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_创造经济奇迹的成功经验及其借鉴意义
亚洲四小龙经济崛起的原因和经验
亚洲四小龙经济崛起的原因和经验亚洲四小龙,指的是韩国、台湾、新加坡和香港,它们在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之间实现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崛起。这一经济奇迹的背后有许多原因和经验,本文将详细探讨它们。
一、成功原因和经验之一:出口导向经济模式
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崛起与其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密不可分。它们以制造业和出口为经济增长的引擎。通过大力发展制造业,提高出口质量和竞争力,这些国家成功地打破了国际市场壁垒,迅速提升了出口规模和国际影响力。
面对市场需求的变化,亚洲四小龙不断调整和升级其产业结构。例如,台湾转型到电子领域,韩国发展半导体和汽车等高附加值产业,这些创新使它们在全球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
二、成功原因和经验之二:教育和人力资源优势
教育和人力资源优势也是亚洲四小龙经济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国家在教育方面投资巨大,注重培养人才。他们重视基础教育,并在高等教育领域建立了一流的大学和研究机构。
此外,亚洲四小龙意识到人才是发展创新的重要因素,因此,他们鼓励创造性思维和科学研究,并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这使得这些国家不仅在制造业领域有竞争力,在科技创新方面也处于领先地位。
三、成功原因和经验之三: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
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亚洲四小龙经济崛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这些国家充分认识到基础设施在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并积极投资于交通、电力、通讯等领域。
例如,韩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现代化的公路、铁路和港口建设,这为其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台湾也在高速铁路、世界级港口等方面进行了大规模投资,使其成为亚洲的贸易枢纽。
东亚四小龙崛起的原因分析
——
崛起的新加坡
一个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高增值的新兴 工业国家 。 90年代末,新加坡的航空服务世界第一, 金融业世界第四,国际竞争力超过日本和 香港排行世界第二 1998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万多美元。现已 发展成为东南亚乃至亚太地区的一名副其 实的区域中心。
新加坡经济发展基础
稳健的经济原则:
东亚四小龙崛起的原因分析
组员:物流管理系 丁 伟(04306001) 陈伟芳 (04306013) 吴小鹏(04306017 ) 刘士煜(04306008) 蔡加水 (04306037) 郑君鸿(04306024) 郑佳洲(04306023)
东亚四小龙:香港、台湾、新加波、韩国
上世纪中后期,这四个地区的经济都取得了 迅猛的发展,人均收入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它们的所创造的经济奇迹,引起了世界的瞩 目. 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发展经验.
太极旗飘扬
大韩民族精神创造的奇迹
20世纪50年代韩国经济从崩溃 的边缘走向复苏,60年代韩国成 功地推行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经济发展计划, 70年代跻身于新兴工业国(地区) 行列,80年代发展成为国际市场 上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国家,90年 代开始把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作为努 力目标。韩国经济实力雄厚,钢铁、 汽车、造船、电子、纺织等是韩国 的支柱产业。
二战后东亚经济崛起与区域合作
二战后东亚经济崛起与区域合作
二战结束后,东亚地区经历了一段快速崛起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区域合作成为了推动经济发展和促进地区稳定的关键因素。本文将探讨二战后东亚经济崛起的原因,并分析区域合作在其中的作用。
一、战后复苏与发展
二战后,东亚地区的许多国家都面临着废墟满目、贫困落后的状况。然而,这些国家通过艰苦努力和正确的发展战略,成功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复苏和快速发展。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日本和韩国。
作为战争的参与者,日本在战后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然而,通过国际援助和自身的努力,日本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的转型和发展。战后的几十年里,日本在汽车、电子、造船等行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果,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参与者。
类似地,韩国也通过艰苦的努力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崛起。从战后到现在,韩国汽车、半导体、造船等行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韩国成为东亚地区的经济大国之一,也是全球最有竞争力的国家之一。
这些成功的经济体验表明,战后复苏和发展并非偶然,而是来自于国家的正确发展战略和政策的指导。
二、区域合作的重要性
东亚经济的快速崛起与区域合作密不可分。在战后的几十年里,东亚地区的国家纷纷意识到,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因此,他们积极推动区域合作,形成了许多合作机制和组织。例如,东盟、东亚峰会和亚太经合组织等。
区域合作为东亚经济的快速崛起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首先,通过合作,东亚国家得以共享资源、技术和市场。这为他们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其次,区域合作也为东亚国家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在全球经济
东亚奇迹的几点经验
(五)出口型增长
四中促进出口的措施: 完善的基础设施; 政府为出口企业提供优先的信贷的外 国交换业务; 建立新的出口领域; 为本国的产品营造一个良好的信誉
三、东亚奇迹的共同经验
健全社会职能:比如合理的收入分配以及对教育的重 视会创造更加优质的人力资源,同时能够为商业和投 资创造更加良好的氛围; 合适的政策: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采用更加开放的 经济政策;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致力于建立更加完善的市场 机制:比如建立信贷银行,长期发展银行,鼓励企业 家进入市场,同时营造开放的市场氛围; 增加社会资本以及提高居民收入和储蓄:比如政府提 供的基金等金融工具; 对社会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比如将更多的资源投向 自主创新型企业;建立更加完善的竞争机制等; 大力实行促进投资的政策:一定的金融管制,以及信 贷制度的完善等增强企业承担风险的能力,以及政府 来改善国际经济关系;
(二)产业政策
2、为什么这些产业政策被采纳? 弱的甚至不存在的市场
在早期的发展过程中,市场是不存在的或者不起良性发展作用的。因而, 物价不是市场的信号而是由政府定价的。
技术外溢
发展中国家工业生产水平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产品创新,在很大程度上 依赖于高新科技的使用程度。
市场外溢
市场外溢引导政府为塑造国家的品牌形象有更多的关注
SOME LESSONS FROM THE EAST ASLAN MIRACLE
东亚奇迹的可持续性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东亚奇迹的可持续性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作者:孙志杰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1年第18期
摘要:关于东亚经济高增长的争论,国内外已有大量研究。本文指出关于东亚经济高增长争论很重要的在于经济高增长的“持续性”,通过考察东亚各个国家和地区1985-2008年经济增长的实绩来验证争论各方的观点,最后指出中国从这场争论中可能得到的启示。
关键词:东亚奇迹;经济增长;全要素生产率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9-0012-02
“东亚奇迹”最早引人关注来自世界银行在1993年9月出版的一份研究报告《东亚奇迹——经济增长与公共政策》,在该报告中世界银行将日本、香港、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等八个国家和地区称作HPAEs(High Performing Asian Economies,实绩优良的亚洲经济实体),以之为研究对象总结了这些国家和地区取得异乎寻常的高速增长的经验及启示。之后1994年底克鲁格曼在美国《外交》杂志撰文《亚洲奇迹的神话》,认为所谓的亚洲四小龙只是“纸老虎”,所谓的“亚洲奇迹”不应再被当作神话。到今天距那场争论已有十多年,这十多年东亚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实绩为验证争论各方的观点提供了可能,将帮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所谓的“东亚奇迹”。
一、东亚经济增长模式争论中的各方
(一)东亚奇迹存在吗
似乎东亚奇迹的存在性是毋庸置疑的,连世界银行也将之作为报告的题目,但若考虑到奇迹本身的多重含义,“东亚奇迹存在吗”就成为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显然各方的答案也不尽相同。
东亚模式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东亚模式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作者:闫方宇
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年第12期
提要在20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上半期,东亚国家的经济处于高速增长之中,东亚发展模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但是,从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东亚国家接连爆发金融危机,东亚发展模式似乎又变得一无是处。总结东亚发展模式的成功之处和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包括我国在内的东亚国家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
一、东亚发展模式概括
东亚包括东北亚和东南亚,东亚发展模式是指东亚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方式和特点。在20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上半期,东亚国家的经济处于高速增长之中,东亚发展模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但是,从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东亚国家接连爆发金融危机,没有爆发金融危机的东亚国家也存在与爆发金融危机的东亚国家相似的问题,东亚发展模式似乎又变得一无是处。总结东亚发展模式的成功之处和存在的问题,显然有助于包括我国在内的东亚国家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人们对东亚发展模式已作了多种概括,大致有以下几种论点:
1、“东亚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它是指出口导向型的工业化战略或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
2、“东亚模式”本质上是一种“体制模式”。即认为东亚模式是指近几十年来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实现经济现代化的一整套发展措施和体制结构,其最显著的特色是强力政府具有强烈的经济建设意识和强大的导向作用。
3、“东亚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综合的现代化模式”。即认为东亚模式具有许多要点,包括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不断升级和调整的产业政策、温和极权主义与市场原则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强有力的政府公营经济与民营经济相互合作,以及政府同企业界的密切联系与协调、技术引进及其特有的企业文化、较高的国民教育水平、倡导文化多元和民族文化的复兴,等等。
东亚模式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最新资料推荐…………………………………………………
东亚模式这个概念属于历史学与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范畴,旨在探究东亚后进国家与地区,特别是“亚洲四小龙”实现现代化的历程。东弧模式特指“亚洲四小龙”在相类似的历史、宗教以及文化背景条件下,釜底依托政府干预手段,重视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通过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超越发展战略实现现代化的一种模式。本文站在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角度,尝试东亚模式与中国经济发展内在关联的探究。一、东亚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其局限性分析(一)东亚模式的基本特征东亚模式的特征可有不同的表述,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在经济上,主张国家对经济进行适度干预,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有机结合,倡导经济立国,通过实施出口导向型的外向经济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2、在政治上,实行集权主义和精英治国。严厉的压制性体制成功地维持了一种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而训练有素的技术精英则可以保证决策的合理化和科学化,获得经济增长。3、在文化上,倡导儒家传统文化。儒家传统文化被称为东亚发展的“文化影响模式”,又称“东方情感型模式”,与被称为“现代型模式”的西方型文化迥异。根植于西方文化的现代型模式追求效率,强调个性。而东方型情感模式则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崇尚集体意识,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宣扬和谐精神,主张用伦理道德信条来规范人的行为和协调人际关系。(二)东亚模式的缺陷东亚模式与“亚洲四小龙”的崛起紧密相关,它的历史成就客观存在,但东亚模式自身也有其难以克服的缺陷:1、东亚模式本质上是一种赶超模式。为实现赶超发达国家的目标,不少国家政策上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规模的扩张,而忽视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协调发展;重视物质的增长,而忽视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2、东亚国家发展基本上都实行外向型战略。由于以出口为导向,以外资为增长动力,常常导致对同外资本、技术和市场的过度依赖而忽视内部资本积累和国内市场的开发;一旦外资进入减少或国际市场萎缩,经济增长就失去动力,甚至会出现经济衰退现象。3、东亚各经济体的工业化进程一般从发展劳动密集型的消费品产业入手,这种产业的比较优势是难以持久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劳动密集型产业必将实现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而后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4、政府对经济干预过多。政府对经济的过分干预容易导致政府包办一切,忽视甚至违背市场经济规律。政府的决策失误必将带来经济的非正常发展,不利于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也极易滋生腐败现象。二、东亚模式对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一)它山之石,可资中国经济发展借鉴东亚经济增长的魅力体现在很多方面,值得一提的是其在经济体制上的独特属性,这些独特属性对中国经济发展不乏借鉴意义:1、跨越性特征。许多东亚国家、地区自摆脱殖民地经济、依附经济,建立自己的民族经济以来,到东亚金融危机爆发前,基本上没有经历过严重的市场失灵危机和政府失灵危机的发展阶段。从总体上看,东亚模式的形成,跨越了市场经济的古典体制”。而且政府采取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干预活动,无形中创造了政府和市场的合力,创造了政府和市场二元机制优化组合的新体制。下一页2、兼容性特征。这里主要谈经济体制上的兼容:“东亚模式”是对传统的无政府的市场经济、政府刺激有效需求的膨胀型的市场经济及完全由政府直接支配的计划经济的扬弃。它是有政府管理的非财政金融膨胀型的非单一计划调节的经济,承袭了无政府经济中的市场竞争制度、有效需求管理型经济中的政府宏观调控职能、计划经济中的政府计划指导机制。3、多元性、差别性特征。东亚国家、地区间及国家范围内的地区间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在较长的时期内,电子计算机与算盘并存,高科技与原始的农耕技术并存。这里有最富裕的人口和地区,也有最贫穷的人口和地区。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时间不同,经济起飞的时间各异,形成了阶梯多样性特征。我国经济发展也存在着很大的地区性差异,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科技等各方而发展迅速,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落后。所以,中国应借鉴东亚模式在多元性、差别性的背景下发挥差异性的优势,充分发挥各地区的优势,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
东亚奇迹的教训与反思
东亚奇迹的教训与反思
莫倩云1
摘要:东亚8个经济体只用了三十年就完成了工业化,这期间他们经济的高速增长,让世界感到大惑不解,被称为东亚奇迹。这个奇迹依托的是亚洲人高储蓄和努力工作的价值观,及良好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包括对基础教育的高投入、出口导向战略、低通货膨胀率、合理的政府干预等。东亚奇迹的本质则是物质资本和劳动力资源的大量投入。如果不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不改善经济发展的质量,这样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而给人民提供自由的空间,有助于促使生产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东亚奇迹亚洲价值观要素增长模型
一、东亚经济增长的奇迹
欧洲国家用了近百年的时间才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拉丁美洲也历经了二战前后90多年缓慢的工业化。当东亚国家只用了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这短短三十年时间就完成了社会的工业化和人的工业化。
这三十年间,香港、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台湾及泰国这8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为5.5%,比东亚其他国家快2倍,比拉丁美洲快3倍。2这些东亚经济体的迅猛增长震惊了世界,被称为东亚奇迹。
他们的起点曾经很低。1960年,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和台湾的人均GDP 水平分别为7093美元、1110美元、2203美元、3022美元和1012美元,分别相当于当时美国人均GDP水平的50.2%、7.9%、15.6%、21.4%和7.2%。
三十年后,大部分东亚国家和地区踏入了中等发达经济体的行列。到2004年,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和台湾的人均GDP水平按照不变价格计算,分别达到39195美元、12743美元、23636美元、27597美元和13609美元,分别相当于美国人均GDP水平的106.5%、34.6%、64.2%、75.0%和37.0%3。他们占世界出口的份额由1965年的9%增加到了1990年的21%。
东亚模式的经验与启示:政治制度、经济体制与社会认同
东亚模式的经验与启示:政治制度、经济体制与社会认同
作者:李倩
来源:《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03期
摘要:从政府、市场与社会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入手,探讨东亚经济奇迹的实现路径,其经验主要在于政治制度、经济体制与社会认同。东亚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在于政治精英领导下的强势政府,通过高效技术官僚机构的运作,推行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干预政策;公私部门在发展目标上达成一致,促成了协调的政企关系,为经济运行注入活力;较好的分配制度与共同的文化背景为东亚经济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社会基础,也为集权主义政府提供了合法性。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东亚模式也显现出自己的弊病,主要是体现在政府失灵与内生增长动力不足两个方面。东亚的发展模式与不足可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东亚模式;政治制度;经济体制;社会认同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605(2016)03-0102-06
一、东亚模式:概念解析及理论评述
东亚模式受到关注,源于东亚国家在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取得的瞩目成就。东亚经济实现人均产出增长一倍只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英国用了58年,美国用了47年(郑有国,2000)。“东亚模式”基于地缘因素被提出,作为一种“模式”,它强调的是东亚国家在经济起飞模式和社会进步历程的相似性。1993年,世界银行在《东亚奇迹经济增长与公共政策》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东亚模式”的概念,对亚洲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特征进行经验性总结:即世界环境变化下的政策与实用主义,保持良好的宏观经济指标,有效的增长机制,对市场进行干预等。其后,东亚模式一直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或从经济的角度将东亚模式看作一种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或战略;或从制度的角度进行归纳,认为东亚模式是一种综合的现代化模式,包括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不断升级和调整的产业政策、温和极权主义与市场原则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国家目标引导下的公私经济合作等等,其中,强势的政府是东亚模式的最重要特征(李晓,1996)。也有人从文化的角度进行归纳,认为东亚模式的根本特征在于共同的儒教文化背景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增长。本文所探讨的东亚模式是指以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等为代表的东亚国家实现经济现代化的一整套发展措施与体制结构。
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东亚地区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在过去
的几十年中,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处于世界上最快的增长阶段之一。从20世
纪70年代到90年代,这个地区的GDP年均增长率超过了7%。到21世纪初,东
亚地区成为了世界经济增长最强劲的引擎之一。
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东亚地区也遭遇了一些挑战和问题。例如,东亚金
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等事件对该地区经济造成了重大影响。另外,由于
贸易摩擦、政治争端等原因,东亚地区的经济一直呈现断断续续的状态。
在这个背景下,人们开始思考,东亚地区为何能够以如此快速的速度发展?它
们采用了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模式?本文将就此对东亚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探讨和研究。
第一篇章:东亚经济模式简介
东亚地区之所以能够实现经济高速增长,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采用了适宜的经济
发展模式。东亚国家通常采取了类似的经济模式,这种模式被称为东亚经济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特别注重外向型经济和出口导向的生产方式。
东亚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所采用的模式,一般被称为“输出导向型经济模式”。该
模式的核心在于以出口为导向,不断扩大外贸规模,通过外贸的逐步扩大,不断增加自己的经济实力,逐步提升国民生活水平。此外,该模式还注重人力和资本的积累,支持国家创新发展。
第二篇章:东亚经济模式的呈现
东亚地区采用的经济发展模式,有一些清晰的特征。它们主要是:
1. 高质量的教育和培训。东亚地区一直注重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在教育和培训
方面进行大量的投资,以提高人民的素质和技能。这不仅伴随着劳动力的发展,也有利于支持企业技术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东亚经济模式对中国经济的借鉴
东亚经济模式概述以及对中国经济的借鉴
2010081507
刘志韬
摘要:近几年,“东亚模式”是一个备受世界经济学者关注的话题, 它曾创造了亚洲奇迹, 令世人瞩目, 东南亚金融危机后, 又广受世人争议。本文试对这一模式的特点、成功与不足作一个浅述, 以期对中国经济改革有所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东亚模式特点成功不足借鉴
东亚经济模式造就了亚洲经济奇迹,给世界其它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成功的经验。但东亚模式的缺陷也使东亚诸国陷入了金融危机而蒙受巨大损失。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与东亚经济模式有一定的相似,正确地认识彼此间的异同,采取相应的对策,避免东亚各国经济发展中走过的弯路,对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有着积极的意义。
1974-1993年.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年平均增长率达7.5%,是同期发达国家经济平均增长率的两倍以上。就是在1974—1975年的石油危机,1979--1982年的经济危机,1990- 1992年的经济衰退时期,这一地区的经济仍能保持7%以上的增长率,其经济实力和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加强,经济自主能力不断提高,无论什么样的外部经济环境,其经济都表现出强劲的势头,这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这种经济奇迹
虽然与当时的外部经济环境密不可分.但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还在于东亚经济模式所起的积极作用。
1997年7月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给亚洲经济的腾飞投下了一道阴影,给东亚经济模式的成功划上了一个问号。先是泰国发生了金融危机, 继而泰国金融危机向外扩散, 演变成东南亚国际金融危机; 进入10 月下旬以后, 东南亚金融危机又扩散到其它实行市场经济的东亚国家和地区, 如韩国、台湾地区, 以及奉行“东亚经济模式”的其它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的货币汇率大幅下降,资本大量外逃, 国内经济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经济增长率的大幅下降。但是,带动亚洲经济高速发展的因素仍然存在,我们应当正确而客观地分析亚洲金融危机与东亚模式的关系,这不仅关系到亚洲各国今后的经济模式和经济战略,也关系到我国今后经济战略的决策。
第四讲东亚模式
第四讲东亚模式
东亚模式是指一种特殊的现代化路径,其主要特征是经济快速崛起、政府主导发展和社会稳定。东亚模式主要包括日本、韩国、台湾和新加坡等国家或地区。
首先,东亚模式的经济快速崛起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这些国家在二战结束后,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和发展了经济。通过发展制造业和出口导向,他们成功地实现了高速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特别是在日本的四大家电和汽车工业、韩国的船舶和钢铁工业、台湾的电子和纺织工业以及新加坡的船舶维修和金融服务业等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其次,东亚模式的政府主导发展是其经济快速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这些国家中,政府起到了关键的引导和推动作用。政府通过制定明确的产业政策、提供资金支持、推动技术创新等手段,为企业提供了稳定的发展环境。此外,政府还采取了积极的贸易政策,鼓励出口和吸引外资,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政府的主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稳定性和可预测性,为经济的快速崛起奠定了基础。
再次,社会稳定是东亚模式的另一个重要特征。这些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注重社会稳定和民生福祉。通过实施有针对性的社会政策,如教育、医疗和住房等,他们有效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减少了社会不平等和贫困问题。此外,东亚国家也注重社会和谐和民族团结,通过强调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国民意识的凝聚。
然而,东亚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由于追求快速的经济发展,东亚国家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面临很大的压力。其次,社会不平等和贫
对东北亚区域创新能力的认识和借鉴(一)
对东北亚区域创新能力的认识和借鉴(一)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东北亚区域的创新能力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文章首先介绍了东北亚区域创新的历史发展及成就,随后对影响国家创新能力的诸多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东北亚区域创新的经验和教训,谈谈其对中国的启示。
关键词:东北亚创新能力启示
创新是指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产品或新工艺,从而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并在市场上获得成功的过程。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一个国家要想达到技术领先通常需要很长的时间,而在这个进程中,创新成为首要的驱动力。在19世纪,德国和美国花了50-100年的时间赶上或超过了先导者——英国。在20世纪,首先是日本赶上了先导者,接着是战后的“四小龙”后来居上,创造了东亚奇迹。本文的东北亚区域只指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
东北亚国家和地区创新的历史发展及成就
能清楚说明创新成果的指标之一是美国专利和商标办公室(USPTO)公布的专利占有率。我们会惊奇的发现东北亚在近些年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从1975年到2001年的27年中,日本的专利数量增加了4倍多(从6352项到33223项),中国台湾地区专利数量增加了233倍(从23项到5371项),韩国专利数量增加了271倍(从13项到21675项)。数字是惊人的,虽然相对比中国台湾地区和韩国增加迅速,但绝对量还是日本的数值大。日本在全球是仅次于美国的专利大国。2000年,中
国台湾地区在世界专利排行榜上位居第四,韩国第八。世界前12位取得专利的企业平均每年能取得1000个以上的专利,增长率最高的是三星,每年的增长超过了25%。这12个企业中有3家是美国企业,8家是日本企业,还有1家是韩国的三星。从1997年到2001年间,每年的专利数量指标方面看,日本为29949项,中国台湾地区为3778项,韩国为3113项,中国仅为108项;每十万人人均专利指标方面,日本为23.7项,中国台湾地区为17.2项,韩国为6.6项,中国几乎为0;成功率指标方面,日本为61.5,中国台湾地区为45.7,韩国为56.1,中国仅为32.8。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在专利总量方面,日本在东北亚国家中遥遥领先;而在增长率方面,中国台湾地区和韩国的赶超速度令人惊叹。再看看中国的专利数量,实在少得可怜,要赶超这些国家,我国真的有太长的路要走,而且还必须加快脚步。
【精品】东亚奇迹的教训与反思
【关键字】精品
东亚奇迹的教训与反思
莫倩云
摘要:东亚8个经济体只用了三十年就完成了工业化,这期间他们经济的高速增长,让世界感到大惑不解,被称为东亚奇迹。这个奇迹依托的是亚洲人高储蓄和努力工作的价值观,及良好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包括对基础教育的高投入、出口导向战略、低通货膨胀率、合理的政府干预等。东亚奇迹的本质则是物质资本和休息力资源的大量投入。如果不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不改善经济发展的质量,这样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而给人民提供自由的空间,有助于促使生产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东亚奇迹亚洲价值观要素增长模型
一、东亚经济增长的奇迹
欧洲国家用了近百年的时间才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拉丁美洲也历经了二战前后90多年缓慢的工业化。当东亚国家只用了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这短短三十年时间就完成了社会的工业化和人的工业化。
这三十年间,香港、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台湾及泰国这8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为5.5%,比东亚其他国家快2倍,比拉丁美洲快3倍。2这些东亚经济体的迅猛增长震惊了世界,被称为东亚奇迹。
他们的起点曾经很低。1960年,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和台湾的人均GDP水平分别为7093美元、1110美元、2203美元、3022美元和1012美元,分别相当于当时美国人均GDP水平的50.2%、7.9%、15.6%、21.4%和7.2%。
三十年后,大部分东亚国家和地区踏入了中等发达经济体的行列。到2004年,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和台湾的人均GDP水平按照不变价格计算,分别达到39195美元、12743美元、23636美元、27597美元和13609美元,分别相当于美国人均GDP水平的106.5%、34.6%、
亚洲四小龙的崛起韩国新加坡和香港的经济奇迹
亚洲四小龙的崛起韩国新加坡和香港的经济
奇迹
亚洲四小龙的崛起:韩国、新加坡和香港的经济奇迹
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和香港,指的是上世纪70年代至90
年代,这三个东亚国家和地区实现了快速经济增长和现代化的引人瞩
目的成就。在这个时期,它们以其出色的经济表现迅速崛起,成为全
球典范。本文将深入探讨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奇迹,包括其成功的原因、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以及面临的挑战。
一、韩国的经济奇迹
韩国的经济起飞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那时韩国经济依赖农
业和传统工业。然而,通过积极的工业化政策和大规模的出口导向战略,韩国经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国家政府鼓励发展高附加值产业,
如汽车、半导体和船舶制造,并采取了大规模的金融支持措施。此外,教育和科技也得到了提升,为经济转型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持。
韩国的经济奇迹还受益于出口的大幅增长。韩国成功地发展出了一
些世界领先的跨国公司,如现代汽车和三星电子。这些公司在全球市
场上取得成功,带动了韩国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政府的主动
引进外资和技术也为韩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然而,韩国的快速发展也伴随着一些问题。过度依赖出口带来了外
部经济波动的敏感性,尤其是在金融风暴中更为明显。此外,韩国社
会也面临着收入差距扩大和劳动力市场不稳定等社会问题。
二、新加坡的经济奇迹
新加坡的经济奇迹是由李光耀(Lee Kuan Yew)领导的政府所带动的。上世纪60年代,新加坡是一个资源匮乏、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小岛国。然而,政府采取了积极的产业政策,以吸引外国投资和技术。新加坡积极发展制造业、金融业和服务业,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世界一流的商业环境。
对东北亚区域创新能力的认识和借鉴
对东北亚区域创新能力的认识和借鉴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东北亚区域的创新能力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文章首先介绍了东北亚区域创新的历史发展及成就,随后对影响国家创新能力的诸多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东北亚区域创新的经验和教训,谈谈其对中国的启示。
关键词:东北亚创新能力启示
创新是指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产品或新工艺,从而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并在市场上获得成功的过程。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一个国家要想达到技术领先通常需要很长的时间,而在这个进程中,创新成为首要的驱动力。在19世纪,德国和美国花了50-100年的时间赶上或超过了先导者——英国。在20世纪,首先是日本赶上了先导者,接着是战后的“四小龙”后来居上,创造了东亚奇迹。本文的东北亚区域只指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
东北亚国家和地区创新的历史发展及成就
能清楚说明创新成果的指标之一是美国专利和商标办公室(USPTO)公布的专利占有率。我们会惊奇的发现东北亚在近些年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从1975年到2001年的27年中,日本的专利数量增加了4倍多(从6352项到33223项),中国台湾地区专利数量增加了233倍(从23项到5371项),韩国专利数量增加了271倍(从13项到21675项)。数字是惊人的,虽然相对比中国台湾地区和韩国增加迅速,但绝对量还是日本的数值大。日本在全球是仅次于美国的专利大国。2000年,中国台湾地区在世界专利排行榜上位居第四,韩国第八。世界前12位取得专利的企业平均每年能取得1000个以上的专利,增长率最高的是三星,每年的增长超过了25%。这12个企业中有3家是美国企业,8家是日本企业,还有1家是韩国的三星。从1997年到2001年间,每年的专利数量指标方面看,日本为29949项,中国台湾地区为3778项,韩国为3113项,中国仅为108项;每十万人人均专利指标方面,日本为23.7项,中国台湾地区为17.2项,韩国为6.6项,中国几乎为0;成功率指标方面,日本为61.5,中国台湾地区为45.7,韩国为56.1,中国仅为32.8。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在专利总量方面,日本在东北亚国家中遥遥领先;而在增长率方面,中国台湾地区和韩国的赶超速度令人惊叹。再看看中国的专利数量,实在少得可怜,要赶超这些国家,我国真的有太长的路要走,而且还必须加快脚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亚模式与浙江现代化
[ 编者按] 近20 多年来, 现代化问题一直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点和焦点。在一个多极化发展的世界上, 各国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与方式既有共性又有特性,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现代化模式。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所谓美国模式、北欧模式和东亚模式。东亚模式就是在东方儒家文化传统与西方现代文明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方式、经验和道路。它所包括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指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和香港,它们在文化传统上属于儒家文化圈,但在现代化过程中学习并消化了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市场经济体制和以民主、法治为核心的人文主义价值观, 从而形成一个多元文化互动互补的社会。
浙江在历史上即与东亚国家和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经济与文化联系。浙江的经济、人文环境与日本和四小龙也有某些近似之处。因此,东亚模式的许多成功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和汲取的。
下面四篇论文系本院“东亚模式与浙江现代化的比较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成果, 分别从经济策略、社会保障、教育规划和人文精神诸层面探讨了“东亚模式”的经验、教训及其对浙江现代化的启示。
东亚:创造经济奇迹的成功经验及其借鉴意义
张仁寿
张仁寿,男,1956 年生,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杭州310025)
东亚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及其成功经验令世人瞩目。浙江不仅与东亚有着相近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 处于同一地缘带, 而且比之于东亚模式中日本及随其后的“四小龙”, 属于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后来者, 现在正处在经济起飞时期。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我们要重视研究借鉴东亚模式特别是“四小龙” 经济起飞的成功经验。本文着重考察分析东亚成功地实行政府干预和促进出口这样两个事关经济体制和发展战略的重大问题, 其中的成功经验, 对于加快浙江经济现代化有着非同寻常的借鉴意义。兴工业化国家增加了一倍多。“如果高速增长的分布是随机的, 那么, 如此集中的区域性高增长是极为罕见的, 大约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性”。按亚洲开发银行统计, 过去20 多年东亚地区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8 % , 远远超过世界发展中国家的413 %和工业发达国家的3 %的增长水平。东亚在全世界的GD P 中所占比例从1960 年的4 %猛增到1990 年的25 % 。到2000 年,这一比例将达到30 % 。与此同时,外贸规模也迅速扩大。1965 年,东亚地区的出口额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为10 % ,1993 年已占到2518 % 。据预测,到本世纪末, 东亚贸易增长幅度将占世界贸易增长幅度的的1/ 3 。
进入90 年代, 西方经济景气低迷, 回升乏力, 而东亚经济一枝独秀, 仍然生机勃勃。在1993 —1995 年间, 东亚连续三年GD P 增长率超过9 % , 而且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超过1986 - 1995 年期间的经济增长幅度。据世界银行1996 年发表的《全球经济前景与发展中国家》报告预测, 在1996 —2005 年10 年里, 东亚地区GD P 年均增幅仍将达到719 % , 人均GD P 有望保持过去10 年平均619 %的增长速度。
·65 ·
一、东亚奇迹
东亚的崛起, 已成为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最大奇迹。世界银行自1991 年下半年开始, 组织有关专家对日本、香港、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等8 个东亚国家和地区进行了系统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于1993 年出版了题为《东亚奇迹: 经济增长与公共政策》的政策调研报告。该报告指出, 在1960 年到1985 年之间, 日本和“四小龙”的实际人均收入增加了4 倍多, 东南亚新
在东亚崛起之前 , 现代化只有欧美模式 , 现代化 被视为就是西方化 。西方学者曾强调 ,工业资本主义 的崛起和扩张源于新教伦理的价值取向 , 而东方国 家基于古老落后的文化 , 是无法为个人进取和制度 创新提供动力的 。这就是所谓“韦伯命题”的主要含 义 。然而 ,韦伯命题没有左右东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 的历史命运 。随着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崛起 ,它们 相继走上或实现了现代化 , 并别开生面地创造了一 种不同于西方现代化道路的“东亚模式”。
东亚的崛起 , 刷新了古老东方的落后面貌 , 前所 未有地提高了广大亚洲人民的生活水平 。更具深刻 和深远意义的是 , 它结束了自工业革命以来由欧美 主宰世界经济的历史 , 终于形成当今世界欧 、美 、东 亚“三足鼎立”平分秋色的经济格局 ; 它破除了把现 代化模式等同于欧美模式 、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教 条 , 展示了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多元化趋 向 。事实表明 “, 东亚模式”在推进经济现代化方面是 一种比较成功的模式 , 甚至可以说是战后发展中国 家与地区走向现代化的成功典型 , 值得我们格外关
伍 。其职责是选择需要加以发展的产业 ;制订产业发 展的最佳方案 ; 在指定的战略部门监督企业间的竞 争 ,以保证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 。二是为公职人员队 伍提供有效办事的立法和司法等制度结构 。它既能 制约政府官员的越轨行为 , 又能抵制社会利益集团 的不正当活动 。三是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国家 干预方法 。在贯彻产业政策中 , 政府既要保护竞争 , 又要避免过度竞争 , 以确保不冲击经济发展的优先 目标 。四是要有一个象通产省那样的 “领航员”机 构 。它既不能管辖的部门太多 , 权力太大 , 又不能管 理的部门太少 ,无法行使有效职权 。这种观点充分肯 定了“发展导向型国家”中政府干预的作用 。
“亲市场论”( m a r k e t - f ri e n dl y vi e w ) 以世界 银行出版的《1991 年世界发展报告》中的观点为代 表 。该书系统分析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与有 效而有节制的政府干预之间的关系 , 认为政府的作 用应是保证有足够的资源投资于人民 , 为私营企业 提供适当的竞争环境 , 使经济对外开放 , 以及保持宏 观经济的稳定 。在深入总结分析东亚经验的基础上 , “亲市场论”提出了成功的政府干预应遵循的三条原 则 : 第一 , 应置于国际和国内竞争的制约之下 , 必须 是务实和灵活的 , 不应抵制市场竞争 。第二 , 应谨慎 从事 , 目的是确保干预不致造成相关价格的过度扭 曲 。第三 ,应比较温和 。其结论是 “: 干预只有在对市 场能产生‘友善’作用的情况下 ,才可能是有益的”。
“市场增进论”( m a r k e t - e n h a nci n g vi e w ) 认 为 , 东亚经济发展中“政府政策的职能在于促进或补 充民间部门的协调功能 , 而不是将政府和市场仅仅 视为相互排斥的替代物 。”“市场增进论所强调的是 这样一种机制 , 通过这种机制 , 政府政策的目标被定 位于改善民间部门解决协调问题及克服其他市场缺
陷的能力”(见青木昌彦等 :《东亚经济发展中政府作
用的新诠释 : 市场增进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96 年第 5 、6 期) 。
对于正处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关键 时期的浙江来说 , 上述观点对于说明政府在经济发 展中的作用 , 对于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 都深 具启示意义 。但需要探讨的是 :上述观点到底是对立 的 , 抑或是互补的 ? 在青木昌彦等经济学家看来 , 无 论是亲市场论还是国家推动发展论都将政府和市场
注和重视 。
二 、政府干预
东亚经济发展中政府干预的作用 , 或者说政府
与市场的相互关系问题 , 是认识和理解东亚崛起及 其市场经济运行的关键 。研究东亚模式的大量论著 , 围绕这一问题长期争论不休 , 并形成了“国家发展推 动论”“、亲市场论”和“市场增进论”等不同观点 。
“ 国 家 发 展 推 动 论 ” ( de velo p m e n t al st a t e
vi e w ) 认为 ,日本和后来的“四小龙”政府把经济发展 作为首要目标 , 为了弥补发展时期大量存在的与协
调资源动员 、投资分配和促进技术追赶相关的市场 失灵缺陷 , 政府干预是必须的 , 有时可以有意扭曲价 格 。美国学者查默斯 ·约翰逊在 1982 年出版的《通 产省和日本奇迹》一书中 , 首先提出了“发展导向型 国家”和“调节型国家”这样两个概念 。认为前者旨在 加快经济发展 , 为此而利用市场 ; 后者着眼于调节市 场 ,以法规来维护市场秩序 。日本及“四小龙”是前者 的典型 ,而美国则是后者的代表 。作者以日本为研究 对象 , 从体制结构和机制中探讨了构成“发展导向型 国家”经济模式的四大要素 。一是精干的公职人员队
·
66 ·