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活动中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误区与建议学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活动中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误区与建

区域活动中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误区与建议
无锡市东北塘中心幼儿园
区域活动中,规则是活动有效开展的基础和保障,充分利用区域活动这一平台,提高幼儿的规则意识,对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我发现,对区域活动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一些教师还存在误区。

误区一、忽视规则的根本目的,设置了不合理的独益性规则。

规则设置的根本目的在于规范秩序,营造和谐的群体发展环境。

如果一个规则的存在,只是让部分幼儿从中受益,势必会造成幼儿的盲从,从而不利于幼儿形成正确的规则意识。

如,有的教师为了保持游戏秩序、方便管理,错误地要求幼儿“不许随意变换游戏区域”“禁止将活动材料带出操作区”等。

在一次区域活动中,操作区的幼儿搭建了各种汽车模型,生成了“汽车模型店”的游戏,这样热闹的游戏场面引起其他区域幼儿的强烈兴趣,可是,为避免活动材料丢失、凌乱,区域规则要求幼儿的“汽车模型”仅限于在操作区展示,其他区域的幼儿只能眼巴巴地看着。

这样的规则,很明显不是站在幼儿的立场上制定的,它只符合管理者的利益,忽视了执行规则的幼儿的合理需求,更没有兼顾到幼儿的兴趣点,大大地影响了幼儿的游戏质量。

误区二、忽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采用过多的先在性规则。

先在性规则就是事先规定好的活动规则。

先在性规则有利于使幼儿快速熟悉游戏要求,了解活动内容,从而较快地参与活动。

所以,在大多数的区域活动开始之前,教师会对必要的规则进行事先约定,这样的先在性规则有其积极的一面,但过多的先在性规则对幼儿发挥想象力和创新力有一定的阻力,甚至会剥夺幼儿在活动中对规则重要性的体验和感觉。

如在组织角色游戏时,教师会事先规定“每个人都要坚守自己的岗位”,幼儿常会因遵守这一规则而感到游戏单调或无聊,进而不自觉地违反这条规则,从而使活动被过多的违规现象打断,教师也常常被迫担当仲裁的角色,介入违规幼儿和遵守规定幼儿的争吵中。

误区三、不恰当地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采用过多的命令性规则。

在区域活动中,“禁止喧哗”“不许争抢玩具”“禁止在指定区域外搭建楼房”“禁止将图书带离书屋”等命令性的规则比比皆是。

命令性规则是指教师希望、期待并要求幼儿采取或不采取某种行为,它要求幼儿一定做到或一定不做,规定着幼儿的行为底线。

命令性规则的生硬既压抑了游戏气氛,又容易引起幼儿的抵触情绪。

区域活动中的命令性规则,其实是对教师权威的强化,它在体现教师对幼儿活动的要求、规定幼儿行为底线的同时,也对幼儿参与游戏的主动性、积极性等构成威胁。

这样的规则不仅会造成幼儿不便玩、不愿玩,而且模糊了幼儿对规则重要性的认识。

误区四、束缚幼儿选择活动的自由,更多地采用专制性规则。

所谓专制,就是凭自己的意志操纵一切。

在有些区域活动中,从游戏的总体要求到具体的游戏规则,都存在体现教师个人意志的专制性规则。

比如为了保持区域秩序,教师设立的“由教师分配或指定角色”“选择好区域后不能随意离开”等规则,或者教师凭个人意志评判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等。

区域活动创设的目的在于为幼儿提供自由选择、便于操作、大胆探索的环境,以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而这些专制性规则却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幼儿自主选择的权利,把本来是幼儿舞台的区域活动变成了教师导演的展示秀,幼儿的参与权及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

以上这些误区在很多幼儿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之所以在区域活动中存在这些不合理的规则,究其原因是教师在制定规则或执行规则时缺乏对幼儿的尊重,缺少对幼儿主体地位的足够重视。

为了更好地结合区域活动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教师要重视并认识到区域活动对幼儿成长的教育价值,把握蕴含其中的教育契机,让幼儿在与同伴和成人的交往中感知体验、分享合作。

我认为作为幼师应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幼儿的权利,采用兼益性规则。

所谓兼益性规则是指那些执行后对全体都受益的规则。

如“请和同伴相互合作、互相帮助”“请注意文明礼让”“游戏时请学会商量、学会分享”“听到音乐后请将活动材料放回原位”“请文明购物,记得排队”等都属于兼益性规则,这类规则既合乎规则制定者的利益,也符合全体幼儿的利益,违背后对大家参与活动都会造成不好的影响,不仅容易贯彻执行,也有利于
幼儿了解区域活动中的基本行为规则,领会规则的重要性,学习自觉遵守规则,树立规则的自觉意识。

2.尊重幼儿的创造,采用后起性规则。

后起性规则是指在幼儿某些行为发生之后,为了调控这些突然发生的行为而确立的规则。

尤其是在游戏的具体规则制定方面,如果教师给幼儿尝试、甚至是“犯错”的机会,不以成人画好的圆圈去约束幼儿的行为,而是通过观察记录幼儿在游戏中出现的问题,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幼儿,让幼儿能与同伴协商制定游戏和活动规则,使他们在自愿的情况下将后起性规则内化为各自行为的准则。

只有采用更多的后起性规则,才能真正使幼儿成为区域活动的主人,才能让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区域活动中去,使他们在感受到被尊重、被认可、被接纳的同时,产生内在的探究需求与控制自己游戏行为的动机。

3.尊重幼儿的感受,采用提倡性规则。

教师使用命令性规则主要想表达对幼儿行为要求的坚决态度,但态度坚决不一定意味着强硬,在指导幼儿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心理感受,提醒幼儿学习为他人考虑并注意规则。

如“走进这里请注意说话轻轻”“排队时请耐心等候”“开心阅读的同时请记得不要影响你的同伴”“请爱惜同伴的建筑群”等。

这些提倡性的规则不仅能让幼儿在感觉到被尊重的同时学习尊重他人,更有助于其社会性的发展。

在组织区域活动过程中,我们应多采用提倡性规则,视幼儿为活动的主体并充分尊重每个幼儿活动的意愿,让他们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成功感及探索和发现的能力。

4.尊重幼儿的选择,采用授权性规则。

专制性规则不利于幼儿独立自主意识的发展,因此从尊重和维护幼儿权利的角度出发,教师应多用民主式的授权性规则。

在幼儿的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养成不以自己的主观意志来评判幼儿行为的习惯,善于把由幼儿自己决定规则的权力还给幼儿,由幼儿自主决定做或不做,其典型形式是“可以如何”或“有什么权利”,并以许可和授权的形式来表达。

如“活动中可根据需要喝水或休息”“当你离开所在区域时可留言”等。

教师要学会观察与等待,充分考虑不
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水平,尊重个体差异,给幼儿自由选择与决定的权利,使区域游戏成为幼儿真正喜爱的游戏,让他们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体会规则的方便并自觉遵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