稠油主要族组分对其粘度的影响_朱战军
稠油分散体系中黏度与化学组成的灰熵关系分析
20 0 7年 5月
第 2 卷第 3期 2
西 安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 科学版) Junl f i nS io o ra o X hyuUnvrt( trl c n e dt n a i sy Na a , i c E io ) ei u Se i
程亮等 : 稠油分散体系 中黏度与化学组成 的灰 熵关 系分 析
一
9 一 3
。
( ( , ( ) oh) ih)
准则 , 1 表 中稠油 4组分对体系黏度 的影响随着组
∑ (o( ,i ) z) ) ( ) X
=1
分极性 的增加呈递增趋势 , 可见 引发稠油高黏度的 原 因是含有高极性和高分子量 的沥青 质. 从化学结
收稿 日期 : 0 60 —0 2 0 。81
基金项 目: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 中青年 (N C 创新基金项 目( CP) 编号 :X 0) C 44资助
作者简介 :程亮( 97 )男 , 1 7 . , 研究方 向为稠油降黏工艺及加工处理 .
维普资讯
学研究的主体 . 因此 , 探讨沥青质等稠油重组分的组 成和性质 , 探索稠变机质和趋势 , 解决这些组分带来 的高黏问题显得极为重要和急迫 .
计算 ( ) X ( ) 对 0 在第 歹 点的关联程度( 关
联系数 )方法见文献[ ]关联系数公式中的分辨系 , 2, 数 p的确定方法见文献 [ ] 4’
Ma 0 7 y2 0
V0. 2 No. 12 3
文章编 号 :6 304 2 0 )30 9—4 17.6 X(0 70 —0 20
稠 油 分 散体 系 中黏 度 与化 学 组成 的灰 熵 关 系分 析
A ayi o t ega reai t p fv c t o ce c l o o e t i e v u eol i es n ss m n l s f h r yc rlt n e r yo i  ̄i s o o n o s yt mi mp n n s nh a y c d i ds ri t h ac r p o ye
10.11稠油化学组成对其粘度影响的灰熵分析
7
稠油是重要的能源资源 ,1991 年在委内瑞拉召 开的第五届国际重油会议提出了 “稠油和沥青砂是
[1 ] 21 世纪的烃能源” 。稠油的地质储量远大于常规
其作用 ; 当两级最大值较小时 ,ρ较大以增强关联度 的整体性 , 这样使 ρ的取值更具合理性 。
收稿日期 :2006 - 03 - 08 作者简介 : 程亮 ( 1977 - ) ,男 ,安徽合肥市 ,在读硕士 。 基金项目 :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青年 ( CN PC) 创新基金项目资助 ( CX404) 。
本页已使用福昕阅读器进行编辑。 福昕软件(C)2005-2010,版权所有, 仅供试用。
( 1. 西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 四川成都 610500 ; 2. 中油南充炼油化工总厂 , 四川南充 637000 ; 3. 中油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西南分公司 , 四川成都 610017)
摘 要: 从稠油高粘度形成机制出发 ,采用灰色关联熵分析方法 ,以 MA TLAB 为平台从计算化学角度探讨了 稠油粘度特性与其组成 、 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内在联系 ,考察了稠油化学组成和化学结构诸因素参与稠油高粘度形成 过程的性质 。由于对灰色关联分析法进行改进 ,不仅将稠油粘度与稠油组成关联起来 ,而且定量说明相关化学组成 对稠油粘度的影响 。结果表明 ,沥青质是影响稠油粘度的最主要因素 , 胶质和芳香烃起着稳定沥青质 , 防止其聚集 分相的作用 ; 而沥青质分子之间 、 沥青质与胶质分子之间的缔合与其分子中的杂原子 、 过渡金属 、 芳香结构和烷基侧 链有着密切关系 ; 沥青质分子中的极性部位 ( 电负性部位 ) 和配位基部位是引发沥青质分子聚沉的关键因素 。有效 降低沥青质分子内及分子之间的极性相互作用和配位作用 ,对稠油开采 、 集输及后加工处理将起到推动作用 。 关键词 : 稠油 ; 化学组成 ; 降粘 ; 灰关联熵 中图分类号 : TE39 ; TE345 ; TE832. 3 + 32 文献标识码 : A
稠油化学降粘技术研究
稠油化学降粘技术研究作者:赵忠强来源:《中国化工贸易·下旬刊》2017年第04期摘要:国内外对高粘稠油掺水乳化降粘已进行了40多年的开发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simon和Poynter在井筒中注入表面活性剂,使高粘原油由W/O型转变成O/W型乳状液,从而提高采油效率并降低管输阻力,美国加州也建立了一条掺水输送高粘原油的工业管道。
国外在采用乳化降粘对稠油进行开采和输送方面取得很大成果,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稠油;技术;研究1 稠油的定义及分类稠油是指在原始油藏温度下脱气原油粘度在100~1000 mPa.s或者在15.6℃及大气压下密度为934~1000kg/m3的原油。
中国稠油在物理性质上与国外有着明显的不同,主要区别是:相同密度的稠油,中国稠油的粘度相对较高。
根据中国稠油的物理特点,分类为普通稠油、特稠油和超稠油。
2 稠油的性质稠油一般是指粘度高、密度大、胶质和沥青质含量较高的重质原油,即高粘度重质原油,一般含蜡量较少,因而原油粘度较高,流动阻力较大,开采难度大。
稠油是石油烃类能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如下:①稠油中的胶质与沥青含量高,轻质馏分很少。
而且随着胶质和沥青质含量增高稠油的相对密度和粘度也相应增加。
②稠油的粘度对于温度特别敏感,随着温度的增加,粘度急剧下降。
且原油粘度越大,这种变化越明显。
③稠油中硫、氧、氮等杂原子较多。
3 稠油的降粘方法加热降粘:稠油的粘度受温度的影响比常规原油更敏感,加热降粘技术主要是根据稠油粘度对温度的依赖性很强,随着油温从高到低变化,稠油会从牛顿型流体转变为非牛顿型流体,随着温度升高,稠油粘度呈下降趋势。
温度每升高10℃,原油粘度降低一倍左右。
掺稀降粘:将稀油加入高粘度的稠油中进行稀释,降低稠油粘度。
乳化降粘:在表面活性剂作用下,使稠油由W/O型乳状液转变成O/W 型乳状液,达到降粘的目的。
4 稠油的化学降粘解堵机理稠油富含胶质、沥青质,粘度大,开采过程中与蒸汽或其它驱替液的流度比大,流动困难,并且易沉积在岩石表面,造成孔道堵塞。
稠油油溶性降粘剂降粘机理研究_常运兴
稠油油溶性降粘剂降粘机理研究常运兴(胜利油田纯梁采油厂)张新军(胜利工程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 目前,稠油油溶性降粘剂被认为是解决稠油开采和输送问题最有前途的方法。
本文讨论了稠油高粘的内在根本原因,并通过加剂前后对稠油粘温曲线的对比、透射电镜图像的对比以及DSC曲线的对比,分析稠油加剂前后微观结构上的变化,进一步提出了油溶性降粘剂的降粘机理。
主题词 稠油 高粘度 油溶性降粘剂降粘机理11稠油高粘的本质稠油与含蜡原油组成上的不同在于稠油体系中蜡含量极低,而胶质、沥青质含量较高。
稠油中的蜡即使全部析出,也不至于形成以蜡晶为主体的原油结构,且稠油即使在较高温度下的粘度也相当大。
因此引起稠油高粘度的实质并非含蜡原油中存在的结构,而是其本身分子(特别是沥青质、胶质分子)在体系各种力相互作用下所形成的复杂大分子结构。
首先,稠油体系是一种胶体系统已得到公认,其中沥青质是分散相,胶质作为胶溶剂,油分为分散介质。
稠油中所含的超分子结构是稠油即使在较高温度下粘度也相当高的根本原因。
稠油各组分的内部微观结构直接影响到分子间和稠油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力,也就影响到稠油的粘度,即结构决定粘度性质。
其次,稠油体系中的这些超分子结构并不是紧密堆积的,低层次的结构在某种分子间力作用下可发生相互连接、聚集,进一步形成松散的较高层次的超分子结构,在此过程中把大量的液态油包裹其中。
再次,根据Pfeiffer和Saal提出的后来被广泛引用的沥青胶体结构模型分析,沥青质超分子结构处在胶束中心,其表面或内部吸附有可溶质,可溶质中分子量最大、芳香性最强的分子质点最靠近胶束中心,其周围又吸附一些芳香性较低的轻质组分,即沿胶束核心向外其芳香度和分子极性连续递减至最小。
其中,比较靠近沥青质超分子胶束核心的吸附层可称为溶剂化层,溶剂化层的存在可增大分散相的体积。
在溶剂化层的外面还存在芳香度和极性逐渐减小的分散介质,使沥青质胶粒具有较大的空间延展度。
稠油开采中降粘技术研究进展
稠油开采中降粘技术研究进展摘要:国内稠油资源丰富,先后在12个盆地发现了70多个重质油田,全国已探明控制储量约16×108t[1]。
随着常规油可开采储量的减少,国内能源供应日趋紧张,有效、经济地开采稠油越来越受到重视。
但是,由于稠油高粘度和高凝固点,流动性差,不易开采。
降粘、改善其流动性是稠油开采的关键。
目前国内外稠油开采过程中采用的降粘方法主要有:物理降粘(加热降粘法、掺稀降粘法)、化学降粘法(加碱降粘、降凝剂降粘、表面活性剂降粘、油溶性降粘剂降粘)、改质降粘法、微生物降粘法。
关键词:稠油开采;降粘技术;技术进展1导言我国的稠油资源丰富,但由于粘度高,流动性差,增加了稠油开采和集输的困难,为了改善稠油的开采和集输,必须研究稠油的性质和稠油的降粘工艺技术。
稠油之所以稠,主要是稠油中的胶质、沥青质含量高,胶质、沥青质含量越高,油的粘度也就越高,即油越稠。
原油中的胶质、沥青质并不是单一物质,它们是结构复杂的非烃化合物的混合物,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较低,溶于油,而沥青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较高,是胶质的进一步缩合物,不溶于油,分子中稠环部分成片状。
2 稠油的性质特点稠油是指在油层温度下粘度大于100mPa.s的脱气原油,但通常都在1Pa.s以上。
相较于普通轻质原油,稠油有其自身特性:粘度高、密度大(克拉玛依油田九区稠油在50℃时,平均粘度为452029mPa.s);胶质和沥青质含量高;粘度会对温度变化较敏感;O、S、N等杂原子以及Fe、Ni、V等金属元素含量较高,蜡含量低。
但我国部分油田如大庆、华北、中原等,其稠油蜡含量较高,大于10%。
3 稠油开采中降粘技术3.1加热降粘技术稠油热力降粘开采是应用了稠油对温度高敏感性,即稠油温度越高粘度越小,即应用工艺手段使稠油油层温度提高,胶质分子间、沥青质分散相间和胶质分子与沥青质分散相间通过氢键和分子纠缠而产生结构的作用力减弱,稠油中的结构被破坏,使粘度明显降低,提高油层流动性来开采稠油,在一定温度的范围内,温度升高稠油粘度将明显下降,即温度每升高10℃,稠油的粘度约下降一半;当结构完全被破坏时,稠油粘度就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得很小,即超过一定温度范围,温度继续升高,稠油的粘度降低很小。
稠油化学降粘方法研究进展
稠油化学降粘方法研究进展范晓娟 王 霞 陈玉祥 范 舟(西南石油大学,四川成都610500)摘 要 综述稠油化学降粘方法(井下水热催化裂化降粘、表面活性剂降粘、油溶性降粘剂降粘、降凝剂降粘)的研究与应用,阐述了这些化学降粘技术作用机理和存在的问题,指出降粘剂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稠油 化学降粘 催化裂化 表面活性剂 油溶性降粘剂 降凝剂收稿日期:2006-12-25作者简介:范晓娟(1977~),女,硕土生。
E -mail :fanxiaojuan99@yahoo 1com 1cn ;王霞(1966~),女,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应用纳米材料对稠油降粘Advances in Chemical Viscosity -R educing MethodsFan X iaojuan Wang X ia Chen Y uxiang Fan Zhou(S outhwest Petroletun University ,Sichuan Chengdou 610500)Abstract The research on reducing viscosity by chemical methods including catalytic aquathermal cracking ,viscosityreduction with surfactants ,oil -s oluble viscosity reducers and viscosity reduction by depressants were reviewed 1Mechanism of reducing viscosity as well as the problems were als o discussed 1At the end of the article the prospect of the chemical vis 2breaking method was investigated 1K eyw ords heavy oil chemical viscosity reducer catalytic cracking surfactant oil -s oluble viscosity reducer depressant 稠油常用的降粘方法有加热降粘、掺稀油降粘、化学降粘(井下水热催化裂化降粘、表面活性剂降粘、油溶性降粘剂降粘、降凝剂降粘)。
稠油水包油型乳状液表观黏度的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
稠油水包油型乳状液表观黏度的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孙娜娜;敬加强;蒋华义;齐红媛;江璇涛【摘要】通过单因素实验,系统分析了两性/非离子复配表面活性剂含量、无机/有机复配碱含量、含油率、搅拌速率、乳化温度对稠油水包油(O/W)型乳状液表观黏度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进行了六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并应用SPS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及非线性回归,进一步分析各因素对乳状液表观黏度影响的显著程度,得到稠油O/w型乳状液的表观黏度预测模型,进而从理论上分析了各因素对乳状液表观黏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复配表面活性剂含量的增加,乳状液表观黏度增大;复配碱对乳状液表观黏度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既能促使界面上活性物质发生电离,又能压缩扩散双电层,结果取决于两者的相互竞争;随着含油率的增加,乳状液表观黏度增大;搅拌速率在500~1000 r/min范围内,随着搅拌速率的增加,乳状液表观黏度增大,在1000~1500r/min范围内,表观黏度变化不大;乳化温度升高导致乳状液表观黏度降低.稠油O/W型乳状液的表观黏度预测模型预测的表观黏度与实验结果吻合.【期刊名称】《石油学报(石油加工)》【年(卷),期】2016(032)005【总页数】10页(P987-996)【关键词】稠油水包油(O/W)型乳状液;两性表面活性剂;有机碱;含油率;搅拌速率;乳化温度;正交实验;SPSS软件;表观黏度预测模型【作者】孙娜娜;敬加强;蒋华义;齐红媛;江璇涛【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65;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500;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500;油气消防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1731;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65;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500;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57.46稠油的表观黏度高、流动性差、组成复杂,给开采、输送和炼制带来了困难,限制了稠油的利用。
影响稠油粘度的化学组成灰熵分析
联测度值再取平均值 , 造成 在点关联测度值 分布 离散的情况下由点关联测度值大的点决定总体关 联程度的倾向, 而且使平 均值覆盖诸多点关联测 度的个性 , 无法充分利用点关联测度值提供 的信 息, 使信息损失 ;2 分辨系数 p () 取值不合理 . 由
根 据灰 色关 联 分 析 法 , 以各 井 区 稠油 的粘 度 为参 考 因素 , 测定 值序 列 为 : 其
{O ={o1,O )…, ( ) , = X( 川 ()X( , o, }、 2 1 .
1 灰色关联熵分析模型
灰色关 联 分析 法是 一 种 相 对 性 的排 序 分 析 , 其 根据 因素之 间序 列 曲线 的相似 程度 来研究 和 分 析事物 间关 联性 的 一 种方 法 . 现行 灰 色 关联 分析 法在 确定 关联度 时存 在 两个 缺点 :1逐 点计 算关 ()
计算 X () X () 对 oj 在第 点的关联程度 , 即关 联 系数 :
列 , 而且问接取决 于所 有其它 比较序列 ^ h , l2 £, , . △ 使关联 间接体 现 了 系 , , m h≠ 而
=
收 稿 日期 :0 6— 3—2 20 0 0 基金项 目: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 司中青年 ( N C 创新基金项 目资助( X 0 ) C P) C 4 4
统 的整体 性 , 因分 辨系 数 I △ 的系数 , D 是 其取 值 大小 在 客观上 反映 系统 的各个 因子对 关联 度 的间 接 影 响程度 本 文将 测 度 离 散 序 列 均 衡 程 序 的 6. 灰 熵 和测度 参考 序列 和 比较序 列之 间接 近 程度 的
高, 特别是在石油开采 、 运输和后处理过程中, 沥青 质很容易发生沉 淀 . . 3 而在石油 有机化学发展 中 , J
稠油油溶性降粘剂降粘机理研究
稠油油溶性降粘剂降粘机理研究常运兴(胜利油田纯梁采油厂)张新军(胜利工程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 目前,稠油油溶性降粘剂被认为是解决稠油开采和输送问题最有前途的方法。
本文讨论了稠油高粘的内在根本原因,并通过加剂前后对稠油粘温曲线的对比、透射电镜图像的对比以及DSC 曲线的对比,分析稠油加剂前后微观结构上的变化,进一步提出了油溶性降粘剂的降粘机理。
主题词 稠油 高粘度 油溶性降粘剂降粘机理1.稠油高粘的本质稠油与含蜡原油组成上的不同在于稠油体系中蜡含量极低,而胶质、沥青质含量较高。
稠油中的蜡即使全部析出,也不至于形成以蜡晶为主体的原油结构,且稠油即使在较高温度下的粘度也相当大。
因此引起稠油高粘度的实质并非含蜡原油中存在的结构,而是其本身分子(特别是沥青质、胶质分子)在体系各种力相互作用下所形成的复杂大分子结构。
首先,稠油体系是一种胶体系统已得到公认,其中沥青质是分散相,胶质作为胶溶剂,油分为分散介质。
稠油中所含的超分子结构是稠油即使在较高温度下粘度也相当高的根本原因。
稠油各组分的内部微观结构直接影响到分子间和稠油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力,也就影响到稠油的粘度,即结构决定粘度性质。
其次,稠油体系中的这些超分子结构并不是紧密堆积的,低层次的结构在某种分子间力作用下可发生相互连接、聚集,进一步形成松散的较高层次的超分子结构,在此过程中把大量的液态油包裹其中。
再次,根据Pfeiffer 和Saal 提出的后来被广泛引用的沥青胶体结构模型分析,沥青质超分子结构处在胶束中心,其表面或内部吸附有可溶质,可溶质中分子量最大、芳香性最强的分子质点最靠近胶束中心,其周围又吸附一些芳香性较低的轻质组分,即沿胶束核心向外其芳香度和分子极性连续递减至最小。
其中,比较靠近沥青质超分子胶束核心的吸附层可称为溶剂化层,溶剂化层的存在可增大分散相的体积。
在溶剂化层的外面还存在芳香度和极性逐渐减小的分散介质,使沥青质胶粒具有较大的空间延展度。
特超稠油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特超稠油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石油行业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特超稠油是重要的产品。
特超稠油的黏度对其在加工、储存、运输及应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如何改善特超稠油黏度性能是行业研究者经常讨论的问题。
本文从石油行业角度,通过总结和分析,就特超稠油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讨论,旨在为改善特超稠油性能提供一定的参考。
首先,特超稠油黏度(也称为粘度)受到原油中不同组分比例的影响,特超稠油中含有大量的挥发性组分,它们的比例直接影响特超稠油的黏度。
其次,特超稠油的黏度会受到组分结构的影响,油脂类组分的种类及数量,会直接影响特超稠油的黏度。
另外,除了油脂类组分对特超稠油的粘度有影响外,烃类和矿物类组分也会影响特超稠油的黏度。
特超稠油中烃类组分和矿物类组分,若含量过高,会显著降低特超稠油的黏度。
此外,特超稠油的黏度也受到温度的影响。
在低温条件下,特超稠油的黏度会显著升高;在高温条件下,特超稠油的黏度会明显降低。
最后,特超稠油黏度的高低,还受到二元混合物的作用。
二元混合物中有一种成分与油脂性质及结构完全不同,它极易和油脂类组分发生化学反应,因此特超稠油中含有一定量的二元混合物,会影响特超稠油的黏度。
以上是特超稠油黏度的影响因素,目前,石油行业采取多项措施改善特超稠油的性能。
首先,可通过调整原油中各组分的比例,降低挥发性组分的比例,提高油脂类组分的比例,改善特超稠油的黏度。
其次,可采用先进的加工方法,如石脑油脱水、石脑油去渣及其他改性方法,改变原油的组分结构,使油脂类组分结成更大的粒子,提高特超稠油的黏度。
再次,可采用加热萃取,去除烃类组分及矿物类组分,达到改善特超稠油黏度的目的。
最后,石油行业也在研究开发改性添加剂,用于增强特超稠油的黏度,以达到提高特超稠油性能的目的。
综上所述,特超稠油黏度受到原油中不同组分比例、组分结构、温度以及二元混合物等因素的影响。
石油行业采取多项措施,如调整原油中各组分的比例、采用先进的加工方法、使用加热萃取及开发改性添加剂等,改善特超稠油的性能,促进行业发展。
稠油浅度热裂化降粘的影响因素研究
性 质 密度 (2O ℃ )/(g-CII1。)
A油
川
¨ % ∞
w(S),% w(N),%
w(H),% w(C),%
饱 和份 ,%(w) 芳 香份 ,%(w)
胶 质,%(w)
沥青 质,%(w) 初馏 点/ ̄c
1.2 该油 品粘 度与 温度 的关 系 使用旋转流变仪测量不同温度下的 A油粘度 ,
摘 要 :介绍一种 稠油开采集输新工艺的影响因素。考察 以水作供氢剂 ,不 同含水率 、不同反应时间 、不
同温度对稠油水热裂化降粘技术 的影 响。所用油样经过 380 ℃,30 min水热裂化反应后 ,粘度大幅降低 ,油 品
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该工艺对稠油集输工艺的改进研究有着重要作用 ,既可 以大 幅降低稠油粘度 ,解决稠油运
Abstract:A kind of new technology for crude oil gathering and tra n sportation was introduced.The inf luence of moisture content.reaction time and reaction temperature on the heavy oil viscosity —reducing thermal cracking process with water as hydrogen donor was investigated. This technology plays all im portant role in heavy crude oil transpor tation,which not only can reduce the viscosity of crude oil,and solve the dif i culty in transportation,but also can make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crude oil transportation shar p ly higher.At the same time,the technology can als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rude oil. Key words:Heavy oil; Viscosity ; Gathering
影响稠油乳状液表观黏度因素分析
王少华等.影响稠油乳状液表观黏度因素分析.钻采工艺,2019,42(3):94-96 摘 要:根据热采放喷期间采出液特征,采用滚动式加热炉模拟配制不同乳化温度下形成的油包水乳状液,
通过流变仪、光学显微镜研究了乳化温度、含水率、实验测试温度对乳状液黏度的影响和乳状液的微观特性分析。 结果表明,乳状液黏度随着乳化温度的升高先急剧增加后缓慢下降,乳状液含水率为 30%~60%时,乳状液的乳化 严重区间为 90℃ ~150℃。乳状液的黏度随着含水率的升高而增加,随测试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含水率从 30%增 加至 60%,油包水乳状液中液滴数量增多,液滴间距离减小,平均液滴直径增大。
一、实验部分
1.材料和仪器 药品:渤海南堡 35-2油田 B-XX井油样,饱
和分、芳香分、胶质和沥青质含量分别为 44.58%、 25.49%、21.44% 和 1.32%,50℃、9L/s下脱气原
油表观黏度为 2076mPa·s;模拟地层水,总矿化度 2315.38mg/L,其中 K+ +Na+质量浓度为 721.28 mg/L,Ca2+为 1592mg/L,Mg2+为 19.32mg/L,Cl- 为 58122mg/L。
关键词:乳状液;表观黏度;乳化温度;含水率;粒径分布
DOI:10.3969/J.ISSN.1006-768X.2019.03.27
多元热流体吞吐技术已在渤海多个油田进行了 现场应用,增产效果显著[1-8],但焖井后放喷初期产 出液中的 油 包 水 乳 状 液,尤 其 当 含 水 率 在 30%~ 60%时,造成平台的加热脱水设备油水分离效果差, 外输原油含水率升高。同时污水含油量超标,不能 满足污水回注地层进行水驱的水质要求。
图 1 乳化温度对乳状液表观黏度的影响
2.含水率对乳状液黏度的影响 乳化温度为 150℃时,不同含水率乳状液的黏
一种降低稠油油藏中稠油粘度的方法及应用[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降低稠油油藏中稠油粘度的方法及应用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计秉玉,卢刚,伦增珉,王友启,许关利,马涛,谭中良,齐义彬,张锁兵
申请号:CN202011205673.2
申请日:20201102
公开号:CN114439439A
公开日:
20220506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属于石油开采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降低稠油油藏中稠油粘度的方法及应用。
该方法包括:向稠油油藏中注入二甲醚水溶液。
本发明首先向稠油油藏中注入二甲醚的水溶液,利用二甲醚优先溶于原油的性质,二甲醚会从水中析出,传质到稠油中,显著降低稠油粘度,提高稠油流动性,改善开采效果。
二甲醚在地下孔隙渗流过程中与稠油接触,二甲醚从水溶液中析出,优先溶进稠油中,使稠油膨胀降粘,改善稠油流动性,提高稠油开采效果。
申请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地址:100728 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22号
国籍:CN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稠油分子组成与粘度关系
C4N、DMP and MDBT in crude oil show similar varying trends with the viscosity.When the viscosity iS large than 10030 mPa·S,some parameters such as I-MDBT/DBT,1,2,3,6.11,3,5,7一TeMN,also show linear
ne viscosity of these oils shows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saturate hydrocarbons and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polar compounds but no clearly correlation with aromatic compounds.According to the molecular composition,the absolute and relative contents of individual normal saturates and total normal saturates increase with the decreasing of viscosity.So do isoprenoids.When the viscosity iS not too high.the ratio of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a series of heavy oils sampled from Liaohe Oilfield with viscosity varying from 37mPa·S tO 3459037mPa·S shows biodegradation or mixing of normal oil and biodegraded oil.
新疆稠油及组分中的元素分布
新疆稠油及组分中的元素分布文萍;张庆;李庶峰;李传;邓文安【摘要】为研究稠油中元素分布规律,将取自新疆不同区块的6种稠油分离出正戊烷沥青质和正戊烷可溶质.用元素分析仪测定稠油及组分中的C、H、S、N、O元素含量;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稠油及组分中的铜、镍、铁、钙、钠、钒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LG15-9C稠油属于特超稠油,103P、weight 18、weight 32、FC属于超稠油,而208P稠油为普通稠油.硫、氮、氧元素主要富集在沥青质中.在每一种稠油中,硫、氮、氧杂原子含量大小顺序则是可溶质<稠油<沥青质.6种稠油及他们的戊烷可溶质、沥青质中,都含有微量的铜、镍、铁、钙、钠和钒元素.各稠油中金属含量差距较大,金属主要富集于沥青质中.【期刊名称】《石油化工应用》【年(卷),期】2015(034)010【总页数】5页(P11-15)【关键词】稠油;组分;元素分布【作者】文萍;张庆;李庶峰;李传;邓文安【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化学工程学院重质油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555;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化学工程学院重质油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555;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化学工程学院重质油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555;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化学工程学院重质油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555;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化学工程学院重质油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55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624.13石油主要是由碳、氢、硫、氮、氧等多种元素组成,尤其是以碳、氢为主[1]。
原油中95 %以上的微量金属集中在渣油中,其含量虽然很少,但对于重油加工影响较大[2,3]。
例如,在催化裂化中,沉积在催化剂上的镍具有脱氢性能和生焦活性,从而改变催化剂的选择性,促进焦炭和氢气生成,而钒可以破坏分子筛催化剂的结构,使其活性降低[4,5]。
再如,在渣油催化加氢过程中,钒和镍以硫化物的形式沉积在催化剂上,这些沉积物不仅堵塞催化剂孔道,阻止原料接近其活性中心,而且还污染其活性相,导致加氢处理催化剂迅速失活[6,7]。
春风油田稠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分析
春风油田稠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分析席伟军;张枝焕;王学忠【摘要】There are light and heavy oils in Chunfeng Oilfield,which lied inthe Chepaizi area of Junggar Basin.The heavy oil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Carboniferous,Jurassic,Cretaceous and Tertiary.According to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eavy oils,they ar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The type A oil had serious biodegradation,heavily destroyed n-alkanes,and less than -30‰theδ13C in the oil.The type B oil also had serious biodegradation,existing lower carbon number n-alkanes and the25-norhopanoids compounds at the same time,and the δ13C of the oil from -28‰ to -30‰.The type C oil had medium biodegradation,terpenoid compound similar to the light oil,and higher the δ13C of the pared with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ource rocks,the results showed hat the type A oil was mainly from the source rock of Permian,the type B oil was from the source rock of Permian and Jurassic,and the type C oil was from the source rock of Jurassic.%春风油田位于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分布有轻质油和稠油两类原油,其中稠油分布比较广泛,石炭系、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及新近系均有分布。
稠油化学降粘技术研究进展
!
油溶性降粘剂降粘技术
油溶性降粘剂主要是基于原油降凝剂开发技
[ ), !)] 术, 针对胶质、 沥青质分子呈层次堆积状态 , 借
助高温或溶剂作用下堆积层隙 “疏松” 的特点, 使降 粘剂分子 “渗” 入胶质或沥青质分子层之间 (类似于 粘土水化的过程和作用) , 起到降低稠油粘度的作 用。 由于不同稠油的胶质、 沥青质分子结构和分子 大小不同, 油溶性降粘剂具有很强的选择性。一般
主要降凝降粘剂商品名称
生产厂家 ’,-.. /0 1 8’’9 8’’9 日本三洋化成 8==07 徐州华冠石化公司 中油昆山器材公司 中油管道科学研究院 浙江大学 中原油田化工集团 备 注 鹿特丹+莱菌、 孟买+乌兰管输 鹿特丹+莱菌、 法因岛管输 菲那尔特+格兰管输 中东输油管 马惠宁、 中洛、 鲁宁线管输 鲁宁、 中洛、 魏荆线等管输 花格线管输 马惠宁、 库鄯线管输 火山线管输 稠油生产井
基础油低温表观粘度预测方法初探
基础油低温表观粘度预测方法初探
季顺成;邬国英
【期刊名称】《炼油》
【年(卷),期】1996(001)004
【摘要】基础油低温表观粘度至今仅能依赖实验测定。
本文首次提出以基础油的常用理化性质推算低温表观粘度的方法,建立了六种关联模型。
以此模型预测五种基础油的低温粘度,最大误差为5.93%。
【总页数】4页(P33-36)
【作者】季顺成;邬国英
【作者单位】江苏石油化工学院;江苏石油化工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626.3
【相关文献】
1.渤海稠油乳状液制备条件的确定及表观粘度的预测 [J], 朱鸣
2.用改进的PR模型预测原油包水型乳状液表观粘度 [J], 宫敬;窦丹
3.深井油基钻井液在高温高压下表观粘度和密度的快速预测方法 [J], 鄢捷年;李志勇;张金波
4.润滑油低温表观粘度测定及影响因素 [J], 钮晓予
5.润滑油基础油的清净分散性能Ⅱ.基础油的低温分散性能 [J], 陈士锋; 王立华; 周红英; 翁惠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的超稠油细化分离为: 饱和烃馏分、 芳烃馏分、 中性非 烃馏分、 酸性非烃馏分、 胶质和沥青质 (具体方法与步 骤将另文专述)采用 ,--./ 01234562567 08&"" 旋转 粘度仪 (德国制造) ; 测量系统为 9.’"":; 测量方法为 测量温度为 &";。 平板$锥板测定法;
JIIII YIIII 9IIII *IIII I
朱战军, 等: 稠油主要族组分对其粘度的影响
・ ・ Z*Y
, !( CF%・ < > ZIa 时 粘 度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9III SIII JIII I
!> X**I;Y 0I;IZSZ ! 1
" 9XI;KSZY
!> X99*;Y* 0I;IS9 ! <
" 9XI;KKS9
(! )
由上两式可知, 稠油的粘度随饱和烃的质量分数 增加而下降的速率明显大于其随芳烃质量分数的 增 加而下降的速率。 (!)非 烃 组 分 与 稠 油 粘 度 的 关 系 稠油的粘度 随各非烃化学组分的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呈指 数 函 数
!4 =+(( %)’6$"<"()# ! >;
收稿日期: !""#$"%$"&
’ 实验条件与方法
稠油样品取自辽河油 田杜 *+ 块的超 稠 油 、 辽 河 油 田 齐 +" 块 的 普 通 稠 油 。 实验前将辽河 油 田 杜 *+ 块
, !( @9A・ 2 4 &"; 时 粘 度 )
’"
!"
#"
+" &" (" )" 饱和烃质量分数, !
*"
%"
’""
图’
辽河油田杜 *+ 块超稠油中加入饱 和烃质量分数与粘度的关系
!"# !$%&’()&*+ ,-. /0&’12*+ 34.5 6$)%&7’82&79
:*; -&<=2=)=0 >? /0<>)@A0 %&B -&?>@C%=2>&+ #&2D0@<2=E >? F0=@>G0)C+ H02(2&7 *I99JK+ L$2&%M 9; 6=%=0 N0<= L0&=0@ >? 50>G>72A%G OPQ0@2C0&=+ L$2&0<0 4A%B0CE >? 50>G>72A%G 6A20&A0< :L456R+ H02(2&7 *IIIS*+ L$2&%R 78459,)5: N$0 8)%&=2=%=2D0 0PQ0@2C0&=< ?>@ <=)BE >? @0G%=2>&<$2Q T0=U00& $0%DE >2G A>CQ><2=2>& %&B 2=< D2<A><2=E %@0 C%B0; N$0 @0<)G= <$>U< =$%= =$0 @0G%=2>&<$2Q >? 0PQ>&0&=2%G ?)&A=2>& >AA)@< T0=U00& Q0@A0&=%70 A>&=0&= >? <%=)@%=0B $EB@>A%@T>&+ %@>C%=2A $EB@>A%@T>&+ &0)=@%G &>&’ $EB@>A%@T>&+ %A2B2A &>&’$EB@>A%@T>&+ A>GG>2B %&B T2=)C0&A%@T 2& $0%DE >2G %&B 2=< D2<A><2=E; 4C>&7 =$0C+ =$0 D2<A><2=E >? $0%DE >2G B0A@0%<0< U2=$ =$0 2&A@0%<0 >? A>&=0&=< >? <%=)@%=0B $EB@>A%@T>& %&B %@>C%=2A $EB@>A%@T>&+ %&B 2&A@0%<0< U2=$ =$0 2&A@0%<0 >? A>&=0&=< >? &0)=@%G &>&’ $EB@>A%@T>&+ %A2B2A &>&’$EB@>A%@T>&+ A>GG>2B %&B T2=)C0&A%@T 2& =$0 ?>@C >? 0PQ>&0&=2%G ?)&A=2>&; N$0 B07@00 >? =$0 2&?G)0&A0 >& =$0 D2<A><2’ =E 2< %< ?>GG>U<V A>GG>2B %&B T2=)C0&A%@TW%A2B2A &>&’$EB@>A%@T>&W&0)=@%G &>&’$EB@>A%@T>&+ =$0 ?>@C0@ 2< =$0 C><= 2CQ>@=%&= ?%A=>@ => %??0A= =$0 D2<A><2=E >? $0%DE >2G >@ %T<>G)=0GE A>&=@2T)=0< => 2=; N$2< 2< A>2&A2B0&= U2=$ =$0 @0<)G=< ?@>C >=$0@ 0PQ0@2C0&=<; "0&A0+ => B0A@0%<0 =$0 A>&=0&= >? &0)=@%G %&B %A2B2A &>&’$EB@>A%@T>&<+ A>GG>2B %&B T2=)C0&A%@T U2GG 0??0A=2D0GE B0A@0%<0 =$0 D2<A><2=E >? $0%DE >2G; ;#. <*9=4: $0%DE >2GM ?%C2GE A>CQ><2=2>&M D2<A><2=EM 0PQ>&0&=2%G ?)&A=2>&
"
’"
!"
#"
+" &" (" )" 芳烃质量分数, !
*"
%"
’""
图!
辽河油田杜 *+ 块超稠油中加入 芳烃质量分数与粘度的关系
!4 =+)! +)(6$"<"+)! ! ? < —— ・ !4 —稠油的粘度, @9A 2; —— !> —稠油中饱和烃的质量分数, !; —— !? —稠油中芳烃的质量分数, !<
式中
—— !1—稠油中中性非烃的质量分数, !; —— !<—稠油中酸性非烃的质量分数, !; 由式 Y 和式 J 可知, 稠油的粘度随酸性非烃的质
量分数增加而升高的速率明显大于其随中性非烃质 量分数的增加而升高的速率。 它们的指数系数分别是
I;IS9 和 I;IZSZ; (Y )胶 质 和 沥 青 质 与 稠 油 粘 度 的 关 系
研究稠油粘度对稠油油
, !( @9A・ 2 4 &"; 时 粘 度 )
&"""""
藏的开发尤为重要,国内外 在这方面已进行了大量的研
[’$’"] 究 , 本文研究了稠油主要
!4 =+((%)’6$"<"()# ! >
+""""" #""""" !""""" ’""""" "
" !="<%%)
族组分对体系粘度的影响。
I;IZSZ ! 1
(Y ) (J )
参考文献:
[* ] 范 洪 富 , 刘永建, 杨 付 林; 地 下 水 热 催 化 裂 化 降 粘 开 采 稠 油新技术研究 [\ ] (* ) : ; 油田化学, 9II*, *S *Y]*^; [9 ] 李锦昕 ; 原油改性机理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 ] ; 油气储运, (_ ) : *KKS, *_ *]Z; [Y ] 李 炯 ; 流动改进剂在原油长输管道的应用研究 [\ ] ; 油田 (9 ) : 化学, *KS_, J *J^]*ZZ; [J ] 马宝岐, 吴安明 ; 油田化学原理与技术 [‘ ] 石油工 ; 北京: 业出版社, *KKZ; 9*S]999; [Z ] 庞万忠, 王 彪, 陈立滇 ; 大庆、 大港原油对降凝剂的感受 性及其非烃组分对降凝效果的影响 [\ ] ; 石油学报, *KK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