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脂血症的中医辩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信息2011年9月第24卷第9期Medical Information.Sep.2011.Vol.24.No.9临床医学

高热惊厥与发热性疾病的关系及临床护理

刘晓霞,仲雪霞

(内蒙古阿拉善盟中心医院小儿科,内蒙古阿拉善750306)

发热是儿科的常见病,由多种原因引起,发热所致的惊厥更是小儿常见急症,易引起家长惊慌,担心留下后遗症,故当时的急救处理也很重要,现将我院2008年6月-2009年6月收治的75例引起高热惊厥的疾病报告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男46例,女29例。惊厥发生年龄:新生儿3例(4%),4月-1岁14例(18.66%),1-3岁35例(46.66%),3-6岁17例(2

2.66%),6-9岁4例(6.66%),>9岁2例(2.66%)。

1.2临床表现均为先发热后有惊厥,体温在38.5-41.5℃(平均40℃)惊厥发生于发热6h内的28例,余均发生于24h内,均无神经系统的阳性体征,以往有高热惊厥的8例,父母有热惊厥史的3例。

1.3惊厥的原发病,病儿一般体质较好,其中上呼吸道感染35例,细菌性痢疾8例,腹泻8例,化脓性扁桃体炎4例,幼儿急诊1例,支气管炎1例,肺炎9例,疱疹5例,热原反应4例。

1.4辅助检查血钙<1.75mmol/16例,低钠2例,贫血1例,脑电图异常12例,X胸片提示肺炎9例,便培养福氏志贺氏菌7例,大肠杆菌3例。

1.5治疗立即平卧,头侧向一边,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出呼吸分泌物,吸氧(鼻导管吸氧1-2L/min或面罩吸氧3L/min),迅速止惊,建立静脉通道,婴幼儿首选安定0.1-0.5mg/kg,不稀释疗效快,速度为1mg/min,止惊后停止应用。对静脉穿刺困难者,立即给地西泮(安定)每次0.5-0.7mg/kg或10%水合氯醛0.4-0.5ml/kg,保留灌肠,因安定起效快,维持作用短,应用安定后给巴比妥静滴(5mg/kg),其他给予抗感染、退热及补液等对症治疗。

2讨论

本文75例均以高热惊厥诊断入院,但这是一种症状诊断,应追查原发病。本组除上感患者35例外,8例菌痢及腹泻患儿肠道症状均出现在发热和惊厥之后,引起低钙的原因可能与以下两个因素有关:①北方地区营养性佝偻病高。②感染发热等组织分解,磷从细胞内释放,血磷升高,使血钙下降。从以上病例看,高热惊厥病儿预后良好,但易复发。预防是主要的,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当体温升高到38℃,即可将退热药和镇静药同时口服。所以根本的防治是预防呼吸道感染。而及时治疗发热性疾病,迅速退热,特别对有高危因素的儿童是一种必要措施。

3临床护理

3.1一般护理①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清洁卫生、湿度适宜,并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大声喧哗及噪音等不良刺激。②卧床休息,取侧卧位或仰卧且头偏一侧,立即松懈患儿颈部衣扣,清除口鼻分泌物,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用清洁纱布包裹压舌板插入臼齿之间,防止咬伤舌头。③进食应清淡,富有营养,易消化的高蛋白及高热量流质和半流质食物。禁食生冷辛辣食物,不能进食患儿可给予鼻饲。④认真观察病情,注意呼吸及神智变化,发现抽搐先兆者,及时处理。

3.2对症护理①惊厥时医护人员要沉着冷静,首先尽快控制惊厥,以免抽搐过久引起脑损伤。②抽搐发烧时,用拇指指甲压按或针刺人中,合谷,涌泉穴,以开窍醒神,直至抽搐缓解,并尽快使用止惊药。

③高热时应采取退热措施,力求将患儿体温控制在38.5℃以下。④抽搐时要专人护理,以防止坠床或碰伤。⑤按时监测生命体温及神智、面色,瞳孔,二便等。⑥及时给予吸氧气。⑦患儿退热后要观察体温,出汗情况。⑧医护人员应用非语言性行为给予家属及患儿安慰及关心,并提供信息使患儿及家属产生好感。以配合后面的治疗。

4预防

①平时加强锻炼、多晒太阳增强体质。②注意饮食卫生。③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当体温升高到38℃即可将退热药和镇静药同时口服。

编辑/杜苏利

收稿日期:2011-06-10

收稿日期:2011-06-10高脂血症的中医辩治李向飞1,田义龙2,李进龙2

(1.河北省迁西县洒河桥医院,河北唐山064303;2.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91)

高脂血症属中医痰浊、瘀血证范畴,其形成与肝脾肾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病机关键为脾失健运,痰瘀互结,主要为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所致,与体质因素和生活方式有关。其病位在血,关键在脾失健运,痰瘀互结。因而作者提出的治疗原则是"高脂血症从痰瘀论治",以化痰降浊、活血化瘀为主以治其标,辅以健脾益气,强本清源以治其本。同时临证时注意患者气色形体,问其饮食,察其舌脉,以辨虚实。

1辩治方法

治疗基本方拟定由橘络6g、炙黄芪15g、炒白术10g、清半夏10g、泽泻10g、丹参15g、姜黄10g、虎杖15g等药组成。方选橘络化痰通络、行气活血为主药,以涤脉络之痰瘀,科研文献查新报告提示,该药用于高脂血症的治疗尚属首次;半夏功擅燥湿消痰,泽泻渗湿降浊,以乏生痰之源;丹参活血化瘀,姜黄活血行气,虎杖活血散瘀兼能清热利湿,三药以助橘络化痰通络、行气活血之效;炙黄芪、炒白术益气健脾化湿,以助化痰降浊行气祛瘀之力。诸药相合,共奏祛痰降浊,行气化瘀以治其标;健脾益气,强本清源以治其本之功效。标本兼治,直切病机。治疗本病守方是原则,擅变是灵魂,辨证用药是中医治疗的特色优势,具体的用药随证化裁方法是:①若腰膝酸软疼痛,眩晕耳鸣,肾虚者,酌加桑寄生15g、杜仲10g、枸杞子15g、女贞子15g以补肾壮腰。②若头痛经久不愈,痛如锥刺不移,入夜尤甚,血瘀脑络者,酌加川芎15g,水蛭、全蝎各3g(研末装胶囊冲服)以活血化瘀通络。③若胁肋胀痛,急躁易怒,肝郁气滞者,酌加柴胡10g、郁金10g、香附10g、川楝子10g以疏肝理气。④若头晕且胀,面红目赤,胁肋灼痛,肝郁化火者,酌加栀子10g、龙胆草6g、黄芩10g以清肝泻火。⑤若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头重脚轻,肝阳偏亢者,酌加钩藤15g(后下)、刺蒺藜15g、生石决明15g(先煎)以平肝潜阳。⑥若胸闷刺痛阵作,胸阳不宣,心脉瘀阻者,酌加桂枝10g、薤白10g、瓜蒌10g、赤芍10g、川芎15g以宣通心阳,活血通脉。⑦若肢体麻木,痰瘀阻络者,酌加胆南星10g、苏木10g、鸡血藤30g以化痰祛瘀,活血通

579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