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湖沉积物正构烷烃分布特征及其记录的环境变化_沈贝贝

合集下载

巴丹吉林沙漠湖泊沉积孢粉和正构烷烃记录的全新世环境变化

巴丹吉林沙漠湖泊沉积孢粉和正构烷烃记录的全新世环境变化

巴丹吉林沙漠湖泊沉积孢粉和正构烷烃记录的全新世环境变化干旱区的垂向水运移对湖泊发育和维持具有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环境演变的研究却主要聚焦于区域降水的作用,对地下水补给型湖泊的环境演变研究比较缺乏。

地处中国西北的干旱区的巴丹吉林沙漠降水较少,在沙漠腹地的丘间洼地发育众多的几乎没有地表径流的湖泊,是地下水补给型湖泊环境演变的理想场所。

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地下水补给型湖泊的全新世环境演变研究有助于加深季风边缘区气候变化机制和区域尺度上环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式的理解。

本论文选取了巴丹吉林沙漠腹地的两个沉积剖面并通过对其进行粒度、总有机碳、孢粉和正构烷烃等环境代用指标的分析,通过主要代用指标之间的对比,探讨了干旱区粒度、总有机碳、孢粉和正构烷烃等环境代用指标反映环境的灵敏度和适用范围,并重建了全新世以来巴丹吉林沙漠全新世千年、百年尺度的环境演变过程。

根据巴丹吉林沙漠沉积记录,该区域沙漠湖盆环境变化可以分为6个阶段。

11 ka之前为干旱的风成砂环境;11-10.2 ka以沼泽景观为主,乔木和灌木孢粉含量都较低,而禾本科(Gramineae)孢粉含量最高,旱生植物孢粉较少,沉积物粒径较细,蒿藜比较大,代表相对湿度的孢粉PCA1值较大,表明这一阶段环境转湿;10.2-7.2 ka以典型草原景观为主,禾本科植物孢粉含量减少,蒿属(Artemisia)和藜科(Chenopodiaceae)成为主导。

沉积相从沼泽相转变成为湖相,环境更加湿润;7.2-5.6 ka以典型草原为主,蒿属和藜科依然是主导孢粉,蒿藜比较大,旱生孢粉含量达到最低,代表干湿的第一主成分得分最小,表明这一时期环境整体更加湿润,达到全新世以来最为湿润的时期;5.6-3.6 ka蒿属和藜科孢粉含量降低,麻黄属(Ephedra)孢粉含量增加,从典型草原景观转变成荒漠草原景观,孢粉浓度较低,蒿属减少,旱生植物孢粉增加,代表干湿的第一主成分得分增大,陆生植物增加,水生植物减少,表明这一时期环境转干;3.6-0.8 ka风水两相沉积,这一时期风成砂大量入湖,沉积物粒径较粗,湖泊进一步萎缩,松属(Pinus)和麻黄属花粉含量较高,蒿属、藜科孢粉相对减少,湖泊周围是荒漠草原景观,旱生植物孢粉较多,蒿藜比较低,挺水植物减少,环境更加干旱。

东海赤潮高发区沉积物中正构烷烃、脂肪酸的组成与分布

东海赤潮高发区沉积物中正构烷烃、脂肪酸的组成与分布

东海赤潮高发区沉积物中正构烷烃、脂肪酸的组成与分布本文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东海赤潮高发区这一特定海域的表层及柱状沉积物中脂类生物标记物——正构烷烃、脂肪酸的种类、来源、含量的平面及垂直变化等规律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并利用统计学方法——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法区分了正构烷烃、脂肪酸种类,含量与相关环境参数的关系,以及脂类标记物之间的关系,间接的反映并区分这一区域内沉积物中正构烷烃及脂肪酸的源和汇。

现得到如下结论:1.通过对2005航次和2006航次东海赤潮高发区表层沉积物中正构烷烃,脂肪酸的分析,初步探讨了表层沉积物有机物的来源。

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CPI值及Pr/Ph的比值普遍较低,而n-C16、n-C18的相对百分含量(n-C16%、n-C18%)较高,分析表明石油烃是东海赤潮高发区表层沉积物脂肪烃的主要成分,且长江口及近海区域正构烷烃的含量较低,而外海地区石油烃含量较高。

分析认为,所测石油烃高值区为船舶航行区,船舶漏油等可能是使该区域石油烃含量增加的主要因素,与2005航次相比,2006航次的正构烷烃的含量整体较低,受石油烃污染程度较小,这与近年来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石油烃污染状况已有较大改善的报道相一致。

来源于细菌、海洋微藻和陆生高等植物的脂肪酸如直链饱和脂肪酸、支链饱和脂肪酸、不(多不)饱和脂肪酸在2005~2006航次间的组成和分布比较稳定:直链脂肪酸相对百分含量普遍较高,其次为支链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较少。

利用生物标记物分析表明,海洋自生生物源(细菌、海洋微藻等)是沉积物中脂肪酸的主要来源,陆源脂肪酸对东海赤潮高发区表层沉积物的贡献较小。

两种脂肪酸区域性差别的规律大致如下:陆源脂肪酸相对含量为近岸高、外海低,沿离岸方向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而海洋自生生物源相对含量表现为近岸低、外海高的趋势,沿离岸方向呈逐渐升高的趋势。

2.通过对东海赤潮高发区HB-8站位0~41cm柱状沉积样中正构烷烃,脂肪酸的分析,初步探讨了东海柱状沉积物中此两种有机物的组成、分布与来源。

青藏高原纳木错湖泊沉积物正构烷烃与环境变化研究-中国科学院青藏

青藏高原纳木错湖泊沉积物正构烷烃与环境变化研究-中国科学院青藏

青藏高原纳木错湖泊沉积物正构烷烃与环境变化研究摘要:青藏高原是全球地学界瞩目的焦点,常被科学家们称为地球的第三极。

青藏高原的湖泊面积占全国的50%左右,而纳木错作为青藏高原的第二大湖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论文利用纳木错深水湖芯的正构烷烃重建了该区域8.4kaBP以来的气候环境变化历史,是973项目“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对策”之子课题“青藏高原过去环境变化的时空特征(2005CB422002)”的研究内容之一。

生物标志物在高原湖泊沉积与环境变化中的应用还不多见,本研究选取了结构简单、具有饱和性和稳定性的正构烷烃作为研究对象。

首先利用GC/MS测试了纳木错周边植物及表层沉积物所含烷烃的组成与含量。

测试结果表明:沉水植物主要含有C21、C23、C25等中等链长烷烃;陆生高等植物主要含有C27、C29、C31、C33等长链烷烃,其中C29多来自于木本植物,C31多来自于草本植物,C33则专属于香柏。

据此,可推断纳木错表层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来源以陆生植被输入为主,沉水草本植物输入次之,低等藻类输入最少。

并且这些烷烃在空间分布上有所差异:长链烷烃由陆生高等植物输入,因而从湖岸到湖中心,其相对丰度会逐渐降低;而中等链长烷烃由沉水植物输入,这种空间变化并不明显;短链烷烃则完全没有空间差异。

然后利用GC/MS进一步测试了纳木错深水湖芯NMLC-1孔沉积物中的烷烃组分及含量。

分析结果表明其来源仍以高等植物输入为主,与表层沉积物有所不同的是,在1.4kaBP以前,沉水植物输入的烷烃明显超过陆生植物。

各类烷烃具有不同的环境意义,陆生植物输入的长链烷烃能反映温度和降水强度的变化,沉水植物输入的中等链长烷烃能反映温度和湖面波动的变化。

而整个序列中短链烷烃始终较少,并且由于“优先”降解作用和湖泊营养条件的限制,它们保存的环境变化信息相当少,没有明确的环境意义。

在此基础上,根据该孔烷烃含量变化重建了纳木错8.4kaBP以来的环境变化序列:约8.4~6.7kaBP期间,气候温干,湖面较低,降水强度变化易引起湖面波动。

滇池捞鱼河河口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及来源解析

滇池捞鱼河河口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及来源解析
— 5—
环境科学导刊 第 39卷 第 1期 2020年 2月
-40℃的低温冰箱中冷冻。将冷冻后的样品用铝箔 纸盛装好,进行冷冻干燥。待样品冷冻干燥完成 后,将样品研磨,过 200目筛后待检测使用。 22 检测方法
利用燃烧法测得沉积物中 TOC含量。正构烷 烃通过 富 集、提 取,GC-MS检 测 得 出。称 取 约 40g干 燥 样 品 放 入 锥 形 瓶 中, 加 等 量 的 无 水 Na2SO4 (450℃下干燥 2h) 混匀,加入 40mL重蒸
— 6—
滇池捞鱼河河口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及来源解析 罗玉
32 正构烷烃分布特征 本样品中正构烷烃碳数分布范围为 C12 ~C36,
主峰碳数在各层样品中不同。从纵向变化趋势来 看,正构烷烃含量变化趋势与 TOC含量基本相同, 均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且波动趋势也基本一 致,在 139~584μg/g波动,平均含量347μg/g。 从每层沉积物的正构烷烃含量来分析,沉积物表层 至 30cm,正构烷烃的含量变化不明显,在 520~ 594μg/g,相同 碳 数 的 烷 烃 在 这 三 层 样 品 间 的 分
2018年 3月 23日,采用活塞式柱状沉积物采 样 器 (内 径 约 8cm) 于 云 南 省 滇 池 东 部 (10275886°,24824239°) 采集了滇池捞鱼河河 口区域沉积物柱状样品,以 10cm为间隔对样品进 行分层切割。沉积物柱状样品总长约 90cm,没有 上覆水,被切割为 9个样品,运回实验室存放在
目前, 世 界 各 地 已 在 沉 积 物、 植 物、 岩 溶 地 表、土壤以及海水等领域开展正构烷烃的研究,结 合沉积物放射性核素定年、建立与物理化学指标相 结合的数学模型,用来解析长时间尺度的古气候古 环境变化趋势 。 [7,8] 1 研究区域概况

油气地球化学(正构烷烃)调查研究方法综述

油气地球化学(正构烷烃)调查研究方法综述

油气地球化学(正构烷烃)调查研究方法综述摘要:正构烷烃是生油岩和原油的一种主要化学组分,具有多种成因和来源,其组成和碳数分布能反映有机质类型、沉积环境性质和热演化程度[]1。

本文在参考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正构烷烃在原油中的分布特征及其地球化学意义进行了综合分析及浅显的阐述。

关键词:生物标志化合物、正构烷烃、分布特征、地球化学意义1正构烷烃在原油中的分布特征在没有遭受生物降解作用改造的情况下,正构烷烷烃系列无疑是原油中的主要组成部分[]9,其含量一般占原油的15~20%。

高者:如我国华北地区高蜡原油正烷烃含量可高达38~40%(占饱和烃含量的87~91%)。

低者:如华北地区、南海中均发现有正烷烃含量占饱和烃的1~4%的原油。

一般的沉积地层中正构烷烃多为奇碳数优势分布[]1312-,我国大部分陆相生油岩及原油具有这样的地球化学特征。

而咸水湖相及碳酸岩沉积环境有机质中正构烷烃碳数分布独特,常在C22~C30范围呈偶碳数优势[]14,我国的江汉盆地[]15和柴达木盆地[]16第三系咸水湖相生油岩及其所生原油正构烷烃中也见有这种分布模式。

这类正构烷烃的偶碳数优势成因,一般被认为是由偶碳数正构脂肪酸和醇类的还原作用[]17。

据唐立杰对冀东油田部分区块原油正构烷烃的分析,冀东油田原油的正构烷烃相对质量百分含量分布趋势基本相同,但其碳数分布仍可分为3类:(1)原油正构烷烃分布主要表现为单峰分布,其主峰碳在C15附近,各原油样品的相同碳数的正构烷烃的相对质量百分含量相差不大,C15以后的正构烷烃相对质量百分含量随着碳数的增加成降低趋势;(2)主峰碳在C15附近,次主峰碳在C25附近,C15以后的正构烷烃相对质量百分含量随着碳数的增加成降低趋势;(3)M27—29和NPll一X116井的原油表现为生物降解原油特性,各碳数的正构烷烃相对质量百分含量较低且相差不大。

2地球化学意义正构烷烷烃系列是原油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没有遭受生物降解的情况下,且其分布与组成特征可以提供有关有机质类型、有机质成熟度及烃源岩形成的沉积环境的性质等地球化学信息。

藏北地区近百年间钙华沉积物中正构烷烃及多环芳烃大气沉降变化

藏北地区近百年间钙华沉积物中正构烷烃及多环芳烃大气沉降变化

藏北地区近百年间钙华沉积物中正构烷烃及多环芳烃大气沉降变化本次实验所采集的27组样品均采自藏北地区钙华中。

根据不同样品之间正构烷烃浓度变化以及其同系物间的组成和变化特征分析各组样品之间的相互关系,最终将27组样品分为5组。

自然界中正构烷烃可由自然排放或人为排放,参考各组中正构烷烃同系物的奇偶性、Wax-Cn、CPI和各组分同系物的相对浓度,可以辨别样品中正构烷烃的主要来源是人为源或是自然源。

经研究发现可以分为5个阶段,5阶段的正构烷烃主要来源均有所差异,但基本与历史事实相符。

第一阶段(1951-1933年),由于时间较远该阶段中正构烷烃主要为自然排放。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第二阶段1937-1951年)从奇偶性、CPI和Wax-Cn以及相对组分浓度变化中可以发现该阶段燃烧所排放的正构烷烃所占比例较高,这也与历史事实相符。

之后的第三阶段(1954-1963年)随着战争的结束,自然源又成为该阶段正构烷烃的主要来源。

1967-1999年第四阶段,随着西部大开发的逐年推进正构烷烃的浓度逐年升高,而且人为燃烧源所形成的正构烷烃同系物所占的比例也逐年加大。

最后一个阶段(2003-2011年),随着西藏旅游业的迅猛发展,藏北地区由燃烧矿物化石燃料以及牛、羊粪便的增多,燃烧所产生的正构烷烃浓度大幅度增加。

27组实验样品中多环芳烃的总浓度在0.62-2.97 ng/g范围内。

以16种多环芳烃的同系物作为变量,根据主成分分析可将27组样品分为5组,而且与之前的正构烷烃分组情况相同。

这说明多环芳烃和正构烷烃在历史上各个时期经历了相同的大气沉降过程,而且各个历史阶段多环芳烃和正构烷烃主要来源的变化可能由于相同的历史事件的影响。

第一阶段(1951-1933年)多环芳烃的主要来源为区内牛、羊粪便的燃烧。

第二阶段(1937-1951年)多环芳烃的主要来源为燃烧矿物化石燃料所排放,并且是由于战时原因全球范围内总体浓度升高,并通过远距离的大气运移输送至青藏高原北部地区。

巢湖沉积物柱样中正构烷烃初探

巢湖沉积物柱样中正构烷烃初探

巢湖沉积物柱样中正构烷烃初探
姚书春;沈吉
【期刊名称】《湖泊科学》
【年(卷),期】2003(015)003
【摘要】对巢湖湖心沉积物柱样样品的正构烷烃和有机碳进行了分析.利用正构烷烃碳数分布类型、L/H、OEP指标和有机碳数据, 对该区近110年来正构烷烃的来源进行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 21-25cm和16-20cm处正构烷烃以高等植物和低等生物输入并重;11-15cm即1952-1967年处具有外源性石油污染;从10cm开始, 正构烷烃以细菌、藻类为代表的低等生物输人为主;尤其是1-5cm样品正构烷烃和TOC含量明显高值, 表明该时期湖泊富营养化加剧.
【总页数】5页(P200-204)
【作者】姚书春;沈吉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210008;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2100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12.32
【相关文献】
1.加速溶剂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含量 [J], 时磊;蔡小虎;吕爱娟;沈小明;胡璟珂;沈加林
2.渤海-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组合特征及其指示意义的探讨 [J], 操云云;
邢磊;王星辰;赵美训
3.东海赤潮高发区沉积物柱状样中正构烷烃和脂肪醇的分布与来源 [J], 李凤;刘亚娟;王江涛;贺行良
4.滇池捞鱼河河口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及来源解析 [J], 罗玉; 黄立成; 秦江; 段典榕
5.长江口表层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高分辨分布特征及有机碳来源解析 [J], 王春禹;姚鹏;赵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东北地区向海湖泊沉积物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东北地区向海湖泊沉积物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东北地区向海湖泊沉积物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作者:孟培王永莉王自翔汪亘王有孝来源:《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4年第02期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XDB03020405,XDA051202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2169);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 EW 104);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联合学者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九七三”计划)项目(2012CB214701 05)摘要:以松嫩平原西部向海1 420 cm湖泊沉积物剖面为研究对象,根据AMS 14C年代信息建立末次冰消期以来的年代序列;结合沉积物类型、有机质丰度,重点对样品中正构烷烃及长链正构烷烃碳同位素等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通过综合对比各气候指标,重建该地区末次冰消期以来的古植被、古气候变化。

结果表明:向海湖泊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表明其主要来源于低等菌藻类生物和高等植物;正构烷烃的高碳数部分呈现明显的奇碳优势,高碳数部分主峰碳主要为nC31,指示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陆生高等植物,且草本高等植物输入丰富;长链正构烷烃(nC27、nC29、nC31)稳定碳同位素整体呈偏正的趋势,并利用二元模式估算出湖区主要高等植被类型以C3植物占绝对优势,末次冰消期到全新世大暖期C4植物相对生物量增加;末次冰消期以来,研究区气候环境变化较不稳定,可分为5个阶段,分别为气候冷干的末次冰消期,气候冷湿的早全新世,气候暖干的中全新世大暖期前期,气候温暖湿润的中全新世大暖期后期以及气候温凉变干的晚全新世。

关键词:湖泊沉积物;正构烷烃;碳同位素;末次冰消期;全新世;古环境;古气候;东北地区中图分类号:P593文献标志码:ACompound specific Carbon Isotopic Characteristics of n alkanes inXianghai Lake Sediments of Northeast China and Their Paleo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MENG Pei1,2, WANG Yong li1, WANG Zi xiang1,2, WANG Gen1,2, WANG You xiao1(1. Key Laboratory of Petroleum Resources Research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e of Geologyand Geo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Lanzhou 730000, Gansu, China; 2. University of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Abstract: The section of 1 420 cm lake sediment from Xianghai in the western of Songnen Plain was investigated. According to the AMS 14C dating, the chronology of lake sediment since Last Deglaciation was established; combined with the types of sediment and the abundance of organic matter, molecular organic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n alkanes and long chain n alkanes in the samples were analyzed; compared with the climatic indicators of sediment core, the changes of paleovegetation and paleoclimate since Last Deglaciation were evalu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rganic matters in lake sediment are mainly derived from algae and higher plant according to the distribution of n alkanes from lake sediment in Xianghai; the n alkanes exhibit strong odd carbon number predominance, and the main peak of high carbon number of n alkanes is nC31, so that the organic matters are mainly derived from terrestrial higher plants, especially herbaceous higher plants; the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long chainn alkanes (nC27, nC29 and nC31) are positive in whole, and the main higher vegetation type in the lake is C3 plant dominantly by the means of binary pattern, and the relative biomass of C4 plant increases from Last Deglaciation to the megathermal of Holocene; the change of climate fluctuates since Last Deglaciation, and the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the study area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stages including cold and dry in Last Deglaciation, cold and wet in Early Holocene, warm and dry in the early megathermal of Holocene, warm and wet in the late megathermal of Holocene, and warm cool and drying in Late Holocene.Key words: lake sediment; n alkanes; carbon isotope; Last Deglaciation; Holocene; paleoenvironment;paleoclimate;Northeast China0引言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是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热点,而湖泊沉积物的研究是陆地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

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区湖泊沉积物中有机质正构烷烃分布特征

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区湖泊沉积物中有机质正构烷烃分布特征

S uh n t 1,2 0 ) h ce ge a. 0 2 。通 常 , 峰 为 C 5 C 7 主 1 、 l和 C。 , 的短链 正构 烷 烃 也 被 认 为 来lt 1 19 ) 因此 , C ne ea., 97 。 利
用 沉积物 中正 构烷烃 的组 成可 以比较 可靠 地反 映其
湖泊沉 积物 中正构 烷 烃 的类 型 和组 成 特 征 , 以及 与
环境 的关 系。
有 机质来 源 ( 跃 惠 等 ,00; 扬 明 等 ,03 。但 康 20 朱 20 ) 是 ,ihos (94 通过 对一个 匈 牙利上 新 统未 Lctue等 19 ) f 成熟 普拉 油 页岩样 品 中有机质 正构 烷烃 特征及 碳 同 位 素组成 分 析 , 与 c 、4高 等植 物 和 一种 藻 类进 并 3c
他微 生物 。青 藏高 原可可 西里 地 区有众 多盐 度不 同
为其 原 因主要 是与 有 机 质 的来 源 有关 , 藻 和 光 合 水 合成 细菌 的正 构烷烃 主导 成分是 c 沉水 和漂 浮大 型植 物等 非外 源 维 管 植 物 往往 有 最 大 的 C。C。 、:和 C :正构烷 烃丰度 , 陆生植 物 的表 皮蜡 质 层则 含 有 而
1 可可西里湖泊特征及样 品采集
可可 西 里地 区位 于青 藏 高原 的腹 部 , 抵 昆仑 北
山, 南至唐古拉山, 西接羌塘高原 , 东邻青藏公路 , 面
的 现代湖泊 沉积 物 中也发 现具有偶 碳 优势 的正构 烷
烃 类 型 , 常 在 C2~C 并 如范 围 内 ( i o e a. Ts t t 1 , s 17 ) 9 7 。对 于正 构 烷 烃 奇 碳 数 分 布 优 势 , 究 者 认 研

8.0ka BP以来长江中下游南漪湖沉积记录的正构烷烃及其单体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和古气候意义

8.0ka BP以来长江中下游南漪湖沉积记录的正构烷烃及其单体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和古气候意义

8.0ka BP以来长江中下游南漪湖沉积记录的正构烷烃及其单体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和古气候意义刘丰豪;胡建芳;王伟铭;童晓宁;黄超;廖伟森【摘要】通过分析长江中下游南漪湖柱状沉积物中正构烷烃分布特征及其单体碳同位素组成,重建了该地区8.0 ka BP以来的植被变化,进而反演古气候变迁;同时与其他地质记录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探讨了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全新世以来东亚夏季风的变化.8.0~4.8 ka BP,长链正构烷烃nC27-nC33含量占绝对优势,Paq值偏低,正构烷烃以陆生高等植物输入为主;相对较低的nC27/nC31比值及较高的ACL27-33值表明这一阶段以草本植物相对发育;长链正构烷烃δ13C整体偏负(-34.7‰ ~-32.9‰),C3植物为主;这一时期气候温暖湿润,是东亚夏季风最强盛时期.4.8~2.4 ka BP,长链正构烷烃nC27-nC33含量降低,Paq值偏高,陆生高等植物对正构烷烃的贡献相对减少;nC27/nC31比值升高,ACL27-33值降低,木本植物占优势,草本植物减少;长链正构烷烃δ13c相对正偏(-33.5‰~-29.1‰),Ca植物有一定的增加,但依然以C3植物为主;这一时期东亚夏季风减弱,气候朝冷干转变.2.4 ka BP以来,长链正构烷烃nC27-nC33含量升高,Paq值逐渐降低,陆源高等植物的贡献逐渐增加;逐渐降低的nC27/nC31比值以及逐渐升高的ACL27-33值表明草本植物重新占相对发育,木本植物含量逐渐减少;长链正构烷烃δ13C波动剧烈,呈现逐渐偏负的趋势,C3植物继续占据绝对优势,C4植物呈现逐渐减少的变化趋势;气候由寒冷干燥逐渐向温暖湿润过度.同时,这一时期各指标呈现剧烈波动的变化趋势,推测可能与长江流域人类活动逐渐增加,显著影响了自然植被变化的过程.这些指标记录的东亚夏季风随着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量的减少而持续减弱,同时记录了多次冷暖/干湿交替事件,存在6次冷干事件(夏季风减弱事件),其中5次与Bond et al.提出的北大西洋冰筏漂流事件一一对应.%The composition of n-alkanes and thecompound-specific stable carbon isotopes in a sediment core taken from Lake Nanyi in the Middle-Lower Yangtze region were investigated.The chronology of the sediment core was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the 14C-AMS data of the TOC (total organic carbon) and terrestrial leaves within the core sediments.The present study reconstructed the paleovegetation from 8.0 ka BP to present,and discussed the paleoclimate,especially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rom 8.0 to 4.8 ka BP,the compositions of n-alkanes consisted mainly of long-chain n-alkane (nC27-nC33),and the low Paq values suggested that the n-alkanes were mainly derived from terrestrial higher plants.The higher average chain length (ACL) of n-alkanes and the lower ratios of n-alkanes C27/C31 indicated that grass vegetation dominated during this stage.Depletedδ13C values of long-chain n-alkanes indicated vegetation was dominated by C3 plants,suggesting that the climate was more humid and warmer in the Middle-Lower Yangtze area and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was strong.From 4.8 to 2.4 ka BP,high Paq values and declining long-chain n-alkane contents suggested that the contribution of terrestrial plants decreased.The nC27/nC31 ratios increased and the ACLdecreased,indicating that woody vegetation dominated.The δ13C values of long-chain n-alkanes were between-33.5‰ and-29.1‰,indicating that C3 plants dominated,however,contributions of C4 increased.This phenomenon suggests that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weakened.After 2.4 ka BP,the decreased Paq values and the slightly increased contents of long-chain n-alkane suggested that the contribution of terrestrial plantsincreased.The decreased nC27/nC31 ratios and increased ACL values indicated that grass vegetation dominated in this region.The δ13C values of long-chain n-alkanes were between-33.9‰ and-28.0‰,and changed rapidly,suggesting that the climate tended to be warm and humid.The rapid change of these indexes may be related to the gradual increase of human activity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since 2.4 ka BP.All these indexes showed that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weakened when the summer solar radiation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decreased.Our multi-proxy records revealed six cold/dry climatic fluctuations that included five Bond events.【期刊名称】《地球化学》【年(卷),期】2018(047)001【总页数】13页(P89-101)【关键词】长江中下游;正构烷烃;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古气候;东亚夏季风【作者】刘丰豪;胡建芳;王伟铭;童晓宁;黄超;廖伟森【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40;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40;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8;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40;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40;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40;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93东亚夏季风作为全球气候系统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 显著影响着东亚地区的气候变化进而影响其植被类型[1‒2]。

湖泊沉积物中正构烷烃和碳同位素的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湖泊沉积物中正构烷烃和碳同位素的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湖泊沉积物中正构烷烃和碳同位素的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意义欧杰;王延华;杨浩;王红;高文静;徐美娜【期刊名称】《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2(035)003【摘要】正构烷烃碳分子及碳同位素的分布特征在环境领域的应用是目前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以湖泊沉积物为研究载体,综述了国内外利用正构烷烃及碳同位素技术在湖泊及其流域内生物源的识别、植被类型的判断及古植被、古气候的恢复和重建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且以石臼湖流域为例,探讨了运用该技术指示湖泊及其周围流域近现代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可行性.结果表明:(1)石臼湖沉积物中正构烷烃化合物主要分布在nC23 ~ nC31,呈现明显的奇偶优势;(2)从底层至表层,沉积物中高碳数正构烷烃的相对含量有逐渐减少的趋势,而低碳数正构烷烃含量逐渐增加.据此可以初步推断,近百年来石臼湖流域内的陆生高等植被呈现出相对退化的趋势,而菌藻类和其他水生植物则相对增多,水体富营养化问题逐渐突显,生态环境不断恶化.%In recent years,the application of n-alkanes carbon molecules and carbon isotopic distribution has been one of the hot issues in global change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environment.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achievement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utilized the n-alkanes and δ13C in biological input identification,vegetation type judgment and recovery and reconstruction of paleovegetation and paleoclimate.The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changes in Lake Shijiu were discussed using n-alkanes and δ13C.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n-alkanes compounds in Shijiu Lake sediments is mainly derived from terrestrial highervegetations,the most abundant components are nC27 ~ nC31 ,which show a significant odd-even predominance.Besides,from the bottom to surface,the relative content of long chain n-alkanes in the sediments was decreased while the short chain re-alkanes was increased.It can be inferred that terrestrial higher vegetations in this basin were gradually decreased while algae and other macrophytes were gradually increased over the past century.This indicates that eutrophication phenomenon has highlighted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becoming worse in the Basin of Shijiu Lake recently.【总页数】8页(P98-105)【作者】欧杰;王延华;杨浩;王红;高文静;徐美娜【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省环境演变与生态建设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46;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省环境演变与生态建设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46;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省环境演变与生态建设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46;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省环境演变与生态建设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46;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省环境演变与生态建设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46;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省环境演变与生态建设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4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93【相关文献】1.5A分子筛吸附混合溶剂洗脱-气相色谱-同位素质谱分析土壤中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 [J], 张逐月;刘美美;谢曼曼;王道聪;凌媛;尚文郁;刘舒波;岑况;孙青2.太原市大气颗粒物中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及环境意义 [J], 彭林;陈名梁3.东北地区向海湖泊沉积物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J], 孟培;王永莉;王自翔;汪亘;王有孝4.气溶胶中正构烷烃单体化合物稳定碳同位素分布特征初步研究 [J], 成玉;盛国英;闵育顺;傅家谟;邵波;王先彬;陈立民5.库赛湖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J], 张成艳;成小英;董海良;王建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湖泊现代沉积物碳环境记录研究

湖泊现代沉积物碳环境记录研究

湖泊现代沉积物碳环境记录研究随着全球变暖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湖泊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受到。

本文将围绕湖泊现代沉积物碳环境记录展开,通过梳理相关研究,探讨湖泊沉积物中碳的来源、影响因素及其环境记录的重要性。

湖泊现代沉积物中的碳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大气沉降、流域土壤侵蚀和湖泊生物。

其中,大气沉降是湖泊沉积物中碳的重要来源,包括二氧化碳、有机碳等。

流域土壤侵蚀将陆地表面的有机质和无机质带入湖泊,也是湖泊沉积物中碳的重要来源之一。

湖泊生物通过生物量和分泌物向湖泊中释放碳,同样对湖泊沉积物中的碳含量产生影响。

湖泊现代沉积物中碳的含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环境、地理位置等。

全球变暖导致湖泊水体中二氧化碳分压升高,促进沉积物中有机质的分解,进而影响湖泊沉积物中碳的含量。

环境污染也是影响湖泊沉积物中碳含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工业废水、农业污水等污染物的排放,会对湖泊沉积物中的碳含量产生影响。

湖泊水质的变化也会对沉积物中碳的含量产生影响,例如水体中营养盐的增加会导致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从而影响沉积物中碳的含量。

湖泊现代沉积物中的碳环境记录对于探究湖泊环境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碳的环境记录可以指示湖泊水体的营养状况,有机质的分解和无机质的溶解都会受到水体营养盐的影响。

碳的环境记录可以揭示湖泊生态系统的变化规律,例如水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变化、流域土壤侵蚀等。

碳的环境记录还可以用于推断湖泊历史时期的气候和环境变化,为古气候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目前,国内外针对湖泊现代沉积物碳环境记录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研究者们通过采集湖泊不同深度的沉积物样品,分析其中的有机质和无机质的含量、同位素组成等参数,来探究湖泊沉积物中碳的来源、影响因素及其环境记录。

研究发现,不同湖泊沉积物中碳的含量和组成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可能与湖泊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人类活动等因素有关。

研究者们还利用碳的环境记录来反演过去数百年来湖泊环境的变化趋势。

正构烷烃及单体碳同位素记录的石臼湖生态环境演变研究_欧杰

正构烷烃及单体碳同位素记录的石臼湖生态环境演变研究_欧杰
[14 , 15 ]

环芳烃等, 这些标志物与生物输入源有一定的关联 记录着湖泊周围与植被和气候相关的生态环境 性, 演变信息
[2 ]

正构烷烃 作 为 一 种 重 要 的 分 子 标 志 物 , 广泛 [3 , 4] [5 , 6] [7 , 8] 、海 洋 、河 口 三 角 洲 存在于 湖 泊 及泥 炭
第 34 卷第 2 期 2013 年 2 月
环 境 科 学 ENVIRONMENTAL SCIENCE
Vol. 34 , No. 2 Feb. , 2013
正构烷烃及单体碳同位素记录的石臼湖生态环境演变 研究
1, 2 1* 1 2 1 1 1 欧杰 , 王延华 , 杨浩 , 胡建芳 , 陈霞 , 邹军 , 谢云
2 OU Jie1, ,WANG Yanhua1 ,YANG Hao1 ,HU Jianfang2 ,CHEN Xia1 ,ZOU Jun1 ,XIE Yun1
( 1. Jiangsu Key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School of Geography Science,Nanjing Normal China;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Organic Geochemistry, Guangzhou Institution of Geochemistry, Chinese University,Nanjing 210046 , Academy of Sciences,Guangzhou 510640 ,China)
2期
欧杰等: 正构烷烃及单体碳同位素记录的石臼湖生态环境演变研究
485

元素和正构烷烃记录的中晚全新世抚仙湖流域环境演变

元素和正构烷烃记录的中晚全新世抚仙湖流域环境演变

元素和正构烷烃记录的中晚全新世抚仙湖流域环境演变
本研究对抚仙湖FXH-6岩芯钻孔进行元素地球化学和正构烷烃指标分析,重建了中晚全新世以来抚仙湖流域的环境演变及人类活动影响。

将抚仙湖沉积记录与季风区湖泊沉积记录进行对比,探讨了中晚全新世以来抚仙湖流域环境变化趋势及其可能的驱动机制。

抚仙湖沉积物XRF岩芯扫描的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来自陆源碎屑矿物的Ti、Mn、Fe、Rb、Zr元素与湖内碳酸盐沉淀的Ca、Sr元素呈负相关,可用来指示流域降水造成的地表径流输入的变化。

(2)Al和Si元素同样来自陆源碎屑,但其更多地指示了人类活动。

抚仙湖沉积物中的正构烷烃主要来自于湖泊内生生物源,并存在沉降后的后期降解改造。

中晚全新世以来抚仙湖沉积物中正构烷烃以内源输入为主,而陆源植物的贡献量只是相对比重的变化。

中晚全新世以来抚仙湖流域环境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5000~2300 Cal yr BP阶段:流域环境处于相对稳定期。

抚仙湖流域在此阶段地表侵蚀相对较弱,可能反映了流域地表径流较小,植被覆盖度高,降水量相对较低,气候对环境起主导作用。

(2)2300~1900 Cal yr BP 阶段:流域环境处于快速变化时期。

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较多,人类活动的影响可能相对较少。

(3)1900~0 Cal yr BP阶段:流域环境处于复杂变化时期。

由于人类活动改造地表植被覆盖结构,使植物截留作用减弱,加之降水量的增加,使得流域地表侵蚀程度增强,陆源碎屑随地表径流汇入抚仙湖的数量增加。

人类活动是该阶段环境变化的主导因素。

巴丹吉林沙漠湖泊沉积孢粉和正构烷烃记录的全新世环境变化

巴丹吉林沙漠湖泊沉积孢粉和正构烷烃记录的全新世环境变化

巴丹吉林沙漠湖泊沉积孢粉和正构烷烃记录的全新世环境变化巴丹吉林沙漠湖泊沉积孢粉和正构烷烃记录的全新世环境变化巴丹吉林沙漠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沙漠之一。

该地区的湖泊沉积物是了解过去环境变化的重要窗口。

近年来,科学家们通过对巴丹吉林沙漠湖泊沉积物中的孢粉和正构烷烃进行研究,揭示了全新世以来该地区的环境变化。

孢粉是植物的花粉孢子,在沉积物中可以保留数千年。

通过对巴丹吉林沙漠湖泊沉积物中的孢粉进行分析,科学家可以了解该地区过去的植被类型和变化。

研究发现,在全新世早期,巴丹吉林沙漠地区是一个湿润的草原环境,适合草本植物的生长。

随着气候逐渐变冷干燥,草原逐渐退化,逐渐演变为干旱沙漠。

这一过程大约发生在6000年前。

正构烷烃是一类有机化合物,来源于沉积物中的植物蜡质。

不同的植物在不同的季节和环境条件下产生不同的蜡质化合物,因此正构烷烃可以反映植被的季节变化和环境条件。

通过分析巴丹吉林沙漠湖泊沉积物中的正构烷烃组成,科学家可以重建过去环境的温度和降水变化。

研究表明,在全新世早期,巴丹吉林沙漠地区的气温较低,降水量较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气温逐渐升高,降水量逐渐减少,导致植被由湿润草地向干旱沙漠转变。

除了孢粉和正构烷烃,巴丹吉林沙漠湖泊沉积物中还有其他化学组分可以提供对环境变化的了解。

例如,碳酸盐含量可以反映湖泊水体的营养状态和水文特征,有机质含量可以揭示湖泊的陆源输入和有机质的分解过程。

这些化学组分的研究与孢粉和正构烷烃记录相结合,可以提供更全面的全新世环境变化信息。

通过对巴丹吉林沙漠湖泊沉积孢粉和正构烷烃记录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全新世以来该地区的环境变化。

这一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自然环境的演变过程,还对我们认识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巴丹吉林沙漠湖泊沉积物中其他组分的变化,以及其与全新世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该地区的生态系统演变和环境响应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巴丹吉林沙漠湖泊沉积物中的孢粉、正构烷烃和其他化学组分,我们可以重建过去环境的温度、降水变化、水体营养状态和水文特征,以及有机质输入和分解过程。

最新 东北地区向海湖泊沉积物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特征的发展-精品

最新 东北地区向海湖泊沉积物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特征的发展-精品

东北地区向海湖泊沉积物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特征的发展0引言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是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热点,而湖泊沉积物的研究是陆地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对于海洋沉积记录所揭示的大时间尺度、大区域背景古气候、古环境演变而言,湖泊沉积是反映区域高分辨率古环境、古气候重建的最佳载体[14]。

湖泊沉积记录的分子有机地球化学信息是恢复和重建湖泊及其周围流域古气候、古环境研究的重要内容[57]。

近年来,正构烷烃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标志物在湖泊沉积物的古气候、古环境重建中得到广泛应用[811]。

正构烷烃分布特征为沉积物中有机质来源、古植被历史恢复、沉积环境、源区的气候条件分布信息提供了良好依据[12]。

随着气相色谱燃烧同位素比值质谱联用仪(GC/C/IRMS)新技术的成功应用,单体分子标志物碳同位素的研究得到很大发展。

应用长链正构烷烃碳同位素可以对地质历史时期C3/C4植物相对丰度变化进行恢复,这一方法已被广泛运用于黄土/古土壤序列[13]、湖泊[1416]、泥炭[17]和海洋沉积物[1820]的古气候、古环境重建中。

湖泊沉积物中正构烷烃分布特征及其碳同位素组成的联合应用,大大增强了恢复和重建古环境、古气候的能力。

中国东北地区是C3/C4植物的混合分布区,是研究植被变迁与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地带。

相对中国其他地区湖泊而言,该地区湖泊分子有机地球化学记录的研究实例较少。

笔者以中国东北地区连续沉积的向海岩芯湖泊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在AMS 14C年代的基础上,通过对沉积物中正构烷烃及其单体碳同位素的研究,结合沉积物类型和有机质丰度,探讨了末次冰消期以来向海湖区的古气候、古植被演变,揭示了全新世大暖期全球温度普遍增长时期中国东北地区植被分布特征,为未来全球变暖趋势下的区域植被分布格局提供重要信息。

1研究区概况向海位于吉林省通榆县西北部(图1),现为一封闭性湖泊,湖泊最大深度为10 m,平均水深为3 5 m,湖面海拔169 m,属于向海湿地(122°05′E~122°35′E,44°50′N~45°19′N)的重要组成部分。

湖北梁子湖沉积物正构烷烃与多环芳烃对环境变迁的记录

湖北梁子湖沉积物正构烷烃与多环芳烃对环境变迁的记录

为 305~5 049 ng/g,其 中 CI5~C C2I~C25和 C2 ~ C,,分别 占总含 量 的 4.8% 53.0% 、5.0% ~26.7% 和 13.1% ~54.3% ,其 垂 直 变化 见 图 l。所 有 样 品的 碳 数 分布 范 围均 为 C ~C 在 C! ~C, 范 围 内具 有 强烈 的奇偶优势 ,CPI值最小为 1.69。
图 1 梁子湖沉积柱正构烷烃 总含量以及 C,s~C
积物 中富 含 的jE等 共 l7种 。这 17种 多 环芳 烃 分别
c ,~c: 和 c ~c ,的垂直变化
为 :萘 【Nap】、苊 【Ace】、二 氢苊 【Dia】、芴 【Flu】、菲 『Phe】、蒽 【Ant】、荧 蒽 【Fluo】、芘 【Pyr】、苯并 【a】葸 『BaA】、盏 【Chr】、苯并 【b】荧 蒽 【BbF】、苯并 【k】荧 蒽
迁 的 响 应
常 点外 ,这 3个 指 数在 194 om 以下 都 比较 低 ,而 在
3 结果和讨论
194 em以上突然增高 ,反映了从本时期开始 ,梁子 湖 的有 机 质来 源 发 生 了根 本性 变 化 :194 em 之上 有 机 质 主要来 源于 陆地 高 等 植物 ,194 em之 下 主要来
300

廿


廿 蜉

150

避 赚
250
_

_
350 —

㈣ 6



姗 一


图 2 梁子湖沉积柱正构烷烃 ∑C /∑C (C27+C29+C31)/(Cl5+Cl7+Cl9)、C3l/Cl7 和 2C t/(C +C )的 垂 直 变 化

正构烷烃在海湾沉积物与悬浮颗粒物中的粒径分布及其环境行为

正构烷烃在海湾沉积物与悬浮颗粒物中的粒径分布及其环境行为

正构烷烃在海湾沉积物与悬浮颗粒物中的粒径分布及其环境行为巫承洲;姚瑶;冯伟昊;沈汝浪;曾永平【期刊名称】《地球化学》【年(卷),期】2014(000)003【摘要】Occurrence of n-alkanes in sediments and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 (SPM) was examined to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tribution and transport of this class of contaminants in relation to particle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The samples were studied in five grain size fractions for sediment (fromΦ<450μm toΦ<30μm) and three grain size fractions for SPM (from Φ> 63 μm to Φ< 30 μm). The study illustrates that the maximal flocculation diameter of fine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 in study areas was 30μm. And the type and structure of organic matter and the source of pollutant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n-alkane distribution in different grain size particles in SPM and sediments fractions. The contents of nC31 in fine-size fraction of SPM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sediment on the sampling site, which indicated that water current and grain size of particulate matter are the chief contributor of bed-sediment re-suspension.%为初步探讨粒径大小对污染物迁移循环机制的影响,分析了广东省海陵湾水体中的悬浮颗粒与表层沉积物中不同粒径颗粒的质量分布特征和正构烷烃的空间分布。

生排烃过程中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的变化特征及其研究意义①

生排烃过程中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的变化特征及其研究意义①

生排烃过程中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的变化特征及其研究意义①熊永强;耿安松;盛国英;傅家谟【期刊名称】《沉积学报》【年(卷),期】2001(19)3【摘要】通过对生排烃模拟实验产物(残留油和排出油)中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的测定,揭示出生排烃过程中正构烷烃碳同位素组成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生烃初期,液态正构烷烃主要来自干酪根的初次裂解,它们的碳同位素组成不论是在排出油中还是在残留油中,随温度的变化都不明显,呈现较相似的分布特征;在生烃高峰期,早期形成的沥青质和非烃等组分的二次裂解以及高碳数正构烷烃可能存在的裂解,使得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明显富集13C,尤其在高碳数部分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另外,实验结果显示排烃作用对液态正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的影响不太显著.【总页数】5页(P469-473)【作者】熊永强;耿安松;盛国英;傅家谟【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93【相关文献】1.8.0ka BP以来长江中下游南漪湖沉积记录的正构烷烃及其单体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和古气候意义 [J], 刘丰豪;胡建芳;王伟铭;童晓宁;黄超;廖伟森2.原油裂解过程中正构烷烃的组成变化特征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J], 唐小强;黄光辉;张敏;韩金平;李碧3.黔北坳陷高演化烃源岩中正构烷烃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 [J], 包建平; 倪春华; 朱翠山; 詹兆文; 蒋兴超; 申旭4.柱色谱分离-分子筛络合洗脱过程中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分馏研究 [J], 董浩伟;赵佳玉;曾凡刚;谢曼曼;尚文郁;王淑贤;孙青5.气溶胶中正构烷烃单体化合物稳定碳同位素分布特征初步研究 [J], 成玉;盛国英;闵育顺;傅家谟;邵波;王先彬;陈立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藏高原湖泊沉积正构烷烃单体氢同位素比值的气候意义

青藏高原湖泊沉积正构烷烃单体氢同位素比值的气候意义

青藏高原湖泊沉积正构烷烃单体氢同位素比值的气候意义摘要:本文分别在青藏高原南部的大枪勇错、空姆错,中部的纳木错以及东北部的克鲁克湖和小柴达木湖钻取了浅岩芯,通过将表层沉积物中陆源正构烷烃单体(n-C25-31) 的δD值与当地生长季节大气降水的δD 值进行比拟,发现陆源正构烷烃记录了生长季节降水的同位素信号。

陆源正构烷烃与大气降水间氢同位素表观分馏在-45‰至-95‰之间,通过比照欧洲-130‰表观分馏值,可以看出青藏高原地区陆源正构烷烃与大气降水间表观氢同位素分馏小很多。

通过将表层沉积物中水生生物来源的正构烷烃单体(n-C17-23) 的δD值与当地湖水的δD值进行比拟,发现沉积物中水生生物来源的正构烷烃单体没有记录源水的同位素信号。

水生生物来源的正构烷烃与湖水间的氢同位素分馏在-30‰至-170‰之间,沿断面分馏差异大,通过比照欧洲稳定的-157‰分馏值,可以看出不同地区源水与水生生物来源的正构烷烃间的氢同位素分馏可能不一定稳定在-157‰。

通过将空姆错的时间跨度约50年、7年间隔的岩芯剖面中陆源正构烷烃单体(n-C25-31) 的δD 值与当地气象站气候要素进行比拟,发现陆源正构烷烃单体δD 值记录了生长季节的气温信号。

Abstract:Shallow sediment cores were sampled from Qiangyong Glacier Lake,Kongmu Co Lake,Nam Co Lake, Keluke Lake and Xiao Qaidam Lake along a S-N transect on the Tibetan Plateau. δD values of terrigenous n-alkanes (n-C25-31) extracted from surface sediments are compared to that of precipitation, showing that terrigenous n-alkanes record the precipitation signal during the growth. The fractionation between precipitation and terrigenous alkanes cover a range from -45‰ to -95‰. B y comparison with the fractionation of -130‰ in the Europe, it shows that the hydrogen isotopic fractionation between meteoric water and terrestrial n-alkane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is much smaller. δD values of aquatic derived n-alkanes (n-C17-23) extracted from surface sediments are compared to that of lake water, showing that these biomarkers do not record lake water signal. The fractionation between lake water and aquatic alkanes cover a range from -30‰ to -170‰. By comparison with the constant fractionation of -157‰ in the Europe, it shows that the hydrogen isotope fractionation between source water and aquatic n-alkanes may not be necessarily constant at -157‰ in different regions.δD values of terrigenous n-alkanes (n-C25-31) extracted from a profile spanning the past near-50 years at 7-year resolution from Kongmu Co Lake are compared to the climate elements of local weather stations, showing that these biomarkers record the air temperature signal during the growth.。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出版时间:2017-04-24 10:20:27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11.1895.X.20170424.1020.016.html网湖沉积物正构烷烃分布特征及其记录的环境变化沈贝贝1, 2,吴敬禄1,曾海鳌1,张永东1,金苗1(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210008; 2.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摘要:通过对网湖沉积岩芯中正构烷烃含量和组成特征的分析,探讨了网湖近百年来的湖泊环境变化。

结果表明,网湖沉积岩芯中正构烷烃的碳数范围在n-C14 ~ n-C33之间,其中以高碳数组分为主,并具有明显的奇偶优势,反映了沉积物有机质以大型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贡献为主,较低的2n-C31/(n-C27 + n-C29)比值指示陆源输入中以木本植物输入为主。

根据正构烷烃参数指示的沉积物有机质来源变化特征,近百年来网湖水体环境变化具有如下3个阶段:1950s以前,网湖与长江水体交换频繁,湖泊水体处于低营养环境状态,沉积物正构烷烃高/低分子量正构烷烃比值(H/L)和陆/水生类脂物比值(TAR)较高,沉积物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陆生植物和大型水生植物,湖泊浮游藻类贡献少;1950~1980年,H/L和TAR值明显下降,中、短链正构烷烃的比例略有升高,表明陆源植被对沉积物有机质的贡献降低,水生植物和浮游藻类贡献的有机质增加,但较低的2n-C17 /(n-C23 + n-C25)值表明浮游藻类有机质较低,此时湖泊水体较为稳定,湖泊受长江水位影响减小,湖泊营养水平有所升高;1980s以来,总体上湖泊受流域人类活动影响明显,湖泊水体营养水平升高,沉积物正构烷烃表现为H/L和TAR值升高后下降,正构烷烃总量和2n-C17 /(n-C23 + n-C25)比值显著升高,2000年后尤其明显,表明湖泊沉积物有机质输入增加,其中湖泊浮游藻类贡献明显增加。

关键词:长江中游;网湖;沉积岩芯;正构烷烃;有机质来源;环境变化中图分类号:P593;X1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0-3301(2017)DOI:10.13227/j.hjkx.201702062Distribution of n-alkanes from Lake Wanghu Sediments in Relation to EnvironmentalChangesSHEN Bei-bei1, 2, WU Jing-lu1, ZENG Hai-ao 1, ZHANG Yong-dong1, JIN Miao 1(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Lak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Limn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anjing 210008, China; 2.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100049, China)Abstract: Concentrations and distributions of n-alkanes in Lake Wanghu sediment core were analyzed toinvestigate the lake environmental changes during the past ~100 years. n-alkanes in the sediments mainly rangedfrom n-C14to n-C33. The relatively higher concentrations of mid- and long-chain n-alkenes with a strongodd-over-even carbon number predominance indicated organic matter contributions dominated by aquaticmacrophytes and terrestrial plants. The lower values of 2n-C31/(n-C27+ n-C29) recorded a kind of landscapedominated by woody plants. Over the past 100 years, the environmental changes of Lake Wanghu can be dividedinto three stages, based on the organic matter sources inferred from changes of n-alkane parameters in thesediments. Before the 1950s, higher values of terrigenous/aquatic ratio (TAR) and high-/low molecular weightn-alkane (H/L) indicated vascular plant-derived sediments deposited during a low-nutrient, clear-water phase withfrequently water exchange between the lake and the Yangtze River. Between the 1950s and 1980s, decrease invalues of H/L and TAR, and increase in proportion of mid- and short-chain n-alkanes indicated a shift towards midand shorter chain components which is probably associated with increasing contribution from macrophytes and收稿日期:2017-02-14;修订日期:2017-04-1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3017,41576171)作者简介:沈贝贝(1988~),女,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湖泊环境化学,E-mail:shenbeibei0308@algal. Lower 2n-C17/(n-C23+ n-C25) values indicated a relatively low algal abundance. In that stage, the lake trophic state increased slightly with decreasing influence of Yangtze River flow. After the 1980s,H/L and TAR values increased and then decreased, total n-alkane concentrations and 2n-C17/(n-C23+ n-C25)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especially after 2000s, suggesting the main contributor to high organic matter inputs most likely shifted to algal because of eutrophication caused by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Key words: middle reach of Yangtze River; Lake Wanghu; sediment core; n-alkane; organic matter sources; environmental changes长江中下游是我国淡水浅水湖泊分布最集中的地区,随着近几十年来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区内湖泊水体出现富营养化和污染等问题[1]。

正构烷烃是湖泊沉积物有机质的常见组分,作为一种生物标志物,继承了原生物的信息。

由于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因此,可以利用正构烷烃研究沉积物有机质生物源及其环境特征[2]。

正构烷烃对气候、环境变化较为敏感,且难被降解,易于在沉积物中稳定保存[3]。

另外,不同生物来源的正构烷烃分布特征和相对含量差别较大[4~10],甚至在湖泊演化的不同阶段,正构烷烃的分布模式也会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11~15]。

因此,湖泊沉积物中的正构烷烃指标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不同生物来源有机质的相对含量变化,进而可用于推测历史时期的湖泊环境变化。

目前,湖泊沉积物正构烷烃已较广泛应用于古植被、古生态和古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进展[16~19]。

迄今为止,长江中下游湖泊如太湖、巢湖、鄱阳湖等沉积物中的正构烷烃已有研究[20~22],而对位于长江中游网湖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气候变化、元素分析和洪水事件等方面[23~26],缺少湖泊沉积物正构烷烃方面研究。

本文以网湖的沉积岩芯为载体,在210Pb、137Cs精确定年的基础上,测定正构烷烃含量,研究其组成和相关参数的变化特征,探讨近百年来网湖环境变化,以期为湖泊水体污染控制和制定相应的对策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区概况和样品采集网湖位于湖北省阳新县(图1),濒临长江,西、南面为幕阜山脉北延的丘陵,东、北面为长江河漫滩平原。

湖泊面积为42.3 km2,最大水深为5.4 m,平均水深为3.7 m。

网湖流域的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5.9 ºC,降水量为1385 mm。

该地区地带性植被类型属亚热带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亚热带针叶林占一定优势[26, 27]。

阳新县以农业为主,境内矿产资源丰富。

在20世纪60年代富池口建闸以前,网湖除富水等流域径流和湖面降水补给外,受长江影响较大,每到汛期,长江水倒灌,江水携带的泥沙在湖中沉积[23~25]。

1967年富池大闸建成,阻断了网湖与长江的天然联系,使得进出网湖的湖水受人工闸口控制。

图1 网湖及其沉积岩芯的采样点示意Fig.1 Location of Lake Wanghu and sampling site of sediment core2015年11月利用重力采样器在网湖湖心(29°51'49"N,115°20'13"E)采集1根85 cm 的短柱沉积岩芯,以1 cm间隔分样,样品用锡箔纸包好后密封于塑料袋内带回实验室,并于–20 °C条件下冷藏以备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