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脂血症的中医辩治

合集下载

中医难病诊治——高脂血症!

中医难病诊治——高脂血症!

中医难病诊治——高脂血症!

中医难病诊治——高脂血症!

一、概述:

高脂血症是指人体血浆一种或数种脂质成分的含量超过正常最高值限。本病在营养代谢性疾患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因素之一,与高血压、冠心病和脑血管病的发生关系密切,被视为冠心病的三大因子之一。在我国,此症并不罕见,近年来其患病率及死亡率还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尤其多见于中、老年人。本病原发性病因未明,多有家族史及遗传史。现代医学虽有多种降脂药物,但多有副作用且疗效不稳定。

中医古文献虽无“血脂”之名称,但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脂者”、“油脂”、“脂膜”等记载。如《灵枢·卫气失常》篇说:“脂者,其血清,气滑少。”这是最早论及脂者的记载。在历代医籍中,对类似高脂血症及由此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等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和治法,都有较详细的论述,分别见于痰饮、心悸、眩晕、胸瘅、卒中、真心痛等病症中,并一致认为痰浊是形成本病的主要病因病理因素。

现代中医对本病的研究是从70年代开始的,中医中药治疗本病的报道首见于1973年,此后,在单味中药治疗本病的文章不断发表的同时,亦开展了中医辨证分型的探讨。80年代以来,中医对本病的研究已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病因病理方面,突破了古人以“痰”立论的认识,进一步观察到机体阴阳失衡对本病的影响。在辨证分型方面,经过长期的摸索研究及临床经验的累积,亦渐趋于一致。在治疗方面,大量的临床工作表明,单昧中药或复方有显著的降脂疗效。据初步统计,目前经过临床验证已经筛选出具有确凿降脂作用的中药50余种,有效降脂方剂达40个组方。此外,运用中医非药物疗法,如针刺、推拿、气功等,亦收到较好的降脂效果,充分显示了中医治疗本病前景广阔。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附经验方药!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附经验方药!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附经验方药!

导读:高脂血症,是指血浆中的一种或者多种脂质高于正常浓度,它可以直接引起一些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如胰腺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

高脂血症,是西医的病名,那么中医是怎么诊断高脂血症的呢?有哪些诊断标准呢?有什么经验方药呢?今天就来说说这方面的话题:首先,我们要知道关于血脂的检查,有四个指标,分别是: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根据《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的介绍,当血浆胆固醇>5.72mmol/L(220mg/dl),甘油三酯>1.7mmol/L(150mg/dl),即可诊断为高脂血症。高脂血症可分为三类,如果胆固醇升高为主,则诊断为高胆固醇血症;如果甘油三酯升高为主,则诊断为高甘油三酯血症;如果总胆固醇与甘油三酯同时升高,则诊断为混合型高脂血症。

然后,我们要知道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诊断,除了血脂指标数值上的异常,还要有中医概念的诊断。由于绝大部分血脂高的人群,多是肥胖的,“肥人多痰”,所以中医认为高脂血症多属于“痰湿”的范畴。另外,血脂高的人群的血液多粘稠,血流速度相当缓慢,这个与中医“血行瘀滞不畅”的观念基本相符,所以中医也认为高脂血症多属于“血瘀、血浊”范畴。

经验方:制首乌30g,金樱子30g,决明子30g,生苡仁30g,丹参20g,泽泻20g,生山楂30g,路路通15g,柴胡10g,郁金10g,茵陈10g,酒大黄6g。

功效:滋阴补肾降火,活血通脉泻浊。

高脂血症中医分型及临床主要表现

高脂血症中医分型及临床主要表现

高脂血症中医分型及临床主要表现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诊治具有自身的特点,将其纳入“血瘀”“痰湿”“脂膏”等范畴,病因在于饮食不节、嗜食油腻甘甜、醇酒厚味、情志失调、过逸少劳等,造成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体内液体代谢失常,形成瘀血、湿浊、痰凝等病理产物,最终致病。

该病属于本虚标实之证,以痰瘀为标,正虚为本,常见辨证分型及临床表现如下。

一、痰浊内阻型

身体肥胖,肢体沉重感,头昏多眠,容易困倦,胸闷气短,大便黏或不成形,舌体胖大,舌苔粘腻,脉滑。

二、痰瘀互结型

身体肥胖,肢体沉重感,头昏多眠,容易困倦,胸刺痛或闷痛,口唇暗紫,大便黏腻,舌体胖大,舌苔粘腻,或舌质紫暗,或舌体有瘀点瘀斑,脉滑或涩。

三、气滞血瘀型

胸部或胁部胀满,或针刺样疼痛,情绪低落或急躁易怒,喜欢长叹气,口唇紫暗,舌暗红,有瘀点或瘀斑,脉细涩。

四、气虚血瘀型

气短乏力,精神疲倦,少言懒言,胸部或胁部针刺样疼痛,活动后诱发或加重,出汗多,舌淡暗或淡紫或有瘀斑、瘀点,脉

涩。

五、肝肾阴虚型

头晕耳鸣,腰酸腿软,手心、脚心发热,心烦失眠,健忘多梦,舌红,舌苔少,脉细数。

六、脾虚湿盛型

身体困倦,大便不成形或腹泻,饮食无味,食后腹胀,舌淡,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苔色白粘腻,脉细弱或濡缓。

高脂血症中医如何分型辨治?

高脂血症中医如何分型辨治?

高脂血症中医如何分型辨治?

高脂血症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血液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物质过高,容易导致心血管疾病等严重后果。中医认为高脂血症是由于脾胃失调、肝肾不足、气血不和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因此,中医治疗高脂血症需要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进行分型辨治。

1.高脂血症的中医分型

湿热内蕴型:主要表现为口干苦渴、腹胀便溏、舌苔黄腻等症状。

气滞血瘀型:主要表现为胸闷、胁痛、头晕、眩晕等症状。

肝肾阴虚型:主要表现为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手足心热等症状。

脾胃虚弱型: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腹泻、乏力、面色萎黄等症状。

2.湿热内蕴型的辨治

清热利湿法:以清热解毒、利水消肿为主要治疗方法。常用的中药有黄芩、栀子、泽泻等,可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改善湿热内蕴。

祛湿化痰法:以祛湿化痰、通利气机为主要治疗方法。常用的中药有半夏、陈皮、枳实等,可祛湿化痰、通利气机,促进症状缓解。

活血化瘀法: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主要治疗方法。常用的中药有丹参、川芎、红花等,可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合理改善症状。

3.气滞血瘀型的辨治

疏肝理气法:以疏肝理气、舒筋活络为主要治疗方法。常用的中药有柴胡、香附、青皮等,可疏肝理气、舒筋活络,改善气滞血瘀的症状。

活血化瘀法: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主要治疗方法。常用的中药有丹参、

川芎、红花等,可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促进气滞血瘀的改善。

调和气血法:以调和气血、滋养肝脾为主要治疗方法。常用的中药有当归、

白芍、黄芪等,可调和气血、滋养肝脾,合理改善气滞血瘀。

4.肝肾阴虚型的辨治

养肝滋肾法:以养肝滋肾、益精补血为主要治疗方法。常用的中药有枸杞子、山药、菟丝子等,可养肝滋肾、益精补血,对肝肾阴虚的症状具有主要作用。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是指血液中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升高的病症。在中医学中,高脂血症主要与体内的“痰湿”和“瘀血”等病理因素相关,治疗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调理脾胃、祛痰湿和活血化瘀等措施来降低血脂水平。下面将详细介绍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和治疗方法。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痰湿、脾胃虚弱和瘀血。

1. 痰湿:中医学认为,高脂血症的形成与体内痰湿的积聚有关。痰湿是一种潴留在体内的湿气,它会阻碍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导致脂肪无法被有效消化吸收,从而在体内积聚。

2. 脾胃虚弱:中医学认为,脾胃是人体的消化功能中心,如果脾胃功能虚弱,就会导致消化吸收功能减退,从而使脂肪无法得到有效的分解和利用,进而导致血液中的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升高。

3. 瘀血:中医学认为,长期的脂肪积聚会导致血液黏稠,进而引发血液循环障碍和瘀血现象。瘀血会使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等血脂更难以被排出体外,从而加重高脂血症的病情。

1. 调理脾胃:脾胃虚弱是高脂血症的重要病因之一,治疗高脂血症首先要从调理脾胃入手。中医认为,脾胃虚弱主要有两种类型:气虚型和湿热型。对于气虚型的患者,可以使用中药补气益脾的方剂,如四君子汤等;对于湿热型的患者,可以使用清热化湿的方剂,如茵陈蒿合剂等。

2. 祛痰湿:中医学认为,高脂血症的形成与体内痰湿的积聚有关,祛痰湿是治疗高脂血症的重要环节。可以使用一些具有祛痰湿作用的中药,如半夏泻心汤等。饮食上也要避免过食油腻和油炸食品,以减少痰湿的产生。

3. 活血化瘀:瘀血是高脂血症的重要病理特点之一,活血化瘀也是治疗高脂血症的重要手段。可以使用一些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如桃红四物汤等。中医学还提倡适量的运动,可以通过促进血液循环来改善瘀血现象。

高脂血症的中医中药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中药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中药治疗(综述)

高脂6血症与冠心病、脑血管病、肥胖症等有密切的关系,因此高脂血症的防治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具有效果较好、副作用小、服用方便等特点。现就中医药降脂研究进展分述如下。

一:高脂血症的辨证论治:

高脂血症属于中医“痰湿”、“痰浊”范畴,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十分密切。脾虚运化失常或过食高梁厚味,易致中焦实热郁结,痰湿内生;体肥多湿,或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木旺克土,运化失司,脾胃蕴热,则痰热内生;或因肝郁不舒,肝气郁结,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亦可造成痰湿内阻。临床常用的治则如下。

1:清热利湿法:用于高脂血症又见烦渴,发热尿少,腹胀浮肿,脉滑数,舌苔腻者。药用金银花、荷叶、菊花、连翘、玉米须、泽泻、草决明、茯苓、虎杖、忍冬藤等。

2:祛痰除湿法:血脂高又见四肢倦怠,腹胀纳呆,咳嗽有痰,大便溏薄,脉滑,舌苔腻者。药用陈皮、半夏、竹茹、茯苓、枳壳、瓜蒌、胆星、杏仁、白金丸等。

3:清里通下法:血脂高又见形体壮实,大便秘结,腹胀,脉有力,舌苔厚腻者。里热痰结轻者用川军、山楂、麦芽、旱芹菜、茵陈、黄芩、枳壳、胡黄连;重者加用生大黄、或芒硝、番泻叶。

4:滋阴补肾法:血脂高又见体倦乏力,腰酸腿软,年迈体弱,耳鸣眼花,脉沉细,舌质红、舌苔薄者。药用首乌、枸杞、麦冬、生地、沙参、菟丝子、黑芝麻、桑寄生、黄精、杜仲等。

5:活血化瘀法:血脂高伴有胸痹心痛,痛处固定,脉弦,苔薄、舌质暗或紫暗,有瘀点或瘀斑者。药用丹参、川芎、红花、降香、赤芍、生蒲黄、茺蔚子、姜黄、五灵脂、三七等。

血脂过高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血脂过高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血脂过高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原创2022-06-07 17:10·中医名家祁文强

高脂血症或称高血脂、血脂异常,是指血清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

遗传因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糖尿病等因素都可能引起高脂血症。高脂血症可导致冠心病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同时增加肿瘤的风险。

当血浆胆固醇或甘油三酯含量高于正常时,分别称为胆固醇过高症或甘油三酯过高症。几种血脂或所有血脂成份均增高则称为血脂过高症。经积极的综合治疗,本病的预后良好。

我国正常成人空腹时血脂的含量如下:

甘油三酯:20~110毫克%;

总胆固醇:120~200毫克%;

游离脂肪酸:30~70毫克%;

胆固醇酯:90~130毫克%;

游离脂肪酸:0.2~0.9毫克当量/升;

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血脂成分是甘油三酯和胆固醇。

患有糖尿病、肾病综合症、肝胆疾病、胰腺炎等疾病时,可伴有血脂增高。近年来更发现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密切的关系,动脉粥样硬化最早期的病理变化是动脉壁胆固醇和胆固醇酯的沉积,患者的血胆固醇或甘油三酯的浓度常高于健康人。对胆固醇或甘油三酯升高的人群进行随访观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比血脂正常的人群为高。动物实验也证明,喂饲大量的胆固醇可诱发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目前认为,脂类的代谢失调(血脂的蓄积)是动脉硬化的标志,高脂血症是冠心病的“促进因素”或“危险因子”,因此,探讨高脂血症的治疗就成为防治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也即是说,及时地纠正高脂血症,有可能减轻或推迟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并发症(冠心病)的发生。

高脂血症的中医辨证用药

高脂血症的中医辨证用药

高脂血症的中医辨证用药

◆高脂血症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脂质在真皮内沉积所引起的黄色瘤和脂质在血管内皮沉积所引起的动脉硬化。黄色瘤发生概率有限,动脉硬化又比较缓慢,因此也可以说并无明显症状,所以一般都是通过血液检查得知的。

下面聊聊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辨证

高脂血症的病因有素体脾虚痰盛;或胃火旺盛,饮食不节,恣食肥甘,痰浊内生;或年老体虚,脏气衰减,阴虚痰滞,终致痰积血瘀,化为脂浊,滞留体内而为病。无论是哪种病因都与痰有密切关系,所以化痰是治疗高脂血症和脂肪肝的关键。下面我们还是结合一个病例来看看中医治疗高脂血症的具体辩证用药思路。

患者:女性,46岁,

辨证:痰瘀滞留

症状:这个患者来的时候,我就看到她眼睑处有黄色脂瘤,很多人不知道眼睑处长了颗粒大小的小肉瘤是什么原因,这是脂肪堆积在眼睑上形成的,是血脂高的外在表现。另外,她还有时胸闷、痛,头晕胀痛,白天头昏昏沉沉的,爱犯困,舌黯有瘀斑,苔白腻,脉沉滑。甘油三脂高出正常值近5倍,8.9,中度脂肪肝

证候分析:高脂血症与痰有密切关系,痰积日久,入络致瘀,痰瘀滞留,可见眼睑处黄色脂瘤;痰瘀痹阻胸脉,则胸闷、胸痛;痰蒙清窍,则头晕或胀痛;白天头昏昏沉沉的,爱犯困,舌黯有瘀斑,苔白腻,脉沉滑,均为痰瘀滞留之征。

治则:活血祛瘀,化痰降脂。

方药:通瘀煎加减。

当归,红花——养血活血,山楂,泽泻——降脂化痰,香附,乌药,木香,青皮——疏肝理气,

加桃仁,丹参,蒲黄(包煎)——活血化瘀,泽兰1——祛瘀消痈,加延胡索、郁金,以加强理气活血化瘀;头晕胀痛,加黄芪、川芎、赤芍、地龙,以益气活血通络;脂肪肝者,加片姜黄、茵陈、虎

中医内科指导:高脂血症辩证分型

中医内科指导:高脂血症辩证分型

2.肝胆郡滞患者平素性情抑郁,情绪不宁,善叹息,伴胸闷,少腹或胁肋胀痛,脘痞嗳气,泛酸苦水,妇女可见月经不调,经前乳胀、腹痛。舌淡,苔薄白,脉弦等症。

3.肝肾阴虚多见于中年以上形体并不丰腴者,常眩晕,耳鸣,头痛,肢麻,腰膝酸软,口咽干燥,五心烦热,健忘难寐。舌红少苔,脉来细数。

4.脾肾阳虚患者多形体肥胖,形神衰退,常头昏头晕,耳鸣,齿摇,腰膝酸软,形寒怕冷,手足欠温,腹胀纳呆,肠鸣便溏,阳痿滑精。舌体淡胖,边有齿印,苔中根白腻,脉象沉细而迟。

高脂血症的中医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治疗

作者:欧阳军

来源:《家庭医学》2020年第12期

高脂血症是现代医学病名。中医认为本病是因痰湿、湿浊及痰瘀所致,主要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相关。根据中医的辩证原则分类施治,可显奇效。

临床上常见患者神疲乏力、纳呆食少、腹胀便溏,舌淡苔薄,脉濡或缓而无力。

治宜温动脾阳、除湿化痰。

方用桂枝12克,云苓21克,白术15克,半夏15克,苡仁21克,藿香12克,陈皮12克,甘草5克。水煎服,1日1剂,连服7天为一疗程。

临床上常见患者形体肥胖、头昏身重、胸脘痞满、恶心欲呕,或伴眩晕肢麻木等症状,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宜豁痰祛浊、活血宣痹。

方用瓜蒌20克,陈皮12克,半夏15克,枳壳15克,白芥子12克,泽泻5克,姜黄10克,甘草5克。水煎服,1日1剂,连服7天为一疗程。

高血脂患者多伴有高血压、动脉硬化;临床常见头昏头胀痛、耳鸣、面色潮红、易怒、口苦、失眠多梦、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宜平肝潜阳、滋阴养血。

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2克,钩藤20克,石决明20克,牛膝 15克,益母草 20克,黄芩 10克,山栀子10克,桑寄生 15克,夜交藤20克,茯苓15克,何首乌15克,菊花15克,蔓荆子15克。水煎服,1日1劑,连服7天为一疗程。便秘者加大黄、芒硝;手足震颤加龙骨、牡蛎、珍珠母;肝火偏盛加龙胆草、丹皮。

患者常见头重眩晕、胸闷恶心、时吐痰涎、倦怠、少食多寐,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宜化痰清热、安神宁心。

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12克,白术12克,天麻10克,茯苓 15克,陈皮 10克,生姜 12克,代赭石12克,胆南星 10克,白芥子15克,石菖蒲 15克,泽泻 15克,瓜蒌 15

高脂血症的中医辩证处方用药

高脂血症的中医辩证处方用药

高脂血症的中医辩证处方用药

【中医正传_西病中治】高脂血症的中医辩证分型论治

脾虚痰积

体胖虚松,倦怠乏力,胸院痞满,头晕目眩,肢重或肿,纳差,或伴便溏。舌胖,苔白厚,脉濡。益气健脾,除湿化痰。参苓白术散合二陈汤加减:党参15克黄芪15克茯苓12克白术IZ克扁豆12克山药12克半夏10克陈皮6克薏苡仁15克生山楂15克荷叶9克泽泻15克

胃热腑实

形体肥硕,烦热纳亢,口渴便秘。舌苔黄腻或薄黄,脉滑或滑数。三黄泻心汤加味。清胃泻热,通腑导滞。黄连3克,黄芩9克,大黄6克(后下),槟榔9克,草决明15克,莱菔子15克。

痰瘀滞留

眼睑处或有黄色瘤,胸闷时痛,头晕胀痛,肢麻或偏瘫。舌黯或有瘀斑,苔白腻或浊腻,脉沉滑。活血祛瘀,化痰降脂。方药通瘀煎加减:当归9克,红花9克,桃仁9克,山楂15克,丹参15克,泽泻15克,泽兰15克,蒲黄20克(包煎),三棱12克,莪术12克,海藻15克,昆布15克。

肝肾阴虚

体瘦而血脂高,头晕目花,健忘,腰酸膝软,失眠,或五心烦热。舌红,苔薄或少,脉细或细数。滋补肝肾,养阴降脂。二至丸合六味地黄丸加减。女贞子15克,旱莲草15克,生地15克,山茱萸10克,茯苓 12克,泽泻 15克,泽兰 15克,山楂 15克,桑寄生15克,黄精15克,枸杞子15克,首乌15克。

--------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是一种以血脂异常为特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

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同时伴随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中医学认为高脂

血症主要由于脾胃失运、湿热内蕴、气滞血瘀等多种因素引起。

中医学治疗高脂血症的基本原则是清热利湿、理气和血、健脾化痰。具体的治疗措施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饮食调理:应避免高脂、高胆固醇、高糖、高盐的食物摄入,适量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豆类等高纤维食物的摄入。可以适当饮用一些降血脂的中药茶,如莲子心茶、山

楂花茶等。

2. 药物治疗:中医常用的药物有桑叶、山楂、决明子、枸杞子、茯苓等。其中桑叶

具有清凉降脂的作用,可以适量饮用桑叶茶或冲泡桑叶粉末。山楂可以化湿消食、降血脂,可以将山楂与茶叶一起泡水饮用。决明子具有泻火明目、降低血脂的功效,可以泡水饮用

或煮成粥食用。

3. 调理情绪:高脂血症与情绪紧张有一定的关系,中医认为情绪紧张会导致气机郁滞,从而影响脾胃运化,增加血脂的生成。适当调理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对高脂血症的治

疗具有重要意义。

4. 运动锻炼:适当的运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脂肪的积聚。可以选择适合自

己的有氧运动,如慢跑、散步、游泳等,每周坚持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

5. 针灸疗法:针灸可以通过调节脏腑功能、疏通经络、改善气血循环等途径,达到

降脂的效果。常用的穴位有内关、足三里、太渊、曲池等。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高脂血症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施治,不能

盲目使用中药。由于高脂血症是慢性病,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患者需坚持治疗并定期复诊,与医生保持密切的沟通和合作,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高脂血症的中医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治疗

高脂血症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倍受关注和严重影响中老年人正常生活的疾病。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医疗生化监测技术的普及,愈来愈多的人注重健康体检。高脂血症作为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引发心脑血管病的隐患,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现将高脂血症中医的有关资料如下:

1 临床资料

高脂血症是目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30~60岁年龄发病率高,以肥胖者、喜食肥甘厚味者、有*酒嗜好者多见。临床表现各不相同,或不典型,以血液生化检查改变为客观诊断指标。化验结果主要显示为: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增高。

2 病因病机

人过中年,正气渐衰,*阳亏损,脏腑功能失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水液转输失司,水湿内停,化浊生痰,滞留心脉,水谷不化,津血反成膏脂、痰浊,日久心脉痹阻。

3 分型治疗

1)脾虚湿盛:症见体胖虚松,倦怠乏力,胸院痞满,头晕目眩,肢重或肿,纳差,或伴便溏。舌胖,苔白厚,脉濡。

脾虚湿盛痰积测体胖虚松,倦怠乏力;痰湿中阻,则胸院痞满;痰浊上扰,则头目晕眩;水湿流于四肢,则肢体沉重或浮肿;痰湿内盛,胃弱脾虚,则纳差便溏;舌胖苔白厚,脉濡,均为脾虚痰积之征。

益气健脾,除湿化痰。

参苓白术散合二陈汤加减。

党参15克黄芪15克茯苓12克白术IZ克扁豆12克山*12克半夏10克陈皮6克薏苡仁15克生山楂15克荷叶9克泽泻15克随症加减。

2)气滞血瘀:症见面*晦暗或有褐*斑点,肢体麻木,肌肤*错,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细*。

阳气虚损,鼓动无力,血运缓慢;或肝郁气滞,血运受阻;或痰浊滞留,心脉痹阳,日久瘀结。

中医如何治疗高脂血症

中医如何治疗高脂血症

中医如何治疗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指血液中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等脂肪物质水平过高。如果不及时处理,高脂血症可能会导致心脏病、中风和其他健康问题。中医

学已经发展了几千年,其草药和针灸等治疗方式在治疗高脂血症方面也有着广泛

的应用。中医认为高脂血症是气滞血瘀的结果。气滞血瘀是指血液在血管中流动

不畅,导致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等脂肪物质在血液中积累。因此,中医治疗高脂血

症的方法是通过调节气血,促进血液循环,使身体恢复平衡。

一、中药治疗高脂血症

中草药是一种天然的疗法,已经在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中使用了几千年。中

草药治疗高脂血症的机制主要包括调节脂代谢、降低血脂水平、抗氧化和抗炎作用。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药治疗高脂血症的方法。

1. 降低胆固醇的中药

降低胆固醇的中药主要包括黄连、山楂、金钱草、茯苓、枸杞、石斛等。这

些草药可以降低胆固醇水平,减少胆固醇在血液中的沉积,从而预防心血管疾病

的发生。

①黄连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降脂降压、抗炎等作用。研究

发现,黄连提取物可以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并增加高

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另外,黄连还可以减轻肝脏脂肪变性和肝纤维化。

②山楂是一种常见的水果,也是一种中药。山楂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

素E、类黄酮等营养成分,具有降血脂、降血压、改善微循环等作用。研究表明,山楂提取物可以降低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③金钱草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排毒、降脂降压等作用。研究表明,金钱草提取物可以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增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是一种以血浆中脂质代谢紊乱为主要病理生理基础的全身性疾病,是动脉粥

样硬化、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在中医学中,高脂血症

属于“痰湿”、“瘀血”、“气郁”等病机范畴,中医学认为高脂血症与体质失衡、饮食

不当、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中医治疗高脂血症主要包括调理脾胃、祛痰化痰、行气活血、清热解毒等方法。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一、中医学认识

1. 病因病机

高脂血症是由于脾胃失调、饮食失节、情志不畅、活动不足等多种因素导致脂质代谢

紊乱所致。中医认为,高脂血症的发生与病机主要包括痰湿阻滞、气滞血瘀、肝郁化火

等。

首先是痰湿阻滞,即脾胃失调、运化失职,导致湿浊内生,留滞不化而成痰。痰湿阻

滞不仅会导致脂质代谢紊乱,还会阻碍气血流通,加重心血管负担。

其次是气滞血瘀,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易成气机郁滞。气机郁滞则阻滞气血运行,

导致血脂升高,易损伤血管、脏腑,从而形成血瘀。

最后是肝郁化火,肝主疏泄,情志不畅则易导致肝气郁结,郁则化火,使火热上冲,

引起内分泌紊乱,易导致脂质代谢紊乱。

2. 中医辨证

根据中医辨证体系,高脂血症可以分为湿阻型、气滞型、血瘀型、热盛型等不同的中

医证型。通过对脉、舌、面色、症状等综合分析,确定患者的证型,针对不同的证型采取

相应的中医治疗方法。

湿阻型高脂血症主要表现为身体困重、口苦、舌苔厚腻等症状,治疗以祛湿为主。气

滞型高脂血症主要表现为脘闷、胁痛、情绪不畅等症状,治疗以疏肝理气为主。血瘀型高

脂血症主要表现为胸闷、心痛、舌质紫暗等症状,治疗以活血化瘀为主。热盛型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的中医辨证分型

高脂血症的中医辨证分型

高脂血症的中医辨证分型

高脂血症是指血脂浓度超过正常高限。迄今为止,高脂血证仍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的元凶之一,其不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而且给社会、家庭带来经济负担。高脂血症的发生与年龄、饮食、体质以及遗传等因素有关,中医认为,本病的产生与肝、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其中尤以脾、肾为要,属中医“痰浊”、“血瘀”、“湿阻”范畴,中医辨证治疗,一般分为以下几型:

(1)脾虚湿盛型

症见脘腹胀闷,不思饮食,泛恶欲呕,身重困,舌胖,苔白腻,脉濡滑。高脂血症口淡不渴,腹痛腹泻,头重头闷。

(2)气血不足型

症见少气懒言,乏力自汗,面色苍白或萎黄,心悸失眠,舌淡而嫩,脉细弱。

(3)痰浊中阻型

症见头目眩晕,头痛头重,胸闷心悸,食欲不振,呕恶痰涎,肢体困重,或见形体丰肥,或闭经,舌苔白腻,脉滑。

(4)肝肾阴虚型

症见头晕目眩,健忘失眠,耳鸣如蝉,咽干口燥,胁痛,腰膝酸软,五心烦热,颧红盗汗,男子遗精,女子月经量少,舌红少苔,脉细数。

(5)肝胆湿热型

症见胁肋胀痛,口苦纳呆,口气臭秽,呕恶腹胀,大便不调,小便短赤,或阴囊湿疹,或睾丸肿胀疼痛,或带下黄臭,外阴瘙痒,舌苔黄腻,脉弦数。

(6)肝火上炎型

症见头目眩晕,耳鸣如潮,面红目赤,口苦咽干,胁肋灼痛,烦躁易怒,不寐或恶梦纷纭,或吐血衄血,便秘尿赤,舌质红,苔黄糙,脉弦数。

(7)气滞血瘀型

症见情志抑郁,易怒,胸闷而喜太息,胸胁或乳房胀满,走窜疼痛,少腹疼痛,性情急躁,或月经不调,痛经,或咽中如梗,吞之不下,吐之不出。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弦涩。

(8)脾肾阳虚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信息2011年9月第24卷第9期Medical Information.Sep.2011.Vol.24.No.9临床医学

高热惊厥与发热性疾病的关系及临床护理

刘晓霞,仲雪霞

(内蒙古阿拉善盟中心医院小儿科,内蒙古阿拉善750306)

发热是儿科的常见病,由多种原因引起,发热所致的惊厥更是小儿常见急症,易引起家长惊慌,担心留下后遗症,故当时的急救处理也很重要,现将我院2008年6月-2009年6月收治的75例引起高热惊厥的疾病报告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男46例,女29例。惊厥发生年龄:新生儿3例(4%),4月-1岁14例(18.66%),1-3岁35例(46.66%),3-6岁17例(2

2.66%),6-9岁4例(6.66%),>9岁2例(2.66%)。

1.2临床表现均为先发热后有惊厥,体温在38.5-41.5℃(平均40℃)惊厥发生于发热6h内的28例,余均发生于24h内,均无神经系统的阳性体征,以往有高热惊厥的8例,父母有热惊厥史的3例。

1.3惊厥的原发病,病儿一般体质较好,其中上呼吸道感染35例,细菌性痢疾8例,腹泻8例,化脓性扁桃体炎4例,幼儿急诊1例,支气管炎1例,肺炎9例,疱疹5例,热原反应4例。

1.4辅助检查血钙<1.75mmol/16例,低钠2例,贫血1例,脑电图异常12例,X胸片提示肺炎9例,便培养福氏志贺氏菌7例,大肠杆菌3例。

1.5治疗立即平卧,头侧向一边,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出呼吸分泌物,吸氧(鼻导管吸氧1-2L/min或面罩吸氧3L/min),迅速止惊,建立静脉通道,婴幼儿首选安定0.1-0.5mg/kg,不稀释疗效快,速度为1mg/min,止惊后停止应用。对静脉穿刺困难者,立即给地西泮(安定)每次0.5-0.7mg/kg或10%水合氯醛0.4-0.5ml/kg,保留灌肠,因安定起效快,维持作用短,应用安定后给巴比妥静滴(5mg/kg),其他给予抗感染、退热及补液等对症治疗。

2讨论

本文75例均以高热惊厥诊断入院,但这是一种症状诊断,应追查原发病。本组除上感患者35例外,8例菌痢及腹泻患儿肠道症状均出现在发热和惊厥之后,引起低钙的原因可能与以下两个因素有关:①北方地区营养性佝偻病高。②感染发热等组织分解,磷从细胞内释放,血磷升高,使血钙下降。从以上病例看,高热惊厥病儿预后良好,但易复发。预防是主要的,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当体温升高到38℃,即可将退热药和镇静药同时口服。所以根本的防治是预防呼吸道感染。而及时治疗发热性疾病,迅速退热,特别对有高危因素的儿童是一种必要措施。

3临床护理

3.1一般护理①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清洁卫生、湿度适宜,并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大声喧哗及噪音等不良刺激。②卧床休息,取侧卧位或仰卧且头偏一侧,立即松懈患儿颈部衣扣,清除口鼻分泌物,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用清洁纱布包裹压舌板插入臼齿之间,防止咬伤舌头。③进食应清淡,富有营养,易消化的高蛋白及高热量流质和半流质食物。禁食生冷辛辣食物,不能进食患儿可给予鼻饲。④认真观察病情,注意呼吸及神智变化,发现抽搐先兆者,及时处理。

3.2对症护理①惊厥时医护人员要沉着冷静,首先尽快控制惊厥,以免抽搐过久引起脑损伤。②抽搐发烧时,用拇指指甲压按或针刺人中,合谷,涌泉穴,以开窍醒神,直至抽搐缓解,并尽快使用止惊药。

③高热时应采取退热措施,力求将患儿体温控制在38.5℃以下。④抽搐时要专人护理,以防止坠床或碰伤。⑤按时监测生命体温及神智、面色,瞳孔,二便等。⑥及时给予吸氧气。⑦患儿退热后要观察体温,出汗情况。⑧医护人员应用非语言性行为给予家属及患儿安慰及关心,并提供信息使患儿及家属产生好感。以配合后面的治疗。

4预防

①平时加强锻炼、多晒太阳增强体质。②注意饮食卫生。③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当体温升高到38℃即可将退热药和镇静药同时口服。

编辑/杜苏利

收稿日期:2011-06-10

收稿日期:2011-06-10高脂血症的中医辩治李向飞1,田义龙2,李进龙2

(1.河北省迁西县洒河桥医院,河北唐山064303;2.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91)

高脂血症属中医痰浊、瘀血证范畴,其形成与肝脾肾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病机关键为脾失健运,痰瘀互结,主要为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所致,与体质因素和生活方式有关。其病位在血,关键在脾失健运,痰瘀互结。因而作者提出的治疗原则是"高脂血症从痰瘀论治",以化痰降浊、活血化瘀为主以治其标,辅以健脾益气,强本清源以治其本。同时临证时注意患者气色形体,问其饮食,察其舌脉,以辨虚实。

1辩治方法

治疗基本方拟定由橘络6g、炙黄芪15g、炒白术10g、清半夏10g、泽泻10g、丹参15g、姜黄10g、虎杖15g等药组成。方选橘络化痰通络、行气活血为主药,以涤脉络之痰瘀,科研文献查新报告提示,该药用于高脂血症的治疗尚属首次;半夏功擅燥湿消痰,泽泻渗湿降浊,以乏生痰之源;丹参活血化瘀,姜黄活血行气,虎杖活血散瘀兼能清热利湿,三药以助橘络化痰通络、行气活血之效;炙黄芪、炒白术益气健脾化湿,以助化痰降浊行气祛瘀之力。诸药相合,共奏祛痰降浊,行气化瘀以治其标;健脾益气,强本清源以治其本之功效。标本兼治,直切病机。治疗本病守方是原则,擅变是灵魂,辨证用药是中医治疗的特色优势,具体的用药随证化裁方法是:①若腰膝酸软疼痛,眩晕耳鸣,肾虚者,酌加桑寄生15g、杜仲10g、枸杞子15g、女贞子15g以补肾壮腰。②若头痛经久不愈,痛如锥刺不移,入夜尤甚,血瘀脑络者,酌加川芎15g,水蛭、全蝎各3g(研末装胶囊冲服)以活血化瘀通络。③若胁肋胀痛,急躁易怒,肝郁气滞者,酌加柴胡10g、郁金10g、香附10g、川楝子10g以疏肝理气。④若头晕且胀,面红目赤,胁肋灼痛,肝郁化火者,酌加栀子10g、龙胆草6g、黄芩10g以清肝泻火。⑤若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头重脚轻,肝阳偏亢者,酌加钩藤15g(后下)、刺蒺藜15g、生石决明15g(先煎)以平肝潜阳。⑥若胸闷刺痛阵作,胸阳不宣,心脉瘀阻者,酌加桂枝10g、薤白10g、瓜蒌10g、赤芍10g、川芎15g以宣通心阳,活血通脉。⑦若肢体麻木,痰瘀阻络者,酌加胆南星10g、苏木10g、鸡血藤30g以化痰祛瘀,活血通

579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