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九渊和谐思想新探

合集下载

陆九渊思想刍议

陆九渊思想刍议

——陆九渊思想刍议【内容提要】陆九渊的贡献不仅仅局限于他的哲学和教育上,他的以“教化”为核心的管理理念对于我们今天的管理论仍然有着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LuJiuyuan’s contribution limited not merely to in his philosophy and the education, he the tube theory still has today take “the enlightenment” as the core management idea r egarding us the methodology guiding sense.【关键词】陆九渊礼仪教化LuJiuyuan Etiquette to influence and reform作为“心学”大师的陆九渊,以其“吾心即宇宙”、“心即理”的哲学观念而为世人所瞩目,又因象山讲学、鹅湖之会而奠定了其在教育史上的地位。

然而笔者研究发现,陆九渊一生中,还特别重视“教化”的思想,可以说这是贯穿陆氏思想的另一根彩线。

我们知道,陆氏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世族家庭,陆家本为名门望族,仅唐代就有陆敦信等六人先后为高宗、武后、玄宗、昭宗、德宗之相。

(P430)然而到了五代末期,陆氏自宜兴县郡阳山避乱徙居江南西路抚州临川县延福乡青田道义里,则表明家道中落,大势已去。

陆门由盛而衰。

迨至陆九渊兄弟问世,接连好几代,历时一百多年,家境依然是急剧下滑。

但是,尽管经济、政治、文化上陆门处于没落之中,然而陆门唯一没有变更的便是其“礼教”思想。

据《陆子年谱》载:(陆九渊)考讳贺,字道乡,生有异禀,端重不伐,究心典籍,见于躬行。

酌先儒冠、婚、丧、祭之礼行于家,弗用异教。

家道整肃,著闻于州里。

到了陆九渊辈,更是重视“孝礼仁义”。

其长兄九思“有《家问》,朱子为跋,略云:‘《家问》所以训饬其子孙者,不以不得科第为病,而深以不识礼仪为优。

其殷勤恳切,反复晓譬,说尽事理,无一毫勉强缘饰之意,而慈祥笃实之气蔼然。

第五章陆九渊的心本论PDF

第五章陆九渊的心本论PDF

第五章陆九渊的心本论陆九渊字子静自号存斋公元1139——1192宋高宗绍兴九年——宋光宗绍熙二年。

曾在贵溪象山讲学故世称象山先生。

其家为九世同堂大家族家门百口。

八世祖陆希声为唐昭宗之相。

其父陆贺生有六子。

其家法是“不以不得科举为病而深以不识礼义为忧”《年谱》家中每个成员皆各有其职。

陆九渊哲学思考起于“宇宙”二字。

他三、四岁便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其父笑而不答。

十余岁时因读古书至宇宙二字看解者曰“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于是大悟“元来无穷人与天地万物皆在无穷之中者也。

”乃挥笔书曰“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今人是否还能理解如此觉解少时读书曾听人诵伊川语“自觉若伤我者”认为伊川之言不类孔孟。

34岁方登进士。

曾任隆兴建安主簿国子正——政府的删订官员、负责编理修订奏章律令对历史上少数民族入侵中原之事有深刻印象又闻靖康之事故剪去指爪学习弓马颇知战争韬略。

在出任湖北荆门之政时一年之内政行令修民俗为变只用二旬时间修筑起荆门城墙整顿了荆门之武备。

当时丞相周必大称荆门之政以为“躬行之效。

”但陆九渊在政治生涯中并未受到重用。

他最后将人生的重心转向学术、以求整饬人心匡时济世极力批评当时社会的场屋之弊和士大夫的“富贵利达”之梦希望士人们能“先立乎其大者”从而达到修其本而治其未的政治功效。

其“心学”思想与他的现实关怀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

一、宋初理学中的“心学”思想资源作为北宋初期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其哲学中的“无极而太极”的命题影响了二程、张载、和朱熹的哲学而其哲学中“诚”这一概念统合天人从而涵蕴着心性合一内外合一心物合一的思维逻辑。

他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

纯粹至善者也。

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元亨诚之通利亨诚之复。

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通书·诚》上又说“诚者圣人之本。

”与孟子所讲不同诚者天之道“圣诚而已矣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

静无而动有至正而明达也。

第五章 陆九渊的心本论

第五章 陆九渊的心本论

第五章陆九渊的心本论陆九渊,字子静,自号存斋(公元1139——1192,宋高宗绍兴九年——宋光宗绍熙二年)。

曾在贵溪象山讲学,故世称象山先生。

其家为九世同堂大家族,家门百口。

八世祖陆希声为唐昭宗之相。

其父陆贺生有六子。

其家法是“不以不得科举为病,而深以不识礼义为忧”(《年谱》)家中每个成员皆各有其职。

陆九渊哲学思考起于“宇宙”二字。

他三、四岁便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其父笑而不答。

十余岁时,因读古书至宇宙二字,看解者曰:“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于是大悟:“元来无穷,人与天地万物,皆在无穷之中者也。

”乃挥笔书曰“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今人是否还能理解如此觉解?)少时读书,曾听人诵伊川语:“自觉若伤我者”,认为伊川之言不类孔孟。

34岁方登进士。

曾任隆兴建安主簿,国子正——政府的删订官员、负责编理,修订奏章律令;对历史上少数民族入侵中原之事有深刻印象,又闻靖康之事,故剪去指爪,学习弓马,颇知战争韬略。

在出任湖北荆门之政时,一年之内,政行令修,民俗为变;只用二旬时间,修筑起荆门城墙,整顿了荆门之武备。

当时丞相周必大称荆门之政,以为“躬行之效。

”但陆九渊在政治生涯中,并未受到重用。

他最后将人生的重心转向学术、以求整饬人心,匡时济世,极力批评当时社会的场屋之弊和士大夫的“富贵利达”之梦,希望士人们能“先立乎其大者”,从而达到修其本而治其未的政治功效。

其“心学”思想与他的现实关怀,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

一、宋初理学中的“心学”思想资源作为北宋初期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其哲学中的“无极而太极”的命题影响了二程、张载、和朱熹的哲学;而其哲学中“诚”这一概念统合天人,从而涵蕴着心性合一,内外合一,心物合一的思维逻辑。

他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

纯粹至善者也。

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元亨,诚之通;利亨,诚之复。

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通书·诚》上)又说:“诚者,圣人之本。

至大成圣——陆九渊的心学理想人格学说

至大成圣——陆九渊的心学理想人格学说

至大成圣——陆九渊的心学理想人格学说《至大成圣——陆九渊的心学理想人格学说》是一本探讨陆九渊心学理想人格的著作。

陆九渊是明朝著名的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心学思想对中国哲学史和文化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书通过对陆九渊心学思想的深入解读,阐述了他对于人格修养、道德教育和社会治理的独特见解。

陆九渊认为,一个完整的人格需要具备三个方面的素质:天人合一的道德精神、理性的智慧和实践的能力。

他提出了“至大”、“至诚”、“至圣”的修身理念,主张通过大爱、诚信和虔敬的实践,达到人格完善与圣化的境界。

在社会治理方面,陆九渊主张以德治国,通过道德教育和自我修养,来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

他认为,政治家应该具备道德高尚、智慧卓越、才干出众的品质,并以身作则,以德服人,来推动社会进步。

本书结合陆九渊的生平事迹和思想实践,全方位、多角度地阐述了他的心学理想人格学说。

这是一本具有启示性和实践性的学术经典,对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和现代人格塑造具有重要的价值。

- 1 -。

总结陆九渊的思想主张

总结陆九渊的思想主张

总结陆九渊的思想主张陆九渊(1866-1926),字观光,号清芸斋主人,清末民初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思想主张,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本文中,将对陆九渊的思想主张进行总结,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他思想的内涵和价值。

一、注重教育改革作为一位教育家,陆九渊非常注重教育改革。

他认为,教育应该以培养人才为中心,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他主张提倡自由的教育理念,主张用科学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他还主张以德育为先,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培养他们健康、自信、独立的心态。

二、强调国民教育陆九渊提出了“养民国民教育”的主张,强调了国民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国民教育是培养合格公民的根本途径,也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必要条件。

他主张将国民教育贯穿于各个教育阶段,从幼儿园到大学,都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责任感。

三、提倡实用主义陆九渊倡导实用主义,提出了“实学”,即实用的学问。

他认为,知识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要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他主张教育要与社会和现实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主张综合发展陆九渊主张综合发展,他认为,一个人的发展应该是全面的,包括智育、体育和品德的培养。

他主张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和综合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审美能力。

他还主张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五、关注国家民族问题陆九渊非常关注国家民族问题,他主张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强调保护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

他认为,一个民族的伟大应该建立在其文化和精神上,而不仅仅是经济上的繁荣。

他主张学生要有“国为本”的思想,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综上所述,陆九渊的思想主张体现了他对中国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深切关注和独到见解。

他强调教育改革、国民教育、实用主义和综合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陆九渊教育哲学思想探析

陆九渊教育哲学思想探析
九 渊父 亲这 一代虽 已家 业衰 落 , 靠经 营 医药 和 教 只 书授 学来维持 家计 , 仍 “ 但 以学 行 为 里人 所 宗 , 采 尝 司马 氏冠 婚 丧 祭 仪 行 于家 ” 。陆 门家 风 严 谨 , 闻
如陆九 渊 所 言 , 有 客 观性 , 在 意 识 的意 义 心 但 上 , 有能 动性 , 心 体现 为 主 观精 神 , 因此 心 与客 观之 理 不 可 以 直 接 划 一 。心 理 非 一 物 , “ ” “ ” 且 理 非 心
6 陆 九渊教 育哲学 思想探析 鲁 军虎 2
陆 九 渊 教 育 哲 学 思 想 探 析
鲁 军虎
( 西华师 范大 学 四川省教 育发展 研 究 中心 , 四川 南充 6 70 ) 3 0 9

要 : 九 渊是 南 宋著 名 的 哲 学 家 和教 育 家 , 在 博 采 众 家 思 想 的 基 础 上 形 成 了 自己 的 教 育 哲 学 : 本 心 ” 基 础 的道 德 陆 他 以“ 为
主体 论 , 发 明 本 心 ” “ 的教 育 方 法论 , 明 心 …‘ 人 ” “ 做 的教 育 目的论 。
关键 词 :陆九 渊 ; 心 ; 本 心
Lu J u u n STh u h so u a i n lP i s p y iy a ’ o g t fEd c t a h l o h o o
L u —“ U J nh ( & u n C no f r d c t nD vl m n ee h C ia W s N r a U i r t , a c o g S h a 3 0 9 S h a e t o u ai e o e t sr , h e om l nv s y N n h n , & u n6 7 0 ) r E o ep R c n t ei

人物杂评:陆九渊——心学的开创者

人物杂评:陆九渊——心学的开创者

人物杂评:陆九渊——心学的开创者陆九渊是宋代重要的儒学思想家之一,其创建的心学思想在政治上、教育上对当时以及后世都产生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陆九渊承儒家思想一脉,深化和发展儒家心性思想,并吸收和借鉴了道佛理论,融儒释道三教理论为己用,并非当代所认为的唯心主义。

他的思想从“吾心即宇宙”出发,认为宇宙万物皆满心而发,作为体系的宇宙论;在本体的认识中,先继承地解释了理,得出“心即理”的本体论;认识到心的本体性后,人尊崇本心,便能做到“天人合一”,便构成其心学体系的人性论;最后以“发明本心”作为人的道德实践,就是其思想体系中的工夫论。

陆九渊从宇宙观的认识和人性论的阐述再到本体论的论证,到最后的做工夫。

在宋代理学以“理”为本体的理学思想背景下,开创了将“心”作为本体的心学思想,形成了既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又有实践内容的陆九渊心学思想完整体系。

经王阳明的发展和弘扬,陆王心学受到世人瞩目,对中国儒家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明清以来哲学思潮主流,影响一直到近现代中国的思想界。

陆九渊生平事迹陆九渊(1139-1193)号象山,字子静,书斋名“存”,世人称存斋先生,因其曾在贵溪龙虎山建茅舍聚徒讲学,因其山形如象,自号象山翁,世称象山先生、陆象山。

他是心学的开山鼻祖。

明代王阳明发展其学说,成为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对近代中国理学产生深远影响。

被后人称为“陆子”。

陆九渊一家虽然家境平平,但父子相传,兄弟相继,读书识礼,却是一个书香之家。

年少时期,陆九渊所处的兄弟同学共进、互为师友、和睦融洽的家庭环境,为陆九渊的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兄弟六人中,陆九渊最为年幼,但成就最高,成为影响后世的大思想家、教育家,这与其家学渊源不无关系。

清代全祖望说“三陆子之学,梭山启之,复斋昌之,象山成之。

”陆九渊、陆九龄、陆九韶乾道八年(1172)中进士,初任隆兴府靖安(今江西靖安)县主簿,后调建宁府崇安(今福建崇安)县主簿,迁国子正、敕令所删定官等职。

陆九渊的心学思想

陆九渊的心学思想

三、朱陆之争及其实质
陆九渊与朱熹的分歧,是理学内部两个不同派别的分 歧。一个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一个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在 本质上,都是把封建伦理纲常视为绝对永恒的存在,视为 宇宙万物的本体,只是一个以为理是主观精神,一个以为 理是客观精神,二者并无本质的区别。
明末之际的黄宗羲就看到了这一点。他说,“二先生同 植纲常,同扶名教,同宗孔孟,即使意见终于不合,亦不 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原无 有背于圣人。”(象心学案)这段话,道出了朱陆分歧的 实质。
以心为宇宙万物的本体,这理论上将导致两个结果,一 是把主观精神客观化,这在陆九渊思想中已反映相当明显。 一是进一步发展,走向唯我论。
陆九渊的学生杨简就朝这个方向发展了他老师的思想, 他说,“天地,我之天地,变化,我之变化,非他物也。” (慈做先生遗书卷七)“天者,吾性中之象;地者,吾性中 之形,故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皆我之所为也。”(同上) 天地万物的存在和变化都是我之所为,我是宇宙的本原,世 界的中心。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以我为转移,这是彻头彻尾的 唯我主义,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理论的必然归宿。
三、朱陆之争及其实质
朱熹与陆九渊同是南宋的大理学家。公元1175年(南宋孝 宗淳熙二年)。另一个理学家吕祖谦,从浙江到福建会见朱熹, 当吕返回浙江时,便邀请陆九渊和他哥哥陆九龄兄弟在江西信 州(今上饶)鹅湖寺聚会,讨论朱陆分歧。
“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 址忽成岑。留情传注翻榛塞,着意精微转陆沉。珍重友朋相切琢, 须知至乐在于今。” ——陆九龄
“人有五官,官有其职,某因思是便收此心,然惟有止物而已。”
(二)发明本心
1、认识是顿悟,而不是渐悟。
内省求本心,不以感性认识材料为基础,甚至也没有理性的指导, 只是静坐苦思冥想,所以没有一个渐积的过程,而只能顿悟,这种顿悟到 底因何产生,恐怕陆氏师生自己也是莫明其妙的,故眸子一亮就不免“窃 异之”。不可否认,人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基础上和一定环境中确实可以 产生大彻大悟的现象,然而,这种彻悟是认识积累的结果,是对事物长期 大量观察之得。由于某一事件突然认识到这些已知事物的共同本质,原来 有些模糊不清的地方,也随之豁然开朗起来。但陆九渊的彻悟不是这样, 他反对积极地去认识外物,认为认识外物越多,离开真理越远,认识是顿 悟,而不是渐积。

“心学”的开山祖陆九渊名句,渗透为人处世道德伦理,堪称经典

“心学”的开山祖陆九渊名句,渗透为人处世道德伦理,堪称经典

“心学”的开山祖陆九渊名句,渗透为人处世道德伦理,堪称经典助读资料陆九渊(1139—1193年)号象山,字子静,书斋名“存”,世人称存斋先生。

他曾在贵溪龙虎山建茅舍聚徒讲学,因此山形如象,自号象山翁,世称象山先生、陆象山。

汉族,江西省金溪陆坊青田村人。

在“金溪三陆”中最负盛名,是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

他还是宋明两代主观唯心主义——“心学”的开山祖。

明代王阳明发展其学说,形成了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对近代中国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被后人称为“陆子”。

陆九渊一生的辉煌在于创立学派,从事传道授业活动,受到他教育的学生多达数千人。

陆九渊虽然官位不算显要,学术上也无师承,但他融合孟子“万物皆备于我”和“良知”“良能”的观点以及佛教禅宗“心生”“心灭”等论点,提出“心即理”的哲学命题,形成了一个新的学派—“心学”。

断言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中,心是唯一实在:“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认为心即理,是永恒不变的,“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古往今来,概莫能外。

此观点把心和理、心和封建伦理纲常等同起来,企图由此证明所谓“天理”即封建等级秩序、封建道德教条,是人心所固有的,是恒久不变的。

他认为治学的方法,主要是“发明本心”,不必多读书外求,“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陆九渊的心学思想逐渐形成体系,和他与朱熹的论衡关系密不可分。

在此基础上,陆九渊形成了自己的学派特色,也找到了立学的理论根基。

黄宗羲在《宋元学案·象山学案》中指出,陆子之学为尊德性,朱子之学为道问学。

这种对于两人学说的区分性概括,只是表明了他们各自的特色,但他们并不是孤立的、绝对的。

虽然朱熹和陆九渊都强调自己学说中有异于他者的一面,但并不代表着他们没有共同之处。

所以这种侧重理论上的区别,并不能构成根本性的分歧,都是在封建伦理的大框架下,发挥理学的精义。

陆九渊心学思想研究

陆九渊心学思想研究

陆九渊心学思想研究摘要陆九渊是南宋时期重要的儒学思想家,承孟子“心性论”之统绪,集佛学义理与修养方法,总括理学思想家“心”、“理”、“道”之概念,阐旧扬新,提出“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等命题,开创了儒家哲学具有鲜明特色的“心学”思想体系,后明代王阳明集其大成,最终发展出“陆王心学”一派,并与“程朱理学”相颉颃。

陆九渊的“心学”与朱熹的“理学”被视为宋代新儒家的“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共同推动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陆九渊以“心”为最高哲学范畴,以“心即理”为理论基础,建构了心本体的哲学思想体系。

其具体内容包括以“心即理”的本体论、“宇宙即吾心”的宇宙论、“天人合一”的人性论、“发明本心”为工夫论。

其思想体系是以“心”、“本心”与“理”的关系而展开,彰显了人的主体能动性,尤其强调人的道德主体性,阐扬“本心”自有的德性,主张“发明本心”、践履本心,以实现“成圣”的修养境界。

本文结合陆九渊思想形成的背景,分析和梳理陆九渊心学思想体系,深入研究陆九渊心学思想,对理解儒家心学传统具有重要意义;阐发儒家心学思想,为当今社会道德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陆九渊;心学;本心;心即理Research on Lu Jiuyuan’s MindAbstractLu Jiuyuan is an important Confucian thinker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He inherited Mencius's theory of mind and nature,integrated the meaning and cultivation methods of Buddhism,summed up the concepts of"mind","reason"and"Tao"of the thinkers of Neo Confucianism,expounded the old and promoted the new,put forward the propositions of"mind is reason"and"my mind is the universe",and created the ideological system of"Mind Science"with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Confucian philosophy.Wang yangmingji of the later Ming Dynasty It developed into Lu Wang's theory of mind and was opposed to Cheng Zhu's theory.It is called"two wings of birds"and"two wheels of cars"in the Neo Confucianism of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which joint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ism.Lu Jiuyuan took"heart"as the highest philosophical category and"mind is reason"as the theoretical basis,and constructed the philosophical thought system of mind noumenon.Its specific contents include ontology of"mind is reason", "cosmology of"universe is my mind","human nature of"unity of man and nature" and"original mind of invention".Its ideological system is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mind","original mind"and"reason",which shows the subjective initiative of human beings,especially emphasizes the moral subjectivity of human beings, expounds the inherent virtue of"original mind",advocates"inventing the original mind"and practicing the original mind,so as to realize the cultivation realm of "becoming holy".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formation of Lu Jiuyuan's thought,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combs Lu Jiuyuan's thought system of mind study,and studies Lu Jiuyuan's mind study deeply,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understand the Confucian tradition of mind study,and expounds the Confucian mind study thought, so as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oday's social moral construction.Key words:Lu Jiuyuan;psychology;original mind;mind is principle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I)前言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1)(1)陆九渊心学思想的地位 (1)(2)研究陆九渊心学思想的理论意义 (2)(3)研究陆九渊心学思想的实践意义 (2)2.陆九渊心学思想研究文献综述 (3)(1)陆九渊心学思想研究著作综述 (3)(2)陆九渊心学思想研究论文综述 (5)3.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6)(1)研究方法 (6)(2)创新点 (6)第1章陆九渊心学思想的形成 (7)1.1陆九渊心学思想产生的背景 (7)1.1.1社会政治背景 (7)1.1.2文化背景 (8)1.2陆九渊心学的思想渊源 (10)1.2.1陆九渊心学与家学 (10)1.2.2陆九渊心学与孟学 (10)1.2.3陆九渊心学与二程 (12)1.2.4陆九渊心学与禅 (14)1.3陆九渊心学思想的形成过程 (15)1.3.1青少年时期——心学思想萌芽 (16)1.3.2槐堂讲学——心学思想确立 (18)1.3.3“朱陆之辩”促成心学发展 (18)1.3.4象山讲学——心学思想完成 (20)第2章陆九渊心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22)2.1心即理的本体论 (22)2.1.1理与心的内涵 (22)2.1.2理与心的关系:心与理至当归一 (27)2.1.3心即理 (28)2.2“吾心即是宇宙”的宇宙论 (29)2.2.1宇宙之理 (29)2.2.2吾心即是宇宙 (30)2.3天人合一的人性论 (31)2.3.1本心具有的伦理道德 (32)2.3.2天人合一的“大人” (32)2.4以“发明本心”为核心的工夫论 (33)2.4.1“发明本心”的内在逻辑 (33)2.4.2“发明本心”的内容 (36)2.4.3“发明本心”的方法 (37)2.4.4“发明本心”目的 (42)第3章陆九渊心学思想的影响、局限及其当代价值 (45)3.1陆九渊心学思想的影响 (45)3.1.1推动儒学新发展 (45)3.1.2对阳明心学的影响 (46)3.2陆九渊心学思想的局限性 (46)3.3陆九渊心学思想的当代启示 (47)结语 (49)参考文献 (50)致谢 (52)前言1.选题背景及意义(1)陆九渊心学思想的地位两汉以后,儒学式微,老庄势起,佛入中国,成儒释道三教并立之局。

陆九渊教育思想特色初探

陆九渊教育思想特色初探

⑨ 陆 九 渊 的所 谓 立
, ,
就 是 指 确立 志 向

他 把 志 向 的 确立 的内 容
, ,
提到


知丰

勺 高度 来 认 识 L白
并且 强调 读书之 前 必 先树立

刀 体 么 陆 九 渊 要 求 学 子 确立 什
么 样的 志 向 呢 ? 他 肯 定 地 回 答


志于道 ”
,
@ 而究 其
,
是 南 宋 著 名的 教 育 家
,
同时
,
,
又是 一
位着 名 的 主 观 唯 心 主 义 哲 学 家 陆 九 渊 的 哲学 称 为 ’t, 合学 就 是 其 心 中 的 道理 的 认 识

。 ,
陆 九 渊 的 教 育 思 想 和 教学 活 动

同 他 的 哲学 思 想 是 紧 密 相 连

,
他 基 于 宇 宙 乃 为 理 所充 塞
提倡


存 天理 去人 欲
③ 以此 作为 加强
,
封建秩序 的 理 论 基 础
陆九 渊 则 从 主 观 唯 心 主 义 的 观 点 出发
,
宣 扬 人 的 本 心 本 来 就 具 有一 切
善和 美 的 道 德
,
服 从 封 建 秩序 就 是 服从 自 己 的 本 心
,
两 者 的 学 术宗 旨和 本 质 是 一 致 的

但为


学的次序先 后 不 同
或 治 学 的 路 径 出发 点 不 同
,
因 而在 教育 上 形成 了 两 大 流 派

在论 及 教 人 的 问 题 上

《南宋思想家陆九渊》读后感悟

《南宋思想家陆九渊》读后感悟

《南宋思想家陆九渊》读后感悟英文回答:After reading about the thoughts and ideas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philosopher Lu Jiuyuan, I have gained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li" (理) and "qi" (气) in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Lu Jiuyuan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 and "qi" in the context of human nature and morality. He believed that "li" represents the principles and patterns that govern the universe, while "qi" refers to the material force that embodies these principles. This concept has made me reflect on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spiritual and material aspects of life, and how they interact to shape human behavior and ethics.Furthermore, Lu Jiuyuan's emphasis on the cultivation of one's moral character and the pursuit of self-improvement has resonated with me on a personal level. He advocated for the practice of self-reflection andintrospection in order to align one's actions with moral principles. This has prompted me to reevaluate my own values and moral compass, and to strive for continuousself-improvement in both my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life.In addition, Lu Jiuyuan's ideas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education and the role of the teacher in guiding students towards moral development have made me reconsider the significance of mentorship and guidance in shaping one's ethical framework. His belief in the transformative power of education has inspired me to appreciate the impact of influential teachers and mentors in my own life, and to recognize the responsibility that comes with imparting knowledge and wisdom to others.Overall, the study of Lu Jiuyuan's philosophical ideas has deepened my understand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and ethics. His emphasi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 and "qi," the pursuit of moral cultivation, and the role of education in shaping ethical individuals has provided me with valuable insights that I will continue to reflect on in my own life.中文回答:通过阅读关于南宋思想家陆九渊的思想和观念,我对中国传统哲学中“理”和“气”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南宋思想家陆九渊读后感500字

南宋思想家陆九渊读后感500字

南宋思想家陆九渊读后感500字英文回答:Lu Jiuyuan, a prominent neo-Confucian philosopher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espoused a philosophy that emphasized the innate goodness of human nature and the importance of introspection to attain moral enlightenment. He believed that the mind (xin) is the foundation of all reality and that the goal of self-cultivation is to fully realize the inherent goodness of the mind.Lu Jiuyuan rejected the metaphysical dualism of the Cheng brothers, arguing that the mind and nature are ultimately one. He maintained that the innate moral principles are not external to the mind but are rather inherent within it. This view, known as "the mind is principle," became a central tenet of his philosophy.According to Lu Jiuyuan, the process of self-cultivation involves two essential steps: introspection andthe extension of knowledge. Introspection allowsindividuals to become aware of their own minds and to identify their innate goodness. The extension of knowledge, on the other hand, refers to the process of applying one's understanding of the mind to practical situations.Lu Jiuyuan's philosophy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subsequent generations of neo-Confucian thinkers, including Wang Yangming. His emphasis on the innate goodness of human nature and the importance of introspection continues to resonate with scholars and practitioners of Confucianism today.中文回答: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是一位著名的理学大师,其思想核心为“心即理”和“致良知”。

《南宋思想家陆九渊》读后感悟

《南宋思想家陆九渊》读后感悟

《南宋思想家陆九渊》读后感悟英文回答:After reading about the Song Dynasty philosopher Lu Jiuyuan, I was deeply impressed by his profound thoughts and insights into human nature and morality. Lu Jiuyuan's philosophy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self-cultivation and the pursuit of inner virtue. He believed that individuals should strive to cultivate their own character and moral integrity in order to contribute positively to society.One of the key concepts in Lu Jiuyuan's philosophy is the idea of "li" or principle. According to Lu Jiuyuan, li is the inherent moral principle that exists in all things. It is the fundamental essence that governs the natural world and human behavior. By aligning oneself with li and following its guidance, one can achieve harmony and balance in life.I found Lu Jiuyuan's emphasis on self-cultivation and moral integrity to be particularly relevant in today's society. In a world that is often driven by materialism and self-interest, it is refreshing to be reminded of the importance of inner virtue and ethical conduct. LuJiuyuan's philosophy serves as a reminder that true success and fulfillment come from developing one's character and living a life of integrity.Furthermore, I was struck by Lu Jiuyuan's belief in the power of education and self-reflection. He believed that individuals should constantly strive to improve themselves through learning and introspection. This resonated with me because I believe that personal growth and self-improvement are lifelong journeys. We should always be open to learning new things and challenging our own beliefs and assumptions.In addition, Lu Jiuyuan's philosophy also emphasizes the interconnectedness of all things. He believed that individuals are not isolated entities, but rather part of a larger whole. This interconnectedness extends to thenatural world as well. Lu Jiuyuan's philosophy reminds usof the importance of living in harmony with nature and recognizing our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and preserve the environment.Overall, reading about Lu Jiuyuan's philosophy has been a thought-provoking and inspiring experience. His emphasis on self-cultivation, moral integrity, education, and interconnectedness resonates with me on a personal level.It serves as a reminder to strive for personal growth, live a life of integrity, and contribute positively to society.中文回答:阅读了关于宋代思想家陆九渊的资料后,我对他对人性和道德的深刻思考和洞察力深感印象深刻。

陆九渊一生讲学及心学主旨的概述

陆九渊一生讲学及心学主旨的概述

陆九渊一生讲学及心学主旨的概述心学的起源,不得不提及南宋时期的著名儒者陆九渊。

陆九渊,字子静,世人尊称为象山先生,他的故乡是现今的江西抚州金溪县。

早年,他通过科举考试成为了进士,并在仕途上担任了一些官职,但最终因病在任上去世。

陆九渊的一生致力于讲学,虽然他的著作并不多,但他的学术思想却影响深远。

他主张“心即理”和“自存本心”,认为人的内心就是宇宙间至高无上的理,而追求圣贤之道,只需要明了自己的本心,无需向外寻求。

他明确指出:“天之所以与我者,即此心也,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陆九渊的学说深深植根于孟子的性善论。

他坚信,古人教导人的方法,无非是存心、养心、求放心。

他认为,人心本善,这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但人们往往因为不知道如何去保养它,而让它受到伤害、迷失。

如果人们能够意识到这一点,时刻防范伤害和迷失的源头,日日夜夜去保养、灌溉它,让它像手足保护头面一样自然地运作,那么生活中又怎么会有艰难困苦和支离破碎的事情呢?由于陆九渊的学说中多次强调“心即理”,并注重“存心养心”,因此,他的学说被世人称为“心学”。

这一学派在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了儒家思想中的重要一支。

陆九渊,一位卓越的学者和教育家,他的一生致力于讲学,虽然著述不多,但其学术思想却影响深远。

他的学术主旨主要围绕“心即理”和“自存本心”这两个核心理念展开。

陆九渊强调,“天之所以与我者,即此心也”。

他认为,人心是天赋的,是宇宙间最宝贵的存在。

每个人心中都蕴含着这种天赋的、普遍的道理或原则,即“心皆具是理”。

因此,他提出“心即理也”的命题,认为心与理是内在统一的,心就是理的体现。

在这一基础上,陆九渊进一步提出,成为圣贤的关键在于讲明本心,而无需向外寻求。

他认为,人的内心本自清明,只要能够保持这种清明,不被外界的物欲所迷惑,就能够达到圣贤的境界。

因此,他主张人们应该通过内心的自省和修养,来恢复和保持这种本心的清明。

综上所述,陆九渊的学术思想以“心即理”和“自存本心”为核心,强调内心的清明和自省是成为圣贤的关键。

陆九渊的哲学思想

陆九渊的哲学思想

陆九渊的哲学思想陆九渊(公元1139——1193年),字子静,,他中年以后曾在江西贵溪象山居住讲学,自号象山居士,世称象山先生。

他把儒家思孟学派和佛教禅宗的思想糅合在一起,又继承和发挥了大程的“心是理”的命题,从而建立了具有个性特色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他是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开创者。

著作有《语录》、《文集》。

1、“心即理”的主观唯心主义宇宙观。

陆九渊在宇宙观方面提出了两个重要命题:一个是:“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另一个是:“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陆九渊所说的理有两层含义。

首先,“理”是天地鬼神人类万物存在的根源。

其次,“理”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的秩序和规律。

他的“心”也有两层含义,第一,他所理解的“心”,是一种具有道德属性和知觉作用的实体。

伦理道德属性是“心”的本质。

第二,他所理解的“心”,又是万物存在的根源,充寒宇宙的万物之理,即在心中,发自心中。

陆九渊所理解的“理”和他所理解的“心”其实是一样的。

因此,他宣称“理”和“心”是合二而一的,从而提出了“心即理”的命题。

陆九渊突出“心”的地位,正是为了克服朱熹所建立的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的矛盾。

他提出“心即理”的命题,这样就给“理”找到了安顿之处,使“理”不再是悬空之物了。

也同样避免了作为客体的“理”和它的道德属性间的矛盾。

2、“切己自反”的先验主义认识论。

陆九渊从他的“吾心即是宇宙”,“心即理”的主观唯心主义出发,认为人们要想认识世界、掌握真理,就不用向外探索、追求,反求诸自心即可得到了。

因为一切知识和真理都在“心”中,是“心”所固有的。

可见,他在认识来源问题上,坚持的是先验主义的观点。

在认识的途径和修养的方法上,陆九渊提倡“先立乎其大者”。

就是发明本心、确信本心、自存本心,或者称作“养心”、“求放心”。

他所说的这种修养方法,就是一种对封建伦理道德的自我反省,自我认识,自我完成的过程。

具体地说,就是由自己认识封建道德的本原在于人的本心,只要从本心上把它扩充开来,就可以说是完成了道德修养的过程。

陆九渊有什么思想

陆九渊有什么思想

陆九渊有什么思想陆九渊生于1139年,卒于1193年,是南宋时期一位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陆九渊开创了心学一派,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与当时的朱熹都属于儒家学派,只不过朱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陆九渊有什么思想,希望你喜欢。

陆九渊的思想陆九渊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心学学派的创始人,陆九渊认为人的心与理都是天赋的,是永恒不变的,封建社会的仁义礼智信都是人心之中本来就与生俱来的,学习的目的就是要穷此理,尽此心,对于一个人来说难免会被外界的物欲所蒙蔽,因此就会失去了本心,于是心就不灵了,理就不明了,这就需要积极的通过老师和朋友的帮助,切磋琢磨,鞭策自己,这样就可以恢复心灵的本来面目,使得心灵能够灵便,道理能够明确。

所以修养的功夫应该是求助于内的,而不是求助于外,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做到切己体察﹐求其放心﹐明义利之辨。

应该做到“立乎其大者”﹐“知本”﹐是“明本心”。

说到读书﹐陆九渊认为最应该读的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这种思想与朱熹的思想恰好是相反的,所以朱熹与陆九渊曾经有过两次著名的辩论,一个是鹅湖之会,另一个是南康之会,两次辩论两个人都申明了自己的观点,可以说是两个人的切磋,后来朱熹劝人兼取两家之长。

陆九渊思想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与后来的王阳明一起被称为“陆王学说”,是历史上著名的一代思想家。

陆九渊著作陆九渊生于1139年,卒于1193年,在其漫长的一生中写出的文字是非常多的,其中有书信、诗文、讲义、杂著、章奏、程文、还有陆九渊的弟子们编的语录,这些对可以称得上是陆九渊著作,这些陆九渊著作流传至今的也非常的多,现在有一部研究陆九渊理学的丛书叫做《陆九渊集》,收录了陆九渊存世的所有的著作。

在这部收录了所有陆九渊著作的《陆九渊集》中包括信札(卷一至卷一七)、奏表(卷十八)、记(卷十九)、序赠(卷二十)、杂著(卷二十一至二十二)、讲义(卷二十三)、策问(卷二十四)、诗(卷二十五)、祭文(卷二十六)、行状(卷二十七)、墓志铭(卷二十八)、程文(卷二十九至卷三十一)、拾遗(卷三十二)、谥议(卷三十三)、语录(卷三十四至卷三十五)、年谱(卷三十六)。

陆九渊政治思想浅探

陆九渊政治思想浅探

陆九渊政治思想浅探
邢舒绪
【期刊名称】《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4(015)006
【摘要】陆九渊不仅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南宋理学中心学一派的创始人,而且他还是一个关心政治、关心民瘼的封建士大夫和官吏,并在知荆门任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政治业绩,只是这一点多为前人所忽略.其实他以"心即理"的哲学理论为基础发表的一系列政治见解,不仅是他心学思想的又一闪光点,而且对理解他的全部思想体系也大有裨益.
【总页数】6页(P90-95)
【作者】邢舒绪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5
【相关文献】
1.用"情"支撑起孩子的人格大厦——初中政治思想课情感教育浅探 [J], 余祖慧
2.论南宋心学领袖陆九渊的政治思想 [J], 陈忻
3.浅探《唐鉴》中的政治思想 [J], 徐严华;
4.浅探《唐鉴》中的政治思想 [J], 徐严华
5.葛兰西政治思想浅探 [J], 杨骏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陆九渊经典诠释思想研究的开题报告

陆九渊经典诠释思想研究的开题报告

陆九渊经典诠释思想研究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陆九渊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被誉为“议论古今,尽情世事”的王阳明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在他的著作中,深刻阐述了自我与天下的关系、心与理的关系、人格完善的道路等一系列的独特思想,这些思想对于中国的哲学、文化和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选取他的思想进行研究,既有积极意义,也能够扩展对现代思想史的认知。

二、研究现状在对于陆九渊的研究方面,从上世纪末开始,陆九渊的著作和思想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

学界以九十年代为重要的阶段来研究陆九渊,该阶段有很多学者对于陆九渊的学术贡献进行了全方位、深入的研究,探索出陆九渊的思想新颖和人性的确立思想等方面的问题。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陆九渊的思想和教育经验出现许多维度的强化,如多元化、国际化、视野宽阔、贯穿现实生活的实践意义等方向,这也为对他的思想进行深度挖掘带来了新的契机。

三、研究内容、方法及预期成果1.研究内容通过对陆九渊的著作进行系统阅读和分析,深入探讨他的思想体系,包括“理性与良知”的统一观、天人合一思想、善治人心、以心为本的教育思想等内容;也可以考察其对现代化建设的思考和它的实践创新,如:多元化视野与国际合作,综合性素质教育理念等。

2.研究方法通过文献分析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对于陆九渊的思想进行深入分析。

同时,采用比较法、历史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其思想的情境和背景进行分析,进一步挖掘其思想内涵和实质。

3.预期成果(1)对陆九渊思想体系的深入认识以及其对中国现代哲学的影响进行探究。

(2)探讨陆九渊思想的实践价值,发现其在现代之际,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指导和促进具有深远的影响。

(3)吸取国际化教育理念,与综合性素质教育结合,对陆九渊的思想进行创新性研究。

四、研究进度安排第一阶段:文献调研和研究书目的选择(2周)第二阶段:阅读与笔记,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类梳理(6周)第三阶段:数据处理和分析,形成初步的研究结论(8周)第四阶段:进一步论证、完善结论并撰写论文(6周)五、研究预算(1)文献资料采购费用:300元(2)论文写作费用:1000元(3)差旅费用:500元(4)其他费用:200元总计:2000元以上为我对陆九渊经典诠释思想研究的开题报告,谢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在 陆九渊所理解的“ 心” 即是一种伦理性的实
存, 道德行为即为这个实存的本质表现。 心与理 合, 则此心与理一样, 同是宇宙 万物的终极本 体; 心与理等, 则充塞宇宙的万 物之理即在心 中;心即理, 则道德实践的最后依据便植根于主 观内在的心灵世界, 心世界就是理世界。 在德育 与智育的关系上,陆九渊明确地把德育放在第一。 他所主张的德育,并非纲常伦理规范的外在强制 灌输,如正宗理学所坚持的以道心钳制人心,用天 理窒息人欲,而是相反,强调 “ 发明本心” , 认为道 德实践的任务, 就在于不断地剔除“心”不粹然合 “理”之处, 将心铸造为纯然天理的道德灵明。 人 通过心性的涵养、剥落、存心、养心、求放心,进入 “ 宇宙 内 事 乃 己 分 内 事, 己 分 内 事 乃 宇 宙 内 事 ” [4]481 的境界,积极入世,有所作为,为政在人, 取 人以身, 修身以道, 修道以仁。 仁, 人心也;人 者, 政之本也; 身者, 人之本也; 心者, 身之本 也,从而获得人的价值和尊严,实现和谐。 此心此 理, 昭然宇宙之间, 诚能得其端绪, 所谓“一日克 己复礼, 天下归仁” 。 [8]123 陆九渊有首诗云:“ 此 理于人无间然,昏明何事异天渊? 自从断却闲牵 引,俯仰周旋只事天。” [4]143 说的就是“ 心即理” 天 人合一的内涵,这就是陆九渊人与宇宙( 天) 达到 和谐的天人境界。
关键词:陆九渊;“ 心即理”;和谐思想;社会实践;价值 中图分类号:B24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 -0768(2013)02 -0053 -05
和谐,是当前人们广泛谈论的重要话题之一。 所谓和谐,是指和睦协调,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 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 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 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 汉语 中的“和谐”, 最早是指不同音律的乐音组成一首 优美 的 旋 律, 因 此, 和 谐 的 最 本 质 含 义 是 多 元 平 衡。
“损上益下”,语出自枟易传· 益· 彖枠:“ 损上 益下, 民 说 无 疆; 自 上 下 下, 其 道 大 光。” [2]221 “损”,减损;“ 益”,增益;“ 说” 同悦;“ 疆”,界限、 止境。 意思是说:减损上面,增益下面,老百姓就 会无比欣悦;由上方施惠于下,其道路就畅通并大 放光明。
意思是说,由真诚而自然明白道理,这叫做天 性;由明白道理后做到真诚,这叫做人为的教育。 真诚也就会自然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后也就会做 到真诚。 唯有天下最诚心的人,才能完全认识到 和实践自己的本性;能尽自己的本性,就能认识人 有共有的本性;能认识到人的本性,就能认识到万 物有本性;能认识到万物的本性,就能帮助天地间 万物的变化发育;能帮助天地间万物的变化发育, 就“可以与天地参” 了。 参者,叁也,即是三,也就 是说,人与天、地并列为三,与天地同尊,并处于天 地中心的地位。
一、“ 心即理”的和谐思想内涵 在象山先生全部著作中,尽管看不到关于和 谐问题的长篇大论或专题文章,但我们从他大量 的书信和语录中仍然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他的和谐 思想的 光辉。 譬如说, “ 心 即 理”———人 与 宇 宙 ( 天) 之间的和谐,就是明显的一例。 “ 心即理” , 是 陆 九 渊 哲 学 中 最 重 要 的 命 题,
有了“ 心即理” 所强调的同一性、一元论,那 么人与宇宙( 天) 之间达到和谐就有了一个共同 的基础。
( 二) “ 心即理” 强调在和谐的构建中,人是主 体,是决定性的因素,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儒家经典枟中庸枠 在它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中, 较早地阐述了人为宇宙中心的思想:
自诚明,谓之性。 自明诚,谓之教。 诚则明 矣,明则诚矣。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 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 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 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6]
对此专家学者发表过很多的深刻见解,但是总起 来看,对于其中蕴含的和谐思想却关注甚少。 笔 者认为,“ 心即理” 是陆九渊和谐思想在人与宇宙 之间的一种最精辟的表达,是其所追求的天人和 谐的最高境界,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一)“心即理” 强调了人与宇宙( 天) 之间的 统一性、同一性,坚持的是一元论,这是和谐的基 础与前提
陆九渊说“当求根本”,怎么去求根本? 根本 的一条,就是“损上益下”。 他说:
张官置吏,所以为民,而今官吏日增术以朘削 之,如恐不及。 蹶邦本,病国脉,无复为君爱民之 意,良可叹也! “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损下益 上谓之损,损上益下谓之益” ,理之不易者也。[ 4 ] 70
“损上益下”,是“ 理之不易者也”,是解决财 赋之匮、上下和谐最根本的措施。
有关和谐的思想可以 追溯 得很 远。 据 枟 尚 书· 尧典枠 记载,舜曾要求其乐官做到:“ 诗言志, 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 人以和。” [1] 对和谐的推崇在枟 周易枠 中也有所体 现。 枟周易· 乾· 彖枠 云:“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保合大和,乃利贞。” [2]2 自此以降,古往圣哲关于 和谐的言论与文字,可谓多矣。 到了南宋,象山先 生陆九渊独树一帜,提出了自己新的、独特的见 解,振聋发聩,使人耳目一新,以至于在当今和谐 社会的构建中,仍值得我们认真探讨,学习借鉴。
在宇宙论上,朱熹讲:“ 若气不结聚时,理亦 无所附著” [3] ,他讲理、气,析“ 心” 与“ 理” 为二, 是二元论;陆九渊则不然, 他认为“ 此 理在宇宙 间,何尝有所碍” [4]452 ,讲理之充盈天地,实不必讲 气,是 一 元 论, “ 宇 宙 便 是 吾 心, 吾 心 即 是 宇 宙” [4]481 ,因此论断为“ 心即理”。 所谓一元论和 二元论是指在处理身与心关系问题上两种不同的 哲学观点,而陆九渊始终坚持一元论,他融“ 心” 于“理”, 一方面承认“理” 充塞宇宙, 具有外“ 吾 心”而存在的特性; 另一方面又认为 “ 吾心” 与 “理”通融为一。 他认为,“ 心” 与“ 理” 是“ 精义无 二”,不可分割:“ 盖心,一心也。 理,一理也。 至 当 归 一, 精 义 无 二。 此 心 此 理, 实 不 容 有 二。” [4]4 -5 既然“ 心” 与“ 理” 完全同一,那么理就 是不在心外而在心内,心外无理。 象山的“ 心即 理” 说,不 仅 阐 明 了 宇 宙 万 物 与 人 的 存 在 本 质 的 同一不二,而且阐明了这种不二之原即在于心体,
二、陆九渊和谐思想的社会实践 陆九渊和谐思想用诸他在荆门军知军任上的 实践,则主要表现在“ 损上益下” 政策的实施上。 当时,荆门军辖长林、当阳两县,军治在今荆 门市 城 区, 距 襄 阳 前 线 才 一 百 多 公 里, 为 次 边 小 垒,而且,荆门事力绵薄,“ 府藏连年接送,实亦匮 乏,簿书所当整理,庐舍所当修葺,道路当治,田莱 当辟,城郭当立,武备当修者不少” [9]296 ,真是百废 待举,百业待兴。 要振兴荆门,该怎么办呢? 陆九渊秉承儒家“ 民为邦本” 思想,为国为民 谋利。 他指责当时南宋地方政府的种种弊端说: “ 今时郡县 能 以 民 为 心 者 绝 少, 民 之 穷 困 日 甚 一 日。 抚字之道弃而不讲,掊敛之策日以益滋。 甚 哉! 其不仁也。 民为邦本,诚有忧国之心,肯日蹙 其本而不之恤哉? 财赋之匮,当求根本。” [4]98 当 官的抚字之道弃而不讲,专事搜括民脂民膏,广大 老百姓的穷困一天比一天严重,在这样的形势下, 还有什么和谐可言呢?
第 14 卷第 2 期 Vol.14 No.2

荆 楚 学 刊 Academic Journal of Jingchu
2013 年 4 月 Apr.2013
陆九渊和谐思想新探
朱同炳
( 荆门市陆九渊研究会,湖北 荆门 448000)
摘要:“心即理”是陆九渊哲学中最重要的命题,也是陆九渊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和谐思想贯 穿于其在荆门军知军任上的实践中,主要表现为“损上益下” 政策的实施。 800 多年来,陆九渊的和谐思想理 论及其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对当前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也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陆九渊继承了这个思想, 进而大胆提 出 要
54
“大做一个人”。 他说: 人须是闲时大纲思量:宇宙之间,如此广阔,
吾身立于其中,须大做一个人。 ……天之所以命 我者,不殊乎天,须是放教规模广大。[4]439
天地人 之 才 等 耳, 人 岂 可 轻? 人 字 又 岂 可 轻?[ 4 ] 439
宇宙不曾限隔人,人自限隔宇宙。[4]483 他以为宇宙的无穷正是因为人心的无穷,人 心无穷,能够包容宇宙万物,因此,他要在天理中 寻找人的位置,从人本有的道德良心中体味做人 的道理。 其最主要的理论特点是昂扬人的主体意 识,典型地抽象发展了 人 的 自 觉 能 动 性。 强 调 “发明本心”,即把普通人的心“人同此心” 的 “心”作为人生价值和意义之源,通过“存心”、“ 养 心”、“求放心” 的修养,高扬价值理想,挺立起道 德自我,立志 “ 堂堂地做个人”! 正如 其名诗所 云:“ 仰首攀南斗,翻身倚北辰。 举头天外望,无 我这般人!” [7] 这也正是他建立心学思想的理论 起点和积极意义之所在。 ( 三) “ 心即理” 强调和谐有穿透时空的效应, 具有普遍性 陆九渊说的“ 心即理” , 并不是泛指经验知觉 即是理,而是指本心即理。 陆九渊认为: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东海有圣人 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 西海有圣人出焉,此 心同也,此理同也。 南海北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 也,此理同也。 千百世之上至千百世之下,有圣人 出焉,此心此理,亦莫不同也。[4]481 东海、西海、南海、北海、千百世之上至千百世 之下,即任何时代的任何人,其本心都是相同的, 这就意味着四方上下、古往今来的人的心共同构 成了一个大心,这个大心亦即是宇宙的实体,而个 体的心只是这宇宙实体的表现。 在这里,他讲的 东海、 西 海、 南 海、 北 海、 千 百 世 之 上 至 千 百 世 之 下,“ 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具有穿 透时空的效应,即“ 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 磨心” [4]301 。 在这样一种哲学框架下,人与宇宙之 间的 同 一, 不 受 时 空 限 制, 必 然 是 可 以 达 到 和 谐 的。 只要你努力,把普通人的心与“ 人同此心” 的 “心”作为人生价值和意义之源,通过“存心”、“ 养 心”、“求放心” 的修养,高扬价值理想,挺立起道 德自我,那么,人人是皆可为尧舜的。 (四)“心即理” 强调积极入世,创造人类和 谐,这是陆九渊提出“心即理” 命题的根本目的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