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二单元第6课《将相和》-(教案)(统编本)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课将相和(第3课时)|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课将相和(第3课时)|部编版

教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课将相和(第3课时)|部编版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故

事的发展脉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学生能够理解将相和的意义,懂得珍惜和团结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1.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故事情节分析:分析课文中的故事情节,理解将相和的意义。

3. 词语解释: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

故事的发展脉络。

2.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故事情节,理解将相和的意义。

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盒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复习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课文中的故事情节。

2.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的哪些故事情节?请大家简要

地复述一下。

二、新课学习(15分钟)

1. 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 分析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将相和的意义。

三、课堂讨论(10分钟)

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合作讨论。

2. 讨论问题:课文中为什么将相能够和好?将相和的意义是什么?

3. 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小结(5分钟)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二单元6将相和人教(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二单元6将相和人教(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二单元6将相和人教(部编版)

《将相和》教学设计

一、课文内容分析

本文是根据汉代司马迁的《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历史故事。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三个小故事按照时间发展顺序叙写,故事间既相对独立,又有紧密联系。前两个故事中蔺相如屡次立功,职位超过了老将廉颇,廉颇很不服气,才有了第三个故事。

人物的性格在语言、动作描写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本课主要学习“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以提高阅读速度。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自学能力和快速阅读力,通过初读感知,能够理解故事的意思,结合课后习题能够理清课文的结构。通过文中的语言、动作等描写能够初步体会人物性格,但是要通过人物的言行深刻地、多维度理解人物的个性和品质尚有一定难度。

三、教学目标

1.认识“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强、划、削”的读音,会写“召、臣”等12个生字,会写“无价之宝、召集”等15个词语。

2.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能够连词成句地快速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述三个故事。

2.教学难点: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个性特点。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景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改编自西汉司马迁的著作《史记》,《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先生对它的评价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通过人物传记的形式刻画了许许多多鲜活的人物。

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第6课《将相和》敩设计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将相和》的内容,明白文中的寓意和主题;

•掌握课文中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能够准确朗读课文,理解每一个段落的含义。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准确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了解中国古代历史;

•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课文内容和主题的理解;

•课文中重要词汇和短语的掌握;

•学生朗读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难点

•理解《将相和》的寓意和主题;

•熟练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培养学生对文学性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入课文主题,让学生猜测本课内容;

•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

2. 学习课文(20分钟)

•集体朗读课文,教师解释生词和短语;

•学生分组讨论,理解课文中的故事和寓意。

3. 分组讨论(15分钟)

•小组互相讨论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学生展示小组讨论成果,展开全班讨论。

4. 情境体验(10分钟)

•小组或全班角色扮演《将相和》中的人物,体会故事情节和人物感情;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5. 总结反思(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和教学收获;

•学生思考《将相和》给他们的启示,并展开交流。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学生对《将相和》这篇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通过朗读、讨论和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探索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人文素质。

《将相和》教案(精选10篇)

《将相和》教案(精选10篇)

《将相和》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将相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将相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词语“声色惧厉”在句子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3、给课文事件加小标题,搞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事件与整个故事的关系,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4、领会和学习课文是通过典型的事件和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这一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2、领会和学习课文是通过典型的事件和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这一

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1、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

2、搞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理清前因后果: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发生在两千多年以前、战国时期

的历史故事《将相和》。(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将相和的故事是由哪三个小故事组成的?(生读书)

交流:将相和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

这三个故事在文中的叙述顺序能否颠倒?

其中,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我们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过,本文只用一句话略写,还记得故事的主要内容吗?那位挫败秦王阴谋的大臣是——(板书:蔺相如)带兵接应的大将是——(板书:廉颇)。

二、读书评价,感悟廉颇其人:

1、蔺相如,指将相和中的“相”,请注意这里的相并不是来自蔺相如的名字,而是指古代文官的最高职位称为“相”,那么将指的又是谁呢?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06《将相和》教案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06《将相和》教案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06《将相和》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将相和》这篇课文讲述的故事情节及主题。

2.理解《将相和》中贵族和平民之间的矛盾冲突。

3.学习《将相和》中古代人民的思想观念。

4.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演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分析《将相和》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故事背景。

三、教学难点

1.理解并表达《将相和》中涉及的人物内心矛盾和情感变化。

2.分析《将相和》中的主题和寓意。

四、教学准备

1.《将相和》课文教材

2.录音设备

3.教学PPT展示

4.课堂材料准备:角色扮演服装、绘本、复印件等。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课堂导入

•播放背景音乐,营造氛围。

•引导学生讨论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关系。

2. 学习课文

•先让学生通读一遍课文,然后分组讨论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第二课时

1. 分析课文

•分组展示学生对故事的分析和理解。

•引导学生讨论《将相和》中涉及的人物矛盾和冲突。

2. 朗读练习

•学生分角色朗读,提高朗读能力。

3. 小组表演

•让学生分组进行《将相和》的情景再现表演。

第三课时

1. 主题讨论

•引导学生讨论《将相和》中的主题和寓意。

2. 总结课程

•回顾《将相和》的故事情节,引出寓意。

六、教学评估

1.课堂讨论表现。

2.小组表演的表现。

3.朗读能力的提高情况。

七、拓展延伸

1.让学生分析现实生活中贵族和平民的关系。

2.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创作相关小故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将相和》这篇文言文课文的内容,还能够通过角色扮演和表演等形式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语文素养。希望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思想内涵以及历史背景。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6《将相和》教案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6《将相和》教案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6《将相和》教案

一. 教材分析

《将相和》是一篇经典的成语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将领廉颇与相国蔺相

如的故事。通过故事,学生可以了解到“将相和”成语的由来,以及廉颇和蔺相如的

英勇事迹。文章语言生动,情节丰富,富有教育意义,适合五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并把握故事情节。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一些古代词汇和成语的理解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解释。此外,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认知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教学激发他们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廉颇和

蔺相如的形象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历

史文化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到团结协作、勇于认错的精神品质,

培养对历史文化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将相和”成语的内涵,以及廉颇和蔺相如的品质。

五.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情节,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廉颇和蔺相如的事迹,引导学生从中汲取启示。

六. 教学准备

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2.教材:准备五年级的语文教材。

3.参考资料:收集关于廉颇和蔺相如的历史资料,以便拓展教学。

七. 教学过程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 6 课《将相和》说课稿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 6 课《将相和》说课稿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 6 课《将相和》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面试小学语文教师的 2 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将相和》,接下来,我会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七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将相和》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 6 课。《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最后和好的转变过程。无论是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的蔺相如,还是率性直爽、知错能改的爱国大将廉颜都令人印象深刻。学习本文,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

二、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了一定收集资料的能力和理解能力。但是对于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往往容易忍略。加上这篇课文写作年代相比学生较为久远,学生容易与文本产生一定的时空距离。所以学生对一些关键词句的理解不可能很到位,朗读的情感更是欠缺,需要我在教学中进行由浅入深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理解课文。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文本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缶”等字词。掌握文章主要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与体会,理解课文内容,分清故事之间的联系,了解前因后果,提高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品质以及廉颇知错就改的大将风范,受到情感熏陶。

四、教学重难点

只有明确了教学重难点,教师才能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学才能有起伏而不至于平淡。因此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优秀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优秀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优秀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优秀教案第【1】篇〗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到对敌人要敢于斗争;对自己人要以国家、大局为重,团结一致。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自述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故事中品析人物的思想品质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难点。

教学用具:

鹏博士课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介绍作者和历史背景。

2、《将相和》中的“将”指谁?“相”又指谁?“和”是什么意

思?

二、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课件:

1、读准字音。“和氏璧”“推荐”“渑池之会”“胆怯”“侮辱”"击缶”

2、朗读课文并分段,给每段加小标题。

3、指名朗读课文。

三、熟读课文

同桌互相讲述课文。

四、布置作业

1、结合课后“思考练习”

2、自学本文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写生字词

二、整体入手,直奔难点。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将相和》。

2、指出廉颇是怎么说的?并读一读这些句子。

3、蔺相如是不是靠一张嘴爬到了廉颇的头上。

三、读议第一段

1、默读一段理出故事的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2、从这些句子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蔺相如是怎样完璧归赵?

3、蔺相如立下了什么大功?

(维护赵国利益、是有功之臣)

4、指出名复述这个故事。

四、读议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理出故事情节。

2、渑池会上秦王怎么侮辱赵王?蔺相如怎么对付?用的是什么办法?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3、蔺相如为了赵国的利益连自己的命也不要了,多么勇敢啊!请同学们齐读。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将相和》是一篇讲述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由于缺乏实战经验,只凭书本知识盲目自信,导致战争失败的故事。通过这篇文章,学生可以了解到战争中的实际情况,以及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重要性。文章情节紧凑,富有教育意义,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历史故事感兴趣,但可能对

一些古代战争术语和背景知识了解不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战争术语,了解战国时期

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

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重要性,

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文章内容的理解,战争术语的掌握,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2.难点: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重要性。

五. 教学方法

1.讲授法:教师讲解文章内容,战争术语,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理解。

3.表演法:学生分组表演文章情节,增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

1.教材:《将相和》课文。

2.参考资料: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资料,战争术语解释。

3.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战争故事兴趣。

2.呈现(10分钟)

学生自读课文《将相和》,教师提问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将相和》第2课时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将相和》第2课时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将相和》第2课时教案(集体备课)

一. 教材分析

《将相和》是一篇经典的成语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和他的儿子赵括的故事。故事通过赵奢与赵括的不同态度和做法,揭示了“将相和”的重要性。本文语言简洁,情节紧凑,富有教育意义,适合五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但学生在理解成语故事和文化背景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成语。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将、相、和”等10个生词,理解成

语“将相和”的含义,会用“将相和”造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

能力和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将相和”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

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

1.生词的正确认读和理解。

2.成语“将相和”的含义和运用。

3.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

五.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语,提高学生的

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分析故事中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成语的内涵。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

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2.生词卡片:制作生词卡片,方便学生学习和巩固。

3.讨论话题:提前准备与课文相关的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七. 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利用课件展示成语“将相和”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成语的含义。然后简要介绍故事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相和》优秀教案(精选5篇)

《将相和》优秀教案(精选5篇)

《将相和》教案

《将相和》优秀教案(精选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将相和》优秀教案(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将相和》教案1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中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能读准词语“渑池、鼓瑟、击缶、上大夫、上卿”的音;能在语境中理解“勃然变色、声色俱厉、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2、能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能借助提示简要概括“渑池之会”的内容,知道渑池之会的功劳是二人通力合作的结果;能转述“负荆请罪”中将相二人的话,体会“和”的含义。能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尝试有感情地朗读关键语句。

3、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智勇双全,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能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能转述“负荆请罪”中将相二人的话,体会“和”的含义。

2、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智勇双全,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情。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查找关于廉颇、蔺相如的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整体感知。

1、揭示课题:35《将相和》

2、理解课题:课题中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从课题知道课文讲什么?

3、默读全文,了解“不和”的原因。

(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4、指导朗读廉颇的话,引入渑池之会。

出示句子: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我碰见他,非得叫他下不了台!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6《将相和》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6《将相和》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将相和》的故事情节和中心思想。

2.培养学生对诗歌语言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4.帮助学生感受《将相和》表达的主题,引导学生探讨和分享友谊和团结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将相和》的叙事内容和中心思想。

2.掌握诗歌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

3.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思考团结友谊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

1.课本: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2.幻灯片:课文内容的展示及重点词语的解释

3.黑板: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重要内容

4.学生教学用具:铅笔、笔记本等

四、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将相和》的兴趣。

2.提问:你们知道《将相和》这个诗的背景吗?请谈谈你们对这个题目的理解。

第二步:课文学习(20分钟)

1.播放《将相和》的录音,让学生跟读。

2.解释课文中的生字和重要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分组讨论:请学生就《将相和》中的将军和将相的关系展开讨论,认识到友谊和团结的重要性。

4.开展朗读比赛,鼓励学生朗读整篇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第三步:课文理解(15分钟)

1.提问:将军和将相之间是如何解决矛盾的?请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2.设计问题:请学生就《将相和》中的冲突、援助和团结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回答。

第四步:课文活动(15分钟)

1.分组表演:让学生分组表演《将相和》的情节,体验将军和将相之间

的友情和团结。

6《将相和》(教案)五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6《将相和》(教案)五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教案:《将相和》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

字词,了解“将相和”的典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团结合作、相互尊重的重要性,培养

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内容:

课文《将相和》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将军赵奢和相国平原君因

误会而产生矛盾,后来通过沟通和理解,两人化解矛盾,团结合作,

共同保卫国家的故事。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难点:分析课文内容,理解“将相和”的典故,以及其中的道理。

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练习册、文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相关的生字词。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将相和”是什么意思吗?今天我们

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将相和”的故事。

二、自主学习(10分钟)

1. 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标出生字词。

2. 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生字词。

三、课堂讲解(15分钟)

1. 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将相和”的典故。

2. 分析课文中的情节,让学生明白团结合作、相互尊重的重要性。

四、合作探讨(10分钟)

1. 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人物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五、课堂小结(5分钟)

2. 提醒学生要懂得团结合作、相互尊重,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

力量。

板书设计:

将相和——团结合作、相互尊重

作业设计:

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06《将相和》课堂教学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06《将相和》课堂教学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06《将相和》课堂教学教案

一. 教材分析

《将相和》是一篇古代成语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和他的儿子赵

括的故事。故事通过赵奢与赵括的对话,揭示了“将相和,国家兴;将相不和,国

家亡”的道理。本文语言简练,情节生动,富有教育意义,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但成语故事的语言特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成语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成语“将相

和”的意思及用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成语“将相和”的意思及用

法。

2.难点: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成语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五.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案例教学法:以课文为例,让学生从实践中掌握成语的用法。

六. 教学准备

1.课文录音带或课件

2.课文译文

3.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4.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带,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结束后,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

教师展示课文译文,让学生对照原文,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成语“将相和”在文中的出现,初步掌握其意思及用法。

部编版《将相和》教案完整版

部编版《将相和》教案完整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6《将相和》人教(部编版)

6将相和

导学案设计

第6课将相和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1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读讲故事。

2.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瑞恩心灵的美好,并懂得仅仅有梦想是不够的,还要通过不懈的奋斗才能梦想成真。

【教学重点】

了解“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感受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点。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师: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优秀的人物让今天的我们依然崇敬不已。你们知道哪些历史人物的故事,请简单介绍一下。

师: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它既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改编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将相和》。

2. 板书课题《将相和》。

师: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

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

师:课文中有哪些精彩的故事等待着我们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

人教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6《将相和》优质课教案

人教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6《将相和》优质课教案

人教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6《将相和》优质课教案

一. 教材分析

《将相和》是一篇讲述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和他的儿子赵括的故事。故事通

过赵奢与赵括的不同对待敌人策略,揭示了“将相和”的重要性。本课内容丰富,情

节紧凑,富有教育意义,适合五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于历史故事也有一定的兴趣。但学生在理解“将相和”这一概念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在教学中进

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将相和”

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尊重他人,学会倾听,认识到团队合作

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将相和”的

含义。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自己的团队协

作能力。

五.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与教师、同学互动,提高课

堂效果。

3.案例教学法:分析课文中的案例,让学生从中汲取教训,提高自己的

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

1.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2.教材:准备课文《将相和》的相关材料。

3.教学资源:搜集相关的历史故事,用于拓展学生的视野。

七. 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利用课件展示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呈现(10分钟)

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将相和

1.认识14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等词语的意思。

2.学习速读的方法,练习速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三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

4.通过人物的言行,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重点

学习速读课文的方法,练习速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加强语言感知能力。

难点

学习并练习速读课文,感受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1.字词教学。

本课词汇丰富,朗读时不容易上口,要特别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时跳过难读的词句,所以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初读训练。教师要提出初读要求:全神贯注,一目十行,准确抓住段落中的关键内容;再读课文,关注初读时跳过的地方,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圈出生字词,联系上下文想想词语的意思。检查自读课文时要注意正音,“召、臣、抄”是卷舌音,“罪”是平舌音;“献、蔺”是前鼻音,“荆、卿”是后鼻音;“召”是四声,不要读成一声。有些长句子比较难读,教师要注意示范,教学生读通读顺。

2.阅读理解。

学习速读,读通课文,读懂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完之后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理清全文脉络,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弄懂三则故事的要点。

3.表达运用。

本课讲的是三个历史故事,三者之间关系密切,依照故事发展的顺序,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理清故事之间的联系。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语言表达对文中人物的感情。

1.预习提纲

(1)搜集《史记》的相关知识和《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片段。

(2)初读课文,默读浏览,了解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4)回读课文,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性格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5)体会课文着重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效果。

2.多媒体课件

《史记》的相关知识、《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片段。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无价之宝、召集、大臣”等词语的意思。

2.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

3.初步感受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今天要学习一篇较长的文章,阅读长文章,大家有什么好方法(学生交流)现在大家就运用自己掌握的好方法来学习本篇课文,在默读课文时注意文章中的人物,了解他们之间发生的三个小故事。(学生默读浏览)

(板书:和)

师:“和”,一个简单的汉字,不仅渗透着中国人几千年来待人接物的处世智慧,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两千多年前,孔子曾沿黄河奔波,把“和为贵”的信条四处传播。他经常以“和”教导自己的弟子:立身处世要“克己”,要由“人和”推及“政和”,甚至延续到整个人类,达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汉朝司马迁在《史记》中也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和”的故事——《将相和》。(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检查预习,初步了解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那课文中的“将”“相”分别指的是谁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相机引出:“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课文讲了“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并在板书中指导书写生字“荆”。)

通过对“和”字的讲解,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的同时,自然过渡到本课的主题,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检查预习环节,根据课前的预习,初步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二、学习新课,探究主题。

(一)找准矛盾焦点,形成探究主题。

1.题目是《将相和》,那肯定有不和的时候,为什么不和呢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廉颇是怎么说的。

2.生读文,找到第16自然段廉颇说的话,指名读。

“我廉颇立下了那么多战功,他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要是我碰见他,一定要让他下不了台!”

3.你知道廉颇为什么这么说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史记》中描写蔺相如和廉颇的片段。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

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4.看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感受(学生交流)

5.指导朗读:是啊,廉颇是上卿,而蔺相如出身低微,他只是赵国宦官缪贤家的一个门客,而这样的人最后职位却比廉颇还要高,你是不是也会为廉颇抱不平呢来,把你此时此刻的心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6.生自由练读后师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

小结:在廉颇的心目中,自己是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大功臣。而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那么蔺相如到底是不是只会耍嘴皮子呢官职到底该不该升这是咱们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板书:嘴)

从“矛盾”出发,引出探究的主题,初步认识到矛盾的焦点,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紧扣人物语言,丰满人物形象。

我们先来看看“完璧归赵”这个故事。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找到描写蔺相如面见秦王说的话并做上记号。

(1)生自由读文。

(2)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圈画,教师巡视。

1.“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2.“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

3.“秦国的国君历来不守信用,我怕有负赵王所托,已经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了。如果您有诚意,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我们怎么敢为了一块璧而得罪强大的秦国呢我知道欺骗了您是死罪,您可以杀了我,但请好好考虑我的话。”

2.我们来看第1句话,你觉得璧有毛病吗你的依据是什么

(结合相关语句,体会“无价之宝”这个成语的含义。学生交流)

(1)既然璧这么珍贵,那就是蔺相如在说谎了到底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结合当时的背景来谈一谈。

学生查找、交流,出示课件:

战国时候,秦国很强大,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小结:在这样的情况下,想一想:蔺相如说璧有毛病,这是在说谎吗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体会蔺相如的机智、聪明……)

(2)指导朗读:朗读“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