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文学教案
秦汉文学教案
第一编第二分编秦汉文学教案(33课时)
教学目的:本课程旨在使修学者全面了解秦汉文学发展的基本面貌和特点,对秦汉时期重要的文学样式汉赋和史传散文、及其他文学体裁和文学现象、重要的作家和作品有较深入的认识,培养理解、分析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李斯、贾谊、晁错的政论文;枚乘、司马相如、扬雄、班固的大赋;司马迁、班固的史传散文;汉乐府民歌等的文学成就。
目录与课时分配:
第一讲:秦汉文学概述1课时
第二讲:秦及西汉散文2课时
第三讲: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6课时
第四讲:司马迁与《史记》8课时
第五讲:两汉乐府诗 4课时
第六讲:东汉辞赋 4课时
第七讲:《汉书》及东汉散文 4课时
第八讲:东汉文人诗 4课时
教材:
主要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周建忠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版
参考教材:《中国文学史》第一卷,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第一讲秦汉文学概述
教学目标:
1、秦汉文学的基本态势
2、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及分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
教学方法:
讲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第一课时
本节主要讲授汉代作家群体的形成、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汉代文学的嬗变与分期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实行了政治、经济、文化的系列改革以适应统一的需要。秦朝文化上统一文字给学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秦末农民起义推翻秦暴政统治,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建立了强盛的大汉王朝,汉初采取了一些与民生息的政策,如制定律令、减轻田赋、宽政省刑等,使国力日益强盛。文化思想上除秦挟书律和訞言诽谤之罪,尊黄老无为之说,对各家学说也采取了宽容并蓄的政策,思想文化比较活跃自由。汉初为了娱乐和制礼作乐的需要,沿承秦制设置了乐府机构。一些楚歌广为传唱。
古代文学史—秦汉文学教案
第二章秦汉文学教案
授课题目汉代辞赋授课类型理论课首次授课时间2019年 3月 5日学时 2
教学目标1、了解秦汉时期历史背景,背诵中国朝代表。
2、知道汉赋内容,发展的三个阶段和各自特点。
3、知道汉赋四大家以及相关成语。
重点与难点1、面向外国学生上古代文学课,需要用视频,图片等多媒
体设施增加趣味性。
2、结合现实生活应用,切身感受中国文化。
教学手段与方法1、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设施
2、用故事,成语丰富课堂
教学过程:(包括授课思路、过程设计、讲解要点及各部分具体内容、时间分配等)
课堂导入:(15-20分钟)
大家知道秦始皇这个人物吗?以秦始皇引出秦朝统一中国的历史讲解。
但是秦朝短暂而亡,后被汉朝取代,由于秦朝存在时间较短,文学成就少,所以一般将秦汉文学放到一起学习。
※可以将秦汉和隋唐时期做简单对比。
课堂呈现:
1、文学历史背景介绍
秦始皇介绍
统一六国,焚书坑儒,法制思想
※秦始皇与烟台的故事
楚汉战争(刘邦、项羽故事)
※讲解中国象棋的由来,丰富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
2、以表格的形式整理汉赋发展的三个阶段及代表作家
形式如下:
※枚乘生平、思想,《七发》的主要内容与思想意义、艺术成就与赋史地位,“七”体
※司马相如生平与思想,《子虚》与《上林》的主要内容与思想意义、艺术成就与赋史地位
(可穿插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子虚乌有的典故由来)
思考题、讨论题、作业
让学生百度汉赋四大家的生平思想和作品及特点。下节课让学生来讲。
教学后记
1、单纯的理论授课会让课堂枯燥,所以可以穿插爱情故事和成语典故。
2、留一部分空白,让学生自己学习了解,调动学习积极性。
秦汉史教案(推荐五篇)
秦汉史教案(推荐五篇)
第一篇:秦汉史教案
《秦的统一》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秦灭六国的大致过程及其意义;(2)秦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3)秦朝的疆域(四至点)。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课本以及本课对秦统一过程及秦始皇巩固统一所采取的措施的讲解分析,使学生掌握分析历史人物、事件的方法,使同学们正确认识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2)通过思考和分析“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培养学生提取信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辨证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通过课下学生阅读相关课外书籍以及观看相关历史视频,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多种途径,正确理解和处理历史信息。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自学及老师讲解,使学生认识到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秦始皇统一六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对中国历史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的残暴统治也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埋下了秦朝短命的祸根。激发同学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热情,为祖国的发展、繁荣努力奋斗,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秦灭六国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以及秦灭六国完成统一的历史意义。
(二)难点:中央集权制的概念的理解;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与建立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关系。
三、教具:计算机、自制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师生互动探讨等开放式教法。
五、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商鞅变法》的历史视频,使学生形象的认识到在兼并战争不断的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使奴隶制被废除,封建经济和军事力量增强了,逐步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因此,七国中秦国最有实力统一六国。从而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秦的统一》的学习。
大学秦汉散文的教案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大学》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领悟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1. 《大学》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 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教学难点:
1. 《大学》中一些古汉语词汇的理解。
2. 儒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向学生介绍《大学》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大学》被称为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二、课堂讲解
1. 讲解《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引导学生理解“明明德”、“亲民”和“至善”的含义。
2. 分析“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句话,让学生明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3. 讲解“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句话,让学生认识到做事要有先后顺序,注重本末关系。
三、课堂讨论
1. 引导学生讨论:《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儒家思想的感悟。
四、课堂练习
1. 选取《大学》中的一段文字,让学生翻译成现代汉语。
2.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物有本末,事有终始”这句话的理解。
五、总结
1. 总结《大学》中的主要思想和现实意义。
2. 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讲解《大学》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分享了自己的感悟。在课堂练习中,学生能够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提高了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儒家思想,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秦汉文学教案_4
第一编第二分编秦汉文学教案(33课时)
教学目的:本课程旨在使修学者全面了解秦汉文学发展的基本面貌和特点,对秦汉时期重要的文学样式汉赋和史传散文、及其他文学体裁和文学现象、重要的作家和作品有较深入的认识,培养理解、分析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李斯、贾谊、晁错的政论文;枚乘、司马相如、扬雄、班固的大赋;司马迁、班固的史传散文;汉乐府民歌等的文学成就。
目录与课时分配:
第一讲:秦汉文学概述1课时
第二讲:秦及西汉散文2课时
第三讲: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6课时
第四讲:司马迁与《史记》8课时
第五讲:两汉乐府诗 4课时
第六讲:东汉辞赋 4课时
第七讲:《汉书》及东汉散文 4课时
第八讲:东汉文人诗 4课时
教材:
主要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周建忠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版
参考教材:《中国文学史》第一卷,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第一讲秦汉文学概述
教学目标:
1、秦汉文学的基本态势
2、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及分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
教学方法:
讲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第一课时
本节主要讲授汉代作家群体的形成、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汉代文学的嬗变与分期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实行
了政治、经济、文化的系列改革以适应统一的需要。秦朝文化上统一文字给学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秦末农民起义推翻秦暴政统治,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建立了强盛的大汉王朝,汉初采取了一些与民生息的政策,如制定律令、减轻田赋、宽政省刑等,使国力日益强盛。文化思想上除秦挟书律和訞言诽谤之罪,尊黄老无为之说,对各家学说也采取了宽容并蓄的政策,思想文化比较活跃自由。汉初为了娱乐和制礼作乐的需要,沿承秦制设置了乐府机构。一些楚歌广为传唱。
昌盛的秦汉文化教案
昌盛的秦汉文化教案
昌盛的秦汉文化教案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昌盛的秦汉文化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昌盛的秦汉文化教案1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简述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说出佛教、道教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和它们对中国古代文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知道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及其作者司马迁;认识世界雕塑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秦始皇兵马俑。
2、过程与方法
阅读教科书中有关司马迁生平事迹的介绍,讨论“为什么司马迁能写出这样一部史学巨著,你从中受到那些启发和教育”,小组代表发言交流,以培养自主学习和口头表达能力,运用学生评议和教师评议相结合的方法及时进行总结。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秦陵威武雄壮的地下军阵,感受秦始皇兵马俑所展现的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认识到这是中华祖先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以激励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难点:
重点:佛教、道教在我国的传播情况和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
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和医学成就等方面的史实,
现在就请一位同学带领大家复习一下这方面的内容。
用多媒体演示画面“鸡蛋里面挑骨头”:
东汉早期我国已出现用于书写和绘图的纸,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东汉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成书于西汉的《九章算术》书中的许多成就,在世界上都是先进的;华佗著有《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较为完善的药物学著作;西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
秦汉文学史教案
中国古代文学教案
第二编秦汉文学
主讲教师:党万生
授课班级:01级1、2班
02级1、2班
授课时间:02-03学年第2学期
03-04学年第2学期
课时计划:24课时
使用教材: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2003、2
第二编秦汉文学
目录
第二编秦汉文学 (3)
第一章秦代文学 (3)
第二章汉代文学总论 (4)
第一节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 (4)
第二节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及分期 (6)
第三章汉代说理散文 (7)
第一节贾谊的政论文 (7)
第二节汉代其他论说散文概说 (8)
第四章司马迁与《史记》 (8)
第一节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的成书 (9)
第二节史家之绝唱 (10)
第三节无韵之离骚 (11)
第四节《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14)
第五章汉代赋体文学 (15)
第一节汉赋的起源、发展和流变 (15)
第二节从贾谊赋到枚乘《七发》 (16)
第三节司马相如及其《子虚赋》、《上林赋》 (16)
第四节东汉抒情小赋 (18)
第六章两汉乐府诗 (18)
第一节乐府和乐府诗 (19)
第二节汉乐府诗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20)
第三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 (21)
第四节汉乐府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6)
第七章两汉文人诗歌 (27)
第一节楚歌的流行与早期五、七言诗 (27)
第二节班固、张衡、秦嘉的诗 (29)
第三节《古诗十九首》 (32)
第二编秦汉文学
第一章秦代文学
【教学设想】本章内容不多,主要介绍秦代文学的概况,一般不讲作品。计划课时:1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鉴于春秋战国时期纷争不断的历史教训,秦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又筑长城,修驰道,颁令车同轨,书同文,划一度量衡。这些措施对于加强政权的统一,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但与此同时,秦统治者在文化文学上采取极其野蛮的政策。一方面他们“杀豪强、毁名城、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另一方面“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秦论》)。不只烧书,又进而坑儒。《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仅始皇三十五年一次即将“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秦之坑儒,非止一次。秦的文化专制,因焚书坑儒而发展为文化恐怖,在中国历史上,造成空前的文化浩劫。此后15年间,战国百家争鸣结束,诸子异说绝响,《诗》、《骚》抒情传统也随之消歇。加之秦代较短(37年),所以秦代文化、学术不发达,其文学也很不发达。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秦汉文学
重庆三峡学院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
韩红宇
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
二○○六年四月二十八日
第二编秦汉文学
绪论
(2课时)
一、学习提示
绪论对秦汉文学的发展演变过程和主要内容分四节作了全面介绍及分析。第一节: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汉代社会为作家群体的产生提供了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且终其二代,人才辈出,他们是新兴文体的主要创作者。第二节: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从汉代政治制度的变迁,对历史和文化的继承与批判,士人命运的起伏,民间和文人创作的双向互动等方面反映出汉代文学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第三节: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从6个方面论及了汉代文学与经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的交流是相互的,二者彼此渗透,双向互动,呈现出许多相似的特征。第四节: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及分期。两汉是文学体裁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许多重要的文学样式在此间孕育生成,汉赋、史传散文、五言古诗便是其中的代表。汉代文学的发展,大体可划分为初创期、全盛期、中兴期、转变期四个时期,它们综合反映了汉代文学蓬勃发展的全貌,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树立了典范。
学习本章,要求掌握秦代文学的概貌,要求重点掌握汉代文学发展的社会背景、历史线索及其主要内容,对秦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中
的地位和影响也要有充分的认识。同时,本章内容将以文体的区别划分为五个部分,故学习中不必拘泥于具体的章节顺序。
二、重点和难点
1、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
2、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
3、汉代文学的分期
第一节秦代文学概况
统一后的秦王朝由于实行了极端的文化专制政策,加之统治时间短暂,故流传于世的文学作品屈指可数。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出于众人之手却体系完整,是一部优秀的文学散文。秦代唯一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文人是李斯,他的《谏逐客书》极富文采。
秦 汉 文 学
汉代诗歌
本节课讲授内容: 一、楚歌的流行与早期的五、七言诗 二、五、七言诗的进展 三、文人五言诗与《古诗十九首》
一、楚歌的流行与早期的五、七言诗
1、《垓下歌》和《大风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2、班固《咏史》
三、文人五言诗与《古诗十九首》
1、五言诗兴起原因 2、《古诗十九首》
(1)定义 ( 2)主要内容
A)生命短促、人生无常。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青青 陵上柏》)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驱车 上东门》 )
“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四时更变化, 岁暮一何速。”( 《东城高且长》 )
西汉刘向《列女传》记载:鲁国人秋胡, 娶妻五日,离家游宦,身致高位,五年 乃归。将至家,见一美妇人采桑于路旁, 便下车调戏,说是“力桑不如逢国卿” (采桑养蚕不如遇上个做大官的),遭 到采桑女的断然拒绝。回家后,与妻相 见,发现原来就是那采桑女。其妻鄙夷 丈夫的为人,竟投河而死。
魏晋南北朝文学
秦汉文学
本课讲授内容:
《谏逐客书》这篇奏疏在艺术上有两个显著特色。 一是善于用比喻。从而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最突出的例子是用秦王
取物的态度为喻,来说明秦王对取人应该抱的态度,和不应该抱的态度。如文中 写到:“夫击瓮叩缶……适观而矣已”这形象地说明了秦王想得意于天下,在取 人方面也应该弃退秦国那些平庸之辈,而取用异国的贤能之德。此外,用“泰山 不让土壤……故能就其深”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 用“藉寇兵而赍盗粮为喻来说明逐客是“资敌国”、“益仇”的愚蠢行为,也都 很形象,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二是气势奔放,文采斐然。这与作者多用铺陈、夸 饰手法和排比、对偶句子以及多选用华美辞藻有密切关系。如文中写秦国历史上 “四君”因客功而成事的情况,手法铺张,多用排比,对偶句显得文势充畅,并 有音节之美。其中写惠王用张仪之计而在军事外交上取得了成功,就用了“拨、 并、收、取、包、制、据、割、散、使、施”等动词,可见辞藻的丰富。文中写 秦王为满足生活享受而取用天下了珍物一段,不仅手法铺张,句式多用排偶,文 气充畅,而言调谐美,而且充满了色乐珠玉等方面的华美辞藻,极富于文采。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
【篇一: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教案】
/bbs/redirect.php?tid=68216goto=last
post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教案
主讲人:谢明仁教授(文学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年版
教学总时数:70—75节
注:打有“*”号的是每节教学重点中的重点及难点。下同
总绪论
一、教学要求:
从方法论上了解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方法,了解学习中国古代文
学史的目的和要求,了解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现代意义和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1、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
2、中国古代文学的演进过程;
3、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三、参考书目和资料:
1.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
2.余冠英等主编:《中国文学史》
3.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
4.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5.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发展简史》
6.六省市十一院校:《中国文学简史》
7.林传甲:《中国文学史》
8.章培恒:《中国文学史》
9.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
10.胡适:《白话文学史》
11.王国维:《宋元戏曲史》
1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13.胡国瑞:《魏晋南北朝文史》
14.郭预衡:《中国文学史长编》
15.范文澜:《中国通史》
四、教学总时数:3 学时
第一节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
一、教学要求:
了解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内容和方法。
二、教学重点:
1、什么是“文学史”这概念。
我们认为:文学史是人类文化成果之一的文学的历史。
*2、“文学史”和“文学史学”这两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秦汉》教案
《秦汉》教案
秦汉教案
一、教学目标
- 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
- 理解秦始皇的统一政策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掌握汉武帝的改革措施和帝国的繁荣时期
- 知晓秦汉时期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发展
二、教学内容
1. 秦始皇的统一政策
- 统一文字和度量衡
- 修建长城和修订历法
- 设置郡县制度
2. 汉武帝的改革措施
- 推行科举制度
- 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 扩大领土和经济影响力
3. 社会制度和文化发展
- 农民起义和豪族的斗争
- 儒家思想的影响和兴盛
- 文化繁荣和科技进步
三、教学步骤
1. 导入(5分钟)
- 通过图片、地图等展示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的兴
趣和思考。
2. 授课(30分钟)
- 讲解秦始皇的统一政策及其影响。
- 介绍汉武帝的改革措施和帝国繁荣时期。
- 分析秦汉时期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发展。
3. 讨论(20分钟)
- 设立小组,让学生就秦始皇和汉武帝的政策进行讨论和总结。
- 就秦汉时期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发展进行思考和分享。
4. 总结(10分钟)
- 整理学生的讨论和分享,总结秦汉时期的重要特点和影响。
5. 作业布置(5分钟)
-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秦汉时期的历史论文。
四、教学资源
- 图片、地图等展示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
- 相关教材和资料
- ___演示文稿
五、教学评价
- 学生的讨论和分享表现
- 论文的写作质量和深度
- 学生对于秦汉时期历史的理解程度
六、教学延伸
- 组织参观秦始皇兵马俑或其他与秦汉时期相关的文物展览
-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秦汉时期的历史资料和研究文献
以上是《秦汉》教案的基本框架和内容,具体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
昌盛的秦汉文化的教案5篇
昌盛的秦汉文化的教案5篇
昌盛的秦汉文化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了解和掌握史学家司马迁和《史记》;《史记》的价值和影响;乐府和乐府诗;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等知识
通过对司马迁写《史记》的史实学习,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和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
通过欣赏和想象秦陵的地下军阵,感受当年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威武,树立起开拓进取的精神。通过欣赏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成就,认识到这是中华祖先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同时培养学生的文物鉴赏力,增强文物保护的意识。
产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秦汉时期在史学、文学、艺术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这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也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同时它也是秦汉时期文化极度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史学方面的《史记》,文学方面的汉赋、乐府诗,雕塑艺术秦兵马俑,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秦汉时期,我国史学、文学、艺术的大发展主要表现在: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著有不朽的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史记》,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乐府诗的名篇《孔雀东南飞》、《十五从军征》。气势磅礴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
重点分析:1、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写史十分注重史料的真实性,文笔生动,体例完备。司马迁严谨治史的精神也为后世的史家所效法。《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成为我国历代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
2、秦皇陵兵马俑
这组大型艺术群像,气势磅礴,艺术表现手法高超,人物形态逼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地下艺术宝库,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这些文物古迹也反映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高超的科学技术、分析水平。学生应该重点掌握。
古代文学之秦汉文学教案
古代文学之秦汉文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秦汉文学的历史背景、主要文学形式及其代表作品;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秦汉文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讨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秦汉文学的兴趣,认识秦汉文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
1. 秦汉文学概述:介绍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分析秦汉文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2. 诗歌:讲解秦汉时期的诗歌形式,如古体诗、近体诗等,分析其韵律、意象等特点;介绍秦汉时期的著名诗人及其代表作品,如《诗经》、《楚辞》等。
3. 散文:讲解秦汉时期的散文特点,如辞赋、论辩文、叙事文等,分析其语言、结构、表达手法等;介绍秦汉时期的著名散文家及其代表作品,如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等。
4. 小说:介绍秦汉时期的小说形式,如志怪小说、传奇小说等,分析其情节、人物、表现手法等;介绍秦汉时期的著名小说家及其代表作品,如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
5. 戏剧:讲解秦汉时期的戏剧形式,如杂剧、传奇等,分析其角色、唱腔、表演等特点;介绍秦汉时期的著名戏剧家及其代表作品,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秦汉文学的主要形式及其代表作品,秦汉文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2. 教学难点:秦汉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文学手法等深入理解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秦汉文学的基本概念、特点、发展趋势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秦汉文学的代表作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秦汉文学的手法和特点。
大学秦汉时代教案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代表人物及其影响。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秦汉时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内容:
一、秦朝的建立与统一
1. 秦朝的建立: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
2. 秦朝的统一措施: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等。
3. 秦朝的兴衰:秦始皇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秦朝灭亡。
二、汉朝的建立与繁荣
1. 汉朝的建立: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2. 汉朝的统一措施:实行郡国并行制、实行科举制度、加强中央集权等。
3. 汉朝的繁荣: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期的大一统、丝绸之路的开通等。
三、秦汉时期的文化
1. 科学技术: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的发明与应用。
2. 哲学与宗教: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等学派的形成;佛教的传入。
3. 文学艺术:汉赋、乐府诗、陶塑艺术、绘画艺术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秦汉时期吗?请简要介绍一下。
2. 引导学生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
二、讲授新课
1. 秦朝的建立与统一
(1)讲解秦朝的建立、统一措施。
(2)分析秦朝的兴衰原因。
2. 汉朝的建立与繁荣
(1)讲解汉朝的建立、统一措施。
(2)分析汉朝的繁荣原因。
三、课堂小结
1. 总结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
2. 强调秦汉时期对后世的影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秦汉时期的历史,那么这一时期有哪些重要的科技发明呢?
中国古代文学教案秦汉文学
秦汉文学
秦汉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第二个重要阶段。
短暂的秦朝文学成就相当有限,“秦时不文”,秦政权对知识的当代性、实用性和官方一统性的倡导,没有为文学提供适于成长的土壤。但是它在大一统国家的前提下,所采取的统一思想意识、统一文字等的社会政治措施,对后来的文人和文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汉代是中国文化定型的关键时期,继承秦朝而来的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社会意识形态建设,以“经明行修”为标准选举士人为官的制度,所有这一切都成为了文学发展的重要背景。
一般认为,汉代的文学成就主要是赋、散文、乐府和五言诗歌。其中,赋是最具代表性的汉代文体,吸引了当时大量的才华之士进行创作;以贾谊等汉初文人为主的诸子散文,以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为体现的历史散文,被看作是中国古典散文的典范,所以有“文必秦汉”的说法;乐府诗歌,尤其是其中的民歌,乃是《诗经》“国风”之后的又一重要收获;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新兴的五言诗,不仅在《诗经》的四言时代之后,开创了新的诗体,而且将日益成熟的文人的趣味和情绪自由地表达出来。
汉代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还有更深刻之所在。对于文字本身的审美效果的清晰认识,文体的成熟,文章观念的发展,文学价值的较为普遍的社会意识,文人的增多及其社会地位的提高,等等,这些文学要素的汇聚,使得文学在汉代,特别是东汉时期有了长足的进展,并呈现出较为自觉的态势。
要之,汉代虽不是中国历史上文学成就最高的阶段,却对于文学传统的塑造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了此后中国文学的形态和方向。
中国古代文学教案秦汉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教案
第二编秦汉文学
使用教材: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第二编秦汉文学
绪论
秦朝不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因戒惧于500多年列国纷争的历史,对先秦学术的百家争鸣局面和士阶层的文化创造精神大为敏感和忌刻,从而导致焚书坑儒悲剧的发生。这个悲剧体现出的象征意义是十分明显的——士人们对统治者的任何失敬、抗礼都最在不赦。士人独特不羁的文化观念必须要被剥夺,其广泛多样的文化样式必然受到制约。
由于秦王朝实行极端的文化专制政策,文学创作空前冷落。再加上秦朝时间短暂,所以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屈指可数。
1 吕不韦《吕氏春秋》(其门客集体编著)吸收诸子百家的观点,客观上反映了战国末年即将实现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
2 李斯《谏逐客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p1
两汉王朝:总共四百余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昌盛时期,也是一个建国时期最长的封建王朝。虽然在政治体制上沿袭秦朝,但没有象秦朝那样实行文
化专制。汉代文学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对后世影响很大。
第一节汉代社会概况
汉代的政治体制、思想、文化等许多方面,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概而言之,汉代社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政治方面
1 两汉王朝都是夺取了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而建立起来的
2西汉前期、东汉初年,经济有较大发展,社会较为稳定,学术文化繁荣,出现了“润色鸿业”的新文体——汉赋。
3 武帝以后,土地高度集中,豪强势力日益增强,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东汉后期,由于皇帝年幼出现了外戚、宦官专政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政治最黑暗的时代之一。
一些在野的士人和一部分正直官僚结合,批评朝政,品核人物,形成影响很大的清议力量,遭到宦官的压制,酿成两次“党锢”之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篇秦汉文学
第一章秦汉散文
秦代国祚短促,可提及的散文家只有李斯一人。他的作品主要还受战国纵横家的影响。两汉散文文风发生了很大变化。除了《史记》《汉书》等史传作品,汉代散文的创作主流就是政论文。它们的文风朴实厚重,内容切近时事。四百年间风格历经数变:西汉初贾谊等情感浓郁,饶有策士遗风;中后期董仲舒、刘向等引经据典,风格典重;东汉初王充晓畅平易,通达深刻;后期王符、仲长统等愤世嫉俗。行文用语在东汉后期也向骈俪方向发展。两汉时期还出现了不少抒情、叙事的散文。
第一节秦代散文
一、《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集合宾客编撰的著作。它适应秦统一中国的需要,杂糅儒、道、法、阴阳等诸子学说,成为杂家的代表著作。
《吕氏春秋》出于众手,风格不完全统一,但是颇有精练畅达的特点。尤其突出的是它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并且在论述中常常用数个寓言从不同侧面说明道理。
二、李斯
李斯是秦代唯一称得上作家的人物。他为秦统一中国和中央集权王朝的建立立下殊功。
李斯散文的代表作是《谏逐客书》。此文辞才华美,排比铺张,音节流畅,带有鲜明的战国纵横家说辞的色彩。
李斯还为秦始皇作过许多刻石表功的碑铭,文辞整饬简洁,气度宏伟对后世碑铭文字影响甚巨。
第二节汉代散文
一、贾谊与晁错
1、贾谊是汉初年轻的政治家。他的作品集中收录在《新书》中,可分为专题政论文、疏牍文和杂论三类。
2、《过秦论》三篇是贾谊政论文的代表作。此文思维严谨,说理透辟,见解不凡,处处闪现作者的政治热情和深刻思想。文风仍带战国纵横家遗风,用词讲究,感情充沛,行文流畅。
3、贾谊疏牍文的代表作是《论积贮疏》和《陈政事疏》。
4、晁错与贾谊同时而稍后,是汉初另一个著名政论家。《论贵粟疏》是其代表作。其文精辟深刻,擅长分析;铺排驰骋,有战国纵横家风。
二、董仲舒与刘向等
1、董仲舒是儒家大师,对于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贡献巨大。其《天人三策》对后世集权政治思想影响深远。从文学上说,他的文章明易晓畅,语言朴素,风格典雅雍容,一洗汉初散文的纵横恣肆之气。
2、刘向是西汉著名经学家和文献学家,他为许多古籍写的叙录不少是出色的散文作品。如《战国策书录》。
3、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和杨恽的《报孙会宗书》,叙写个人情志,情感浓郁,言辞痛切,又别是一种风格。
三、东汉散文
1、东汉散文富有现实批判精神,有为而作,文风质朴。
2、王充的《论衡》是东汉代表性的政论散文。全书以“疾虚妄”为宗旨,对汉代的阴阳灾异、河洛图谶以及今文学风、俗儒品格等给予有力的批驳,其实也包含了对东汉神学政治的批判。
王充崇尚实用,倡导通俗,主张创新,他的文章很好地实践了这些理论。
3、王充、王符和仲长统是东汉散文的三大家。王符有《潜夫论》,仲长统有《昌言》。
第二章汉代辞赋
汉代辞赋,根据其样式和内容的差别,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抒情为主的骚体赋,一种是以描写状物为主的大赋,一是东汉中后期出现的抒情小赋。
“赋”作为文体名称最早见于荀子的《赋篇》。它的文体是诗和文的综合体,《诗经》、楚辞、先秦散文都是赋的源泉。这些影响构成了汉赋基本的一些文体特征:1、从音律上说,有音节而不入乐,所谓“不歌而诵谓之赋”;2、从体式上说,骈散不拘,韵否不定。类似散文、骈文、韵文之混合;3、从风格上说,善于铺陈夸饰,《文心雕龙》所谓“极声貌以穷文”;4、从组织上说,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便于反复渲染,驰骋铺张;5、从功用上说,继承儒家诗教传统,重视讽谏作用。
第一节从贾谊赋到枚乘《七发》
一、贾谊
1、贾谊的骚体赋的代表作品是《吊屈原赋》《鵩鸟赋》和《旱云赋》。
2、抒情述志、情感浓郁是贾谊辞赋的重要特色。这一点与楚辞有明显的继承关系,跟后来的汉赋有差别。
3、《吊屈原赋》抒发了贾谊怀才不遇、仕途坎坷的幽愤。此赋对比鲜明,感情激切,可谓汉初辞赋的代表作。
4、《鵩鸟赋》阐明了贾谊对生死、祸福的达观态度,表现出鲜明的道家倾向。
骚体赋:直接继承屈原作品,在体制上沿袭楚骚句式,多用兮字,通篇用韵,形式整齐,富于抒情色彩。
骚体赋中,《九怀》、《九叹》、《九思》等作品,一脉相承,九章成篇,体制固定,主题相类,虽规模未大,却具备了独有的格局,是为“九体”
二、枚乘
1、枚乘对辞赋的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七发》是其代表作。这篇赋虚拟楚太子患病,吴客前往探视,指出其病患是耽乐纵欲的结果,表示可以用“要言妙道”治愈之。然后便按照听琴、饮食、跑马、游览、出猎、观涛以及“方术之士”的妙论七个方面,层层铺叙,启发太子,终使太子霍然病已。
2、《七发》在以下方面体现了大赋文体的基本形成:一、铺叙描摹,夸饰渲染。如“曲江观涛”一节描写江涛的汹涌澎湃;二、隐藏了创作主题主体的情绪,纯用客观的铺陈和议论;三、
遣词造语趋于繁复华丽;四、以主客问答的形式结构全篇。后代以七段成篇的赋成为一种专门文
体,称为“七体”。
3、《七发》的文学史地位:
标志着汉大赋的成熟
“七体”的开山之作
汉大赋(又称散体大赋):以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为特征,以主客问答为基本结构的韵散相间、半诗半文的文体。
第二节司马相如、扬雄和西汉其他赋家
一、司马相如
(一)生平:《文学史》160-161页
(二)文学成就:
1、司马相如把汉大赋的创作推向高峰。《子虚赋》《上林赋》是他的代表作,这二篇其实是《天子游猎赋》的上下篇。作品虚构子虚、乌有、亡是公三人,并通过他们讲述齐、楚和天子田猎的状况,他们对此事的态度,构成作品的基本框架。
2、《子虚赋》《上林赋》采用问难的体式,整齐排偶的句式,与楚辞已大不相同,更大的区别在于:一、作者的情感被深深的隐藏起来,通篇是繁缛的铺叙和夸张的描写;二、空间的极度排比;三、以直接单纯的铺叙描摹为主要表现手法;四、遣词造语更加繁难僻涩。
3、司马相如也有富有抒情色彩的小赋,如《长门赋》,据说是为失宠的陈皇后所作。
二、扬雄
1、扬雄是西汉后期的赋家代表。他的代表作有:《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蜀都赋》。
2、扬雄的赋模拟司马相如而又有所发展,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拓展了大赋的题材范围;
二、进一步加强了大赋的劝谏色彩;三、篇幅缩短,描写对象集中,表现手法转为比较含蓄委婉。
三、西汉其他赋家
1、西汉中后期,除了鸿篇巨制、铺张扬厉的大赋之外,还有不少体制比较短小的说理、抒情、咏物类的辞赋。这些作品感情浓郁,跟大赋的风格很不相同。
2、东方朔的《答客难》,开了赋体文学自嘲题材的先河。
3、董仲舒的《士不遇赋》直抒失路彷徨的郁闷;汉武帝的《李夫人赋》则是一篇情思浓烈的怀人赋。
4、刘歆的《遂初赋》围绕自己的遭际,将沿途所见的衰败肃杀景象与作者遭贬逐的心境合而为一。它是汉代“纪行赋”的开山之作。
5、王褒极大地发展了咏物赋。《洞箫赋》是他的代表作。在赋中王褒以洞箫自况,写照了自己的处境和心境;后半部分则表达了他的政教理想。较之先前的咏物赋,《洞箫赋》将所咏之物与自己的感情完密地融合起来,对乐器和音乐的描写完整而集中,开创了全文写音乐的先河。在精神上和创作上与大赋拉开了距离。
6、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班婕妤的《自悼赋》也是西汉有名的赋作。
第三节东汉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