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发展史
关于京剧的一些资料
关于京剧的一些资料
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国粹之一。
下面是关于京剧的一些资料:
1. 起源和发展:京剧起源于北京地区,起初是清朝宫廷的娱乐活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广为流传的民间艺术形式。
京剧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达到鼎盛时期,并在20世纪中叶经历了一段低谷后得到复兴。
2. 剧种和剧目:京剧包括武戏、文戏、近代戏等多种剧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四大名旦(梅派、花派、青衣派、老生派)和四大名旦(程派、高派、孟派、沈派)。
著名的京剧剧目包括《霸王别姬》、《赵氏孤儿》、《白蛇传》等。
3. 表演特点:京剧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方式,注重唱腔、身段、表情和化妆等方面的表现。
其独特的唱腔包括“二黄”、“三黄”、“四黄”等不同音调和音色的唱法。
4. 服装和化妆:京剧的服装和化妆非常精美,角色的服饰和妆容都有着严格的规定。
不同角色的服饰和妆容可以反映出其身份、性格和社会地位。
5. 演出形式:京剧的演出通常在舞台上进行,舞台背景以绢幕和道
具为主,利用灯光、音乐和动作来营造气氛。
京剧也常常在戏曲剧院、剧场和节庆活动中演出。
6. 保护与传承:京剧作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国家的保护和重视。
同时,为了推广和传承京剧,许多京剧学校和培训机构也积极开展教育和培训工作。
以上是关于京剧的一些基本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艺术魅力,欢迎你进一步了解和欣赏京剧的表演艺术。
京剧基础知识
紫色脸 表现肃穆、稳重,富有正义感,如:《二进宫》中的 徐延昭
金色脸 象征威武庄严,表现神仙一类角色。如:《闹天宫》 里的如来佛、二郎神
绿色脸 勇猛,莽撞 学习航标:
艺术手段 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
段,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 唱:指歌唱 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 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 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 二、京剧基础知识
同光十三绝
1883年一1918年,京剧由形成期步入成熟期,代表人物为 时称“老生后三杰”的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其中 谭鑫培承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各家艺术之长,又经创 造发展,将京剧艺术推进到新的成熟境界。在艺术实践中 广征博采,从昆曲、梆子、大鼓及京剧青衣、花脸、老旦 各行中借鉴,融于演唱之中,创造出独具演唱艺术风格的 “谭派”,形成了“无腔不学谭”的局面。
二、京剧基础知识
(一)京剧角色——行当 (二)京剧的音乐 (三)京剧的艺术手段 (四)京剧的脸谱
京剧行当又称角色,主要可分为生、旦、净、丑,共四大行当。 1.生行
简称“生”。扮演男性人物。生行分为须生(老生)、小生、武生、 等。为京剧中的重要行当之一。 2.旦行
简称“旦”。分青衣、花旦、武旦、老旦、贴旦、闺旦等角色。 旦角全为女性。 3.净行
武生杨小楼在继俞菊笙、杨月楼之后,将京剧武生表演艺 术发展到新高度,被誉为“国剧宗师”、“武生泰斗”。老 生中的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马连良,20年代时称“四 大须生”。
1927年北 京《顺天时 报》举办中 国首届旦角 名伶评选, 梅兰芳、程 砚秋、尚小 云、旬慧生 一起被推举 为京剧四大 名旦。梅兰 芳—样 程 砚秋—唱 尚小云—棒 荀慧生—浪
京剧的发展历程
京剧的发展历程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代表之一,它起源于北京地区,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下面将详细介绍京剧的发展历程。
一、起源阶段(18世纪中叶)京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中叶的北京城。
当时,四大戏曲剧种(湖北黄梅戏、山东梆子、河南豫剧和浙江昆剧)相互交流融合,逐渐形成为了京剧的雏形。
京剧最早的表演形式主要是由杂剧、弹词和鼓书等元素组成,演员们通过面具和服饰来区分不同角色。
二、发展阶段(19世纪)19世纪,京剧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这一时期,京剧逐渐形成为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
在剧本创作方面,京剧开始注重情节的联贯性和人物性格的塑造,增加了对历史故事和名著的改编。
演员们也开始注重角色的表演技巧和形象的塑造,例如脸谱的设计和舞台动作的规范化。
三、改革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初,京剧经历了一次重要的改革,这一时期也被称为“新文化运动”。
京剧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剧本和表演形式上。
在剧本方面,京剧开始引入现代话剧的元素,加入了更多的对白和情感表达,使剧情更加紧凑生动。
在表演形式上,京剧开始注重真实感和自然表演,弱化了一些传统的程式化表演形式。
四、现代化阶段(20世纪后半叶至今)20世纪后半叶以来,京剧逐渐走向现代化。
这一时期,京剧开始注重舞台艺术的创新和发展,舞台布景、服装设计和灯光效果等方面都得到了大幅提升。
同时,京剧也开始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跨界合作,例如与舞蹈、音乐和戏剧等的结合,使得京剧在艺术表现力和欣赏性方面更加丰富多样。
五、国际传播阶段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自20世纪中叶开始走出国门,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爱慕。
京剧的国际传播主要通过演出、交流和教学等方式进行。
许多京剧团体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向外国观众展示了京剧的魅力。
同时,京剧的教学也逐渐在国外开展,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六、现状和未来发展目前,京剧在中国仍然保持着广泛的影响力和受众群体。
京剧院团在各地定期演出,京剧学校也在培养新一代的京剧演员。
京剧的发展历程
京剧的发展历程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北京,是中国戏曲中最具代表性的剧种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精湛的唱腔和精彩的表演技巧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详细介绍京剧的发展历程。
一、起源与发展京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当时的宫廷文化对戏曲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北京的戏曲界逐渐形成为了以京剧为代表的新兴剧种。
京剧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形成阶段、发展阶段和现代化阶段。
1. 形成阶段(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在这个阶段,京剧吸收了多个戏曲剧种的元素,如京剧的唱腔取自昆曲、演唱技巧借鉴了秦腔、表演形式则受到了汉剧和盖鼓戏的影响。
同时,京剧还加入了京剧脸谱和道具,使得表演更加生动有趣。
2. 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在这个阶段,京剧逐渐形成为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
京剧演员开始注重角色刻划和表演技巧的提升,唱腔和音乐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同时,京剧的剧本和剧情也更加丰富多样,涵盖了历史、传说、戏曲等各个方面的题材。
3. 现代化阶段(20世纪中叶至今)在这个阶段,京剧逐渐走向现代化,开始引入新的表演元素和技术手段。
舞台布景、服装设计等方面得到了改进和提升,使得整个演出更加精致和华丽。
同时,京剧也开始融入现代题材和现代意识,使得剧目更加贴近观众的生活。
二、表演特点京剧的表演特点主要包括唱、念、做、打四个方面。
1. 唱京剧的唱腔以“四功”为基础,即平、仄、入、出。
演员通过喉音、气声、咽音等技巧,使唱腔更加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同时,京剧的唱腔还注重音调和音量的变化,以及音乐与动作的配合。
2. 念京剧的念白是指演员在表演过程中的对白部份。
念白要求清晰、准确,并且要与唱腔相配合。
演员通过吐字清晰、声音宏亮的念白,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剧情和人物性格。
3. 做京剧的做指的是演员的动作和表情。
演员通过身体的动作和面部的表情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京剧的动作要求大气磅礴、刚劲有力,而面部表情则要求细腻、准确。
京剧的资料
京剧的资料简介京剧,又称为“平剧”、“京韵大鼓”,是中国戏曲中最具代表性的剧种之一。
它起源于明代中晚期的北京地区,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戏曲的主要门类之一。
京剧的音乐、唱腔、表演和舞蹈等方面都具有独特风格,其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美学思想。
京剧自20世纪初起迅速发展,并远播海内外,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背景京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当时主要表演的剧种是元杂剧。
明代末年,北京成为明朝的政治中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各类曲艺在京城逐渐流行起来。
其中,元杂剧与其他地方剧种相结合,形成了京剧的雏形。
到了清朝时期,京剧逐渐发展壮大,并定型为现今的样貌。
清朝时期的京剧以皇宫各大剧院为主要演出场所,得到了皇帝和贵族阶层的支持,也使得京剧的流派更加多样化。
京剧的特点京剧的音乐以打击乐器如锣、鼓为主,形成了独特的韵律和节奏。
唱腔上,京剧分为生、旦、净和丑四大行当,每个行当都有独特的角色特点和唱腔风格。
表演上,京剧注重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的表达,演员要通过身体动作和面部肌肉的变化,刻画出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此外,京剧还融入了舞蹈元素,舞台上常常出现旋转、跳跃等华丽的舞蹈动作。
代表作品京剧有许多经典的代表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红楼梦》、《白蛇传》、《赵氏孤儿》等。
这些作品通过对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文学名著的改编,将精彩的故事情节和艺术表现相结合。
京剧的演出形式非常丰富,既有单个角色的独唱,也有多人合唱和对唱。
同时,京剧还以其华丽的戏服和精致的舞台布景而闻名,给观众眼前一亮的视觉享受。
影响和发展京剧不仅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戏剧和舞台表演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曾多次在国际舞台上进行演出,并广为世人所称赞。
尤其在20世纪初期,京剧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价值引起了西方观众的极大兴趣,成为当时中国文化输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虽然京剧在年轻一代的观众中受到了一些冲击,但京剧仍然保持着广泛的影响力。
京剧常识知识点总结
京剧常识知识点总结一、京剧的发展历史京剧起源于清朝末年,发展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在清朝时期,北京城内外的各种地方戏曲剧种,经过相互交流影响,逐渐形成了京剧这种新的剧种。
京剧的形成和发展,与北京地区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受到了多种文化和艺术形式的影响和融合。
在明清时期,一些文学艺术家钻研各种文学艺术形式,创作了很多优秀的剧本,这些剧本对京剧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在20世纪初年,京剧表演艺术蓬勃发展,形成了完整的表演风格和演出形式。
京剧成为了广大观众喜爱的主流戏曲剧种,也成为了戏曲表演艺术的代表。
在中国戏曲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京剧以其独特的表演艺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对中国戏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京剧的表演特点京剧的表演特点主要包括唱、说、念、打、舞等多种表演形式。
其中,京剧的表演以唱腔为主要特色,唱腔包括生、旦、净、末和丑五种不同的声腔,分别对应着戏曲中不同角色的表演特点。
另外,京剧还注重舞台表演艺术,包括华彩服饰、精美道具、精湛化妆等方面。
在京剧表演中,演员通过唱、念、书、打、舞等多种表演形式,对角色进行生动的表演,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让观众沉浸在戏曲的氛围之中。
三、京剧的代表剧目京剧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剧目,如《赵氏孤儿》、《霸王别姬》、《三家店》、《牡丹亭》等,这些剧目都是京剧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京剧艺术的瑰宝。
这些剧目通过精湛的表演艺术,展现了京剧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京剧表演艺术的代表作品,深受观众的喜爱。
京剧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表演艺术,为中国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四、京剧的艺术价值京剧作为中国的国粹之一,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首先,京剧以其独特的表演艺术和丰富的戏曲表演形式,成为了中国戏曲文化的代表和标志,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京剧以其深刻的文学内涵和丰富的表演艺术,成为了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文化史中留下了深远的痕迹。
京剧的发展历程
京剧的发展历程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代表之一,起源于北京地区,经过几百年的发展,逐渐成为中国戏曲中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剧种之一。
下面将详细介绍京剧的发展历程。
一、起源与发展初期京剧起源于明代末年,最初是在北京地区的戏曲演出中逐渐形成的。
当时的京剧还没有固定的剧目和表演形式,主要是由一些民间艺人根据传统曲艺、杂剧和皮影戏等元素进行表演。
这个时期的京剧还没有明确的剧本和角色,演员们主要靠即兴表演和口传心授来传承艺术技巧。
二、清代的发展与规范化在清朝时期,京剧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正式的戏曲剧种。
清代的皇帝对京剧非常青睐,经常邀请京剧演员到宫廷演出。
为了满足皇帝和宫廷的需求,京剧开始规范化,确立了一些基本的表演规范和剧目。
同时,京剧的表演形式也逐渐丰富起来,加入了更多的舞蹈、唱腔和表演技巧。
三、民国时期的繁荣与创新民国时期是京剧发展的黄金时期,京剧演员和剧团纷纷涌现,剧目也越来越多样化。
在这个时期,京剧开始吸收西方戏剧的一些元素,加入了更多的现代题材和现代表演技巧。
同时,京剧也开始走出国门,到国外进行演出,为中国戏曲艺术赢得了国际声誉。
四、新中国时期的挑战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京剧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京剧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支持,政府投入大量资源来培养和推广京剧艺术;另一方面,京剧也面临着来自电影、电视和流行音乐的竞争,观众的口味也发生了变化。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求,京剧开始进行改革和创新,推出了一些现代题材的剧目,并且加入了更多的舞台技术和视觉效果。
五、当代的发展与传承当前,京剧在中国仍然保持着很高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京剧剧团在国内外进行巡回演出,京剧演员也成为了国家级的文化使者。
同时,京剧也在不断进行传承和创新,一些年轻的演员开始尝试将京剧与当代艺术形式相结合,推出了一些新颖的作品。
此外,京剧也逐渐走向了大众,通过电视、互联网等媒体进行传播,吸引了更多的观众。
总结: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代表之一,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戏曲中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剧种之一。
京剧的发展历程
京剧的发展历程京剧,又称为“国粹”,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起源于北京,发展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下面将详细介绍京剧的发展历程。
一、起源阶段(1790年-1860年)京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即18世纪末19世纪初。
当时,北京的戏曲表演形式以鼓曲和杂剧为主,但在1790年左右,一位名叫程派的戏曲演员程长庚开始创造一种新的表演形式,即后来的京剧。
他将鼓曲、杂剧、评剧等元素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表演风格,这就是京剧的雏形。
二、发展阶段(1860年-1949年)在19世纪中叶,京剧经历了一段快速发展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京剧演员以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等为代表,他们吸收了京剧的前辈经验,并加以创新。
京剧的表演形式逐渐成熟,剧目也逐渐丰富多样。
同时,京剧的演出场所也从最初的私人家庭转变为专门的剧场,观众群体也逐渐扩大。
三、现代化阶段(1949年至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剧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保护,进入了现代化的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京剧的剧目更加丰富多样,涵盖了历史、神话、戏曲、文学等各个领域。
同时,京剧的表演形式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注重舞台美术、音乐、服装等方面的提升。
京剧开始走向国际舞台,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四、现代京剧的发展挑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众的需求变化,现代京剧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年轻观众对京剧的兴趣逐渐减少,尤其是在城市青年群体中。
其次,电视、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兴起,使观众有更多选择,京剧的观众基础逐渐减少。
此外,一些观众认为京剧的表演形式过于繁琐,难以理解。
因此,现代京剧需要通过创新、改革和宣传等方式来应对这些挑战,保持其活力和吸引力。
综上所述,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之一,经历了起源阶段、发展阶段和现代化阶段,发展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京剧在表演形式、剧目丰富性和国际影响力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现代京剧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通过创新和改革来保持其活力和吸引力,以继续传承和发展下去。
京剧的发展历程
京剧的发展历程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代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下面将详细介绍京剧的发展历程,从其起源、演变到现代的发展。
1. 起源与发展初期(19世纪初-19世纪中叶)京剧起源于19世纪初的北京,最初是在宫廷中演出的宫廷戏曲。
它的发展与清朝乾隆皇帝的爱好和支持密不可分。
乾隆皇帝对戏曲艺术情有独钟,他组织了一些专业的戏曲演员,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形成为了早期的京剧形式。
这一时期的京剧以花脸、青衣、老生、小生等角色为主,表演方式较为简单,剧本内容多为历史故事。
2. 戏曲改革与发展(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19世纪中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革,京剧开始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首先是剧本的改革,引入了一些现代文学作品的内容,丰富了剧情和人物形象。
其次是表演方式的改革,加入了更多的舞蹈和动作元素,使表演更加生动、精彩。
这一时期浮现了一批优秀的演员,如梅兰芳、程砚秋等,他们对京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 新时期的发展(20世纪中叶至今)20世纪中叶以后,京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一时期,京剧开始走向国际舞台,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京剧的剧本内容更加多样化,不仅有历史题材,还有现代题材和现实题材。
表演方式也更加丰富多样,加入了更多的音乐元素和舞台效果。
同时,京剧的教育和培训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演员和艺术家。
4. 当代京剧的发展与挑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众需求的变化,当代京剧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观众群体的变化,年轻人对京剧的兴趣逐渐减少,需要创新的方式来吸引年轻观众。
其次是市场竞争的加剧,各种娱乐形式的浮现给京剧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京剧界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如推出了一些现代化的舞台剧,加强了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交流与合作。
总结: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代表之一,经历了起源、发展初期、戏曲改革与发展、新时期的发展和当代的发展与挑战等阶段。
京剧知识
黑 脸 脸谱中通常用 来表现性格鲁 莽的正派角色 或表现正直、 无私、刚直不 阿的人物形象, 如:包公、张 飞。
黄 脸
脸谱中通常 用来表现残 暴、凶诈、 枭勇的角色。 如:典伟。
白 脸 脸谱中含贬 义,代表凶诈 如:曹操
代 表 神 妖 如:牛 魔王、 白骨精
银 脸
金 脸
认一认——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吗?
•走进戏剧
一、京剧的发展史
•清代初期,昆腔、京腔盛行北京。乾
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相继进
京,道光年间,徽汉合流。光绪年间,
京剧艺术初步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后,发展了京剧现代戏。
二、京剧的唱腔
京剧的唱腔分为“二黄”和“西皮”两种 声腔。 “二黄”是一种节奏舒缓、旋律平 稳、唱腔较为凝重、浑厚、稳健的声腔, “西皮”是一种节奏紧凑,旋律起伏变化 较大,唱腔流畅、轻快、明朗、活泼的声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京剧的发展史、京
剧的行当及脸谱,相信同学们对京剧的表
演艺术有了一定的了解,课下希望同学们
能搜集京剧以及其它剧种的艺术表演,进 一步加强对戏曲的认识。
•
红色脸: 关羽
•
蓝色脸:窦尔敦
•
黑色脸:张飞
•
白色脸:曹操
•
黄色脸:典韦
五、京剧的脸谱
• • • • • • • •
京剧的一张脸谱很少有超过四种以上的颜色,而且 有一个主要色调,主色来区分人物的性格和属性。 红色:在脸谱中是最“正”的颜色。 白色:在脸谱中是最“邪”的颜色。 黄色:用来表现残暴的角色。 黄色、绿色:用来表现江湖的草莽豪杰。 黑色:表现性格鲁莽的正派角色。 金色、银色:是神仙鬼怪。 脸谱的艺术特色表现在“形”、“神”、“意” 三个方面,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脸谱,并且作为人物 性格特征的典型表现手段。它不仅是为了化妆,更是 为了艺术形象的完美。
京剧的基本知识
京剧的基本知识京剧的基本知识京剧曾称平剧,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京剧的基本知识,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京剧的发展史清代初期,昆腔、京腔盛行北京。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相继进京,道光年间,徽汉合流。
光绪年间,京剧艺术初步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展了京剧现代戏。
二、京剧的唱腔京剧的唱腔分为“二黄”和“西皮”两种声腔。
“二黄”是一种节奏舒缓、旋律平稳、唱腔较为凝重、浑厚、稳健的声腔,适合表现沉郁、肃穆、悲愤、激昂的情绪。
“西皮”是一种节奏紧凑,旋律起伏变化较大,唱腔流畅、轻快、明朗、活泼的声腔,适合表现欢快、坚毅、愤懑的情绪。
三、京剧的场面和剧种京剧的乐队称做“场面”或“文武场”管弦乐部分叫做“文场”打击乐部分叫做“武场”著名剧种360多种:京剧、越剧、评剧、豫剧、黄梅戏、秦腔、川剧、昆剧、粤剧、花鼓戏四、京剧的行当京剧的行当是依据人物自然属性及社会属性来划分的,一般分为生、旦、净、丑四行。
“ 生、旦、淨、丑” 是什么 ? 其实不過是角色分类。
“ 生” 是男性正面角色,“ 旦” 是女性正面角色,“ 淨” 是性格鮮明的男性配角,“ 丑” 是幽默滑稽或反面角色。
每种角色又有表明身份的脸谱、扮相等,只要演员一上场,你一望便知。
生:是男性角色的统称.根据角色的年龄、性格、表演特征、外部形象等方面.大致可分为“唱功老生”、“做功老生”、“文武老生”、“末”、“外”、“长靠武生”、“短打武生”、“红生”、“娃娃生”、“小生”、“武小生”、“纱帽生”、“扇子生”、“翎子生”、“穷生”等.小生:戏曲行当名。
属“生”行分支。
主要是扮演青少年男子。
在舞台表演上,不戴髯口,俊扮,用假声发声。
老生,亦名“须生”。
戏曲行当名。
属生行分支。
在传统戏曲中,泛指带胡须(即“髯口”)的角色。
专门扮演中年或老年的男性角色。
红生:戏曲行当名。
属“文武老生”行。
武生亦兼之。
京剧的系统知识点总结
京剧的系统知识点总结一、京剧的起源与发展1、京剧的起源京剧起源于中国清代,它是以湖北襄阳民间戏曲和陕西腔为基础,融合了多种戏曲元素发展起来的新型戏曲剧种。
它的诞生可追溯到清乾隆年间(约18世纪中叶),在北京的戏院开始演出,并在中国北方地区逐渐流行。
京剧的发展充分吸收了襄阳地方戏曲、汉白高腔、汉白沙腔、秦腔、河北梆子等多种民间戏曲的优秀元素,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2、京剧的发展历程京剧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形成阶段(约18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鼎盛时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现代发展阶段(20世纪以后)。
在初期形成阶段,京剧的基本形式和特点逐渐确立,形成了一系列有代表性的剧目和著名的表演艺术家。
在鼎盛时期,京剧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成为了当时中国戏曲界的主要代表之一。
在现代发展阶段,京剧在历史的变迁中,经历了许多挑战和变化,但依然保持着其独特的魅力和永恒的艺术价值。
二、京剧的艺术特点1、唱腔京剧的唱腔以“三板两砖”为基本套路,包括“大唱板”、“小唱板”、“二黄板”、“砖头高”和“砖头、砖角”等五种。
其中以“大唱板”为主要唱腔形式,它的音域宽广、表现力丰富,能够表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京剧的唱腔以它高亢、激昂、富有表现力和戏剧性特点而著称。
2、表演京剧的表演特点主要表现在脸谱、动作、身段等方面。
脸谱是京剧表演中的重要元素,包括分解、变脸等多种技法。
动作与身段是表演的重要手段,它能够赋予角色以生动的形象、富有表现力的情感和鲜明的个性。
3、化装京剧的化装又称为“倒马鬃”,是以铅粉、白蜡、颜料等为基本材料,经过细致的加工和绘制而成的脸谱。
京剧化装的特点是色彩明快、线条简练、造型夸张,能够表现出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戏剧形象。
4、音乐京剧的音乐以引子、唱腔、咬字、乐曲为主要组成部分。
其中引子是京剧的开场音乐,通过一段乐曲引出唱腔。
唱腔是表演者用来演唱剧情内容的音乐节奏,要求表演者在唱腔中要做到音准准确、情感真实。
京剧的发展历程
京剧的发展历程京剧的形成与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孕育、成型、发展;四个时期:孕育融合期、形成期、成熟期、鼎盛期。
各期时间大体为1780 ----1840年间。
1840 ---- 1883年间。
1883 ---- 1917年间。
1917 年后1860年到1949年,京剧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京剧的发展分为孕育期、形成期、成熟期、鼎盛期。
孕育期:徽秦合流京剧霸王别姬清初,京城戏曲舞台上盛行昆曲与京腔(青阳腔)。
乾隆中叶后,昆曲渐而衰落,京腔兴盛取代昆曲一统京城舞台。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秦腔艺人魏长生由川进京。
魏氏搭双庆班演出秦腔《滚楼》《背娃进府》等剧。
魏长生扮相俊美,噪音甜润,唱腔委婉,做工细腻,一出《滚楼》即轰动京城。
双庆班也因此被誉为“京都第一”。
自此,京腔开始衰微,京腔六大名班之大成班、王府班、余庆班、裕庆班、萃庆班、保和班也无人过问,纷纷搭入秦腔班谋生。
乾隆五十年(1785年),清廷以魏长生的表演有伤风化,明令禁止秦腔在京城演出,将魏长生逐出京城。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继三庆徽班落脚京城后(班址位于韩家台胡同内),又有四喜、启秀、霓翠、春台、和春、三和、嵩祝、金钰、大景和等班,亦在大栅栏地区落脚演出。
其中以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家名声最盛,故有“四大徽班”之称。
‘春台班’进京时间,按汉调名家米应先于乾隆末年,在京曾担任‘春台班’台柱时始,证明该班进京时间早于‘四喜’和‘和春’。
‘春台班’位于百顺胡同。
‘四喜班’于嘉庆初来京。
徽戏、昆曲兼演、尤以昆曲为著,故有“新排一曲桃花扇,到处哄传四喜班”之语。
该班位于陕西巷内。
‘和春班’于嘉庆八年(1804年)于李铁拐斜街组建。
该班以武戏见长。
道光十三年(1853年)解散。
“四大徽班”的演出剧目,表演风格,各有其长,故时有“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之誉。
“四大徽班”除演唱徽调外,昆腔、吹腔、四平调、梆子腔亦用,可谓诸腔并奏。
京剧的发展历程
京剧的发展历程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起源于北京,经过多个阶段的发展,逐渐形成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形式。
下面将详细介绍京剧的发展历程。
一、起源阶段(17世纪)京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当时的北京城中流行着各种戏曲形式,如皮影戏、评剧等。
这些戏曲形式在明、清时期的宫廷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发展。
其中,四大曲艺(京剧、评剧、黄梅戏和昆曲)中的京剧最早得到了皇室的青睐。
二、发展阶段(18世纪-19世纪)18世纪和19世纪是京剧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京剧逐渐形成为了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风格。
其中,著名的四大名旦(程砚秋、梅兰芳、荀慧生和尚小云)为京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在表演技巧、唱腔和身段上进行了创新和改革,使京剧的艺术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三、革新阶段(20世纪)20世纪初,京剧经历了一次重大的革新运动,旨在使其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这一运动由著名的艺术家梅兰芳领导,他提出了“以新为主,以旧为辅”的创作理念。
在这个时期,京剧的剧本内容、舞台布景、服装道具等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和创新。
同时,京剧还吸收了西方戏剧和舞蹈的元素,使其更具现代感和国际化。
四、现代阶段(20世纪末至今)20世纪末至今,京剧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推广。
它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现代阶段,京剧的表演形式和艺术风格进一步丰富和多样化,吸引了更多的观众和艺术家的关注。
总结:京剧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7世纪,经过多个阶段的发展,逐渐形成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形式。
在18世纪和19世纪,京剧得到了四大名旦的推动和发展,艺术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20世纪初,京剧进行了一次重大的革新运动,使其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需求。
至今,京剧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推广,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京剧的发展历程
京剧的发展历程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北京地区,后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戏曲中最具代表性的剧种之一。
以下是京剧的发展历程:1. 起源阶段(19世纪中叶)京剧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北京地区,最初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受到当时的宫廷音乐和戏曲的影响。
起初,京剧的表演形式比较简单,主要以歌唱和舞蹈为主,后来逐渐加入了对白和动作表演。
2. 发展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初,京剧开始在北京地区逐渐流行起来,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
京剧演员开始形成一套独特的表演风格,包括唱腔、动作、化妆和服饰等方面。
同时,京剧的剧本也逐渐丰富起来,涵盖了历史、神话、传说等各个题材。
3. 提升阶段(20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京剧经历了一次重要的提升阶段。
在这个阶段,京剧的剧本和表演风格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京剧演员开始注重角色的塑造和表演技巧的提升,使得京剧的艺术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4. 推广阶段(20世纪后半叶)20世纪后半叶,京剧开始走出北京,走向全国各地,并逐渐走向国际舞台。
京剧演员通过各种演出形式,如巡回演出、电影、电视剧等,将京剧的艺术魅力传播到更广泛的观众群体中。
此外,京剧也开始吸收其他戏曲剧种的元素,形成为了更加多样化的表演风格。
5. 现代阶段(21世纪)进入21世纪,京剧在传统基础上继续创新发展。
京剧演员开始尝试与现代舞台技术相结合,推出了一系列现代化的舞台表演,如舞台灯光效果、舞美设计等。
同时,京剧也在剧本内容上进行了一些改革,引入了一些现代题材和社会问题,使得京剧更贴近现代观众的需求。
总结: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之一,经历了起源、发展、提升、推广和现代化的不同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京剧不断吸收其他戏曲剧种的元素,不断创新发展,使得其艺术水平不断提高。
同时,京剧也通过各种形式的演出和推广活动,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传播到更广泛的观众中。
如今,京剧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份。
京剧的发展历程
京剧的发展历程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代表之一,起源于北京,经过多年的发展,成为中国戏曲中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剧种之一。
下面将详细介绍京剧的发展历程。
一、起源与发展初期(19世纪中叶)京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当时的北京地区盛行着多种地方戏曲,如梆子、评剧、弋阳腔等。
这些戏曲形式在北京地区逐渐融合,并与当地的歌仔戏相结合,形成为了京剧的雏形。
在清朝末年,随着京城的繁荣和文化的交流,京剧逐渐发展壮大。
当时的京剧演员以男扮女装的“旦角”和“花旦”为主,表演形式以唱、念、做、打为基础,兼具唱、念、做、打、舞等多种艺术形式。
二、改革与创新(20世纪初)20世纪初,京剧经历了一次重要的改革与创新。
戏曲改革运动的兴起,推动了京剧的发展。
其中,著名的京剧艺术家梅兰芳对京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改革,提出了“唱念做打舞”五个方面的表演要求,使京剧的表演更加规范和完善。
同时,京剧的剧本创作也得到了重视。
一些优秀的剧作家创作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色的剧本,如《红灯记》、《霸王别姬》等,使京剧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深受观众爱慕。
三、发展与传承(20世纪中叶至今)20世纪中叶以后,京剧进一步发展壮大,并在国内外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影响力。
一方面,京剧的演员队伍不断壮大,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演员,如梅葆玖、程砚秋、尚长荣等,他们的表演艺术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另一方面,京剧的传承与推广也得到了重视。
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保护和传承京剧这一国粹艺术。
京剧学校和培训机构的建立,为后继人材的培养提供了平台。
同时,京剧也积极参预国际文化交流,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中国的传统艺术。
四、现代京剧的特点现代京剧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也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
一方面,京剧的表演形式更加多样化,加入了更多的舞蹈和音乐元素,使得京剧的艺术表达更加丰富多样。
另一方面,京剧的剧目也在不断扩大,涵盖了更多的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使得京剧更加贴近观众的需求。
京剧的历史与发展
京剧的历史与发展
京剧是我国传统戏曲的一个剧种,从其产生、形成的时间来说,京剧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以下是京剧的历史与发展:
清朝乾隆时期(1790年),为庆祝乾隆皇帝80岁寿辰,安徽的徽剧艺人高朗亭率领徽班“三庆班”进京表演。
随后,又有许多徽班陆续进京,包括“四喜”、“和春”、“春台”等,这些徽班合称为“四大徽班”。
徽班进京后,开始广泛吸收流行在北京的京腔、秦腔以及其它剧种的长处,南北融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这就是京剧发端的开始。
道光年间(1828-1850年),湖北的汉调进京,与徽调相互吸收、融合。
徽、汉两调合流,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
京剧在它的发展史上形成了诸多的流派。
随着时间的推移,京剧的表演形式、唱腔、服饰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
京剧的剧目来源广,类型多,基本上可分为:传统戏、现代戏、新编历史剧等。
同时,唱是京剧表演中的主要手段,京剧唱腔主要包括西皮、二黄,它们各有许多板式。
到了近代和现代,京剧逐渐成为了中国的国粹,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它不仅在中国受到广泛的欢迎和喜爱,也在世界各地享有盛誉。
总的来说,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在吸收和融合多种剧种和表演形式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演变,京剧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京剧的发展历程
京剧的发展历程一、起源和发展初期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起源于19世纪下半叶的北京。
它融合了当时流行的汉剧、秦腔、河北梆子等多种戏曲形式,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京剧的发展初期,以传统的“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为代表,开始在京城流行起来。
二、革命时期的发展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革命运动兴起。
京剧成为了表达民族精神和革命思想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这一时期,京剧演员们开始注重塑造人物形象,强调表演技巧和情感的传递。
一些著名的京剧剧目如《红灯记》、《白毛女》等也在这个时期诞生。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京剧成为了新中国的国粹。
政府对京剧进行了大力的保护和扶持,成立了专门的戏曲学院和剧团,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演员和导演。
同时,京剧也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四、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京剧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京剧通过引入现代舞台技术和剧目创作,注重与时俱进,吸引了更多的观众。
另一方面,京剧也面临着年轻观众的流失和市场竞争的压力。
为了适应新的时代需求,京剧开始进行改革创新,推出了一系列新的剧目和表演形式。
五、现代京剧的发展趋势在当代社会,京剧通过结合多种艺术形式,如舞蹈、音乐、戏剧等,不断创新,使得京剧更加生动、多样化。
同时,京剧也注重培养新一代的演员和观众,通过青年演员的努力和传承,使得京剧得以延续和发展。
总结: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瑰宝,经历了起源和发展初期、革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等阶段。
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适应社会变革和观众需求的变化,保持了自身的独特魅力。
在当代社会,京剧通过创新和传承,仍然保持着其重要的地位,并且不断吸引着更多的观众。
京剧的发展历程不仅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缩影,也是中国文化多样性和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徽汉合流 汉剧流行于湖北,其声腔中的二黄、西皮 与徽戏有着血缘关系。徽、汉二剧在进 京前已有广泛的艺术交融。继乾隆末年, 汉剧名家米应先进京后,道光年初(1821 年),先后又有著名汉剧老生李六、王洪 贵、余三胜,小生龙德云等入京,分别搭 入徽班春台、和春班演唱。米应先以唱 关羽戏著称,三庆班主程长庚的红净戏, 皆由米应先所授。
李六以《醉写吓蛮书》、《扫雪》见长;王洪贵则以《让
成都》、《击鼓骂曹》而享名;小生龙德云 善演《辕门射戟》、《黄鹤楼》等剧;余三 胜噪音醇厚,唱腔优美,文武兼备,以演《定军 山》、《四郎探母》、《当锏卖马》、 《碰碑》等老生剧目著称。汉剧演员搭入 徽班后,将声腔曲调,表演技能,演出剧目溶于 徽戏之中,使徽戏的唱腔板式日趋丰富完善, 唱法、念白更具北京地区语音特点,而易于 京人接受。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各大名 班,均为老生担任领班。徽、汉合流后,促成 了湖北的西皮调与安徽的二簧调再次交流。 徽、秦、汉的合流,为京剧的诞生奠定了基 础。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 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 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 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 致的进一步分工。“生”是除了大花 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 又分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 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 部又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 老旦、彩旦(揺旦)刀马旦。
☆ 尚小云
尚小云(1900~1976),幼入科班学艺, 14岁时被评为"第一童伶"。初习武生, 后改正旦,兼演刀马旦。他功底深厚, 嗓音宽亮,唱腔以刚劲著称,世称" 尚派"。代表作有《二进宫》、《祭 塔》、《昭君出塞》、《梁红玉》等, 塑造了一批巾帼英雄和侠女烈妇。
☆ 荀慧生
荀慧生(1900~1968),幼年在河北 梆子班学艺,19岁改演京剧,扮演 花旦、刀马旦。他功底深厚,能汲 取梆子戏旦角艺术之长,熔京剧花 旦的表演于一炉,形成独特的艺术 风格,世称"荀派"。擅长扮演天真、 活泼、温柔一类妇女角色,以演 《红娘》、《金玉奴》、《红楼二 尤》、《钗头凤》、《荀灌娘》等 剧著名
中国国粹——京剧
人员名单设计: 幻灯片制作: 徐蓓蓓 排版编策写报告 :缪晶晶 资料来源 :姚跃伟 范心怡 朱丽思 ,林若男 解说员徐蓓蓓 :其余由共同协作
国粹寻根
名角风采
精彩脸谱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 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 年的历史。它是在徽调和汉 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 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 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
徽秦合流
清初,京城戏曲舞台上盛行昆曲与京腔(弋阳腔)。乾隆中 叶后,昆曲渐而衰落,京腔兴盛取代昆曲一统京城舞台。乾 隆四十五年(1780年)秦腔艺人魏长生由川进京。魏氏搭 双庆班演出秦腔《滚楼》、《背娃进府》等剧。魏长生 扮相俊美,噪音甜润,唱腔委婉,做工细腻,一出《滚楼》即 轰动京城。双庆班也因此被誉为“京都第一”。自此,京 腔开始衰微,京腔六大名班之大成班、王府班、余庆班、 裕庆班、萃庆班、保和班也无人过问,纷纷搭入秦腔班谋 生。乾隆五十年(1785年),清廷以魏长生的表演有伤风化, 明令禁止秦腔在京城演出,将魏长生逐出京城。
京剧名段 二进宫 三岔口 四郎探母 五人义 六月雪 七星灯 八大锤 九江口 十字坡
返回
名角风采
☆ 梅兰芳
梅兰芳(1894~1961),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浣华, 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江苏泰州人,1894年生于 北京,他出生于京剧世家,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 《天仙配》,工花旦,1908年搭喜连成班,1911年北京 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 名探花。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 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 等戏,初来上海就风靡了整个江南,当时里巷间有句俗话: “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他吸收了上 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 返京后创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第二年再次来沪,演 了《四五花洞》、《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拿手 好戏,一连唱了34天。
☆ 程砚秋
程砚秋(1904~1958),自幼学戏,演青衣,受师于 梅兰芳。他在艺术上勇于革新创造,讲究音韵, 注重四声,追求"声、情、美、水"的高度结合,并 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一种幽咽婉转、起 伏跌宕、若断若续、节奏多变的唱腔,形成独特 的艺术风格,世称"程派"。程砚秋擅长演悲剧,编 演过《鸳鸯冢》、《荒山泪》、《青霜剑》、 《英台抗婚》、《窦娥冤》等戏,大多表演封建 社会妇女的悲惨命运
【曾获得主要荣誉和奖项】 1、2001年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黑龙江赛区《天女 散花》 荣获表演二等奖; 2、2003年黑龙江省首届“宏达杯”小戏小品比赛《断桥》 荣获表演一等奖; 3、2004年黑龙江省“文艺之冬”首届全省新剧目展演 《祥林嫂》 荣获二等奖; 4、2004年黑龙江省文联举办的黑龙江省首届“戏剧丁香 奖” 《凤还巢》荣获表演一等奖; 5、2004年第二届 “中国戏曲演唱红梅大赛”《断桥》荣获金奖; 6、2005年“第五届黑龙江省少儿戏曲小梅花奖大赛”评 选中 荣获优秀教师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四大徽班”的演出剧目,表演风格,各有其长,故时
有“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 的孩子”之誉。“四大徽班”除演唱徽调外,昆腔、 吹腔、四平调、梆子腔亦用,可谓诸腔并奏。在表 演艺术上广征博采 吸取诸家剧种之长,融于徽戏之 中。兼之演出阵容齐整,上演的剧目丰富,颇受京城 观众欢迎。自魏长生被迫离京,秦腔不振,秦腔艺人 为了生计,纷纷搭入徽班,形成了徽、秦两腔融合的 局面。在徽、秦合流过程中,徽班广泛取纳秦腔的 演唱、表演之精和大量的剧本移植,为徽戏艺术进 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 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 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 子和吹腔。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个, 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其中除来自徽戏、 汉戏、昆曲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 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京 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 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 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 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马佳,女,1983年生,工京剧青衣、花衫。师承著名京 剧表演艺术家刘秀荣老师,并先后问艺于李玉芙、梁谷音、 张晶等著名京昆名家;2009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本科 班;同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第五届青年演员研究生班。 马佳扮相清逸柔媚,嗓音宽亮甜润,具有超凡的乐感与感 染力。
【艺术学历】 1993年考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 2001年进入黑龙江省京剧院工作至今 2002年参加上海剧协举办的京昆艺术研修班的深造学习 2003年考入黑龙江省艺术职业学院京剧表演专业 2007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本科京剧表演班 2008年参加中央电视台第六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 赛获银奖 2009年参加由文化部组织举办的京剧艺术学习班 2009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第五届青年京剧演员研究生班
7、2006年黑龙江省第二届“宏达杯”小戏小品比赛《霸 王别姬》 荣获表演一等奖; 8、2006年荣获首届黑龙江省青年文化新星称号; 9、2008年黑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六个一”文艺青年人 才奖; 10、2008年荣获CCTV第六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 青衣组银奖
返回
精彩脸谱
京剧脸谱的分类有:整脸、英雄脸、六分脸、歪脸、 神仙脸、丑角脸等 。是除了大花脸以及丑角以外 的男性角色的统称,又分老生(须生)、小生、武 生、娃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 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揺旦) 刀马旦。“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 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 色洪亮,风格粗犷。“净”又分为以唱工为主的大 花脸,如包拯;以做工为主的二花脸,如曹操。 “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 俗称小花脸。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继三庆徽班落脚京城后(班址位于 韩家台胡同内),又有四喜、启秀、霓翠、春台、和春、三 和、嵩祝、金钰、大景和等班,亦在大栅栏地区落脚演出。 其中以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家名声最盛,故有“四大 徽班”之称。‘春台班’进京时间,按汉调名家米应先于乾 隆末年,在京曾担任‘春台班’台柱时始,证明该班进京时 间早于‘四喜’和‘和春’。‘春台班’位于百顺胡同。 ‘四喜班’于嘉庆初来京。徽戏、昆曲兼演、尤以昆曲为 著,故有“新排一曲桃花扇,到处哄传四喜班”之语。该班 位于陕西巷内。‘和春班’于嘉庆八年(1804年)于李铁拐 斜街组建。该班以武戏见长。 道光十三年(1853年)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