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_创造经济奇迹的成功经验及其借鉴意义

合集下载

亚洲四小龙经济崛起的原因和经验

亚洲四小龙经济崛起的原因和经验

亚洲四小龙经济崛起的原因和经验亚洲四小龙,指的是韩国、台湾、新加坡和香港,它们在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之间实现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崛起。

这一经济奇迹的背后有许多原因和经验,本文将详细探讨它们。

一、成功原因和经验之一:出口导向经济模式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崛起与其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密不可分。

它们以制造业和出口为经济增长的引擎。

通过大力发展制造业,提高出口质量和竞争力,这些国家成功地打破了国际市场壁垒,迅速提升了出口规模和国际影响力。

面对市场需求的变化,亚洲四小龙不断调整和升级其产业结构。

例如,台湾转型到电子领域,韩国发展半导体和汽车等高附加值产业,这些创新使它们在全球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

二、成功原因和经验之二:教育和人力资源优势教育和人力资源优势也是亚洲四小龙经济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些国家在教育方面投资巨大,注重培养人才。

他们重视基础教育,并在高等教育领域建立了一流的大学和研究机构。

此外,亚洲四小龙意识到人才是发展创新的重要因素,因此,他们鼓励创造性思维和科学研究,并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

这使得这些国家不仅在制造业领域有竞争力,在科技创新方面也处于领先地位。

三、成功原因和经验之三: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亚洲四小龙经济崛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这些国家充分认识到基础设施在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并积极投资于交通、电力、通讯等领域。

例如,韩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现代化的公路、铁路和港口建设,这为其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台湾也在高速铁路、世界级港口等方面进行了大规模投资,使其成为亚洲的贸易枢纽。

四、成功原因和经验之四:稳定的政治环境和良好的治理亚洲四小龙拥有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和良好的治理,这也是它们经济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政府的决策能力和执行力使得这些国家能够有效地推动经济改革和发展。

同时,透明度和廉洁度也是这些国家治理能力的体现。

它们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和反腐败机制,打击腐败行为,保护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

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

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一、本文概述1、回顾“东亚奇迹”的历史背景和经济成就。

“东亚奇迹”一词通常用来描述自1960年代以来,东亚地区,特别是“亚洲四小龙”(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以及中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所经历的高速经济增长和显著的经济发展。

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前所未有的,因此被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和赞誉。

历史背景方面,东亚地区的经济起飞主要发生在二战后的几十年里。

在此之前,东亚许多国家都经历了长期的战争破坏和殖民统治,经济基础薄弱,社会结构复杂。

然而,通过政治稳定、社会改革以及对外开放等策略,这些国家逐渐摆脱了困境,开始了经济发展的新征程。

经济成就方面,东亚地区在短短几十年内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经济繁荣的巨大转变。

其中,最为显著的是“亚洲四小龙”,它们在20世纪60至90年代期间,实现了年均经济增长率超过8%的壮举。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成就,被誉为“中国奇迹”。

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成就不仅体现在总量的快速增长上,还表现在经济结构的优化、技术水平的提升以及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改善等方面。

“东亚奇迹”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变革的历史进程,它不仅改变了东亚地区的面貌,也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这一奇迹的深入研究和理解,对于我们认识和把握经济发展的规律,以及指导未来的经济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2、提出本文的研究目的:分析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在东亚奇迹中的作用。

本文旨在深入剖析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在东亚奇迹中的核心作用。

东亚地区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空前的经济增长,被誉为“东亚奇迹”。

这一经济现象背后,不仅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更在于其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战略选择。

其中,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无疑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它强调各国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技术水平等条件,选择和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从而实现经济增长。

东亚模式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东亚模式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等等。 上半期,东亚国家的经济处于高速增长之中, 兴 ,
东亚发展模 式;起 了 l 世界各 国的关注。但是 ,
4“ 、东亚模式” 本质上是一种“ 文化模式” 起 飞前都是较为落后 的国家或地 区, 。 他们有着
但缺乏资本资源, 科学技 从 2 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东亚国家 O 接连 即认 为东亚工业化地 区成 功的根本原 因是它 充裕的劳动力资源,
东亚国家或地区的政府一方面通过优 惠贷 层次上开始工业化进程 。 和 体制 结构 , 其最显著的特 色足 强力政府 具有 展 。 款 、出 口补贴等方式扶 助生产 出口产品 的企 2政府宏观干预经济。 、 一方面是因为市场 强烈的经济建设意识和强大的导向作用。
推动这些企业 出 口产品 , 以支持技术和 设 机制的不完善性; 另一方面是由于世界经济中 3“ 、东亚模式” 本质上是一种“ 综合的现代 业 , 另一方 面通过改善投 资环境, 实行 不稳定 因素越来越多 ,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已使 化模 式” 即认为东亚模式 具有许多要点, 。 包括 备 的进 口;
不是最新的技术而是发达国家即将淘汰的技
济的稳 定发展 。

所建立起来的不是高新技术产业而是劳动 5“ 、 东亚模 式” 是一种“ 制度模式” 即认为 术 , 。

东亚发展模式概括
“ 东亚模式” 作为一种制度模式, 其特征表现为 密集型产业。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东亚
各地 东亚包括东北亚和东南亚, 东亚发展模式 东亚 各国、 区的经济增长和工业化是它们 国家或地 区依靠 劳动和资本 的高投入 来实现 从而走上了粗放型经济增长的 是指 东亚 国家在 经济发展过程 中所形成 的方 致力于经济增 长和现代化 的政府 理性地进 行 产品的高增长, 式和特点 。在 2 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上 制度 创新和 制度 安排并有效地 予 以实施 的结 道路。 O 制度是其经济 增长和工业化取得 巨大成效 二、 东亚模式值得借鉴的经验 半期 ,东亚 国家 的经济处于高速增长之 中, 东 果, 但 亚发展模式 引起 了世界各 国的关注 。但是 , 从 的根本原因, 并没有指 出东亚 国家经济增长

东亚奇迹的几点经验

东亚奇迹的几点经验

刺激竞争
政府制造资源稀缺、实行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机制,指定奖励实质,执照需求
(四)平等地增长
东亚国家的经济能达到快速增长而不增加不平等的原因 1、土地改革
提高了农村生产力和收入,导致储蓄增加;较高的收入拉动了内需,这 对于出口市场还没有扩大的经济体系是重要的;收入的再分配导致了政策的 稳定,这是创造一个良好的国内和外国投资坏境的重要因素
(五)出口型增长
四中促进出口的措施: 完善的基础设施; 政府为出口企业提供优先的信贷的外 国交换业务; 建立新的出口领域; 为本国的产品营造一个良好的信誉
三、东亚奇迹的共同经验
健全社会职能:比如合理的收入分配以及对教育的重 视会创造更加优质的人力资源,同时能够为商业和投 资创造更加良好的氛围; 合适的政策: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采用更加开放的 经济政策;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致力于建立更加完善的市场 机制:比如建立信贷银行,长期发展银行,鼓励企业 家进入市场,同时营造开放的市场氛围; 增加社会资本以及提高居民收入和储蓄:比如政府提 供的基金等金融工具; 对社会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比如将更多的资源投向 自主创新型企业;建立更加完善的竞争机制等; 大力实行促进投资的政策:一定的金融管制,以及信 贷制度的完善等增强企业承担风险的能力,以及政府 来改善国际经济关系;
四、小结
小结: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倚重,不断 完善,推进出口教育高新技术的政策,以 及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与完善的竞争机制 是带来经济奇迹的主要经验; 东亚奇迹与其说是经济奇迹到不若说 是政治奇迹更恰当:东亚国家的整体制度 有效地提高了政府效率,同时降低了腐败 发生的可能性。
Company
LOGO
统计学解释
第一 第二 第三

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

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

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东亚奇迹是指东亚地区包括日本、韩国、台湾和新加坡等国家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独特现象。

在此期间,这些国家迅速跃升为发达国家,并拥有了世界最先进的科技和制造业。

东亚奇迹的成功源于一系列优势和发展战略的相互作用。

首先,东亚国家在实施发展战略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这些国家在过去面对着贫穷和落后的现实,为了迎头赶上发达国家而积极探索了一系列发展道路。

他们发展了以出口导向为核心的经济战略,通常称为东亚模式。

这一模式注重出口导向的制造业,通过大量的出口获得外汇,进而实现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目标。

这一经济模式对东亚国家的经济增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东亚国家在人力资源和教育方面具有优越性。

东亚国家非常重视教育,普及高质量教育成为他们发展的战略选择。

通过提供高质量的教育系统培养了一大批具备先进科技技能和管理知识的人才。

这些人才为东亚国家的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使东亚国家在全球竞争中保持优势。

人力资源优势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再次,东亚国家在政府引导下的市场经济方面取得了成功。

这些国家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如开放市场、降低关税、吸引外国投资等,为市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同时,政府也在经济领域提供了积极的引导和支持,通过产业政策、技术转移和对外贸易等措施,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科技创新的发展。

这些市场经济的措施为东亚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

综上所述,东亚奇迹的再解释可以归结为优势和发展战略的有效结合。

东亚国家通过实施出口导向的经济模式,注重教育和人力资源的发展,引导市场经济,充分发挥地缘政治和地理位置的优势,取得了快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未来,东亚国家可以继续加强跨国合作,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加大对创新和科技的投入,提高产业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东亚奇迹的经验教训及其启示——以日韩为例

东亚奇迹的经验教训及其启示——以日韩为例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导火索正是巨额短期资本的流动冲击要想利用市场机制克服这种缺陷并不容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体制的另一个主要问题是借款人和放款人之间处于信息不对称的状态即相对于放款人而言借款人对其借款用于投资的项目的风险性拥有更多的信息而最终的债权人即存款人对信贷用途则缺乏了解从而导致放款人即金融机构为了追逐收益而进行逆向选择使那些高风险项目的借款人得到资金
政府公开宣布, 凡是在政策设定的战略性产业 投入 东亚经验表明, 政府在经济增长中 发挥着重要的 作用, 由 自 到整个社会, 如果盈利水平受到重大影响时, 政府将削减或免收 放任并非最优。 在起飞阶段, 运用产业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 巨资的企业, 对
或者部分乃至完全免除其贷 经济 进行积 极干预, 代替一部分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 是十分必 这些企业在国家银行贷款的利息, 要的。 在转型和成熟阶段, 政府在处理外部性和进行公共投资 款偿还债务。 在政府这种强有力的支持下, 企业的扩张计 划迅 在短时期内形成了 具有很强竞争力的世界规模的大型 以便 保证市场的 有效运转充分 发挥资源酉置功能也是十分关键 速膨胀, 己
人 民大学国 民经济管理系博士生 , 研究方向 : 国民经济 管理 。
二战后东亚国 家长达3 年的 0 经济高速增长, 一直被誉为世 机械、 石化、 汽车等现代产业。 若坐等市场经济自 发的调节, 这
界经济发展史中的 奇迹。日 本因此一 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大 些产 业势必难以 迅速发展, 在国际 上抢占 有利的 竞争地位, 此 因
高的 储蓄和投资 率是日 韩实现高 、 速增长的 重要经验。而日 韩 、 长的内在条件, 这是值得分析研究并加以借 鉴的。 世界银行报告所总结的东亚增长模式的特点是: 在保持宏 产业政策的一 个显著特 点就是通过金融体系特别是银行的 低息 观经济 基本稳定的同 通过有效的 时, 政府对经济不同 程度的干 贷款来扶持产业的发展。 再以韩国为例, 韩国政府积极鼓励和 持大型产业集团的 发展, 在金融方面主要予以以下几个方面 预, 使经济增长长期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基于这种增长 模式, 扶 具 备了 导致东亚奇迹产生的主要因素, 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的支持: 如: 一是为其提供负实际利率的贷款, 银行的 贷款利率实际 快速积累的战略, 重视人力资本投资, 政府干 预和产业政策等。 低于资金的机会成本。二是将投入战略性产业的投资风险分摊

东亚经济奇迹与发展模式

东亚经济奇迹与发展模式

东亚经济奇迹与发展模式东亚地区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奇迹,成为全球发展最为迅速和成功的地区之一。

这一成功背后有着独特的发展模式和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和改革措施。

本文将探讨东亚经济奇迹的成功因素和发展模式。

一、东亚经济奇迹的成功因素1. 导向市场经济的改革东亚经济奇迹的成功与地区国家对市场经济的积极追求密不可分。

这些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体制改革措施,包括市场化的价格决定机制、私有产权的保护、自由贸易等,为企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机会。

2. 投资基础设施的发展东亚国家深知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因此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大量资金和资源。

例如,中国的高速铁路网络、韩国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等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3. 优质教育和人力资源投资东亚国家重视教育,注重培养优质的人力资源。

他们积极投资于教育领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人才,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4. 开放的外贸政策和创新能力东亚国家积极开放市场,鼓励外贸发展,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

同时,他们注重科技创新,提升自主研发能力,不断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使得东亚地区在全球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二、东亚经济奇迹的发展模式1. 以出口导向为特征的经济模式东亚经济奇迹的国家普遍采取了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在国际市场上依靠出口取得了经济增长。

这一模式的成功在于既可以获取外汇收入,又可以通过市场竞争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

2. 经济的产业升级与转型东亚国家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型,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升级。

他们积极引进和推动高新技术的应用,发展高附加值的产业,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3. 区域合作与经济一体化东亚国家通过加强区域合作促进了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例如,东盟的形成和发展、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等合作机制的建立,为地区内的贸易和投资创造了更加便利和有利的条件,推动了整个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

东亚模式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东亚模式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东亚模式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作者:闫方宇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年第12期提要在20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上半期,东亚国家的经济处于高速增长之中,东亚发展模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

但是,从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东亚国家接连爆发金融危机,东亚发展模式似乎又变得一无是处。

总结东亚发展模式的成功之处和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包括我国在内的东亚国家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

一、东亚发展模式概括东亚包括东北亚和东南亚,东亚发展模式是指东亚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方式和特点。

在20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上半期,东亚国家的经济处于高速增长之中,东亚发展模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

但是,从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东亚国家接连爆发金融危机,没有爆发金融危机的东亚国家也存在与爆发金融危机的东亚国家相似的问题,东亚发展模式似乎又变得一无是处。

总结东亚发展模式的成功之处和存在的问题,显然有助于包括我国在内的东亚国家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

人们对东亚发展模式已作了多种概括,大致有以下几种论点:1、“东亚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它是指出口导向型的工业化战略或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

2、“东亚模式”本质上是一种“体制模式”。

即认为东亚模式是指近几十年来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实现经济现代化的一整套发展措施和体制结构,其最显著的特色是强力政府具有强烈的经济建设意识和强大的导向作用。

3、“东亚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综合的现代化模式”。

即认为东亚模式具有许多要点,包括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不断升级和调整的产业政策、温和极权主义与市场原则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强有力的政府公营经济与民营经济相互合作,以及政府同企业界的密切联系与协调、技术引进及其特有的企业文化、较高的国民教育水平、倡导文化多元和民族文化的复兴,等等。

4、“东亚模式”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模式”。

即认为东亚工业化地区成功的根本原因是它们共同的儒家文化背景,儒家传统是保持东亚工业化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决定意义的天生本性。

韩国的经济奇迹与发展模式

韩国的经济奇迹与发展模式

韩国的经济奇迹与发展模式韩国,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传统的东亚国家,曾在上世纪实现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奇迹。

它以其高速发展和创新能力成为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们的研究对象。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韩国的经济奇迹和发展模式的成功之处。

1. 剧变与挑战二战结束后,韩国经历了一系列剧变和挑战。

迎接着他们的是分裂的国家、贫困和不稳定的政治局势。

然而,韩国人民没有放弃,他们以韧性和勤劳的精神迎接这一系列的挑战,努力改善经济状况,成为了当今世界的经济大国之一。

2. 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韩国政府在发展经济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通过大量的投资来推动经济发展,发掘和利用人才。

政府在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大规模投资,为韩国经济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导向出口的发展模式韩国经济的成功离不开其独特的发展模式。

韩国政府在上世纪60年代制定了出口导向政策,将重点放在发展制造业和出口贸易上。

这一策略使得韩国能够充分利用其劳动力优势,并吸引外国投资,提高出口竞争力。

4. 教育和科技的投入韩国在教育和科技方面的投资也是其经济奇迹的重要因素之一。

韩国政府重视人力资本的培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此外,韩国的科技研发水平也不断提升,成为国际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5. 创新与创业精神韩国人民独特的创新和创业精神也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通过鼓励创新、激励创业,韩国孕育了众多的成功企业和创新项目,如三星、现代等,这些企业成为韩国经济发展的引擎。

6. 全球化和国际合作韩国实施外向型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和合作。

韩国政府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与其他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拓宽市场,打破贸易壁垒。

这些全球化的举措进一步推动了韩国经济的发展。

7. 社会稳定与公平韩国的经济奇迹并非完美无瑕,它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韩国政府也注重社会稳定和公平。

它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解决贫富差距和社会问题,使得整个社会更加稳定和公正。

总结起来,韩国的经济奇迹与发展模式的成功之处在于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教育和科技的投入、创新与创业精神、全球化和国际合作以及社会稳定与公平。

东亚经济模式对中国经济的借鉴

东亚经济模式对中国经济的借鉴

东亚经济模式概述以及对中国经济的借鉴2010081507刘志韬摘要:近几年,“东亚模式”是一个备受世界经济学者关注的话题, 它曾创造了亚洲奇迹, 令世人瞩目, 东南亚金融危机后, 又广受世人争议。

本文试对这一模式的特点、成功与不足作一个浅述, 以期对中国经济改革有所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东亚模式特点成功不足借鉴东亚经济模式造就了亚洲经济奇迹,给世界其它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成功的经验。

但东亚模式的缺陷也使东亚诸国陷入了金融危机而蒙受巨大损失。

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与东亚经济模式有一定的相似,正确地认识彼此间的异同,采取相应的对策,避免东亚各国经济发展中走过的弯路,对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有着积极的意义。

1974-1993年.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年平均增长率达7.5%,是同期发达国家经济平均增长率的两倍以上。

就是在1974—1975年的石油危机,1979--1982年的经济危机,1990- 1992年的经济衰退时期,这一地区的经济仍能保持7%以上的增长率,其经济实力和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加强,经济自主能力不断提高,无论什么样的外部经济环境,其经济都表现出强劲的势头,这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

这种经济奇迹虽然与当时的外部经济环境密不可分.但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还在于东亚经济模式所起的积极作用。

1997年7月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给亚洲经济的腾飞投下了一道阴影,给东亚经济模式的成功划上了一个问号。

先是泰国发生了金融危机, 继而泰国金融危机向外扩散, 演变成东南亚国际金融危机; 进入10 月下旬以后, 东南亚金融危机又扩散到其它实行市场经济的东亚国家和地区, 如韩国、台湾地区, 以及奉行“东亚经济模式”的其它发展中国家。

这些国家的货币汇率大幅下降,资本大量外逃, 国内经济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经济增长率的大幅下降。

但是,带动亚洲经济高速发展的因素仍然存在,我们应当正确而客观地分析亚洲金融危机与东亚模式的关系,这不仅关系到亚洲各国今后的经济模式和经济战略,也关系到我国今后经济战略的决策。

【精品】东亚奇迹的教训与反思

【精品】东亚奇迹的教训与反思

【关键字】精品东亚奇迹的教训与反思莫倩云摘要:东亚8个经济体只用了三十年就完成了工业化,这期间他们经济的高速增长,让世界感到大惑不解,被称为东亚奇迹。

这个奇迹依托的是亚洲人高储蓄和努力工作的价值观,及良好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包括对基础教育的高投入、出口导向战略、低通货膨胀率、合理的政府干预等。

东亚奇迹的本质则是物质资本和休息力资源的大量投入。

如果不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不改善经济发展的质量,这样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

而给人民提供自由的空间,有助于促使生产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东亚奇迹亚洲价值观要素增长模型一、东亚经济增长的奇迹欧洲国家用了近百年的时间才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拉丁美洲也历经了二战前后90多年缓慢的工业化。

当东亚国家只用了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这短短三十年时间就完成了社会的工业化和人的工业化。

这三十年间,香港、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台湾及泰国这8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为5.5%,比东亚其他国家快2倍,比拉丁美洲快3倍。

2这些东亚经济体的迅猛增长震惊了世界,被称为东亚奇迹。

他们的起点曾经很低。

1960年,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和台湾的人均GDP水平分别为7093美元、1110美元、2203美元、3022美元和1012美元,分别相当于当时美国人均GDP水平的50.2%、7.9%、15.6%、21.4%和7.2%。

三十年后,大部分东亚国家和地区踏入了中等发达经济体的行列。

到2004年,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和台湾的人均GDP水平按照不变价格计算,分别达到39195美元、12743美元、23636美元、27597美元和13609美元,分别相当于美国人均GDP水平的106.5%、34.6%、64.2%、75.0%和37.0%3。

他们占世界出口的份额由1965年的9%增加到了1990年的21%。

这一奇迹引发西方发达社会的广泛关注,各派学者围绕亚洲社会和西方社会的经济发展方式和文化架构对经济的影响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从“东亚模式”到“中国模式”——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对中国发展的意义

从“东亚模式”到“中国模式”——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对中国发展的意义

从“东亚模式”到“中国模式”——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对中国发展的意义近年来,中国的崛起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

中国以其高速的经济增长和巨大的市场潜力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推动力。

然而,中国的崛起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中国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和压力。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并推动可持续发展,中国可以从东亚模式中吸取经验,并形成自己独特的中国模式。

东亚模式是指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台湾、韩国、新加坡和香港)在20世纪的发展经验。

它们以高度依赖出口、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教育和技术创新等为特点,经济发展迅速,一度成为全球经济的焦点。

这些国家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有着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首先,中国可以借鉴东亚模式中对教育的高度重视。

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都非常注重教育,并为培养高素质的劳动力提供了良好的教育体系。

中国可以通过加强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和创新人才,以推动经济的创新转型。

其次,中国可以学习东亚模式中的技术创新能力。

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不断引进和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并加以改进和创新。

中国应当鼓励企业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中国可以学习东亚模式中对劳工和社会保障的关注。

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都高度重视劳工的权益和福利保障,为劳动者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社会保障体系。

中国应加强劳动力市场的法制化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劳动者的福利待遇,提高劳动力的稳定性和获得感,进而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

最后,中国可以借鉴东亚模式中的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东亚地区的发展一度以高度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然而,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积极采取环保措施,推动可持续发展。

中国应当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总之,东亚模式为中国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亚洲四小龙的崛起韩国新加坡和香港的经济奇迹

亚洲四小龙的崛起韩国新加坡和香港的经济奇迹

亚洲四小龙的崛起韩国新加坡和香港的经济奇迹亚洲四小龙的崛起:韩国、新加坡和香港的经济奇迹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和香港,指的是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这三个东亚国家和地区实现了快速经济增长和现代化的引人瞩目的成就。

在这个时期,它们以其出色的经济表现迅速崛起,成为全球典范。

本文将深入探讨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奇迹,包括其成功的原因、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以及面临的挑战。

一、韩国的经济奇迹韩国的经济起飞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那时韩国经济依赖农业和传统工业。

然而,通过积极的工业化政策和大规模的出口导向战略,韩国经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国家政府鼓励发展高附加值产业,如汽车、半导体和船舶制造,并采取了大规模的金融支持措施。

此外,教育和科技也得到了提升,为经济转型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持。

韩国的经济奇迹还受益于出口的大幅增长。

韩国成功地发展出了一些世界领先的跨国公司,如现代汽车和三星电子。

这些公司在全球市场上取得成功,带动了韩国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政府的主动引进外资和技术也为韩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然而,韩国的快速发展也伴随着一些问题。

过度依赖出口带来了外部经济波动的敏感性,尤其是在金融风暴中更为明显。

此外,韩国社会也面临着收入差距扩大和劳动力市场不稳定等社会问题。

二、新加坡的经济奇迹新加坡的经济奇迹是由李光耀(Lee Kuan Yew)领导的政府所带动的。

上世纪60年代,新加坡是一个资源匮乏、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小岛国。

然而,政府采取了积极的产业政策,以吸引外国投资和技术。

新加坡积极发展制造业、金融业和服务业,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世界一流的商业环境。

新加坡奇迹的核心是政府的远见和决策能力。

政府以工程师式的管理方式,不断改进和提升经济发展模式,有效地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此外,政府还采取了严格的法律和治安政策,确保了社会的稳定和法治环境的良好。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新加坡也面临一些挑战。

其中包括人口老龄化和高度竞争的全球市场。

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

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

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东亚奇迹的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并对其进行再解释。

在引言部分介绍了文章背景和引出主题。

在正文部分分析了东亚奇迹的起源、比较优势的解释、发展战略的意义以及对东亚奇迹的重新讨论,并进行了案例分析。

结论部分总结了东亚奇迹的成功之处,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了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东亚奇迹的成功之处,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东亚奇迹、比较优势、发展战略、案例分析、成功之处、未来发展趋势、建议。

1. 引言1.1 介绍文章背景本文将对“东亚奇迹”的成功奥秘进行深入探讨,并围绕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展开论述。

东亚地区包括日本、韩国、台湾、新加坡等国家,在20世纪后期迅速崛起,以高速经济增长和持续发展著称。

这种现象被称为“东亚奇迹”,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东亚奇迹的起源开始,解释比较优势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探讨发展战略的意义,并对“东亚奇迹”的成功再进行解读。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这一现象。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将总结东亚奇迹的成功之处,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关建议。

使读者能够对“东亚奇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后续内容的阐述打下良好基础。

1.2 引出主题在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东亚地区一直被誉为经济奇迹的发源地。

诸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在短短几十年内实现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和现代化进程,被称为“东亚奇迹”。

这种高速发展的现象给世界各国提供了许多启示和借鉴,也对我们思考发展模式和策略提出了挑战和思考。

本文将对“东亚奇迹”的起源、比较优势的解释、发展战略的意义以及对其再解释的讨论进行深入探讨,并通过案例分析来探索其背后的原因和成功因素。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东亚奇迹”的成功之处,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好地适应和把握机遇,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东亚金融危机成因与启示

东亚金融危机成因与启示

泰铢汇率
泡沫经济 大量不良资产 巨额外资外流 泰铢大幅贬值 泰国金融危机
2.2 危机蔓延过程
第一阶段
1997年 月至12月 泰铢、菲律宾比索、马来西亚林吉特、 1997年6月至12月,泰铢、菲律宾比索、马来西亚林吉特、印 12 尼盾、新台币和韩元纷纷贬值,香港和日本经济遭遇危机。 尼盾、新台币和韩元纷纷贬值,香港和日本经济遭遇危机。
恒指暴跌
印尼经济崩溃
3、危机后果
经济增长陷入低迷 通胀率居高不下 居民收入大幅下降 政局动荡
泰国、 泰国、韩国等东亚 国家面临一次前所 未见的严重经济倒 退和金融冲击。 退和金融冲击。
4、危机的经验教训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东亚金融危机是中 国经济发展的前车之鉴,我们需要认真分 析东亚金融危机的成因,并从中吸取经验 教训。
4.1、危机的成因
1 2 3 4 5 6 巨额的经常项目赤字 外债高筑和外债结构失衡 资金投向不合理 盲目实施金融自由化 制度、 制度、文化上的弊端 没有管理和限制国际游资
4.2、经验教训
加强外资投向管理, 加强外资投向管理,发展实业经济 防止经济过热 谨慎实施金融自由化和开放资本市场 监控国际游资流动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控制金融风险
东亚金融危机成因与示
陈安
东亚金融危机
1
背景
2
演变过程 结果
4
3
经验教训
1、危机爆发背景
• 东亚诸国经济高速增长,被称为“东 亚奇迹” • 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经济结构严重 失调
1、泡沫经济 2、经常项目失衡 3、外债过多,债务结构不合理
2.1 泰国金融危机演变过程
盯住美元的固定制度 出口竞争力下降 经常项目高额逆差 为了避免贬值,不得不提高利率 大量国际资本流入

东亚四小龙崛起的原因分析

东亚四小龙崛起的原因分析


与中国的依存度:
香港出口依存度(%)
对大陆 对美国 对日本 对欧洲
1986 1989 1990 1991
11.7 25.7 24.8 27.3
41.7 25.3 24.1 21.1
4.0 6.2 5.7 5.3
24.0 18.3 20.6 23.0
与中国的依存度 30 25 20 15 10 5 0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重视科技、加速高科技发展
新加坡政府将科学技术视为经济发展的 重要因素,优先发展微电子、自动装置、机 器人、通讯技术,计算机和生物技术。近20 年来,新加坡高技术产业年平均增长30%, 从事高技术研究和开发的科技人员增加了12 倍,成为东南亚的“硅谷”。
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



通过先驱工业免税、出口产品免税、信贷计划等 方式引进投资。 1972—1989年,制造业总投资为204.5亿新元, 其中外资占80%。目前,新加坡有外资企业3400 家,它们在新加坡经济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1990年外国在新加坡投资总额为24.8亿美元。 促进了工业、对外贸易、金融业的发展,并利用 此培养了大批先进人才。
东亚四小龙崛起的原因分析
组员:物流管理系 丁 伟(04306001) 陈伟芳 (04306013) 吴小鹏(04306017 ) 刘士煜(04306008) 蔡加水 (04306037) 郑君鸿(04306024) 郑佳洲(04306023)
东亚四小龙:香港、台湾、新加波、韩国



上世纪中后期,这四个地区的经济都取得了 迅猛的发展,人均收入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它们的所创造的经济奇迹,引起了世界的瞩 目. 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发展经验.

东亚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与经济崛起

东亚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与经济崛起

东亚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与经济崛起近几十年来,东亚国家在现代化进程和经济崛起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这些国家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它们的成功经验不仅对东亚地区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对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具有启示作用。

首先,东亚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在二战后的重建时期,这些国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包括基础设施的修复、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人力资源的培养等。

然而,通过政府的有力引导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东亚国家逐渐走上了现代化之路。

其次,东亚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与经济崛起密不可分。

这些国家在经济领域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市场经济的引入、外资的吸引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等。

特别是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为东亚国家的经济崛起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通过开放市场和积极吸引外资,东亚国家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产业的升级。

此外,东亚国家在科技创新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这些国家注重教育和科技的发展,加大对科研机构和高等教育的投入。

他们还鼓励创新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政策支持。

正是这种重视科技创新的精神,使得东亚国家在高科技产业和创新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然而,东亚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经济增长的不平衡性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东亚国家也面临着收入分配不均、城乡差距扩大等问题。

这些社会问题不仅影响到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对国家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

其次,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也是东亚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问题日益突出。

东亚国家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包括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推动可持续发展。

最后,东亚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还需要面对国际竞争和全球化的挑战。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竞争的加剧,东亚国家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适应全球经济的变化。

这包括加强国际合作、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等。

亚洲“四小龙”经济奇迹剖析

亚洲“四小龙”经济奇迹剖析

亚洲“四小龙”经济奇迹剖析[摘要]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亚洲“四小龙”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开始持续高速增长,被称为“东亚奇迹”。

本文从它们特殊的地理历史条件、国际环境和所实行的经济战略等方面深刻地分析了亚洲“四小龙”经济增长的原因及其弊病。

[关键词] “四小龙” 经济发展原因弊病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间,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完全改变了原有贫穷的经济状况,以经济的高速增长名噪于世,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经济奇迹,被称为亚洲的“四小龙”。

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亚洲“四小龙”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一直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因此,探讨和分析亚洲“四小龙”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很有必要。

一、亚洲“四小龙”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一)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四小龙”的面积都不大,自然资源都比较贫乏。

新加坡和香港地区,连居民的引用水都要靠别人供应。

韩国和台湾地区发展农业的条件可以,不过工矿资源缺乏。

然而,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优势,都处在海上的交通要道,都有良好的深水港。

如香港地区的维多利亚港,是世界著名的天然良港。

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四小龙”在二战前都分别是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和商品周转站。

这些地方拥有一定的物质基础,这里的商业、服务业和金融业发展都有很长的历史。

它们都较早地吸收了西方文化,造就了一支有较高素质的劳动力和企业家队伍。

(二)有利的国际环境“四小龙”的经济起飞,大都在60年代。

在这时期,一些特殊的因素对它们的经济成长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一,当时西方发达国家在新的科技革命推动下,为了调整自己的产业机构,它们把一些劳动力和原料消耗多、污染严重的产业,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第二,当时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正经历着相对繁荣时期,使它们对发达国家的出口在很长一个时期内享受着特殊照顾。

第三,60年代正是美国不断扩大侵越战争的时期,“四小龙”离越南较近,“越战”对这些地方的经济、贸易和旅游业发展,无疑是一个有力的刺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亚模式与浙江现代化[ 编者按] 近20 多年来, 现代化问题一直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点和焦点。

在一个多极化发展的世界上, 各国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与方式既有共性又有特性,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现代化模式。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所谓美国模式、北欧模式和东亚模式。

东亚模式就是在东方儒家文化传统与西方现代文明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方式、经验和道路。

它所包括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指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和香港,它们在文化传统上属于儒家文化圈,但在现代化过程中学习并消化了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市场经济体制和以民主、法治为核心的人文主义价值观, 从而形成一个多元文化互动互补的社会。

浙江在历史上即与东亚国家和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经济与文化联系。

浙江的经济、人文环境与日本和四小龙也有某些近似之处。

因此,东亚模式的许多成功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和汲取的。

下面四篇论文系本院“东亚模式与浙江现代化的比较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成果, 分别从经济策略、社会保障、教育规划和人文精神诸层面探讨了“东亚模式”的经验、教训及其对浙江现代化的启示。

东亚:创造经济奇迹的成功经验及其借鉴意义张仁寿张仁寿,男,1956 年生,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杭州310025)东亚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及其成功经验令世人瞩目。

浙江不仅与东亚有着相近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 处于同一地缘带, 而且比之于东亚模式中日本及随其后的“四小龙”, 属于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后来者, 现在正处在经济起飞时期。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我们要重视研究借鉴东亚模式特别是“四小龙” 经济起飞的成功经验。

本文着重考察分析东亚成功地实行政府干预和促进出口这样两个事关经济体制和发展战略的重大问题, 其中的成功经验, 对于加快浙江经济现代化有着非同寻常的借鉴意义。

兴工业化国家增加了一倍多。

“如果高速增长的分布是随机的, 那么, 如此集中的区域性高增长是极为罕见的, 大约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性”。

按亚洲开发银行统计, 过去20 多年东亚地区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8 % , 远远超过世界发展中国家的413 %和工业发达国家的3 %的增长水平。

东亚在全世界的GD P 中所占比例从1960 年的4 %猛增到1990 年的25 % 。

到2000 年,这一比例将达到30 % 。

与此同时,外贸规模也迅速扩大。

1965 年,东亚地区的出口额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为10 % ,1993 年已占到2518 % 。

据预测,到本世纪末, 东亚贸易增长幅度将占世界贸易增长幅度的的1/ 3 。

进入90 年代, 西方经济景气低迷, 回升乏力, 而东亚经济一枝独秀, 仍然生机勃勃。

在1993 —1995 年间, 东亚连续三年GD P 增长率超过9 % , 而且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超过1986 - 1995 年期间的经济增长幅度。

据世界银行1996 年发表的《全球经济前景与发展中国家》报告预测, 在1996 —2005 年10 年里, 东亚地区GD P 年均增幅仍将达到719 % , 人均GD P 有望保持过去10 年平均619 %的增长速度。

·65 ·一、东亚奇迹东亚的崛起, 已成为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最大奇迹。

世界银行自1991 年下半年开始, 组织有关专家对日本、香港、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等8 个东亚国家和地区进行了系统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于1993 年出版了题为《东亚奇迹: 经济增长与公共政策》的政策调研报告。

该报告指出, 在1960 年到1985 年之间, 日本和“四小龙”的实际人均收入增加了4 倍多, 东南亚新在东亚崛起之前 , 现代化只有欧美模式 , 现代化 被视为就是西方化 。

西方学者曾强调 ,工业资本主义 的崛起和扩张源于新教伦理的价值取向 , 而东方国 家基于古老落后的文化 , 是无法为个人进取和制度 创新提供动力的 。

这就是所谓“韦伯命题”的主要含 义 。

然而 ,韦伯命题没有左右东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 的历史命运 。

随着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崛起 ,它们 相继走上或实现了现代化 , 并别开生面地创造了一 种不同于西方现代化道路的“东亚模式”。

东亚的崛起 , 刷新了古老东方的落后面貌 , 前所 未有地提高了广大亚洲人民的生活水平 。

更具深刻 和深远意义的是 , 它结束了自工业革命以来由欧美 主宰世界经济的历史 , 终于形成当今世界欧 、美 、东 亚“三足鼎立”平分秋色的经济格局 ; 它破除了把现 代化模式等同于欧美模式 、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教 条 , 展示了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多元化趋 向 。

事实表明 “, 东亚模式”在推进经济现代化方面是 一种比较成功的模式 , 甚至可以说是战后发展中国 家与地区走向现代化的成功典型 , 值得我们格外关伍 。

其职责是选择需要加以发展的产业 ;制订产业发 展的最佳方案 ; 在指定的战略部门监督企业间的竞 争 ,以保证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 。

二是为公职人员队 伍提供有效办事的立法和司法等制度结构 。

它既能 制约政府官员的越轨行为 , 又能抵制社会利益集团 的不正当活动 。

三是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国家 干预方法 。

在贯彻产业政策中 , 政府既要保护竞争 , 又要避免过度竞争 , 以确保不冲击经济发展的优先 目标 。

四是要有一个象通产省那样的 “领航员”机 构 。

它既不能管辖的部门太多 , 权力太大 , 又不能管 理的部门太少 ,无法行使有效职权 。

这种观点充分肯 定了“发展导向型国家”中政府干预的作用 。

“亲市场论”( m a r k e t - f ri e n dl y vi e w ) 以世界 银行出版的《1991 年世界发展报告》中的观点为代 表 。

该书系统分析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与有 效而有节制的政府干预之间的关系 , 认为政府的作 用应是保证有足够的资源投资于人民 , 为私营企业 提供适当的竞争环境 , 使经济对外开放 , 以及保持宏 观经济的稳定 。

在深入总结分析东亚经验的基础上 , “亲市场论”提出了成功的政府干预应遵循的三条原 则 : 第一 , 应置于国际和国内竞争的制约之下 , 必须 是务实和灵活的 , 不应抵制市场竞争 。

第二 , 应谨慎 从事 , 目的是确保干预不致造成相关价格的过度扭 曲 。

第三 ,应比较温和 。

其结论是 “: 干预只有在对市 场能产生‘友善’作用的情况下 ,才可能是有益的”。

“市场增进论”( m a r k e t - e n h a nci n g vi e w ) 认 为 , 东亚经济发展中“政府政策的职能在于促进或补 充民间部门的协调功能 , 而不是将政府和市场仅仅 视为相互排斥的替代物 。

”“市场增进论所强调的是 这样一种机制 , 通过这种机制 , 政府政策的目标被定 位于改善民间部门解决协调问题及克服其他市场缺陷的能力”(见青木昌彦等 :《东亚经济发展中政府作用的新诠释 : 市场增进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96 年第 5 、6 期) 。

对于正处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关键 时期的浙江来说 , 上述观点对于说明政府在经济发 展中的作用 , 对于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 都深 具启示意义 。

但需要探讨的是 :上述观点到底是对立 的 , 抑或是互补的 ? 在青木昌彦等经济学家看来 , 无 论是亲市场论还是国家推动发展论都将政府和市场注和重视 。

二 、政府干预东亚经济发展中政府干预的作用 , 或者说政府与市场的相互关系问题 , 是认识和理解东亚崛起及 其市场经济运行的关键 。

研究东亚模式的大量论著 , 围绕这一问题长期争论不休 , 并形成了“国家发展推 动论”“、亲市场论”和“市场增进论”等不同观点 。

“ 国 家 发 展 推 动 论 ” ( de velo p m e n t al st a t evi e w ) 认为 ,日本和后来的“四小龙”政府把经济发展 作为首要目标 , 为了弥补发展时期大量存在的与协调资源动员 、投资分配和促进技术追赶相关的市场 失灵缺陷 , 政府干预是必须的 , 有时可以有意扭曲价 格 。

美国学者查默斯 ·约翰逊在 1982 年出版的《通 产省和日本奇迹》一书中 , 首先提出了“发展导向型 国家”和“调节型国家”这样两个概念 。

认为前者旨在 加快经济发展 , 为此而利用市场 ; 后者着眼于调节市 场 ,以法规来维护市场秩序 。

日本及“四小龙”是前者 的典型 ,而美国则是后者的代表 。

作者以日本为研究 对象 , 从体制结构和机制中探讨了构成“发展导向型 国家”经济模式的四大要素 。

一是精干的公职人员队·66 ·看作是资源配置的相互替代的机制。

亲市场论强调民间部门的制度作用, 国家推动发展论强调政府干预的作用。

它们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市场缺陷的解决机制不同。

而他们因“强调政府政策在促进民间部门协调能力中所发挥的作用”而提出的所谓市场增进论, 则被认为“是一种更有包容性的或是可以取而代之的综合方式”。

我认为它们虽因考察同一现象的视角不同、侧重点不同, 因而提出了不同的理论与政策主张, 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但它们与其说是对立的, 倒不如说是互补的。

在现代化发展中, 欧美是先行者, 东亚是后来者。

为了应付西方挑战,东亚在战后把加快经济发展作为首要任务, 以发展为导向, 应该说是顺理成章的。

尽管从总体上看,东亚国家和地区政府对经济发展干预较多, 但是第一, 这种政府干预不是否定市场机制的作用, 也没有不加节制地滥用行政手段去替代市场机制的功能; 政府干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弥补市场发育的不足和市场机制的缺陷, 有重点地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

第二,这种政府干预主要不是命令式的, 而是诱导性的; 不是任意的, 而是务实的; 不是僵死的, 而是灵活的; 不是排斥私营企业等民间部门的作用, 而是促进和协调民间部门的经济活动来增进市场效率。

在笔者看来,国家推动发展论和亲市场论并没有将政府与市场看作是资源配置的相互替代机制, 差别在于前者着重政府干预经济发展的作用, 后者则认为政府干预应严格限于弥补市场的不足,集中精力于市场力所不及的工作。

而政府干预必然要对市场主体发生影响, 对私营企业等民间部门发挥协调功能,这便是市场增进论所强调的。

为什么东亚国家和地区采取远比西方发达国家为多的、有时是强有力的、在某些方面是有意扭曲价格的政府干预不仅没有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 反而成为促进经济起飞和取得宏观经济稳定、有效配置资源和技术快速追赶的重要条件? 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索。

除了前面所说的政府干预的特点外,我认为,下面三点原因可能有助于回答这一问题。

首先, 现代化后起国家和地区面临着艰巨的“追赶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