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模式 (6)
小学科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某某镇小学科学六步教学法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但长期以来,我国各科课堂教学往往强调掌握知识的数量和掌握的精确性,强调对已有知识的记忆,并由此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成了以模仿、训练和背诵为主要特征的维持性学习。在这样的课堂学习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大多是以讲授、灌输为主,形成了教师对学生的权威性,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怀疑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尊重和发展,在这种状况下,开展有效的科学探究困难还很大,因此,要想真正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需要做许多工作,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认真领会新课程的理念,创新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方式。为此我们经过几年探索出总结了构建 “课前准备自主学习—情景导入明确目标-—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分组实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归纳规律—应用训练总结反思”的六步教学模式:
1、课前准备自主学习
本环节主要在课前完成,教师要提前一周或2-3天发给学生学案并布置学生准备有关的实物、实验物品及有关材料。通过课前预习课本,要引导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猜想,然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生准备材料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学习过程。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看书、准备实验物品、器材、查资料、思考等方式自主学习。使学生在自学中培养对科学的兴趣。
小学科学的基本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的基本教学模式—信息加工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信息加工”教学模式
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国内外众多学者对教学模式从多角度进行了实践、分析与提炼,形成了为数众多的教学模式。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把众多教学模式归纳为四种基本类型:信息加工教学模式、个性教学模式、合作教学模式、行为控制教学模式。我们认为,“信息加工教学模式”更符合小学科学教学的普遍规律,所以,我们选取了“小学科学信息加工模式”为主要研究对象。
一、信息加工模式的理论依据
(一)、国外教学理论
这类教学模式依据信息加工理论,把教学看作是一种创造性的信息加工过程。目前教育界在信息加工教学模式的研究领域认可度较高的有皮亚杰“以信息处理能力的发展研究为基础”的模式;有加涅的“以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模式;有布鲁纳“概念获得”模式。
(二)国内课改教育理论
1、我区模块教学思想
2、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3、新课改以来认可度较高的“主体性教育理论”、“生本教学思想”、“探究性教学理论”等。
二、小学科学基本教学模式的模块框架及说明:
(一)、基本教学模式框架:
多元导入,聚焦问题
问题引领,收集信息
整理信息,明细概念
拓展链接,迁移应用
(二)、基本模式模块框架的说明
第一模块:多元导入,聚焦问题
此环节属于信息输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实验、游戏、谈话、讲述等
形式,给学生输入能诱发学生思考并提出相关问题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梳理出直接指向教学目标的关键问题。
设计的目的:明确研究方向。有了问题,学生的学习就有了明确的目的性,学生的思维活动就具有解决任务的性质。这是课堂教学的初始环节。
小学科学_6闻一闻 尝一尝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6.闻一闻,尝一尝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与同伴互相指认鼻、舌的活动,了解它们都是人体的感觉器官。
2.观赏视频或阅读图片资料,知道鼻和舌的功能,鼻能分辨物体的气味,舌能分辨物体的味道。
3.用感官观察的活动中,训练学生使用感官鼻和舌认识周围事物。
4.初步形成保护感官的意识。
二、学习目标
1.知道鼻子是嗅觉器官,它能分辨多种气味;知道舌头是味觉器官,能尝出多种味道。
2.能利用多种感觉器官观察水果的形态特征,并能说出来。
3.懂得保护自己的感觉器官。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知道感官鼻和舌及其功能,利用感官可以获得关于事物的很多信息。
2.难点:能描述并交流物体在气味、味道等方面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
苹果、桔子、香蕉等各种水果,醋、糖水、白酒、盐水、镜子、。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猜谜语2分钟,学习目标2分钟,共计4分钟)师:我听说同学们喜欢猜谜语,而且都很厉害。是真的吗?我特
意准备了个谜语来考考大家,看那个同学猜的又快又准,请听好(出示课件)
高高一座山,中间两个洞,有它能闻味,有它能呼吸。(猜一人体器官)
生猜。
师:不简单,不过还有一个呢,猜出来才算厉害!(出示谜语)白门楼,红围墙,里面住个红姑娘,酸甜苦辣她都尝。(猜一人体器官)
生猜(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把鼻子和舌头的图片放在黑板上)师:真是不得了。都猜出来。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了解这两个感觉器官。(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呢?一起来看小黑板,我来给大家读一读。
(二)探究活动(18分钟)
1.认识鼻和舌(5分钟)
①师:摸摸你的鼻子,伸出你的舌头。现在我们拿起小镜子,仔细观察自己的鼻子和舌头,只有1分钟的时间哦。
科学教学方法有哪些
科学教学方法有哪些
科学教学方法是指在科学教育中,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目标,运用一系列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和深入理解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科学教学方法:
1. 问题导向法:教师通过提出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调查研究、观察实验、问题解决等活动,帮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学会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
2. 探究式学习法: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具有探索性质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推理能力。教师可以运用实验、模拟、案例分析等手段,引领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观察,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3. 合作学习法:教师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学习,通过互动交流和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合作意识。教师可以设计合作性的小组活动,如讨论、研究项目等,让学生能够共同分享经验、交流思想,并从中获得合作和创新的乐趣。
4. 层次式教学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和能力水平,将学习内容和任务分为不同的层次,分别给予不同的指导和支持。教师可以采用诊断或测评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困难点,并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整,帮助每个学生实现最
大的学习效果。
5. 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和场景,将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学习科学知识。教师可以运用教学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置身于自然环境中,亲身体验和感受科学的奥妙和趣味,并通过与生活联系,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认识。
小学科学6《古代生物的多样性》教案(含课堂练习和反思)
小学科学6《古代生物的多样性》教案(含
课堂练习和反思)
教案:小学科学6《古代生物的多样性》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a. 了解古代生物的多样性;
b. 掌握部分古代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c. 能够描述古代生物的生活环境。
2. 过程与方法:
a. 学习与探究相结合,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b. 导引学生探索、交流和合作,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c.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学习资源获取知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a.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和好奇心;
b. 培养学生的保护环境的意识;
c.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分享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a. 学习古代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b. 掌握古代生物的生活环境。
2. 教学难点:
a. 探究古代生物的多样性;
b. 学会使用多种学习资源获取知识。
三、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设备;
2. 图片、实物及模型等教具;
3. 教学课件和练习册。
四、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对古代生物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考:“你们小时候,家里或者学校的旁边有没有发现过什么古代生物的化石?你们知道这些古代生物都属于哪些类别吗?”
步骤二:呈现学习任务(10分钟)
通过PPT呈现不同的古代生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交流他们的观点。然后让学生通过学习任务书上的要求,了解自己将要学习的内容。
步骤三:学习古代生物的基本特征(20分钟)
1. 分小组,给每个小组展示一张古代生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讨论该生物的特征,然后汇报给全班。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古代生物的基本特征,如体型、头部、眼睛等。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所采用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就一堂小学科学课而言,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要取决于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是灵活多样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是所谓的“教学有法,无定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和对象的特点,合理地选择、组合和创立教学模式。而不能不加选择地“照搬”和“套用”已有地教学模式。根据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特点,介绍三种常用地教学模式。其目的是抛砖引玉,引导广大科学课教师根据自己地教学实际,创造出新的、更多地有效教学模式来。
一、“讲授式”教学模式
讲授教学式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上许多知识内容都以教师讲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因此,它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讲授教学常结合实验的演示、实物和标本的展示、组织学生课堂讨论等活动进行。因此,小学科学课的讲授式教学实际上已成为讲授为主,中间穿插实验演示、直观教具展示、向学生提出问题和组织学生讨论等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讲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讲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根据这个理论,学生的大部分知识是通过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而获得的,即教师用讲解的方式向学生系统地传授有关的新知识,学生则将教师用语言文字所描述地新知识与自己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和旧经验建立实质性的联系,从而同化新知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二)讲授式教学的各种变式
科教科学六年级
科教科学六年级
科教科学六年级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也是孩子们学习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学生将接触到更多的学科知识和学习方法。科教科学六年级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下面我将就科教科学六年级的重要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介绍。
一、主要内容
1. 语文: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科教科学六年级,语文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阅读、作文写作、古代文学欣赏等。通过课文的阅读,学生可以提高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培养对文学的鉴赏能力。而作文写作则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2. 数学: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但也是科学思维的基础。在科教科学六年级,数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数的认识与计算、图形的认识与应用、代数的初步认识等。通过数学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3. 英语: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在科教科学六年级也占据了重要地位。英语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词汇和语法的学习、听说读写的训练等。通过英语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语言运用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外语能力。
4. 科学:科学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学科。在科教
科学六年级,科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生物、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
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培养。通过科学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科学
思维和实验观察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5. 社会:社会是了解社会发展和培养公民意识的重要学科。在科教
科学六年级,社会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国家地理、历史与文化、公民
“探究式”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课课型及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所采用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就一堂小学科学课而言,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要取决于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是灵活多样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是所谓的“教学有法,无定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和对象的特点,合理地选择、组合和创立教学模式。而不能不加选择地“照搬”和“套用”已有的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模式基本操作过程:
小学科学课探究式教学以主题探究的形式展开,一般教学过程如下: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方案——实施探究——表达交流——拓展延伸。根据探究的对象、内容的不同,每一次探究经历的过程也不尽相同,可根据探究的需要灵活组合。
基本环节
1、提出问题
本环节注意问题:
(1)引导学生自主提问。教师应该依据教学目标、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借助学生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感知问题、寻找问题,并提出问题。
(2)探究的问题要有价值,符合教学目标需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筛选,从中选取具备探究价值、有条件研究的问题作为要探究的问题。
2、猜想假设
本环节应遵循以下原则:
(1)合理性原则。猜想不是胡猜乱想,要引导学生有根据地进行合理地猜想与假设。
(2)规律性原则。寻找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一般规律。
(3)方向性原则。是在探究之前对研究问题所进行的一种科学预见性活动,能明确探究的方向,指导整个探究活动的进行。
“先学后教_自主互助”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
“先学后教,自主互助”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
我校根据重庆市教委“课堂教学改革五年行动计划”和铜梁县教委开展的“课堂教学改革深入推进年”活动,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及《全日制义务教育教育教学课程标准》出台后,重新审视我校《科学》这门学科的课堂教学,我们认为不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不真正确立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就无法达到新课程的要求。因此,对传统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传统的课堂教学流程注重教师的讲授,从头至尾突出的是教师主导这根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新型课堂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课堂上要创造一切条件让所有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师就要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和充分交流的时间,但是要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特别是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在学生自主学习与交流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组织、点拨与指导。基于这样的认识,结合我们的实际,经过实践与探索,我们提出了“先学后教,自主互助”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
【模式解读】
一、“先学后导自主互助”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
“先学后教、自主互助”小学科学教学模式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揭示每一课分类学习目标;其次,指导学生通过开放式学习,独立发现疑难和提出问题,包括课前预习的质疑、相关资料的收集等;再次,通过小组交流讨论、研讨汇报,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多向反馈交流的信息,产生教学共振,解决疑难问题;最后,进行分类
学习目标后的成功展示,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究,实现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
二、“先学后教,自主互助”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小学科学(3~6)课程标准
这使科学教育的改革出现了一些共同的趋势:从精英科学教育变成大众科学教育,重视科学素养的培养;提倡科学课程的内容应贴近儿童的生活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强调通过动手做、通过探究,学习科学;加强了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联系和科学本质及科学史的教育……这些都为我国科学课程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我国近二十多年自然教学改革所积累的经验也为科学课程的改革提供了重要依据。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小学科学课程还应是综合的和经验性的课程。
科学素养包括必要的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等方面。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应注意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不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强调要为后续的科学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要让儿童了解科学探究涉及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并使他们能运用这些过程和方法探究一些力所能及的科学问题,从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挑战性,进而热爱科学。
小学科学课程的综合性表现在强调学习内容的综合,学习内容与学习经验及社会综合。
小学科学课程的经验性表现在强调通过儿童亲身经历科学活动学习科学知识和促进心理各方面的发展。
二、基本理念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个公民的科学素养是时代的要求,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要求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不论学生的性别、兴趣、民族、地区存在什么样的差异,都必须接受基础科学教育,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应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经验的、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和有利于形成科学发展观和建造知识大厦永久基础最必需的内容。
小学科学课的类型及其教学模式(参考)
小学科学课的类型及其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课的类型及其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依照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所采纳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教学模式的确立首先要与它的教学目标相习惯。小学科学课程目标从全然上来讲,是经过科学学习活动来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质。概括而言,科学素质包括基本的科学知识,科学学习的基本办法和技能,科学学习兴趣与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等,这些素质的形成依靠于一定的科学学习活动。依照制造性教育理念和新课程标准中科学的总目标,结合科学学科教学特点,我以为科学课课堂教学的普通模式:创设情境提出咨询题——搜集证据解决咨询题——得出结论应用拓展三大要紧环节。
科学学习要以探索为核心。探索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记忆以探索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要紧途径。所以,在提出了咨询题后,用何种办法、途径去探求猎取知识,就成为了科学课最核心的环节了。以学生猎取事实的办法或途径为基点来分,我们的科学课能够分为科学观看课、科学实验课、科学阅读课、科学技术课(制作、种植、饲养等)科学讨论课五种课型。每种课型的教学模式虽大致相同,但也有各自别同的特点,下面分不介绍一下五种课型的几本教学模式:
一、科学观看课
在小学科学课中,以“观看为主”组织教学过程的课属于观看课,它是一种指导学生有目的、有打算地利用感官对自然现象、物体特征及
属性、动植物生长及其他习性等举行系统地观看,以获得知识、经验,并培养观看、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的教学活动。
基本的教学模式:活动预备---自主观看---交流研讨---实践运用。
科学课堂教学模式
各小组把制定的实验方案在班内交流,其他小组提建议,并进一 步完善实验方案。
◆验证实验方案: 依据实验方案实施探究是科学探究课的中心环节。探究活动主要以小组为 单位,依据实验方案对问题进行独立的探究,在一定范围内收集和处理信息。 ◆表达与交流: 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及时交流,总结建构,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知识体系。 ③ 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及时引导学生把学得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 题,让学生带着解决新问题的激情走出课堂。 ④ 梳理小结,当堂检测 当堂检测的目的是“堂堂清”。科学课的这一环节不一定像其他学科一样 以 做题的形式出现,可以让学生谈谈这节课学到了哪些内容?(知识、能力。情 感等方面)
2、解暗箱课的教学案例:五年级(上)《火山》 ◆ 创设情境,展示暗箱 呈现火山喷发时的视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火山喷发是怎样形成的? ◆ 依据感知,猜测暗箱 依据火山喷发的情境,猜测火山喷发的原因?
◆ 模拟验证,揭示暗箱
小组内依据材料设计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并汇报实验方案,在全班交流 后进行分组实验,然后各小组汇报实验现象,结合模拟实验,解释一下地壳内 部火山形成的原因,最后教师课件展示科学家研究火山喷发的正确结论。 ◆ 总结运用,升华暗箱 学生交流:火山对人们的影响?人类如何预防火山喷发?
这一过程包括猜想与假设、制定实验方案、交流实验方案、验证 实验方案、总结交流等环节。
小学科学实验课的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实验课的教学模式
莱西市教研室张莲玉
背景分析: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为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课标》对小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认为“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明确要求学生必须直接参与探究活动和连续的实践,必须从直接参与探究的体验中获得对探究特征的初步认识。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实验课是小学科学中比较普遍的一种课型,它要求学生亲历实验探究过程。在青岛版小学科学教材中许多课属于科学实验课的范畴,如:三年级的《哪杯水更热》《水温的变化》《哪杯水多》《有趣的不到翁》、《有趣的浮沉现象》、《改变浮和沉》、《水面的秘密》《水往高处走》《小车的运动》《鞋底花纹的启示》《跷跷板》《弹簧力的学问》《有趣的磁铁》《空气在哪里》《热空气》《风的形成》《土壤里有什么》《土壤的种类》《灯泡亮了》、《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谁的本领大》等;四年级的《木材》《纸》《陶瓷》《金属》《玻璃和塑料》《蒸发》、《沸腾》、《凝结》、《杯子变热了》《水变热了》《谁热的快》《它们会生热吗》《温度计的秘密》《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玩镜子》《潜望镜的秘密》《彩虹的秘密》《凸透镜》等;五年级的《声
音的产生》、《谁能传播声音》《水变咸了》《蜡烛的变化》《食盐和水泥》《铁生锈》《斜面》《杠杆》《滑轮》《齿轮》等等。所以探讨实验课的基本模式对科学课堂教学大有裨益。
小学科学新授课教学课型及模式
科学新授课课型模式
新课程的科学教学,是在一定情景下的,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的,所以结合科学学科教学特点,我认为科学课课堂的教学中主要以“探究式”教学模式为主。
科学课探究式教学以主题探究的形式展开,一般教学过程如下: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方案---实施探究---表达交流---拓展延伸---评价。根据探究的对象、内容的不同,每一次探究经历的过程也不相同,可根据探究的需要灵活组合。
1、提出问题:就是要引导学生自主提问。教师应该依据教学目标、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借助学生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感知问题、寻找问题,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式很多,可以是描述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也可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2、猜想假设: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在生活中已有很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所以本环节应遵循以下原则:
(1)合理性原则。猜想不是胡猜乱想,要引导学生有根据地进行合理地猜想与假设。
(2)方向性原则。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研究问题进行科学预见,要明确探究的方向,指导整个探究活动的进行。
3、制定方案:在猜想或假设的基础上,师生制订出详细的探究方案,明确所要收集的证据以及收集证据的方法。方案的制订一般以
小组讨论为主,然后全班交流,找出最佳方案。
4、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是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掌握都在本环节中完成。探究的过程大致分三步:开展探究、数据的搜集与整理、得出结论。
本环节注意问题:
科学课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课教学模式
【导学一】(激趣导课)
目的: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方法:游戏、猜谜、回忆旧知、出示图片、小视频、开门见山。
教师:借助多种道具或活动、善于灵活采用多种方式,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兴趣,引出本课的研究主题。
学生:产生愉悦的情绪,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
【导学二】(探究学习)
目的:通过探究活动,结合学生的学习、交流情况,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将知识内化,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
方法:紧密结合科学知识,通过动手动脑、初步感知、大胆猜想、亲自体验、交流等形式展开探究活动,力求突出以学生为本、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教师:采用启发式谈话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思维,将陌生、抽象的知识或者模糊的生活经验引向熟悉、直观、形象、具体,降低学习难度,体现教学重点。
学生:利用自己身边和老师准备的材料,通过亲身体验或者观看各种数字化资源,认识一些科学现象、理解基本的
科学知识概念。
【导学三】(班组讨论)
目的: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上一环节感知的知识变得更加深刻。
方法:分组探究活动或分组讨论交流
教师:积极参与学生活动并及时掌握学生的研究动态,为后续的班级交流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听取学生的交流情况,看看他们是怎样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的。
学生:6人一组,分组活动、交流自己的想法或观察到的现象。
【导学四】(汇报展示)
目的:是上一环节的延续,展示学生对问题、知识的理解,暴露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或认知缺陷,突破教学难点。
方法: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适当点拨、引导。
第6章 小学科学教学模式
观点之二:对于非科学问题与科学问题之间差异的认识不 清是造成科学课没有学科本性或影响科学课教学有效性的 一大原因.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科学课中,教师往往喜欢让 学生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学生也兴趣于、快 乐于解决这类问题,例如怎样改善周围环境? 怎样让沉的马铃薯浮起来的问题?还有一些是 生活问题。其实,这些都是实际问题,有的指 向的是社会科学,有的是技术;而不是指向科 学的科学问题。 怎样从生活问题提炼出科学问题呢? 怎样把实际问题转换为科学问题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例2《电路出故障了》:教师先出示一套完好的电路元件,请两 位学生接亮了灯泡,然后通过课件演示了电路中电流的“流动” 情况。接着出示了一组有问题的电路元件,两个学生接来接去接 不亮,这是怎么回事呢?大家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到这个电路 上了,老师话音刚落,下面大学生早就按捺不住,给上面的同学 支招了:是不是灯泡坏了?是不是开关坏了?是不是电源没电了? 是不是导线1坏了?是不是导线坏了?是不是……
4.实现条件 能使教学模式发挥效力的各种条件因素,如教 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 教学时间等等。
5.教学评价
各种教学模式所特有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评价方法 和标准等。由于不同教学模式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和达到的教学 目的不同,使用的程序和条件不同,当然其评价的方法和标准也 有所不同。目前,除了一些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已经形成了一套 相应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外,有不少教学模式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 的评价方法和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所采用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就一堂小学科学课而言,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要取决于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是灵活多样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是所谓的“教学有法,无定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和对象的特点,合理地选择、组合和创立教学模式。而不能不加选择地“照搬”和“套用”已有地教学模式。根据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特点,介绍三种常用地教学模式。其目的是抛砖引玉,引导广大科学课教师根据自己地教学实际,创造出新的、更多地有效教学模式来。
一、“讲授式”教学模式
讲授教学式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上许多知识内容都以教师讲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因此,它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讲授教学常结合实验的演示、实物和标本的展示、组织学生课堂讨论等活动进行。因此,小学科学课的讲授式教学实际上已成为讲授为主,中间穿插实验演示、直观教具展示、向学生提出问题和组织学生讨论等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讲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讲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根据这个理论,学生的大部分知识是通过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而获得的,即教师用讲解的方式向学生系统地传授有关的新知识,学生则将教师用语言文字所描述地新知识与自己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和旧经验建立实质性的联系,从而同化新知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二)讲授式教学的各种变式
在小学科学课的讲授教学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概念和新的原理,常常要借助于具体地实验演示、标本或实物地展示、启发学生回忆生活中有关地知识经验等具体教学手段来进行。因此,小学科学课的讲授教学就出现了以讲授为主的各种变化多样的教学模式。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就称讲授式教学的“变式”,即讲授式教学的各种变化形式。常见的讲授式教学的各种变化形式有以下几种:
1.“讲授—实验演示—讲授”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在讲授教学过程中加入必要的实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现象、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模式。例如,在讲授“摩擦起电”一课时,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问学生演示“摩擦起电”的各种实验,用以帮助学生了解摩擦起电的自然现象。
2.“标本展示—讲解”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在讲授教学中,借助标本或模型的直观展示,边展示边讲解的一种教学模式。例如,在讲授“人体骨骼”一课时,教师就要借助人体骨骼标本或模型,向学生边展示边讲解,让学生借助标本或模型理解和掌握人体骨骼的概念和结构。
3.“提问—讨论—实验验证”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在讲授新知识之前,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最后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回答问题的教学模式。例如,在讲授“浮力”一课时,教师可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条件是什么?”然后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讨论,最后通过实验验证各种假设,得出问题的答案。
讲授式教学的变式还有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各种变式。
(三)讲授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在讲授式教学中,教师一般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为了避免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教师必须采用启发式讲授教学,即在讲授的过程中,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师生互动来学习和掌握新知识。
2.科学知识中的科学概念一般都用词严谨,有些概念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在讲授时必须配合典型、生动的事例,用通俗易懂的言语讲解比较抽象的概念,帮助学生透过自然现象,掌握现象的本质特征。
3.讲授教学中的实验演示和模型展示要便于学生观察。教师的实验演示过程要力求规范准确,便于学生进行观察的模仿。对教学中所用的模型和教具等,必须讲清它与实物之间的不同,让学生了解到模型与实物间的异同,形成正确的表象,准确地掌握知识。
二、“观察式”教学模式
“观察式”教学模式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指导学生对实验操作过程、自然现象、植物生长和动物习性等进行系统地观察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观察的主体。他们通过系统的观察,获得对操作过程和自然现象等的直观、生动的认识,从而获得有关操作、自然现象和植物生长方面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组织者和引领者,负责制订观察的计划,提供观察的对象,并在学生进行观察时进行观察的组织和现象指导。
(一)观察教学的理论基础
观察教学的理论基础是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根据观察学习理论,学生的大量行为方式是通过观察模仿习得的。在小学科学课上,学生能通过观察学习不仅可以观察教师的实验操作,习得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而且还可以观察一些直观生动的自然现象、动物习性和植物的生长规律等,为学习和理解相应的科学概念和原理奠定基础。
(二)观察式教学的类型
在小学科学课上,根据学生观察对象的不同,可分为现场观察和教学录像观察两种。现场观察就是到实验现场、生产现场和实物现场进行观察,例如:到工厂车间、田间地头、动物园、植物园、展览馆等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教学录像观察就是在教室内,通过教学录像和记录片等进行间接的观察。
根据观察时间的长短,可分为一次性的短期观察和重复性的长期观察。短期观察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观察某种实验操作、标本展示和实物等;长期观察是对植物生长、动物习性、周期性自然现象等进行多次性的长期跟踪观察。
(三)观察教学的一般结构
不论哪一种观察教学,都要结合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一般来说,一次观察教学由以下3个主要环节构成:
1.确定观察对象、制订观察计划、选择观察地点、明确观察目的。这部分工作是由教师来完成的。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的安排,预先制订观察教学的内容、目的、时间、地点和组织形式。
2.观察指导。在观察教学中,教师既是组织策划者,又是观察指导者。在学生的观察过程中,教师要提示的重点,进行观察指导,结合实际进行讲解,并回答同学提出的各种问题。
3.观察报告。观察结束后,应组织学生进行座谈讨论,让学生汇报观察的心得体会。必要时还应要求学生写出观察报告,根据观察教学的结果,进行观察教学效果的分析。
(四)观察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对于现场观察要事先做好周密的组织安排,避免意外事件发生。
2.现场观察时,学生容易被外界新鲜事物吸引,偏离观察的对象或观察的重点。教师要及时给予组织和引导,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观察教学的对象和重点上。
3.要理论结合实际的进行观察教学,如讲解操作原理、操作顺序、仪器结构和事物的特征等。避免将观察教学流于形式或理论脱离实际。
三、“探究式”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美国小学科学课教学所大力提倡的一种教学模式。运用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时,教师首先给学生呈现一个实际问题,并给学生提供解决这个问题所可能用到的实验器材等。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或小组讨论)独立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并根据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最后自己独立地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中总结概括出事物的特征和规律,学到相应的科学原理。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探究式”教学模式有着深远的教学思想基础。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并独立地掌握它们。他还说:一个不称职的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而一名好教师则教学生发现真理。英国的心理学家斯宾塞也曾指出: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讲给他们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杜威也认为:学生求知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
20世纪60年代,美国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发现学习”的概念。他指出: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地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这种发现学习的理论观点无疑奠定了“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探究式”教学模式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探究—发现”教学模式,另一种是“探究—研讨”教学模式。下面分别介绍它们的教学活动结构、意义及作用和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二)“探究—发现”教学模式
1、“探究—发现”教学模式的教学活动结构。“探究—发现”教学模式的教学活动结构由3个阶段构成:
第一阶段:创设问题情境阶段。教师为学生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即给学生呈现具体的问题现象,并给学生提出具体的问题,让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以“浮力”知识为例,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给学生提供各种物体,如铁块、木块、塑料块、冰块、铝块等等,然后让学生分别将这些物体放入盛水的玻璃容器中,让学生观察这些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当学生亲眼看到这些真实的现象后,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些物体在水中下沉,有些物体却漂浮在水面?这时,学生可能七嘴八舌地提出各自的看法。待学生平静后,教师提出:请大家想办法证明物体沉浮的真正原因。
第二阶段:提出假设、验证假设阶段。学生提出假设和证明方法,即让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并给学生提供实验条件,例如给学生准备好盛水的容器和各种用于实验的不同材料的物体,以及天平、盛量水的量具和长度测量工具等。然后让学生自主使用这些仪器和材料,自己根据不同的假设独立设计实验进行探究。这个阶段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要阶段,学生在这时要积极思考,反复探究,提出不同的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并操作实验反复验证假设的正确与否。这个阶段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而不是提供思路和方法。当学生探究失败时,教师应该给予鼓励,让他们变换假设重新探究,重新实验,直至提出并验证了正确的假设。
第三阶段:发现—概括阶段。当学生提出用相同体积的不同材料做实验,并试图用天平称物体的重量时,便进入了发现—概括阶段。这个阶段是学生独立探索事物的本质特征,发现物体沉浮原因,并概括出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条件的阶段。该阶段,教师要求学生独立进行。当学生发现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原因后,教师要鼓励学生概括出实验所得出的一般结论。
2、探究—发现”教学模式的意义和作用。
(1)“探究—发现”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养成探究的思考方法,使学生通过探究和发现而获得知识,同时培养探究发现的科学态度。这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发现能力和相应的科学态度。
(2)、“探究—发现”教学模式所要培养的各种能力中最核心的是探究思维能力,这是科学研究能力中处于核心地位的能力。在“探究—发现”教学活动中,学生大致经历以下活动过程:①引发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学生面临教师设置的新奇而未知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