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对自我重要性夸大的表现,例如夸耀成就或能力。
强烈需要他人的钦佩和认可。
对批评或拒绝的强烈反应(例如生气或沮丧)。
缺乏同理心,不关心他人的需要或感受。
利用他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通常将自己视为特殊或独一无二,只能被其他特殊人物理解。
这些特征使得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在社交和工作环境中面临诸多挑战。
二、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识别识别自恋型人格障碍通常需要专业的培训和评估,但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一些显著的行为和特征来进行初步判断。
1. 夸大自我形象自恋者往往会对自己的成就、才能、外貌等进行夸大。
他们希望他人能够始终给予他们高度评价。
这种夸大的自我形象常常以“我是最好的”或“只有我最懂这个”为表现。
2. 渴望关注与钦佩自恋者普遍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他们在社交场合往往试图成为焦点,过度分享自己的成功故事,甚至不惜贬低他人来提高自己的位置。
3. 缺乏同理心一个显著的特征是,他们在面对他人情绪时表现出明显的冷漠,无法感受到他人的痛苦或快乐。
这种缺乏同理心使他们在人际关系中形成一定的疏远。
4. 极度敏感于批评尽管他们表现得自信满满,但实际上,他们对负面反馈极为敏感。
任何形式的批评都可能引发强烈的愤怒或防御反应,甚至导致冲突。
5. 利用他人实现目标自恋者往往把周围的人视为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而非独立的人。
他们可能会利用朋友、家人或同事来达成某种利益,而不顾他人的感受或者需求。
自恋型人格障碍(NPD)成因及治疗PPT课件
![自恋型人格障碍(NPD)成因及治疗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830ea30240c844768eaee3c.png)
父母的个人和文化经历 的期望/个人经历和态度
长大后不断地追寻它
攻击驱力需要得到调和
满足母亲的需要父母投入更来自的关注男孩更经常地受到表扬/ 作替罪羊
内部驱使:
渴望成为被 关注与赞美,
歪曲正碓的 认知(价值观)
外部驱使: 过度被关注与赞美, 形成错误的认知(标准)
精神分析疗法 患者的现实自我逐渐获 得对于童年欲望的支配
澳門城市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自恋型人格障碍 (NPD)成因及治疗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林滿 Levine Lam H16091205075 應用心理學碩士學位課程1年級N班
拿破崙·波拿巴 Napoléon Bonaparte
概念及其特征
”自恋”这个术语可以追溯到希腊神话中纳西瑟斯(Narcissus) 恋上自己倒影,终于因过度憔悴而掉入湖中淹死,而后他 化为水仙花的故事。
npd病因npd病因父母照料缺乏父母照料缺乏得丌到父母亲的肯定不鼓励未能给予其理想的形象得丌到父母亲的肯定不鼓励未能给予其理想的形象长大后丌断地追寻它长大后丌断地追寻它气质气质攻击性强的人攻击性强的人攻击驱力需要得到调和攻击驱力需要得到调和母亲和儿童的气质是否匹配母亲和儿童的气质是否匹配满足母亲的需要满足母亲的需要出生顺序出生顺序容易对第一个孩子产生焦虑紧张容易对第一个孩子产生焦虑紧张父母投入更多的关注父母投入更多的关注性别性别父母的个人和文化经历的期望个人经历和态度父母的个人和文化经历的期望个人经历和态度男孩更经常地受到表扬作替罪羊男孩更经常地受到表扬作替罪羊外部驱使
1精神分析疗法
精神分析疗法要求患者的人格中具有观察性的成分,可以 配合治疗师承担治疗工作。
这种疗法就是要让自我不断与被压抑的人格欲望和对童年 欲望的防御性反应接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谢聆听!
精神分析第二十五讲 自恋型人格障碍 主讲 李宛青
目录
一、视频小结
二、重点剖析 三神病病理学的四个疾病类型
(1)人格层面为特征 (2)行为障碍为特征 (3)融合饥渴型人格 (4)逃避接触型人格 2.自恋型人格障碍诊断的3个标准: • ① 夸大的自我 • ② 唯我独尊或唯我独不尊,过于强调自我的唯一性 • ③ 对赞美成瘾
二、重点剖析
1. 在科胡特的疾病分类学里面,自恋的精神病病理学 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1)人格层面:自恋型人格疾患 ① 抑郁 ② 对微不足道的事过于敏感 ③ 有疑病的抱怨 ④ 缺乏生活的风趣
(2)行为层面:以行为障碍为特征的自恋型病理状态 主要特征包括: ① 性倒错;② 反社会;③ 成瘾行为。 常见于监狱犯人。 (3)关系的融合层面:融合饥渴型人格 倾向于与他人共生,要满足人际交往中高度的融合关 系,并且要求他人处在一个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距离 上面。 (4)关系的逃避层面:逃避接触型人格 非常需要亲密关系,但在亲密关系中,一旦受到一 点点伤害,就会以完全的逃避与自我隔离来避免在亲密 关系中可能存在的危险。
5. 自恋型人格障碍诊断的3个标准: ① 夸大的自我 ② 唯我独尊或唯我独不尊,过于强调自我的唯一性 ③ 对赞美成瘾 如果还出现以下特征,就表明这个人的自恋程度比较高,包括: ①对权力或者无限成功的潜意识幻想。 ② 受到批评的时候表现出暴怒。 ③ 见诸行动的行为。 ④ 经常有比较严重的羞耻与屈辱的感受,与现实境遇不协调。 ⑤ 在与他人的关系中间,利用他人,而不是为了享受人与人在 一起的愉悦感。 ⑥ 缺乏同情心。 ⑦ 对他人的过度羡慕或嫉妒。 ⑧ 对某人或某事,过度理想化的、偏见的感受。
2. 自恋实际上是一种"我把事情做得很漂亮,然后就产 生了一种比较高的自我价值感",这是一种觉得自己值 得被珍惜,值得被保护的真实感觉。而自体心理学实际 上是在讲自尊感,讲自己是配得上XXXX的。
3. 自我(ego)与自体(self)的区别:"自我"是 自我、本我、超我这三个人格结构中的一部分;而 "自体"指的是整个人。可以这样理解,在地貌学的 框架里面,自我=1/3自体。 4. 根据《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 (DSM-Ⅳ),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基本特征包括: ① 持续性的夸大;② 过度敏感; ③ 缺乏共情能力;④ 自我夸大感(认为自己的问 题是唯一的,且只能被特定的人所了解)
三、个人体会
1.把力比多投向客体关系中可以减轻抑郁。 2.逃避接触型人格案例。 3.通过对婴儿的观察真的能够解读儿童的内心吗?还是依然 反映的是我们自己的想法? 4.一项针对从业20多年的老医生与从业3、5年的年轻医生之 间的研究发现,二者的治疗效果差不多,并不存在统计学 上的显著差异。这点告诉我们:以后大家有病不要去刻意 寻找专家了。 5.一个人在某个行业里待了很久之后,其学派的特征就会越 来越淡。 6.集体的自恋:对某个民族、某个职业的自恋。 7.缺少非功利的在人群中获得纯粹快乐的人会比较难以获得 愉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