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天人合一

合集下载

中国古典美学的特点

中国古典美学的特点

中国古典美学的特点

•通过对中国美学史进行系统的、深入的研究,通过对中国古典美学的一系列范畴和命题进行认真的分析,人们发现中国古典美学具有如下特点:

•1、中国传统文化是“天人合一”,与此相适应的中国古典美学,既不排斥客体,也不排斥主体,二者浑然合一。

•A、先秦美学中,老子的美学、庄子的美学、在历史上影响十分巨大。老子和庄子都讲对“道”的观照,“道”显现在天、地、人中,“道”在人与自然之间架起桥梁。

•唐五代美学家提出的“同自然之妙有”的命题,“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命题,恰切地说明了审美主客体间“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双向交流。

• B、相对于西方人的线性思维,中国古人是圆形思维,古典西方人是主客二分的,而中国古人是天人合一的。

•对中国人来说,主观、客观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钟嵘就有“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的说法,他既认为诗是表现情感的,同时又认为情感是由现实产生的。•2、中国古典美学注重虚实相生,“境生于象外”。

•意境说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的理论,但是它的独特性并不在于重“表现”。“意境”的基本规定是“境生于象外”。

•也就是说,在中国古典美学看来,审美客体不应该是孤立的、有限的“象”(谢赫所谓“拘以体物”),而应该突破孤立的、有限的“象”(谢赫所谓“取之象外”),由有限进到无限。而这就是取“境”。

•“境”是象外之象,是有与无、虚与实的统一(即庄子所谓“象罔”)。中国古典美学认为,艺术家只有取“境”,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才能“妙”,才能通向作为宇宙本体和生命的“道”(“气”)。这就是意境说的实质。

天人合一观念在中国美学中的体现

天人合一观念在中国美学中的体现

在 中国传 统文化 中, 天人合一观念源远流长。它的发展 经历 了三个重要 的时期 : 先秦 、 西汉和宋 明时期 。 古人是在 与 自然 的相处 中渐渐领悟 “ 人” 与“ 天” 的关系 的。天人合一 的观念最早可以追溯 到商朝 , 商朝人把神看成 天地 的主宰 , 凡事必 占 卜, “ 殷人尊神 , 率民以事神 ” 。 在人神 关系上是神在 统治着人 ,这是一种非 常盲 目且 随大流服从 于神明的现象 。 商代 的天人合一思想观念延续到 了西周 , 在 继续传播 的同时也发生了演变 。在《 左传 ・ 僖公五年》 中就记 载有“ 皇天无亲 , 惟 德是 辅” , 这句话 的出现无疑是告诉人们

系 。“ 夫大人者 , 与天地合其德 , 与 日月合其明 , 与四时合其
序, 与鬼神合其吉凶。” 认为人 的行为应合乎天地之德 、 日月 光明 、 四季顺序 , “ 天地 ” 、 “ 日月” 、 “ 四时 ” 皆是 自然之表现 , 合乎 自然之道 , “ 人” 才成 “ 大人” 。“ 仰 以观于天文 , 俯 以察于
“ 人” 的关 系和道德联系起来 。
物遂其生。
( 二) 道 家思 想 的 天 人 合 一
随着文字的发明 ,人们对天人关 系的理解不再局 限于 口头 , 而是 以著作 的形式展示 于人 , 《 周 易》 和先秦诸子 的学
说 中已经包含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 天人合一 ” 一语源 于汉 代董 仲舒 《 春秋繁露》 中的“ 以类合之 , 天人 一也 ” , “ 天人 之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docx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docx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

摘要“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美学的面貌。古典园林艺术作为一门综合艺术 ,使中国古代独特的空间意识和审美观得以充分发挥。古典园林建筑无论在单体设计、群体组合、总体布局、类型及园林环境结合等方面 ,都体现着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时空意识。本文从儒 ,道,佛三家阐述了“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在古典园林艺术中的体现。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哲学思想天人合一中

有悠久艺术历史的中国有众多哲学流派,各派思想不尽相同,然而有一个基本的东西确是一致的,那就是“天人合一”。追求人与“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 ,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追求人与自身及其环境的和谐相处 ,无论是儒家的人与人 ,人与社会的和谐 ,还是道家的人与自然的和谐或者佛家的人与自我的和谐 ,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推崇这一理念。“天人合一” 哲学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政治与文化 ,也深深影响了中国传统美学 ,而古典园林作为一门综合艺术 ,受传统美学影

响很深 ,处处都能看到“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子。

下面就从儒家、道家和佛家几个方面来谈谈“天人合

一”哲学思想是如何体现在园林艺术中的。

1儒家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主要是追求人与人 ,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在儒家来看 ,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

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 ,小到人与人之间 ,大到人与整个国家民族都应该遵从这种道德原则。因此儒家推崇仁义、礼制 ,而且有一套严整的制度。受儒家美学思想的影响 ,园林的格局 ,包括结构的安排、景物的位置、各种建筑物的序列都必须依礼而制 ,而且要体现一定的乐感。这在皇家园林中表现地特别明显 ,大多数的皇家园林都有一条十分明显的中轴线 ,而整个园区又有一个明显的中心 ,这个中心在位置、高度、规划上都统帅着景区的其他建筑 ,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君臣礼制。如颐和园从后山到昆明湖有一条明显的主轴线,而在这条轴线上又有一个明显的中心 ,就是佛香阁 ,

中国古代造物设计思想的“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造物设计思想的“天人合一”

Vol 42/No 04/Westleather

-121㊀-

中国古代造物设计思想的 天人合一

齐彦之

作者简介:齐彦之(1991-)ꎬ女ꎬ汉族ꎬ湖南永州人ꎬ在读研究生ꎬ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ꎬ研究方向:包装

设计ꎮ

(湖南工业大学ꎬ湖南株洲412000)

摘㊀要:任何艺术作品的诞生都能体现出艺术创作者对作品投入的人文精神与思想内涵ꎮ人文精神和思想内涵ꎬ即哲学观ꎮ本文从造型㊁纹饰㊁陶器㊁家具和园林这几个方面浅析中国古代的造物设计思想在 天人合一 的哲学观中的体现ꎮ

关键词:设计思想ꎻ造物观念ꎻ天人合一

中图分类号:J59㊀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671-1602(2020)04-0121-01㊀㊀中国古代造物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丰厚的历史内涵ꎬ从先秦到明清的各类著作ꎬ以及文人的笔记史料㊁工匠的口述和各种图说绘本ꎬ这些著作的主题思想阐述了我国传统设计的发展ꎬ总结了各类设计成就ꎬ展示了造物思想和设计认知ꎬ为我们研究中国传统设计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ꎮ古代造物者的设计思想从整体来看ꎬ造物设计始终围绕着 天人合一 的哲学思想ꎬ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㊀造型艺术㊁纹饰与 天人合一

在中国一直有这样的说法 曲生吉ꎬ直生煞 ꎬ所以造物者在创作之初就已经懂得造型要遵循的规律了ꎮ曲线给人流动和优美的感觉ꎬ充满了生气ꎬ容易在大环境之下很好的融合ꎮ而以直线构成的图形ꎬ往往给人带来坚硬和尖锐的感觉ꎬ不能自然地融入环境之中ꎮ在中国艺术史上ꎬ很多具有代表性的器皿造型设计遵循简洁形象的艺术表达方式ꎮ例如:原始社会的彩陶ꎬ流畅的曲线贯穿在整个器型上ꎬ匀称又富有艺术感美感ꎻ青铜器时代的鼎ꎬ造型独特ꎬ在原有曲线的造型上融入直线元素ꎬ带来坚实凝重的感觉ꎮ正是这种方圆互佐的造型变化ꎬ让其成为权势和财产的象征ꎻ宋代的瓷器中的官窑贯耳瓶ꎬ整个瓶身造型在方圆中不断寻求变化ꎬ整体造型庄重而优美ꎻ明清的家具中的坐凳ꎬ整体造型圆润流畅ꎬ作为家具能完美地融合于室内ꎮ造物者正是以曲线为主的设计观念ꎬ使得器物十分自然地融入生活中ꎬ为人民生活所用ꎮ

中国传统文化生态美学

中国传统文化生态美学

中国传统文化生态美学

一、生态美学概念的引入

生态美学是对生态环境与美的关系进行探讨和研究的学科,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美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是传统文化的体现,也是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和呼吁。

二、生态美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体现

1. 天人合一的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在这种观念下,人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这种观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美学思想。

2. 自然与人文的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传统园林艺术中,自然山水与建筑艺术相结合,营造出独特的生态美学景观。例如,苏州的古典园林以其精致的布局和自然的景观吸引了世人的目光,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自然和谐的追求。

3. 尊重自然的伦理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观强调尊重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古代文人墨客常以自然景色为题材,表达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4. 传统农耕文化的生态价值观

中国传统农耕文化注重与自然的交融。古代农民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来决定农事活动,尊重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这种生态价值观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意义,提醒人们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传统文化生态美学的意义

1. 呼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中国传统文化生态美学的核心思想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呼唤人们重新认识自然、尊重自然,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美学框架下的庄子“天人合一”思想与“大地艺术”

美学框架下的庄子“天人合一”思想与“大地艺术”

美学框架下的庄子“天人合一”思想与“大地艺术”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中的一位重要人物,其思想对于中国哲学和美学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在庄子看来,人与自然、天地之间应当是和谐共处、相互融合的。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与美学中的“大地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将从美学的角度探讨庄子的“天

人合一”思想与“大地艺术”的关系,以期更深入地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以及其对后世美

学的影响。

我们需要了解美学框架下的庄子“天人合一”思想。庄子认为,人与自然、天地之间

应当是一种和谐的状态。他在《逍遥游》中写道:“逍遥游者,彼且逍遥,而余遭逢。余

遭逢而不知余逍遥之乐,非独余遭逢也,而且遭逢。”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于自然与人的

状态的理解:人应当像自然一样自由自在,与自然共存共荣,达到一种自由自在的境界。

庄子所谓的“天人合一”,是指人与自然、天地之间的一种内在联系和融合。这种思想,

与美学中提倡的“大地艺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大地艺术”都是在强调人与自然、天地之间的和谐共生。庄子倡导的“天人合一”,是指人和自然、天地之间的一种内在联系和融合。这种思想,

与美学中提倡的“大地艺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美学中的“大地艺术”主张艺术作品应

当与自然和谐共生,融入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化。这与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有着非

常密切的联系。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与美学中的“大地艺术”都是在强调人与自然、

天地之间的和谐共生。

在当代社会,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和

美学中的“大地艺术”理念更加具有现实意义。我们应当从庄子的思想中汲取启示,倡导

“天人合一”的美学意义

“天人合一”的美学意义

“天人合一”的美学意义

内容提要:“天人合一”不仅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哲学基础,而且它本身就是一个美学命题。“天人合一”建立在“心性”论的基础上,它将自然之“天”人情化,又将人情形象化了,二者合而为一,构成审美意象。“天人合一”是生命的模式,它以“生”为本,又以“乐”为最高境界。这种境界理学家通常称之为“孔颜乐处”,它实是超道德的审美境界。

宋明理学所完成的“天人合一”论为中国古典美学奠定了一块坚实的哲学基础,这已为中国古代美学史研究者所共识。但仅局限于这样的认识还是不够的。应该说,中国古典哲学特别是宋明理学中的“天人合一”论,其精神实质就是通向审美的。“天人合一”论既是个哲学命题,又是个美学命题。

中国的“天人合一”说由来已久。天命观念可推至夏商,而比较成形的“天人合一”说则始于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百家”都有自己的“天人合一”说,其中最重要的是儒家的有道德意义的“天人合一”说和道家的无道德意义的“天人合一”说。到秦汉则有董仲舒的准宗教的“天人感应”说。魏晋玄学的“天人合一”说主要是道家学说的发展,其“天”主要指自然。佛教传入中国后,与庄学相结合,建立了以“心”为本体的“天人合一”说。种种“天人合一”说,到宋代则呈合流的趋势,大体上以儒家的有道德意义的“天人合一”说为基础,又吸取了道、佛的天人观。理论体系更严密了,哲学思辨更强了。

宋代理学的“天人合一”说,大致可以归之于三派:一派以张载为代表,认为“太虚即气”(注:张载:《正蒙·太和篇》),以“气为本体,建立起“天人合一”说;第二派以朱熹、程颐、周敦颐、邵雍为代表,认为“宇宙之间一理而已”(注:朱熹:《读大纪》),以“理”或者“天理”、“道”、“太极”等精神为本体建立起“天人合一”说;第三派以陆九渊为代表,到明代还有王阳明为代表,认为“吾心即是宇宙”(注:陆九渊:《杂说》),以“人心”为本体

美学思想在现代建筑装饰艺术的应用

美学思想在现代建筑装饰艺术的应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一、天人合一与自然之美
天人合一原本是我国传统的哲学思想,这一哲学思想对于人们,尤其是古代人们的世界观有着重要的影响,它深刻描绘了中国传统艺术审美思想与思维方式,也表达了这一思想对人们的审美活动与行为方式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受这一哲学思想的影响,国人在为人处世上都讲求“效法自然”,使得中华民族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在思想深处固化了能够涵纳百川的天人合德思想。与此同时,自然、天地也成为了一种抽象化的存在。在国人的思想当中,天地、自然不仅仅是哲学思想当中所指的客观世界,更是我国历代书画名家、手艺人进行书画艺术与造物艺术创作中的共同审美追求。
美学思想在现代建筑装饰艺术的应用 本文内容: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许多思想文化都在当代各个行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在现代建筑装饰艺术当中,我国的传统美学思想便应该广泛。本文便以“天人合一”观念与自然之美这一方面对于传统美学在现代建筑装饰艺术中的体现进行分析,正确认知和理解传统美学思想对于建筑装饰设计的指导意义。
三、天人合一与自然之美在现代建筑装饰艺术中的体现
古代山水画家习惯使用留白等手法来强化空间的纵深程度,在人的视觉方面营造出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而现代建筑工程设计师也善于利用古画当中层层推远的手法来营造出更加广阔的视野空间。例如,苏州博物馆的建造中便使用了留白手法,并进一步通过山水画的形式,在馆外墙壁之上,用粉色墙体做底铺设了不同细碎山石,并拼凑出多种图案,然后借助白色墙体来衬托出图案的高低错落,使得博物馆外墙更加具有古典园林的趣味。

中国古典美学意象概念的主体间性

中国古典美学意象概念的主体间性

中国古典美学意象概念的主体间性

中国古典美学意象概念的主体间性

⼀、天⼈合⼀:中国古典美学的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是存在的基本规定之⼀,即存在是主体与主体间的关系,它区别于把存在规定为主体与客体间的关系的主体性。在主体间性涉及到三个领域:社会学的主体间性、认识论的主体间性和本体论的主体间性,其中只有本体论的主体间性关涉到我与世界的共在关系。本体论的主体间性指存在或解释活动中的⼈与世界的同⼀性。但现实⽣存是主客对⽴的,因此不是本真的存在,⽽是异化的存在。在主客对⽴之中没有⾃由可⾔,不仅⼈与⾃然的对⽴没有⾃由可⾔,⽽且⼈与⼈之间的对⽴也没有⾃由可⾔。只有超越主客对⽴,才有⾃由可⾔。本真的存在不是现实⽣存,⽽是可能的存在、应然的存在,它指向⾃由。本真的存在超越现实存在,也就是超越主客对⽴的状态,世界不再是客体⽽成为主体,我不再是⽀配者,⽽是⾃由的主体。在主体与主体的平等关系中,⼈与世界互相尊重、互相交往,融合为⼀体。这就是主体间性的存在,存在的主体间性。存在是解释性的,因此解释活动也具有主体间性。现代解释学告别传统认识论,认为解释不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不是⼀种主体性的⾏为。解释是理解,理解是主体间性的,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主体与主体之间通过对话、交流⽽达到充分的沟通,彼此理解,最终把对象认识变成⾃我认识、⾃我认识变成对象认识,从⽽把握了世界的意义。这就是主体间性的解释,解释的主体间性。存在论和解释学的主体间性进⼊了本体论的领域,从根本上解释了⼈与世界的关系,它对美学的建构具有根本的意义,它解决了美学的根本问题即审美何以可能的问题,即审美作为⽣存⽅式的⾃由性问题和审美作为解释⽅式的超越性问题。现代主体间性美学认为,审美是主体间性活动,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与世界的关系不是对⽴的主客关系,⽽是主体与主体的同⼀关系。审美成为⼈的⼀种⾃由的存在⽅式和对存在意义的领悟⽅式。审美超越现实认识,是对世界的真正把握。[1](p285 ̄295)

_天人合一_的美学思想在中国古典建筑中的反映

_天人合一_的美学思想在中国古典建筑中的反映

设计与监理

江西建材 4/2006

“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在中国古典建筑中的反映

曾志荣

(南昌大学)

摘 要: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中国道家哲学思想的核心———天人合一,具有极高的美学品格。它的人与自然

和谐统一的境界在对中国古典建筑中体现出来的美学思想是全面而深刻的。

关键词:天人合一;中国古典建筑;美学思想

1 “天人合一”观的溯源在我国古代典籍文献中,有《庄子・齐物论》云:“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是庄子“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在《乐记》提出“乐者天地之和,礼者天地之序。”即认为整个宇宙天地处于“流而不息,含同而化”的状态之中。意思是宇宙之气永远处于整齐、和谐、有序的运化之中,这与庄子所谓“通天下之气”是一个意思。

天、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天是相对于大地而言的。若以人为主体,则人体以外的整个宇宙星空都是天,当然也包含我们周围的自然界。可见,人与天的关系实质上乃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认为:天与人原本就是合一的。道家就以“究天人之秘,合天人为一”为根本。例如,在《老子章句》曰:“天道与人道间,天人相通,精气相贯”;老子《道德经》又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等,这些指明了人与自然的共同根源。

我国古代的天人合一观,具有天然的美学品格。它启示于人的至美、至善的境界,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

2 “天人合一”美学思想在中国古典建筑的反映

中国古典建筑美学代表古代人审美观念,体现了泱泱大国之风。紫金城、阿房宫、长城、嵩岳寺塔、佛光寺、寄畅园、颐和园、布达拉宫等杰作,闪烁着中国古典建筑的光辉。有序曲、有高潮、有尾声,空间系列变化极为丰富。不但从造型、空间布局、总体规划独具特色,而且作为中国古建筑美学的主

天人合一——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终极趣味

天人合一——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终极趣味
这 种天人合一的意境之美 ,在 民族声乐作 品即中国古诗词艺术歌 曲之 中,可 以说是得到 了非常完美 的体现 。这种体现首 先表现在歌 词上,即诗歌其内容本身就蕴含着高度的 审美情趣 ,因为古诗词是我们传统文化 中的精华 ,其次这 些精 华中的精 华部分 又被 作曲家拿来谱成 曲调 ,这是艺术家根据 自身 的审美经验及创作意 象,对古诗词进行 的自我表达 ,它既是表现古诗 词 的 内 容 也 是 想 通 过 古 诗 词 的 内容 表 达 自己 的看 法 , 而作 曲 者 自觉 或 不 自觉 的 遵 循 着 这 种 天 人 合 一 的 美 学 创 作 原 则 。 再 次 , 这些完 整的古诗词艺术歌 曲经过演唱者 的演绎 ,无论是从唱腔的设计、气息 的支持 、情感 的表达 、审美的追求 上,都进 行着 再度创作 ,而这 种创作会立即被受众 (即听众 )所接 受,让人们得 到审美愉 悦。
在 天 人 合 一 的 价 值 体 系 中 ,天 与 人 各 代 表 了万 物 矛 盾 间 的两 个 方 面 ,即 内与 外 、大 与小 、静 与 动 、进 与退 、动 力 与 阻力 、 被 动 与 主动 、思想 与物 质 等 对 立 统 一 的 要 素 。在 中 国传 统 文 化 当 中 ,艺 术 家在 创 作 过程 中 自觉 或 不 自觉 地 遵循 着 这 一 价 值体 系 。他们 总是在创作过程 中追求着精神上 的愉悦和 内心的真实感受。

天人合一——中国古典园林的终极精神

天人合一——中国古典园林的终极精神

天人合一——中国古典园林的终极精神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古典建筑的精华,也是世界园林艺术的奇葩。在上千年的发展变化之中,中国园林经

历了数阶段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终极

精神——天人合一,并在其主体建筑和山水花木上充

分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

关键词:古典园林天人合一主体建筑山水花木

正文:

园林是自然与人工的完美结合,因为它既是对自然的模仿,力图于方寸之间显露出自然的意趣,又是对自然的加工,一草一木均能显出造园者的匠心独运,是以古今中外均不乏良园美景。而终极精神则是指精神所能抵达的超越物质、超越现实的彼岸。中国古典园林历经数千年的积累和发展,源远流长,形成了不同于西方园林的独特艺术风格,而中国园林的终极精神正是在这独特艺术风格之中深深蕴藏着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合之道——天人合一。

在中国,园林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主要的历史阶段:

首先是上古至殷周时期,这是中国园林艺术的起始时期。据古文献记载,远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就有了放养繁殖野兽以供帝王狩猎为乐的“囿”。商代(约公元16世纪—约前11世纪)的君主都在“囿”内筑高台以观天敬神,名为灵台。由此可见,狩猎与通神是这“上古园林”的最主要功能。在初民眼中,自然是神秘而伟大的,举凡山水、野兽、植物都充满神灵且其神秘力量无处不在,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让人们俯身于自然之下,建园狩猎,筑台通神,希望能够得到各方神灵的庇护,这是原始意味上的天人融合。此时期的园林艺术还处于幼儿阶段。

第二个时期是园林艺术的发展时期,即从秦汉至南北朝时期。随着国家形态的逐渐成熟,原始宗教的迷雾渐渐散去,山水终于在曾经敬畏它们的人们眼中呈现出美的本来面目。人不再臣服于自然,而是站在了全新的角度。秦汉时期,初成的封建集权王朝雄心勃勃,国家的强大使得人们有了征服自然的能力和信心:秦始皇在咸阳大建宫室,仅其遗留至今的宫殿遗址主体部分东西就长达1100米,南北宽400米,而且将南山、渭水等自然山体和水体纳入宫苑范围之内;西汉初兴建的长乐、未央和附近的桂宫、北宫、明光宫所占地几乎是明清紫禁城面积的20余倍。而武帝的上林苑更是其亲自督造的,不仅面积广大,而且园中各种植物、动物、建筑、小品应有尽有,被誉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园林。可惜东汉以后,战火不断,300年的诸侯纷争使得不但再也没有有能力兴建这种包罗万象、规模宏大的园林者,连已建成的也未能完好保存下来。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园林艺术发展出了不同于秦汉时期的新风格。这种以山水、植物等自然形态为主导建构园林景观体系的小园兴起,因地理、气候、经济等条件的限制就地取材的

中国古典美学的四大特点

中国古典美学的四大特点

中国古典美学的四大特点

中国古典美学具有四大特点,分别是:

1. 强调天人合一:中国古典美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自然是美的源泉,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2. 注重意境:中国古典美学注重意境的营造,强调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使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意境。

3. 强调传神:中国古典美学强调传神,认为艺术作品应该能够传达出事物的本质和精神,使观众能够真正理解和感受到艺术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

4. 注重形式美:中国古典美学注重形式美,认为艺术作品的形式应该与内容相统一,形式美是艺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四大特点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1

天人合一美学名词解释

天人合一美学名词解释

天人合一美学名词解释

天人合一美学是中国古代儒家哲学的重要观念,相当于道家的天人同一的学说。它强调的是合乎自然规律的道德行为,唤日出而作,调万物而应,处处与自然相协调,同天地有机相融,与自然相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而这种自然之美又往往深化了自然精神,以及人与自然之间超越物质精神和心理联系,发现与自然之间有一种更深层次的自然共通性、共生性和本真性,从而发展出天人合一美学。

浅析中国“天人合一”哲学观对艺术美学标准形成产生的影响

浅析中国“天人合一”哲学观对艺术美学标准形成产生的影响

浅析中国“天人合一”哲学观对艺术美学标准形成产生的影响

作者:刘馨予梁晓晨

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5年第06期

摘要:任何艺术表现形式在其产生、发展、成形的过程中始终离不开艺术创作者所植入于艺术本体中的人文精神与思想内涵,即哲学观,而哲学观又辩证统一的反映于艺术创作者的主观创作思维中,潜移默化的指导和影响着艺术创作者对于艺术创作中客观规律的遵循;文章以历史悠久的中国为例,浅析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对不同艺术表现形式产生与发展的影响,以作为探究中国“天人合一”哲学观对艺术美学标准形成产生影响的有力依据。

关键词:哲学观;艺术表现形式;天人合一;艺术美学标准

一、引言

中国具有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从古至今,在各历史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哲学思想体系与流派,虽然各体系与流派的思想观念呈现矛盾与对立的状态,然而却有着基本哲学观念的认同,即认同“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人”与“天”的和谐统一关系是中国各哲学体系与流派历来都重视和必须探究的基本命题与核心命题;“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也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本质内涵和精髓,“天人合一”的哲学概念最早在西汉董仲舒所著《春秋繁露·阴阳义》中提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一,天人一也”,在中国哲学史上享有“三足鼎立”地位的儒、释、道三教(家)更是对“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有着各自的阐述与解读,而基于儒、释、道三教(家)对于“天人合一”解读后所形成的哲学思想体系不仅对于数千年间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中国艺术的发展方向产生导向性作用;正如道家思想鼻祖老子所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庄子亦云“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追求“人”与“天”(即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与共存,具体来说也可分为“天人相通”与“天人相类”两部分,前者体现“天”与“人”息息相关,二者合为一体;后者则体现“天”乃“人”之伦理道德本原;前者为后者提供理论基础,后者则更加明确了“天”与“人”之间的界定标准与辩证关系;如果仅从“天”与“人”之间的辩证关系上来说,“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无疑是中国文化与哲学智慧最高标准的体现;“人”,原本就从属于“天”,同时“人”在本质上受制于“天”,而“人”的所有行为举止以及主观意识只有和“天意”相吻合,也即受到相应的“天道”规范才算符合一个“人”恰当的意识与行为,同时“天人合一”的哲学观还有着类似的表现形态,即“天人相通”或“天人相类”,正如儒家孟子所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由此可见,“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在中国哲学史上地位何其尊崇,无疑将对其下一切意识与行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以下将从造型艺术、表情艺术、设计艺术等最具代表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入手,浅析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对不同艺术表现形式产生与发展的影响。

浅论“天人合一”说与中国美学

浅论“天人合一”说与中国美学
天人合一思想, 中华 民族五千来的思想核心 与精神 实质。它首 是 先指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 ; 其次表 明, 人类生生不息 、 则天 、 希天 、 求天、 同天的完美主义和进取精神 ; 第三 , 体现 了中华 民族 的世 界观 、 价值观的思维模式 的全面性和 自新性。 在天人合一价值成就系统 中,天人合一是描述 了事物 的矛盾变 化 以及反应进程与指向的观察 工具 、 思维模式。天与人各代表了万物 矛盾间的两个方面. 即内与外、 大与小 、 静与动 、 进与退 、 动力与 阻力 、 被动与主动、 思想与物质等等对立统一要素。 “ 天人合一 ” 是中国古典 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 , “ 与 天人 之分 ” 说 相对立。所谓 , 天” 一种观点认为包含着如下 内容 : , 1天是 可以与人 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 ; , 2 天是赋予人 以吉 凶祸福 的存在 ; , 3 天是人 们 敬畏、 事奉的对象; , 4 天是主宰人、 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 天命 之天 )5 天是赋 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另一种观点认 为“ 就 ;。 天” 是“ 自然” 的代表 。“ 天人合一 ” 有两层意思 : 一是天人一致 。宇宙自然 是大天地 , 人则是一个小天地。 二是天人相应 。 天人相通 。 或 是说人和 自然在本质 上是相 通的 , 一切人事均应顺乎 自然规律 , 故 达到人与 自 然和谐。老 子说 :人法地 , 。 地法天 , 天法道 , 道法自然。” 马王堆 出土 ( 《 老子》 乙本 ) 即表 明人 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先秦儒家亦主张“ 天人 合~”《 L ・ , 记 中庸》 :诚 者天之道也 , 丰 说 “ 诚之者 , 入之道也” 。认为人 只要发扬“ ” 诚 的德性 , 即可与天一致 。 汉儒董仲舒则 明确提 出:天人 “ 之际, 合而 为一。”《 ( 春秋繁露 ・ 深察名号》 成 为二千年来儒家思想的 ) 个 重要 观 点 。 对天人台一观念需要小心 翼翼地分析。在 自然界 中。 天地人三者 是相应的。《 庄子 ・ 达生) l“ E :天地者 , 万物 之父母也。” 易经》 《 中强调 三 才之道 。 将天 、 、 地 人并立起来 , 并将人放在 中心地位 , 这就说 明人 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 , 天之道在 于“ 始万物 ”地有地之道 , ; 地之 道在于“ 生万物” 。人不仅有人之道 , 而且人 之道 的作用就 在于“ 成万 物 ” 再具体地说 : 。 天道日阴阳 , 地道日柔刚, 人道 日仁义。 天地人三者 虽各有其道 , 但又是相互对应 、 相互联 系的。这不仅是~种 “ 同与应” 的关 系, 而且是一种 内在的生成 关系和实现原则。天地之道是生成原 则, 人之道是实现原则 , 二者缺一不可。 “ 天人合一” 的思想概念最早是 由庄子阐述 , 后被汉代思想 家、 阴 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 系,并由此构建 了中华传 统 文 化 的 主体 。 董仲舒 的美学思想是继承先秦儒家美学而来 的。 它们之 间的同 异. 将在后面论述 。这里 . 先来考察一下 为董仲舒所特别强调的、 串 贯 他 的全部思想的“ 天人合一” 说同中国美学的关系。 “ 天人合一 ” “ 或 天人相通” 的思 想在 中国起源 很早 , 且 同中国 而 古代美学有 密切 的关系。《 国语 ・ 周语下》记载伶州鸠关于音 乐的言 论, 已经有 “ 德音 不愆 . 以合神人 , 神是 以宁 , 民是以听” 的说法 。《 尚 书・ 舜典》 中也说过 :八音克谐 , “ 无相夺伦, 神人 以和” L 。 盂也 曾涉及 天人 关系 问题 . 特别是孟子所谓的“ 万物 皆备于我”人所养的“ , 浩然之 气 ” 以“ 可 充塞于天地之间” “ ,君子” 上下与天地 同流 ” 能“ 等等说法 , 就 包含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 而为后来的《 中庸》 ~步加 以发展 。道家讲 进 “ 天地与我并生 , 万物与我 为~” 《 ,易经》 大人者 与天地合其德” 也 说“ , 都是一种“ 天人合一” 的思想。 一类的思想 , 近几十年在我们关于古代思 想的研究中, 一般都是被当作唯心主义 、 神秘主义来加以批判的。 不错 , 这一类思想的确常常包含有唯心神秘 的东西 , 但另一方面 . 它强调人与 自然的统一性 , 为人与自然不应该相互隔绝相互敌对, 认 而是能够并且 应该彼此互相渗透 、 和谐统一的。 这较之于西方中世纪那种把人与自然 互不相容地对立起来的宗教禁欲主义 ,或是用主体 的观念去吞没 自然 的唯心 主义思想,以及那种将人简单地等同于 自然的粗陋的机械唯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天人合一

摘要:书法,绘画,园林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优秀遗产和典型代表,它们的形式和内涵的发展演化过程能够客观地体现中国古典美学的思想取向发展。通过对书法,绘画,园林的具体分析,可以看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中国古代艺术的深刻影响。关键词:中国古典美学书法山水画园林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哲学方面更是如此。“天人合一”既是中国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文化的最终归宿。这是我们祖先认识世界的最初构想,师承自然,与自然相互融合。“天人合一”就是中国古典美学的艺术母体,人们对自然美的信仰和追求始终是中国古典美学理念的思想基础。书法,绘画,园林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优秀遗产和典型代表,它们的形式和内涵的发展演化过程能够客观地体现中国古典美学的思想取向发展。通过对书法,绘画,园林的具体分析,可以看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中国古代艺术的深刻影响。

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视觉造型艺术。人们欣赏一件优秀书法作品时,无疑会得到美的感受,艺术的陶醉。俗话说:一个人什么样子,看他写的字就知道了。当然这关系到审美者和被审美者的自身修养的高低。“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做得少就不可能真正懂得书法中得奥妙。书法讲究三个方面:一是线条和谐美和动态美。和谐美指的是字与字之间的穿插、搭配和谐,不打破字本身的美。动态美指的写字“力透纸背”和“入木三分”,说明书法讲究笔力、更能体现线条的力度美,力感与势态造成了动态美。二是用笔节奏美。提起笔的节奏与音乐、戏剧、舞蹈是相类似的。在欣赏书法时很容易引发人的联想,和音乐一样。一个人心情舒展,写出来的线条流畅,不温不火,书法功力来自于人的性情修养,人的性情修养实际上来自一种修养,一种艺术情志,一种由时代精神折射出来的精神面目。三是结构组合美。书圣王羲之,他的行书代表作《兰亭序》可算是书法星空中的北极星。帖中有21个“之”字,各具情态,形象生动,上下浑然,似天然雕饰,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由于毛笔作为我国古代主要写作工具,所以书法被提到了很高的高度,各种优秀的书法作品字随势生、呈万千气象,诸多风情。对于书法欣赏者来说,书家只有通过形体组合线条,把自己的真挚、强烈的感情思想灌注到作品的境界中去,才能使观赏者感动,产生思想的共鸣。书法艺术无法像绘画一样通过图像的具体色彩、构图来表现作者的思想内涵,相比之下更为抽象晦涩,它必须将自然事物转化为一种富于动感的线条。唐朝的孙过庭曾经评说书法:“现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莺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稿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古代书法家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最终将自己对于自然的感悟幻化成为笔下连绵的线条。

中国山水画寓意抒情、追求天人合一的感人境界。中国山水画追求的形神兼备不仅指自然景观本身的形神,更主要的是指画家得到客观景观感染而寓意抒情,求象外之意的“意象”之形神。意象妙得是指在意象的形成中景是基础,情是升华。这里所说的景,不仅是指直接唤起感情的具体景色,而且包括与这些景物相联系的整个生活。画家对自然景物的观察把握之后,因景生情、因情生意、因意立法,意法融而意象生的整个形成过程。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对自然万物充满智慧和创造性的阐释,是一种独特的追求审美价值的情感活动。这种情感活动中留下的痕迹就是笔墨。中国山水画的笔墨语言形式丰富多变。勾、皴、擦、点、染、泼、破……不胜枚举。时代的发展不断

为山水画增加着新的内容,但在笔墨语言表达中却一直遵循着中国意象艺术的观念和规律,即如张彦远的“意在笔先,画尽意在”和“千树万树,无一笔是树,千山万山,无一笔是山”这样的意象观念。

中国园林是一种自然山水式园林,追求天然之乐趣是中国园林的基本特征。它把自然美与人工美高度结合起来,把艺术境界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

中国古典园林的植物配植特别注重两点。一是植物的物质特性;二是植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的文化意蕴。植物的物质特性包括其色、香、形,以及自然声息和光线作用于花草树木而产生的艺术效果。中国园林植物不同凡响之处还在于其文化象征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植物被认作高尚品质和高洁情操的象征。松竹梅傲雪霜,深为人们喜爱,因而被当作正直、高洁、孤傲不羁的象征。因此,中国古典园林的植物配植兼顾了植物的神形之美,是植物自然美和象征寓意美的艺术组合。

古典园林建筑色彩明快、装饰精巧。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无论是北方的皇家园林还是江南的私园以及其他风格的建筑,其色彩都极鲜明。北方皇家园林建筑色彩多鲜艳。琉璃瓦、红柱、彩绘。江南园林建筑册多用大片粉墙为基调,配以黑灰色的小瓦,栗壳色梁柱、栏杆、挂落。内部装修也多用淡褐色或木材本色,衬以白墙,与水磨砖所制灰色门框,形成素净,明快的色彩。现代园林中,建筑色彩也是一轻快明朗为主,力求表现园林建筑轻松活泼的特点。园林建筑设计中,采用什么材料、色彩,都应着意于追求整体的环境主题。富丽、豪华、高贵是美,而质朴、淡雅、古拙也是一种美,建筑所在的环境是其设计应考虑的首要因素。西方的古建筑常把不同功能、不同用途的房间都集中在一栋建筑内,追求内部空间的构成美和外部形体的雕塑美,这样建筑体量就大。我国的传统建筑则是木架构结构体系,这决定了建筑一般情况下体量较小、较矮,单体形状比较简单。因此,大小、形状不同的建筑有不同的功能,有自己特定的名称。如厅、堂、楼、阁、轩、榭、舫、亭、廊等。按使用上的需要,也可以独立设置,也可以用廊、墙、路等把不同的建筑组合成群体。这种化大为小,化集中为分散的处理手法,非常适合中国园林布局与园林景观上的需要,它能形成统一而又有变化的丰富多彩的群体轮廓,游人观赏到的建筑和人们从建筑中观赏的风景,既是风景中的建筑,又是建筑中的风景。古典园林建筑的特点是相互间不可截然分割的,要融于自然,建筑体量就势必要小,建筑体量要小,就必然将分散布局,空间处理要富于变化,就常会应用廊、墙、路等组织院落,划分空间与景区。正如《园冶》上说的:“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我国古典园林是集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为一体的综合体现。园林中的山水建筑的特点通过不同的造景手法体现的淋漓尽致。在我国现存的古典园林中,保存了大量的建筑艺术瑰宝。它不仅是人们审美要求的体现,也是特定历史时期文化、权力的象征,具有不可替代的功用价值。

复杂的地理条件决定了中国古代三千年文明,是以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在中国漫长的封建专制时代,农业经济决定了人们以血缘关系相维系,团结生产。农业社会靠天吃饭,使人们对自然、对天、对神(天的统治者)都有很深的感情。人们认为人与大自然与整个宇宙是和谐统一的,是一个整体。这种以宇宙整体和谐为基础和中心的文化和谐观念影响到中国美学,是宇宙为整体,以整体为美,以整体的和谐为美。在中国古典艺术中,人和宇宙始终是相通的,人对“天意”的接收领悟是自然而然、无须怀疑的。在“天人合一”的感受中,使人们觉得“天机自动,天籁自鸣”,不需要费力接头的过程,双方的融合有如水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