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双阳离子卟啉的聚集行为及超声诱导的转换

合集下载

基于产物形貌的超声波辅助置换除铜的机理研究

基于产物形貌的超声波辅助置换除铜的机理研究

第15卷第2期2024年4月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Nonferrous Met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Vol.15,No.2Apr. 2024基于产物形貌的超声波辅助置换除铜的机理研究雷宇, 胡新波, 朱纯成, 许茜*, 孙晨藤, 邹星礼, 程红伟, 鲁雄刚(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 200072)摘要:本文开展了超声波辅助硫酸锌溶液净化除铜实验,分析了超声波对于锌置换净化溶液除铜强化机理。

研究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 射线衍射仪、Image J 等技术对置换产物层微观形貌和分布进行表征,并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对不同净化阶段的溶液进行铜离子浓度分析。

结果表明,超声波对于置换法溶液净化除铜的强化作用受其强度的影响。

低强度超声波(500 W )对界面产物的影响较小;而高强度超声波(2 000 W )能够显著影响固体产物层微观形貌和分布,强化固体产物层中的扩散过程,产生的热效应还有利于提高置换反应效率。

高功率超声波导致类球形小颗粒在锌表面不连续分布,增大了两相接触面积;同时在固体产物层中形成贯通孔,减少溶液在固体产物层中扩散的结构阻力。

关键词:超声波;置换;除铜;锌;机理中图分类号:TF803.2 文献标志码:AMechanism of ultrasound-assisted replacement for copper removalbased on products morphologyLEI Yu, HU Xinbo, ZHU Chuncheng, XU Qian *, SUN Chenteng, ZOU Xingli, CHENG Hongwei, LU Xionggang(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Shanghai University , Shanghai 200072,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ultrasound-assisted copper removal from zinc sulfate solution was conducted, focusing on the mechanism of ultrasonic enhancement in copper removal by zinc replacement. The study used techniques including metallographic microscop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X-ray diffractometry and Image J to characterize the morphology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replacement product layer. The Cu(Ⅱ) concentration in the solutions at different purification stages was also analyzed by plasma emission spectrometr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ultrasonic intensity could affect the copper removal by replacement in purification. The low-intensity ultrasound (500 W) affects the interfacial products weakly, while the high-intensity ultrasound (2000 W) significantly affects the morphology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solid product layer. Furthermore, it can reinforce the diffusion process in the solid product layer, and the generated thermal effect also contributes to the replacement reaction efficiency. The high-powered ultrasound leads to a discontinuous distribution of small sphere-like particles over the zinc surface, enlarging the contact area between the two phases. At the same time, it forms through holes in the solid product layer, reducing the structural resistance to diffusion of the solution.Keywords: ultrasound ; replacement ; copper removal ; zinc ; mechanism收稿日期:2023-03-16;修回日期:2023-04-1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U20022114)通信作者:许茜(1964— ),博士,教授,从事锌冶金和制备高纯铁等方向的研究。

两种高分子化锌卟啉络合物与特丁津相互作用的光谱性能研究

两种高分子化锌卟啉络合物与特丁津相互作用的光谱性能研究

dition, both the Soret and Q absorption bands of ZnPP鄄PGMA exhibited red shift in the electronic rescence quenching for ZnHPP鄄PGMA was a little less than ZnPP鄄PGMA. It is because the hydrogen terbuthylazine. 摇 bonding between ZnHPP鄄PGMA and terbuthylazine led to the weaker axial coordination. Moreover, the fluorescence quenching of ZnHPP鄄PGMA was strengthed with the increasing concentration of
characterized by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 1 H鄄NMR) spectroscopy. The spectroscopic properties spectroscopy. The axial coordination reaction between two kinds of Zn porphyrin鄄functionalized
Spectroscopic Properties of Two Kinds of Zn Porphyrin鄄functionalized Polymer and Their Coordination Products with Terbuthylazine
YU Long1 , WANG Rui鄄xin1* , GAO Bao鄄jiao1 , GENG Tian鄄qi2 , CHEN Mei鄄jun2 ,

振动诱导发光(VIE)分子材料的应用研究进展

振动诱导发光(VIE)分子材料的应用研究进展
(VIE)[J]. Journal of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9, 45(5): 685-696.
686
华 东 理 工 大 学 学 报(自 然 科 学 版)
(a) Aggregation
Tetraphenyl ethylene(TPE) Dynamic rotation in solution; Non-emissive
有机光电材料、比率式荧光探针及超分子凝胶等。本文对振动诱导发光材料的发光机理及其研
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二氢二苯并吩嗪类衍生物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潜力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二氢二苯并吩嗪;振动诱导发光;比率式荧光;探针
中图分类号:O69
文献标志码:A
荧光化学传感器因其制备简单、选择性好和灵 敏度高等优点,已成为现代生物医学领域重要的研 究工具[1]。新型荧光化学传感器的设计和开发依赖 于性能优异的发光材料的涌现。随着对各种发光机 理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由于分子间 p-p 堆积效应的 存在,使得大多数有机发光材料在固相及聚集态时 表现为荧光淬灭现象(Aggregation-Caused Quenching, ACQ) , 极 大 地 限 制 了 其 在 光 电 以 及 传 感 领 域 的 研 究。2001 年唐本忠课题组[2-3] 偶然发现含有噻咯结 构的分子在溶液状态下基本不发光,但在固相或 聚集态时发光显著增强,即表现为聚集荧光增强 (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AIE)。AIE 分子通常 为螺旋状的非平面分子(图 1(a)),在稀溶液状态时, 分子内的自由旋转使得其激发态能量发生非辐射湮 灭,分子不发光;在聚集体中,这种自由旋转受到限 制,从而阻断了非辐射途径,并打开了辐射通路,表 现出聚集荧光增强。

超声激活血卟啉对S180瘤细胞杀伤作用的观察

超声激活血卟啉对S180瘤细胞杀伤作用的观察

超声激活血卟啉对S180瘤细胞杀伤作用的观察
刘全宏;王仲会
【期刊名称】《陕西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1993(021)004
【摘要】光敏剂血卟啉具有在肿瘤组织易聚集的特性,受激发时发生光敏反应,产生具有细胞毒性的单线态氧,它对癌细胞的显微结构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本文报道采用超声激活血卟啉的方法,探讨超声激活血卟啉对S180瘤细胞形态结构的影响,为超声化学激活血卟啉抗癌研究提供形态学依据。

【总页数】2页(P86-87)
【作者】刘全宏;王仲会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9.1
【相关文献】
1.聚焦超声激活原卟啉IX对S180 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J], 王攀;王筱冰;任耀辉;汤薇;刘全宏
2.聚焦超声结合血卟啉对S180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J], 王攀;王筱冰;汤薇;郝巧;刘全宏
3.聚焦超声激活血卟啉对在体S180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研究 [J], 王攀;王筱冰;张丽娜;苏晟;刘全宏
4.低强度超声激活血卟啉对S180细胞的杀伤作用 [J], 孙世惠;刘全宏;齐浩;张军平;
任耀辉;丁德成
5.超声激活血卟啉对B16小鼠黑色素瘤细胞杀伤作用的研究初报 [J], 齐浩;罗明志;张坤;刘全宏;姚潇;尚志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超声波促进离子液体中Biginelli一锅法合成苯并咪唑并[2,1-b]喹啉-6-酮

超声波促进离子液体中Biginelli一锅法合成苯并咪唑并[2,1-b]喹啉-6-酮

Bgnl 反应 “ i ei i l 一锅煮” 合成 了一系列新 型苯并咪唑并 [ ,一] 2 1b 喹啉一一 6酮衍生 物.2氨基苯并 咪唑 的使 用是对 一 经典 的 Bgnl 反应的发展 , i ei i l 并且该方 法具 有反应条件温和 、 率较 高( 5 ~8 % ) 产 6% 6 及环境友好等优 点.产 物经 I H N R, MR和元素分析确证 了结 构. 关键词 Bgnl 反应 ; i ei i l 苯并咪唑并 [ ,一] 2 1b 喹啉 一一 ; 6酮 超声波 辐射 ; 离子液体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科学基 金( 批准号 : 0 6 09 2 8 2 1 ) 2 6 2 0 , 0 60 6 资助.
联 系人简介 :刘晨 江 , ,副教授 ,主要从事有机合成方法学和功能杂环化合物的合 成研究 .E m i xl@ 16 cm 男 - al y ̄ 2 .o :p
17 70
1 实验 部 分
1 1 仪 器与试 剂 .
K 一5 E超声 波 清 洗 机 ;瑞 士 Bi iB5 0型熔 点 仪 ;Bu e rR E UN X一5型 红 外 光 谱 仪 Q20 th - c 4 rkrF1 Q I O 5 I I
收稿 日期 : 0 91 -1 20 —22 .



+ 。


b [ .m
... .....
i ]r m B
..... ..... .....

s ni a i n o c o t
..... ..... .. —
.....
...

.. .
..

8 ℃ . . O 05h
H 4

纳米组装技术 分子组装

纳米组装技术 分子组装

LB膜与SA膜的异同点
• LB膜和SA膜均为分子的超薄膜组装 • SA膜成膜技术不但具有LB膜精确地控制膜厚的优点,且设
备简单、操作方便,适于制备大面积的薄膜器件 • SA膜完美地解决了功能材料与基板电极之间的接界问题,
膜接触牢固,结构稳定 • 功能分子通过自组装成膜能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组件,而不
纳米组装技术 ----------分子纳米技术
➢ 分子组装技术 ➢ 分子导线 ➢ 分子开关器件与原理
一、分子组装技术
分子组装技术:将具有一定功能的分子(包括生物 分子)在分子或超分子尺度范围内,通过物理或 化学的方法聚集成稳定的有序体系的技术
主要包括:
• LB膜(langmuir-blodgett)技术 • 分子自组装(molecular self-assembly)技术 • 分子束外延(molecular beam epitaxy)技术
可逆的非共价相互作用(主要是疏水亲水作用力、 范德华力、静电引力、氢键)自发组合形成的一类 结构明确、稳定、具有某种特定功能或性能的超分 子聚集体的技术。分子晶体、液晶、胶束、三维骨 架均可由此制备
二、分子导线
• 电子通信技术和计算技术等方面的飞速发展,导致了 对电子器件趋于更复杂、更小巧、更便宜的需求
• 如果固体基片反复地进出水面就可形成多层 膜(多达500层)
LB 膜 的 形 成 过 程
Hale Waihona Puke 三 种 形 式 的 LB 膜
随沉积过程的不同, 所形成膜的结构则 有x、y、z三种类 型
y型结构是在基片 每次进出水面都有 膜沉积上去,亲水 端与亲水端相连, 亲油端与亲油端相 连;x型是基片插 入水面时有膜沉积; 反之,则是z型
LB 膜 特 点

2013年度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拟立项项目名单

2013年度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拟立项项目名单
2013年度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拟立项项目名单
面上项目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申请人 王良龙 崔文泉 吴永锋 戴振翔 罗习刚 黄海波 赵根海 梁峰 殷明 李新化 刘宁 刘乃乐 张开银 黄武英 从怀萍 杨培培 柴卓 阮班锋 黄守国 许新胜 姚运金 张平究 毕建洪 李胜利 所在单位 安徽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铜陵学院 安徽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安徽师范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安徽科技学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阜阳师范学院 安徽师范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淮北师范大学 安徽师范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安徽大学 安徽师范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安徽师范大学 合肥师范学院 安徽大学 项目名称 随机半线性偏泛函微分方程单调半流理论及在生物数学模型中的应 用 基于再生核Hilbert空间理论的多元生存数据回归分析 若干新相依序列极限定理问题的研究 基于相同基底材料的新型磁隧道结的计算模拟研究 在层状化合物中新超导体的探索和物性研究 流固耦合问题的LBM研究 基于离子注入的丝氨酸羟甲基转移酶体外进化及手性催化研究 几类平面非光滑微分系统的极限环分支 基于四元数小波的彩色图像压缩感知研究 砷化镓纳米线中深能级缺陷及其对纳米光伏器件性能的影响研究 带宽可调的电荷有序体系磁电性质研究 量子关联的刻画和应用 激光触发耳蜗螺旋神经节产生听觉的研究 稀有气体与线性分子组成的van der Waals体系振转光谱及低温下碰 撞动力学的理论研究 新型石墨烯/染料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光电性质研究 稀土单分子磁体的设计与性质表征 基于不对称亲电反应的毒扁豆碱类生物碱的合成研究 靶向微管蛋白的白藜芦醇CA-4类似物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评 价 新型铋基燃料电池阴极材料制备和性能研究 环境相关醌分子对氨基酸的光敏损伤反应研究 磁性MFe2O4(M=Mn,Fe,Co)/石墨烯复合催化剂的可控制备及协同 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研究 生物质炭添加对巢湖湿地土壤截留外源磷素功能的影响机理研究 氮杂冠醚配合物微米、纳米材料的制备和选择性催化性能研究 光功能有机/金属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组装及其非线性响应机制研 究

一类阳离子性卟啉化合物的MALDI_TOF_MS快速分析

一类阳离子性卟啉化合物的MALDI_TOF_MS快速分析

第21卷 质 谱 学 报 Vol. 21第3,4期 JOURNAL OF CHINESE MASS SPECTROMETRY SOCIETY No.3,461一类阳离子性卟啉化合物的MALDI-TOF-MS 快速分析季怡萍 孙淑清 刘志强 刘淑莹(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长春 130022)卟啉是自然界中大量存在的一类化合物电及催化性能并且可以作为地质学标记和光动力学治疗剂应用MALDI-TOF-MS 对其质谱行为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MALDI-TOF-MS 法用于阳离子性卟啉化合物的分析具有一定的优势由吉林大学刘淑清博士提供美国Linear Scientific 公司N 2激光器脉冲宽度3ns 检测电压-4.7510-5Pa2,5-二羟基苯甲酸芥子酸然后吸取2µL置于样品杯中混匀抽空除去溶剂直接插入质谱仪进行分析乙基用三种基质1,8,9-蒽三酚分别对四种阳离子性卟啉化合物进行激光测定1,8,9-蒽三酚作基质次之 以2,5-二羟基苯甲酸为基质的TMPyP-4C104分别用H2O和DMF为溶剂的测定结果如下而在DMF中[M-4C104]+离子峰强度最强DMF作溶剂能够相对完整地检测到四吡啶基卟啉与相应的侧链基团的离子峰软电离对于主要靠静电作用结合在一起的阴阳离子2.2 考察侧链基团的改变影响系列C1O4-卟啉化合物的质谱行为 侧链为乙基TPPyP-4C104第3,4期 一类阳离子性卟啉化合物的MALDI-TOF-MS 快速分析 A3162 图1B分别为卟啉化合物不同侧链的质谱图 图1(A)TPPyP-4C104实验表明卟啉侧链R基团增大TEPyP-4C104的[M-4C104]+离子峰强度高于[M-3C104]+离子峰而TBPyP-4C1O4 的[M-3C104]+离子峰强度明显高于[M-4C104]+离子峰强度相应的阳离子性卟啉化合物的质谱行为表现得更有规律图1中m/z617.9801.2983.7[M-4C1O4-3R]+[M-4C1O4-R]+ [M-3C1O4]+和[M-2C1O4]+的离子峰使卟啉环阳离子半径增大使离子性化合物的阴阳离子间共价成分增大的原理其中质量数接近于化合物分子量的离子峰的强度也就高些Rapid Analysis of Cationic Prophyrinsby MALDI-TOF-MS MethodJi Yiping, Sun Shuqing, Liu Zhiqiang, Liu Shuying(Changchun Institute of Applied 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angchun 130022, China)AbstractThis paper reports the analytical results of cationic porphyins by MALDI-TOF-MS method and the attribution of characteristic peaks of cationic porphyins with variant side chains. Research results indicate it is effective that cationic porphyins are analyzed by usingMALDI-TOF-MS method.。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水溶性卟啉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水溶性卟啉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1

推荐指数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1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2011年 科研热词 金属卟啉 水溶性卟啉 非线性光学 四(4-磺酸苯基)卟啉铜 高分子金属配合物 超声诱导 血红蛋白 聚集转换 绿色合成方法 结合常数 纳米棒 磺酸基卟啉 硝基甲苯氧化 相互作用 白蛋白 电子转移反应 生物高分子 氧化 有机–无机复合材料 有机-无机复合材料 小牛胸腺dna 季铵阳离子型卟啉 四苯基卟啉氯化锰 合成 双阳离子卟啉 光敏剂 催化性能表征 催化 作用机理 人工氧载体血液替代品 产氢 j-聚集 1,5-萘二酚 推荐指数 3 3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科研热词 白蛋白 高分子金属配合物 金属卟啉蛋白质结合体 金属卟啉催化剂 金属卟啉 生物高分子金属配合物 生物高分子光敏剂 环碳酸酯 环氧化合物 水溶性金属卟啉 模拟酶 催化氧化 偶联反应 仿生催化 人工血液 二氧化碳1 1 1 1 1 1
2008年 序号 1 2 3 4
科研热词 溶胶-凝胶法 复合纳米粒子 共聚前驱物 kh-570
推荐指数 1 1 1 1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科研热词 阳离子卟啉 金属卟啉配合物 金属卟啉 赋存状态 萃取抽提 脱氯 聚集 混合原油 四(p-磺酸钠苯基)卟啉 ctdna相互作用

金纳米棒@卟啉MOF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PTT-CDT联合治疗

金纳米棒@卟啉MOF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PTT-CDT联合治疗

金纳米棒@卟啉MOF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PTT-CDT联合治疗金纳米棒@卟啉MOF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PTT/CDT联合治疗近年来,癌症已成为世界上的头号杀手之一。

尽管传统的化疗和放疗方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些治疗方法常常伴随着严重的副作用和治疗效果的限制。

因此,探索一种新型、高效的抗癌治疗方法迫在眉睫。

光热疗法(photothermal therapy,PTT)和化学动力疗法(chemodynamic therapy,CDT)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两种抗癌治疗方法。

PTT利用光敏材料吸收激光光源的能量,将其转化为热能,从而使癌细胞受到温度的影响而破坏。

CDT则是通过特定的化学反应,使癌细胞受到氧化应激而破坏。

然而,单一治疗方法的应用往往存在一些限制,如光敏剂的局限性和光热疗法在深层组织中的限制等。

为了克服这些限制,研究人员开始探索将不同治疗方法联合应用的疗法。

在这方面,金纳米棒@卟啉金属有机骨架(MOF)复合材料的制备和应用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关注。

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金纳米棒(gold nanorods,GNRs)和金属有机骨架(MOF)的特性。

GNRs是由金纳米颗粒组成的纳米材料,其具有优异的光热性能和表面等离子共振效应。

而MOF是一种由金属离子和有机配体通过配位键构建而成的晶体,具有高度可调性和空隙结构。

这两种材料的结合,将有助于优化PTT和CDT的联合治疗效果。

制备金纳米棒@卟啉金属有机骨架复合材料的方法如下:首先,制备金纳米棒。

将金盐和表面活性剂溶解在溶剂中,加入还原剂使金离子还原成金原子,而后金原子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形成金纳米棒。

其次,制备卟啉金属有机骨架。

将适量的金属离子和有机配体溶解在溶剂中,通过配位反应自组装形成卟啉金属有机骨架。

最后,将金纳米棒和卟啉金属有机骨架进行复合。

由于金纳米棒和卟啉金属有机骨架具有亲和性,它们可以通过自组装等方法有效地形成复合材料。

通过这种制备方法得到的金纳米棒@卟啉MOF复合材料具有多重功能。

超声激活血卟啉对癌性胸腔积液小鼠的临床意义的实验研究

超声激活血卟啉对癌性胸腔积液小鼠的临床意义的实验研究

超声激活血卟啉对癌性胸腔积液小鼠的临床意义的实验研究钱东华;钱明;李洋;吕晓红【摘要】@@ 癌性胸腔积液是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目前临床上没有一种确切而有效的方法治疗此病.本实验研究是为寻找治疗癌性胸腔积液的更有效的方法,为患者解除痛苦,延长寿命.血卟啉(hematoporphyrin,HP)是提取自血液的一种有机光敏物质,由于HP类化合物与癌细胞蛋白结合或被癌组织的巨噬细胞吞噬,且癌组织血管的高通透性等原因,该类化合物能够在肿瘤组织中选择性潴留,同时也可被电磁辐射激活,在肿瘤组织内诱发一系列的氧化反应,从而杀伤癌细胞起到治疗作用.【期刊名称】《中国实验诊断学》【年(卷),期】2011(015)009【总页数】3页(P1469-1471)【作者】钱东华;钱明;李洋;吕晓红【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内科,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口腔医院;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内科,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内科,吉林,长春130021【正文语种】中文癌性胸腔积液是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目前临床上没有一种确切而有效的方法治疗此病。

本实验研究是为寻找治疗癌性胸腔积液的更有效的方法,为患者解除痛苦,延长寿命。

血卟啉(hematoporphyrin,HP)是提取自血液的一种有机光敏物质,由于HP类化合物与癌细胞蛋白结合或被癌组织的巨噬细胞吞噬,且癌组织血管的高通透性等原因,该类化合物能够在肿瘤组织中选择性潴留,同时也可被电磁辐射激活,在肿瘤组织内诱发一系列的氧化反应,从而杀伤癌细胞起到治疗作用。

目前国内外少数学者已有对超声激活HP对腹水瘤细胞研究,且证实超声激活HP对腹水瘤细胞有杀伤作用,而对癌性胸腔积液的治疗作用尚无人研究。

本实验拟进行体内试验。

寻找癌性胸腔积液治疗的更优化的新方法。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Lewis肺癌细胞株,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中心研究室保存;C57BL/6纯系小鼠,购于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动物室;血卟啉二盐酸盐,粉剂Sigma公司产品;小牛血清,杭州四季青;1640培养液,GIBCO公司出品;MTT DMSO,Sigma公司产品;超声仪Aloka5500产自日本。

基于稀土上转换纳米棒表面修饰聚乙二醇血卟啉的光敏剂体系

基于稀土上转换纳米棒表面修饰聚乙二醇血卟啉的光敏剂体系

基于稀土上转换纳米棒表面修饰聚乙二醇血卟啉的光敏剂体系秦悦;屠春来【摘要】聚乙二醇选择性接枝的血卟啉衍生物(HP-diPEG),经过相转移和配体交换,通过配位作用的方式紧密包裹尺寸均一的稀土上转换纳米棒(UCNRs),制备了一类基于发光共振能量转移的近红外光敏剂体系.采用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仪和核磁共振表征了其结构和形貌,利用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其光学性能.结果表明:在980 nm的近红外光照射下,UCNRs和HP-diPEG之间产生了高效的发光共振能量转移,激发了血卟啉的荧光,并生成单线态氧.【期刊名称】《功能高分子学报》【年(卷),期】2018(031)005【总页数】8页(P454-461)【关键词】上转换纳米棒;血卟啉;光敏剂;表面修饰;发光共振能量转移【作者】秦悦;屠春来【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上海 201210;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100049;上海科技大学 ,上海 200120;上海科技大学 ,上海 2001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33.1光动力治疗(PDT)是通过光敏剂(PS)在特定波长激发下产生活性氧杀伤肿瘤或其他病理性增生组织的一种新疗法[1]。

近10年来,关于光动力治疗的文献逐年递增,吸引了众多科学研究者们的兴趣与关注。

理想的PS应该具备: (1)对机体无毒副作用,正常组织能快速代谢;(2) 靶组织选择性富集;(3)最长的激发波长位于红光区、近红外光区,组织穿透深;(4)光毒性强,产生单线态氧多等特点。

血卟啉衍生物是FDA批准的第一代内源性光敏剂,本身无毒副作用,光毒性强;但是也存在机体内含量高,治疗时对正常组织如皮肤的毒副作用大、激发波长短、组织穿透力差等缺点[2]。

因此研究者们一方面在合成新的理想的PS,另一方面也在已有的PS上进行改性和优化。

针对激发波长短的PS,将PS与上转换纳米粒子相结合,实现发光共振能量转移是优化PS的一种有效方式。

新型羧酸卟啉锌(Ⅱ)配合物与人血清蛋白的作用

新型羧酸卟啉锌(Ⅱ)配合物与人血清蛋白的作用

新型羧酸卟啉锌(Ⅱ)配合物与人血清蛋白的作用江怿雨;王湘利;汪华华;张蕾;王惠;计亮年;刘海洋【摘要】卟啉是一种潜在有效的光动力治疗癌症的光敏剂,部分已用于临床实验中。

人血清蛋白(HSA)是药物的运输载体,详细研究两者的相互作用对于阐述卟啉类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合成了一种新型水溶性羧酸锌(Ⅱ)卟啉配合物(2-Zn),并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圆二色(CD)光谱和分子对接模拟研究了其与人血清蛋白(HSA)的相互作用。

结果表明:2-Zn以静态猝灭的方式猝灭了 HSA的内源荧光,通过计算得到其与 HSA 在298和310 K 下相互作用的猝灭常数分别为1.96×104和1.37×104 L·mol-1、结合常数分别为1.93×104和1.50×104 L·mol-1、结合位点数均为1,两者间的结合作用力以静电作用为主,同时也存在氢键和疏水作用。

位点竞争实验表明2-Zn主要结合在位点Ⅱ处;根据For-ster非辐射能量理论得到两者的结合距离和能量转移效率分别为4.01 nm和0.163。

紫外吸收光谱,同步荧光和CD光谱显示2-Zn与 HSA的相互作用影响了HSA 的构象,表现为α-螺旋的含量降低;分子对接模拟结果表明2-Zn通过疏水、静电和氢键作用嵌入 HSA分子的亚结构域IIIA(site Ⅱ)的疏水腔内,与位点竞争实验和热力学判据所得的结果相一致。

%Porphyrin is a kind of photosensitizerfor photodynamic therapy of cancer.Many porphyrin derivatives have been used in clinical treatment.Human Serum Albumin (HSA)is the carrier of drug transportation.Therefore,investigation on the inter-action of porphyrin with HSA is very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pharmacokineticof the porphyrin.In this paper,a new water-soluble carboxylporphyrins,meso-tetrakis(carboxyl)z inc(Ⅱ)porphyrin (2-Zn),was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Its interac-tion with human serum albumin(HSA)was investigated by UV-Vis absorption spectra,fluorescence spectra,circular dichroism (CD)spectra and molecular modeling.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fluorescence quenching of HSA by 2-Zn was a static process with the quenching constants are 1.96×104 L·mol-1 (298 K)and 1.37×104 L·mol-1 (310 K)and the binding constants were calculated to be 1.93×104 L·mol-1(298 K)and 1.50×104 L·mol-1 (310 K).According to the Van’t Hoff equation,the thermodynamic parameters were characterized by negative enthalpy (ΔH=-16.132 kJ·mol-1 )and positive entropy(ΔS=27.905 J·mol-1 ·K-1 ),which indicated that 2-Zn binds with HSA mainly via electrostatic interaction along with the hydrogen bonding and hydrophobic interaction.Site marker competitive binding experiment confirmed that 2-Zn mainly binds at site Ⅱ. The distance between HSA and the receptor (2-Zn)and the efficiency energy transfer were obtained to be 4.01 nm and 0.163 re-spectively,based on the Forster theory on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Synchronous fluorescence,absorption and CD spectroscopy showed that the interaction of HSA with 2-Zn induced a conformational change of protein,and the amount ofα-helical structures were decrease.Furthermore,the binding details between 2-Zn and HSA were further studied with the molecular docking,which wa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site marker competitive binding experiments and thermodynamic parameters.【期刊名称】《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年(卷),期】2016(036)009【总页数】7页(P2894-2900)【关键词】卟啉;锌;人血清蛋白【作者】江怿雨;王湘利;汪华华;张蕾;王惠;计亮年;刘海洋【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化学系,广东广州 510640;华南理工大学化学系,广东广州 510640;华南理工大学化学系,广东广州 510640;中山大学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275;中山大学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275;中山大学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275; 中山大学生物无机与合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275;华南理工大学化学系,广东广州 5106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57.3卟啉是一类具有大18-π电子共轭体系的大环有机化合物,在生物学和医学,如磁共振成像[1], 抗肿瘤药物[2],抗菌剂[3],等领域有众多潜在的应用。

参加答辩及展示作品

参加答辩及展示作品
0202 1307020514 1336020202 1336020203 1336020304 1336020510 1336020212 1344030101 1344030118 1344010410 1344030502 1344030517 1344020314 1344030506 1344020309 1328010411 1349010104 1349010408 1333020207 1318010113 1318010402 1318010405
1353729 1353709 1324349 1306061 1337524 1315175 1315177 1311115 1311117 1311120 1306063 1349662 1312136 1323332 1328392 1328393 1341561 1341562 1341563 1343580 1323328 1323333
1318020308 1318010404 1318030514 1318020307 1339020301 1335040210 1335010416 1335030504 1335020501 1335020506 1335020207 1335020208 1335020315 1335020518 1335030214 1325020505 1331020503 1331020507 1311010401 1311010405 1311010411 1311010404
作品编码
1343010409 1343020202 1343020504 1330030107 1330020201 1330020302 1302020318 1302040110 1302040212 1347040110 1347040404 1341010407 1341010401 1353030103 1353040109 1353040121 1353010511 1353010512 1353020319 1353020320

氧化锌纳米晶\卟啉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氧化锌纳米晶\卟啉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氧化锌纳米晶\卟啉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谭芳;韩也;刘益春
【期刊名称】《长春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6(016)10M
【摘要】有机-无机复合材料是由有机物和无机纳米材料复合而成的。

目前有3种制备方法:溶胶-凝胶法。

插层复合法和超微无机粒子直接分散法。

通过采用软化
学方法——溶胶-凝胶过程,制备了氧化锌纳米晶/对-二羟基苯基卟啉复合材料,系统地研究了复合体系的荧光和吸收等光学特征。

【总页数】4页(P27-30)
【作者】谭芳;韩也;刘益春
【作者单位】长春大学理学院,吉林长春130022;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471.4
【相关文献】
1.新型萘酰亚胺功能化卟啉/纳米氧化锌复合材料光催化降解甲基橙研究 [J], 徐志杰;魏昂;梅群波;熊莉;翁洁娜;黄维
2.卟啉类化合物/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诱导电子传递性质研究 [J], 王琦;左国防
3.氧化锌纳米晶卟啉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J], 谭芳;韩也;刘益春
4.氧化锌纳米晶卟啉复合材料能量及电子转移过程 [J], 谭芳
5.氧化锌纳米晶\卟啉复合材料能量及电子转移过程 [J], 谭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科学: 化学 2011年第41卷第4期: 741 ~ 747 SCIENTIA SINICA Chimica 《中国科学》杂志社SCIENCE CHINA PRESS论文新型双阳离子卟啉的聚集行为及超声诱导的转换刘博闻, 郭东升, 宋保娥, 刘育*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开大学化学系, 天津 300071*通讯作者, E-mail: yuliu@收稿日期: 2010-12-24; 接受日期: 2011-02-22doi: 10.1360/032010-941摘要合成了一种新型水溶性双阳离子卟啉PP1, 该化合物在结构上同时具有给电子和拉电子基团的分子识别位点. PP1在其自身浓度低于亚微摩尔/升的条件下就可以自发地形成J-聚集体, 通过紫外光谱、共振光散射光谱和荧光光谱等手段表征, 并测得了其临界聚集浓度. 随着自身浓度进一步升高, PP1逐渐转向H-聚集体. 另外, 一定浓度下PP1的H-聚集能够被超声波诱导而转化为J-聚集. 关键词双阳离子卟啉J-聚集超声诱导聚集转换纳米棒1 引言高度有序的生色团阵列作为一种有前景的材料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这方面的研究不仅是出于对自然界中天线叶绿素分子光捕获机理的模拟[1], 而且也展示出潜在的光电子和光伏转换器件方面的应用[2]. 在发生光合作用中心的叶绿体中, 数以千计的绿硫细菌叶绿素分子能够不需要蛋白质的协助, 自发地形成棒状聚集体, 并且它们是以头尾衔接的方式有规律排列和激子耦合的[3]. 因此以同样方式排列形成J-聚集体(又称Scheibe聚集体)的合成卟啉衍生物被给予广泛关注和研究, 这种聚集方式在光谱上相对于非聚集态会表现出吸收峰红移的特点[4]. 在近来的研究工作中, 水溶性的阴离子卟啉, 如四磺酸卟啉(TPPS)[5]、四羧酸卟啉(TCPP)[6]均已被报道在酸性(卟啉中心吡咯氮原子p K a约为4.8)和高离子强度的水溶液中, 借助正电荷中心与边缘基团的静电作用或氢键作用, 成功地构筑了J-聚集体.另一方面, 只有少数一些报道直接将分子识别的位点以垂直π-π堆积轴方向引入到了卟啉构筑模块上, 但不难看出由此形成的聚集体都显示出了新颖的性质和应用[7, 8], 如温和条件下聚集, 凝胶化和对刺激响应. 尤其是近来, 日本学者Aida课题组报道了一种通过配位和氢键作用形成的超分子纳米纤维, 在氯仿溶液中能够被声波驱动进行有序排列, 生成线性二色信号[9]. 目前成功运用声化学控制分子构筑模块的例子还主要限于诱导小分子凝胶因子成凝[10, 11]和配位高分子链断裂[12], 因此超声波诱导的卟啉聚集模式转化的研究是非常新颖的. 尽管有机合成反应中超声波的应用可以追溯到几十年前[13, 14], 但在超分子领域中, 超声波仍不失为是最难加以利用的因子之一.本文合成了一种新型双阳离子卟啉PP1, 其四个meso位呈十字对称地连接上了拉电子的N-甲基吡啶盐和给电子的茴香醚基团. 在纯水溶液中, PP1在其浓度低于亚微摩尔/升下就能够自发形成J-聚集体, 随浓度升高, 又进一步转化为H-聚集体. 特别是利用超声振荡, 可以将无规则片状的H-聚集体转化为均一的J-聚集体的纳米棒.刘博闻等: 新型双阳离子卟啉的聚集行为及超声诱导的转换742图1 水溶性双阳离子卟啉PP1和PP2的合成示意图2 实验部分2.1 试剂与仪器5,15-二吡啶基卟啉根据文献合成[15]. 对甲苯磺酸甲酯(MeTs), 三氟乙酸, 二氯二腈基苯醌(DDQ), 均为分析纯试剂, 未经处理直接使用.双阳离子卟啉衍生物PP1和PP2经过1H NMR, ESI-MS 和元素分析表征. 1H NMR 采用Varian UNITY plus-400核磁共振波谱仪, ESI-MS 采用IonSpec QFT-ESI 质谱仪, 元素分析采用Perkin- Elmer-2400C 设备. 紫外光谱使用Shimadzu UV- 3600分光光度计, 并用PTC-348WI 进行控温. 荧光光谱使用V ARIAN CARY Eclipse 光谱仪, 并通过V ARIAN CARY single cell peltier accessory 进行控温. 原子力显微镜使用Veeco Company, Multimode, Nano IIIa.2.2 双阳离子卟啉衍生物的合成5,15-二吡啶基卟啉 200 mg 溶解于DMF/CH 2Cl 2(v /v , 1/4)的100 mL 混合溶剂中, 充分搅拌30 min 至完全溶解, 加入对甲苯磺酸甲酯(MeTs) (5.5 g, 100 equiv.), 在氩气保护下回流反应48 h, 最后用乙酸 乙酯沉淀, 过滤取沉淀, 分别用乙酸乙酯、二氯甲烷、四氢呋喃各清洗三次, 真空干燥得到产品, 产率约89% (图1).PP1: 1H NMR (400 MHz, DMSO-d 6, ppm): δ = 9.45 (d, J = 5.5 Hz, 4H ); 9.01 (s,12H) ; 8.15 (d, J = 8.0Hz, 4H); 7.45 (t, J = 9.2 Hz, 8H); 7.08 (d, J = 7.5 Hz, 4H); 4.71 (s, 6H); 4.08 (s, 6H); 2.26 (s, 6H); −2.94 (s, 2H); Anal.Calcd. for C 60H 52N 6O 8S 2: C, 68.68; H, 5.00; N, 8.01; Found: C, 67.62; H, 5.24; N, 8.12; ESI-MS: [M]2+/2: 354.PP2: 1HNMR (400 MHz, DMSO-d 6, ppm): δ = 9.46 (d, J = 5.8 Hz, 4H); 9.02 (d, J = 5.4 Hz, 8H); 8.97 (s, 4H); 8.24 (d, J = 6.6 Hz, 4H); 7.89 (d, J = 6.9 Hz, 6H); 7.47 (d, J = 7.7 Hz, 4H); 7.08 (d, J = 7.6 Hz,4H); 4.71 (s, 6H); 2.25 (s, 6H); −2.97 (s, 2H). Anal. calcd. for C 58H 48N 6O 6S 2: C, 70.42; H,4.89; N, 8.50; Found: C, 71.31; H, 4.66; N, 8.75; ESI-MS: [M]2+/2: 324.2.3 PP1水溶液的配置实验中配置溶液均使用二次水. 将称量好的PP1粉末倒入棕色容量瓶中加入二次水至刻度, 轻轻摇晃至完全溶溶解, 制得母液(10 μM). 溶液避光室温静置2 h, 然后用吸量管取出相应体积的溶液加入体积为10 mL 的棕色容量瓶中, 并用二次水稀释至刻度. 全部溶液配置好以后, 避光室温静置5 h 再进行光谱实验, 以保证充分平衡.3 结果与讨论3.1 PP1的紫外吸收光谱为了尽可能保证PP1以单体形式存在于溶液中, 我们采用了逐级稀释的方法, 将其从浓度为10 μM 的母液稀释到亚微摩尔/升的浓度. 但意外的是, 其中国科学: 化学 2011年 第41卷 第4期743浓度依赖的摩尔消光行为仍旧十分异常. 在亚微摩尔/升的浓度下, PP1的Soret 带表现为一个位于452 nm 的弱吸收峰, 并且随浓度升高, 该吸收带蓝移至424 nm, 吸收增强(图2). 根据先后在447 nm 和445 nm 出现的两个等吸收点, 可以将该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0.16 至 1.25 μM 和 2.50 至 10.00 μM), 分别由平衡的两种状态组成. 显然, 对452 nm 处吸收峰的准确归属是分析整个复杂的光谱变化的关键. 根据文献报道[16], 醇类溶剂的加入能够将卟啉聚集体解聚为单体, 所以我们将不同体积的乙醇加入到含有的0.62 μM PP1的水溶液中, 由此导致的452 nm 处吸收峰的消失, 以及426 nm 处吸收峰的出现分别对应着聚集体和单体的吸收带.3.2 PP1的共振光散射光谱共振光散射技术(RLS)已经被证明是一种用于确定合成卟啉和天然叶绿素聚集体存在的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的工具[17]. 因此借助RLS 技术可以进一步确认PP1聚集体的存在及类型. 通过RLS 光谱中461 nm 处的强散射峰(图3(a)), 以及紫外光谱中452 nm 处吸收峰可以推断PP1在亚微摩尔/升的浓度下就已经形成了J-聚集体. 在RLS 信号对PP1浓度的依赖关系图中, 可以看到信号强度先是随PP1浓度线性升高, 在1.25 μM 时达到最大, 然后随着浓度进一步升高, 逐渐衰减(图3(b)). 另外, 在不同比例的水/乙醇混合溶剂中, 监测0.62 μM PP1的RLS 信号, 也可观察到随乙醇体积增加导致的类似的信号衰减现象, 说明J-聚集体发生了解聚.图2 纯水中不同浓度PP1的Soret 带紫外吸收光谱(纵坐标为摩尔消光系数)图3 (a)含不同浓度PP1水溶液的RLS 光谱; (b)461 nm 处RLS 信号对PP1浓度的依赖关系图3.3 PP1的荧光发射光谱到目前为止, 无论是紫外光谱还是RLS 光谱中, PP1随浓度升高引起的光谱变化(高于1.25 μM 后)都显示出与引入乙醇导致的光谱变化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 但明显二者经历的不是相同的过程. 借助于荧光光谱, 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区分开这两种过程. 众所周知, 荧光的产生是由于一个处于能量较高的激发态的轨道电子, 通过发射一个光子而弛豫回到基态导致的. 相对于能量较低基态, 激发态对环境的响应更为敏感. 当PP1的浓度低于1.25 μM 时, 其荧光发射光谱都表现为一个位于670 nm 处的主发射峰和一个位于726 nm 处的肩峰; 而高于这个浓度后, 726 nm 处肩峰的强度开始上升, 并最终超过主峰(图4(a)). 用726 nm 的荧光强度与670 nm 的荧光强度之比(L 726/L 670)对PP1的浓度作图, 也能够观察到在1.25 μM 处的拐点(图4(b)). 然而无论是向高浓度(4.00 μM)还是低浓度(0.62 μM)的PP1水溶液加入乙醇, 均不能导致相同刘博闻等: 新型双阳离子卟啉的聚集行为及超声诱导的转换744图4 (a)含不同浓度PP1水溶液的荧光发射光谱(λex = 424 nm; λ = 848 nm 处为倍频峰); (b)726 nm 与670 nm 处发生峰强度之比对PP1 浓度的依赖关系图的荧光变化, 只能得到相同的单体荧光发射谱图. 由此可以推测, 在高浓度时, PP1形成了另一种聚集体, 其排列模式不同于J-聚集体, 而不是发生了解聚.3.4 PP1 J-聚集体临界聚集浓度的测定根据文献报道的方法[18], 利用荧光激发光谱可以测得单体在不同浓度下的激发强度, 然后对浓度作图, 根据拐点位置即可得到临界聚集浓度(CAC). 图5(a)中可以看到PP1单体的激发峰出现在430 nm 处, 并随浓度升高红移至452 nm. 临界聚集浓度由三次平行测量结果平均值计算为24.2 ± 2.0 nM(表1). 至此根据以上实验结果, 可以将整个PP1随浓度变化导致的聚集行为归纳为三个过程: 在低于临 表1 水溶液中PP1的临界聚集浓度测试次数1 2 3CAC 值22.8 nM 25.1 nM24.6 nM图5 (a) 含不同浓度PP1水溶液的荧光激发光谱; (b) 430 nm 处激发强度对PP1浓度的依赖关系图界聚集浓度浓度时, PP1以单体存在; 随浓度升高, 首先自发地形成J-聚集体; 当浓度高于1.25 μM 后, 其聚集模式发生转变, 成为面对面的H-聚集体[19].3.5 控制实验我们分别测量了实验所用的二次水, 0.16 μM 和10.00 μM PP1水溶液pH 值, 结果均在6.7左右, 高于卟啉中心吡咯氮原子的p K a, 说明PP1的加入不会引起溶液pH 值的改变, 并且在测试中PP1中心都未发生质子化. 另外, 为了体现PP1这种新型双阳离子卟啉衍生物在结构上的优点, 我们还合成了另一种已知的双阳离子卟啉PP2, 该化合物外缘不同时拥有电子给受体基团, 通过光谱实验, 我们发现PP2在相同浓度下不能专一地形成J-聚集体.3.6 超声诱导的PP1聚集模式转变鉴于PP1显示出的对自身浓度和环境敏感性, 我们尝试通过超声波来调控PP1的聚集模式. 实验结中国科学: 化学 2011年 第41卷 第4期745果表明, 对PP1浓度高于2.50 μM 的溶液在室温下进行超声振荡20 min, 可以促使PP1由H-聚集转变为J-聚集(图6). 先前的光谱实验结果均显示PP1浓度为1.25 μM 时, 溶液中含有的J-聚集体浓度最大. 于是我们以1.25 μM PP1溶液的RLS 为标准进行计算, 得到超声诱导5.00 μM 和10.00 μM PP1溶液聚集模式转换的效率分别为47.2%和9.5%.为了更加直观地了解超声振荡前后PP1聚集模式的变化, 我们使用原子力显微镜来观察振荡前后的聚集体形貌. 图7显示, 未扰动过的溶液中PP1聚集体为大小不均一的无规则的层状结构, 经超声后, 形成了尺寸均一的纳米棒. 同时根据测量到的高度, 可以认为PP1在超声前面对面地垂直立在云母基底上(2 nm, 约等于PP1分子长度)[20], 而振荡后则依次部分重叠地近于平行贴在基底上(1.2 nm).3.7 J-聚集体的形成机理以及超声作用的影响 已知带有N -甲基吡啶盐卟啉衍生物, 其正电荷会部分离域分散到卟啉环上, 导致整个卟啉环带有图6 (a)超声前后5.00 μM PP1溶液的Soret 带紫外吸收光谱; (b)超声前后5.00 μM PP1溶液的RLS 光谱图7 超声振荡前(a)后(b)AFM 图及示意图(c)一定的正电, 因此使得邻近的卟啉构筑模块产生静电排斥, 不利于形成聚集体[21]. 而PP1分子中同时具有给电子和拉电子基团,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这种静电排斥作用. 同时, 在聚集过程中, 给电子和拉电子基团之间形成电荷转移作用, 从而增强了卟啉聚集的强度. 不具备这一特征的控制化合物PP2在同样条件下则不能专一地形成J-聚集体.近来, Sijbesma 等人[22]报道了超声诱导的超分子聚集现象. 更近来, Huang 等人[10]报道了超声诱导小分子凝胶因子成凝. 这些结果都是利用超声波能在纳秒的时间尺度形成高温高压并以极快的速度冷却(>1010 Ks −1)的能力, 破坏分子内弱作用力, 产生分子间作用力, 进而生成头尾衔接的聚集体. 因此可以推测, 经超声诱导, 高浓度下原来聚集体内PP1分子间的π-π作用遭到破坏, 在极短的时间内相邻分子间的相对位置发生错位, 同时导致给拉电子基团靠近, 形成电荷转移相互作用, 最终转化成为头尾衔接的J-聚刘博闻等: 新型双阳离子卟啉的聚集行为及超声诱导的转换746集体.4 结论本文报道了一种新型双阳离子卟啉PP1, 在纯水溶液中, PP1在其浓度低于亚微摩尔/升以下就能够自发由单体形成J-聚集体, 临界聚集浓度经测量计算为24.2 ± 2.0 nM. 而对照化合物PP2在相同浓度下则不能专一地形成J-聚集体. 当PP1的浓度达到1.25 μM 时, 溶液中的J-聚集体含量达到最大, 继续升高浓度, PP1转而形成H-聚集体. 对PP1浓度高于2.50 μM 的溶液在室温下进行超声振荡20 min, 能够促使H-聚集体转化为J-聚集体, 聚集体的形貌也有无规则的层状转化为均一的纳米棒.致谢本工作得到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 2011CB932502)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932004)资助, 特此致谢.参考文献1 Liu Z, Yan H, Wang K, Kuang T, Zhang J, Gui L, An X, Chang W. Crystal structure of spinach major light-harvesting complex at 2.72 Åresolution. Nature , 428: 287–2922 Kobayashi T, Ed. J-Aggregates . 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19963 Egawa A, Fujiwara T, Mizoguchi T, Kakitani Y, Koyama Y, Akutsu H. Structure of the light-harvesting bacteriochlorophyll c assembly inchlorosomes from chlorobium limicola determined by solid-state NMR. Proc Natl Acad Sci , 2007, 104: 790–7954 Xu CJ, Xu KM, Gu HW, Zheng RK, Liu H, Zhang XX, Guo ZH, Xu B. Dopamine as a robust anchor to immobilize functional molecules onthe iron oxide shell of magnetic nanoparticles. J Am Chem Soc , 2004, 126: 9938–99395 Wang Z, Medforth CJ, Shelnutt JA. Porphyrin nanotubes by ionic self-assembly. J Am Chem Soc , 2004, 126: 15954–159556 Doan SC, Shanmugham S, Aston DE, McHale JL. Counterion dependent dye aggregates: Nanorods and nanorings oftetra(p -carboxyphenyl)porphyrin. J Am Chem Soc , 2005, 127: 5885–58927 Tanaka S, Shirakawa M, Kaneko K, Takeuchi M, Shinkai S. Porphyrin-based organogels: Control of the aggregation mode by apyridine-carboxylic acid interaction. Langmuir , 2005, 21: 2163–21728 Yamaguchi T, Kimura T, Matsuda H, Aida T. Macroscopic spinning chirality memorized in spin-coated films of spatially designed dendriticzinc porphyrin J-aggregates. Angew Chem Int Ed , 2004, 43: 6350–63559 Tsuda A, Nagamine Y, Watanabe R, Nagatani Y, Ishii N, Aida T. Spectroscopic visualization of sound-induced liquid vibrations using asupramolecular nanofibre. Nature Chemistry , 2010, 2: 977–98310 Wu J, Yi T, Shu T, Yu M, Zhou Z, Xu M, Zhou Y, Zhang H, Han J, Li F, Huang C. Ultrasound switch and thermal self-repair of morphologyand surface wettability in a cholesterol-based self-assembly system. Angew Chem Int Ed , 2008, 47: 1063–106711 Bardelang D, Camerel F, Margeson JC, Leek DM, Schmutz M, Zaman MB,Yu K, Soldatov DV, Ziessel R, Ratcliffe CI, Ripmeester JA.Unusual sculpting of dipeptide particles by ultrasound induces gelation. J Am Chem Soc , 2008, 130: 3313–331512 Paulusse JMJ, Beek DJM, Sijbesma RP. Reversible switching of the sol-gel transition with ultrasound in rhodium(I) and iridium(I)coordination networks. J Am Chem Soc , 2007, 129: 2392–239713 Cravotto G, Fokin VV, Garella D, Binello A, Boffa L, Barge A. Ultrasound-promoted copper-catalyzed azide-alkyne cycloaddition. J CombChem , 2010, 12: 13–1514 Teo BM, Prescott SW, Price GJ, Grieser F, Ashokkumar M. Synthesis of temperature responsive poly(N -isopropylacrylamide) usingultrasound irradiation. J Phys Chem B , 2010, 114: 3178–318415 Meng GG, James BR, Skov KA, Korbelik M. Porphyrin chemistry pertaining to the design of anti-cancer drugs; part 2, the synthesis and invitro tests of water-soluble porphyrins containing, in the meso positions, the functional groups: 4-methylpyridinium, or 4-sulfonatophenyl, in combination with phenyl, 4-pyridyl, 4-nitrophenyl, or 4-aminophenyl. Can J Chem , 1994, 72: 2447–245716 Choi MY, Pollard JA, Webb MA, McHale JL. Counterion-dependent excitonic spectra of tetra(p -carboxyphenyl)porphyrin aggregates inacidic aqueous solution. J Am Chem Soc , 2003, 125: 810–82017 Pasternack RF, Collings PJ. Resonance light scattering: A new technique for studying chromophore aggregation. Science , 1995, 269:935–93918 Tomas S, Milanesi L. Hydrophobically self-assembled nanoparticles as molecular receptors in water. J Am Chem Soc , 2009, 131: 6618–6623中国科学: 化学 2011年第41卷第4期19 Helmich F, Lee CC, Nieuwenhuizen MML, Gielen JC, Christianen PCM, Larsen A, Fytas G, Leclère PELG, Schenning APHJ, Meijer EW.Dilution-induced self-assembly of porphyrin aggregates: A consequence of coupled equilibria. Angew Chem Int Ed, 2010, 49: 3939–394220 Arai Y, Segawa H. J-Aggregation of protonated meso-tetrakis(sulfonatothienyl)porphyrin isomers: Morphological selection ofself-assembled nanostructures from structurally similar zwitterionic porphyrins. Chem Commun, 2010, 46: 4279–428121 Kano K, Minamizono H, Kitae T, Negi SJ. Self-aggregation of cationic porphyrins in water. Can π−π stacking interaction overcomeelectrostatic repulsive force? J Phys Chem A, 1997, 101: 6118–612422 Paulusse JMJ, Sijbesma RP. Molecule-based rheology switching. Angew Chem Int Ed, 2006, 45: 2334–2337Aggregation behaviors of novel dicationic porphyrin andultrasound-induced aggregation transformationLIU BoWen, GUO DongSheng, SONG BaoE & LIU Y u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lemento-Organic Chemistry;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Abstract: A novel dicationic porphyrin derivative PP1 has been synthesized, with electron-withdrawing pyridium groups and electron-donating anisole groups crosswise located at its peripheral. Upon dissolving in water, it started to spontaneously form J-aggregates from the monomer with its concentration below sub-micromole, which was comprehensively demonstrated by UV-vis, resonance light scattering and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The critical aggregation concentration value was also determined. While the concentration of it continued to increase, PP1 became to form H-aggregates. Furthermore, according the spectral results, ultrasound irradiation was imposed on certain concentration of PP1 solution, which could transform H-aggregates into J-aggregates.Keywords: dicationic porphyrin, J-aggregates, ultrasound-induced, aggregation transformation, nanorod74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