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职住空间演化格局及其内在机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6-3862(2019)03-0009-07职住空间北京市职住空间演化格局及其内在机理

任M1,2陈园园(1.中华女子学院育慧书院,北京,100101;2.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北京,100028; 3.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摘要】基于人口普查和经济普查数据,采用加权标准差椭®]方法,研究了2004—2013年北京市15—60岁居住人口的职住空间格局、动态演化及其内在机理。结果表明:北京市15—60岁居住人口空间分布的聚集程度有所加强,就业人口空间分布的聚集程度则不断减弱,北京市职住空间分布格局差异程度在明显降低。分区域看,2004—2013年城市非核心区职住空间分离情况明显得到改善,并带动总体职住空间关系趋于平衡;从行业看,与居住人口空间格局变动呈相反方向,北京市绝大部分行业空间聚集度在逐渐降低,由城市核心向边缘区域扩散,促进职住空间关系逐渐趋向平衡。未来北京市需要进一步明确城市功能发展定位,不斷优化产业布局,构建多中心的居住格局,通过多措并举优化城市的职住空间关系。

【关键词】就业与居住;空间关系;标准差椭圆

【中图分类号】F293.1【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快速扩张和经济发展,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就业与居住空间格局关系岀现了重大变化,部分居民职住空间不匹配情况日趋严重川。据调查,2017年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城市居民的上下班单程通勤时间均超过了45min,天津、南京和重庆等城市的单程通勤时间超过了30min。大城市不断恶化的职住分离状况引起了严重的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问题,降低了城市的整体生产效率和居民的生活质量,目前已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北京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吸纳和聚集了大量人口,研究北京市职住空间关系及其演化特征,对于揭示大城市的职住平衡问题具有重要

的借鉴意义。

职住空间关系研究始于Kain提出的就业居住空间不匹配概念⑵。随后学者们从指标选择、空间

特征、形成机理、效应评价、平衡路径等角度对职住

分离现象展开了大量研究,从职住空间关系内涵出发,使用通勤、职住方面的单一指标或复合指标,揭示了发达国家城市职住空间关系中分离程度不断

基金项目: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项目(2016T90169);山西财经大学青年科研基金项目(QN-2017001)

*通讯作者:陈园园(1985-),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区域发展与城市地理。邮箱:895779159@。严重的事实,并从城市新区建设、就业岗位变迁、居住空间扩张等角度分析其成因[33,0

2000年以来,国内学者陆续展开职住空间关系的研究,并形成了一批学术成果。现有研究大多从专项或抽样调查数据岀发,偏向使用事件史或描述性研究方法,采用某些测度指标,研究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职住空间不平衡现象"切。例如,孙斌栋使用个体问卷调查数据,借助“职住比”指标分析了北京市和上海市居民的职住关系⑼。张纯等采用第五、第六次人口普查和2001,2008年经济普查数据,同样用“职住比”指标分析了北京市职住空间关系及其演化特征,结果显示,2000-2010年北京市居住不断郊区化,就业向城市中心集聚,职住空间错位的趋势明显"°)。吴瑞君等使用2015年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基于“职住分离率”和“通勤流动率”指标研究了上海市就业与居住的空间关系,发现上海市的区域性职住不平衡状况有缓和趋势〔⑴。由于可得数据和估算方法的限制,现有文献涉及的年份比较早,并没有关注特定空间区位和结构下职住空间关系的长期动态变化过程。而且已有文献大多采用“职住比”、“通勤交通”等指标,从微观角度对大城市居住人口的职住分离状况进行了分析,从长时间维度聚焦于城市15—60岁劳动年龄人口职住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特征的文献相对缺乏。

综上,根据合理性、可视化和可比性原则,基于

职住空间任媛等:北京市职住空间演化格局及其内在机理

北京市统计局公布的经济普查和区域统计数据,本文使用加权标准差椭圆方法来估计北京市2004-2013年就业和居住的空间关系,以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本文的主要创新有:一是采用加权标准差椭圆分析方法,从全局和空间的角度分析北京市15—60岁居住人口就业与居住空间的演化特征;二是从区域和行业的细分角度研究了北京市职住分离程度、变化趋势及其内在机理;三是提出了城市内部实现职住平衡的基本思路。

1研究方法及数据

本文主要使用空间统计标准差椭圆(SDE)方法,以北京市国土空间的行政分区为参照标准,国土面积为基准分布要素权重,就业人口、居住人口为属性要素权重,分别计算就业和居住的空间分布标准差椭圆,从分布重心、空间展布范围、密集性、分布方向和形状等多重角度揭示2004-2013年北京市就业和居住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构建空间差异指数.比较两类椭圆格局的分布状况,进而估计就业与居住的空间差异情况。

Area^SDE Cl SDEJ

SDI=1------------------------------(1)

Area(SDE”U SDE”)

式(1)中,SDI为空间差异指数,SDE”、SDE”分别为就业和居住的空间分布标准差椭圆.Area代表相关区域的面积。SDI“为就业与居住的空间差异指数,取值范围在(0,1)之间,数值越小,表明职住分离的空间差异越小。

本文以北京市各行政区为研究对象.具体包括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海淀区、房山区、通州区、顺义区、昌平区、大兴区、门头沟区、怀柔区、平谷区、密云区和延庆区。考虑到15-60岁居住人口是适龄劳动人口,为合理评价劳动者的就业与居住间的匹配关系,本文在北京市各区居住人口的基础上,使用根据老幼抚养比系数调整后的15-60岁居住人口数据。文章采用的北京市分区居住人口、老幼抚养比系数和细分产业的就业人口数据分别来自《北京区域统计年鉴》(2004、2009、2015)、《北京经济普查年鉴》(2003,2008, 2014)。城市经纬度数据从中国地图出版社平台获取。文章使用ArcGIS10.2软件进行空间数据分析,参考坐标系为Albers投影(中央经线为105°E,标准纬线为25°N、47°N)。

2空间计量结果及分析

下文将从空间分布重心、分布范围、分布方向和形状、空间聚集及差异等方面,分析2003-2014年北京市就业和居住的空间格局关系。

2.1描述性统计

2.1.1空间分布重心

空间分布重心是衡量空间分布中心性的重要指标,其位置的变动可以较好地描述就业和居住空间分布格局的演化特征。北京市就业人口分布重心由2004年的重心(116°21'42''E,39°57'11''N)向西(略偏南)移动到2008年的(116°19'52''E,39°57' l''N),之后又向北(略偏东)移动到2013年的(116°21'67''E,39°59'1''N)。居住人口分布重心,由2004年的重心(116°43'9''E,39°59'17''N)向西(略偏北)移动到2008年的(116°42'30''E,39°60' 29''N),之后又向东(略偏南)移动到2013年的(116°41'36''E,39°60'17''N)。

由居住人口空间分布重心与就业人口空间分布重心的位置演变可知,空间分布差异表现出弱化之势:一是两者之间的距离从2004年的4.11km减少到2013年的1.81km,两类空间分布重心的直线距离呈不断缩短趋势;二是两者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位置变化存在较小差异。其中,居住人口重心总体由东向西(略偏北)移动,就业人口分布重心由南向北(略偏西)移动。

2.1.2空间分布范围

加权标准差椭圆的长轴可以描述北京市居住人口、就业人口等各类要素的空间分布范围,加权标准差椭圆面积则刻画了北京市居住人口和就业人口分布的主体区域大小。北京市就业人口和居住人口的分布范围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北京市居住人口分布范围呈收缩趋势,而就业人口分布范围则呈扩张趋势。2004-2013年,北京市居住人口椭圆长轴标准差由40.77km缩小到35.62km,就业人口长轴标准差由26.47km增加到31.47km;与此同时,北京市居住人口空间分布椭圆面积由34.85km2下降到31.15km2,而就业人口椭圆面积则由16.27km2增加到23.09km2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