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二单元第6课《将相和》-(教案)(统编本)
第6课 《将相和》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将相和》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学情分析】《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
教学中抓住“骗”、“逼”、“避”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1.认读“相、璧、臣、蔺”等生字,会写“召、臣、议”等生字。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大将军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学习重难点】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题质疑1.出示课题。
理解:“和”,就是和好。
2.质疑激趣。
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将”是谁?“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二、初读感知理清层次1.简介历史背景。
2.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3.速读课文,思考:(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3)明晰每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深入研读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的哪句话告诉了我们答案。
“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同学们请想一想,蔺相如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廉颇对此很不服气,那么,他是怎么说的?”课件出示:“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6《将相和》(教案)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将相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会认“廉颇”、“蔺相如”、“和”等10个生字,会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印象最深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之间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字典、借助注释阅读等方法,独立学习课文,提高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要善于体谅别人的优点,正视自己的不足,知错就改。
二、教学内容本课是一篇历史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舍人蔺相如与大将廉颇之间的故事,展现了他们各自的品质和成长过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1)生字新词的学习。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品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难点:(1)理解课文中一些表达方法的作用。
(2)体会人物之间的感情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课件、黑板、粉笔2.学具:课本、生字卡片、字典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将”和“相”分别指谁吗?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他们的故事——《将相和》。
(2)板书课题:将相和2.学习课文(1)自读课文,注意生字新词。
(2)检查生字新词学习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了将相之间的和?(4)讨论交流,体会将相之间的和。
3.讲读课文(1)讲读第一部分:完璧归赵。
(2)讲读第二部分:渑池之会。
(3)讲读第三部分:负荆请罪。
4.学习生字词(1)认读生字词。
(2)理解生字词。
(3)运用生字词。
5.练习朗读(1)分组朗读。
(2)全班齐读。
六、板书设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七、作业设计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画一画将相和的情景。
八、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体会到了将相之间的和。
在朗读训练中,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但在生字词的学习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06《将相和》教案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06《将相和》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将相和》这篇课文讲述的故事情节及主题。
2.理解《将相和》中贵族和平民之间的矛盾冲突。
3.学习《将相和》中古代人民的思想观念。
4.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演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分析《将相和》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故事背景。
三、教学难点1.理解并表达《将相和》中涉及的人物内心矛盾和情感变化。
2.分析《将相和》中的主题和寓意。
四、教学准备1.《将相和》课文教材2.录音设备3.教学PPT展示4.课堂材料准备:角色扮演服装、绘本、复印件等。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课堂导入•播放背景音乐,营造氛围。
•引导学生讨论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关系。
2. 学习课文•先让学生通读一遍课文,然后分组讨论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第二课时1. 分析课文•分组展示学生对故事的分析和理解。
•引导学生讨论《将相和》中涉及的人物矛盾和冲突。
2. 朗读练习•学生分角色朗读,提高朗读能力。
3. 小组表演•让学生分组进行《将相和》的情景再现表演。
第三课时1. 主题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将相和》中的主题和寓意。
2. 总结课程•回顾《将相和》的故事情节,引出寓意。
六、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表现。
2.小组表演的表现。
3.朗读能力的提高情况。
七、拓展延伸1.让学生分析现实生活中贵族和平民的关系。
2.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创作相关小故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将相和》这篇文言文课文的内容,还能够通过角色扮演和表演等形式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希望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思想内涵以及历史背景。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 6 课《将相和》说课稿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 6 课《将相和》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面试小学语文教师的 2 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将相和》,接下来,我会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七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将相和》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 6 课。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篇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最后和好的转变过程。
无论是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的蔺相如,还是率性直爽、知错能改的爱国大将廉颜都令人印象深刻。
学习本文,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
二、说学情五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了一定收集资料的能力和理解能力。
但是对于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往往容易忍略。
加上这篇课文写作年代相比学生较为久远,学生容易与文本产生一定的时空距离。
所以学生对一些关键词句的理解不可能很到位,朗读的情感更是欠缺,需要我在教学中进行由浅入深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理解课文。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文本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会读会写缶”等字词。
掌握文章主要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与体会,理解课文内容,分清故事之间的联系,了解前因后果,提高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品质以及廉颇知错就改的大将风范,受到情感熏陶。
四、教学重难点只有明确了教学重难点,教师才能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学才能有起伏而不至于平淡。
因此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蔺相如和廉颇两位人物形象。
五、说教法学法教法上: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去精神。
因此,将教法确定为情境教学法和朗读探究法。
学法上:将边读,边看,边想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的递进活动中得到提高。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将相和》是⼀篇叙事性课⽂。
这篇课⽂的三个⼩故事中,表现蔺相如性格特点的词句是教学重点,教学中抓住这些词句,就能让学⽣体会蔺相如的⼤智⼤勇和以国事为重的品质,同时感性认识在特定的环境中表现⼈物特点的⽅法。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第6课《将相和》课⽂原⽂ 战国时候,秦国,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回,赵王得了⼀件⽆价之宝,叫和⽒璧。
秦王知道了,就写封信给赵王,说是愿意拿⼗五座城换这块璧。
赵王接到信后⾮常着急,⽴即召集⼤⾂来商议。
⼤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璧骗到⼿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怕他派兵来进攻。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说有个叫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也许他能解决这个难题。
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
蔺相如想了⼀会⼉,说:“我愿意带着和⽒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五座城,我⼀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赵王和⼤⾂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壁。
秦王双⼿捧住璧,⼀边看⼀边称赞,绝⼝不提⼗五座城的事。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步,说:“这块璧有点⼉⼩⽑病,让我指给您看。
”秦王听他这么⼀说,就把和⽒璧交给蔺相如。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步,靠着柱⼦站定。
他理直⽓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起撞碎在这柱⼦上!”说着,他举起和⽒璧就要向柱⼦上撞。
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切都好商量,就叫⼈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五座城指给他看。
蔺相如说和⽒璧是⽆价之宝,要举⾏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能交出来。
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典礼的⽇期。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回到客舍,就叫⼿下⼈化了装,带着和⽒璧抄⼩路先回赵国去了。
到了举⾏典礼那⼀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地说:“和⽒璧已经送回赵国了。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将相和》第2课时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将相和》第2课时教案(集体备课)一. 教材分析《将相和》是一篇经典的成语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和他的儿子赵括的故事。
故事通过赵奢与赵括的不同态度和做法,揭示了“将相和”的重要性。
本文语言简洁,情节紧凑,富有教育意义,适合五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但学生在理解成语故事和文化背景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成语。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将、相、和”等10个生词,理解成语“将相和”的含义,会用“将相和”造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将相和”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生词的正确认读和理解。
2.成语“将相和”的含义和运用。
3.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分析故事中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成语的内涵。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2.生词卡片:制作生词卡片,方便学生学习和巩固。
3.讨论话题:提前准备与课文相关的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成语“将相和”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成语的含义。
然后简要介绍故事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赵奢与赵括的不同态度和做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中的情感。
教师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身临其境,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敋学设计及反思(敋案)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五年级上册的第六课,教材为《将相和》。
该课文讲述了古代将军和相国相处融洽、互相尊重的故事,体现了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的精神。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了解古代官职制度,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古代官职制度,理解将军和相国的职责和地位;–理解教材中的词语和句子意思,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团队合作的乐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互助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朗读流畅。
•教学难点:理解古代官职制度,体会将军和相国的互相尊重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5分钟)•讲解“将相和”这个词组的意思,引导学生联想有关这个词组的内容。
2. 学习课文(2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然后学生跟读;•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将军和相国之间的对话和合作;•解释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3. 活动设计(15分钟)•分组讨论:请学生按小组分工讨论将军和相国的不同责任和地位,形成小结论;•小组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总结,进行讨论。
4. 拓展(10分钟)•联想拓展:请学生联想并讨论现代社会中需要团队合作的场景,并分享经验。
5. 总结反思(5分钟)•老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收获。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将相和》为教材内容,通过教师讲解、学生朗读、分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积极,参与度高,但在对古代官职制度的理解上仍有不少困惑。
下次教学需要更多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设置更多拓展环节,增加学生的参与感。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及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朴能达到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理解古代官职制度等多方面的教学目标。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将相和》第1课时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将相和》第1课时教案(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内容,了解将军和士兵的关系。
2.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能够理解作者通过讲述这个故事想表达的道理和意义。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主题,把握故事情节。
2.探讨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体会将军和士兵之间的感情。
三、教学难点1.理解和把握课文中的比喻手法。
2.分析作者表达的深层含义和寓意。
四、教学过程1. 热身启动(5分钟)•通过谈论“将相和”,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激发他们对课文的兴趣。
2. 导入新课(15分钟)•教师介绍课文《将相和》的背景和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将军和士兵的故事情节。
3. 集体阅读(20分钟)•全班齐读课文,老师注重指导学生正确的朗读方式和语音语调。
4. 分组讨论(15分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如“将相和”,“善待部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和思考。
5. 总结提问(10分钟)•整合各组讨论的内容,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6. 课堂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读课文,写一篇心得体会或小结。
五、板书设计•《将相和》•文言文•“将相和,将相和,不避人,奉明君。
”六、教学反思•整个备课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中所包含的人生哲理和道德准则。
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增强他们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以上就是《将相和》第1课时的集体备课教案,希望能够对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有所帮助。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将相和》这篇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及常用词语;–读通全文,理解大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供多种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心理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让学生明白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常用词语;•难点:理解文章的寓意和主题。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2.备课教案:《将相和》教案设计;3.素材:课文、教具、图片等;4.角色卡片:将相、将军、士兵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导入新课•利用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提问学生对于“将相和”这个词的理解及联想,开展热烈的讨论。
第二节:学习课文1.教师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2.分段讲解,解释生僻词语;3.进行词语分析、名句背诵等活动,提升学生语文运用能力。
第三节:深层阅读1.小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题;2.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并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3.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深入理解文章情节。
第四节:拓展延伸1.提供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在其他类似题材中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2.组织学生进行文学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深刻理解《将相和》这篇文章所传达的主题和精神内涵,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
六、课后作业1.默写生词并写出拼音;2.小组展示对《将相和》的理解;3.尝试写一篇类似题材的文章,展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表达。
以上是本节课《将相和》的教案设计,希朇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经典之作。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6将相和》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6将相和》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6将相和》的基本内容。
2.帮助学生掌握《6将相和》的作文技巧,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激发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兴趣,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习《6将相和》的内容,理解诗句的含义,掌握作文写作技巧。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文本中理解诗句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准备1.《6将相和》课文原文及注释2.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资料3.板书内容准备4.课堂活动设计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6将相和》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对课文的探究欲望。
2.学习课文:带领学生朗读《6将相和》,讲解课文的含义,解释生僻词语和古代典故。
3.课文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写作背景和用意。
4.作文训练:通过分组讨论或小组合作,让学生展开思维,自行撰写关于《6将相和》的作文。
5.展示作文:学生互相交流展示作文,老师进行点评指导,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6.课堂讨论:带领学生展开针对《6将相和》的讨论,促进学生深入思考。
五、总结与反思通过今天的课堂教学,学生对《6将相和》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写作能力得到了提升。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对古代诗文理解能力有待提高,作文表达能力需要加强等。
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更多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以上是本次《6将相和》教案的全部内容,希未能对您有所帮助。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教案设计一. 教材分析《将相和》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替代廉颇为赵国指挥长平之战,但由于缺乏指挥经验,只会照搬兵书,不知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的故事。
课文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理论知识而没有实际经验的人,很难应对复杂多变的情况。
本文结构紧凑,情节生动,富有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对课文进行解读。
但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此外,学生对于战国时期的历史知识了解不多,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补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历史知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课文中汲取智慧,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2.难点:对课文中的成语和句子进行深入理解,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的重要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2.案例教学法:通过对赵括指挥长平之战的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的重要性;3.互动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历史知识。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2.历史资料:准备战国时期的历史资料,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历史背景信息;3.课文录音:准备课文录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听到标准的发音。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对战国时期产生兴趣,从而激发他们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前几天小学生们去了怀庆博物馆参观展览,正巧发现那里正在开展的展览是有关将军的,于是老师就让大家研究一下这篇课文《将相和》。
将军和相国一见面,必定有一番对话。
他们谈话的时候,常常互相批评,也会互相赞扬一下。
这时,将军会把长处告诉相国,相国也会说出将军的短处。
一天,将军来到相国府中,望见相国正在散步。
他急忙上前,向相国行了个礼,说:“献大将军身外之物,望相国斧正顾问。
”相国看了看他手中的礼物,低头冷笑了一声,什么话也没有说。
将军心里想:“也许这礼物太少了,下次再送多点好了。
”几天后,他又推门来到相国府中,向相国献上一件画像。
相国接过,看了一下,对将军说:“这画像是谁画的?”将军说:“是我的亲戚画的。
”相国笑了笑说:“可以看出来,他的画画得很好,就是他画的石头像,一定要四角朝上,然后画画才不会歪。
”将军大喜,赞叹不已。
教学内容及目标课文内容本课程主要讲述了将军和相国的一次互动,讲述了两个人之间如何相互批评和赞赏的过程。
同时也告诫学生们,不要因为别人的批评而灰心丧气,而应该从批评中得到启示,进而做出更好的表现。
教学目标1.了解将军和相国的故事,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理论;2.学会如何懂得批评和赞赏,学会批评和赞赏别人,也学会如何接受别人的批评和赞赏;3.引导学生们在学习中体现出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4.培养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步:背景介绍通过对将军和相国的故事进行简单的介绍,让学生对本课程的背景有所了解,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阅读讨论分组进行阅读和讨论,组员之间可以相互批评和赞赏,共同探讨出课文中的重点内容。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展示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第三步:角色扮演模拟将军和相国的角色扮演,学生们可以互相批评和赞赏,共同处理各自的不足和缺陷。
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中所要传达的积极信息。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优质教案+说课稿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1.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书海撷英须效率”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搭石》、《将相和》、《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3篇精读课文组成。
《搭石》通过描绘摆搭石、走搭石等几个生活中的平凡场景,赞美了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将相和》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
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及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运用列数字、作比较、做假设等说明方法,采用由慢到快事例层层推进的写法,告诉我们比猎豹速度更快的有游隼、声音、喷气式飞机、火箭、流星体、光,而另人难以置信的是光轻易地握在人手中。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会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抓住具体事例感受人物的特点。
2.单元重点:(1)阅读时,要学会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
《搭石》一文的学习中,要鼓励学生集中注意力,遇到不懂的词不要停下来、不要回读,来提高阅读速度;《将相和》一文鼓励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尽量连词成句,不要一个一个字地读;《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抓关键词句快读默读课文;《集中的地道战》一文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默读课文。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并在平时的阅读中加以训练,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
(2)学习书面表达,体会习作的乐趣。
本单元安排了习作《“漫画”老师》,写作中,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
教材以“漫画”的话题,旨在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阅读已经有一定基础。
但是学生阅读速度快慢相差大,阅读速度低,影响学生的阅读效率。
需要引导学生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并把这种方法运用到平时的阅读中,来进一步提高阅读速度。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2单元6《将相和》(部编版)
教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6《将相和》(部编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角色形象,体会作者的表达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本课是一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廉颇与相国蔺相如之间的故事。
故事分为三个部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通过这个故事,展现了廉颇与蔺相如的英勇智慧,以及他们为国家和人民利益着想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难点:分析课文中的角色形象,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课件、黑板、粉笔、生字词卡片、课文文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谈论最喜欢的角色,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 出示课题:将相和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勾画出生字词。
2. 学生分享生字词,教师讲解并板书。
三、合作探究(10分钟)(1)廉颇与蔺相如是怎样的人物?(2)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四、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板书设计:将相和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廉颇蔺相如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编写一个关于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
3. 收集有关廉颇与蔺相如的资料,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掌握了生字词。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课文的韵味。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激发学生兴趣:在课程开始时,我通过提问学生对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引导他们谈论最喜欢的角色,以此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最新统编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学设计
6.《将相和》教学设计【授课时间】202年月日【授课内容】第二单元第6课:《将相和》【授课教师】【教材分析】《将相和》是根据《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历史故事。
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完璧归赵”“海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三个故事按照时间发展顺序叙写,每个小故事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联系紧密。
前两个故事中蔺相如屡次立功,职位超过了老将廉颇,引起了廉颇的不满,才有了第三个故事。
将、相由“不和”到“和”,表现了他们二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情怀。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自学能力和快速阅读力,通过初读感知,能够理解故事的意思,结合课后习题能够理清课文的结构。
通过文中的语言、动作等描写能够初步体会人物性格,但是要通过人物的言行深刻地、多维度理解人物的个性和品质尚有一定难度。
【教学目标】1.认识“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强、划”等3个多音字,会写“召、臣”等13个字,会写“无价之宝、召集”等16个词语。
2.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4.能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
【教学重难点】1.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3.能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强、划、削”的读音,会写“召、臣”等13个字,会写“无价之宝、召集”等16个词语。
2.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06《将相和》优质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06《将相和》优质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诗词《将相和》的含义和情感。
2.能够朗读诗词《将相和》,准确把握韵律、节奏。
3.能够通过诗词《将相和》表达中英两国友好交往的历史。
4.能够运用诗词中的语言形象,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理解诗词《将相和》的含义和情感。
2.朗读诗词《将相和》,准确把握韵律、节奏。
难点
1.理解诗词《将相和》中蕴含的历史背景。
2.运用诗词中的语言形象表达情感。
三、教学准备
1.诗词《将相和》原文
2.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3.教学课件或黑板、粉笔
4.学生准备的朗读材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播放相关视频资料或展示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中英友好交往)
二、学习诗词《将相和》
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词《将相和》
2.学生轮流朗读诗词,纠正发音错误
三、诗词鉴赏
1.分组讨论诗词《将相和》的内容和意义
2.完成相关题目以检验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四、情感表达
1.学生自由发挥,以诗词《将相和》为蓝本,创作相关内容,表达对友
谊的理解
2.学生展示作品,互相分享
五、课堂小结
1.教师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强调诗词《将相和》所传达的友谊精神
五、课后作业
1.背诵诗词《将相和》并朗读给家人听
2.以诗词《将相和》为题材,写一篇短文或诗歌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将相和》有更深刻的理解,通过语言形象表达出自己对友谊的感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6《将相和》教案-2022-2023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部编版)
6《将相和》教案-2022-2023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部编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并背诵古代文化名篇《将相和》。
2)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3)掌握常用文言实词,并学习相关的认字技能。
2.过程与方法:1)采用模拟对话、小组讨论、朗读、背诵、游戏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2)课前导入,快速查阅全文,提取文本信息。
3)借助数字技术手段(例如PPT等)进行展示教学,促进听、说、读、写全方位的语言能力锻炼。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2.难点:掌握常用文言实词,理解对古代历史人物的描述,掌握相关的认字技巧。
三、教学过程1.课前温故(10分钟)老师播放PPT,呈现《将相和》中的关键词,提问学生对相关历史人物有何印象(例如赵高、白起、张良等),并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梳理相关历史背景知识,为课文理解打下基础。
2.导入新课(10分钟)通过短小的视频或小品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将相和》的大致内容及作者写作的背景。
3.展开合作探究(15分钟)(1)教师核对学生课前预习的资料,带领学生对课文进行大段的预浏览,把握故事情节的大致轮廓。
(2)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在10分钟内讨论自己在预读过程中所了解到的人物、地点、时间及事件,搜集有助于理解了解《将相和》的资料,汇总自己的预测和问题。
(3)教师点名各小组发言,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如情节、语言等)分析课文内容,梳理各自的问题,并相互交流解决。
4.重点、难点突破(15分钟)(1)教师通过出示课文中部分生僻的文言实词,帮助学生进行认字训练,并做知识点整理。
(2)以问答形式,对学生在预读过程中所蒙受的困惑和疑问进行回答。
(3)让学生自由发表对《将相和》文章的评论。
5.延伸拓展(10分钟)(1)教师通过讲解《将相和》与孟母三迁、汉武帝建立私学等历史事件的关系,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和认知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将相和1.认识14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等词语的意思。
2.学习速读的方法,练习速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三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
4.通过人物的言行,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重点学习速读课文的方法,练习速读课文。
抓住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加强语言感知能力。
难点学习并练习速读课文,感受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1.字词教学。
本课词汇丰富,朗读时不容易上口,要特别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时跳过难读的词句,所以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初读训练。
教师要提出初读要求:全神贯注,一目十行,准确抓住段落中的关键内容;再读课文,关注初读时跳过的地方,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圈出生字词,联系上下文想想词语的意思。
检查自读课文时要注意正音,“召、臣、抄”是卷舌音,“罪”是平舌音;“献、蔺”是前鼻音,“荆、卿”是后鼻音;“召”是四声,不要读成一声。
有些长句子比较难读,教师要注意示范,教学生读通读顺。
2.阅读理解。
学习速读,读通课文,读懂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完之后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理清全文脉络,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
弄懂三则故事的要点。
3.表达运用。
本课讲的是三个历史故事,三者之间关系密切,依照故事发展的顺序,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理清故事之间的联系。
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语言表达对文中人物的感情。
1.预习提纲(1)搜集《史记》的相关知识和《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片段。
(2)初读课文,默读浏览,了解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4)回读课文,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性格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5)体会课文着重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效果。
2.多媒体课件《史记》的相关知识、《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片段。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14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无价之宝、召集、大臣”等词语的意思。
2.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
3.初步感受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今天要学习一篇较长的文章,阅读长文章,大家有什么好方法(学生交流)现在大家就运用自己掌握的好方法来学习本篇课文,在默读课文时注意文章中的人物,了解他们之间发生的三个小故事。
(学生默读浏览)(板书:和)师:“和”,一个简单的汉字,不仅渗透着中国人几千年来待人接物的处世智慧,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两千多年前,孔子曾沿黄河奔波,把“和为贵”的信条四处传播。
他经常以“和”教导自己的弟子:立身处世要“克己”,要由“人和”推及“政和”,甚至延续到整个人类,达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汉朝司马迁在《史记》中也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和”的故事——《将相和》。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检查预习,初步了解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那课文中的“将”“相”分别指的是谁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相机引出:“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课文讲了“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并在板书中指导书写生字“荆”。
)通过对“和”字的讲解,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的同时,自然过渡到本课的主题,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
检查预习环节,根据课前的预习,初步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二、学习新课,探究主题。
(一)找准矛盾焦点,形成探究主题。
1.题目是《将相和》,那肯定有不和的时候,为什么不和呢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廉颇是怎么说的。
2.生读文,找到第16自然段廉颇说的话,指名读。
“我廉颇立下了那么多战功,他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要是我碰见他,一定要让他下不了台!”3.你知道廉颇为什么这么说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史记》中描写蔺相如和廉颇的片段。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4.看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感受(学生交流)5.指导朗读:是啊,廉颇是上卿,而蔺相如出身低微,他只是赵国宦官缪贤家的一个门客,而这样的人最后职位却比廉颇还要高,你是不是也会为廉颇抱不平呢来,把你此时此刻的心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6.生自由练读后师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
小结:在廉颇的心目中,自己是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大功臣。
而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那么蔺相如到底是不是只会耍嘴皮子呢官职到底该不该升这是咱们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板书:嘴)从“矛盾”出发,引出探究的主题,初步认识到矛盾的焦点,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紧扣人物语言,丰满人物形象。
我们先来看看“完璧归赵”这个故事。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找到描写蔺相如面见秦王说的话并做上记号。
(1)生自由读文。
(2)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圈画,教师巡视。
1.“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2.“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3.“秦国的国君历来不守信用,我怕有负赵王所托,已经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了。
如果您有诚意,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
我们怎么敢为了一块璧而得罪强大的秦国呢我知道欺骗了您是死罪,您可以杀了我,但请好好考虑我的话。
”2.我们来看第1句话,你觉得璧有毛病吗你的依据是什么(结合相关语句,体会“无价之宝”这个成语的含义。
学生交流)(1)既然璧这么珍贵,那就是蔺相如在说谎了到底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结合当时的背景来谈一谈。
学生查找、交流,出示课件:战国时候,秦国很强大,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小结:在这样的情况下,想一想:蔺相如说璧有毛病,这是在说谎吗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交流:体会蔺相如的机智、聪明……)(2)指导朗读:朗读“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3.让我们接着交流理解蔺相如说的第②③句话。
(1)我们来看第②句蔺相如是怎样说这句话的理“直”在哪里请大家默读第2~8自然段,画出重点句,组织好语言,替蔺相如来摆摆这个理。
(师生共同讨论交流)(2)导读:是啊,拿城换璧是你秦王提出来的,我把和氏璧给你送来了,你却不交城。
理由充分,说话才有气势。
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指名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有理有据,蔺相如面对的虽然是虎狼之国的秦王,却仍然毫无惧色,言语中字字掷地有声。
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生齐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3)小组讨论交流:蔺相如真的会撞吗(引导:秦王对和氏璧爱不释手,蔺相如早已看在眼里。
这是蔺相如使的“金蝉脱壳”之计。
)(4)除了金蝉脱壳之计,蔺相如还用了哪些计谋请大家接着往下读,看看谁能最先找出来。
(生读后交流,师相机引导:“缓兵之计、瞒天过海、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等)(5)过渡: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
蔺相如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
所以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他进宫见了秦王才会那样说。
(6)引读:蔺相如大大方方地说——(生接读……)(7)讨论交流:蔺相如难道不怕秦王杀他吗这可是欺君之罪呀!请大家再读蔺相如的话,揣摩一下秦王当时的心理。
(相机指导:蔺相如已摸透了秦王的心理: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杀了蔺相如也没有用,反而落下不讲信用的恶名,让天下人耻笑。
)(8)导读:师:“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蔺相如已经摸透了秦王的心理,知道秦王不会杀他,所以才会大大方方地说——(生齐读:“秦国的国君历来不守信用,我怕有负赵王所托,已经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了。
如果您有诚意,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
我们怎么敢为了一块璧而得罪强大的秦国呢我知道欺骗了您是死罪,您可以杀了我,但请好好考虑我的话。
”)(9)你们从中能体会到这是一个怎样的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4.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也被秦王客客气气地送回了赵国。
咱们悬着的心总算可以放下来了。
让我们静下心来想想:蔺相如决定接受赵王让他带璧入秦的使命时,他心里有把握吗请大家读一读,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如果秦国提出用城换璧,我国却不答应,那理亏的是我们。
如果我们把和氏璧给了秦国,秦国却不给我们十五座城,那理亏的就是他们。
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完好无缺地送回来。
”(1)指名读后自由读。
(2)你们从这里又能体会到这是一个怎样的蔺相如(交流:“自信、胸有成竹”,相机指导朗读)5.总结提升:“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切尽在掌握中。
这就是大智大勇的蔺相如。
正是有了这样的大智大勇,他才敢带璧入秦,最终完璧归赵,这个“完”是什么意思仅仅指的是和氏璧完好无损吗那你说还有什么也完好无损地带回了赵国是啊!是赵国的尊严,蔺相如凭着过人的才智和超人的胆识,用他的那张嘴和秦王针锋相对,不仅“完璧归赵”,还让秦国没有理由对赵国动兵。
你们说说,他这张嘴是耍嘴皮子吗(擦去黑板上“嘴”后的“”,改为“!”)(三)深入人物角色,提升人物精神。
接着,让我们走进第二个小故事“渑池会面”和第三个小故事“负荆请罪”。
1.总结“完璧归赵”的学习方法,课件出示:抓住蔺相如的嘴说的什么话来学习。
2.生自由朗读,找出相关语句来体会。
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
如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同归于尽!3.结合《史记》原文,小组讨论蔺相如在“渑池会面”上的表现。
(课件出示《史记》原文,师读)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秦王怒,不许。
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秦王不肯击缶。
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4.现在,在我们面前的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蔺相如呢他再一次维护了什么(板书:不畏强暴)5.而这样的蔺相如却被廉颇误解,如果你是蔺相如,你会怎么做呢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蔺相如究竟是怎么做的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攻打我们。
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6.同学们,如果你是廉颇,现在面对这样一个“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爱国之人,你还会不服气吗现在的你又会怎么做,怎么说呢他们两人最后的结果怎样(学生结合插图表演“负荆请罪”这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