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筋计算公式1
受扭构件配筋计算
受扭构件配筋计算项目名称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设计者_____________校对者_____________一、构件编号: L-1二、依据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0-2010)三、计算信息1.几何参数:截面类型: 矩形截面宽度: b=250mm截面高度: h=550mm2.材料信息:混凝土强度等级: C20 fc=9.6N/mm2ft=1.10N/mm2受扭纵筋与箍筋的配筋强度比值: δ=1.00纵筋种类: HRB335 fy=300N/mm2箍筋种类: HPB300 fyv=270N/mm2箍筋肢数: n=2箍筋间距: s=100mm最小配筋率: ρtl,min=0.400%最小配箍率: ρsv,min=0.200%纵筋合力点至近边距离: as=40mm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c=30mm3.荷载信息:扭矩设计值: T=20.000kN*m4.其它信息:结构重要性系数: γo=1.0四、计算过程1.计算受扭构件的截面受扭塑性抵抗矩:Wt=b2*(3*h-b)/6=2502*(3*550-250)/6=14.583*106mm32.计算截面有效高度和腹板高度:ho=h-as=550-40=510mmhw=ho=510mm3.确定受扭截面是否符合条件:当hw/b=510/250=2.040≤4时T=20.000kN*m≤(0.25*βc*fc*0.8*Wt)/γo=(0.25*1.0*9.6*0.8*14.583*106)/1.0=28.000kN*m 截面符合要求4.确定是否需要按构造配筋:T=20.000kN*m>(0.7*ft*Wt)/γo=(0.7*1.10*14.583*106)/1.0=11.229kN*m截面不符合构造配筋要求,需按计算配置抗扭钢筋。
5.计算截面核心部分的面积和周长:bcor=b-2c=250-2*30=190mmhcor=h-2c=550-2*30=490mmAcor=bcor*hcor=190*490=93100mm2Ucor=2*(bcor+hcor)=2*(190+490)=1360mm6.计算受扭配筋面积:单肢受扭箍筋面积:Asv1=(T-0.35*ft*Wt)*s/(1.2*sqrt(δ)*fyv*Acor)=(20.000*106-0.35*1.10*14.583*106)*100/(1.2*sqrt(1.00)*270*93100)=47.69mm2全部受扭纵筋面积:Astl=δ*fyv*Ast1*Ucor/(fy*s)=1.00*270*47.69*1360/(300*100)=584mm27.验算最小配筋(箍)率:最小配箍率:ρsv=n*Asv1/(b*s)=2*47.69/(250*100)=0.382%≥ρsv,min=0.200% 满足最小配箍率要求最小配筋率:ρtl=Astl/(b*h)=584/(250*550)=0.425%≥ρtl,min=0.400% 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
抗震配筋要求
抗震配筋要求根据设防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抗震等级分为一、二、三、四级。
A 一般规定1.结构构件中的纵向受力钢筋宜选用HRB335、HRB400级钢筋。
按一、二级抗震等级设计时,框架结构中纵向受力钢筋的强度实测值应符合9-1-1-1的要求。
2.纵向受拉钢筋的抗震锚固长度l aE:对一、二级抗震等级为1.15l a对三级抗震等级为1.05l a,对四级抗震等级为l a。
3.采用搭接接头时,纵向受拉钢筋的抗震搭接长度L lE,应按下列公式计算:L lE=ξl aE(9-5)式中ξ——纵向受拉钢筋搭接长度修正系数,见表9-15。
4.纵向受力钢筋连接接头的位置宜避开梁端、柱端箍筋加密区;当无法避开时,应采用满足等强度要求的高质量机械连接接头,且钢筋接头面积百分率不应超过50%。
5.箍筋的末端应做成135°弯钩,弯钩端头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在纵向受力钢筋搭接长度范围内的箍筋,其直径不应小于搭接钢筋较大直径的0.25倍,其间距不应大于搭接钢筋较小直径的5倍,且不应大于l00mm。
B 框架梁1.框架梁梁端截面的底部和顶部纵向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般抗震等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抗震等级不应小于0.3。
2.梁端箍筋的加密区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箍筋最小直径应按表9-17采用。
当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表中箍筋最小直径应增大2mm。
梁端箍筋加密区的构造要求表9-17注:d为纵向钢筋直径;h为梁的高度。
梁端纵向钢筋配筋率>2%时,箍筋最小直径增加2mm。
3.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至少应备配置两根通长的纵向钢筋。
对一、二级抗震等级,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4mm,且分别不应少于梁两端顶面和底面纵向受力钢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对三、四级抗震等级,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
4.梁箍筋加密区长度内的箍筋间距;对一级抗震等级,不宜大于20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对二、三级抗震等级,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对四级抗震等级,不宜大于300mm。
新规配筋率汇总 (1)
配筋率汇总非抗震梁、板纵筋(%):《混规》8.5.1最小配筋率:和45f t/f y中的较大值,如梁C30HRB335为;板C30HPB300为。
(《混凝土》8.5.1)注:1,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ρmin,采用C60以上时,增大2,板类受弯构件(不包括悬臂板)的受拉钢筋,采用400MPa、500MPa钢筋时,ρmin采用和45f t/f y较大值;3,卧置于地基上的基础底板为最大配筋率:根据界限受压区高度算得,如C30HRB335为;ρmax=ξb*α1*f c/f y=**300==%抗震梁、板纵筋(%):最小配筋率:(《混凝土》11.3.6)框架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表11.3.6-1规定的数值:注:1,表中C30,小括号内数值:HRB335,中扩号: HRB400,大扩号: HRB500 2,框架梁端截面底部和顶部纵筋截面积比值,一级不应小于,二三级不应小于(下部纵筋不宜过少);A S底/A S顶≥最大配筋率:%,《混凝土》11.3.7《抗规》梁内受扭纵筋(%):最小配筋率:85f t/f y,C30HRB335为。
(《混凝土》9.2.5)梁内箍筋(%):最小配箍率:非抗震24f t/f y,受扭时28f t/f y,C30HPB300分别为和。
(《混凝土》9.2.9,)抗震,一级30f t/f y,二级28f t/f y,三四级26f t/f y(《混凝土》11.3.9)向受压钢筋多于4根时,应设置复合箍筋。
非抗震柱纵筋(%):最小配筋率:一侧;全部。
《混凝土》8.5.1(注意同梁)最大配筋率:不宜5%,不应6%,《混凝土》9.3.1抗震柱纵筋(%):最小配筋率:(《混凝土》11.4.12)(《抗规》)注:12,采用335MPa、400MPa时可增加和,采用C60以上时,增大3,IV类场地较高的高层建筑增加;()最大配筋率:5%,《混凝土》11.4.13 、《抗规》剪跨比不大于2的一级框架的柱,每侧不宜大于%柱内箍筋(%):加密区最小体积配箍率(%):(《混凝土》11.4.17)C35 : N/mm2注:1,表中数值按C30混凝土HPB300箍筋算得(ρV≥λv fc/fyv) 2,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60时、框支柱时、剪跨比小于2时见规范《混凝土》11.4.17:箍筋加密区的体积配筋率应符合下列规定:(注意条文说明第388页)剪力墙(%):非抗震:(《混凝土》9.4.4、5)抗震:一、二、三级;四级;框-剪;部分框支(《混凝土》11.7.14《抗规》、6.5.2)梁中配筋要求:纵筋:《混凝土》9.2.1(注意条文)、6、13;、7;《抗震》6.3.3、4箍筋:《混凝土》9.2.9、11;、8、9;《抗震》6.3.4-3柱中配筋要求:纵筋:《混凝土》9.3.1;、13;《抗震》6.3.7、8柱中箍筋:《混凝土》9.3.2;、14、15、17、18;《抗震》6.3.7、9、1011.4.12-2《抗规》6.3.7-2轴压比:《混凝土》11.4.16 《抗规》墙中配筋要求:水平、竖向分布筋:《混凝土》9.4.2、4、5、6;、15、18、19《抗震》6.4.3、4、5、6、9;框架抗震墙6.5.1、2墙轴压比:《抗规》6.4.5 《混规》轴压比限值:《混规》11.7.16 《抗规》(新修订全高)分项系数柱体积配箍率的计算(《混凝土》6.6.3):《混凝土》9.2.9):墙配筋率的计算(《混凝土》9.4.4):配箍率在混凝土结构中,配箍率是用来体现箍筋相对于混凝土的含量,分体积配箍率和面积配箍率。
简单的配筋计算【路桥常用计算公式】
受压区砼和相应的一部 分受力钢筋As1的拉力 所承担的受弯承载力 Mu1
Mu1=Mu,max =
415.68 kNm
As1
=
x b bh0
a1 fc fy
=
由受压钢筋及相应的受 拉钢筋承受的弯矩设计 值为
因此所需的受压钢筋为
Mu2=MMu1=
3539.25 ㎜2 -172.68 kNm
As'
=
Mu2
f
' y
(h0
-
a
' s
)
=
-1139.83 ㎜2
与其对应的那部分受拉 钢筋截面面积为
纵向受拉钢筋总截面面 积
As2=A's= -1139.83 ㎜2
As=As1+ As2= 2399.42 ㎜2
受拉钢筋取钢筋直径
¢=
20
实取 9
实配钢筋面积AS= 2827.43 mm2
受压钢筋取钢筋直径
¢=
12
实取 2
As=As1+ As2= 565.93 ㎜2
受拉钢筋取钢筋直径
¢=
20
实取 8
实配钢筋面积AS= 2513.27 mm2
验算受压区高度x=
fyAs1/(α1fcb)=
-31.60 mm
2α's= 70 mm
>
根 OK!
x NO!!!
Mu2=f'yA's( h0-a's)=
由弯矩Mu1按单筋矩形 截面求As1
因此所需的受压钢筋为
Mu1=MMu2=
942.48
3 ¢ 20 942.48 mm2
142.79 kNm
-62.79 kNm
混凝土梁配筋计算
混凝土梁配筋计算混凝土梁配筋计算是建筑工程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正确的梁配筋计算能够保证梁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为建筑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下面将详细介绍混凝土梁配筋计算的流程和方法。
一、计算梁的载荷梁的载荷是指梁在使用过程中承受的荷载。
在进行梁的配筋计算前,需要先确定梁的设计荷载,包括活荷载和静荷载。
活荷载是指人员和设备的重量,静荷载是指梁自身的重量以及其他固定荷载,例如墙体的重量和地面的重量等。
二、确定梁的尺寸梁的尺寸是指梁的截面尺寸和长度。
在确定梁的截面尺寸时,需要考虑其承受荷载的能力和美观度。
同时,梁的长度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因为长度较长的梁需要更多的钢筋来增强其承载能力。
三、计算梁的弯矩和曲率梁的受力状态包含弯矩和曲率两个因素。
弯矩是指腰部以上的曲率处的力矩,而曲率是指梁的曲率半径的大小。
在计算梁的弯矩和曲率时,需要考虑梁的载荷和尺寸。
四、确定梁的钢筋比例梁的钢筋比例是指钢筋与混凝土截面面积之比。
钢筋比例的大小决定了梁的承载能力。
在确定钢筋比例时,需要考虑梁的受力状态和尺寸,以及具体的使用环境和要求。
五、计算梁的配筋数量和位置梁的配筋为钢筋的数量和位置。
在计算钢筋数量时,需要根据梁的长度和受力状态进行计算。
在确定钢筋位置时,需要考虑梁的截面,以及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以保证梁的稳定性。
六、检查和调整梁的配筋在完成梁的配筋计算后,还需要进行检查和调整。
通过检查梁是否符合设计要求,以及钢筋位置和数量是否符合要求,可以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调整,从而保证梁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总之,混凝土梁配筋计算是建筑工程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正确的梁配筋计算能够保证梁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混凝土梁配筋计算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梁的载荷、尺寸、弯矩和曲率、钢筋比例、配筋数量和位置等。
通过科学合理的计算和检验,可以保证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冠梁及支撑配筋计算书
冠梁配筋计算书执行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 本文简称《混凝土规范》钢筋:d - HPB300; D - HRB335; E - HRB400; F - RRB400; G - HRB500; P - HRBF335; Q - HRBF400; R - HRBF500-----------------------------------------------------------------------1 已知条件及计算要求:(1)已知条件:矩形柱 b=800mm ,h=1200mm 计算长度 L=8.50m砼强度等级 C30,fc=14.30N/mm 2 ft=1.43N/mm 2纵筋级别 HRB400,fy=360N/mm 2,fy'=360N/mm 2箍筋级别 HPB300,fy=270N/mm 2轴力设计值 N=1.00kN弯矩设计值 Mx=775.00kN.m ,My=0.00kN.m 剪力设计值 Vy=50.00kN ,Vx=0.00kN (2)计算要求:1.正截面受压承载力计算2.斜截面承载力计算3.裂缝计算-----------------------------------------------------------2 受压计算偏压计算=计算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ξ (2)计算轴向压力作用点至钢筋合力点距离, 根据《混凝土规范》6.2.17:x=0.1mm < 2a6.2.15: 插值计算构件的稳定系数φ=0.971 s偏压计算配筋: x 方向A sx =1904mm 2: y 方向A sy =0mm 2轴压计算配筋: x 方向A sx =0mm 2b 1f E scu=h 0s 1200e 0775.001.00e a max{20,h/30}=774999.9==>=e i 775039.9mm 0.3h 0⨯0.31165349.5mm ===N b 1f c b h 0b ⨯⨯⨯⨯1.0014.380011650.51766898994N 1f =A-1f f 'y (N (+e 0.5f a 's775039.9-0.9f 'y: y 方向A sy =0mm 2计算配筋结果: x 方向A sx =1904mm 2y 方向A sy =0mm 2最终配筋面积:x 方向单边: A sx =1904mm 2 ≤ ρmin ×A=0.0020×960000=1920mm 2, 取A sx =1920mm 2y 方向单边: A sy =0mm 2 ≤ ρmin ×A=0.0020×960000=1920mm 2, 取A sy =1920mm 2全截面: A s =2×A sx +2×A sy =7680mm 2 > ρmin ×A=0.0055×960000=5280mm 23 受剪计算3.1 x 方向受剪计算剪力为零, 采用构造配筋: 箍筋最小配筋率: 0.40%由于箍筋不加密, 故ρvmin =0.4%×0.5=0.2%λy =13.3 > 3.0, y =3.0(1)截面验算, 根据《混凝土规范》式 6.3.1: h w /b=1.5 ≤ 4, 受剪截面系数取0.25截面尺寸满足要求。
独立基础配筋计算
独立基础配筋计算
第一步:确定基础尺寸
基础的尺寸是根据建筑物的荷载、土壤的承载力、基础的受压和抗剪深度、基础的抗拉深度以及基础的长度等参数确定的。
根据荷载和土壤承载力可以确定基础的面积,然后根据基础的受压和抗剪深度以及抗拉深度可以确定基础的高度。
第二步:计算基础的抗剪承载力
基础的抗剪承载力是指基础在受到剪力作用时能够抵抗剪切破坏的承载力。
根据基础的形状和材料的强度可以计算出基础的抗剪承载力。
常用的计算方法有极限平衡法、弯矩平衡法和内力平衡法等。
第三步:根据基础尺寸计算配筋的截面面积
根据基础的尺寸和基础的抗剪承载力可以确定基础所需的钢筋面积。
根据设计要求,确定钢筋截面的形状和数量。
然后根据钢筋的强度和截面的形状可以计算出钢筋的截面面积。
第四步:校核和修改
进行独立基础配筋计算后,需要对计算结果进行校核和修改。
校核时需要检查计算结果是否满足相关设计规范和要求。
如果计算结果不满足要求,则需要修改基础尺寸和配筋数量,重新进行计算。
独立基础配筋计算需要根据具体的工程要求和条件进行,每个工程的配筋计算可能会有所不同。
上述步骤是一般的独立基础配筋计算的基本步骤。
在具体的工程中,可能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地震荷载、动力作用
等。
因此,在进行独立基础配筋计算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计算和设计。
纵筋配筋率计算公式(一)
纵筋配筋率计算公式(一)
纵筋配筋率计算公式
概述
纵筋配筋率是指在混凝土结构中,纵向受力的钢筋与横向截面面积的比值。
它是衡量混凝土结构受力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根据结构的受力要求和材料的性能来计算纵筋配筋率。
本文将介绍纵筋配筋率的计算公式及其示例。
纵筋配筋率计算公式
1.弯曲受拉构件的纵筋配筋率计算公式:纵筋配筋率
= 弯曲构件受拉钢筋总面积 / 弯曲构件受拉区一侧截面积
示例:某混凝土柱子需要进行弯曲受拉构件的纵筋配筋率计算。
该柱子的受拉钢筋总面积为500 mm^2,受拉区一侧截面积为1000 mm^2。
根据上述公式,纵筋配筋率 = 500 mm^2 / 1000 mm^2 = 。
2.压力构件的纵筋配筋率计算公式:纵筋配筋率 = 压
力构件受压钢筋总面积 / 压力构件横向截面积
示例:某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柱子需要进行压力构件的纵筋配筋率计算。
该柱子的受压钢筋总面积为800 mm^2,横向截
面积为2000 mm^2。
根据上述公式,纵筋配筋率 = 800 mm^2 / 2000 mm^2 = 。
总结
纵筋配筋率是混凝土结构设计中重要的计算参数之一,它用于评估结构的受力性能。
本文介绍了弯曲受拉构件和压力构件的纵筋配筋率计算公式,并给出了具体的示例。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结构和受力要求,采用适当的公式进行计算,以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钢筋工程—板的配筋与计算
钢筋工程—板的配筋与计算一、板内钢筋类型:二、板平法:1、B——板底部钢筋(底筋);T——板顶部钢筋(面筋);B&T——双层钢筋2、X——贯通横向钢筋;Y——贯通纵向钢筋;X&Y——双向钢筋3、原位标注中负筋线长度尺寸为伸至支座中心线尺寸三、板受力筋:板底钢筋的长度计算:长度=净跨+伸进长度*2+弯勾2*6.25*d,弯勾2*6.25*d只有一级钢筋时需要计算。
弯勾2*6.25*d只有一级钢筋时需要计算板底钢筋的支座-伸进长度:板受力筋伸入支座(梁、剪力墙、圈梁)的长度,为max(支座宽/2,5d)。
而如果支座为砌体墙,则伸入长度为max(板厚,120) 板底钢筋根数计算:起步距离的三种算法:第一根钢筋距梁或墙边50mm(通常算法)第一根钢筋距梁或墙边一个保护层第一根钢筋距梁角筋为1/2板筋间距四、板负筋:板负筋计算:·中间支座负筋长度计算:弯折长度的计算方法:1)板厚-2*保护层(通常算法);2)板厚-保护层(04G101-4);3)支座宽-保护层+板厚-2*保护层;4)伸过支座中心线+板厚-2*保护层;5)支座宽-保护层+板厚-保护层;6)伸过支座中心线+板厚-保护层·端支座板负筋长度的计算锚入长度的计算方法:1)La(通常算法/04G101-4);2)0.4La+15*d(通常算法)在计算锚入长度时有些图纸也规定按伸至梁外边向下弯折,通常算法为“梁宽-保护层+板厚-2*保护层”;也有伸过支座中心线即向下弯折的,通常算法为“梁宽/2+板厚-2*保护层”另外端支座板负筋同面筋。
板负筋的根数计算:起步距离的三种算法同板受力筋五、板分布筋:板分布筋计算:·负筋的分布筋长度计算规范不同、地区不同、设计院不同、施工单位不同……都会导致分布筋长度计算的方法不同!我们大致可以归为下列三种算法:方式一:分布筋和负筋搭接一定的长度,如150、300mm方式二:分布筋长度=轴线长度方式三:分布筋长度=按照负筋布置范围计算·端支座负筋的分布筋根数计算为什么用“负筋板内净长”,而不扣除起步距离?原因是分布筋是自外向内布置的。
配筋计算公式1
配筋计算公式1配筋(计算规则)率是钢筋混凝⼟构件中纵向受⼒(拉或压)钢筋的⾯积与构件的有效⾯积之⽐(轴⼼受压构件为全截⾯的⾯积)。
柱⼦为轴⼼受压构件!受拉钢筋配筋率、受压钢筋配筋率分别计算。
计算公式:ρ=A(s)/bh(0)。
此处括号内实为⾓标,,下同。
式中:A(s)为受拉或受压区纵向钢筋的截⾯⾯积;b为矩形截⾯的宽度;h(0)为截⾯的有效⾼度。
配筋率是反映配筋数量的⼀个参数。
最⼩配筋率是指,当梁的配筋率ρ很⼩,梁拉区开裂后,钢筋应⼒趋近于屈服强度,这时的配筋率称为最⼩配筋率ρ(min)。
最⼩配筋率是根据构件截⾯的极限抗弯承载⼒M (u)与使混凝⼟构件受拉区正好开裂的弯矩M(cr)相等的原则确定。
最⼩配筋率取0.2%和0.45f(t)/f(y)⼆者中的较⼤值!最⼤配筋率ρ(max)=ξ(b)f(c)/f(y),结构设计的时候要满⾜最⼤配筋率的要求,当构件配筋超过最⼤配筋率时塑性变⼩,不利于抗震。
配筋率是影响构件受⼒特征的⼀个参数,控制配筋率可以控制结构构件的破坏形态,不发⽣超筋破坏和少筋破坏,配筋率⼜是反映经济效果的主要指标。
控制最⼩配筋率是防⽌构件发⽣少筋破坏,少筋破坏是脆性破坏,设计时应当避免。
钢筋的截⾯积与所设计的砼结构⾯的有效⾯积的⽐值,称之为配筋率。
在钢筋砼结构中,钢筋的总截⾯积与所设计的砼结构⾯的有效⾼度与宽度的积的⽐值,称之为配筋率,根据配筋率的⼤⼩,其结构分为超筋、适筋、少筋截⾯。
钢筋⾯积/构件截⾯⾯积(全⾯积or全⾯积-受压翼缘⾯积)梁的配筋率是梁的受压和受拉钢筋的总截⾯积除以梁的有效截⾯,有效截⾯是钢筋合⼒点到砼上⾯的距离。
合⼒点:是梁宽乘有效⾼度,有效⾼度指梁下部筋为⼀排筋时⽤⾼减35,下部筋为两排筋时减601、“柱外侧纵筋配筋率”为:柱外侧纵筋(包括两根⾓筋)的截⾯积,除以整个柱的截⾯积所得到的⽐率。
2、屋⾯框架梁(WKL)“上部纵筋配筋率”为:梁上部纵筋的总的截⾯积,除以梁的有效截⾯积所得到的⽐率。
板配筋率计算公式(一)
板配筋率计算公式(一)板配筋率计算公式1. 概述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板配筋率是指板中所含的钢筋面积与板面积之比。
计算板配筋率的公式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而有所不同。
下面将列举几种常见的计算公式,并进行解释说明。
2. 公式1:直板配筋率计算公式对于直板结构,其板配筋率的计算公式如下:ρ = (As / b * d) * 100%其中,ρ表示板配筋率,As表示钢筋面积,b表示板的宽度,d 表示板的有效深度。
例子:假设某一直板结构的钢筋面积为600平方毫米,板的宽度为1000毫米,板的有效深度为300毫米。
则根据上述公式,该结构的板配筋率计算公式为:ρ = (600 / 1000 * 300) * 100% = 20%因此,该直板结构的板配筋率为20%。
3. 公式2:梁板配筋率计算公式对于梁板结构,其板配筋率的计算公式如下:ρ = (As / (b * h)) * 100%其中,ρ表示板配筋率,As表示钢筋面积,b表示板的宽度,h 表示梁板的高度。
例子:假设某一梁板结构的钢筋面积为900平方毫米,板的宽度为1000毫米,梁板的高度为500毫米。
则根据上述公式,该结构的板配筋率计算公式为:ρ = (900 / (1000 * 500)) * 100% = 18%因此,该梁板结构的板配筋率为18%。
4. 公式3:双向板配筋率计算公式对于双向板结构,其板配筋率的计算公式如下:ρ = (As / a * b) * 100%其中,ρ表示板配筋率,As表示钢筋面积,a表示板的长度,b 表示板的宽度。
例子:假设某一双向板结构的钢筋面积为1200平方毫米,板的长度为2000毫米,板的宽度为1000毫米。
则根据上述公式,该结构的板配筋率计算公式为:ρ = (1200 / (2000 * 1000)) * 100% = %因此,该双向板结构的板配筋率为%。
5. 结论根据不同结构的特点,板配筋率的计算公式也会有所不同。
在实际工程中,选择合适的板配筋率计算公式,可以为结构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六层建筑框架柱及配筋计算
六层建筑框架柱及配筋计算混凝土强度:梁、柱、板:C30,2tk 2t 2c mm /01.2f mm /43.1f mm /3.14f N N N ===,,钢筋强度 :2'22'22'2/360,/360400/360,/360400/300,/300335mm N f mm N f HRB mm N f mm N f HRB mm N f mm N f HRB y y y y y y ======,柱:,梁:,箍筋:框架柱的配筋计算柱的配筋采用对称式配筋(以利于不同方向风荷载的作用)柱截面 mm mm h b 600400⨯=⨯ mm mm h h 565350=-=§ 1 轴压比验算KN N 32.3034max = 轴压比:]05.1[884.0600400/3.141032.303423≤=⨯⨯⨯==mmmm mm N N A f N c c N μ 满足要求 则柱的轴压比满足要求。
518.0033.0100.236018.015=⨯⨯+=+=cu s y t b E f εβξ § 2 截面尺寸复核取mm mm h h 565350=-= KN V 26.149max =因为 441.1400565/≤==mmmm b h w 所以KN KN mm mm mm N bh f c c 61.12595.807565400/3.140.125.025.020>=⨯⨯⨯⨯=β 满足要求。
§ 3 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柱同一截面分别承受正反向弯矩,故采用对称配筋KN mm mm mm KN bh f N b c b 7.1674518.0565400/3.140.1201=⨯⨯⨯⨯==ξα取一层柱为例进行计算,如下:1层C 轴柱:选择下列四种组合形式1.2恒+1.4活⎪⎩⎪⎨⎧=⋅=⋅=KN N m KN M m KN M 81.185577.2909.35211.35恒+0.7×1.4活⎪⎩⎪⎨⎧=⋅=⋅=KN N m KN M m KN M 64.192440.2965.34211.2(恒+0.5活)+1.3左震⎪⎩⎪⎨⎧=⋅=⋅=KN N m KN M m KN M 33.191364.26052.119211.2(恒+0.5活)+1.3右震⎪⎩⎪⎨⎧=⋅-=⋅-=KN N m KN M m KN M 56.135910.2123.6221 因为轴压比:9.0884.0600400/3.141032.303423<=⨯⨯⨯==mmmm mm N N A f N c c N μ 则可以不考虑轴向压力在该方向挠曲杆件中产生的附加弯矩的影响。
控制矩形截面钢筋混凝土构件的配筋计算法
控制矩形截面钢筋混凝土构件的配筋计算法矩形截面钢筋混凝土构件是工程中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其承载能力和受力性能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控制其配筋计算法就成为工程设计过程中需要关注的关键问题。
目前,常见的钢筋混凝土构件配筋计算法主要有工作应力法、双曲线法、极限平衡法等。
而对于矩形截面的钢筋混凝土构件,可以采用多个计算法进行配筋计算。
首先是工作应力法。
该法重在考虑钢筋的拉压应变,计算时将整个构件划分为若干截,通过求解每一截的内力和受力来获得配筋。
这种方法可以保证构件的合理受力和结构合理性。
其次是双曲线法。
该法是将受压区和受拉区分开进行配筋计算。
在受压区配筋时,通过假定混凝土受力为双曲线分布来计算其受力和内力,再根据要求的安全性指标和材料参数得到配筋。
在受拉区配筋时,将拉力均匀分布于钢筋上,根据受拉区纵向受力和偏心距进行计算。
最后是极限平衡法。
该法是将结构分为两个部分进行计算,分别是受力区和调整区。
在受力区,根据构件的受力情况进行配筋计算。
在调整区,考虑构件的变形和荷载的调整,使构件在安全和经济的基础上更好地满足要求。
在实际工程应用中,控制矩形截面钢筋混凝土构件的配筋计算法还需要考虑一些辅助因素,如构件的图形尺寸、钢筋强度和混凝土强度等。
因此,在使用相关计算法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具体的调整和优化。
同时,也需要保证计算精度和合理性,防止产生过度配筋或弱配筋等问题。
总之,控制矩形截面钢筋混凝土构件的配筋计算法是工程设计中关键的一环。
正确选择和应用相关计算法,可以保证构件的结构安全和正常使用。
同时,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考虑一些辅助因素,以保证计算精度和合理性。
混凝土梁配筋计算
四、结构梁配筋计算一)、储藏室~五层C20 HRB335 a s=30㎜根据前面计算结果取设计值计算:1.L01: b×h=150×250梁自重:1.2×25×0.15×0.25+20×0.02×[0.15+2×(0.25-0.1)]=1.31KN/m墙体重:1.2×22×0.12×(2.8-0.25)=8.08KN/m梯板传:(1.2×4.2+1.4×2.0)×1.4×1/2=5.49 KN/m井道传:(1.2×4.2+1.4×2.0)×0.42/2=1.65 KN/mq =16.53 KN/mM max=1/8ql2=1/8×16.53×2.62=13.97KN·Mαs=M/f cm bh02=13.97×106/(9.6×150×2102)=0.22γs=(1+(1-2αs )1/2 )/2=0.874A s=M/γs f y h o=13.97 ×106/ (0.874×300×210) =253.66㎜2选用2φ14 A s=308㎜22.L02: b×h=150×130为暗梁,根据构造配筋3.L03: b×h=150×130为暗梁,根据构造配筋4.L04: b×h=240×300梁自重:1.2×25×0.24×0.3+20×0.02×[0.24+2×(0.3-0.1)]=2.42KN/m 楼板传:(1.2×4.2+1.4×2.0)×(3.5+3.9)×1/4=14.50KN/mq =16.92KN/mM max=1/8ql2=1/8×16.92×2.62=14.30KN·Mαs=M/f cm bh02=14.30×106/(9.6×240×2602)=0.092γs=(1+(1-2αs )1/2 )/2=0.952A s=M/γs f y h o=14.30 ×106/ (0.952×300×260) =192.58㎜2选用2φ14 A s=308㎜25.L05: b×h=240×300梁自重:1.2×25×0.24×0.3+20×0.02×[0.24+2×(0.3-0.1)]=2.42KN/m墙自重:1.2×(22×0.12×2.5×1.2-0.9×2.1×0.5)÷1.2=6.98 (左侧有)楼板传:q1=(1.2×4.2+1.4×2.0)×3.6×1/4=7.06KN/mq2左=(1.2×4.2+1.4×2.0)×1.5×1/2=5.88KN/mq2右=(1.2×4.2+1.4×2.0)×2.4×1/4=4.70KN/mq左 =22.34KN/m q右=14.18 KN/mL01传集中力:L01自重:1.31KN/mL01上墙自重:1.2×22×0.12×2.55=8.08楼板传L01:(1.2×4.2+1.4×2.0)×1.5×//4=2.94 KN/mp =(1.31+8.08+2.94)×1.5×1/2= 9.25KNR A=[1/2×14.18×2.42+9.25×2.4+22.34×1.2×(0.6+2.4)]/3.6=39.85KNR B=1.2×22.34+9.25+14.18×2.4-R A =30.24KN当V=0或最小时M最大,令V=0处距B支座x,则30.24-14.18x =0,得x=2.13 M max=30.24×2.13-1/2×14.18×2.132=32.24 KN·Mαs=M/f cm bh02=32240000/(9.6×240×2602)= 0.207 γs=(1+(1-2αs)1/2 )/2=0.883A s=M/γs f y h o=32240000/0.883×300×260=468 选用3φ18 As=763㎜26.L06: b×h=240×300梁自重:1.2×25×0.24×0.3+20×0.02×[0.24+2×(0.3-0.1)]=2.42KN/m楼板传:q1=(1.2×4.7+1.4×2.0)×2.1×1/4=4.43KN/mq2左=(1.2×4.7+1.4×2.0)×5.1×1/4=10.76KN/mq2右=(1.2×4.2+1.4×2.0)×3.6×1/4=7.06KN/mq左 =17.61KN/m q右=13.91 KN/mL04传集中力:L04自重:2.42KN/m楼板传L04:(1.2×4.2+1.4×2.0)×2.9×1/4+(1.2×4.7+1.4×2.0)×4.2×1/4=14.55 KN/mp =(2.42+14.55)×2.9×1/2=24.61KNR A=[1/2×13.91×0.722+24.61×0.72+17.61×0.6×(0.3+0.72)]/1.32=24.32KN R B=0.6×17.61+24.61+13.91×0.72-R A =20.87KN当V=0或最小时M最大,令V=0处距A支座x,则24.32-17.61×0.6-24.61-13.91(x-0.6)=0,得x<0,则V最小处为x=0.6,此时M max= 24.32×0.6-17.61×0.6×0.6×1/2=11.42 KN·Mαs=M/f cm bh02=11420000/(9.6×240×2602)= 0.073 γs=(1+(1-2αs)1/2 )/2=0.962A s=M/γs f y h o=11420000/0.962×300×260=152.19 选用2φ16 As=402㎜27.LL01: b×h=240×300梁自重:1.2×25×0.24×0.3+20×0.02×[0.24+2×(0.3-0.1)]=2.42KN/m楼板传:(1.2×3.5+1.4×2.0)×1.5×1/2=5.25KN/mq =7.67KN/mM max=1/11ql2=1/11×7.67×3.92=10.61KN·Mαs=M/f cm bh02=10.61×106/(9.6×240×2602)=0.068γs=(1+(1-2αs )1/2 )/2=0.965A s=M/γs f y h o=10.61×106/ (0.965×300×260) =140.96㎜2选用2φ14 A s=308㎜28.XL01: b×h=240×300梁自重:1.2×25×0.24×0.3+20×0.02×[0.24+2×(0.3-0.1)]=2.42KN/mLL01传来集中力:p=1/2×7.67×3.9=14.96KNM max=1/2ql2+pl=1/2×2.42×1.52+14.96×1.5=25.16KN·Mαs=M/f cm bh02=25160000/(9.6×240×2602)= 0.162γs=(1+(1-2αs )1/2 )/2=0.911A s=M/γs f y h o=25160000/0.911×300×260=353 选用3φ18 As=763㎜2二)、六层C20 HRB335 a s=30㎜1.L01: b×h=150×250梁自重:1.2×25×0.15×0.25+20×0.02×[0.15+2×(0.25-0.1)]=1.31KN/m 楼板传:(1.2×4.85+1.4×2.0)×2.9×1/4=6.25KN/mL06传集中力p1:L06自重:2.42KN/m楼板传L06:q1=(1.2×4.2+1.4×2.0)×0.9×1/2=3.53KN/mq2左=3.53KN/mq2右=(1.2×4.2+1.4×2.0)×0.86×1/2+3.53=6.9KN/mp1 =[1/2×6.9×1.52+3.53×0.9×(0.9/2+1.5)]/2.4=5.82KNp2=6.9×1.5+3.53×0.9-5.82=7.71 KNq=1.31+6.25=7.56 KN/m p1 =5.82KNR A=[1/2×7.56×2.92+5.82×2.0)]/2.9=14.98KNR B=7.56×2.9+5.82-R A =12.76KN当V=0或最小时M最大,令V=0处距B支座x,则7.56x=12.76,得x=1.69,此时M max= 12.76×1.69-7.56×1/2×1.692=10.77 KN·Mαs=M/f cm bh02=10770000/(9.6×150×2102)= 0.170 γs=(1+(1-2αs)1/2 )/2=0.906A s=M/γs f y h o=10770000/0.906×300×210=188.59 选用3φ14 As=461㎜22.L02: b×h=200×300梁自重:1.2×25×0.20×0.30+20×0.02×[0.20+2×(0.30-0.1)]=2.04KN/m 楼板传:(1.2×4.7+1.4×2.0)×(2.9/4+1.2/2)=11.18KN/m由前知,L06传集中力p2=6.9×1.5+3.53×0.9-5.82=7.71 KNq=2.04+11.18=13.22 KN/m p1 =7.71KNR A=[1/2×13.22×2.92+7.71×2.0)]/2.9=24.49KNR B=13.22×2.9+7.71-R A =21.56KN当V=0或最小时M最大,令V=0处距B支座x,则13.22x=21.56,得x=1.63,此时M max= 21.56×1.63-13.22×1/2×1.632=17.58 KN·Mαs=M/f cm bh02=17580000/(9.6×200×2602)= 0.135 γs=(1+(1-2αs)1/2 )/2=0.927A s=M/γs f y h o=17580000/0.927×300×210=243.08 选用4φ16 As=804㎜23.L03: b×h=150×300梁自重:1.2×25×0.15×0.3+20×0.02×[0.15+2×(0.3-0.1)]=1.57KN/m楼板传:(1.2×4.85+1.4×2.0)×3.5×1/4=7.54KN/mL06传集中力p1:L06自重:2.42KN/m楼板传L06:q1=(1.2×4.2+1.4×2.0)×0.9×1/2=3.53KN/mq2左=3.53KN/mq2右=(1.2×4.2+1.4×2.0)×1.46×1/2+3.53=9.25KN/mp1 =[1/2×9.25×1.082+3.53×0.9×(0.9/2+1..08)]/1.98=5.18KNp2=9.25×1.08+3.53×0.9-5.18=7.99 KNq=1.57+7.54=9.11 KN/m p1 =5.18KNR A=[1/2×9.11×2.92+5.18×2.6)]/3.5=14.79KNR B=9.11×3.5+5.18-R A =22.28KN当V=0或最小时M最大,令V=0处距B支座x,则9.11x=22.28,得x=2.45,此时M max= 22.28×2.45-9.11×1/2×2.452=27.24 KN·Mαs=M/f cm bh02=27240000/(9.6×150×2602)= 0.280 γs=(1+(1-2αs)1/2 )/2=0.832A s=M/γs f y h o=27240000/0.832×300×260=419.86 选用3φ18 As=763㎜24.L04: b×h=200×300梁自重:1.2×25×0.20×0.30+20×0.02×[0.20+2×(0.30-0.1)]=2.04KN/m 楼板传:(1.2×4.7+1.4×2.0)×(2.6/4+1.62/2)=12.32KN/m由前知,L06传集中力p2=7.99 KNq=2.04+12.32=14.36 KN/m p2 =7.99KNR A=[1/2×14.36×3.52+7.99×2.6)]/3.5=31.07KNR B=14.36×3.5+7.99-R A =27.18KN当V=0或最小时M最大,令V=0处距A支座x,则14.36x=27.18,得x=1.89,此时M max= 27.18×1.89-14.36×1/2×1.892=25.72 KN·Mαs=M/f cm bh02=25720000/(9.6×200×2602)= 0.198 γs=(1+(1-2αs)1/2 )/2=0.888A s=M/γs f y h o=25720000/0.888×300×260=371.13 选用4φ18 As=1017㎜25.L05: b×h=240×300同前1~5层。
预应力梁配筋计算程序(新规范)
预应力梁配筋计算程序(新规范)一、材料:40fc =19.1MPa 1.00×19.1=19.10MPaftk =2.39MPa Ec =MPaβ1 =0.80εcu=ft = 1.71MPa混凝土达到90%设计强度时开始对预应力筋进行张拉,则f′cu =36.0MPa2. 预应力钢筋:采用MPa 有粘结预应力MPa Es =#######mm 21395MPa1320Mpa 390Mpa kN3. 非预应力普通钢筋:采用Ⅲ级钢(HRB400)Es =Mpa4. 本部分梁抗震等级:二、有粘结预应力框架梁配筋计算1.计算截面:Mk=9652.53kN·mA. 截面参数计算b×h =800×2200hf′=130bf′=2360截面面积A=b×h+(bf′-b)×hf′ =mm 2截面中和轴距梁顶面距离e1=[b×h +(bf′-b)×hf′ ]/2A=mm 截面中和轴距梁底面距离 e2 = h - e1 =mm截面惯性距I = b×h×[h /12+(h/2-e1) ]+(bf′-b)×hf′×[hf′ /12+(e1-hf′/2) ]=mm 4截面抵抗距 W = I / e2 =mm 3B. 截面受拉区配置预应力筋数量计算993.1Mpa139.00fptk =抗压强度设计值f ′py =二级跨中截面7.50E+08有粘结预应力框架梁配筋计算书360 2.0E+050.003301860钢绞线MPa183.4875% 3.25E+041.50预应力筋抗拉强度标准值 fptk =单束预应力筋截面面积 Ap 0=取混凝土拉应力限制系数αct= 1.501206.9单束预应力筋拉力设计值Npy 0 = fpy ×Ap 0 =截面抵抗距塑性影响系数基本值γm =9.05E+111. 混凝土: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C 1.96E+061860fy=fy ′=取预应力筋张拉控制应力σcon =预应力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fpy =1.16(当h>1600时,取h=1600)则αct γftk =MPa mmmm kN·m5870.7kN 取计算截面处受拉区预应力筋有效应力σpe =1116.0MPa计算截面处受拉区单束预应力筋有效拉力Npe 0 = σpe ×Ap 0 = kN 梁内受拉区预应力筋数量 np=Npe/Npe 0 =37.8取48束mm 2受拉区预应力筋有效拉力N pe = Ap ×σpe =kN C. 强度验算:| Md | =kN·m 受拉区预应力筋拉力设计值 Npy = np×Npy 0 =kN取预应力强度比λ =则梁中受拉区配置的普通钢筋截面积As =(Npy / λ─Npy )/fy =mm 2受拉区配置普通钢筋As = mm 2Ns = As×fy = kN 计算时考虑受压钢筋As ′ =mm 2Ns′=As′×fy′= kN受拉区纵向普通钢筋合力点至截面受拉边缘的距离 a s =mm 受压区纵向普通钢筋合力点至截面受压边缘的距离a s ′=mm 受拉区非预应力筋重心距梁中和轴的距离 ys = e2-as =mm 受压区非预应力筋重心距梁中和轴的距离ys′= e1-as′ =mm 梁截面有效高度 ho = h-(Npy×a p +Ns×a s )/(Npy+Ns) =2200-193=2007mm Np(1)=1.1×σpe×Ap =kN ("(1)"表示仅考虑第一批预应力损失,下同)epn(1) = yp =σpc(1) = Np(1)/A + Np(1)×epn(1)×yp / I - M2×yp / I =MPa ρ = (Ap+As)/A =σL 5 = (35+280×σpc(1)/f′cu)/(1+15×ρ) =MPa Np =σpe×Ap-σL5×As =kN 取考虑次弯距的调整系数β=956.975155.12247446.0965.3受拉区预应力筋有效预加力Npe= [(|Mk|/w)─ftk]/(1/A+yp/w) =受拉区预应力筋重心距梁中和轴的距离 yp = e2 - ap =6165.8108.780%截面抵抗距塑性影响系数γ =(0.7+120/h)×γm =1.12500.94%1131.9918.10.680σcon =25Ap=np×Ap0 =14013.02511781.68807.011512.54241.424956.98190.54241.47511.4411781.66672.04.17则次弯距M2 = (β-1) × Mk =受拉区预应力筋重心距梁底面的距离 ap =epn = (σpe×Ap×yp-σL5×As×ys)÷(σpe×Ap-σL5×As) =mm MPa kN·m MPaξb=β1/[1+0.002/εcu+(fpy-σpo)/(Es×εcu)] =砼受压区高度x=hf′+(Npy+Ns-Ns′-bf′×hf′×α1×fc)/(b×α1×fc)mm x/ho =< ξb,满足要求受压区砼重心距梁顶面距离 x1 =mm 极限弯距Mu=α1×fc×b×x×(ho-x/2)+α1×fc×(bf′-b)×hf′×(ho-hf′/2)+Ns′×(ho-as′)=kN·m >Md =kN·mE.抗震验算若取砼受压区高度 x = 0.25ho ,则极限弯距 Mu 计算如下:Mu =α1×fc×b×(0.25ho)×(ho-0.25ho/2)+α1×fc×(bf-b)×hf×(ho-hf/2)+Ns′×(ho-as′)=kN·m >Md=kN·m 若取砼受压区高度 x = 0.35ho ,则极限弯距 Mu 计算如下:Mu =α1×fc×b×(0.35ho)×(ho-0.35ho/2)+α1×fc×(bf-b)×hf×(ho-hf/2)+Ns′×(ho-as′)=kN·m >Md=kN·m 纵向受拉钢筋按照非预应力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折算的配筋率ρ =( As + Ap × fpy / fy )/(b × h) =设计配筋的预应力度λ=0.675≤0.75 满足二级抗震要求As′/As=10.3/(1-λ)=0.92As′/As ≥0.3/(1-λ)满足二级抗震要求1/3*(fpy×hp/(fy×hs))*Ap=959≤As 满足要求纵向普通钢筋配筋率As/(b×h)=≥0.2% 满足要求E. 裂缝宽度验算αcr = 1.5C =25mm deq = (n s ×ds 2+n p ×dp 2) / (n s ×υs ×d s +n p ×υp ×d p ) =mm Ate = b × h / 2 =mm 2ρte=(As+Ap)/Ate=Npo =σpo×Ap-σL5×As =kN ep = ho - e1 - epn =mm 1164.7 2.06%29180.3927.06491.0920.614013.014013.033488.790.1610.438.1224821.814013.08.80E+050.021093.3161.4σpo = σpe + σpc × Ep /Ec =σpc = Np/A + Np×epn×yp/ I - M2×yp / I =322.9Mcr = (σpc + γftk)·Wo =8173.7=0.67%e = ep+|Mk+M2|/Npo =mmγf ′= (b f ′-b)×h f ′/(b×ho) =z=[0.87-0.12×(1-γf ′)×(ho/e)2]×ho=mmσsk=[|Mk+M2|-Npo×(z-ep)]/[(Ap+As)×z] =MPa ψ=1.1-0.65×ftk/(ρte×σsk) =Wmax=αcr×ψ×σsk ×(1.9×C+0.08×deq/ρte)/Es =mm0.01514630.12631729.10.264.1-hf′/2) ]Ns′×(ho-as′) )+Ns′×(ho-as′) )+Ns′×(ho-as′)。
箍筋配筋率
箍筋体积配筋率体积配箍率(ρv):箍筋体积与相应的混凝土构件体积的比率。
计算公式为:方格网式配筋:ρv=(n1×As1×l1+n2×As2×l2)/(Acor×s);螺旋式配筋:ρv=(4×Ass1)/(dcor×s)(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90页)。
式中,l1和l2为混凝土核心面积内的长度,即需减去保护层厚度;计算复合箍的体积配筋率时,应扣除重叠部分的箍筋体积。
柱箍筋加密区最小配筋率计算公式为:ρv,min=λv×fc/fyv;λv为最小配箍特征值,fc为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yv为箍筋及拉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其中,fc≥16.7N/mm^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均有此规定),fyv≤360N/mm^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无此规定,《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有此规定)。
箍筋面积配筋率面积配筋率(ρsv):配置在同一截面(b×s,b为矩形截面构件宽度,s为箍筋间距)内箍筋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积与该截面面积的的比率。
其中,箍筋面积Asv=单肢箍筋的截面面积Asv1×肢数n。
计算公式为:ρsv=Asv/(bs)=(n×Asv1)/(b×s)。
最小配筋率:梁:ρsv,min=0.24×ft/fyv;弯剪扭构件:ρsv,min=0.28×ft/fyv。
关于最小配筋率最大配筋率与梁高的取值第一是最小配筋率,最小配筋率的确定理论原则应该是受弯构件的第一阶段末,即截面受拉区砼开裂临界状态,此时的配筋应能承担砼开裂后转嫁的全部拉应力,故与全截面有关,应用全截面。
第二是正常的配筋率或最大配筋率,针对的是受弯构件第三阶段,即极限破坏状态,此时截面只与有效高度有关,保护层多厚都无用,故采用有效高度。
围护井的配筋计算
围护井的配筋计算是根据结构设计规范和具体工程要求进行的。
以下是一般情况下围护井配筋计算的一般步骤:
确定设计参数:包括围护井的尺寸、深度、土壤压力、地下水位等参数。
计算土壤压力:根据土壤力学理论和相关计算方法,计算围护井壁面的土壤压力。
确定抗拔力和倾覆力:根据计算所得的土壤压力,确定围护井壁面的抗拔力和倾覆力。
确定配筋位置和布置:根据结构设计规范和工程要求,确定围护井壁面需要设置的钢筋的位置和布置。
计算配筋数量和直径:根据设计要求和规范要求,计算围护井壁面钢筋的数量和直径。
考虑配筋间距和纵向间距:根据设计要求和规范要求,确定围护井壁面钢筋的配筋间距和纵向间距。
检查计算结果:对配筋计算结果进行检查和校核,确保满足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步骤是一般的框架,具体的配筋计算方法和要求可能根据不同的围护井类型和工程设计要求而有所差异。
因此,在进行围护井的配筋计算时,应参考相关的结构设计规范和技术要求,并且最好由具备相关经验和资格的工程师进行设计和计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配筋(计算规则)率是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纵向受力(拉或压)钢筋的面积与构件的有效面积之比(轴心受压构件为全截面的面积)。
柱子为轴心受压构件!受拉钢筋配筋率、受压钢筋配筋率分别计算。
计算公式:ρ=A(s)/bh(0)。
此处括号内实为角标,,下同。
式中:A(s)为受拉或受压区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b为矩形截面的宽度;h(0)为截面的有效高度。
配筋率是反映配筋数量的一个参数。
最小配筋率是指,当梁的配筋率ρ很小,梁拉区开裂后,钢筋应力趋近于屈服强度,这时的配筋率称为最小配筋率ρ(min)。
最小配筋率是根据构件截面的极限抗弯承载力M (u)与使混凝土构件受拉区正好开裂的弯矩M(cr)相等的原则确定。
最小配筋率取0.2%和0.45f(t)/f(y)二者中的较大值!最大配筋率ρ (max)=ξ(b)f(c)/f(y),结构设计的时候要满足最大配筋率的要求,当构件配筋超过最大配筋率时塑性变小,不利于抗震。
配筋率是影响构件受力特征的一个参数,控制配筋率可以控制结构构件的破坏形态,不发生超筋破坏和少筋破坏,配筋率又是反映经济效果的主要指标。
控制最小配筋率是防止构件发生少筋破坏,少筋破坏是脆性破坏,设计时应当避免。
钢筋的截面积与所设计的砼结构面的有效面积的比值,称之为配筋率。
在钢筋砼结构中,钢筋的总截面积与所设计的砼结构面的有效高度与宽度的积的比值,称之为配筋率,根据配筋率的大小,其结构分为超筋、适筋、少筋截面。
钢筋面积/构件截面面积(全面积or全面积-受压翼缘面积)梁的配筋率是梁的受压和受拉钢筋的总截面积除以梁的有效截面,有效截面是钢筋合力点到砼上面的距离。
合力点:是梁宽乘有效高度,有效高度指梁下部筋为一排筋时用高减35,下部筋为两排筋时减601、“柱外侧纵筋配筋率”为:柱外侧纵筋(包括两根角筋)的截面积,除以整个柱的截面积所得到的比率。
2、屋面框架梁(WKL)“上部纵筋配筋率”为:梁上部纵筋的总的截面积,除以梁的有效截面积所得到的比率。
梁的有效截面积为梁的截面宽度乘以梁的有效高度。
而梁的有效高度为:梁的截面高度-35 (当梁上部纵筋为一排筋时)梁的截面高度-60 (当梁上部纵筋为两排筋时)一般设计上计算时as是纵向受拉钢筋合力点到截面受拉区边缘的距离,因此按受拉钢筋排数区域决定H-35或H-60(梁)而板H-20mm;受拉和受压要取决于梁或板的受力情况,同一条梁在梁中、梁端就不一样(连续多跨梁)单筋截面:忽略受压区钢筋的影响,只考虑受拉区钢筋。
这样计算简单。
通常用于受弯不是很大的截面。
超筋构建或考虑延性才采用受压区钢筋的作用。
最小配筋率、配筋率、超筋率定义与分析【问】关于配筋率的定义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等规程上,语焉不详的地方很多。
就拿配筋率来说,1. 梁的配筋率:是采用钢筋面积除以梁宽与有效高度的成绩。
但是梁的最低配筋率却不采用有效高度,而采用包含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在内的梁高。
而梁的最高配筋率(防止梁超筋)则又是采用有效高度。
感觉很混乱。
问题:混凝土规范11.3受拉钢筋配筋率的表格里,是采用梁的有效高度吗?“当梁的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超过2%时候,箍筋的直径增加2毫米”,这里的配筋率也是采用梁的有效高度吗?2. 对于箍筋,《钢筋混凝土规范》上仅仅提到箍筋配筋率:拿箍筋的面积除以梁宽度和箍筋间距的乘积。
而在《高层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上,则分为箍筋的面积配筋率和箍筋的体积配筋率。
面积配筋率定义和《钢筋混凝土规范》的符号以及定义一致,此外又多出来一个箍筋的体积配筋率。
但是没有找到定义,一些一级注册考试辅导书上定义是采用Acor,即拿箍筋的体积除以除去保护层厚度的所谓核心区宽度与箍筋间距的乘积。
这样显然比前面的面积配筋率稍稍低一些,道理如同配筋率采用全高的结果比采用有效高度略微小一些一样。
如果是工程应用,有些时候这些细微的区别倒影响不大。
但是要命的是一级注册考试,这些细微的差别可能就会导致选项错误。
最近仔细钻研这些规程,发现很多地方用一个图能解释得很清楚的地方,这些老家伙们非要用语言来表达,而用的语言又之乎者也的,很难懂。
还有需要给出个定义的地方,偏偏不给定义,你虽然大致知道什么意思,但是你不知道准确的定义,应用就比较麻烦(譬如配筋率)。
此外,还有一些系数,也是很生僻的,因为前面有了,后面再用他就不说了,如果你规范不是特别熟悉,考试时候你查这一个系数,就够你忙个10分钟!我现在的办法是,在自己买的规范上最大量笔记。
对以上涉及到的各种配筋率的定义,谁很清楚,麻烦总结总结。
【答】对于箍筋,我的理解如下:1、梁类构件:因无轴向压力(或者说轴向压力很小),各类规范都是按面积配箍率计算的,主要是防止抗剪少筋破坏;2、柱类构件(包括剪力墙边缘构件):因此类构件轴向压力很大,配置箍筋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增强对核心区混凝土的约束,满足地震作用下的延性要求。
因此各类规范都是按照体积配箍率控制的。
配筋率:桥梁工程中,一般指的是面积配筋率,即受拉钢筋面积与主梁面积之比。
箍筋面积配筋率:面积配筋率(ρsv):配置在同一截面(b×s,b为矩形截面构件宽度,s为箍筋间距)内箍筋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积与该截面面积的的比率。
其中,箍筋面积Asv=单肢箍筋的截面面积Asv1×肢数n。
计算公式为:ρsv=Asv/(bs)=(n×Asv1)/(b×s)。
最小配筋率:梁:ρsv,min=0.24×ft/fyv;弯剪扭构件:ρsv,min=0.28×ft/fyv。
箍筋体积配筋率体积配箍率(ρv):箍筋体积与相应的混凝土构件体积的比率。
计算公式为:方格网式配筋:ρv=(n1×As1×l1+n2×As2×l2)/(Acor×s);螺旋式配筋:ρv=(4×Ass1)/(dcor×s)(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90页)。
式中,l1和l2为混凝土核心面积内的长度,即需减去保护层厚度;计算复合箍的体积配筋率时,应扣除重叠部分的箍筋体积。
柱箍筋加密区最小配筋率计算公式为:ρv,min=λv×fc/fyv;λv为最小配箍特征值,fc为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yv为箍筋及拉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其中,fc≥16.7N/mm^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均有此规定),fyv≤360N/mm^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无此规定,《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有此规定)。
作用体积配箍率(ρv):体现柱端加密区箍筋对砼的约束作用。
超筋率:即主梁的配筋率如果达到或超过此参数后(一般为2.5),会产生超筋破坏的危险。
钢筋砼重量:素砼密度设计一般采用25(kN/m3),钢筋为78(kN/m3),计算梁重时,一般综合采用26(kN/m3)。
箍筋面积配筋率和箍筋体积配筋率配箍率是对箍筋而言,分箍筋面积配筋率和箍筋体积配筋率。
一般情况下,面积配筋率是对受弯构件而言,体积配箍率是对受压构件而言。
Ⅰ. 箍筋的面积配筋率面积配筋率(ρsv):配置在同一截面(b×s,b为矩形截面构件宽度,s为箍筋间距)内箍筋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积与该截面面积的的比率。
其中,箍筋面积Asv=单肢箍筋的截面面积Asv1×肢数n。
计算公式为:ρsv=Asv/(bs)=(n×Asv1)/(b×s)。
最小配筋率:梁:ρsv,min=0.24×ft/fyv;弯剪扭构件:ρsv,min=0.28×ft/fyv。
Ⅱ. 箍筋的体积配筋率体积配箍率(ρv):箍筋体积与相应的混凝土构件体积的比率。
计算公式为:方格网式配筋:ρv=(n1×As1×l1+n2×As2×l2)/(Acor×s);螺旋式配筋:ρv =(4×Ass1)/(dcor×s)。
式中,l1和l2为混凝土核心面积内的长度,即需减去保护层厚度;计算复合箍的体积配筋率时,应扣除重叠部分的箍筋体积。
柱箍筋加密区最小配筋率计算公式为:ρv,min=λv×fc/fyv;λv为最小配箍特征值,fc 为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yv为箍筋及拉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其中,fc≥16.7N/mm^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均有此规定),fyv≤360N/mm^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无此规定,《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有此规定)。
相关规范条文:A. 面积配箍率(ρsv):《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第10.2.10条、第10.2.12条、第11.3.9条;《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J 186-2002) 第6.3.4条、第6.3.5条。
B. 体积配箍率(ρv):《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第7.8.3条、第11.4.17条、第11.4.18条;《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 第6.3.12条;《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J 186-2002) 第6.4.7条。
【答】1.面积配筋率与体积配筋率:面积配筋率是算梁类构件的一个指标,体积配筋率是算柱类构件的指标,分开了就好理解了;面积配筋率用的是全截面面积,体积配筋率用的是核心区的体积2.最小配筋率与最大配筋率:按不利来确定是计算全截面还是有效截面,谁不利用谁;最小配筋率,是防止少筋破坏,钢筋用的少不好,于是用全截面算的最小配筋要多,就选全截面;最大配筋率,是防止超筋破坏,钢筋用的多反而不好,用有效截面截面算的钢筋少,选有效截面【答】在钢筋混凝土构件的设计中,提起“配筋率”,行内人士想必都不陌生,这里我主要说的配筋率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
在设计过程中,最初本人对它的概念比较模糊,并发现工作多年的同行朋友对此理解也有误区,所以在这里整理一下自己的理解,和大家分享。
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9.5.1注解第3条,受压构件的全部纵向钢筋和一侧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以及轴心受拉构件和小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构件的全截面面积计算。
这句话我读了几十遍,照字面理解,我们计算配筋率的时候,分母应该取全截面面积,即b·h,但是我看校对人员帮我看图的时候,验算配筋率,用As/(b·h。
)。
有人说h和h。
的差距在实际工程中的意义不大,我看未必,单排配筋时h。
=h-35,差距还不算大,而双排或双排以上配筋时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